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疗紧急救护知识范文

医疗紧急救护知识精选(九篇)

医疗紧急救护知识

第1篇:医疗紧急救护知识范文

住院治疗的危重病人,危重病人的各种情况的重要场所,受伤较为复杂,疾病相对集中,更多的流动性。我国在应急处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急诊医学是基于许多专家门诊,要继续加强监测和治疗重症患者的急救和医院,这也是护士和紧急护理管理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紧急医疗服务是一个应用程序的最小数据,用最短的时间,最好的技能的应用,以节省患者的生命,减少患者的痛苦。作为一个年轻的专业医疗服务,包括临床护理应急处理,以及护理人员的健康的快速发展,护理应急的不断发展。作为急诊科的一名护士,不仅要掌握多学科的知识,但也有团体协作精神,应变能力强,技术精湛的救援技术,严谨的态度,工作效率高,良好的沟通技巧等。

2护理的特性

存在于急诊科急诊医学相关的许多学科的参与和帮助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紧急护理病人往往涉及许多学科和专业。这还需要紧急必须为医院和社会的一个窗口,多集中在医疗活动场所,综合治疗。由于员工的流动性比较大,急诊护士与病人的关系也比较短,病人的病情是关键,情况不是很好,很容易有矛盾和纠纷。我国急诊护理工作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是缺乏哲学的整体护理,护士接诊分流,这个概念是相对落后的,专业的技术还不是很熟练,救援物资和管理不健全,护士抢救意识不强,法律保护和自我保护意识相对薄弱,超负荷工作的护士长,护士队伍的年龄较轻,处理问题的能力相对薄弱,缺乏经验,缺乏沟通,缺乏特殊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

3紧急护理措施

3.1建立和加强病人护理中心的整体护理在现代护理为基本指导,关心程序的基本核心,将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变革的管理体系的各个环节,其中之一为基本指导思想,的护理理念,护理的需求对象的心理,文化,精神等各个方面,提供一个合适的最佳护理方案。对于护理紧急来讲,更重要的是没有疾病,必须要注意的健康问题,体现在每一个方面,而不仅仅是器官或组织的变化。护理工作主要由医院延伸预医院,就是以病人的生命作为一个开始点,快速的发展和认可的现场急救,在医院的治疗为主,从简单的护理扩展到组织协调在许多方面的护理,危重病人可以在短时间内有效的治疗。此外,作为紧急护士,最好能体谅病人的痛苦,可以同情的困难和痛苦,尊重患者的想法,病人会喜欢想,急患者有急,继续创造有利条件,为尽可能地满足患者从心理到生理护理需要社会各方面。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优质的服务。

3.2改进紧急和严重的疾病和护理门诊和急诊护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快速性,所需的技能专业护士比较高,根据急救的基本过程和特点,第一急救护理质量要求进行相应的学习和提高,紧急门诊服务,持续改进,加强重症监护室治疗,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临床表现,抢救设施和严格的管理,提高护理水平,在紧急情况下条件,由被动单一纯到护理患者积极的,反映的具体工作更多的关心,相关功能的紧急情况出现,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因此,合理的,科学的管理模式,严格规范操作流程,规范护理行为,护理质量有一定的关系。建立护理专业护理技能,培训计划和专业护理,护理多渠道的合作,不断激发老人的护士紧急情况管理计划,除了高年资护士的工作热情继续刺激,因此,它可以实现救援工作,抢险设备管理人员,加强培训,以应对紧急情况,护士的专业技术水平,从而提高护理应急救援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3.3,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护士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护理应急处理,在紧急情况下减少医疗纠纷,提高护士的自我保护意识。我们应继续加强的季节性业务培训,不断确保护理安全质量,要继续加强应急物资管理,保证急救的全过程的安全性。法律意识,加强业务工作,加强法律法规教育,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在紧急抢救的过程中手忙脚乱,以避免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质量。对于急诊病人,治疗及时,准确,完整,拒绝接受治疗的家庭成员,要耐心说服,并应在记录上签署。如果是这样的话,医疗纠纷的发生,应注意保护自己,消除护理纠纷,提高护士的法律意识,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3.4注意护理护理人员紧急思维能力的培养,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在工作中会遇到很多重病患者,突发疾病,抢救仪器比较复杂,急救技术是复杂的,新技术,新理论,护理人员的性格是多元化的,不仅需要科学知识的性质,知识应该有,也应该有一定的判断思维。

4紧急护理工作人员

紧急护理队伍更加专业化的发展,护理人员是疑难杂症的服务,完全掌握的基本技能的抢救,和领先的服务水平,并培养了一批能够投身到后紧急专业团队。中国目前的医院急诊科是空白的,很容易导致急诊医学和护理,无法完成一个完美的收敛过程,它也限制专科护理发展的整体水平。

5 结论

第2篇:医疗紧急救护知识范文

关键词:院前急救;服务网络; 医疗救治水平

一、南宁市城市急救服务网络存在的问题

(一)网点不足,布局欠合理

按照城市中心城区急救服务半径3~5公里、每5万人一辆急救车的要求计算,南宁市区人口344万,需要设立至少83个急救网络点和将近70辆急救车。但目前南宁市区急救网络点仅有30个、用于院前急救的救护车仅有30辆,缺口甚大。

(二)人才队伍不完善,人才流失严重

按照有关标准,每辆急救车要配备1名驾驶员、1名医生、1名护士。每辆车四班倒,也就是说每辆急救车的标准编配是12人。但南宁市现有急救人员远远达不到这个要求。

(三)经费紧张,影响业务开展

急救中心及其直属急救站是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每年的经费由财政核拨,不能自收自支、自负盈亏。网络医院用于院前急救的开支也较为紧张。因此,业务工作难免会受到经费紧张的影响。

(四)重大活动保障能力不足

在重大活动举办时,急救部门往往要全员上岗,加班加点,超负荷运转,既要确保保障工作不出纰漏,同时也要维持日常业务工作的顺利开展,两头兼顾的压力较大。

(五)市民的急救知识欠缺

据统计,在我国,因人们急救知识与技能的缺乏,猝死患者的生存率仅为1%,而在一些发达国家,猝死患者的生存率却在25%以上。每年因缺乏相应的急救知识,导致患者错过了“黄金4分钟”的生命时间,在救护车赶到前就已去世的悲剧时有发生。

二、加快建设南宁市城市急救服务网络的对策建议

(一)建章立制,完善急救网络法律保障

目前,在国家没有出台《院前急救管理办法》的情况下,争取先行通过地方法规或政府规范性文件,为急救事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实现政府政策、措施上的突破,明确院前急救服务体系的职能、目标和任务,实施工作重心由转运向现场急救的战略转移,合理规划设置急救机构和布局急救网点,优化人员和设备配置。规定网络医院急救站必须服从急救中心的指挥调度,实行24 小时应诊,明确网络医院急救站的法律责任。

(二)加强科学规划,完善紧急救援网点布局

建议将院前急救分站标准化配置和建设同公安、消防一样列入城市规划和公共卫生项目中,以保障院前急救网络的合理设置与标准化建设。 在政策、土地、资金上予以充分保障,通过共建配套形式加以落实。建议在各级医疗机构改扩建过程中,预留符合标准的用房和车库,供急救机构设置分站。健全急救网点资源,有效减小急救服务半径,缩短院前急救时间,实现紧急医疗区域全覆盖。

(三)加大财政投入,完善急救服务网络建设

与国内一些城市相比,目前南宁市财政每年安排的事业经费和院前急救服务网络体系发展的要求相比缺口较大。建议政府财政加大对院前急救工作的投入力度,将政府财政对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的定额预算投入以不低于南宁市GDP总值增长比例,高于每年财政对卫生投入增长比例增加预算专项经费投入,用于对各院前急救网络单位的救护车辆、抢救设备设施、院前急救生命热线等的建设、运行和维护等工作。

(四)建立政府购买服务模式

目前,南宁市院前急救网络体系中共有24个急救站点,其中有21个依托医疗机构建立,人员、设施、车辆费用全部由医疗机构承担,院前急救收费价格执行2005年标准,大多运行困难。建议借鉴乌鲁木齐、广州、深圳、珠海等地做法,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当前人员流失的问题,有效促进医疗机构参与院前急救的积极性,保证市民享受到更加快捷、高效的急救服务。

(五)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院前医疗急救服务

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依法举办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机构,政府可以采取购买服务、财政补贴等方式予以支持;鼓励单位和个人向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机构进行捐赠,并依法享受相应所得税优惠政策。

(六)加强急救体系的信息化建设

急救体系的建设离不开信息化,信息的传输依赖于通讯设施的建设。现代化的信息传输系统为急救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可能。利用现有的技术加强急救中心与各大医院连网,建立急救信息快速通道,急救车组人员把患者的情况传达到医院急诊科以便其作出相应的准备,另一方面,院内可以向车组人员了解最想得到的病人情况,双向信息交流。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院前院内无缝对接。

(七)建立突发事件、大型活动医疗救援保障机制

意外事故的发生难以预料,因此,建立突发事件、大型活动医疗救援保障机制。定期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能力。在全市范围内抽出一支业务能力较高的急救专业队伍,开展科目多样化的培训,以适应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另外,还可以建立大型的应急救援场所,配齐必要的紧急救援设备,以防大型紧急救援所需。

第3篇:医疗紧急救护知识范文

【关键词】 院前急救;安全隐患;对策

作者单位:629300 四川省大英县人民医院

院前急救是指到达医院前急救人员对急症和(或)创伤患者开展现场或转运途中的医疗救治[1]。医务人员如何在院前急救过程中,更好地体现知法、用法、并依法办事,以保护患者和自身的利益,已成为医务人员共同面对的问题。我院急诊科2009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共出诊2800人次,现将我院对院前急救的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总结如下。

1 院前急救中常见安全隐患

1.1 法制观念淡薄,责任心不强 我们的服务对象大多是危重患者,患者及家属的心情都比较急躁,因此对急救人员的语气比较敏感,对医护人员的要求比较高,迫切希望患者马上得到处置,而医务人员在处置过程中可能急救不急,漫不经心,动作迟缓,未及时给予相应的解释造成患者及家属的不满。

1.2 呼救电话接听不详、救护车司机道路不熟 接听呼救电话的医护人员未问清楚急救患者的病情、发病时间、出事地点,导致派错专科医生、救护车找不到具置、延误患者的抢救。救护车司机道路不熟、交通不畅以至延误到达,不能及时赶到现场,抢救患者,从而导致纠纷发生。

1.3 出诊不及时 由于个别医护人员及司机急救意识不强、时间观念淡薄,往往因一人原因就会导致出车时间延误。按规定:接到出诊电话后立即通知司机、医生、护士在3 min内出诊。

1.4 出诊抢救用物准备不充分,急救设备、药品存在不安全因素 院前急救现场不仅卫生条件差,还受携带药品及设备的限制,客观上为急救工作安全性增加了难度。由于个别护士工作作风不严谨,责任心不强,未能严格执行急救物资的交接工作及各种原因导致抢救物品准备不充分或急救物品损坏,而导致患者延时救治。

1.5 医护人员专业技术不熟练 我院急诊科医生配备不足,部分医生是由住院部内、外科医生轮转到我科,个别年轻医生急救经验不足,抢救中动作缓慢;护士急救技术不熟练,紧急情况下未能快速有效建立静脉通道,保证急救药物使用,直接影响院前抢救质量。

1.6 医患沟通不到位 院前急救时由于情况紧急,医护人员为了抢救患者的生命往往容易忽视患者及家属的知情权利,未及时向患者及其家属交待病情、危险程度及采取的抢救措施,转运途中可能出现的危险,如窒息、休克、呼吸心跳骤停等,导致患者病情恶化时,患者家属误认为医务人员抢救不及时,容易引发纠纷。

1.7 转运途中观察患者不仔细 患者转运过程中,有的医护人员责任心不强,乘坐驾驶室,不能做到随时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有的虽坐在患者旁边,但未认真观察病情,谈论与出诊无关的话题,在家属和患者中造成不好的影响,一旦与患者发生冲突,容易引发纠纷。

1.8 医疗文件书写记录不完善 由于现场急救环境的特殊性和时间的紧迫性,医务人员往往只顾抢救患者生命而未能及时进行医疗文件的书写,过后再进行回忆性记录,导致医疗护理文件缺乏真实、客观和完整性。

1.9 患者拒绝住院未签字 到现场后,有的患者由于种种原因,不愿到医院接受进一步的治疗,医护人员未按要求耐心解释住院的必要性,并未坚持要患者留下“拒绝入院”同意书,一旦患者病情发生变化,就会留下安全隐患。

2 防范措施

2.1 强化法律意识,加强院前急救风险管理 组织科室人员学习有关法律知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侵权责任法》、《传染病防治法》等,增强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及维权意识,加强传染病知识的培训,增强医护人员的自我防范意识。

2.2 加强急救电话及驾驶员的管理 定时检查,保证线路畅通,接听求救电话做到四清:听清、说清、问清、记清,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收集详尽的急救信息,为接诊做指导。驾驶员要不断熟悉新的交通路线,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快速准确的将患者送达医院。

2.3 强化人员急救意识 树立“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牢固树立“时间就是生命,责任重于泰山”的急救意识,制定严格的出诊制度,定时组织全科人员学习。要求一线出诊班的医护人员及司机必须24 h在急诊科待命。

2.4 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保证出诊急救用物处于应急备用状态 院前急救药品、物品要做到全面、准确到位,使用后及时补充;急救设备必须随时处于完好状态。我科每天专派一名出诊护士负责检查救护车上的各种仪器、设备、药品是否处于最佳状态。班班交接并记录,发现问题及时报告相关负责人,驾驶员要保证救护车处于完好状态,保证随时出车。确保医疗安全。

2.5 加强医护人员急诊专科理论知识学习和急救技能的培训 加强急救知识学习提高院前急救水平,定期进行心肺复苏、气管插管、外伤包扎、止血、固定等技能的培训及考核,人人掌握呼吸机、监护仪、除颤仪等仪器的使用方法,以提高急救医护人员的应急能力。到达救治现场,护士遵医嘱及时建立静脉通道。医护人员的培训,把离职学习和在职学习结合起来,尤其是继续教育在急诊医学中更为重要。

2.6 加强医患间的沟通与交流 出诊医生掌握特定环境下的基本沟通技巧,是改善医患关系,防止发生医患纠纷的重要途径,要仔细询问病史,并详细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患者的病情及转运过程中有可能引发的危险性,使患者家属对病情本身的发展有心理准备。出诊途中遇到交通堵塞时应及时向患者或家属说明,以免引起纠纷发生。

2.7 转运途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确保患者安全 转运途中医护人员必须守在患者旁边,随时注意患者的病情变化,严禁医护人员坐在驾驶室、谈论与病情无关的话题。转运途中要做到轻、稳、快,保证各种管道通畅,防止管道扭曲、受压、移位、脱出,并注意为患者保暖。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神志情况,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采取急救措施。

2.8 加强医疗文件的书写 现场抢救结束后,医生应及时做好危重患者抢救记录。详细记录患者当时的主要症状,意识情况,已采取的治疗抢救措施及目前的病情等;另外出诊医护人员负责做好出车时间、到达时间、抢救时间、回院时间的记录;对病情危重而又不愿到医院接受治疗的患者,病员或家属必须签署“拒绝入院”同意书;使医疗文件记录及时、真实、准确、客观。

2.9 严把医护人员的准入关 急诊科的医护人员必须具备有3年以上的临床工作经验才能上岗,不具备执业医师资格的医生及不具备执业护士资格的护理人员,二者均不能单独上岗,否则将引发医疗纠纷。

第4篇:医疗紧急救护知识范文

一、灾害前的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策略

(一)切实加强领导,建立高效、统一的组织保障系统。

1、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市卫生局成立卫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加强对卫生防汛救灾工作的领导。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为市防汛指挥部提供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建议;协调、指导全市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积极组织和协调全市卫生人力资源,对灾区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进行紧急支援。

2、县区、乡镇两级医疗卫生单位都应成立相应的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在市卫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的指导和当地政府防汛救灾指挥部的领导下,统筹安排当地的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根据当地汛情预测以及当地人口分布、卫生资源等实际情况,参照本预案,制定适合本地特点的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预案,做到组织、人员和措施三落实。

(二)建立健全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技术保障体系。

1、制定xx市卫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应急技术预案。市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有关医疗和卫生防病专家,根据本市可能发生的汛情级别和造成的破坏程度以及人员伤亡情况的预测,全面评估本市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应急反应能力,制定本市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应急技术预案。

2、完善市卫生系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队伍,成员以xx市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卫生救治队和“三网”建设意外伤害医疗组为主。我市乡镇以上医疗机构,要分别组建防汛救灾医疗救护队和预备队。医疗救护队和预备队要以创伤外科为主,适当配备其它相关专业的临床医护人员。负责全市灾害地区指定区域内伤员的分级救治和转运。

3、完善市卫生系统防汛救灾疾病预防控制队伍。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联合组建市级防汛救灾疾病预防控制队伍,各乡镇卫生院成立防汛救灾疾病预防控制小组。疾病预防控制队伍由从事流行病、免疫接种、消杀和环境、饮水、食品以及职业卫生等工作的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和相关的检验、药械供应工作等人员组成,负责灾害地区指定区域内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4、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队伍要配备必需的现场医疗救护设备和药品,消杀灭药械、预防用生物制品,检验设备、试剂及必备的个人防护物品和生活物资,保持通讯畅通,以保障应急任务的执行。

5、开展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技术培训和应急演练活动。为了提高医疗救护队与疾病预防控制队伍的技术水平和整体应急反应能力,市卫生局、各医疗卫生单位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技能和个人防护知识的专业培训,根据实际情况适时组织不同规模的模拟演练,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人员。

(三)收集灾害医学信息资料。

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市卫生防汛救灾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应协调有关部门做好灾害及其灾害发生后,可能危及人民群众生命与健康的信息资料收集,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以加强对防汛救灾防病指导工作。

灾害医学信息资料应包括以下内容: 1、人口分布和生命统计资料; 2、卫生资源配置、疾病动态、传染病监测资料; 3、重点传染病的动物宿主和病媒生物的分布资料;4、医疗救护和疾病预防控制药械的储备资料; 5、其它相关资料。

(四)做好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所需的经费、药械、血源、物资的筹集、储备和管理。

各级卫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要根据预测灾情波及的范围,提出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所需经费的测算,药械和物资的储备方案,上报同级人民政府安排落实。并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相关的防治药品、设备和消杀灭药械等物资的筹集储备,保障应急供应。市中心血站要组织应急献血队伍,建立安全的血源储备。

(五)完善医疗救护与疾病控制机构设施和设备,加强防汛抗灾能力。

努力提高医疗机构医疗救护与疾病控制机构设施和设备的防汛抗灾能力,保障防汛工作的正常运转。

(六)开展医学自救、互救和疾病预防控制的科普知识教育活动。

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积极作用,对公众进行有针对性的灾害发生时医学自救、互救以及疾病预防控制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和心理应激承受能力。

二、灾害发生时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的应急措施

(一)启动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组织系统和保障体系。

1、发生灾情后,在当地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紧急启动所设立的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病领导小组,根据所制定的预案,组织安排部署本行政区域内的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应急工作。并根据灾情的需要组织协调相应的卫生资源对灾区进行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的援助。

2、各医疗卫生单位在市卫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的指导和人民政府防汛救灾指挥部的领导下,迅速开展以下工作: (1)对灾害进行快速医学评估,确定灾害所引发的重点卫生问题,调配相应的专业救援队伍。 (2)开展医疗救护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3)广泛开展社会动员,并接受社会各界为灾区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捐助的资金、防治药品器械等,为灾区提供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紧急救援。

(二)灾区的医疗救护。

在市卫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的统一组织指挥领导下,医疗救护力量相互配合,划分抢救区域,重点抢救重伤员,突击救治中、轻伤员,对灾区伤员进行分级医疗救护。

1、现场抢救。到达现场的医疗救护人员要及时将伤员疏散转送出危险区,在脱险的同时进行检伤分类,标以伤病卡,并按照先救命后治伤、先治重伤后治轻伤的原则对伤员进行紧急抢救。 现场抢救的主要措施是止血、包扎、固定和合理搬运,准备转运至适宜的医院。

2、早期救治。医院对接收的伤员进行早期处理,包括纠正包扎、固定,清创、止血、抗休克、抗感染,对有生命危险的伤员实施紧急处理。同时医院要做好救治伤员的统计汇总工作,及时上报。

3、伤员转送。超出医院救治能力的伤员,医院要写好病历,在统一安排下,及时将其转往指定的医院,并妥善安排转运途中的医疗监护。

(三)灾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加强对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工作的监督管理,组织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实施卫生防疫措施。

1、加强灾后疾病监测工作,组织开展灾区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对灾区可能发生的传染病及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预测,并提出防治措施。

2、加强疫情报告,实行灾区疫情专报制度。在灾区工作的医疗卫生人员按要求向指定的卫生机构报告疫情,对重点传染病和急性中毒事故等实行日报和零报告制度,同时报告卫生行政部门和当地政府,以便及时组织力量开展调查处理,迅速控制和扑灭疫情。

3、加强饮水卫生监督管理。及时确定可供饮用的水源,定期开展饮用水源的卫生状况监测。对分散式供水用漂白粉或漂白粉精片等进行消毒。

4、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和宣传教育。对灾区的食品要进行抽检,及时发现和处理污染食品,消除食物中毒的隐患,预防食物中毒和其它食源性疾患。

5、指导开展环境的卫生清理。加强灾民聚集地的厕所及垃圾场的设置和管理。对患传染病死亡的尸体应依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6、加强对蚊、蝇、鼠等病媒生物的监测,安全合理使用杀虫、灭鼠药物,采用多种措施,及时有效开展杀虫、灭鼠等工作。

7、认真做好对参加救灾防病医疗卫生人员的自身防护。

(四)开展疾病预防控制知识的宣传活动。

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对灾区群众进行健康教育和疾病预防控制知识的宣传,最大限度地提高宣传教育的覆盖面,提高群众自身防护、自我保健意识和心理调节能力。

三、灾害后期的医疗救护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一)开展灾后医疗卫生机构的恢复和重建工作。

1、派往灾区的医疗救护队在完成医疗救护任务撤离灾区前,须做好与灾区医疗机构的交接工作,确保灾区伤病员医疗工作延续。

2、灾区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与设施的恢复和重建工作,要在当地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纳入地方政府灾后重建整体计划,统一规划,优先安排,确保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正常运转。

(二)灾后伤病伤残人员的治疗与康复。

1、继续做好灾区留治伤病员的治疗工作。可以采取门诊、巡回医疗、家庭病床等多种形式,对伤病员进行检查、治疗,同时还要对发现的漏诊伤病员及时治疗。

2、对于转院的伤病员,进行系统检查,优化治疗措施。根据恢复情况,医院可按照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将基本痊愈的伤员转送回当地,并与当地医疗机构做好衔接工作。

3、当地医疗卫生人员须对伤愈出院的伤病员进行回访、复查,对有功能障碍的伤员指导他们科学地进行功能锻炼,促进康复。

(三)灾后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做好卫生防病工作,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1、完善疾病监测系统。

(1)加强对传染病监测和疫情报告各个环节的督导检查,落实各项防病措施。(2)继续加强灾区重点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防患于未然。 (3)加强疾病监测与报告工作,及时评价和反馈监测信息。报告内容包括法定报告传染病、人口的暂时居住和流动情况、主要疾病的流行动态等。

2、广泛开展群众国卫生运动。按照“政府组织,地方负责,部门协调,群众动手,科学治理,社会监督,分类指导”的工作方针,整治居住区和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清运垃圾污物,做好人畜粪便、垃圾的无害化处理;消灭蚊、蝇孳生地,开展居住地及其周围的灭鼠工作,努力消除传染病可能发生或传播的条件。

3、加强食品卫生和饮水卫生监督管理。

(1)强化对食品的生产、加工和经销卫生监督管理以及从业人员的健康体检和食品卫生知识的培训。 (2)加强饮用水源和临时供水设施的卫生监督管理,定期监测水质,保障供水安全。

4、加强流动人口的卫生管理,及时发现传染病人,采取措施,防止疫病的播散。

第5篇:医疗紧急救护知识范文

【关键词】急诊;风险管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2)11-068-02

急诊科遇到的患者多年龄不一、病情复杂且变数多,还经常会碰到生命垂危者,还有很多遭受意外伤害事故而紧急送来的病患。在护理急诊患者的过程中,由于急诊患者的病情变化快且具有很多不确定因素,而医疗护理这个行为又是具有高风险性的高科技行为的组合活动,如果不能及时预防和处理,很容易就会使医患矛盾发生升级。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降低纠纷和矛盾发生的频率,很多医院开始在急诊护理中实行风险管理,下面就急诊护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证实风险管理在急诊护理中具有积极作用。[1]

1风险管理的概念

风险管理在确定风险存在的前提下如何把风险降到最低的一个管理模式,主要包括对于风险的测量,评估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在医院进行护理工作时对于患者、医护人员、医护技术等风险因素的管理。

2急诊护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

2.1相关人员的意识不够: 医护人员在进行急诊护理中缺乏风险意识和保护自我的意识,没有做到在护理的过程中就预测风险产生的可能性,从而尽量降低风险。急诊病患的严重性和复杂性又对急诊护理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医学技术也在不断进步,这个要求还会越来越高,但相反的护理人员一定会有新老更换,所以护理的水平和技术也参差不齐,缺乏经验的年轻护理人员容易忽略与患者的沟通,缺少主动关心患者的意识;同时又缺乏熟练的急救护理技术,意识不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这些都是在急诊护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容易导致风险发生。

2.2制度的不完善: 制度的缺乏和不完善导致没有制度可以遵循,没有标准也就没有强制性,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2.3急救物品和设施的不完备: 急诊科有许多急救设施,因为急诊科经常要接待需要抢救的重症患者,所以一旦这些设备没有及时维修或者出现了问题,抢救就不能够及时有效的进行,延误治疗时机,导致急诊事故的出现,最终引发病患和院方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以急救设施的不及时维修和急救药品的不及时补充都会成为风险因素。[2]

2.4文字书写的不规范: 在急诊护理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可能由于病患情况的危急而紧张,身体的疲惫加上思想上对于文字规范书写意识的淡薄,经常出现字迹潦草,记录与实际情况相悖,记录片段缺失等问题,如果发生了医疗纠纷,这些都会成为责任划分中的重要依据,护理记录是很严肃的,不该如此随意。

3降低风险的管理对策

3.1实施灵活的排班方式: 在进行急诊排班时,不能机械化,要灵活。比如分配两批人员,一批在医院正常上班,一批随时待命,因为急诊的不确定性太多,一旦急诊病患过多,医护人员不足,待命的这批人员就可以及时弥补这个问题,尤其是遇到重大灾害时,可以降低医疗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3.2培养相关人员的风险意识: 培养相关人员的风险意识,让护理人员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到在护理相关的法律中的权力和义务,依法进行护理工作。督促护理人员遵守急诊中的各项工作流程,增强责任感,明确岗位的义务和责任,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工作。护理人员定期进行讨论,检讨缺失,并且制定改正的措施和计划,杜绝由于个人的疏忽导致的医疗事故和纠纷。

3.3提高人员的整体素质: 提高医护人员的整体素质,对其护理知识、护理技能进行培训。定期安排技术性强的人员对技术较弱的人员进行培训;定期组织医护人员集体到高一级的医院进行学习进修;定期举行急救技能的比赛,对获胜者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从而激发主动学习提升自我的动力。

3.4培养医护人员的沟通能力: 医护人员除了要有熟练的急救技能和丰富的急救知识,对患者主动关爱和适当的沟通也是十分必要的,在护理中要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努力做到与患者能够正确有效的沟通,这样不仅有助于提升护理的效果,还有助于减少纠纷发生的可能性。同时与患者家属也要做到明确告知,告诉患者家属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争取到家属的理解。

3.5完善风险管理制度: 对于护理过程中潜在的风险,要建立实际的有效的管理措施和方法制度,并且在护理工作的进行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弥补缺漏。制定紧急情况发生时的方案,防止发生紧急情况时缺少对策。[3]

4实施风险管理制度意义和模式

4.1风险管理的意义: 风险管理是一种管理经营方式,实际上就是把医疗风险尽可能的降低,医疗风险则是在治疗过程中“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可能是对病人的伤害,可能是医院为医疗事故赔偿,也可能是医疗事故给医院带来的负面影响。风险管理制度在国外很多大医院已经十分健全,但我国相关医护人员缺乏风险意识,发生医疗纠纷时无法提供证据。所以,全面的实施风险管理制度是势在必行的举措,我国医院应该尽快改变观念,建立风险管理体制,在保障病人安全的同时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的可能性。

4.2风险管理的“理解配合”型模式: 在急诊护理中,存在着很多未知的高风险因素。如果要将这种风险尽可能的降到最低,光依靠于医护人员的工作是不够的,还需要患者及其家属的配合才可以。以前的治疗过程主要是由医护人员主导的,医护人员几乎只是讲述一下治疗的目的,却不会告知病患或病患家属关于治疗措施中潜在的危险性,因而容易导致纠纷。正因为这样,才需要建立“相互配合”型的模式。护理人员在进行紧急救治工作时是承担了很大的风险的,现代社会制度的健全也要求护理人员主动告知病患实情,以及告知病患及其家属可能存在的风险,使护理操作中的高风险因素在护理人员和病人之间变得透明化,互相理解,从而达到双赢。参考文献

[1]赵慧晶,韩传映,方勤.护理管理在急诊中的应用[J].慢性病学杂志,2010(12).

第6篇:医疗紧急救护知识范文

1我国灾难医学教育现状

近十余年来,国内外的灾难不断,1998年的大洪灾、印度洋海啸,2003年的SARS,2008年的特大雪灾、汶川大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海地地震,今年3月的日本大地震等,无不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无数例证表明,救援体系越发达,灾后死亡人数越少。医务人员是灾难发生时医学救援的主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发生重大灾难时,各地医院都要往灾区派出大批医护人员对灾难伤病员进行紧急救治,因而医护人员对于灾难救援的认识程度及处理能力就极为重要。然而,我国医护人员对于灾难救援的认知程度有待提高。笔者曾赴灾区参加2008年汶川地震救援工作,过程中发现相当多参与救援的医疗工作者对地震、地震伤的特点缺乏了解,最具有说服力的案例莫过于遭受挤压伤的伤者历尽千辛万苦从废墟中解救出来后迅速死亡;另一事例是笔者当时所在的救援病房为传染科改建而成,该科的相当部分医生因为不知道该做什么而无法参与到救援过程中,只能赋闲在家,可谓医疗资源的浪费。今年日本大地震引发福岛核泄漏事件发生后,一部分医疗工作人员也参与到了所谓为防止核辐射损伤而抢购碘盐的浪潮中,表明其对灾难的知识非常欠缺。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相关教育造成的。以本校外科学教学为例,长期以来教学内容全部是关于各种基础疾病的,灾难医学教育内容几乎为零。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医生及医学生队伍于灾难及灾难医学的认识严重不足,危急时刻,恐难高效开展救援,这不能不说是当前医学教育的缺失。

2医学生对灾难医学的认识状况

为了解医学生对灾难医学的认识情况,在重庆医科大学校内做了《就灾难医学相关问题了解的调查研究》问卷调查研究,问卷内容为20道选择题,分为5个部分,分别是:(1)对灾难的定义的认识;(2)灾难医学知识的来源;(3)常见灾难伤的紧急处理原则;(4)面临灾难时,医疗人员的自救与救助别人;(5)对检伤分类方法的认识。调查对象主要是进入临床阶段的高年级临床医学和儿科医学系学生,发出问卷700份,回收到637份。得到的结果是令人惊讶的。对灾难的定义,仅有9.8%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清楚,90.2%表示不清楚或从未思考过;对于灾难的具体形式,78.5%认为灾难就是地震等自然灾害,而否定交通事故、战争和恐怖事件等;对于灾难知识的来源,98.6%的被调查者表示主要来源于新闻、科普文章及相关纪录片,仅1.4%认为医学教育对自己的灾难知识有贡献。对于常见灾难伤的紧急处理原则,99.8%的被调查者表示不清楚或完全不知道,并归因于所接受的医学教育从未涉及。表明医学生对灾难医学认识水平严重不足,灾难医学教育明显缺位。在灾难救助过程中,被救人员与施救人员是同等重要的。在创伤事件发生后,有70%人的心理创伤可以通过自身所具备的应付策略自然恢复。而高达30%的人群,将从灾后几天到几十年,陆续出现不同的心理症状[3]。调查表明,有74.6%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在灾难发生的当时不能够很好地调节自身状态,在接下来的3天内不能高效准确地进行本职工作,仅10.2%的被调查者可以在灾难发生后立刻投入到高效准确的本职工作中,剩余的15.2%的被调查者表示可以在3天到1周的时间内调整好自己的状态,重新投入到高效准确的本职工作中。这就说明灾难对人们的心理打击是难以估计的,医护人员是灾难救援中的主要救助者,但医护人员也是人,并很可能同时是灾难的亲临者,如何能够让医护人员在灾难发生后的最短时间内调整好心理问题,投入到准确高效的救援工作(包括施救与自救)中是我国现在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这也是灾难医学教育中所应包含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普及灾难教育,从平日的教学工作中加强医学生的心理素质锻炼及自我调节,才能在灾难来临时有条不紊,在最短时间内发挥自己应有的社会功能。创伤的检伤分类是灾难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灾害现场医疗急救的首要环节。当医疗救护人员面对现场大批伤员,第一步救援措施必然是快速检伤分类,将重伤员尽快从伤亡人群中筛选出来;然后再分别按照伤情的轻重,按照先后顺序给予医疗急救和转运送院[4]。因此,灾难救援现场的检伤分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检伤分类”这一概念,调查发现,仅10%的被调查者能完全明白其定义及方法,23%的被调查者表示只听说过,不明白具体含义,而高达67%的被调查者连“检伤分类”这个词都没有听说过。可见,在当前医学生的脑海里,灾难救援中的重要概念并未形成。

3如何提高我国医学生灾难医学教育水平

第7篇:医疗紧急救护知识范文

我们作为危重症急救小组前往现场,路上约需要20分钟,我一直在想:面对患者剧烈的疼痛,现场如何才能有效止痛?

到达现场,我发现已有一组医护人员在那里,心里不由“咯噔”了一下,这一定是一位很难救治处理的患者。同事之间简单沟通后,我初步了解了患者情况。

患者是一位五十出头的女性,右侧腰腿部发作性疼痛,考虑腰椎间盘突出症,之前并未经过固定和手术,只在家卧床及自行牵引治疗。在我们之前到达的医生、护士和家属已一起协同解除了患者腰部的牵引装置。但在进行搬运前的准备工作时,由于没有了重物牵引,患者原有的发作性腰腿疼痛加剧,不时大喊大叫,十分痛苦,豆大的汗珠从额头滚落下来。由于患者未经针对性止痛处理,在自身移动身体和旁人试图搬运时,还是忍不住大叫疼痛,并且条件反射似地极力反对他人移动其位置。看到患者痛苦的表情,在场的家属和所有急救人员的心也紧紧地揪着。

我赶紧对患者进行了检查,同时请护士马上开通静脉输注通道,用利多卡因按0.5毫克/千克体重进行静脉快速滴注,并对其辅以心理治疗,包括口服安慰剂疗法和行为-认知现场疗法。不一会儿,镇痛镇静起效了,又紧接着在痛点某几个层面注射了药物。上述的系列化紧急医疗处理措施在现场其他急救人员的紧密配合与默契补充下延续、深入、推高、扩展……

约三四十分钟后,患者的极端痛苦表情渐渐消失了。我赶紧用手势指挥大家分工与合作。

急救人员各自扶托着患者所躺卧床单的四个方位,并用真空气垫固定其腰骶部和下肢,按照我的指挥缓慢安放软体担架并移动、确定走向;护士在担架一侧安慰、保护患者,耐心、稳妥地将患者一路抬运,送上救护车。

但是,任务还不算完成。从患者家到目标医院的路程平日看似不远,可是因为交通和路况的因素,途经很多高低不平的路面,就像一个个障碍横在急救人员的面前。随车家属焦急的脸上写满着担心,并一再叮嘱驾驶员开车慢一点、再慢一点,急救人员都是一脸的专注,尤其是驾驶员更是小心地绕过每一个可能造成车辆和患者颠簸的路面,大致以8千米/小时的速度向前“爬行”着。虽然有车辆在后面闪灯示意,可是车上的急救人员知道,加速快驶所造成的颠簸,会对车上患者的身体和家属的心理造成很大的痛苦。就这样,在平时只需要10分钟的车程,这次却用了一个多小时,对比普通急救,现场的处理也花费了约5倍于平时的现场处理时间。但当看到患者安然到达目标医院,微笑着说了一声“谢谢”时,温暖就充满了每个急救人员的心。

我与同道们经常关注和讨论的是:人道的救援是国际救援医学的发展共识和基本要求,确定性的有效止痛类医学技术是现场救治处理的基本人道救治内容与目标。

“救急救命”是医疗急救的工作原则,要时刻站在患者的角度,多为患者考虑,才是每个医务工作者更应遵循的职业准则。

1.急救切忌“四不”:不问具体情况,不作任何规范的现场处理,不分轻重缓急,不顾患者耐受程度地只管拉着患者就走。

2.必要止痛是基本人道救治原则。

夜晚,我和护士一起在飞驰的救护车厢内准备物品,刚才的调度派车电话里说:有一名腰腿痛患者因疼痛难忍,需要紧急去指定的医院治疗。

我们作为危重症急救小组前往现场,路上约需要20分钟,我一直在想:面对患者剧烈的疼痛,现场如何才能有效止痛?

到达现场,我发现已有一组医护人员在那里,心里不由“咯噔”了一下,这一定是一位很难救治处理的患者。同事之间简单沟通后,我初步了解了患者情况。

患者是一位五十出头的女性,右侧腰腿部发作性疼痛,考虑腰椎间盘突出症,之前并未经过固定和手术,只在家卧床及自行牵引治疗。在我们之前到达的医生、护士和家属已一起协同解除了患者腰部的牵引装置。但在进行搬运前的准备工作时,由于没有了重物牵引,患者原有的发作性腰腿疼痛加剧,不时大喊大叫,十分痛苦,豆大的汗珠从额头滚落下来。由于患者未经针对性止痛处理,在自身移动身体和旁人试图搬运时,还是忍不住大叫疼痛,并且条件反射似地极力反对他人移动其位置。看到患者痛苦的表情,在场的家属和所有急救人员的心也紧紧地揪着。

我赶紧对患者进行了检查,同时请护士马上开通静脉输注通道,用利多卡因按0.5毫克/千克体重进行静脉快速滴注,并对其辅以心理治疗,包括口服安慰剂疗法和行为-认知现场疗法。不一会儿,镇痛镇静起效了,又紧接着在痛点某几个层面注射了药物。上述的系列化紧急医疗处理措施在现场其他急救人员的紧密配合与默契补充下延续、深入、推高、扩展……

约三四十分钟后,患者的极端痛苦表情渐渐消失了。我赶紧用手势指挥大家分工与合作。

急救人员各自扶托着患者所躺卧床单的四个方位,并用真空气垫固定其腰骶部和下肢,按照我的指挥缓慢安放软体担架并移动、确定走向;护士在担架一侧安慰、保护患者,耐心、稳妥地将患者一路抬运,送上救护车。

但是,任务还不算完成。从患者家到目标医院的路程平日看似不远,可是因为交通和路况的因素,途经很多高低不平的路面,就像一个个障碍横在急救人员的面前。随车家属焦急的脸上写满着担心,并一再叮嘱驾驶员开车慢一点、再慢一点,急救人员都是一脸的专注,尤其是驾驶员更是小心地绕过每一个可能造成车辆和患者颠簸的路面,大致以8千米/小时的速度向前“爬行”着。虽然有车辆在后面闪灯示意,可是车上的急救人员知道,加速快驶所造成的颠簸,会对车上患者的身体和家属的心理造成很大的痛苦。就这样,在平时只需要10分钟的车程,这次却用了一个多小时,对比普通急救,现场的处理也花费了约5倍于平时的现场处理时间。但当看到患者安然到达目标医院,微笑着说了一声“谢谢”时,温暖就充满了每个急救人员的心。

我与同道们经常关注和讨论的是:人道的救援是国际救援医学的发展共识和基本要求,确定性的有效止痛类医学技术是现场救治处理的基本人道救治内容与目标。

“救急救命”是医疗急救的工作原则,要时刻站在患者的角度,多为患者考虑,才是每个医务工作者更应遵循的职业准则。

第8篇:医疗紧急救护知识范文

【关键词】 急诊;护理纠纷;原因;防范

急诊作为医院抢救患者的第一线,医疗活动集中、诊疗对象特殊、医疗纠纷发生频繁[1],因此对急诊医护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急诊患者病情急、变化快、意外情况发生多、患者及家属遭受突如其来的重大变故,短时间心里上难以承受,就医心态复杂多样,产生医疗纠纷可能性较大。

1 急救护理纠纷发生的原因

1.1 服务态度 由于长期工作在一线,见多不怪,在抢救患者中护士表现不谨慎、太随意,抢救过程中谈论其他事情,表现出不严肃,患者及家属即易产生反感而发生护理纠纷。此外,护理人员缺编、少编,护士工作量大、负荷过重,没时间与患者交谈、沟通,对患者冷漠,对病情不关心,对提出的问题不解答或解答简单,造成患者及家属的不理解或误解,缺乏以患者为中心的意识,患者及家属即易产生反感而发生护理纠纷。

1.2 工作程序认识上的差异 由于病情急,特别是外伤患者,到急诊科由护士陪同检查,患者入院即要求诊断、治疗护理,医院内由存在科间的技术差别,为了更好的诊断治疗,科室间又要相互协作。在此期间患者及家属急于诊断治疗把不满情绪发泄到陪检的护士身上而发生护理纠纷。

1.3 护理技术不过硬 急诊患者急,要求紧急救治,但由于急诊患者病情为危重、循环衰竭,呈休克状态,这时就要依靠过硬的护理静脉穿刺水平,如果一次不成功就是护理纠纷的隐患。

1.4 医疗费用 由于传统的医疗卫生观念,少花钱或不花钱就能得到各种医疗检查,只有把药用在身上患者认为花钱才值。高新技术不断引流,医疗成本的过快增长,检查费用迅速增长,一次性安全用品的增加,社会各界对医疗费用增长和技术特殊性不理解,患者把医疗费用昂贵全归于护理人员而发生护理纠纷。

1.5 医患双方的不良情绪 急诊医护人员长期处于紧张、嘈杂的工作环境中,心理压力大,受到患者的暴力攻击而产生不安全感,医护人员的情绪得不到疏导,使急诊医护人员容易产生厌烦、不满、紧张等情绪;急诊医疗场所中斗殴、自杀、意外死亡事件较多,家属往往情绪激动甚至失去理智,以种种借口

作者单位:163316 黑龙江省大庆市人民医院

谩骂、殴打医护人员,损坏物品及医疗设施;另外酗酒患者的无理取闹常有发生;常遇到因家庭及社会原因造成服药自杀的患者,他们带着情绪就诊把怨恨发泄在接诊的护士身上极易产生护理纠纷。

2 急诊护理纠纷的防范

2.1 加强素质教育、提高综合能力 医务人员必须更新观念,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急诊科护士长期工作在紧张的环境中,要学会自我调节,不能把喜怒忧伤带到工作中,应做到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把患者放在第一位,对待每一位患者都要严细认真、热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同情心。把患者的疾苦放在第一位,加强医患沟通,建立融洽的、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作好患者及家属的思想工作[2]。

2.2 加强业务学习,更新知识、提高操作技术水平 患者的抢救成功与药物及时、准确进入人体有密切的关系。熟练的技术操作、顺利的静脉穿刺,给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抢救时间,大大提高抢救成功率。对每项治疗、护理、操作规程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严谨的科学态度,高度的负责精神,专业技术精湛,是防范护患纠纷和建立新型护患关系的关键[3]。

2.3 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强化规范意识 各种规范是老一辈用血的教训总结出来的,应作为护理管理经常教育的内容,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是进行正常护理工作的保证。各类各级人员职责、值班制度、“三查七对”等规章制度,应该作为医疗管理经常性强调的内容。严格遵守医院规章制度是预防差错事故的重要因素是减少护患纠纷的关键[4]。

参考文献

[1] 罗卫东.医疗纠纷起因与对策.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9,15(11):700.

[2] 卢金莲.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防范护理纠纷.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0):611.

第9篇:医疗紧急救护知识范文

【中图分类号】R55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6-0159-01

1工作范围

1.1非抢救性工作:指只需要进行一般处理的病人,如高热、上感、胃肠炎、不致命的外伤等。工作包括分接诊、治疗、留观、清创缝合。

1.1.1接诊:接诊是指医护人员对到达医院急诊科的病人,以最短的时限,最熟练的医学技巧,对病情有一个较明确的判断.

1.1.2分诊:分诊是指根据病人主诉及主要症状和体征,分清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所属专科进行初步诊断,安排救治程序及分配专科就诊的技术.

分诊护士应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有较强的判断能力,才能使来诊病人得到尽快的诊治处理,使危重病人及时被发现,及时抢救。因此要求分诊护士必需要认真负责,服务态度热情、周到,预检分诊迅速、准确、及时,不得擅离接诊室。

1.1.3治疗:负责就诊后病人的治疗,如各种注射,抽血、导尿等工作,要求治疗无差错,并负责治疗物品准备齐全,供应室物品确保不过期。

1.1.4留观:负责留观病人的治疗和护理,做好记录,发现病情异常及时报告医生等。

1.1.5清创:协助医生做清创缝合的术前准备及做好清创物品的准备,包括小手术包的清洁、包装、消毒及清创室内的器械、敷料及药等确保无菌,不得过期。

1.2抢救工作:抢救工作是急诊室的重点工作,是最能反映医疗水平的关键部分。抢救中护士所负担部分十分重要,其技术水平的高低,组织配合的好坏,可直接影响抢救的成败,我们可将抢救中护士的配合分成三部分:呼吸配合、循环系统配合、抢救现场实际记录。

2护理人员的要求标准

2.1护理意识:急救护理工作的特点是挽救生命,要求我们护士必需具备高度的抢救意识,即对所从事的工作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对患者的同情心,掌握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和迅速应变能力。因此,护士应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自觉地钻研业务,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逐渐养成对急救工作的特殊敏感性,提高急救护理意识。

2.2反应的速度与质量:临床急诊,无论是病情和患者及其家属等有关人员的情绪,突出表现在一个急字,这要求急救护士必须立即作出反应,护士稳定的心理素质有利于提高反应速度,急救工作充满风险和不稳定性,因此护士必须在平时训练中提高心理适应能力,把紧张的抢救变成熟练有序的工作。同时,对急危重症患者作出的快速反应,必须是有效的、高质量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对危重患者的救治效果。

2.3亲和力强:突发疾病或意外伤亡对患者,家属来说,苦不堪言。面对如此情况下,护士应尽量满足患者及家属的需求,对其和蔼,耐心,解答和处理问题,避免出现“负面”反应。

2.4拥有高素质:良好的素质不是天生就有的,必须经过不断地学习、训练、磨合。护理人员需要训练有速,技术娴熟,态度和蔼,同事间富有互相协助的精神,遇事齐心协力,营造一种有高尚医德、浓厚集体意识和精湛技术的协作氛围。护士拥有了过硬的技术,稳定的心理素质,才能使得抢救质量得到保证。

3抢救工作制度

3.1医护人员必须全力以赴,明确分工,紧密配合,听从指挥,坚守岗位,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医生未到之前,护士应根据病人病情及时给予吸氧、测量生命体征,及时掌握病人情况。

3.2抢救过程中,应让患者家属在外等候,以免因为紧张、焦虑等情绪影响、妨碍抢救。待抢救结束后,汇报病情。

3.3抢救过程中可执行口头医嘱时,护士在用药前后应口头向医生重复医嘱,认真核对,并将空安碚保留,抢救工作结束时经二人核对,医生补开抢救用药医嘱后方可弃之。

3.4抢救护士应当熟练掌握各种抢救仪器的使用及各种抢救技术,积极主动配合抢救,做好护理记录,同时做好基础护理。

3.5抢救完毕后,除做好抢救记录、登记和消毒外,还须做好抢救小结,以便总结经验,改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