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普通高中教育范文

普通高中教育全文(5篇)

普通高中教育

第1篇:普通高中教育范文

当前,实施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改革,还存在的以下的现实困境:

(一)存在过分看重社会价值而忽视个体价值的倾向

一直以来,在高中人才培养和教育质量的价值取向上,大多高中都坚持政治至上、社会价值第一的功利主义倾向。在高中的人才培养过程和教育质量的评价过程中,片面强调社会价值的重要性,而忽视了每一个学生的个体价值。导致高中教育改革推进过程中,往往出现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矛盾,对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的发展缺乏关注,进而忽视了对学生全面发展过程的监督和管理,最终导致对学生健全人格培育的忽视。

(二)存在过分看重当下结果而忽视长远发展的倾向

由于受到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从高中教育教学质量体系的功能上来看,教育改革体系是为了对学生培养的现在时进行诊断,并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然而,由于受到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一些高中在实施教育改革体系之后,往往只针对当时的情况采取一些临时性措施后,缺乏对高中存在问题的解决的长远规划,高中在发展战略制定和设计中能注意到对相关问题的解决,但是在战略规划执行的过程中,容易执行不彻底,不能深层次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彻底根治。

二、深入推进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和实践探索

为了更好深入推进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改革,文章提出体系构建的关键环节如下:

(一)结合高中自身发展特点,做好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

随着新世纪我国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理论和方法的日趋完善,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相关的评价问题将越来越多的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国际化趋势的深入、高中教育改革体系技术和手段的发展,高中教育改革体系应该体现出定性与定量评价的结合,要体现出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学校的管结合。

(二)结合高中教育教学特点,深入推进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的管理体系

如果把高中的人才培养比喻成高中的产品生产环节,对于这一环节的质量要求。就是关键点。这一工序之中重点包含了人才培养的招录取、培养管理等人才培养的入口和出口等环节。各高中应该更加重视教育质量提升的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紧密结合学校发展阶段和发展实际,建立科学合理的基于教育质量提升的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目标为牵引,充分发挥高中教育资源优势,加强过程管理,实现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的过程监控,并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社会、家庭和对学生培养的满意度。

(三)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做好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的指标设计

第2篇:普通高中教育范文

关键词:普通高中;三观教育;艺术教育

普通高中艺术教育的工作方向主要是“改进美育教育,提高审美和人文素养”。艺术与道德具有紧密的联系,道德对艺术具有约束作用,艺术可以滋养道德。所以,高中学生只有正确树立“三观”,才可以保证普通高中艺术教育的正确发展方向。

一、艺术教育是强调世界观的教育

从某个方面来说,世界观包含在艺术教育中,如在商代,所谓的礼就是道德伦理教育活动,而乐则是艺术教育活动。在礼乐文化下,同时存在道德和艺术,其对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具有维护作用。在我国近现代,随着德育和美育概念的提出,从更深层次上肯定了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是由蔡元培提出的,他认为美感教育和宗教的性质和功能是相同的。而西方国家的康德认为,美是道德观念直观形象的象征,在审美的直观中将道德理性的观念直接体现出来,所以美育的方法之一就是艺术教育。

二、艺术教育是强调人生观的教育

马克思认为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就是人生观,其是人生问题的具体体现,其对人们的生活方向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对人们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具有影响,同时对人们的价值目标和生活道路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普通高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应该利用艺术的手段使教育的目的得以实现,也就是利用艺术课教学和艺术活动来提升人的艺术修养,从而对其全面发展发挥促进作用。所以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要重视以下几点:第一,重视艺术对人思想道德品质的熏陶作用,其主要是利用艺术培养人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情感中具有丰富的内容,即对祖国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等。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新中国的来之不易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第二,重视艺术对人道德情操的熏陶作用,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通过美的魅力将人的情感共鸣引发出来,利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从而全面提升人的素质。第三,重视艺术对人理想信念的教育作用。艺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人的理想信念,通过艺术让人树立一种积极向上的理想,引发人精神上的情感共鸣。

三、艺术教育是强调价值观的教育

人生观的关键内容是价值观,艺术教育应该对价值观进行强调。当前价值观中的艺术教育不断弱化,从而使人们的价值观出现扭曲的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艺术教育中逐渐弱化价值观的教育。目前部分艺术教师只是一味地追求课堂教学效果,更加重视对通俗艺术的教育,而没有重视价值观中艺术教育的作用。第二,人们的价值观出现扭曲现象。当前由于受到国内外一些错误思想的影响,人们逐渐产生了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扭曲的价值观,对其身心健康造成影响。亚里士多德认为在对某物的一定关系中包括美德,而美德作为价值的主要内容,不但是指健康和力量,同时也更需要将美体现出来。因此,艺术教育不断承担美育责任,同时也需要不断加强对价值观的教育。普通高中在对艺术课程的基础设置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大众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这两者一个是艺术课程的前提条件,一个为艺术课堂的实施提供保障。所以,只有充分使两者结合,才能够将与时展潮流相符合的艺术课堂设置出来,使社会发展的需求得以满足。在教育和培养人的过程中遵循的原则是由浅入深,这样可以不断加强其操作性,利用实践来检验学习的效果。另外,我国普通高中艺术教育体系的重要发展趋势主要是结合古典艺术和现代艺术,将具有独特性的东方艺术创造出来。而且艺术的最终表现形式不仅包括理论基础,实践过程也是必不可少的,单一的理论教学或实践教育都与教学的目的不相符,所以需要不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更好地融合艺术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由此可见,社会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人们在物质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前提下,逐渐用越来越高的标准要求艺术教育,传统的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艺术从业者的要求。针对这种状况,普通高中应紧紧把握住时展的潮流,将独特的东方文化的优势和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积极地探索和创新培养人才的新模式,将“三观”教育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可对艺术教育的发展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进而促进我国现代化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谢薇,陈常.浅谈我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J].大众文艺(理论),2009(13).

[2]徐湘.浅谈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新视野[J].音乐生活,2007(12).

[3]吴晨晖,李元卿.浅谈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

第3篇:普通高中教育范文

关键词:“双停”背景;普通高校;成人教育

一、“双停”政策的详细解读

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在经历半个多世纪的漫长发展历程后,虽然经历过大的波折,然而却获得较大的成就,到目前为止,其已形成多个类型、多个层次和多个规格的办学体系,并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巨大的贡献。但是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加之长期以来带有文凭补偿性质的影响,成人高等教育已经偏离了其本意。具体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较多的部属高校中的成人高等教育地位非常低,甚至存在较大的生存危机;二是生源的严重不足,教育对象的年龄普遍偏低;三是缺乏教学特色,“普教化”现象较为普遍;四是教学质量差,社会的认可度较低;五是学历文凭管理的漏洞较大,文凭买卖现象严重;六是办学缺乏严谨性,招生环节存在委托个人或中介机构的现象。由于这些弊端的长期积累,使其社会信誉已荡然无存。有鉴于此,教育部对脱产班进行叫停处理。早在2007年4月,教育部就下发了有关部属高等成人教育和再教育管理的通知,通知要求所有部属高校自2007年秋季开始,全面停止成人脱产班以及自学考试社会救助班的招生工作,也就是所谓的“双停”,并对部属高校提出以下要求:一是提升认识,并对成人高等教育与继续教育的发展进行正确定位;二是依法治教,促进成人高等教育与成人再教育的规范化管理;三是通过深化改革来提升成人高等教育与成人再教育的教学质量;四是通过加强领导来保证成人高等教育与成人再教育的稳步发展。停招成人脱产班不但能够有效避免多年来存在的交叉混乱的办学局面,而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普通高校资源不足的问题。

二、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实际开展过程中受到“双停”政策的直接影响

在“双停”政策背景下,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既迎来了发展机遇,也受到了极大地挑战。随着教育部要求停招脱产班,成人脱产学习的基本方式将不再存在,而函授和夜大以及远程网络教育等学习方式将会成为主要学习方式,在此过程中,在成人教育展现自身特点的同时,也会对函授和继续教育以及远程教育等多种教育方式的整合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此外,随着普通高校脱产招生的完全停止,将会完全改变成人教育成为高考落榜人员退路的局面,继而使得在职成人教育成为主要教育方式,最终实现成人教育低龄化和非成人现象的转变。另外,随着成人脱产班的全面停招,将会使得大量期待通过继续求学完成自身大学梦的成人失去再一次进入校园学习的机会。在此背景下,高考落榜人员所能够选择的升学渠道也会进一步缩小,在大量期待继续进行成人教育学习的人员被拒绝之后,必然会增加一定的社会不稳定因素。该种政策的实施属于高校的“一刀切”现象,在此过程中,并没有深入考量特殊群体的基本需求。对于部分艺术类和语言类的全日制培养专业来说,由于其自身具有极强的特殊性,根据原则分析该类专业不应当招收函授和夜大的学生,而“一刀切”的教育政策也必然会对该种专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在“双停”背景下,我国高校成人教育未来的发展计划

1.促使终身教育理念的形成。作为党和国家始终倡导的教育理念,终身教育应当充分融入成人教育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基本差别,形成有针对性的教育计划,继而使得终身教育的理念能够贯穿于个体生命的全过程,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基本信念。终身教育的基本理念要求个体能够不断进步,更加严格地要求自我,继而找寻出全新的发展道路。而对于高校来说,开展终身教育符合于我党教育的基本方针政策,其能够为所有学生创造更加公平公正接受教育的机会,继而促进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在终身教育的基本体系下,实现我国成人教育的健康稳固发展。2.以信息科技为基础,推动远程教育的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人们已经完全进入信息时代,在此过程中,网络科学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应用,网络更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在此背景下使得远程教育的发展成为可能。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借助电视和互联网等网络传播技术接受教学,能够完全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不再需要在固定的时间前往固定地点接受教育,而是根据自身的基本需求在任何时间和地点接受教育。对于普通高校来说,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也应当充分考虑到互联网对于教育的影响作用,积极借助网络技术开展日常教学,突破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为广大在职和非在职社会人员提供学习和提升的机会。3.在实际办学过程中,应当以非学历继续教育为核心。在我国普通高校成人教育过程中,主要是以学历补偿的方式开展教育,非学历教育的开展并不充分。我国普通高校成人非学历教育在结业人数和注册人数上所占有的比例都极低。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补偿学历,而是实现社会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升,继而为社会主义发展提供服务。成人高等教育背景下培养形成的人才不但需要充分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而且应当充分适应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社会发展和建设的基本需求。但是在当前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于学历过分重视,而完全忽视了技能和知识学习的重要性,政府部门在继续教育等多种非学历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制度缺陷,以及用人单位的短视行为,都使得成人非学历教育发展受到极大限制。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社会结构的转型阶段,社会经济也处于转轨阶段,存在大量职工下岗和转岗的问题,因此,在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发展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该种优势,对下岗和转岗职工进行技能培训,通过短期的岗前和技能培训,实现下岗和转岗人员的高质量再就业。在非学历教育发展过程中,应当将重点放在岗前培训和高等职业教育方面,促使成人高等教育朝着多功能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4.在招生考试的性质划分中,应当以适应性考试为核心。在成人高等教育成为一种重要的稀缺资源时,受到录取指标的直接影响,使得极少部分的人能够通过考试,并进入成人高校学习,在此背景下,使得成人高考类似于高考,成为一种人才选拔的考试。而最终的录取依据也是考试成绩,极少会关注和顾及学生的个人兴趣和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在近年的成人高等教育录取率不断提升的同时,可以发现录取的基本条件已经被放宽,考生的升学也已经不存在问题,因此,成人高考所具有的人才选拔作用已经失去意义。以成人教育目标为核心,充分激发教学的积极性是适应性考试的基本特点。而以适应性考试内容和方式为基础,以相关制度和管理队伍素质为保障,以高效有序的考试管理质量为表征的适应性教育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已经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由于当前全国成人高考的入学考试标准过于统一,难以考虑到少量个体存在的差异,继而使得不同专业和学校难以获得适合的学生。而单独考试或者小规模考试则能够满足学校学科和专业发展需求,形成较强针对性的考试,有利于学生选择自己所喜爱的、并且适合自身发展的学科和专业。此外,也可以根据学生自身存在的差异,选择不同的方式开展招生考试,对于高考落榜生和应届中专生来说,由于其自身正处于知识学习阶段,因此,应当按照教育规则开展严格的授课和考试,从而实现其自身知识水准和素质的全面提升。而对于已经在职并且期待通过函授或者夜大实现自身学历提升的个体来说,在实际教学和考试过程中则应当区别对待,以适应该群体的基本特点。

四、结语

在当前的“双停”政策驱使下,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必须严格执行党和政府的基本指导方针,形成具有较强可持续发展观念,继而促使个体形成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在勇于打破传统学习模式束缚的基础上,实现新型办学和学习方式的应用,继而形成自身的教育品牌,充分展现自身的教育特色,在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和自身教育水准的同时,实现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模式的成功转型。

参考文献:

[1]刘云华.“双停”背景下普通高校成人教育转型与发展研究[J].成人教育,2017(3):16-18.

[2]张宁.成人教育生源危机及转型走向实践探索[J].经营管理者,2016(17):415-416.

[3]刘海丹.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6(1):17-18.

[4]王艳杰.我国成人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J].继续教育研究,2009(5):11-12.

第4篇:普通高中教育范文

一、计算机分层教学法应用的内涵阐述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以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来展开教学,帮助计算机基础较差的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1]。计算机分层教学的意义在于可以更加精准的制定出具有挑战性以及趣味性的教学目标,不仅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基础知识坚固程度,同时也可以使学生的计算运用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在对分层教学法进行应用的时候,要始终秉持着因材施教的原则,从而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有效提升。

二、现阶段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对于很多大学新生而言,其计算机水平有很大的不同,很多高校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课程,现阶段很多学生家里也都有计算机,这都为学生的计算机学习提供良好的硬件支持。同时,也有很多偏远地区的学生并没有这样的条件。因此,高校中的这类学生计算机水平就会差很多,如果教师按照一样的标准对其进行教学,会有一些学生感觉知识较为浅显,从而提不起兴趣。同时还会有一些学生会有不知所云的情况,也正是因为这种计算机水平的差异,从而导致了计算机教学活动的展开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二)计算机教学的内容较为系统化。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在展开计算知识学习的时候,往往会感觉到很大的压力,这与现阶段我国高校的计算机教学系统化较强有直接关系。学习计算机技术是为了可以在生活中对其进行更好的应用,但是由于计算机技术过于系统化,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且连续性较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第一个阶段的知识理解不够透彻,会直接影响到接下来的学习,这也会使学生学生计算机学习的自信心受到很大的影响[2]。

三、如何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用分层教学法

(一)根据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把握程度来展开分层。在学生入学之初,计算机教师就应该对学生的计算机综合素质进行考察,这是非常重要的,当测试完成之后,教师对学生的计算机综合素质也就大概有了了解,这时候教师可以将计算机水平差不多的学生分配到同一个班级,在进行班级分配的时候,通常将其分为两到三个班级为最佳,这样也更加有利于教师对其进行管理。例如,教师在对普通班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主要将传授计算机基础知识作为教学任务,而在对高级班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适当增加一些难度,将一些更加深入的理论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二)针对不同计算机水平的学生应用分层的教材。对于我国高校的大学生而言,在展开计算机技术学习的时候,往往会感觉到计算技术的学习较为枯燥,再加上不同的学生对计算机的应用程度也各有不同,在对进行教学的时候如果采用统一的教学方式恐怕很难起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教师在对计算机教学教材选择的时候,也应该秉持着分层教学的原则,计算机的教材对教学展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阶段很多普通高校在展开计算机教学的时候都是应用了统一的教材,这也使得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并且其教学灵活性也相对较差。

目前,市面上的高校计算机分层教材种类也相对较少,很难满足高校计算机分层教学展开的需要。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高校方面可以自行编制分层教学教材,从而使教材与现阶段高校发展的实际情况更加符合,这样一来也可以有效提升高校自身的综合竞争力。结束语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计算机已经成为了现阶段人们工作以及日常生活离不开的必需品,因此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高校应用计算机分层教学的方式使得学生的差异性得到了重视,这对计算机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骆天.关于中职学校校计算机专业分层次教学总结与思考[J].电脑迷,2019,2(4):184.

第5篇:普通高中教育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阶段;国际教育;文化自信

自我国在高中阶段开展国际教育以来,至今已二十余年。新课标的推行使高中教学工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针对高中国际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立足学生文化自信培养需求,基于新课标开展高中课程教学改革,优化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方法,探索完整、系统、操作性强的教学实践策略,深化高中国际教育学生文化自信培养改革。这有助于引导学生自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终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高中国际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高中国际教育主导权问题

目前,我国高中阶段的国际教育有两种办学模式,一种是外方直接投资,学习课程由外方安排;一种是中外联合办学。在我国普通高中兴办的国际教育主要采用第二种模式,它是以普通高中为依托的国际教育,具体表现为以国际班或国际部的形式进行办学。在这种模式中,中方开设普通高中的教育课程,旨在让学生能够接受普通高中教育,通过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获得普通高中毕业文凭。外方则承担国外高中教育课程,学生通过完成相关课程学习来获得外方高中文凭。与此同时,高中阶段的国际教育还会设置外国语言习得课程及IP、IB课程,以让学生获得相应的课程分数,为其申请就读国外大学做准备。高中阶段国际教育办学模式中最突出的问题便是“教育主导权”问题。上述第一种办学模式用于外方直接投资兴办的国际学校中,教育主导权由外方掌握,学生接受的基本是纯粹的国外课程设置下的教育。第二种办学模式依托于普通高中,虽然形式上要求选择接受国际教育的学生通过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但学生学习的目的是出国留学,其在国内参加高考的概率近乎为零。实际情况是接受国际教育的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外国语言文化习得,外语及其文化的学习几乎花掉了整个高中阶段全部的学习时间和精力,中方的教育主导权也在无形中被忽视。新课标的出台,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有力保障。教师要明确教育“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要清醒地认识到高中国际教育必须是中国的教育。教育国际化绝非要将国内学生的价值体系和意识形态纳入西方轨道,也非崇洋媚外,排斥本国传统文化的偏颇、功利的不理性教育。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主导权由谁直接掌握意义重大。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应当注重教育主权的维护,重视高中国际教育的定位和人才培养方向,这样才能正确把握高中国际教育的办学方向。

2.高中国际教育课程设置的重心问题

在上述第二种办学模式中,接受国际教育的学生基本上都将选择出国留学作为升学途径,其申请留学的必备条件就是外国语言成绩,如托福、雅思成绩等。而其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外语语言习得程度与申请留学应具备的语言水平有较大的差距,学生在高中阶段接受国际教育的三年中必须克服外国语言习得障碍,通过相应的语言测试。其取得分数的高低,决定了留学申请的成败或录取学校层次的高低。因此,外国语言习得课程被细化安排为口语、听力、阅读、写作等。中方课程则主要以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为目标,学习内容比较简单,课时安排比重较低。为了保住生源,满足学生留学的需要,部分高中甚至只开设少数中方课程,有的学生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对语言和国际课程的学习上,对申请出国留学影响较小的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必修课程被忽视了,导致国家的教育方针难以得到贯彻。我国目前还没有一套针对普通高中国际教育模式的系统教材,导致有的中方课程不利于被安排。在教学实践中,整体课程设置的重心在外国语言的习得上,有的学生对中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践行中会遇到障碍,甚至会导致培养目标不能如期达到。

二、高中国际教育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重要性

1.文化自信是高中国际教育学生的教育基础

高中阶段是学生形成文化自信和民族情怀的重要时期,文化自信对于接受国际教育的高中生尤为重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将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是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基础。高中阶段的学生还是青少年,大多思想还不成熟,这个阶段正是其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同时,处于这个阶段的高中生容易受到各种思想的影响,尤其是接受国际教育的高中生会接触到更加多元化的思想和文化,便捷的信息流通与人文交流可能会产生不当的中西比较,可能误导学生,无形中削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豪感。处在人生重要成长阶段的部分高中生甚至会放弃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这样自然也就失去了汲取丰富中国文化智慧的机会。没有中国文化底蕴做根基,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文化自信是高中国际教育学生的竞争力基础

文化自信是最基础的、最广泛的自信,文化自信的力量是强大而持久的,它所具有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也是在民族复兴的过程中每一个中国人必须具备的。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融入国家治理中的,所以,文化自信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孕育出深厚的中国文化,它根植于中国大地、它来源于中国人民,它所表现出的强大生命力和民族凝聚力一直是中国走向强大、走向富足的基础保证。中国文化具有极强的创造力。一部中国文化史,同时是一部中国文化思想创造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传承下来的思想经典,几乎涵盖了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成为中华文明从未间断的文化源头,也为世界文明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都有杰出的思想家从不同方面对中华文化积累做出自己的贡献,由此积土为山,聚河成海。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从来没有失去对中国文化和文明的自豪与自信。我们的文明之所以能够历经多年沧桑而从未中断,全靠这种创造力。中国文化具有极强的融合力。中国文化是一种善于取长补短、具有较强包容性的文化。历史上,中国文化比较注重吸收他国文化的优点,从而完善自己的文化与文明。在民族融合中,汉民族注重吸收少数民族文化与文明中的优秀成果,使之成为中国文化与文明的一部分。中国同胞无论生活在哪里,身上都应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烙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这种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是中国坚定文化自信的力量之源。今天,中国正依照“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的文化发展理念,与世界各国各民族开展积极的文化交流交融。作为一名接受国际教育的高中生,应更加深刻地了解并学习中国文化,拥有了文化自信,才能在国际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三、高中国际教育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有效路径

1.面向高中国际教育学生面向高中国际教育学生,设置普通高中学生的中国文化知识基础课程

语文课是高中阶段学习中国文化知识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以语文必修课本为主体的课程教学可让学生具备最基本的语言文字习得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及语言应用表达能力,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在此基础之上,教师要结合国际教育的特点和教学需要,对课本内容进行整合,选择灵活多样、区分层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语文知识习得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国文化,进而形成文化自信。

2.以时间为轴以时间为轴,对课本内容进行整合,实现学习内容的体系化

教师可按照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对课文进行划分,分为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文学,作品有:魏晋南北朝文学、唐代文学、宋代文学、元杂剧、明清小说、现代文学。教师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分期整合,让学生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学习更具系统性和条理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

3.以班会课为平台,深入开展中国文化的主题教育

班会课是一个宣传、了解中国文化的非常好的平台。设置中国传统节日专题(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经典诵读专题和中国革命文化专题等,定期召开主题班会。利用主题班会的平台,使学生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4.面向高中国际教育学生

面向高中国际教育学生,组织能将基础中国文化知识应用化知识应用、传播及传承的拓展活动文化的自信,不仅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而且应包含对中国革命文化的自信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文化的自信,离不开对文化经典和文化先贤的崇敬,对革命历史和革命前辈的敬仰,对我国现阶段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和自豪。因而在课程设计方面要更加注重文化的熏陶浸染及体验。教师可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民俗体验活动(如猜灯谜、包饺子、制作香囊、制作手工月饼等)和研学活动(参观历史博物馆、民俗博物馆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对中国文化产生由衷的热爱,提升对国家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开展适当的拓展活动,能让书本上的文字在学生心中得到印证,让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参与感,进而逐步提高传统文化的自豪感,提升文化自信。综上,本文对高中国际教育中出现的教育主导权、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问题进行了阐述,并据此对新课标背景下面向高中国际教育文化自信培养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了策略分析,明确了新时代高中国际教育应以培养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自觉担负文化传承责任,具有中华文化底蕴和国际竞争力的学生为目标,以期让处于民族情怀重要养成期接受国际教育的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刘金洲,张蕊,李亚明.教育国际化趋势下我国高中国际办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35):268-270.

[2]张筱晨.培养具有中华文化底蕴和国际竞争力的高中生[J].基础教育研究,2013(11):16-17.

[3]文秦琳.别把国际班办走了味儿[J].中国德育,2014(7):70-71.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