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实物投资和金融投资范文

实物投资和金融投资精选(九篇)

实物投资和金融投资

第1篇:实物投资和金融投资范文

企业投资按照其性质通常分为实业投资和金融投资两类。实业投资是指企业将资金或技术设备等直接投放于本企业或合资、合作的关联企业,通过生产经营活动获取营业利润的投资,即将资金直接投放于经营性资产的投资,如建造厂房、购买机器设备等。金融投资是指企业将资金投放于金融资本市场,通过对金融产品及其衍生产品进行买卖活动获取股利或利息的投资,即将资金投放于金融性资产的投资,如购买股票、债券、期货、期权等。实业投资具有投入资金多、回收慢、影响时间长的特征,是企业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金融投资可以拓展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但金融投资具有高流动性、高风险性、高投机性的特征,它与实业投资之间即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因此,如何协调好实业投资与金融投资之间的关系,以发挥它们提高企业绩效的“双轮驱动”效应,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关于金融资本与实物资本相互作用的关系,西方经济学家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根据不同的理论基础及研究对象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JosephA.Schumpeter(1934)认为,银行非常信用的变化会对实物资本创新及供求产生重要影响。JamesTobin(1969)将不确定性和风险投资概念引入到金融资本与实物资本相对价值的分析中。①Levine(1997)分析了现代金融及其流动性对实物资本发展的影响。②不过,总体上看这些研究都是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揭示金融资本与实物资本之间的关系。国内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大多数的研究也是从宏观经济层面对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以及虚拟资本与现实资本的关系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如刘金全(2004)、刘骏民、伍超明(2004)、赵春学、黄建军(2000)等人的研究。从微观方面探讨企业金融投资与实物投资之间关系的研究比较少,如阎春宁、王晶晶、张怡(2001)利用博弈论分析了双寡头竞争环境下企业金融投资和实业投资的比例关系,推导出最佳投资比例的纳什均衡点;③李琪琦、张杰平、向锐(2004)对实业投资与虚拟投资的统一性、背离性关系进行了定性分析。④自上世纪6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杰伊•弗瑞斯特教授创立系统动力学以来,系统动力学被应用到许多领域,并取得了巨大成就。系统动力学的一大功能就是能通过建立反馈环因果关系图清晰地反映系统中各因素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并针对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反馈基模提出管理对策。本文以彼得•圣吉的反馈动态复杂理论为指导,从微观角度构建一套反映企业实业投资与金融投资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关系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主要包括绩效互动基模和资源合理配置基模,并据此提出消除负反馈制约以协调企业实业投资与金融投资关系的管理对策。

二、实业投资与金融投资互动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一)实业投资与金融投资的统一性分析

投资是企业实现盈利和创造价值的主要源泉。实业投资与金融投资是企业投资的两种形式,它们投资效率和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实业投资和金融投资不仅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即创造价值、提高企业绩效,而且还相互依赖。一方面实业投资是金融投资的前提和基础。实业投资状况良好,则金融投资的运行就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如果企业的实业投资不稳固,就很难抵御金融投资的高风险,暂时的繁荣也只能是泡沫。另一方面,金融投资可以提高实业投资效率。由于金融投资的回收速度比较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迅速满足实业投资的资金需要,而且企业进行金融投资的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的流通,可以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提高实业投资的资金融通能力,所以金融投资有助于企业实业投资资本的快速形成和融资成本的降低。因此,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用实业投资的稳定性来弥补金融投资所带来的高风险,用金融投资的快速收益来弥补实业投资回收期过长的缺陷,才能真正提升企业的发展潜力和发展速度。

(二)实业投资与金融投资绩效互动的基模分析

根据实业投资与金融投资的统一性,本文构建了实业投资与金融投资的绩效互动基模(见图1)。模型中涉及到的变量有:实业投资规模V1(t)、金融投资规模V2(t)、实业投资收益V3(t)、金融投资收益V4(t)、实业投资对金融投资的支撑力度V5(t)、金融投资对实业投资的支撑力度V6(t)和企业绩效V7(t)。在模型中全部是正因果链,刻画了变量之间的同向性,如V1(t)+V3(t)正因果链表示,实业投资规模相对增加,则实业投资收益也相对增加。其它基模的正因果链分析同理。模型中有三个反馈环,全部是正反馈环。第一个正反馈环V6(t)+V1(t)+V3(t)+V6(t)刻画了金融投资对实业投资收益的促进作用,金融投资对实业投资的支撑力度越大,实业投资规模越大、收益越多,就会要求金融投资进一步加大对实业投资的支撑力度。只不过,由于实业投资收益实现的速度较慢,所以实业投资规模的扩大到实业投资收益的增加存在延迟效应。第二个正反馈环V5(t)+V2(t)+V4(t)+V5(t)刻画了实业投资对金融投资的促进作用,实业投资对金融投资的支撑力度越大,金融投资规模越大、收益越多,就会要求实业投资进一步加大对金融投资的支撑力度。第三个正反馈环V3(t)+V5(t)+V2(t)+V4(t)+V6(t)+V1(t)+V3(t)刻画了企业实业投资与金融投资的相互依赖性和绩效互动关系,实业投资收益增加了,则实业投资对金融投资的支撑力度就会加大,从而促进金融投资规模和收益的增加;反过来,金融投资收益提高了,金融投资对实业投资的支撑力度就会加大,又促进了实业投资规模和收益的增加。因此,这个模型说明了企业的实业投资与金融投资之间绩效是互动的,它们之间相互依赖、“双轮驱动”共同促进企业绩效V7(t)的提高。

三、实业投资与金融投资合理配置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一)实业投资与金融投资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企业的资源和投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在一定时期内企业在实业投资和金融投资上的资源配置必然会此消彼长。由于企业投资决策的目标是以较低的投资风险和资金投放取得较大的投资收益,而且在不同时期实业投资与金融投资的投资回报率和风险会有所不同,所以为了保证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和有效地控制投资风险,如何合理地确定金融投资与实业投资的比例就成了企业界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如果某段时间内金融市场的投资回报率高于对产品的投资回报率,企业决策者们在利益的驱动下就会转向投资金融市场。这样将造成产品实业投资萎缩,市场上产品供给量会随之下降,在市场需求量不变的情况下,产品价格必然会上涨,实业投资利润会回升;并且在众多企业都加大金融投资的情况下,市场系统风险会迅速上升,金融市场上的投资回报率会迅速下降。因此,在实业投资回报率上升、金融投资回报率下降、风险加大的情况下,企业资金又会被吸引到产品生产领域。而当众多企业转向实业投资领域后,实业投资规模的增大和产品供应量的增加又会导致产品价格和实业投资利润下降,从而诱使企业决策者考虑转向加大对金融领域的投资。由此可见,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和同类企业投资行为所导致的市场波动会影响企业金融投资与实业投资最佳比例的确定。

(二)实业投资与金融投资资源合理配置的基模分析

1.实业投资成长上限的基模分析。根据彼得•圣吉的成长上限基模,本研究构建了实业投资的成长上限基模。模型中,V8(t)表示产品供应量、V9(t)表示产品市场需求量。在这个模型中有三个反馈环,第一和第二个反馈环都是正反馈环,第一个正反馈V1(t)+V3(t)+V1(t)刻画了实业投资规模的扩大,可以使企业产生规模效益,促进实业投资收益的增加,不过从实业投资规模的扩大到实业投资收益的增加存在延迟效应,反过来,实业投资收益的提高又会诱使企业进一步扩大实业投资规模去获得更高的规模经济效益。第二个正反馈环V1(t)+V8(t)+V3(t)+V1(t)刻画了实业投资规模的扩大可以促进企业产品供应量的增加,进而获得更高的实业投资收益;反过来,如果实业投资收益比较高,企业就会加大实业投资规模和产品供应量。第三个负反馈环V1(t)+V8(t)+V9(t)+V3(t)+V1(t)刻画了随着实业投资规模的扩大、产品供应量的增加,产品的相对市场需求量就会下降,当产品市场趋于饱和时,企业往往通过降价来扩大销售,结果实业投资收益就会下降,因此,企业为了保证实业投资收益,就会剥离不良资产,缩减实业投资的规模。也就是说,实业投资规模不会无限制增长,它必然会受到产品市场需求量的影响。

2.金融投资成长上限的基模分析。根据彼得•圣吉的成长上限基模,本研究还构建了金融投资的成长上限基模。模型中,V10(t)表示社会金融资本量、V11(t)表示市场风险、V12(t)表示企业投资风险。模型中有两个反馈环,第一个正反馈环V4(t)+V2(t)+V4(t)刻画了金融投资规模的扩大,可以促进金融投资收益的增加;反过来,如果金融投资收益比较高,企业就会扩大金融投资规模。第二个负反馈环V4(t)+V10(t)+V11(t)+V12(t)+V4(t)刻画了企业金融投资规模的扩大会增加社会金融资本量,从而加大市场风险和企业投资风险,企业投资风险加大必须会制约金融投资规模的增长。

3.实业投资与金融投资的资源合理配置的基模分析。根据彼得•圣吉的富者愈富基模,利用变量“金融投资相对于实业投资的比例V13(t)”,将实业投资的成长上限基模和金融投资的成长上限基模联系起来,就可以构建出实业投资与金融投资的资源合理配置基模。该模型刻画了实业投资与金融投资两者之间的背离性。实业投资与金融投资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当企业资源一定时,就必须在实业投资与金融投资之间进行合理配置。如果金融投资资源配置过多,即金融投资相对实业投资比例V13(t)过高,就会引起企业实业投资规模V1(t)萎缩,实业投资收益V3(t)下降,投资风险V12(t)加大。如果实业投资资源配置过多,即V13(t)过低,不仅金融投资收益V4(t)会下降,而且在产品供应量极度饱和的情况下,由于受到相对市场需求量下降的影响,实业投资收益V3(t)也会下降,这时虽然投资风险V12(t)降低了,但由于实业投资收益实现的速度比金融投资要慢,整个企业资金回流的速度也会放慢。因此,企业金融投资与实业投资之间应确定一个合理的比例,既要保证投资绩效,又要控制投资风险和考虑资金的回流速度,使金融投资和实业投资能协调发展。

四、协调企业实业投资与金融投资关系的具体对策

(一)实现实业投资与金融投资的良性互动发展,促进企业绩效提高

根据实业投资与金融投资的绩效互动基模,可知实业投资和金融投资对企业绩效的提高具有“双轮驱动”效应,而且它们之间又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所以,企业应有效地利用实业投资和金融投资,充分发挥它们对企业绩效的基础性作用和经济杠杆作用,实现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一方面企业应科学地分析实业投资项目技术上是否可行、经济效益如何、能否筹集到全部资金、人力物力能否得到保证等,加强对实业投资运行过程的监控,提高实业投资的效率,为金融投资提供充足资金来源和可靠的物质保障。另一方面,企业应充分利用有限的资金,依托资本市场,对股票、债券等金融商品及衍生金融商品进行合理的证券投资组合,扩充企业资本规模,增强资本势力,提高企业绩效。与此同时,政府应改善金融投资环境,正确引导企业金融投资方向,以提高企业金融投资收益,扩大资本营运,满足实业投资发展的需求。

(二)确定金融投资与实业投资的合理比例,避免相互侵蚀

根据实业投资与金融投资资源合理配置基模,可知实业投资与金融投资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在企业的资源配置中,无论是实业投资占用资金过多,还是金融投资占用资金过多,都会影响企业总的投资效率和效果。由于影响最佳金融投资与实业投资比例的因素有很多,如企业的实业投资报酬率和回收期、金融投资报酬率和风险、融资能力、财务管理目标、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财务战略、产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投资环境等。因此,为了提高总的投资效率和效果,企业应根据不同的市场条件和不同的发展阶段等因素来确定企业资金的具体投向和投量,合理确定金融投资与实业投资的比例,避免金融投资和实业投资的相互排斥和侵蚀。企业应构建实业投资和金融投资协调发展的格局,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实业投资与金融投资的优势互补,从而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达到资本长期增值和企业快速稳定发展的目标。

(三)加强技术创新,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在实业投资与金融投资资源合理配置基模中,第3个反馈环是负反馈环,说明产品市场需求量的下降是制约实业投资增长的一个因素。所以,为了消除负反馈制约,企业必须要不断加强技术创新,降低产品成本或实现产品功能的差异化,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从而提高实业投资的效益。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产品的寿命周期在不断缩短,产品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就是技术创新。企业只有按消费者需求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才能不断地推出新产品,从而在市场上长期具有核心竞争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第2篇:实物投资和金融投资范文

金融对实体经济具有独立运行性,但它反过来还会对实体经济产生极大的影响。金融投资对实体经济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其阶段效应上,即不同发展阶段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与作用是不同的。根据虚拟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对实体经济的反作用性表现在:

(一)初始阶段的“递增效应”。这一阶段,金融投资作为新生事物,尚处于实验性探索阶段,社会对其功能认识不足,社会上部分闲置资金经金融体系中介进入实体经济领域,但总的规模不大,且很少或基本没有资金从实体投资倒流入金融投资。金融资产价格温和上涨和国民经济增长幅度基本吻合,在一定程度上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持续增长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中期发展阶段的“溢出效应”。在这一阶段,随着对金融投资认识的进一步加深,金融投资得到快速发展,为实体经济发展筹集了大量资金,极大地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有少部分资金从实体经济倒流回金融体系。这一阶段中,整个经济体系处于良性运转状态,实体经济的繁荣促进了金融繁荣,反过来,金融投资的繁荣也有力促进了实体经济的繁荣。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等金融资本迅速聚集到常规积累难以在短期内获得的充足资本,并带动技术、劳动力及其他自然资源的配置,通过产权重组和股权的置换、分割、减持、购并等虚拟资本的运作,优化企业的产权组织结构,提高资本配置效率。

2、提高整个经济运行效率。对于一个以分工为基础的经济社会来说,交易和信息是两个发挥决定作用的经济因素。因此。金融资本为企业规模扩张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推动了股份制的建立和完善,降低了人类社会的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从而提高了经济效率。

3、分散市场主体的经营风险。通过资本运营和企业产权制度多元化重组等,控股企业的资金会更加雄厚,决策的透明化和科学化程度会进一步提高,伴随着资产证券化进程的加快,从而不断增强避险和抗险能力。

4、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通过发行国债等金融资本,国家还可以筹集更多的生产建设资金用于重点建设和经济布局,拉动实体经济和GDP的增长。

(三)成熟阶段的“异化效应”,即“挤出效应”和“溢出效应”并存,但基本上抵消了“溢出效应”。这一阶段,金融投资表面上高度繁荣,作为一种理财技术,赚钱变得似乎更容易,“暴利”驱使社会上大量资金加入所谓的“热钱”行列,追逐资本利得,其中既有社会闲置资金,也包括不少生产资金;作为融资一方的上市公司,其筹集资金相当一部分又重新流回金融系统,直接导致从事生产经营、研究发展的资金和社会资源减少。企业和上市公司不是关心生产的程度下降,而是抽出大量资金和人力从事“金融炼金术”,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利润率赶不上金融投机的利润率,反过来更进一步助长了投机风气。股市已失去了国民经济晴雨表和价格信号的功能,整体上涨幅度远远脱离实际国民经济增长。在金融投资的表面繁荣下,实体投资有可能停滞甚至衰退。

(四)膨胀阶段的“挤出效应”甚至“破坏效应”。所谓“挤出效应”,是指金融投资过度膨胀和过分背离实体经济的发展,会吸引本属于实体经济的产业资本,排挤实体经济发展,结果造成实体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倒退,甚至对实体经济造成巨大破坏作用的情形。

1、扭曲资源配置方式,降低资源配置效率,阻碍农业、工业等实体经济发展。在金融投资膨胀阶段,投资于股市、汇市和房地产等可以得到远非实体经济能够企及的高额回报率,大量资本流入股市、汇市或房地产,资金供求失衡又会引致利率大幅上升,使实体经济部门的发展因融资成本过高而萎缩甚至停滞,严重损害一国的综合经济实力。

2、扭曲消费行为,恶化国际收支状况。金融投资膨胀引致的虚假繁荣景象是产生过度消费现象的重要根源,而过度消费又容易引致进口大量增加。同时,企业由于借贷成本过高,劳动力成本加大,会降低出口竞争力。进口的大量增加与出口的急剧下降,会破坏经常项目的贸易平衡,使国际收支状况恶化。

3、货币的过量发行和银行信贷呆账、坏账的大幅增多,会动摇实体经济的信用基础。虚拟货币的出现使货币的供应具有足够的弹性,但货币的过量发行使通货膨胀成为可能。尤其是商业银行脱离实体经济的实际需要,通过创造存款提供信用时,整个实体经济将不可避免地遭受通货膨胀和金融危机之害。

二、对两者关系的理性定位

世界经济发展的这种状况被西方学者形象地描绘为“倒金字塔”型,即3%左右的实体经济支撑着97%左右的金融投资(图1)。

倒金字塔第

一、二层为实体经济,第

三、四层为金融方面的投资,尤其是第四层(顶层)是金融衍生工具等纯粹的虚拟资本。第

一、二层作为实体经济的世界生产总值平均增长近30年来不超过5%,国际贸易平均增长不超过10%,而第

第3篇:实物投资和金融投资范文

金融投资是一种投资行为,属于商品经济的范畴,它以实物投资为基础,根据投资概念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比实物投资更具有吸引力的投资行为。根据融资方式的不同,金融投资又可以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两种不同方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来的实物投资构成发生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推动金融投资的完善与发展,促进金融投资作用的发挥,对整个金融市场发展也产生重要作用。但目前金融投资中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本市场现状

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金融市场的直接融资能力较弱,企业在融资的过程中,仍然过分依赖银行等金融机构。企业的融资主要来自银行,而银行为了转嫁风险就增加贷款,滋生了银行贷款中的一些不良风气,同时也增加了银行的财务风险。同时,融资市场不完善,没有形成健全的体系,给金融投资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在具体工作中,证券行业、银行系统、保险等行业的业务范围存在清晰的分割,尽管这种方式能够减少金融传递的风险,但阻碍了资金在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给金融投资和经济运行带来不利影响。

(二)融资工具现状

金融投资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发行、交易等环节。目前金融市场在取得较快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为:受到商品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投资环境不完善,相关要素的组合不合理。为了弥补这种缺陷,政府应该加强监督管理,建立完善的金融投资市场,为促进金融投资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二、金融投资发展的对策

为了应对金融投资存在的不足,促进其取得更好的发展,根据存在的问题,结合具体工作的需要,今后需要采取以下完善对策。

(一)拓宽融资渠道

为改变当前融资渠道过于单一的情况,应该综合采取多种措施,拓宽融资渠道。注重对外资的引进,发挥外资的作用。重视引进国外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的投资,国外一些中小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较高,经营方式灵活,对我国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引进外资的时候要倡导多方式的引进,注重对经营理念、技术、管理的学习,促进企业的发展。另外,要把握好投资和引资的各项工作。政府应该加强调控,增强金融市场的开放性,促进金融业务的不断革新。要提高金融市场的管理水平,把握对外证券投资的风险,全面分析各类投资结构,借鉴和学习金融投资风险应对的经验。投资之前应该做好调查和研究工作,对其中的风险进行全面分析,提高预防意识,减少风险的发生。

(二)完善配套政策

近年来,在转变经济体制,促进经济发展方面这种对外资的引进,这种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推动了资金的快速运转,其中最为明显的表现是:国外投资流入高科技行业、服务行业。今后在促进金融投资发展的过程中,应该顺应这种发展趋势,重视对外资的有效利用,注重对产业结构的分析,促进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同时在分析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应该考虑金融投资的具体情况,制度相应的政策措施,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的发展,为金融投资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三)革新经济结构

在引进和合理利用外资的同时,要增强对民族工业的保护力度。近年来,民族工业取得较快发展,其市场竞争力和市场规模取得较快的发展,但一些民族工业逐渐被外资企业所垄断。因此,政府应该制定有效的措施,增强对民族工业的保护力度,尤其是对新兴产业、幼稚产业应该增强保护力度,促进民用工业的健康发展。

(四)重视风险投资管理

制定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重视风险投资管理。在制定风险机制的时候,应该提升金融投资的差异,对当前的经济活动,经济政策等进行全面分析,最大限度减小汇率波动带来的影响,采用多种货币投资并存的方式,降低风险。提高市场的风险应对能力,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债、股票、基金等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风险,在交易的时候,价格波动也是正常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要引入专业人员,加强对投资的分析,全面分析和评估其中存在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最后,实行实物型投资理财措施。在投资中,通货膨胀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金融投资的过程中,要对产品进行全面分析,对存在的风险进行全方位考虑,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进行投资,以减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

三、结束语

第4篇:实物投资和金融投资范文

一、金融投资概述

金融投资是在商品经济发展到了一定高度之后自然而然形成的,是建立在商品经济的资金商品化、货币化、资金交易的市场化以及信用证券化的基础上的一种新型投资形式,是信用制度与货币经济到达高度发达程度的产物。

(一)流动性高

金融投资需要以有价证券公司作为中介单位,将债券与产权作为依据,通过有价证券的形式在投资者之间进行转移,具有较高的流动性。

(二)风险性高

一方面,金融资产是实物资产的抽象化,也如实物资产那样要面临着商品市场上的未知风险;另一方面,金融投资还要承担着金融市场上的诸多风险。其风险性可见一斑。

(三)收益性高

金融投资不仅能够在初始投资的基础上获得投资利润,还可以在金融市场运用投机和套现的手段,获得差价利润。

(四)“双刃剑”

金融投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一旦控制不好就会造成严重的破坏性的经济危机。

二、金融投资环境概述

金融投资环境是指一个地区或者国家提供给投资者进行金融投资活动行为的经济社会环境,是投资所必需依赖的基础和前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环境系统。按照投资理论所言,金融投资环境一般可分为两种:一为包含在投资环境中的金融环境;一为影响金融投资的诸多因素的总和,也就是金融产业中的投资环境。

三、金融投资体系的构建

对于金融投资体系的建立,要把握住一条正确的主线,对来自各个方面因素全面分析,要综合分析整体,从多个方面共同进行构建。而正确的主线,应当是尽可能地为投资者服务,使得金融朝着良好方向发展,从而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于金融体系的构建,应当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考虑本国国情,立足国内金融资本,出台适当的经济政策来引导个人投资者参与到金融投资中来,并要鼓励社会团体或者机构投资者进行参与,要吸引国外资金加入到国内金融投资体系构建的行列中,从而实现投资体系的主体多元化。

(2)努力为投资者提供多元化的选择,就要积极发展和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通信技术,尽可能实现金融创新。在目前,金融投资体系的建立离不开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对于高新技术应当积极引进与采用,对金融基础设备要及时更新换代,确保满足投资的需求,全方位为投资者服务,这样才能留得住投资者,促进国内经济的繁荣发展。

(3)要根据当下国内的市场经济和企业制度的需求,实现中介机构的民营化,国家要制定规范的信用制度和自律制度,同时要加强对社会公众以及会员的监督职责。

(4)为了尊重市场金融经济,国家作为经济调控的主体,应当逐渐避免直接对金融投资的过程和金融投资的活动进行干预,成为对整个投资市场的间接监督者与调控者。

(5)要从国内的实际情况出发,以从根本上满足金融投资者所需为服务宗旨。一方面,要对金融投资环境中的复杂物质因素进行改善;另一方面,需灵活制定和使用相关政策方针,对金融投资环境中存在的非物质因素进行改善。

四、金融投资环境的评估

对金融投资环境进行评估,主要考虑以下两大方面的内容,然后通过所占比例进行判断。

(一)科技与管理环境系统方面

在现在社会中,各行各业都离不开科学技术与管理技巧。这也就意味着,在评估一个金融投资环境是否成熟或者良好的时候,是要优先考虑到的。

1.科技水平情况

在现代的证券交易场所和之外的金融投资市场中,在进行投资活动时用电子交易系统越来越普遍。这就要求系统技术的科技含量要高,确保投资者利益。

2.人力资源和管理水平

人力资源与管理水平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管理水平越高,就越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金融投资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极少出差错;充足的人力资源能够改善投资金融投资空间,不断完善投资环境。

(二)金融企业环境系统

金融企业为金融投资者提供相关服务,因而需要对其环境进行评定。

1.专业机构

从金融行业的专业机构的数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衡量该金融市场的成熟程度。

2.企业硬件条件

硬件设施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金融投资环境的好与坏,是投资者最直观的感觉。

3.社会生活状况

这主要是指人们金融投资的观念情况、文化认识水平情况等,这些因素也会对投资环境产生影响。

五、结束语

金融投资与现代经济相结合,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特点。国家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因此关于如何构建良好的金融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投资者而言,评估金融投资环境具有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 史学佳.金融投资环境评估因素分析[J].经济论坛,2011(14).

[2] 王培宏,刘卓军,唐志鹏.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风险投资环境有效性研究[J].管理学报,2007,4(5) .

第5篇:实物投资和金融投资范文

关键词:农村居民;资产结构;资产选择

中图分类号:F3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9)01-0051-04

居民资产是指居民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财产状态,由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两部分组成。居民资产反映了居民的生活水平,也是衡量国家经济实力的主要依据之一。农村居民的资产也是由金融资产、实物资产两部分构成。其中,金融资产主要由手持现金、储蓄存款、债券、股票等组成;实物资产主要由生产性固定资产、住宅资产和其他非住宅资产构成。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居民的收入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居民拥有的各种资产也在迅速膨胀,居民的长期资产选择行为日渐形成,从多方面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因此,研究居民资产选择行为对完善储蓄理论和引导居民投资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农村居民资产现状分析

(一)农村居民资产拥有现状

金融资产拥有现状。2001-2006年,扬州市农村居民金融资产年均增长速度23%,主要集中在没有风险的储蓄存款,占人均金融资产的91.27%,其他金融资产如债券、股票、手持现金所占份额较低,分别占到金融资产的0.03%、0.04%与8.44%。

实物资产拥有现状。农村居民的实物资产主要体现在生产性固定资产和住宅方面,2006年人均拥有实物资产19171.64元,其中,住宅价值为17254.77元,住宅面积为38.82平方米,生产性固定资产的价值为1916.87元。住宅价值占90.0%,生产性固定资产占10.0%。这是由于农村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部分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生产性固定资产成为农民实物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农村居民资产结构

2001-2006年,农村居民资产分别是人均纯收入的3.98倍、4.09倍、4.06倍、3.75倍、5.10倍、3.58倍,表明农村居民已具有跨时预算选择的资产基础。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模型”和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储蓄”这两个模型概括性地描述了跨时预算约束理论的一个基本思想:居民追求的并不仅仅是现期的或一时的消费和资产选择的最大化,更是追求长期的以至一生的消费选择和资产选择的效用最大化。但是,对农村居民的储蓄动机和储蓄周期进行考察后发现,当前农村居民进行跨时资源配置的成熟度却是相当低的。首先,从储蓄动机上看,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农村居民的储蓄主要是为未来的中短期消费目的服务的。其次,从储蓄周期上看,储蓄周期短,储蓄余额很少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储蓄动机和周期的现状,表明当前我国农村居民无法真正做到跨时消费和资产选择,这无疑大大降低了居民的总效用水平,同时大大影响了国民经济运行的质量。

农村居民金融资产结构。表1反映了农村居民的金融资产结构变动。近年来,我国的证券、保险市场发展很快,银行存款利率也经历了多次下调,但银行存款占居民金融资产的比重一直很高,银行存款仍是居民金融资产的主要成分。2001-2006年之间,农村居民储蓄存款占金融资产的比重一直在75%以上,除了2002年略有下降,2003年之后保持上升趋势,2006年达到91.27%。这一方面说明我国居民金融储蓄意识主体上趋于风险回避型,或多或少受传统计划经济影响,以为有钱放在国家银行安全可靠;另一方面也表明企业直接面向公众融资的市场十分巨大;第三,有价证券和其他金融资产在农村居民金融资产中比重相对较低。从居民金融资产结构看,2001-2006年农村居民拥有的除储蓄存款与手持现金以外的金融资产的比例低于1%。可以说,农村居民目前这样的一种金融资产结构,按市场化金融体系标准看是不合适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我国证券业、保险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农村居民实物资产结构。农村居民的实物资产结构变动,从表2可以看出,住宅占居民实物资产的比重一直在90%左右,成为主要的实物资产,意味着“不动产”水平已成为居民实物财富的标志。住宅对农村居民来说,既是一种投资品,更是一种生活必需消费品。长期处于低收入水平下的农村居民在收入水平提高的情况下,以往住宅的长久短缺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改变。因此,住宅投资很长一段时期都仍是农村居民首要的资产选择形式。另外,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在数量上偏低。2001-2006年间,农村居民的生产性固定资产占全部资产的比重仅为7.19%―16.31%,远远低于住宅资产83.69%―92.81%的水平。农户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偏低的出现,是由于农业比较利益的偏低和当前我国农村居民低下的收入水平引起的。随着资本投入的生产性固定资产边际报酬的递减,农户把收入中的大部分投资于住宅资产,而忽视了生产性经营的投入,这是符合“农民经济行为是合乎理性”的假设。

实物资产与金融资产的构成,在很大程度上又决定了债权与债务的对比关系。当居民实物资产严重不足时,居民的金融负债就往往很少,甚至趋近于零,即居民没有不动产抵押贷款、消费信用贷款和个人信贷等。2001-2006年农村居民的金融负债(除个人借款以外的负债)与表1中实物资产存量的变化趋势一致,即当居民拥有的实物资产减少时,可以用于抵押的不动产就减少。相应地,金融资产必然呈现增长势头(见表1)。

二、农村居民资产选择中存在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居民拥有的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已达到了一定的规模,成为我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居民资产选择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将给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金融产品供给短缺,居民选择自由受到限制

首先,从金融资产品种供给来看,目前除银行存款外,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上,股票、债券、基金等资产品种的规模依旧较小。2006年,深沪股市筹资总额2463.7亿元,债券发行量2.02万亿元(不含央行票据),基金管理公司新募集的资产净值4028亿元,保险业全年保费收入5641.5亿元,这些数值无论对20.94万亿元的国内生产总值而言,还是对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6.16万亿元的来说,都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数字。其次,从资本市场的规范性方面看,由于缺乏系统、有效的监管措施,导致当前投机现象异常猖獗,违规欺诈事件时有发生,普通居民的投资风险与收益难以匹配,中小投资者利益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最后,就资本市场网络建设而言,营业网点稀少、辐射能力差的现状也为居民多元化投资带来了一定程度的不便,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和部分小城镇,目前资本市场的发展几乎空白。

(二)货币资产存量过多,资本资产存量则偏低

手持现金的迅速上升和长期稳定在高位区间的储蓄存款,表明在农村居民的金融资产结构中,货币性金融资产形式占了绝大比重,而资本性金融资产形式所占份额是极低的。这种过于单一的金融资产结构至少会带来两方面的问题:(1)不利于农村生产性资金的积累和投入。从农村居民储蓄金融资产的实际用途来看,生产性资金的投入尤其是农业投资水平是相当低的,准备用于生产性投入的一般仅占44%左右。在储蓄存款方面,主要用于建房和非农企业投资。生产性资金尤其是农业资金的投入的不足状况若持续下去,必将严重制约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2)不利于优化农村居民的资产选择行为。农村居民承担着较大的风险。在投资渠道单一,金融资产品种缺乏的情况下,居民也无法实现资产组合均衡化的。这将大大降低在资产组合中本应得到的效用水平。同时,居民的资产选择由于过多偏倚于储蓄存款这一渠道,将背负着极大的风险。

(三)居民实物资产的选择依然局限于满足消费需求

在当前买方市场的态势下,一些传统的产业结构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近几年来,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效益低下、亏损严重等已成为当前困扰国民经济增长的突出问题。从理论上说,伴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收入差距的扩大和收入梯次性的特征,居民消费,尤其是居民实物资产的选择也应表现出一定的梯次性特征。一般说来,收入与消费支出呈正相关关系,收入水平越高,消费支出越大,收入水平越低,消费支出越小(这主要是从绝对数额的角度说的,从相对数额看,一般存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规律)。从收入因素对居民实物资产选择的影响看,由于无论是购置与建造房屋,还是购置农机具,或是添置耐用消费品,都需要居民一次性支出较大数额的资金,因而决定居民是否购置实物资产的收入,不仅是当期的收入,而且是较长时期的历史积累。由于产业结构的老化,新的实物资产品种尤其是具有消费与投资双重功能的实物资产供给的不足,加之其他方面的原因,导致了居民实物资产选择行为仍然摆脱不了同构化的现状。

(四)农村居民的资产选择行为尚未完全市场化

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的城镇与农村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农村居民同城镇居民的差异,不仅表现在收入水平与受教育程度方面,更重要地表现在生产与生活方式方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耕作方式占据主导地位的特征表明,虽然农村传统的自然经济已经瓦解,但现代市场经济的特征也并不明显。这种城乡分割的现实状况,必然决定了农村居民的资产选择行为尚不完全具有现代市场经济的特征。首先,农村居民选择实物资产的目的仍然是为了消费和维持简单的农业再生产,尚不具备资产增值与保值的意识。其次,农村金融资产的选择目前几乎还是一片空白。这一方面是由于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低,另一方面,不仅是农村,而且在一些规模较小的城镇,证券交易所、产权交易所、邮市、币市等金融资产流通场所也不存在,从而使农村居民的金融资产选择行为受到较大的制约,并不富裕的农村居民积累起的少量积蓄只能以银行存款和手持现金的方式来持有。

三、优化农村居民资产选择的思路

当前农村居民资产选择的现状,既是农村居民自由安排其收入和支出的经济行为的结果,更是农村经济运行状况的集中反映。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经济生产力的增长,同时又受囿于农村经济发育水平的落后与农民本身不成熟的市场观念和经济行为,成为了农村经济进一步健康发展过程中的障碍。努力优化农村居民资产选择行为,已是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的内在需求。

(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减少居民预期的不确定性,引导多元化投资

居民资产选择行为中的预防性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改革给居民带来的不确定性引起的。大力推进住房、医疗保健、就业保险等生活福利和教育体制的改革,有利于提高居民资产选择的总效用水平,有利于提高居民的风险预期,有利于实现居民适应制度变迁的风险规避的内生化。因而,只要继续深化改革,在增加居民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支出的同时,尽快完善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居民对未来的收支尽量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真正有利于居民减少风险预期,实现资产组合的多元化。

(二)推进金融创新,丰富金融资产品种

丰富农村居民的金融资产品种,拓展农村居民的金融资产投资领域,是发展我国农村经济的应有之意。随着我国农村居民住宅热潮的远逝,农村居民储蓄存款比重的进一步增加,丰富农村居民金融资产品种便显得更具现实性和紧迫性了。针对农村经济实际情况,丰富农村居民金融资产品种的总的原则应该是:降低货币资产比重,增加资本资产份额,为农村经济尤其是农业发展服务。大力发展的金融资产品种有:民间借贷、股份合作经济股金、农村合作基金、农业保险及农村社会保险等。另外,由于农业是一个具有很大风险的行业,特别是在农业基本条件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必须建立相应的农业保险制度,鼓励、引导人们踊跃参加农村社会保险和农业保险,使之成为我国农村居民资产选择行为中的一个应有的必不可缺的金融资产形式。

(三)提供政策保证与指导,促使实物资产选择行为高级化

居民实物资产选择行为高级化必须以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前提。如果市场上不存在有梯次性特征的实物资产的供给,那么,居民实物资产同构化的问题就不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近几年来,我国一直持续的买房热居高不下,除了居民的实际需求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居民的心理更倾向于资产的保值与增值,特别是在人民币有强烈的升值倾向,金融资产投资工具匮乏的情况下,买房就成为居民的首选。政府应该为居民提供政策保证与指导,在抑制实物投资热的同时,改变居民的心理预期与倾向,从根本上完善居民的投资方式,为居民的投资方向提供宏观的指引,防止盲目的跟风行为。

(四)大力完善金融主导型储蓄―投资机制

我国目前的储蓄向投资转化机制是以金融为中介的间接方式为主。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以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形式的直接转化机制还很薄弱。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和银行信用制度的成熟与完善,进一步推进金融市场发展的条件已逐步具备。运用股票、债券和基金等形式将社会零星、闲散的资金迅速集中起来直接转化为投资,从而使投资资金集中化、投资主体社会化、投资风险分散化,既有利于社会资本存量的增加,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又有利于提高居民的市场经济意识,确立居民作为投资主体的地位。这主要应做好:(1)完善金融中介机构,主要是大力发展非银行性金融机构,以适应居民的多元化储蓄和多元资产选择需求;(2)调整和改善现存的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改善居民的储蓄结构;(3)完善金融工具种类,大力发展中长期信用工具,进一步改善居民的投资和社会经济效应。

参考文献:

[1]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商务印书馆,1968年版.

[2]臧旭恒.居民资产与消费选择行为分析[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3]史代敏、宋艳.居民家庭资产选择的实证研究[J].北京:统计研究,2005(10).

[4]扬州市农村经济调查队统计(2001~2006).

[5]连建辉.农村居民资产选择与农村经济成长[J].福州: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8(3).

第6篇:实物投资和金融投资范文

1.1 贵州省物流企业采购新式物流技术设备融资难

例如,采购进口的机场传送带、物流运输企业采购大型包装机、生产输送装载、分类分配等机械装备需要极其巨大的融资规模,物流企业很难从国有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筹资。企业亏损或者微利,物流中小企业无积累,内部融资几乎没有资金来源。

1.2 贵州省物流产业“最后一公里”配送智能化投资融资难

物流企业建设智能化自动提货站和智能化自动提货柜融资难,要求把这些设施列入贵州省各地的城建规划难上加难。

1.3 贵州省物流产业智能化融资投资风险管理人才难寻觅

贵州省内的物流企业目前规模小、利润薄,人才收入低、技术层次低,缺少既熟悉物流技术设备信息化、物流智能化硬技术,又能进行物流产业资本运作的金融风险管理的行业高层次领军人才。

2 贵州省物流产业投资融资存在的金融风险

2.1 贵州省扎堆投资物流园物流地产存在巨大的投资融资风险

贵州很多地方都盲目地建设了一些与经济发展极度不相称的、物流标准落伍的物流园区和物流地产,加大了贵州物流产业投融资资金有效使用的风险。就以贵州为例,很多县份甚至乡镇都建设一些面积超规格而物流技术标准落后、粗放经营的物流园区。其实其中很多都是打着物流项目的幌子,然后骗取资金,圈占土地,开发高价房地产出售,牟取暴利。

2.2 贵州省存在物流技术设备的标准化技术不统一的严重金融风险

贵州物流基础设施、技术装备水平落后、物流信息化、物流标准化进展缓慢。例如,物流现代化离不开托盘。目前,我国国标中托盘有6种尺寸规格,而贵州省实际流通的托盘规格多达30余种,很难实现全国性或区域性的托盘化联运及储存,难以寻觅到与集装箱、叉车相匹配托盘,难以整合供应链、提高物流效率,要实现融资投资于贵州物流业的金融风险最小化很困难。

2.3 贵州省物流企业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的低效益融资风险

贵州省在计划经济时期,矿产资源以运输能力定产能,贵州物流企业注重社会效益而忽视了企业效益,无法积累利润。在市场经济时期,短期行为比较严重,真正用于物流业企业自身发展和改进物流技术设备的资金较少。由于自身发展资金长期不足,物流企业在市场经济竞争中丧失发展动力,劳动生产能力低、劳动效率低下,造成物流行业经济效益普遍低下。贵州省国有中小型物流行业亏损面已经达到70%以上,依靠地方税收财政补贴,物流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债务

包袱。

2.4 贵州省对物流产业的投资存在物流技术低下的投资融资风险

贵州省物流企业没有围绕当地的优势产业和强势企业提高物流技术,没有积极诱惑优势企业进行物流外包。例如,贵州省苗族医药即贵州的苗药产业是规模效益比较可观的大产业。贵州省苗药物流的投融资风险就存在技术低下的金融风险。贵州苗药的许多药品供应商、中间商、零售商、医院药房等都配备了电子计算机,但由于相互之间大多没有形成网络,因而发挥的作用极为有限。发达国家信息化水平较高,基于因特网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相当发达,供应商、批发商、零售商都能通过网络实现信息共享,使得数据能快速、准确地传递,大大提高了库存管理、装卸运输、采购、订货、配送、订单处理等的自动化水平。

3 对省发展物流产业投资融资风险管理提出的政策建议

3.1 建议贵州省加大对物流业风险管理人才和物流技术人才培养的投资融资力度

利用投资基金模式从外面引进,校企合作培养实用物流技术和物流管理综合性人才,加大贵州省物流企业M&A的金融扶持力度,利用黔惠物流和贵州省物资储运总公司组建规范的股份制企业上市融资,建好贵州省物流业航母和物流技术示范的标杆。

3.2 建议贵州省高速公路对快递企业减免高速公路过路费

贵州省“高速公路收费似乎被当成了印钞机、提款机。”听说还要延长高速公路收费期,部分老师被高房价、高物价、高油价,低工资、高价车(相比国外汽车)逼疯了。私家车强制年检应该取消强制年检。因为传统私家车的强制年检只收费拿钱,无技术检测服务。收费路只占3%的目标和计划到哪年落实?有没有落实时间表?不收过路费是不是真心的?中国垄断油企业供应汽油费价高质次祸害私家车的使用年限,不能把私家车误认为是高速路打工车。

3.3 建议贵州省要优先发展物流金融和科技金融

建议加大物流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如RFID、EPC、GPS、The Internet of Things等等,及物流自动化和标准化物流技术设备投资融资,发展包括物流技术应用以及物流技术设备在内的科技金融。

3.4 建议在贵州省物流产业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降低投融资风险

贵阳市具有明显的交通优势,它是我国大西南的交通枢纽城市和物流网节点城市。例如,贵州振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了智能交通和智能化物联网系统,利用金融的扩展作用,打造贵州省的物流通道的经济效益。

3.5 建议贵州省要督促贵阳市加快物流金融体制改革

贵州省的资本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不发达,至今只有21家中国A股上市公司。建议大胆地多种形式利用股权交易市场,在贵州省物流产业引入民间资本,在物流产业利用BOT和TOT等投融资方式,利用淘宝网的互联网金融,从事小额无抵押信贷、融资担保、期货融资等金融模式,贵阳先试。物流金融,贵阳先行。

第7篇:实物投资和金融投资范文

[关键词] 实物期权金融期权期权价值Black-Scholes模型

一、引言

实物期权定价理论是金融期权定价理论在非金融资产上应用的扩展,它恰当地将实物投资中的延迟、扩张、收缩、暂时停止或关闭等决策行为给项目带来的可能变化加以模型化,从而定量地解决“投资机会”、“灵活性”的定价问题。

但是,实物期权有着不同于金融期权的诸多特性,在引用金融期权定价模型进行实物期权定价时,必然会存在一定的问题,生搬硬套模型可能导致评价结果严重偏离实际。从目前对实物期权的研究情况来看,这一点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二、实物期权价值影响分析

1.竞争对实物期权价值的影响

金融期权具有所有权的独占性,所有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决定是否行使权力,而不受其他人的左右。而对于实物期权来讲,多数情况下一个实物期权可能同时被多个投资者拥有,即实物期权是可以共享的。目前的实物期权价值评估大都基于投资机会垄断的假设之上,并没有考虑到竞争对实物期权价值的影响,而这样做很可能会造成实物期权价值的高估。

在市场环境中,随着竞争的加剧,持有推迟期权的价值会下降直至消失。研究结果显示,投资决策管理柔性的价值随市场需求的预期增长率和波动率的提高而增加,随竞争对手投资的可能性的提高而降低。在不确定的条件下,市场里最强的企业的投资机会具有更高的价值。执行期权获得的收益不仅取决于市场需求,同时也取决于竞争对手的战略决策。由于竞争对手有可能抢先投资获取先动优势,会使本企业处于Stackelberg博弈中跟随者的地位。在一个只能容纳下一个企业的市场环境中,只要有一个企业执行了实物期权,其他的企业就失去了实物期权,即实物期权的价值跳跃为零。竞争的影响有时是很大的,忽视竞争容易导致错误决策。

2.企业执行能力对期权价值的影响

对于金融期权而言,不存在执行能力的问题。而对于实物期权而言,它的执行比金融期权的执行要复杂的多,要求也苛刻的多。目前对于实物期权的执行问题,大多数投资分析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或者仅仅考虑到物质资本的投资或生产成本的投入,对于各种复杂的软投入并没有充分考虑,结果低估了企业执行价格,也造成实物期权的高估。

Roure和Maidique的研究发现,企业的行业相关能力和盈利能力之间存在着很强的正相关性。对于实物期权而言,资源和能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执行价格的影响上。如果企业不具备相应的资源和能力,就要付出更多的成本去完善,如购买新设备、培训相关人员等,从而提高了执行价格,导致实物期权价值的下降。确定获得和维持实物期权所需的资源和能力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对于成本的错误估计会导致错误的决定。

3.非市场风险对实物期权价值的影响

在对金融期权定价时,其不确定性来源主要是市场风险,即主要是市场价格的波动。同时,金融资产的价值与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及禀赋无关。但是,实物期权一般具有多个不确定性来源,既包括市场风险,也包括非市场风险,其价值与投资者个人的风险偏好及禀赋有着很高的关联性。

非市场风险不能靠金融市场直接定价,而且与实物资产的内在特性和交易特性有关。非市场风险将导致对实物期权的非精确复制,因为非市场风险扩大了可能结果的范围。同时,实物资产与投资者个人的风险偏好及禀赋有着很高的关联性,私人的不确定因素在实物期权中起着重要作用。Black-Scholes 模型基于投资者风险中性的假设,并不能完全反映投资的真实情况。

4.计算参数的选择对实物期权价值的影响

一般来讲,实物期权的期限比金融期权长。典型的可交易的金融期权持续时间少于8个月,而实物期权通常较长,某些项目可长达十年甚至数十年。对于金融期权而言,执行价格、到期时间、无风险利率、资产价格波动率在较短的周期内是比较容易确定的;而对于实物期权而言,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受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可能导致模型的有关参数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是随机的或是不明确的,确定起来将会十分的困难。现阶段的实物期权价值评估研究中,对这些参数的选择过于主观化和简单化,大大降低了评价结果的可信性。

三、结语

第8篇:实物投资和金融投资范文

关键词: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保值增值

作者简介:商丽景(1979-),河北金融学院经济贸易系讲师,研究方向:金融投融资;

贾瑞峰(1973-),河北金融学院经济贸易系讲师,研究方向:金融计量。

中图分类号:F8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6.18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6-38-03

我国社保基金数额庞大,截止2011年底,我国五项社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总额2.87万亿元,其中养老保险累计结余1.92万亿元。由于我国当前的社保基金投资运营存在着投资结构单一、运作方式不健全等问题,导致了社保基金收益低,甚至有些地方若考虑通货膨胀后出现了负收益,这也是我国社保基金难以实现保值、增值的重要原因。因此,需要对社保基金的投资运营路径进行新的探讨和尝试。

一、社保基金投资运营的特点

社保基金与一般资金的投资相比具有自身的特点:

(一)投资的限定性

国家关于社保基金的投资方向、投资规模、投资结构、投资区域等都有一定的政策或法律限制。如有的国家规定社保基金只能存入银行和购买政府债券,不能用于投资股票、不动产等,有些国家还对社保基金的投资数额或比例作出了明确的限制。

(二)投资的长期性

社保基金的收支是相分离的:职工在职期间由职工本人和单位按规定缴纳一定的社会保障费,等到若干年后符合条件时才能享受社会保障待遇,因此,导致了社保基金收支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时间差。尤其是在养老保险实行部分积累制或完全积累制的情况下,其基金储存积累期最多可长达近40年。社保基金的长期沉淀决定了社保基金需要通过长期的投资来获得较高的收益,以达到社保基金保值、增值的目的,从而确保参保人的收益不受损害。

(三)税收优惠性

社保基金通过投资运营产生的收益并不直接用于分配,而是累加到社保基金中去,以增加基金的总体数量,一方面使其不断的通过投资实现更多的收益,另一方面也可减轻国家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负担。与一般基金投资收益不同,国家对社保基金投资收益是免征所得税的。

二、社保基金投资运营的原则

根据对社保基金在投资运营中的特点分析可知,社保基金投资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四个:

(一)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是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时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由于社保基金的特殊性,要求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的本金必须要及时、足额的能收回,如果投资导致社保基金投资的本金无法收回,就会影响到社会保险基金正常的支付需要,从而影响投保者的正常生活。因此对社会保险基金来说,安全性是投资时考虑的首要问题。

(二)收益性原则

通过对社保基金进行投资获得一定的收益,在达到保值的前提下实现社保基金的增值。由于存在通货膨胀因素,只有社保基金的投资收益率大于通货膨胀率才真正实现了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因此社保基金的投资在注重投资安全的前提下还要注重投资的收益率,应注重投资于收益率较高的项目。

(三)流动性原则

社保基金的流通性是指为了满足随时可以支付参保人对社保基金的需要,社保基金在投资中不发生价值损失的前提下可以随时变现。如果社保基金投资时间过长,投资项目无法变现,那么将严重的影响社保基金随时支付的需要。因此要求社保基金在投资中要对投资项目安全性、收益率和变现能力等进行综合考虑,选择适合的投资项目。

以上是社保基金投资运营中需遵循的三项基本原则。而在实际运营中很难三项原则同时兼顾。比如投资收益和风险往往是呈正相关的,过度的追求高收益必会面临着较大的风险,而过度的注重安全又会影响收益。因此,在实际对社保基金进行投资运营时,在考虑社保基金投资原则的同时还要结合实际情况需要,灵活选择投资方式和项目。

三、社保基金投资运营路径选择分析

社会保险基金实现保值增值的途径主要包括两个:一是进行金融活动投资,包括银行储蓄、购买国债和金融债券等;二是进行经济活动投资,如投资国有大型项目建设等。根据社保基金投资的特点及所需遵循的原则,社保基金投资的路径主要有:银行存款、购买国库券和其他各种债券、参与股票经营、投资基金、抵押贷款和投资不动产。

(一)银行存款

银行存款也被看做为一种投资,而且这种投资是投资风险最小的投资方式,同时这种投资的变现能力也最强,尤其是活期存款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支取。银行存款的收益率稳定但是较低,尤其是存在较高的通货膨胀下,存款收益率往往低于通货膨胀率,社保基金不但不能实现保值增值的目的,还在不断的贬值,严重了损害了参保人的利益。

社保基金在投资运营的初级阶段,由于没有经验,各种制度、法律建设还有待完善,在投资上还是要更多的考虑投资的安全性。而尽管银行存款的收益率低,但其是各种投资路径中安全性最高、变现能力最强的投资方式。因此,我们可根据银行存款的存款利率选择存款的种类。如果银行长期存款利率能抵消通货膨胀造成的贬值影响,可以对一定比例的社保基金用于该种投资,以保证社保基金随时支付的需要。

(二)国债

1、国库券。国库券是由国家发行的债券,以国家财政作担保,投资收益率高于同期银行存款,由于发行者是政府,几乎不存在信用违约风险,所以国债被认为是一种风险小但收益高的投资工具。我国国库券的期限最短的为一年,投资收益和投资时间呈正相关。同时由于国库券采用的不记名形式,可以迅速的流通转让,满足社保基金投资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的原则。在实际投资中,可选择不同期限的国库债进行购买投资。

2、其他国债。当前我国国债除了国库券外还有六种其他债券:专业银行发行的金融债券、专业银行发行的国家建设债券、地方企业发行的地方企业债券、国家重点企业发行的重点企业债券、基本建设债券、财政债券。由于六种债券存在着特殊性,现阶段还不太适合社保基金进行投资。比如基本建设债券只对专业银行发行,其他机构或个人不能购买;财政债券只对金融机构发行,只有社会保险基金管理部门成立了相关的金融投资机构才能购买。

(三)抵押贷款

抵押贷款是借款者凭借一定的抵押品作为物品保证而取得贷款的一种融资方式。因为借款者有抵押品作为保证,抵押品一般有房地产、国债券、有价证券、各种股票或货物的提单等等,如果贷款到期,借款者不能如数归还贷款,则贷款者有权处理抵押品作为补偿,所以从事抵押贷款的风险小。同时抵押贷款的收益相对较高,满足社保基金投资的收益要求。

由于当前我国金融市场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的现象,一方面众多企业很难从银行机构获得资金支持,另一方面随着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国有企业投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这些无疑为社保基金进入金融市场进行贷款业务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四)不动产

不动产投资是为了取得一定的收益而将现金转为不动产的行为。其中不动产是指土地或土地上的定着物,具体包括:各种建筑物,比如房屋、桥梁、铁路、公路、地下排水设施等等;生长在土地上的各类植物,如树木、花草、农作物等等。

不动产投资存在投资数额大、投资期限长、投资风险大、收益率高的特点。因此,社保基金在进行不动产投资时需要对投资项目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比如建筑物投资和植物投资相比,植物的投资风险大于建筑物,不适合进行投资,所以社保基金的投资重点应放在各种建筑物不动产上,比如房屋、桥梁、铁路、公路等;在不动产投资中,可根据我国目前买房难、买房贵的特点,社保基金可以投资建设职工住宅,在获得适当收益的前提下将住宅出租或出售给投保人。

(五)基金

基金投资是一种间接、社会化的证券投资方式,投资效益高、流通性强,同时基金也是境外的投资者向异地证券市场进行间接投资的理想渠道。但是基金投资也存在较大的风险:投资人和信托公司存在的委托——关系致使道德风险的发生,委托机构在各业务环节的操作过程中,可能由于某种原因进行违法或违规操作而引发风险,致使投资人的利益受损;未来市场的不确定性加大了投资风险,比如投资者在购买基金后,如果市场出现加大的波动,使投资者对价格难以进行预测,投资者将会面临被套牢的风险;投资债券收益还会受到利率的影响,导致投资收益的不稳定性。

根据基金投资的特点,结合社保基金投资的特点和原则,社保基金可以进行适量的基金投资,但由于风险较大,投资应该控制在一定比率内,不适合大规模、高比率的投入。

(六)股票

股票投资是一种高收益、高风险的投资。股票的投资收益不像债券利息是预先就确定的,(下转第35页)而是随着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变化的,随着企业经营的不断壮大,股票的价值就越高。同时由于企业未来的经营是不可确定和预知的,无疑加大了股票投资的风险。因此在进行股票投资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可行的投资方案。出于安全考虑,社保基金不应投资股票,但由于股票的收益率高,不但能实现社保基金的保值还能实现增值的目的。因此,建议社保基金在兼顾安全的前提下,进行股票投资。在股票投资中应掌握好分散风险的原则:“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投资时进行投资组合、购买经营状况好的企业股票来达到降低风险、获取收益的目的。

上述六种投资途径中,各种投资途径都有自身的优缺点。社保基金在投资运营中需要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通过合理、科学的选择投资路径,尽可能地回避风险和实现收益最大化,实现保值、增值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吕超、 段洪成、 刘海燕.全国社保基金投资组合绩效评价理论综述[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0,(01) .

[2] 赵晶晶、邓尧.我国社保基金可持续发展研究 [J],现代商业,2011,(06).

第9篇:实物投资和金融投资范文

(一)融资融券交易业务的内涵

融资融券交易,又称证券信用交易,是指在证券交易所或者证券监督管理当局批准的其他证券交易场所进行的证券交易中,投资银行向客户出借资金供其买入证券或者出借证券供其卖出,并由客户交存相应担保物的经营活动。

(二)融资融券交易业务的形式

1、融资与买空

融资是指客户委托买入证券时,投资银行以自有或融入的资金为客户垫支部分资金以完成交易,以后由客户归还本金并支付利息,投资者这种借入资金购买证券的行为,就是所谓的“买空”。投资者通过融资实现了财务杠杆,证券价格上涨,投资者将加大获利;证券价格下跌,投资者也将加重损失。

2、融券与卖空

融券是指客户卖出证券时,投资银行以自有、客户抵押或借入的证券为客户代垫部分或全部证券以完成交易,以后由客户买入归还所借证券且按与证券相当的价款计付利息。投资者这种卖出自己实际并不持有的证券的行为,就是所谓的“卖空”。如果投资者后来买入证券的价格低于卖出价格,投资者将获利。与买空一样,由于实施卖空操作,风险和收益对投资者来说都加大了。

二、融资融券交易的风险识别

由于融资融券业务交易对收益和风险具有放大作用,在经济出现过度发展时会加剧通货膨胀的发展速度,并对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造成破坏与损失的可能;也可能对投资者带来风险和损失的可能。所以我们应对融资融券业务交易的风险进行识别。

(一)体制风险

体制风险属于系统性风险,是指一国金融体系由于缺陷所存在的风险。由于证券信用交易的“助长杀跌”功能,体制风险所导致的危机变本加厉,危害更深。

(二)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属于非系统风险,是指交易对手违约给己方所造成损失的风险。从根源上分析,引发信用风险是由于交易双方拥有信息的不对称性,容易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信用风险是金融机构(或证券交易商、经纪人)在证券信用交易中必须解决的风险。

(三)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属于非系统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变动引起的风险。市场风险是投资银行和投资者面临的主要风险。市场风险可能导致投资银行倒闭,甚至引起连锁反应。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风险可以通过量化、定价、交易进行转移,极大地提高了投资银行和投资者对市场风险的管理。

(四)业务规模风险,以及引发的资金流动性风险

业务规模风险属于非系统风险,是指投资银行对单个客户融资融券规模过大、期限过长。从而造成投资银行流动性不足、净资本规模和比例不符合监管要求的可能性。融资融券业务中,投资银行可以获得佣金收入。受利润动机的驱使,投资银行会盲目扩大规模,但是融资融券业务同样存在很大风险,如在融资业务中,客户到期不能偿还融资款项,而券商在自有资金有限又不能及时获得新的资金来源时,就会产生资金流动性风险。

(五)业务管理风险

业务管理风险属于非系统风险,是指投资银行在开展融资融券业务时,由于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善、控制不力、操作失误等原因导致其亏损可能性的发生。如开展融资融券业务时,如果券商缺乏相应的内控制度或制度不健全、必要的信息技术系统或其功能不健全等,就可能造成券商经营管理上的风险。而对技术系统的操作不当或发平仓错误等,还会产生业务操作风险。

(六)杠杆交易风险

融资融券实行杠杆交易:即无论投资者进行“买空”交易还是“卖空”交易,都需要向券商交纳一定的保证金,保证金可以是现金或可冲抵保证金的证券,这里的保证金并非通常我们所理解的“预付款”或者“定金”,而是表示交易者有能力承担市场价格波动风险的一种经济保证,是利用杠杆比率,扩大交易金额的方法。根据沪深交易所《融资融券交易试点实施细则》规定,投资者交付的保证金与“买空”、“卖空”交易的金额比例不能低于50%,若以50%为标准,当投资者有信用账户中100元保证金,便可以向券商最多借入200元资金购买股票做“买空”交易,也可以最多借入200元市值的股票卖出做“卖空”交易,50%的保证金水平对应的杠杆比率是2倍,即放大了本金2倍的收益与风险。如投资者以100万元以普通现货交易买入一只股票,该股票从10元/股下跌到8元/股或上涨到12元/股,投资者的亏损率与收益率都是20%;如果投资者以100万元作为保证金、以50%的保证金比例融资200万元买入同一只股票,该股票从10元/股下跌到8元/股或上涨到12元/股,投资者的亏损率与收益率都是40%。可以看到,保证金交易是一把“双刃剑”,放大了收益也放大了风险,放大的程度取决于杠杆比率。此外,由于融资融券交易需要支付券商利息与费用,因此,一旦融资融券交易,股票价格朝着不利的方向运动,投资者不仅要承担杠杆交易放大了损失的风险,还要支付高额的融资利息融券费用。因此,投资者要清醒认识融资融券杠杆交易的高收益高风险的特征。

(七)强制平仓风险

融资融券交易中,投资者与券商之间存在着委托买卖关系、债权债务关系以及由债权债务产生的担保关系,券商为保护自身债权、防范风险,对投资者信用账户的资产负债情况实时监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对投资者担保资产执行强制平仓,投资者必须无条件接受。因此,投资者必须关注可能引起担保资产强制平仓的几种情形:

1、不能按照合同约定的期限清偿债务引起的强制平仓

融资融券交易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且不得展期,若投资者不能按照合同约定的期限清偿债务,券商有权按照合同约定执行强制平仓,由此可能会给投资者带来损失。

2、维持担保比例低于最低底限未及时追加担保物引起的强制平仓

根据《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管理办法》,证券公司应当将收取的保证金以及客户融资买入的全部证券和融券卖出所得全部价款,作为对该客户融资融券所生债权的担保物,证券公司应当逐日计算客户交存的担保物价值与其融资融券所欠债务的比例,这个比例即维持担保比例。在证券交易所的《融资融券交易试点实施细则》中有规定:投资者信用账户维持担保比例不得低于130%,当维持担保比例低于130%时,证券公司将以合同约定的通知与送达方式通知客户在一定的期限内补交差额,这一期限不得超过2个交易日,客户追加担保物后的维持担保比例不得低于150%,投资者未能按期交足担保物的,证券公司将对投资者信用账户内担保资产执行强制平仓。强制平仓的过程是不受投资者控制的,因此,投资者信用账户的维持担保比例低于130%时,将会面临强制平仓的风险。

3、标的股票被调整出融资融券标的证券范围引起的强制平仓

标的股票交易由于被实行特别处理、终止上市等原因被调整出融资融券标的证券范围的,证券公司与其客户可以根据双方约定提前了结相关融资融券关系,也就是说这时投资者将面临被券商提前了结融资融券交易,担保物被强制平仓的风 险,由此也可能会给投资者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三、融资融券交易风险管理

(一)投资银行对融资融券风险的管理

融资融券交易虽然具有很多优势,但这一制度的弊端也是不容忽视的。融资融券交易具有较大的风险性和投机性。如果融资融券过度,会形成股市上虚假繁荣,人为地促使股价巨大波动。因此,应加强融资融券交易风险的管理与控制。

1、加强对客户资质的审查力度

应制订融资融券交易客户选择的标准和开户审查力度,并建立客户信用评估制度,从而加强对客户信用风险的控制,投资者进行融资融券交易时,投资银行要对投资者的财产和收入情况、信用状况、过去的交易记录进行严格审查,筛选出可以进行融资融券交易业务的客户,建立一道有效的防火墙。与此同时,还应加强对客户授信额度的管理,根据客户的操作情况和资信变化因素,调整其授信额度,防止信用额度的过度膨胀,如规定最低保证金限制和单个额户融资融券的最高限额等指标来控制客户的信用风险。

2、建立单只证券的信用额度管理制度

市场风险可能会导致市场波动、交易异常等问题,一般证券交易所通过对单只证券的信用额度的管理,限制单个证券的信用交易量占公司所有流通证券的比例来控制市场风险。

3、对融资融券业务进行集中监控

投资银行要根据自身自有资金和证券状况,合理确定融资融券的总规模,规模一旦确定不得随意扩大,并且投资银行应通过技术手段进行集中控制和风险动态管理。通过集中监控及时查询各项风险控制指标、客户信用资金帐户的资金余额及变动情况、证券市值及变动情况,随时监控客户帐户的质押比例、警戒线和平仓线等。

4、制订完善的业务操作流程

融资融券业务基本操作流程包括评估融资融券额度、进行融资融券交易、实时风险控制、归还资金、补足担保品或平仓等环节。券商应严格按照监管部门的规定,制订融资融券业务每一个环节的详细业务操作制度和业务流程。同时加强内部控制。对重要的业务流程环节采用双人双岗。加强监督与制约。加强对相关业务部门人员进行管理制度和业务知识的培训教育,同时设立专门机构对融资融券管理部门的业务操作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

(二)投资者对融资融券交易风险的管理

如何充分利用融资融券交易机制,实现投资者投资智慧的更高“溢价”,笔者认为,做好风险控制是第一要务,应对融资融券交易风险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理解融资融券的交易机制与规则,客观评价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

投资者在参与融资融券交易前,要全面、正确地理解“买空”、“卖空”的交易机制,充分认识“买空”、“卖空”交易中的业务风险,尤其是杠杆交易放大投资亏损的风险特性;认真学习融资融券相关法律法规、业务规则,理解券商融资融券合同和风险揭示条款。

融资融券实质是一种负债经营,投资者必须要将“买空、卖空”交易规模控制在自己的风险承受范围之内。在融资融券交易中,杠杆比率(即收益或亏损的放大倍数)与保证金比例、可冲抵保证金证券的折算率有关系,保证金比例越低,折算率越高,杠杆比率越高,风险就越大。实际操作过程中,投资者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适当减少融资融券授信额度申请,或者部分使用授信额度,以控制风险。

2、立足自身投资分析水平的提高,树立正确的投资观念

融资融券交易是建立在对未来投资预期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一种金融工具,正确判断市场及个股价格的运行方向是交易获胜的关键,因此,投资者应充分地了解、研究市场,注重自身投资分析水平的提高,树立正确的投资观念。

提高自身的投资分析水平,具备对市场敏锐判断力,主要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坚持不懈地学习证券投资分析的各种理论与方法,包括国家宏观经济运行、宏观经济政策、公司经营及景气度为基础的基本分析理论、研究市场大众行为的股票市场心理学、以及以历史规律来判断未来的价格走势的技术分析法等,并养成持续关注与研究市场的习惯;二是不断总结与思考投资过程中的得与失,不论投资成功还是失败,都应总结经验、思考原因,趋利避害,在实战中提高自己的市场预测分析水平。只有勤于学习与思考,才能博取投资方向选择正确的大概率,减少失误与损失。

另外,投资者还需有与融资融券交易相适应的投资观念与投资纪律,在融资交易的期限性与强制平仓制度下,投资者要改变“单边市”的思维模式,不能奢望像普通交易持有股票一样“捂着”等待“解套”,否则,券商强行平仓将会带来更大的损失;同时,谨慎融券交易,因“卖空”交易可能会比“买空”交易面临更大的风险。由于市场的多变性与复杂性,投资者还需有良好的投资纪律,掌握止损与止盈的技巧,可避免损失的扩大与追加保证金之苦。

3、时刻关注维持担保比例的变化及影响维持担保比例变化因素的信息

融资融券维持担保比例的变化,关系着投资者是否应追加保证金以及是否被券商强制平仓的问题,因此,投资者必须经常关注自己信用账户维持担保比例的变化,当接到证券公司追加保证金的通知时,应及时补充保证金,以免在2个交易日后被强制平仓;另外还要持续关注影响维持担保比例变化因素的信息,能够使维持担保比例降低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比如交易所或券商提高维持担保比例、担保证券价格下跌、证券被调出担保证券范围使得担保证券市值减少、融券卖出股票价格的上涨、利率或费率的上调使负债增加等,这些因素的变化有的反应在公开的信息披露中,有的体现在市场行情变化中,投资者必须对这些信息给予经常的关注,以便在维持担保比例不足之前采取应对措施。

总而言之,融资融券交易业务是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金融交易活动,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危机造成经济低迷的环境下,利用融资融券交易业务,会对经济产生一个良好的剌激作用,从而加快资金周转,增加投资者的热情,促进经济走出低谷。但融资融券业务又会通过资金周转的加速,带来通货膨胀,甚至造成经济危机的全面爆发,对银行、证券公司、投资者带来风险和损失。特别是我国在现行经济过热,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的时期、在融资融券交易业务还不成熟、制度设计不完善、监督管理不到位的大背景下,加强融资融券交易业务的风险识别和管理非常必要。因此,我国除了在法律法规、组织机构、制度设计等方面加以完善外,还将更加重视识别融资融券业务中所蕴含的风险因素,并进行准确计量,同时采取有效政策加以控制。

参考文献:

[1]栾华.投资银行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3月.

[2]巴曙松.融资融券激活市场的创新举措[J].Financial Digest,2006:17-18.

[3]陈黛.融资融券交易须加强监管.中国期间网.2008-12-5.

[4]唐志军.胡挺.融资融券交易业务带给商业银行的机遇、风险及应对对策[J].Modern Management Science,2006(11):116-117.

[5]汤世生.中国资本市场三十年:从探索实践到规范发展.中国证券报[N].2009-03-03.

[6]赵旭.融资融券业务风险控制.东北证券研究所.2009-04-20.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