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核心论文范文

核心论文精选(九篇)

核心论文

第1篇:核心论文范文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举社会主义理论旗帜,发挥中国共产党精神领袖的必然要求。中国革命的实践和中国的社会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中国共产党已经建立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制度,在这一过程中,势必要有相应的价值体系来指导社会的前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和改革的不断向前推进,人们的思想价值选择必然会多元化,但在这一发展的过程中,势必要有一种核心的价值观来引领社会的前进步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顺应这一要求而及时提出的。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巩固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一系列的辉煌成就,在这一过程中,尤其是近些年,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人们道德选择的多元化,思想上难免有不同的认识,这些问题都是在所难免的,但为了共同的理想,为了尽快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我们必须对这一过程中共同的思想基础做一清晰和准确地界定,使之起到更好的指导和规范作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全国人民思想的共同进步。现阶段,人们在思想上呈现出不同的层次和水平,再加上经济、职业以及受教育水平的不同,人们的思想在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水平上都有明显的差别。在发展中,我们既要照顾思想道德发展的差异性,更要使所有层次、所有内容的思想道德共同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先进性要求,又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广泛性要求,是联结各民族、各阶层的精神纽带。当今社会是个开放的社会,国家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在这一竞争中,经济、政治、军事等要素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但综合国力既包含硬实力,也包含软文化,因此,作为软文化最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直接决定了国家的团结和人心相背,决定了国家的凝聚力,一个国家和民族只有团结一致、凝聚在一起,才能立于世界不败之地。

二、新形势下党校系统应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被正式提出后,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学习,各行各业都在积极学习并努力践行。党校是我国党政方针政策的传播者和实践者,党校系统内必须要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加强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在多种场合说过“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党校系统的人员,在传播思想的同时必须要求自身的思想素质、自身的理论水平过硬才行。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必须花大力气、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去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要研究其内涵和外延,还要研究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更要研究受教育的人们随时变化的思想道德,同时还要研究国内外复杂的外部环境。党校在理论研究和传播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2.积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核心价值体系在我们积极践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同时,国家又适时推出了更加精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十精简过的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上看主要内容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集体层面上看主要内容是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上主要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次报告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了精简,让人更容易理解和学习。在党校系统内,作为党的精神的直接领会者,广大的党校员工一定要带头实施好八荣八耻的荣辱观,同时做好集体和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爱国爱党,积极工作,诚实信用,友爱和善,只有这样,才能树立榜样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去影响和教育他人。

第2篇:核心论文范文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能力培养

一、启发学生对自身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视

当前,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教师如果长时间让学生处于这种状态,势必会使他们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进而形成消极的心理状态,不利于他们心智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控制情绪,不要被一次或几次的失败所吓倒,要从心理上不再害怕英语学习,以良好的心态对待英语学习,进而学好英语。例如,讲授Module1Unit1Icanplaythepiano时,本模块主要是围绕“你能做什么”这一话题展开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模块任务是makingaposterforaclub,即让学生通过学习加深对自身能力的了解与认识,同时提高学生对自身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视。目标一:小组合作找出重要的知识点,即wouldlike,playthepiano,playfootball,whatabout,worryabout。目标二:导学案上的有关知识点的练习题。目标三:小组活动,完成私人调查。在英语语言教学的过程中,语法教学是不可无视的重要的一环。因此,设计知识点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而最后的目标即私人调查则彰显了听说课堂教学的魅力,能真正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有效促进学生情感与态度目标的达成。

二、通过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

学生对不同题材的英语阅读材料有着不同的喜好,如果选择难度适中的材料,他们会对材料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并在阅读后有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有利于树立自信心;反之,如果选择的材料不合适、难度大,学生读不懂,且非常吃力,无形中就会使他们对阅读产生厌倦感和排斥感,逐渐失去自信。所以,在英语阅读材料的选择上,教师要多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以学生的标准来衡量选材是否合适,而不要以自己的经验代替学生选择阅读材料。同时,教师还要增加各种风土人情、人文历史等文化背景知识的讲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以更好地辅助他们理解英语阅读材料,提高英语阅读效能。例如,七年级下Module12Unit2ViennaisthecentreofEuropeanclassicalmu-sic一课的设计。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课文,把握文字背后的信息,让学生熟悉音乐背后的文化,并通过这些知识加深对中国音乐的理解。情境创设:播放《蓝色多瑙河》的音乐视频,让学生根据视频和问题得出维也纳这个城市的名字,引入本节课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ViennaisthecapitalofAustria.2)TherearetwoStrauss,FatherStraussandSonStrauss.3)TheBlueDanubeisawaltz,andFatherStrausswroteit.Mozartwroteonlyafewworksallhislife.读前:描述图片,用到所给的单词,个别小组展示。泛读:In18thcentury,whydidthemusicianscometoViennatostudy?1)WhatwasJohannStraussfamousfor?2)WhatwasJohannStraussyounger'sfamousworks?3)WhydoyouthinkMozartisagreatcomposer?4)HowoldisMozartwhenhedied?帮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获取信息。精读:培养学生细读课文并获取细节信息的能力。学生通过细读,自主学习,总结每段大意并进一步了解文章的细节内容。读后:通过讨论文章内容及视频材料挖掘人物不畏艰辛、坚持不懈的个人品质,体现英语学习的人文性。

第3篇:核心论文范文

上述论断表明,商业银行的核心能力是风险管理能力,商业银行是否愿意承担风险、是否能够妥善管理风险,将决定商业银行的盈亏和生死。

传统金融理论认为,商业银行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作为存款人和借款人之间的中介。马克思曾明确指出:“银行是存者与贷者的集中。”但如果说在商业银行产生的初期,它们所提供服务的很大一部分价值,在于解决双方在融资的期限、时间、金额、现金与凭证的交付等方面的矛盾和困难,那么在信息技术已经非常发达、股票和债券等金融工具已经广泛应用、支付手段已经非常方便的今天,金融机构提供这方面服务的价值,所占比例已经非常小了。在目前条件下,“借者”与“贷者”之所以需要银行来作为中介,是因为银行能够更有效地管理风险,从而克服资金融通中这一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障碍。

银行监管发展的趋势也表明,银行风险才是监管当局(进而商业银行自身)关注的焦点。《新巴塞尔协议》中所提出的“三大支柱”(资本充足率、政府监管和市场约束)无一不是以风险为核心的:银行所需要的资本量,完全根据其风险程度来确定;政府监管是以风险为基础的监管;市场约束的关键在于使市场参与者更多地关注银行风险状况的变化,通过保持或改变其与银行的业务关系,促进银行稳健经营。

在最近30多年以来世界各国的银行危机中,所有倒闭、被政府接管的银行,无一例外地都是因为在风险管理方面出现了严重问题。从80年代美国储贷协会危机到从90年代初持续至今的日本银行业危机,从80、90年代一直到现在仍连续不断的拉美金融危机,到刚刚过去不久的亚洲金融危机,从1995年尼克·里森因期货交易造成8.6亿英镑巨额损失而将拥有232年悠久历史的巴林银行推上死亡之路,到2002年发现约翰·鲁斯纳克因违法外汇交易造成7.5亿美元损失而使联合爱尔兰银行市值在一天之间暴跌13.7%,这些事实一再证明: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生命线。

商业银行管理风险的特殊性

核心能力概念及相应理论是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普拉哈拉德(C.K.Prahald)和加利·哈默尔(GaryHamel)首先提出的。他们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企业的核心能力》一文中首次对此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他们认为,“企业的持久竞争优势源于企业所拥有的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决定企业在长期内能否生存下去的根本因素,它是蕴藏在企业所拥有的、有形的物质资源和无形的规则资源背后的一种能力”。他们在这篇文章中还提出了检验企业核心能力的标准,后来者将其概括为“价值优越性(能为客户创造更高的价值)、不完全可模仿性、不完全可替代性和不完全可贸易性”。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是否符合这些标准?由于资金融通最主要、甚至唯一的障碍是风险,所以其它金融机构在资金融通中所创造的核心价值也应该是管理风险,那么商业银行又如何区别于非银行金融机构?

我们以共同基金(开放式基金)为例来进行说明。从表面上来看,共同基金和商业银行的功能都是实现资金从盈余单位向赤字单位的流动,两者之间的差别似乎只是形式上的——在获得资金时,银行出具的是存单或存折,而基金出具的是基金单位或受益凭证;在将资金注入赤字单位时,银行收到的是贷款合同,而基金收到的是有价证券。因此,两者似乎是可以完全替代的。美国著名金融专家兹维·博迪就由此而提出了“商业银行要被共同基金取而代之”的著名论断。从更深一层次的分析来看,虽然共同基金和商业银行在促进资金融通方面所创造的核心价值都是管理风险,但两者在管理风险的工具和方式上,存在着质的差别。正是这些差别使我们得以说风险管理能力是商业银行的核心能力。

(一)商业银行管理风险的非标准化工具

从典型意义上来说,银行所发放的每一笔贷款都是根据借款人的具体需要所设计的,无论是贷款的金额、期限、利率,还是其提款安排和偿还安排,都是与借款人独特的未来现金流相对应的。同时,发放贷款时的信息依据和调查、审查、发放、回收过程,也都是非标准化的。正是这种非标准化的特征,使得贷款这种工具能够满足客户的差异化特殊需求,并且适合于所有规模、所有类型的企业,同时也适合于普通消费者。

与银行贷款的非标准化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有价证券(债券、股票)的标准化。无论是证券本身的金额、期限、价格确定方式,还是证券发行、交易的条件,都是标准化的,甚至证券交易方式也是可以部分标准化的,比如证券交易中的技术分析,实际上就是一种部分标准化的交易方式。证券的标准化存在巨大的成本,而且这种成本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固定成本,这就使得证券融资只适用于大企业的巨额融资需求,而不适合于小企业,更不适合于普通消费者。

企业的融资需求要得到满足,债权人(及股东)必须了解企业所投资的项目,并相信该项目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对于非标准化的贷款来说,一个项目要获得资金支持,只要让银行相信这是个好项目(而且经营者诚实可靠)即可,而通常情况下,又只要使银行中负责这笔贷款的信贷员(及审贷委员会——但信贷员的意见会对审贷委员会有很大的影响)得出这一结论即可,这就使得借款人要获得贷款,所需要的时间比较短,所需要支付的、除贷款利息之外的融资费用也较低。但对于标准化的证券来说,一个项目要获得资金,则必须要使在数量上一般来说非常巨大的投资者普遍认可这个项目,而这往往要花很长的时间、很高的成本(其中相当部分是固定成本)。同时,有很多项目的发展前景,只有在充分了解该项目的核心技术、经营理念等以后,才有可能得出准确的判断,如果这些信息属于商业机密而不能向社会公众披露,那么这类项目就根本无法得到证券融资。在一般情况下,只有成熟产品才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以较低的成本得到众多投资者的普遍认可,因此,证券一般只适用于成熟产品的融资(而且是大额融资),而银行贷款则既适用于成熟产品,也适用于创新产品;既适合于大额融资,也适合于小额融资。理论分析和经验证据表明,贷款融资比证券融资更能促进经济中的创新。

花旗银行前首席执行官沃尔特·瑞斯顿曾经说:“一个出色的银行家应该是借款人的咨询专家。”借款人在获得非标准化的贷款时,还可以获得银行信贷人员的经营管理咨询服务,并在借款人出现问题以后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贷款重组、业务重组、资产重组、管理重组、机构重组等措施,与借款人密切协作,共同解决所出现的问题。而以标准化证券获得融资的企业,在出现问题时,证券持有者大多“用脚投票”,退出该企业,不仅不能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往往还使企业陷入更深的困境。

(二)商业银行管理风险的内部化方式

商业银行管理金融风险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它在管理风险时有一个风险内部化的过程。所谓风险内部化,是指在管理风险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将所管理的金融风险直接转换成自身所承担的风险,然后再以各种具体手段去管理这些风险。

银行从储蓄者以存款形式吸收进资金,承诺到期无条件偿还本金、支付利息,然后将资金按约定的条件贷放给借款人,并以自有资本承担借款人违约的风险。在这一过程中,银行并不能因为借款人违约,而拒绝偿付储蓄者的本金和利息,这样,银行就将资金融通的信用风险内部化为银行自身的风险。银行必须保证存款人随时提取存款、获得流动性的需求,但不能在储蓄者提取资金时,提前收回借款人未到期贷款。如果银行为了保证存款人提现的需要,低价变卖资产或高价借入资金,那么所发生的成本要由银行自身承担。这样,银行就将资金融通过程中的流动性风险内部化为银行自身的流动性风险。银行必须按照规定的利率向存款人支付利息,只能按规定的利率向贷款人收取利息,证券价格和汇率的波动所引起的银行资产或负债市场价值的变化,也都必须由银行自己来承担,这样,银行也将资金融通过程中的市场风险内部化为银行自身的风险。

由于资金融通过程中的金融风险,可以独立于资金融通过程而进行单独交易,所以,商业银行风险内部化的过程,并不一定要涉及资金的流动。比如,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贷款担保、商业票据担保、债券担保等融资担保业务以及信用证、备用信用证、履约担保、投标担保、票据承兑等非融资担保业务,将被保证人的信用风险内部化为自己的风险;通过提供贷款承诺、票据发行便利等方式而将流动性风险内部化为自己的风险;通过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而将市场风险内部化为自己的风险,而从事所有这些业务时,银行都不必动用自己的资金。

但与此完全不同的是,共同基金在管理风险的过程中,并没有将风险内部化。所有风险损失,都由基金持有人直接承担,所有风险收益都由基金持有人分享,基金管理人只收取固定的管理费用,既不承担风险损失,也不直接享有风险收益。这样,共同基金的资产和负债是对称的,是“软资产”对“软负债”。

商业银行采用风险内部化方式的结果必然是“软资产、硬负债”,而这被认为是商业银行要最终被淘汰的根本原因。但是,商业银行的最大贡献正在于将“软资产”变成“硬负债”。

市场主体为什么需要商业银行的风险内部化过程?这首先是因为商业银行的主要资产是非标准化的贷款,而非标准化的贷款又是不透明的。银行要贷款给一家企业,必须了解借款人及其投资项目的有关信息,而根据法律规定,银行必须对这些信息进行保密。这种保密义务使得社会公众无法完全了解这些信息,从而也就不可能判断银行贷款的真实价值。这与共同基金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基金资产都是透明的,投资者很容易了解其市场价值,从而能够低成本地判断基金经理的业绩。银行和基金经理与储蓄者之间的关系,实质上都是一种委托关系,而委托关系的核心是激励机制。只有在委托人能够低成本地观察到人的努力程度、从而对其进行有效监督的情况下,才能采取向人支付固定报酬的激励机制(此时委托人承担绝大部分风险);而在不能低成本地观察到人的努力程度的情况下,将人的收益与其努力程度完全挂钩,将是一种最有效的激励机制(此时人承担绝大部分风险)。正是由于银行的主要资产是非标准化、不透明的贷款,所以,风险内部化是银行与其资金储蓄者之间的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一种委托安排。

第4篇:核心论文范文

知识共享知识共享的过程就是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过程,在于促进知识的沟通与共享,从而实现知识的增值和价值的最大化。就图书馆而言,知识共享的过程就是整合图书馆内的各种知识,创造知识共享的氛围,使馆内员工都能分享其他同事的知识和经验,同时也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与他人分享的过程,从而使图书馆内的知识能够得到充分全面的利用,以提高知识的效率。而如果图书馆缺乏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就意味着可以在“流通”中“增值”的知识财富被浪费。

(1)创建知识共享文化,在图书馆员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知识的交流和转移是以相互信任为基础的,存在于个人思维当中的隐性知识是很难通过正式的方式传播给别人的,只有通过紧密的、值得依赖和持续的直接交流,才能实现隐性知识的传递。图书馆需要在馆内营造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通过各种方式鼓励知识共享,并强化这种文化,培育一种“一起努力、共同分享”的组织文化。

(2)构建知识共享组织,增加知识共享的范围。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只习惯与同一部门的人共享知识,而针对这种情况,图书馆可使用各种激励手段鼓励不同部门之间人员的知识共享,或者重组组织,使原在同一部门的人员成为不同部门的成员,或使原在不同部门的人员重组成为同一部门的员工,从而增加知识共享的范围;以及通过业务培训、讲座等方式,实现员工之间的知识共享。另外,人们通常愿意与拥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共享知识,对此,图书馆可以建立以兴趣为核心的团体(如兴趣小组),这是激励知识共享比较好的方式。

(3)完善知识共享激励机制。图书馆在设计知识管理系统时,需要考虑设计合理的激励机制,促进并奖励知识共享,阻止并惩罚对可完整转移知识的隐藏行为。甚至在年终考评时,适当考虑馆员对同事、对图书馆的知识创新贡献了多少,让员工看到并能享受到将自己的知识与他人共享带来的成果。知识共享能实现知识从馆员的个体拥有转移到图书馆指定群体拥有,能促进图书馆员知识的更新,增加图书馆知识资本的总量,并起到丰富知识资本结构的作用,从而增强图书馆服务读者的能力。

2图书馆核心能力

对于“核心能力”,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普拉哈拉德和哈梅尔在1990年于《哈佛商业评论》上提出的,他们认为“,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累积性知识,是组织内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主要表现在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整合多种技术的知识”。一个组织的核心能力是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融合,如微软的厉害之处并不在于它的显性知识,而在于隐性知识,即在于其企业文化、经营理念,在于它能将隐性的核心因素更好地转变为显性的能力。那么什么是图书馆的核心能力呢?图书馆的核心能力,主要是指图书馆不同于其他组织的独特的竞争优势,是维持图书馆存在和保障图书馆发展的独特的、不易为外界掌控的能力。图书馆核心能力主要包括:拥有专有的人力资源、文献信息资源的研发能力、管理能力以及信息服务能力,其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2.1积累性和整合性积累性是指图书馆的核心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通过长期积累获得的;整合性是指通过对图书馆知识进行整合,从而形成图书馆的核心能力。核心能力的形成需要对知识、技术以及内部资源进行有效的积累与整合,使图书馆具备独特的核心能力。而决定图书馆核心能力的是员工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其知识的整合和共享过程就是一个由个体能力向组织能力的转化的过程,通过知识、经验技能和失败教训的共享,最终形成图书馆独特的核心能力。

2.2无法替代性图书馆的核心能力是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形成的,它是学习的结果,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融合。那么是什么使得图书馆难以被模仿和替代呢?是图书馆的知识,关键是图书馆的默会知识(tacitknowlege)。这种默会知识,就是难以编码的、隐藏在员工头脑的、与图书馆的工作经验相关的隐性知识。它有着自身的特点,并以其基础业务为核心,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众多信息服务中保持独特竞争优势。

2.3价值优越性图书馆所收藏的文献信息资源具有全面性和独特性,能满足各类读者个性化的信息需求;而读者能从图书馆获得比其他媒体更多、更实用的知识,能按照读者意愿支付的价格提供根本性的效用服务,在价值链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3图书馆核心能力的培育途径

图书馆的核心能力就是图书馆内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有机整合,是图书馆内拥有的知识及对知识的整合。而图书馆能否很好地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将私人知识转化为共有知识,同时又将共有知识转化为私人知识,能否成功、有效地将这些知识转化为信息服务,是衡量图书馆核心能力培育成功与否的标志。图书馆核心能力的培育主要有以下3个途径。

3.1加强知识管理变隐性知识为核心能力隐性知识的主要来源是个体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判断,无法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难以为他人所识别,这种具有极强的个体性判断和感知,常以个别知识的形式保留在个人的头脑当中。在图书馆内部,员工所拥有的心智和经验、知识和专业技能,都是最重要的无形的财富,是图书馆最为核心的能力,它们是具体的隐性知识,不易被模仿和获取。所以,如何获取隐性知识和传递隐性知识,就成为塑造图书馆核心能力的关键。“在组织中,隐性知识占知识资产的90%,由于隐性知识与拥有者具有紧密的关系,在没有对其实施知识管理之前,常常是以意识和经验的形态存在于个体之中,并随着个体的存在而发挥作用,也随着个体的消亡而消失”。在图书馆业务方面,具体表现为文献的分类、编目经验的累积、馆藏结构的熟悉、读者阅读习惯的把握、读者信息需求的了解,而这些经验和技能都保留在员工个人的头脑当中,图书馆不能强行剥夺、索取这些隐性知识。因此,图书馆应营造促进知识转化的激励机制,以保证隐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鼓励员工把自己的隐性知识奉献出来,最大限度地发挥隐性知识的效用。例如,让那些共享自己隐性知识的员工得到更多的晋升机会,奖励那些将知识成果共享出来的员工,让那些善于共享知识的员工得到更多的培训机会,等等。图书馆通过对隐性知识的有效管理,使之成为图书馆的有形知识资产,并为大多员工所分享。

3.2创建学习型图书馆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指出:“现代企业应该成为学习型组织,通过不断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远景、团队学习以及系统思考,以开拓尚未被发掘的个人与组织的成长空间。”图书馆的变革需要建立这样一个学习型组织来活化内部管理,使图书馆事业充满生机。培育图书馆核心能力,有必要创建一个学习型图书馆,它能搭建起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互动平台,形成分享与传播的机制;它强调员工要学会分享和交流自己拥有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使隐性知识变为显性知识,同时又主动地获取他人的隐性知识,使知识不断融合、交流。而员工通过学习型图书馆,能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现代组织中,学习的基本单位不再是个人而是团体,因为团体的智慧总是优于个人的智慧。团体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图书馆通过团体学习的方式鼓励员工之间的知识共享,使员工主动地把个人拥有的私人知识即隐性知识贡献出来,使之成为图书馆共有的显性知识,实现图书馆内部员工之间知识的共享,从而实现知识在图书馆内部的转化,最终培育图书馆的核心能力。

3.3建立知识的传播渠道只有具备畅通的传播渠道,隐性知识才能进行有效的流动、共享和转化,也只有在流动和共享中,隐性知识才能凸显其价值。而对于隐性知识的非编码性、难以获取性使其交流与转化存在许多阻碍,图书馆应采取相应措施来突破这种交流和转化障碍,如建立网络化的组织结构,营造开放式的交流环境,鼓励交流,完善图书馆内部网络,为员工提供知识交流分享的平台等等。要使知识成为图书馆的财富,就必须在不断学习和使用过程中使其成为核心能力的一部分,鼓励员工学习新知识,以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同时通过知识管理,使知识在图书馆内广泛传播,达到提高图书馆核心能力的目的。

4结语

第5篇:核心论文范文

1.饮食价格的构成

高校饮食中心的饮食价格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即成本和利润。其中成本分为制作饮食的直接成本和因为提供饮食服务而产生的间接成本,利润是高校饮食中心在经营过程中的盈利,当前高校的饮食中心因为自身公益性的限制,大部分都处在微利、无利甚至是亏损的状态下。一些经营状况较高的高校饮食中心,其自身利润也是受到严格限制的。

2.饮食成本的构成

饮食的成本是高校饮食中心价格的决定因素,同时也是导致饮食价格出现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高校饮食中心的饮食成本主要由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组成,其中直接成本是高校向学生提供饮食产生的直接成本消耗,主要包括:原材料和辅料的成本;能源成本,主要指食品在制作过程中的电、天然气等能源消耗;生产设备的折旧费用等。间接成本是指高校饮食中心为了向学生提供饮食服务而产生的间接成本,主要包括由高校饮食中心服务人员的工资、奖金费用;高校饮食中心的管理成本,即高校饮食中心的管理人员的工资费用、员工培训费用等。

二、实现高校饮食中心成本核算的重要意义

1.符合我国高校饮食中心经营的要求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因为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所以高校的饮食中心一直处在一个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下,饮食中心免费向在校师生提供饮食。那一时期的高校饮食中心绝大部分都是福利性质的,缺乏现代饮食中心的基本成本观念和利润观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逐渐完善起来,高校饮食中心的运营模式已经发生转变。高校的运营已经极大的融入了市场化的因素,逐渐形成了独立核算、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发展模式。在这种新形势下,高校原本的运营和成本管理模式已经不能保障高校饮食中心健康成长,很多高校的饮食中心亏损严重也佐证了这一点,因此在高校饮食中心进行成本核算是符合高校饮食中心经营要求的。

2.促进高校饮食中心服务水平和定价水平的提升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在运行过程中其自身的服务职能更加明显。除了要提高高校的教育水平之外,还要为高校学生提供一个全方位的服务体系,其中饮食中心的服务水平和定价水平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高校饮食中心成本核算模式的应用,能够进一步的明确高校饮食中心的成本管理体制,保证饮食中心能够对运营成本进行有效的管理,将经营者的利润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为高校饮食中心的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在饮食价格上让利于高校学生。保证高校饮食中心能够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和更多价格低廉、健康优质的饮食。

3.实现高校饮食中心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高校饮食中心从高校整体来看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提供的饮食服务是高校提供服务的一部分,所以要具备一定的公益性和服务性。但是从社会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高校饮食中心也是一个独立的经济主体,其自身追求经济利益也无可厚非。所以当前高校饮食中心的建设应该不偏不倚,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发展方向,高校饮食中心成本核算模式的应用,能够帮助高校饮食中心实现这一建设目标。因为在高校饮食中心的运营过程中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争,本质上还是饮食中心的成本控制能力问题,如果成本核算控制的好,高校饮食中心的整体运营成本就能够控制在一定标准之下,那么剩下的利润蛋糕高校饮食中心和高校学生如何分配,都是主观的问题了,如果高校饮食中心的成本核算控制工作做的不好,高校饮食中心一直处在亏损的边缘。那么,不但高校饮食中心的利润实现不了,高校学生的饮食利服务权利也得不到保障。

三、实现高校饮食中核算成本管理的策略

1.建立健全成本核算制度

(1)建立饮食材料采购公开招标、评标制度

在高校的饮食中心成本管理工作中,难度最大的就是对饮食材料成本的管理,因为高校饮食中心的食材采购存在着数量大、品种多、质难辨、价格不确定的问题,想要采购到物美价廉的食材难度较大,所以相应的管理主体应该建立一个饮食中心食材采购、询价、报价及调价的制度,保证对成本的实时动态管理。在饮食中心成本管理工作中,采取招标的方式选定食材的供应商。尽量扩大招标的范围,不同种类的食材最少要有两家供应商参与竞标,组织高校的后勤管理人员、高校教职工和学生代表参与到评标活动中来,投票选择其中食材质量、价格以及供应能力综合水平最高的食材供应主体,与之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最大限度的缩短高校饮食中心的食材供应链,减少中间环节,确保饮食中心能够以市场最低价购进食材,为饮食中心合理的饮食价格设置打下坚实基础。

(2)健全食材价格询价、报价及调价机制

招标工作完成后,针对食材价格经常变动的特定,饮食中心要设置专门的询价员,负责对饮食材料的价格变动情况进行调查。询价员应独立于饮食中心的管理体制之外,同时多名询价员需要相互监督。对蔬菜类伙食材料,每天由物流部、食堂、质检部三方人员组成定价组,查看供应商当天供应的蔬菜,前往本地大型蔬菜市场考察后定价。其他饮食材料如果价格变动较大,应由供应商提出申请,物流部考察,结合询价员报价最后确定调价方案。

(3)建立严格的饮食材料验收和入库出库制度

为了保证对食材使用的有效管理,在高校饮食中心单独设置仓储部,进出饮食中心的食材都由仓储部门经手。由采购人员、饮食中心组长、核算员以及保管员三方验收,其中保管员、核算员负责核对食材的数量,饮食中心组长负责检查食材的质量。在食材领用时,由保管员发货,领货组长签字认可,确保高效饮食中新的食材使用能够做到账账相符、帐实相符。

(4)建立全员参与成本控制的运行制度

在高校饮食中心的成本管理工作中,饮食中心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程度,是影响成本控制效果的直接因素,所以在高校饮食中心成本管理的实际,制定相应的节约型食堂建设方案,在方案中国明确成本节约的奖惩制度。促进食堂主体在食材加工过程中使用高科技的生产加工设备,应用能耗更低、效率更高的能源,逐渐淘汰饮食中心的落后产能,促进高校饮食中心在生产加工活动中的节能降耗,进一步降低这一环节的成本消耗。

(5)建立科学的核算及分配制度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高校饮食中心基本上都实现了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化运作、在这一大背景下高校对饮食中心的干预主要通过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在这一责任书中对高校饮食中心的成本指标管理层层分化,最终落实到饮食中心的每一个岗位上,在岗位制定上,各个工作环节、各个工作岗位的员工是成本费用的直接有效控制者,只有全体员工从上到下组成一个全员成本管理的群体,形成一个人人为食堂、处处讲效益的氛围,才能真正做好成本控制工作;在经营运行方面,统一规定毛利率,在计算、计提食堂工资薪酬时,为了满足低价菜的供应,不但要根据营业额、伙食材料支出、能源支出这些财务指标,还要根据消费人次这项财务指标,从而完善劳务报酬发放办法。

2.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进行成本核算

随着我国高校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的饮食中心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要实现对这样一个复杂整体的有效成本核算,传统的手工核算方法显然是不能满足成本核算需求的,所以在高校饮食中心成本核算管理活动中,借助现代化的核算技术就成为了一种必然。现代化的饮食中心成本核算基本上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食堂层面的核算,一部分是中心层面的核算。

(1)食堂层面上的核算

食堂作为饮食中心功能的主要实现部分,同时也是成本核算工作的主要内容。从饮食中心食堂成本管理的需求出发对食堂在运行过程中的食材、低价易耗物品进行系统管理,依靠现代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出一套完善的食堂成本管理的“物流系统”,在这一系统中对食堂运行过程中会产生成本支出的项目都进行分门别类的管理,根据耗用的伙食材料分类,设计了类别目录树,分别为粮食类、蔬菜类、肉类、禽蛋类、食用油、干菜调味类、水产类、饮料类和低值易耗类这9个子类。类别目录树分类科学,查询方便,并设置了权限,食堂伙食材料由计划申报到采购验收、领用、耗用、盘存全部通过“物流系统”实现,“物流系统”的应用让食堂的成本核算工作能够做到每日一核算,“物流系统”依据每日统计的食堂运行成本数据,形成食堂成本核算管理的日报、周报、月报,这些报告不仅能够反映食堂在某一天的具体成本数据,同时通过对不同时间段食堂的成本变化进行对比,可以明显的看出食堂在一定时间段内的成本变化趋势,为管理主体及时掌握食堂成本状况,调整成本管理策略有基础性的意义。

(2)中心层面上的核算

饮食中心的成本核算主要包括饮食中心工作人员的工资成本和材料成本,财务部根据中心核算办法,每月在计提各食堂工资薪酬时,首先核算本期食堂营业额、耗用的伙食材料、能源支出、低值易耗支出以及毛利率,然后与食堂上报的本期收支情况核对,另外,在核算前,财务部根据供应商已结算的单据与保管员实际开具的单据一一比对,即核算前增加抽单环节,这样就避免了因个别供应商本期没结算而导致的食堂核算不实情况。

四、结论

第6篇:核心论文范文

关键词情感营销创造感动核心和真谛

所谓情感营销,是指通过心理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和偏爱,进而扩大市场份额,取得竞争优势的一种营销方式;或是个人和集体通过创造情感产品并利用情感化的促销手段进行交换来满足对方物质和情感需要的一种社会过程。人的心理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个性心理是外人难以在短期内施加影响加以改变的,营销也只能顺势而为;心理过程包括知、情、意三过程,情指的就是情感过程,它是在认知过程的基础上产生的、与人的社会性需要和意识紧密联系的内心体验,这种体验一般通过个体有目的的、自觉的支配和调节,即意志过程外显为行为。销售的过程中,消费者从产生购买愿望到实现其购买行为,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而情感时常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甚至可以超越和影响到消费者的意志过程。如果企业的各种生产经营行为都能从“情”字切入需求,找到企业与顾客的情感沟通的纽带,进行准确的定位和有分寸的“切入”,使消费者持续不断地感受心灵的冲击,即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客户的心理,从而全力激发其购买意识,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巧妙作用。企业和营销人员要想影响消费者的情感必须抓住情感营销的核心:跨越由认知价值所获得的满意、喜欢等基本情感,进而为客户创造感动!其中提供情感附着只是方式和手段而已,这种感动的创造对消费者来说是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满足和享受,与最新的营销概念“物超所值”同根同源。

当我们为客户提品时,竞争对手很容易在较短时间内模仿,而且对于客户的认识而言,大多数产品都是相似的。即使差别确实存在,公司也很难有效地与消费者沟通,使他们相信自己是最好的。现代营销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理念目前也遭遇到了困惑,一方面创造物质价值需要成本,而公司的利润空间总是有限的;另一方面由于价值的可比性,获得一定价值,顾客会期待着另一次更大的价值,而且他会毫不犹豫地在价值比较中转投竞争对手的怀抱;再者,顾客的消费信息越来越完备,他们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的理性消费在面对众多厂商时往往表现为非理性:今天中意A厂家的产品折扣让利,明天钟情于B厂家的个性化服务,后天又认为C厂家的产品知识普及不错。正如一位资深营销管理人员就曾向笔者抱怨:现今的顾客越来越难“伺候”,不但要质比价,而且你搞让利促销,他望着市场上别的同类产品有的折扣、有的派送,恨不得每一样都要!所以如果我们只提品、服务及肤浅化的价值创造,已越来越难于满足顾客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更难获得顾客的忠诚。而只有在让客户满意、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基础上,使用情感营销,在情感互动中为客户创造感动才有可能持久。这可以从两方面加以解释:其一,人在被感动时,印象自然加深,加深和持久的印象对顾客忠诚的维护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其二,感动包括情感认知的主观因素,其可比性减弱,且竞争对手模仿的可能性降低。即使模仿,竞争对手要想为客户创造另一次更深刻的感动也并不容易。

要为客户创造感动,感动是与人的情感相关的。而情感作为社会心理学的一个范畴,它是在人的认知过程基础上产生的、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紧密联系的内心体验。要想一位顾客在一次购买行为中或对一种产品产生感动,无非有两种情形:其一,顾客从自身所触及到的企业物质化或价值性的举措,满足了消费者某种内心的需要,引起了心灵上的共鸣,从而在主观上产生感动。比如说,企业开感产品、使用情感商标、制定情感价格等;其二是厂家在营销互动中所创造的情感化举措使顾客感到感动,它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意境,一般与人性化的服务、处处为顾客着想相关,甚至在广义上可以包括第一种情形。本文主要讨论厂家如何在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基础上注入情感,跨越价值创造进而为客户创造感动。

创造感动的境界我们可以从企业整体和其一线员工的执行能力两方面入手。

1企业层面

1.1修炼内功,从创造价值入手

为顾客提供有关企业整体形象、产品内在价值等方面的良好认知基础,它是顾客满意、喜欢情感产生的源泉。它要求企业要有一个基于未来、专注于长远的系统的总体战略,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有助于公司长期稳步发展的营销策略。任何着眼于短期利润的公司,它或许会为客户带来惊喜,但决不能为客户创造感动,就像诸多路边狂打什么“跳楼价”、“门面搬迁,一顿乱卖”的那些公司,顾客或许会走进去一次,但一旦跨出门,就很难再去想它。因此,企业必须形成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基础,实施全员质量营销,为客户提供不说绝对一流但至少是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要从价值链的角度对企业的业务活动进行分解和整合,并进一步分析其内部联系和纵向联系,找寻成本优势或歧异化,创造更多的价值剩余总和。

1.2喻情于理,让规章制度柔性化

企业必须将自身视为一个有机、鲜活生命体,而不是冷冰冰的规章制度的组合。在日常经营和管理中要相应的注入情感和柔性,特别是在对待顾客的每一方面,切实做到想顾客所想、急顾客所急,实施人情化的服务制度,才能让顾客感动。在长沙某电器商场,位于一家生意极其火爆的大超市旁边,离短途客运站也不远。该商场制定了三公里范围内免费送货上门的服务规则,想象得到的是,要送的一般是较大宗、价值不菲的商品,如冰箱、彩电、洗衣机等。一天,一位大爷挑了两大袋从超市采购的物品,进来选购了两台电烤炉,说他儿子明天结婚要用,然后要求送货。从大爷报的地址来看,那是五公里左右已到郊区,两台电烤炉价格也就一百多元,打包重量不会超过十公斤,体积也绝对不会令一个成年人拎着难以接受。怎么办?不送大爷肯定弄不回家,生意无疑做不了;送吧,与服务规则相去甚远不说,先例一开,成本、利润就成障碍。于是店员不得不向大爷解释大宗商品和三公里规则,大爷的失望是写在脸上的,他问为什么每个店都一样?恰巧路过的大堂经理可被这句话问住了,是啊,为什么都一样呢?这些一样的规则制定当然有基于成本利润的分析,但大家都拥有且做的一样的服务就失去了创造差异化的意义,就只能是行业准则而已!当然,为了差别而实行无原则的服务侵蚀利润不说,还会让行业陷入恶性竞争!望着窗外的车流,经理就有了主意,于是他快步向前跟大爷商量:可以免费派人送到车站,并且支付货票(也就一、二元钱)。当店里的小伙子担着大爷的两大袋,大爷轻松拎着两电烤炉到车站后,小伙子帮大爷放置好物品并买好货票,大爷的高兴是由衷的,并且有发自内心的感动。没过几天,大爷就又领着新婚儿子来购冰箱了,而商场也首推出了“三公里内免费送货上门,三公里外送上车打货票”这一与其它商场不一样的人情化服务规则。由此可见,在营销过程中规章制度是死的,只有人情化、真正为顾客所想的举措才是活的,才能为顾客创造感动,才能俘获顾客的心,让顾客对公司产生忠诚。

2加强公司一线员工的执行能力

2.1提高营销技巧和素质

在营销过程中倾注情感、对待客户用心。对于营销工作者来说,在与客户的个人联系上,营销人员不仅要有真心,更要细心。连续8年保持销售小汽车和卡车世界第一,月销量达到1.3万台的美国汽车推销员乔·吉拉德,仅仅是个推销汽车的单干户。他在解释成功秘诀时说:“我每月要寄出13000张以上的卡片。”这些卡片如同精美的艺术品,不仅会让顾客赞赏,而且也加深了顾客与他的感情交往。他向顾客祝贺新年或节日和生日的卡片,年年不断,这样凡是在他那里买车的人都记着他,使他以良好的形象和声誉保持“世界冠军”的地位。试想如果营销人员能如此有心和细心地将小事做到持之以恒,这些在常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就会成为客户感动的源泉!所以说为客户创造感动并不难,难就难在营销人员是否真正有心和细心地对客户付出情感。

2.2用情、用心的做好一些“小事”

其他与顾客直接打交道的员工群体,其中包括销售内勤人员、办公室人员等,广义上可以包括营销工作者外的所有公司员工,他们也要求树立服务观念,用心用情于与顾客交往的每一方面。很多公司在对待顾客要求或其它各种具体问题上均设立“首问责任制”,我想这正是基于对一线员工的执行能力要求的这一宗旨。有时候,一句贴心的问候、或为顾客在运货车车厢内铺上一层废弃的锯木或破损塑料,这些小小的举措都可以让顾客产生发自心底的感动。而有时,一点细微的疏忽就可导致顾客转投竞争对手怀抱。一位企业家到泰国考察时感触颇深:一位顾客在某商场买了一台洗衣机,两年后他家从楼下搬到楼上,打了一个电话给这家商场的服务员。不到一个小时,服务员便来到他家,按照这位顾客的要求将洗衣机搬到了指定位置上。如此细小的事情,他们却服务得如此细致周到,消费者真是无可挑剔。在很多发达国家,商场销售的产品讲的是“终身服务”,让顾客真正体味到“上帝”的滋味。相比之下,我们有些商场的服务则相差甚远。

“营销无小事”,事事需用情、用心。情感营销只是方式和手段,只有满足消费者内心的情感需求,使其感动才是核心和真谛,否则情感的投放就毫无价值。如果公司和一线员工不能喻情感于为客户创造感动之中,仅一味沉湎于与客户混熟、交朋友的表面关系上,不仅不能让客户感动,还有可能让其掉入很多人惯有的“商家宰熟客、狠赚朋友钱”的思维中。美国推销大王乔·坎多尔福曾说过:“推销工作98%是感情工作,2%是对产品的了解”。从这一角度来说,不能注入情感,不是真正的营销,而营销中顾客不能感知并产生感动,营销的效果肯定不会明显。

参考文献

1江林.消费者行为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2朱志斌.情感营销思路初探[J].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2002(9)

3赵延升,刘庭.论情感在产品营销中的应用[J].乡镇经济,2002(1)

第7篇:核心论文范文

[关键词]核心能力中国邮政战略

一、引言

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如果企业不具备超出他人的竞争优势,就很难在市场上生存。许多人都一直在理论界和实践中探寻如何获得并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经过多年的研究,理论界趋向于从企业内部寻找竞争优势的根源,而企业核心能力论就是这种内部能力论的代表观点。而且,该观点自上世纪90年代提出以来就一直成为理论上和实践上探讨的焦点。

邮政企业在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的过程,要在分析企业现状的同时,必须要考虑自己的核心能力是什么,如何培育和发展自己的核心能力已成为邮政企业今后发展的重要问题。

二、企业核心能力理论介绍

自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PrahaladandHamel,1990)在《哈佛管理评论》发表“企业的核心能力”以来,核心能力和企业能力理论在企业发展和企业战略研究方面迅速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指导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显学之一。关于核心能力的内涵,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PrahaladandHamel,1990)认为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其后又认为核心能力是能使企业提供附加价值给客户的一组独特的技能和技术(1995)。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认为核心能力是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能力(HamelandHeece,1994)。概括地说,企业核心能力是指提供企业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基础的多方面技术、技能和知识的有机组合。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企业的重要特殊能力,不仅覆盖了企业所有的非物质无形资源,而且具备把与企业相关的变化因素整合到核心技能中去的应变能力。

企业长期竞争优势基础的核心能力必须具有如下特征:(1)价值优越性。核心能力应当有利企业效率的提高,能够使企业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比竞争对手更优秀。(2)异质性。一个企业拥有的核心能力应该是该企业独一无二的,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核心能力的异质性决定了企业之间的异质性和效率差异。(3)不可仿制性。核心能力在企业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积累形成,深深地印上了企业特殊组成、特殊经历的烙印,其他企业难以复制。(4)不可交易性。核心能力与特定的企业相伴生,虽然可以为人们感受到,但无法像其他生产要素一样通过市场交易进行买卖。(5)难于替代性。和其他企业资源相比,核心能力受到替代品的威胁相对较小。

三、培育邮政企业核心能力的原因

1.邮政传统业务服务产品发展空间正在缩小,业务发展难度在增加。一些工商企业发展不景气,造成社会对邮政业务的有效需求较小。同时电信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改造、提升了邮政通信网络,邮政借助电信新技术开发了新的业务种类,如绿卡、电子汇兑、电子商务等;另一方面,又无情地摧残着邮政传统业务,如信函、明信片等。

2.业务结构不合理。中国邮政企业业务发展很不平衡,业务结构也是参差不齐。不合理的业务结构势必会给邮政企业的发展带来危机。邮政储蓄、集邮两大类业务受政策、市场诸因素影响较大,其收入所占比重太大,企业经营风险也太大。随着中国储蓄银行的成立,邮政储蓄这一支撑业务从邮政中逐渐分离,也给中国邮政带了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3.网络运行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业务发展。中国邮政从网络层次和网络组织上看,缺乏能够适应不同业务需求的灵活性,弹性较小,调整周期较长,不能满足竞争性业务的发展需要。投递网络的建设相对滞后,某种程度上削弱了邮政总体网络优势,不利于业务的长远发展。

4.竞争对手日益增多,业务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这主要体现在包裹和特快专递业务方面,因受竞争对手灵活的运营机制、先进的服务手段的影响,业务增长日趋困难。

5.消费者消费理念日趋成熟,给邮政企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市场角度看,随着市场竞争的逐渐增多,邮政业务市场供求关系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买方市场已经形成,特别是邮政超市、邮政物流——配送、直递,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日趋成熟和理性,客观上要求邮政能够提供更快捷、更高质量的服务。

6.组织结构机关化。邮电分营后,邮政企业的组织机构沿袭了邮电合营时期的模式。这种组织结构类似于政府组织的内部架构,虽然很稳定,但适应性差。它采取的是高度集权的管理方式,人、财、物三大调配权集中于省级邮政局,各地、市邮政局和各直属单位只是执行命令,不存在现代企业制度所要求的那种产权纽带关系。这是一种准政府组织。具体来说,存在三个弊端:关系复杂效率低下;条块分割,利益不均;缺乏激励,队伍不稳。

四、培育邮政企业核心能力的途径与对策

核心能力的培育与提升实际上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邮政企业要在保持和发展普遍服务的基础上,抓好业务经营,向增值服务领域大面积推进,才能拓展生存、发展空间,形成核心能力。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实现:

1.进行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变革。邮政要增强核心能力,必须从战略的高度进行组织创新和体制变革。一是实行“一业两制”。根据中央两个转变的决定精神,计划经济体制要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改革投递体制。邮政最大的竞争优势在于投递网络,这个网络是其他任何行业都无法比拟的,邮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在于此。三要改革邮政辅业经营体制,实行主辅分离,实行经济结算,进行公司化运作。

2.培育专有文化战略。以价值观念、企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文化,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个性化、深层次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强烈地影响着企业员工的行为方式与偏好,并通过经营决策过程和行为习惯等体现在企业的技术实践和管理实践中。

3.合理调整业务结构。邮政要彻底改变对单项业务依赖性过大、抗风险能力差的状况,将结构性调整工作融于国民经济调整的大环境之中,与地方经济和文化同步发展。应根据各地市场的规律和特点,面向全社会多领域、多层次、多方位的需求,确定支柱性业务项目,包括开发性业务项目;安排资金或倾斜政策,使其在规模、水平上形成独特的优势,迅速成为邮政业务新的、有力的支撑点,提高邮政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逐渐形成多元化的邮政业务结构体系,使各类业务的增值率和主要业务项目的市场占有率明显提高。同时,适时地改变过去以实物性质划分业务种类的做法,以传递时限为服务质量标志,实施优质优价的战略,依据业务种类进行适应市场需求和成本费用变化的资费调整,使资费价格真正成为邮政业务结构调整和业务发展的重要杠杆。

4.推进企业信息化战略。顺应全球信息化发展的趋势,促进核心能力与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无论是在企业发展战略还是在内部运营机制上,都要尽可能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如网络技术、企业资源计划(ERP)、电子商务等,加快企业信息化步伐,并努力发挥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力争在一个新的较高平台上培育和发展自身的核心能力。

5.发展物流配送业务。由于传统邮政与现代物流相比,本身就有许多共同特点,如实现物品空间的转移、服务面向大众、实物信件、包裹等存储分配等。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厂商直销和网上购物也将使B2B、B2C物流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这也为邮政专注于第三方物流提供了市场机会。邮政应以第三方物流综合服务提供商为发展定位。

6.积极推进商业化经营。商业化经营是邮政走出困境的必然选择,是加入WTO之后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方向。在市场化条件下,邮政不仅是公益性企业,更是商用性企业,在市场化的商流、物流、信息流中肩负着社会商的重任。邮政这种商业性的市场定位,决定了它商业化运营的必然走向。要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就必须实行商业化经营,树立邮政大系统观念,强化全网的规模效益。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邮政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的转变,邮政商业化经营的步子才能迈开。

7.发挥网络优势,重组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运作流程。核心能力要表现这个企业所独有的,别人不可能轻易模仿的能力,这个能力是属于企业的,不是个人的。在邮政企业发展战略中,应该始终坚持把完善和提高网络优势作为邮政发展的基础。从技术改进不断完善中提高网络的技术支撑,从管理的不断加强中提高网络的服务水平,从外延的不断开发中提高网络的服务层面,使之成为一个技术领先、管理到位、服务触及千家万户的先进服务网络;始终坚持在业务的发展方向上突出网络的优势、把新业务的开发基于此网络平台来进行,如物流业务、邮购业务、电子汇兑等;始终坚持把提高网络的管理能力,增强网络的生产效率作为不断发展的动力;实现全网更科学的管理,更有效地投入产出。

参考文献:

[1]左震林张静梁雄健:中国邮政与电信企业实施战略合作的研究.科技和产业,2004.8

第8篇:核心论文范文

1.1坚持导向性原则我国的教育改革中一直强调要将德育教育放在首位,要坚持以德树人的原则,并要在教育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成果,其改变了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统定位,对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要以正确的舆论导向来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建立高校文化的过程中应该尽量满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并要做好对先进文化的传播、对科学理论的宣传,从而使教师和学生形成奋发向上的力量。

1.2坚持创新性原则高校文化建设在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创新性的原则,对学校的管理方式、形式以及内容等方面进行不断地创新,从而丰富高校文化的内涵。在高校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加强创造勤奋、团结、践行、求实的校风,学校应该积极地组织成立高校文化建设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学校的专题活动以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工作。

2高校文化建设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路径

2.1坚持传承和创新,建立高校文化建设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模式由于我国目前的众多高校中有大部分都是由中专学校演变而来,而不同的学校都有着不同的特色和历史,并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在高校文化建设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应该将传承学校的传统作为目标,通过不断地挖掘学校的优点,以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高校应该以“文化铸校”的战略为指导,将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专业特色以及文化活动相结合,积极地开展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平台,使文化的育人功能能够得到充分地发挥,从而有利于对高端技能型专业人才的培养。

2.2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的教育方针,只有坚持这种理念才能解决传统思想的限制,从而将高校文化建设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过程的工作落实到位。高校文化是高校根据学生的特点、教育的规律和目标经过长期积累而成的,校园的文化设施、建筑、管理制度以及校园文化活动都能体现高校文化育人的功能。因此,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际要求转变为学生的道德信念,才能营造出良好的育人氛围和环境。

2.3坚持以文化育人为主线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有着较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因此最受学生的欢迎。通过组织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并且具有对身心健康的自我调节功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良好的性格、形象以及思想道德品质的学生可以在学校形成一种影响力和号召力。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来引导高校的文化建设,其实就是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和思想教育让教师和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坚定的信念。

2.4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高校可以定时地组织内容丰富的校训、辩论赛、报告会以及主题班会等,让学生对社会主义荣辱观有着更为深刻的领悟。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来引领社会风尚,并要以培养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开展奉献精神教育为重点。学校要积极地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志愿者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以及职业意识。

3结论

第9篇:核心论文范文

1.1物质文化层面。

企业作为各类生产产品的制造者之市场经济体系的一分子,物质文化主要是指企业所制造的产品以及企业自由的物质设施等为主体的器物文化,它是以企业的物质形态为代表的处于表层的企业文化。

1.2行为文化层面。

行为文化主要指企业的领导和各级员工在生产和管理过程中、在企业员工的学习培训和业余生活中的各类活动的文化特征。它代表了一个企业的精神气质和社会形象。

1.3制度文化层。

这个属于企业运行和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层面,它主要涵盖企业管理机制、企业的组织运行机构和企业的现代化管理制度等三个方面,制度文化层是现代企业管理水平是否先进的核心层面,其水准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现实生存状态和未来的发展空间。

1.4精神文化层。

精神文化层居于企业文化的核心位置,它是在企业的长期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它主要是指将企业的领导和多数员工凝聚起来的大家所自觉认同的共同目标和基本观念,它主要包括:企业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认知、企业精神等。精神文化潜伏于企业文化的最深层次,它构成了企业的灵魂,也是企业文化之核心。企业文化的完整体系是由以上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所共同构成的,在这个体系中,精神文化居于基础地位,它从根本上决定和影响着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以及物质文化的状态、走向和水准,制度文化是一个纽带,它连接着精神文化与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从企业文化的现实展开和社会体认来看,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是企业的精神文化的辐射与体现。企业文化的四个层次是一个相互融合渗透、密切互动的关系,良好的企业文化体系可以实现四个层次之间积极的协调配合,打造一个内涵丰富、坚实有力又切实可行的企业文化。21世纪是一个全球化全面铺开、全面推进并广泛渗透的新时期,企业文化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领域,必须要紧密伴随时代的发展节拍,积极借鉴和整合现时代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优秀元素和成果。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导致了企业之间竞争的空前加剧,传统的单一型人才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需求。全面发展的人才成为企业的迫切需求。未来的企业文化的建构中要越来越致力于将员工从过去被动式的存在转升为对企业生产和管理的自由自觉的参与和融入。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快速提升和全社会物质文化水平的显著提高,社会关系的网络和其内部的交流将日益发达,这样的背景下,企业文化推动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这一人的本质性需求的实现,已经越来越成为现实的可操作目标。企业文化在人性的主旨上,不应仅仅把人当作“社会人”和“文化人”,更应把人看作“全面发展的人”,通过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来提升企业的成长空间和打造企业的良好社会形象。

2积极健康的核心价值观是构建现代企业文化的基石

按照现代管理理论,企业文化的体系表现为一个“陀螺”型结构的形态,企业文化的物质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制度文化层和精神文化层构成了四个同心圆,四个同心圆由一个共同的中轴———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串接起来。按照陀螺理论,企业文化不是一个静态的模式,而是一个动态的存在与展开过程。企业文化的水准高低,主要取决于企业核心价值观这一中轴与四个同心圆的相互耦合程度。按照企业文化的陀螺模型理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居于主导性的决定地位,精神文化是灵魂,制度文化作为支撑,行为文化是显性表征,物质文化是发展的基础。企业的精神文化是企业的灵魂,精神文化中最关键的基础和驱动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按照管理理论,处于起步阶段的小企业主要依靠经验式的人的管理,当规模扩大时,则提出了制度化管理的要求。当企业进一步发展面临做大做强时,企业文化的诉求就成为迫切的需求。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活动如果缺失了精神文化的引导,如果只是对物质利益的纯粹追求,那企业的危机将时刻伴随。现代企业必须要在经济利益最大化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之间,找到一个平衡,不能为了企业的一己私利而置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于不顾,这也是当前我国企业发展面临的一个现实难题。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在企业文化中起到支配和统率地位,它主导着企业的未来发展目标,引导着企业的精神坐标,它也能够有效的抑制不利于企业及员工现实和长远发展的一些消极因素。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企业发展的标尺,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成功的企业都有自己独到的核心价值观。譬如,联想集团的核心价值观是“说到做到”;海尔集团的核心价值观是“敬业报国,追求卓越”;飞利浦公司的核心价值观是“客户至上、言出必行、人尽其才、团结协作”;丰田公司的核心价值观“上下一致,制成服务;开发创造,产业报国;追求质朴,超越时代;鱼情友爱,亲如一家”。

3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向导,引领企业文化的发展

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企业核心价值观伴随资本主义的早期、中期和现代时期的不同阶段,先后经历了利益最大化价值观、管理至上价值观和社会效益价值观等的变换,从早期资本主义企业的片面追求经济利润最大化到对管理制度的关注、再到对企业经济利益、个人利益和社会效益的统筹兼顾,西方企业经历了一个核心价值观随着时代而进步的进程。我国的企业在积极融入全球化竞争的过程中,可以积极借鉴西方企业的优秀价值观,但我们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一定要自觉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党的十报告中,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按照“三个倡导”,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应注重以下两方面:

3.1企业文化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一定要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要自觉的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积极成果指引企业文化;要在企业文化中大力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员工自觉的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信念;塑造新时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我国一些知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纷纷提出了“产业报国”的理念,提升了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培育了企业员工强烈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自尊心,员工的“爱国”和“敬业”,最后必须会有力地推动企业的现实和长远发展。

3.2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切实维护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