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环境卫生保障方案范文

环境卫生保障方案精选(九篇)

环境卫生保障方案

第1篇:环境卫生保障方案范文

机动卫勤保障是作为军队医院的一项重要使命,多次较好地完成了重大军事活动的卫勤保障及自然灾害的医疗救援任务,近年来,各级军队医院认真落实总部、军区关于机动卫勤分队建设各项规定,有力地促进了机动卫勤分队的建设和发展。但是军队军事斗争准备的形势要求和公众紧急医疗救助的越来越多需求,对军队医院应急医疗救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这些要求军队医院机动卫勤力量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实际工作中也暴露了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应急卫勤野战现场救治能力不足,应急医疗救治力急需加强

机动卫勤分队卫勤保障方案是医院战备工作的基础,各军队医院均建立了卫勤保障预案,是实施保障的主要依据。但各医院在卫勤编组方面主要为抽组形式,应急卫勤编组不确定,平时各医疗队员分散于各临床科室,人员间不熟悉,互相配合不默契,部分医院医疗队人员不固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抽组的各专业队员对在野战医疗队职能和任务不清楚,由于缺乏经常性、贴近实战的战备训练,医疗队人员使命感不强、职责不明、任务不清,导致在应急任务中不知道干什么、如何干,造成机动卫勤力量准备工作流于形式化。军队大医院专科分科细致,临床工作繁忙,各医疗队员专科能力很强,综合能力弱,战创伤的救治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专科医疗队员尤其是缺乏创伤救治的整体观念,多科会诊很难抓住创伤患者的主要矛盾,诊疗缺乏统一指挥,无完善的整体治疗计划。习惯于在医院环境工作,过于依赖于仪器设备监护下开展工作,不熟悉野战条件下如何开展现场救治,在离开医院现场环境不知该干什么、如何开展救护,各项应急环境下预案实用性不强,现代医学发展的装备保障方案的形式化,导致真正能形成的应急医疗战斗力不强,真正需要的应急医疗和理念更新不足,预案指导工作的作用弱化、可行性得不到有效验证,造成卫勤救治力亟需加强。

1.2战材储备急救设备和使用不兼容,野战适应能力差

医院在装备方面储备和使用脱节,战材物资储备是战时卫勤保障工作的物质基础,也是医院机动卫勤分队具有快速反应能力并顺利实施战时卫勤保障的关键。一方面目前我军战材物资储备除战备训练外,均放置于战备器材仓库,尽管战备物资定期检查、维护及轮换更新,也存在落实不到位,因使用率低,医疗耗材过期造成浪费;另一方面战材物资储备医疗仪器和装备和平时医护人员临床经常使用的不相同,医护人员使用装备的不熟练,有的仪器装备尽管很新,在一旦战时投入使用时无法使用的情况,在实战中容易出现问题。

1.3创伤救治体系构建不完整、专业技术研究不足

随着高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战场特点发生了很大变化,战场环境越来越恶劣,伤员的伤情、伤类更加复杂,这都给医疗救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无论是在军事斗争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医疗保障,创伤患者的救治是最突出的问题,创伤研究越来越得到重视。但是严重创伤的病死率至今居高不下,对于包括严重创伤、多发伤在内的创伤急诊研究,由于学科分类日益专业化,国内外主要集中于某一系统或特定器官损伤,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建立初步的较为有效的,并结合于平战时的创伤急诊系统,而国内,仅在重庆、上海等城市成立了相关创伤急救系统,并有专业团队,在大多数军队医院也没有设立专业的创伤急救系统和创伤救治专业团队,来关注这一对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和战时伤病员救治有重要意义的学科建设。军队医院的创伤救治体系还不健全,在不同的地区、不同医院创伤救治的模式也不尽相同,在野战环境中,经常出现的多专业、跨学科的损伤伤员,如复合伤、多发伤,对临时抽组的、习惯于在医院环境中开展工作的专科医生,可能出现办法不多的情况,因此,军队医院不仅应有肝胆外科、骨科等各专业外科专家队伍,而且应有掌握火器伤、冲击伤、放射与化学复合伤、烧伤、冻伤、挤压伤的现代救治技术的专家队伍,熟悉战创伤的急救、复苏、补液与营养、输血、麻醉等基本技术,熟悉现代海空战的战伤救治、伤员空运后送、高原等特殊环境下的战伤救治,而精通全身各部位的战伤、多发伤的救治是这支专家队伍的基础。只有加强创伤救治体系的建设和战创伤野战救治能力的研究,才能适应要求,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机动卫勤分队的卫勤保障能力,目前机动卫勤分队的野战创伤救治能力和创伤救治专业体系还不能完全适应要求。

1.4卫勤分队的独立保障能力和意识还比较薄弱

随着高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战场特点发生了很大变化。战争预警时间越来越短,节奏越来越快、战场环境越来越恶劣,伤员的伤情、伤类更加复杂,这都给实施卫勤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机动卫勤保障采用的现场救治技术设备沿用多年的陈旧技术,技术不能使用现代战争和紧急医疗救助的要求,医疗队的卫生装备笨重,便携性差,不适应遂行快速保障和野战救治的需要。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机动卫勤分队的卫勤保障能力。医疗队的机动运载工具和发电、照明、取暖、制(净)水装置装备笨重,便携性差,野外环境生存也是对卫勤队员的考验,会对队员的身体和心理均产生巨大压力,只有形成生活保障和独立生存能力后,才能满足快速形成卫勤保障和野战救治的能力,队员也存在自我生活保障训练意识不强,野外环境适应能力差,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机动卫勤分队的卫勤保障能力。

2发挥急诊医学专业优势,提高机动卫勤救治能力的策略

急诊医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急诊医学应是军事机动卫勤保障的核心战斗力生成的基地。一次大战普法战争的战场是现场急救的发源地,急诊医学是从战场上走来,应社会和军事医学的需求而产生。军队医院急诊医学科不应医院满足于对平时常见伤病的医护,真正牢固树立“平时保健康、战时保打赢”作为军事斗争卫勤思想准备。组织有关人员紧紧围绕应急准备来运筹谋划进行系统的专业技术训练,要主动强化战备观念,将紧急医疗保障为己任;主动强化责任使命意识,将临床岗位练兵密切结合;主动熟悉机动卫勤分队训练工作,以提高应急机动卫勤伤病救治能力为核心目标;主动参与军事演练和应付突发事件的卫勤保障,不断积累近似实战的保障经验;主动参与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和配套措施,做好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卫生战备工作;主动提高战创伤外科手术、战地创伤综合救治及卫生防护等薄弱环节的技能,不仅能提高应急机动卫勤救治医疗技术水平,且打造出军队医院特色的急诊医学体系。

2.1首先建立急诊医学为基础的,“平战结合、平战转换”战备理念

军队医院的使命要求就是为“能打胜仗”提供可靠的医疗服务保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使命任务来运筹谋划,时刻做好军事斗争的思想准备,使大家深刻认识卫勤战备工作上存在的差距,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人员思想上首先进入应急状态,急诊医学工作者因平时工作的要求,造就了他们良好的应急意识和时刻准备的工作状态,军队医院对应急医疗加大精力投入,积极参与制订相应的工作计划和配套措施,通过优化组合和科学训练,不断熟悉战备设施和药材物资装备,急诊医学能对全面提高卫勤整体保障能力提供可靠的帮助。各种灾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最依赖的对医疗服务体系是急诊医学专业,作为医学救援的核心,应是承担各种灾害事件医疗救援的主体,2003年的SARS、“5.12”地震、玉树地震,以及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这些事件使公众和各级管理部门认识到了紧急医疗的重要性。2011年3月15日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名急诊科主任和权威专家代表急诊医学界向卫生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发出了一份倡议书,提出急诊医学专业是承担各种灾害事件医疗救援的主体,以承担各种救援任务为己任。军队医院急诊医务人员更有勇于承担医学救援的勇气,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积累近似实战的紧急救助经验的同时,将卫勤训练与临床岗位练兵密切结合,积极参与军事演练和应付突发事件的卫勤保障,全面接受应对灾害的训练,做好随时应对的心理的、身体的和技术的准备。军队医院重视和发展急诊医学,可使“平战结合、平战转换”理念拥有良好的人员基础和依托,使之成为军事斗争的突击战斗队和非战争军事行动训练有素的应急医疗队,是军队机动卫勤力量最坚实的一个部分,可在用其之时发挥卓越的功效。

2.2建立以急诊医学科为基地,“平战结合、平战转换”的卫生战备人员储备基地

机动卫勤紧急医疗卫勤行动与医院内抢救不同,其特点要求是以最快的速度救援最多的人,因此最需要的人员不是某个专业的专家,而是多学科、跨专业的人员,急诊医学科正是具备了这一方面的素质和训练,急诊医学与其他医学专科不同,是以解决社会日常紧急医疗需要和严重伤病救治为目的的医学专科,其专业特点和工作特点决定了急诊医务人员具备在紧急时刻更能发挥其现场救治能力强的优势,此时更能体现急诊医学在军事医学中的价值,加强军队医院的急诊医学建设,形成“平战结合、平战转换”的卫生战备人员基础和依托。可以把急诊科打造成军事斗争的突击战斗队和非战争军事行动训练有素的应急医疗队,使之成为培养机动卫勤紧急医疗的培训基地,军队医院急诊科医生应做好随时应对的准备训练,当需要的时候,急诊的医务人员是最可以信赖的。

2.3建立以急诊医学为基地,平战结合、平战转换的卫生战备物资储备机制

战备物资储备应不能停留于整齐划一、漂亮好看,更重要的是在实战中战备物资储备好用,总部检查下发的战备物资要不仅是整齐整洁,更为重要的是要看这些物资要会用好用,各级军队医院战备方案、物资储备计划均以紧急医疗服务为核心,而这些物资均完全可以在急诊医学科平时可以得到良好的利用、保持良好的状态,一旦需紧急使用,设备均可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落实卫生战备物资储备机制“以战为主,平战两用,综合配套,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创建以急诊医学科为基地的物资储备,将一般性战备物资放置急诊医学科,制订卫勤力量抽组等方案时以急诊医学科为主体构建,突出人装结合训练。结合使命任务,管好用好战备物资,确保装备完好率、使用率和配套率,突出实案化勤务演练,可以保证人员与装备的较好结合,按纲施训,开展专项训练,提高快速反应能力,为确保“拉得动、展得开、救得下”做好了良好的人员和物资装备结合的战备基础。

2.4探索制定切实可行、平战结合的流程预案预案的生命在于应用,并且更加关注的是所制定

的各种预案的实用性和可行性,急诊医学专家向卫生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发出的倡议书号召急诊医学着手研究各种灾害的医疗救援需求和急救流程,为国家灾害医疗救援献计献策,而作为军队医院的急诊医学科应是先行者。急诊医学专业人员已经着手研究各种灾害的医疗救援需求和急救流程,为国家灾害医疗救援献计献策。军队急诊人应有自己所长,结合平战时不同要求,在立足现有、军民兼容、服务社会、保障部队”的指导原则下,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完善各项卫勤保障预案,并接受实战演习的检验,根本目标为提高实际卫勤保障能力和伤病救治能力,当需要的时候,急诊的医务人员是最可以信赖的,急诊医务人员提出的预案应是最实用的。

2.5重视创伤救治体系的建立,构建完整的急救医学体系,建立以急诊医学为基础的卫勤保障科研基地

创伤的救治是急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军事斗争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医疗保障,创伤患者的救治是最突出的问题,加强多发伤的研究,构建完善的创伤急诊系统,对于解决平战时伤病员救治有重要意义。创伤急诊具有广泛性、长久性,决定了人类同创伤之间一场长期的不会停止的战斗,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支持下,以先进的理念构建完备的体系,充分应用现代科技的先进成果,并构建专业团队以应对挑战,建立完善、科学的创伤预防、诊断、救治体系,以便从根本上降低病死率,提高治愈率,在这一方面军队医院急诊外科应大有可为。军事卫勤保障能力的科研工作水平直接反映出保障能力发展水平,以军事斗争卫勤准备为牵引,加大应急卫勤学术研究的投入,积极开展平战结合、平战转换的科研,紧跟现代医学的科技发展成就,及时将现代医学科技进步,好的便携式的治疗手段,补充到卫勤战备方案中去,不断完善、更新平战结合、平战转换的对策预案,对持续提高机动卫勤建设的水平、机动卫勤分队的快速反应能力、提升薄弱的战场救治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3结语

第2篇:环境卫生保障方案范文

市容环境卫生责任书范文(一)责任内容及规定:

1.产生建筑垃圾的建设单位,必须在工程开工前携带证照、施工图纸等有关资料,到所在辖区市容园林局主管部门如实申报建筑垃圾排放处置计划。如超出审批处置量,须重新申请办理处置手续。

2.所在出土、拆迁工地必须安装建筑垃圾车辆限高标杆,施工现场必须封闭施工。建筑工地设置标准遮挡门,严禁用蛇皮布代替遮挡门。围挡高度不低于1.8米,并保持清洁、完整。

3.施工现场的主要道路必须进行硬化处理,出入口要设置冲洗设施,建筑垃圾应集中堆放。工程施工的废水、泥浆应经流水槽或管道流到工地集水统一沉淀处理,不得随意排放和污染施工区域以外的河道、路面。

4.处置建筑垃圾时,必须由各区市容园林局认证的建筑垃圾运输资质单位处置。将建筑垃圾交给未经认定的单位或个人处置,将按照《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处1万元以上10万以下罚款。

5.在清运建筑垃圾时,应密闭清运,严禁超载、冒尖、抛撒。所在施工车辆驶离施工现场时,车轮、车体必须清洗,保持车容、车貌整洁。严格按照审批的时间、路线行驶,按指定地点倾倒。

6.建设单位需要回填建筑垃圾,必须在辖区市容园林局主管理部门登记,由管理部门负责统一安排,不得擅自受纳建筑垃圾。

7.坚持市场化运营方向。建设单位施工工地要配备容貌监督员,容貌监督员接受区市容园林局主管部门统一安排和管理,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

8.为了保证建筑垃圾运输安全,防止污染城市道路,提升城市整体形象,项目建设方和建筑垃圾运输单位分别缴纳一定数额的清洁运输保障金和运输安全保障金,由辖区市容园林局主管部门对两项资金进行监管,如有违规现象,将扣除保障金。未出现违规行为,退还全部保障金,并支付同期银行利息。

9.本责任书有效期自20XX年3月18日至20XX年9月28日止。

市容环境卫生责任书范文(二)为了加强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营造良好的人居住环境和发展环境,根据国务院《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101号令)、《国家团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湖北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实施办法》(73号令)及《湖北省爱国卫生条例》等相关规定,现将西湖桥社区范围内门店业主在经营过程中,所应承担的管理责任明确如下。

一、临街门店经营户及业主在经营过程中,要做到文明、守法、诚信,具体内容有:

1、各经营户业主要做到门店招牌新颖,式样美观,内容健康,不侵占、损坏或者擅自拆除、迁移城市公共及环境卫生设施。发现下水道堵塞,水篦子、下水井盖遗失或严重破损及时向社区报告;

2、保证门前整洁卫生,禁止乱搭乱建、乱贴乱挂、乱泼乱倒,禁止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等废弃物,做到无烟头、纸屑、果皮、无积水;

3、经营业主维修、建设及改造原因确需占、破道情况,要立即主动向社区申报,并办理占、破道相关手续;

4、各经营户需配齐垃圾容器,将日常垃圾收集后,倾倒于公共垃圾收集容器,不乱倒垃圾,做到临街门店垃圾不出屋,并按时按标准交纳环卫有偿服务费;

5、不出店占道经营,人行道两侧禁止摆放广告招牌、灯箱等,禁止超出门、窗外墙摆摊经营、作业或者展示商品,不得在街面晾晒衣服、拖把等物品,确保门前车辆摆放有序。

二、环卫部门不履行责任或未按规定时段收集垃圾的,临街单位住户可向环卫主管部门投诉,对责任人予以处罚,投诉电话:2859219。

三、临街门店如不履行责任,违反上述条款,经居民举报、城管人员巡查或上级领导督查后发现,由社区执法人员告戒,仍不改正的,社区网格化管理办公室拍照取证后,由城市管理执法局依照《湖北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实施办法》第三十五条、《湖北省爱国卫生条例》第二十七条、《国家团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七十四条规定,责成立即整改落实,并处以个人十元至二百元、单位五千元至五万元罚款。

社区(盖章):经营业主(盖章):

责任人:徐海珍责任人(盖章):

市容环境卫生责任书范文(三)为强化市容环境卫生责任管理,改善环境卫生与容貌面貌,营造洁净、有序、优美城市环境,依据《国务院关于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101号令)、《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省人大常委会××号公告)、《城区环境卫生管理体制改革方案》(×政办发[××××]××号)等有关规定精神,特制定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责任书。

一、责任对象

市容环境卫生纳入部门一级目标管理,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其他责任人对分管职责范围内的市容环境管理工作负责。

二、控制目标

一把手高度重视,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措施有力,所辖区域市容环境卫生水平达到市民基本满意。

三、工作目标

(一)定期研究市容环境卫生工作每月不少于一次,研究解决突出问题,进行综合管理、执法,形成纪要,并将市容环境卫生工作纳入主要议事日程并作为干部年度干部考核主要内容。

(二)加强所辖区域市容环境卫生工作管理。按照×政办发[××××]××号文件划分职责,市容环境卫生日常工作基本达到《城区市容环境卫生日常检查考核评分标准》,切实履行职能职责:负责编制××市环境卫生管理专业规划及年度计划,协调、指导区(县)编制区域专业规划及年度计划,并对实施情况进行监管;负责城区主干道车行道清扫保洁;负责城区生活垃圾清运及无害化处理;负责制定环境卫生质量考核标准及日常考核,监督执行行业标准及规范;负责城区环境卫生基础设施、机械装备配套建设及管理;负责城区环境卫生工作执法管理及市民投诉事项的受理、解决;负责城区垃圾处理费等费用的集中收取,会同财政部门拟定资金分配兑现方案;负责对城区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市容环境卫生进行日常监督、管理、检查;负责城区重要活动的环境卫生保障协调工作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理。

(三)建立健全责任体系

环境卫生责任人、分管领导、承办责任人、作业负责人及责任明确并公示。

(四)完善运行机制

建立动态循环提高的管理机制和绩效监督体系及经费保障,能够确保市容环境卫生作业人员正常履行职责;建立行政“一把手”巡查制度及建立巡查、抽查、考核挡案,列入干部考核记录;

投诉举报制度健全,设有受理群众投诉的机构,对外公布投诉电话;建立实施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及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并实行市容环境重大事项预公开制度和听证制度。

(五)加强督办检查

制定严格的日常检查、复查制度并认真执行。组织抽查每月不少于一次,每月不定期抽查至少两次,每次检查对上次检查中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进行复查,所有检查记录必须形成详细的档案。

(六)加强硬件设施建设

按照十堰市市容环境卫生发展规划,有计划、有重点实施所辖区域市容环境卫生硬件设施建设,必要装备、设施达到国家标准。

四、考核与奖惩

上述各项责任落实情况,按照“日检查、周进度、月通报、季公示”进行考评,并根据完成情况实行奖惩。

市人民政府(章)市建设局局(章)

分管领导:

第3篇:环境卫生保障方案范文

一、强化四项保障,夯实创建基础

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区委区政府把创卫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和“头等大事”来抓,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同时,也要“保创卫”。区长和4名副区长主抓创卫工作,区四大家领导都参与创卫工作。各街道(乡)、社区(村)及区直部门单位也相应成立了由“一把手”牵头的创建领导小组。全区构建了区、街道(乡)、社区(村)三级创卫工作网络。

二是强化责任保障。先后制定了“创卫实施方案”、“创卫宣传教育方案”、“创卫环境整治方案”、“创卫公共卫生及领导包路工作方案”,全面梳理、逐条细化《标准》,明确工作重点和努力方向。5个专项整治全由区领导直接负责。明确了牵头部门和责任单位,做到了定领导、定部门、定进度、定任务。

三是强化督查保障。区委书记、区长亲自挂帅,区“四大家”领导和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全部下到街道、社区、路段蹲点,带头包片、包路、包社区,以身示范。书记、区长深入整治现场,查进度、解难题。坚持每月召开至少两次全区创卫工作推进会,协调解决困难和问题。设立投诉电话,接受投诉、举报40余起,已解决具体问题37个。全区还抽调40名机关干部组成9个指导检查组进行不定期明查暗访,对进展不力的单位予以通报,并限期整改。

四是强化投入保障。对基础条件较差、历史欠账多、创卫范围广、拆建任务重的单位,区政府采取“财政列支、部门赞助、社会支持”等办法,已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创卫工作。

二、构建“四联”格局,形成工作合力

一是市区联合。今年市政府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沙市区,实施了北京路、红门路、白云路等主干道路刷黑工程。市领导“包路”有13条在沙市区。同时,区领导也包了1l条路段。在全区76个社区建设中,市直部门党建工作队直接参与了47个社区的创卫工作,既出钱又出力,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近100万元。

二是上下联动。在全区76个社区中,先期确定了4个社区为社区环境整治示范社区;确定了24个社区为环境整治重点社区,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督促辖区机关、学校、企业对楼面污损严重的楼宇进行粉刷美化,动员辖区居民自觉拆除违章建筑,有效改善了辖区环境。

三是部门联手。突出三个“更加注重”:更加注重集思广益,在全区开展改善环境“金点子”征集活动,共收到140多条建议,有10多条可操作性强的已付诸实施;更加注重协调配合,由区政府办主任担任区创卫办主任,要求各部门、各单位牢固树立全区“一盘棋”思想,在区创卫办和5个专项整治小组的统一部署下,各部门坚持分工不分家,紧密协调合作;更加注重联合执法,形成执法合力。

四是社会联创。以“共有资源、共建家园、共享成果”为理念,推动创卫工作深入开展。明确提出,每个单位、每个人,都是实践者、参与者。全区印制发放《致市民的一封信》,《致中小学生的一封信》、《致经营业主的一封信》等十余万份;印制了环境整治通告两万份;印发了《湖北省卫生城市检查标准评分细则》。在新闻媒体上开辟了《创卫工作社区行》系列报道,在街头巷尾设立宣传点近100多处,拉横幅标语800多条,竖宣传牌600多块,办专刊专栏500多期。组织老姨妈义务宣传队83个、中小学生创卫志愿者队伍5000多人,进行了3万人次的“洁城行动”。

三、突出四大重点,改善环境面貌

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80万元完成了街巷道路改造,新创建了5个绿化社区示范点。

二是加大拆违力度。截止目前,全区共拆除违章建筑4000多处、11.3万平方米,占拆违总任务的94%,群众自拆率达92%以上。及时规划建设了一些必要的配套设施。

三是提升环卫水平。在全区推行“全天候保洁、无空白管理、全覆盖落实”的作业模式,城区清扫面积达到204万平方米,清扫保洁合格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建立了“两级联动、三级管理、四级落实”的环卫管理体制。

第4篇:环境卫生保障方案范文

1现状与发展

1.1军事预防医学学科体系不断完善,特色鲜明,成就显著

从军队卫生学(军事劳动卫生学、军队环境卫生学、军队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军队流行病学及“三防”医学(防原医学、防化医学、防生物危害医学)等军事医学和预防医学相结合的学科群,拓展到军队卫生监督与疾病监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包括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恐怖事件等)的应急处置、重要军事活动中的综合卫生保障、军队健康促进、军事预防医学的组织管理与标准法规等。通过学科、课程内容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使军事预防医学逐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和基本技能,为学科发展、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载体,创造了进一步发展的途径和空间。军医大学和军事医学科学院均拥有军事预防医学博士、硕士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先后批准建立的第三军医大学“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军事医学科学院“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军事预防医学领域的两家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些集中反映了军事预防医学学科的鲜明特色和建设成就。

1.2军队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纳入到国家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为军事预防医学发展提供了机遇

军队疾控机构2005年起纳入国家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这是国务院、中央军委加强军队疾病预防控制,促进国家公共卫生建设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这在客观上为军事预防医学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按照“平战结合、统一规划,明确职责、规范管理,突出重点、整体提高”的原则和联勤保障要求,加强能力建设,完善工作机制,依靠科技创新,搞好服务保障,不仅使全军整体服务保障能力大幅度提升,而且使军事预防医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得到长足发展。建立和完善了全军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战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部队防疫所为骨干的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以全军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龙头,除从事相关的科研与管理工作外,还担负起疾病预防控制的技术保障、现场处置的卫生监督,以及相关标准、制度、法规制订及监督执行等职责。战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不仅对本军区部队负责,还承担战区海、空军及各军兵种和特勤部队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同时,在保密的前提下,加强军地联防联控,特别是重要传染病要按国家属地化管理的要求,军地双方最大限度加强合作,共同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1.3特殊环境、特种武器医学防护研究领先,优势明显

特殊环境医学不仅在我国的医学研究中有着独特的地位,而且在国际相关领域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有些方面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在急性高原病(肺水肿和脑水肿)的预防方面已经有几十年的工作积累,通过研究已形成了大量的促进适应的药物、方案和相关装备,为高原地区驻守部队和国家大型工程建设发挥了关键作用。特别在青藏铁路的建设中,进入高原地区施工的人数达14万多人,历时5年,无一例高原病死亡病例,而且绝大多数急性高原病患者都能重返工作岗位,继续坚持高原工作。这一成就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认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我国目前在冻结性损伤和非冻结性损伤的防护、诊断、治疗方面达到了较高水平,基本满足国防和经济建设的常规需要。高温环境的主要预防医学问题是防治热射病或日射病、热衰竭、热痉挛等的发生,当前已在相关装备、药物和适应性训练方案等方面形成了多项军队标准和国家劳动标准,基本形成了配套的预防措施。我国南极医学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具有与国际同行进行平等交流与合作的水平,多次在国际南极科学研究委员召开的国际会议上报告我国的研究成果,已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在“三防医学”(包括核辐射、化学毒剂、生物战剂)救援技术方面,我国拥有基本配套的“三防”救援标准法规、装备药材和预案方案体系,以及基本的救治技术;在烈性致病微生物的侦、检、消、防、治方面,特别是在防护装备方面,有些已达到或超过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在中重度放射病治疗、辐射损伤防治药物与神经性毒剂防治药物研究方面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4特需药品、关键装备研发取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

军队特需药品是用于防治战伤和军事特殊环境引发疾病的药品,是保障打赢未来战争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为维护国家安全、加速军事斗争卫勤准备、满足应对反恐怖袭击和处置突发事件现实需求,本着立足现有基础,满足急需的指导方针,根据军队特需药品勤务要求,重点选择危害程度高、影响范围广的核化生武器、军事特殊环境、化学物理因素等损伤防治药品开展研究,研制了一批疗效特异性强、副作用小、满足卫勤需求的军用特需新药。生物危害防御与应急技术及装备是处置各类生物危害事件、保障国家生物安全的关键,出于政治原因和国家安全战略考虑,各国尤其是西方国家对涉及生物危害防御与应急处置的技术严格保密,对相关产品严加封锁,禁止出口,因此需要自行研制。我军经多年努力,自主开发了一系列生物防御关键技术和装备。例如,研制的生防侦察车、生防检验车、病原微生物采样箱组、生物战剂检验箱、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箱、疫苗接种箱等成为第一代生防装备,填补了我国空白,被奥组委列入奥运反恐骨干装备,在奥运安保任务中得到推广应用,发挥了突出作用。

1.5高新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军事预防医学的发展

大批高新技术,如生物技术、空间信息技术和纳米技术等不断向医学科学的渗透推动了军事医学的发展,拓宽了军事医学的研究途径。生物技术在军事中的应用可以体现在研制新的杀伤力更强的生物战剂,同时,生物技术的发展也为化、生战剂的快速有效侦检,以及防护治疗等带来了新的机遇,生物战剂的检验随着生物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得以迅速发展。应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虚拟地理模拟等现代空间信息技术对我国高致病性禽流感、SARS、肾综合征出血热、疟疾等传染病的时空分布和传播风险预测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建立了可应用于流行病学的空间统计分析方法、空间模型构建及传染病流行要素的遥感监测与分析方法,不仅促进了军队卫生流行病学侦察的快速发展,而且为我国传染病的预测、预警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同时,基于上述研究收集了我国基础地理数据、遥感数据、气象数据、传染病数据、媒介生物数据等,可用于建立我国传染病及其流行相关因素的数据整合平台,将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提供基础数据和卫生决策支持。

1.6军事预防医学科研成果在应急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8年初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发生雨雪低温冰冻灾害,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研制的冻伤膏、编印的《严寒损伤防治手册》紧急空运灾区,为灾区提供了冻伤药物支援和技术支持。“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由院士、专家、教授、卫生防疫技术人员组成的卫生防疫救援队,携带数辆卫生防疫车和大批卫生防疫药品制剂,检测试剂、装备,消毒、杀虫器械,深入到震中地区展开了一系列卫生防疫作业,为灾区的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物资保障。奥运期间全军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建了9支奥运安保队伍,动用3000余台(套)装备,承担驻馆保障、定点备勤、机动侦检、实验室检测及培训授课等多项任务,在战略决策、专家咨询、预警分析、现场处置、应急救援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近2000场赛事提供了“防生”医学救援保障,为实现“平安奥运”目标做出应有贡献。针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开展的药物防治研究取得新进展,开发研制了磷酸奥司他韦颗粒剂和抗流感病毒新药帕拉米韦三水合物原料药及其注射液,建立起甲型流感病毒疫情应急防控药物技术保障体系,为有效防治提供了保障。

1.7军事预防医学队伍应急机动保障能力强,成为一支不可替代的力量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迅速派遣97支防疫队和9支心理救援队、共计599名卫生防疫骨干,深入灾区一线开展工作。调整34支、950人的医疗队协助开展防疫工作,及时将工作重点由以医疗救治为主,向医疗救治与卫生防疫并重转移,集中力量组织卫生防疫攻坚战。根据任务需求,及时整合军地防疫力量,部署5个防疫监控群,编设5个防疫监控队,实行分区包干。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大力组织防疫技术培训,先后为灾区各乡镇、村组、灾民安置点和救灾部队培训卫生防疫骨干1.2万余名,使防疫力量全面覆盖到乡镇、村落和部队班排,构建形成军地一体、军民联合、专群结合、群防群控的卫生防疫网络。建立军地信息日报告和零报告;帮助地方恢复乡、村、组三级卫生防疫体系,协调落实县、镇、村、组四级疾病监测网络;走村入户开展卫生防疫知识宣教、巡诊治病、消毒和卫生监督检查。同时,服务抗震救灾部队、严防疫病发生,组织心理专家深入部队开展心理教育疏导和应激干预,引导官兵消除恐慌焦躁心理,确保了救灾部队官兵的身心健康和持续战斗力。

2问题与挑战

2.1特殊环境医学研究重应用、轻基础,发展后劲不足

总体上看,在特殊环境医学领域的研究中,由于特色资源和以往国防与经济建设的需要而积累的成果,与国际整体水平相比差距较小,特别在高原医学研究方面,与国际同行基本同步甚至在部分领域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赞誉。但是,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首先,我国以往在特殊环境医学研究领域中主要关心的是如何直接服务于国防和经济建设,如何研发短平快的干预措施。重应用研究、轻基础研究,特别在如何与国际接轨上有明显不足。要进一步使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更新换代,目前创新性思路和战略部署还较少。在学科建设和人员队伍的布局上也缺乏战略规划。今后的发展趋势上应集中到:(1)由损伤防护研究向损伤预警研究扩展;(2)由机体损伤研究向认知损伤研究扩展;(3)由促进适应研究向促进健康研究扩展;(4)由促进健康研究向促进健壮研究扩展;(5)由单一损伤因素研究向复合损伤因素研究扩展;(6)由急性损伤干预向全程干预研究拓展;(7)由注重药物研究向综合保障措施研究拓展。只要发挥我国优势的特色资源,加强学科交叉,就有可能在优势领域中继续保持发展的势头,在较弱的领域中迎头赶上。

2.2特殊军事作业研究起步晚,相关研究尚不系统

在航空医学方面,中国在加速度防护、空间定向障碍的预防与克服、机载供氧系统的生理卫生学,以及航空救生装备的研究上都达到或接近英、美等国外先进水平。但目前,军事飞行人员的医学选拔鉴定标准体系相对而言还不尽完善;航空医学训练起步晚,内容不完备;在航空环境特殊医学问题研究上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在航天医学方面,中国在心血管失调研究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但在航天环境医学研究、航天心理学研究、航天营养与食品研究、航天员医学选拔与训练研究、航天员医学监督与医学保障研究、航天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空间医学实验技术研究方面,与美国和俄罗斯比较则存在较大差距。在航海医学,我国饱和潜水起步较晚,制定了相应的饱和潜水组织指挥程序、技术方案和应急预案,建立了饱和潜水的潜水方案和程序,培养了一批饱和潜水人才,建立了饱和潜水设备,但有关研究尚未有系列成果;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航海心理学也越来越引起心理学界的关注,但航海心理学方面的实验和应用研究基础还比较薄弱。

2.3特种武器损伤研究需要加强

震惊整个世界的“9•11”事件,其伤者的伤类之首就是爆炸伤。近些年,我国矿井瓦斯爆炸、炸药爆炸、娱乐场所失火爆炸等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爆炸伤明显增多,另外从海湾战争到科索沃战争,远程打击、精确制导、非接触、超视距等作战样式不断翻新;导弹、贫铀炸弹、燃料空气炸弹、联合攻击弹药(JDAM)、石墨炸弹、油气炸弹等广泛应用;激光武器、微波武器、次声武器、气象武器、电磁脉冲武器、新型核生化武器、二元毒剂弹、中子弹等悄然出没。这使得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呈现出杀伤强度大,作用时间长,伤亡机制复杂,新伤类、新伤型增多,救治难度大等特点。其所致医疗救护及战伤救治已经给世界医学发展带来了一系列全新的挑战。因此,努力研究突发事故及高科技局部战争种伤的基本特点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紧急救治对策,已是大势所趋。为了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适应高科技局部战争的需要,旨在对特种伤病进行救治、研究和预防的新学科在崛起,特种医学是以突发事故伤害、特种武器损伤、特殊环境损伤、特殊军事作业损伤的防治研究为重点,旨在对特种伤病进行救治、研究和预防。最大特点是既能临床一线救治、手术,又能针对特种伤的难题进行科研。当今世界,特种伤病救治已成为新世纪国际医学界共同面对的一个全新的课题,也是军民两用课题。对这一世界性新课题的探索与研究,是我国新世纪医学发展,尤其是军事预防医学发展所必须面对的挑战。

2.4军队疫情监测直报系统亟待改善

军队目前通用的疫情监测方式是利用军队疫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以驻军以上医院的感染控制科作为哨点疫情管理站,将传染病患者信息制成电子报告卡,利用网络专线直报的方式进行疫情收集整理分析,尽管理论上该监测方式可显著提高疫情上报速度和质量,但运行中存在着以下问题:(1)疫情网络和信息系统的落后严重制约了军队疫情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军队疫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是在电话专线基础上建立的,由于网络维护欠缺,影响了信息传递的时效性;另外,该监测管理系统信息处理中存在手工操作较多、效率低、统计分析功能弱等弊端。(2)网络覆盖面窄,监测网点相对较少,未涵盖基层部队医疗卫生机构,易导致信息上报滞后。(3)由于军队疫情监测尚缺乏有效监管机制,疫情报告的主动性不足,严重影响信息上报质量。军队有些医疗机构始终不能充分认识到疫情报告工作的重要性,而军队疫情监测监管机制不健全,则不能以有效督导检查方式促使各医院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机制和工作秩序,从源头上严重影响了信息上报质量。

2.5应急救援等非军事行动卫勤保障理论研究滞后,阻碍了应急救援水平的提高

当前对战时卫勤保障理论研究比较深入,预案制定比较完善,但对反恐、维稳、处突、维和、各类抢险救灾等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理论研究不够系统、有的尚处空白,应急预案过于原则性、概念性、通用性,而针对性、实用性、操作性不够强。2008年抗震救灾中,国家、地方、军队都成立了指挥部,在各种力量的统筹调配和指挥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卫勤组织指挥总体上周密、有序,但也存在不尽如意之处,主要表现在:卫勤组织指挥与作战指挥方面的协同不够紧密,卫勤力量部署位置相对靠后,不能在第一时间投送到重灾区展开救援,导致一线搜救人员缺乏医学指导,造成被救伤员得不到及时救治而伤势加重甚至死亡;卫勤系统内部协同不够理想,战略与战役、战役与战术之间卫勤信息沟通和指挥协同一度不畅,导致救灾初期卫勤指挥出现短暂“真空”;军地协同不够顺畅,救灾前期地方卫生部门不清楚军队卫勤力量的部署和到位情况,又没有对军队的指挥权,造成军地卫生力量“各自为战”,有些地方、有些时候双方都没任务、没事干,有些地方、有些时候双方又“抢任务”、“抢事干”,卫生力量分配不够科学,影响了卫生资源效益的充分发挥。此外,抗震救灾卫勤保障暴露了医学救援专业力量建设方面的“短板”:从学科建设看,灾害医学、创伤外科学等学科建设滞后,心理学、卫生防疫等学科建设薄弱。同时,也暴露了大型救援装备不足,保障装备不配套,通讯手段滞后,运输车辆和生活保障等设备也比较缺乏等。

3展望

3.1传染病防控仍是军队预防医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部队人群作为一个特殊群体,虽然疾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整个国家及社会人群的疾病流行状况密切相关,但由于集体生活、人口流动性大、边海防环境条件恶劣、执行抢险救灾和战斗任务等特点,其疾病发生的条件和分布与一般人群有很大不同,特别是传染病在部队人群中极易发生传播和流行,严重威胁着广大官兵的健康,往往是平战时非战斗减员的主要原因。因此,传染病防控一直是军队卫生防病工作的重点,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相当长时期内,传染病防控都是军队预防医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3.2应对核辐射、化学、生物等恐怖袭击是研究的热点

面对核辐射、化学、生物等恐怖袭击的威胁,重点是加强装备建设,构建全军防疫防护装备体系,加速“三防”医学救援、防治药物研究生产、储备、装备、快速侦检装备和特殊实验室基础设施等基础平台建设。

3.3极端环境卫生学研究思路调整后将取得新的进展

针对部队官兵所处的极端气象条件和极端地理环境可能出现的医学问题,利用特色资源,强调学科交叉,加强相关理论研究,以及相关的仪器设备的研发;开展创新性特殊环境因素损伤防护药物研究,严格评估已有各种中药复方的真实效果;开展极端环境条件下认知能力损伤规律与机制研究,探讨有效的干预措施;研究复合特殊环境因素损伤的防护和整合建立综合性、全程化医疗保障体系。

3.4特种医学(航空医学、航天医学、航海医学等研究领域)将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针对航空医学、航天医学、航海医学等不同研究领域,开展运动病综合防治措施研究;建立航天医学环境综合监测系统、飞船舱内睡眠区噪声综合控制应用研究等,以及开展高气压医学、航海心理学及海洋药物的研发等。

第5篇:环境卫生保障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校宿舍 盗窃 原因 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教育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使高等学校的办学空间和办学规模得到了迅速扩大,高校安全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近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校园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逐年提高,但学校基本建设、基础生活配套设施,仍无法适应学校规模快速发展的现状,各类案件时有发生。以某省会城市为例,该市39所高校2009年至2011年三年中刑事立案总数为2178件,发生在校内的盗窃案件为1624件,占总立案数的75%,其中发生在高校学生宿舍的案件为929件,占校内盗窃案件立案数的58%。学生宿舍区的安全状态着实令人担忧。

一、高校学生宿舍盗窃案件高发的主要原因

(一)高校开放式管理与周边严峻的治安环境之间的矛盾

高校开放式管理和后勤社会化发展,校内经商网点不断增多,导致外来务工人员进出频繁,这给校园的安全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另外,学校周边普遍存在居民点多,小商店小旅馆多,流动摊贩多,网吧多,有的网吧无视有关规定,通宵营业,闲杂、无业人员混迹在里面,学生经常出入,很容易引发事端。社会治安秩序较乱,经常有打架斗殴、财物被窃、诈骗等事件发生,使得高校学生生活区的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二)师生员工及部门之间群防群治意识淡薄

如今的大学校园不再是人们以前所向往的纯净无暇的“象牙塔”,随着高校开放式管理与后勤社会化的推进,使高校更进一步的推向了社会,周边的治安环境和社会复杂的因素也在时刻渗透着校园,而以此相对应的是,部分师生员工和部门却仍然认为高校宿舍安全保卫工作仅仅是保卫部门的职责,也有部分学生认为大学校园是一块净土,不可能发生盗窃等事件。疏于防范、掉以轻心,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给窃贼有可乘之机。

(三)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不强

大学生一方面知识体系和文化水平较高,但另一方面思想相对较为单纯、警惕性不高、社会经验少,学生中普遍存在安全意识淡薄,财物保管随意,夜间睡觉不锁门等不良习惯,甚至少数学生抵御不住外界贪图享乐、盲目攀比等不良风气,自身干起违法犯罪的行为,往往被社会不法人员利用,陷进泥潭而不能自拔。

(四)学生宿舍管理模式不完善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一些高校学生宿舍转由社会上物业公司管理,对于宿舍内部的安全管理工作,学校保卫部门和物业公司的职责分工不明确,常出现互相推诿的现象,无法有效遏制宿舍盗窃案件的发生。而宿舍管理人员大多年龄大,文化层次较低,素质参差不齐。且宿舍管理人员配备严重不足,往往只做到门卫的工作,无法对整幢宿舍楼进行经常性的巡查,以对违反宿舍管理规定的行为进行纠正和劝阻。

二、降低高校宿舍盗窃案件的对策

(一)联合地方公安部门及综合治理部门,加强周边治安环境的整治

降低高校宿舍盗窃案件必须依托高校周边治安环境的综合治理形成社会合力,否则,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高校保卫部门应联合地方公安机关及综合治理部门对当地影响学校治安秩序及师生人身安全的突出治安问题,认真开展全面排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综合整治。对侵害师生人身、财产安全和扰乱学校治安秩序的案件,组织精干力量协助侦破;对严重危害学校治安的犯罪分子,要依法从重从快严厉打击;对学校周边的网吧、台球房和歌舞厅等娱乐场所进行整治,加强校园暂住人口、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的治安管理;加强对在学生上、下课和晚自习等重点时段、路段和易发案的重点部位进行巡逻控制,加强校园门卫管理制度。校内的治安环境的好坏是跟学校周边的治安环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校保卫部门只有联合地方公安部门及综合治理部门,加强对周边环境进行经常性整治,使滋生违法犯罪的温床得以消灭,才能保障学校的正常教学生活秩序,降低学生宿舍的盗窃发案率。

(二)建立有效的群防群治机制

高校安全无小事,安全保卫工作也并不只是保卫部门的责任,只有建立有效的群防群治机制,才能有效保障校园的安全稳定局面。要组织好高校群防群治力量,加强和规范保卫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的力量投入。进一步规范管理,建立合理可行的运行机制,最大限度筹措资金、保障安全保卫力量落实。转变原有的工作思路,组建以下两大队伍:

第6篇:环境卫生保障方案范文

一、目标要求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对工作的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着力推动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三基”建设年活动的实施方案确定的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统筹全市农村改厕、改水。坚持政治引领,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精准施策,坚持改革创新,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件新发展格局,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以完善基层组织体系为基础,以推动资源政策向基层倾斜为重点,以深化改革创新为动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不懈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促进人居环境洁净化,为建设富强文明美丽幸福的现代化中等城市提供有力保障,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二、工作任务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统筹全市农村改厕、改水,抓好4个方面、16件实事:

(一)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1.推进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聚焦重点场所、重点部位、薄弱环节,建立健全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着力补齐公共卫生环境短板。持续抓好城市老旧小区、城中村、城乡接合部、背街小巷、建筑工地环境卫生治理。推进农贸市场标准化建设和提升改造,规范市场功能分区设置,逐步取消市场活禽宰杀、销售。按照“定时、定点、定责任”要求,规范早市、夜市、流动商贩及市场周边环境卫生管理,确保经营区域干净整洁。落实“门前五包”制度,全面提高宾馆饭店、商场超市、娱乐场所、体育场馆、交通客运站以及餐饮“三小”(小作坊、小餐饮、小摊点)和公共场所“五小”(小美容美发店、小旅馆、小浴室、小歌舞厅、小网吧)卫生管理水平。加强食品经营场所环境治理,推进餐饮业“明厨亮灶”,完善防蝇防鼠设施,落实清洗消毒制度。推进村庄清洁行动,深入持久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推进水体整治,逐步消除劣五类、城市黑臭水体,持续强化控煤、控尘、控车、控工业污染和控新建项目污染治理力度,严格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

2.有效治理垃圾污水。加大城市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逐步实现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通过政策鼓励和宣传教育等,引导群众主动参与垃圾分类。推进县乡村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因地制宜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善环卫设施设备,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做到垃圾全程密闭化收运和日产日清。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资、农膜回收利用、畜禽粪污和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加快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和规范管理,完善医疗废物和污水处理,推进医疗卫生机构水污染物排放达标。

3.全面推进厕所革命。户厕改造:2021年我市安排3000座农村户厕改造任务,于10月底前全面高质量完成,完成后我市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5%以上。我市厕所改造分四种类型,合理选择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类型:单坑式卫生厕所+大三格式化粪池处理运转模式的无害化卫生厕所、双瓮漏斗式卫生厕所、三格式化粪池卫生厕所、完整下水道水冲式厕所。要求各乡镇、村户厕改造要经过“四议两公开”制度民主决策、民主监督,从以上四种模式中选择一种适合本乡镇、村的改造类型,确保群众满意,最终确定符合本辖区实际的改厕模式。完成任务后,按照奖补政策进行补助。

公厕建设改造:农村公厕建设改造:按照每村1座无害化公共卫生厕所目标要求,今年全市要完成建设共无害化卫生公厕258座。农村公共卫生厕所可以新建或依托村委会、村民服务中心或村卫生室已有的公厕进行施工建设,要坚持长期对外开放,方便群众使用,并定期清扫保洁。各乡镇机关,各村党支部(村委会)、村民服务中心和卫生室等公共场所已有公厕2021年底前完成卫生厕所改造任务。农村公共厕所建设改造模式分为三种:一是村内有污水管网的,要将公厕与污水管网相连接;二是村内没有污水管网的,采用大三格模式,粪便达到无害化处理;三是不能修建大三格模式的,可以采用卫生厕所模式,要做好防渗防漏措施,粪便要运入粪污集中处理设施进行无害化处理。公共厕所要做好防冻措施,保证冬季能够正常使用,做好清扫保洁,避免成为污染源或者孳生地。建设改造完成后,按照政策进行补助。

4.切实保障饮用水安全。依法严格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完善从水源地保护、自来水生产到安全供水的全过程监管体系,加强对饮用水水源、水厂出水和管道供水、用户水龙头用水水质监测。推进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以及人口分散区域的小型供水工程规范化改造,不断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加快城市供水设施的建设和技术改造,加强城市二次供水规范化管理,切实保障饮用水安全。

5.加强病媒生物防制。健全病媒生物监测网络,加强病媒生物监测。在发生传染病疫情时,加强病媒生物监测频率,及时掌握病媒生物密度、种类、分布和孳生情况,科学制定防制方案。坚持日常防制和集中防制、专业防制和常规防制相结合,积极开展以环境治理为主、药械防制为辅的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有针对性组织专项防制和区域性防制,消除“四害”孳生环境,降低病媒生物密度,有效防控媒介传染病。按照《市病媒生物预防控制评估办法(试行)》,规范开展病媒生物控制水平评估工作,提高病媒生物防制水平。鼓励依托有害生物防制服务机构,强化病媒消杀队伍建设,定期开展演练,提升病媒生物防制能力。

(二)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6.培养文明卫生习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及微博、微信、抖音等网络平台,大力普及健康知识。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六进”(进村镇、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家庭)活动,宣传公共卫生安全、疾病防控等卫生健康知识,引导居民主动学习、掌握必备的健康技能,牢固树立“自己是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推广肺炎疫情防控中形成的勤开窗通风、正确洗手、保持社交距离、科学佩戴口罩、注重咳嗽礼仪、看病网上预约等卫生好习惯,革除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公共场所吸烟等陋习,筑牢传染病防控第一道防线。倡导树立良好饮食风尚,深入开展“减油、减盐、减糖和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行动,禁止食用野生动物,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餐饮行业积极推广分餐制,倡导使用公勺公筷。将健康教育作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小手拉大手”促进全社会形成文明卫生习惯。通过设立文明引导员、监督台、开展“随手拍”等方式,形成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促进文明卫生习惯常态化、长效化。

7.倡导自主自律健康生活。充分利用爱国卫生月等各类活动,加大健康生活方式宣传科普力度,引导群众主动学习掌握健康技能,养成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合理膳食、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有效预防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针对妇女、儿童青少年、职业人群、老年人等人群及其关注的健康问题,做好精准宣传和健康干预。以多种教育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健康干预,科学指导学生有效防控近视、肥胖等疾病。加快无烟机关、无烟医院、无烟学校、无烟家庭等无烟环境建设。健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体育健身设施,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加强科学健身指导服务,营造良好的全民健身氛围。

8.培树绿色环保生活理念。积极开展生态道德宣传教育,引导群众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切实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大力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创建和垃圾分类等行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拒绝奢华浪费,引导群众争做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树立爱粮节粮意识,推广光盘行动,拒绝“舌尖上的浪费”。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交通体系,大力倡导绿色出行。倡导使用环保用品,推动塑料产品替代和限制使用,加快推进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餐具等的限制禁止工作,解决过度包装问题。

9.促进群众心理健康。加强心理健康科普宣传,传播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乐观积极的理念和科学的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形成和谐向上的家庭和社会氛围。做好重大事件处置中的社会心理健康促进和心理疏导、危机干预。建立健全政府、社会组织、专业机构、高等院校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机制,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为群众提供方便可及的心理健康服务。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志愿者队伍建设,支持拓展心理健康宣传疏导等志愿服务。

(三)加强社会健康管理。

10.推进全域卫生城镇创建。贯彻省、市卫生创建工作部署,持续推进全域卫生城镇创建和工作考核。按照国家、省卫生城镇创建标准,加强培训指导,全面提升市及各乡镇(工业园区)公共卫生环境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营造干净整洁舒适的宜居环境。优化卫生城镇评审办法,完善长效化动态管理机制,建立复审和定期抽查制度。创新卫生城镇评审方式,提升工作效率,减轻基层负担。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采取评比、表彰等措施鼓励各各乡镇(工业园区)积极主动创建卫生城镇,促进破解环境卫生管理难题,打造良好生活环境。

11.试点开展健康城镇建设。结合健康中国·行动,因地制宜开展健康城镇建设,创建卫生城市,建成一批健康城镇建设样板。将健康中国·行动相关要求纳入健康城镇评价范围,探索开展基于大数据的第三方评价,推动健康中国行动落地见效。推动把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健全完善相关法规规章,制订出台并不断完善城市卫生健康、法治、教育、社会保障、交通、食品、药品、体育健身、养老服务等各领域的综合策略和干预措施。加快建设适应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人口密集集点的公共卫生体系,强化健康风险防控,从源头上消除影响健康的各种隐患。建立健康影响评估制度,推动各乡镇(工业园区)系统评估各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政策法规及重大工程项目对健康的影响,全力推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

12.加快健康细胞建设。按照健康村镇、健康社区、健康单位(企业)、健康学校、健康家庭等健康细胞建设标准,引导和规范各乡镇(工业园区)健康细胞建设。鼓励各乡镇(工业园区)根据自身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特点等实际,以整洁宜居的环境、便民优质的服务、和谐文明的文化为主要内容,培育一批健康细胞建设特色样板。有针对性采取措施,着力推动全社会健康环境改善、健康服务优化、健康教育普及和健康行为养成,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下沉,筑牢健康中国建设的微观基础。

13.加强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建设。总结肺炎等重大疫情防控经验教训,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建设,落实医疗机构的公共卫生防控职责。提升疫情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完善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工作机制。健全完善重大疫情救治体系,提高应急医疗救治能力。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优化医疗保障公共服务机制。健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立完善医疗应急物资储备及征用补偿机制、长期医疗物资实施政府专项收储机制、应急医用物资专项储备及更新机制和完善产能储备及仓储物流保障机制。改革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完善社会化公共卫生服务机制。

(四)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14.加强法治保障。推进实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落实相关工作要求。将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好做法凝练提升为法规制度,进一步明确爱国卫生工作的目标任务、工作方法、管理措施和各方责任。完善爱国卫生工作相关技术标准,推进工作规范化、标准化。

15.加强社会动员。加快爱国卫生与基层治理工作融合,推动形成自上而下行政动员与自下而上主动参与结合、平战结合的群众动员机制。以基层爱国卫生专兼职人员为主,以家庭医生、计生专干、社区工作者、物业、志愿者为辅,推进爱国卫生网格化管理。建立健全乡镇、社区(村)、机关、企事业单位爱国卫生委员会,将爱国卫生工作纳入基层治理重要内容,充分发挥乡镇政府、村委会等基层组织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广泛动员社区、家庭和居民积极参与爱国卫生运动,推广周末大扫除、卫生清洁日活动及制定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等有效经验,推动爱国卫生运动融入群众日常生活。

16.加强政策、技术支撑。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专业机构、高等院校等作用,开展环境卫生治理、社会健康管理等爱国卫生政策理论研究,加强爱国卫生工作技术指导、政策咨询和宣传引导。建立爱国卫生专家库,健全专家咨询制度,建立健全规范化的技术培训制度。加强爱国卫生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开展爱国卫生工作,提高科学决策和精细管理能力。

三、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工业园区,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爱国卫生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常抓不懈推动工作落实。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要把爱国卫生运动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机结合,制订具体工作方案和计划,明确责任分工、细化目标任务,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效。爱卫会各成员部门要加强协调联动,按照职责分工切实抓好本领域爱国卫生各项工作。及时总结和推广典型经验和做法,建立定期通报机制,对工作突出、成效明显的给予表扬,对作出重要贡献的按照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对措施不力、工作滑坡的给予批评并督促整改。

第7篇:环境卫生保障方案范文

【关键词】 卫勤保障模型 ;研制方法 ; 理论依据

卫勤保障模拟模型用于训练卫勤组织指挥人员,评价卫勤保障方案,论证卫勤保障系统的效能,以及辅助卫勤决策等方面,不但解决了卫勤保障方案不可实验性的矛盾,而且可以节省卫勤人力物力。因此,卫勤保障模拟模型已与传统的沙盘、卫勤图上作业和演习一样成为重要的卫勤研究手段。

卫勤保障模拟模型的研制必须遵照正确的方法、步骤和原则,并组织军事、后勤、卫勤、运筹、系统工程、计算机程序设计等各专业人员协作攻关,才能研究出质量较高的卫勤保障模拟模型,笔者就此探讨如下。

1 建模理论依据

建模全过程必须依据系统论的观点。要从整体性观点出发,确定系统的功能,把握系统要素与结构;从相关性出发,确定模型各要素间的相互关联与作用;从等级性观点出发,把握大局,分清主次,抓主要矛盾,将解决系统问题的有关变量和结构划入系统,而将一些次要因素作为环境和影响因素来考虑,确定系统的边界;从动态性观点出发,把握系统的动态变化,确定系统要素的状态变量等[1]。例如:对武警部队“反恐处突”随行保障医疗后送系统进行分析,系统由下列几个环节或要素组成:战斗现场、医疗机构、后送工具和伤员。伤员是贯穿整个系统的,战斗现场产生伤员,对伤员进行现场自救互救,各级医疗机构对伤员进行进一步的处置,后送工具将伤员从战斗现场送到各级医疗机构直至医院。系统的总体结构是:战斗开始伤员发生现场救护通过医疗后送工具后送直至诊所、医院。其子系统包括伤员发生系统、救治系统、后送系统等。

2 建模基本原则

卫勤组织指挥和卫生资源利用的原则,集中反映了卫勤保障的基本规律,在建模过程中必须依据这些卫勤保障原则。这些原则贯穿于卫勤保障的全过程,指导和决定卫勤指挥人员的处置措施,影响卫勤保障系统中各实体的基本活动和行为。建模人员在编程时必须自觉贯彻和执行这些原则。

这些原则涉及卫勤行动和资源利用的各个方面,内容广泛,项目繁多。例如:伤类划分原则;伤员处置原则;分级救治原则;后送原则;救治机构部署原则;卫勤力量使用原则;后送工具调度原则等[2]。

3 研制方法及步骤

3.1 确定模型内容和用途

建模前必须明确建模目的,模型描述范围、内容和用途。部分研究人员总希望研制一型多用,解决多种卫勤保障问题的模型。其实,任何模型都不可能包罗万象,希望建立一个研究多种问题的通用模型是不现实的。具体实施方法如下:卫勤研究人员向军事、后勤及卫勤指挥人员调研,经过专家咨询,进行需求分析,确定构模目的。了解他们对模型研究对象的要素和结构所进行的描述,明确要建立的系统模型描述的范围、要解决的问题,确定系统的功能。

3.2 论证模型总体设计

模型总体设计的合理性是建模成功的关键。在研制过程中发现总体设计不合理再进行修正将会带来极大困难,甚至会导致建模工作失败。因此,建模前的论证非常重要。

3.2.1 建模基本依据

要使模型总体设计合理,首先应把握建模的依据。一般地说,卫勤保障模型建模依据包括:给定的军事背景、有关的军事和后勤保障原则;研究对象中的卫勤保障原则;军事医学原则;模型调研结果及确定的目的及功能、描述范围及内容、用途;可借鉴的国内、外同类模型的现状(优、缺点);可供利用的卫勤资源;根据不同卫勤保障模型提出的模型计算的效率指标。

把握上述依据就为总体设计提供了基本前提。模型设计者在把握上述依据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通盘考虑,实施总体设计。

3.2.2 总体设计内容

总体设计应包括的主要内容:分析用户需求,对模型的功能、描述内容和范围做出明确的界定;确定系统的要素构成及相互关系;确定模型的总体结构、子系统的划分、各子系统的功能及相互关系,并画出逻辑框图[3];模型的总算法、输入输出参数;模拟模型所需要的主要输入方案的数据准备;提出解决建模工作难点的初步设想;模型研制的计划进度。

3.3 搜集基础数据

高质量的模型是建立在准确、可靠、符合卫勤保障实际的数据、规则的基础上的。因此,数据是利用计算机进行卫勤保障模拟的基础。卫勤保障模型包括训练、研究、评估、决策支持等种类,任何一类卫勤保障模型,运行起来都必须不断地调用、处理数据。从模型建立过程看,数据准备工作是不可缺少的环节,非常重要。模型运行的过程,就是按照一定规则调用、处理与获得数据的过程。

卫勤保障模型需要的数据依据其模型类别而有所不同。主要包括:计算减员所需要的数据;伤病种类及其初始寿命,采取各种处置措施对伤员寿命的影响;伤病员后送工具的种类及其航行速、容量、使用条件等;各级救治机构中各类救治单元的救治能力(包括救治范围、单位时间内处置伤员的数量等);对伤员的各种处置措施所需的时间;计算各种卫勤资源需要量的数据等[4]。

卫勤保障建所需要的数据十分复杂,有些数据的获取需花大量经费进行实验和调研。国(军)内、外的经验表明,建模的相当时间和经费要花在获取数据的实际试验和统计上面。卫勤模拟中许多定性问题需要量化的数据,获取和处理更为困难。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关系到模拟计算结果的可靠性,而实现数据搜集的准确性需要付出大量艰苦细致的研究工作。

3.4 建立仿真模型

卫勤保障系统是一个随机服务系统,在不考虑外界环境影响的情况下,可以将其看成离散系统;卫勤保障系统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完全“复制性”模拟其现实系统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对现实系统分解、简化,或用数学方法抽象、加工,用数学式子或逻辑关系进行描述,即对现实系统进行离散化,将复杂的现实模型转变成能在计算机上实现的仿真模型。

3.4.1 描述事件

用实体事件描述离散系统,用事件长法进行系统综合是建立卫勤保障仿真模型的有效方法。对卫勤保障系统中不同类型的实体、子系统可用不同的事件状态使之离散。例如,战时医疗后送模拟系统是由伤员、救治机构、后送工具几类实体构成的。各个救治机构和后送工具上都有若干个不同类别的服务台,包括分类组、手术组、抗休克组、留观后送组等,可看为子实体,这些都是具体的、有形的实体或子实体。另外,战时医疗后送系统还有依附于一定作战想定和卫勤保障预案的特殊实体,诸如战斗开始、战斗结束、伤员发生、现场救治机构开始工作等,称为公共实体。它既可用来协调其它各类实体的动作工作等,又可用来协调其它各类实体的动作过程,带动整个运动。

离散过程中,系统必须把关心的实体运动分解成为一系列基本活动和行为,并按照活动和行为的逻辑关系把它们组合起来。这些行为和活动的关节点成为事件。这些事件在模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按照它们在实际系统中的先后顺序、逻辑关系逐个产生。事件与实体紧密相连,某一实体或事件发生,表征着该实体行为和状态发生了变化。某一实体或事件发生或结束,可引起自身实体或另一些相关实体事件发生。事件的不断转换和发生构成了系统运动的全过程。

3.4.2 拟定数据

卫勤保障方案的模拟通过输入相应数据来实现,数据的拟定十分关键。卫勤研究人员根据军事作战方案、后勤保障和卫勤保障方案拟定数据。其内容概括为:战场环境数据(如地形、道路通行性、距离等);军事战斗编成和初始部署数据(如战斗单位名称、编成、人员数量、武器种类和数量、初始位置、配置地域、担负任务等);参战单位的行动(如任务性质、行动路线、目标地点及其它有关参数等);卫勤保障方案提供的医疗后送阶梯的设置、救治机构配置、救治单元的种类、数量、后送工具的前接点、后送点等有关数据。

3.5 编程及调试

卫勤保障模型的模拟通过计算机程序设计来实现,并在模拟使用过程中逐渐调试。程序设计的基本要求是结构简单合理,运行稳定快速,操作使用方便。对于比较复杂的卫勤保障模型,原则上可采用各子系统并行程序设计,当输入数据数量很大时,可先设计一个专门输入初始数据的子系统和模型的总控程序。这样,可解决并行程序设计时,部分子系统程序设计结束后不能调试的问题。

确定恰当的模拟思路是进行程序设计的前提。根据卫勤保障系统是离散系统这一特点,应用事件步长法将系统的运动连为一体,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卫勤保障系统的实际运行过程,亦容易构思模拟思路,进行卫勤保障模拟程序设计。该模拟思路:模拟开始处理紧后事件将本紧后事件删除输入新事件对新事件进行处理。如此不断地产生新事件、新的模拟队列,再处理新的紧后事件,不断推动模拟进行。

编程结束后必须进行调试。任何程序都必须在试用过程中不断调试,使其运行逐渐趋于稳定,逐步符合设计要求。一个实际的卫勤保障问题或过程往往相当复杂。程序设计者尽力简化现实系统的结果,往往使模型的各种功能要求、计算方法、输入输出数据等方面有可能在程序设计中得不到落实,或者所考虑的某些假定不合理。所以,程序调试是程序设计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步骤。

根据卫勤模拟系统比较复杂的特点,调试时需要设计一、二个比较简单、容易直观判断的、用于检验的标准方案,供模型调试运行。同时,对该方案按模型要求进行量化或准备有关的输入数据,让这些数据能够达到程序的各主要分支,使程序受到最大限度的检验,以排除程序上的错误。如果有实例数据调试更好,这可以通过结果分析,发现纠正模型中的假定及算法的不合理性,修正模型中的有关数据的不准确性。

4 模型修正及鉴定

模型对实际问题的描述往往存在某些不客观或不合理的情况,因此,必须在实践过程中对模型进行修改和完善。模型试用是检验和暴露问题的最好手段。通过试用可听取用户各方面的反映,发现模型的缺点,了解用户对模型的要求,以便对模型进行修改,使之逐渐趋于合理。

模型经过鉴定才能推广使用。鉴定要在试用、修改完善后进行。参加模型鉴定的人员选择十分重要。参加卫勤保障模拟模型鉴定应由卫勤领导部门及使用单位的人员组成,包括军队卫勤、军事运筹和系统工程研究人员;军事研究、后勤管理人员;计算机专业等人员。可以从不同的专业角度客观地评价模型。

参考文献

[1]周德祥,胡 阳.关于卫勤模拟训练的浅见[J].国防卫生论坛,2002,(1):41~44.

[2]李雪芳,万嘉珍,扈长茂.海上医疗后送计算机模拟系统的研究[J].人民军医卫勤学术专刊,1994,(1):85~88.

第8篇:环境卫生保障方案范文

陈现国 刘伟志

健全组织,加强领导 受领任务后,立即成立驻训部队卫生防病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召开协调会,明确任务要求和职责分工,确保部队卫生防病工作时时有人管、环环有人抓。

完善预案,加强演练 卫生部门及时召开卫生人员会议,认真研究卫勤保障计划,结合任务要求,制定《野营驻训铁路公路输送卫勤保障预案》、《野营驻训卫勤保障预案》《野营驻训疫情防治应急处置预案》等应急方案。组织参训卫勤保障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业务学习和“五大技术”野外训练,模拟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重点就现场处置、快速侦检、个人防护、伤员分类和救治、污染区洗消等科目进行综合演练,提高其在实战背景下的卫勤保障能力。组织参训官兵开展自救互救训练,使其熟练掌握战救技术,力争在伤后短时间内给予伤者快速、准确、有效的初步救护,从而降低伤亡率和伤残率。

增强体质,加强训练 野营驻训的环境复杂、条件艰苦、训练强度大,对体能的要求较高。因此,平时要加强体能训练,训练中采取循序渐进、逐步加量的办法。进驻前,可组织部队开展5公里越野、长途行军及爬山等形式的体能适应性训练,为完成驻训任务打下坚实的体能基础。

严格体检,加强筛选 对参加野营驻训的人员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为其建立健康档案。实施健康观察,发现体弱、患病者,应当进行复查。对不适合参加野营驻训的人员,建议部队首长作出适当调整。对健康状况不佳,但确因工作需要参加驻训者,要做好登记,并进行医学跟踪观察。

严密侦查,加强防范 卫生部门要对野营驻地周围10公里范围内的村镇、宿营地和演习场地等地域实施进驻前的卫生流行病学侦查,内容包括气候、地理、当地流行病流行情况、常见病、地方病、水源水质和水量情况、部队进驻安全情况等,制定部队进驻后须采取的预防性措施,必要时组织部队服用相应的预防药物,进行预防接种。

强化意识,加强教育 结合野营驻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及训练任务等,采用多种形式,组织开展卫生知识、自我保健、饮食饮水安全、训练伤防护、铁路公路安全行军教育,掌握野营驻地各项活动的卫生保障特点和要求,熟悉多发病、常见病的防治方法,让官兵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增强官兵的自我保健意识。

补充药材,加强保障 充分准备好防治多发病、常见病、地方病的药材及卫生防护器材,增加防疫及“消”“杀”“灭”需用的药品器材,加大饮水消毒净化剂的携行量,增强卫勤保障能力。

军事训练伤的治疗方法

贾 峰

结合军事训练伤的发病机理和我国中医药的优势,我们研究了4种治疗军事训练伤的方法,实践证明,效果可靠。

用复方丹参等药物配合中频电疗治疗训练伤 用复方丹参3片+山莨菪碱10mg+双氯灭痛50mg+维生素B120mg,3次/d,口服;CM2000k型电脑中频电疗仪治疗20min/(次・d),12d为1个疗程。对疼痛较重、不能参加正常训练者,应根据其受伤部位,行痛点封闭。药物配制:山莨菪碱5mg+地塞米松10mg+维生素B110mg+维生素B13500μg+1%利多卡因3ml的混合液,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0ml。疼痛减轻后,改用一般治疗。

用中药外熏治疗军训软组织伤 药物配方:归尾15g,赤勺15g,红花9g,桃仁15g,制乳香9g,香骨草18g,伸筋草18g,艾叶12g,苏木15g,川牛膝1 5g,黄柏15g,防风6g,土元15g,地龙15g。用法:急性期24~48h之后,以水适量将上述药材煎成药液,先薰,待水温合适后再洗浴,每次15~20min,每日薰洗2次,5d为1个疗程。对急性期伴有局部感染者,应进行抗生素静滴或肌注配合治疗。

用骨宁注射液治疗应力性骨折对应力性骨折用骨宁注射液静滴治疗,效果较好。治疗方法:首先制动患肢,常规治疗,对症状严重者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以石膏外固定患处,用5%葡萄糖250ml+骨宁注射液10ml静滴,1次/d,12~14d。

第9篇:环境卫生保障方案范文

一、工作原则

区教育局、体育局、公安交警大队、行政执法局、卫生局等有关部门以及各赛场所在单位要通力合作,统一认识,精心组织,严密部署,实现本届中学生运动会的“零差错”;共同维护各赛场的正常秩序,及时处理比赛期间的突发事件,确保运动会的各项安全保卫工作顺利完成,确保本次运动会在我区圆满成功举行。

二、领导机构

三、安全保卫工作职责分工

(一)区行政执法局

成立佛山市第二届中学生运动会安全保卫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及主要职责分工详见附件),组长由翟庆生(禅城区行政执法局副局长)担任。主要负责保障中运会期间开幕式、闭幕式及比赛各场地周边环境的正常秩序,重点维护赛场周边沿线道路的市容环境及静态交通秩序,及时清理乱摆卖、乱停放,因地制宜规范车辆停放秩序,配合其他部门处理好各项安全保障工作。

(二)区公安交警支队

成立佛山市第二届中学生运动会交通安全保卫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及主要职责分工详见附件),组长由单肖军(禅城区交警大队副支队长)担任。主要负责组织、指挥、督促、检查各项道路交通安全保卫工作的实施;保障本次运动会开幕式、闭幕式及各赛场的交通通畅;为运动会提供一个良好的道路交通环境,做好安全疏导工作、防治交通事故和治安事故的发生,保证各赛场稳定有序。

(三)区卫生局

成立佛山市第二届中学生运动会卫生保障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及主要职责分工详见附件)。组长由江汉基(区卫生局局长)担任。主要负责中运会期间卫生保障工作的协调、指导和督促;协调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医疗卫生保障工作;安排医疗单位在比赛场馆和接待酒店设置人员的医疗救护工作。临时医疗点,落实驻点人员,承担在比赛场馆和酒店下榻运动员和工作

(四)各赛场单位

本届中学生运动会共设6个赛场,分别是佛山市华英学校、佛山市第二中学、佛山市荣山中学、佛山市实验学校和佛山市禅城区游泳中心。

各赛场单位成立安全保卫专责小组,由校长或负责安全工作的副校长担任组长(组长同为佛山市第二届中学生运动会安全保卫部的领导成员),全权统筹各赛场的安全保卫工作。各赛场必须制定具体的安全保卫工作方案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落实人员配置,明确职责分工,责任落实到人,保证比赛期间各项安全保卫工作指挥调度畅通无阻,及时高效处理各类问题和突发事件。现就各赛场的安全保卫工作部署,提出具体要求如下:

1、做好自查自改

各赛场要在比赛前做好安全保卫自查自改工作,消除安全隐患,保证运动会各项目顺利举行。本届中运会组委会和安全保卫部将联合有关部门在运动会开始前对各赛场进行全面深入检查。

2、门卫、保安

(1)加强比赛期间各赛场门卫及保安的值勤工作,合理分配赛场的安全保卫力量;门卫要把好关,限制外来人员随意进入校园,非参赛人员实行凭证进入赛场。

(2)制定保卫值班方案,对校园和赛场进行定时定点巡逻,重点做好比赛场馆内部和周边区域的安全保障工作,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及时处理;

(3)加强比赛期间饭堂、宿舍等区域的安全管理,非本赛场工作人员严禁进入饭堂和宿舍,切实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提供良好的食宿环境,确保参赛运动员安全就餐和获得充分休息。

3、场室管制

(1)比赛场馆在比赛前、后要及时进行清理和封闭,任何人未经批准,不得随意进入。参赛队伍的训练要按照本届中运会筹委会的统一安排进行;

(2)比赛期间,各赛场学校应对学校教学楼、实验楼、学生宿舍等非比赛场区实行特殊安全管制,保障学校财产安全,避免安全意外事故在赛场内发生。

4、车辆停放

积极配合交警部门和行政执法部门,加强对比赛期间各赛场繁忙路段的指挥疏导,保证通往赛场各要道的交通畅通无阻。

各赛场要制定好停车方案,落实停车场地,做到合理设置,畅通分流。优先安排领导嘉宾、接送参赛队伍车辆的停放位置;预留一定数量的观众停车区域,比赛前一周完成定点、划线、设置标识等工作;各赛场要安排专人现场指挥各类车辆停放,疏导学校门前交通,并做好车辆的保管工作。

5、赛场秩序

(1)各赛场负责单位严格对进入赛场的人数进行控制,避免观众人流过分聚集情况的发生,确保赛事不受干扰,比赛顺利进行。

(2)比赛场馆内要配备足够的工作人员,以应付维护比赛现场秩序和处理应急情况的需要,落实人员分工,配备对讲机等适当的通讯器材。

(3)各赛场要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所承办比赛项目的特点,制定赛场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和比赛场馆疏散分流办法,做到考虑周全,可操作性强。

(4)确保赛场安全有序,严禁外来不良人员混进赛场。参赛队员在各领队的带领下统一进入赛场。各领队要加强对运动员、啦啦队员进行的纪律和安全教育,并注意提醒运动员随身携带证件。

6、器材设备保管

各赛场要做好比赛器材设备的保管、保养和防盗工作,专人负责,定点存放,有关器材设备的搬运、安装、使用要有专人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