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通信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

通信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精选(九篇)

通信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第1篇:通信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

有效监控设计质量的前提是及时采集设计质量信息。尽管国内各工程设计企业内部运作模式不尽相同,但其信息来源基本主要通过如下渠道:1)从工程设计开始至投产运行各个阶段,设计人员和所在部门通过施工配合等方式所了解、汇总的专业设计质量信息;2)各专业设计部门整理、提交的设计校审单、质量评定单等;3)项目总负责人在整个设计过程中逐渐获取的各类设计质量问题;4)施工图审图公司回复的设计文件审查意见告知书;5)客户通过各种途径反馈的有关设计方面的信息;6)企业、部门两级机构组织的综合或专业性设计文件质量抽查结果;7)两级领导接受的有关工程设计质量投诉;8)企业技术质量部门通过设计质量回访和寄发征询函所收集和汇总的工程实际运行信息;9)技术人员向有关部门反映的各类设计质量信息。

二、工程设计质量信息基本辨析过程

由于来自各方的工程设计质量信息所涉专业不一、程度不同,所以需对其分门别类地仔细筛选和甄别,通过清晰、简捷的途径逐一落实。1对于设计文件中反映的质量信息设计文件是设计工作的重要成果、工程施工的直接依据和质量控制的主要对象。降低设计阶段失误率,消除质量隐患,是每位设计人员的责任。在筛选和甄别设计文件质量信息时,宜立足于程序规范性、结构安全性、工艺先进性、技术合理性、施工可行性等方面。其基本操作思路为:1)督促相关专业设计人员认真查阅原始资料和检查设计文件,与相关专业人员仔细核对,追本穷源,明白无误地确认问题出处。2)指定项目校审人员全面审阅原始资料和设计文件,按质量体系要求逐一复核、填写检查内容。3)邀请企业技术专家重点审查,作出定性、定量的技术性结论。2对于工程施工现场反馈的质量信息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工程施工现场反馈的质量信息是反映设计质量最为直接和客观的内容,也是设计质量控制的末道防线。密切关注和牢固把握这一环节,妥善处理其质量信息,至关重要。其基本操作思路为:1)敦促设计人员即刻赶赴现场,与施工、安装、监理和建设单位的相关人员共同研究,寻找问题症结。2)邀集企业各专业有关技术专家踏勘工程现场,收集资料,仔细鉴别,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发表评估意见。3)听取业主、施工、安装、监理等单位有关工程技术人员意见和建议。4)对于具有综合或普遍性的设计质量问题,宜提请企业技术委员会召开专题研讨会,集体讨论,作出评价。5)对于本企业范围内,在技术上难于界定或争执未决的设计质量问题,可委托所在地权威机构或业内技术专家评审和鉴定。3对于工程投入正常运行后出现的质量信息判定工程质量是否过关、设计是否合格,标准就是其是否经受了实际运行的考验。所以,在整个项目设计过程中,设计者的命运将与工程共存。对于采集的这一方面信息,其基本操作思路为:1)即请相关人员査阅设计文件,先行对问题有初步了解,同时作好资料汇总、专业协调等准备工作。2)及时组织企业技术专家和专业设计人员赶赴现场勘查和分析,作出基本判断。3)若现场难于解决问题,回企业后应迅速组织技术论证,拟订解决方案。4由技术质量部门等收集、汇总的质量信息企业有关技术质量部门宜每年组织有关技术专家和设计人员实地考察部分在建或已建工程项目,对业主、施工、安装、监理等单位进行设计质量回访;或向有关单位寄发征询函,抽样调查、了解和掌握工程实际运行信息。对通过这一途径获取的设计质量信息,其基本操作思路为:1)核实并确定发生设计质量问题的有关设计部门和人员。2)转发并责成有关设计部门和人员对质量信息进行详细分析和妥善处置,并提交分析、处理报告。3)提请企业技术专家全面深入地分析问题起因,客观公正地评估质量严重程度。

三、工程设计质量问题的解决途径与防范措施及信息形式

工程设计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项目来之不易,因设计失误而造成质量事故和缺陷,其负面影响绝不限于所涉项目,由此可能导致一连串项目的失之交臂。所以,无论是设计文件中反映的、工程施工现场反馈的、工程投入运行后出现的,还是企业技术质量或相关设计部门等采集、汇总的各类质量信息问题;无论是令人揪心的大问题,还是微不足道的小问题,项目参与者都应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补偏救弊,周密拟订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着力采取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不断提高企业整体设计质量和水平。1解决途径面对具体的设计质量问题时,一些设计人员总是抱着消极、抵触的态度,有意无意地将设计与质量割裂开来,或敷衍了事,或避重就轻,或滥竽充数,或嫁祸于人,不一而足。诚然,由于各种原因,出现设计质量问题也许在所难免,但关键乃是如何及时、主动地予以解决。这里,一方面需要实实在在地提升企业有关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另一方面则需循序渐进地完善企业设计质量信息快速响应机制,并基于主观与客观、个人行为与企业制度等方面的有机结合,达到解决设计质量问题的目的。其中后者的基本操作思路为:1.1工程施工前1)仅限于某一专业的设计质量问题,相关设计人员应及时修改设计文件。2)对于涉及多专业的设计质量问题,有关人员应在项目总负责人组织、协调下,经充分的技术探讨后,完善设计文件。3)对于较严重的专业设计质量问题,应在技术专家指导下,由相关设计部门领导组织技术研讨,拟订改进方案,安排人员修改设计文件。1.2工程施工中1)仅限于某一专业的设计质量问题,有关设计人员应赶赴工程现场了解情况后,迅即以技术核定单的方式,或回工作单位后尽快以修改通知单的方式提交业主。2)对于轻微、但涉及多专业的设计质量问题,有关设计部门和人员应在项目总负责人组织、协调下,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状况,共同制订修改方案,分别提供修改通知单或设计文件,并作必要的施工技术交底。3)对于较严重的专业设计质量问题,由项目总负责人组织企业级技术专家和专业设计人员赶赴现场踏勘和分析,向企业主管领导作专题汇报,并结合工程施工和进度现状制定改进方案,安排人员修改设计文件,并作详细的施工技术交底。4)即使是一些查无实据或明显不属设计质量的问题,设计人员也应通力合作,责无旁贷地承担协助分析、解决的义务。5)各有关设计部门和人员提交修改设计文件后,应撰写情况说明,并在企业技术质量部门备案。1.3工程投入运行后1)由专业设计部门领导组织本部门设计人员赶赴现场调研,制定整改方案,修改设计文件。2)由项目总负责人组织各有关专业的设计人员赶赴现场调研,与业主方技术人员一起,通过技术交流与论证,制定整改方案,并安排相关人员修改设计文件。3)由企业技术质量部门组织企业级技术专家和设计人员赶赴现场调研,客观审视设计质量问题,通过广泛、深入的技术论证,集思广益,对症下药,制定针对性的整改方案,并安排有关人员修改设计文件,及时将分析和处理结果反馈给业主。4)各有关设计部门和人员提交修改设计文件后,应撰写情况说明,连同所有分析、整改方案等在企业技术质量部门备案,并向企业主管领导作专题汇报;同时,应定期了解工程现场整改和运行情况,在得到业主认可后,撰写总结报告,分别上报有关部门和领导。2防范措施设计质量贵在严防。密切监控设计过程,规范执行预防措施,是确保设计质量的基本前提。其基本操作思路为:1)工程设计企业应逐步转变目前仍然普遍应用的设计项目与工作量挂钩多、与设计质量联系少的传统模式,在健全的企业设计质量体系框架下,高度重视和坚决执行设计质量管理记录和考核制度,设计与质量并举。2)无论处于何种状况,所有设计文件都应严格执行质量体系所规定的校审程序,杜绝流于形式的现象发生。3)为了提高员工质量意识和责任心,应以专业设计部门为单位,定期开展正常、规范和形式多样的专题技术业务学习,并形成制度。4)在设计过程的各个阶段,企业、部门两级须加强对设计质量的抽查或定期检查工作,并全面、认真地进行评估,使质量监控真正落到实处。5)各设计部门应有的放矢地抓好传帮带工作,义不容辞地履行对青年设计人员的设计质量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的责任。6)对于出现质量问题的项目,相关部门应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举一反三,引以为戒,避免类似问题重犯。7)对于专业设计中经常遇到的通用或关键技术,各设计部门应组织技术专家和设计人员,以科研或业务建设项目形式,进行集体汇编和攻关,然后在部门内推广使用,减少设计差错,提高设计效率。8)对于负面影响较大的设计质量事故,应予以全企业通报;对于相关责任人,应进行严肃批评教育和施以一定经济处罚。3信息形式质量信息,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对于工程设计企业和人员来说,都应高度重视。尽管各个企业的信息传递、共享途径不尽相同,但在创造通畅的传播方式、宽泛的覆盖范围等方面大可作为,切实让设计人员有所积累,有所收获。其操作方法一般有:1)对于经技术专家筛选和甄别的、或已得到处理的典型设计质量信息,宜及时、动态地通过企业网站、通报等信息渠道,供设计人员浏览。2)企业网站宜设置设计质量交流信箱,便于设计人员随时提供信息和合理化建议。3)藉借每个企业一般均推行的定期设计协调会议之机,向有关部门领导通报工程设计质量信息。4)企业技术质量部门采集、汇总的各专业设计质量信息,经技术专家重点剖析与点评后,不定期通过设计质量简报或技术通报等形式予以。

四、结语

第2篇:通信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

开发过程必须是标准化、规范化、可管理的。规范化的研发过程可以避免开发人员因开发的产品有所变化而花大量时间来熟悉开发流程,集中更多的精力在产品的增值工作中。IPD的研发过程结构合理、每项工作定义清晰,由开始到结束都是基于市场需求和客户要求的全过程。

2基于IPD的技术中心管理模式构建

技术中心的组织模式直接影响建筑企业技术创新的绩效,而每种组织模式适应的企业类型也不尽相同,建筑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选择和改进。目前我国建筑企业集团技术中心的组织结构一般分为3个管理层次。1)决策层决策层又分为技术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技术委员会主要负责技术中心重大问题的决策,由集团主管科技创新及相关业务部门领导共同组成。专家委员会的职责是对技术问题进行咨询、评价等工作,由集团内部高级专家和外聘专家组成。2)管理层管理层一般设在集团总部,由技术开发处、综合办公室、信息中心组成,主要负责技术中心的日常管理工作。3)操作层操作层主要负责科技项目的具体实施,一般由区域技术中心、专业技术中心和分公司技术中心组成。建筑企业技术中心运行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信息传递、各利益相关者协调、项目各类数据收集、资料文档查询等问题,技术中心内部上下级部门、同属部门以及研发项目各参与方之间应保持良好的信息传递、处理和反馈通道,以保证各参与方及时了解项目的实际状况以及完成本职工作所需的各种信息,从而更好地完成任务[10]。因此技术中心需要一个集成化的组织环境,通过IPD建立一个集成平台,保证组织的正常运行。基于IPD的技术中心组织模式如图2所示。基于IPD的技术中心管理模式的建立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仅是改革研发管理,而是技术中心的一个战略转型,技术中心办公室通过IPD平台可以在进行项目决策和分配科研资源时,以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角度来考虑,从而保证了项目目标和企业战略目标的一致性,实现了技术中心多个科研项目之间资源的最优分配[11]。集团技术中心拥有大量的科研资源、优秀的人才资源及设备资源;而且各技术中心具有技术相关性,科研项目之间具有很强的应用转移关系,所以不同的项目会提供和组织研发不同的科研资源。通过IPD平台建筑企业技术中心的不同专业领域的科研人员可以在共同的平台上讨论工作,取长补短,促进了集团技术中心之间的信息交流,充分整合优化了技术中心与项目部研发的资源。

3基于IPD的技术中心的运行流程

建筑企业建立IPD共享平台,将技术中心总部、各分公司技术中心、项目部下属技术部紧密联系到一起,随时进行技术难题的攻克、技术的创新。整个基于IPD的技术中心的运行流程如图3所示。建筑企业管理层最底层,项目层次遇上技术方面的难题,首先通过IPD平台,跟具有相关技术的项目部进行沟通,共享彼此的科研资源并进行讨论,如果难题得到解决,则项目部将技术方案共享到IPD平台;如果此技术难题未得到解决,则上报所属分公司技术中心,分公司技术中心可以通过IPD平台来获取与此技术难题有关的内容,这些内容来自各分公司技术中心以及技术中心总部的技术资源。如果分公司能够解决,则分公司可以通过IPD平台传达给项目部;如果分公司不能解决,则分公司技术中心将其上报给技术中心总部。技术中心总部研发部门如果解决了这个问题,可以直接将其通过IPD平台传达给项目部,也可以先传达给分公司技术中心,再由分公司技术中心传达给下面的项目部,同时平台上的信息集成部分要及时更新关于这个技术难题的资料;如果技术中心研发部门没有解决这一技术难题,就通过IPD平台传达给专家委员会或者外部的技术研发市场,与其共同进行研发工作,有效利用各类技术资源直至项目技术难题的攻克。从建筑企业基于IPD平台技术中心的运行流程图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出,IPD平台除了担任提供交流沟通的信息平台外,还是一个实时更新的技术资源库。结构体系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可以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分享或者查询自身需要的技术资料,并且随时更新。

4基于IPD的技术中心管理模式的优势分析

4.1集成管理技术中心的研发资源

建筑企业集团通过IPD共享平台可以将科研资源按照不同的专业领域进行合理分配,将分公司技术中心的资源集中到集团总部进行集中管理,让研究重叠的项目部门临时组建一个具有针对性的组合项目,避免技术共性导致的重复创新和科研资源浪费。而且基于IPD平台,技术中心办公室的运行流程可以更加专业化、规范化,各分技术中心在各自领域也可以提升研发能力及积累经验。

4.2更好地适应多项目管理

基于IPD的技术中心管理体系是一种支持不同项目研发的管理体系,并且加强了技术中心组织机构的扁平化,使技术中心各部门间可以进行无障碍沟通,信息交流更顺畅。集团技术中心通过IPD平台可以随时掌握下属技术中心项目的最新进展、更全面地了解市场需求,同时实现了科研项目部目标与公司战略目标的统一,实现集团的利益最大化。

4.3强化技术中心的过程管理

基于IPD的建筑企业技术中心可以促进企业的协同工作及集约化管理,提升企业管理和生产技术创新;在新产品研发过程中,系统提供一个企业内部人员专业信息的共享平台,并且可以建立以IPD系统为框架的集成工作环境,培养出专业化的建筑业信息化人才,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又降低了新产品开发成本;技术合作可以共享信息和研究成果从而提高研发效率,同时,也可以实现企业间研发机构的协调,消除研发重复投资,承担单个分技术中心无力独自承担的研发项目;还可以提供可视化的方法,供开会人员通过网络会议来讨论具体的设计问题,提高行业的信息化水平,推动建筑业的技术进步。

5结语

第3篇:通信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

土木工程专业在土木与交通学院,本专业培养从事房屋建筑、地下建筑、道路、桥梁、隧道、城市轻轨等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土木工程基础设计及地基处理、土木工程结构的检测与试验、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及工程管理等工作,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得到土木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研究、开发、应用能力的高级土木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一、二年级阶段,学生主要学习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工程制图、工程测量、土木工程材料、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流体力学、土力学等专业基础知识;三、四年级阶段,学生分成三个专业方向:建筑工程、地下结构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分别按照三个专业方向系统进行混凝土结构理论与设计、钢结构理论与设计、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工程结构抗震防灾理论与设计、地下建筑结构、道路勘测设计、路基路面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施工技术与施工组织设计、建设项目管理与工程经济等专业领域课程的学习。

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电力学院,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和宽广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突出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综合素质、较高的外语水平、以及较强的计算机操作应用和独立解决电气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领域有关的、宽口径的复合型高层次教学、科研和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电路、电磁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力系统、电机学、电器学、微机原理及应用、自动控制理论、电力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发电厂电气部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高压电技术、直流输电、电气传动控制、电气测试技术、变频技术。

三.电子信息类

为满足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需求,延续学院优良人才培养传统,迎接世界电子信息产业新一轮产业转移和全球化竞争的挑战,培养学生成为新潮电子产品或新型信息服务的首创发明者、技术管理者和行业开拓者,学院2014年实施“电子信息类”大类专业招生。此大类专业以精英人才培养为目标,着重从综合创新能力、“宽深厚”知识体系和专业精英思维三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

专业内涵:此大类专业覆盖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与电子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物理电子技术)、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四个本科专业,第三学期按学生意愿为主转入信息工程专业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深造就业:近年信息技术应用加速扩张,物联网、云计算、数字家庭等新型高端电子产业形态不断涌现,对创新人才需求十分迫切。广东省是世界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总产值连续25年全中国第一,占全国产值三分之一,电子百强企业占全国四分之一,广州-深圳-东莞-珠海被称为“世界信息工业走廊”。学院毕业生面对电子信息新型与传统优势产业人才需求,长期以来供不应求,广泛就业于电子信息产业各个领域,包括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运营商,华为、中兴、三星等大型通信龙头企业,腾讯、网易等互联网IT企业,以及广播电视、银行、商业部门、财税、金融机关和科研机构等单位。2013届该专业总体就业率:100%。

教学优势:学院重视教学改革,强化数学和工程科学基础教育,通过全方位工程引导,注重学生个体的充分自我发展,促进形成以主动性、责任感、合作性为表征的良好价值观念,改革成果荣获第六届教学成果二等奖(“研究型大学电子信息类专业精英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目前学院教学资源优势突出,拥有精品课程3门(数字信号处理,射频电路与天线,数字系统设计)、特色专业2个(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信息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 个(电气信息及控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电子信息类专业型精英人才)、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工程实践中心1个(与TCL 通讯共建)、教学团队1个以及教学名师1人。此外,学院与TCL、中兴、移动、京信通信、三星、微软研究院、超声电子、德赛、雷曼光电、广州视源电子、泰斗微电子等IT龙头企业共建企业实习。

四、会计学

第4篇:通信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通信技术特色专业专业建设建设目标

通信技术专业作为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的特色专业之一,着力于为社会培养具有高新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技术应用型和高技能型通信行业人才。本文结合我院专业教学改革的契机,分析了通信技术专业的建设现状,详细阐述了通信技术专业的建设目标和方向。

一、专业建设现状

本专业自2005年开设以来,经过8年的发展,在人才培养定位、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学生的素质教育以及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为后续的专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1)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中,教学改革虽然已经全面展开,但是改革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有待进一步深化;(2)校内实训平台还不能很好地适应通信产业快速发展、不断更新的需要;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3)教学团队“双师”素质专任教师比例不高,“双师”的内涵建设有待加强;(4)与企业合作开发的课程和教材,工学结合深度有待加强,课程特色有待进一步鲜明。

二、专业建设目标

针对专业建设现状中的问题和不足,我们制定了今后通信技术专业建设的具体目标。

(1)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模式的建设。为了对通信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教师们深入企业进行工作岗位群的调研,再根据毕业生就业岗位分布调查情况,咨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意见,对通信岗位群及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分解出本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2)课程体系及教材建设目标。对通信技术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确立通信技术专业的核心能力。通过分析核心能力的构成要素构建通信技术专业的新型专业课程体系。对学习领域已确定的课程,按照学校“一个平台、两个融合、三个贯穿”的课程模式,结合通信技术专业的特点,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建设理念对课程进行重构,构建“一线,双结合,三基于”的递进式课程体系。

(3)实训基地建设目标。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模拟企业运作方式,以企业工作任务为载体,效仿企业设立产品开发部、技术部、生产制造部、工程部、营销部,实施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使“工学结合”落到实处。重点构建“电信微型化”通信综合实训中心,建设“模拟生产性”实训基地,主要包括:现代交换技术实训室、SDH光传输实训室、移动通信实训室、数据通信实训室、通信工程实训室,并在原有基础上改扩建通信实训室、单片机实训室等,为核心课程提供实训条件,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操作能力,实现与企业现场无缝对接。

(4)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建立一支综合素质高、教育教学能力强,“双聘双挂,双元双育”的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外部聘请,内部培养相结合,建设一支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相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以通信技术专业教师建设为主线,带动辐射相关专业骨干教师的培养,共同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资源库。培养1名专业带头人,3名教师作为通信技术专业的骨干教师。通过3年的时间建设建成一支综合素质高、教育教学能力强、结构合理、能掌握通信行业企业最新技术动态、拥有较强行业影响力的领军人物的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5)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和技术服务,与企业合作开发新产品,解决企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提高专业的辐射能力,充分发挥专业的示范和拉动作用,支援地方经济建设,为企业职工、下岗与转岗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等服务。继续深化与中国电信山东分公司合作,开展更多领域和更深层次的3G技术培训。依托校内“电信微型化”通信综合实训中心,紧跟时代步伐,探索开发4G领域的培训和服务项目,以求更好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管明祥,王瑞春.高职高专通信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方案探新[J].职业教育研究,2010(12):31-33

第5篇:通信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

根据现行的民防疏散、掩蔽政策,提出合理的疏散掩蔽规模;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疏散组织、疏运方案、保障方案与安置区建设的规划;根据规划截止期的实际留城掩蔽人数及其防空袭斗争对专业队、指挥、通信、保障的需要确定出民防工程建设的数量规划,包括总数量及各规划期内的数量;各类工程的数量和各防护等级工程的数量;确定出城市的空袭灾害分区,提出工程体系的布局规划,包括工程体系总体或骨架性布局方案,各类工程的布局方案;制定民防建设规划中的各专业分规划及主要居住区的详细规划;民防通信与警报网建设规划等等。人防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规划的主要内容有:结建式人防地下室的建设数量与布局规划;与市政建设、交通、管线、生产、贮藏、商业服务、文化娱乐等结合的项目与布局;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与功能转换规划;近期结合建设项目的内容、选址、规模与投资等等。

加强人防专业队伍的建设

居安思危,防患未然,长期准备和建设,充分发挥人防专业队伍在防空袭斗争中的骨干作用。现代战争对人防专业队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设高素质的防空专业队伍主要有三方面要求[3]:1)具有快速反应和平战转换能力。防空袭斗争中的快速反应、快速集结、快速运动、快速抢险救治等,将对降低空袭损失、稳定人心和保存战力带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例如在二次世界大战前,美、英及前苏联因受到和平主义的蒙蔽影响,对德、日扩军备战形势认识不足,平战转换能力很慢,其结果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从北约空袭南联盟的情况看,原南斯拉夫二战结束后制定了《全民防御法》,进行了50多年的准备和建设,民防组织健全,敌实施空袭后,及时进行平战转换,在空防部门的统一指挥下,有条不紊的组织实施消除空袭后果,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时间就是生命,对我们建设高素质的人防专业队伍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2)具有高素质的防空专业技能。人防专业队伍的专业技能必须适应现代防空袭斗争的需要。如防空袭斗争中的侦察与反侦察、防空袭信息的搜集与判断、电子信息战、重点目标的伪装与防护、抢险抢修程序与应急,以及高技术空袭的处置,把消极防御变为积极防御。在以北约空袭南联盟的过程中,常规炸弹已被高技术的激光制导炸弹、导弹、集束炸弹、汽油炸弹、石墨炸弹等所代替,这将必然造成和改变防空袭斗争的专业技术难度,加大防空袭斗争的技术投入,因此,强化防空专业队伍的专业素质,提高掌握高技术专业知识,是人防专业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3)具备高素质的保障水平和专业装备。人防专业队伍是防空袭斗争突击队。良好的防空专业设备、器材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和物资基础,逐步加大人防专业队伍建设的投入,加强研制、改善防空专业队伍的高技术专业设备器材,这是提高人防专业队伍素质的重要物资保障。同时,加强专业队伍的干部训练,进行必要的战术演练,这些都是增强人民防空专业队伍必不可少的措施。

加强人防工程的伪装

从几场局部战争的实践来看,空中侦察是空袭主导方必不可少的手段。战场侦察具有立体化、全频化、综合化、精确化等特点。反侦察可以采用伪装手段。南联盟在抗击北约空中侦察中,采用了巧妙示假、以假乱真、迷茫地方等手段,有效地保存了战争潜力,降低了北约的空袭效果[4]。因此,在高技术局部战争条件下,实现人防工程,尤其是指挥人防工程有效的、科学的、全方位的整体伪装,对于提高生存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常用的伪装措施有[5,6]:迷彩伪装技术、植物伪装技术、假目标伪装技术、烟雾伪装技术、灯火与音响伪装技术等。目前,特别要注重整体伪装技术、发展新型综合伪装器材、重视天然伪装和就便器材伪装、加强对重要目标的伪装研究、加强伪装专业人员的建设。高技术条件下,可以做到精确打击,基本能做到“发现目标即可击中目标,击中目标即可摧毁目标”。因此伪装与防护相结合是十分必要的。人防工程伪装要从防可见光侦察转到重点防雷达、防红外等高技术侦察上来,着重解决防雷达成像、热成像侦察的伪装技术;要针对敌电子侦察系统难辨真假的弱点,广泛设置假工程、假目标,并辅以积极的红外、电磁等假信号,迷惑敌人;要大量运用烟幕遮障手段,降低敌精确制导武器的命中概率。

加强信息心理防护

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将信息心理战发挥到了极致。在战争前,美军制定的心理战计划比较细致周密,并且与国家总体战略相结合,充分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所能提供的各种手段,从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几个方面对伊拉克进行了协同一致和统一的心理战。美军心理战具备了全方位、全时空、多形式的特征。其特点为[6]:1)宣传单制作精美、图文并茂,抓住伊军和民众的心理弱点,有针对性的说服诱导,削弱了伊拉克军民的抵抗意志。2)美军建立了消息电台,利用特种作战飞机,多频道长时间进行宣传广播。3)美军利用电视、网络、电子邮件、移动通讯、卫星频道插入等现代传媒和高科技手段,取得了明显的效果。4)信息生成技术成为这次信息心理战中的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焦点。例如美国的信息生成技术处于全球比较领先的地位,它可以制造假新闻、假图像、假声音、假消息,其效果完全可以以假乱真。在人防工程建设中,如何满足信息心理战的需要,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对于敌方的心理战,怎样进行正面宣传,鼓舞军民斗志。在人防工程内,干扰敌方宣传信息,又能使我方信息畅通无阻。作为军事斗争准备一个重要方面的人防工程建设,有必要加强信息心理战的防护,满足其要求,成为现代战争中人防工程建设的新观点。另外,高技术空袭产生的破坏作用成倍提高,导致生命线工程瘫痪,极易导致群众产生恐惧心理,严重影响全民斗志,弱化奋力抗争、夺取胜利的信念。由于破坏了正常的社会和生活秩序,可能导致群众产生厌战情绪,严重地可能影响政治稳定等后果。因此好的、有效防护能力的人防工程,对于防止这些严重后果的产生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6篇:通信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实训基地;综合电信;高等职业教育

根据国际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趋势以及我国现代化建设急需大批的技术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实际,教育部已明确要求在今后几年内,高等职业教育要进行大的改革,使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更加科学准确,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更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此,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进一步加大了教学改革力度,特别是将多年创建的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教室建设拓展为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建设为实现全新的职业教育理念和全面推进教学改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走向市场架起了桥梁。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也是学院内涵建设的过程,各方面的工作都有了较大的收效。本文以电信工程系的综合电信实训基地建设为例,探索高等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模式,特别是部级综合电信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与方案,并结合综合电信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对发展我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综合电信实训基地建设总体目标

为适应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对人才的需求,适应首都经济发展的人才战略,综合电信实训基地建设应以培养信息产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重视综合电信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特别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技术应用能力、检测维修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以通信领域的最新技术应用为导向,开设与之相适应的实训项目,使学生在具有必备的通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专业方向上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广、职业素质高等特点;突出电信工程系在通信应用技术教育领域的办学特

色,把实训基地办成全国同类专业的示范性窗口。

综合电信实训基地设计思路

根据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职通信技术专业的办学思想,综合电信实训基地总体设计遵循以下几个设计原则:(1)以教学体系改革为突破口,建设高等职业教育的精品通信实训基地。(2)以现代通信领域的新技术应用为依托,实现零距离就业。(3)培养学生通信网络的建立、维护和管理的核心能力。(4)实现精维护、重调测、懂施工、会管理、能设计的总体培养目标。

一中心四平台通信专业实训基地设计方案

综合电信实训基地设计方案该设计方案(如上图)包括一个中心和四个平台,即现代通信技术实训中心和通信与电子基础实验实训平台、通信网络施工与系统集成实训平台、终端设备检测与维修实训平台、通信应用设计与创新实训平台。四个功能平台分别着重对学生理论、工程、维修和设计等能力做强化训练。现代通信技术实训中心采用现代通信技术的新型系统设备,构建了多种典型的通信系统网络,可以实现真实的通信,贴近通信行业各类主流的通信设备和系统,达到了实战训练的目的。这一个中心四个平台通过有效的教学组织和完善的系统管理,为师生提供了统一的教学平台和资源环境,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通信网络的建立、维护和管理的核心能力,实现精维护、重调测、懂施工、会管理、能设计的总体培养目标。

综合电信实训基地实训项目

通信基础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高频电子线路实验、信号与系统实验、通信原理实验、移动通信原理实验等。

通信技术实训电信综合布线实训、光纤与光缆接续实训、光纤传输实训、光测量实训、VOIP网络组建实训、C&C08数字程控交换实训、数字传输实训、通信系统电源故障诊断与维修实训、通信系统故障信号分析与处理实训、通信营运支局运行管理与维护实训等。

职业技能实训移动通信用户终端设备原理与检测维修实训、数码产品检测与维修实训、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实训、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实训、家用电子产品维修技术实训等。

技术与创新实训综合电信毕业设计、实验室IC卡管理系统、智能网络考核系统、远程视频教学管理系统、JAVA网络通信应用设计、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教学评估系统设计等。

综合电信实训基地内涵建设

实训基地的构建过程,给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学院的整体办学水平有了新的提高,电信工程系人才培养模式走向了市场。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推进了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手段、实训项目开发、校企合作诸多领域的工作。

人才培养模式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打通了企业与学校合作办学的渠道,人才培养模式走上了产学研合作办学的轨道。通过与企业共同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我们把通信人才的培养定位在:培养电信行业具有通信系统的运行维护与管理能力,通信设备的安装、调试和故障排除能力,通信工程的施工、组织与管理能力,通信设备及通信产品的制造能力和销售能力的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复合型人才。

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综合电信实训基地的建设,促进了全面的教学改革。我们在充分学习和研究国内外职业教育教学模式(CBE和BTEC)和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确定了以行业和企业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主体。我们聘请了通信行业、通信企业专家,结合通信企业员工培训课程,以及职业鉴定标准等,共同完成了通信技术专业培养计划的修订,以适度、够用为原则,全面压缩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理论教学课时,加大了实践教学课时比例,达到50%以上,并以职业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为核心进行整合,同时新开发了一系列新技术课程,这类课程以综合实训项目、职业鉴定标准为导向,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力图通过系列实训模块包的形式提供给学生,逐步形成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新开发的课程突出了三个特点,即采用项目教学法、涵盖职业鉴定标准和最新技术及行业规范。

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关键。为尽快适应通信新技术的发展,适应综合电信实训基地实训项目的教学要求以及新课程体系,教师的新一轮培训和教师队伍建设尤为重要。我们采取两种途径:其一,教师到邮电企业(华为大学、华旗资讯实验室、泰尔实验室、泰亚通信)参加企业技术人员的新技术培训,到产学研合作企业参加实践,参加“双师型”教师培训班进修;其二,引进通信行业、企业和社会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专家,建设一支兼职教师队伍。

产学研合作办学产学研合作是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互惠互利、双赢多赢的产学研合作办学形式,成就多家企业和我们达成合作办学的共识。到目前为止,我们与华为集团、北京松下彩管公司、泰尔实验室、东方泰亚通信公司、华旗咨询数码实验室、北京邮政管理局等多家企业进行了合作办学。来自上述多家企业的行业专家和技术专家与学校专业教学人员组建成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确定办学思路与定位,确定实践、实训项目与内容,确定企业对学生应取得的职业证书要求,确定企业顶岗实习安排等等。企业已完全走进学校的大门,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试图使学生在校期间完成向企业员工的转化过程。学校无疑为企业人才需求创造了最有效途径和优惠条件。同时,企业对学校的办学条件(实训条件)的改善,特别是提供的真实的职业环境,也是学校教育自身根本无法解决的。

产学研合作育人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类型和目标决定了在育人方面必须建立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必须通过产学研合作育人的方式来解决育人模式问题。该模式要同时满足两个方面要求:一是要突出培养学生适应日新月异的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技术技能;二是要突出培养学生作为不同职业人所特有的职业素质,包括职业道德养成教育。要真正成为“职业人”,顶岗锻炼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学生不仅要完成职业技术技能的训练,更重要的是要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我们从学生入学教育开始,合作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就参与此项工作,并以企业文化为核心,以做一名合格企业员工为内容的系列培训,贯穿在每个学期的专题讲座中。同时,我们将优秀合作企业的企业文化、员工职业培训的部分内容引入相关课程中,使学生不断接受优秀企业的企业文化,具备优秀的职业素养。当学生完成校内实训基地的技能训练后进入到企业,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实践,逐步完成学生到准员工,再到合格员工的转化。

产学研合作就业产学研合作可以使参加合作培养的技能好、敬业的学生实现“预就业”。参加合作项目的学生由于普遍在技术技能和职业素质方面得到了提高,无形中也提高了就业竞争力。目前通信技术专业结合用人单位确定的人才目标,专业方向基本分为通信工程,通信网络施工与维护,手机维修与检测,数码产品生产、检测、维修与销售。此外,在与北京邮政管理局合作的几年来,我们根据企业的要求,及时调整专业方向,结合岗位适度增加和强化岗位技能,每年为北京市城八区邮电局输送100多名经过岗位技能培训、毕业后就能顶岗工作的合格员工。

产学研合作教育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形式。在学习和研究各高职院校产学研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们不断探索,在合作教育领域,企业与学校双方不断拓展合作空间,形成多领域的合作。电信工程系综合电信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结合行业和企业特色,校企共同制定设计方案,共同开发设计实训项目,共同编写实训教材,共同开发实训考核软件平台等,实现了校内外实训基地零距离对接。在该系部分院级科研项目中均有企业技术人员参加项目研究,而企业研发项目中也有该系教师参与。学校的实训基地正计划与企业双向挂牌,它也将成为几家企业员工的技术培训基地。产学研合作教育,推动了教学改革深层次发展,校企在硬件资源及人力资源上互惠互利,优势互补,使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工作有了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吴岩.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第7篇:通信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结构 开放性 综合性 系统界面控制

设计是工程建设的先行官,优化设计对确保技术先进及工程质量是至关重要的,本文的作者对工程设计中的主要技术问题处理与业内人士进行探讨。

1 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结构

1.1 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总体结构的基本框架

1.1.1 系统基本结构分析

分级分布式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为二层总线型,即上层的信息网络的通信总线(采用TCP/IP协议),下层的控制网 络通信总线(采用RS485标准或LonTalk协议)。

信息网络(以太网)的通信总线承担管理信息与合成的控制信息的交换,是建筑物的信息主干网,在这级网络中,采用 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易于同下层控制网络实现网络间的集成。

控制网络通信总线构建了以完成实时控制数据传递而实现对机电设备控制的自动化管理网络,该网络实时性强,网络数据信息共享,系统体系组合灵活,便于扩展及维护。其中RS485是被机电设备厂商广为采用的控制总线接口标准,采用普通非屏蔽双绞线为传输介质,具有传输距离长,传输速率高,控制点多,联结方便,易于扩充等优点;另一种为LonTalk协议,是LonTalk技术使用 的测控合一双向通信的控制总线所采用的协议,现场传感器可直接联入控制总线,简化了现场控制设备和方便了网络的联结,它已被列为美国标准ANSI135BACnet,作为控制总线的通信标准,绝大多数机电设备厂商已接受LonTalk技术,生产的产品均能互换。

上层的信息网络通信总线和下层的控制网络的通信总线,是构成自动化控制系统总体结构的基本方式。

1.1.2 自动化控制系统应至少有以下基本的配置(本文仅列出中央控制级部分)

a.硬件:计算机系统,72小时备用电池等。

b.软件:系统软件(含网络协议、网络操作系统),语言处理软件,数据通信控制与管理软件,数据库及数据库管理软件,操作员接口软件,CRT显示格式及标准报告软件,中央日程表软件,时间/事件诱发程序软件,能量管理软件,与各相关单项专业控制系统联网的软件系统,其它必要的软件系统等。

1.2 自动化控制系统技术发展

1.2.1 单项设备系统专业控制技术的发展

建筑物智能化系统工程中的设备监控系统主要包括:冷水机、空调机、锅炉、电梯、配电柜、发电机、照明、消防报警、安全等设备系统,均由不同类型的专业厂商提供,由于这些类别各异的设备专业独立性强,对监控的工艺技术要求复杂,控制信息 的通信方式很不统一。因此,各专业厂商所近年来相继对设备机组的自控系统进行开发,已先后拥有了智能化程度不同的设备自控体系(部分已形成较完整的系列化),并在网络接口和与相关系统的通信技术方面,也有较大的进展,先后推出了能以标准网络接 口与其它系统间实现双向通信的功能。采用单项设备专业化自控包,从设备优化制度、提高可靠性、完善使用功能、降低经济成本等方面考虑,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同时,在与建筑物智能化系统总体的组合上,也具有重要的实际使用意义。

1.2.2 自动化控制系统与网络技术

自动化控制系统构成的内涵已被人们越来越具体地认识并接受,而支持其发展完善的基础技术也以它不断的进步,不时地起着启蒙和先导作用,同时,商家和用户也彼此交流,供需之间互相促进,也推动了控制技术 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及深层次介入,使基于电脑和通信技术的建筑物自动化系统,能从单一平台的运作,走向跨平台的联网,便系统的总体构成产生了新的飞跃。在积极推行“国际标准”和先进“工业标准”的条件下,自动化系统在控制网 络中实现产品的互换及互操作、在信息网络中实现互通及互联成为可能,系统具有良好的开放性,能容纳更多更新的产品。同时,网络系统实时互联(采用Internet/Intranet网络软件),为建筑物的智能化管理,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因此,建立建筑物自动化系统信息资源共享的网络化体系,是顺应时代要求的发展方向。

1.3 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结构

a.控制层总线采用RS485标准,控制功能强,监控点多,传输效率高,它采取并行联网的方式,互相独立,点对点通信,系 统简洁,组网灵活,联结方便,有益于长距离传输及系统的发展扩充,该方式是集散型控制网络的基本形式。

b.现场控制层中运用LonWorks技术的测控合一的双向通信控制总线,采用该方式的现场受控装置能直接纳入控制总线的 层面,系统较简洁,组网较灵活,越来越多的国家以此为产品生产的通信标准。因此,凡有LonMark标记的产品,均能在系统中互 操互换,现代网络技术也为LonMark产品创造了无限良好的空间,由此看来,它的开放性方面在未来应用的发展上,显然比前者有更大的吸引力。业内专家曾预测,建筑物自动化控制系统的集散型控制网络,将会以现场总线控制网络为发展趋势。

c.单项设备系统纳入建筑物自动化控制系统控制网络层,从建筑物宏观的角度而言,能使该类控制系统更合理安全地工作,由于单项系统的基本控制功能已由自身独立完成,中央站仅为有序地进行管理,因此,它不占用中央数据库的容量,简化了系统网络的 信息传输与交换,使系统的自动化管理的整体效果和单项控制功能更优化了。该系统在单项系统工作环境复杂、自控要求高时,更能显示它的优势,同时,也越来越受到工程设计者的欢迎。

d.综合以上对建筑物自动化控制系统控制网络层的分析,在现阶段的技术发展变革时期,各种技术方式在相当长时间内还会存在。工程设计者应全面地分析、理智权衡,在工程技术上,工程设计者没有必要固执地坚持某一种技术方式,更没有必要见异思 迁地做新潮技术的追随者。

2 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开放性”

“开放性”是体现系统主要技术我的状态之一。是自动化系统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应用于建筑物的特定环境里,对系 统提出“开放性”的要求,使之实现更合理,对此有必要进行全面的认识。

2.1 “开放性”含义的全面认识

a.自动化系统“开放性”,即是在不同供应商之间任意选择具有最佳性能价格比的各种产品,使之灵活地组合为符合使用要求的完整的自动化系统。因此,“开放性”就是系统外联的广泛性,系统互联的任意性。

b.提供“开放性”的前提条件,须建立公认的通信协议,它定义了数据发送的接收工作的过程,规定了网络中使用的格式、定时的方式、顺序检错等,它使不同商家的机电设备的联网接口,都符合统一的通信技术标准。目前,在建筑物智能化系统领域里, 适用于联网方面的有美国标准(建筑物自动化控制网络BACnet(ANSI-135),适用于通信方面的有美国Echelon公司开发的通信协议(LonTalk),它们已被国际上众多的厂商认可,并形成了发展的趋势。

c.正如在本文“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结构”中所分析的那样,在建筑物智能化系统中,以大量楼宇机电设备为主要监控对象的运行环境里,以RS485为集散型分布式系统,在适合控制网络方面较之在“开放性”方面具有领先地位的现场总线有无可比拟的优 点,同时,由于各供应商自行开发的RS485产品有很大的生产能力和应用市场,并具有不可忽视的商业性的优势。因此,它的准“开 放性”效果在现阶段应予以正视。

2.2 “开放性”的实际应用情况

a.采用BACnet和LonTalk协议,能实现互换互操作的LonMark标记产品,目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为传感器、执行器、继 电器,即被称为单点分站;另一类,是终端设备控制器(VAV、FCU、I/O等),被称为终端设备分站,这两种类型的实际运用都在系统适用性方面受到限制。

b.在楼宇设备自动化控制系统中,对大型机电设备或其它类似设备的监控点数量多,并需在同一个监控站实行监控管理,由于LonWorks技术对输入、输出点有限制,因此,在应用中采用LonTalk协议方式还不尽适宜。

c.由于“开放性”互换互操作的要求,因此采用LonkTalk通信协议LonMar通信协议的LonMark标记产品的类别及系列须具 有全面性、完整性,从目前情况而言,还存有一定的差距,尤其在确保产品的完整性、可选择性和降低成本方面,还有待于一个发展的过程。

d.网络技术的发展,尤其是Internet通信技术介入,使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信息互联及向上层次信息集成在路由和方式上, 开创了崭新的空间,为“开放性”增添了新的发展生机。

3 布线系统“综合性”的应用

3.1 布线系统的“综合性”是现代建筑工程的主要特征之一

对多种类、繁杂的布线采用能满足其各种技术使用条件并综合为一体的配线方式,是适应建筑物内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化管理的需要,是技术进步的体现,随着其相关技术的发展使之不断完善,将会促进它更快地发展并使之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3.2 应用条件是建筑物布线系统设计的依据

关于布线系统的设计可归纳为以下主要问题的处理:应用要求分析;应用环境条件调研;系统网络框架构思;线缆容量计算;线缆规格选择;配线设备配置等。整个设计过程,都是围绕着实际使用需求和应用环境而展开的。不久前某国际上著名的布线 供应商推出了TBIC(Total Building Integaration Cable)的建筑集成布线系统,更形象化地为建筑物智能化系统建造了一条通用信息高速通道,为智能化系统的所有信息的远传和分配提供了点到点的支持,具备了使所有信息接收、分配的能力,并使之成为继 建筑水、暖、电力专业外另一个必不可少的通用信息基础设施,这是一种十分富有吸引力的布线方式。当然,对一些规模较大的公共商业楼和通用性办公楼,因存在以租(售)为使用对象的流动性,及物业管理不尽到位的方法。智能化的各系统是否纳入布线系统要 区别考虑,部分(因管理体制的缘故)可分开,另外,在规划垂直主干及水平系统时,也可采取分步到位。例如,从长期来看,水平通道应尽可能预留,因水平管道受建筑条件限制影响较大,其它方面都需从长远角度来周全规划。

3.3 “综合性”相关的基本条件不容忽视

合理确定建筑物内布线系统的布线方式,从布线的空间环境角度出发,使线缆使用、维护、扩展以及技术升级等能适应各类智能化系统运行需要,并使各系统发挥更好的功能。它是布线系统“综合性”效应体现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4 智能化系统“综合性”应用功能的提炼

4.1“综合性”应用功能的意义

建筑物智能化系统工程,是基于应用环境条件下的各设备系统的组合。从对应于完整的系统工程应用功能的角度认识,它不仅仅是各单一系统互为割裂的使用,也不仅仅是简单数字迭加的功能合成,它应是不同类 型技术上的互补,是各系统优势有机地合成和综合性应用功能的增强,尤其是系统间信息集成的互联,将使系统的功能应用层面提升到新的水平。

4.2 “综合性”应用功能提炼的基础条件

工程设计者对建筑物智能化系统工程综合性应用功能的提炼,应基于以下基础条件:

a.应对本项目的功能需求作全面分析,并进行梳理及归纳,其中关键的要点,是对技术上的可行性、单项技术的侧重点、系统技术的合成性等方面要进行针对性的构思。

b.工程设计者对设备系统技术要作全面理解,不仅仅包括对单项系统的基本性能、技术特征、运用条件、可实现的专业特殊性,尤其是对系统组合的技术优势的互补上,都应予以全面的把握。同时,对不同类型系统设备的技术动态及发展趋向也应能予 以及时跟踪及研究。

c.对系统工程实践经验进行总结,使设计者能在以后的设计中扬长避短,因势利导地解决工程设计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d.对整个工程综合全面思考。使设计方案能从功能需求的实现上,专业技术可行性上,并使系统在技术上的创新和发展上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4.3 应善于对智能化系统“综合性”应用功能进行的提炼

系统工程的综合应用功能的提炼取决于系统工程的良好构架体,系统工程各单项技术特征的最优发挥,以及工程设计者善于综合的能力。它应是一种创意、一种对技术进步的寻求,它无任何可照搬的模式,它已完全跳跃了单项设备技术之机械重复之局 限性。在一些规模较大、应用功能要求较复杂的建筑物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中,善于“综合性”应用功能的提炼,对提高建筑物智 能化系统工程整体使用效果和降低经济成本更显得十分必要。

5 智能化系统工程相关系统“接口”界面的技术控制

5.1 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

在建筑物智能化系统工程建设中,普遍存在着诸如楼宇机电设备自控系统的控制器与受控设备之间、消防系统与安保系统的信息共享、消防系统的火警预报与灭火设备的联动控制、安保系统的各子系统间的控制信息互联及各种控制技术自动报警的联动 、以及各种管理信息集成的通信资源共享网络的互联、系统与系统之间的结合,这种相互的关系可归纳为二类,即设备硬件间的连接和系统与设备、系统与系统之间的信息通信软件方式的相联,它们都需要对各自的“接口”界面进行处理,以便良好运行,它是 把握系统工程成功与否的关键点,也是系统工程的技术难点。

5.2 影响相关系统“接口”界面处理的因素

a.系统要求不明确、技术规则不统一;

b.技术不成熟,实际操作无保障;

c.各承包商工作的界面不明确,彼此推诿;

d.技术不可行,系统结合实为虚设。

5.3 相关系统“接口”界面的控制方法

对系统“接口”界面进行早期的技术控制,是相关系统结合最有效的方法,根据相关系统“接口”界面存在的问题,提出 根治的方法,确保智能化系统整体功能的实现。

a.系统结合的功能要求应具体明确

对相关系统的结合的功能要求,应在可行性论证的基础上,整体构思后,分别具体提出,并且须分别明确,严格落实到位。

b.“接口”技术及通信协议应统一

对相关系统结合的“接口”界面技术应标准化、统一化,尤其在通信协议、网络构架等方面应明确要求,并分别予以限定性地具体化。

c.采用成熟的系统技术

工程中应尽可能避免首次性的研究或开发,积极采纳成熟技术系统技术,选用技术、服务皆优的设备及供应商,优先推行有成功先例的系统应用体系。

第8篇:通信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

目前传统电力设计院技术经济中心组织机构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设置平行的专业室,每个专业室均包括建筑、机务、电气专业人员,各专业室之间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业务合作和内部竞争(见图1)。另一种是设置土建室、机务室、电气室,各专业室各负其责、协同工作,各室之间基本不存在竞争状态(见图2)。

二、存在的问题

从图1、图2可以看出,目前电力设计院技术经济中心采用的最主要的两种组织模式,均没有专门针对总承包服务的组织机构。实际工作中,技经工程师往往是同时承担传统设计业务技经工作和总承包业务技经工作。这种结构虽然有利于技经中心人员调配,提高部门人员使用效率,却存在如下不足之处:

1.针对性不强,存在角色困扰

技经工程师需承担可行性研究估算、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初步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等各种传统技经工作,同时也要承担总承包报价、执行概预算编制、工程结算服务等总承包业务工作。由于传统设计业务技经工作和总承包业务技经工作具有不同要求,因此承担多种任务的工程师就存在角色和思路的转换过程,就会存在以传统设计咨询业务的思路进行总承包业务的现象。

2.工作交叉严重,责任体系不易厘清

目前的专业划分造成项目管理的横向交叉、协调点太多,使项目管理的幅度大大增加,从而影响项目管理的有效控制力度。[4]由于工作内容繁杂,交叉工作过多,再加上工作安排等问题,往往在一个总包业务执行过程中,具体承担各阶段技经工作的人员多次变动,不利于形成清晰的总承包服务责任制度,导致服务不及时、工作不到位的情况时有发生。

3.造成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

由于存在服务不及时的现象,总包项目部不得不聘用更多的人员进行工程量计算等工作,而这些工作与技经中心的总承包业务工作实质上是重复劳动,因此从整个设计院的角度看,会造成重复劳动和人力资源浪费。

4.总包业务安排分散,不利于积累资料和总结经验

在传统模式下,工作安排中往往考虑各员工承担的工作量相对平衡,可能导致总包业务安排较为分散,不利于积累资料和总结经验。

三、解决方案设想

1.组织结构调整

“公司的组织结构、项目组织结构方式,在某种情况下,决定着项目的成功与否。很多设计院转变为工程公司后,还保留着原来的组织结构框架,没有建立与项目管理相适应的公司组织结构和项目组合结构,这是制约公司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3]要进一步做好总承包业务技经支撑工作,首先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本文探讨成立专门的总包业务室,作为传统设计院总承包业务技经业务的专业支撑部门。以上文提到的第一种模式为例,成立总包业务室后的组织结构(见图3)。总包业务室定位:为设计院国内外总承包业务提供全方位、专业化的技经服务和支持。设立总包业务室的必要性:设计总包业务室,有利于培养更加专业化的总包业务技经团队,以支撑设计院总承包业务的进一步发展;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工作交叉造成的困扰,有利于形成清晰的总包服务责任制度,更大限度地调动相关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及时提供相关技经服务和成果;人员相对集中,有利于积累总承包业务相关资料和总结经验教训;与项目管理部门形成相对稳定的接口和通道,有利于项目配合。设立总包业务室的可行性:设计院通常具有强大的技经队伍,可依托现有技经中心,抽调部分专业人员组建总包业务室。设立总包业务室的经济性:成立总包业务室,责任更加明确,服务更加专业,将能够为各总包项目部提供更及时和良好的服务,项目部不再需要进行工程量计算等重复劳动,可使项目部减少相关人员。而对于技术经济中心,不需要增加人员,只需抽调部分专业人员进行组建。因此,组建总包业务室对整个设计院来说是经济的。

2.提资流程优化

为了促进总承包业务效益整体最优,同时也为了促进所组建的总包业务室持续提高业务水平,应从提资料流程设置方面赋予其更大的责任和权限,主要包括对设计提资料的质询权、对设计标准的质疑权、对设计询价的认可权。以设计提资为例,通过如图4所示的流程设计,有利于实现上述目的。该流程将技经质询作为设计提资流程的必经阶段,强调了技经工程师在总结以往工程经验的基础上对总包业务的把关作用。

3.内部支持和外部交流

一是建立内部信息共享机制。内部信息共享机制,即设计院各部门之间与总承包业务相关的技经信息、知识和资料要与技经总包业务室共享。共享的范围主要包括设备材料价格、施工招标信息、工程结算资料等。内部信息共享机制能使技经全面把握工程情况,更好地为总包业务做好技经支撑工作。二是建立内部交流机制。通过建立内部交流机制,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落实内部信息共享制度;另一方面项目执行过程中遇到的或出现的问题能及时反馈到技经中心总包业务室,保证技经工程师能够及时把握市场变化趋势,适度跟进项目现场情况,更好地为项目建设服务。三是积极参与同行业交流。应积极组织员工参与同行业交流。参与同行业交流能开拓员工视野,跟进市场热点,提高业务水平。四是持续改进。建筑企业应建立一种适应机制,使企业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增强适应能力并提高竞争力,改进企业的整体业绩,让所有的相关方都满意,这种机制就是持续改进。持续改进是一个永恒的目标。[5]质量管理PDCA循环原理同样强调了持续改进的重要性,表明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提高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改进过程。经过工程实践积累,通过内部信息共享机制的运行并积极参与外部协作可形成大量有价值的知识和经验。实际工作中应坚持采用持续改进的思想、过程控制的方法,认真分析总结知识和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工程实践中,不断完善总包业务技经工作。

四、结语

第9篇:通信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地方高校;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体系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03-0071-06

中图分类号:G642

随着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如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下一代通信网络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智能终端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等)快速地进入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领域,并被列入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从国家战略层面予以大力支持与重点发展。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等学校都开办有计算机及其相关的信息技术类专业,信息技术类专业的学生规模居各类专业前列,大量信息技术人才为我国的工业化、信息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近些年来,社会对信息技术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一直位居首位,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大量的信息技术人才。然而,各高校仍有许多信息技术类专业毕业生找不到与自己专业和学历匹配的工作,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高校的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陈旧保守,不能与时俱进,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二是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不足,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机会少,所学非所用,综合素质不高,不符合社会对信息技术人才的要求。因此,如何紧跟时代和技术发展潮流,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为国家的战略新兴产业服务,是高等院校信息技术类专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我国地方高校约占全国高校数量的90%,提高地方高校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质量,不仅能满足市场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对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推进“两化”融合(指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层次融合)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峡大学是一所省部共建的地方综合性大学,主要培养行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工程应用型人才,近些年来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与实践探索。

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在经历了大学的合并浪潮和学生扩招后,许多地方高校的信息技术类专业往往分布于多个学院中,师资力量分散,教学资源不足,碎片化现象比较突出,且单个专业的学生规模偏小,签约就业率低,就业质量不高,极大地影响了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三峡大学在广泛调研、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国内外形势和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对信息技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

1.1确立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定位

鉴于前些年全国高校大办计算机专业产生的各种问题,尤其是人才培养质量堪忧和学生就业难,许多高校在要不要继续坚持大力开办信息技术类专业的问题上产生了一些疑虑。经过深入分析后可知,不仅要继续开办,而且要大力办好信息技术类专业,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信息技术作为21世纪主要技术发展领域的地位没有改变,信息技术的发展还有巨大的空间,世界各国都在争夺信息技术的制高点;二是我国“两化”融合还远远没有完成,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没有改变,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必将得到大力支持与快速发展;三是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为信息技术和文化发展的结合创造了新的、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办好信息技术类专业是三峡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基于学校的办学历史和基础条件,与国内外一流的大学相比,如果按部就班、亦步亦趋,可能永远也办不好这些专业。弯道超越、跨越式发展是办好信息技术类专业的有效途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确立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定位是改革的第一步。

1.2确定信息技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主体

分散的资源和碎片化的专业分布显然不利于集中优势资源培养人才,必须进行资源整合,实施专业重组与改造。学校新设立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将分散在多个学院的信息技术类相关专业统一并入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作为信息技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主体,搭建人才培养的顶层架构。

1.3明确信息技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

新一代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云计算等,涵盖的技术领域比较广,地方高校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在所有领域全面发展,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有所取舍,采取非均衡发展战略,有所为有所不为,明确方向,重点突破,体现特色。

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确定发展领域。重点发展下一代通信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数字媒体技术、信息系统集成技术等,这些技术领域既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又与市场需求和应用紧密结合,且有一定的发展基础,是应重点发展的技术领域。

2)确定培养专业。根据确定的技术发展领域和原有专业人才培养基础,确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3个本科人才培养专业,基本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主要发展领域。这些专业原本是存在的,但由于培养方案僵化,课程体系陈旧,体现不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培养特色,因此必须对培养体系进行大力改革,以适应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需求。

3)确定培养方向。在已确定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3个专业中,通信工程专业主要培养方向为下一代通信网络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主要培养方向为信息系统集成技术、电子商务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培养方向为软件工程、物联网技术与应用、数字媒体技术等,其中物联网技术与应用方向由嵌入式系统方向改造重组而成,数字媒体技术方向由教育技术学专业改造重组而成。

经过专业改造重组后,三峡大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领域与专业方向如图1所示。

2 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人才培养体系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实施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应以实现培养目标为前提,充分体现先进的教育理念,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目标,科学、合理地确定和建立每一个培养体系要素。培养要素包括实施性要素和资源性要素。实施性要素主要指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和教学管理模式;资源性要素主要包括专业、师资、课程、设施等。实施性要素是核心,资源性要素是保障。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就是要打造适合培养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的健全而优质的实施性要素和资源性要素。

2.1利用各级质量工程项目的牵引和示范作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诸如“卓越计划”、“产业计划”等各级质量工程项目是为改革和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而采取的重要举措,各高等院校应牢牢抓住这种机会,充分利用质量工程项目赋予的改革探索权利,发挥好项目的牵引和示范作用。三峡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物联网技术与应用方向)被湖北省教育厅列为2011年度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学院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深度推进产学研、校企合作,大力改革和实践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物联网技术与应用方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1)订单培养。学院与东软集团、三峡高科、纵横科技、深圳讯方等信息技术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培养企业急需的信息技术人才,实施订单培养,满足地方企业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2)双师融合。学院和签约企业互派人员进行深度交流,相互兼职,着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培养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师资基础。

3)资源共建。学院和签约企业联合开发企业急需的新技术课程,共同建设实践实训基地。学生在最后一年的实习实训直接进入校企联合实践基地,既缩短了学生入职培训时间,提高了实际动手能力,学到了真正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又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

2.2突出“特色”,强化“应用”,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为突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特色,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不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不断优化课程体系。三峡大学通过实施“3×1”工程,适应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1)人才培养采用“3+1”周期模式。前三年完成所有理论课程的学习,后一年完成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等与工程实际结合的实践技能培养。

2)实践课时占总学时的比重不低于“1/3”。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不断强化实践技能,寓理论于实践,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刻理解理论知识,真正达到培养学以致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应用型人才的目的。实验、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实践性课时占总学时的比重不低于1/3。

3)课程体系采用“3 in 1”。各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为硬件类课程、软件类课程和特色专业类课程三合一的类型设计。通过简化分类、整合资源、归口课程,集中力量打造专业的课程类(群),提高每类课程的质量,从而达到专业化教学的目的,从整体上提高教学质量。

2.3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教学方式方法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特点是技术的先进性和发展的快速性,采用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和教学方式方法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达不到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目的。因此,必须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教学方式方法。

1)创新教学组织结构。传统的教学组织管理采用“学校教务处-学院教学办-系”的三级教学组织结构,教务处和教学办是管理机构,“系”是教学组织实施机构。这种管理结构只能适用于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等比较成熟的专业,而对技术快速发展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类专业则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是“系”级基层单位层级低;二是人员编制少、专业面窄;三是掌握的资源有限,难以组织承担有效的适应高速发展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重任等。鉴于此,三峡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撤销了“系”级基层组织,成立了跨专业的学术“团队”。通过优化团队成员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能力结构和兴趣爱好,成立一支教学科研协调发展、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带科研的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学术团队。团队既是完成教学工作的主体,也是开展科研活动的阵地,是目标考核的基本单位。

2)推广新型教学方法。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特点决定了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是培养不出卓越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可通过自编教材来引导和推广案例教学法、项目驱动法等新型教学方法,采取讨论式、启发式、问题式、参与式的教学形式,强化学生的计算思维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自学能力。

3)改革授课方式。对于应用性强的设计类课程,应改革授课方式,直接在计算机机房上课,将理论讲授和上机实践真正结合起来,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又达到预期的课程教学目的。

2.4不断开发系列新课程,打造优质课程资源平台

课程是高校教学的基本元素,建立优质的课程资源平台是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对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而言,开发具有新一代信息技术特征的新课程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必备基础。三峡大学通过编写新教材,开发新课程,建设精品课程、优质课程、网络公开课程,打造了一个丰富而优质的课程资源平台。

1)引入计算思维理念,编写出版了一批体现计算思维模式的教材,包括《计算机基础教程》《C语言程序设计》《微型计算机技术》《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物联网技术概论》《3G移动通信技术》《信息安全导论》《iPhone手机软件设计》《Android手机软件设计》《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应用》等。这些自编的新教材既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又具有显著的技术先进性和应用创新特色,涵盖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主要技术领域。

2)着力实施课程质量提升战略,建设了“微型计算机技术”、“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和“通信原理”等精品课程;建设了“计算机基础”、“计算机控制”、“新闻摄影学”、“信号与系统”、“现代交换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管理信息系统”、“C语言程序设计”等优质课程,所有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全部进入学校的“求索”学堂网络公共平台,方便学生学习,不断提高优质课程资源的应用效率。

3)加大新课程的开发力度,及时跟踪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与时俱进地为学生提供更新知识与技术的机会。近年来,学院先后开设了“嵌入式系统设计”“嵌入式操作系统”“软件测试”“软件项目管理”“ARM程序设计”“Android程序设计”“iPhone程序设计”“计算机游戏设计原理”“动作捕捉技术基础”“游戏引擎基础”“3G移动通信技术”“RFID原理与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NFC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等20余门新课程,这些新课程的实用性强,技术含量高,知识前沿先进,充分体现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技术热点。学生爱学,并且学以致用,立竿见影,是提高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2.5创新实践培养理念,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信息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创建一个完善的实践培养体系是培养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必不可少的机制之一。三峡大学通过实施“3×3”计划的创新,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适合信息技术人才成长的实践培养体系。

1)创新实践教学思路的“三化”。针对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学院确定了“实验环境一体化、实验平台综合化、实验内容系统化”的“三化”实践教学思路,从宏观上总体把握实践教学的基本框架。

2)创新实践教学过程“三段化”。创新并实施了实践教学过程的“三段化”,即按照“学科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方向”3个阶段开展实验教学,形成有序、渐进、扎实的实践教学过程。

3)创新实验教学内容的“层次化”。学院根据实践教学的具体要求,精心设计配套实验内容,并严格坚持“基础型、综合型、创新型”的人才培养“三层次”定位的原则,较好地构建了与之相适应的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立体化”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总之,在实践培养体系建设中,应拓宽专业口径,推进实践教学内容的整合,形成多层次、弹性好、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新体系,使新体系逐步形成长流水、不断线、分层次,由基础、提高再到综合的“一条龙”实践教学格局,对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可发挥重要作用。

2.6加强实践环境设施建设,提高学生应用实践能力

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是培养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不仅需要建设一个良好的实践环境基地,也需要一个有效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三峡大学通过实施“3×3”实践计划建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构建“三结合”实践培养模式。一是“教、研”结合,即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学院设有“智能视觉与图像信息研究所”、“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物联网技术研究所”等3个校级科研机构,这些研究所不仅进行科学研究,也为本科生的实践活动储备项目来源,同时也是大学生开展科研活动的实践基地。二是“内、外”结合,即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信息技术各专业的课程特点决定了仅依靠课内实验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充分利用课外业务时间,将学生从电脑游戏中解放出来,转移学生的兴趣,使电脑发挥真正的学习功能,从而实现课内课外的协调统一。“启明星”创新工作室就是学院专门为本科生开辟的课外学习实践创新基地。三是“校、企”结合,即学校与企业的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太快,市场需要的技术和人才往往和学校教授的课程和知识有出入,只有实现学校供给和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尤其是实践性环节实现联合培养,才能跨越这个供需鸿沟。目前学院已与多家知名IT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联合培养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

2)打造“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学院将课内实验基地——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实验中心、课外实践基地——“启明星”创新工作室以及多个校企联合实践基地打造成为“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实验中心主要承担课内基础实验、专业基础课实验和专业课实验,可满足一般基础性、验证性和课程设计的基本实验需求。“启明星”创新工作室主要承担课外创新性、综合性的实践实训,是学院着力打造的培养创新性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基地。“启明星”创新工作室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实验室,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进入实验室进行实践创新活动,实行教师宏观指导、学生自我管理的管理模式,主要从事实际项目的研发和学科竞赛。近年来,“启明星”工作室参与和开发了上百个项目,有的项目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力和效益。从“启明星”工作室出来的学生,其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显著提高,签约率达到100%。就业质量显著改善,形成了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自行提高”的自组织可持续发展模式,在校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3)实施实践能力培养“三举措”。学院通过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开展学科竞赛、大学生进团队”等3项举措,进一步把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落到实处。本科生像研究生一样选择导师,加入导师的团队,开展项目研究,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形成良好的团队意识,提升综合素质。另外,学院大力支持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学科竞赛,依托“启明星”创新工作室平台,由具有丰富竞赛工作经验的教师牵头组织,近两年取得了突出的竞赛成绩,先后获得部级奖励25项,省部级奖励38项,其中尤以2012年全国大学生嵌入式物联网设计大赛全国总决赛获得特等奖为标志。

三峡大学构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

3 人才培养体系实践效果

三峡大学通过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且应用效果十分显著。主要表现在:

1)学生的专业自豪感显著增强,学习风气明显好转,学生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各专业的认同度和好感度得到明确和提高,各专业发展的基础得以稳固。

2)以“启明星”创新工作室为代表的新型实训实践基地创建之后,学生入团队、搞研发、比竞赛的热情高涨,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业余时间得到充分利用,团队合作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大幅提升。

3)近年来学生的毕业率、学位授予率、签约率不断提高,就业质量显著提升,已从学校的后几位一跃而居学校前列,基本解决了学生就业问题,向好的就业方向快速前进。

4)探索了一条地方高校面向战略新兴产业、培养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路径,打造了一批优质教学资源,产生了一批高质量的教学成果,“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创新培养机制与实践”获三峡大学2012年度教学成果特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