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通信技术知识范文

通信技术知识精选(九篇)

通信技术知识

第1篇:通信技术知识范文

[论文摘要]分析了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涵、特点,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知识流程以及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可行性。探讨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技术框架:数据库和群件系统、知识检索、网格技术。

一、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涵

知识管理是一个对人和信息资源进行动态管理的过程。知识管理的重点在于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在管理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传播与共享,最终提高图书馆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实现图书馆的发展策略。简单地说,就是人在管理过程中对其集体的知识与技能的捕获与应用的过程。

图书馆知识管理是通过对图书馆所有的知识资本进行综合管理,实现知识的创新和增值。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1)从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出发,强化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功能,这是基于服务的知识管理,它将知识管理视为对知识有效管理的过程,即对图书馆内丰富的信息资源进行提炼、组织、开发、服务、传播,以直接满足用户知识需求的过程。

(2)从图书馆的组织属性出发,用知识管理的思想指导图书馆的管理工作,通过注重图书馆内部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化来促进图书馆的创新,提升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最大化地实现图书馆的管理功能。这是以人为本的知识管理。

具体理解,前者强调的是对图书馆内客观显性知识的管理,图书馆通过走知识服务之路,实现“知识导航”目标,充分体现服务的价值和信息资源中所蕴含的知识的价值,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图书馆信息管理的延伸和升华;而后者强调对人的管理,尤其是重视对人的隐性知识的管理以实现组织知识的创新,创建“学习型组织”,这与企业知识管理的内涵基本一致。因此,图书馆的知识管理与企业的知识管理不同,既是管理的过程,又是管理的方法,既具服务功能,又具管理功能,是新型管理与深层服务的高度统一体。

二、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特点

2.1知识管理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体系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知识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深刻理解,是描述客观世界的抽象概念体系,是传承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途径;从显现方式来看,知识又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知识是第一生产力。知识是由信息组成的,是信息上的金字塔,因此,知识管理中的信息源更加宽广,对各类信息和各种介质的信息进行系统的梳理是知识管理的一个显著特征。

2.2隐性知识的转换

知识管理强调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综合管理,不仅重视显性知识的开发、研究和应用,而且注重有效地组织隐性知识,促进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隐性知识是指那些人类认识还比较模糊的暂时还无法清楚表达和沟通的抽象概念体系,比如个人的主观看法、情感、组织文化等,因此对隐性知识采取强有力的管理是知识管理的特征。传统图书馆信息管理模型主要分为采、分、编、典、流,所操作的对象是已经格式化的显性知识,对半格式化、非格式化的知识以及隐性知识缺少必要的管理能力。知识管理就是通过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对图书馆所拥有的知识资源尤其隐性知识进行综合管理和利用。

2.3建立知识共享平台

知识管理的精髓就在于知识的共享和交流。在知识全球化的今天,共享其他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已经可以实现。目前,我国各类型图书馆正在积极发展联机编目和数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CALL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的建立就是典型代表。各个图书馆必须通过多种渠道的协同发展,以形成一个互补互惠,相互促进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并通过网上信息服务,提供各自的网上信息服务等手段充分发挥文献资源的作用。高校图书馆在知识的存储和传播上,可以利用知识管理的手段对数据库技术、文献检索技术、智能、网络技术等实现合理组织,保证知识的充分共享。

三、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可行性

3.1图书馆工作的知识性使知识管理引入图书馆成为可能

知识管理的运作流程环节为:知识的创造与整合、知识的加工与编码、知识的转移与扩散、知识的共享与交流。而图书馆的工作环节为:信息、知识的收集、整理、传播、共享、利用。工作环节颇为相似。

图书馆作为知识密集型组织,是知识的集散地,是知识传播交流中心。现代的知识管理理念,注重在知识共享的基础上,强调知识的利用和知识的创新,也就从根本上和图书馆的工作目标”知识共享”相吻合。图书馆既要把编码化的知识传递给用户,又要不断将不同质、不同量、不同类型的知识与信息进行科学的组合,引出新的含义和新的效用来。这就为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提供了可能性。

3.2信息技术工具的采用是图书馆实现知识管理的前提

现代图书馆具有资源存储数字化、资源传递网络化等特征,它的建设为实施知识管理奠定了重要的前提和技术基础。只有实现了资源的数字化存储,才能有效地建立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才能真正参与以知识为内容的组织管理。只有建立起网络化的资源传递渠道,才能实现对客观显性知识的快速传播。所以,现代图书馆的建设为基于服务的知识管理提供了技术平台与网络环境,可以真正有效地实施对客观显性知识的管理。

基于服务的知识管理涉及对客观显性知识组织、开发、服务、传播等管理活动,需要运用一系列先进的信息技术与工具,如:超文本技术、元数据技术、存贮结构技术、大型数据库技术、智能技术、知识挖掘技术、智能推拉技术等。而基于人才的知识管理也涉及到图书馆内部知识的共享与创新、馆员之问的交流与协同工作等目标,其实现通常也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和相应的配合,如:数据仓库技术、文档管理技术、工作流技术、共享技术、中间件技术等。所以,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是复合图书馆知识管理得以实现的前提。

四、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环节

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包括五个知识环节(如图l所示):从外部获取知识和信息并生成知识、存贮知识、转移知识、共享知识、创新与应用知识以及向外部提供增值知识服务。通过知识环节,图书馆实现其知识功能,对内保持可持续知识创新,对外实现知识增值服务。

4.1图书馆的知识有效生成

图书馆知识有效生成有三种途径:馆员个人知识的创造、图书馆对外部信息(知识)的获取和学习、图书馆原有知识的合成。具体内容包括馆员队伍建设知识的生成、信息资源建设知识的生成、用户服务知识的生成、图书馆基础结构建设知识的生成。

4.2图书馆的知识有效存贮

具体内容包括馆员队伍建设的知识存贮、信息资源建设的知识存贮、用户服务的知识存贮、图书馆基础结构建设的知识存贮。存贮的形式可以是文字档案(如馆员情况表)、工作备忘录、工作流程图、组织图、电子文档、数据库(书目数据库、读者管理库等)等。

4.3图书馆的知识有效转移

具体内容包括馆员队伍建设知识转移、信息资源建设知识转移、用户服务知识转移、图书馆基础建设知识转移。转移形式包括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传播、知识转移;也可以利用传统的各种人际交往形式(交谈、书信、文件等)进行信息传播、知识转移。

4.4图书馆的知识有效共享

具体内容包括馆员队伍建设知识的共享、信息资源建设知识的共享、用户服务知识的共享、图书馆基础结构建设知识的共享。共享的形式可以是团队研讨、工作中的“传帮带”,也可以是工作经验的概括总结(如工作流程图的绘制、工作规范的制定),以及各种工作经验的综合研究成果(如专题工作研究报告)等。

4.5图书馆的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

具体内容包括馆员队伍建设知识的创新、信息资源建设知识的创新、读者服务知识的创新、图书馆基础结构建设知识的创新。创新的形式可以是各项工作方法的创新(如培育员工方法的改进)、工作知识基础的创新(如信息资源来源的扩展)、工作对象的创新(如用户服务范围的扩展)、工作产品的创新(如各种虚拟服务的开展和各种特色数据库的研发)等。

五、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技术框架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现必须有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支撑,其运行也必须以技术框架为基础。知识管理涉及以现代信息技术、通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沟通系统、仿真系统及网络技术和在此基础上的人机互动系统等有效管理工具,它集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虚拟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激光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等于一身,这些技术促使知识管理向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方向发展,是知识管理的真正催化剂。其核心是网络技术与知识仓库,能够对异质系统中的知识进行无缝检索,并通过Web浏览器向用户提供知识。

而图书馆在实施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很有必要建立一个总体的技术框架,这样将各项知识管理技术综合起来应用,才能达到好的效果。知识管理是个多层的体系结构,它由不同层面上的技术组件构成。

5.1Intemet和Intranet

位于最底层的是Intemet和Intranet网,它由平台服务、网络服务和分布式对象模块组成,这一层的主要功能在于提供知识管理系统的传输支持。以Intemet为标志的信息高速公路是微电子技术、数字技术、电子光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光纤通讯技术、交互式网络技术、智能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知识共享的程度。

知识管理系统运行在Intemet/Intranet上,能够与图书馆其他业务管理系统进行无缝的数据交换,以信息流驱动业务流。可以从分散存储在数据库、hatemet/lntranet网站、文件服务器等不同系统中的信息资源里挖掘出有用的知识并映射成统一的知识地图。

5.2数据库和群件系统

数据库和群件系统构成了这一结构框架中的第二层。数据库是面向主题的、集成的、稳定的、随时间变化的、包含历史的数据集合,它用以支持管理中的决策制定过程。它存贮了组织通过各种来源所积累起来的历史数据以及现在数据,将它们整合起来以便于管理和分析。群件技术是支持知识管理的最重要的技术之一。它是一种为工作团队的协同工作提供支持和服务的一类技术。目前常见的群件产品有Loutus/IBM公司的群件软件Notes、Novell公司的Groupwise和Microsoft公司的Exchange。

5.3知识检索

知识检索在整个体系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它包括数据挖掘和搜索引擎、知识检索功能以及知识地图。

5.3.1数据挖掘和搜索引擎

系统使用数据库和搜索引擎等技术将专家技能等隐性知识和分散的文档、数据等显性知识一同转化为可复用可检索的显性知识。数据挖掘是面向发展的数据分析技术,其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统计学等技术,高度自动化地对大型结构化数据集进行探查,可以发现有用的知识,从而为决策者提供有力的依据。

搜索引擎是人们在网络上查找信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从国外的yahoo、Google、Altavista到中国的新浪、搜弧、中华网等,几乎每个门户网站都提供了搜索引擎入口。基于技术原理搜索引擎可分为三大类型:基于Robot的搜索引擎,Catalog和元搜索引擎。搜索引擎技术的提高依赖于人机界面交互技术、关联式的综合搜索及智能化、个性化、结构化的搜索等。其关键问题是在保证找到最全面信息的同时,还要兼顾信息的关联性。

5.3.2知识检索功能

知识检索功能的运用,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推动。一方面,从“语义上”推动知识检索,利用数据抽取、语言分析、主题词表、词义网络、分类组织体系、Ontology等相关技术。另一方面,通过“协作”推动知识检索。专家在协同环境下参与实现知识的检索。

5.3.3知识地图

知识地图是一种知识库管理系统技术和Intemet技术相结合的新型知识管理技术。它采用的是一种智能化的向导,通过分析用户的行为模式,智能化地引导用户摆脱寻找知识过程中的混乱状态,在相互独立的知识点之间建立联系,以促进知识之间的链接,顺利获得目标知识,为知识服务提供良好的平台。知识地图实质是一种导航系统,它有助于知识的重复利用。知识管理的目标是以富有效率的方式系统管理知识资源,知识地图在整个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2篇:通信技术知识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 有效性 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只有有效的教学方式才能够提高学生的成绩和各种能力。那么,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可以得到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通过课堂活动,帮助学生可以取得学习收益最大化,从而有所改善、有所进步。

一、信息技术课的特点

信息技术课是介绍数据与信息结合在一起并有效应用的一门课程,其所学的内容包括:数据与信息的采集、处理、存储、交换、传输管理等等。信息技术课相较与传统的经典文化课更注重实践,更注重知识的灵活运用,更能帮助学生全方面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的特点是在教学进度和教学要求上讲究“异步”既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沟通;在学习方法上强调“协作学习,合作教育”;对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果评估上则是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

二、目前信息技术课存在的不足

目前在我国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课的教育上还存在很多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有效的掌握信息技术知识。而当前信息技术课的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模式单一、未能将信息技术知识与操作有效的结合、忽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等等。所谓教学模式上的单一是在信息技术课堂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通过“教传学授”的教学方式进行教育;信息技术知识与具体的操作未有效的结合,严重阻碍学生有效的信息技术应用于实践;在学校中信息技术课程只是将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教育给学生,关于信息技术更多的、更深层次的知识需要学生自己掌握,在教学中忽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道路。

三、以学生为主体,合理组织学习

1.以学生为中心,合理的组织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在信息教育课堂中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采用有助于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的教学方法进行教育,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主要是起到辅导的作用,将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由于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需要学生动手动脑完成实际操作,所以合理的组织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我国教育大纲中已经明确的规定在信息技术课程教育中学生的上机时间不少于总学时的70%,信息技术课程多半属于操作课,教师合理组织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的学习,能够具体的掌握学生的程度,对计算机知识掌握较差的学生进行单独辅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效的掌握知识。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掌握知识方面,学习兴趣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对信息技术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够有效的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在培养学习对信息技术的兴趣首先要以学生为主,在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如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以信息技术为主的创意大赛、信息技术讨论赛等等多种形式的开展,学生在参加各种活动中能够巩固信息技术知识,同时学生发散思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促使学生灵活的运用信息技术知识。

3.信息技术课的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信息技术的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学生通过长自己动手动脑的过程,能够正确的使用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的作用有效的发挥。将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与信息技术教育结合在一起,通过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能够真实的感受到信息技术的实用性,促使对信息技术有更大的兴趣,积极投入到信息技术的学习。信息技术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使信息技术更日常化,学生不在将信息技术课看做为一项任务,而是作为生活的一部分看待,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上得到进步和提高。

4.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仅有助于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对于其他学科知识的掌握也非常有效。所以,教师在教育学生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教师在传授知识前,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并根据自己对教材的了解确定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老师在进行讲解知识的过程中纠正学生错误的分析思路。另外,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经常进行信息技术经验交流。长此以往,学生的自学能力会不断的增强。学生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提高信息技术成绩。

总之,通过以学生为主,采用多种教学模式的信息技术课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在教育学生时经常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比赛、生活体验等等,大大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和丰富学生课外知识,同时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等不断提高。所以,以学生为主,采用多种教学模式,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性,能够增强学生有效的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并正确的使用信息技术知识。

参考文献:

第3篇:通信技术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职通信专业;课程改革

通信系统技术是信息产业链的重要组成,现代的通信系统具有双向性,实现多点对多点的信息传输与交换,完成信息收发通信系统由两个部分组成。由于我国软件和硬件技术处于整个信息产业链的下游和,因此我国通信技术链相应的岗位群,主要有通信制造业、通信服务业、安装、调试、运行、维护。

一、高职通信专业课程的改革

高职通信专业课程的改革,首先要科学地构建树形高职通信专业课程体系,以确定各门专业课程在支持通信技术链的地位及作用,有利于教与学过程中对知识、技能重点及难点度的把握,从而明确各门先后课程之间理论对技术的支撑、技术对理论的实现的相互关系,以及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对职场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凸显“通识为本,专识为未”的原则。树形课程体系分为:第一,树根为通识课程,包括语言、数学、物理;第二,树主干为专业基础理论课,即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第三,分支树副主干为支持硬件和软件技术专业理论课程,包括信号与系统、c语言;第四,树枝为专业基础技术课程,包括模拟电子、数字电子、高频电路、微机原理、通信原理;第五,树叶为专业实用技术课程,包括接入网技术、光网络技术、天线技术、数据通信、程控交换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移动网络优化、实用电源技术、通信工程概算、电信营销与客服。

高职通信专业树形体系,由根到叶的知识结构稳定,衔接紧凑,实现通识课作为专业基础课的工具,专业基础理论课对专业基础技术实现的理论支持和引导,而专业基础技术课对专业实用技术课的支撑。高职学生大多都学习语言、数学和物理,只要有了根树,经过高职通信树形课程体系的学习,能成为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具有专业素养的栋梁之材,实现由高职生向职业人的角色蜕变。

二、高职通信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高职通信就业定位在安装、调试,运行、维护与营销,对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专业基本技能以“必需”为准,凸显市场定位为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通信专业课程对通信系统技术链的支持关系,教学过程以服务于通信系统技术链为任务的驱动,强调各门课程之间知识及技能,在点、线、面上的承前启后关系,构成与通信系统技术链相对应的知识链和技能链。树形通信专业的知识与技能体系,确保毕业生尽快融入职业,在通信行业的职场可持续发展。

理论教学环节难点,首先,组建通信技术专业教学团队,构建与通信技术链对应的知识链和以任务为驱动的技能链的树形课程体系。其次,每位专业的授课教师,梳理与该门课程链接的前后课程之间支持的知识点,以保持先后课程之间理论支撑与技术实现的衔接与融合,使整个通信技术课程体系的知识结构一体化,确保每门课程满足高职生在通信技术链工作岗位职能的知识需求。最后,专业负责人根据各门课程知识点的要求,定期与专业授课教师沟通,检查跟踪每门课程的教学进程,教学效果好坏取决于细节之处的常态化的监督,保持各课程之间的相关性及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的落实。

实践教学环节难点,第一,对应理论教学配置的实验与实训设备,通信技术发展快,通过何种方式获取昂贵的通信专业实训设备尤为重要,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从2006年与中兴通讯学院合作,获得企业在支持,建立中兴通讯NC实战型的硬件实训平台,包括程控交换机和GSM基站子系统,引进中兴通讯学院的教学法,以模块化的内容构架,分层―交织的内容组织形式为基础,以任务为驱动力,围绕实战型训练的核心,辅以自我评价的助推力,最终实现提高学生实训能力的目的。第二,实验和实训项目的设置,确定以点,线、面的技能训练为“项目导向”,既可恰当地将专业课程的知识点应用,又能很好地适应高职毕业生工作岗位的专业技能需求。

通信技术链的子系统多为嵌入CPU芯片的微型机,高度智能化,拥有独立的操作平台,提供与Pc机现场相连RS232接口及远程连接的以太网接口等,同时根据近年学生毕业实习报告中涉及的专业技能,实训项目突出软件与硬件技能融合,同时涉及三网技术如互联网internet、移动通信网GSM、公用电话网PSTN和有线电视网CATV 。全面质量监控引入通信技术课程体系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因为人才培养过程如同企业产品加工过程,每一门课程教学过程就像产品的一道工序,如果一个产品加工需要l0个工序,每道工序的合格率都为100%,最终产品合格率为100%,而每道工序合格率为90%,各每个工序之间为“与的逻辑”关系,则最终合格为90%1%34%,所以必须严格按要求完成每门课程设置的教学内容。

三、结语

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近两年毕业生的就业率98.5%,其中9O%从事与通信相关工作,BSC网管28.2%、光传输网维护5.1%、基站维护员20.5%、直放站安装维护员2.1%、网络优化技术员2.2%、通信)工程勘测7.7%、通信工程设计员5.1%、华为设备督导2.1%、客服10.3%、营销5.1%、资料管理员7.70/0等工作岗位。通过“以市场为导向,以任务驱动”为原则的教学实践,毕业生的就业总体情况与高职通信技术专业市场调研及对需求岗位相符,实现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目标。

参考文献:

第4篇:通信技术知识范文

一、信息技术课程的研究方向

信息技术和人们的生活如今已分不开,人们利用计算机从事生产劳动、销售亦或者学习知识、了解新闻等信息,还可以接收信息。这不仅仅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也使人类社会发展得更加快速便捷。

学生学习信息技术非常重要,这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到信息技术对现今社会的影响而且可以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培养更多的兴趣。老师可以利用计算机对学生进行授课,以动画或图片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提起他们的兴趣。以达到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目的。

信息技术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知识及操作计算机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在学习中会不断地接触到。例如。通过计算机我们可以了解更多的文学知识、资料收集、新闻信息、少儿节目、音乐娱乐等等。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练习英语读音,可以通过视频教学学习知识,遇到学习中的难题。可以通过计算机向老师求助或者在电脑中搜索相关解题方案。

中小学生学习了信息技术知识,就能通过计算机解决生活中、学习中遇见的问题。也可以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培养兴趣爱好,通过视频教学学习如何下象棋、围棋等等。

二、中小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

中小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的大致内容有:

(1)中小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学习打字;

(2)中小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阅读增长知识;

(3)中小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解决问题;

(4)中小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学习画图;

(5)中小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培养兴趣爱好,例如网上象棋、围棋等在线教程等;

(6)中小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了解更多的信息化知识。

中小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多种多样,如利用不当,也会给小学生带来伤害。如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游戏、耽误学习等,但是如果利用得当,将会使小学生受益匪浅。老师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计算机搜索有关唐诗或者故事、谜语等,在班会上开展学习交流会,然后让同学把在网络上了解学习到的唐诗、故事等进行交流,让学生共同学习了解。对于说得好的同学,老师可以给予相应的表扬与鼓励,这将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特征

(1)学习内容获取的便捷性;

(2)学习内容探究的全面性;

(3)学习内容的实效性;

(4)学习内容的多样性;

(5)学习内容的可更新性。

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特征广泛灵活多变、快捷方便。当学生在家写作业时,遇到难解的问题时,如父母不在家或者不会做这类题型时,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了解题型、分析题型,解决题目中的问题所在。也可以通过网络联系自己的老师,老师可以通过网络给自己讲解题目,这样问题不仅解决了,而且自己也掌握了对计算机的利用。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不同于以往的传统课程。它着重于对中小学生进行初步的信息意识、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的培养,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体现出如下几个特点:基础性、实用性、工具性、发展性、实践性、整合性、兴趣性。

教师上课的时候可以通过计算机事先做好相应的PPI、图片资料的收集等,在课堂上通过幻灯片的形式播放给学生看,这样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培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需要培养的,更是探索的一种求知欲,这是积极的。学生一旦对某些事情没有兴趣就无法更深地了解这些事情,发觉其中的奥秘和从中获取知识,也无法从学习中获得快乐,这样学生会厌倦学习。只有培养了兴趣,学生才能持之以恒地学习。老师要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当学生利用电脑能打出很多字的时候,可以适当地夸奖,比如说:“你真厉害,这些字这么快就打好,打字速度比其他同学快好多呢,要继续努力。”再或者当学生在电脑上打开了一段音乐,你可以这样说:“你真厉害,同学都不知道怎么操作,你居然知道。”学生在受到老师的表扬后,心里非常开心、非常舒服,他们就想再次受到老师的表扬,这样他们就会专注于某项事情,这样兴趣有了、有了兴趣自然就会更好更专注地学习,学习中问题有了,就会找老师问,老师可以说:“这个问题问得真好,其他同学还没发现呢。”在学习中不断地受到老师的表扬,会使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更浓。就更想知道得越多。所以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老师的表扬与鼓励是促使学生产生兴趣的关键。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也大大增添了学生的求知欲。

五、信息技术课程对中小学生的影响

中小学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了解更多的信息和知识。增长自己的阅历和见识。当老师在课堂上提出“每个同学可以在网上找一些不会做的习题,然后课堂上大家一起讨论研究”时,同学可以通过电脑搜索习题,完成任务。当老师布置作文时,如“今晚回家写份植物的生长过程及习性,不了解所写植物的生长过程及习性的可以通过网络查找”,同学可以通过电脑查找资料完成写作。平时没事的时候也可以从网上了解更多的知识,从网上多看看习题,多学习,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学习水平有所提升,也使学生从中学习了不少知识。

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的素质和见识提高不少,了解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这些知识给学生的生活提供不少帮助。中小学生还可以通过电脑与同学老师互相交流学习上的问题,以及生活上所遇到的一些问题,觉得不想和父母交流的可以和老师交流。老师可以通过学生与自己的对话了解学生在生活中或学习中遇见的问题并及时地给予正确的指导与开导。

第5篇:通信技术知识范文

网络信息技术教育的出发点是信息技术教学,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根本目的是通过网络信息技术与教育手段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网络信息技术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实践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双主教学,即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让教师在网络信息技术媒介的帮助下通过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响应这种引导后,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启动其接受知识的能力,从而优化整个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网络信息技术在技工院校艺术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无疑是给技工院校艺术教学工作建立了一个新平台,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从事技工院校艺术教学工作的教师可以通过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一系列优点来进行全新的教育,有目的地进行教学,从而促进学校和学生共同发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教师如果能够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引入入胜的课堂导入情景,就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进而把学生引入到特有的教学环境中,开展艺术设计教学活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好的课堂导入情景,是学生打开兴趣之门的钥匙,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导航。因此,教师在开展艺术专业课堂教学活动时,要根据教材内容知识、学生知识水平以及学生接受能力,合理选取情景导入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园林设计》这门课程时,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法,播放一些优秀的园林设计作品,带给学生美的感受,吸引学生们的眼光,激发他们对园林设计的欲望。在学生们兴趣激昂之际,教师再导入园林设计的学习课程,向学生讲解如何对园林进行不同角度的设计。就这样,通过信息技术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引入学习课题,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课程,在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的同时,还能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使抽象的理论活动充满艺术美,从而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突出重点,提高效率

艺术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涉及面广,重点内容很多,如果单靠教师讲解,采用传统的“粉笔――黑板”教学方式,让学生跟着老师的粉笔走,只会让学生听得乏味,记得费力,长期下去极有可能引起学生的超限抑制,降低艺术教学成效。通过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教学手段多样化,丰富教学内容,能把抽象的艺术教学知识点具体化,使学生对艺术理论知识的应用有一个更加具体的感受。譬如说:在准备教学任务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计划收集教学资料,制作成多媒体教学课件,引导学生在多媒体教学课件引导下学习相关知识点,从而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的带动下,不但能为课堂教学增添活力,还能突出教学重点、难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成效。

(三)明细结构,提升认知

新一轮教学改革强调教学与生活的结合,通过网路信息技术的引用,能帮助学生走出艺术教学课堂的禁锢,走进艺术世界,从而有效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让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知识的积累。技工院校的学生多数属于90后,他们正处在求知欲强烈的年龄阶段,如果让他们长时间呆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枯燥、抽象的艺术理论知识,是没有教学成效的,即使让他们完成练习任务,他们也是为任务而练习,并没有深入了解艺术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通过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创设一个与生活相似的教学情境,能帮助学生脱离课堂禁锢,解放自己,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感受艺术的美和艺术创作的神奇。故此,技工院校艺术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学好教材内容外,还要有效应用网络信息技术,明细知识点结构,帮助学生提升认知,让学生对艺术知识进入深层次理解阶段。

如:学习《设计色彩》当中的课程内容时,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生创设风景写生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观看风景写生教学视频片段,进行风景写生练习,帮助学生了解色彩在色相、明度、饱和度以及色调等方面的训练与运用,解决色彩在画面机构组织中的构成意义。这样一来,就可以通过简单的一个网络视频教学案例,让学生把所学全面而恰当地运用到课程中,并从中掌握大量的基础知识,学会色彩设计的重点是“一切从画面结构出发”。

第6篇:通信技术知识范文

关键词: 初中信息技术 问题情境 创设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兴趣、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而在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重要内容。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是现代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将继续解决的问题。本文介绍了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并具体阐述在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1.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

1.1诱发性原则。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以促使学生认知和思考为目的。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为学生制造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将学生带入信息技术的学习中,同时使学生产生积极思考此问题的欲望。

1.2合作性原则。根据教育时代的要求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团队知识和合作能力,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分享,在享受个人学习成果的同时学会欣赏他人。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充分利用分组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小组学习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1.3问题冲突的和谐统一原则。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既要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又要注重课程的三维目标,问题情境要与信息教学主题有关,以实现问题情境与教学主题的和谐统一。

1.4问题的层次性原则。信息技术课堂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按照从易到难的过程,注重认识和学习事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要按照这一原则,并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和经验,为学生设置较好的学习框架,有层次地让学生进入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

2.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2.1选择合理有效的教学材料。教学材料是课堂问题情境创设的基础,丰富的教学材料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因此,在创设情境问题时教师要根据教科书的教学思想、教学目标选择合理的教材资料,同时教师选用的教材资料还要有一定的拓展性。此外,教师选择的教材资料还要有一定的针对性、趣味性和新颖性。这样的教学材料能够给学生创设美好的学习情境,通过新颖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针对性地提高学习的信息技术技能。

2.2借用悬念创设信息技术课堂问题情境。借用悬念指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较强的求知欲,设置一些科学新颖的、能够使学生主动探索的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能够有效联想,调动已有的相关知识和经验,并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同化课堂中学习到的新知识。

2.3结合实际进行问题情境创设。知识源于生活,而人们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为生活服务。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结合人们的实际生活,尽可能接近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环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更好地融入信息技术学习中。

2.4以活动的方式进行问题情境创设。开展活动是创设课堂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方式之一。初中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好动心理,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相关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设计问题,这样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抽象的和较难的知识能够通过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和掌握,并以此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例如,在教授Excel时,教师可以针对此内容组织一次比赛,让学生计算一张成绩单,看谁先算出。之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分享计算方法,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

2.5通过展示成果进行信息技术课堂问题情境的创设。通过该展示成果创设问题情境是一种直观的问题情境创设方式。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展示成果,能够很好地刺激学生的感官,有利于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知识的接受和理解。例如,对一段文字进行字体修饰时,可以将采用不同方式修饰过的字体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观看查找其中不同之处。这样学生便可以对已学的知识加以运用,发现新知识,不但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还对学生的知识进行拓展。

3.结语

中学生具有很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理,问题情境创设要充分利用这一点,使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友芬.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商情(科学教育家),2008(02).

第7篇:通信技术知识范文

关键词:知识管理;技术创新;技术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1-0020-02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对知识的管理。忽视对技术知识的了解和管理,必然会影响到技术创新管理的成果和效果。如何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导入知识管理机制,已经成为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

一、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的关系

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是企业创新系统的两个方面:知识管理是一种手段,用来规范和配置创新过程中获取、创造、传播和应用的理念、信息、数据和技术等知识;技术创新是一个行为,用来实现“知识”从最初的设想到最终的产品商业化的循环过程。创新的核心在于知识的规范与配置、增长与运用。因此,企业必须关注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的协同发展。

1.知识管理有助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来源于知识,技术是一种特殊的知识表现形式,技术凭借知识管理而得到创新。对知识源进行合理分析与应用,就可以获得技术创造的多种解决方案,这种合理分析主要依赖于隐性知识而不是显性知识。

2.知识管理和技术创新共存。企业的知识管理和技术创新标志着企业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企业的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并存,作为企业应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的强有力的措施[1]。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生存,这种共生需要宏观介质与微观介质与之匹配,培养共生的环境。

3.技术创新的过程实质是知识转化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技术创新过程的实质就是信息和知识的转换过程,而知识管理就是对此转换过程的管理。从知识论角度来看,组织的自主技术创新实质上是在现有知识基础上进行的知识创新活动,在此过程中不但会有新产品新工艺的出现,还能实现企业知识信息的共享整合及演进[2]。

二、企业技术创新中实施知识管理的意义

1.帮助技术创新人员筛选和甄别有价值的信息。在知识时代中,企业获取信息的途径有很多,获取的方式也极其方便。而正因如此,“信息错位”、“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会导致技术创新人员在做决策时受无用信息干扰,并陷入困境,降低创新人员做决策的速度,从而为企业带来一系列不必要的麻烦。这时,知识管理的导入就能够有效地控制这一现象。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对知识进行管理,可以帮助技术创新人员筛选和甄别有价值的信息,使得海量无序的信息转换为浓缩优质的智力资源,满足技术创新不同阶段的知识需求,有效地减少创新人员在做决策中出现的失误。

2.提高企业知识利用效率,降低创新成本。通过知识管理,对企业的各种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进行处理,并把这些知识用一种适合于用户及商业环境的方式表示出来,提供给企业员工分享、吸收、利用,从而提高知识的利用率。知识的共享和应用可以避免重复开发,例如软件开发中的可重用模块、部件和工业领域内的标准件,工业标准、行业标准等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技术创新的速度和最终产品的可靠性和维护性,降低总的开发成本,提高开发速度[3]。

3.有效规避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现在许多企业已认识到,企业应该到客户那里获取企业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通过对知识的传播和收集,通过企业与客户的互动沟通,企业可从市场得到更多的信息,从而为技术创新做依据和参考,减少技术创新方案中不完整之处,以及可根据市场信息的反馈来及时调整创新方案[4]。知识管理可以改变技术创新的速度,减少技术创新成本,提高技术创新成功率,避免项目失败的风险。

4.技术创新人员能从过去的技术创新项目中吸取经验教训。运用知识管理,对技术创新的整个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将技术创新各个阶段的数据整理成数据库,增加企业知识储备,将个人知识和信息提升为组织的知识,以便使今后的技术创新人员能从过去的技术创新项目中吸取经验教训,熟悉技术创新环境,学习其他员工的经验。

三、建立技术创新中的知识管理机制

1.建立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管理的组织形式。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管理的知识库通过其特有的模式实现不同类型知识的流动以及之间的相互转化,为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知识需求者有效使用知识提供可行知识库自身的存在,还需要与知识库运转机制相适应的组织结构,支持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知识管理。根据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的规模及其创新的程度,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建立知识管理的组织结构时,可以选择以下组织结构形式:(1)学习型组织。(2)网络—层次型组织。(3)实体—虚拟知识社群。(4)虚拟团队。

2.运用知识管理控制技术创新风险。风险是指对系统未来不确定性预测的一种偏差。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是不断开发新技术、产生新知识,并生产高技术知识含量产品的过程。由于外界环境和其他因素的变化,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另外,对技术创新过程实施知识管理,也会对创新产生一定影响和改变,也将导致一些不确定性。为了确保导入流程顺利完成并且有成效,需要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机制,包括风险管理程序、风险管理技术和风险管理保障机制三部分。

3.基于知识管理的创新绩效追踪机制。在企业不同层面上,导入知识管理的成败,系统导入流程的正确与否约占关键因素的70%以上,技术仅占不到20%的关键因素[5]。因此,企业技术创新在导入知识管理的过程中,需要运用知识管理成效追踪机制,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导入知识管理的评价体系应该是一个兼顾人(People)、流程(Process)与技术(Technology),同时可为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在知识管理导入前、后,进行量化诊断与绩效评估的体系。

在科技、网络、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技术创新活动是企业维持竞争优势的关键,而知识作为核心资源,通过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真正地使企业在变化骤然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导入知识管理机制,无疑是一件明智且富有远见的举措。

参考文献:

[1] 杜跃平,周永红.论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的共生环境[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5.

[2] 张子刚,周永红,刘开军.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管理的能动效应[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10):89-91.

[3] 谢荷锋,卢碧玲,肖斌.企业知识管理能力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43-48.

第8篇:通信技术知识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职高专;教学改革;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10-0105-02

在教育部提出有关于高职高专教育工作发展问题的解决中,曾经指出,想要发展高职高专教育,就应该从基础理论教育内容和信息化技术的结合出发,针对当前社会的发展形势,培养出更多具有专业素质的人才。突出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在近些年的教育改革中,高职高效教育发展已经得到初步的成果,极大程度缓解了社对人才的需求。但是就目前而言,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还不够成熟,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发展,以及和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性的结合。本文从信息化技术在高职高专教学中的应用分析,旨在促进高职高专院校人才的培养。

1.信息技术与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联系

技术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国家要求促进教育变革。用417字作出了重要指示,概括总结为:更好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人才保障。总理接见与会代表并作重要讲话:“我们要用大批的技术人才作为支撑,让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十八)提高信息化水平,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推进职业教育资源跨区域、跨行业共建共享,逐步实现所有专业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

所谓信息化技术,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获得、传递、采集多种信息和数据的技术手段。高职高专教学发展的本质就是在于教学手段的改良,信息化技术在高职高专教育中的应用,使得更多的教学手段逐渐形成,带动了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高职高专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增强专业素质,主要从实践活动的发展人手,为社会提供更多具有专业性的人才。信息技术极大程度的改变了以往高职高专教育活动的单一性,在教育手段的改革和发展中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重点在于以学生的实践活动发展为基础,促进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手段。信息技术在高职高专教育中的每个步骤都得到了大范围的利用,以下结合几个角度进行重点分析:

1)成为教学实施的重要辅助手段

信息技术的优势在于方便、快捷,在高职高专教育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极大程度地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提升,在教学方式的改善中起到了很大帮助。加速数字化、信息化进程。信息技术在学校局域网的应用中起到很好的效果,成为教学实施的重要辅助手段。主要体现在课堂多媒体的利用中,通过生动形象的信息化教学来向同学们展现出更加接近生活的教学形象,学生在计算机网络的利用和教学资料的搜集和学生之间、学生老师之间形成交流互动,提高了交流学习的效率。教师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在课件的使用中起到很好的效果,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来向学生们展现出更多具有鲜明形象的教学内容。并且电子教案的融入,让学生们都能够拥有教案的内容,更方便进行学习交流。教师可以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方法授课。例如:“雨课堂”、“蓝墨云班班课堂”在任何移动设备或Pc上,可以轻松管理自己的班课,管理学生、发送通知、分享资源、布置批改作业、组织讨论答疑、开展教学互动。在任何普通教室的课堂现场或课外,您都可以随即开展投票问卷、头脑风暴、作品分享、计时答题等互动教学活动。即刻反馈,即刻点评。

学生通过互联网的访问来了解来进行自主学习,提升基础知识理论,加强自主学习。

2)成为管理的重要辅助手段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重点在于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使用,在高职高专教学方案管理中,采用信息化的技术手段来实现对管理方式的调控,例如智能办公系统、教务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在信息数据的和传输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极大程度的促进教学资源的共享,减轻教师负担,相比于以往课堂教学中简陋的黑板字有明显的提升。并且在关于智能自动化查询上也有很大程度提高。智能化的资料查询方式能够很好地对数据进行访问,尤其是关于学生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面,采用智能化查询的方式进行查找,查找结果更为精确有效。并且在计算机对学生信息的储存和统计方面,有很大程度的提升,能够更好的收集、整理、分类各种数据信息,有效减少了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在资源的利用方面有很大程度的提升。学校各种信息的通知和校园数据的收集中,促进了教学管理手段的提高,以及学校知名度的增强。

3)成为教学评测的重要手段

在教学评测中,高职高专院校从学校信息的管理出发,对学校网站数据进行评测,以及对特殊教学资料的收集。比如在教学质量改善、优良教学评测、教学团队改善等方面。信息技术的利用给教学评测带来了很好的改进,在工作效率和准确度上有大范围的提升。在对高职高专教师进行教学评估时,采用信息化的技术手段能够准确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反馈,及时查找其对学生作业的批改情况,以及教学问题的收集和整理。通过计算机网络的形式进行数据传输,就能更好的传递给教育部门,方便对教师教学方式进行及时改善。

2.信息技术在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在教学改革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对于高职高专学校教育活动中,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来更好地实现教学活动,以及互联网交流平台的利用,促进学习交流活动的开展,实现网络化教学等。信息技术能够极大的促进教学手段的改善,在教学方式的改进中有着良好的效果,特别是关于教学活动中的“练习”、“交流”、“授课”等方面。教师从学生的专业对口岗位需求为基本原则,促进学生基础知识技能的提升,以及实践能力的提高,旨在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信息技术在高职高专教学中有很多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1)提高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效率

在高职高专教学活动的开展中,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论的了解开始只是非常片面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才开始逐渐提升对知识的进一步认识。在高职高专教学活动开展中,以信息技术来展现出多媒体、视频、文件等多种信息传递方式,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手段的利用,将专业知识以更好的形式传递给学生,知识的框架都是在经过精心处理后,通过更加详细的手段来展现给学生,这些细腻的知识更能够深入学生的生活中,更加便捷的把握学生情感的变化,并进行实践活动,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例如:camtasia studio是一款功能强大的屏幕动作录制工具,Lectora课件制作工具是一个强大的而灵活的e-learning课件和在线演示的制作工具软件。老师可以通过这些软件制作某一T课程的PPT。再通过教授PPT的方式传递知识。

2)提高了基本技能的训练效果

信息化技术在教育实践应用活动中,结合专业的知识技能要求,按照多媒体、计算机网络辅助的形式,对专业知识内容进行实践模拟,教师通过对实践模拟活动的讲解,来促进专业知识能力运用的提升。例如在计算机网络知识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组建模拟软件来建立模拟实践培训,学生通过模拟训练的方式,来进行虚拟实践操作,在实践活动中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学生的实践活动技能在信息技术的运用中得到训练,在传统的教学中,显然不能够让学生达到这种效果。

3)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高职高专教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素养的提高,以及知识技能的运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对知识技能的培养,才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在高职高专教学中,信息技术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得到发展,在信息的获取、加工、收集中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分配。学生在信息技术的运用中获取了更多的知识,促进了学生对专业知识技能手段的运用,也方便了学生对信息的收集、整理能力,以及对不相关信息的排除。

3.信息技术在教学改革中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来讲,信息技术在高职高专教育中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利用,在各个教学步骤都能够见到信息技术的身影。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化技术和基础知识教学的结合并不是那么紧密,导致一些问题的出现。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缺乏领导机制和机制保障

在信息技术手段和传统专业知识的运用中,高职高专学校一直缺乏对应的管理方案。教师需要得到更多的领导监督。学校高层管理者在政策的决定方面,没有真正将信息技术和专业知识教学相互结合,在领导决策中出现了一定的失误。构建完善的信息技术领导监督体系,对信息技术在高职高专教学中的发展来讲有着很大的作用。高职高专学校在关于教学方式的改变中,从偏重基础知识理论到更加重视对实践技能的培养方面,而减少了对信息技术手段的利用。在信息技术对教学监督工作的整理方面,教学监督工作仍然仅仅停留在对教师传统教学方式的认知中,不能够形成有效的信息技术利用监督体系,在整体教学制度的改善上还存在很大的不足。

2)信息技术平台的构建缺乏完善的体系

在信息技术下的教学环境构建中,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和学生之间的交流。然而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在管理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足,缺乏相应的管理体系,不能够形成良好的规划。在教学管理中,教学制度管理和教学方案之间没有形成一定的协调性,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教学管理制度存在严重的不足。

4.信息技术推动高职高专教学改革新思路

1)建立健全信息技术使用机制

在信息化技术的管理方面,各部门采取合适的扶持政策,对教育信息化体系投入一定的资金、技术支持。此外,在关于信息技术的利用中,通过有限的条件发挥出更多的优势,是当前信息技术在高职高专教育中的重要发展方向。

2)建立统一标准的信息技术平台

在信息技术平台的建立中,关系到各项资金技术条件的流动,需要整体化的标准进行构建。从多方面平台实现资金技术的引进,能够推动整体信息数据结构的发展,在系统共享平台中实现对信息技术的统一化管理。受到资金技术条件的限制,信息技术在高职高专学校中的发展失踪有一定的局限性,应该首先采用科学合理的规划促进信息技术的推动,建立完善的信息技术平台管理手段,实现资源的批量传输,以及同学之间的讨论。

第9篇:通信技术知识范文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措施

一提到信息技术课,学生通常会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学生喜欢信息技术课,但是学生的这种热情是否很好地和信息技术课程结合了起来,这是我们已经清楚的问题。学生之所以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是因为他们有机会操作信息技术,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浏览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生会趁老师不注意打开浏览器、听音乐、看视频、玩游戏、登陆社交软件等等,尽管有些学校对机房信息技术设置了网络屏蔽,但是学生依旧会把精力放在非教学内容上。这个问题非常普遍,要想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整理信息技术课堂,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实实在在地学到知识。对于如何提升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性,我有以下几点看法和大家分享。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里提到的兴趣是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兴趣,而不是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根据开篇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二者是不同的。信息技术操作对于有些学生来说可能过于繁琐,尤其是涉及办公软件的操作、信息技术计算的知识等等,学生的第一感觉是这些知识并没有用,信息技术本应该用来娱乐,为什么还要学这么多操作知识。要想让学生建立起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兴趣,就得让学生意识到信息技术的有用性,意识到信息技术知识对于自身今后的作用。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需要运用正确的方式对学生予以引导,和学生共同探讨学习中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信息技术成为学习、生活的助手。

二、贴近信息技术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学生不喜欢学习知识的另一个原因是感觉信息技术知识过于抽象,尤其是对于信息技术课本上的演示,仅仅通过文字和操作截图,并不能让学生学会相应的知识,只有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才能掌握操作要领。对于信息技术课本中涉及的专业名词,教师要用浅显的话语向学生做详细的解释,运用生动的比喻,与现实生活及学生了解的领域相结合,贴近信息技术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还能帮助学生学习更好地掌握和记忆知识。

信息技术课程会涉及很多办公软件的操作,其实这些操作的难度都不高,完全在学生理解的范围内,教师在教学开始之前,首先要突出这些知识的使用性,告诉学生今天学的知识,会如何运用到自身的实际生活中。例如,学生在学习画图软件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自己通过画图软件绘制的图画,可以实现比纸质画板更生动形象的效果,不仅可以以电子形式发给自己的朋友和家人,还可以作为插图插入到文档中。这一优势在学生今后设计板报、制作卡片的过程中可以节省很大的工作量。学生了解知识的实用性之后会更加主动地去学习知识,并且将自己学到的知识教给自己的父母,让知识实实在在地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服务。

三、运用“微课”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课应该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在教学中运用“微课”的教学方法,通过录制教学视频,将教学重点反映在视频中,微课视频实际上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方便的教学资源,学生可以通过课上、课外两个渠道来学习知识。一方面可以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学生不仅可以在课上通过视频抓住学习重点,还可以在课堂以外,通过认真观察学习、记录操作步骤来完成知识的学习过程;另一方面,在学生自由进行操作联系的过程中,为了提升学习效率,应该鼓励学生借助微课的视频自主解决他们的难题,学生针对自己学习中的薄弱点,开展针对习惯的学习,查漏补缺,多次反复地进行后续学习,这样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存在的差异性问题。微课的教学方法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思考习惯,将信息技术课堂和“微课”这一信息技术手段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不必局限于课堂,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进而把学习当成一种常态,让新颖的教学方法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要想提升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性,教师要善于琢磨有效的教学方法,让信息技术课堂变得更加有趣、实用,突出知识的生活化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营造信息技术高效课堂。让学生真正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渴望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学到更多更有用的知识,这才是我们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