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孝敬老人作文范文

孝敬老人作文精选(九篇)

孝敬老人作文

第1篇:孝敬老人作文范文

尊老敬老倡议书(一)

敬老孝老倡议书

全县广大干部群众:

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敬老孝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伦道德的基石,是家庭和睦的根本,更是社会文明的支柱。为了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孝老的传统美德,在全社会营造孝敬老人、关爱老人的浓厚氛围,助力脱贫攻坚、共建全面小康,特向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发出如下倡议:

养老敬老,人人尽好孝行本分。要关心父母的日常生活,常在父母身边陪伴,多嘘寒问暖,及时替父母排忧解难。在外打工的子女,要经常给家里打电话,时刻把父母牵挂在心头。父母在世时多关心、常尽孝。丧葬祭祀不大操大办,不修大墓、豪华墓,着力培育厚养薄葬新风尚。

感恩父母,人人弘扬孝道家风。要共同弘扬孝道文化,用传统美德完善我们的人格,以实际行动尊老、敬老、爱老、助老,让孝行天下、德泽万代。要坚决摒弃子女住楼房,父母住危房的不孝行为。针对身边一些不赡养老人、不尊敬老人的不文明现象及时进行劝导,传播孝道文化,弘扬文明新风,促进家庭和谐,营造全社会关爱老年人的浓厚氛围,让德孝之风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

尊老爱老,人人助力孝老社会。各级党组织要对那些存孝心、尽孝道的孝子家庭给予崇高社会礼遇。执法部门要对遗弃、虐待、不赡养老人的行为予以严厉打击,有关部门要将那些不孝子孙列入黑名单,让不孝之人寸步难行。全县中小学校要开展小手拉大手,传承孝家风活动,在幼小的心灵中培植孝老、养老、敬老、爱老文化,带动构建孝道家风。

社会发展需要道德力量推动,时代前进需要文明风尚引领。大力培育和弘扬敬老孝老传统美德,形成关爱老人的良好风尚,是每一个洛南儿女的责任和义务。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争做孝老敬老的文明使者,用实际行动感染和带动身边的每一个人,让孝老、养老、敬老、爱老之风吹遍洛南大地,让孝道家风世代传承。

中共洛南县委文明办

尊老敬老倡议书(二)

在20xx年重阳节来临之际,为增强积极健康的老龄意识,营造敬老爱老的社会环境,长治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发出倡议书,全文如下:

今年是全国敬老月活动开展9周年。根据全国老龄委《关于深入开展20xx年全国敬老月活动的通知》的精神,经长治市老龄委研究决定,将于10月1日至31日开展以 营造敬老爱老社会氛围、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为主题的敬老月活动。

为认真学习宣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国家和省老龄委有关工作部署和指示,广泛开展老龄化国情教育,增强全社会积极健康的老龄意识,在全社会大力营造敬老爱老的社会环境和宣传氛围,在重阳节来临之际,长治市老龄委特向社会各界发出如下倡议:

争做新时代敬老助老模范

尊重、关爱和帮助老年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大力弘扬敬老文化,形成关爱老人的良好社会氛围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身边小事做起,在公交车上为老人让座,在公共场合礼让老人,当老人遇到困难时施以援手,以真心敬老,以行动助老,争做新时代敬老助老模范。各有关部门要不断完善无障碍设施,为老年人出行和生活提供便利。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新时代敬老助老模范事迹,弘扬敬老文化,传播正能量。

争做新时代志愿服务模范

志愿服务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近年来,长治市老年人口比例逐年增长,并呈现出高龄化、失能化和空巢化发展趋势。为此,我们号召更多的人加入到为老志愿服务队伍中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关爱老年人特别是高龄、孤寡、贫困、残疾、失能和空巢老年人等老年弱势群体,针对老年人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健康保健、生活照料、法律援助、应急救助、心理抚慰、文体活动等志愿服务,共同营造帮贫助老、共建和谐的良好氛围。各级各部门要鼓励和扶持社区、农村、企业、社会团体组建志愿服务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完善为老服务内容,创新为老服务模式,维护志愿者的合法权益,全面推进为老志愿服务蓬勃发展。

争做新时代孝老爱亲模范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与道德核心。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父母长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他们用宝贵的青春和汗水成就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为人子女的我们,却常因为工作忙碌、生活奔波而忽略了从小养育我们的父母。赡养父母不仅是道德义务,更是法定义务。《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子女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籍的义务,照顾老人的特殊需要。因此,我们要满怀感恩之心,及时行孝,争做新时代孝老爱亲模范。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在忙碌的工作中抽时间打电话、发微信问候老人,常回家看望老人,倾听老人的心声,用真心体会老人的甘苦,用真情化解老人的烦闷;关心老人的健康状况,定期陪老人做健康检查,在老人生病时要悉心护理,尽心侍奉;陪老人到公园、景区散散心,让老人愉悦心情,放松身心,以实际行动让老人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孝心和爱意,践行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

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争做敬老爱老的文明使者,以真心尊老,以诚心敬老,以热心孝老,以行动助老,不断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长治市老龄事业发展、和谐社会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长治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尊老敬老倡议书(三)

倡议书

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努力营造敬老、爱老、孝老、助老的社会氛围,传承社会责任,传播社会文明,翠峦区妇联向全区人民发出如下倡议:

一、做敬老爱老美德的积极宣传者

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往今来,一个个孝子,一次次孝行,在历史长河中汇聚、升华,化作文化的力量,融入民族的基因。作为中华民族的传人,作为新时期的公民,我们要继承、发扬和宣传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利用各种时机、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宣传人口老龄化形势,宣传弘扬敬老美德,宣传敬老助老的好典型、好事迹、好思想,让更多的人接受敬老文化的熏陶,筑牢孝亲敬老思想根基,让敬老美德与时俱进、薪火相传。

二、做敬老爱老美德的模范实践者

关爱老年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常回家看看,常关怀社会上的老年人。让我们用一封家书、一句问候、一个微笑、一次让座、一次帮扶、一件礼物,把亲情关爱传递给我们的父母长辈,传递给社会上每一位老人,让老人家老有所养、困有所助、病有所医、情有所寄,每天都生活得舒心、充实,用开心的笑、甜蜜的爱绘出晚霞的灿烂,以滴水之聚、跬步之积,共同营造全社会敬老爱老的大氛围,以实际行动传承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

三、做敬老爱老美德的大力推动者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敬老爱老社会风气的形成,要靠社会的关注、要靠全民的推动。要强化敬老爱老人人有责,人人有为的意识,让敬老爱老的美德在我们身边蔚然成风,用我们的灿烂笑容感染老人,与老人同乐。让我们以自己的模范思想和行动、以自己的聪明和才智,关心、关爱每一位老人,带动周围的人孝亲敬老,共同营造全社会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社会氛围。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关爱今天的老人,就是关爱明天的自己。让我们伸出关爱的手,献出炽热的心,用真情、真心、真爱,为老年人撑起一片爱的绿荫,让每位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让峦城大地劲吹敬老爱老之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谱写峦城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做出积极的贡献!

尊老敬老倡议书(四)

各企业、社会各界人士:

莫道桑榆晚,红霞尚满天。老年人曾是社会的主力军,他们为祖国昌盛、家乡的繁荣、家庭的幸福献出了宝贵的青春与汗水。尊老、敬老、爱老、助老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也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百善孝为先、孝为百行首,孝与和谐相伴、与爱心同行,它是家庭和睦团结的纽带,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润滑剂和助推器!在水口村第29届敬老节来临之际,为使社会各界能够踊跃参与到敬老爱老助老中,让中华传统美德得以传承,为此,我们倡议:敬老从心开始,助老从我做起。

一、敬老从心开始。关爱今天的老人,就是关爱明天的自己。一个幸福和谐的社会,需要我们大家共同来经营;从前,老人们为我们现在的生活而操劳奔波,如今,我们事业有成,应该为他们健康快乐的生活而努力。我们应当时刻怀着一颗赤诚之心,真心敬老,用心助老。

二、助老从我做起。百善孝为先,父母有养育之恩,长辈有关爱之恩,通过与他们聊聊家常,为他们做做家务,陪他们散散步等多种方式,常回家看看,自觉做到思想、行动上尊敬老人,不要淡漠老人,不要淡忘老人,不要冷落老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倡导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风尚,从我做起,做敬老爱老助老的好事、实事。

尊老敬老爱老助老,不仅仅是我们应该尽到的责任,更是衡量一个人良心品德的标准。一个尊老敬老爱老的人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尊老敬老爱老的家庭是温暖的家庭。一个尊老敬老爱老的社会是文明向上的社会。为了人间的温暖、为了老人的微笑,为开创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社会风尚,为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美好社会,让我们携手共同参与水口村第29届敬老节!

尊老敬老倡议书(五)

城关二小发出以下倡议:

全体家长及教师

一、常回家看看,安下心来好好倾听父母的诉说;

二、定期打电话,一声问候,疏散父母的忧愁;

三、亲手为老人做份他们爱吃的食物,让爱反哺;

四、整理自己的亲情档案,与老人共同回味那些年、那些事。也许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一张剪过的火车票、一份大学时的汇款单、一封尘封的家书......都能勾起你对父母浓浓的思念,小小旧物却承载着父母为你倾注的深厚的爱。让历史重现,让爱延续。

全体队员

为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

洗一次脚

捶一次背

说一句贴心问候的话

送一件礼物

做一次家务劳动

表演一个节目,等等

以力所能及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

为了影响更多的人爱老敬老,请家长将孩子孝老敬亲的行动拍成照片或视频,并把视频或者照片发到各班级群和朋友圈,让爱传播、延续。可编辑以下文字:大家好,我是城关二小X年级X班的XX,敬老爱老 从我做起,我给爷爷/奶奶......

第2篇:孝敬老人作文范文

[关键词]敬养之孝 大学生 孝行 孔孟

“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基本含义是善于侍奉和赡养父母的意思。在当代大学生中大力弘扬“孝”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促进家庭和谐,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先秦儒家孝的产生与发展

“孝”作为一种道德规范,要求子女奉养、尊敬和服从。它虽是父子血缘“亲亲”之情的体现,但本质上它是对父子之间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反映。到了西周时期,随着父权家长制的确立,“孝”和以“孝”为主的宗法道德规范最终确立并完善起来。由于周代建立了完备的宗法分封制,建立了以“立子立嫡”的君位继统世袭制为核心的宗法等级制,“孝”的观念及其作用进一步升华,并与政治相结合成为调整和维护政治关系的行为准则。“有孝有德”就成为西周的“道德纲领”。周代的“孝”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奉养、恭敬父母;第二,祭祀先祖。春秋战国时代,诸子之学勃兴,学者们对“孝”有了更深的见解。孔子继承了西周的“孝”观念,并把它系统化,确定为普遍的伦理模式,并且认为“孝”不仅体现在父母生前,最难的是保持到最终。孟子对孝作了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和发挥。战国后期的墨家认为,以爱亲利亲为己任,就是孝,孝不必图回报。此外,《韩非子》《吕氏春秋》都有专篇论“孝”,战国时还产生了《孝经》,这些文献表明,孝道的框架在先秦已经完成。《孝经》把孝与治理国家的政治手段相结合,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孝的道德观念也就成为中国传统社会最有影响、最富特色的规范之一。

二、孔孟敬养之孝的基本内容

先秦儒家的“孝”把敬养父母作为主要内容,孔孟对父母敬养表现为对父母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无微不至的关怀体贴,也就是说要时时处处为父母着想,真正爱自己的父母。敬养之孝是孔子、孟子孝道中最基本的要求,基本限于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是调整家庭成员之间的道德规范,乃家庭内部的孝。这是子女尽孝的最起码的要求,是践行孝道的第一个层次,因此,在中国古代被称之为小孝。

1.孔子的敬养之孝

“孝”的本意是“善事父母”。有一次,孟懿子问孝,孔子回答说:不违背礼的规定,孔子又将这个意思告诉樊迟,樊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孔子在向他解释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孔子认为,养、葬、祭是奉行孝道的三大问题。其中,重点是“事生”,即是“奉养”,认为奉养父母是作儿女的重要义务,强调子女应爱亲。所谓“奉养”就是要使父母的物质得到尽可能的满足,有条件的儿女要使父母的物质生活过得更好一些,给父母带来充足的生活保障。子夏说:“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基本存在状态。因此,为人子者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要对父祖事之以礼,而且要忧年忧疾。“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这里的意思是说,儿女要尽孝道就必须明白两点: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要使父母为自己的健康状况而忧劳;另一方面,时刻关心父母的饮食起居,对父母的身心健康多加体察,竭尽自己的一番孝心,以回报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

对父母的尊敬同对父母的奉养一样是孝的基本内容。孔子倡导敬亲之孝,以区别于当时流行的“能养为孝”。他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这里孔子并不是要否定“能养”,而是认为“能养”是最低的要求,真正的“孝”应该由此更上一层,达到“敬”。孔子还说:“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在孔子看来,既“养”又“敬”,才可以言“孝”,孝顺发自内心真正的爱。孔子援“敬”入“孝”拓宽了孝道的内涵,使一般的亲缘关系规定上升为规范化的道德情操,体现了人的文明和教养程度,是孝道中比“养亲”要求更高的一种孝行。

2.孟子的敬养之孝

孟子在谈到世俗之孝时,把在物质上侍奉双亲作为“孝”的重要内容。他说:“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离娄下》)。”这里所列五项中直接提以奉养父母者即有三项,可见,赡养父母已作为孟子孝道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孟子非常强调悦亲的重要意义:“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孟子•离娄上》)。”儿子与父母亲的关系相处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孟子进而提出悦亲之道,在于诚心,盖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悦亲有得到,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孟子•离娄上》)。所以人子事亲,当以诚心尽孝,自可悦亲。可见,孝顺父母,不仅要奉养,而且还要尊敬。真正的孝道,第一,要敬,这是属于内心的情感;第二,要尊,这是内心情感外化的表现。敬和尊,相互构成对双亲由衷的尊敬,这才是真正的孝道。

由敬爱自己的父母、祖先扩大至尊敬所有的长辈和老人,这是先秦儒家孝道“敬亲”内涵的引申含义。孟子明确要求人们不但要敬爱自己的父母兄长,而且要用同样的情感去敬爱别人的父母兄长,即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这种由敬爱自己的双亲,推广到敬爱所有长辈老人的道德观念,体现了中华民族扶困济危、尊老爱幼的民族性格和普遍的人道主义精神,可以说是孝道中具有积极进步意义的成分,应该加以继承和弘扬。

三、孔孟敬养之孝对当代大学生的指导意义

“孝”作为中国传统道德中的一个基本范畴,一直以来在人们的道德生活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孔孟敬养之孝中的合理内核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对当代大学生更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1.孔孟敬养之孝有助于规范当代大学生的孝心

古人云:“人生百善孝为先”,“尽孝”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父母与子女之间是一种血缘亲情的关系,是人类的最基本的情感,也是人际和谐的基础。“亲情”是人间需要的感情,“孝道”是人间的常道。“孝道”反映了亲子伦理关系以及相互权利义务关系。孔孟的孝道以“孝”为灵魂,以“爱”为内容,符合现代道德教育的基本目标――尊长爱幼的集体主义精神。孝的本质是一种爱与敬的情感与行为,因此,它是一切道德之本源。不仅如此,它还是人们实践道德的起点。父母是自己的生命之所出,是养育自己的人,因此,施爱施敬从亲始,具有天然的合理性。由“亲亲”启蒙,是人情陶冶、道德升华最基本的手段,也是最有效的途径。那种把“亲亲”教育视为爱民爱国教育的基础,提出作为当代学生道德终身教育的必修课,注意培养其孝心,以使他们从小具有爱心,培养社会责任感,形成个人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合乎道德教育规律的。亲情关系具有永恒价值,孔孟敬养之孝蕴涵的丰富的尊老爱老的文化资源对当代大学生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孔孟敬养之孝有助于指导当代大学生的孝行孝敬父母,尊老敬老不仅是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也是现代文明的一部分。孝敬父母是每一个公民的道德义务和良心之所在,即要自觉地赡养好父母。在现代家庭中提倡父慈子孝,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可以增强每一个家庭成员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感,有助于家庭的稳定。可即使社会越来越进步、越来越文明,当今时代也依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现象,处处可以看到不孝的行为,正如许多大学生不顾父母赚钱的用心,拿着父母辛苦挣来的血汗钱在学校大肆挥霍,互相攀比,以品牌示人;许多大学生把父母当作终生的“避风港”,过度依赖,总要求父母为自己着想,绝不会想到要考虑孝养父母之事;在很多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从小得到的是来自方方面面过分的溺爱,以致他们对长辈从来都没有个好的态度,等等。类似不孝的情况还有很多,这些情况都很具普遍性,我们在同情老人遭遇的同时,通过冷静地分析,就会发现家庭养老在新时代的脆弱性,也显示了其历史局限性。面对这一切,我们应该予以重视,重新学习孔孟敬养之孝中积极的因素,继续发扬尊老爱幼、慈孤怜弱的传统美德。当前,针对大学生的种种行为,最主要的应该是从道德上给以指导,启发不孝之子的孝心,规范其孝行。

3.孔孟敬养之孝有助于指导建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孝道有助于促进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使老有所养、幼有所教,是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孝道对于形成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和良好的社会风气起了很大的作用。提倡孝道,由己及人,有利于养成尊老、养老和慈幼、扶幼的社会风气。“四海之内皆兄弟”(《论语•颜渊》),要把天下人都视为自己的兄弟,当作亲人一样对待。把敬养父母推及到尊敬所有的长辈和老人,这种扶困济危,尊敬长者正是中华民族长期积淀的民族性格。当代的大学生是引领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如果每个人都能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别人、爱人民、爱国家、爱民族,多一些“爱的奉献”,就一定会促进社会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应该提倡和弘扬这种民族精神,有助于建立平等友爱、互帮互助、和睦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张践.儒家孝道观的形成与演变[J].中国哲学史,2000,(3).

[2]郑智辉.传统孝文化及其现代价值[J].前沿,2003,(2).

第3篇:孝敬老人作文范文

1、当官不敬老,不是好领导;当官先敬老,人人都说好。

2、家和万事兴,敬老要先行。

3、加强基层老龄工作,共同创造和谐家园。

4、尊老为德,敬老为善,爱老为美,助老为乐。

5、今天你敬老,明天儿敬你,世代好家风,美名传千里。

6、对父母不孝,对他人就不可能诚实和厚道。

7、孝敬老人,孝顺父母,引领社会风俗道德。

8、忠心献祖国,孝心敬父母。

9、养育之恩,真金难酬。极尽孝心,难于相报。

10、做文明城市主人,行敬老助老善事。

11、老人善待儿女,儿女报孝老人。共筑家庭和谐,安享天伦之乐。

12、尊重老人,孝敬父母,要从个人做起,家庭做起,领导做起。

13、品德高尚,孝贤为先;家庭和谐,关爱为基。

14、养老有责,敬老光荣,虐老犯罪。

15、老人亦应关心国家大事,开阔视野,跟上新形势,做到有所学,有所乐、有所为。

16、人生都有夕阳红,尊老敬老树新风。

17、孝顺父母光荣,冷漠老人可耻,虐待老人犯罪。

18、老人安天下安。

19、宽老人心,养老人身,急老人想,感老人恩。

20、孝敬父母,为“仁”之本,做人之本。

21、对老人尽一份孝心,给社会添一分和谐。

22、全面小康社会进步,老人应当优先享福。

23、孟母教子千般苦,亚圣报恩成大儒。

24、春蚕到死丝方尽,儿女缘何不孝顺。

25、家家敬老老年人,人寿年丰福满门。

26、古有孝贤闵子骞,今天处处有孝贤。

27、文明道德千万千,孝敬老人排在先。

28、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今天你敬老,明天敬你老;人人都敬老,社会更美好。

第4篇:孝敬老人作文范文

尊老敬老倡议书一

尊敬的业主/住户:

您好!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为百行首。尊老、敬老、爱老、助老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之精华源远流长。而秉承起这一传统美德是我们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老年人曾是社会的主力军,他们为祖国的建设和家庭的幸福献出过宝贵的青春与汗水,可他们却别无所求。我们的一声问候,一个电话、一封家书都能让他们倍感欣慰和满足。因此,在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即将来临之际,我们向大家发出倡议:

一、积极举荐和传播身边让人感动的尊老敬老事迹,让尊老敬老之风成为文明社会的主流。号召尊老敬老从身边小事做起,从孝敬父母做起。

二、注重和老人交谈,了解老人的所思、所想、所盼,满足老人的合理要求。不在父母身边的子女要经常打电话问候老人,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健康状况。尊重周围的老年人,主动为他们让座、领路。关爱生活贫困的老年人积极捐助支持老年人事业。

三、关心老人的健康状况,定期陪老人做健康检查,确保在发现老人有病时能及时得到救治。

四、尊敬长辈,赡养父母。经常照料看望父母,满足父母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活需求。

五 、不侵犯老年人的权益,不侵夺老年人的财物,不侵占老年人的住房,不干涉老年人的婚姻。谴责和揭露社会上各种不孝顺、不道德的行为。

让我们大家用爱心、孝心、细心、耐心,去关心老人!以眼勤、手勤、腿勤、嘴勤,去敬侍老人!形成尊老、爱老、养老、助老的好风气,掀起敬老爱老的新高潮。

恒大雅苑物业服务中心祝全体老年业主节日快乐!幸福安康!

尊老敬老倡议书二

住建系统广大妇女干部职工:

德乃人之本,孝为德之先。孝亲敬老是人伦道德的基石,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的精华。孝亲敬老是加强住建系统精神文明道德建设的主要体现。特别是当前新泰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值此三八国际妇女劳动节来临之际,向住建系统全体妇女干部职工发出如下倡议:

传承中华文明,树立尊老风尚。善待今天的老人,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我们每一位住建人特别是妇女干部职工都要继承发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自觉做到思想行动要尊敬老人,不要淡漠老人;衣食起居要照顾老人,不要淡忘老人;生活零用要宽待老人,不要吝啬老人;生病就医要护理老人,不要冷落老人。工作再忙,也别忘了常回家看看;事业再大,也别忽略了父母的牵挂。大家要大力倡导敬老爱老的良好风尚,用心去体味老人们的甘苦,用情去化解老人们的烦闷,身体力行,争做孝亲敬老的典范。要引导和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尊重长辈,孝敬老人,让敬老助老之风遍及全系统每一个角落。

第5篇:孝敬老人作文范文

人民论坛记者:孝道是中国传统社会十分重要的道德规范,在您看来,当前孝道有了什么新的时代特点?

于丹:孝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外安其身”。关心老人的物质生活,比如说给他们零花钱、做顿饭、买保险、带他们旅游、带子女回家等。衣食无忧,人才能够安顿。孔子说,我的理想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其中,“老者安之”就是让老人有比较好的生活状态。

其次,“内安其心”。很多子女在“外安其身”这条做得不错,但“内安其心”就做得远远不够。老年人真正需要的是肯定其自身的价值,不能让老人因为年龄大、离开工作岗位而感觉远离时代。

国家层面倡导孝道的深意何在

人民论坛记者:客观地讲,尽孝是较私人化的行为,为什么在当今时代背景下,需要从国家层面提出和倡导?

于丹: 尽孝是中华民族约定俗成的传统,这个传统现在重新提倡,恰恰表明当前我们的行为需要重新确立导向。原来老“24孝”里面有很多是按照当时的道德标准提出来的,显然是过时的。今天的“孝”到底怎么落地生根,怎么跟当今人们的行为关联?这需要一个行为导向。现在提出,正说明当今社会缺失了尽孝的行为导向。缺失不是说亲子之情缺失了,而是道德界限模糊了,人伦之情常在,但大家存在选择上的迷惑,孝道的新特点正好给了社会可以参考的行为标准和行为导向。

“论心不论迹”,尽孝未必技术主义

人民论坛记者:孝道是否需要明确的标准?做到了就叫孝顺,做不到就叫不孝吗?

于丹:曾经有一个国际化的标准,叫做“好的学习导致行为的改变”,意思是好的学习能够使人从头脑到整个行为发生改变。

“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尽孝,首先是内心的愿望,孝道行为标准就是提倡大家要去尽孝,不是说做不到其中20条就不是孝子。理解这件事情,完全不必技术主义,希望大家领会孝道的深层含义。“论心不论迹”,别光看表面上要求你做哪条,很多事情不一定说每个人都要逐条做,但是你要理解,尽孝背后是两代人之间的心意相通。

孝的标准让我们从中找到一些可行的尽孝方式,包括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进行取舍。我认为,孝道提出的这些标准,都没有“挟泰山以超北海”的事情,都是举手之劳。无非就是“为长者折枝”的一些事情,无需技术主义式地一条一条对应。

破解尽孝困局:内心有敬意,外在有孝行

人民论坛记者:当今的孝文化面临着一个两难的困局,一面是“重孝”的社会情节,一面是“不孝”和“难孝”的现实尴尬。如何破解这个困局?

于丹:我一直强调这句老话,“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教人要善良,是从孝敬自己的老人开始的,有什么样的孝心,比具体的行为更重要。古代子游向孔子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是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人的心里没有深深的敬意,不存孝敬父母之心,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何区别呢?这句话说出了孝的根本内涵,即内心有敬意,外在有孝行。

但是,我们不能不从行为做起,仅有一颗孝心是不够的。《论语》上有一句话,“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父母的年龄不可不牢牢地放在心里,想起他如此高寿,一方面特别高兴,另一方面也有忧惧,尽孝的日子屈指可数了。“子欲养而亲不待”,尽孝不能等。当自己人到中年、年华老去的时候,才知道内心最深的眷恋是什么。你没办法让老人等我们,时光是不等人的。

新“24孝”作为行为标准,说的是外在的孝行,内心的这份敬意是没法给定标准的。但是,从外在的孝顺到内在的敬意,从自己的小家到影响整个社会,多一点温暖的成分,少一些偏激、愤怒,无论如何这是善意的起点。

孝道有助于亲情缝合与伦理重塑

人民论坛记者:时下,孝道式微,愈发成为人们的共识和普遍焦虑,“磕头言谢”、“洗脚示孝”反衬出亲情反哺的贫乏。在此语境下,您认为孝道对家庭建设有怎样的价值?

于丹:首先,以孝为导向,会让父母子女都快乐。跟老人相处的日子,无非就是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在巨大的压力之外,全家人共同创造天伦之乐。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孝的标准可能是改善我们家庭生活的一个好建议。尽孝,仅仅是我们在为父母付出吗?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生命的一种收获,获得一种伦理上的幸福感。

其次,孝的标准对婚姻建设也有重要意义。我一直认为,恋爱是两个人的事,而婚姻是两个家庭甚至是两个社会群体的事。孝的标准绝不仅仅是针对自己的父母,也针对配偶的父母。所以,新标准提出要带爱人和子女回家。不带着自己的小家回来,还不算是一种真正的融合,因为婚姻里面,爱基于什么?基于交流和建设,而跟爱同等重要的,还有责任。

第三,孝的标准提供了家庭和谐的具体方式。例如,陪老人聊天。从聊天说孝敬,这也是古训。孔子的学生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回答得很简单,只说了两个字——色难。给老人一个好脸色看是最难的孝敬,这句话真是经典,好话好好说,说话别甩脸色,这就是孝敬。“色难”这件事情,需要通过多沟通逐渐解决,从在自己家聊天到带老人去朋友圈子,不断加深老人和子女间的交流,彼此增加了解,在不断的交往中,逐渐改变观念。

人民论坛记者:随着社会工业化、经济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物质追求也在提升,对精神和道德的追求偏于弱化。您认为孝的标准的提出,对当今社会的道德重构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怎样的意义?

于丹:首先,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一种观念,还是一种行为。再看孝的标准,教老人上网,带老人出去旅游,给老人买医疗保险,孔子那时候没有,但这就是今天你能够为老人做的事。表达孝道的行为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内心的那份敬意是亘古不变的。

其次,按照孝的标准尽孝,我们的传统文化就有一个伦理的根。中国人的伦理不是小事,“上阵父子兵”、“打仗亲兄弟”,在伦理里面能找到生命所有的安顿,能够找到伦理亲情中的信仰。中国人伦理的源头,是我们土地上生长出来的宗族情结。

最后,孝的标准有助于社会和谐。中国人历来尊重“天地君亲师”。现在,时代变化了,我们进入一个民主、法制的新时代,“君”这个环节过时了,但是“亲”和“师”还是值得我们深深尊敬;对于“天”和“地”应该要有敬畏,不能因为科技发达了就违背自然规律。

因此,我认为,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很必要,它更能让我们幸福和快乐。今天我们强调做事,不能只强调它的价值和意义。孝敬父母,除了意义,还有快乐。尽孝付出的同时,也是一种收获。因为,尽孝会让我们在老去的年华中不再仓惶,孩子会学我们,像我们那样去孝敬老人。生命温暖,这样往前方走,人的心才会有定力。

我认为,孝道作为伦理重塑的一个切口,有助于唤回人们的道德觉悟和精神认同。在今天要传承传统文化,要接地气、能扎根,这就是回归伦理、回到自己的家。都市化的进程让我们不能老的小的一起挤在村头看戏,但是跟老人说话、陪老人旅行还是可以的。我们不能在都市文明的急遽变化中,破坏伦理的根基。可以说,孝道是善的起点,是护卫传统文化伦理根基之所在。

第6篇:孝敬老人作文范文

1、把温暖送给父母,让情爱陪伴老人。

2、没有老一辈,就没有新一代;世代传承,血脉相联。

3、你如何对待老人,你的孩子就将如何对待你。

4、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是一项重大国策,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5、尊老敬老仁之本,和谐社会孝当先。

6、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关爱老人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7、春蚕到死丝方尽,儿女缘何不孝顺。

8、品德高尚,孝贤为先;家庭和谐,关爱为基。

9、以人为本,善待老人。

10、应对白发的浪潮,弘扬敬老新风。

11、齐家美以孝,立世贵以和。

12、老人要自尊自重自爱自强,保持年德俱馨、颐养天年。

13、老人亦应关心国家大事,开阔视野,跟上新形势,做到有所学,有所乐、有所为。

14、让一让,好榜样。

15、尊老敬老爱老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体现,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16、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十分严峻,应引起社会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

17、认真贯彻落实"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

18、树敬老之风,促社会文明。

19、迎接老龄社会挑战,创建多元养老体制。

20、我们党的宗旨和人本理念,本质上体现了对老人的敬重和关爱。

21、孝敬父母,为"仁"之本,做人之本。

22、敬重老人,孝顺父母,是个人素养、文明高尚、社会公德的重要体现。

23、孝顺父母光荣,冷漠老人可耻,虐待老人犯罪。

24、孝敬老人,孝顺父母,引领社会风俗道德。

25、对父母不孝,对他人就不可能诚实和厚道。

26、父恩母爱千秋难忘,尊老敬老万代流芳。

27、赡养老年人是每个家庭成员应尽的义务。

28、市民敬老人,社区满园春;村民敬老人,共建文明村;儿媳敬老人,喜报送娘门;家家敬老人,社会更温馨。

29、父母尊贵,在于对儿女的关爱和无私。

30、干部要做敬老的表率,党员要当敬老的楷模,青年要当敬老的先锋。

31、关爱老人,从我做起。

32、关心一下为我们奋斗了一辈子的人吧!

33、老人的今天就是你的明天。

34、养老爱老,亲情所系;侍奉父母,尽心竭力。

35、养育之恩,真金难酬。极尽孝心,难于相报。

36、老人善待儿女,儿女报孝老人。共筑家庭和谐,安享天伦之乐。

37、国家昌荣,生活质量提高,共享太平盛世,是老人的最大荣幸。

38、弘扬孝道文化,共建和谐唐山。

39、尊重老人,孝敬父母,要从个人做起,家庭做起,灵道做起。

40、老龄智力宝库星火闪耀,老年科技人才余热生辉。

第7篇:孝敬老人作文范文

1、养育之恩,真金难酬。极尽孝心,难于相报。

2、关爱老人,从我做起。

3、孝敬老人,孝顺父母,引领社会风俗道德。

4、把温暖送给父母,让情爱陪伴老人。

5、迎接老龄社会挑战,创建多元养老体制。

6、老人要自尊自重自爱自强,保持年德俱馨、颐养天年。

7、老人善待儿女,儿女报孝老人。共筑家庭和谐,安享天伦之乐。

8、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是一项重大国策,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9、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十分严峻,应引起社会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

10、赡养老年人是每个家庭成员应尽的义务。

11、孝敬父母,为“仁”之本,做人之本。

12、国家昌荣,生活质量提高,共享太平盛世,是老人的最大荣幸。

13、父恩母爱千秋难忘,尊老敬老万代流芳。

14、花开堪折直需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15、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关爱老人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16、老龄智力宝库星火闪耀,老年科技人才余热生辉。()

17、关心一下为我们奋斗了一辈子的人吧!

18、尊老敬老仁之本,和谐社会孝当先。

19、老人亦应关心国家大事,开阔视野,跟上新形势,做到有所学,有所乐、有所为。

20、我们党的宗旨和人本理念,本质上体现了对老人的敬重和关爱。

21、品德高尚,孝贤为先;家庭和谐,关爱为基。

22、让一让,好榜样。

23、市民敬老人,社区满园春;村民敬老人,共建文明村;儿媳敬老人,喜报送娘门;家家敬老人,社会更温馨。

24、孝顺父母光荣,冷漠老人可耻,虐待老人犯罪。

25、对父母不孝,对他人就不可能诚实和厚道。

26、父母尊贵,在于对儿女的关爱和无私。

27、春蚕到死丝方尽,儿女缘何不孝顺。

28、敬重老人,孝顺父母,是个人素养、文明高尚、社会公德的重要体现。

29、你如何对待老人,你的孩子就将如何对待你。

30、家和万事兴,敬老树新风。

31、以人为本,善待老人。

32、树敬老之风,促社会文明。

33、尊重老人,孝敬父母,要从个人做起,家庭做起,领导做起。

34、没有老一辈,就没有新一代;世代传承,血脉相联。

35、养老爱老,亲情所系;侍奉父母,尽心竭力。

36、应对白发浪潮,弘扬敬老新风。

37、尊老敬老爱老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体现,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38、坚持科学发展观,老龄事业天地宽。

39、老人的今天就是你的明天。

40、干部要做敬老的表率,党员要当敬老的楷模,青年要当敬老的先锋。

41、弘扬孝道文化,共建和谐唐山。

第8篇:孝敬老人作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孝孝慈孝道孝道文化

在慈、孝、友、恭之中,中国古代思想家尤其重视孝,将其看作为“百行之先”。孝是做儿女的义务,其根本要求是敬,即对父母发自内心地敬爱和依恋,表现于外就是温和、愉悦、恭敬的态度,尽心尽力的侍奉.力求给父母带来更多的幸福、欢乐以至荣耀。如“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孝子之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丰L记·祭仪》)“人之孝行,根于诚笃。虽繁文末节不至.亦可动天地,感鬼神。”(袁采:《袁乐世范》卷一《睦亲》)孝慈是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十分重要的规范,在所有的传统德目和规范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儒家视孝慈为仁、义的根本,“人伦之公理”,许多思想家和历代统治者也把它当做维护伦理关系和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把孝慈与“忠君”、“爱国”相联系,以孝慈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出发点,使孝慈这种调节亲子关系的道德规范上升扩展为具有社会普遍意义的行为准则,成为社会教化的基本内容。

一、“孝”产生的原因及其社会基础

孝的观念产生于原始氏族社会末期,即由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的时期。由于私有制的产生,并为男性家长所支配,子女可以直接从先人那里继承财产,为了表达对家长的感恩、崇敬和哀思之情,日久天长便产生了孝的观念。孝最早是作为家庭伦理规范出现的,它的功能是调节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当初并无社会规范的意义。远在西周社会,孝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已见著于文字。《尚书·酒诰》说:“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尔雅·释训》有“善父母为孝”的说法,意思都是敬爱、奉养父母。

孝的观念的产生基于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两个最根本的事实。第一,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的存在,构成了中国占代社会人际关系的“天然”形式。基于血缘而产生的“亲亲”关系,这是人类古老的感情,氏族社会就是依靠它来维系的;在西周奴隶制社会,体现为自周天子至诸侯、卿大夫、士的垂直金字塔形式,经过春秋战国的变革,在秦以后的封建制社会.则体现为以家庭为单位的横向的网络形式。第二,作为社会存在基础的自然经济的高度分散与作为国家整体的君主专制统治的高度集中,是中国古代的社会基本结构。个体家庭经济的形成,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家庭中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出现,使得氏族社会里抚养老人是全体氏族成员的事,子女对父母无特殊的责任和义务。奴求社会出现了个体家庭后,夫妻及其子女构成一个独立的经济单位,在经济上相互依赖。父母有抚养子女的义务,并有要求子女奉养的权利,子女则负有照顾父母的义务。与此相联系,作为家长的父母享有绝对权威,有权支配子女,子女则有尊敬与服从的义务。“孝”的观念便由此产生。

“孝”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要求子对父的奉养、尊敬和服从。它虽体现了父子血缘“亲亲”之情,但本质上是父子之间权利与义务的反映。因此,“孝”不是自有人类社会就有的,只有到了私有制财产出现、“一夫一妻制使父子关系确实可靠,而且导致承认并确定子女对其先父财产的独占权利”(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的情况下,才开始产生的。“孝”的社会属性,主要是用其维系宗法制。一方面宣扬“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把同一“族类”作为同心同德的政治基础;另一方面又以宗室血缘的亲疏远近确定内部的等级秩序。这样由家族到国家,达到了伦理与政治的统一。因此,西周对“孝”非常重视,把“有孝有德”作为“君子”的主要政治标准的道德要求。“孝”作为宗法道德规范获得了强烈的政治色彩,成为维护奴隶主统治的有力工具。它集中反映了氏族成员必须服从氏族整体利益(既个体依附群体)的伦理实质。正因为如此,“孝”在诸宗法道德规范中占据了主要的地位,特别为周统治者所重视。周人关于“孝”的思想,一直为后世所承袭,在儒家和封建统治者那里,得到了不断的升华和发展,与“忠”相并列,成为封建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

二、《孝经》的德育思想

《孝经》论孝,概括起来,主要是两方面的内容。

(一)“孝”为“至德要道”

《孝经》开卷即伪托孔子表明了“孝”在诸德中的地位:“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是先王“以顺天下”,使“民用和睦,上下无怨”的“至德要道。”关于“孝”的内容,《孝经》作了如下的概括:“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中于立身。”“事亲”也即“爱亲”、“敬亲”,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并要求做到“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众人)不争”否则,“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此外《孝经》又把“不敢毁”自己的身体作为事亲的一项重要规定,并视之为“孝之始也”。再有把“事君”尽忠纳入“孝”的规范,这是《孝经》对先秦儒家关于“孝”、“忠”关系的进一步理解。

(二)“以孝治天下”

《孝经》宣扬孝道的唯一宗旨,是实行“孝治”。“孝治天下”、“孝顺天下”,是贯穿在《孝经》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孝经》说:“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孝治》)天子以孝治天下,对诸侯和小国之臣接之以礼,即得万国之欢心。很明显,所谓“以孝治天下”,体现为使万国“事其先王”、百姓“事其先君”、家人“事其亲”,其实质是使天下都心悦诚服(“欢心”)地服从统治者.“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帮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孝治》)“以孝治天下”还包括以教化民。“教”,《广至德》说:“君子之教以孝也。”

《孝经》认为:“亲生之膝下”,人在孩提时就产生亲爱父母之心,及长则日增尊严父母之德,而这正是的教之所“本”。

总之,《孝经》把“孝”抬高到“至德要道”的高度,主张“以孝治天下”,适应了封建家长和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因而始终受到封建统治者的重视,它首先为统治者所推崇,用以作为推行“孝悌力田”的选士标准和提倡“以孝治天下”的工具。以后,唐玄宗又亲自为之作注,从而更为《孝经》所论之封建“孝”道增添了帝王的至上权威。

三、“孝”的现实意义

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笔者认为,孝是封建道德,但绝不认为孝仅仅是封建道德。孝具有阶级性,但也有广泛的社会性,即全民性。在阶级社会里,任何一种道德范畴,都是阶级性与全民性的统一。任何一种道德行为准则的提出,都有它的阶级利益基础。在封建社会的早期阶段,对协调君主、父子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发展生产力,培养人对国家、社会、家庭的义务感、责任心方面,都有着某种程度的进步作用。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积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今天,尤其是在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形势下,研究和弘扬传统的孝道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应该以兼容并蓄的态度来审视孝道文化,确实认识到孝道文化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首先,孝道文化的核心是敬老养老。作为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优良传统,它强调幼敬长、下尊上,要求晚辈尊敬老人,子女孝敬父母,爱护、照顾、赡养老人,使老人们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这种精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不管社会如何进步,社会文明如何发达,这种美德什么时候都不能丢。否则,就无异于大道废弃,纯朴破产,人心堕落,社会倒退。

其次,古人将孝道即敬老、爱老、养老列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一定要继承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古代孝道教育的目标就是使敬老养老观念由家庭推广到社会,并通过社会教化与社会教育的结合,有效地营造一种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鼓励人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孝敬父母、爱护子女的道德情操推己及人。只有孝敬父母,才能家庭和睦;只有家庭和睦,才能社会安定;只有社会安定,才能经济繁荣;只有经济繁荣,才能国富民强。

第9篇:孝敬老人作文范文

论文摘要:养老敬老是中国传统孝道的基本内涵,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而农村养老问题尤为突出。社会现实要求人们重新考察传统孝道,在当代社会弘扬孝道的合理内涵对解决我国农村养老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传统孝道的内涵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其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是我国古代解决养老问题的道德和行为准则。从敬养上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即敬亲、奉养、侍疾、善终。用孔子的话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通俗地说,孝就是‘养老、敬老、尊老、亲老、送老”。 

一是敬亲。中国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首先要“敬”和“爱”,没有敬和爱,就淡不上孝。孔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吝也就是说,对待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父母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 自内心的真挚的爱。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父母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 

二是奉养。中国传统孝道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物质上供养父母,即赡养父母,“生则养”,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纲领。儒家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这一点非常重要,孝道强调老年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的优先性。 

三是侍疾。老年人年老体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国传统孝道把“侍疾”作为重要内容。侍疾就是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时诊治,精心照料,多给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关怀。 

四是善终。  《孝经》指 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中国人往往把身后事看得很重,在丧礼时要尽各种礼仪。 

传统孝道中的养老思想十分丰富,其中既有传统美德的凝结,也有旧文化的积淀。在当代,提倡孝道并不意味全盘继承,应对传统孝道进行科学的认识与评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抛去封建因素,但无论如何,尊老、敬老、养老仍然是我们应具有的传统美德,在孝道逐渐弱化的今天,对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有一定保障作用。 

二、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农村养老面临的挑战 

养老 问题的实质是由谁来提供养老资源嘲,现阶段中国农村的养老模式仍然是以“崇老文化 ”为基础的家庭养老为主,依靠家庭成员提供全部的养老资源,以道德力量行孝为支撑,但随着工业化的加快,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农村传统孝道观念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中国农村的家庭养老方式面临着种种挑战。 

㈠“土地养老”功能的弱化对农村家庭养老的冲击传统的小农经济条件下,土地是农民最重要和最主要的谋生手段,也是农村家庭的重要经济来源,可以说土地是家庭养老的基础。但是在日益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念对传统家庭和伦理道德的冲击日益强烈,人们对小家庭的偏好和对大家庭的淡漠成了普遍现象,依赖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来维持农村家庭养老的可能性受到冲击 在当前中国农村,成年后的子女大多会与老人分家,分家后如果距离远,与老人的联系是非常有限的,而依靠土地获得经济收入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的投入,活到老干到老则是现在许多农村老年人生活的真实写照,甚至有很多年过 7o岁的老人还在农业生产的第一线。如果没有子女的帮助,一旦他们丧失劳动能力,不能从土地上获得收入,生活风险和困难程度将会很高。 

㈢计划生育政策对农村家庭养老的影响  传统的 “养儿防老”功能得以发挥,主要是基于家庭中子女的数量、子女经济支付能力、子女闲余时间的多寡和文化伦理等因素。在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前,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家庭为本位的血缘亲情社会,它以父权系统和孝道观念为主要特征,在这种社会里的以血缘关系组成的大家庭中,家长无疑居于统治地位,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作为子女必须孝敬父母,服从家长,克尽孝道。但是随着工业化的加速以及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家庭规模小型化的趋势愈来愈显著,使家庭结构形成“四二一”格局,即一对夫妻要赡养四位甚至更多老人,同时出现了社会学家所说的“重幼轻老”的代际倾斜,改变了“父慈子孝”、“尊老爱幼”的传统代际关系模式。社会资源从老一辈转移到年轻一代手中,哺育和反哺育这一环节出现了断裂现象,一家人的希望完全转移到了下一代身上,而漠视对父母等老一辈的关心和照顾。 

㈢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家庭养老的影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流动显著增强。人口流动的加剧,许多农民离开农村进入城镇打工或从事其他非农产业,应该说这对提高家庭经济收入是很有帮助的,同时也提高了家庭养老的经济支付能力,能够更好的满足老年人的物质需求。但是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也带来了农村老年人与子女在生活上的时空分离,长期以往,父母与子女的感情纽带有可能会变得松弛,由此带来的是子女孝道的下降,老年人精神慰藉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另外,农村青壮年大批涌向沿海发达地区,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特有的“民工潮”,而家里却往往只留下妇女、小孩与老人。妇女一方面照顾小孩,一方面还要承担繁重的体力活就无法及时的了解到老年人的衣食住行情况和健康状况,所以很难保证对老年人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及时性和连续性。 

㈣传统家庭伦理观念的转变对农村家庭养老的影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的交通、通讯也越来越发达,与外界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信息渠道也越来越广,农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年轻人在外界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信息的影响下,崇尚年轻、张显个性、追求利益等价值观念也潜入到了农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生活方式的变更使许多人不再依赖家庭,人们不再像从前那样看重家庭和个人的责任,而更注重追求自己的成功和个人的幸福,因此他们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逐渐淡化,传统孝道观所极力推崇的尊老敬老、养老的价值观念也日渐淡薄。另外,思想的开放,年轻人更加注重追求个人价值,传统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已经丧失了它的“根据地”,不再流行。孝道的弱化,使农村的主要养老方式即家庭养老面临巨大的挑战。 

三、传统孝遭对于解决农村养老问曩的现实意义 

敬老、养老观念的淡漠使子女经济上不愿赡养、生活上不愿照料老人,更不愿从精神上慰籍老年人,农村养老问题存在巨大危机,处理不好还会影响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在目前家庭供养老人出现困难,而社会化养老制度又未形成的情况下,以社会舆论的力量强化养老尊老的习俗,这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所以在新时期弘扬传统孝道文化的积极因素仍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㈠有助于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养” 千百年来,安度晚年、老有所养一直是中国人的梦想。“老有所养”、衣食无忧是老人生活最基本的保障。我国老年人的基本需要是经济上赡养、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籍,因此这三方面也是子女行孝的基本方面。换句话说,孝顺父母既包括态度上尊敬父母,也包括在行动上善事父母,即从经济上和日常生活上做有利于父母的事。当前中国的老年人口70%以上还生活在农村,大多数老年人的生活保障能力还比较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还必须依靠家庭成员的扶助而安度晚年。他们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帮助,生活上的照料,更需要精神上的慰藉。《孝经》指出:“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也,然后能事亲”。既阐述了孝之天经地义的地位和孝为道德之本的重要,又提出了孝的具体行为方式,要求为人子的做到敬爱父母,奉养双亲,生病当医,死则当哀,祭则虔敬。“孝为百善之首”,中国人以“孝”为人伦之本,通过行孝实现未成年人和青壮年人对已衰老的成年人的尊敬、奉养和一种对弱势方的关怀,让农村老人的衣食住行能得到保障,生活能得到照料,精神上得到慰藉,使他们能有一个幸福的晚年。 

㈢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社会地位,维护其合法权益在实际生活中,面对着滚滚而来的银发浪潮,有些社会问题 日益凸显,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对老年人的年龄歧视。在一些青年人心中,老人是包袱、累赘。由于一些人的价值观、道德观的滑坡和法制观的淡薄等原因,在家庭中老人的地位也变得无足轻重,更有一些不肖子孙,不但不尽赡养义务,反而虐待打骂老人,掠夺老人财物,干涉老人婚姻,侵犯老人的合法权益。此类令人发指的情况农村尤甚于城市。为此联合国召开的世界老龄大会发出了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的呼吁,要求人们公平友善的对待老年人,和老年人共享社会进步的成果。从全国来看,老年人由于孤独、饥寒、疾病、受虐导致的自杀现象时有发生。2004年 3月“预防长者 自杀”亚太地区会议在香港召开,会议资料显示,根据保守估计我国每年有 25万人 自杀,200万人 自杀未遂,其中55岁以上的人占了 20%,特别是农村老年人自杀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4倍~5倍 在我国老年人自杀原因中,家庭矛盾引起的急性人际冲突是一个重要方面,特别是农村老年人很多人不懂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有些人不愿意或者无力与自己的子女打官司,自杀成为他们无奈和也是最后的抗争。

以上情况,触目惊心,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对那些违法犯罪的不孝之人绳之以法,自然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办法。但在家庭矛盾中,更多的情况缘于道德范畴,只有大力弘扬孝亲敬老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做儿女的自觉尽到责任,才是更为积极有效维护老人合法权益的办法。 

㈢有助于农村家庭的和谐、社会的稳定 “孝慈之道,又通于政治上、社会上人与人之关系。从本质上说,孝文化所涉及的是子女对父母、晚辈对长辈的家庭伦理关系的处理。孝文化可以直接调节家庭关系,促进实现家庭和谐。然而,由于人们各自的生活条件、知识结构和文化素养存在着差异,由于存在着不同的利益取向,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之间存在着矛盾,家庭之间、长幼之间、老年人与青年人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因此正确地解决这些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重要工作。弘扬孝文化的功能和目的之一就是理顺情绪、化解矛盾,调节人际关系,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家庭与社会的和谐。孟子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思想,把人们对父母之爱,延伸到“敬天下为人父者”,使孝的内涵由孝敬父母扩展到尊重长者、关爱老人,继而发展到“继先祖之志为孝”。必须用道德来调节家庭关系,使敬老、尊老、养老的伦理观念扎根于家庭,风行于社会,成为人们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 

总之,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伴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在社会转型时期农村经济实力有限,还不足以完全解决农村老人的养老保障的时候,对传统孝道进行批判的继承,对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潘剑锋.论传统孝道中的养老思想[j].学术交流,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