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就业的困难范文

大学生就业的困难精选(九篇)

大学生就业的困难

第1篇:大学生就业的困难范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高校

就业问题是社会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在我国耕者有其田,劳者有其工,则更是历史上各朝各代的人一直在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大学生群体中的就业困难群体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没有遇到困难,但在参与就业时困难却很突出,这种现象无论是对用人单位,还是对学生本人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分析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构成状况,解决其面临的现实问题,寻求针对这一弱势群体的扶助对策是一项当务之急的任务。

一、就业困难群体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客观存在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泛指由于家庭、经济背景、个人的主观因素、生活经历、社会关系、心理品质的完善程度、身体条件、所学专业及在某些方面有欠缺的,不能被用人单位接纳认可的群体。①根据调查显示这部分学生占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毕业生的26%,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就业困难群体是开展就业指导的重点和难点,为学生解决就业问题,使他们顺利走入社会,是帮助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内容。

1.困难群体的种类

(1)综合困难群体。一部分学生由于交往能力较差,思维能力有限,无法主动表达出自己的意愿,也不能获取对方的用人信息,不懂得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还有一些学生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较差,缺乏责任感,缺乏坚强的意志品格,缺乏吃苦精神,给自身就业增加了难度。

(2)由于身体条件形成的困难群体。一些学生虽然专业水平不差,但对于有些比较看重外表形象的单位,则显不出自身的优势,工作条件较艰苦的岗位则根本不收女生,造成了许多理工科女生就业难的现象。

(3)定位不准形成的困难群体。有的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对自身的专业水平和个人能力评价不实事求是,没有认清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择业目标与现实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反差,导致错失很多工作机会;还有的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出现自卑、依赖、盲从的交织心理过程,没有明确的目标,人云亦云,患得患失,最终导致就业失败。

上述三种就业困难群体是就业指导过程中碰到的主要困难类型,归纳起来就是就业困难、有业不就和有业难就。每一名学生,只要他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正常参加大学学习,每天认真学习,探求知识,那么就应该受到尊重和宽容,受到必要的指导。因此,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才是对待困难群体的态度。

2.困难群体的特点

(1)不能及时就业。这是这个群体的标志,也是这个群体的特征。受就业困难的影响,该群体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方面较脆弱,经不起挫折或打击。他们的注意力就是其自身的就业问题,就业问题顺利解决,则标志着其摆脱了就业困难。

(2)社会活动参与减少。就业困难的学生对学校及社交生活参与相对较少,除非与就业有关,其精力和心理对上述活动有一定的排斥,造成社会需要、学校生活对其的政治影响和文化交流减少。

(3)心理上比较敏感。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在就业上的困难和社会生活中的相对弱势,使他们的心理压力高于有就业意向的大学生群体,相对失落,茫然、不满、焦虑甚至仇恨的心理伴随着学生,对生活和社会缺乏应有的热情。

(4)难以得到实惠。在我国经济高速、健康、持续的发展中,各行业的从业者的收入都得到了相应的改善,他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升,如不参与到各类工作中,则难以体验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影响其对社会改革、经济发展的信心。

3.困难群体的思想状况

困难群体在思想上拥护党的领导。根据《北京联合大学思想和行为特点调查》,83%的学生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抱有信心,对改革开放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表示满意,能克服困难去追求理想,显示了学生们追求理想的执着与坚定,同时对中国政府的执政能力充满信心。他们赞成国家的就业政策,即“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校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83.36%的大学生对学校的教学工作总体评价比较满意。依赖和埋怨不能解决问题,要在就业竞争中获得更多的机会,最好的方法是在竞争中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但仍有部分学生对国家有关的就业政策和措施不了解,对学校给提供的就业信息不满意,对找到工作岗位的信心不足,对人对事冷漠。

二、积极应对,帮助大学生困难群体就业

多年来,广大教育工作者在解决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方面不断探索,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发挥班主任、辅导员的作用

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机会多,时间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通过介绍就业形势、社会需求及就业政策,为学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帮助学生摆脱心理压力,达到就业的目的。对就业困难群体而言,可将就业指导贯穿整个大学四年,并在不同的阶段开展不同的社会实践,以辅助学生职业意识和就业竞争力的培养。在一年级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二年级培养职业素质,塑造和完善自我,提高综合素质;三年级锻炼实践能力,提高责任感、自信心和受挫能力;四年级面对就业问题分类指导,重点是就业技巧和心理调适,以达到符合自身特点的职业岗位的要求。

2.从制度方面解决就业困难群体学生就业

一个好的产品可以产生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活动中,好的毕业生同样可以产生好的社会效益。从大学生困难群体的特点出发,根据岗位要求的高低,可以采取相应的援助策略。对没有岗位可去的就业困难学生,优先提供要求低的岗位,解决岗位有无的问题;对有岗位可去,但犹豫不定的学生提供中等要求的岗位;对岗位要求较高的学生,则推荐一些素质较高的困难学生参与竞争,采取了递进的援助措施,实现了在就业困难群体中的分类指导。

3.发挥家长作用开展就业指导

在大学生的择业过程中,家长起着重要作用,父母的价值观、择业观极大地影响着子女的择业观。家长也要从学生成长成才的角度来考虑,缓解毕业生就业心理压力,采取积极、健康的心态帮助学生渡过求职择业的难关。多年的就业工作经验告诫我们,就业工作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协助,家长通过了解有关政策、法规、形势等,配合学校的就业指导心理辅导同步进行,互相补充,以实现毕业生顺利就业。

4.积极开展心理指导

有心理学家曾说过:“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早在新生入学时教师就应积极引导大学生主动融入同学群体,积极参与学院的各种校园活动,及时发现心理不适应的学生。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要多给予鼓励,引导他们正确评价自己,消除自卑,接触不同性格的同学,摸索与大多数同学的相处之道,为以后适应职场竞争做好准备;对就业期望值过高的学生,则推荐层次较高的工作,并耐心地帮助他们分析,客观地评价自己,以便适时就业;对于缺乏实践能力和实习经验的学生,鼓励学生勇敢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引导他们学会整合资源,将辅导员、专业教师、校友等资源合理利用,建立自己的信息网,拓宽择业面。

5.构建个人的支持系统

第2篇:大学生就业的困难范文

关键词:就业困难;教育缺失;高校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4-0240-02

2009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积极应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安徽省教育厅积极协调省有关部门,采取多项措施,大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并取得了可观的成就。截至2009年8月底,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8.53%,实现就业人数19万,就业率超过2008年同期,位列中部六省第一,处于全国先进行列。在肯定这些举措成效的同时,作为大学里的教育工作者,我们仍然要反思,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中是否存在高校教育缺失的因素,特别是随着2010届毕业生就业高峰的到来,中国经济尚未完全回暖复苏时,高校应采取怎样的对策以促进大学生就业,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三大原因

随着中国高校大规模扩招,毕业生人数激增,加之大学生毕业分配制度变更为“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达到前所未有的激烈。于是在每届毕业生中出现了这样一个群体――就业困难户群体,即由于社会、学校、家庭、就业环境以及自身原因造成的有一定就业困难的学生群体。具体可以分为三个原因,或者对未来期望高于其他人,或者达不到招聘机构设立的硬性要求,或者自身综合素质方面有缺失。

对于未来期望高于其他人的毕业生来说,他们原本依据自身的条件可以获得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却因为本人或家庭的原因而不去就业。这一部分学生中既包括打算提升学历或到国外留学者,也包括眼高手低、反复跳槽者。招聘机构的硬性要求,包括户籍、年龄、学历、性别、地域、身高、容貌、健康甚至工作经验等情况,举个例子来说,从往年的单位招聘信息我们可以看出,75.5%的用人需求对求职者的性别有明确要求,90%以上的招聘信息对身高有明确要求,80%以上表明了容貌姣好、气质较佳,这客观上造成了一部分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自身综合素质方面有缺失的毕业生,是指有适合自己专业的就业岗位,但因为其心理素质、性格、技能、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缺失,而不能把握就业机会或不能胜任岗位要求,特别是一些因自卑而唯唯诺诺、怯怯畏畏的大学生,往往不受用人单位的青睐。

二、高校教育的五点缺失

我们可以说,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是一系列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无论如何,高校身负培养人才之重任,在这一问题上也难辞其咎。高校与招聘企业的关系,类似于供应商与购买者的关系,而大学生正是其中的商品,高校只有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做到适销对路,才不至于造成人才的滞销或积压。具体来说,高校在以下五个方面是存在着教育缺失的。

第一,招生宣传不到位。每年新生报到后都有将近2%的同学要求换专业,其中很大部分原因在于学校进行招生宣传时,没有很好的介绍专业设置、主要课程、就业方向及发展前景等问题。第二,专业设置不合理。高校的专业设置固守陈规,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严重的结构性错位,有时盲目追求热门专业,造成人才供过于求,有时又不对一些冷门、社会需求少的专业及时进行招生计划调整,从而造成毕业生不符合社会需求的尴尬情况。第三,专业知识与专业技术的相悖。很多毕业生在就业后发现自己学到的知识,难以满足实际工作中对技能的要求,究其原因在于部分高校培养重心始终置于理论知识的灌输,而疏于结合实践,造成理论与实际的脱节,培养出一个个书呆子进入社会,显然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第四,缺乏必要的心理培训。据相关数据显示,患亚健康心理疾病者,大学生最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深重的就业压力,他们不能够很好或很及时的接受心理疏导和必要的心理教育,缺乏良好的心态,这些负面情绪会影响到毕业生应聘时的正常思维和决策判断。第五,综合素质培养的缺失。部分大学生对现实社会知之甚少,书生气十足,不善与人交流,因而难以让用人单位了解自己、赏识自己。

三、高校应积极采取的五项应对措施

综合考虑上述原因。高校可以在以下五个方面采取措施,弥补高校教育缺失环节,从而促进大学生就业问题。第一,高校招生宣传时要通过针对性的招生简章,在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上充分的宣传自己的专业特色、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并保证招生期间咨询电话的畅通无阻。第二,高校在专业设置上要具有前瞻性,要有专门机构或专职人员对市场需求进行分析、研究,要及时把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趋向,注重培养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第三,高校要转变教育观念,要注重理论传授与技能培养相结合,例如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与企业联系合作强化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等。第四,学校要定期组织心理咨询师通过召开讲座、个别谈心等方式,指导大学生合理调整就业心态,引导学生对就业形势形成一个健康的心理准备。第五,学校在加强专业课程培养的同时,可组织大学生选修创业指导、演讲与口才、社会关系等课程,举办模拟招聘、应聘技巧讲座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应对能力、创新能力等等综合素质。

随着毕业生规模的日益扩大,大学生中的“就业困难户群体”也会越来越多,这不仅加大了社会的就业压力,也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同时也是制约高校人才培养和发展的瓶颈,因此,高校必须高度重视,从上述几个方面入手,逐步解决高校教育缺失问题,为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最终解决做出自己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蒋旭平.浅议大学生如何应对就业难问题[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6).

[2] 徐扬,张朋.破解“大学生就业难”困局之我见[J].高校教育研究,2008,(6).

第3篇:大学生就业的困难范文

关键词 聋人大学生 就业 制约因素

聋人大学生就业是聋人大学生生存的保证和发展的前提。有关数据表明,当前聋人大学生的就业率只是健听大学生的一半左右,平均工资也只有健听大学生的一半左右;在未解决温饱的绝对贫困人口中,约有42%为残疾人,在相对贫困人口中,残疾人约占1/3。目前,我国残疾人就业形式仍然较为严峻,2008年度残疾人登记失业率达12.6%,大大高于全国登记失业率4%水平。

我们调研后分析发现,影响我国聋人大学生就业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政府有关部门宏观调控滞后

为了促进残疾人顺利就业,我国政府先后制订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劳动法》、《就业促进法》和《残疾人保障法》等为基础,《残疾人就业条例》为主体,国务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及残疾人联合会相关条例和规章为补充的四层级的残疾人就业政策体系。根据其性质,可以分为市场性就业政策、保证性就业政策和辅就业政策三种。

市场性就业政策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教育条例》,以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等权力,提升残疾人的就业能力。促进残疾人就业安置的政策也主要涉及《残疾人就业条例》第三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四章等,主要是针对企业对残疾人集中安置、按比例安排就业、自主就业等残疾人就业渠道的相关强制性或扶持性的政策。

保障残疾人平等就业机会的政策主要涉及到《残疾人就业条例》总则第4条“国家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帮助、支持残疾人就业,鼓励残疾人通过应聘等多种形式就业。禁止在就业中歧视残疾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38条“国家保护残疾人福利性单位的财产所有权和经营自,其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在职工的招用、转正、晋级、职称评定、劳动报酬、生活福利、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不得歧视残疾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第29条及《关于进一步做好高等学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等。保障残疾人公平工作场所的政策主要涉及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38条“残疾职工所在单位应当根据残疾职工的特点,提供适当的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并根据实际需要对劳动场所、劳动设备和生活设施进行改造。”《残疾人就业条例》第13条“用人单位应当为残疾人职工提供适合其身体状况的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不得在晋职、晋级、评定职称、报酬、社会保险、生活福利等方面歧视残疾人职工”《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第26条等。

辅就业政策包括《关于做好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的通知》、《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等。残疾人康复政策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二章、《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意见》等。

通过分类,我们可以看到,为了促进我国残疾人就业,政府在立法层面已经出台了许多政策。这些法律政策各有侧重,为我国残疾人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和法律保障。

但伴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当前我国残疾人就业政策已经滞后,不能满足残疾人就业的现实需求。

一方面,我国现有的一些残疾人就业政策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势。另一方面,被实践证明了的一些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新举措未能被残疾人就业立法所吸纳。

2高校专业设置单一

目前,我国高校的学科和专业设置是以政府调控为主,以市场调节为辅,国家计划性强,与市场结合不紧密。例如,T学校开设的初等教育专业(随班就读方向),就是响应国家号召,由政府调控开设的,但毕业生在就业时,发现普通小学在招聘教师时并没有把专业的随班就读老师考虑进去,导致该专业的毕业生市场实际需求不高,就业难。

T学校的聋人大学生所学专业仅有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方向)、艺术设计(电脑艺术设计方向)和园艺技术3个专业;而健听大学生在该校却有特殊教育、学前教育、儿童康复、社区康复、英语教育、公共事务管理、社会工作、社区管理与服务、美术教育等多个专业。集中体现了高等学校为聋人大学生专业设置的单一,严重不能满足聋人大学生的需求,客观上使聋人大学生就业面狭窄。

3社会的认知和接纳程度较差

由于聋人大学生自身的残疾,无法与人正常交流,社会融合性不高,社会及用人单位确实对聋人大学生存在偏见和歧视,社会对聋人大学生的认知和接纳程度较差。

我们发现艺术设计专业(服装设计与工程方向)的就业岗位为服装厂设计师、服装厂查衫工、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自主创业等。而术设计专业(电脑艺术设计方向)的就业岗位为动漫设计师、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摄影师、出版社较刊员、自主创业等。

一些如政府机关公务员等岗位由于行业从业标准较高,只能使聋人大学生望而却步。我们认为,政府应该考虑专门拿出一定的岗位向优秀的聋人大学生开放,邀请他们加入国家公务员的队伍,使他们能更好地为残疾人群体建言建策,用他们的视角来看待我国的公共管理,为我们的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4自身条件的限制

第4篇:大学生就业的困难范文

美国的马丁?特罗对高等教育的分析指出,当毛入学率在15%以下时,是精英教育阶段;当毛入学率达到15%及以上时高等教育的性质开始转变,转向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当超过50%时,高等教育开始快速步入普及化阶段。①而我国现在的毛入学率为23.3%,为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导致了大学生就业的巨大压力。在这一背景下,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保证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实现人才的有效配置,并实现社会的稳定,是当前国家和社会的重点问题。大学生的有效就业,能实现社会人才的优化配置,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巨大的推动力。

一、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由于各高校的大规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大量增加,使得社会和市场需要的人才数量与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严重不符,造成毕业生大量剩余。就现在情况来看,大学生就业情况仍然很严峻,虽然国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市场调控,但仍然有许多大学生正在面临找不到工作,处于失业状态。

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大学毕业生与工作岗位供求失衡

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的背景下,高校扩招导致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劳动力市场上短期内难以消化如此多的增量,引发了供需矛盾。②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每年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也会随之增长。一方面为社会提供了人才,可以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无形之中增加了就业困难。社会提供的工作岗位的远远不能满足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因此也就增加了大学毕业生与工作岗位之间的矛盾。

(二)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③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最能体现人才是否适应社会的需求,在大部分的高校当中,专业和课程的设置趋同现象十分严重。忽视了这些专业是否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不能及时调整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导致了大量学生毕业后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现在各高校注重理论学习大于实践体验,这也导致了毕业生走上社会后不能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工作当中去,使其工作效率低下。

(三)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完善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是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指导方向,然而各高校并没有重视就业指导工作,使其让学生对市场上的工作很茫然,高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上,缺乏对大学生的就业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正确引导,高校不能结合市场情况和学生的能力和专业进行专业性指导。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存在诸多疑虑而得不到有效解答,只能在就业时盲目选择,失去方向性和针对性,这也导致大学生毕业生就业困难。

(四)就业观念薄弱

许多大学生在就业时,追求高收入报酬和社会地位,忽略了自身学习的锻炼机会。而且在地域选择上也只看重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大学生就业观念上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当前的就业情况,造成就业率低下。④而且大部分毕业生受中国“入仕”传统观念影响,参加国考、省考等,据统计应届的大学毕业生参加国考、省考的人数占到了毕业生总数的30%。自主创业观念薄弱,风险大。

三、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加强宏观调控

首先,要大力发展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发展经济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其次,通过运用一些行政手段引导高等教育的发展,使其合理布局高等教育,淘汰一些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大力支持“西部计划”、“支农、支教、扶贫计划”等,合理优化高校毕业生资源配置,有效的解决东西部就业失衡问题。国家应当充分发挥其政策调控的作用,通过发展社会经济,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二)高校自身的改革

高校要有自己办学理念,在办学形式上多样化,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等方面适应社会需求。各高校应该根据自己发展特点进行科学定位,形成鲜明的办学特点,凸显自己的与众不同,才能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要将高等教育面向市场,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是消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有效措施。⑤

(三)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各高校应当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当大学生进入大学时,就应当使其明确大学学习和自我提升的重要性。只有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才能拥有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其次,在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上,应当改变其落后和错误的就业观念,并向毕业生普及当前的市场场情况,使得学生能够拥有择业方向,并以积极的心态进行择业就业。

(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是大学毕业生需要关注的问题,大学生要给自己正确的定位,给自己制定规划,让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良好的就业观,端正就业态度,丰富职业知识体系,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毕业生要学会自主择业,就业灵活化,这是需要经历一段漫长的变化。⑥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对于其择业和就业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应当完善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使其对于自我认识和社会市场的认识能够正确,并在就业方向和就业选择上做到理性思考,并拥有积极态度。大学生在校时应当通过提升自我价值来实现就业能力的提高,同时,在就业思维上进行创新,可灵活就业或自主创业,解决自身就业问题。(作者单位: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解:

①马丁?特罗.从精英教育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明[J].教育科研参考,2000.

②吴高波.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的思考与对策[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③荆微 周方遒.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④郑焰英;陈东生.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J].纺织教育,2008(1)

第5篇:大学生就业的困难范文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就业;成因;对策

一、贫困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

1.贫困大学生就业观念滞后

笔者对本校100名来自农村的贫困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将近九成的学生不愿意到回到农村就业;大中城市是贫困大学生就业的首选,最低选择也是留在中小城市;相比较民营企业,贫困大学生更多倾向于稳定的国有企业。这其实反映了贫困大学生自身择业的期望值较高。他们一方面希望能有一个较高的工资收入和舒适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又很少关注个人事业发展前景,甚至为达到目的改变专业也在所不惜,选工作时显得不切实际,没有人愿意去偏远的地方。

2.贫困大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下风

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地区、贫困家庭,他们非常珍惜来自不易的上大学的机会,往往具备朴实、勤奋、认真、好学的特点,这是贫困大学生的优势与长处,但当前社会的人才评判标准更多也更复杂化,除了把大学生专业、技能、证书等基本可以量化的标准变成基本素质要求以外,在校期间的社会活动参与情况、获奖情况、工作实习经验等附加条件也越来越多,而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环境等原因在基础教育阶段和素质教育培养等方面劣势就凸显出来。家庭条件好、社会关系多的学生就业的面相对就广,而家庭条件差、社会关系单一的贫困学生就业途径就少。

3.不断攀升的求职成本令贫困大学生望机会而怯步

不断攀升的求职成本对就业的影响已经凸显。近几年,随着求职的竞争激烈化,很多学生为了得到用人单位的关注,在求职的道路上都使出了很多方法,所以求职成本又成为了贫困生的一笔大支出。服装费、食宿费、电话费、服装费等等,每一次求职都是几百上千的支出,对于还没有工作的大学生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更使得困难家庭雪上加霜,也丧失了许多的工作机会。由此可见,在贫困大学生的求职过程中,他们除了承担基本生活的压力,承担就业难的压力,还要承担为就业付出更多真金白银的经济压力。

4.高校和社会在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帮扶体系不健全

很多高校对于帮扶贫困大学生就业都有了一定的经验,但是还是难以针对核心问题给予充分引导,高校本身对于这方面的研究缺乏紧迫性,都只是做了一般的工作而没有专门的帮扶政策和帮扶渠道。很多高校的资金调度也是一个问题,他们也没有关于贫困大学生就业的专门调查,对于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和辅导信息掌握得不够准确,从而导致在工作和生活中只能以思想教育代替就业帮扶。高校里对于就业过程深入研究的老师十分有限,导致就业帮扶工作都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说教而已,服务内容不全面。目前,国家制定的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频频出台,但这些对于大学生就业队伍中的贫困大学生而言,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国家应在出台的所有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中,给予贫困大学生以特殊待遇,以示对其的特别帮扶。

二、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控制对策研究

1.教育引导学生转变观念,拓展就业思路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决定着大学生对择业的期望、定位和选择,支配着大学生的择业行为。因此,要求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首先就要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针对贫困毕业生所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学校及有关部门要对其开展教育,加强引导。鼓励贫困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引导学生勇于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到西部、边疆和基层去施展才华,建功立业。鼓励贫困大学生立足从基层做起的就业观念,优先考虑回到生源地为家乡建设服务,基层的锻炼是为他们今后的成功打下牢固的基础。要树立全方位、多渠道的新的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这样将更为有利于毕业生的现在与将来的可持续发展。就业、择业和创业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过程,引导贫困大学生克服一蹴而就、急于求成和悲观畏难、消极等待的思想,打破一步到位、一职定终生的旧的就业观念。这是一种最现实的选择,对帮助大学生尽快就业具有积极的意义。

2.整体关注,提高贫困毕业生的求职择业能力

在当今个人能力成为求职关键的买方市场面前,只能将突破口选定在提高贫困生的综合素质、整体能力上面,而这方面恰恰是贫困生比较薄弱的环节。首先,很多贫困生学习成绩不错,但由于家庭环境影响,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社会实践经验等都比家庭经济较好的同学略为逊色,因此增强这些能力,是提高贫困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其次,贫困大学生应借助高校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就业指导课程,了解从学生到职业人身份转折过程中所带来的心理困惑,掌握行之有效的心理调节方式,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是保障贫困生顺利就业的重要前提。再次,贫困生应充分利用校园的一切资源,确保在校期间提升计算机与外语等贫困学生往往欠缺能力的水平。此外,求职面试是就业过程的决定性环节,贫困生要在锻炼人际沟通的能力之上,学会推销自己,及时总结分析不足之处并改进,进而在实战面试中能娴熟掌握,提升技巧。

3.建立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机制

要建立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机制,理顺就业指导工作的体制,建立相对独立的就业指导机构,并充实人员与配备,充分拓展机构职能。要注重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科学分析市场,客观认识自己,要帮助毕业生掌握一定的择业技巧,善于在就业市场中推销自己,实现就业。学校在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服务时,应该把为贫困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单列出来,为这一特殊群体提供特殊服务。在开展就业指导方面,根据每个贫困生的具体情况量体裁衣,提供个性化服务,提高面试成功率;专为贫困的毕业生建立档案,向用人单位优先推荐;为贫困生组织专场招聘会;也可以在低年级就将贫困生情况向急需人才的企业宣布,由企业和贫困生签订协议,组成帮扶对子,由企业资助贫困生完成学业,贫困生毕业后再到企业工作,将二者捆绑起来,双方互惠互利,既有利于贫困生顺利找到工作,又有利于企业留住人才。

4.采取有效的贫困大学生就业政策并促进落实

首先,可以专门开发和创造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公益性岗位。其次,要鼓励贫困大学生到基层、到农村就业。再次,要引导贫困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把目光由原来的国家机关、重点单位转向那些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就业地区由那些经济发展地区转向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同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其到西部、到农村、到基层工作。此外,还要鼓励贫困大学生自主创业,在小额贷款等方面给予方便。要在金融、税收、工商登记等方面对贫困大学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给予扶持。通过优惠的政策、良好的环境,鼓励贫困大学生自主就业,积极创业。

对于招聘困难大学生的单位给予政策扶持。很多企业对于贫困生都有一种歧视,使得贫困生的自信倍受打击。但是又有很多的企业非常乐于招聘贫困大学生,因为他们认为这种学生谦虚好学,经过几年的培养之后,会成为公司的栋梁之才。为了鼓励这些公司招聘困难大学生,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给予企业必要的补贴,帮助他们力所能及地吸纳大学毕业生,使得大学生对于自己的求职之路充满自信,找到正确的人生定位。

三、结束语

贫困大学生仍然是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贫困生的就业问题不仅仅只是他们个人的事,更关系到家庭、社会的稳定,这也是当前非常重要的一个社会问题。要不断完善贫困生就业保障机制,努力整合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力量支持的整体综合力量,加强各支持主体之间联动与信息交换。高校要重视贫和加强贫困生就业指导和就业援助。通过职业规划活动、就业指导课程、就业经验交流等途径帮助贫困生明确职业目标,通过开展就业模拟训练等活动积累实战经验和应变能力,通过实施就业援助计划为贫困生与用人单位搭建供需平台,从而不断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不断提高职业素养,切实解决贫困生就业难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国蓉.《制约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2]李筱白.《形象识别在大学生就业准备中的应用》.人力资源管理,2011年07期

[3]熊文斌.《论贫困大学毕业生就业支持系统的构建》.教育与职业,2009年09期

[4]王睿娜,尹晓丹.《大学生就业意识状况及提升策略―以兰州大学为例》.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年16期

[5]陆莹.《浅析影响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探索》.企业导报,2011年10期

作者简介

第6篇:大学生就业的困难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困难;思想政治教育

近年来,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和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阶段发展,大学毕业生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从90年代中期全国还只招收100万大学生,从98年全国大学扩招后,特别是到了最近几年,这个数字2010年已经达到630万。大学生毕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尤其在受到席卷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在全球经济变缓的背景下,大学生毕业生就业又增加了一定难度。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不仅是毕业生和家长,也是学校和整个社会最关心,最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

就业难的客观原因

(1)据测算,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增长3%,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大约增长2%。按照我国当前经济增长率9%左右的水平估算,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年增长率不宜超过2%。但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正以每年27%的速度增加,这说明知识型劳动力增加的供给远远大于经济增长的需求。

(2)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是造成知识型劳动力就业难的一个原因。就目前的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看,我国正处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存在二元经济结构,即传统经济和现代经济并存。传统经济部门难以吸纳知识劳动者,这些传统经济型企业多数是低技术含量的产业结构。这些行业需要的劳动力是低薪工人,而不是大学生。且大学生也不愿低就作为一名普通劳动力受聘。因此,高学历者只能挤在现代经济部门寻找就业机会。但我国现代经济部门还不够发达,尤其是现代工业部门创造就业机会能力有限。随着教育的迅猛发展,高校培养出来的知识型劳动者人数越来越大于现代经济部门能提供的新的就业机会,结果造成一部分受过高等教育者找不到工作。这种现象为我们证实了一个现实问题即:大学毕业生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产生供需错位关系。

就业难的主观原因

.1 对自身分析以及社会就业现状了解不足。

一部分大学生没有认识到当前就业形势,他们一度认为,经过了漫长而艰苦的高中学习,伴着辛勤的汗水,怀揣着绚丽多姿的梦想,终于“越过龙门”来到了大学殿堂,大学生活理应是浪漫潇洒轻松的结合体,而进了大学就好比给自己工作买了“保险”何须担忧!且“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一部分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仍然保持高中的思维模式,一味地认为只要把书本学好就可以,大学生涯规划,还没有想过,认为求职是很遥远的事情,没有必要这么早“自寻烦恼”。多数的大学生了解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也深感惶恐,有愿意去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乃至职业生涯,无奈“才疏学浅”不知从何下手?

2 就业的心理不成熟。

据“《2009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显示”想到毕业就忧心忡忡的学生比例高达52%,面对目前的就业形势感到乐观不到9%。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在面对当前就业形势,必将遇到多种困难,导致心理矛盾和心理问题的产生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盲目被动的依赖心理。

这些毕业生求职不够积极主动,不是等国家优惠政策,就是等学校帮扶或者想要依靠家长为他们找门路,甚至继续供养他们……主要原因是这些毕业生长期依靠父母,缺少主动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

二是物质追求强烈的实惠心理。

因受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新时期生活观念改变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特别是“90后”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4+2+1”的家庭结构让更多的倾斜到他们身上,他们享受着相对优越的家庭成长环境和丰富的物质产品,在他们身上体现出具有超前的消费观念追求,有着强烈的品牌意识攀比心理以及明确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追求。对于择业也更加注重于物质因素,多数毕业生在择业时,薪资要求方面比较高,薪水低的不去,结果导致“有也不就”和“无业可就”的双重矛盾加剧给大学生们造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

三是期望太高的唯美心理。

有些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条件评价太高,但已经历过“十年寒窗苦读”投入大量的成本,自视高人一等,盲目自信,目空一切,不能理智克服分析目前的就业形势,对自己的劣势和就业困难估计不足。因而把择业目标定的过高,造成择业变得狭窄,有的这山望的那山高,经济发达的城市和待遇好的单位工作,成为他们的不二之选,自我否定了很多机会,最后反而失去了更多的大好机会,影响其正常就业。

四是求职技巧不够。

很多大学生在应聘表现不够自信,不敢主动向任何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或者面试的时候表现过于紧张,回答问题时答非所问,不知从何说起。没有表现自己真正的实力,从而又产生了自卑心理,不敢继续面试,更有一些求职者为表现自己,面试时弄虚作假,夸大其实,企图蒙骗过关,因此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失去了信心。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中激烈的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②

(一)加强就业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目前对大学生进行择业教育主要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一是要树立就业风险观。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存在和发展充满风险,劳动者的就业客观上也必然充满风险。因此,要摈弃一个职业定终身的铁饭碗观念,树立起就业风险观。二是要树立就业大众化的观念。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毕业生就业也进入了一个大众化时代这就意味着绝大多数毕业生要进入“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行列。因此要引导大学生消除天之骄子的优越感,调整就业期望值,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职位要求,找准自己的就业定位。三是树立就业竞争观。劳动者作为重要的资源,需要通过劳动力市场来配置,这种配置是双向选择,需要劳动者主动参与竞争,否则可能丢掉机会。因此要教育毕业生要充分利用当前国家政策营造的更为宽松和广阔就业环境,主动投身到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以进取的态势,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与竞争。通过加强择业观教育,可帮助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人员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减少因为择业观念的原因而丢掉工作岗位的现象发生。

(二)搭建就业平台,全面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高校应树立“全程化”就业指导的理念,针对各个年级的不同特点,分阶段进行个性化就业指导。大一学生可通过职业兴趣测试、心理测试、专业介绍等形式,帮助学生全面地认识自我与专业,明确学习目标,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二、三年级学生注重专业学习与素质拓展教育,通过职业学习,了解社会,了解企业对大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从而进行必要的文化技能储备,不断调整自己的生涯规划,毕业班的同学重点放在提升求职面试技巧,进行模拟面试训练等就业指导。高校要调整办学理念,真正发挥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符合社会所需求的人才。③

(三)加强心理辅导,为学生提供心理支持

保持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健康成长、顺利就业、愉快走向社会的必备条件。对此,我们要随时了解和掌握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思想动态,根据其心理特点以及在求职中的心理特征,以促进健康人格发展为主线,从认知过程、情绪调控和行为训练三个维度开展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上,学校可以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开设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讲座,特别增加针对毕业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帮助他们了解心理常识,正确认识产生问题的原因,客观评价自己已经社会中的各种现象,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积极预防和解决心理问题④。同时多给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创造机会,让他们与老师、同学的交往,使他们在心理上得到安慰,以利于他们个性心理的发展;帮助他们增强求职的信心和勇气,提高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即是纠正就业中的不良心理;帮助他们正确对待求职中的挫折和失败,以积极良好的心态参与竞争。

(四)加强就业服务,建立学生绿色通道

当前我国的教育是半封闭式的,高校对于校园内的商业活动与校园的渗透,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切断了学生与社会市场的联系。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高校应当成立由共青团领导,按照一定的章程和制度自发成立相应的社团机构,以此作为窗口,使大学生接触市场锻炼实践能力。同时,高校社团可以开展与校外组织合作,根据社会单位,企业的要求、安排,为毕业生广泛地收集就业信息,及时开通提供就业需求的渠道,搭建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双向选择的平台,

促进大学生就业。帮助因家庭经济原因而就业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地降低就业成本,提供必要的就业资助;不断挖掘就业困难学生的优点并扬长避短开展个性化就业推荐,提高成功率,进而建立“绿色通道”

注释:

① 许海燕:1978年生,重庆市双桥经开区教师。

②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第7篇:大学生就业的困难范文

[关键词]新疆少数民族 就业困难群体 就业实践

项目编号:2014xgy241612。项目名称:少数民族大学生正确就业观念培育研究――以新疆工程学院为例

G647.38

新疆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系分析系部历年来毕业生就业情况,找出就业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针对系部就业困难学生群体的就业问题,召开师生座谈会、毕业生跟踪调查和企业调研,结合系部学生特点,积极转变思路,在实践中凝练经验,不断探索新的就业工作方式,千方百计地促进困难学生群体就业。

计算机工程系困难学生群体主要包括部分女性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家庭贫困毕业生和学习困难、心理问题的毕业生。就业困难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的就业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家庭教育所造成的封闭保守的就业观念;二是缺少培养与实践所造成的就业能力不足、技能缺乏及创新创业意识的淡薄;三是就业渠道闭塞所导致的就业主动性不足。

一、夯实基础,梳理学生信息,建立就业困难学生群体库

系部就业工作小组在就业工作中发现,建立一套完整地就业困难学生群体信息库是做好困难群体就业帮扶工作的基础。只有充分了解系部学生特点,掌握学生的信息,系部就业工作小组才能分析出其中的主要问题,进而摸索出一套就业困难群体学生帮扶的方式。

通过实践,系部就业工作小组要求辅导员与班主任从新生入学开始,在各班级中设立就业委员一职,梳理学生各项信息,建立班级学生就业信息库。在三年的学习生活中,进一步完善资料,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女生、学习困难学生和心理问题的学生情况全面掌握。同时,安排一系列就业观念培养与转变的讲座;到大二时,要求学生利用寒暑假进入计算机相关企业见习和实习,安排一系列就业技能培养的讲座,并进一步梳理就业信息库。到大三时,为就业信息库中的就业困难学生群体建立帮扶措施,指定系部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业课教师帮助困难学生群体就业。毕业后,对就业困难学生群体的就业稳定性进行跟踪调查,由就业辅导员进行生涯咨询。

二、转变观念,开展就业讲座,引导就业困难学生群体成长

计算机工程系就业工作小组通过调研,把邀请企业人员来系部讲座作为有效抓手,累积邀请企业来系部开展就业专题讲座12场次。每场讲座均邀请IT行业技术工程师、企业HR经理、创业成功典型人物、毕业生校友等的来学院开展“激情IT,就业开讲”系列讲座,专题包含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HR教制作简历与面试、传授实用IT知识、培养创业意识等。

就业困难学生群体在听讲座的过程中,逐渐地转变了保守的观念。在一场场讲座后,他们的潜意识里留下一道关于就业和生涯规划的印记。部分原来只想通过考编制就业的学生,知道了可以通过培养职业技能进入企业做一番事业。原来就业观念不切实际的学生,明白了原来工作需要一点一滴的付出才有回报。

通过开展就业讲座,系部就业困难学生群体对自身的认识更加明确,有意识的寻找自己的职业方向,愿意与老师和同学分享自己的职业定位。并踏入实习实践的队伍中,找寻自己的人生道路。

三、开拓市场,建立合作基地,帮助学生提升就业能力

自2015年至今,系部师生走访近20余家企业开拓就业市场,搭建实习就业和创业平台。鼓励就业困难学生群体利用大二年级的寒暑假时间进入企业见习与实习。

目前,2013级进入新疆熙菱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乌鲁木齐市恒和久远信息公司、立昂技术有限公司、乌鲁木齐神舟同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公司实习的7名就业困难学生,在验和职业技能等方面都有大幅度的成长,在2016年的就业中,这些学生就业的稳定性和满意度都非常高。对于就业困难学生群体有很大的影响,通过了解2014级学生在即将来到的暑假中会全部进入企业见习与实习。

四、重点帮扶,组织专场招聘会,促使学生精准就业

系部就业小组在帮助就业困难学生群体就业时,确定了一对一推荐就业,就业导师咨询,组织专场招聘会等帮扶措施。在毕业生就业期间,系就业小组积极与计算机相关就业企业联系推荐毕业生就业。将掌握的困难学生群体与企业对接,一对一的推荐学生进入合适的岗位工作,对仍存在就业困难的学生,系部专职就业指导教师会主动与学生进行谈心,帮助学生找到问题,解开困惑,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工作。

系部连续三年组织计算机工程系就业困难学生群体的专场招聘会,只要有可能涉及到计算机方向的招聘单位,系部就业领导、就业专干及班主任都会积极与企业建立联系,在交谈中推荐毕业生就业,积少成多,促成了毕业生稳定的就业形势。

总之,做好就业困难学生群体的就业工作需要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开拓创新的工作精神与将学生就业放在心中的一份热忱,这也是每一位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责任与义务。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组编.大学生就业指导[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76―79.

[2] 仙米西努.阿吉.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D].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2012.

[3] 白文龙.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3(05):60-61.

[4] 付永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08):129-132.

[5]赵晓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特殊性及对策建议[J].西北民族研究,2009(03): 216-219.

作者简介:

在职:禹会环,女,1983-04,籍贯:甘肃,硕士学位,工作单位:新疆工程学院招生就业处, 研究方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讲师,830001

第8篇:大学生就业的困难范文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 就业困难原因 具体对策

1 女大学生就业现状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具有系统性、复杂性、综合性的大课题,既牵涉到全球化的国际背景,又受到宏观经济发展形势和政府就业政策导向的影响;既受到社会文化观念的制约,又同青年自身素质及价值理念紧密相关。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通过对全国62个城市调查显示,67%的用人单位提出性别限制或明文规定女性在聘用期间不得怀孕生育;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的调查显示:在抽样调查的75家企业中,有42家企业表示在工薪相同的情况下愿意招男大学生,只有3家愿意招女大学生,有不少用人单位打出了“男生优先”的招聘条件,女生必须付出更多努力才能获得平等的就业机会,并且在就业后工资也有一定的差距。这些调查结果表明,女大学生由于心理、生理上与男性的差距,以及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使得她们在就业上与男性大学生比较而言,就业前途更加惨淡。

2 女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

2.1 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以及政策法规不完善,缺乏保护女大学生权利的力度 尽管199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明确规定“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在录用职工时,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然而在现实中由于操作性不强,并且缺乏相关配套法律法规的约束,没有真正成为处于弱势地位的女大学生保障自身权利的武器。与此同时,女大学生多数会在毕业2-3年之内完成结婚生子的程序,女性在生育期间的工资和福利是由用人单位承担的,从自身的短期经济利益角度出发,用人单位为节约劳动成本在同等条件下往往会优先录用男大学生。

2.2 用人单位更加青睐复合型人才,而女大学生受自身因素的影响没有达到企业要求 对于招聘的用人单位来说,由于更多的考虑经济利益和市场效应,他们希望大学生有相应的工作经验或者社会实践经历以此来降低培训成本最短时间内获得资本回收。抽样调查显示女大学生更看重自己的学习成绩,通常将大量的时间投入到书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中去,不太关注时代和社会市场经济发展,而且较少的参加课外实践、社会实习、各类专业技能大赛等活动,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导致自身素质能力结构不够合理缺少竞争实力而达不到企业的要求。

2.3 性别歧视思想依然影响着大众的心理,并没有伴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消失 在对60名女大学生抽样调查中发现,现阶段大部分女同学在找工作的时候都会或多或少的感受到了性别歧视这一不公平的待遇。在就业问题上,社会往往会对男女有着不同的角色期待,同时会相应的采取双重标准,女性在很多时候并没有真正拥有与男性平等的地位和均等的机会。部分用人单位认为女性在结婚成家生子后会把主要精力放在家庭上,不利于专心致志的工作和事业的开展,因而拒绝接收女大学生。另外,许多用人单位不能正视男女性在心理、生理方面的差异,放大了女大学生的缺点而忽视其优点,认为女大学生在智力和能力等方面不如男生,从而尽量避免录用女生。

2.4 女大学生缺少良好的就业心理和自我调节能力 就业过程中大部分女大学生面对就业竞争时缺乏足够的自信心,遇到了一点小挫折就产生焦躁、厌烦、放弃等不良就业心理甚至会造成心理失衡,这些心理问题在企业面试过程中很大程度上都能通过女生的语言和肢体动作表现出来传达给招聘人员,同时女大学生面对招聘中的突发事件临场反应能力较弱,不能沉稳、冷静的对待,心理承受能力也较差,从物种反应链原理角度分析看,女大学生的这些就业心理问题都将会在职场中有所体现,所以都给女大学生就业带来不利影响。

2.5 女大学生择业观狭隘 社会各个层面对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的常态化使“女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大部分家庭希望女人有一份安全稳定的工作,这使女大学生择业时将橄榄枝投向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然而随着国家政策的改变,上述单位正逐步进行制度改革,招收女生的数量在同比降低,但仍有大批的女大学生冲向考试战场。同时从近年来各高校校园招聘的单位性质和数量来看,90%的用人单位为各类民营、私营、外资及合资企业,而女大学生们由于自身因素影响不愿意面对企业竞争激烈的职场环境,这种甚至于害怕竞争、寻求稳定的状态限制了她们的就业途径和方向。

2.6 女大学生对就业信息关注度不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学校和社会的就业信息是女大学生求职的主要信息来源,但抽样调查显示女大学生在校期间很少关注就业信息,有62%的女同学到大四正式开始找工作的时候才开始关注就业方面的信息,在这以前她们对于这方面的信息关注度不够,结果表明较早关注就业信息并且提前做准备的同学就业道路会相对顺利。同时我曾通过召开座谈会和个别访谈的方式与女生们进行交流,从数据看有85%的女生在学校里接触到了职业生涯设计的相关内容,但是绝大部分的女生没有将自己的个性倾向、专业素养和兴趣爱好与自己的过去、将来进行有机的结合,没有合理地评估自己,认识到自己优势或者不足,为自己设计将来。

3 女大学生就业困难解决对策

3.1 从政府层面看,应提升政府职能为女大学生就业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 首先需要完善各项政策法规,加大实施力度,加强对用人单位市场的监督,严厉查处用人单位的违法违规行为;其次拓宽就业渠道,给予企业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聘用女大学生,合理引导女大学生就业;再次,建立女职工生育基金补偿制度,保证用人单位不以生育因素为借口拒绝女大学生就业;第四,应延长女性工作年限至60岁,保持女性退休年龄与男性持平,从思想上消除男女不平等想法;第五,就业服务过程中对女大学生就业进行政策倾斜,根据我国国情发展建立适应经济环境和劳动者需要的弹性就业政策。

3.2 从企业层面看,用人单位应挖掘女大学生的优势正确看待女大学生就业 由于性格因素影响,女大学生在就业方面具有很多男生不具备的优势。一是女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强,二是女大学生的形象思维更细致、更周全,三是女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柔韧性和忍耐力,她们在面对单一的工作内容、单调的工作环境时不但能长期保持工作的稳定性并且还能保持责任心、工作热情不变,这些性格优势使女大学生适合翻译、设计、秘书、行政管理等工作,企业如能将女大学生的这些优势合理运用发挥,将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3.3 从学校层面看,应加强就业指导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作为女大学生就业路上最重要的一环,学校所起到的现实性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学校应该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整合资源,有针对性的对女大学生进行专门的就业指导,使她们正确的认识自己、合理定位,结合自身特点确立目标进行规划。同时,学校就业指导应该作为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来进行,从大一开始贯穿四年让女大学生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情况的发展及时的合理的调整自己,以期实现自身规划。

3.4 从个人层面看,女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应努力提升自我 女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多加入各种社团及学生组织,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锻炼自己的综合实力,努力发展自我、提高自我,着重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其次要通过学校的就业指导多与老师和同学交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树立在挫折面前不气馁、降低就业期望空间等方法,树立良好的就业心理,确定自己的择业观、就业观;第三要树立自立自强的意识,挖掘自身的心理潜能,提升心理资本提供就业优势,以自己的能力和实力去赢得社会的认可,从容应对社会中用人单位出现的不公正待遇。

参考文献:

[1]李婧.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国知网.2008.

[2]张革.大学生心理适应指南[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第1版.

第9篇:大学生就业的困难范文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private colleges developed rapidly. But now in the current tough employment environment, the working problems of large number of private colleges have also appeared, it has been an important issue which is urgently needed to be solved that how to guide graduates to be employed smoothly. According to the author's actual work experience in Guangzhou urban construction vocational college,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current employment of private colleges and solving measures.

关键词: 民办高校;就业;职业;素质

Key words: private colleges;employment;professional;quality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0-0217-02

0引言

所谓就业,就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运用生产资料从事合法的社会劳动,并获得相应劳动报酬或者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就业乃民生之本,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的关键。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然而,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的毕业生陆续进入求职市场,加上经济危机带来的新增就业岗位数量下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加,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尤其对民办高校毕业生而言,承受的就业压力更大。民办高校就是指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面向社会举办高等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活动。由于民办院校先天的局限性,造成民办院校毕业的学生就业困难,这其中受到了学校,社会和学生自身的影响。本文从这三个因素入手,对当前民办高校学生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困难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指导对策。

1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

1.1 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近些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由于高校的连年扩招,高校毕业生数量不断创出新高。据教育部统计的数据显示我国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不容乐观。

1.2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民办高校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呈现高速发展的势头。随着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就业竞争日益加剧,相对公办院校处于弱势地位的民办高校在毕业生就业方面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国内首个由教育部全国高校毕业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中青世嘉教育机构与《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社联合针对国内58个城市的民办大学进行的调查报告显示,民办大学就业平均月收入为1550.7元,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对薪酬待遇普遍期望值较低,总体薪金水平不容乐观。从此项调查不难看出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有以下两个特点:①就业呈现两极分化;②就业职位和薪酬不理想。

2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2.1 社会环境因素

2.1.1 新增就业岗位减少与毕业生数量增长的不协调世界金融危机导致中国经济增长率下降,新增就业岗位急剧减少。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正在逐步下降。另外,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使经济增长吸纳劳动力减少,单位增加值吸纳劳动者能力也呈下降趋势。从毕业生数量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就业岗位更是不能满足大学毕业生就业岗位的需要,这样必然会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出现。

2.1.2 就业市场机制和创业体制不完善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就开始实施的“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就业制度,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机制。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大学生就业市场还不够完善,不够成熟,公平、竞争、有序的就业机制尚未形成。

2.1.3 用人单位选才标准缺乏科学性,民办高校毕业生受歧视 当前很多企业选拔人才除了在学历和工作经验上有一定的要求外,在招聘栏上也清楚的注明了正规院校(全日制)的要求。这是由于我国民办高校发展的历史较短,很多人对民办高校缺乏认同感,不少用人单位对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都抱有怀疑的态度。

2.2 高校本身因素

2.2.1 民办高校知名度不高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走向市场化,实行双向选择的情况下,许多用人单位往往注重学校的“品牌”,学校的知名度是许多用人单位的首选,这种情况下,民办高校毕业生的竞争力无形中就被降低了。

2.2.2 专业设置错位,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下,高校的专业设置及各专业规模、比例并不能与当前经济结构的调整相平衡,不少毕业生的就业与其专业不相符,供需脱节,导致高校毕业生择业、就业相对难、就业空间狭小,无形中降低了就业竞争能力。同时,部分民办高校师资队伍不稳定,教学质量不高,实践经验不足,使毕业生就业时难以达到一专多能的水平,其实用性和可塑性亦较差,毕业生难以同用人单位形成长期合作以获得长远的发展。

2.2.3 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不完善首先,部分民办高校就业指导人员队伍素质低,专业水平不高,工作转型慢,专业化、专家化、专职化的就业指导人员很少。其次,很多民办高校没有系统的对大学生进行的择业观、职业观、诚信观和创业观指导。另外也没有根据本校的定位和办学特色进行职业指导,就业指导中心没能够从指导职能转变为服务职能,在校企沟通、就业服务工作效率上存在缺陷。最后,与高度市场化的就业现状相比,民办高校就业指导的力度明显滞后。

2.3 学生自身因素

2.3.1 大学生职业生涯认知模糊现在阶段许多民办高校大学生到了毕业学年才开始就业准备,几年来把大学看成为是摆脱高考噩梦、脱离家长管束,自由放任的场所,很少大学生从大一就开始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大多数学生对职业目标和定位相对模糊,抱着等待的态度,错过了不少工作机会。

2.3.2 学生就业期望偏高自2002年,我国高校毛入学率达到15%,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换,到2004年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完成了从“精英就业”到“大众化就业”的转换。然而许多民办高校的毕业生在就业的时候,对未来寄予了太高的期望值。他们通常希望找到一份“收入高、地位高、并十分稳定的‘好工作’”,并将工作地点选在大城市,就加大了毕业生的竞争压力和就业难度。

2.3.3 学生综合素质较低,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不足近几年,由于民办高校数量的增加以及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基础又偏低,再加上民办高校的软件和硬件设施没有跟上,造成毕业生质量不高,不能满足当今经济发展形势下社会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另外,大部分民办高校毕业生不能有效处理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无法适应社会生活。

3解决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指导对策

3.1 社会方面

3.1.1 切实落实就业政策,建立长效就业创业机制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及时的有针对性的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但关键是如何把这些政策措施落到实处,避免出现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发生。这需要各级政府加强督促和检查,狠抓落实。另外,政府要通过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建立长久有效的就业和创业机制。

3.1.2 加大宣传,营造有利民办高校就业的社会环境 各级政府应该给予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平等的法律地位和政策支持,积极为民办高校营造有利的就业环境,促使行政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摘掉“有色眼镜”,让民办高校毕业生与公办高校毕业生公平竞争。

3.2 民办高校方面

3.2.1 实施“品牌”效应,努力提升社会影响力民办高校应该努力提高师资队伍建设,在办学质量为保障的前提下,远期规划,勇于创新,努力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来增强学校的竞争力,打造学校的“品牌”效应,从而提高自身的社会影响力。

3.2.2 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合理设置专业学校要主动适应市场,适时调整专业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毕业生;要根据市场需求来分析市场的缺口,从而灵活恰当的调整专业设置,减少与企业用人要求之间的差距,全面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3.2.3 实施“校企合作”的就业战略 与校外企业建立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是让大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最好方法。另外,在学生在合作单位实习的过程中,民办高校也可以及时了解合作企业的用人意向,及时推荐毕业生到这些企业就职,同时合作单位也会从实习的学生中挑出自己满意的人才留用。

3.2.4 完善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学校应该不断完善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民办高校应该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把学生就业和创业指导纳入学科体系建设,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和价值观教育;要广开渠道,主动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牵线搭桥,当好双向选择的桥梁和纽带;要根据学校办学的特点和市场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工作技能,使学生毕业后能迅速胜任工作岗位的需要;要定期组织安排各种招聘会和供需见面会,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3.3 学生自身方面

3.3.1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正确就业定位大学生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准确评价自我,了解自己的优缺点,然后通过反思和学习,不断完善自己,增强就业竞争力,准确定位职业方向。

3.3.2 加强社会实践,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民办高校毕业生要想要在残酷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必须付出比公办高校毕业生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不断学习,不断发展,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

3.3.3 更新就业观念,把握就业机会当前大学生特别是民办高校的毕业生求职择业时应当面对现实,要根据就业形势的变化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值,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要将眼光发长远些,把握和珍惜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逐步实现人生价值。

综上所述,造成我国民办高校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有很多,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和毕业生的共同努力。民办高校的就业 (包括创业――自助式就业),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民办高校的存亡,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只要在政府的指导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民办高校认清现实的严峻性,采取积极的对策来应付挑战,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帮助毕业生准定位,以理性的心态来择业,相信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就会得到一定的解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