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开发基础范文

计算机开发基础精选(九篇)

计算机开发基础

第1篇:计算机开发基础范文

关键词:SPOC;计算机基础;创客;课程开发

1课程开发意义

创客,起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意思是将创意转变为产品的人。2015年,“创客”作为创新前沿代名词进入国内大众视野,教育部规定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现阶段我国高校实施创客教育的主要手段还是基于传统课堂,围绕课程原始内容进行针对性设计,采用案例式、项目式等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自主性,在创造中学,通过对多学科知识的整合优化,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从课程的创新实践角度来看,目前高校创客课程可以分为面向广泛学生的基础课程、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的拓展类课程、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创新课程三大类。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面向全校各大专业的计算机科学通识课程,不仅仅是计算机类专业的基础课程,而且也是非计算机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它主要是以项目式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跨各大学科,强调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重点是在做中学,着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和实践动手能力。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导向,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探索开展创客教育的有效方法,既有利于创客教育的开展,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就当前情形看,计算机基础创客课程存在资源稀缺、教学模式不完善、教学设计未体现跨学科优势等问题。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拥有优质丰富的教学资源,因其与翻转课堂、案例式教学等当前教学改革的主流模式有极强的可结合性,在国内高校得到大力推广,被广大高校教师认可,拥有良好的应用基础。借助SPOC这一平台,创客教育不仅能更快融入当前主流教学模式,更能为创客课程的开发提供极大的便利。因此,应大力加强基于SPOC平台的计算机基础创客课程开发,这不仅对创客教育研究有推动作用,而且会促进其他课程的创客教育研究,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也具有重要意义。

2课程开发内容

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导向,立足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教学实践,基于SPOC平台,以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以创客课程“在创造中学”的思想为指导,建立基于SPOC的计算机基础创客课程开发的基本理论框架,以此为基础,开发基于SPOC的计算机基础创客课程及相应的创客课程评价体系,进而总结出计算机基础创客课程开发的方法。基于SPOC的计算机基础创客课程开发可以从五个方面展开。

2.1课程内容开发

课程内容开发的研究应包括:通过对社会各行各业对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和学生前期学习基础的调查研究,结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需要,确定课程目标,进而确定课程内容。因创客是基于一个完整的产品开发链路,其中涉及多学科整合并伴随具体的产品实现。因此,课程内容不仅需要考虑学科整合,还需要以具体问题为导向,可以以STEAM模式为参照,形成课程内容递进模式:一是以课程问题为导向,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引入其他学科内容(如科学、工程、数学或艺术等),并最终解决该问题;二是以生活问题与学生兴趣为导向,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直至最终解决问题,并形成研究成果。基于这两种模式开发课程,课程所需的这些知识和能力如何确定?如何组织才更为科学?这些知识和能力有什么联系?这些知识和能力形成什么样的结构?如何整合这些知识和能力更为科学?这些知识和能力的深度和范围如何确定?这些问题是开发的重点和难点。

2.2支撑条件开发

课程支撑条件开发研究主要包括:创客教学资源与课程内容边界的划分;线上教学资源与线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有机整合;符合创客课程要求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开发与教学团队的构成与要求;基于SPOC的创客教育平台或专业创客课程开发平台要求。

2.3教学策略开发

随着网络教学资源的普及,校园内、课堂里的学习方式正在悄然发生改变,移动学习、在线学习等已逐渐走入社会视野,高等教育以及高等教育质量再次面临社会关注和考量。高等教育如何顺应时代潮流,转变传统的教学策略成为关键。课程教学策略开发的研究应包括:研究傅骞的SCS创客教学法,在此基础上探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策略,研究适合计算机基础创客课程的教学策略;一体化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的创新。

2.4实施研究

实施过程要强调课程创生取向,即大力提倡教师与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实现学生全面、个性而富有创造力的发展。课程实施应包括;课程实施准备;课程实施情境;课程实施遵循的原则,如理解与对话原则、主动与创生原则等;课程实施的条件和课程实施过程。

2.5评价研究

根据创客教育的特点,以教学目标为核心,对作品展开个人自评和小组互评是很好的评价方式。那么在基于SPOC的计算机基础创客课程中,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什么为标准进行评价?如何评价?评价是否科学?这些问题值得探究。

3课程开发思路

借鉴创客教育中的“在创造中学,多学科融合”的思想,遵循“发现问题—归因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沿着“课程内容—课程支撑条件—课程教学策略—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路径展开,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导向,基于SPOC平台,以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主,其他学科知识为辅,整合多学科知识,挖掘实际问题和现实需求,分析和钻研贯穿基于SPOC的计算机基础创客课程开发全过程。

4结语

创客教育是创客运动背景下的教育创新现象,注重在做中学,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为学生提供了互动和合作的空间。将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创客教育研究切入点,既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有益的补充,同时也为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王丽平,李忠华.高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及培育路径[J].江苏高教,2016(1):94-97.

[2]祝智庭,雒亮.从创客运动到创客教育:培植众创文化[J].电化教育研究,2015,36(7):5-13.

[3]赵晓声,司晓宏.创客教育:信息时代催生创新的教育新形态[J].电化教育研究,2016(4):11-17.

[4]田友谊.创客教育:源起、内涵与可能路径[J].比较教育研究,2016(1):22-27.

第2篇:计算机开发基础范文

关键词:高职;理实一体化;微课开发;计算机应用基础

1开发思路

依据教学内容与呈现需求的不同,微课可以采用不同的开发工具与开发技术进行开发。常见的微课开发技术有实拍视频、屏幕录制、二维或三维动画、后期编辑类及HTML页面类等几种,视频展示形式有可汗学院式、课堂实拍式、录播室拍摄式、实景拍摄式、访谈式、讨论式、录屏式、讲坛式、PPT动画式、Prezi动画式、二维或三维动画式及虚拟抠像式等[1]。《计算机应用基础》属于计算机操作类课程,所需硬件设备单一,主要实战项目都在计算机上完成,因此,其理实一体化微课的视频呈现形式主要为录屏式,开发技术主要采用屏幕录制技术。本研究选用CamtasiaStudio+MicrosoftOffice组合作为具体开发方式,这种开发方式适用于教师同步讲解与操作演示的微课。CamtasiaStudio是一款专业的屏幕录像及视频编辑软件,可以完成从屏幕录制到视频编辑、转换再到的一系列过程,功能强大,操作简便,适于开发系列微课。

2开发流程

本研究认为开发理实一体化微课需要经历“选题教学设计课件制作屏幕录制后期编辑视频输出”这六大步骤:(1)微课选题选题是决定微课能否成功开发的第一步,题目选得过大、过空,在有限的时间内微课内容只能泛泛而谈,没有重点,无法深入;太小则容易形成“知识孤岛”。因此最好是选取课程的重点、难点、易错点、易混淆点等进行开发,每个理实一体化微课用来解决一个小问题或小技能[3]。《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六个模块下分别设置有若干个项目,每个项目涵盖了若干个知识点与技能点,本研究将这些知识点与技能点进行整合,按照工作过程进行序化[2],从而形成了若干个微课题目。如模块四“项目4-4用图表表示空气质量指数”,可以提取出2个知识点:图表的概念、图表的分类;4个技能点:插入图表、设置图表布局、设置图表样式、设置图表格式,然后进行整合和序化,形成“图表的制作”及“图表的美化”两个微课题目。(2)教学设计也就是创编微课的脚本。脚本的具体内容需要根据微课的题目来定,但是全都包括了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应从教学环节、设计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设计意图这几个方面进行考虑。设计的方法可以参考他人的优秀教学设计进行重构,也可以根据个人的实际教学经验或相关教学设计理论进行想象设计。(3)课件制作包括课件模板的制作及PPT动画的制作。在制作之前需要将文字素材、图片及音视频资源搜集好,文字素材来自详细教学设计,图片及音视频资源可以自主开发或从网上下载。然后开始制作课件模板,系列微课需要统一风格的PPT模板。《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模块五理实一体化系列微课课件模板。最后是PPT动画的制作,包括课件其他页面的制作及动画的设置,这是课件的主体部分。课件内容主要根据微课的详细教学流程进行添加,动画设置则依教学需要、文字数量及图片的清晰度来安排时间。这里要注意的是需为各部分内容配上相应的图片或动画并尽量用框图、流程图等图示来呈现教学内容。一张恰当的图片可以很好地为文字“传情达意”,一个合理的图示能清晰地表达教学内容,而大量的文字放在PPT上只会让人产生视觉疲劳。模块五中微课“动画效果的制作”中的部分PPT页面。(4)屏幕录制录制前需准备好以下工具与软件:电脑、耳麦(附带话筒)、屏幕录像软件CamtasiaStudio、PPT课件及办公自动化软件MicrosoftOffice。启动CamtasiaStudio软件,点击“录制屏幕”按钮,在弹出的窗口中可进行相应设置。“选择区域”功能区用于设置屏幕的录制区域是全屏或自定义大小;“设置”功能区用于设置音视频录制方式,单击“摄像机”后若出现个人头像框,则可同步录制个人头像,录制的头像一般位于视频右下角,单击“音频”可设置旁白声的音量大小,单击“音频”旁边的下拉菜单选择“选项”将打开“工具选项”对话框,在这里可对音视频的来源等进行详细设置。设置完成后单击红色的“rec”按钮后开始录制,教师可边讲解边进行PPT翻页或操作演示,同时利用“效果”工具栏进行屏幕勾画或光标高亮显示以突出显示效果,完成后按F10快捷键停止录制,并保存文件为.camrec格式的录像文件。(5)后期编辑将录制好的.camrec录像源文件导入到CamtasiaStudio剪辑箱并拖放到时间轴轨道,进行视频分割、剪切等操作,然后添加测试题、添加字幕;最后插入片头、片尾,并保存成.camproj格式的项目源文件。(6)视频输出在CamtasiaStudio窗口单击“生成视频为”命令,再选择“自定义生成设置”,可将文件导出成mp4、wmv、avi、flv、swf等多种视频格式,本研究选择mp4格式,一般的手机都支持而且占用存储空间小。

3开发原则

本人结合微课开发的创作实践及教学经验,总结了设计与开发理实一体化微课应该遵循的五点原则:简短性、实用性、易懂性、启发性和形象性。(1)简短性原则微课录制的时长要短。基于edx数据的统计,无论视频多长,用户实际注意力集中观看的时间都不超过6分钟。因此,理实一体化微课录制的时长要尽量短,以5~10分钟为宜,其中操作演示部分不超过5分钟;同时开发出的微课资源容量要小,这样才能方便学习者通过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下载或在线观看。(2)实用性原则工作任务或教学案例要与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理实一体化微课所选取的工作任务或教学案例须结合工作生活需要,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既便于理解,又能促进知识迁移的发生。比如本研究中的微课《数据的分类汇总》,其中的工作任务是将“计算机设备销售表”按地区进行分类汇总,实验证明当学生知道这类问题是现实生活或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时,马上产生了学习兴趣,并且一旦学会对“计算机设备销售表”分类汇总,再给“公司员工工资表”“汽车销售情况表”等都会举一反三。(3)易懂性原则微课要易于学习者理解。计算机操作所需的工作环境就是一台电脑,本研究中的理实一体化微课将计算机操作的理论与实践整合在一个微视频中,实践部分教师边讲解边演示,通过录屏技术呈现给学习者,教学的环境与工作的环境相一致,学习者可以直观地看到任务完成的过程,更容易理解;同时需要在微课的教学设计中把握好工作任务的难易程度,既不可太难,也不可过于简单。(4)启发性原则微课要能够引发学习者的思考。如果微课仅仅是平铺直叙地罗列知识、演示操作步骤,不仅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也没有了开发的价值。为了避免这种误区,可以在微课的前、中、后分别设置问题以引发学习者的思考,或留下可以提出问题的点,在教学总结提升阶段提出拓展思考题。例如,微课《动画效果的制作》中通过问题“如果我们在添加动画时由于操作失误点错了动画效果,或者对已经添加的效果不满意应该怎么办?”启发学生思考,并引出第二个子任务。(5)形象性原则尽量以图的形式动态呈现教学内容。文本是一种抽象符号,会带给人较多的认知负荷,若在几分钟的微课中去理解和掌握文字性的知识是较为困难的[3]。所以微课应尽可能为每个教学内容配上相应的图片、图形图像或图示等,并以动画的形式展示出来。从而化抽象为直观、具体、形象,最大程度地降低学习者的认知难度及认知负荷。

4结语

理实一体化微课在教学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给学习者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能从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设计开发计算机类课程的理实一体化系列微课,并合理应用于教学,对促进高职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方式的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万辉.微课教学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31.

第3篇:计算机开发基础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课程;精品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7-3987-02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广泛开设于各个中职学校、广泛开设于各个专业的计算机基础学科,如果制作它的网络课程能够有成效,能够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有效率,能够让老师的教学变得更轻松,能够让师生的更好的互动,那么将会是一个很好的开始。那么网络课程教学模式跟传统的教学模式又有什么区别呢?网络课程的开发和制作需要什么样的制作流程和技术呢?

1 网络课程更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引导两者的结合

曾经有一个学习计算机网络优秀的学生跟我说他上课都在睡觉,我问他为什么呢?他说老师上课的内容都太陈旧了,网上都已经有photoshop cs3的教程了,老师还在上photoshop8.0的内容。所以我们在教学上一定要跟得上社会的发展,了解相关产业发展的情况。在网络课程中,老师可以通过即时聊天工具或论坛随时了解学生的情况,跟学生进行实时交流,从而了解学生的看法和想法,得到更多的信息,并且更好的应用在课堂教学中。从由“以学生为中心”转向“主导—主体相结合”,在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突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也重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网络课堂可以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老师的引导下更好的完成。同时,完善网络课程中的学生评价系统,对于学生网上学习的时长,学习的测试成绩做一个全面的评估,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传统教学模式和现代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区别

3 计算机基础网络课程的设计理念及应用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我们根据教学需要制作了一个教学网站,该网站既可用于教学也可供学生自学。学生可以网上复习学习过的知识,在学习动画视频中,学生可以通过动画的提示来完成每一步的操作,加深学习的印象。学生还可以通过网上考试来测试自己对各个章节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从而知识自己在哪一方面还有不足。还能够通过QQ、在线论坛等多种通讯工具与老师远程交流,老师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难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老师的交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计算机基础学习互动平台有以下特点:

1)开放性:可以放在学校的网站上,也可以放在学校的内部网里,方便学生在家或在学校随时随地学习,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交互性:学生可以通过动画的提示来完成相关的操作,加深印象。

3)共享性:学生的学习心得体会可以通过系统提供的QQ或BBS等多种工具和其他同学共享并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信息。

4)自主性:学生的学习完全是自主的,何时开始学习、学习什么内容、何时完成作业和测验、何时结束学习等完全由学生自己作主。

5)协作性: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在论坛上向其他同学求助,相互帮忙完成相关难点的学习。

6)示范性:在课程中有老师示范操作的动画视频,可以帮助学习正确的操作方式,还可以重复地练习。

7)智能性:网络课程的在线评价系统可以记录学生学习的时间、掌握知识的情况、在线考试的成绩。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行评分。

4 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课程开发流程

4.1 计算机应用网络课程的主要栏目

网络课程的开发包括课程介绍、课程大纲、课时安排、电子教案、电子课件,实践练习、授课视频,模拟演练、作业管理和在线测试等几个方面的内容。这几个方面的内容根据不同的学科的特点进行增加或删除,比如可以开设在线答疑栏目,有的学生可能比较害羞、内向,在课堂上不敢提问题,但是通过QQ或者是在线答疑可以帮助学生解决一些上课不敢提问的疑难问题。

4.2 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课程的几个特点

4.2.1 以学为中心——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打破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传统课堂上,教师是主要角色,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而在我们的网格教学平台上,这里就是学生的地盘,学生是绝对的主角,教师则只是一名辅导者。这思想贯穿我们作品的方方面面。如:在学习视频栏目中,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情况完全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在线测试中,学生自主选择测试项目,而老师只为学生做内容更新补充工作,这些都体现了教师的辅导而非中心作用。

4.2.2 一体化学习——讲、练、议、测一条龙

以往一些类似的网络教学网站,有的只是将学习材料堆扎在网页上。知识内容太零散,缺乏系统性。我们改变了这一情况,我们教学平台实现了让学生课前预习,课堂自主学习,课后巩固练习,师生交流讨论,最终在线测验的一体化、一条龙的学习模式。

学生通过点击课堂安排、学习指南,教学进度了解课前安排,学生通过“学习视频”栏目进行课堂自主学习,通过“实验指导”进行操作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如学生在学习过程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通过“在线答疑”来与老师进行交流。最后可通过“在线测试”检测学习成果。

4.2.3 动画学习视频——化难为易,通俗易懂

前面提到学生可以通过视频进行自主学习。我们针对中职生所喜爱的动漫形式,在这儿学习平台中,提供了306个生动形象的FLASH动画学习视频,并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在视频中添加了一些互动,一个知识点讲解结束后需要学生点击下一步才能继续播放。充分体现了教学平台的艺术性。

4.2.4 两种交流——师生互动,双向沟通

在我们学习平台中,有一个师生交流模块可以让学生自由地提出问题。点击师生讨论园地就可以看到所有学生的提问与老师做出的回答。考虑到学生心理,如果有的学生害怕答错问题会被同学取笑,自信心受打击的情况,我们訉在线QQ,实现了学生与老师的即时交流,很好的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4.2.5 在线测试——灵活更新,层次兼顾

如果学生认为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已经掌握较好,可以通过“在线测试”进行考试,在线测试考试时间为90分钟,如果考试时间一到,系统将会自动交卷。学生考试完成后可以马上得知正确的答案和得分。

灵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测试试题的选择的自主性和随机性,成绩反馈的及时性。学生登录到系统中,点击在线测试的考试项目,系统即自动生成试卷,学生进行考试的试题是由后台题库中随机抽题产生的交卷后,系统对试卷进行自动评分,并将正确答案与考生所选择的答案显示在题目下方,方便学生比较学习,测试得分将会记录到学生的成绩档案中。

二是体现在在线测试的题库和考试项目可以灵活更新方面,以教师身份登录到系统中,进入后台,教师可以利用手中的试题资源丰富更新我们的试题库,还可以创建新的考试项目。

层次兼顾方面体现在,我们的考试试题设有A卷和B卷两种,其中A卷为普及类,B卷为进阶类。兼顾了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

5 《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课程在学校教学中应用和使用效果

网络课程开发完成后,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学生在网站中预习,学习,再通过老师的讲解,大部学生计算机基础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好的提高,在我校计算机会考中,学生利用该平台进行网上模拟考试,计算机会考的通过率达到95%以上。

6 结论

教育部正在开展信息化教育的十年规划,中职学校利用信息技术来开发各个专业的网络课程或者是精品课程已经越来越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构一种符合不同学生自主探索、协作学习、多重交互和资源共享等新型学习方式的全方位支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的培养落到实处,这正是我们素质教育的重点目标。职业教育网络课程的开发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教育思想的改革,中等职业学校网络课程的开发和应用将会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多样。

第4篇:计算机开发基础范文

关键词:中专;计算机应用基础;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0

现在中专学生的计算机学习是填鸭式的学习,注重课本,以老师讲授为主。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应该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操作为一体的教学方式。首先我们要提高教学方式和考核方法,在教学方式上要用教师课堂讲授的同时结合学生的上机操作,这样动手能力也提高的前提下可以很快的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那么在期末考试成绩中,我们可以改革考试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理论成绩、实践操作成绩,分别占20%、50%、30%。这样可以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学科教学的实际应用水平,为电脑工艺绘画专业的学生以后学习绘画软件打下基础,为会计专业的学生以后学习财务会计软件打下基础等等,为今后学生学习提供动力和基础。所以提高中专计算机应用基础样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势在必行。

例如在WORD图文混排应用这一节课中。教师布置给学生的学习任务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是问题提出的外在表现。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学目标,将课程所规定的知识分成许多模块,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有趣的任务之中,以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和学习水平,从一个实际问题或某一个生活中的实际现象出发提出学习任务,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在接受任务后,教师要引导他们拟定完成任务的可行性计划或者实施方案。经过慎重分析本次教学活动的学生的学习任务确定为:以"学雷锋"为主题,制作手抄报,要求图文混排,图片自己查找,要与主题相符。教师布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制作学雷锋手抄报。并对学习任务进行简要的说明,明确学生进行独立探索出现疑难问题可以使用的互助方式。

学生在接受教师安排的各项学习任务后开始进行自主探索。由于学生对软件的使用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学习任务也有相当大的灵活性,所以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动性来进行操作、探索。与传统的教师示范,学生仿照练习相比,这种模式给了学生更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这一环节为了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构思、操作和思考,安排时间占全部授课时间的1/3。由于没有教师的全部操作示范,学生的学习过程比传统的教学要慢。但是,由于是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构思作品形式,因此这些知识学生掌握比传统教学更加深刻,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深入。

本次学习任务对学生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老师不断巡查和指导。所以在自主探索后,有超过一半的学生遇到了困难。这些同学绝大部分都能按照教师提示求助后,圆满的完成老师布置的教学任务。教师最后记录热点问题、共性问题、和未解决的问题。在互助、交流阶段结束后,通过面向全体同学就上述问题进行讲评、解答。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能较好的完成学习任务,只有少数学生无法独立完成。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能使用WORD中本课涉及的命令。

学生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了主动性。学生在学习中有了充分的交流、反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较好的发挥了主导作用,由于有了学生之间充分互助,教师的解答任务减轻,从而可以更好的从宏观上控制教学活动的进行。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与体验,才能真正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而"互助式教学"正是充分发挥了计算机学生特有的优势,让学生在互助教学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真正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训练他们的各种创造性思维,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计算机应用基础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我们中专办学的特色,也符合学生学习发展的需要和教师教学的需要。我们要加快中专学校教学改革的步伐。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确立了我国课程体制上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相容的框架。2001年国家教育部要求:"为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校本课程开发已经逐渐成为新课改乃至教育改革的热门话题之一。我国对校本课程开发理论研究蓬勃发展,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更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有一些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功。然而对于我们中专学校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也要跟上教育改革的发展形势,研究提高推动中专学校的校本课程改革,尽快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做好。

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解决了中专学校对提高计算机必修课的改革,使中专学生能够对本专业的学习提供必要的计算机学习条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性,教学内容的灵活性也使得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有了进一步的互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评价后师生都很满意。当然随着计算机应用基础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进一步进行,我们的研究不能停止,要分析好每一节课中把好的教学方法引入进来,相信学生会学得更好,我们的校本课程研究会与中专学生的学习达成一致的美好愿望将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电化教育研究,1997年第3、4期

[2]董玉琦.信息技术课程导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5篇:计算机开发基础范文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教学;基础课程;教学网站开发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6-0000-02

创建课程网站的主要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方便学生学习。具体而言:网站能给学生提供什么样的信息和服务等。如让学生经过注册登记后,查询和阅读在线数据库中的信息,下载资料、在线讨论等等。课程网站的主体内容一般可分为如下几个模块:学生管理模块、教学信息管理模块、论坛模块、教学资源管理模块(课件、资料下载)、后台管理模块等。教师可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放置大量的实用案例教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网站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

课程网站的页面设计

从版面设计来讲,一个有特色的页面主要包含四种元素:文字、图片、排列方式和主色调,这四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课程网站的功能设计

作为一个课程网站,一般应含有一定的教学资源和相关的教学服务。教学资源包括:教师的电子课件、教学案例、多媒体资料等内容。教学服务包括:在线导学、网上讨论、习题库、试卷库等。在课程网站中, 一般可将网站设计成如下几个模块:网站首页、教学信息、教学课件、在线讨论、资料下载、后台管理等。

课程网站的后台设计

网站的后台主要用来对教学网站进行更新、维护和管理。网站后台管理系统的主体内容一般可分为如下几个模块:教师管理、留言管理、学生管理、资料管理、管理员管理等,对每一个管理模块,都具有增加、删除等功能。作为一个较完善的课程网站,教师应能通过网站后台管理系统方便地更新网站的所有内容。

二、系统开发环境分析

(一)系统的开发环境

硬件:采用目前广泛使用的个人计算机,内存700MB以上,硬盘40GB以上,普通显示器。

系统软件平台:采用目前比较流行的WINDOWS XP。

前台开发软件:Visual Studio 2005。

数据库系统:Sql Server 2005。

(二)开发工具及技术介绍

简介

是一个统一的Web开发模型,它包括您使用尽可能少的代码生成企业级Web应用程序所必需的各种服务。作为.NET Framework的一部分提供。包括:页和控件框架、编译器、安全基础结构、状态管理功能、应用程序配置、运行状况监视和性能功能、调试支持、XML Web services框架、可扩展的宿主环境和应用程序生命周期管理以及可扩展的设计器环境。

2.Visual Studio 2005简介

Visual Studio 是一套完整的开发工具集,用于生成 Web 应用程序、XML Web Services、桌面应用程序和移动应用程序[3]。Visual Basic、Visual C++、Visual C# 和 Visual J# 全都使用相同的集成开发环境 (IDE),利用此 IDE 可以共享工具且有助于创建混合语言解决方案。另外,这些语言利用了 .NET Framework 的功能,通过此框架可使用简化 ASP Web 应用程序和 XML Web Services 开发的关键技术。

Visual Studio 提供了在设计、开发、调试和部署 Web 应用程序、XML Web Services 和传统的客户端应用程序时所需的工具。

3.Sql Server2005介绍

SQL Server 2005 是一个全面的数据库平台,使用集成的商业智能 (BI) 工具提供了企业级的数据管理。SQL Server 2005 数据引擎是本企业数据管理解决方案的核心。此外 SQL Server 2005 结合了分析、报表、集成和通知功能。

(三)网站开发原理

1.基于技术的系统结构模型

结构是一个三层系统:UI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层,如图1所示。

图1 的系统结构模型

UI层负责与用户交互,接收用户的输入并将服务器端传来的数据呈现给客户。

业务逻辑层负责接收浏览器传来的请求并将请求传给数据层,同时将请求处理结果发给浏览器。它由Web表单、XML Web服务和组件服务组成。其中Web表单是应用程序的核心所在,它是向客户呈现数据和信息的基础,也是响应和处理客户与显示的Web表单交互生成的信息和数据的基础。

数据层是通过操纵数据为事务逻辑层提供数据服务,如存储数据操作结果、返回数据检索结果等。

运行原理

的运行原理如下图2-2所示。运行时首先会通过客户端计算机向IIS服务器发送一个HTTP请求,此请求被IIS服务器接收后,IIS会确认请求页面的类型,然后为其加载对应的dll文件,并在处理的过程中将这条请求发送给可以处理此请求的模块 HttpHandler。当请求在HttpHandler 模块中处理完后,会按照原来的顺序返回给HTTP,这样就完成 的整个运行过程。

图2 运行原理

服务器端的HttpHandler 专门用于处理aspx 文件。IIS 将请求发送给 HttpHandler 模块之前,还需要经过一些系统默认的 HttpModule。这样做具有以下优点:

提高了安全性。

提高了运行效率。

能够在更多的环节上进行控制,增强控制能力。

访问数据库的原理

是一组向 .NET 程序员公开数据访问服务的类。 为创建分布式数据共享应用程序提供了一组丰富的组件。它提供了对关系数据、XML 和应用程序数据的访问,因此是 .NET Framework 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支持多种开发需求,包括创建由应用程序、工具、语言或 Internet 浏览器使用的前端数据库客户端和中间层业务对象。

对 Microsoft SQL Server 和 XML 等数据源以及通过 OLE DB 和 XML 公开的数据源提供一致的访问。数据共享使用者应用程序可以使用 来连接到这些数据源,并检索、处理和更新所包含的数据。

通过数据处理将数据访问分解为多个可以单独使用或一前一后使用的不连续组件。包含用于连接到数据库、执行命令和检索结果的 .NET Framework 数据提供程序。您可以直接处理检索到的结果,或将其放入 DataSet 对象,以便与来自多个源的数据或在层之间进行远程处理的数据组合在一起,以特殊方式向用户公开[7]。 DataSet 对象也可以独立于 .NET Framework 数据提供程序使用,以管理应用程序本地的数据或源自 XML 的数据。

类在 System.Data.dll 中,并且与 System.Xml.dll 中的 XML 类集成。当编译使用 Syatem.Data 命名空间的代码时,请引用 System.Data.dll 和 System.Xml.dll。有关连接到数据库、从数据库中检索数据并在命令提示中显示该数据的 应用程序。

向编写托管代码的开发人员提供了类似于 ActiveX 数据对象 (ADO) 为本机组件对象模块 (COM) 开发人员提供的功能。传统的应用程序是通过先建立到数据库的连接,在程序的整个运行过程中维护连接的方式来设计的。采取了断开连接方式的数据结构。当浏览器向Web服务器请求网页时,服务器处理这个请求,并将所请求的网页发送给浏览器,然后连接就被断开,直到浏览器发出下一个请求。

的另一个创新是引入了数据集(Dataset)。一个数据集是内存中提供数据关系图的高速缓冲区。数据集对数据源一无所知,它们可以由程序或通过从数据仓库中调入数据而被生成、填充。不论数据从何处获取,数据集都是通过使用同样的程序模板而作的,并且它使用相同的潜在的数据缓冲区。

三、结语:

网络教育的飞速发展,使得建立课程网站,成为高等教育社会化、大众化的重要途径。在开发网站过程中,系统开发环境分析对开发网站极其重要。系统开发环境分析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网站的成败,为此本文侧重分析了系统开发环境。

参考文献:

第6篇:计算机开发基础范文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职业模块教材

随着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的深入,在理论探讨和实践检验的基础上,我们尝试开发了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职业模块教材(以下简称职业模块教材),对为什么开发职业模块教材、开发什么样的职业模块教材、怎样开发职业模块教材等问题的回答变得越来越清晰。

一、职业模块教材开发是实现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目标的必然选择

教育部于2009年颁布并实施了《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明确指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由基础模块和职业模块两部分组成。

当前,国家层面没有统一编写的教材,使得地方教材开发呈现多样化,学校教材选择趋于多元化,出现了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的可喜局面,特别是针对基础模块部分的教材更是琳琅满目。然而,通过调研我们发现,针对职业模块部分的教材寥若晨星,现行教材中即使有结合专业的内容也是让人觉得意犹未尽。基于此,针对不同专业群的特点定向进行职业模块教材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

《大纲》是教材的编写指南和评价依据。通过对《大纲》的细化解读和校本化表达,可依据课程目标中所有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公共任务指标和针对不同职业岗位群应具备的特定任务指标,分别确定基础模块和职业模块的教材框架。基础模块教学内容的确定:根据计算机学科知识体系、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情境和一般实际工作任务确定主题式课程内容,通过碎片化处理的方法对现行课程教材进行甄别,筛选出实用、有效、针对性强的教学内容。职业模块教学内容的确定:根据职业人使用计算机的过程、职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和特定的职业情境确定项目式课程内容,结合职业情境选择进行系统化设计,开发面向不同专业群的校本教材。

当然,职业模块教材开发要能有效衔接基础模块教学内容,注重课程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的细化与综合。

二、职业模块教材开发是整合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

教材是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可以这么说,一本好的教材是促进教学相长的催化剂,是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的助推器。因此,职业模块教材应具备以下特征:

1.专业特色定制。职业模块教材开发应结合学校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立足学生专业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基于专业群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和学生毕业能力要求分析,确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针对不同职业岗位群应具备的特定任务指标。职业模块教材开发要依据行业的职业资格标准和企业的岗位任职要求,切实反映不同职业岗位群的能力标准和技术规范,对接企业的用人需求和岗位实际,融入行业背景、企业文化和职业情境,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内容与专业特点和生产实际相结合。因此,所开发的职业模块教材可基于同一技术范型具有多种类别,可基于同一大纲、同一制式具有多个样本,以便于师生针对各自专业群进行自主选择和合理使用。

2.行动导向教学。职业模块教材开发要与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相适应,有利于实施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任务为引领、以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训练项目为载体的行动导向教学。因此,所开发的职业模块教材是将真实岗位工作过程中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学习任务之中,突破传统教材编写内容以计算机学科的系统理论知识或验证性实验为主的禁锢,打破把教材编写成完整的计算机操作手册的藩篱。

3.立体多元呈现。知名学者姜大源教授认为,教材是应涵盖视听或多媒体形态的教学材料,而实际上,从基本的教育功能和作用出发,教材更应指教学资源,甚至应被课程教学资源所取代。职业教育的教材应走向多元、立体、动态、开放的整体教学资源建设上来。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环境是高度信息化的,职业模块教材开发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嵌入行业企业元素、构建专业应用场景,围绕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训练项目形成特色教学资源并创新教材呈现方式,从而使教材内容更为情境化、立体化、动态化和形象化。

三、职业模块教材开发是推进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施的有效途径

职业模块教材是在充分的行业企业调研、职业岗位群的核心工作领域确定、计算机应用的典型工作任务提炼和学生具备基本信息素养的基础之上,将行动领域(职业能力)转化为学习领域(学习目标),基于学生顶岗实习流程和岗位转换过程,以实际工作岗位中的计算机综合应用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学校制定的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为准绳,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遵循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由项目到任务,按照情境导入、任务引领的形式进行编写。另外,由于职业模块教材是“一纲一式多本”,所以其开发必须遵循一定的技术范型、构造原理和元素表现,以保证职业模块系列教材的整体开发质量。

1.目标定位。设定目标是职业模块教材开发与编写规范性的表现之一,也是为使用者提出阶段性发展要求以及评估教学实施者是否有进步的主要依据。这里的目标有两层意思:一是教材的开发目标。开发目标是职业模块教材定位的关键,具体指职业模块教材开发整体上的规划安排。二是教材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职业模块教材设计的灵魂。教学目标建议采用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标准和表现程度等在内的规范表述,特别是行为动词的运用要力求准确、可测量、可评价。

2.内容选择。职业模块教材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与学的基本素材,是达成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根据泰勒的学习经验理论,秉持“经验是靠做出来的”的思想,职业模块教材在进行内容选择时应着重关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为了实现教材既定目标,学生必须具备这种经验,那就应该提供一些教学内容,给学生创设机会实践这种经验所隐含的行为,从而体现出教材内容选择的重要性和有效性;二是选择的内容必须能够促使学生在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程度的满足感,从而体现出教材内容选择的激励性和趣味性;三是选择教学内容时设想所要引发的学生积极行为反应,应当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从而体现出教材内容选择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初步的职业模块教材开发实践表明,教材可以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训练项目为载体,在任务筛选上强调来源于职场,在知识传授上强调立足于岗位,在技能操作上强调着眼于应用,在素养培育上强调彰显于细节,在教学实践上强调根植于项目。同时,留给学生“做”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通过“做”来获取经验、培养能力。总的来说,职业模块教材内容选择必须立足校情、生情和学情,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

3.体例设计。组织编排职业模块教材内容时,为体现教材的整体性、系统性、特色性,本着既方便教师讲授又方便学生自学的原则,我们根据统一的设计风格和模式,确定各栏目的体例格式,对照指定专业群进行教材内容的编排,每个部分的教材内容都按相应的主题归类编写。

我们尝试开发的职业模块实验教材体例格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是学习目标。列出项目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者应达到的阶段性进步标志。二是情境描述。设计具体职业应用场景,引出项目的基本内容,提出具体的工作任务,进行任务描述并创设任务情境。三是任务分析。介绍项目任务的知识点与技能点,提出任务实施的思路,给出任务完成的整体效果或总体要求。四是任务实施。展示项目任务的具体步骤和实现方法,介绍完成任务的注意事项及操作技巧等相关细节。五是小提示。根据需要适时提供提示信息,便于学生完成任务。六是任务拓展,用以巩固和提高所学知识和技能。七是小贴士。根据需要适时提出扩充知识,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八是综合评价。对学生知识掌握的多少、能力形成的大小、素质提升的高低进行量化测评。九是项目总结。项目实施完成的概括性总结或发展性延伸。

4.结构安排。职业模块教材以学生顶岗实习流程和岗位转换过程为主线采用多项目串联的模块化结构设计,以典型项目为一级栏目,前后关联。因学时所限,项目数量控制在4~6个为宜。每个项目模块既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可任意组合进行教学。项目下面按体例格式分解成任务并形成二级栏目(或附加信息)。每个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训练项目按照岗位工作的开展顺序设置若干个计算机应用的子任务,旨在构建相对完整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每完成一个子任务就可以立即应用到后续的工作中,并能触类旁通地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充分体现综合应用。

关于子任务的安排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子任务的承载功能。既要有便于学生自学或独立完成进而获取经验的工作内容,又要有学生与他人合作或团队完成进而培养协作精神的工作内容,当然每个子任务都必须符合项目的整体逻辑意图。另外,每一个子任务都应清楚地告诉学习者为什么要学习、学了到底有什么作用,这样学习者的兴趣和动机才能持续嵌入到学习过程中。二是子任务的体量大小。子任务的粒度一般以3~5个知识点或技能点为宜,每个知识点或技能点的阐述应控制在一个相对合适的字数范围内。三是子任务的编排顺序。虽然在项目的整体组合中,首先应依据工作开展的活动过程来编排各项子任务,强调项目完成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效率性,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设计具体的子任务时,初始的子任务要设计得相对简单一些,后续的子任务应难度适中,最后的子任务也要设计得相对简单一些。这样的顺序安排既符合实际工作开展的逻辑顺序,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期待,使得学生面对新项目上手快且不至于有大的压力,便于项目任务的顺利完成,从而充分发挥职业模块教材应有的教育功能。

5.元素表现。职业模块教材的开发主要靠公共元素和特定元素来表现。公共元素表现指的是每种类别的职业模块教材概览中都需要嵌入的元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简述,如“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国家规定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二是编写说明,如“本书是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职业模块部分的教学用书,是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相关专业群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进行编写的”;三是特点描述,如“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内容,直观形象地阐述知识点,强化职业实践,重视学生的岗位能力培养”;四是功能介绍,如“本书依照职业教育的类型特性,面向中职加工制造专业群的学生学习、生活和职业生涯发展,加强科学与人文融合,学生手脑并用,帮助学生学会综合应用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改进学习和生活方式,优化活动和工作过程,提高信息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科学思维能力和数字化创新实践能力,为应对信息社会挑战,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五是主要内容,如“全书通过完成四个加工制造专业群所面向的职业应用场景的项目,学习个人计算机配置与组装、办公网络组建、个人网络空间管理、文字录入与处理、数据统计与分析、音视频制作、演示文稿制作等内容”。当然,根据实际开发需要还可以增加诸如学习技巧、学时分配、帮助信息等公共元素。

特殊元素表现指的是特定专业群的职业模块教材中每个项目或子任务中需要嵌入的元素,主要包括学习目标、情境描述、任务分析、图例样表、工作资料、综合评价等几个方面。

总之,有了固定应用模板的元素表现就可以使得教材开发更为规整和规范,从而提高职业模块教材的美观性、可读性、科学性和适用性。

第7篇:计算机开发基础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11-2579-02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各个领域对于高素质的计算机应用实践型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中职院校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着新的任务和形势。计算机基础教学直接关系着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因此要结合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积极采取改革措施,推动中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快速发展。

1 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

1.1 计算机基础教学编排不合理

中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都是首先编排计算机的发展背景,然后是计算机的构成、数制、工作原理,接着是计算机的操作系统等等[1],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都是一样的,一些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特别是一些文科的学生,刚开始接触计算机基础教学就是这些枯燥单调的计算机理论,直接就没有了学习兴趣。计算机基础教学编排不合理,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1.2 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不合理

很多中职院校将学生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合格率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这种应试教育的教学目标,难以满足社会对于计算机应用实践人才的实际需求。很多学生经过考试之前的突击学习确实通过了相应的计算机等级考试,但是学生并不理解一些重要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一味的死记硬背,缺乏计算机的应用实践能力,一些学生虽然取得了计算机等级证书,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如何配置计算机、选择怎样的计算机都不清楚,更不用说改进和维护计算机应用系统了,这种应试教学的教学目标极大地限制了学生今后的发展。

1.3 不同层次学生一起上课,教学难度较大

很多中职院校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都是采用大班授课的方式,不同班级的学习甚至是不同专业的学生一起上课。而这些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一些学生家里自己有电脑,接触计算机时间较早,基本上已经掌握了一些基础的计算机操作,也有一些学生是刚开始接触计算机,没有任何基础,不同层次的学生一起上课,如果计算机基础教学难度较大,基础差的学生会跟不上,如果教学难度较低,基础好的学生会觉得没有意思,给教师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活动带来很大的难度。

2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措施

2.1 合理编排课程内容,将非计算机专业和计算机专业学生分开

中职院校要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编排课程内容,将非计算机专业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分开,设置不同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例如,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时,可以将一些专业性、理论性较强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删减掉,注重培养学生在未来学习和工作中的计算机基础应用技能,如制作Excel表格,学习Word文档编排编辑工具等。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习,要加强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指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学习多种变成语言,如C、C++、VB、C#等等,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实践技能。

2.2 明确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

中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要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计算机应用实践训练,使学生通过计算机基础教学,不仅要学会熟练使用计算机,还要培养起正确使用计算机的意识和习惯,善于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帮助学习和完成工作。中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实践型技术人才的重要教育机构,要以计算机的应用实践为教学基础,最大程度的缩减讲解过程,为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进行计算机应用实践训练,使学生在应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不断提高计算机应用实践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能力和计算机信息素养。

2.3 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

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普及,使得很多学生在进入中职学校之前就掌握了一部分计算机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程度的计算机应用技能,为了提高中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可以在学生入学前,组织一次计算机摸底考试,全面了解学生的计算机水平,然后在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时,根据学生实际的计算机水平进行分班,对不同层次、不同班级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计算机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的计算机教材,开展不同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不断进步。在实际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对于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结合计算机教材,组织这些学生对于一些综合性的问题进行上级实践操作,如:制作5行4列表格,列宽2.8厘米,行高20磅,左缩进0.2厘米,表格线全部设置为蓝色,并在E盘文件夹Excel下存储为文件WD09C.DOC[2]。对于计算机基础一般的同学,多注重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基础应用练习。

2.4 分专业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

中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要坚持以实用为本,结合不同专业学生对计算机基础应用实践技能的不同要求,分专业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为不同的专业设置不同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安排不同的教学课时。通过这种针对性较强、和专业联系紧密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为今后步入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5 丰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上机操作内容

中职院校要结合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和完善计算机实验教学,丰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上机操作内容,逐渐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加深对计算机基础理论教学知识的理解。计算机基础的实验教学,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基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结合实际,灵活多样的运用计算机教材。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计算机最基础的应用内容,布置上级操作内容,例如:1)在E盘文件夹DULY\SEED文件夹中建立一个名为WOMAN的新文件夹。2)将F盘文件夹WANG\LIU文件夹中的文件CAR.DOC复制到文件夹ZHANG中。3)将E盘中TONG文件夹中的文件QUSSN.MAP设置成隐藏和存档属性[3]。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计算机应用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结束语

中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要着重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结合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提高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质量和水平,使学生熟练掌握多种计算机应用技能,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闯.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及改革研究[J].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1):93-94.

第8篇:计算机开发基础范文

1.面向计算机应用与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关于计算机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思考

2.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改革

3.浅析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4.浅谈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5.胜利油田勘探开发计算机应用技术进展

6.我国铸造行业计算机应用的回顾与展望

7.计算机应用的现状与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8.简析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9.基于“行动导向”的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研究

10.土木工程中的计算机应用

11.面向高职专业应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

12.注重加强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

13.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技术的分类

14.对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教学的思考

15.浅谈《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

16.我国计算机应用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17.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分析

18.铸造行业计算机应用战略

19.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方案

20.计算机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21.浅谈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22.企业计算机应用系统可靠性测试技术研究

23.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

24.我国高校计算机应用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25.“微课”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26.计算机技术在通信中的应用研究

27.改革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28.浅谈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29.论计算机应用与社会需求

30.试谈计算机应用实验室信息化管理

31.西部地区农村教师计算机应用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32.土木工程中的计算机应用

33.计算机应用与计算思维关系探究

34.以岗位需求为导向 构建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35.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探究

36.基于云技术开展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大赛的研究

37.办公自动化中的计算机技术应用

38.在企业信息化中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分析

39.《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制作经验谈

40.浅谈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41.德国“体育计算机应用”学科的发展与我国体育高等院校开设“体育计算机应用”系统课程的构想

42.试析计算机应用与软件工程建设

43.微课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44.浅析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

45.论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

46.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47.浅谈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

48.浙江树人大学:以学科竞赛为突破点,促进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升

49.基于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管理的计算机应用

50.大数据时代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创新教学探讨  

51.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化教学研究

52.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群建设

53.《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师TPACK水平测评量表开发与质量检验的实证研究

54.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热点问题分析

55.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探究

56.应用与需求相结合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57.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58.我国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与趋势预测 

59.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企业信息化中的应用

60.基于提升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与信息素养的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61.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62.微课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63.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开发流程与需求

64.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方法探究

65.水利工程计算机应用现状与思考

66.计算机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67.计算机在石油化学工业发展中的应用

68.论对学生计算机素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

69.浅谈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70.基于自主创新学习能力培养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程为例

71.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创新探究

72.基于计算机应用的高校计算机教学分析

73.浅析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

74.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的融合

75.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技术的分类

76.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技术研究分析

77.利用思维导图改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

78.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79.计算机应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探讨

80.基于课程服务专业思想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培养

81.现代电子技术与计算机应用的探讨

82.基于DEA的中国计算机应用服务类企业管理绩效研究

83.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84.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证研究——以长三角地区高职院校为例

85.关于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86.浅论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

87.高职新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调查研究——以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88.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计算思维培养研究

89.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方法初探

90.基于DEA模型的计算机应用服务业上市公司效率的实证分析

91.体育信息化与计算机应用学科发展综述

92.我国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93.浅析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94.探析工业自动化计算机应用产业发展趋势

95.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探讨

96.现代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中的计算机应用

97.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98.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第9篇:计算机开发基础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等级考试 计算机基础教学 实践能力 教学改革

计算机等级考试(ncre),是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面向社会,用于考查应试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技能的全国性计算机水平考试体系。计算机等级考试目前有四个级别。一级定位为满足人们在一般性工作中对计算机的应用,重点是操作能力的考核。二级定位为计算机程序员,考核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知识和使用一种高级计算机语言编写程序以及上机调试的基本技能。三级定位为“开发工程师”,重点在设计、管理、测试和技术支持。三级分为“pc技术”、“信息管理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四个类别,主要考核对应类别应用系统的开发和维护技能。四级定位为“系统设计工程师和项目主管”。考核内容包括计算机原理、数据结构、离散数学、操作系统、软件工程、数据库、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讯等专业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项目包括笔试和上级考试。

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计算机等级考试是考查学生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wWW.133229.COm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更是学生通向理想的就业岗位的重要法码。近年,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人数逐年增多,各高校也越来越重视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推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计算机等级考试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很多学校以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为模板来设计本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因此,应该充分发挥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引导和激励作用,把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计算机基础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改革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不合理的因素,切实提高学生有效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的实践能力。

1 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针对性差

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普遍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主要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文化基础》等大学一年级的公共课程,采取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育。这样,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普通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没有融入到他们的专业学习中,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他们的专业结合性较差。

市场经济需要各行各业的专门人才,但又是专才基础上的综合性人才。在计算机技术已经普及到社会各个角落的背景下,计算机基础教学即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也要结合学校特色和各专业的特点进行,这样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

1.2 学生起点高低不同

造成新生的计算机水平的差异的原因,既有社会发展的客观因素,也有学生自身能力的主观因素。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经济发展还不平衡。有的发达地区,经济飞速发展,地区基础设施建没也得到相应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随处可见。这些地区的学生,从小就能频繁的接触到计算机,在进入大学之前,他们已经具备了熟练使用计算机上网、处理文件资料等能力。有的学生甚至能进行网页设计、制作音频、视频等。而对于偏远地区或者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他们很多人在上大学之前甚至从来没接触过计算机,他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是零起点。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还不够重视学生水平的差异,对他们进行统一模式的计算机教学,这样不能吸引起点高的学生的注意力,也不能照顾到起点低的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是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1.3 教学中实践训练比重较少,学生动手能力差

当前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试教育普遍存在。计算机基础作为大学一年级的公共课程,学生数量多,课程教学时间少,教师数量有限,学校和教师以考试分数衡量学生水平。学生为了学分、考证学习,只注重书本知识,不注意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另外,由于学生数量急剧增多,很多学校的机房数量不足,学生也确实上机操作的机会。这充分说明了该校教学手段、方法滞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较差。计算机知识是应用性极强的知识,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学必须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

2 计算机等级考试

中存在的问题

2.1 过分注重通过率

开展计算机等级考试是为了通过考查应试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技能来提高人们计算机应用能力。任何考试都有它的局限性,不能完全衡量人们某方面的能力。然而,目前很多人对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认识存在误区,不少高校把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和学位挂钩,这样,学生以通过率为向导,参加汁算机等级考试的功利性增强,而不注重对计算机知识的持续学习。

2.2 考试内容不能与时俱进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计算机知识的更新速度更是不断加快,而计算机等级考试内容的更新速度却是远远跟不上时代节奏的。例如,目前电子商务迅速发展,很多人都需要通过网络来购物,关于网络安全、电子商务等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是必须了解的,但在目前的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反映相当知识的内容很少。所以,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内容应该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与时俱进。

2.3 测试结构有待改进

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内容结构有待改进。例如,对大多数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考试中编程语言的内容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应用较少。因此可以适当减少编程部分的比重。此外,应该进一步加强上机考试的比重,因为学生计算机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

3 计算机等级考试与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的关系

3.1 两者的区别

两者的对象和目的都不相同。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考核人们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水平考试,面向社会全体人员,注重培养人们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面对高校大一新生,目的是通过标准的教学让学生系统地掌握计算机基本的文化和知识,并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

3.2 两者的联系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内容计算机等级的大纲相适应。大一新生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掌握了计算机基本的理论知识,为他们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开展又有利于激励学生,增强他们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动力。

4 优化计算机等级考试结构。改革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

我们探讨计算机等级考试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关系目的在于优化计算机等级考试等级考试结构,改革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使两者在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促进,共同实现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优化计算机等级考试结构,根据社会发展变化对其进行改革,一方面我们要根据社会生活的变化更新考试内容,使考试内容紧跟时代的发展,通过考试反映时展的要求,发挥其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我们要提高上机考试的比重,重视考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在自己将来的工作领域中能熟练利用汁算机解决实际问题。所以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应该以应用为向导,通过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课程设计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1 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基础知识具有突出的实用性。对于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应该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起引导作用,以学生自学为主。学校根据根据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开设相应的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爱好和需求进行自主选择。这样既能鼓励先进又能照顾多数,对于不同起点和基础的学生因材施教。目前,大学新生都是90后青年,他们与以前的大学生相比,个性较强。针对不同学生进行教学,能让他们感受到尊重,更能发挥他们的个性特点,促使其自主学习。

4.2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衡量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标准,只能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应该解放思想,改变应试教育思维,千方百计增加学生上机操作的机会,以实践能力为向导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

4.3 变革考试模式

我们可以借鉴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考试模式来改革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考试模式,建立以能力测试为主的全程考试模式,即将考试成绩分为理论考试、上机考试和平时考核三个部分。应该根据时展的需要逐步提高上机考试和平时考核的比重,通过以上三种考核模式

的结合,达到正确评价学生计算机水平、培养其自主学习和持续学习的能力。

4.4 优化计算机基础教学环境

一方面,学校要改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硬件环境。学校应加改善教学条件,加大资金的投入,购置计算机等硬件设备,扩大机房规模,增加学生上机的课时,为学生实际操作计算机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另一方面,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更新教学理念,优化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软环境。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不仅要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还要熟悉学生的专业背景,能根据学生的专业需要开展教学,使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学生的专业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知识的整合。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还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既要鼓励基础好的学生不断学习,又要照顾基础较差学生的心理和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 结论

计算机基础教学和计算机等级考试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两者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我们应该不断更新观念、与时俱进,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计算机基础教学,提高学生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使其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全面的复合型人才,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任剑,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的教学问题及对策分析[j],长沙大学学报,2008,(5)

[2]孙春玲,潘晓鸥,高校非及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研究与设计[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9)

[3]姜漓,计算机等级考试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影响的探讨[j]福建电脑,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