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化艺术产业管理范文

文化艺术产业管理精选(九篇)

文化艺术产业管理

第1篇:文化艺术产业管理范文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 发展趋势 艺术管理 启示

当前,各国政府越来越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文化创意产业是21世纪最具活力的朝阳行业。加强艺术管理,向大众提供文化性、艺术性、精神性、娱乐性产品,将引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一、文化创意产业及艺术管理的内涵概述

(一)艺术管理内涵

艺术管理中的一种是侧重于艺术产业的政策性管理,如政府出台政策对美术品业、音像业、影视业、文学出版业、舞台表演业进行管理。艺术管理还有一种是对文化艺术产业自身的微观管理。本文所指是后者。文化艺术产业包括文艺演出、文化娱乐、影视、文化旅游、音像、艺术培训和艺术产业,对这7个产业的管理都叫艺术管理。

(二)文化创意产业内涵

指以人们精神文化娱乐需求为基础,以高科技技术手段为支撑,以广播、电视、网络等新传播方式为主导,以文化艺术与经济全面结合为特征的一个新兴产业。这个产业的核心是创意,根本手段是创作、创造、创新,本质特征是情感逻辑和自由表达,产品具有文化性、艺术性、精神性、娱乐性的特征。

文化创意产业的新内涵是数字内容产业,数字内容产业以创意为动力,各种文化资源与最新数字技术相结合,数字内容产业赋予了文化创意产业新的时代内涵,引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二、文化创意产业与艺术管理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艺术管理是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微观管理,以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事业发展为目的

文化创意是时代梦想的符号化,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非物质性。艺术管理应该把握人们的时代梦想,包括人们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关注人们的情感逻辑,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不断更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意。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意为艺术管理发展与创新提供动力

文化创意产业以文化为内容,创意为导向,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手段,以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为产业的核心价值。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意推动了艺术管理的发展,艺术管理的发展又使文化创意产业具备越来越多的创意特色。两者是相互交叉、相互依存、螺旋上升、共同进步的关系。

三、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影视、图书、音乐、美术、戏剧及艺术品等文化娱乐消费越来越大。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附加值高、可持续发展性等特点,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成为不少国家的强国发展战略,是21世纪最具活力的朝阳行业。

步入21世纪,我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呼声日益增高,政府不断出台新政,积极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效益明显。据统计,2011年我国文化产品出口总计187亿美元,是10年前的6倍,其中视觉艺术品出口93.3亿美元,占同期我国文化产品出口的49.9%。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速度惊人,是历史最好时期,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预计到2016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将达1.8万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5%以上,文化创意产业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文化创意是时代梦想的符号化,具有非物质性,创意产品就是要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所以所有文化创意产业都要以创意为动力,以“梦想”为导向,提供大众喜爱的文化、艺术、精神、心理、娱乐产品。

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艺术管理的启示

(一)艺术管理以“梦想”为导向

20世纪90年代,“韩流”在我国文化市场成席卷之势,诠释了文化创意产业对艺术管理的启示。90年代,我国正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人深感精神压力巨大,梦想追求安定、温馨、富足的生活。韩国影视剧画面的美轮美奂、生活场景温馨感人,这些正好满足了广大中国观众的精神需求,这就是“韩流”成功的重要原因。

人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就会追求更高的精神文化层面需求。演艺事业就要生产丰富的文化产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如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让专业和业余青年歌手站在舞台上展示才艺,平等竞争,接受公开选拔,这一创意符合人们反对办事托关系的精神需求。青年男女站在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舞台上展示了平等竞争、超越自我的现代精神和直面生活、勇于挑战的胆略智慧,所以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在社会上反响强烈,深受人们青睐。

(二)艺术管理要以创意为动力

国内电视选秀类节目属于创意产业,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现场直播歌舞表演,选拔表现突出的选手,艺术管理与电视业的结合是很好的创意。此后,电视综艺节目纷纷涌现,丰富了电视荧屏,综艺节目收视率激增,我国的演艺事业因此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后来各电视台互相抄袭,创意匮乏,节目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电视选秀类节目开始走下坡路。后来艺术管理者以创意为动力,使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快乐男声》大放光彩,随后东方卫视的《我型我秀》《舞林大会》等节目,在商业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功。

艺术管理创新造星机制。明星不是天生的,推出一个明星,要花费大量的金钱和精力,成本高昂。艺术管理者创新造星机制,创新选秀节目,“超女”“快男”以低成本造星,效果明显,收获却相当可观。

艺术管理是对文化艺术产业的微观管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是以创意为动力,以“梦想”为导向,大量生产富有精神性、娱乐性的文化艺术产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提升的精神需求。这一发展趋势正是我们艺术管理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参考文献:

[1]蔡双立,梁强.创意产业需求诱导性变迁与发展机制研究[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2]李思屈.审美经济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特征[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8).

[3]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6.

第2篇:文化艺术产业管理范文

关键词 艺术管理 文化产业 作用

随着经济以及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产业总体也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文化产业是我国的重要产业形式。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开始快速传播,新媒体也不断得到推广,这都极大地影响了文化产业。各种文化节目的兴起,为人们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娱乐活动,极大的充实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另外,新技术也催生出了一些如手机文件、电子票务等文化形态,丰富了文化节目的播出渠道,使文化产业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同时,我国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增加了各种文化传播的渠道,给传统的文化传播的渠道如剧院等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但也创造了许多的机遇。

由于文化领域的多渠道的发展,文化产业也是怪相不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我国为了规范文化产业的发展,制定了许多政策以及制度来推动其发展,不断壮大产业的规模,力求真正的提升文化在国际上的市场竞争力。目前,我国文化产业虽然发展迅速,可是发展的水平仍然不高,并不能满足人们急剧增长的精神需求。另外,我国的文化产业也没有形成完备的市场体系,发展中也会有很多问题存在,因而加强文化产业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一、艺术管理现状

我国在经济以及政策上为文化产业上制定了很多规定。这些规定为文化产业指明了方向,规定着它的既定路线,推动着文化产业的平稳发展。同时,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需要有名的策划人、管理者以及经纪人等不断创作出优秀的文化作品。目前,文化产业的管理者主要有其他事业或企业单位的领导人转变过来的,或者是其他专业以及部门跨行转过来的管理人才,以及一些家族的艺术领域的管理者,这些管理者既不属于艺术专业,也不属于专门的管理专业,属于个体私营户。管理者的多样以及不专业性,就极容易导致文化行业的不规范甚至是混乱现象的发生。

由于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比较小,市场也不是非常成熟,仍是粗放的阶段,也没有一个确定化的标准对文化行业中的具体现象进行规范,所以体制中的一些传统惯性并没有完全消除,低端的运行机制更显示不出管理者的水平与专业素质。其次,有些其他行业的领导人转到文化产业,新建的企业因为缺乏文化产业高端技术管理人才,不能进行专业以及有效的市场管理,从而导致问题的发生。另外,有部分艺术家建立自己的文化产业时,因为大多都是家族式的起步,为了防止外来人员对自己不忠心,一般来说并不愿意招聘外来的管理人才,这就会导致企业会存在其他民营企业共有的一些弊端。

二、艺术管理作用

(一)争取门票

在电影、戏剧等行业,加强管理对争取门票也有很大的影响,是剧院以及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式。如今人们一般都是利用网络、电视媒体等途径欣赏艺术的表演,而很少会去现场进行观看。现在越来越多学校已经开始重视学生对于古典艺术、传统文化表演的欣赏,可是对于成年人来说,仍旧是很少参加此类活动。这样的现象一方面是因为现代人的生活普遍都比较忙碌,很少有人会有时间和精力到一些表演现场进行观看;另一方面,由于这些现场表演的宣传只是停留在海报等比较传统的方式上,并没有有效地利用网络或是媒体这一有效的传播方式,因而导致观众对于表演的场次和内容经常不能及时地进行获取。

(二)培养骨干

加强管理,有助于培养出一批有极强竞争力和实力的行业骨干。文化企业的骨干能够带动文化企业的发展。政府可以在一些文化企业中选择一些竞争力比较强、成长空间也比较大的企业进行重点的政策扶持,尽可能的增大企业的规模,实现文化企业的资源的优化整合。文化企业骨干能够极大的引导以及鼓励企业实现资本融资,培养出一批文化产业的投资者并且引导文化产业更进一步的发展。另一方面,我国也拥有一批极具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娱节目,可是经常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处于不利的地位。如果我国能够利用好地大物博、民族资源丰富的优势,便能极大的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增强社会效益

加强管理,可以实现文化产业的制度化发展,有效地增强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相关企业一定要尽可能地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的健全体制,尽可能地增强企业创新的能力,不断地适应人们日益变化的需求。另外,对于国外的一些优秀的文化特色,我国可以进行适当的学习以及借鉴,结合中国实际,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繁荣。文化企业需要不断的扩大企业规模,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以及市场竞争力,如果有可能,也可以积极拓展国外市场,加强文化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以及影响力。好的文化管理可以极大地促进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增强文化企业的经济效益,并且有效的提升社会效益。

三、艺术管理措施

(一)重视管理

文化管理的观念是从欧美传到中国的,它的观念虽然早就存在,可是在中国却并未像西方一样得到足够的重视。大多数人只是停留在知道的阶段,却并没有站在一定的高度上进行科学的思考以及专业的管理,从而指导文化企业的发展。中国的艺术管理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进行改革以及完善。中国艺术行业的创作能力很强,可是和国外相比,收入却没有他们的高,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中国没有完善的艺术管理体系,不能进行科学的管理。因此,在艺术行业里,政府以及企业一定完善现有的管理体制,并且要切实的落实这些管理措施,走高度专业化的市场道路,统筹规划以及激活文化中的各个要素,真正实现快速以及长远的发展。

(二)引入先进管理要素

国家为了更好地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也要利用相关的法律以及政策,积极引进优秀的文化艺术的管理人才。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果不善于利用以及保护,就很有可能会被别人给窃取以及利用。例如,花木兰是我国传统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形象,可是美国却利用了相关的知识,创作了花木兰的动画剧,不仅利用该题材开发了众多的文化产品,而且衍生了古代的服饰、兵器等文化产品,打造了一个完整的文化产业链,从中获得了巨额的经济利益,而我国却对此无能为力。这充分显露了我国的文化管理环节的薄弱。因而,文化产业一定要积极的引进先进的管理以及文化要素,弥补我国文化管理上的不足,以避免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

四、结束语

我国的文化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现在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对于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我国的文化管理却远远跟不上其发展的步伐,导致文化产业内有很多问题发生。因此,我国政府一定要加强对文化产业的监督以及指导,改变传统的管理惯例,不断地完善文化的管理体制,实现文化产业的高速的发展。

(作者单位为陕西省崔家沟监狱第六监区)

[作者简介:王唯晨(1991―),男,陕西西安人,本科,研究方向:人体结构素描、油画、色彩对人感知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3篇:文化艺术产业管理范文

一、艺术管理创新模式实施策略的提出

艺术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涉及社会学、管理学、人才学、法律学、政治经济学等诸多学科,它以现代管理理念和艺术理论为依托,同时又是以文化市场需要而设计的一门专业学科。近几年,随着艺术产业的大发展和大繁荣,艺术理论界对艺术管理模式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以求形成符合艺术发展规律和艺术市场需求的艺术管理模式。经许多实践证明,目前用传统的艺术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艺术发展需求,难以实现艺术产业的最优化发展。目前,无论是国家、社会,还是艺术理论界,都在对艺术管理模式实施对策不断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虽然在实际实施中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至今并未形成完整的符合艺术市场发展需求的艺术管理模式理论体系,所以其已成为当今艺术行业相关者极其关注的课题。鉴于以上所述,本文将通过艺术管理模式中的三个主要因素:艺术价值、市场价值、社会价值进行创新结合,探究艺术管理创新模式在实施中的策略,以便实现各个环节价值链的最优化,将艺术自身的艺术价值最终融入到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中,形成一条相互依赖和互相影响的价值链,从而探究出艺术管理创新模式在实施中的策略。

二、艺术管理创新模式实施策略探究

在艺术管理模式中,最主要的三个要素是艺术价值、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这三者之间,在以往的艺术管理模式中是将其割开的,不同的管理者因过于偏重某一方面,所以没有充分发挥三个因素之间的优势,未形成有效的管理模式理论体系。从各种实践中证明,这种割开的管理模式,并不能让如今大繁荣的艺术产业有效健康稳定地发展。鉴于以上论述,将从艺术管理模式中的三个主要因素角度出发,探究艺术管理创新模式的实施策略。

(一)强化艺术产业管理模式中相关人员的理念

1.艺术创作者

艺术创作者作为把特定的艺术内容或艺术形式转化为艺术形象、艺术作品和艺术文本的艺术创作主体,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新理念,在创作过程中不仅需要重视提升艺术自身价值,而且更需要更新创作理念,开拓视野,大胆创新,掌握艺术创作新理论,创作出符合现代艺术产业市场发展需要的艺术作品。

2. 艺术经营者

艺术经营者包括艺术产业内部管理者、艺术行业机构和艺术推销者,作为把艺术产品推向艺术市场的主体,其最终目的是实现艺术市场经济,这就需要艺术经营者根据市场需求,在有效的营销管理理念指导下进行相关艺术产品销售,实现艺术产品的市场价值,但这不仅需要艺术经营者具备新管理理念,还应具备相关艺术欣赏新理念,权衡好艺术管理模式中的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之间的关系。

3. 政府相关部门艺术产业管理者

政府相关部门艺术产业管理者作为艺术市场的宏观调控部门,而且其在传统艺术管理模式中注重的是社会价值的创造,但在现代的艺术管理创新模式实施中,在理念上不仅需要注重艺术产品的社会价值,还应通过各种宏观调控手段,利用艺术市场管理新理念维护艺术产业市场,推动艺术产业的发展。

(二)健全完善艺术产业机制

1.加强艺术产业市场管理

艺术产业和其他产业一样,只有在有序健康的市场环境中才能得以生存并不断发展,而艺术产业作为目前迅速发展起来的产业,在市场管理上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管理体系,所以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艺术市场的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强艺术产业市场管理,让艺术产业在有序的市场环境中健康快速发展。

2. 建立完善的艺术管理机构

在艺术产业管理机构中,虽然政府相关部门针对艺术产业这一新兴发展产业领域成立了相关的管理机构,但大多数都是在相关文化部门或者宣传部门下设立的,还没形成独立的艺术产业管理机构,这也导致管理层次上没有得到充分的落实,而且这些部门的相关管理者一般都不是艺术管理专业的人员,他们并没有足够完善的艺术管理理念和理论知识,所以很有必要建立强有力的艺术管理机构,根据市场需求,推动艺术产业的健康发展。

3.健全完善艺术产业法律法规政策

(1)健全完善保护政策

传统艺术产业传承发展至今,已有一定的历史,目前在我国一些地方已经出现没落甚至消失的传承发展困境,尤其是在经济不发达地区,面临的传承发展困境尤为明显。例如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数量聚居最多的省份,在一些少数民族乡村形成了当地独特的传统艺术民间文化,可是由于在传承发展过程中,没有得到相应的保护措施,导致很多传统民间文化出现了没落甚至消失的困境。

(2) 健全完善鼓励政策

加强传统艺术产业文化保护队伍的建设,利用一定的激励政策,鼓励当地企业和个人参与到保护艺术产业的工作中,充分调动全民保护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壮大传统产业文化保护队伍,通过鼓励政策的实施,让他们形成保护艺术产业的意识。

(3) 充分落实艺术产业法律法规政策

在我国,虽然建立了关于艺术产业的法律法规相关政策,但是从艺术产业管理实践中,并未完全得到实际意义上的落实,一些艺术产业管理者仍然在钻漏洞。例如目前在画廊产业管理中,尤其是在画廊产业市场中,仍存在鱼目混珠、严重炒作现象,夸大艺术作品的市场价值,扰乱画廊产业的健康发展环境。

(三)深度挖掘艺术资源,提升艺术自身价值

1.组建专业的艺术资源考究队伍

专业的艺术资源考究队伍不仅需具备学术新理念,而且还应有艺术产业深度挖掘方法,对艺术产业资源进行全面挖掘考究,从实际上丰富艺术产业的自身艺术价值。

2. 深度挖掘艺术资源自身艺术价值

传统艺术产业传承发展至今,最重要的核心是其自身拥有艺术价值,且艺术产业之所以得到大众喜爱,最主要的核心也是其拥有艺术价值,可供大众欣赏,满足大众精神上的需求。

(四)创精品艺术项目,树立品牌

1.与时俱进,推出崭新的艺术产业形式

在传承与发展传统艺术产业的同时,需要有全新的艺术产业意识,抓住艺术市场受众的需求,融入现代艺术产业元素,推出崭新的艺术产业形式,进一步满足艺术市场观众的需求,创造更好的艺术市场价值。

2. 展现艺术产业特色,创新发展

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建造稳固的市场。艺术产业作为精神服务产业,其发展更应在展现艺术特色的同时,在遵循原有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大胆进行创新发展。

3. 树立品牌艺术产业

品牌是具有经济价值的无形资产,是在人们的意识当中占据一定位置的反映。在文化产业市场中,艺术产业想要占据稳定的市场观众,就必须拥有自身的品牌艺术,形成独特的标识,这样艺术产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走在前列。

(五)艺术产业多元化发展

1.建立完善的艺术产业互联网信息系统

目前,互联网迅速发展,普及度相当广,关注度也不低。艺术产业在互联网中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不仅将为艺术市场需求者提供更全面的艺术产业信息公布,也便于艺术产业最新动态,让艺术产业渗透在人们的生活当中。

2. 与其他产业合作,促进艺术产业多元化发展

艺术产业可通过自身艺术价值产生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的同时,拓宽艺术产业的发展途径。例如戏剧艺术除了可以独自搬上舞台演绎之外,还可以与音像制业、出版业等产业合作,进行系列衍生品开发,丰富艺术产业的发展形态。

3. 扩大艺术产业推广渠道

推广面是否宽广,对一个产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艺术产业管理营销过程中,可利用不同的推广渠道对艺术产业进行推广,不仅可以吸引社会的关注,而且可以提高艺术产业受众的覆盖面,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争夺更大的市场。

第4篇:文化艺术产业管理范文

关键词:艺术管理;研究生就业难原因;社会多元化需求;就业竞争力提升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5-0223-02

一、艺术管理学科特点

千年以前,艺术管理活动已登上艺术历史的舞台,但正式进入大众视野并被广为认知却是在20世纪后期。清晰的艺术管理教育开端是20世纪70年代,以英国、美国为先导。

市场的迫切需求是艺术管理学科出现发展的根源。艺术管理学科涵盖领域十分庞杂,字面上可理解为艺术与管理的交叉。同时,还需要艺术管理研究生涉猎人文历史、经济法规、社会科学等多领域知识。最为重要的一点是艺术管理专业相比其他艺术类专业更加重视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与商业领域的联系紧密。总体来说,艺术管理学科特点可以概括成厚基础、宽知识、重实践。此外,社会的多元化需求使得艺术管理多领域交叉融合、重视市场实战,成为艺术管理的专业的特色。

二、艺术管理研究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一)内因

艺术管理研究生对自己定位不明确。艺术管理学科内容纷繁,涉及面广。面对这样一个交叉融合的专业,研究生很难找到清晰明确的定位,使得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存在盲点。

艺术管理研究生自身缺乏就业意识。大多数研究生对就业意向缺乏认识,极少数人关注就业形势,不够了解目前市场对艺术管理专业的需求,对于提高自身实践能力认识不足。

艺术管理研究生对就业期望过高。大多数研究生就业期望较高,很多人选择在大城市“蜗居”,不选择基层就业。加上专业对口的要求使学生就业面更加狭窄。

(二)外因

1.社会因素:艺术管理受就业区域限制。目前,艺术管理专业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北上广等经济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对艺术管理人才需求较少,受就业区域限制,艺术管理研究生就业面狭窄。

2.学校因素:

艺术管理专业培养定位不明确。面对文化产业百花齐放的复杂现象,导致高校对艺术管理专业培养定位存在困难。有的高校以培养全方位、复合型管理人才为目标,而有的高校又旨在培养文化产业领域中应用型人才。目标定位的不明确,使得人才培养有诸多局限。

艺术管理专业教师资源相对匮乏。学科综合性和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是缺乏专业教师资源的重要,这是艺术管理专业发展遇到的最大瓶颈。

艺术管理课程体系不健全。大多数高校艺术管理专业所开设课程的科学性有待考究。艺术管理专业历史不长,研究文献成果有限,各个高校的核心课程内容设计也不尽相同,缺乏统一有力的标准。

忽视对艺术管理研究生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目前高校人才培养受教学体制、学生培养模式、教学经费的限制,让研究生的管理教学中缺乏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环节。

三、社会对艺术管理研究生的多元化需求

当下,文化产业发展是不可阻挡的潮流与趋势。艺术品市场生机盎然,美术馆等非赢利艺术场所日趋完善,新的艺术组织不断出现。市场对艺术管理研究生提出了多元化需求。

艺术管理专业在国内的发展史只有短短十几年,仍处于探索初期,但该专业在摸索过程中也培养出一批活跃在文化产业领域的管理者。

十几年的探索表明,艺术管理人才应具有艺术审美与管理双重素养。艺术管理的从业人员,必须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既具有创新精神,又深谙艺术产业运作模式,熟悉相关法律法规,是对文化产业具有推动作用的高级专业人才。

天津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主任张蓓荔认为,根据艺术管理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目前市场对艺术管理人才的需求有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高水平创意人才,这部分人处在艺术管理顶端,对艺术管理发展的方向有决策权,是艺术管理生存与发展的动力核心。此类高端创业人才在市场上极其匮乏。第二层面是管理运作人才,这部分人处在艺术管理中端,是艺术管理发展的支撑人群,对艺术产业发展的规模速度直接起作用。市场上既懂艺术又懂管理运作的人才不多。第三层面是技术人才,即能够根据不同艺术组织的需要和决策者的要求进行设计制作的人员。这部分人处在艺术管理底端,是实现艺术管理的基础。艺术管理技术人才包括舞美设计与制作、广告设计与制作、影视工程技术、摄影技术、出版发行等方面,这类技术性人才市场缺口很大。

四、艺术管理研究生就业竞争力提升机制研究

基于对艺术管理研究生就业难原因分析及社会的多元化需求,为解决艺术管理专业研究生就业“瓶颈”,缓解就业压力,对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理论构建,拟提出艺术管理研究生就业竞争力提升机制,如下图所示:

(一)内因

艺术管理研究生应从自身出发,尽早找到适合自己的定位。研究生应根据自身的特长特点及市场需求,明确自己适合艺术管理人才需求的层面,早日找到专业突破点。

艺术管理研究生应加强就业意识。研究生在读研期间应密切关注就业形势,充分了解目前市场对艺术管理专业的需求,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艺术管理研究生应脚踏实地,树立科学就业观。随着文化产业的大力发展,艺术管理专业市场前景广阔。研究生应客观理智的对待就业问题,抛弃死守大城市的观念,深入地方基层,根据自身状况科学合理的选择最优工作岗位。

(二)外因

1.社会因素:十报告提出,要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艺术繁荣是文化繁荣的一个重要方面。希望政府及有关部门积极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削弱艺术管理专业就业区域限制,从而拓宽艺术管理研究生就业面。

2.学校因素:

明确艺术管理专业培养定位。艺术管理专业培养定位应坚持“围绕艺术、成就精英、依托文化、走向市场”。学校可以选派就业指导教师到用人单位调研,了解用人单位对艺术管理研究生的专业需求,紧跟时代脚步对艺术管理专业明确定位。

加强交叉学科的师资力量的培养。师资是提升艺术管理研究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环节。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能否达到预期均取决于是否有能够融汇贯通艺术与管理等多方面知识的教师。就目前艺术管理专业师资力量而言,具有交叉学科融汇贯通能力的教师相对较少。从事艺术管理教育的教师学科背景主要有文史哲学、艺术学和管理学。不同的学科背景都有其独特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不足。高校应有意识地引进自身缺乏的其他相关专业师资力量,鼓励青年教师跨专业攻读博士学位,进而形成真正跨学科的师资力量。

完善艺术管理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设置应准确处理“通识”与“专业”的关系。艺术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应强调综合性、相互渗透性和学科交叉性,还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艺术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方针应以艺术学为基础,以管理学为指导。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应夯实艺术管理学科基础,同时让研究生能掌握不少于两个的专业技能。在通识课程设置上应紧追市场需求,让研究生掌握实际就业中所需知识。通识课程更注重加强学生的文化修养,专业教育则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二者的完美结合可突显出知识的整体融合性,使得艺术管理研究生能够真正成为文化素养高、专业操作能力扎实的高端应用型人才。

根据学科特点,实践在艺术管理专业教学中占很大比重。艺术管理学科专业的应用主要是艺术管理两方面的实践。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外延拓展,是提升研究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环节,是检验教学效果,培养多元化发展的艺术管理人才的重要途径。艺术管理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实践环节拟包括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导师合作以应用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

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生可以参与导师工作室课题,在学校完成实践内容。该模式以导师决策为主,研究生与导师相互协调,从而锻炼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在课题研究的同时,设计管理研究生要协调内部成员与外部人员的交流沟通。这种实践模式针对培养学生的专业设计能力、与人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该类人才大多以底端结构技术人才出现在未来就业岗位。

与企业导师合作以应用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

与企业导师合作以应用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处在日趋成熟阶段。学校应主动拓展合作渠道,取得多方面的社会支持,建立合作模式,让研究生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和市场开拓,体验经营管理过程。此外,聘请企事业单位高级管理人员做企业导师,构建联合培养模式,使研究生真实感受艺术市场的实际运营,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增加研究生实践机会。此模式有利于促进双赢局面的形成。该类人才大多以中端结构管理者出现在未来就业岗位。

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处在探索阶段。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创业。学校应给予一定帮助。学校应积极搭建沟通交流平台,推广学生的创意作品,帮助研究生做好融资准备,提升研究生的社会竞争力。要成为强有力的后盾,尽快使其创意产品化,并获得经济收益。同时可以针对市场对人才的核心要求开展培训,不断提高研究生的从业素质。这种模式下要求研究生知识视野开阔,基础学科扎实、能够做到多学科融合。该模式需要研究生独立决策。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该类人才大多以高端结构决策者出现在未来就业岗位。

必须提出,提到的三种人才实践培养模式并不与人才类型一一对应。基于社会的多元化人才需求,通过建立人才多样化实践培养模式,完善艺术管理研究生就业提升机制,从而更好的指导艺术管理研究生的培养。

本文为中南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2jg05

参考文献:

[1]王希俊,李精明.多元视角下设计管理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A].模式探索.2011.04.

第5篇:文化艺术产业管理范文

——题记

艺术管理专业最早是在20世纪西方艺术教育中提炼出来的,这与西方国家政府的艺术政策和管理体制密切相关。自从美国的耶鲁大学戏剧学院1966年成立研究生剧团管理专业,创办了西方国家第一个艺术管理的大学专业后,许多西方的综合性大学都开设了艺术管理专业,如加拿大的约克大学、英国的伦敦城市大学、南澳大利亚大学等。①目前,美国的艺术管理教育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艺术管理专业教育内容由最初的艺术教育领域发展为与艺术相关的多学科领域教育,如:艺术娱乐、传媒管理、艺术法律研究、艺术行政等。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相继有部分高等院校开设了艺术管理专业,但正处于起步阶段,就本学科教育体系的科学性、规范性和系统性而言,与西方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一、艺术管理教育的必要性

艺术管理既包括艺术行政管理又包括艺术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管理,在遵循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对艺术产品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管理。wwW.133229.cOM在管理的过程中,不仅要满足最终消费者的需求,同时要满足艺术产品创作者的需求,只有达到二者的相对平衡,才会使整个艺术生产过程达到最优化。

1.艺术生产理论决定了艺术管理教育的必然性

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认为,“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定的基础。”②艺术生产过程是艺术劳动者的劳动与艺术生产资料相结合,创作生产艺术产品的主客观相统一的过程,是艺术生产力与艺术生产关系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过程。在人类的生产劳动中,艺术生产是精神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也要遵循最根本的生产规律。

对艺术生产过程进行专业化的管理,是在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艺术理论知识基础上,遵循经济规律,按照管理理论对艺术领域的精神产品进行专业化的管理。因此,需要培养艺术理论与经济管理理论相融合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2.艺术市场的高度专业化要求专业的艺术管理人才

面对竞争激烈的表演艺术市场,专业艺术团体的管理应是将艺术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过程和机制,不应成为“体制改革”的对象,因为艺术院团亏损大多是经营性的亏损而非体制性的亏损。如能先解决好院团的管理问题,那么体制改革的绩效也就充分地体现出来了。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艺术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一个组织发展潜力的大小,甚至决定其生死存亡。

目前表演团体的管理人员主要由专业艺术工作者转行担任,由于缺乏必要的现代管理知识(特别是营销方面)的培训和实践,院团管理人员缺少必需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对管理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传统的“管人、管事”层面,对现代管理的战略意义和基本内容缺乏足够的重视和了解,无论在对内的财务、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方面,还是对外的市场开拓、公共关系方面,都难以承担起推动整个院团发展的重任。

无论是表演团体还是演出经营机构,艺术管理人才都是其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前提和有力保障。

二、艺术管理教育的特点

作为我国新兴学科的艺术管理专业具有自身的教育特点。在结合艺术知识和管理知识的基础上,将感性教育与理性教育融合,充分利用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两个平台,为培养高层次、复合型的艺术管理人才提供最广阔的发展空间。

1.理性培养与感性培养的统一

艺术是感性意识的融合,管理是理性思维的归纳,若想将二者有机结合,就要运用理性思维去客观认识感性的艺术及艺术形态,在理性、客观、规范的管理体系中融入艺术的个性化、专业化、多元化、抽象化的表现形态,这样才能在感性认识基础上附加逻辑的理性规范。艺术管理专业恰是将感性的艺术与理性的管理相交叉,找到二者的相交部分,在共有的知识内容下寻求针对艺术市场的动态、规范、秩序的管理研究体系及教育体系。这就是艺术管理专业所要研究的内容之一。在艺术市场运行中,将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管理策略、管理程序等施之于市场运作的各个环节,使得整个项目进行得专业、合理、有序、规范、系统,这就是艺术管理教育所要完成的人才培养目标之一。

2.管理知识与艺术知识的融合

在我国,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信息管理、经济管理等专业领域的教育教学逐步与国际接轨,将其最前沿的管理知识带入了中国的管理教育中。艺术管理专业所要考虑的是如何将管理的理论融入艺术的知识领域里,不能按部就班、生搬硬套,更不能张冠李戴、不懂装懂,以管理领域的资深学术资格充当艺术管理的学科前沿专家。艺术管理学科要有一定的艺术专业鉴赏与研究的理论深度,同时要成为能够统筹、管理、组织、计划、领导、控制各种艺术活动的管理人员,这才能真正做到管理知识与艺术知识相融合。

3.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的平衡

这个学科特殊之一是因为它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特殊之二是因为它仅通过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理论知识只是艺术管理专业学习的一个必备基础,社会实践的广泛参与和学生组织与策划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才是其教育的关键所在。实践教学通常是辅之以课堂学习,但艺术管理专业却是并驾齐驱、双管齐下、缺一不可。因此,有可能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堂课就会让他们去体验艺术市场,感受那种个性的竞争和形态的多元发展。实践与课堂教学始终是两条并行轨道,在艺术管理教育的探索之路上不断延伸、不断拓展。也只有在这种双轨支撑下前进的学科才能逐步走向完善和成熟,真正通向国际化的教育平台。

三、对艺术管理教育体系的架构分析

艺术管理教育在我国刚刚起步,从我国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大发展的需求出发,立足国情,面向世界,以开放的思维、科学的视角,构建艺术管理教育体系是一项十分紧迫而又意义重大的任务。笔者以为,艺术管理教育应以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实战派艺术管理人才为目标,坚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 构建以艺术类公共基础课为主体、以管理类经典版专业课程和经济类经典版专业基础课程为两翼的理论教学体系,强化实践、实战,着力培养组织协调、营销策划和项目管理三大能力。

第一方面是理论教学。在课堂教学这一环节中,应牢牢把握艺术管理专业本身的特性与本质。在这里,可以将艺术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内容分为三大类。

1.艺术类

这是艺术管理专业教学的公共基础课程。艺术的领域很广,可以根据不同院校所针对的教学方向而定,如:音乐表演艺术、绘画艺术、舞蹈艺术、传媒艺术等。而后在各自领域再开辟新的分支课程,增加史学类研究、鉴赏类评论和美学类认知等。

2.管理类

这是艺术管理专业教学的专业课程,也是所有管理专业的学生所必修的通识类课程,包括:管理学、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学、企业文化学、战略管理学、营销策划学、项目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

3.经济类

这是艺术管理专业教学的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经济学原理、文化经济学、艺术经济原理、文化筹资学、资本运作、财务会计、统计学等。

这三类学科是一个整体的循环体系,在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基础上,根据学生各自发展方向的不同再进行散射性的延续。

第二方面是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分为实践写作和实践管理两方面。实践写作包括:项目策划书、计划书、可行性报告、调研报告、商务议案、财务报告、融资策划书、演出合同、协议拟定等方面;实践管理则包括表演团体调研、演出场馆调研、演艺机构调研、演出市场调研等方面。

实践教学的成败关键在于其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发挥作用确立的好坏。找到学生研究方向与实践载体相吻合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不容易的,因此,要通过长期的揣摩和历练,才能探索出符合研究方向且有利于教育教学本身的特色实践教学模式。

艺术管理专业正在蓬勃发展,在英国、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艺术管理教育也有其渊远的发展历史,植根于整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沃土中。现在,我们国家刚刚种下了稚嫩的种子,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专业的教学滋润、特色的艺术滋养,这一粒粒种子将会厚积薄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磅礴的发展态势。

现在,我国艺术管理学科已向国际化看齐,积极探索先进的教育模式和教学理念,在专业的学术研究支撑下,培养学生的统筹领导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管理能力、语言文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随机应变能力、计划安排能力、甄别分析能力等各方面。相信在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里,艺术管理专业定会整合资源、构架合理学科布局、建立专业学术梯队、搭建一流教学平台,进一步推进我国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注释:

第6篇:文化艺术产业管理范文

论文摘要:艺术管理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随着科技的发展、文化市场的繁荣和对外开放的深入以及管理手段的多样化、信息化、柔性化,画院、文化馆、美术馆、艺术研究所、博物馆、制片厂等艺术品创作部门的管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面对加入WTO后中国艺术行业的新情况,在信息时代我国艺术管理会有那些新趋势,本文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二又章从宏观角度分析了加入世贸后,国外艺术经营公司对我国艺术管理的影响,分析提出了知识经济、信息社会我国艺术管理的六大创新趋势,对我国艺术行业管理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扣果从原始艺术算起,人类的艺术活动已有数十万年的历史,人类的艺术史同人类的文化史一样r:老,然而艺术管理却是刚刚正式提出的一门新学科普通艺术的研究对象,包括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美术、文学、建筑等,国内学者彭吉相把艺术进行如下分类:实用艺术(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实用工艺、书法艺术)、造型艺术(绘画艺术、雕塑艺术、摄影艺术)、表情艺术(音乐艺术、舞蹈艺术)、综合艺术伐剧艺术、戏曲艺术、电影艺术、电视艺术)、语言艺术(诗歌、散文、小说)。艺术管理学就是借鉴相邻学科的成果,以揭示文艺规律的文艺学为基础,以研究一般管理和方法的现代管理学为指导建立起来的研究文化艺术产业管理活动规律的学科。它兼有理论性和应用性,主要属于应用学科根据1989年东方国版社翻译出版的日本日下公人的专著《新文化产收论》,”文化艺术产业”概念,可分为三类:其一,是生六与销售图书、报刊、雕塑、影视、音像制品的行业等。其二,是以劳务形式出现的文化艺术服务行业(如戏剧、舞蹈的演出、体育、娱乐、策划、经纪业等)。其三,是向其他商品和行业提供文化艺术附加值的行业(如装满、装饰、形象设计、广告、文化旅游等)。

一、加入WTO后国外艺术经营公司对我国艺术管理的影响

加人世贸组织后,国外艺术机构对我国艺术管理的影响,可概括为“六个有利因素”和“四个挑战”。

1、六个有利因素

一是有利于我国艺术发挥自身优势,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中求得发展。我国优秀的艺术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加人世贸使我国艺术管理更规范,信息灵通,人的观念更新,增强了艺术品消费能力。

二是有利于学习吸收国外艺术生产与制作的先进技术、艺术管理经验和营销方式。开放我国文化艺术类零售和批发市场,我国艺术机构有了进人国际市场的机会,国外艺术机构也可以进来经营。这有利于改进我们的工作,及时调整思想观念,部署新的营销策略,使我国艺术类产业在市场竟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三是有利于促进我国艺术管理科技信息化进程。当今世界,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加速艺术管理的科技信息化进程,已成为制胜的关键,“人世”有利于提高艺术管理的科技手段,及时掌握全球艺术的最新信息。

四是有利于深化艺术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形成全国统一的竞争有序的艺术市场。

五是有利于完善艺术品、古玩文物法规和政策,依法管好艺术市场。“人世”后有利于进行修改,促进加速地方性法规和措施细则完善补充、修订,有利于健全各级行政执法机构,依法管理,以适应“人世”后艺术产业发展的需要。

六是有利于艺术管理人才的竞争培养,提高行业员工队伍素质。重视艺术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形成不同层次、不同知识结构,懂技艺,善管理的员工队伍,这样才能在国际和国内文艺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四个挑战:

一是对人的思想特别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造成一定影响。外国艺术产品进人我国市场,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他们宣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对群众尤其青少年会有消极作用,一些西方敌对势力乘机进行思想艺术文化渗透,我们对此要保持清醒的认识。

二是对我国传统艺术创作、发行体制冲击较大。我国艺术创作、发行长期沿用老体制,市场经济思想行为不够,加之艺术创作、发行市场分工不明确,法律法制意识不够强,要走出现有艺术品流通体制的局限,还须下一番功夫。

三是对我国艺术创作、发行市场影响较大。由于发达国家科技的发展,资本的积累,艺术创作、发行市场已经比较成熟。他们有雄厚的资金和最新科技的支撑,电子艺术出版物价廉物美,已称雄于国际市场。我们的电子艺术出版物从数量到质量没有形成优势,“人世”后,我国电子艺术出版物市场面对的形势更加严峻。

四是对我国网上艺术品发行和电子商务形成一定制约。我国网上艺术品处于初建阶段,交易较少,电子商务应用还不广泛。国外网上艺术品发行运作较好,已有成功经验,电子商务早已应用,比较配套。“人世”后,国外艺术品经销商会想方设法以独资或合作方式建立网上艺术品发行和艺术品电子商务,这对我国网上艺术品发行和艺术品电子商务的发展既促进又制约。

二、知识经济信息社会我国艺术管理的创新趋势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具体的竞争压力“赋予企业管理新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不仅体现在对科学管理的继承和完善上需要更新岗位设计和工作流程,更体现在对经营观念、经营战略、组织结构、组织行为、管理规范、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以至在公司文化整合上进行系统性的调整。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以及网络技术的普及,艺术管理应如何进行变革以适应这种现状,未来艺术管理将怎样发展创新来满足环境的要求,这里提出六个创新范畴:

1、艺术管理信息化

所谓管理信息化,就是利用艺术产业资源系统(ERP)、管理信息系统(MIS)等现代手段,提高经营管理素质,提高经济效益。在艺术管理方面,通过建立统一的文艺产品数据库并对信息进行收集和加工,为艺术管理人员提供信息,实现辅助决策;通过对财务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的整合,提高艺术企业管理水平,提高艺术部门核心竞争力。

“人世”以后,中国艺术企业将面临具有高信息化水平的国际企业的挑战,拼的就是获取信息的速度。谁先抢到有价值的艺术品定单,谁就抢到了市场;谁能有效、快捷地掌握、利用信息,谁就会取得各种竞争资源,在商战中取胜。其次,竞争的本质是创新的速度。而信息资料是艺术企业进行创新的依据,没有信息资料的迅速获取,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再者,艺术企业如果不尽快加强信息化建设,没有一整套的信息管理系统,包括资源管理、艺术生产管理、电子商务管理、供应商管理、客户关系管理,艺术企业就无法实行有效、快捷的管理,就不能降低成本,就会失去商机。因此,一些专家在分析“人世”以后我国企业的发展时,将信息化作为艺术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并断言:只有大力推进信息化的企业,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为了改变我国企业管理的现状,国务院在《关于加快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的目标是,五年内我国大企业全部信息化。具体目标:到“十五”末期,大多数国家重点企业基本建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大多数大中型企业至少实现比较完善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力争绝大多数企业在“十五”期间建立企业网站及主页,有条件的企业要积极开展网上营销。我国艺术部门在改进和做好传统方式艺术管理的同时,着力在网络艺术管理、电子商务艺术管理、信息流通、编印发大众电子艺术品管理等领域谋求新的发展,并争取与国外一流艺术集团合作,创办中外合资的大型艺术机构。

2、艺术宏观管理科学化、法制化

管理机制是指各组成部分相互推动、协调、制约而形成的管理运行的具体形式,从功能看,可分为目标机制、激励机制、调控机制和约束机制等。利用科学管理的目标原理、价值原理、人本原理、系统原理、实践原理,高效实现艺术管理的职能,包括从确定目标到制订计划、组织实施、协调控制,激励个人和组织、领导和指挥全体成员使各个环节在内的整个过程总体目标最优,以提高效率为手段,最大限度地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法制化运作有利于艺术行业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没有法律、法规的引导、规范和制约,市场机制难以有序运行。因此,艺术行业要实现法制化运作,应当按照国家和地方已出台的有关文化艺术管理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文件进行管理,只有实现依法管理,艺术行业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据媒体披露:一些省市在艺术市场管理中既发生过将世界艺术珍品当作黄毒清扫,让无辜的大学生受辱的事件,又出现过将艺术骗子当神接待的闹剧,暴露出的就有识别手段、艺术管理法制不健全方面的问题。法制化运作有利于规范艺术经营行为,艺术管理要想得到健康的发展,必须靠法律、法规对艺术品生产经营进行引导、规范和调整,否则,艺术行业难以向深层次、高水平发展。

3、艺术原创人员的个性化创新管理

文化艺术企业要把人力资源管理放在重要位置,企业文化建设更要在这方面发挥其特有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的流动是客观法则,现在很多企业注意在分配上向人才倾斜,认为薪酬多了,人才就不走了。这当然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是要以动态的目光着眼于吸引、发现和发挥人才的作用,而不仅仅只以静止的目光着眼于留住人才,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对人才理解才是第一位的。不管是在国内的还是在国外的,我国知识分子、优秀人才都有高度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事业心,艺术企业应当唤起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尊重他们,理解他们,依靠他们,为他们搭建一个在祖国实现他们自我价值的平台,在艺术产业内部形成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文化氛围,使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为企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艺术管理需要寻找一个平衡点,既能充分发挥艺术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又能保证画院、文化馆、博物馆、制片厂等机构的有效运转。对于艺术原创人员,尊重他们的个性、创作习惯,在让他们充分认识到本部门瞥理员工的规章制度、明了单位的发展规划与最基本的工作任务的前提下给他们自,最大程度地调动其能动性、创造性。对艺术原创人员不必要求每天打卡上班,而是充分尊重个人,相信他会管理好自己,同时让他知道信任不等于放任,要让他感觉是他自己在管理自己。

具体来讲,每年的艺术原创人员工作评价包括两部分:一、由艺术家自己完成的,包括:①一年中都做了什么?②拿到了什么创作奖项?③对所参加的创作的贡献是什么?④帮助别人做了什么?⑤参加了哪些社会活动?二、由管理者指出他的优点与不足,以及今后该做些什么。对于新加入人员的管理,建议他先了解别人都在做些什么,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自己的创作方向;并且每一个新加入者,管理者都应使他尽快熟悉与适应单位的环境,并在他作选题的过程当中随时观察引导。

4、艺术管理民主化

赫塞尔本在其主编的关于管理趋势和变化的专著—《未来的领导》中对“扮演新领导角色所需的新技能”提出了新的假设:员工的利益可以和组织的利益结合起来、生产活动中人们能够完全支配自己的劳动。这样就能够使得劳动者和组织更密切合作,既增加了劳动者的效用又有助于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他指出:如果一个项目肯定会有益于自己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将会满怀热情地投人到这一项目之中。如此,领导角色的工作重点将会由指挥和命令转移到提供便利条件和授权上,培养人们的工作兴趣,以此作为领导的基础,实行民主。领导者必须能够熟练地扮演以下五种角色:促进者、评估者、预测者、指导者、最终帮助者。”艺术组织管理的作用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计划、控制、组织、人事等;同样,艺术组织管理人员的职能也超出了今天传统的领导范畴,而转向预测、协调和激励。今后艺术组织管理人员必须增加以下三项职责:其一,明确艺术组织地位,指明艺术组织前进的目标;其二,调动员工的能动性,使艺术组织充满创造力;其三,力争诚实正直,建立相互信任,并以此作为艺术组织管理的基础。

5、艺术管理柔性化

艺术人力资源管理要柔性化。所谓柔性化,就是在新时代,劳动者文化素质日益提高,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知识差距日益缩小,整个劳动市场上双向选择,劳资双方(组织与受聘者)的关系,从“契约关系’旧渐演变为“盟约关系”。原来金字塔式的逐级刚性管理柔性化,就是说,以原来的命令方法越来越难以奏效,权威的维系,越来越难以凭借权利。同时,信息的网络化,大家可以处于一个信息平台上,改变了过去一项信息逐级下达,上多下少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出现新的特征:内在重于外在,心理重于物理,身教重于言教,肯定重于否定,激励重于控制。

艺术机构往往实行宽容型管理,这样一个开放性系统,能营造出有利于艺术机构人员创造的环境、条件。艺术机构不把近期经济利益作为判断决策管理水平的标准,亦不以此作为对部门、员工考核评价的最高标准,而将创造性、能否发现危机、化解危机、抓住机遇、争取机构的长远经济利益作为最高标准。为达此目的,有时甚至牺牲近期利益也在所不惜。艺术机构的决策与管理结构不是高度集中统一的“垂直型”、“金字塔型”,而是充分发挥各层次各部门和授予员工、艺人创造性权力的分散结构的管理模式。

宽容型管理绝不是削弱机构的凝聚力,恰恰相反,强有力的凝聚力形成,必须在开放性基础上的宽容型管理中才能实现。因为只有这样,艺术机构才能吸收新鲜的思想和理念才能广纳人才和培养新人,才能设计创作出新的艺术品,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更新艺术机构的成分和提高艺术机构的品味。

6、艺术管理意识整体化、管理效果最优化

第7篇:文化艺术产业管理范文

[关键词]文化产业管理;实践教学;观念意识

[DOI]10.13939/ki.zgsc.2016.31.250

文化产业管理作为一个新兴专业,是近十多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因应当代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所设置的,其学科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可想而知,尽管实践性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重要性尽人皆知,但是现实中的文化产业管理教学实践环节的确存在诸多问题和缺憾。

1实践教学的观念意识

实践教学的观念意识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来认识和加强。首先是教师教学方面的观念意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身就是因应当代社会文化发展而产生的,当代文化发展的现实是文化艺术的生产从传统精英文化到大众消费文化的蜕变,而这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文化艺术的产业化即文化产业的出现。比如传统社会最为经典的文学艺术,在当代则是以影视艺术形式出现,即使中国传统文化中 “产业化”(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最为成功的戏曲艺术,其鼎盛时代的元明清(早期)是以经典作家作品见长,而从近代以来的包括传统戏曲到当代影视为主的视觉演艺艺术则毫无疑问已经演变为一个演员和明星的时代。传统与当代这两种不同的文化艺术其生产、传播和消费的方式的有着极大的差异,文学经典时代的艺术生产与当代明星艺术生产机制更是截然不同,传统社会的文化精英对于自己的创作往往秉持一种“藏之名山,以待来者”的情怀,而大众文化时代的文化生产者则抱持一种“不发表就发霉”的焦虑。而从事文化产业教学的过程,比如许许多多的专业基础课如各类艺术史、艺术理论,就要更加注重研究这些规律,即历史发展进程中文化艺术产业化的实际过程,既然当代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内容创意,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内的文学、艺术、美学等课程的学习过程就不能再是传统的文学、艺术和美学课程等传统授课内容的惯性延续,而应该有热情、有勇气结合当代文化产业的发展现实去改变课程授课内容和授课模式。仍以文学艺术课程为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文学艺术课程既要讲授传统文学艺术学科的关于作家、作品和艺术发生发展规律的基本内容,更要注重传统艺术向现代大众文化、文化艺术产业化的发展这一历史发展的现实实践规律揭示出来,这当然就需要我们教师从传统的授课模式和惯性中走出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没有自己的教师队伍,他们大多是都是从传统学科转移而来)。文学艺术课程是这样,其他课程也是这样。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文化产业管理管理专业的教师,无论其面对的是文史类的基础课程,还是管理学、经济学等基础理论课程,都要面对当代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自觉意识到教学内容的现实和实践性,加强现实实践的观念意识。

就学生学习和接受层面而言,培养学生树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习是一门现实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习的观念意识。培养学生树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习要重视实践的问题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就当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而言,绝大多数高校的课程设置不外乎艺术史类、艺术理论、美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课程,从学理上讲,这种课程设置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现实的学生学习中,由于缺乏从文化产业发展实际的高度去把握和统领这些学科,所以现实给学习者造成的感觉往往只能是感觉所学课程杂多、混乱,甚至是无所适从。这就要求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现实实践性的问题意识,并以此问题意识把文化产业管理各门类课程统合起来。

问题意识是现代科学研究和创新最重要推动力。与传统科学研究主要局限在各自门类领域内进行不同,随着大量跨学科的研究领域的出现,当代学科之间的传统壁垒被打破,现代科学研究的“问题导向”研究已经取代传统科学研究的“学科导向”方式。一个问题只有被意识到并被提出来,才可能引起人们的思索并得到合理的解决。问题意识成为思维的动力;而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或多或少地意味着思想上的创新,所以说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尤其在文化产业研究领域,在这样一个多学科交叉、注重为现实产业实践服务的学科,树立学习和研究的问题意识是切实而必须的,加强现实实践性观念意识对文化产业管理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来说是势在必行,正如赫拉利所说,创新的政策或者制度,从根本上说还是来自观念,“我们的思想观念才是科学发展所需要的资金的最终提供者。”比如以色列这个国家,对问题意识和实践导向的重视,对知识的信仰,已经成为以色列这个民族和国家的性格,甚至已经构成了国民的潜意识,也是以色列能够持久创新的动力源。以色列拥有两所世界知名的大学,希伯来大学和以色列理工学院,尤其是后者,整个国家70%以上的上市公司的企业家和创业者都来自这所大学。大学中也并非以学术论文来考核教师,而更关注技术的转化与应用。这最好不过地证明了观念对学习者的重要作用。这一点同样也可以在笔者从事文化产业管理教学十余年的实践和观察中得到证明:当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入学基础同样是文理科专业,但毕业后,许许多多的人已经变成了经管、新闻等社会新兴行业,而专业训练时间并不长,但并没有影响他们在专业能力上的成长,反而比其他专业训练时间更长的学生表现更出色。这就主要得益于这一部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实践意识,即这一部分学生并不过分看重平时各门课程的考试成绩,他们更认真对待各种各样的学期论文、科技赛事,并依此有意识地综合运用课堂学到的知识、方法、理论去理解事物,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尝试去组织、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而这对于学习能力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校园文化实践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每一个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到本文的校园文化实践,则主要是指校园文化中文化艺术创作、表演与传播的部分。在这个方面,学校乃至国家和地方政府都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来支持。原因很简单,社会、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大学内部扶持文化,并帮助地方文化的传播,自然而然大学就成为地方和区域性文化艺术传播的场所。虽然,在校园文化范围内的参差不齐的文化艺术活动可能并不是职业水准的,大学生群体在走出校门之后确确实实也只是一部分人从事艺术活动,但是,大学在培养艺术家和艺术经营者之前,首先应该培养受众和消费者。尤其是在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大学就学的人越来越多,是他们构成了当代文化艺术文化生产与消费的主体。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艺术实践业已表明,社会公众参与文化艺术度的标准首先是教育水平,这一点远远高于一个人的薪资水平、父母职业和种族文化等指标。现实的状况是,一个学生在大学期间受过艺术培训,那么成年之后其参与或是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的频率则是显著提高。就比如中国传统文化如京剧、水墨山水这些国粹,政府和社会是要靠自己而不是外国人来传承和保护一样,同样,山东地方戏曲的保护、传承也应该首先是山东各级地方政府和山东各级各类学校自己的事情,很难想象一个从小到大从没接触过山东吕剧的人日后能成为这种文化产品的爱好者、消费者。

校园文化实践的主体应首先当是学校,因为它时涉及财政投资,学校管理运行体制的改革和学生参与的宏观方面的组织。另一个主体当然就是全体学生,学生在学校的专业学习固然重要,但是无处不在的校园文化对一个身处其中正值思想观念长成的大学生的影响则是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的。就文化产业管理的学生而言,一方面学校学院层面的各种节庆活动、会议会展、艺术演出、科技赛事等涉及组织、策划、传播等环节,都要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全力参与,学校学院组织层面在某种程度上既要最大限度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又要给予学生犯错的空间。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要踊跃参加或是成立属于学生自己的学校各种艺术体育等团体组织活动,确确实实把专业知识和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校园文化实践是一个复杂课题,它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乃至所有的在校大学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的实施方式及程度主要取决于学校校方,对此将专文讨论,此处不再展开论述。

3校企合作

第8篇:文化艺术产业管理范文

对于艺术管理,一般有两种理解,一是政府对美术品业、音像业、影视业、文学出版业、舞台表演业等的政策性管理,我们可以称之为艺术产业政策管理;二是对文化艺术产业自身的微观管理。这里所说的艺术管理指的是后者。早在2002年第四届中国艺术产业论坛上,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就明确提出文化艺术产业包括七个部分:文艺演出业、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艺术培训和艺术产业。这些都属于艺术管理事业的范畴。

“所谓创意产业,是指在全球化条件下,以消费时代人们的精神文化娱乐需求为基础,以高科技技术手段为支撑,以广播、电视、网络等新传播方式为主导的,以文化艺术与经济的全面结合为自身特征的新兴产业。”它的核心概念是创意,是一个向大众提供文化、艺术、精神、心理、娱乐产品的新兴产业。

在我国,艺术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与创意产业的联系相当密切,在创意产业发达的英国,很多大学的艺术管理专业和创意产业专业干脆就设在同一个系里面。创意产业本来就是脱胎于文化产业,是以文化为内容、创意为导向的产业形式;艺术管理则是对文化艺术事业的管理。两者产业内容类似,关系密不可分。尤其是在产业日益升级的今天,艺术管理更是需要依靠创意的更新获得自身发展的动力,这使其具备越来越多的创意产业特色。应该说,创意产业与艺术管理是相互交叉、相互依存的关系。

我们要知道,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创意产业是以经济的高度发展为基础的。只有在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才会有更高的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恩格尔系数的不断下降,人们对文化娱乐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影视、图书、音乐、美术、戏剧等艺术及艺术品消费便有了广泛的市场。早就有人指出,此时,创意产业的发展,一定要抓住自身的特点,即意识到创意产业强烈的非物质性特征,创意产品更多地是要满足人们的精神性追求,“文化创意是时代梦想的符号化”,情感逻辑和自由表达才是创意产业的本质特征。艺术管理是对文化艺术产业的微观管理,文化艺术产业本身即具有非物质性特点。这就决定了艺术管理自身的发展,有赖于创意的更新。既然“文化创意是时代梦想的符号化”,艺术管理的发展趋向也应该是对当下和未来人们的梦想的把握,这种梦想既包括人们自我实现的需要,也包括人们对于未来生活的期待。

从上个世纪90年代进入我国文化市场并且形成席卷之势的“韩流”,就很好地诠释了艺术管理的这一发展趋势。韩流,是指韩国音乐、电影以及电视剧大举登陆中国后人们的一种形象说法,它谐音于“寒流”,暗指我国的音乐、电影和电视剧在其冲击下处于被动地位。应该说,大多数韩国电影、电视剧并不依靠好莱坞式的大制作,真正吸引中国观众的,是韩国影视剧中那些美轮美奂的画面、温馨感人的生活场景,而这些,正是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深感巨大精神压力的中国人的生活中所缺乏的。中国人对于安定、温馨、富足的生活的“梦想”或者说追求,成为“韩流”成功的重要精神基础。

另一个典型的例子则是国内的电视选秀类节目。

“秀”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常用的中文词汇,这个词其实是英文show的音译,是展示、表现的意思。所谓电视选秀,就是经过一系列的程序选拔出在荧屏前表现得最为突出的选手。“选秀”有赖于电视直播现场的歌舞表演,而按照2002年文化部的定义,文艺演出业属于艺术管理的范畴。按照创意产业起步较早的西方国家的划分,文艺演出,也即演艺事业,亦被认为属于创意产业的一类。因此,演艺事业成为了创意产业与艺术管理的交叉产业。

早在1984年,中央电视台就举办了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实现了艺术管理与电视业的结合。应该说,这一赛事其实就是很好的创意,此后,以中央电视台的《综艺大观》为代表,以歌舞表演为主的各类电视综艺节目纷纷涌现,在丰富广大电视观众荧屏生活的同时,中国的演艺事业也由此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9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央和各地方电视台综艺节目的纷纷上马,各类综艺节目收视率锐减,电视业对于演艺事业的推动作用曰益减弱。节目同质化现象严重,各电视台互相抄袭,创意匮乏;程式化的倾向也日益明显,梦想缺位,难以调动广大电视观众的参与热情。

在这种情况下,已经与电视业结合得相当紧密的演艺事业如果想获得发展的话,必须寻找新的创意。崛起于2005年的电视选秀类节目就为中国的演艺事业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这些节目注重满足电视观众的情感需要和自由参与的要求,在商业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2005年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的大放光彩,使得艺术管理与电视业相结合的综艺节目再次风起云涌。继“超级女声”火爆热播之后,湖南卫视于2006年推出了“快乐男声”。央视则号称联合国内12家地方电视台推出了“梦想中国”,上海东方卫视则先后推出了“我型我秀”、“加油!好男儿”以及“舞林大会”。2007年,台湾地区也推出了自己的选秀类节目“超级星光大道”。通过一系列努力,“超女”等电视选秀类节目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仅以2005年为例,该年度选秀类节目在各类综艺类节目中的播出份额为14%,位居第三,但是收视份额却达到了30%,位居第一。

这些电视选秀类节目虽然各有自身的选手定位(如“超级女声”05年以后定位于18岁以上的女性选手;“快乐男声”则把选手定位为20岁左右的青年男性;“舞林大会”重视的是明星们的参与),却无一例外都以歌舞表演为主要竞技形式,这就决定了它与演艺事业的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对“超女”等选秀节目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到一些对于艺术管理事业有益的启示。

二、艺术管理事业的发展趋势应该是以创意为动力,以“梦想”为导向

因为是对文化艺术产业的微观管理,艺术管理事业的产品是富于精神性、文化性、娱乐性和心理性的产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这种精神性产品的需求在总体上日益提升,需求量越来越大,这正是艺术管理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事实上,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人们可用于购买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开支比重增多,对文化娱乐的需求越来越大,愿意在观看文艺表演、电影电视上面投入更多的消费。更重要的是,人们不再仅仅追求文艺表演所带来的感官娱乐,而是更加看重其观念价值。可以这样说,购买唱片、观看演唱会以及追星,已经成为当代人(尤其是年轻人)的某种人生宣言,一种表达其个人价值观的方法。国内电视选秀类节目的火爆从两个方面启发了我们,显示了艺术管理事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应该是以创意为动力,以“梦想”为导向。

首先,“超女”、“快男”们以满足广大青少年“追星”梦想的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造星机制。

如果说,从“文化创意是时代梦想的符号化”角度看,艺术管理的发展趋向也应该是对当下和未来人们的梦想的把握,舞台上的明星就是这种梦想的某种实体化。

明星制是现代演艺制度的核心和基础。所有的演艺企业如果想在竞争激烈的文化市场中存活并且发展,就必须大打明星牌。明星制最大的特点是一切都围绕明星进行。明星是演艺企业的品牌象征,也是广大追星的青少年梦想中的完美偶像。

当然,明星不是天生的,而是演艺企业在发现有才华、有潜质的青年歌手(演员)后,通过种种苦心的包装策略以及市场战略推出来的。可以说,每一个明星的推出,都要花费演艺企业大量的金钱和精力,成本是相当高昂的。

返观以“超女”、“快男”为代表的选秀类节目,几乎是在以低成本以至于无成本地大规模造星。2005年的“超女”李宇春、张靓颖、何洁等都是一夜成名,2006年的“超级女声”的声势尽管大不如前,仍然让十几个女孩获得了全国性的知名度和大量忠实的拥趸。而湖南卫视所投入的成本,不过是在比赛过程中,为这些女孩子提供短期的“超女”训练营、为她们进行一定的造型包装、唱工的训练以及一些必要的指导。相对于微薄的投入,他们的收获却相当可观,据湖南卫视背后天娱公司的老板王鹏透露,仅仅是2006年超女的广告收入就有两亿三千万,冠名权收入是六千万。

这种现象之所以会出现,与明星与大众的关系是分不开的。我们知道,明星都是来自于大众,大众无形中是明星最宝贵的社会资本。离开大众的用户和支持,明星就会因为丧失人气而星运惨淡;而大众的支持度越高,明星的声望也就越高。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制造一个明星的关键在于如何调动大众对于他(她)的热情,增强大众对他(她)的好感。

而“超女”等选秀类节目最大的优点就是对广大电视观众的参与热情的调动,提高其对节目的参与度。比如“超级女声”在比赛的评委规则上,掌握选拔权的评委由三人专家评委小组,35人的大评审团和场外观众三方组成,三方评委各自分享对选手的选拔权。而且,观众可以通过短信投票的方式行使裁决权,那些最受欢迎的选手将会因此晋级。这种评选方式使得观众从参与到造星过程中,极大地调动了观众的参与热情。

其次,通过对广大观众精神需求的满足,“超女”、“快男”为演艺事业积累了大量忠实的观众。

创意产业也被称为“梦幻产业”,意思是为现代人提供生命的梦想,为生活生产意义。作为创意产业与艺术管理的交叉产业,演艺事业当然也不例外。因为无论是艺术管理的发展还是创意产业的进步,都是以社会的高度发展为前提的。当人们的物质需求被满足时,会有更高的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在高科技为主导的现代社会中,人除了温饱和安全以外,更迫切地需要寻找人生的意义,要追求更高、更深、更远的东西。演艺事业应该通过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日益迫切的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

以“超级女声”为例,对于“超女”的粉丝们来说,支持自己喜欢的选手就意味着时间、金钱上的投入,粉丝们为选手所做的一切往往都是不需要回报的。他们对于自己支持的选手们的热情,显然不仅仅出于对声色的追逐,或者感观的享受,而是带有一定精神追求的色彩。电视选秀类节目对“青歌赛”最大的一个突破,就是让从未经过任何科班训练的普通青年男女平等地站到台前展示才艺。他们所演绎的,不仅仅是音乐,更是一种平等竞争的现代观念,一种勇敢、自强、超越自我的现代精神,他们给了当代青年一种勇于面对生活、面对挑战的希望。正如一位学者所说:……最终有某种东西动了一下我的神经,我想那应该就是人性。21世纪“零年代”的青春女孩,她们对世界的梦想、渴望、焦虑和恐惧,展示的空前的透明,到了淋漓尽致的程度。到今天为止,好像还没有任何一个节目可以做到这点。

应该说,这种在舞台上追求精神满足的青年男女在选秀类节目的观众中占了相当的比重,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2007年“快乐男声”的决胜局中,仅仅是陈楚生就获得了330万票。

为了使节目在更深的层面触及广大青年的心灵,制作单位可以说是煞费苦心。以台湾的“超级星光大道”为例:它一反大陆同类节目总是力图制造紧张激烈的PK场面,“超级星光大道”提出要制造“一帮明星”,而不是只成就“一个明星”。因此,电视台极其注意培养选手之间的友情,而不是制造他们之间的对立。于是,展示在观众面前的是一幅温馨的、其乐融融的竞技场面。这是因为台湾青年耳闻目睹政治人物的种种恶斗,已经感到厌恶,在感情上倾向于温和、亲切的社会环境。结果,“超级星光大道”的收视率从开始时不到2%迅速提升至8%。

第9篇:文化艺术产业管理范文

1.艺术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向

尽管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科属性究竟是管理类,还是艺术类,并未得到定论,但是其强调以艺术和管理为基础,强调对艺术创意、艺术市场营销、艺术管理实践等方面的研究的培养方向上并无多大争议。

其培养目标是:(一)较强的艺术鉴赏能力。所谓艺术鉴赏,是指人们在接触艺术作品过程中产生的审美评价和审美享受活动,也是人们通过艺术形象(意境)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思维活动。(二)经营管理能力。艺术管理强调艺术,也强调管理,营销才能。在人才培养中,需要培养他们对艺术发展趋势,艺术市场走向有较好的辨别能力,这样才能把握人的审美情趣的变化,将艺术品的价值最大化。(三)宽阔的文化视野。艺术门类众多,除了八大类,还有很多细分,另外艺术往往与体育,时尚等要素结合在一起。艺术管理人才需要及时了解全球不同价值取向的文化艺术存在,不同地区人们真正的艺术爱好,做到推陈出新。

2.艺术管理教育现状

2.1 培养模式不尽相同

我国的艺术管理专业是从艺术培训班,艺术管理课程班演变而来的。2001年天津音乐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建立了艺术管理专业,时至今日已有50多说学校建立了该专业。各个学校在学科准备、教学实践、招生就业三个方面各有特色。如中国戏曲学院在2001年建立了国际文化交流专业,其强调以艺术为主,以外语,管理营销,经济法等为辅;中央音乐学院2003年招收艺术管理本科生,其目标在于培养具备一定音乐商业与艺术管理的实践技能,能在文化产业的各行业中进行管理的人才;中央戏剧学院旨在培养系统掌握文化艺术管理与文化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从事艺术管理工作和文化行政管理工作的人才,主要课程则围绕着剧场、演出和艺术院团开展;中央美术学院以培养和艺术相关的博物馆管理人员、画廊和拍卖行的经营人员、展览和公共艺术的策划人以及包括艺术出版在内的媒体策划人员为目标;北京舞蹈学院者关注培养学生以艺术(舞蹈)为媒介手段从事跨文化传播及艺术管理、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能力的人才;中国传媒大学以培养在文化产业、媒体及政府相关部门从事文化艺术管理和经营的专门人才为目标。还有一些综合性大学的艺术系,也设置了类似的专业。

以上各个学校的培养目标的不同,必然在教学准备,教学目标上有较大差别。这种差别主要的原因在于:(一)艺术管理的范围太广泛,这样学校在设置专业是就以本校的师资力量情况为基础来定位培养方向。(二)艺术管理起步较晚,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

2.2 重基础和技能,轻实践

我国的艺术管理呈现多样性,还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但是总结各个学校的教育模式,其共同特征就是比较重视基础和技能,而没有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如果将艺术管理的专业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科,其他课程的话,以马瑄的调査报告为例,中国戏曲学院(1)中央戏剧学院(2)北京舞蹈学院(3)中央美术学院(4)的课程比率。

以上几个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没有统一的设置标准,开设课程名称也以上几个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没有统一的设置标准,开设课程名称也有所区别,但是实践所占的比率都比较小,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以文史,英语等为主,专业课上则以艺术管理,营销,等为主。这种“以理论灌输为基础”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因为艺术管理不像企业管理能提供给学生众多的机会,艺术管理更需要学生主动地参与社会实践,才能提升自己的能力。艺术管理可以将知识分为四个层次,即应用理论类,应用理论类,分门理论类,技术方法类。实践证明,在掌握一定理论基础之后,实践教学,案例教学是艺术管理的最佳手段。学生只有通过摸索,探究,如文化产品市场营销,演出策划,舞台设计,艺术作品鉴定,数码软件应用等,才能得到实际能力的提升。

3.艺术管理专业教育改进策略

3.1 强调以艺术为基础,管理为先导的课程设置及教学理念

艺术管理是以艺术学为基础,还是以管理学为基础取决于艺术院校的基本价值取向。但是,该专业的所有课程基本都是与艺术和文化相关,如果脱离这些就成为纯粹的管理学。因此在实践中应以艺术为基础,以管理学为指导。当前,很多高校对艺术管理的科学属性没有明确的划分,未将艺术管理作为管理学的一部分进行对待,殊不知,管理存在于各行各业,与艺术创作,生产,营销,资本运作的管理才是艺术管理,这类似于其他的管理学,如经济管理,酒店管理,行政管理等,单纯的管理是不存在的,必须建立在某一种生产或行为之上。就艺术管理而言,它本身有一定的难度,主要因为研究艺术管理学,必须具备艺术学、文化学方面的丰富的知识和修养,甚至要具备一定的艺术创造的能力,或者对艺术有着突出的爱好,熟悉文化艺术市场,才能理解文化艺术的活动规律。如果不顾艺术活动的特点,直接利用管理学基本原理从事艺术活动的管理,将在教学中,课程居于核心地位,课程设置的结构与比重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对学生的培养与发展。

3.2 突出案例教学,强调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