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急诊患者心理护理范文

急诊患者心理护理精选(九篇)

急诊患者心理护理

第1篇:急诊患者心理护理范文

关键词:急诊ICU;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472-01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2月-2012年1月入住急诊ICU抢救的AMI患者60例, 所有入组病例均符合急性AMI的诊断标准[1],即:1)缺血性胸痛的临床病史;2)心电图的动态演变;3)心肌坏死的血清心肌标志物浓度的动态改变。(必须具备上列三条件中的两条)。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44~58岁,平均50.23±3.45岁。梗死部位分别为前壁22例,前间壁18例,广泛前壁12例,下壁4例,前侧壁4例。患者均意识清楚,言语流利,无精神障碍,愿意参加此项护理活动。

1.2 结果: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积极治疗和护理后47例病情平稳后收入心内科住院治疗,5例病情危重住CCU病房,5例病情稳定后转入其他医院,3例抢救无效临床死亡。

2 护理

2.1 迅速建立静脉液路: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必须分秒必争,保证及时快速给药,因此护士要尽快为患者建立静脉输液,同时遵医嘱给予扩冠、溶栓和急救药物等,使其尽快发挥治疗作用,以免执行医嘱用药时在花费时间建立液路而延误抢救,一般情况下首先要建立两条静脉液路,以后按医嘱执行。加强用药的护理,在输注硝酸甘油及利多卡因时要掌握好速度、浓度,不要过快和过慢。

2.2 给予氧气吸入:氧疗可以提高血氧饱和度,减轻组织和血管的缺氧程度,减轻心肌缺血缺氧状态,缓解心绞痛,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利于心肌梗死面积的控制。因此要及时按医嘱给予有效的氧气吸入,一般急性期给予4-6L/min的吸氧浓度,病情稳定后可按医嘱调整吸氧浓度,AMI患者要给予常规吸氧1周。在吸氧过程中,要随时观察患者缺氧症状的改善情况,做到既纠正了缺氧症状,又要防止氧中毒的发生。严格按照氧气吸入的操作标准执行,按要求更换吸氧装置。

2.3 止痛:胸痛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最常见、最痛苦的症状之一,患者被疼痛折磨常有濒死感,严重疼痛还会诱发心律失常和其他并发症,致使患者危险性升高,因此护士要按医嘱及时采取止痛措施,如度冷丁50~100mg肌肉注射或吗啡5~10mg皮下注射,或硝酸甘油0.5mg舌下含服或硝酸甘油持续静脉滴注等,要严格按医嘱用药,不要被患者疼痛的呼叫吓的手足无措而私自给予止痛药物,严格防止各种意外情况的发生。

2.4 多功能监护的应用: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心源性休克是AM I死亡原因主要三大并发症,尤其警惕各种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常可导致猝死[2]。因此作为急诊ICU护士必须要熟悉多功能监护仪的使用,掌握各种心律失常以及常见异常波形的心电图变化,同时要会分析和辨别异常心电图波形的真假,要保持高度的警觉性和敏锐感,及时发现心律、心率的变化,并做好记录,要将真实的变化及时反映给医生,以便及时作出处理,并备齐抢救药物放于床旁。同时还要严密观察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对有合并症、血压不稳定患者应每隔10min监测1次,无合并症者每隔1~2h测1次作好记录。

2.5 心理护理:病人入住急诊ICU后会对疾病和周围环境产生恐惧、焦虑、孤独、紧张、不安全感、抑郁、担心、绝望等方面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的存在会严重干扰患者正常接受治疗与护理的心态,对治疗信心不足或依从性低下,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因此作为与患者接触最多最密切的护士要及时与患者沟通交流,拉近距离,取得患者的信任和合作,要求家属加大对患者的支持和鼓励,根据不同的心理状态采取不同的护理对策,实施具体的护理干预措施,争取改善患者的认知,使其心态平和稳定、乐观勇敢的接受疾病和治疗,对周围的环境不存在畏惧心理,坦然面对仪器和设备,消除各种负性情绪逐渐接受和遵从护士的安排和护理,提高治疗与护理效果。

2.6 加强基础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处在急性期要严格卧床休息,饮食、洗漱、翻身以及排便等事项都需要护士做好帮助,为患者提供周到细致的基础护理很重要,要保证患者舒适、舒心。提供适宜的病室温湿度,尽可能创造舒适的环境,协助患者翻身,防止一个姿势导致的过度劳累。AMI患者的饮食中,应给予高维生素、适量纤维素、足量蛋白质、低脂、低盐、清淡、易消化的饮食,鼓励患者进食新鲜蔬菜及富含粗纤维食物,忌食刺激性食物,宜少量多餐,切忌过饱,增加心脏负担。排便时不要过度用力,养成规律排便的习惯,必要时使用开塞露或甘油栓塞肛,排便时要有专人陪护,严防意外发生。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威胁人类健康的急危重症,半数AMI死亡病例发生在症状出现后3~4 h,因此在患者自感不适时要及时就诊,治疗开始越早,患者存活的机会越大,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性越少。对任何怀疑心肌梗死的病例都应严密心脏监护,急诊科接诊时要将患者及时安置在ICU, ICU要备有先进的仪器设备,所有抢救设备要处于备用状态,护士要经过严格的培训,技术精湛,知识扎实,能胜任ICU的工作。在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时要把护理重点放在减轻心肌缺血和缺氧上,通过止痛、吸氧和心电监护等一系列的适时、合理护理,减轻患者的痛苦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控制病情的发展,为AMI患者的抢救成功赢得了宝贵时间,为后期的治疗赢得机会。通过监测患者的心律、血压以及血氧饱和度以评价心肌损害程度,及时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做出处理。本研究中,通过缜密细致严谨的护理,多数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患者转入病房接受后期治疗,只有少数患者病情严重转入CCU,只有3例抢救无效临床死亡,这说明规范化快速有效的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有重要的帮助,广大护士要更加努力学习业务知识,工作中要耐心、细心、有责任心为患者提供周到细致连续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第2篇:急诊患者心理护理范文

【论文关键词】急诊患者;心理护理;对策

随着我国现代护理的发展和整体护理观念在急救护中的不断深入,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念模式在急诊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得到了体现。综合考虑患者的生理、心理、、精神和等方面的因素,充分了解并掌握患者的心态.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笔者对2008年5月~12月我科收治的458例急诊患者进行分析并

总结急诊患者的特点,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从而帮助急诊患者尽快适医院,消除不良情绪,更加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护理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由经过心理学习的心理咨询师和急诊高年资护师通过临床观察.根据急诊患者典型的行为和、表情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分型…①焦虑、恐惧:典型表现为情绪过度紧张,惊慌失措,大汗淋漓,全身发抖,迫切要求尽快得到最佳治疗和护理。②急躁、愤怒:典型表现为情绪过于激动.对医护人员大声吵闹,言语和行为富有攻击性,难以自我控制毫无理智的发泄。③抑郁、绝望:典型表现为攻击性情绪而转为攻击自身,沉默不语,表情淡漠,对周围的刺激无反应。

1.3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构成比描述患者每种心理状态类型。

2结果

经分类统计,本组458例患者心理状况分类情况详见表1。由表l可知,创伤、急腹症、慢性病急性发作组以焦虑、恐惧心理为主.酗酒打架斗殴组以急躁、愤怒为主,服自杀组以抑郁、绝望为主。

3讨论

3.1患者常见的心理分析

3.1.1焦虑、恐惧此种心理最多见于创伤、慢性病急性发作和急腹症患者。原因在于瞬时袭来的意外疾病突然发作或慢性疾病病情急剧加重等,超常的紧张刺激可以摧毁一个人的自我应对机制,出现心理异常翻。例如,创伤多数是遭受天灾人祸,对创伤所致疼痛、伤残等缺乏思想准备。加之医院环境陌生表现为恐惧万分、紧张过度:急腹症患者发病急,疼痛剧烈、难忍,产生焦虑、紧张不安的心理,迫切要求止痛治疗。

3.1_3抑郁、绝望这类患者多发生于慢性疾病时间长,病情反复迁延,长期受疾病的折磨和医疗费用的困扰,对生活失去信心,产生悲观、失落、绝望的心理,从而产生服药轻生的行为。还有一群年轻患者,由于学习、工作、感情受到挫折处于不能和不愿意接受改变人生状态,从而产生消极、悲观心理,瞬间产生绝望轻生行为。

3.2护理对策

3.2.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由于急诊患者的特殊性,多数情况下,第一个迎接患者的是护士,护士应积极主动、热情的接待患者.建立起信任和和谐的护患关系,形成良好的氛围。急诊患者的病情急剧、危险、复杂,患者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且大多数患者对疾病缺乏了解,对疾病的预后无法预知,而且对医院、检查设备和各种操作感到陌生,因此沟通是建立护患关系的桥梁。护士应亲切、耐心询问,对患者细心体贴.关怀周到.应用简洁易懂的介绍抢救室环境,应用角色转换并理解、体谅患者,用温和的语言安慰患者,鼓励患者.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使患者感到在危险时遇到了救命亲人,护士在各种治疗操作前要清楚告知相关内容,说明各种检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护患接触的短时间里,护士可观察病情同时了解其状态,使患者尽快适应环境,消除不良情绪,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同时理解家属的心情.协调好与家属的关系,护士应将患者的病情与家属做好客观解释.让其了解其病情的严重程度、各种检查的治疗目的,使之懂得在这种特殊情况下,他们的情绪激动将直接影响患者的情绪及治疗,要让他们以冷静、乐观的态度陪护患者,使患者的心理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从而为抢救赢得时间。

3.2.2提高护士的整体护理水平急诊护士娴熟的护理技术,人性化的接诊流程。严谨的工作态度,恰到好处的细节处理,无需言语就能向患者家属展示高素质、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内涵,这不仅是赢得时间使患者转危为安的保证,同时对患者来说又是心照不宣的支持、鼓舞和依靠力量,使患者感到可信可敬,从而获得安全感,这就是最好的心理护理效果。为此护士必须提高自身整体护理素质和知识内涵,熟练掌握各种抢救仪器的使用和急救预案,其次应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各种培训和再,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从而不断增强患者及家属的信心

3.2.3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工怍本文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患者具有不同的心理类刭特点,此护理人员要根据急诊患者的不同心理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策略,对抢救成功至关重要。具体对策如下,①对于焦虑、恐惧为主的患者,护士应冷静、敏捷、沉着、情绪稳定,做到有条不紊的处理各种复杂情况。一方面在抢救工作中镇定自若,操作准确无误,取得患者的信任而使之产牛安全感,消除焦虑恐惧心理另一方面用温和语言安慰患嚣,告知患者病情。治疗措施尽量多与患者交流,以减少必曼的担心例如急腹症患者,一方面要迅速给予患者正确的检查,尽快明确诊断,并耐心说明勿随便使用止痛物,以免掩盖病情:另一方面要理解患者疼痛难忍的心情,陪送患者做检查.鼓励患者坚持片刻,就会很快得到彻底治疗,以激励患者配合诊疗,信赖医务人员,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②对于急躁、愤怒的患者,护士应采用宽容、隐忍的态度理解患者的心情,尽量少说多听.让患者的愤怒和压抑情绪得到适当的释放.用亲和的语调疏导患者,使他们尽量配合治疗,但对于严重出格和违法的行为,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护士要善于保护自己.避免正面冲突,必要时可运用手段。⑧对于抑郁、绝望的患者,护士应同情、关心、体贴、将护病、护身、护心有机结合起来,尊重患者,同情患者,在护理上重视用耐心和真诚的态度感化患者,有意识让患者倾诉苦衷,消除抑郁情绪。用语言护理生动、热情、耐心、细致地与患者交流,尤其足服毒自杀的患者,更应耐心劝说,重新点燃其生活的希望和信心,引导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挫折.从而消除心理负担,使良好的情绪状态和治疗效果同步奏效。

第3篇:急诊患者心理护理范文

1.1基础资料

将我院2017年1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纳入研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患者25例;实验组男(n=13),女(n=12),年龄为52~72岁,平均年龄为(56.47±1.23)岁;参照组男(n=15),女(n=10),年龄53~71岁,平均年龄为(56.39±1.32)岁。两组临床资料经对比,结果为P0.05,统计学不具有意义。本次调查研究已经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允许,患者均在自愿的原则下,参与本研究,并同医院签署了知情书。

1.2研究方法

参照组行常规护理,监控患者生命体征等。实验组行院前急诊急救护理,具体措施如下:①医院在接到急救电话后,马上安排救护车,依据家属描述情况,选择相关的医疗器械与药品,在5分钟内做好急救准备;在救护车行驶过程中,护理人员要与家属保持通话,告知家属沉着冷静,等待救护车到来;②救护车到达之后,护理人员要迅速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脉搏等,对病情进行基本评估;建立静脉通道,使用急救药品治疗。在此期间,要与家属沟通,了解患者以往病史及用药情况;治疗期间稳定患者情绪,告诉患者不要激动,若有必要,对其使用氧气罩;若患者出现室颤情况,要对其行除颤处理;若患者出现心源性休克症状,要给予高浓度吸氧。整个治疗过程不要有剧烈的拉扯,动作要轻柔;③在运转患者过程中,要与家属做好沟通,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对患者讲解。搬运患者的工作要由专业担架员进行,患者四肢要放好,保护好患者头部。护理人员要提前与医院相关科室做好沟通,以此减少抢救时间。

1.3观察指标

将两组患者急救效果及家属护理满意度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指标。急救效果通过急救成功率与球囊扩张时间评价。护理满意度以我院自制问卷调查,设定总分值(100分),评分85分以上,则为非常满意;65~85分为基本满意;65分为不满意。满意度为非常满意与基本满意之和,乘以百分比。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行SPSS17.0处理,计量用(x±s)表示,t值检验,计数用(%)表示,行卡方检验,当P0.05时,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急救情况

经对比,实验组的急救效果明显好于参照组(P0.05),含有统计学意义。如附表所示。

2.2比较两组患者家属对护理满意度

实验组护理满意度96.00%(24/25),比参照组的72.00%(18/25)更高,与参照组具有差异性,统计学意义显著存在(P0.05)。

第4篇:急诊患者心理护理范文

关键词:急诊;患者;心理护理

笔者将122例急诊患者视作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两个组,分别予以常规护理及心理护理,旨在研究心理护理对于急诊患者的重要性,取得了显著研究成果,现将研究程序进行详细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选自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诊患者122例,男女比例为72:50;年龄在22~76岁,其平均年龄约(40±5.03)岁;病程在0.5~24h,其平均病程约(6±0.12)h。其中,有58例患者为外伤,31例患者为急腹症,18例患者为中毒,15例患者为其他类型急诊患者。将122例急诊患者随机分成两个组,每组均有61例,且两组研究对象在年龄、病程、性别以及疾病类型等相关资料中的比较均无明显性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研究对象行常规护理,而实验组研究对象则实施心理护理,具体护理对策如下:①外伤类患者的心理护理。针对外伤类患者,其身体均受到了相应的刺激和伤害,加之伤口疼痛与出血,导致患者产生不安和恐惧的心理。针对这类型患者,需要护理人员及时作出反应,以沉着冷静的态度处理患者伤口,予以快速止血和包扎。为了避免患者直视自身伤口,护理人员还应主动与之进行沟通,以此方式转移其注意力和疼痛感,从而提升患者配合度。②急腹症类患者的心理护理。当机体患上急腹症类疾病后,其心理上会形成巨大恐慌,剧烈的疼痛感使之产生濒死感,因此在情绪方面的波动较大。这类型患者极易被激怒,在态度方面也会发生转变,不仅语生硬,而且动作粗暴。针对这类型患者,需要护理人员及时予以心理护理,防止其生命活动终止,使之急性症状得以有效缓解。针对患者家属,还需做好相关解释工作,使之知晓确诊之前禁止使用止疼类药物,以防具体病情被掩盖,不利于患者接受针对性治疗。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还应当取得患者家属的配合、理解以及在支持,使之形成治愈信心,从而提升治疗疗效。③中毒类患者的心理护理。中毒类患者可有分成两组,即自服毒和误服毒。?自服毒类患者的心理护理。自服毒类患者均有轻生的念头,引发因素包括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其心理状态大多较为狭隘,觉得自杀是解除烦恼的重要方式,对于抢救工作也保持消极态度。针对这类型患者,在予以及时抢救的同时,护理人员需要理解和体谅患者的心理与过激行为,主动关心和关爱患者,尽力取得患者配合,确保抢救工作得以顺利开展。?误服毒患者的心理护理。误服毒患者因担心自身病情,在心理上会出现焦虑感和紧张感,针对这类型患者,需予以及时胃管洗胃、催吐等措施,并讲解治疗方法与效果,取得其信任后,使之以积极心态对抗疾病。

1.3观察指标与疗效评定标准 ?观察指标:对两组研究对象的焦虑评分以及抑郁评分等进行对比。?疗效评定标准:以抑郁自评量表及焦虑自评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分值越高,代表抑郁情况、焦虑情况越严重。

1.4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 18.0统计学软件分析以及处理本组研究数据,通过(x±s)代表一般资料,通过χ2检验计数资料的对比,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以P

2 结果

经护理后,实验组研究对象在焦虑评分以及抑郁评分等方面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较为显著(P

3 讨论

急诊患者具有发病急、病情发展快、起病重等特征,多是由于突然的发病或遭受伤害所致,且在治疗环节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以至于其心理层面出现明显的偏差。加之受疾病的困扰,就可能会产生紧张、焦虑以及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1]。在过往的护理工作中,大多护理人员将护理重点放在躯体疾病方面,期望能够尽快解除患者躯体上的痛苦,最大限度挽救其生命,以至于许多患者在治疗环节都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其治疗依从性也始终停滞不前[2]。对于护理人员整体素质方面也提出了较高要求,不仅需要其具备丰富的护理知识和操作技能,还需掌握和了解患者的情绪变化与心理状态,以取得患者配合作为基本处出发点,通过给予患者心理护理,提升其信任感、依从性和安全感[3]。

在本次研究实践中,笔者将122例急诊患者视作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个组,给予两组研究对象分别行常规护理和心理护理。经护理后,实验组研究对象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较为显著(P

经研究表明,给予急诊患者全方位心理护理,可提升其治疗依从性与整体护理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卢训华.心理护理对急诊手术患者焦虑心理影响的临床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10(10):5480.

[2]冯艳会,王玉梅,初.循证护理在急诊创伤患者应激心理护理方面的研究[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04):127-128.

[3]谢妮.研究心理护理对急诊患者心理情绪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24(07):4404-4405.

第5篇:急诊患者心理护理范文

关键词急诊;抢救室;心理干预

心理护理是现代医学模式中药的组成部分,是维护患者身心健康,使患者取得最佳治疗效果的必要条件。随着单纯生物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在整体护理中所占地位日益重要。急诊抢救室是急症危重病人到达医院后最先就诊的地方,多数病情紧急、危重、缺乏心理准备,病人及家属角色转换慢,心理依赖性强【1】。同时这些病人的观察期较短,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在急诊抢救室建立了具有急诊护理特色的心理护理模式,使整体护理观念有机地与急诊的具体情况相结合,使之更完善,更符合实际更具有可操作性,使急诊的护理质量得到了提高。

1临床表现

1.1紧张

是患者由于忽然遭受意外伤害或病情急剧恶化等原因前来就诊,患者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表现为精神紧张。

1.2恐惧

是由于患者已被个人证实的与明确来源有关的惧怕感。 表现为惊恐不安、表情呆滞、 木僵, 有的拒绝 配合治疗。

1.3焦虑

是患者的一种模糊不适感。表现为烦躁不安、易激动没耐心、发脾气、敏感多疑,对自己的伤病转归担心。

1.4情绪低落

是患者由于车祸、工伤等因素致残或突然失去亲友,受到过度的打击而处于不愿意接受现实,表现为表情淡漠、对周围的刺激无反应。

1.5绝望

是个体处于主观认为可取的方案或个人的选择很有限或没有,以致不能为自己发挥力量的状态。 表现为悲观绝望、孤独、冷漠或消极合作。服毒自杀未遂者更暴躁,目光逼人,呐喊不止, 拒绝与医护人员合作。

2护理措施

2.1心理疏导

急诊患者只要有思维意识,多伴有紧张、恐惧、烦躁、焦虑、激动等心理状态【2】。首先尊重与理解病人,护士通过交谈和观察,发现患者忧虑的,害怕的、关心的或希望实现的事情。

2.2提供安全与舒适环境

与病人交谈时,护士态度要和蔼,服务热情周到,表示对病人的理解和同情,减少对病人的刺激,为病人提供安静的环境。

2.3取得病人家属的合作

急诊病人家属均存在担忧、焦虑不安、易激动、惊慌失错等情绪,护理人员应理解家属的心情,对家属要有同情心、耐心,应用温和的语言劝说其离开病人,以免影响病人的情绪,然后对他们劝慰,说明他们的态度对病人产生不良影响,使他们安下心来相信医生的诊断治疗,使之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3-4】。

2.4针对不同的病情,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

2.4.1对外伤需要清创包扎、止血或手术的病人

普遍存在恐惧、焦虑的心理。因此,首先向病人及家属讲明手术的必要性、方法、可靠性、意义和预后,取得病人及家属的合作提高疗效。

2.4.2对服药自杀未遂者

洗胃前病人出现暴躁、目光逼人,拒绝洗胃甚至出现不信任的复杂心理,首先我们劝说病人对其家庭、亲人应付的责任,唤起病人生存的意义;再向病人介绍插胃管的目的、方法、 意义及注意事项,病人会很快消除顾虑,积极配合治疗。

2.4.3意外事件患者

意外事件如火灾、车祸等恶性事故突然发生或亲人猝死,可使遭遇者在瞬间完全丧失心理应付机制,表现为对意外事件极度恐惧或否认,强烈的求生欲。突然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可使其情绪处于高度兴奋或抑制状态,导致行为异常,对于这种患者,护士要有高度的同情心,理解和体恤患者,耐心地诱导和抚慰患者,引导其面对现实。

2.4.5不同年龄患者的护理

老年患者突然患病以恐惧、自卑心理多见,且老年患者的心理反应在很大程度受家庭、经济因素的影响,对他们要注意安抚和细心观察,尊重、理解和体谅他们;中年患者具备一知半解的医疗知识,既是家庭的栋梁,又是工作的骨干,一有重病,其责任心和事业心常使其增加牵挂和顾虑,心理负担重,对中年患者提出的问题要善于倾听和分析,做出科学的解释;年轻患者,情感脆弱,经历单纯,对挫折反应强,突发的疾病或伤残会使他们产生一种坠入深渊的痛楚,年轻人最关注疾病是否会影响日后的工作、生活,此时护士要鼓励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勇敢地面对现实。

2.4.6心脏骤停患者

心脏骤停患者抢救时,一些心肺复苏措施会对其他患者造成不良暗示,加重其心理负担,护士应注意到这些患者的心理需求,采取一些保护措施,并给以适当的语言安慰。

3体会

急诊科心理护理是为了适应急诊医学发展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进一步加强急救护理学的心理护理教育势在必行【5-6】。通过临床实践进行以上心理护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可见, 患者的心理状态与疾病的治疗有直接关系,能使患者积极主动配合各种抢救治疗,护理人员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和敬业精神,不断钻研业务学习, 心理学及医学知识人际关系等相关的人文科学,同时还需要不断增强自身修养、提高职业道德内涵。通过采取的一系列心理护理干预,从而提高患者在抢救前后及过程中的护理质量,也提高了患者对治疗护理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张竞元、李伟.吉林医学[M].吉林:吉林医学出版社,2009:4(30):8.

[2] 胡佩成.医护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2:246.

[3] 周秀华.急救护理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75.

[4] 王俊艳.急诊病人的心理护理[J].中华临床护理研究杂志,2004,12(1):889.

第6篇:急诊患者心理护理范文

【关键词】心理护理 共情 护士 患者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1-271-01

现代护理医学模式中,心理护理作为一种特殊的护理方式,因其减轻疾病痛苦、促进健康恢复的良好应用效果,得到了广大医务人员的认可并被广泛应用。急诊科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就诊患者多体现紧张、焦虑、恐惧、孤独、悲观、失望、易激怒等情绪,这时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护理,可舒缓并纠正患者的不良情绪,确保抢救和护理得以顺利实施。共情作为一种有效地心理护理技巧,在急诊的临床护理中被广泛应用,它帮助护士走出自我,正确的感知患者的情绪,并对其做出适当的反应。现将共情在急诊科心理护理中的应用介绍如下:

1 共情的概念和作用

1.1共情的概念

共情是一种能深入他人内心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它所表达的是一种理解、接纳、平等、关爱与尊重。共情是与生俱来的一种人格特质,可以通过后天的培训加强的认知结构及行为表现[1]。1973年,共情的概念被引入护理领域,此后共情被看作是护理的道德和哲学的基础部分,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共情能力已被认为是医护人员的必备素质之一[2]。

1.2 共情的作用

1.2.1 有助于患者不良情绪的舒缓及改善

共情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能力[1]。它有助于护士关注患者、理解患者,使患者易于表达出由于疾病、治疗、护理所带来的心理问题,也易于患者接受护士对其进行的心理护理,有益于不良情绪的舒缓及改善。

1.2.2 有利于护士自身素质的培养

在与患者共情的过程中,护士会因为对患者的帮助,感到自己被需要、被尊重,感到自身的价值和护士职业的荣誉感。从而主动的去精湛自己的护理技术,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增加了护士的自身素质。

1.2.3 增进人际间的交流和沟通

共情应用于护患之间时能增加沟通增进交流,减少患者孤独感和寂寞感。共情应用于医务人员时,也可增加医护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创建良好的工作氛围。

2 共情在急诊患者心理护理中的应用

2.1 倾听

倾听能帮助护士了解患者心理状态,抒发患者心理压力,增加患者对护士的信任度。倾听要求护士全神贯注,不打断患者的讲话,不作价值判断,努力体验患者的感受,有适当的反应[3]。护士不仅要做好语言上的倾听,对于急诊患者中因疾病导致语言沟通不利的,更应注意非语言方式的倾听,如动作、表情、声音等。

2.2 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是指护士转换角色,以患者的角度去感知、体验、思考,为患者的行为寻找合理性,尽可能理解对方,从患者或家属的角度寻求所需解决的问题,并站在患者的立场处理问题。如急诊科常见的大小便失禁患者,因疾病的影响和隐私的暴露患者已有很大的心理负担,这时护士不能再因此对患者报以恶劣的态度、加以埋怨,而应运用共情,站在患者的角度,对事情表示充分的理解,并用专业的护理技术、和蔼的服务态度,帮助患者解决问题,从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2.3 理解与接纳

在共情的沟通过程中应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尽可能的从深层次上理解患者的思想涵义,并对其的思想作出有效地回应,使其感到被理解、接纳。如针对急诊的服毒患者,不能一味的谴责他行为的错误性,而应鼓励他表达真实情感,并作出回应,使他感到被理解和接纳,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尽量的减少他再次自杀的可能性。

2.4 关爱与尊重

关爱,不仅是对患者身体、疾病的照顾与护理,更是让患者从心理上感受到的人文关怀。不只是流于表面的例行问候,更是发自内心的帮助患者恢复健康的真心期盼。尊重,是把患者的感受放在第一位,以尊重并且恭敬的态度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凭着自己的感觉做事,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与人。

3 可与病人“共情” 但不能失去自我

共情对于护士来说,是站在患者的角度看待他的痛苦和担心,但一定要知道这些问题和感觉都是患者的,而不是自己的,如果边界不清,很有可能失去自我,不仅自己的精力、体力耗竭,还不能有效的帮助患者,徒增患者的痛苦。

4 共情不等同于同情

所谓共情,是指护士设身处地的体会患者的心理和情绪感受。它不同于同情,因为在同情中,经常会搀杂着怜悯之情,而怜悯很容易使被怜悯者感到屈辱,这是一种施舍之情,是不平等之情。共情是平等的,共情是对患者的感同身受的理解与接纳,是真诚的关爱与尊重。

急诊科是一个特殊的科室,它的患者数量众多,来源复杂,疾病种类涉及全科,应急性强。因此做好心理护理工作非常重要。共情作为一种能帮助护患建立良好关系的有效技巧,是急诊心理护理中不可或缺的,我们应认识共情,理解共情,提高共情能力,从而创建和谐融洽的护患关系,提升护理满意率,给患者提供优质、高效、文明、人性化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 杨眉.共情是一粒和谐的种子.中国青年报[N].2006-01-29.

第7篇:急诊患者心理护理范文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妇产科患者28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产科患者135例,妇科患者145例;已婚女性232例,未婚女性48例;年龄17~30岁116例,31~45岁125例,>45岁39例;正常临产102例,流产57例,胎盘早破43例,宫外孕31例,胎盘前置24例,黄体破裂13例,盆腔炎8例,功能性子宫出血2例。

1.2评定方法

通过自然观察法、交谈法以及问卷调查法进行心理问题评估,观察内容主要为疾病对患者心理及情绪产生的不同影响,同时分析造成心理问题的因素,最终依据分析结果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

2结果

对患者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可知,280例妇产科急诊患者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包括害羞自卑、情绪焦虑以及恐惧紧张。其中102例正常临产患者中,出现害羞自卑、情绪焦虑、恐惧紧张者分别为3例(2.94%)、76例(74.51%)、38例(37.25%);57例流产患者中,出现害羞自卑、情绪焦虑、恐惧紧张者分别为11例(19.30%)、27例(47.37%)、43例(75.44%);43例胎盘早破患者中,出现害羞自卑、情绪焦虑、恐惧紧张者分别为1例(2.33%)、36例(83.72%)、35例(81.40%);31例宫外孕患者中,出现害羞自卑、情绪焦虑、恐惧紧张者分别为3例(2.94%)、27例(87.10%)、28例(90.32%);24例胎盘前置患者中,出现害羞自卑、情绪焦虑、恐惧紧张者分别为0例、24例(100%)、20例(83.33%);13例黄体破裂患者中,出现害羞自卑、情绪焦虑、恐惧紧张者分别为1例(7.69%)、9例(69.23%)、12例(92.31%);8例盆腔炎患者中,出现害羞自卑、情绪焦虑、恐惧紧张者分别为2例(25.00%)、6例(75.00%)、7例(87.50%);2例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中,出现害羞自卑、情绪焦虑、恐惧紧张者分别为0例、2例(100%)、1例(50.00%)。

3讨论

3.1心理问题诱因分析

临床研究证明,妇产科急诊患者往往容易产生紧张恐惧、焦虑以及自卑害羞等心理问题。笔者在研究时发现存在病理妊娠患者产生心理问题比例是正常妊娠患者的1.5~2倍。很多妊娠患者在分娩的过程总,由于节律性宫缩痛会导致其会产生恐惧、紧张的负面情绪,而病理妊娠患者往往由于担心胎儿是否伴有疾病等心理以及是否健康等问题,而产生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还有一些妇产科急诊患者因疾病本身造成的疼痛或不适,以及出现病理性出血症状时会进一步加重其心理负担。此外,还有部分妇产科急诊患者因经济因素而产生不良情绪。而与性生活有一定关系的疾病,如流产、黄体破裂以及盆腔炎等,患者出现害羞情绪的比例较高。

3.2临床护理干预

①在就诊初期阶段,护理人员应当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认真对待患者,通过科学而正确的沟通询问患者主观感受。对于情绪较为敏感的患者应给予足够耐心,并且还要充分掌握好各项医疗操作技巧;对一些较为害羞的妇产科患者应当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消除不良情绪。给予患者足够的尊重与理解,引导患者积极配合诊断与治疗。②对于极易产生心理问题的患者,急诊医生应当适当加快节奏,尽量做到轻、稳、准,进一步降低患者痛苦,提高其对治疗的安全感与信息。此外,护理人员还应指导患者尽量放松心情,鼓励家属陪伴在身边。③实时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向主治医生报告。对于出现情绪焦虑、紧张的患者,护理人员要尽可能全面地了解病情变化,后期的病情进展,从而使患者意识到治疗的要求,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工作的开展。同时,家属思想工作也十分重要,护理人员应当与家属进行有效沟通,鼓励患者安心接受治疗,从而缓解负面心情。

4结语

第8篇:急诊患者心理护理范文

        1.我院在2009年9月至2009年10月对输液静脉输液的500输液过程中希望每一位护士在任何时间都以和蔼,耐心,例患者进行随机调查,结果表明:高度负责任的服务态度,多与病人沟通,讲解输液的有关知

        1.1 希望穿刺时一针见血占99.9%识。 

        说明在静脉输液过程中,护士的技术最主要,规范和过硬1.4 输液结束后希望知道拔针处理的方法占60%。的静脉注射流程和水平,是满意度的的首要保证。2.护理对策

        1.2 希望优先输液占85%输液室的忙,急,杂,以及工作相对集中的特殊性,面对输液病人能忍耐等候治疗的最长时间是15分钟,最短时间如此繁重的静脉输液,应处于怎样的应对状态,才能做到减轻是分钟,大部分要求在10-15分钟内被用上药。患者的痛苦,又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提高满意度,笔者认为

        1.3 输液过程中希望护士多巡视,保证输液安全占80%。要满足门诊输液患者的需求必须具有以下要素:

        2.1 提高护士的静脉穿刺水平,一针见血,是满意度重要保证。

        为了提高护士的静脉穿刺水平,我科于2009年6月对输液大厅的护士相对固定,使这一批护士成为专业的“打手”,同时在其中重点把年资护士培养成技术和心理素质过硬的“神”,完成难度系数较高的静脉穿刺,年轻护士在高水平老师的直接带教下迅速提高专业技能,避免由于反复穿刺而影响满意度。 

         2.2 缩短病人等候输液的时间,确保输液安全

        我们倡导团体合作精神,根据病人高峰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统筹调配人员,尝试预约输液,减低上午输液高峰的拥挤,缩短病人等候时间,并不断完善工作流程,改善护理工作方式方法,如集中静脉穿刺。

        2.3护士良好的服务态度和沟通,对满意度的提高关系密切

        2.3.1 

        护士经常巡视病人,询问病人输液时的感觉,疾病情况,手部是否有肿胀,是否需要排尿,及时拔针,换瓶,解决病人因输大液体引起的担忧。

        2.3.2 

        将健康教育贯穿整个输液过程,大多数患者都希望了解输液过程中的自我保护知识,护士利用巡视时间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每一次加药水都告诉患者所用药物的作用,需要快还是慢,同时告知不能擅自调节滴数及擅自调节滴速的严重后果,如输液太快,会导致局部全身不适,肺水肿,滴速过慢,无法保证疗效。交流时语言温和,面容微笑,消除其恐惧心理,配合治疗工作。

        2.3.3 

        护士应不断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主动学习新药的作用和不良反应,同时能提熟悉输液病人的常见病,能针对性地对不同病人进行疾病方面地健康教育。

        2.4 

        输液结束时给病人正确地拔针处理方法地指导对提高满意度有重要意义。

        应告诉病人拔针后正确地按压方法和按压时间,及回家后,穿刺手不宜剧烈运动,针眼处不宜热敷等。以免引起穿刺部位再次淤血,长期输液地病人还应指导病人如何保护血管。

        总之:在静脉输液中,护士必须深入了解病人的感受与需求,针对病人不同的心理反应,做好个性化护理,提高护理满意度。

第9篇:急诊患者心理护理范文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354-02

急性心肌梗死在急诊患者中属于危险最大、病情最严重、发病最急、变化最快的患者,其发病较急、死亡率较高。心肌梗死主要是由于缺血的时间较长而致使心肌细胞发生死亡,且心肌中血管梗死的时间越长就会导致心肌坏死的范围越大,从而致使心脏功能的损伤情况越严重,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急诊护理措施,这样才能让患者病情得到缓解 [1]。本文主要就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护理路径实施效果进行探讨,现做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选取2011年8月~2012年8月我院收治的9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患者男女比例为52:40;患者年龄在54~7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5.5±11.23)岁;患者梗死部位分别是:下壁21例,前间壁27例,右室合并下壁32例,前壁12例;把92例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急救护理,护理人员应根据常规护理的方案指引患者吸氧、对其心电进行监护、对患者血液进行化验、并建立相应的静脉通道等。待医生对患者病情确诊后,依据其病情送入专科病房或者ICU,且进行溶栓治疗。

研究组:根据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护理方案对患者实施急诊护理路径。让患者平卧,每分钟为患者给养3~5L;为患者建立相应的静脉通道,取20ml血液作为标本进行化验,且对其心电进行监护。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手臂的血压进行测量,若其两侧的脉压超出20mmHg,必须及时告知医生;通过心电图对患者进行检查,并做好相关记录。让患者分别嚼服300mg肠溶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将0.5mg硝酸甘油含服在舌下,对其疼痛变化进行观察,如果患者的疼痛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应根据医嘱为患者肌肉注射镇静针,且给予溶栓药物进行治疗[1]。

1.3评定标准

采用本院自制的问卷调查表统计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情况,实行打分制:≥85分为非常满意;60分~85分为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且当P

2.结果

护理后,研究组患者护理的满意度为97.83%,明显优于对照组护理的满意度84.78%,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疾病是冠心病中比较严重的类型,会对人类生命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因此进行准确、及时的诊断及积极地进行治疗、护理是减少急性心肌梗死率的关键。研究证明,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充分、及时地将患者的相关血管打通,可以让患者的心肌存活率显著增强,降低梗死面积,且可以对预后进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