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的变异教学案例范文

生物的变异教学案例精选(九篇)

生物的变异教学案例

第1篇:生物的变异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初中 物理 课堂教学 求异思维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8(a)-0062-01

1 在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中,结合生活实例,激发和鼓励学生求异思维

理论和实际是紧密相关的,初中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了一定的观察印象。所以,对于概念和规律的教学,要结合生活的实例,哪怕是司空见惯的小事,通过精心设问,选好发散点,提出一些能够容易激发学生求异思维的问题来供学生思考。一般采取:“巧提疑问——发散求异——启迪诱导——归纳鼓励”几个层次进行。

例如:在讲“惯性、惯性现象”一课时,试问学生:“某同学在劳动时,铁锹头松动了,有哪些办法能把它紧紧套在柄上呢?”有个学生说:“将锹头抵在地上,用锤子敲柄”。又有个学生说:“将柄抵在地上,用锤子敲锹头”。还有个学生说:“手握锹头,用锤头敲柄”。……这些回答各有所异应予表扬。抓住这个机遇,教师启迪诱导,为开创新思路再激发学生思考,问:“以上办法都需用锤敲,能否不用其它工具呢?”学生立刻进入深思,忽而有个学生站起来说:“将锹头朝上,手握柄往地上撞”。大家听后欣喜,教师继续鼓励。马上又有个学生产生了逆向思维,“锹头在下。手握柄往地上撞”。……通过这种挖掘式的求异思维后,教师再进一步归纳比较,提出较好的一种答案来。学生对“惯性”这个概念就容易理解了。

2 在习题教学中。训练一题多联,多解,开拓和发展学生求异思维

物理习题浩似烟海,如果单用一种方法思考问题,有时将会陷入困境。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则会起到化难为易的效果。在某些情况下,对于思路狭窄的单一答案的习题,可改编为思路发散的多种答案的习题,通过多思、多联、多变、多解,既能把学生从题海中而减轻负担,又能提高学习效率,还能发展创造思维能力。一般采取:“发散习题一一求异解答一一引导挖掘一一讨论归纳”几个层次进行。

【例题】某个用电器,若将其电阻减少一半,接入原电路,它的功率如何变化?此题只有单一答案,根据P=U2/R功率要增大原来的2倍。

如果将此题改为发散性题目:某个用电器,要想使其电功率增大为原来的2倍,需要改变有关的哪些物理量?其答案就会有多个了。如:(1)电阻减小为原来的一半;(2)再并联一个相同电阻;(3)再串联一个相同的电阻,并将电压加大一倍等等。通过多种答案的讨论,逐步培养了学生多思、多变的求异思维能力,同时也扩大了知识的巩固面。

3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变通与独创品质,诱导和丰富学生求异思维

物理教学的关键是做好实验教学。教师“以物说理”,学生“即物思理”。在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动手、动脑、尽量亲自操作、观察与分析,归纳出结论。但是,我们期望的是学生滋生出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是独创设想。有时学生发生反常构思,提出新奇的、非凡的,甚至是出乎教师预料之外的见解与主张,这也恰恰是学生独创能力的结晶。抓住机遇进行诱导,激励学生具有随机应变、不循旧规、不蹈旧路、另辟蹊径的探索精神。一般采取:“巧设实验——发散求异——挖掘新奇——比较分析”。几个层次进行。

例如:笔者在一次复习“测定物质的密度”一节课时,曾设问了这样一个实验题:

现有天平和砝码、量筒、烧杯、刻度尺、水等几种器材,供你选用来测量液体密度,能有那些办法?

第2篇:生物的变异教学案例范文

一、基于“人地关系思想”“活动”的教学策略

(一)地理学中“人地关系”思想

人地关系思想作为地理学研究的核心思想,也是地理学的主导思想,强调尊重自然规律。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对人地关系的学习,主要从“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实现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协调发展”三个方面展开。

(二)基于“人地关系”思想“活动”的教学策略

1.基于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的思想“活动”教学策略

对于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思想的教学,应该让学生意识到: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外部条件,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日益变弱。

案例:活动――兰州城区和主要交通线路线路分布

(1)为什么兰州城区沿黄河分布?

(2)根据相关知识,推断兰州城区主干道以东西走向为主,还是以南北走向为主。

(3)以兰州城区为例,讨论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布局的影响。

在该案例中,地形和河流对聚落和交通线路的限制可以反映出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师可以从以下步骤来设计教学环节,首先,启发学生描述城区和交通线路分布状况;其次,引导学生探究分析城区和交通线路成条状分布的原因;最后,启发学生得出地形、河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结论,指出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活动开展的物质基础。

2.基于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思想“活动”教学策略

基于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在就“活动”教学过程中,应该向学生渗透这样的思想: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干预同时也间接意味着对人类本身的干预;人类在利用和改造大自然的同时必须顺应和保护大自然遵循自然规律。

案例:活动――城市扩容与提质并存

(1)结合案例和你所了解的情况,谈一谈当前城市化过程中过度扩张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不切实际的盲目开发,对当地地理环境会造成哪些不理影响?

在该案例中,城市的盲目扩容体现出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负面影响。教师在该活动的教学设计时要正确引导学生人对地的影响。首先,通过阅读材料和身边城市发展状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对城市的过度扩张所产生问题的;其次,进一步启发学生针对相关城市问题会带来哪些影响;最后,指出要正确认识自然,人类对地理环境的改造应该在环境承载力的前提下进行,不能盲目地改造自然。

3.基于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协调发展思想“活动”教学策略

在进行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相关教学中,应该根据“活动”的具体教学内容,让学生理解:人类生产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和谐发展,我们人类才可以可持续生产与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出发,与自然环境容量相适应,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以协调人地关系。

二、基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思想”“活动”的教学策略

整体性思想主要指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等圈层构成的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又称为系统性思想,其中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整体性思想在活动中的体现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思想贯穿于整个高中地理教学中,其中在教科书中的“活动”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

(二)基于整体性思想的活动策略

首先,应该启发学生通过“活动”情景去探索影响该地理事物或者现象在形成过程中的主导因素,再分析其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其次,启发学生养成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地理事物或现象的习惯;最后,对于“活动”问题差异的设置,教师可以做出相应的调整,准确把握问题难度,使问题层次感更强,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三、基于“空间区位”思想“活动”的教学策略

(一)空间区位思想在活动中的体现

地理学科的空间属性决定了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空间区位思想,在必修1中地球的空间位置、空间结构、空间演化,不同空间尺度的大气运动,自然带的空间分布,必修2中的城市空间区位、工业区位等都体现了地理的空间区位思想。

(二)基于空间区位思想在活动中的教学策略

一般从“活动”中的图和文字来找出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在空间位置、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空间关系等方面的差异,然后解释造成其存在差异的原因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地理分布的规律。

案例:“活动”――珠穆朗玛峰地区的垂直自然带

(1)为什么珠穆朗玛峰南坡出现的自然带谱比北坡复杂?

(2)比较珠穆朗玛峰南坡和北坡降水量的差异,并解释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3)山地雪线的海拔高度与气温和降水有密切关系。想一想,珠穆朗玛峰南坡雪线比北坡低的原因。

在该案例中,可以进行以下课程设计:首先,启发学生观察图,了解珠穆朗玛峰南北坡有哪些自然带,及其位置和布状况;其次,启发学生对比南北坡自然带数量和分布的差异;最后,引导学生探究南北坡自然带分布差异的原因。

四、基于“地理过程”思想“活动”的教学策略

(一)地理过程思想在活动中的体现

地理过程在高中地理教材中主要包括自然地理五大要素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以及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的演变过程,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大气运动、水体运动、地貌的发育形成过程等,突出体现地理事物和现在始终在不断变化的地理过程思想。

(二)基于地理过程思想在活动中的教学策略

案例:“活动”――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

第3篇:生物的变异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果蝇 高中生物 遗传与变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61-02

在高中的生物教材中,我们时常可以看到一种十分可爱的小昆虫,学名叫作黑腹果蝇,通常我们就叫它果蝇。果蝇十分受遗传学研究学者的宠爱,因为它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如体型小、生命周期短、繁殖能力超强等等。由于对生物遗传和变异教学的重视,果蝇在生物教科书中屡屡“露面”,对生物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理论研究的实验证据是由果蝇的伴性遗传研究提供的

孟德尔的遗传规律虽然证明了遗传基因的存在,但是大家却并不知道基因的确切位置,全球的科学家都在通过各种方法去寻找基因到底在哪。当有学者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这一观点时,严谨的遗传学专家摩尔根开始并不认同,于是他开始进行大量的实验,希望通过实验验证或者否定这一观点[1]。他选取果蝇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大量实验最终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教师可以通过典型例题,引导学生突破学习中的难点。

典型例题:摩尔根用纯种的红眼雌果蝇和白眼雄果蝇杂交,子一代不论雌雄果蝇都是红眼。子一代的雌雄果蝇进行相互得到子二代,子二代果蝇中红眼和白眼都存在,并且比例是3:1。请根据以上实验回答:

1.果蝇的红眼性状对白眼性状是 性。

2.在子二代中既有红眼也有白眼的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

3.在子二代中,雌性果蝇的性状表现是 ,雄性果蝇的性状表现是 。

答案:1.显 2.性状分离 3.全部为红眼 一半红眼,一半白眼

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可以在摩尔根的实验中找到,摩尔根通过实验证明了红眼具有显性性状,并且通过大胆假设,将白眼基因控制在X染色体之上,使Y染色体上不具有等位基因,这样白眼果蝇只存在于雄性当中的现象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释。为了验证设想的正确性他又进行了测交实验,结果与设想的结果一样,进一步证明了他的观点[2]。他用果蝇的伴性遗传实验研究,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理论的成立,也使果蝇成为遗传学研究的重要工具。

二、通过对果蝇染色体组的研究产生了“染色体组”概念

在高中生物教材中,存在很多重点和难点,“染色体变异”这一章节就是其中之一,其中的染色体组概念是最难理解的。高中生物教材中为了帮助学生的理解,以果蝇为例对染色体组进行了说明。雄果蝇的中的染色体由非同源染色体组成,他们的功能和形状各不相同,并且控制果蝇的生长、发育、遗传以及变异。利用果蝇的染色体组进行分析和讲解,学生的理解和接受就容易很多。

典型例题:右图为果蝇昆虫的原始生殖细胞示意图。图中1、2、3、4表示染色体;B、b、W、w分别表示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请根据图片回答:

1.这个原始生殖细胞为 细胞。

2.图中 属于常染色体上; 属于性染色体。

3.这个原始的生殖细胞中有两个染色体组,为 ,人类的基因组计划是测定 条染色体的测序工作。

4.此图中具有 个DNA分子。

答案:1.卵原 2. 1 、2 、3 4 3.由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形成的两组染色体组合 5 4. 8

这道题考查减数分裂、染色体组等多个概念,综合性较强,以此题为例对知识进行讲解,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吸收。

三、与果蝇性状研究相关的题目时常出现在高中生物的课后练习和试题之中

科学家在进行遗传学的研究时,由于果蝇它本身具有很多的突变性状,所以科学家们让果蝇进行了大量的变异,大多数都是形态变异,科学家们进行这一系列的变异研究,为他们今后的观察打下基础。

我国现在的高中生物教材和教学之中,很多内容都会涉及到果蝇,比如遗传规律、伴性遗传或者染色体组等教学内容和试题当中。学生本来对生物问题就十分苦恼,在做题练习或者考试的过程中,如果经常遇到果蝇遗传性状突变等相关的问题,会让学生感觉更加的困难[4]。但在平时的练习或者是考试的试题中,这类问题又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平时的练习中涉及果蝇的题目:

简答题:在一批纯野生正常翅(h)的果蝇之中,出现了少数的毛翅突变体(H),在培养的过程中,这些毛翅可能由于某些原因恢复正常,将这样的个体叫作回复体。因为基因原因H突变回h的,称之为真回复体;因为体内另外一对基因RR突变为rr,抑制了基因H的表达的,称之为假回复体(R、r基因的本身对具体性状没有控制,只有rr基因组合在一起时才会抑制H基因表达)。请根据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毛翅果蝇的基因型可能是 和HHRr。

2.现获得了一批基因型相同的果蝇回复体,让其与 杂交,就可以判断出他们的基因型为HHrr又是hhRR。若实验的结果表明这批果蝇是假回复体,请利用这批果蝇与野生正常翅的果蝇设计杂交的实验,判断这两对基因是否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

(1)实验步骤(写出设计的实验要点即可): 。

(2)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并且得出相应的结论:

若 ,则这两对基因位于不同对的染色体之上。

答案:1.HHRR HhRR HhRr 2.野生正常翅 (1)使假回复体同野生的正常翅的果蝇杂交,产生F1代,F1的雌雄进行杂交,获得F2代,观察统计F2的变现型(2)F2代毛翅:正常翅的比例为9:7。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果蝇的遗传和变异研究有很好的掌握,对今后的生物学习具有很大益处。

四、总结

果蝇是遗传学实验中经常使用的实验材料,将果蝇的相关知识放在高中生物教材中,对学生学习和理解生物难题起到了极大的辅助作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果蝇进行遗传和变异的教学,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参考文献:

[1]曹国辉.高中生物《遗传与进化》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2]黄爱玲.高中生物遗传部分课程内容设计及对教学的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07.

第4篇:生物的变异教学案例范文

目的:分析案例教学在医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我校2014级临床医疗专科212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教学模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06名。对照组进行传统模式教学,观察组进行案例教学法教学,在课程结束后对教学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考试成绩为(89.2±3.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2±4.2)分,(p<0.05);观察组对教学满意度为97.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5%,差异显著(p<0.05)。结论:案例教学法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满意度及教师综合素质等,值得在医学物理教学中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

案例教学;医学物理教学;传统教学

案例教学是以病例为引导,将理论教学融于理论教学中,让学生感受深切的一种教学方式,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独立思考的习惯,这对于临床思维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1]。我校将案例教学应用在医学物理教学中,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授课对象

以我校2014级临床医疗专科212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教学模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06名。对照组男性为65例,女性为41例,年龄为19~24岁,平均年龄为(21.6±2.2)岁;观察组男性为60例,女性为46例,年龄为18~25岁,平均年龄为(21.7±2.5)岁;两组学生在年龄、性别比较上,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进行比较。

1.2教学方法

(1)对照组学生给予传统教学方法。即教师讲解章节内容,以内容教授为主要方式,学生主要是听课、记笔记,最后由教师作总结。(2)观察组给予案例教学法教学。具体方法如下:①精选教学案例:老师根据教学的目的及教学的内容,搜集相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加工,编写成具有代表性及典型性的案例,即与物理教学密切联系的典型案例。然后根据教学的内容,对案例提出有关临床诊断、物理教学重点知识、仪器的原理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思考题,以便于学生思考、分析、讨论。②通过案例强化知识点:案例发给同学后,组织学生以小组进行讨论,例如以气体栓塞案为例,在给患者输液的时候应注意什么,输液管道中为什么不能有气泡;导致机体产生气体栓塞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静脉注射时为什么不能留有气体。什么情况下会出现气体栓塞,如何避免。在小组讨论后再进行课堂讨论,学生可以充分阐述自己的意见,或对别人的意见提出异议,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增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③老师总结:在讨论结束之后,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细节上的补充,对于没能解决的问题,可以解答疑惑,增加学生的理解;对案例所包含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易于学生掌握。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讨论结果进行深度剖析,对于观点创新的同学予以鼓励和肯定。

1.3评价方法

课程结束之后由教研室统一命题和阅卷,两组学生在同一时间进行考试,比较两组学生的考试成绩。对所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学生对教师授课的满意度,其评价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这个4个级别,比较两组学生的满意度[2]。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检验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课程结束之后,两组同学均采用统一命题考试,比较两组同学的考试成绩。观察组考试成绩为(89.2±3.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2±4.2)分,差异显著(p<0.05)。(2)两组对教学满意度比较。

3结论

由于社会不断发展,社会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医疗应变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必须要培养面向新世纪,把理论知识、实践能力、自身素质融为一体的实用型人才,所以必须重视和加强教学的改革,提高教学的质量。案例教学是以病例为引导,其融合了物理学知识与医学及临床应用,将抽象的物理学知识与医学临床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对医学物理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考试成绩为(89.2±3.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2±4.2)分,差异显著(p<0.05);且观察组对教学满意度为97.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5%,差异显著(p<0.05)。说明,案例教学法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满意度。这是由于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其优点在于: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学生深刻感受和理解知识,培养其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助于老师提高教学水平,做好教学相长。此外,还能够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重点所在,有针对性的学习,同时也是为学生构建一个学习的框架。案例教学还可以提高教师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其创新精神,帮助教师理解教学中所出现的两难问题,掌握对教学进行分析和反思的方式[3]。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法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满意度及教师综合素质等,值得在医学物理教学中广泛应用和推广。

作者:宋清焕 单位: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陈艳霞,伍建林,潘志达等.案例教学法在医学物理教学中的运用[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0,23(3):373-374.

第5篇:生物的变异教学案例范文

1制定差异探究目标,关注学生差异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能为教师设计、组织实施教学活动提供正确的方向.在差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差异,结合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来制定差异化的探究目标.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充分体会、了解每一个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和总体目标,而且要结合探究内容和学生实际,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个体目标.

例如在《阿基米德原理》一节中,教材安排了“探究浮力的大小”的探究活动,试图让学生在探究浮力大小与排开水重的关系的基础上,了解阿基米德原理,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同时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我们可以确定该探究活动的总体能力目标:重点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和实验及设计能力,适当兼顾培养学生的检验与评价及表达与交流能力.同时,对于重点培养的实验设计能力和猜想能力,我们可以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个体目标:对于第一层次(即科学探究能力较强)的学生,要求能通过独立思考、相互交流,提出“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水重”的假设,并设计出至少一种验证假设的实验方案;对于第二层次(即科学探究能力较弱)的学生,要求能在教师或同学的帮助下提出“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水的多少有关”的猜想,并设计出一种实验方案.

2设计差异探究活动,适应学生差异

差异性的探究活动,首先应根据差异探究目标,结合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其次,教师应积极改革探究活动结构,实施分层分类的探究模式,以适应各个层次的学生,为他们创设不同的探究空间;再次,教师应为不同的学生呈现可供选择的探究内容,以基本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

例如上述“探究浮力的大小”的活动,首先我们可以依据所制定的差异探究目标,结合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作如下设计(如图1):

其次,为了适应各个层次的学生,为他们创设不同的探究空间,我们可改革探究活动结构,实施分层分类探究模式,具体如下:提出问题(合);建立猜想与假设(分―合);设计实验方案(分―合);进行实验(分);分析论证(分―合);评价与反思(分―合);归纳总结(合).这样通过面向全体的“合”的环节和兼顾差异的“分”的环节,可较好地解决各层次学生的动静支配的矛盾.值得一提的是,该模式的中心环节是分层次的探究学习.在探究学习时,我们可放手让第一层次的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自主探究,通过自主探究、相互交流,主动获取知识和技能,掌握规律;而对于第二层次的学生,则通过教师或其他同学的启发和帮助,让他们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

再次,为了尽可能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我们可分别在“建立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分组实验”、“评价与反思”等环节呈现可供选择的探究内容.比如在“建立猜想与假设”这一环节,我们可为学生提供多种实验器材,鼓励、引导不同的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方法提出不同但合理的猜想,建立假设:如有的学生通过回忆躺到浴缸的水中并逐渐下沉时自己的感觉(越来越轻)和观察到的现象(水面跟着上升), 把两者

卷式的相机是利用化学反应来形成图像,而数码相机是靠电子传感器和数码编码器来形成图像的,这一简单的应用原理的解释可以达到以下三种理想的效果:(1)提升教学达成价值,让学生知道我们现在研究的胶卷式相机的工作原理其实是和数码相机的原理是一样的,可见我们的现在的学习是很有应用价值的;(2)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相机在生活已经被广泛使用,科学的使用可以为我们留下更多美好的回忆,让生活变得更美丽,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3)提升后续学习动力,数码相机中所用到的电子传感器和数码编码器都是现在科学前沿的知识,数码相机的优越性导致它取代了原先的胶卷式相机,其科技知识本身所含的神奇性激发了学生后续学习的动力,让学生感受到科技的进步促使人类社会的巨大变革.这样的教学从根本上提升了学生对物理学习的深度兴趣.

由此可见,物理课堂中的真探究、真问题、真应用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后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满足学生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困惑,促使物理在学生生活和学习中的价值地位,从而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教师要通过自己的真思维,促进学生的真发展.

联系起来提出 “浮力大小可能与物体排开水的多少有关,排开的水越多浮力越大”的猜想;有的学生将空矿泉水瓶慢慢压入水中,通过把手的感觉(越来越吃力)和观察到的现象(水面跟着上升)两者联系起来,也提出上述猜想;也有的学生在弹簧秤下挂一铝块,慢慢地把它浸入盛有水的长塑料杯中,通过反复实验、观察,比较弹簧秤示数的变化和其它量的改变,提出 “浮力大小可能等于物体排开的水受到的重力”的猜想;等等,不一而足.

3指导差异探究过程,尊重学生差异

3.1灵活采取教学策略,照顾学生差异

在差异探究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实际需要,灵活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以推动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从而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例如在上述活动中,“设计验证假设的实验方案”是非常有难度的一步,那么如何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呢?实际教学中我们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下列不同的教学策略,以推动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第一,对于全体学生,可通过增加实践体验、如鼓励全体学生运用教师提供的器材进行尝试、设计实验,为他们提供探究支撑;第二,对于大部分学生,可通过设置探究阶梯,来降低探究难度,这里可把较难的实验设计分为两个步骤:(1)如何把被物体排开的那一部分水取出来?(2)如何测出这部分水的重力并与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相比较;第三,对于部分实在有困难的学生,可通过适时启发点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这里可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实验观察、分析比较,使他们认识到“物体浸入水中后上升了的水就是物体排开的水,只要取出物体浸入水中后上升了的水就能方便地测出物体排开的水重”,从而使他们豁然开朗,顺理成章地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图2所示).

3.2努力倡导合作学习,利用学生差异

差异教学理论认为: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更是一种取之不尽的教学资源.实践中,教师应努力创设条件,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合作学习,促使学生相互协作,从而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最终实现差异共享.

例如上述活动中“实验方案的设计”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毫无疑问,它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而也是一个极富魅力的环节.那么,如何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力量,在引导学生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案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呢?实践中我们可这么处理:首先,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全班学生相互交流、评价,最终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实验方案.其中在第一个阶段(即分组讨论阶段),在探究能力较强的学生设计出实验方案以后,我们要求他们教授探究能力较弱的学生,启发、帮助后者设计或理解实验方案;在第二个阶段(即全班交流阶段),我们要求后者来展示他们的实验方案,同时由前者进行评价、补充.这样,通过“先进生教后进生”、“先进生帮后进生”、“后进生展示”、“先进生评价”等多种形式,教师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了不同的任务,也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了不同的适合他们特点的展示机会,从而使全体学生得到了共同提高.

3.3巧妙搭建挑战平台,发展学生差异

差异教学不仅要使“弱者变强”,同时也要使“强者更强”.实践中教师可通过巧妙搭建挑战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创造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

例如上述活动中在全体学生通过实验归纳得出“浸在水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水受到的重力(即F浮=G排水)”之后,我们可进一步追问:本实验方案需要测出物体的重力、物体浸在水中时弹簧秤的读数、承接水的小烧杯的重力以及小烧杯和水的总重力,然后计算得到物体受到的浮力和排开的水的重力并进行比较,上述操作步骤比较繁琐,而且可能会导致实验误差较大而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对此你有没有更好的方案?由于该问题是原有实验基础上的进一步探究,因而能大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促使他们进一步思考、探索,最终提出下列多种创意新颖、操作简便的方案:方案一,用量筒替换溢水杯,测出物体排开的水的体积,计算出物体排开的水的重力并与浮力相比较;方案二,用质量可忽略不计的塑料袋替换小烧杯,来承接物体排开的水,测出其重并与浮力相比较;方案三,用弹簧秤提着一塑料袋水浸没在水中,观察弹簧秤的读数是否为零.

4实施差异探究评价,促进差异发展

差异探究评价除了要求实施多元评价(即开放评价权限、评价内容和评价过程)外,还需要有更为契合的评价方式:比如反馈强项的自选化,即允许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完成探究任务,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又如评价方式的自省化,即在探究活动告一段落后,鼓励学生通过反思的方式、评价探究结果以及自己在整个探究活动中的表现,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有最大程度的发展和提高.

例如在上述活动中,我们可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相互交流,设计出不同的实验方案,并通过相互评价,改进实验方案;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选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案进行实验,搜集事实证据.实验结束后,同样可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有的小组用文字表达实验结论;有的小组用数学公式表达实验结论;也有小组用图表表达他们的实验结论,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相互评价,得出一个比较完善的结论.通过这种方式,可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发挥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6篇:生物的变异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 同题异构 细胞增殖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文件编号:1003-7586(2011)07-0018-02

高效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旋律和每个教师的追求,如何在减负增效的大背景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达到最大的效益呢?下面是笔者在参加常州市八所重点高中联校教研活动――同题异构课堂研讨后的一点思考。

1 同题异构的本质

同题异构的形式是“异构”,即基于同一教学内容、基本一致的教学目标,以不同的方式组织教材,呈现不同的课堂教学过程,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比较过程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其最终的本质是求同,即谋求共同的发展。通过执教者在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通过充分备课,组织教学,并通过评课、交流研讨,在研讨中促进执教者的自我反思,比较中拓宽了听课者的教学思路,促进教师群体水平的提高,从而使课堂教学的高效成为“同题异构”的最终归宿。

2 “细胞增殖”同题异构的课堂教学听课笔录

甲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1)教师利用学生体形差异创设问题情境,导入细胞的分裂和分化问题,基于情境问题驱动学生回忆细胞增殖方式,提出复习的要求。(2)教师基于问题,组织学生玩牌(几幅有关植物有丝分裂细胞图)活动,要求学生对牌按一定顺序排列并说明理由,师生就图片进行交互活动,提出问题,进行有效对话活动。活动主要目的是解决植物细胞有丝分裂部分染色体行为变化的理解掌握,同时提及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染色体变化情况。(3)基于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投影坐标图复习有关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复习有关染色体数目和DNA数目变化,学生完成学案。

乙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1)教师由受精卵导入新课。基于学案的预习,教师展示学案答案。教师展示几个关键概念要求学生构建概念图:细胞增殖、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细胞周期、分裂间期和分裂期。教师展示学生构建的概念图。(2)基于概念图,教师聚焦两个问题:什么是细胞周期?细胞周期什么时候开始?(3)教师讲解DNA分布,通过画染色体讲解复习有关知识。教师画了分裂间期的一条染色质后,要求学生画其他时期的染色体情况。教师复习染色体的数目相关问题,并训练学生学案习题。

丙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1)展示人的生命历程,通过人的发育片段导人新课复习。基于概念图的构建教师不断展开教学,复习和构建概念图同步进行。教师提供考纲要求,并通过设计问题为线索,带领学生展开复习。同时通过变式训练学生有关细胞分裂概念、细胞周期(通过圆饼、线段图等促进学生的理解)。(2)利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图讲解复习有关各个时期的染色体变化情况,总结各时期的特征,同时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比较,总结其异同点,并进行变式巩固。(3)教师讲解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交代染色单体、染色体、DNA的规律性变化;尝试概念模型向数学模型转变,教师基于概念模型(染色体形态变化图),归纳有丝分裂的意义(以上部分是评课时的记录)。

3 对执教课的反思

备课设想:(教师丙)因为这是一节学业水平测试的复习课,相对而言,学生的遗忘率高,设计教学的主要目标:(1)创造生命性的课堂,站在生命的高度,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历程和细胞增殖之间的内在联系;(2)创设情景,构建概念图,以问题的形式展开对有丝分裂的过程复习教学和变化实质的理解,建构数学模型,画出相关变化的曲线;(3)通过题目的设计和变式,着重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但其实在这一节课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并没有达到这样的目标,表现在:①本节课的教学主线不够清晰,即在细胞周期的概念上花时太多,挖得太深,而对细胞分裂的过程的重点内容时间仓促,没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和变式训练的机会,即重点不突出。②本节课的重点概念学生没能很清楚辨析,因此学生在对相关的概念辨析题时错误率较高。

4 研讨后的共识

4.1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甲教师:如何使复习的主线更加清晰?如何创设一个复习教学情境,即基于一个点的突破实现整体复习目标?

乙教师:复习课如何进行知识体系的构建、问题突破和引导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掌握巩固?

丙教师: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等的形为变化花的时间有些少,学生掌握了吗?画图要求在本节教学中如何体现?

4.2复习课的组织策略

如何在复习课上出新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既巩固基础知识,又能提升解题能力,使学生得到提高和发展呢?通过研讨,觉得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课堂教学设计:(1)内容的组织要有一定的高度,可以从生物的本质特征理解生命性的统一以_及生物所进行的生命活动。(2)知识的建构要有新的方法,如果教师再去简单地重复书本概念,不但学生听起来无味,还会导致学生听听都会,但一做就错,要善于借助于信息处理的方法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如图表、图解、曲线图、思维导图及概念图等,提高复习的吸引力。(3)提问的方式要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不能提一些太简单、没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对于概念的辨析最好不要让学生简单地重复概念,可以设计判断或选择,直击学生错误的要点,让学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4)典型例题的选择和解剖:要有新的高度,要能紧扣知识点,并在分析时要求学生说出考查的知识点,这是一种积极的思维训练,类似于经常做“记忆体操”,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体现精讲多练的教学要求。(5)有效的训练复习课中一定离不开当堂训练(即变式训练),一定要让学生有新的收获,获得成功的体验。

4.3“细胞分裂”复习课的有效教学过程

教师首先设计典型例题,帮助学生辨析五组概念:(1)细胞周期、分裂间期、分裂期;(2)染色质与染色体;(3)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4)赤道板、细胞板、细胞壁;(5)纺锤丝、星射线、纺锤体。本专题的概念多,在对概念的辨析中,教师突破重点难点,后面的有丝分裂过程的教学便一气呵成。

其次对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征(包括植物和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比较)则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完成教学案来掌握,教师可以设计一定的问题检测,并通过例题、变式训练题来巩固知识,提升学生的能力。

最后针对细胞有丝分裂中的重点教学:图形识别、有丝分裂中DNA和染色体变化曲线图、画细胞分裂过程图像(中期、后期),从而使学生巩固对有丝分裂过程和实质的理解。

第7篇:生物的变异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 中学生物;案例教学;基本方法;局限性

目前,中学生物学教学中,教学方式仍然是以讲授式为主,虽然在一些课中也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讨论交流,但学生主动学习缺少,大多数学生缺少有独立思考,更少有亲身去实践的。而生物学科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然科学,与现实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应用案例教学,尤其在中学生物学科的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这样使生物课的内容趣味化,不再枯燥;内容寓教于乐,激发起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对培养具有较好的知识应用能力, 善于信息整合和创新的人才,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1案例教学缘起

早在古希腊罗马时代,苏格拉底的启发式问答法就形成了案例教学的雏形。之后,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他把问答法编辑成书。1870年,时任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认为:法律是一门以案例为资料的科学。1919年,哈佛商学院院长德海姆,强调商业课程应以真实生活情景中的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参与分析和讨论案例,或直接由学生到实际商业活动中去搜集整理案例。由此开始了案例教学法的理论探索与实践。

在中学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化的形势下,通过案例教学的实施,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促使全体学生生物素养的提高,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拓展学生视野,提高教学质量。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中学生物教学中的案例教学设计进行探讨

2案例教学概念

对于案例教学法的概念,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权威定义。郑金洲博士定义为“ 通过对一个含有问题在内的具体教育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一定意义上与讲授法相对立。”换句化说案例教学,就是运用“案例”开展教学的一种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课标定课堂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内容的需要,设置一个或几个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参与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表达和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广义上的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生物教学中的案例教学就是选用生活中常见的并有一定代表性的能体现生物学原理和规律的典型案例加以分析汇总,整理加工成教学案例,通过对这个具体的生物情境的描述,或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对教学案例的实际情况进行模拟再现,组织引导学生对这些情境进行分析讨论,形成自己的见解,提出解决问题方案,从而增长知识和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符合初中生心理发育和认知活动的特点。初中生年龄平均在12-15岁之间,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是人重要的生长发育阶段,伴随着生理的蓬勃成长和急剧变化,心理也在逐步产生变化,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思维深化,不成熟;意志增强,但易受影响;自我意识逐渐形成,适合开展案例教学。

3案例教学的基本方法

3.1案例讲授法

案例讲授法是以教师为主,通过教师对案例的分析,将案例与课本上的知识点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案例分析时达到对知识点和该节内容的系统掌握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经常采用此种方法。

2.案例模拟法

案例模拟法也是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更生动形象的方法。通过情境表演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这种案例模拟以真实、具体的情境感受,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评析,最终达到掌握案例所针对的知识点的目的。例如,教师讲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时,可以让学生以小品的形式表演:甲(腮腺炎潜伏期)和乙两人小聚,并热烈地交谈,一星期后,乙的腮帮肿大,得了腮腺炎。

3.2案例讨论法

案例讨论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实际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交给学生研究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沟通和表达的能力。如大雁南迁时,总有一两只身体孱弱的大雁站岗放哨,当发现有敌害侵犯时,这些放哨者通过嘶鸣狂奔向整个雁群传达警报,使雁群尽快作出御敌或逃生准备,而报警的孤雁最终难逃敌害的袭击。通过这个案例,教师让学生分析讨论孤雁冒险“放哨”对雁群有什么意义。

3.3案例辩论法

当案例提出来且学生进入分析思考后,学生的解读是多种多样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采用案例辩论法让学生尽情地畅谈自己对案例的理解,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可以整合学生观点,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先由小组代表阐述自己的观点,再以类似辩论会的形式让各小组之间互相争辩反驳。辩论结束后,教师要善于总结,表扬鼓励优点,指出应改进的地方。如众多入侵的外来生物不仅破坏了我国生态系统平衡,同时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问题:某些外来物种的入侵能破坏我国的生态系统吗?为什么?教师将学生分为正反两个辩论小组,正方认为外来物种入侵不会破坏我国的生态系统,而反方认为外来物种入侵会破坏我国的生态系统。

4案例教学的局限性

第8篇:生物的变异教学案例范文

个性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在社会实践中主体表现出来的思想和行为的总体特征.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学习者,每一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这种学生个体的不同,个性的差异是一种现实,不应该成为问题,而是一种资源.能够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特征和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并取得最佳学习效果的物理实验教学,称之为“基于学生个性化的物理实验教学”.新课程理念倡导以生为本,面向全体,那么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个性化的物理实验教学是否存在着必然性?个性化物理实验教学具有哪些策略?笔者尝试从“个性化”的视角对物理实验教学进行了初步探讨.

1个性化物理实验教学的必然性与迫切性

课程改革要求教学体现建构性、生成性和多元性.多元性总是客观的存在而又常常被忽略的一个问题.传统的教育常常会用“一把高标准尺子”去衡量和评价所有的学生.受“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制约,我们的教学过分要求学生达到同等标准,从而导致过高的统一要求,忽视学生的差异.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人的智慧是多元的,不是单一的.由于学生的遗传、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不同,每一位学生个体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独特品质.正是这种差异性和独特性,构成了每个学生的个性,使学生与学生区别开来.从多元智能来看,差异不是“差”,差异是一种现实,是一种资源,是教学的财富.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个性,尊重人的差异性、多样性,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主体性、潜能的挖掘,及时满足学生合理的需求.

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这是一个共性的问题,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同样存在.学生的物理实验教学也存在着单一和僵化.从物理实验的角度来看,学生也存在着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社会阅历、不同的智能特长,因此学生在实验过程也会产生个性化的设计、操作、结论等等.所以,“基于学生个性化的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着必然性和紧迫性.

2个性化物理实验的教学策略

2.1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与时间

学习的自主性,即学生在一定条件下,必须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力与能力.在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的 《蒙台梭利教育法》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有人说自由的原则已经存在于今天的教育当中了,那么我们就会嘲笑他,觉得他就像一个站在那个装着蝴蝶标本的盒子面前,坚持说蝴蝶还活着、还能飞翔的小孩子.在教育中一直存在着奴役的原则,在学校里也同样存在.”今天的教育,虽然强调以生以为本,但是教师“目中无人”、“目中无生”的现象仍然存在.“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往往做为课堂上的一种时尚点缀.那一点点的时间和狭小的空间已经成为新课标的外显标志,而实质上他们的思维往往被教师所束缚、所牵引,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很难见到学生的个性化的内容.

目前全国各地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其意义之一在于从空间和时间上一定程度解放了学生.将学生课内的活动、展示和交流延伸到课外,学生从禁锢走向解放.这种解放,其意义决不仅仅是课堂模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它给了学生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展示其个性,这才是根本性的改变.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做为一个活生生的人而存在于课堂,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活动.这种解放带来的不仅仅存在着空间的意义,必然也给学生带来了时间上的解放,从较为单一的接收信息到向外发射信息.空间和时间的解放,使学生相应地获得了课堂的话语权.这种时空观、话语权是以往的课堂不曾有过的;这种时空观、话语权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所以,基于学生个性化的物理实验教学,首先要给学生创设出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

2.2实验内容的个性化

2.2.1在实验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中体现学生的个性

对于未知的物理概念或规律,学生可以通过探究活动去学习,从中发展探究能力.开放性的探究易于生成,在生成中关注学生个体,促进个性发展.

案例一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光学“小孔成像”实验,教师给每组学生分发了两张白纸、一支蜡烛,一盒火柴,要求探究小孔成像及成像规律.学生通过充分的活动,不但做了小孔成像实验,而且还探讨了成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并最终总结出了三情况:(1)蜡烛、小孔位置不变,通过移动光屏来改变像的大小;(2)蜡烛、光屏位置不变,通过移动小孔来改变像的大小;(3)小孔、光屏位置不变,通过改变蜡烛来改变像的大小.另外学生在实验中还有创新:即突破了两张白纸的思维束缚,在火柴盒的抽屉一侧用圆规钻一小孔,抽屉略为抽开,抽屉的另一侧为光屏.

通过这样的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并在实验中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个性.

2.2.2在实验内容的时效性中发展学生的个性

精心设计一些有意义的实验活动,大幅度地增加学生的动手时间,关注物理实验中学生实验细节,捕捉个性化的案例,即兴提炼问题,体现时效性.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亲身经历实验探究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案例二苏科版八年级(下)《从粒子到宇宙》第二节“静电现象”中,活动7.4摩擦起电,即用干燥的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或用干燥的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能吸引纸屑.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如下两个问题:(1)你有哪些不同的设计或发现?(2)在众多的实验方案以及现象中,尝试对其归类总结.

学生纷纷按学习小组展开了活动,设计了一些方案并进行了相关操作.如塑料尺与头发摩擦吸引纸屑,塑料尺与皮衣服摩擦、与纸摩擦,用钢笔杆与纸片、头发摩擦.在现象交流中,用摩擦过的塑料尺吸引纸屑,也有的不能吸引,有的吸引到物体后又弹开,还有的轻小物体如小猴捞月般地串成一串.在分类总结中,学生归纳如下:(1)同一物体与不同物体摩擦后吸引同一轻小物体;(2)不同物体与同一物体摩擦后也吸引同一轻小物体;(3)同一物体的不同部位与不同物体摩擦后吸引同一轻小物体;(4)两物体相互摩擦后分别吸引轻小物体;(5)摩擦时间长短不同,被摩擦长度不同,现象不同.

案例1,发散学生思维;案例2,收敛学生的思维.两个问题,同样呈现不同的个性化的方案或归纳总结.两个问题的设计,思维上的“放”和“收”,丰富了教学内容,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

2.2.3在实验内容的延伸性中体现学生的个性化

学生作为科学探究的主体,在面对纷繁的科学世界时,会产生兴奋和好奇,课堂中的物理实验并不能够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教师不能把下课铃声当作教学活动的终结,它应是一个阶段时间的结束,但又是一个新的课后探究项目的开始.课堂中无法进行的实验可以延伸到课外,在实验内容的延伸中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自制弦乐器”、“自制手提冰箱”、“树荫下的光斑”等延伸性的物理实验活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了大量个性化的方案和作品.

2.3实验教学方式的个性化

2.3.1实验器材的多样化

实验设计的不同,决定了学生选择实验器材的不同.就同一个物理规律的探究而言,可以有不一样的设计思路,器材的选择当然可以不同.教师在为学生提供器材时,应注意所提供的器材的多样性,使学生有可选择的余地.

2.3.2开放实验器材的管理,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

如在初三的电学教学中,笔者给每个班级随着教学进度逐步配备一套电学器材,这些实验器材包括干电池一组,两个灯泡,两个电压表,两个电流表,三个电阻,一个滑动变阻器,三个开关,导线若干,并且这些器材一直保留在教室内.这些器材基本上可以完成电学实验的探究.通过课前器材创意组合实验或课后延伸探究,学生对于电路的认识、连接、故障和规律等增加了许多感性素材,对于电路的理解更加深刻.

教学的宗旨是:给学生时间,给学生空间,给学生留有未知,给每一个学生动手的机会,给每一个学生创设平等的外部环境.

2.3.3增加实践性实验教学活动

物理教学不应仅是局限于课堂教学和书本知识的学习,而应该是通过多种形式与课内外、校内外的活动紧密结合,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和生活,形成学生自主参与、开放、灵活的教学方式.实践活动课将课堂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创新精神.课题组开展的家庭物理实验活动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产生了许多新颖的家庭物理实验案例.

2.3.4实验创新中的个性化

第9篇:生物的变异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西医临床概论;高职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0-0084-02

西医临床概论是联系医学与药理学的桥梁,其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直接为将来药学服务奠定基础。但该课程要掌握的知识点多,记忆量大,加之新的临床表现不断出现,学习难度很大。传统课堂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忽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的特点,让学生非常难学难记抽象枯燥的药物知识,很容易降低对西医临床概论学习的兴趣,不利于专业技能的培养。课堂上教师虽然投入很大精力,但效果不佳,学生也不能很好地掌握相应的知识和能力。所以,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趣味性,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1]。

案例教学法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采用相关案例进行教学,通过教师讲解及组织学生进行研讨,从案例中学习基本规律、原则,从而将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知识,是一种通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及综合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新式教学方法[2],非常适合高职西医临床概论的教学。文献报道[3-4]了许多学者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西医临床概论教学中,但案例教学法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会在许多方面遇到问题,如课前案例选择、课中案例实施、课后知识巩固等方面,如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本文通过探索高职西医临床概论实施案例教学可能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原因,在多次实践和尝试后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为确保案例教学效果提供可靠的保障。

1 案例教学的探索

课前案例 在案例教学法中,案例非常重要,案例的好坏直接决定教学效果。许多教师选择案例就是直接将临床用药实例拿来使用,很少考虑案例的适用性,这样会产生很多问题。比如:案例难度太深,脱离学生的实际水平,学生无法理解;案例与专业培养目标差异太大,导致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今后工作;等等。因此,案例的适用性是实施案例教学首要关注的。

课中案例实施 案例教学,重点要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和分析问题。如果学生兴趣不高,不愿意参与,那么案例教学就会冷场,实施不下去;但是如果学生太兴奋、太激动,则又会导致分析和讨论的问题偏离教学目标,而且学生讨论的范围太大,则总结不出结论性的知识,教学效果也会受影响。因此,课堂中案例教学能否按照预期顺畅实施,是案例教学的关键。如何确保案例在课堂顺畅实施,也是值得深入思考和总结的问题。

课后知识巩固 高职西医临床概论授课对象是高职生,这些学生特点是专业基础差,擅长形象记忆而不是抽象记忆。西医临床概论知识比较抽象,虽然采用案例教学法能积极调动学生参与,但课后能否真正记住临床表现、相应药品知识,还需要下功夫琢磨一番。可见,实施案例教学后,课后知识巩固问题也是值得研究和总结的,这关系到案例教学法的长期效果。

2 案例教学实践

案例选择 教师在收集、编辑案例时,应充分考虑学生专业培养目标、用人单位对人才要求、学生实际接受能力等因素。在案例确定实施之前,要与各方进行沟通,听取意见后积极修改,力争满足各方需求,这样案例教学更具有实际意义,教学效果更能转化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比如对于高职医药营销专业的学生,用人单位非常渴望学生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对一般的疾病临床表现进行正确分析,熟悉相关药物的药理作用,指导患者合理用药。因此,案例的选择应以临床典型疾病治疗案例为主,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分析临床症状与药物治疗对应问题。通过这样的案例教学,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将得到增强,非常适合药店、医院药房工作,也符合该专业培养目标。

课中案例顺利实施 案例教学课堂中,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参与是教学成败的关键。首先,将学生分为若干组,各组任命一个小组长,课前布置案例,让各小组长带领成员充分查找资料。其次,课堂中采用辩论赛的讨论模式,让每组在规定时间内发言阐述各自的观点和看法,其他小组可以质疑和辨析。这期间教师要控制好气氛,不要让学生陷入无意义的争论中,当学生观点非常好的时候,教师要及时表扬;学生观点偏离或者错误时候,教师要及时纠正。总之,这个阶段要成为教师引导各组学生开展自由辩论的学习过程。最后,教师将各组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西医临床概论知识。对查找资料充分、表现优异的小组及个人,教师给予适当的奖励,比如最佳分析能手、优秀小组等,这些奖项可作为学生评优评先及奖学金的重要参考。对表现突出的个人和小组,积极推荐其参加省市组织的专业技能比赛,让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充分培养,为将来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

通过这些方法,学生的积极性明显得到提高,学习氛围非常浓厚,教学成效明显。学生课后坦言,这种竞争性学习模式让他们受益匪浅。

临床知识巩固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长期记忆,在案例实施及讲解后,教师可以查找资料,将重点疾病的临床表现及相应药物的治疗作用总结成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的歌诀。比如冠心病的临床表现可概括为:平时无体征,发作有表情,焦虑出汗皮肤冷,心律加快血压升,交替脉,偶可见,奔马律,杂音清,逆分裂,第二音。再比如休克可以概括为“三字四环节五衰竭”:“三字”――“缩、扩、凝”,即微血管收缩、微血管扩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四环节”,即休克发生的原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及其转归;“五衰竭”,即急性呼衰、心衰、肾衰、脑衰、肝衰。

3 教学效果调查

笔者对实施案例教学和未实施案例教学的医药营销专业学生进行教学效果调查,调查结果如表1及图1所示。可见,案例教学法相比与传统教学,学生更易接受,而且教学效果相对较好,更加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4 总结

1)教学后应及时跟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实际学习状况;收集学生还未掌握的难点和疑点,在下次上新课之前要重复讲解,让学生真正掌握,以利于下阶段的学习。

2)案例教学法目前还没有标准的做法,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过程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多思考、多总结,形成符合自身特色的案例教学模式。

3)采用案例教学模式,教师要比传统教学模式更认真、仔细,比如案例的收集与编辑、教学过程的把控、临床表现与药物作用知识的高度概括等,否则,即使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学效果也不明显。

参考文献

[1]韦翠萍.多媒体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教学效果差异性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8):8-9.

[2]王玲.西医临床概论教学中以病例为中心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5):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