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普通话教学案例范文

普通话教学案例精选(九篇)

普通话教学案例

第1篇:普通话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对话;预设;真对话;假对话

案例1:

在校内教研课上,一位老师执教《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苏教版小语教材第十册)一课。教师在带领学生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理清了脉络之后,以课后的一个大问题“爱因斯坦是不是一个伟大的人?请联系课文内容展开讨论”总领课堂,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教学片段如下:

师:同学们,爱因斯坦是不是一个伟大的人?通过预习你们能回答吗?

生:他是一个伟大的人。他一生中开创了物理学的四个领域。他还是量子理论的主要创建者之一。

生:1921年,爱因斯坦因为“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这一成就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生:……

师:那么,文中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爱因斯坦是个伟大的人呢?这节课我们围绕这个问题展开学习。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在书上找出相关段落,读一读,想一想,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伟大的人?也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上。

(生准备了约五分钟进行交流)

生:我从这里可以感受到他的伟大:“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走路时还在思考着问题,可见他对工作是多么的投入。

……

师:是啊!从这些语言、动作、神态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爱因斯坦真是一个伟大的人!让我们带着敬佩的感情读读这些语句。

(此时,坐在我旁边的一位学生犹犹豫豫地举起了手,但面对老师一扫而过的目光,慷慨激昂的语调,他又缓缓放下了。)

……

案例2:

另一位教师的教学片段如下:

(1)初读课文之后,你觉得爱因斯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伟大)还有不同意见吗?(也有少数学生认为他平凡、普通)

(2)认真读读课文,边读边想,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爱因斯坦的伟大或者普通,还可以把自己的体会写在旁边。

学生自学课文15分钟,准备交流。

(3)要想说服别人,首先得说服自己。认为爱因斯坦是最伟大的同学,你们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学生在爱因斯坦与小女孩的交往中,通过他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谈到他的伟大。

(4)刚才,很多同学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认为爱因斯坦很伟大,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可有同学心里憋了一肚子的话要说,因为他们认为爱因斯坦也很平凡、很普通啊。好,接下来的时间让这部分同学来发表意见。当然,刚才发言的同学也可以发言,因为你们可能也发现了爱因斯坦普通平凡的地方。

请同学说说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爱因斯坦很平凡、普通的。

(5)讨论,到底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呢?起初,大家都各执己见。但渐渐地,大家的意见趋向统一:爱因斯坦在生活中会如此衣衫不整、卧室里一塌糊涂,正是因为他把自己的精力都投入到了科学研究之中。他在学术上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却依然那么谦虚、随和。他是那样宽容大度,勇于改正自己的缺点。他在生活上的平凡与他人格的伟大并不相悖,平凡中更见伟大。

反思:

两则教学案例反映了目前小语常态课堂的两种现状:“假的对话”与“真的对话”。案例二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师生间、生生间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观念,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使所有学生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了师生间共识、共享、共进的效果。案例一中,课堂上学生的讨论是基于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形成“爱因斯坦就是一个伟大的人”这一共识而展开的,因为他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科学巨匠,所以在学生的眼里,缺点成了优秀品质的佐证,普通被硬生生地上升到伟大的高度。让学生无条件地接受观点,并为教师的观点找出证据。这样的课堂能使学生产生自己的思想吗?

那么,在纷繁复杂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区别“真的对话”与“假的对话”呢?

1.从形式上说,“真对话”是平等的,而“假对话”是居高临下的

在“真对话”的课堂中,教师已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递者与目标管理者,转化为心理诱导者、方法引导者、学习指导者,师生是一种“我-你”关系。在平等的氛围中,学生始终处于互动交流的状态之中,思维在碰撞中绽放光芒,观点在争论中流动生成,精神在相遇中唤醒激活。对话便在相互唤醒中走向深刻和厚重,在意境升华中变得精彩和富有灵性。

“假对话”中教师的角色是权威式的,与学生是教训与被教训、灌输与被灌输、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学生是没有人格尊严的人,不是独立主体,从而也就谈不上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更不要说获得成就感与生命的价值体验。这样的对话越多,距离新课改的目标就越远。

2.从内容上说,“真对话”讨论的是真问题,而“假对话”讨论的是伪问题

“真对话”能紧抓“教学文眼”,发掘出师生有效对话的真问题。所谓“教学文眼”,就是文本的关键词句,就是文本的情感密码,就是文本的核心知识。它与“文本文眼”不同,“文本文眼”是基于文本的自身逻辑,而“教学文眼”的出发点是教学的需要。例如在《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中,“爱因斯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就是本课的“教学文眼”。抓住它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才能真正产生能启发学生多向思维的有价值的真问题,真正构建师生间、生生间、师生与文本间的有效对话,切实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假对话”中的问题是教师为了营造一种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而专门设计的一些机械性问题,是伪问题。因为教师根本不去考虑是否真正启动、激发了学生的欲望与思维,是否体现了追问和启发的精神。如案例一中,表面上看去教师似乎抓住了“教学文眼”,整个课堂是热热闹闹,而事实上只是为问而问,学生的思维活动并没有真正展开,这样在无意中忽略甚而至于剥夺了学生发表看法的权利。这就是典型的“伪民主”“真霸权”“假对话”。

3.从性质上说,“真对话”中有精彩的“生成”,而“假对话”行走在教师的严格的“预设”中

“真对话”的阅读教学,已超越了单纯意义上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师生均作为具有主体精神、创造能力的人而介入其间,常常会出现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被他人的视点唤醒,又重构起新的经验或思想这样一些心有所悟、豁然开朗等美妙境界,闪烁着创造火花。这种动态生成、即兴式课堂的建构及良好发展,不是由教师或学生来控制的,而是对话舒展的结果。在案例二中,教师摒弃了“牵牛式”的微观提问,放弃了“标签式”结论,而是在生生、师生互动对话活动前大气地预留了15分钟的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自我感知、互动对话的时空。造就了学生能在后面的对话中有效、自如、坦诚地敞开心扉,放飞灵动的思想。

第2篇:普通话教学案例范文

网络多媒体控制器采用7先进的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将多媒体教室众多设备的运行状态、远程控制、设备防盗、各种设备的使用权、控制权等通过网络进行集中管理,结合智能桌面控制器、快速操作功能、智能IC卡系统、红外遥控、红外报警等将网络多媒体教室的现代化水平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

建立网络多媒体教室要以实用、经济、方便、先进为基础。系统操作方便、稳定,并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易接入性。

案例1:多功能会议室

系统要求

创建一个100 200平方米的多功能会议室,要求如下:

1、会议室配备投影机、电动幕、数字展台、DVD机、功放、音箱、话筒;

2、会议室配备1台摄像机,要求会议室建成后可直播会议室的实况;

3、会议室的设备实现集中控制。

系统设计分析

1、由于会议室的面积比较大,多功能会议室的显示设备――投影机应设计配备为亮度2500流明以上,分辨率为1024×768,电动幕选用150英寸,视频展示台选用数字展台;

2、由于DYF-2630网络多媒体控制器本身具有卡拉OK功能,所以会议室的扩声系统可以配备一台普通功放。该功放带动2只150w的音箱,主席台位置放置一个固定话筒。该多媒体控制器的桌面控制器上有一个即插即用的话筒插座,所以配备一个普通话筒,以备临时需要时使用;

3、会议室配备一台一体化摄像机,并配备全方位云台及解码器。摄像机的视频信号入到网络多媒体控制器的一个视频输入端口上,主控中心人员可以通过网络中控软件控制云台的上下左右移动以及镜头焦距光圈的变化。网络多媒体中控的一个视频输出连接到投影机,另一个视频输出进数字编码器,可进行网络直播;

4、防盗讲台配备电子锁,便于控制和管理;

5、会议室配备红外报警器探头,当有报警信息时,可以通过网络将报警信息传输到主控中心或保安室。

案例2:DYF2630构成的50个多媒体教室

系统条件及方案要求

1、学校现有50个教室,现每个教室都有一个网络接口;

2、45个普通教室安装投影机、电动幕、展台、功放、话筒;

3、5个阶梯教室配备投影机、电动幕、展台、功放、无线话筒、DVD机;

4、各教室的设备集中控制,并配备全防盗讲台;

5、通过网络管理中心可控制每个教室的设备以及查看各个设备的工作状态;

6、可以集体、分组控制教室里面的设备;

7、教师上课可以通过IC卡打开教室内的设备,通过网络管理中心集中管理并授权IC卡功能,并记录各个教室的使用情况。

系统设计分析

1、 每个教室都要实现设备的集中控制,所以30个教室均配备网络多媒体控制器;

2、该校将普通教室更改为网络多媒体教室的主要目的是为方便系统管理,并要求尽量节省投入,所以选用DYF-2610型网络多媒体控制器。

系统设计分析

1、由于每个教室有一个网络接口,所以选用DYF-2630M网络多媒体控制器。该设备本身具有网络交换机接口,可以扩充教室内使用笔记本上网的需要,并且桌面控制器上有一个连接端口,以方便教师联网使用;

2、每个教室都要实现设备的集中控制,所以50个教室均配备网络多媒体控制器;

3、配备钢制多功能防盗讲台,每个讲台都有IC卡读入器和电子锁。

案例3:经济型30点多媒体教室

系统条件及方案要求

1、学校现有30个教室,现每个教室都有网络接口;

2、30个普通教室安装投影机、电动幕、展台、功放、话筒;

3、各教室的设备集中控制;

4、通过网络管理中心可控制每个教室的设备以及查看各个设备工作状态;

5、可以集体、分组控制教室里面的设备。

案例4:基于有线电视网络和校园网的多媒体教室

系统条件及方案要求

1、学校现有30个教室,现每个教室都有网络接口和校园有线电视网络;

2、30个普通教室安装投影机、电动幕、展台、功放、话筒;

3、各教室的设备集中控制;

4、可以选择教室进行校园自办节目直播,可以收看有线电视节目;

5、通过网络管理中心可控制每个教室的设备以及查看各个设备工作状态;

6、可以集体、分组控制教室里面的设备。

第3篇:普通话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实用礼仪;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学效果

在高职开设《实用礼仪》课程,可以使学生学习掌握礼仪知识,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可以加强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还可以使学生增强自信心,提高就业竞争力,成功向社会推销自己。在《实用礼仪》课程教学中,怎样使学生喜欢学并学有所得呢?笔者认为关键是要解决怎么教、如何学的问题。礼仪课的教学要生动活泼,提倡快乐学习。教师首先要注重教学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礼仪的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在《实用礼仪》课堂教学中,笔者就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发现采用这种教学模式,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寓教于乐,深受学生的喜爱,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从塑造学生个人形象

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职学生面临毕业求职、走向社会、工作生活的考验。经验不足、缺乏信心是他们的一大弱点。当他们意识到个人形象对求职面试、工作以及人际交往有着重要影响时,学习礼仪知识的愿望就十分迫切。

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将理论教学与实际训练相结合,通过训练规范学生的仪态举止在学生学习基本举止礼仪时,应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一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各种规范的站姿、坐姿、走姿、鞠躬、引导等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动作要领;一边亲自示范各种规范动作,将动作一一分解,让学生对规范仪态有一个直观、形象的认识。然后请学生与教师一同练习,让学生在生动、直接的练习中把握对仪态礼仪的理解。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逐一指导,纠正学生弯腰、驼背、塌胸、八字脚等不规范仪态举止。

强化形体训练,进一步美化仪态许多学生由于多年养成的不良习惯,造成诸多行为举止不规范。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形体训练是一种特别有效的好方法。在教师的示范带领下,和着美妙的音乐,从芭蕾基础训练、形体组合到健身操,一套套的动作训练下来,学生情绪高涨,劲头十足。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形体训练后,每个学生的动作都逐渐变得协调,有韵律感和美感了。这样不仅促进了学生对基本举止礼仪动作的掌握,更进一步美化了学生的仪态。

采用多种训练方法,全面提升学生个人形象为避免学生练习过程的枯燥和疲劳,可采用音乐伴奏、分组练习、个人表演、相互观摩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保持愉悦的心情进行练习。学生逐渐克服了胆怯害羞的心理,大胆愉快地投入到训练当中。在进行仪态训练的同时,逐步增加训练内容,如用嘴咬铅笔、用纸蒙住面部等方法训练微笑和眼神;生活中端茶倒水、问候指路、递接物品等日常行为规范动作;服务人员鞠躬、致意、引导等规范礼节;学习使用一些日常文明礼貌用语,使学生全面感受言行举止礼仪的综合表现。这样的礼仪行为规范练习,始终贯穿在每节课中。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每位学生都明显地感觉到自己变得大方、自信,个人形象和气质得到了较全面的提升。

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

借助音像、多媒体课件、网络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视听结合,使学生更清晰、直观、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学习礼仪知识的兴趣,丰富了课堂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单一的不足。

借助音像演示,进行同步练习,掌握基本技法在学习仪容礼仪时,可请学生观看著名化妆师有关美容化妆的教学片。从介绍皮肤的结构、保养、化妆程序到化生活妆、晚妆、演出妆、白领工作妆的各种步骤方法,利用影像向学生分步演示基本技法和要领,并请学生同步练习,教师进行个别指导。经过多次练习后,学生就能掌握化妆的基本技法。同样方法,学生还可学习掌握各种发式的梳理、各式丝巾的结法以及领带的打法。

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人们对服装往往都比较感兴趣,学生也不例外。从网上下载一些服装、包、配饰和人物的精美图片并制作成课件,只要操作电脑进行自由搭配,立刻就能比较出服饰搭配的不同效果。学生争先恐后地进行现场点评,与教师一同归纳总结出与人的年龄、身份、地位、工作、环境相适应的服饰礼仪知识。

运用案例教学法促进学生

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中,利用一些典型的事例,引导学生从礼仪的角度上学会分析、思考;通过讨论,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由于这些案例贴近生活,有的甚至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所以,学生学习礼仪知识的积极性高,参与意识强。

案例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学习每一种礼仪知识前,教师应利用一个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发现问题,继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学习规范语言礼仪,针对许多学生说不好普通话的现状,笔者就采用营销人员用方言接待顾客,造成许多误会的案例,引起学生对说普通话的重视。学生纷纷表示:“学说普通话 从我做起”,“学生要做推广普通话的表率”。礼仪课上,通过练习绕口令、读短文、诗歌,练习普通话的标准发音;通过讨论、对话、回答问题、辩论,练习普通话的口语表达;在日常生活中也广泛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这样,学生的普通话从不会说、不敢说,到说得越来越顺、越来越好。

针对专业特点,采用典型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针对专业特点,应采用典型案例教学。如旅游专业学生在学习接待礼仪时,引导学生从礼仪的角度分析思考“小王的一天”的案例。案例中,小王的接待工作失礼在哪里?并提出避免失礼和解决失误的办法,教师再进行补充,学生也学习到了接待工作中必须遵守的基本礼节。针对管理专业的学生,采用“前台咨询员接电话遭投诉”的案例,分析咨询员遭投诉的原因,训练学生用亲切、悦耳的声音,礼貌接听电话。由于案例缘于生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参与意识强。通过认真思考,勇于发表个人见解,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个性的发展。

师生共同创设情境,进行模拟“实战”演练

师生共同创设情境,演示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加强感性认识,提高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表现能力。

通过语言描述,师生共同创设情境,并分饰角色,体验真实感受在学习日常交往礼仪时,可把全班分几组设计出不同的见面介绍情境,请学生分饰不同角色,体验真实感受。如男女之间;长辈、晚辈之间;领导、同事之间、拜访客户等不同对象和场合的见面介绍情境。演示前,学生首先要了解介绍的礼节,有哪些礼仪规范?而后再进行演示。演示结束,大家一起逐一点评学生演示中的仪态、表情、语气及细节的表现。真实、准确、到位的演示,能强化学生的印象,锻炼学生的胆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力。

第4篇:普通话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方案;深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214-01

语文教学在其漫长历史演变中,具有很强的审美意境,在充分表达文字传达之美的同时,又蕴含教学的过程美。小学语文教学亦是如此,小学语文教学中不能只是教导学生识句断字,更不能是空泛思想教育的传授,而是应让学生学会一种探索心态,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1、缺乏学习心态的培养

小学是一个人通往成功路上的起点,小学阶段学生具有很强的塑造性和可变性,应给予正确思想观念的灌输,在以“分”作为学生整体素质的量化标准阶段,现实中对小学生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心态和思想观念培养的漠视,

2、功利主义

许多家庭甚至把整个家族的希望压在孩子身上,并时常以认真学习,考入名校等作为其学习的动力可;因此,久而久之,学生学习动力由自身兴趣转变为功利主义,其思想观念和学习信念收到不同程度损害,长期以来,会造成教育制度的缺失。

二、小学语文教学方案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方案主要分为语文阅读教学,语文作文教学,语文普通话教学;下面从这三方面做浅要分析:

1、强化学生阅读方法

强化小学生自身阅读能力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重要因素,强化小学生语文文章阅读能力培养对文献阅读,文献参考,知识传承等方面具有指导性作用;据笔者多年教学研究发现,在语文阅读方法培养上,包括如下三种方法,首先:泛读,为确保文章阅读质量,并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多篇文章的重点阅读,提高阅读效率,在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上,多在课堂上运用简单易懂文章进行泛读训练,在阅读方式上和阅读形式上加强重点信息提取式阅读。其次:探索式阅读;探索式阅读与泛读方式相比,其在阅读目标选择上,均为在有限时间内提取重要阅读信息,但在阅读要求上,探索式阅读比泛读要求更高,需在整篇文章详细了解的基础上,并带问题进行文章阅读。例如:在阅读训练中,可针对文章就作者其余作品,文章核心论点,文章重点知识点等做深入探索式阅读。最后,品味文章;在阅读训练中,应对文章意境与文章精华进行品味与提炼。我国语文文化博大精深,不缺乏精品文章,在提升学生创作能力阶段,通过阅读品味优秀文章对学生创作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在课堂阅读训练中,应就优秀文章优秀词句进行记录,教师应带领学生就文章结构与文章整体思想等做深入分析,并就作者真实意境认真揣摩,并将优美语句进行语句分析并加入记录。

小学生语文阅读缺乏自觉性和实践性,在其教学方式上具有可塑性,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对其进行实质监督与指导,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形式,进行阅读心得讨论与分享,教师可在课堂上就学生出现的问题做现场分析与讲解。

2、语文作文教学

(1)改善学生学习认知能力

中国传统教育制度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教”,忽视“学”的重要性和根本性,“教”以致“学”“学”以致“用” ,而现阶段课堂教学模式上,“教”“学”“用”比例维持在2:4:4左右为最优教学模式,针对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等现象,教师应注重“学”与“用”,并以此为核心进行学生思维模式拓展与扩散。

案例:2011年安徽中考作文题目为“以我们这个年龄”,学生会自由联想为我们年龄的经历与事物,这种思维方式缺乏扩散性。在教学小学阶段学生作文写作时,初中阶段学生社会经历太稚嫩,可能很多学生会说我们这个年龄在学习,针对以上作者可预见的写作方向,在面对题目时,应看到隐藏在题目背后的中国教育制度和功利主义缺陷,这才是出题者真正意图所在。

(2)编写有效作文教材

“教”“学”和“用”三者没有谁重要之分,“学”“用”是教育大厦完善作用,而“教”则是教育体系基础作用。三者似教育界三架马车,缺一不可。

在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除改善学生认知能力同时,应根据实质教学情况编写有效作文题材,充分利用教师的示范作用和引导作用,合理性教材对缺乏深厚文学底蕴的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可就作文赏析,作文写作方法,作文拟题思路等方面编制作文教材,以丰富学生阅历,满足学生需求。

3、普通话教学方案

(1)发挥教师“示范性”作用

针对小学阶段学生的可塑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师语言“示范性”作用,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普通话进行课堂讲学。“教育要从娃娃抓起”,针对小学生吸收知识性极强等特点,应从小形成良好习惯,教师为小学生提供普通话示范性课例,强化普通话推广力度,并教育学生多用普通话进行言语交流。

(2)开展普通话训练班或辩论赛

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可针对校园普通话教学进行开展训练班教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可对全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普通话辩论赛教育,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针对课堂辩论过程中出现的普通话问题,进行现场教师更正。

参考文献:

第5篇:普通话教学案例范文

上面说的“汉语”应该指“普通话”,准确地说是“现代的共同的汉语”。普通话是用现代北京话系统做标准设计的。因此,汉语拼音是用来书写现代共同汉语的专用的符号形式系统,具有音标兼有文字的性质。传统汉字是表意体制的语素文字,与语音单位没有直接的联系。汉语拼音的符号形式与语音单位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因此具有音标的性质。汉语拼音经过音位的概括,可以通过25个字母,用最节省的方式书写汉语,因此,也具有表音体制的音素文字的性质,虽然还没有完全取得法定文字的地位。由于语言中的音素的数量比语素的数量小得多,所以,汉语拼音不仅可以直接表示语音单位,而且可以比传统汉字更加经济地完成书写汉语的任务。

一、汉语拼音应用的优势

1.汉语拼音能够准确反映普通话的实际语音

用汉字写汉语一方面本来一个声音却写成了不同形体,另一方面本来不同的声音却写成了相同的形体。前者造成人们经常写别字的结果,特别是对于刚刚从口语进行书面语转换的小学生。后者造成人们经常读错词语的现象,特别是对于那些用于不常用意义的词的读音。例如,山东“济南大学”与广东的“暨南大学”,在口语中经常发生混淆。如果用拼音写出来就没有这个问题了。普通话的轻声、儿化等语音现象,汉字不能或者不能很好地表现出来,如果用拼音就好了。用汉字没有形成,也难以形成以词为单位书写的习惯,用拼音就有现成的正词法实现词式书写。词式书写对于正确使用普通话口语,对于普及普通话这种国家共同语非常有利。

2.汉语拼音可以促进人们自觉接受普通话系统的规范

汉字容易把普通话系统以外的词素当做词夹杂进来。汉字书写无法体现词和词素的距离,因此很容易让来自文言或者方言的词素,在普通话中当做词用。例如,上海《语言文字周报》2001年9月26日陈一平文章的题目是“语淡味不薄”。应该说“语言平淡味道浓”,因为“语”不是词,用拼音写出来是“yǔ”,自然首先使人想到词“雨”。于是促使人们重新考虑选择“语言”这个词,才符合普通话系统的要求。《复旦学报》1997年第3期周振鹤文章的题目是“日本文化的幸与不幸”。“幸与不幸”应该说“幸运与不幸”,才是普通话。不过,文章的正文都是用“幸运”代替了“幸”。题目中的“幸”也许是编辑弄巧成拙的加工。有人说标题要简洁,但是也不能削足适履,应该长的就不怕长。例如,北京《中国文化报》1999年7月13日发表孙若风的报道,题目是《孙家正在全国文化法制工作会议上强调积极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法制建设》,就不怕长。

3.汉语拼音能够使书面汉语的排列和索引更加有序化

由于汉语拼音只使用了拉丁文字中的25个相当于音素字的符号形式,所以很容易从语音的角度建立词语的顺序。所以,现在图书索引、姓名排列等,除了考虑那些不熟悉普通话和拼音的人,一般直接采用拼音顺序。

不过,我们的《现代汉语词典》一方面采用拼音顺序,另一方面又照顾词的第一个音节的汉字,所以不是严格意义的拼音顺序词典。我们在20世纪后期也看到了严格意义的拼音顺序的词典,例如上海的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美国德范克的《汉英词典》。

4.汉语拼音能够使汉语的书面信息处理更加方便

汉语拼音用的基本单位少,所以可以像英语用的文字一样,比较方便地用于电脑信息处理。随着普通话和汉语拼音的普及,几乎所有的人都喜欢直接用汉语拼音在电脑上写现代汉语。由于前面说的原因,汉语拼音对于输入古代汉语文献当然不方便,这就需要根据文字形体进行编码。即使这样,人们仍然喜欢用形体中的部件名称的第一个拼音字母做为代码,因为这样容易记忆。

5.汉语拼音有可能直接代替汉字

由于汉语拼音从音素角度设计字,所以字的总数量只需要25个,非常少。这样不仅处理起来更加方便,而且因此符合人类文字发展的大趋势。

在网络信息传输的过程中,有的人已经直接用拼音书写汉语。如果将来大量的人都非常熟悉拼音了,也许拼音会成为新的汉字,取代传统汉字。由于传统的包袱小,越南、朝鲜等国家早就成功地经历了这样的文字变化过程。我们不必回避谈论这个问题,即使会引起一些保守人的反感。

二、汉语拼音应用的局限

1.文字系统无法跨越时间和空间

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37-138页说:“没有一个变化是任何时候和任何地点都发生的”。“泛时观点和语言的特殊事实永远沾不上边”。

有人说汉字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表达古代到现代,中央到地方的汉语,甚至可以表达外国例如日本、朝鲜、越南的语言。如果只是看到文字形体上大致相同的表面现象,而不管文字不同的系统功能;那么,拉丁文字不是有更加强大的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能力吗?有人会说,拉丁文字的历史短,是从原始闪米特文字经过几个阶段演变出来的。其实,现代汉字的历史也短,它是经过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简化楷书几个阶段演变出来的。

有的学者试图设计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汉语拼音。最典型的是赵元任1892到1982年坚持设计和完善的,由商务印书馆1983年出版的《通字方案》。例如,本书第73页把“教我如何不想他”拼写成“Ceawqooruhobutsiagta?”这样的拼写,虽然体现了作者涉及不同时间和空间的渊博的汉语知识,但是,一方面目的是照顾不同时间和空间的汉语,另一方面实际上不能用任意一个时间和空间的汉语语音方便地读出来。这种拼音已经不是我们说的“汉语拼音”。它跟曾经失败的“老国音”有相似的地方。当然,“老国音”进一步要求把口语改变成适应不同空间汉语的混合汉语,更加违背语言规律。

有人到今天还在提倡用汉字写的文言,实在背离时代,背离拼音的要求。2001年南京出现这样的现象:一个平时作文成绩并不突出的学生,他用文言写的高考作文,得了满分。这件事情引起新闻大肆炒作,而且南京大学的个别招生人员准备破格录取他,最后由于其他条件都不符合而没有录取。可见,这个满分是多么片面!《中国教育报》2001年8月16日发表答记者问的文章,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宁教授回答说:书面语和口语保持一致“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体现”,“没有必要”“提倡中小学生去写文言文”,高考提倡文言作文“是有害无益的”。这件事情也充份说明我们有的语文教师和学者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理论欠缺。

汉语拼音记录汉语比汉字更加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当然,正如个别汉字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有些音素,例如[p][s],可能是任何时间和空间的语言都使用的。

2.汉语拼音记录对象的时间局限

汉语拼音是根据现代北京话系统设计的,所以它对古代的汉语没有用。凡是与这个语音系统不同的以前的汉语,它无法准确记录。我们用汉语拼音给古代书面语言注音,其实是很不科学的,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根据那样的注音读出来的汉语,不仅现代汉族人听不懂,就是叫那些作品的作者活过来听,也是听不懂的。可见,普通话不是表面的声音,而是建立在自己的词汇、语法体系上。因此,基本词汇和语法构成一种语言的基础。

研究古代汉语的学者给我们构拟或者找到了上古、中古、近代汉语的语音系统,这才是真正的古代汉语语音,即使有些不一定准确。可是,这些古代汉语的语音不仅汉字无法直接表达,就是汉语拼音也无能为力,只有依靠国际音标。不知道能否用现代英语的文字系统给古代的拉丁语注音。

赵元任在商务印书馆1983年出版的《通字方案》第9页说:有人在1944年用拉丁字母设计中古汉语拼音系统,用来教汉语的古代文献《孟子》。我们也听到有些说南方汉语方言的古代文学或者古代汉语教授用自己的家乡话读古代文学作品,例如屈原的《离骚》,他告诉学生这就是屈原的楚语。谁知道呢?当然,至少比用来自北方汉语方言的普通话读更加接近古代汉语一些。这种做法倒是比用普通话读科学一些,但是,可操作性不强,现实价值也缺乏。

3.汉语拼音记录对象的空间局限

汉语拼音对普通话或者北京话有用,但是对其他方言或者其他地方的汉语没有用。例如,许多人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想用汉语拼音把方言和普通话的不同的语音表达清楚,往往遇到困难。越是不同,越是无法用汉语拼音表达。

反过来,用方言的语音系统去读普通话文章中的词,也不是真正的方言,只是普通话穿了一件方言的外衣。例如,在湖南省衡山县的方言中“跑”是来自普通话的“外来词”,可以用方言语音读“跑”,但是要表示“跑”,前山话说“打飞脚”,后山话说“打蓬牯子”。因此,在方言和普通话转换中不能简单停留在语音上。

不少地方志中的方言部份,由于作者缺乏国际音标使用能力,采用汉语拼音加汉字进行方言描写,使它作为文献的研究价值大打折扣。这是方言学者感到痛心的地方。很多民间文学记录中,那些最有特色的词被翻译成了普通话,破坏了它的本色。有的用汉字说明特殊读音,更加不伦不类。

例如,衡山县民间文学编委员1987年编辑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南卷衡山县资料本》第11页有“看颈”这个词根本不存在,实际是“望颈”的翻译,因为“望”用白读音“[m55]”,记录人没有想到文读是“[44]”的“望”。第112页用“来几”分别在左边加形旁“亻”构成形声字来记录表示“男孩”的词。解释是“衡山方言,伢子,十八岁以下男性的统称”。然而声旁“来几”的声调与词的声调一个也不符合,实际上与方言中的“奶机”同音。“伢子”是用长沙话解释,而普通话的“男孩”又不用。“十八岁”是主观确定的,应该是“没有成年的男子”,没有精确界限。

顺便说一下,普通话的语音、词汇、语法分别弄出3个标准,实际破坏了标准。这样从心理上照顾了人口占多数的使用北方方言的人,但是理论上不科学,实践上等于放松或者取消了标准。正如英语用英国首都的伦敦话做标准,汉语应该用中国首都的北京话做标准。北京话自然有自己一整套系统的语音、词汇、语法标准。当然,北京话本身也有规范问题。

4.汉语拼音书面分化语素的局限

汉字是表意文字,可以通过不断创造新汉字,把相同声音的语素人为地进行分化。但是,汉语拼音是拼写汉语的,不是拼写汉字的。汉语当然首先是口语,口语的基本单位是词。任何语言中的词都会出现同音词,但是不会很多,否则会影响正常交际。因此,任何语言可以使用表音文字。但是,有人说汉语的同音词比英语多得多,如果采用表音文字就会导致大量同音词无法区别。

这是一种误解。第一,表音文字本来是区别声音的,所以不会产生什么同音词。第二,文字写法不同改变不了同音词的性质。例如“期中”和“期终”,“终于”和“忠于”即使汉字写法不同,也改变不了本身的同音词性质。用表音文字的英语也有这种现象。例如,英语的“hair(头发)”和“hare(兔子)”虽然写法不同,但是仍然是同音词。第三,有的词本来是一个词,是文字强行分离。例如“他,她,它”本来就是一个词“tā(他)”,仿照英语写成了3个“词”。然而,英语的“he,she,it”才是真正的3个词。如果这样,我们可以让英语的“brother”也仿照汉语的“哥哥、弟弟”两个词的不同,分别写成“大brother”、“小brother”。我们甚至还可以根据“他”的高矮、大小等不同分化创造更多的“他”字。

我们必须承认汉语拼音在书面上分化语素的局限。有人为了弥补这种局限,方便那些习惯了汉字的人接受拼音,于是在拼写的音节前后加上一些类似汉字形旁的字母。这样,使表音文字又一定程度地回到表意文字的老路。其实,这种汉字的“优点”并没有给汉语带来多大的好处,在口语信息交流频繁的时代甚至是有害的。例如“期中考试”和“期终考试”写得不同,但是说不清楚。如果,我们从口语的根本上区分成“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无论用汉字写还是用拼音写,不仅说得清楚,而且写得清楚。因此,汉语拼音不必模仿汉字去人为分化汉语单位。相反,这样做会导致口语和书面语的分离。

三、汉语拼音应用的问题

1.字母名称的应用问题

这个问题讨论的人不少。许多人认为应该按照普通话语音系统确定名称。我赞同。因为现行名称许多不符合普通话要求,人们宁可使用英语字母名称或者直接用教学中符合普通话语音系统要求的声母、单韵母的呼读声音做名称。我建议按照普通话语音系统用国际通用的英语字母名称的声音确定。这样最容易推广。

2.隔音符号的应用问题

北京的期刊《方言》的英语目录中总是把“湖南”写成“hu''nan”,例如2000年第1期。大概是担心别人误解成“hun''an(昏暗)”。上海的报纸《语言文字周报》2001年7月11日发表王志海《谈谈隔音符号》,列举一批词,例如“fānàn发难”,认为这个词要加隔离音符号写成“fā’nàn发难”,才不会误解成“fān’àn翻案”。

这种担心和扩大隔音符号使用范围的做法是多余的,是不经济的。因为隔音符号是针对那些零声母音节设计的,所以如果不是零声母自然不要加,直接用最经济的零形式表示音节的界线。

现行学术期刊规范中,对英语摘要中的汉语姓名写法的规范,没有严格遵守正词法规定,也体现这种画蛇添足的现象。例如“PENGZe-run”中间的“-”相当于音节隔离符号,也是多余的。这是汉字书写方式的残留。“PENGZe-run”应该规范成“PengZerun”或者“PENGZerun”。

3.声调符号的应用问题

声调是汉语的功能性语音要素,除了在英语等非声调语言中出现汉语单词以外,在汉语拼音的应用中应该一律使用声调符号。现在允许人们在使用大写字母拼写汉语的时候省略声调符号的做法不好。应该学习《现代汉语词典》,还有《中国语文》、《方言》、《古汉语研究》等刊物的编辑,他们用大写字母拼写出版物名称都加了声调符号。在机器处理不方便的时候,允许用1、2、3、4放在音节后面代替普通话4个声调符号。

4.正词法的应用问题

《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从1988年公布以后,有10多年了。可是,根据我们对1999-2000年的刊物的调查,多数刊物没有实行正词法,甚至连《语文天地》、《语文学习》也是这样。最落后的又最重要的是小学《语文》教材一直没有适应新形势,没有采用这个国家标准。小学《语文》教材因此出现违背普通话的拼音,例如:“yīhuìr(一会儿)”错写成“yī huì ér”。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正词法是普及得最好的。普通话水平测试也逐渐重视这个问题。

5.拼写错误的问题

根据我们对1999-2000年的刊物的调查,出现拼写错误的达到88%。这些五花八门的拼写错误,如果出现在汉语中,那么说明从事封面设计的美术工作人员普通话和拼音素质不好。如果出现在英语,那么主要体现在直接用汉语拼写的人名、地名中。这说明做英语翻译的人普遍存在普通话水平问题。这些也说明编辑人员的普通话和拼音素质以及对这个问题的重视存在问题。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是要重视拼音的规范,其次是尽快普及普通话。

6.音素汉字的问题

在任何语言中经过功能概括的单位是相对有限的,但是不同性质的单位在数量上相差悬殊。一般来说,在一种语言中,通用词接近10万个,语素接近1万个,音节只有1百到5千个左右,音素不到1百个。

如果说像古代汉字那样的词文字在现代已经是%0,像汉字这样的语素文字已经只有1%;那么,像日本假名、朝鲜彦文、阿拉伯文字那样的音节文字有30%,像英文、法文、俄文、西班牙文那样的音素文字有69%。也就是说在现代文字中,表意文字大概只有1%,然而表音文字大概有99%。

汉语拼音就是走表音文字中的音素文字这条宽广的道路。事实上汉语拼音方案采用大写字母,设计隔离音节的专用隔音符号和兼职的“y、w”,已经从拼写汉语的词的角度,为未来的表音汉字做了准备工作。所以,汉语拼音方案不只是为了给汉字注音。

要使音素汉字完全代替现行语素汉字,首先要普及普通话,然后要通过普及汉语拼音正词法,形成汉语的词式书写习惯。但是,更加重要的也最难的是在使用汉语过程中的普及普通话意识和词意识。这是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才能在人口众多,观念层次不一致的中国得到实现。这也决定于中国现代化过程的发展速度。

在这里我们要警惕当前语言学领域的保守思潮,虽然同时要防止激进思潮。保守思潮是有社会原因的,这是20世纪最后20年伴随经济发展出现的思想反常现象。主张倒退、复古的保守思潮,“是阻碍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主要错误思潮。”有的人任意贬低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口号下,引导人们向后看,有意无意地企图从古人那里寻求解决当代中国现实问题的药方”。(许全兴《大胆吸收和借鉴当代西方文明》,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学报》1999年第2期。)20世纪末期,中国刚刚从国家灭亡的恐惧中解脱出来,就有人骄傲和霸道地说: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这种思潮就像中国经济腾飞以前出现的中国人想领导世界革命的思潮一样有害。(李慎之《中国应该采取什么样的风范》,北京:《现代传播》1997年第1期。)任何对中国历史及其文化进行民族主义的夸大论述,虽然能够满足大民族的虚荣心,但是最终会影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因为“民族主义并不等于民族感情,它实际上是对民族感情的非理性的不加抑制的张扬。”(刘春《历史边缘的选择》,北京:《现代传播》1997年第1期。)

在文章的最后,我们建议台湾尊重中国大陆使用了几十年的设计科学的汉语拼音方案,并且推动它的规范和普及工作,不要在犹豫了半个世纪以后在接受汉语拼音方案的同时再走弯路。同时,建议中国在大力普及普通话的同时,应该高度重视汉语拼音及其正词法的普及。

参考文献

[1]敖小平.《谈谈中国的语言和中国的文字》[A].苏培成等.《语文现代化论丛4》[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陈永舜.《汉字改革史纲》[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79.

[3]程荣.《汉语辞书中词性标注引发的相关问题》[J].北京:《中国语文》,1999,(3).

[4]蒋辅文.《提倡词式书写和词式排版》[J].成都:《中文信息》,1997[5].

[5]刘静敏.《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儿化韵拼写问题》[J].北京:《语言文字应用研究》,1998,(1).

[6]马庆株.《汉语拼音:和汉字一起走向新世纪》[N].北京:《中华读书报》,1998-07-22.

[7]彭泽润.《字母和字是同级单位》[J].南宁:《阅读和写作》,1988,(3).

[8]彭泽润.《文字的字间空隙和词间空隙》[N].上海:《汉语拼音小报》,1996-08-28.

[9]彭泽润.《汉语拼音正词法和汉语的“词式书写”》[J].北京:《语文建设》,1998,(4).

[10]彭泽润.《普通文字学中的“字”以及有关理论问题》[J].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1).

[11]彭泽润,彭建国.《20世纪中国的语言生活、语言教育和语言理论》[J].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4).

[12]彭泽润,李葆嘉主编.《语言理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0.

[13]司玉英.《文字学理论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字母”与“字”的关系》[J].延边:《汉语学习》,2001,(4).

[14]王均主编.《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

[15]尹斌庸等编辑.《汉语拼音正词法论文选》[M].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85.

[16]语文出版社.《语言文字规范化手册》[C].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17]张育泉.《语文现代化概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第6篇:普通话教学案例范文

所谓“驾轻就熟”,就是所例举的教学案例应考虑学生专业背景,这样更能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比如法学专业的学生所开设的《法律逻辑学》所用案例大多以法庭审理案件为主。对于学文科的学生来说,采用一些成语寓言故事或古典名著片段等穿插在教学过程中来阐述和讲解逻辑知识要点,确实能做到“温故知新”。例如:《公孙龙•迹府》篇:龙与孔穿会赵平原君家。穿曰:“素闻先生高谊,愿为弟子久。但不取先生以白马为非马耳。请去此术,则穿请为弟子。”……“先生修儒术而非仲尼之所取,欲学而使龙去所教,则虽百龙固不能当前矣。”孔穿无以应焉。选取这样一个文言片段,可以在进行分析前让学生先进行白话翻译,随后要求学生做一个换位思考,继而提出问题:假设你是孔穿,面对公孙龙的反驳能够做出怎样的回答或是辩解?接着以公孙龙与孔穿二人的互辩内容提出一系列如下与逻辑相关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

1.文中“此先教而后师之也;先教而后师之者,悖”,“先教而后师”就一定“悖”吗?“此处的“悖”是什么意义上的“悖”?如果你认为此处“不悖”又作何解释,请给出充足的理由?

2.孔子从仁义的角度把“楚人”与“人”区别而论,实质为概念的概括,即“楚人”可概括为“人”,意思是仁义不应有国界,这就好似墨子所讲的“兼爱”。但是公孙龙的“白马”与“马”二者是从概念的内涵、外延及事物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等方面来进行阐述“白马”与“马”的差异,文中公孙龙以此把二者进行类比是否恰当?3.孔子区别“楚人”与“人”,蕴含着“楚人”是“人”,没有得出“楚人非人”的命题。而“白马论”的中心论题就是“白马非马”,公孙龙把二者相提并论是否有偷换命题之嫌?该文言片段的讨论和分析体现了逻辑知识较强的综合运用性,教师在协助学生理清思路的同时,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逻辑知识边思考、边讨论,让学生在分析这些“具体案例”的过程当中,自然而然地运用所学的逻辑知识,在学而思、思而用中达到教学的预定效果。再如,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是“施于人”的什么条件呢?以此名句作为分析“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案例。寓言故事“郑人买履”所蕴含的“不相容选言命题”可用于分析直言三段论“中项不周延”的逻辑错误,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所以,选取案例结合学生专业背景定能让普通逻辑学教学更具亲和力。

二、普通逻辑学教学案例应贴近学生日常生活,遵循“客观生动,浅显易懂”的直观性原则

选取在实际生活当中能听得到、看得见、摸得着,与大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更具说服力,毕竟“逻辑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逻辑”,这种逻辑与生活的关联性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中处处充满了逻辑,能够懂得用严谨的思维和逻辑的眼光观察生活,凸显一种理性的生活态度,会避免自己不犯或少犯逻辑错误,更能拥有一种敏锐的眼光洞察生活中存在的错误和瑕疵。选取生活中一个恰当的案例,把真实生活引入课堂,对逻辑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直观地进行分析和讨论,把真实的生活与知识的运用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例如,某品牌牙膏电视广告:“牙好,胃口就好……”,牙好,胃口一定就好吗?“牙好”是“胃口好”的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再如,集市中一卖桔子摊上摆放着一块写着“大小一个样,越小的越甜”的招牌,某毕业生的就业推荐意见中“是一名优秀的合格大学毕业生”,这些话语显然是存在明显的逻辑错误。以上这些现象所折射出的问题说明人们的思想如果没有“逻辑”这根大梁作为支撑,那么我们的思维就好似朽木支起的“茅草屋”,经不起任何“风雨”的检验和推敲。对于整个社会来说,逻辑思维素质亟待提高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把“逻辑”这一工具植根于我们的头脑当中“用其具”,有助于我们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便利和成效。中国逻辑学泰斗金岳霖先生指出:“正是逻辑能够使我们最容易地生活。……,随着我们探讨未知的未来,逻辑将在生活中起越来越大的作用。”

三、普通逻辑学教学案例应贴近学生兴趣所在,遵循“趣味深刻,简单易学”的可接受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案例具有“趣味性”,是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催化剂,所以也有的逻辑学教师提出“趣味逻辑教学法”来提高教学质量。笔者认为结合大学生喜欢浏览网页,喜欢发微博、发微信、QQ签名等兴趣爱好,选取一些所谓的“网络经典语言”作为反面案例,更具吸引力。同时也能一针见血地指出所犯的逻辑错误,起到夯实基础、加深理解的作用。例如“世上有三种人:一是良心被狗吃了的人;二是良心没被狗吃的人;三是良心连狗都不吃的人。”这个例子可以作为一个“划分错误”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不仅违反了“划分标准混乱”的逻辑错误,同时“划分”的“标准混乱”。世界上的人若以“良心有无”作为一个标准划分应为:一是良心被狗吃了的人,二是良心没被狗吃的人。接着又以“良心没被狗吃(良心存在)”再分两种情况:良心好狗不忍心吃,良心坏狗都不吃。当然还有良心不好也不坏的。这个案例还涉及了“划分”这一概念的“逐级划分”、“划分不全”、“统一标准”等知识点。再如“我每天只吃四类食物:早餐、午饭、晚饭和零食。”在这个案例当中,可以运用“概念划分和概括”的知识点进行分析。把“食物”划分为“早餐、午饭、晚饭和零食”是不对的,除了“零食”可以概括为“食物”外,“早餐、午饭及晚饭”不能概括为“食物”,犯了“概括不当”的逻辑错误。我们只能按“进食时间”为标准把“餐类”划分为早餐、中餐和晚餐。通过对简单的两句网言网语进行分析,旨在说明网络语言存在的“逻辑缺失”现象是不可否认的,这种现象的存在不难说明发表类似言论的网络们只图一时之快、一己之乐,没有正视语言运用的规范性,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网络语言失范现象急需“逻辑”这一工具去进行改观。最重要的是通过分析案例和错误解析,使学生拥有一种理性观点看待网络世界,同时起到积极促进规范公共理性环境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无论是现实生活还是网络世界,“没有逻辑,生活就会十分沉重,以致几乎是不可能的”。

四、普通逻辑学教学案例应贴近学生学习实际,遵循“以提升逻辑素养为主,兼顾提高解题能力为辅”的渐进原则

基于不少应届大学毕业生选择报考部级、省级公务员的事实,同时基于普通逻辑学教学与社会逻辑学考试培训存在异同的事实,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融入社会逻辑考试题目作为知识点案例让学生进行思考、运用,这对夯实学生基础知识,提高应用能力将起着重要作用。在提升学生逻辑素养、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兼顾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既能让学生有所学,有所得,有所用,又能让学生免于额外的培训,减轻一定的经济负担。

五、总结

第7篇:普通话教学案例范文

一、尊重、理解学生,找准感情接近点

人是感情的动物,情感共鸣是人与人之间彼此接受的前提。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身子女,从小受到父母百般呵护,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性格逞强,意志薄弱,感情脆弱,要么因家庭环境、经济条件等原因表现为胆怯自卑,谨小慎微,到了中职学校普遍对理想、前途感到困惑迷茫,但他们又渴求尊重、理解、关爱。常言道:“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月有圆缺,学有迟速。”在一个优秀教师的眼中,学校里没有“差生”,只有学有困难的学生,中职学生在初中普遍是学困生,且有中考失败的经历,他们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作为教师应该对这些学生给予特别的关爱和耐心的心理疏导,尊重他们的人格,发现他们的长处,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培养健全的人格。只要理解了他们,就能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交流;给予这类学生更多的关注、热爱,注入更多的情感,必然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增强教学的实效。

二、增强亲合力,营造和谐课堂

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有人对中职学生作了一个问卷,其中有一个问题:最想对老师说的话是什么?绝大多数学生的答案极为相似:“希望老师不要板着脸孔说话,不要重复与罗嗦。”两句普普通通的话,却击中了现今教学的要害。学生渴望教师不要对他们冷酷无情,不要重复那些讲过千百遍的空洞乏味的道理。我们的学生希望自己的教师不仅是一个长者,更是一个智者,有宽阔的视野,有年轻的心态,课堂上富有激情,焕发诱人的青春和活力,有亲和力。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教师的每一句话都会在学生的心海里掀起情感的波涛,激起强烈的共鸣。因此,教师要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责备,尽量缩小与学生的空间、思想和情感距离,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双向交流,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仅靠教师唱独角戏是不够的。为增强教学实效性,必须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如通过开展辩论、讨论、演讲、交流心得、角色扮演等活动,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尽情张扬,情感得到充分展现。实践证明,和谐的课堂氛围,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认知兴趣、主动的参与意识,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达到知识学习与情感体验的有机统一,进而增强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

三、编写校本教材,推进案例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职学校学生的思想状况变得越来越复杂,加之现行德育教材对学生来说要么太抽象,要么案例太陈旧,缺乏说服力,学生普遍感到枯燥乏味,甚至失去兴趣,这就迫切需要提高教师素质,增强育人本领。为进一步整合德育资源,增强德育教学工作实效性,我校积极组织教师编写了适合本校学生的德育校本教材,以年级为时间界限进行了分类编写,如:针对《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对学生来说太抽象的实际,我们在保证学生能懂得马克思主义基本经济常识和政治常识同时,采用必修内容与选修内容相结合的灵活教学方式;针对《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案例太陈旧,缺乏说服力,我们根据我校安置办教师反馈的信息,全面收集学校优秀毕业生创业、立业、敬业的事迹,编写了《创业者的足迹》教育学生,激励学生。这些校本教材对学校德育教学工作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在多年的德育课教学中,我知道:学生对德育知识点的记忆是短暂的,而对一些喜闻乐见的案例的记忆是长久的。案例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一种启发学生研究实际问题,注重学生智力开发及能力培养的现代教学方法。我校在编写校本教材的同时,积极推进案例教学,教学中由于采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有针对性地教育学生,让学生有了一个体验、讨论、质疑、点评案例的过程,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为保证课堂教学案例的真实性、科学性、新颖性,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我还鼓励学生多渠道,多形式收集案例,如课本上现成的典型案例;报刊杂志、电视中的案例,如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节目学习性很强;根据相关资源,创设一定的情景,亲自动手进行编辑组合成一个新的案例等。这样就避免了空洞的说教,达到了学习知识与情感体验的统一,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而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

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帮助学生解困惑

第8篇:普通话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刑法学案例教学 反思 模式

“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又称“苏格拉底式教学法”(Socratic method),它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的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他在教学中采用的“问答式”教学法可以看作案例教学的雏形。柏拉图在此基础上将问答积累的内容编辑成书,并将一个原理对应于一个例子,这些例子就是案例的雏形。1829年英国学者贝雷斯率先将其适用于法律教学中。1870年前后,时任哈佛法学院院长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布?郎得尔将案例教学运用于哈佛大学的法学教育中并加以推广。由于各国法律在形式上的特点及法律文化历史传统方面的差异,案例教学方法在不同法系国家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其在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学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在大陆法系国家则无足轻重。但近年来,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学教育也开始注重案例教学法,并把案例教学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所谓刑法学案例教学,是指教师在讲授刑法学理论时,结合较为典型的刑事案例剖析其中蕴含的法律关系,从而加深学生对该刑法学理论认识与掌握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本为本、从概念到概念的注入式教学方式,成为一种促进学生成为教学主体的开放式教学方式。刑法学案例教学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从例到理”型,即引导学生运用案例,经过自主合作,群体思维撞击,寻找知识,认识规律,并运用掌握的规律和概念去解决实际问题;二是“从理到例”型,即给出基本概念,启发学生运用基本概念,发散思维,以理剖例,以例证理,从而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刑法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案例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我国高等院校法律专业的刑法学教学都十分重视刑法学的案例教学。但是,在刑法学案例教学的实践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和正在制约着刑法学案例教学的效果,因此,很有必要加以反思并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

一、刑法学案例教学在教学目标方面的反思和构建

在传统的刑法学案例教学中,教学目标往往侧重于对学生基本刑法学知识的灌输,而缺乏对学生整体法律素养的锤炼和培养。

首先,应通过刑法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相对合理的素质结构,改变重专业素质轻综合素质的教学目标。素质是指人必须具备的素养与品质,包括一般素质和专业素质。一个法学本科学生的基本素质出了掌握相关的基本知识以外,至少还应包括政治素质和法律素养。政治素质是培养学生融入社会共同体并为社会共同利益服务的精神素质。在刑法学案例教学中,应加强学生认识社会、热爱社会、服务社会的教学内容,从而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和法律职业者。主要有公民意识、参与理念、服务精神、道德自律等内容。在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方面,应在传授专业知识之外,让学生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树立主体意识、权利意识、义务观念、平等意识以及人文精神。

其次,必须通过刑法学案例教学训练学生较为全面的职业技能。刑法学案例教学必须将能力本位的意识贯穿全过程,从而将知识、素质与技能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其应有的特色。一个法学本科学生的职业技能至少应当包括:其一,法律思维技能。这是指法律识别、法律解释、法律推理、事实推理等方面的技巧和能力。法律识别技能是指根据法学原理、法律原则和精神对法律规则、法律事实与证据、法律关系及法律问题等进行准确定性与价值判断的技巧和能力。既包括对法律规则的所属渊源、类别及其效力的价值分析,又包括对具体案件的法律关系性质认定以及对证据能力与证明力的价值判断。法律解释技能是指将普遍的、抽象的法律规则运用于纷繁多样的现实社会生活和具体个案事实的技巧和能力。法律推理技能主要包括法律推理的规则、法律推理的方法以及对法律推理中出现冲突的调适等技巧和能力。事实推理即推定法律事实。法律事实不过是社会事实在法律场景中的表现,因而如何从纷纭复杂的社会事实中确定案件所必须重视的资料,就成为法律职业者所必需的前提。因而,如何理解社会现象,如何从社会事实中提炼出相应的案件信息,就成为必备的技能。其二,法律分析技能。这是指针对具体的案体或者法律问题,根据事实、情节、法律原理和法律精神,运用法律思维,对案件或者法律问题的存在背景、具体事实及证据材料进行完整的把握,从而正确地理解和适用法律规则的技巧和能力。这既包括对法律原意的理解,也包括在法律未作明确规定的情况下,运用自己的良心、智慧,通过“解释”这一途径来明确法律的“意义”,填补法律的空白。对于法律职业者而言,没有这种工夫,就永远不能够在变幻不定的社会情形面前,做出正当、合理的决策和判决。其三,证据操作技能。这是指收集、固定和运用证据的技巧和能力,是指在特定的案件中,确定证据收集的方向和范围、收集证据的性质和种类、收集并固定证据的方法措施、对证据收集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判断并解决这些问题以及运用证据的专门技能。它是法律职业者的基本能力,是法律思维能力发挥作用的基本。律师、检察官和法官不具备良好的证据操作技能,就不可能在

司法程序中确立自己的有利地位。其四,口头表达技能。包括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一般口头表达技能,要求能说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达到二级标准,语音、语汇、语法差错较少;熟练掌握2 500个常用汉字和《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所列的标准读音,并能正确注音;能比较流畅地用普通话与当事人自由交谈;掌握朗读一般文体,讲述包括介绍、说明、评论、法庭演说与辩论及与当事人交流语言等几种口语形式。第二个层次是运用“法言法语”专业表达技能,包括介绍法律知识、法律原理、法律现象、法律问题和表达法律见解并阐述相应理由的口头表达技巧和能力;第三个层次是法律辩论技能,即辩论的技巧和能力,包括攻击和防御两个方面的技能;第四个层次是主持、参与法庭辩论会的技能,是指能够根据诉讼法的具体要求和控诉、辩护及审判职能的不同定位,基于具体案件中的不同角色需要在诉讼的不同阶段发表不同的意见,并进行相互辩论的技巧和能力。作为专业技能的口头表达技能主要是指后三个方面,而这三个方面又是建立在第一个层次有基础之上的。

二、刑法学案例教学在教学模式方面的反思和构建

刑法学案例教学所采用的对话式或讨论式的教学模式,只适合于部分学生,不适合于所有学生,常常是那些思维敏捷,口才较好的学生在辩论中出尽风头,而另外一些较内向、保守的学生则常常是一言不发。此外,如果老师对案例运用不当,或者学生课前不预习,毫无准备就匆匆来参加小组或全班案例讨论,只听不说,有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感觉,也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刑法学案例教学的基本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课堂讨论分析模式

这种方法就是教师在讲完一定范围的教学内容之后,选择一个或数个较为典型的案例集合到一起,向学生提出若干问题,在课堂上交由学生进行讨论。其目的在通过对案例的讨论,使学生不但能巩固所学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适用法律来处理案件,甚至对我国存在的立法缺陷亦有所发现和了解。

但是,如果不控制节奏,有可能会造成时间的紧张和课堂秩序的混乱。因此可尝试分段进行:第一阶段用三分之一的时间专门讲授课程中的基本问题,如概念、特征、原则等,包括介绍同一问题和各学派不同主张及理由,这阶段也可以系统介绍相关理论问题;第二阶段是利用三分之一时间有针对性地讲一些典型、疑难案例,然后让全班同学讨论,尤其要鼓励学生提出各种不同主张,调动学生发言积极性,甚至可以鼓励学生开展辩论,以便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第三阶段利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归纳总结,点评各学生观点,同时提出自己的观点。

(二)先观摩后研讨模式。这种模式是把学校法学教育和司法审判部门的司法实践相结合来进行教学的模式。主要是组织有一定理论基础知识的高年级学生到法院旁听一些较典型的或是疑难的刑法案例,其目的是让学生全面了解刑法学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了解理论和现实的联系和差别,观察法官庭审的办案技能及驾驭庭审程序的法律综合能力。同时让学生了解庭审中各诉讼关系主体及诉讼主体的地位差异及各角色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到理论是灰色的,刑法学的案例实践是常青的。每次观摩结束,要求学生谈观感体会,鼓励学生给法官或者辩护律师找不足,并进行总结点评,以便真正提高学生的理解、认识、分析能力,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让学生真切的感受法律职业的魅力,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如果你是法官或者律师,你对案件如何定性和定量。

(三)模拟法庭模式。从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尤为重要。而我国高校教育普遍感觉到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太差,法科大学生也不例外。因而提高法学大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显得非常重要,因为我们培养的法律人才就是专门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级人才,因此应该着重培养法科学生实际运用及操作法律的能力。通过选取典型案例模拟法庭审判正是培养大学生实际运用操作法律能力的最好课堂。如果说观摩真实审判只是囿于观看、理解、认识,模拟法庭审判则是在观摩审判基础上将所学的法律知识理论综合地运用于实践,这是学生全面介入模拟诉讼活动,扮演各种诉讼角色,体现学生学习掌握各种法律知识理论的综合“演习”。尤其对于刑法学来讲更是如此,通过控辩双方和法庭三方的模拟演练,使学生在组织过程中增长才干,在“控辩”双方的激烈交锋中磨砺素养,在参与“庭审”过程中体悟法律的真谛。

(四)媒体教学模式。这是指利用现代化的传媒手段进行案例教学的方法。现代化教学媒体的优点是图文并茂、形象生动。教师在教学中选择有突出代表性的案例,组织学生通过现代化教学网络观看。如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栏目和《经济与法》栏目等,可以选取典型或疑难刑事案例先录像后播放,设计相关问题供学生现场讨论。

然而,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模式是万能的。传统“灌输式”课堂教学方法,老师讲,学生听,学生难免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现代案例教学虽然有其优势,但不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它们各有特色,不能强求一律。比如上述的模拟法庭模式,优点是形象生动,但是在组织过程中会耗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刻意追求形式的逼真和完美,会丧失实质意义,甚至会流于形式。

笔者认为,性法学教学应当以课堂讲授为主,以案例教学为辅助,中西结合,取长补短。刑法学案例教学要从实际出发,研究其特点和规律。要充分考虑到开展案例教学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比如案例的编写和选择,对学生调研以及课堂控制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挑战等,这些问题都要通过研究和实践加以解决。

三、刑法学案例教学在案例选择取向方面的反思和构建

刑法学案例是刑法学案例教学的关键所在,恰当而典型的案例是刑法学案例教学的基础。案例既包括生活中发生的各类案件,也包括有权机关处理案件的实例,除试题而外不应当包括人为设置的“设例”。案例既有大小之分,也有单一与综合之别。因此,应当依据特定目的、原则和标准,精心选择案例。

但是,在刑法学案例选取过程中往往存在着重“趣味曲折”而轻“典型时效”的倾向。从而使刑法学案例教学称为“举例教学”,其目的为了吸引学员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但对于紧扣理论和法条并举一反三还有一定的差距。

第9篇:普通话教学案例范文

剧场还原式教学属于情境教学的范畴,它旨在通过话剧形式还原法学案例,在生活世界的“情境”之中进行法学教学。现行法学教学方法主要依靠口头讲解和经过加工剪辑的法学案例,这种讲解方式过滤掉了法学案例的本来面目,不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法律精神和法律条款的生成理据。学好法律需要丰富的人生阅历,我国的法学本科教学尤其欠缺这一环,因此特别需要注重法学教学的生活情境。现有的诊所式教学等方法就是通过引入鲜活的案例情境来提高法学教学效果的。剧场还原式教学法能更为透彻地在师生互动之中引入生活场景实现法学教学的现代化。其核心思想是让学生参与案例的话剧创制,在话剧情节与对话构造之中融入法律知识,以话剧的剧场平台还原案例的生活情境,实现全程化、全面化和最彻底的情境化的法学教学。

(一)剧场还原式教学法的目标剧场还原式教学法的主旨在于,整合法学案例教学、模拟法庭教学、诊所式法学教学的既有优势经验,并经剧场式途径还原法学案例的鲜活生活世界,实现法学教学新革命。具体而言,它的目标有二:其一,整合现有法学教学多元化方法与法学教学离散资源。一方面,现有法学教学方法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既有理论、也有实践教学方法;既有课堂内、又有课堂外延伸教学方法;既有平面、又有立体教学方法;既有模拟、也有实战教学方法;等等。诸如此类教学方法已经发展到了需要进行整合集中的程度,而且事实上也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整合研究,如上述之五位一体教学法、互补式教学法、双师多向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方法实现了教学要素的初步整合,但在深度融合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另一方面,法学教学资源也开始出现多层次化的发展趋势,既有传统书面、也有现代网络教学资源;既有校内理论、又有校外实战教学资源,包括但不限于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公安机关等实习基地;等等。诸如此类教学资源不可谓不丰富,但如何通过一个平台集中各大教学资源要素,这是一个迄今并未得到真正解决的问题。即便有学者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教学方法,但是五位一体在操作层面确实是一个松散式的简单叠加,并不能有效起到融贯和整合的功效。剧场还原式教学方法即是通过话剧这一平台实现各种教学资源的高度聚合,在话剧舞台上集中贯通案例分析、诊所式教学、观摩审判、实践教学、模拟审判等等迄今所有的教学方法的优势成分,并尤其立足于学生的创造与能动编制,据此综合建造一个全新的立体教学方法。其二,变革现有法学教学方法,创制集各优势经验于一体、并有所超越的新型教学方法。剧场还原是满足这一要求的新型教学方法之一,它不仅能够通过一个话剧舞台整合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而且还能还原案例的生活本身,让学生在模拟人生经历之中学习法律、理解法律和领会法律。法律之学需要对人情世故的洞察,需要丰富的人生经历的砥砺。美国法学教学即是作为本科后教学,甚至有学者明确提出,法律的生命不在逻辑而在实践。这些都说明,法律更多地是一种实践技艺,是关于实践理性和实践智慧的学问,没有生活实践,学习“纯而又纯”的法律,其后果也只能导致教学的异化和“蠢而又蠢”的法律工匠。法律之理不在法律之中,而在法律之外、在生活世界之中。剧场还原式教学方法旨在发展出以话剧舞台方式既汇集各优势教学资源和经验,又克服现有教学方法弊端的新型教学法。

(二)剧场还原式教学法的功能剧场还原式教学通过还原案件的生活世界,力图解决现有法学教学方法单独和联合起来无法有效解决的如下难题:第一,解决生活世界与法律世界的隔离,逼真复原法律案例的生活之维。以话剧形式还原法学案例的“生活肉身”,让学生真正投入到案例当事人的角色身位,换位体验当事人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柏拉图曾经谈到:“一名好法官一定不是年轻人,而是老年人”。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只有以人生酸甜苦辣的丰富阅历为前提,方才领悟得到法律的真谛。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法学教育是本科后教育,而且主要是以案例教学方式进行。相比而言,我国法学教育直接面向未经世事的学生,其人生经验非常稚嫩;不仅如此,我国传统法学教学又是采取抽象的、从规则到规则的灌输方式,这进一步放大了我国法律教学的消极方面。就此而言,剧场还原可以有针对性地弥补这双重局限:一方面通过剧场还原的方式为学生拟制并延展其人生经验,从而提高法学学习效果;另一方面每一剧场就是一个立体的案例,甚至要比西方的教学案例更为形象、直观,从而改变传统的规则灌输方法,让学生在艺术化的案例之中潜移默化地领略法律精神,提升法学素养。不仅如此,剧场还原教学法还能有效克服法学教学单调枯燥的问题,在案例设计、话剧编制、情节表现等环节全程吸收学生参与创作与制作,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多才多艺的优长,寓情、理、法、趣、艺于教学方法之中,全面提升法学教学效果。

第二,解决法学教学的技术化和异化问题,回归法学教学的本位。法学教学重要的不止是传授法律的具体规则,更关键的乃是要让学生理解法律的真精神。法律规则相对于生活实践而言始终具有滞后性,法律规则在具体案件中的应用因此需要通过解释来完成,对法律规则的解释仰赖于对法律精神的理解。一个真正的法律人并不只是谙熟法律规则,精于法律推理,他还应当体恤人生,关怀正义。法学教学之目标重在后者,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则偏于规则、技法之传授,故而有教学异化之病象。剧场还原式教学方法就在于通过话剧还原的方式,让学生在模拟角色中感受深切的生命阵痛与快乐,并于其中领悟法律的精神,理解法律对人性的呵护。

第三,通透地整合现有法学教学方法的优势资源,建立以剧场为平台的综合教学方法。剧场还原式教学法具有极大的容量,它可以在剧场这个平台上将案例分析、观摩审判、模拟法庭、法律实习、诊所式教学等教学方法的优势经验予以集中,穿插在案例的话剧情节之中,彻底融贯现有教学方法于一体,从而实现既有教学方法联合起来所可能共同抵达的教学效果。第四,解决教学方法应用单一化的弊端,实现教学资源的立体、循环利用。传统案例分析、诊所式教学、模拟审判等教学方法在教学效果上是一次性的,即一旦实施完毕,整个教学过程就宣告结束,不具有可持续性,从而导致有限教学资源的不必要的浪费。剧场还原式教学方法在以话剧形式表达案情、审判、法律推理之外,还可通过视频的方式对之进行保存,以作为可循环使用的教学资源,让更多的学生能够通过观看视频话剧的方式受到相关法律知识的教育,并激励学生投身其中,实现可持续的法学案例的话剧续编。

二、剧场还原式教学法的要素

剧场还原式教学法的实施是一个多维的系统工程,其实施有赖于各环节的统筹安排与合理衔接。为有效实施剧场还原式教学方法,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教学效果,笔者认为这需要把握住其中的四个核心要素,归纳如下:“案例选择与编制+话剧创制+舞台表演+视频制作”。首要的是案例的精心选择与合理编制。剧场还原式教学法的有效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案例的选择,一个有感染力、为学生所认同的案情将收事半功倍之效。为此,在以教师主导、学生参与的模式下根据需要讲解的法律知识要点,精选法学教学中的经典案例,再结合虚拟案例,以话剧形式还原案例的生活原貌,在鲜活立体的生活世界之中教导学生领悟法律的真谛,理解法律的“活”的精神。例如,曾经一度风靡全球的经典影片《泰坦尼克号》就是一个极好的法学教学案例,遗憾的是它只是作为一般的爱情题材片为世人所关注。

但它更是一个真实的法律案例。为此,可借鉴该片的艺术性表现手法,但可更忠实地再现泰坦尼克号案件的真实情节,并更多地融入法律元素,从法律人的角度重构该案案情。以该案为例,可具体说明教学话剧的编制问题。首先,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创制话剧情节与对话,在话剧情节和对话中展现海商法的基本知识。就该案涉及的法律知识而言,它主要涉及船舶基本结构,船员编制,船员职责,船舶操纵与适航,船舶碰撞,海难救助,共同海损及理算,海事赔偿责任限制等法律知识点。在话剧编制中可同时延伸和补全《泰坦尼克号》影片未曾关注到的后续海事索赔,可通过创制海事仲裁和海事诉讼的情节,整合进模拟仲裁庭和模拟法庭审判的教学元素,展示海事仲裁和海事诉讼的程序性和实体性法律知识,以及涉外海事关系的冲突法调整与统一实体法(如海牙规则、维斯比规则、汉堡规则及鹿特丹规则等)调整的相关知识。以法律与艺术交织的方式完整再现泰坦尼克号的具体案情,并让学生投身入当事人的悲欢离合、生离死别之中体验生活给予人生的原初的痛楚与快乐,在切身的观感之中掌握法律对正义的追求、对利益的衡平。以此方式实现教学方式的全新革命,并提升教学效果使学生真正能够做到“刻骨铭心”,过目不忘。

其次,话剧创制。除了编制话剧之外,还可以全新地创制话剧。由于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具体案件往往只是涉及较为单一的法律知识要点,难以满足教学案例信息量大、涉及面广的要求,因此可根据需要讲解的法律知识要点,通过全校招募的方式,师生共同合作建立话剧创作团队。创作团队应针对所选择的案例或者编制的案例情节,进行艺术化创作,巧妙构思话剧情节,在忠实案件事实的基础之上予以必要的改编,尽可能融入最大的法律知识量,并以当事人、律师、法官为轴心进行对话设计,融案例分析、拍案说法、案例点评、诊所式教学、模拟法庭教学等方法于一体,全方位、多维度反复呈现各法律知识要点,让学生在剧场情节之中把握法律知识。

第三,舞台表演。与传统纸面或现代电子化的教学方式不同,这些教学方式主要以平面形式呈现,其效果因此也就有所折抵。剧场还原式教学法得以突破平面教学,实现立体革命的关键环节即是其舞台表演。舞台表演过程也就是活生生的法学教学过程,其质量之高低直接决定教学效果之好坏。不论是内在的法律精神,还是具体外在的法律规则,都将通过舞台场景的布设、舞台人员的言行举止、剧场情节的收放控制等表现出来。为此需要高度整合高校现有学生的舞台表演资源,必要时还可邀请表演专业的教师或学生,或者与地方电视台相关栏目进行合作,研究案例的舞台表达方案。以此方式最大程度地发挥舞台表演对法律知识的传授效果。最后,视频制作。研究并制定话剧表演的视频制作方案,通过视频方式固定话剧表演,这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可以将视频化的话剧作为教学课件多次使用,延展剧场还原式教学成果的应用;另一方面通过提高教学视频的使用率,控制并降低教学资源的浪费。

三、剧场还原式教学法的实施

剧场还原式教学方法可采取如下方案组织实施,即按照“教师导演+团队筹划+全校招募+学生编制+话剧还原”的模式进行操作,在这过程中综合采取比较研究法、实践调研法、专家佐证法、互动优化法等。具体分环节、分方法论述如下:

第一,教师导演。可由任课教师牵头组建教学方法组,利用团队力量进行策划,由教学方法参与人分工组成话剧编创小组,通过比较研究,综合甄别和选择案例,会审其作为教学实例的典型性,并论证其话剧还原的可操作性。最后由负责教师拟定导演方案大纲。

第二,团队策划。导演方案形成大纲后,由教学方法组进行会商,设计出具体的实施方案。教学方法组在设计具体实施方案时,应组织实践调研,咨询、请教舞台表演方面和法律实务人员方面专业人士,必要时直接吸收法律实务人士、舞台表演领域的专业人士参与到教学方法研究和实践中,提高策划方案的可操作性。

第三,全校招募。教学方法组通过建立专门的联络方式,依托学校、学院网站、学生会、文艺社团等进行全校宣传和招募,并辅之以样本发放的方式实现策划方案的互动与优化。话剧编制人员、话剧表演人员、法律知识点设计与分析咨询人员,都尽可能地启用学生,由学生全程参与,让学生成为真正的教学载体和教学实施者和承受者,成为“教学主体”。以此方式提高法学教学效果。第四,学生编制。话剧具体情节的构思及对话设计全部由学生完成,教师和专业人士作为顾问退居二线,为话剧设计进行必要的把关,并从教学角度提出优化建议,尽可能多地在话剧表演之中融入有利于教学效果提升的元素。学生编制话剧拟采主编团队负责制,即每一个话剧由3-5名学生组成主编团队,主编团队负责话剧编制的推进和领衔,话剧版本以网络形式向全校师生征求意见,或者直接由全校师生互动参与完成,提出最佳的优化方案。

最后,话剧还原。话剧经论证通过后,全部启用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和排练,教学方法组负责提供法律专业和舞台表演专业方面的专家智囊团支持。通过话剧重构具体案例“背后的故事”,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真实地再现生活世界之中法律关系当事人首先作为社会中人、然后才进入法律世界之中作为诉讼当事人所遭遇的问题、所遇到的法律难关、所寻求的法律救济及其具体实施过程。

四、剧场还原式教学法的教学效应

(一)剧场还原式教学法的积极意义首先,实现了立体多维度的法学教学。话剧还原教学法是以舞台为核心,集中各类教学元素,立体呈现法律知识要点的教学方法。它集行动、声音、形象于一体,通过独白、旁白、对话、表演、情节、画外音等方式向学生传递法律知识,能够多维度地进行法学知识的讲解与传授,立体提升教学效果。其次,实现了寓情理法艺趣于一体的综合性法学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如模拟法庭教学、案例分析教学、诊所式教学等方法,在讲解法律知识的时候具有局限性,更多地偏重于法律知识的传输,从法律规则到法律规则,因此容易导致情理法不相容的教学效果,出现所谓的合理不合法、合法不合情的情况。有知名学者已经明确提出“常识、常情、常理”的法学教学目标,其目的旨在打通情理法之间的异化关系,重建情理法之间的和谐圆融的关系。话剧还原教学法采取由学生自编自演的方式,在话剧所重构的生活世界之中去理解和把握法律规则和规则所蕴含的精神,既培养了学生的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相关法律知识的情趣,最终还实现了情理法的一体化教学。再次,开创了最全面的情境化法学教学法。对法学的研究和教学来说,法律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作为法律规则本身的纯粹法律和以之为对象的纯粹法学等流派;二是作为在社会应用中的法律和以之为对象的社会法学等流派;三是作为应然意义上的法律和以之为对象的自然法学等流派。传统教学方法致力于对法律规则本身的讲解,走的主要是纯粹法学的流派;现行的诊所式教学、模拟法庭教学等注重的是法律在社会中的引用,走的主要是法社会学的流派。法律从其“体用不二”的角度更具有社会属性,因此走法社会学的路子更有利于把握本真的法律和活生生的法律。上述诊所式教学和模拟法庭教学等方法就是一种情境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进入现实处境之中理解并运用法律,以此获得法学知识的训练。但此种情境化是不彻底的,因为对于诊所式教学来说,它只能让学生直接接触案件的处理阶段,但不能介入案件的生成、发生和发展过程,而这个过程对于学生把握各方面的关系、选择法律处理方案、摄取并整理相关信息具有决定性作用。对于模拟审判来说,更是如此,案件都是已经被加工的“制成品”,学生只需要按部就班地宣讲相关法律规则,然后仪式性地裁决案件。剧场还原式教学方法旨在从头营造案件的生活基础,让学生全身心投入整个案件过程,由他们选择案件处理方案、自行取舍并处理案件所需的信息,实现最彻底的情境化教学。

(二)剧场还原式教学法的积极效果第一,可有效提升法学教学效果。原因如下:(1)由于剧场还原式教学方法由学生全程参与制作,让学生成为真正的“教学主体”和“学习主体”,因此是一种自主性学习,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2)学生的参与不是简单的程序参与,不是复制性的参与,而必须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他们必须将法律知识要点创造性地编造在话剧情节和对话之中,因此他们是全身心的投入性参与。编制话剧和表演话剧的过程也就是法律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将使他们如同亲历一般地接受法律知识,从而做到“刻骨铭心”。(3)此种教学方法还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文艺能力,展示自己的多元化个性和不同风格,因此又是一种艺术化教学和个性化教学,寓情趣、艺术于法律教学之中,让学生在“不亦乐乎”之中轻松掌握法律知识。此种教学方法将使学生成为综合法律人、道德人、社会人、艺术人、个性人等素质于一体的全面的人,是马克思所说的人性的全面解放和发展。第二,建立出一种具有高度整合性、可操作性、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综合教学方法。话剧还原作为一种最彻底的情境化的教学方法,可以凭借话剧舞台这一平台集中各种教学资源,整合各种教学方法,实现多元教学方法的统一。同时,此种统一的教学方法还不是简单地将各种教学方法并列的方案,通过话剧情境、对话、场景、情节等多种方式有机整合诊所式教学、模拟法庭教学、案例分析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另一方面,话剧还原式教学方法具有高度可操作性,它充分发挥并利用当代大学生的多才多艺能力,以艺术形式再现生活情境,在生活情境之中了悟法之真谛,不存在操作上的不可执行性。话剧还原式教学还具有可普遍推广性,不仅法学内各专业之间可以采用,而且在其他专业之间也可以推广应用。剧场教学本来就是艺术类教学方法,它由于立足生活,依赖生活世界,因此,只要与生活世界有关联的学科都具有可剧场还原性。而事实上,一切学科都是“人的学科”,而人总有自己的生活世界,因此一切学科都必须以生活世界为基础,这个基础就决定性地支持了剧场还原这种教学方法的普适性。

五、小结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