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精选(九篇)

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第1篇: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1.心理健康教育课效果不理想

心理健康课主要是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应对压力的能力。但是当前心理健康课的内容比较枯燥,形式也比较单一,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效果。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所引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案例都是比较早的,缺乏新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心理健康课主要是以课堂教学的方式开展,未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实践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

2.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缺乏

当前高中学校中的心理健康教师还是比较少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设。心理健康教师在教学方式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缺乏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很多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并不会第一时间找到老师交流,时间久了就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高中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大都形同虚设,心理咨询室缺少一些心理健康的书籍等资料,学生除了与教师交流之外很难找到其他的解决办法。

二、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建议

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受到学校的重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高中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需要。学校应该积极配合,丰富心理健康教学活动,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其中学生自身的原因是不可忽视的,一些学生从小生活在比较优越的环境中,对于外界压力的承受能力比较弱,对于这些学生需要加强其自身教育,提高其抗压能力。一方面可以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为学生讲授一些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或者通过知识竞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应对困难和压力的能力。另一方面举办一些课外活动,比如一些生活挑战赛,或者体育活动等等,通过锻炼学生的耐力和承受力,提高学生应对压力的能力。通过这些丰富的活动使学生学会保护自己,承受压力和挫折,同时不断激励自己解决困难,进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2.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素质

心理健康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引导作用,正所谓为人师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的正能量也会感染每一个学生。因此高中学校需要对心理健康教师进行培训,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还需要不断丰富自身的教学知识,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将心理健康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解决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心理问题。学校也可以聘请一些优秀的心理学家为教师和学生开展讲座,组织教师学习一些比较优秀的教师讲课视频,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素养。

3.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课内容

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学校应充分利用隐形教育资源,丰富生活内容,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交往中养成乐观的情绪以及宽阔的胸怀。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目的的原则,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平等、民主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心理健康课的开展需要丰富其内容和形式,心理健康课与其他课程不同,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教师和学生应该加强沟通交流,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除了讲授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同时还应该讲述一些心理健康案例。同时除了教学之外还可以开展一些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多地了解学生,比如做一些互动游戏,通过小游戏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认识。另外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团体活动,比如春游或者聚餐等等,消除学生之间的陌生感,建立诚挚的友谊,这样,学生就能像教师诉说自己的心理问题,教师就能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进而促使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

4.发挥心理咨询室的作用

心理咨询室是比较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虽然高中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但是并未能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高中学校需要加大资金投入,为心理咨询室增加一些心理健康教育书籍,或者一些治疗设备等等,完善心理咨询室的基础设施。心理咨询室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发挥心理疏导的作用,由于心理咨询室一直未能发挥作用,很多学生对于心理咨询室存在一种抵触心理。学校可以加强心理咨询室的宣传,鼓励学生参与到心理咨询室的活动中。心理咨询活动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以及学生的人际关系等等,这样可以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在心理问题咨询完之后还需要对学生进行跟踪反馈调查,做好后期的心理辅导。

5.重视家庭对高中生的影响

父母的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日常行为,因此,家庭在孩子的健康成长中起着一定的教育影响。家长应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级身心发展,为孩子营造和谐、尊重、理解、相互信任的家庭气氛,为帮助中专生消除心理问题提供良好的家庭条件。

6.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从国家角度看,应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治歪风、树正气,各种媒体要宣传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及未成年的好人好事,让学生有正确的心理选择,在创造游戏等中专生喜欢的节目时,应鲜明突出积极向上的主题,刻画成人生活世界时应考虑暧昧、暴力对未成年人思想的影响。

三、结语

第2篇: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全面而系统的工程,是对中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融合了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精神医学等多种理论与技术,需要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全面的、科学的实践才行。为此,我认为只有充分考虑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外在环境和内在修养两方面的因素,“内外兼修”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以下是我的几点粗浅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为高中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外在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倘若一个中学生,他整日耳边响起的都是父母的唠叨,教师的批评,同伴的嘲笑,经常被要求去做或者去达到一些非他能力范围的事情和目标。长此以往,他就会产生焦虑、恐慌、自卑,做任何事情都瞻前顾后,畏首畏尾,能力甚至于智力呈现下降的趋势,人的性格也会变得孤僻、冷漠、嫉妒等;反之,如果他生活在宽松、宽容、和谐的氛围中,那么他就会学会宽容和谦让。

因此,我们教师要从两方面入手,做好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其一,了解学生的成长经历和环境,通过正面引导,如谈话、启发,鼓励等等,将正面的、积极的事情在学生的心里逐渐强化,消除学生心里负面的、消极的影响,促使学生健康地成长。其二,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平等地看待和对待每一位学生,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坦诚相待,团结互助,学生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心灵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3篇: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传授知识;人文关怀;潜移默化;全民受教

英国著名政治学家埃德蒙・伯克曾说:“教育之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格,这是一切教书育人的前提和根本。”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快速成长的特殊年龄段。他们面对着生理、心理双重的发育和发展,又伴随着社会阅历扩展和思维方式的改变,尤其当竞争与升学的压力同时存在时,学生的生活、学习、人际、升学、就业众多方面,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问题都接踵而来。比如,当老师普遍反映学生越来越难教,学生的心思越来越难捉摸时,当学生面对困惑举棋不定、内心挣扎时,我们应该怎样通过心理教育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实践作为改革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就成为德育工作的重要课题,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处理好各种关系,正确面对挫折和矛盾,为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提供有效手段。

下面就对教学实践中如何解决高中生心理健康的问题,谈谈个人的意见。

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采用多元化方式,把心理健康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中学生真应该学习些心理知识。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比如,学习记忆和思维的规律,掌握技巧可以更牢固、更快捷地记住公式、记住要点;学习性格的知识,通过提高对自身完善的了解,矫正每个人性格中的弊端,锻炼和完善人格。高中生是具备一定阅历、理解、分析能力的,教学实践中可以运用谈话讨论的方式,启发学生感悟;可以运用开展心理活动课、班团活动、利用黑板报、校园广播等途径提供心理知识的宣传。通过心理知识的普及,帮助学生调查认知,学会自我保健。

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运用高中生成长过程中的特性,带动、熏陶、感化学生

青春期的高中生在成长过程中是最容易被感染和带动的。教师应该充分掌握和利用高中生在这一时期的特质,通过在校园、年级、班级,建立充满人文关怀的情境布置,巧妙地宣传伟人、名人、偶像的优良品质和模范行为。利用寓情、寓景、寓教、寓理的方式,借助伟人、名人、偶像等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震撼力和感染力,激发起学生的敬仰之情、效仿之心,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示范和鼓励,为整个校园增添人文色彩,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创造最有利、最积极的氛围和环境!

三、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让学生真正读懂健康,把心理健康的标准带回家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过一个响亮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并解释:健康不仅指一个人没有疾病,而是指一个人有良好的身体和精神以及社会的适应状态。也就是说健康的评定,是从身体、精神、社会适应能力三个方面来说的。那么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呢?个人认为应该包括这几个方面:(1)正确的人生态度;(2)满意的心境;(3)和谐的人际关系;(4)良好的个性;(5)适度的情绪,充分的理智。有了这个标准,学生就有了规范,在面对困境和波折的时候,就会知道怎样管理自己的情绪,管理自己的思维,不至于离谱得太远。

四、教育是全人类进步的阶梯――努力建设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和机制,全民受教,生命不止,受教不息

第4篇: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心理教育;高校;学生管理;引导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1-11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作用

从相关部门对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报告中可以看到,有超过60%以上的学生存在中度及以上的心理问题,更有甚者已经发展到了心理疾病,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和学习。

高校大学生处于个人生理发展的成熟阶段,其性格与各项身体各项机能都与成人极为接近。但是,高校大学生在心理上的发育水平不一,很容易在遇到学习挫折、情感危机时和发展过程中产生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得到心理疏导,很容易形成一定的心理障碍。

二、高校管理中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有待完善

在高校教育过程中,受就业压力的影响,很多高校都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层面下足了功夫,对心理问题却认识甚浅,即使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程,但是整体效果仍然不是十分理想。

一方面,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中,很多心理教师都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完善,专业性较低。学校管理者对于心理咨询室等硬件设施的完善等也未予以关注,心理教育活动无法持续深入。另一方面,学生在面对自身心理隐患时难以启齿,有着深深的自卑心理;再加上心理存有问题的大学生很多都是脆弱、敏感、自卑的,所以在师资力量缺乏的情况下,很难得到心理教师的关心和关注。

2.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推进存在误区

从当前高校实际情况可以看出,很多教学管理者都错误地认为心理教育就是思想教育,这样便由思想选修课程的教师来进行心理辅导。须知虽然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教育之间存在一定联系,但是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不能等同。同时,心理治疗不等同于思想工作,心理疾病也并非思想问题,所以相关教育工作者要及时纠正错误观念。

三、加强高校管理中的心理教育

1.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当前高校中,大学生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要想做好相关教育工作,学院管理者和教师要通过多项策略,发动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力量,构建一个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2.心理健康教育和社团活动相互结合

在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中,社团活动是大学生交流交往的特殊平台。在同龄人的沟通交流中,学生能够以真实面目示人。因此,相关心理健康教育者要利用这一优势,在社团团队中设立心理咨询联系平台。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同时,促使学生加强与校园内外组织的联系,不断扩大学生的交际范围。

心理教育者可以联系大学内部或社会上的活动社团,通过绘画、登山、打乒乓球、骑自行车等团队交流活动,提升学生的心理素养,使他们在社团活动中学会应对挫折、打击和困难,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同窗的友谊,感受大学生活中幸福美好的一面。

3.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对各学科的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处于一个显著位置,仅仅凭借单一的心理素质教育不能达到更好的教育实践效果。因此,相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要将这项教育方式融入学校具体教学管理工作中,使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辅相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结合各个学科,对学生的不良心态。同时在学生所涉及的各个专业中,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各学科专业知识融为一体,用正确的观念引导大学生,为他们提供全面、综合的心理辅导。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体现在诸多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是“隐形教育”,是大学生成人、成才的迫切需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化学生在大学时期的教育和辅导,确保实现我国高等教育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远大目标。

参考文献:

第5篇: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网络环境;树立观念;文化氛围

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网络环境既为其提供了大量丰富的现代化教学方式和教学资源,也可能会给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开展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应该如何有效地利用网络环境开展教学?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与思考。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

在开展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教师应该认清网络在教学中扮演的角色,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细心引导学生不要沉迷于游戏和聊天,教会学生如何选择和整合信息,从而使网络成为教学中的有用工具,成为学生获取丰富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渠道,让网络在高中生成长道路中发挥其巨大的积极作用。

二、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开设活动课程

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将网络文化、网络道德加入高中思想品德教材中,利用学校开设的思想品德课程这一平台,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传授给高中生,从而开展网络健康教育活动课程,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增强高中生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等。同时,学校应该定期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以及网络健康教育知识竞答等活动,以便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健康的困境。

三、建立健全网络管理制度,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

在网络环境下,能够顺利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必须要有建立健全的网络管理制度,从而对高中生进行有效的约束,以及对网络上不良的信息和有危害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网站进行查封,进而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网络文化氛围,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促进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拥有积极向上的青春时代,最终有利于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总之,在网络环境下开展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既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又可能阻碍高中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学校和学生三者之间的共同努力,促进高中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第6篇: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一、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让学生清醒的认识自我,适应环境,增强抗压能力,保障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拥有健全的人格。在遇到困难时能够积极面对,这是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关键所在。但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1)重视程度不够。高中生的心理教育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全面开展知识教育工作的同时,还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学校、班主任以及任课教师都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对学生心理教育的忽视,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自卑、自闭等心理,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尽管学校号召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是很多老师并没有认真贯彻实施,对教育结果也漠不关心,这就需要学校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教师对心理教育的重视程度。

(2)班主任素养不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班主任本身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以及教学经验,很多班主任由于心理健康知识的缺乏,在授课上显得力不从心。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学工作上的经验以及自身对心理学的理解,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心理教育。

(3)缺乏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始终围绕着学生进行教学工作。很多班主任在进行心理健康教学工作时没有针对性,学生的心理辅导需要从生活和学习两方面入手,很多班主任只注重解决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的心理障碍而忽视了学生生活方面的心理需求。

二、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高中是青少年心理行为得以正确培养的重要阶段,班主任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

(1)关注每个学生。班主任有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关注每个学生,学生的行为习惯有很大的差异,心理教育也需要班主任因材施教,班主任在了解每一位学生心理情感的前提下,可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心理教学工作。例如,针对全班同学都会遇到的心理问题,班主任可以以班会的形式进行整体教育;针对部分同学出现的共同的心理问题,班主任可以采取小组教育;对于很难解决的个别特例,班主任应该以谈话交流的形式单独进行教育。

(2)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教育仅仅凭借班主任的教学经验和班主任自身的心理健康知识是不够的,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对班主任的教学工作有很大的辅助作用。这就要求班主任定时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活动,以开班会的形式,通过互动,让学生在发现问题中思考问题的解决办法。这样不仅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还可以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当然,这些都少不了班主任的有效领导。

(3)课堂教学与心理教育相结合。现代课堂趋于多元化,课堂教学不再只是单一的知识教学,还应该与心理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课堂的教学效益。课堂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平台,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主要场所,课堂上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受到学生极大的关注,因此,班主任在做好心理教育工作的同时,还应该与各科任课老师沟通,将心理教育贯穿到每个学科的课堂教学中。

(4)将生活与心理教育相结合。学生的心理教育分为学习上的心理教育与生活上的心理教育两部分。班主任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这也便于班主任将心理教育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例如,班主任可以在课间、午休以及查寝的时间以语言交流的形式将心理教育知识传递给学生,让健康的心理知识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另外,班主任还应该注意与学生交流的氛围,轻松愉悦的环境可以减小学生的警惕,只有这样,他们才愿意打开心扉与教师进行直接的沟通。

(5)注意突况的处理方式。生活中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班主任在进行心理健康教学工作时,经常会遇到一些突况。例如,学生之间吵架打架、 家庭变故、 经济困难等对学生的心理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在遇到这种突况时,班主任应该在了解具体情况的前提下进行有效处理。学生打架,班主任应该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告诉他们打架所产生的恶劣影响,让学生意识到自身的错误;面对有心理负担的学生,教师应该及时给予他们关心与支持,班主任的关心可以使学生很快走出阴影,对于解决学生的心理负担有很大的帮助。

第7篇: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论文摘要:当代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形势严峻,利用体育教学特点和资源的优势。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来有效地培养高校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

体育教学由于其具备集体性、竞争性、对抗性强,身心互动,并大多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等特点,是较理想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如果运用得法,还能使其成为心理治疗的有效方法。下面我从剖析当代高等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人手,谈谈如何有效利用高等院校体育教学资源、尝试创新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问题。

一、当代高等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通常由生物遗传和社会环境影响两方面决定,其中社会环境影响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要准确把握当代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应从分析当代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形势、健康心理的标准和当前社会环境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等方面来实现。

(一)当代高校严峻的心理健康形势

据调查目前我国高校学生中约3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据2001年天津市的调查,该市5万名大学生中,约有19%的学生分别患有恐惧症、焦虑症、疑病症、忧郁症和情感危险。《人民日报》1998年8月15日报道杭州大学生心理卫生的调查结果,2961名大学生中,16.79%的存在着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增多趋势。

(二)当代高校学生健康心理的标准

当代高校学生健康心理标准为:(1)正常的认知能力。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现阶段自己的目标、任务,自我认识正确;在学习思考和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中,有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记忆力,良好的思考力和注意力。(2)愉悦、稳定的情绪。身心处于积极向上的、充满希望的乐观状态,乐于学习、善于生活和工作。(3)坚强的意志和优良的品质。有达到目的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果断、坚韧、自制和毅力。(4)良好的人际关系。乐意与同学、老师交往,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能客观评价他人和自己,取人之长,补己之短。(5)健全的人格。心理发展比较完善,适应客观环境,个人心理倾向与现实要求能保持和谐状态。有较强的自律意识和良好的自理能力。

(三)当前社会环境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当前社会环境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1)学习问题。大学学习氛围浓厚,竞争激烈,但管理宽松,许多学生失去他律后又缺乏自律,由放松导致无目标、无动力,再加上大学的开放式教育方式方法,使许多学生感到很不适应,影响学习兴趣、学习成绩,甚至影响到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2)人际关系问题。大学生大多刚刚走出家庭,开始独立生活,缺乏社会实践的经验和人际交往的技能,随着时间的推移,涉世不断深入,社会人际关系的深层次问题,尤其是同学间的交往矛盾就会凸显出来。(3)网络依赖问题。60%的大学生经常上网,主要集中在学习、查资料、发邮件。但也有不少学生迷恋网络游戏、聊天,一天上网6—7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严重影响学习和身心健康。(4)恋爱情感和性问题。大学阶段是人生观、恋爱观形成时期,又是性生理成熟时期,情感成熟和婚恋心理相对滞后,性冲动与传统价值和道德发生冲突,造成大量性心理异常。(5)求职择业问题。当前社会就业形势严峻,不少学生担心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容易产生一种过早忧愁、焦虑的心理负担。(6)贫困生问题。贫困生需要承受的压力更多一些,心理问题比非贫困生多,他们容易产生自卑、孤僻心理障碍。(7)自杀问题。部分大学生受家庭问题、考试问题、异性问题、欠债问题等精神刺激,缺乏必要的心理沟通和疏导。产生对生活的怀疑,厌世和孤独,盲目选择以自杀来寻求心理上的解脱。

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方法探索

大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面对目前甚为担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注重高校体育教学的学生健康心理素质培养,就显的尤为重要和紧迫。高等院校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方法,应从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和优化其教学内容着手,并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和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来提高教学效益。

(一)充分利用体育教学资源、合理优化其教学内容

1、充分利用体育教学资源:在按“体育教学大纲”主线实施体育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主体教学进程不受影响的前提下,从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索质角度,充分利用体育教学资源,调整课程设置,侧重增设体育与心理健康类课程。增设体育与心理健康类课程分为理论课与实践课,以实践课为主。理论课主要讲授体育与健康心理的基础理论知识,实践课主要在运动场上进行身体练习和心理训练。开设或增设体育与心理健康类课程,还应根据各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开设课程的性质及开设的程度。如一般低年级开设普通体育与心理健康课,高年级开设选修课、专项体育心理课、保健与心理咨询课等。普通体育与心理健康课可设为必修考试课,规定学期考查,学年考试。

2、合理优化其教学内容:增加必备的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必要的心理教育指导。如:学生生理和心理一般的发展规律;学生生理、心理咨询等释疑解惑内容。

增多调节情绪、提高自信、完善自我的体育训练技能,增加丰富多彩、寓教于乐利于身心健康的体育教学项目。如:能培养坚强意志和优良品质的球类运动、田径运动、游泳与滑冰运动、登山和攀岩运动等体育项目和训练技能;能调节情绪,保持乐观的医疗保健体育、形体健美与体育舞蹈等体育项目与训练技能;能锻炼学生情感控制力,改善人际关系的球类运动、田径运动等体育项目和训练技能。为了让学生养成自觉锻炼身体、自我调整心理的良好习惯,在体育教学中,可侧重教授1—2项适合其自身锻炼的体育技能和方法。

(二)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有效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

1、探索教学模式:可尝试运用“身体、心理测试_+建立档案呻分类教学_+再测试分析再分类教学”的教学模式。具体操作方法为:体育课开课之初,体育老师要组织对选修体育课的新生进行身体、心理摸底,身体、心理摸底可采用一组小技能测试、书面答题和心理咨询相结合的方法。小技能设置主要测试学生是否存在恐惧症、焦虑症等体育实作方面心理障碍;书面答题和心理咨询主要包括了解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对各项体育运动的认识和爱好,对人际关系、网络兴趣、恋爱情感、人生择业等方面的问题,主要测试学生是否存在疑病症、忧郁症和情感危险等方面的心理障碍。

测试完后,应将测试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建立以班为单位的体育健康心理素质简易档案,如果条件允许,这些简易档案还应设法与院校心理素质体系相挂钩。摸底后,将班里学生分成上、中、下三类,根据体育课的整体教学安排,可将班里学生分成快、慢两个层次的小班,分类施教,综合心理素质中上类为一小班,综合心理素质中下类为另一小班。对综合心理素质较好的小班,在实施正常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多安排难度较大、动作复杂、技术性强的体育实践教学项目,利于培养他们百折不挠、顽强向上的坚强意志,也利于培养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对综合心理素质较差的小班,在实施正常体育教学过程中,可先安排有利于调节情绪、提高自信的体育教学项目。也可先侧重理论课,有针对性地对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咨询和辅导,必要时对“体育与健康、人生观、恋爱观、人际关系、网络”等问题开展讨论交流,提高认识。

对整个年级的重点类学生,也可进行集中重点教育,可与班主任或体育课代表联系,做好重点生的心理引导工作,对有危险倾向的心理障碍学生,应开展心理危机干预,防患于未然。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一般采用一个学期为一个时间段,情况好转时,也采用一个学年当作一个时间段,体育教师在学期或学年开课之初,再对选修体育课的学生进行身体、心理测试摸底,结合上学期或上学年体育教学过程中观察了解,及时修改补充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简易档案,根据新学期或新学年体育课的整体教学安排,又将班里学生分成快、慢两个层次的小班,根据不同小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再实施分类教学,如此循环下去,以提高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效益。

第8篇: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职生 情景剧 心理健康 教育作用

【中图分类号】G71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2-0013-02

高职教育从1980年出至今,在我国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这些年高职教育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发展迅速,高职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随着校园的扩建、学生的增多,情感、人际交往、就业、学业等已成为困扰当代高职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专业型人才的主要场所,加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是当下各高职院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目前我国大学校园基本都已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但课程内容陈旧、形式单一已跟不上当代高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了。如何让心理健康知识走进学生生活,心理健康教育满足他们的需要,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作为心理健康教师的我们所要解决的首要难题。

一、校园心理情景剧的特点

校园情境剧作为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新生事物,是在奥地利维也纳精神科医生莫雷诺(J.L.MORENO)1921年创立心理剧的基础上,结合校园场景和学生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所引发的情感,出现的问题等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校园文化形式。在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方面发挥着独特和良好的作用和效果。校园情景剧通过学生用舞台剧的形式,自编自导自演再现他们在校园中生活、学习和交往时所遇到的冲突、烦恼、困惑等情境,将心理学知识融入剧中,通过角色扮演唤起参与者的情感共鸣,借此唤起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重视,以此取得较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功效。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大学生心理情景剧对现实问题的展现与讨论会使学生们积极主动学会解决心理问题,进行自我教育,可以有效促进他们心理的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从而达到心理疏导的作用。

二、校园心理情景剧的基本要素

对于校园心理情景剧而言,一般包括主角、配角、导演、剧本、舞台、表演、技术与观众七个基本要素。

(一)主角与配角

作为剧中的主要演员,可由剧本中有过类似经历的学生担任,但也可由一般学生担任;配角配合主角演出,营造宽松的演出氛围,推进剧情深入发展。

(二)导演

在莫雷诺的心理剧中是治疗师,但在现今的校园心理情景剧中可以由学生来担任,这也是校园情景剧与心理剧不同的地方。

(三)剧本

是校园情景剧的文本基础。一般有人物对话、旁白、独白、舞台指示等构成,包含对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的交代,对剧中人物的形象特征、形体动作及内心活动的描述,对场景、气氛的说明,以及对布景、灯光、音响效果等方面的要求。

(四)舞台

这在情景剧中可以将时间融合在一起。它的设置也较为多样,可以为讲台,也可以集会的舞台,甚至可以为校园里的一块青草地。

(五)表演

这是校园情景剧的主体,包括暖身、演出、分享与审视。

(六)技术

此为校园心理情景剧的重要元素,并在校园心理情景剧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具象化与替身技术、镜子技巧与角色互换、角色扮演、音乐技术、情绪交通灯技术等。

(七)观众

一般指校园中观看的老师与同学们,这也与心理剧有所不同。在心理剧中并没有观众,在旁的人均构成对主角的支持与同理。因此,在校园心理情景剧中,观众更多会受到舞台上的剧情与表演的教益与启示。

三、校园情景剧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一)校园心理情景剧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作为当今高职大学生校园而言,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多是以学科教育、校园文化活动及个别心理咨询或团体辅导为主要手段;但是有时这些手段在处理学生问题中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随着高职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那么如何对他们所产生的问题有效、及时分析、解决,成为了工作重点和难点。

团体辅导是一种促进学生自我内省和成长的有效手段,它是通过团体内部的交互作用,使个体主动进行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改善人际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等,而校园心理情景剧是团体辅导方式,它以现实生活的场景为基础,将有类似困扰的学生集中在一起,通过表演的方式让大家去体验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的办法,并通过剧中的表演让观众中有类似经历的学生也可以受到启发和教育。

(二)能帮助学生主动学习自我成长,获得心灵能量

学生通过情景剧主动进行自我展示、自我启发、自我改变,在这种特殊的情境下,大家会清楚地体验到类似的情感,从而通过共同促进、互助减轻心理辅导与忧虑。在心理情景剧中,它的编、排、演均为学生,他们所要表现的为身边事、想说的都是心中的真心话,因此,能够通过自己的方式解决所急需处理的问题;情景剧从编排到公演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作为支持者、引导者和启发者。从解决问题、抒绪、管理压力、认知、调整、重建自我都是由学生自己主动完成,从而达到自省与自助的教育的目的,而不是家长和教师生硬说教等外来强迫,因此,它的效果明显,对学生的影响深远。

(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沟通,提供人际交往能力

在团体活动中,随着团体辅导进程的深入,成员之间在团队中的作用都会有所加强;而在心理情景剧这种团体活动中,他们在心理情景剧团体辅导过程中经历了初创、修改、完善、表演等复杂的过程。一个完整作品的呈现,不仅需要成员之间的共同创造,同时还需要成员之间的磨合和认识,再通过全情投入的演出才能顺利完成。因此,心理情景剧不仅为作为导演或者演员的成员们,还为台下的学生观众们都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人际交流平台。因此,它是团队每个成员互相关心、互相 理解、互相尊重,互相协作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动力体现。

(四)通过团体凝聚力的影响,提供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人格发展

当今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坐等信息,校园内外到处都充斥着浮躁、急于求成的学生们,他们首先最大的危机是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也不愿主动认识自己。而校园心理情景剧是让学生们学会主动了解自我,并学习自我教育一种尝试。一方面,在选择及确立主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提出自己或同学的心理困惑及问题,还要尝试对问题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要在一定程度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方向。另一方面,让表演者扮演某种角色,通过表演将心理问题的形成、发展及解决过程逐步呈现在舞台上,这本身就是学生自我剖析、自我教育的过程,也是学生的一种认知、学习、体验的过程。同时,在对同学们的指导中,教师作为指导者、启发者,以其他的身份加入到其中,间接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同他们一起推敲剧情、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拟真的场景中让学生们体会“换位思考”的真正含义,用同理心去完成对角色的认识,刻画出鲜明的人格特征,同时也达到了学生们对自己的思考与人格的发展。

四、心理情景剧在高职校园中的实践尝试

(一)走进课堂,成为心理健康教育手段的有力补充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每次只要涉及到理论、内容较为抽象的知识教学,课堂就显得较为枯燥、乏味,同学们的兴趣也较为低落。将心理情景剧引入课堂,正顺应了新型课堂改革的要求,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与要求。校园心理情景剧以话剧表演的形式,生动活泼地展现学生的精神风貌与理想追求,避免了枯燥的灌输式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大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效率,是心理健康教育课课堂教学的有力手段。如心理情景剧《拖延症患者》,就刻画了一位“理想的巨人、行动的矮人”,等到时间的花瓣都已用完,该做的事却还没有做。现实的校园内,这样的同学比比皆是,演出完以后,有部分学生交流说该剧就对自己现在状态的反应,对如何重新认识自我、改善自我有了明确的认识。

(二)利用心理社团,推广校园心理情景剧

高校社团组织是有校园中有共同爱好、共同理想、相似目标的同学们自发组织成的团队集体,是高校共青团社联的组成部分,也是高校课外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协会就是由一群热爱心理健康、心理学知识、乐于助人的大学生组合而成。他们积极热情地参与活动,进行自我教育、管理和服务,极大地丰富了高职校园文化生活。该社团可以在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专职教师指导下,编排演心理情景剧,可以在社团生活中加入,定期开展公演和比赛活动,扩大其影响,繁荣校园文化生活。

(三)面向学生、切合实际、寻找典型素材

通过一年一度的新生心理健康普查结果,结合平时工作中的经验以及相关文献的查阅可以发现,高职大学生心理问题已成逐年递增的趋势。如贫困生心理问题、新生适应、情感问题、学习问题等已成为当前高职大学生中常见的问题。这些题材源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十分具有代表性。但是题材仍不够完整,如目前学生的职业生涯、性心理健康等问题方面,仍有待深入的挖掘相关素材,这也是新时期高职生所面临的迫切问题。

【参考文献】

[1]石 红.心理剧与心理情景剧实务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35-138.

[2]吴丽玫.大学生心理情景剧的教育功效问题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4-64.

[3]方 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情景剧的应用研究[J]. 高校心理健康研究新成果,2011:222-248.

第9篇: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农村高中;留守“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G444?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242-0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高中留守学生。而父母不在身边,造成家庭教育、父母教育的严重缺失,又催生了农村高中留守“学困生”这一特殊群体。他们都是初中、甚至小学阶段的学困生,由于智商差异,学习态度、教育环境的不良等缘故,导致成绩低下。而作为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2012年度立项课题“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的一个子课题,本文试图针对农村高中留守“学困生”这一不良心态,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来探究其心理健康状况,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一、农村高中留守“学困生”在课堂学习中心理状况的调查和分析

通过班主任、学科教师对“学困生”进行基本情况的问卷调查,从“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教材教法”、“学校管理”、“家庭背景”等方面收集数据。并选取代表性较大的“学困生”班主任采取家访、电访的形式进一步了解家庭教育情况。此外,对“学困生”的作业、试卷等书面形式的文字材料进行调查分析。并与个别“学困生”进行谈话了解情况。

1.“学困生”在课堂学习中普遍具有如下特点:大多“学困生”自控能力差,上课不愿听讲,甚至违反纪律,不能坚持学习,没有形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不能独立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对主要学科的学习缺乏兴趣。对学习改变命运缺乏信心。考试屡考屡败,长期处于班级的“底层”,内心深处一般都很自卑,缺乏学习信心,心理上敏感、脆弱、易形成挫折感,导致对学好学科缺乏自信心。

2.学科教师对“学困生”基本情况的分析:“学困生”的学习成绩普遍偏低,在知识结构上存在断层。学习的自律性比较差,学习能力弱,接受能力差,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也提不起兴趣。留守“学困生”父母对子女的学习关心、指导、督促不够。“学困生”的学习习惯较差,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转化提高的办法大多集中在交流、谈话、辅导及与家长的沟通配合上。

二、农村高中留守“学困生”在课堂学习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1.教育方面。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学脱离学生实际,造成教师授课“重”知识的传授,“轻”知识的发生过程,学校和教师观念落后,教育方法不当,教育手段陈旧,学校、家长对学生成绩的期望值高,导致其整天应付作业,没有时间消化,影响了他们学习成绩的提升。

2.教师的原因。教师职业的辛苦及应试教育的压力,导致教师教法单调、乏味,没有充分照顾“学困生”这一弱势群体,不注意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而部分教师对“学困生”失去耐心,出现体罚、讽剌、挖苦学生的现象,严重地挫伤了这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

3.家庭的原因。农村学校,不少学生家长常年在外面打工,形成农村学校特有的“留守一族”。这些学生由爷爷奶奶抚养或亲戚朋友照顾,缺乏家庭教育,在不当家庭教育和社会风气的影响下,一些学生不服管教、不守规矩、遇事冲动、打架闹事。这些学生在校难以处理好与其他同学和老师的关系,并产生厌学情绪。

三、探讨帮助农村高中留守“学困生”树立健康心理的教育方案

1.加强学生、家长和教师间的沟通。农村高中学生家长外出打工较为普遍。学生和家长之间缺乏沟通。针对这些情况,采用写“四封信”的方式。即老师给学生和学生家长写一封信:指导学生和家长正确认识高中学习的特点,矫正学生错误的认知;学生给老师写一封信:谈自己对学习、课堂、教师上课方式方法等方面的认识和建议,目的是让老师们听取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欲;学生给家长写一封信: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学校的生活学习态度,知道用自己的努力和成绩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家长给学生写一封信,让学生体会到来自父母宽厚细腻、无私绵远的爱。

2.明确学习目的,调动学习兴趣。很多农村高中留守“学困生”都认为知识无用,学好学坏无所谓,为此,我们可以带他们走出教室,深入社会,体验知识的作用和力量。并结合学科课堂教学实际,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和理想前途教育;让学生懂得学习的目的不仅在于升学,更在于掌握知识,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排除“学困生”心理障碍,增强学习信心。“学困生”心理素质差,自尊心脆弱,自卑感强,经不起老师、同学、家长等方面的冷落和刺激,教师要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给予其充分的尊重、理解和信任,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捕捉“学困生”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4.教师要加强“学困生”学法指导,促进学习能力的提升。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正确,直接影响学习效率的高低。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创造机会,指导“学困生”如何学习。其次在教学进度允许的情况下,重点难点内容尽量讲得慢些或浅些,让学生认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进行思维训练、探究性活动训练,请优秀生介绍学习方法,尽可能地让“学困生”掌握较多的学科学习方法,促使“学困生”找出自己的学习方法的缺陷,并相应提出改正的措施。

5.教师要调整和优化教学管理策略,树立全面成才观。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和家长必须把握好对“学困生”的期望值,对他们的期望值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学困生”学习信心不足或不稳定。作为教师,应该创造机会让学生每时每刻表现自我、认识自我,努力塑造学生成功的自我形象,进而培养其健康的成功心理。学校教师和教育管理者要树立全面的人才观,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允许和鼓励学生在个性特长方面有所发展。

农村高中留守“学困生”存在的厌学和其他问题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教师不可操之过急,要改变“学困生”不可教的观点。在教学中教师应研究他们,查找原因,寻找对策,“学困生”的成绩、整体素质得以提高,素质教育也才能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刘军森.农村初中生厌学英语的现状与对策[J].广西教育,2010,7(B).

[2]张万兴.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完全手册[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3]张柱银,李硕.学生“厌学”现象浅析及对策[J].职教论坛,2004,(6):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