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礼仪与文化素养范文

礼仪与文化素养精选(九篇)

礼仪与文化素养

第1篇:礼仪与文化素养范文

关键词 高职教师 行为文化 教师礼仪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是高职办学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为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在高职院校行为文化建设中重点是教师行为文化建设。所谓教师行为文化,是指教师的言行、举止、形象、行为习惯、待人接物等,反映的是教师的内在素质、个性修养,能够反映一个学校的文明程度、外部形象,同时也是教师的一种精神追求和价值选择。教师行为文化对于学生的精神世界和专业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教师礼仪是教师职业形象、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的外在行为体现,是教师在教育中充分发挥言传身教作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树立正确职业观和人生观,培养符合行业要求人才的客观需要。教师礼仪是教师行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基于教师行为文化的高职教师礼仪的内涵

一方面,基于教师行为文化的高职教师礼仪的范畴比普通意义上的教师礼仪更加广泛。其要求教师的礼仪与教师的各种行为广泛对接和融合,不仅仅局限于教师的课堂行为和动作语言,还包括与教师行为紧密相关的思想品质、职业道德、仪容仪表、语言艺术、行为习惯、师生关系等等。另一方面,基于教师行为文化的高职教师礼仪具有职业特性。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未来的行业职业从业者,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培养是高职院校的重中之重,而职业礼仪是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重要内容,因此学生在校期间除了接受普通礼仪教育之外,还要接受具有明显职业特性的职业礼仪的熏陶。这就要求教师除了注意自身的普通的教师礼仪之外,还要把职业礼仪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和习惯。

2基于教师行为文化的高职教师礼仪的现状

为了解高职教师职业礼仪素养现状和问题,本研究在长沙市三所高职院校的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随机发放问卷220份,回收213份,回收率96.8%,其中有效问卷217份,无效问卷3份,有效率98.6%。另外,还对学院的教师和有关管理人员进行了访谈,结果如表1。

2.1教师对礼仪的认识存在偏差

从表1可以看出,学生对教师的授课态度、敬业精神、关爱学生等方面广泛认同,而对教师其他方面的礼仪,诸如课堂礼仪、校园形象礼仪等方面的评价不算太高,有的甚至评价较底。通过访谈究其原因发现,部分教师对礼仪素养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高职院校教师的主要职责和任务就是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工作要遵守职业道德,教学要兢兢业业,至于礼仪则无关紧要。甚至不了解自身的言行举止、形象气质、人格特征与其职业的关系,更不能理解自身礼仪对学生的深刻影响。部分教师对礼仪的理解不到位,有的认为礼仪就是仪容仪表要得体,动作语言要文明。有的认为礼仪在课堂上、在与学生交往时注意一下就行了,在办公室或在校园里则没必要。有的认为教学任务繁重,能把教学做好就不错了,根本无暇课堂礼仪。一些教师甚至将教师礼仪狭隘地理解为教师的形象礼仪,或是教师的课堂教学礼仪,仅有少数教师能系统地回答出教师礼仪包括仪表礼仪、仪态礼仪、言语礼仪、师德礼仪等方面内容。高职院校的很多教师没有接受过正式的师范教育,从未接受过师德课程和礼仪课程的系统学习,偏于对知识的教学,缺乏对高职教师职业的全方位认识,礼仪意识浅薄,与教师行为全方位渗透礼仪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2.2教师礼仪素养整体偏低

通过表1得知,教师在课堂上的精神状态、课堂礼貌礼仪、课堂举止、课堂语言、对待学生一视同仁、教师着装、办公室礼仪、校园礼仪等方面在“一般”和“不同意”方面的打分比重较大,这些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说明教师礼仪存在结构性失衡,教师礼仪素养整体偏低。通过访谈发现,当部分高职教师被问到教师礼仪应包括哪些方面时,大多数教师表示对礼仪不慎了解,对礼仪的认知缺乏全面性和科学性,导致自身礼仪整体缺失。教师的办公室礼仪、男教师着装、女教师化妆、课堂轻松幽默语言等方面学生评价相对较低。此外,统计发现女教师的仪态礼仪分数明显高于男教师,形象礼仪方面男教师低于女教师。通过访谈发现,女教师服饰过于时尚,有的化妆过于浓重,在外表修饰上不够端庄大方,服装过短过露。年长的女教师和男教师服饰过于俗旧,经常不更换,给学生带来视觉枯燥感。师德方面中老年教师明显高于青年教师。部分教师在办公室里自律性不强,忽视了在办公室应遵守的礼仪,坐姿不雅,办公桌杂乱,一些教师的语言文明还有待加强。

2.3教师礼仪培训机制缺失

部分学校认为教师的首要职责就是做好教学工作,对教师的礼仪关注度不够,从来没有组织过教师礼仪方面系统的培训。经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对教师礼仪培训较为认同,渴望能得到科学的培训。少数教师通过网站、有关视频和书籍了解一些零散的礼仪知识。几乎每所学校都有专职的礼仪教师,但基本都是以选修课的形式给学生传授商务礼仪方面的知识,很少有学校利用这些资源来对教师进行培训。有些学校也没有充分认识到教师礼仪的重要性,至今没有教师礼仪素养提升的计划和方案设计。

2.4教师的行业职业礼仪普遍缺乏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未来的行业职业经理人,在校期间就要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而行业职业礼仪是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职业礼仪很重要的一个教育途径就是周围环境的耳闻目染、氛围熏陶和教师的榜样示范。为做好这方面的调研,我们在选择调查样本时,专门安排了行业特点比较明显、已经有过见习和实习经历、对行业有一定了解的酒店管理专业、烹饪专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了单独标识和统计,具体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专业课教师的服装符合行业企业的职业服装特点”,学生认同在“一般”以下的比例占到81%;“专业课教师的气质具有行业企业的职业气质”,学生认同在“一般”以下的比例占到88%;“专业实践课教师的行为习惯符合行业企业的职业规范”,学生认同在“一般”以下的比例占到77%。因此,在校教师在行业职业礼仪方面欠缺很大。

比如酒店管理这个行业的从业者,在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讲究的是绅士风度、淑女风范,在服饰和妆容方面有着严格的职业装标准和仪容仪表要求,在工作态度方面讲究的是良好服务意识,在企业文化方面崇尚微笑文化。再比如烹饪这个行业的从业者,在意识方面,要始终把食品安全、卫生安全、操作安全放在首位。这些素质的养成更要求良好的职业氛围去熏陶。从对学生的调查和对教师及管理者的访谈发现,大多学校在这些方面的企业化氛围较差,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不穿正装、仪容不得体、服务意识较差以及烹饪专业的教师不穿工作服、不讲究卫生、不强调操作安全的比比皆是。所以高职院校的教师在职业礼仪方面亟需加强和提高。

2.5学校层面缺乏顶层设计和约束激励机制

有些学校在教师礼仪素养方面认识存在偏差、重视不足,认为学校的首要任务是搞好教学,教师的礼仪不是太重要,所以在教师礼仪素养提升方面没有主责职能部门,没有系统设计和规划,没有明确的教师礼仪规范及执行标准,没有专门的经费预算,同时缺乏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3基于教师行为文化的高职教师礼仪的发展对策

3.1提高教师礼仪素养认识,树立礼仪素养意识

树立教师礼仪素养意识,提高教师礼仪素养重视程度,是提升高职教师礼仪素养水平的前提和基础。摒弃教师只注重教书不注重礼仪育人的传统观念,让其意识到自身礼仪素养的重要性,教师礼仪不仅是教师自身素质和修养的表现,而且有着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更是所在院校文明程度的体现,教师的一举一动对学生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高职教师要树立教学育人与礼仪育人并重的教育理念,积极发挥自身自觉性和主动性,把礼仪素养内化为自身的品质结构,形成道德修养,渗透到教学工作岗位中。

3.2出台基于教师行为文化的高职教师礼仪规范

为做好教师礼仪素养建设,便于教师礼仪提升有目标、有标准,应根据基于教师行为文化的高职教师礼仪的内涵,出台基于教师行为文化的高职教师礼仪规范,对教师的礼仪行为进行正面引导。礼仪规范应与教师行为文化紧密融合,与行业企业职业礼仪紧密结合,全面覆盖到教师职业道德、课堂礼仪、校园文明礼仪、着装礼仪、仪容礼仪、举止礼仪、社交礼仪、参加聚会礼仪、网络礼仪、办公室礼仪、电话礼仪、集会礼仪、职业礼仪等等。礼仪规范要引导教师仪容仪表清新端庄、整洁美观;衣着能够体现职业特点;发型简洁,妆容得体;言谈举止要文明大方与学生交流谦和、诚恳;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专业课教师具备行业企业职业思维习惯、行为规范等等。

3.3加强基于教师行为文化的高职教师礼仪培训

培训是提升教师礼仪素养的必要途径。

学校应根据基于教师行为文化的高职教师礼仪规范,结合学校自身教师礼仪素养现状,制定科学合理的礼仪培训方案,确定好礼仪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方式以及培训主体四个要素。培训方式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进行。请进来,即聘请礼仪专家做报告,并对教师现场辅导。走出去,即定期选派教师深入到行业企业进行顶岗挂职锻炼,亲身体验行业企业职业礼仪,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培训时间可采取集中、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利用教师集中时间培训,课余时间分散学习、训练提升。

3.4引入企业文化,加强教师职业礼仪素养教育

引入企业文化,营造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互动与融合的文化氛围,强化高职教师职业礼仪素养教育,对高职学生的成才与成人、就业与创业具有重要的价值。高职院校要根据专业性质和专业特点,积极营造企业化、职业化的氛围和环境。教师的仪容仪表、思维方式、言行举止、做事风格,教学楼和实训楼的环境布置、相关制度建设、学生文化活动等应与行业企业的标准和规范紧密结合,让学生在这种职业化的环境及氛围中学习、熏陶和职业素养养成,使得学生不仅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具有主动适应企业文化,进入企业就能立足、生存和发展的综合职业素质。

3.5做好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和约束激励机制

教师礼仪素养的提升不能仅仅依靠教师的自觉性来实现,更需要学院层面的积极推动。学校要做好全校层面的整体规划、方案设计和推进措施,构建工作推进组织机构,明确主责部门,设立专门经费预算,出台相关约束和激励制度。革新对教师评估机制,增加对教师礼仪素养要素的评价,从制度上保障教师礼仪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箐.高职教师职业礼仪素养的现状和问题[J].教育与职业,2010(35).

[2] 李正军.教师礼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元素[J].广东社会主义学院学 报,2010(4).

[3] 张桂春.职业院校实践课教师教学素养探究[J].教育科学,2009,25(6).

第2篇:礼仪与文化素养范文

关键词:柔道课程大学生礼仪素养

中图分类号:G8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10―0069―02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大学生可以说是综合素养较高的一类群体,他们正当青春年华,接受到良好的高等教育,享受着社会、学校和家长无微不至的关怀,在人们心目中应该是举止大方,彬彬有礼,具有较高礼节素养的大学生。然而,目前实际中的大学生礼仪素养水平较低,与社会对大学生礼仪素养要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据相关调查研究表明,主要表现为部分学生在家庭中对父母长辈的尊重不够,大声说话、反驳,没有耐心去倾听;在课堂上不尊敬师长、随意接打手机及迟到早退;宿舍不能与同学和谐相处;在公共场合行为放荡不羁;在个人外在形象上肆意追求时尚、穿着不得体等。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形象,离社会对大学生礼仪素质标准的高要求相差甚远。

1 大学生礼仪素养下降,进一步分析真正原因

1.1 家庭教育能力下降,家长过于溺爱

在家庭中,他们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全民生活条件已经改善的前提下,家长们则更加过分的保护、溺爱、放纵孩子的成长,原来的“小皇帝”们已经长成了如今的“大皇帝”,他们有主见、有想法,有自己获取信息的渠道,有沟通交流的圈子,有了基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在家庭中,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能力已经下降,尤其在礼仪素养方面,对于礼仪家长的态度总是模棱两可甚至包容的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孩子失去了学习礼仪知识和养成礼仪素养的机会。正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们更为叛逆、张扬、桀骜不驯,对于家长不同的看法他们经常时不予理会、辩解或者是直接的顶撞,对父母的关心不足等等都表明现在大学生的礼仪素养已经有所下降。

1.2 基础教育阶段的不重视,错过了礼仪素养形成的黄金期

良好的礼仪素养应当从小培养,逐渐养成习惯,遵循一个由外到内、由低到高的递进规律,而不是在成人后再强加教育,现在的大学生已经错过了基础教育的黄金发展期,现在再去教他们礼仪,再去培养良好的习惯已经很难了。然而目前我国的应试教育模式和考试制度仍未得到根本改变,评价一个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只有学习成绩。基础教育阶段注重“成绩”教育而忽视“成人”教育,本来倡导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只剩下应付考试的“智”,忽略了学生做人“德”育,使学生的礼仪修养不能从小得到很好的培养,以至于升入大学后仍然有许多不文明、缺乏礼仪修养的行为。

1.3 信息科技的时代大背景下,大学生更为叛逆、个性、盲目崇拜

现在在校的大学生基本上是“90后”的新一代,他们生长在信息快捷、思想进步的社会背景下,不会为基本的生存发愁,想着如何紧跟时代的潮流、了解最新的咨询、彰显自己的个性,而不会把更多的注意力主动地放在国际新闻、国内大事、传统文化、修身养性上去。随着社会开放程度深化,外来的思想文化不断地涌入中国,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倾向,传统文化不被重视,很多大学生面对各种的新鲜的生活方式和理想偶像充满了好奇和尝试的想法,但又缺乏对丰富文化资源进行选择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渐渐迷失了方向。中国传统的礼仪文化早已抛之脑后,导致大学生的礼仪素养下降。

2 柔道运动重视礼仪学习,柔道课程提高礼仪素养

2.1 柔道运动更加重视礼仪素养

柔道运动起源于日本,柔道运动的创始人嘉纳治五郎先生曾任东京高师高等师范学校(现国立筑波大学)校长,是日本著名的教育家,他在创始柔道运动之初就确定了“精力善用,自他共荣”的柔道运动宗旨,其中重要的一层含义就是强调礼仪的重要性,练习柔道技术中要将技术力量进行最有效的利用,而不是实用蛮力,不是以大欺小,要与你的对手共同进步,互相帮助,礼始礼终。每一位练习柔道的小选手第一节柔道课程就要学习柔道的礼仪并开始行礼,从此开始柔道礼仪会一直延续到每次的柔道练习和平时的生活中。

2.2 柔道礼仪与中国传统文化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日:“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这是道家所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虚静”。虚是不主观,静是不躁动。虚静是一种静观默察的观照方式,也是应对现实的一种自我保护、防御机制。这便与柔道中的“柔”字相吻合,以柔克刚,要顺应实物的发展规律,不以蛮力取胜,更不欺压弱小,修身养性,礼仪待人,完善自我。

柔道的“道”从字面上讲,是指正确的方法,其蕴藏的深刻的内涵却是指人生的道理、道德、修养,一种道德规范,也就是所谓的“武德”,而这些观念恰恰以儒家的“仁”“礼”为主体而构成。

2.3 柔道礼仪与大学生礼仪素养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着重强调:“改变忽视人文基础等状况,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可以看出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先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才行。

柔道课程中的礼仪教育是其一大特色,完全符合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需求,可以长期高效地提高和改善大学生的礼仪素养。在柔道课程中通过学习行礼的方式,如何向国旗、教师、伙伴鞠躬行礼,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行礼,营造良好的礼仪氛围,贯穿课堂始终,逐渐使柔道练习者形成本能、主动的行礼习惯,以养成积极乐观、与世无争、仁慈礼貌的人生态度,对待周围的人们要平易近人、谦虚礼让、宽厚待人、互相帮助,培养大学生热爱祖国、团结人民、健康生活的思想。

3 小结

第3篇:礼仪与文化素养范文

一、建构乡村礼仪风俗文化,促进学生提升人文道德素质

礼仪是一种道德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的教育,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按照古话来说,其教化也微,止邪于末形。校园文化通常具备这一无形的教育功能。广大农村初中学校可以利用校园物质文化与校园精神文化,让学生在文化氛围中获得礼仪的感染与教育。农村初中生从小生活在乡村环境中,为此教师可以在学校营造乡村礼仪风俗教育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其中获得潜移默化的乡村礼仪风俗教育。如学校可以根据当地的风土人情,开设乡土礼仪仪式课程,对学生开展礼仪教育。教师也可以在农村初中举办乡土礼仪节日活动,在节日活动中,让学生学习农村老一代人质朴的道德品质以及恭敬的待人态度与礼节,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农村学校可以将乡村礼仪与校园文化制度相融合,构建礼仪教育的校园文化。如教师可以根据《初中生行为规范》对学生礼仪行动做出的详细规定,评选出“礼仪学生”,用奖励制度激励学生学习礼仪。具体来说,农村教师可以细化学生日常生活的礼仪行为,以孝、敬、饮食、对客、洒扫为礼仪之提纲,然后每一纲要都要细化为礼仪规则。如“孝”这一礼仪大纲之下,要求学生具体的礼仪做法就是学会关心父母身体健康、平日给父母端茶送水、记得父母生日、平日为父母做事、主动与父母沟通,以回报父母养育之恩……通过具体细化的礼仪规范,引导学生形成符合礼节的行动;在礼仪行动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敬物、敬人、敬己以及感恩和珍惜,从而润物细无声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开设乡村礼仪文化教育,促进学生提高人文素养

提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能够站稳脚跟的基础。”为此,农村学校应该对学生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学校缺乏文化氛围,学生对礼仪的认识只能通过语文课本中的几篇课文,这不利于学校礼仪活动之开展。为此,农村学校可以设置与礼仪有关的课程。如对学生开展礼仪规范养成、礼仪培养教育;要求学生背诵《三字经》《弟子规》之类的国学礼仪启蒙书籍,使学生对礼仪知识有一个启蒙认识。教师还可以创办丰富多彩的礼仪教育形式。如可以在学校定期举办礼仪经典书籍诵读活动,由师生一起自编自演《百家姓》《三字经》这一类的礼仪经典文本,并且与舞蹈互相结合,激发学生阅读礼仪书籍的热情与兴趣。这一生动的教育活动,有利于学校形成“诵唱经典”的书香文化氛围。在这一氛围影响下,学生在家里也会懂得礼节、感恩,力所能及帮助父母做事情。教师还可以与学生家长联合,发挥家庭教育的力量。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家长,在家里加强与子女的交流,加大对子女的关心与了解,培育与孩子的感情。大量国外研究事实表明:“良好的亲子关系会促进子女的孝道信念。好的亲子关系使成年子女对孝道有更为成熟的认识,包括体会到父母是普通个体,有自己的过去和局限,也包括感知到父母正在衰老,生活中的不便越来越多。”对于农村初中生来说,由于性格心态都尚未定型,都会受到父母言谈举止的影响。家长的礼仪文明行动,通常作为一种榜样力量,影响着孩子,潜移默化地提高孩子的人文素养。

三、倡导自我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礼仪规范

第4篇:礼仪与文化素养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校礼仪教师 职业形象

近年来,高校十分重视对大学生的礼仪教育,将其列入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范畴,专门开设了礼仪类课程。进一步加强高校教师的礼仪修养,也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对高校从事礼仪教育教学工作的礼仪教师来讲,因身负礼仪文化传承之使命,加之礼仪学科的规范性、对象性、操作性等特征,更加凸显出强烈的示范作用,这就需要高校礼仪教师塑造其专业化的职业形象。礼仪教师的职业形象是礼仪教师内在素养与外在表象的结合,它是礼仪教师思想素质、职业技能、工作态度、举止言谈等各方面素质的综合反映,它在礼仪教育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高校礼仪教师职业形象塑造的重要作用

高校礼仪教育的重要实施者就是礼仪教师,“名师出高徒”,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礼仪教师良好的职业形象,是影响教育活动和教育效果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是形成教师威信和产生良好示范性作用的巨大教育力量。礼仪教师的言谈举止、仪表着装、待人接物、工作作风等都在无声地影响着周围的人,从而推动和提高整个教师群体的礼仪素质。特别是大学生耳濡目染,必然有助于他们修正自己的言行,引导学生按照礼仪规范的要求学习、生活、工作,处理好人际关系,使学生具有较高的礼仪修养。因此,作为高校礼仪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在高校礼仪教育中的责任,认识到自身的职业形象在礼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加强自身的礼仪影响,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

二、高校礼仪教师职业形象塑造的途径

(一)内在素养的塑造

1.高尚的道德素养。礼是基本的道德规范,仪是“礼”的表现形式,这使礼仪具备了道德的本质和道德的功能。孔子认为“仁(即德)发于心”,然后“行则合于礼”,无德则无礼。“尊人、敬人”是礼仪的核心内涵,孔子在《论语·宪问》中强调“修己以敬”,认为修养好自己的品德是严肃、尊敬地对待一切事物的基础。高尚的道德素养是做人的立身之本,更是高校礼仪教师的基本素质。蒋萍认为,礼仪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即以德带礼,又以礼显德。就是礼仪可以把内在的道德精神与外在的道德形象很好地结合起来。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人们总是通过礼仪来体现一个人的道德素质。作为礼仪传播者的礼仪教师,更需要率先垂范,身体力行,正所谓:“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要以道德的原则来自觉规范自身的行为方式,完善人格,努力追求道德修养。

2.丰富的知识内涵。具有丰富的知识内涵是高校礼仪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是有效教育指导学生的基本保证。礼仪教师必须掌握扎实的礼仪专业知识。我国古代礼仪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以最早、最重要的礼仪著作《周记》《仪礼》《礼记》最为系统,曾是维系社会生活秩序的重要因素,是我们传统文化中影响最深远的重要内容。作为身负文化传承使命的高校礼仪教师,势必要通读这些代表中国礼仪文明的文献经典,以具备扎实的礼仪专业知识功底。现代礼仪继承并发展了古代传统礼仪,适应了现代社会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需要,随着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华礼仪与西方礼仪相接合,从而形成了中西接轨、古今相通的现代礼仪。因此,高校礼仪教师要广泛、深入地学习研究古今中外的礼仪文化知识,不断提高礼仪专业素养。此外,礼仪是一门综合学科,它涉及社会学、伦理学、民俗学、公共关系学、管理学、心理学、美学、文学、艺术等,因此不能孤立于礼仪本身的学习,还要有加强相关学科知识学习的意识,广泛阅读其他方面的书籍。由于礼仪的内容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的发展和变化,所以礼仪教师还要关注时尚,不断吸收新的信息,让自己具有时代感,才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3.高雅的审美情趣。著名教育学家蔡元培先生曾说过,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高雅的审美情趣,有助于健康人格的塑造,修情养性,对礼仪教师的气质修养具有重要的影响。作为高校的礼仪教师,要加强自身对艺术知识的积累,培养文学、艺术方面的兴趣爱好,如音乐、舞蹈、绘画、书法、文学、戏剧、旅游、摄影等。这不但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还能提高对艺术美的鉴赏能力。其实礼仪本身就是美的体现,是一个人审美情趣与文化品位的窗口。高校礼仪教师应该也必须具有一定的审美素养,这是一个人在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等方面所具有的相对稳定的品质和能力,它使礼仪教师在辨别美、传播美的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修养。因为礼仪教学的过程,更是礼仪美的传播过程,礼仪教师加强在这些方面的修炼,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对美的追求,对美的感受,从而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

4.良好的沟通能力。礼仪是一门沟通的学问,礼仪教师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以礼待人,善于沟通,用积极健康的心态去对待工作和生活,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善于站在他人的立场去考虑问题,体谅、理解他人在生活思想、情感上的需要,豁达开朗,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种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形成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前提,更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它使礼仪教师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让他人亲近喜欢,从而受到你的感染与影响;在礼仪教育的过程中,让学生尊敬喜爱,从而接受你的教育和指引。因此,高校礼仪教师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至关重要,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为礼仪教师职业形象的塑造添砖加瓦,得到学生的尊敬与爱戴。

(二)外在形象的塑造

内容总是要通过外在形式表达出来,在现代社会只注重内在的修炼是远远不够的,人们早已开始加重了外在形象的分量。美的最高境界是“和谐”,是内容与形式的和谐,是内在素养与外在形象的和谐。高校礼仪教师良好的外在形象的展示,正是对学生进行礼仪美教育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礼仪教师对自身的外在形象要有更高的自律意识和修炼意识。

1.整洁的仪容修饰。仪容指人的容貌,包括面部、头发和未被服饰遮盖的肢体等部分。整洁的仪容体现的是良好的精神面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对自己对他人和工作的尊重。高校礼仪教师更应该重视自己的仪容修饰,其总体要求是洁净自然、形象端正、注意修饰。身体的清洁是良好仪容的基础,礼仪教师应注意保持身体清洁、口气清新。发型注意修理,干净整洁。男教师要修面剃须,清爽干净,女教师悦己宜人,勤修指甲,色彩淡雅。

2.良好的仪态体姿。人的仪态在表达人的内在气质、涵养、自信、心理活动方面具有语言不可替代的独特的真实性。仪态礼仪是礼仪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高校礼仪教师良好的仪态,是最直观的示范,是礼仪美的最好说明。良好的体态不仅表现出礼仪教师的专业素质,更是对学生尊重友好的反映。仪态包括体态和面部表情。

良好的体姿,是高校礼仪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挺拔自信的站姿、端庄稳重的坐姿、从容潇洒的走姿、大方自然的手势,都展示着礼仪教师的教养和风度。礼仪教师要注重身体的锻炼,保持良好的体态体型,特别是身体的挺拔,做到立腰、沉肩、头正,一举一动注意对学生产生正面的影响,以供学生效仿。

面部表情,是教师在课堂上最直接的情感表达方式。积极的面部表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构成面部表情的主要因素是微笑和目光。在人的所有表情中,微笑是最有吸引力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能够准确、自然地展示出自身的心理活动。因此,自然的微笑和亲切的目光是礼仪教师必须拥有的,并且要养成习惯。对礼仪教师而言,它不仅是职责所需,更是善意、尊重、友好的体现,可拉近师生距离,创造温馨的交往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3.专业的着装修饰。服饰不仅以包裹身体为目的,它是一个人社会角色、社会地位、修养、个性、生活态度、审美情趣的直观反映。着装最重要的修养原则是:让自己的服饰随着时间、地点、场合、角色的变化而有所改变。正如在朴素的场合穿朴素的服装,在高级的场合穿考究的服装,在运动时穿运动装,在职场上穿职业装。这里谈高校礼仪教师的着装,主要是针对礼仪教师在教学场合的情况。

教学场合需要的是专业、庄重、典雅的教师形象。高校礼仪教师的衣着应是整洁、典雅、大方的。无论男女礼仪教师都应着职业装。职业装就是有职业感、正式感的服装,它能够赋予人庄重、专业、明快、大方的美感。男教师必须穿着长裤,有领比无领有职业感,衬衫比T恤有职业感,有外套比无外套有职业感。注意着装细节,如袜子颜色与裤子或鞋的颜色一致,单排扣西装纽扣最下面一颗不扣,或者全解开,双排扣西装纽扣必须全扣,腰带上不挂东西,服装色彩素雅等。女性的服装较男性更为丰富多彩,这就要求女教师必须要掌握服饰搭配的技巧。高校礼仪教师的着装要既端庄典雅又不乏时尚元素,既得体大方又富有品位。女教师可着款式简洁大方的职业套装(套裙或套裤),为避免死板,可将套装分开来穿着,或选用丝巾、胸针等配饰加以点缀。着装细节注意:着黑色或肉色丝袜(不露袜头),黑色船鞋,忌紧、透、露,避免妩媚、性感元素的服饰,配饰的选用要遵循少而精的原则等。

莎士比亚说:“服装可以表现人格。”服装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是表达自我的重要窗口。这也是一门学问,高校礼仪教师要有意识地增加自己在服饰方面的知识和信息的积累,深入理解着装文化的内涵。还要有犀利敏锐的眼力(审美力)和与时俱进的时尚观念,以专业得体的着装去影响、引导学生,对他们进行礼仪美的熏陶。

第5篇:礼仪与文化素养范文

关键词: 礼仪教育 道德品质 行为素质 沟通能力 教育创新

一、当代大学生背景及大学生礼仪现状简析

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市场经济的浪潮、全球化的信息时代使中国当代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代大学生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极为丰富的今天经历着与以往几代青年大学生不一样的生活与学习。大学生群体是接受过专业系统教育的高文化、高素质的群体,无论是在专业知识方面还是在文化知识方面都有一定的储备和积淀,他们是整个社会发展前进的生力军,他们不仅代表着个人的形象,同时也可折射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面貌。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部分当代大学生的身上出现了或多或少的礼仪“失范”行为和一些不文明礼貌的现象和问题,这样的一些问题可大可小――大到我们的国家形象,小到我们个人的形象都有可能因为一些不周全的礼仪细节损坏整体的民族形象。

在如今的当代大学生群体中,越来越多的“90后”学生生长于象牙塔,他们的生活条件较好,物质生活比较丰富,呈现出如下时代特点:智力发展显著、个人主体意识较强、价值取向及文化取向多元化、个性开放、追求实用性、责任意识弱化等。[1]而大学校园里的一些学生也表现出上课迟到早退、玩手机愈发频繁、“有知识没文化”、高分低能、不拘小节等缺乏礼仪教养和人文素养的现象。鉴于此,我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当代拥有文化知识或具备专业技能的大学生群体中何种内容的礼仪教育能使更多当代大学生获得德才兼备的良好素质,真正肩负起中国“礼仪之邦”的后人的声誉?

二、高校礼仪教育创新研究

1.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礼仪教育?

清华大学历史学系彭林教授认为人文主义的缺失已成为今日大学教育中的一个严峻问题。如今许多大学的教育比较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缺乏人文关怀,部分大学生“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也越发严重。而知识与文化截然不同却又互相作用,知识主要指具体学科的知识,如物理知识、医学知识、文史知识等,是偏重于记忆性、技术性、职业性的知识。而文化是要深入到认知本体中去的,是要成为生命体中的灵魂的东西,文化具有超越具体职业、学科的特点,但又能影响到一切职业的行为。而中国古代的贤哲,把道德理念分解为各种形式的礼,比如孝敬父母、文雅相待等都是通过礼体现的。”[2]在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为其提供丰富的资源,我认为礼仪教育是能融传统与现代,中西结合,并能让学生乐于接受、行之有效的一种教育方式。

礼是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礼乐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在古代中国,礼既是国家制度、行为规范,也是修身的工具。[3]而世界上每个进入文明时代的民族都有自己的礼仪,如今在我国许多高校里,在为数不多的礼仪教育中介绍西方礼仪的课程比较多,如国际惯例下的商务礼仪、社交礼仪、服务礼仪、西餐礼仪、着装礼仪等,介绍的都是与国际接轨的一些行为习惯准则,很少有一些真正讲解介绍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课程和知识,我将结合中国传统的礼仪文化和西方礼仪知识对当代高校礼仪教育具体内容的创新做几点尝试。

2.高校礼仪教育创新研究

2.1传承历史经典,渗透文化精华――道德品质的教育

将代表儒家礼仪观的三部经典著作,即“三礼”――《仪礼》、《周礼》《礼记》作为礼仪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核心,进行道德品质教育专题。具体来说,可以将下列四个方面的内容作为“道德品质教育”教学内容的重点。

其一,德。德育教育是礼仪教育的重点。中国古人将德归纳为“勤朴古健、果义敢为、居安思危、善始善终”。“德”指内心的情感或者信念,用于人伦,则指人的本性、品德。

其二,仁。仁爱教育是礼仪教育的灵魂。仁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其三,敬。礼敬教育是礼仪教育的核心。敬,是礼的核心。孔子:“礼者,敬人也”。金正昆教授说:“尊重上级是一种天职,尊重同事是一种本分,尊重下级是一种美德,尊重对手是一种风度,尊重所有人则是一种教养。”

其四,信。诚信教育是礼仪教育的基础。《说文解字》认为“人言为信”,程颐认为:“以实之谓信。”可见,“信”不仅要求人们说话诚实可靠,切忌大话、空话、假话,而且要求做事也要诚实可靠。而“信”的基本内涵也是信守诺言、言行一致、诚实不欺。[4]

以上的每一个字都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寓意,礼仪教师可结合我国古代历史与现代中西方礼仪案例,介绍我国古代的传统礼仪,目的是使学生能真正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及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延伸出文化教育、品德修养,实现礼仪教育中的“礼”的核心理论教育。

2.2结合中西文化,实现珠联璧合――行为气质的训练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形象就是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各种感觉器官在大脑中形成的关于某种事物的整体印象,是各种感觉的再现。[5]大学生的个人形象代表着其本身的素养与其所在高校的整体形象,个人的行为举止、举手投足、气质修养、神韵魅力都是包含在形象礼仪的教育中。因此在“行为气质训练”专题中,我们可以将以下6个方面的内容作为其重点教学内容。包括行为训练及形象塑造两大专题。

以上6个方面的内容可结合国际上通行的礼仪规范,运用现场示范和实践实训分别对其进行专题讲授和训练。

首先,行为训练中站、坐、行、礼的教育。

其一,站。包括人的基本站姿(男士、女士),各种礼仪站姿及各种场合下人的站立姿势,还可延伸到规范得体的蹲姿内容的讲授。

其二,坐。包括入座和离座的规范,以及各种场合下何种坐姿能更得体与优雅,以及职场中各种会议的排座礼仪。

其三,行。行走的基本形态,以及体现不同人精神气质的行姿,可延伸到如何陪同引领,上下楼梯,进入办公室、电梯等基本的职场礼仪内容的讲授。

其四,礼。包括目光的运用、各国见面礼、介绍礼仪、微笑礼仪、手势礼仪以及职场中的握手礼、递交名片礼仪等商务礼仪规范。

其次,形象塑造中形、神、雅、美的教育。

其一,形。包括合适的发型和身形的塑造。

其二,神。包括化妆的技法和精神气质的塑造。

其三,雅。包括日常服饰的搭配与职场着装规范,可延伸到色彩的教学及配饰的使用规范。

其四,美。包括整体形象的和谐与统一。可分男士形象打造及女士形象塑造专题进行讲授。

2.3训练思辨才能,展现职业素质――沟通能力的培养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们在交际中运用礼仪,显然是为了进行彼此之间的有效沟通。也就是说,要想进行有效的沟通,就离不开礼仪的具体操作。[6]有效沟通,是通过听、说、读、写等思维的载体,通过演讲、会见、对话、讨论、信件等方式准确、恰当地表达出来,以促使对方接受。[7]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约有15%取决于知识和技术,85%取决于沟通。在现代职场,沟通能力是个人素质的重要体现,它关系着一个人的知识、能力和品德。因此,沟通能力的培养尤其要注重心态的培育和沟通素质的训练。具体可将以下作为沟通能力训练的主要内容:

其一,倾听的能力;

其二,日常交谈、职场交谈、当众说话或演讲的技巧和能力;

其三,阅读能力和书籍的选择,诸如人文知识及专业知识和各种学科知识及文化的广泛涉猎;

其四,公文写作和论文写作等能力。

三、结语

从总体上看,礼仪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归属为人的素质教育。彭林教授认为,知识教育当然是不可缺少的,素质教育同样重要,如何来衡量素质教育的高下,他认为有两个因素:是否有健全的人格,是否有人文关怀。他指出“素质教育的课程设计可以从多种角度切入,但在我看来,礼仪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在高校礼仪教育创新研究中,我认为,应该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和学生对礼仪的单一印象,对“礼”与“仪”进行细致而深入的讲授,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渗透到“礼”文化的教育,以及中西结合的“仪”文化的当中,将当代大学生从心到形进行系统的培养和塑造,达到“内修神,外塑形”的道德教育,从而提高大学生个人素质与社会整体素养,以在现代高校教育中达到促使大学生主动追求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人文素养、礼仪素质的和谐与统一的目的,为社会培养领袖人才,造就民族的中间力量。

参考文献:

[1]杨帆.浅议90后大学生的特点及其产生的社会背景[J].中国―东盟博览杨帆,2011,(5):134-135.

[2]彭林.有知识没文化之忧――专访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彭林[J].小康,2006,(7):30-33.

[3]彭林.儒家礼乐文明讲演录[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baike.省略/view/34118.htm.

[5]baike.省略/view/245411.htm.

[6]金正昆.礼仪的操作与有效的沟通――个人素养与交际礼仪的关系之二[J].对外传播,2009,(08):34-36.

第6篇:礼仪与文化素养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校;文明礼仪;教育

在党的报告提出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实现伟大目标需要全中国人民共同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诸多方面,需要各行各业统筹协调创新发展,学校教育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肩负着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因此有着极其特殊的意义,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职业教育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着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中等职业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健全德技并修、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教育体系,因此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者要自觉地承担起责任和使命。文明礼仪是人类思想道德水平的基本表现,是维系社会正常运转而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也会通过职业道德表现出来。在党的报告中指出“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要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文明礼仪教育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等诸方面协同合作齐抓共管、方能达到理想目标。《意见》也指出,要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强调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科学定位德育目标,合理设计德育内容、途径、方法,使德育层层深入、有机衔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笔者认为学校的文明礼仪教育更具有时代性和针对性。中等职业学校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受教育群体又具有显著特点,文明礼仪教育对中职学生的职业生涯和未来可持续发展具有更为突出的现实意义。在这里笔者不去过多赘述教育的宏观层面,仅结合中职学校的实际工作和教育经验,谈一谈中职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的几点想法。

一、文明礼仪教育课程建设

针对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实际,中等职业学校文明礼仪教育应按照《意见》的要求,分层次、分阶段、分特点、分性别、分专业制定教学大纲和开发教材,并有序开展教学活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加强课程建设,结合就业创业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积极探索文明礼仪特色课程建设的新内涵,以职场礼仪、形体训练、艺术欣赏、专业素养教育等为主要内容开发校本课程,结合职业学校专业个性和职业共性等特点,开发适合本地区、本学校、本专业,面向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别的有针对性的校本教材,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文明礼仪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每一名教师都应具有良好的文明礼仪素养,教师的师德师风以及文明举止和行为习惯,要始终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文明礼仪也是一门系统学科,因此建立一支素质高的专门教师队伍十分必要。要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文明礼仪教师队伍。要在用人体制机制上创新,选聘在全国、省、市各级各类礼仪大赛中获奖优秀选手到中职学校做专业礼仪教师;要从学校中选拨条件较好的教师,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提高培训质量,培养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聘请知名专家、大师到校指导授课,从层次上精准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自我教育的功能,培养礼仪示范学生队伍,成为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的“小先生”。发挥中职学校学生自我管理效能,依靠学生会和社团组织建立一支学生礼仪示范生队伍,从高年级学生中选拔礼仪素养较高,具有榜样示范作用的学生组成学校礼仪示范生队伍,肩负礼仪形象示范和礼仪指导管理,成为学校文明礼仪教育师资队伍的重要辅助,高年级带动低年级并有序衔接不断传承。

三、文明礼仪教育实施过程与活动载体建设

第7篇:礼仪与文化素养范文

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新的结构布局调整时期。在社会转型发展、经济结构调整、科技自主创新这样的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教育遇到许多新问题。由于我国社会的传统平衡结构被打破,在新旧交替过程中,人际关系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出现人们共同遵循的道德行为准则和规范受到冲击、优良传统缺失等问题。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国素以“礼仪之邦”为自豪,但百年来受西方思潮和传统文化结构解体的影响,很多人对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不甚了解,因而出现了礼仪缺失的问题。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失传的危险,因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礼仪建设在社会转型进程中的走向如何,这是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设中需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礼仪缺位的主要原因

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当代大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意识较强,但普遍忽略自身礼仪素质的培养,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存在各种不遵守道德和行为规范的行为,这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影响深远,甚至涉及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

归根究底,导致当代大学生礼仪缺位的原因,有以下两方面。

(一)缺失传统礼仪文化素养

由萌芽、发展、变革到强化、衰落的中国传统礼仪,在孙中山先生及他的同志破除旧弊、倡导民主自由的基础上,开启了现代礼仪的新篇章。随着新时期的发展,由于国际社会的关系密切、交通往来非常便捷,许多礼仪规范日趋国际化。中国现代礼仪正是在明鉴古今中外文明礼仪的基础上兼容并蓄而成的。

近年来,虽然我国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由于强调思想政治的建设而忽略了传统的道德建设,加之电视、电影和大众媒体的流行,造成了官能文化当道、社会价值浮动的生活形态,使得当今大学生普遍轻视礼仪的学习和礼仪素质的培养。且大学生大多为“80、90”后,生长在家人溺爱和物质条件较丰富的环境中,加之家长本身的礼仪素养也不高,孩子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养成了不讲理、唯我独尊、不负责任等不良习惯,缺乏与他人合作交往的诚意和必要的礼仪修养。因此,进入大学后,一旦缺乏合理的引导和教育,他们本身固有的思维意识和沟通习惯会成为他们待人接物的态度和标准,而这些标准明显偏离了人际交往中“无私、平等、尊重”的基本原则。

(二)缺乏传统和现代礼仪实践教育

在应试教育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革的背景下,分数成了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这使得我国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忽视了包括礼仪教育在内的道德素质教育和审美教育,教师把很多教学时间使用在说教上,减少了学生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的时间。因此,中小学生很难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当中去,没有将知识内化为个人的道德行为。这样的结果是,许多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会把不文明的行为表露无遗,缺乏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道德素质。且目前各高等院校的礼仪教育,注重道德性的内容而忽略行为实践的内容,虽然大多数学生了解社会公德的知识,但却不知道如何把一般的社会公德主张具体转化为个人实际行为,这使得文明建设方面的问题在高等教育问题中十分突出。

二、转型期应用型本科院校礼仪内容体系探究

(一)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的美德教育内容体系

中国在世界文明史上有着闻名于世的礼仪文化,但是,我国古代传统礼仪在其发展中,历经了无数的困难和波折。民国礼仪革新时期以来,我国发生了多次破旧立新的政治文化运动,但每次都不同程度地给社会带来了破坏性的后果。如20世纪六七十年代,传统文化被全盘否定,许多优秀的传统礼仪被当成洪水猛兽弃如敝帚,导致全社会礼仪失范、道德滑坡,甚至人们提起礼仪都不知为何物。总体说来,儒家对于“仁、义、礼、智、信”的礼仪主张,与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元素是一致的,但其封建等级和男尊女卑观念,又与现实生活的意识形态相冲突,不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民主、平等、自由的思想元素。

实践证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既要继承传统文化,又要超越传统文化。中国古代以“三礼”为代表的儒家传统礼仪典制,对大到治国治邦、小到个人举止都作了严格而明确的规定,并富有深远的意蕴,使得社会个体在举手投足中均有“礼”可循,其中不乏合理可鉴的成分。在孔孟看来,礼是美德的有机组成部分。《论语・泰伯》中,孔子说道:“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说明礼不仅意味着合宜的规则,也意味着适当的美德。在儒家学者看来,道德行为不仅要符合“礼”的外在形式,还要符合“礼”的内在精神,“礼义”是儒家伦理道德的重要范畴。儒家学者将有礼有节地与他人相处的能力看成是“礼”的本质,这也能解释现代礼仪的“礼”的重要内涵。

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主张通过提倡学礼、懂礼和守礼来提高人们的道德品质,通过制定礼制和礼典来规范社会秩序和人们的社会道德行为。当代社会中,礼仪作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规则和道德行为规范,依然在社会道德行为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文件中指出:“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引导公民增强礼仪、礼节、礼貌意识,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这充分说明了礼仪在现代社会道德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因此,从儒家伦理道德的角度学习礼仪,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以国际礼仪为主的现代礼仪内容体系

现如今,传统的礼仪文化随着现代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进步变得更为多元化。世界各国人民由于国情、民族和文化背景不同,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形成了不同的风土人情和礼仪习俗,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礼仪禁忌。为避免与之交往和接触时做出不当的举动,引起不快或造成不良的国际影响,甚至产生纠纷,应对这些礼仪禁忌有所了解,尤其是一些国家和民族仍然保留着独特的禁忌风俗,对此应格外重视。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国际交往也需要一定的规范与准则,因而产生了国际礼仪。国际礼仪是国家与人民所必须共同遵守的规则,它的范围包括典礼、应酬、礼貌以及文书规范,这些已被大部分国家和人民所接受。

从整个世界来看,由于东西方在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差异,在文化和礼仪方面迥然有别,因而各国人民在进行文化交流和交往时的习惯也各有千秋。以西欧礼仪为代表的国家礼仪主流文化,归纳起来有四大原则:生命权、自由权、社交人权及隐私权。主要是通过平等开放、个性自由、简单实用、惜时如金、女士优先等思想来阐述西方礼仪的实质内容。在国际交往过程中,要求参与社会活动的人们,在谈话、服装、外貌和行为、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餐饮、求职以及涉外活动等方面,从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角度体现礼仪的文化内涵。此外,日益频繁的国际交往也要求我们有更全面的文化知识、更广阔的文化视野和良好的民族礼仪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与时代共存。因此,通过认识、接受和借鉴西方礼仪文明的优秀成果,使东西方礼仪文化有机融合,以提高我国人民的礼仪素质。

三、转型期应用型本科院校礼仪践行体系思考

中国传统的礼文化是包含理念和实践在内的完整文化系统。礼不仅是价值系统同时也是践行体系,《礼记・礼器》中讲到“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可见礼的双重要素即“本”和“文”,其“本”即道德理念、政治等级,其“文”则是指具体的礼节仪式。礼也经常被分解为礼义和礼仪两个部分:礼义是指伦理价值、道德规范等价值体系;礼仪则是指道德理念和道德规范的实践体系和实践方式。

礼仪教育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知识体系。礼仪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自我学习和训练获得的,离不开长期知识的积累和实践。传统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便是以“礼”为首展开的学习。通过对大学生的礼仪技能培训与实践教育,加深大学生对礼仪规范的认识,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和礼仪行为意识。此外,要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从某种意义上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全面提高个人的素质,特别是当代大学生的文明礼仪素质。

第8篇:礼仪与文化素养范文

【关键词】转变理念;礼仪修养;完善与改革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迅猛发展,高职学生人数已占大学生人数的一半以上,而高职教育模式专注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校园人文环境本身还比较薄弱。作为大学生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生,它们的礼仪修养状况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影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礼仪作为人际交往的重要行为规范,是达成这些目标的重要教育途径。

一、有效转变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

教育不能只是教给人经过分类的系统化知识,更应使每个人学会了解他周围的世界,至少是使他能够有尊严地生活,能够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进行交往[1]。实行良好的礼仪教育,是达成这些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礼仪教育是大学开展素质教育的本身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强烈需求。礼仪教育有利于帮助高职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交往氛围;有利于促进高职生的社会化教育,提高心理抗压力与承受力;有利于强化高职生文明行为习惯,提高文明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高职院校面对现状必须适时“变”,在磨砺学生“技”的同时,必须为其修身养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深化礼仪教育教学,着力提升高职学生素质,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优秀技能人才”。这是我们教育者必须共同承担起来的重要职责。高职院校领导应高度重视礼仪教育,从制度上给予政策支持与保障,重视礼仪教育环境的营造,重视相关礼仪活动的开展,重视对礼仪课程的建设,使礼仪教育从体现高职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高度出发,真正纳入高职生综合素质教育体系,让学生真正“学礼、懂礼、守礼、用礼”。

二、切实提高高职教师的礼仪修养

(一)深层次领悟教师礼仪的重要性

古往今来,人们认为“教师是文明礼仪的化身”。高职院校应该把教师职业礼仪素养的提高教育摆上日程,加强对教师礼仪方面的思想教育,不断强化教师的礼仪意识。教师与其职业特殊性,它比任何一个职业要求都高,教师的思想、语言、举止、服饰、形象、情绪等都将直接影响着对学生的教育,影响着教育的成败。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教师礼仪不是一般的礼貌教育,而是一种职业修养和职业素质的教育,一种道德修养的教育,一种道德境界的教育。

(二)分阶段实施教师礼仪素质培训

培训是高职院开展教师礼仪教育最集中有效的方式之一,在操作时可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分步骤分阶段的实施专题培训和行为实践训练。具体可分为:学习培训阶段、教育实践阶段、自我总结阶段和成果检验与展示阶段。实事求是地制订礼仪教育规划是开展礼仪的基础,把教师礼仪培训纳入教师岗前培训这是首要任务。培训内容应从教师个人形象礼仪到人际交往互动礼仪,从无声礼仪到有声礼仪,从校园礼仪到校外不同场合的礼仪。强化主要教育阵地――课堂的礼仪学习,课堂礼仪学习训练可以先从最基本的仪容仪表强调,然后是仪态、语言依次展开,力求以此为基点逐渐扩大至办公室礼仪、校园交往礼仪、社会交往礼仪等方面的学习。

三、全面完善礼仪课程教学改革

(一)教学内容注重基础性与专业性的结合

高职院校的礼仪教学内容,应结合高职院校的职业特色,突出体现基础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特性,选择合适的内容,编写专门的校本教材。所谓基础性在于礼仪教育作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的道德性,注重学生个人基本礼仪常识。专业性也就是在课程设计与内容编写中要体现高职院校职业性的特点,强调与职业相关的特定礼仪规范。礼仪课程内容可分为基础礼仪知识与专业礼仪知识两部分。基础礼仪知识由传统礼仪、个人礼仪、校园礼仪、公共场所礼仪知识等内容组成。专业礼仪知识部分则根据不同职业岗位的需求,组成若干课程模块,设定不同的教学内容,突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如商务秘书专业后部分内容可由办公室礼仪、商务活动礼仪、文书礼仪等知识组成。铁路客运专业则可专门结合铁路旅客运输行业特点,设计售检票处服务礼仪、候车室服务礼仪、站台服务礼仪与车厢服务礼仪等多个教学内容。

(二)教学方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礼仪虽然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是礼仪的道德内涵,要求礼仪教育必须注重理论讲授。如果礼仪教育仅仅是注重礼仪的规范和具体操作的训练,而不注意礼仪深刻内涵的挖掘,这样的礼仪教育是不完整的。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灵活运用规范,还要让学生从内心理解,明白为什么要做这样的礼仪规范。如讲授男士和女士叠放手势时,在生活中一般男士是右手放在左手上面,而女士是左手放在右手上面。在正式场合,女士可把右手置于左手上面,便于指引和持物。学生除了了解这些,还应让学生明白从人体经脉养生的角度,这是最适合男女的叠放手势。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牢牢记住,并好好践行。同时,也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礼仪规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以后工作有机联系起来。课堂教学要倡导“教学做合一”,通过形象感知、师生共同示范、学生正确模仿、情景互动模拟等方法,让学生领悟礼仪文化精神,掌握礼仪正确规范。各类的实践环节要精心设计,不能空谈,要多结合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设计具体内容。

结束语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和个人在人际交往中道德水平的外显,礼仪教育应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礼仪是一种文化,它是人外在的形象,也是内在气质的表现。从国家和民族的角度讲,礼仪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社会风貌、道德水准、文明程度、文化特色及公民素质的重要标志。从公民个体的角度讲,礼仪是一个人思想觉悟、道德修养、精神面貌和文化素养的综合反映。尤其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更需要发挥礼仪中真、善、美的品质。

第9篇:礼仪与文化素养范文

关键词:商务礼仪;经管类;大学生;对策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职场的竞争早就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学历和文凭等硬实力,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软实力,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就业成败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如何在求职及初入职场时表现得体,做到礼仪周全,对经管类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在目前高校人才培养的实践中,高校的教学系统无法为提高学生商务礼仪素养提供平台,学生商务礼仪实践演练机会缺乏,学生商务礼仪素养意识与行动能力之间差距巨大。因此如何提高经管类大学生商务礼仪素养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完善的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提升学生商务礼仪素养

1.完善商务礼仪课程教学体系。从访谈和调查中发现,现在高校大都没有将“商务礼仪”相关课程列入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只有少数高校开设了相关的选修课,并未普及到广大经管类大学生,而且开设的课程涉及的范围较广,并不是专门针对经管类专业的商务礼仪。因此,当务之急就是将礼仪课程纳入经管类专业学生培养方案,通过选修和必修的方式,将商务形象、商务会谈与谈判礼仪、商务接待礼仪、商务宴请礼仪等内容纳入课程体系。

2.改革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方式。商务礼仪系列课程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往往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应该根据实际需求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如商务谈判、商务接待、商务宴礼仪请应更多地采用“案例教学”、“小品演示”、“模拟教学”等;而商务形象礼仪应更多地通过视频播放、情景再现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实效;注重强化与学生今后的工作联系密切的内容;运用创设情景、任务布置、自主学习、分组讨论、分组模拟、效果评价、反馈的教学流程,增强学生对商务礼仪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

二、依托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商务礼仪教育,营造商务礼仪培养的良好氛围

商务礼仪学习不能一蹴而就,必须理论实践相互结合,并在一定的礼仪文化氛围中熏陶。特别是经管类大学生学习商务礼仪,如果掌握了基本礼仪知识却没有一定的礼仪文化氛围熏陶,就会容易出现在正式商务场合礼仪表现不错但在私下场合却没有基本的礼仪素养这种邯郸学步的情况。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不仅要加强在理论上的基础礼仪教育,更要在校园实践上规范学生礼仪。

1.将相关商务礼仪与校园学生活动进行融合。校园学生活动是学生进行第二课堂学习与实践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高经管类大学生商务礼仪素养,就不得不从校园学生活动着手。如:以提高经管类大学生商务礼仪素养为目的举办商务礼仪大赛;在其他相关商务活动比赛中根据情况设置相关将商务礼仪情景摸拟环节,并将商务礼仪素养作为考核重要指标。

2.重视学生干部带头示范作用。在学生组织中的大型会议或者活动中,制定并贯彻有关商务礼仪的标准和流程,要求参与的学生干部严格按照标准流程进行,并邀请商务礼仪教学老师参与全程,并在活动结束后进行总结点评,以此来提高学生干部的商务礼仪素养,再通过学生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身边的同学。

三、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搭建网络平台,扩展商务礼仪培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

第一,随着网络的普及,电脑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娱乐的重要工具。因此,开展商务礼仪教育不能忽视网络这一重要的阵地。高校可以组织专门的人员,建立商务礼仪教育网站。利用网络资源的共享性、即时性、开放性的特点,丰富商务礼仪教育内容,使教育内容更加符合时代要求,贴近社会实际需要。

第二,开展“寓教于乐”网络式学习,巧妙设置考核指标。开展网上辩论、商务礼仪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入理解商务礼仪知识,切实增强商务礼仪素养。并将商务礼仪知识的学习与各种趣味游戏结合,设置关卡和奖励,提高商务礼仪知识学习的趣味性,同时将网络课堂上的成绩作为学生德育成绩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加强校与企合作,搭建商务礼仪培养实践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