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礼仪文化范文

礼仪文化全文(5篇)

礼仪文化

第1篇:礼仪文化范文

关键词:明代;家具;传统;礼仪文化

家具中以椅子、床为首要代表,其中明代的椅子最为典型。明代在文学、地理等方面发展迅速,经济十分发达。据《明史•食货志》记载,“京城九门之税,弘治初岁入钞六十六万馀贯,钱二百八十八万馀文。”发达的城市经济直接加快了住宅和园林建筑的兴起,从而使人们对家具产生大量需求,推动了家具制造业的蓬勃发展。明代时期中国涌现出了一大批科学家,地理学家和文学家,随着西学传入中国,引进了大量思想,为东西文化的交流开辟了窗口。明代家具设计也因此而发生重大的变革,世人称明代时期是我国家具历史上的繁盛时期,具体表现为大量的花梨、紫檀、鸡翅木等高档木料家具以及成套家具的出现,家具材质坚硬、耐强度高,家具的样式种类丰富,做工精细,展示出明代家具的高贵典雅,秀丽端庄,与明代的传统礼仪文化朝相辉映。

1我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发展脉络

中国因拥有深厚的传统礼仪文化和优良的传统美德,被众人称为“礼仪之邦”。礼仪文化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主要表现为祭祀礼仪与生活礼仪,春秋时期在儒家思想影响下,提出了“仪”这一概念,这一时期礼仪文化盛行,礼仪内容丰富并得以完善。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家具布局非常讲究礼仪的规范。汉代《礼记》中描述了治国之礼,是封建时期礼仪文化的源泉。宋代时期注重家庭礼仪是这一时期的又一特点,家庭礼仪如大文豪苏东坡在诗文中所说过的洗三风俗,指在婴儿出生后的第三天为婴儿进行沐浴仪式,寓意为洗去污秽、消灾免难、祈福求祥。到了明清时期,礼仪种类众多。其中寿礼在《红楼梦》中便可体现,写到贾母八十大寿的场面,在府内大摆筵席,排场浩大、规格极高,多种活动必须按照规定传统礼制进行,祝寿足足庆贺了八天,还请了戏班唱戏,场面很是气派,可见礼仪文化在此时期的多样化。此外,明清时期宫廷生活中繁文缛节众多,例如皇帝起居、宫廷沐浴、谥册礼仪、内急礼仪、皇帝对岳母之礼、君臣父子之仪、明清服饰之礼以及御膳礼仪等。直到近代社会时期,中国礼仪文化受到西方文化一定程度的影响而发生了变化。具体表现为以鞠躬问候之礼代替跪拜礼,民国时期的礼仪开始表现为在上层社会的握手礼,之后普及于民间大众。现代社会中,人们摒弃了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等礼仪,部分礼仪内容已经随时代的发展退出了历史舞台。人们对待封建礼仪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出现了新的礼仪形式与内容。

2明代家具在陈设与使用上的传统礼仪文化

在儒学文化的发展继承过程中,明代时期家庭的家具是依据儒学的礼仪文化来陈设布置,在正厅或正房中以中轴线为标准,家具左右对称摆放陈列,正中摆放案,案上摆放有花瓶、镜子、钟表等,寓意为“终生平静”。案的左右两侧摆放高几,高几上放置有装饰物品,案前是一张八仙桌,八仙桌两侧各置一把太师椅,在厅堂中以中轴线为准,根据空间大小,左右靠墙摆放数对椅和茶几,正位就是主人和身份重要的宾客的座位,墙的两边即次要位置,以此类推。在用八仙桌吃饭的时候也讲究一些礼仪。传统上,使用八仙桌时,根据相对的空间关系来决定座位的等级。对门之座为上座,两旁之座为偏座,背门之座为下座。请客时年长者、主宾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按顺序坐偏座[1]。入座时从右侧入座,这样也体现出主宾有别的礼仪文化思想。卧室中家具的摆放则主要以床榻为中心,对称摆放其他家具,榻下摆放有滚脚凳,床供主人睡觉所卧,床头摆放一个小茶几用来放置铜花尊或花瓶,床上中央通常陈列一张小几,来客时,按照身份高低以及与主人关系的密切度落座,东面的座位为长辈或地位较高者入座,西面的座位是地位稍逊的人入座,坐在椅子或凳子上的是地位更低的人[2]。由此便得知礼仪文化与家具的陈设摆放、主客的身份地位等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体现着主次尊卑的传统礼仪文化。

3明代家具在造型、材质、装饰、功能上的传统礼仪文化

明代家具在设计原则上注重人文精神,明代家具的产生也与传统礼仪文化思想紧密相连,礼仪文化中表达出的思想内涵,深入浅出地体现在家具的设计中。

3.1礼仪文化在家具造型结构中的体现

明代家具中凳类家具线条风格多变,座面的直线和腿部的曲线相结合,使得家具整体刚柔并济、挺而不僵,呈现出精炼、古朴之美。其中通过线条曲直变化传达出动与静、粗与细、虚与实、刚与柔等不同的感受,从而产生丰富的造型变化[3]。座椅的造型设计受到了礼仪文化的深刻影响,官帽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官帽椅的设计融入了儒家思想中对官运的期盼,其造型因与古代官员的帽子十分相似而得此名。官帽椅又分为北官帽椅(图1)和南官帽椅(图2)。从整体来看官帽椅的造型端庄大方,线条简洁流畅,尽显明代时期文人的审美情趣和秀丽典雅的艺术风格。四出头官帽椅展示出北官之大气,弯材的使用是此椅的特色之一,弯材多运用于搭脑和扶手处,既符合人体工程学,入座后自然舒适,又构成曲线的线条美,看起来优雅庄重。在造型设计中,椅背呈“S”形,椅背与座面大多呈直角。人坐于椅上,头部与颈部置于椅子搭脑上,两手臂自然垂放于两端扶手,人的背部能够依托靠椅背的曲面而得到休息放松,同时,这种“正襟危坐”的姿态体现礼仪的尊卑,是官礼的真实表现[4],展示出一种谦逊尊重的态度与彬彬有礼的礼仪文化。南官帽椅从造型上与北官帽椅相比,最大的差异在于“四不出头”边角处弯材的明显,但是南官帽椅比北官帽椅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用材可方可圆,可曲可直,相互呼应[5]。造型在简洁中蕴含了更多高超的手法,技艺精湛,呈现出别样的一种意境。整体来看,官帽椅的造型设计中传递出一种规矩的、秩序井然的礼仪文化特点。

3.2礼仪文化在家具材质使用中的体现

郑和下西洋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来往增多,各种各样的木料进入中国市场。明代时期,崇尚自然的人文气息影响了当时人们审美观念的转变,木材本身具有年轮、木射线和管孔,不同的材质、不同的切面所呈现的纹理不同,给人的感受迥然不同[6]。明式家具中的黄花梨和金丝楠就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金丝楠木因有很强的光泽度,用金丝楠木料作的家具会越用越亮,多用作椅、凳、角柜等家具。黄花梨木成色由外及内表现为从浅黄到红褐色或深褐色。黄花梨木性极为稳定,并且有一定的韧性,适宜做案、角柜、宝座、榻等各式各样的家具。此外,家具材质也有高低档次之别,其中质地坚硬的黄花梨、铁力木、紫檀等属于硬性木材,材质高档、彰显名贵。而楠木、榉木等属于非硬性木材[7]。不同的人群根据家庭经济状况,选择不同档次的木材制作家具。由此见之不同材质的家具,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更呈现出因材质的高低档次而划分出的当时家庭的高低贵贱,而这一思想也持续影响着清代的家具设计。

3.3礼仪文化在家具装饰纹样上的体现

装饰元素作为家具的主要表现语言,给人以直观的印象,展现出家具的主题和氛围。在中国古典家具中,装饰元素既表现主题,又象征暗示[8]。明代的装饰技法多种多样,家具的装饰通过雕、镂、镶、嵌、描等手法为原有的造型锦上添花。装饰也极为讲究。由于明代礼仪秩序分明,不同阶层身份的家庭在家具的装饰上也有明显的区分,宫廷、官员大臣使用的家具在装饰技法上多使用御龙图案,并且宫廷与官员大臣使用的龙纹样式不同,龙的数量也不同。宫廷家具使用的龙纹数量多,龙纹图案雕刻精美,引人注目,例如,在《明式家具研究》一书中所呈现的明宫旧物——明嘉靖官皮箱上雕刻的双龙纹,样式繁琐,纹样华丽精致,足以彰显奢华之美。而官员大臣的家具只是略微进行装饰,甚至在明朝李东阳编撰的《大明会典》卷六十二中记载到,“帐幔的装饰不允许用赭黄的龙凤纹,并且根据职官品级高低,有不同的装饰标准。又令官员床面屏风用杂色漆饰,不许雕刻龙凤纹样。”因此在家具的装饰上受礼制森严的限制,传统礼仪文化的影响,从装饰纹样的不同即可辨认不同等级的职官。而普通百姓的家具装饰多采用花鸟纹样式或线条勾勒,或是在椅子背板上作一些雕饰或镶嵌。大多家具上的图案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讲究对称均衡,注重结构美,强调局部与整体的比例。在注重纲常伦理的中国古代社会,家具中的装饰内容常常带有礼教的作用,从这一方面,即表明不同等级受到不同的规定限制。明代时期,家具在装饰上体现出等级森严的制度与社会阶层主次尊卑的礼仪文化思想。

3.4礼仪文化在家具功能作用上的体现

以坐具为例,虽然功能相似,但是身份不同的人坐具也截然不同。明代坐具中宝座、交椅、圈椅、官帽椅、玫瑰椅等是有扶手的坐具,灯挂椅、靠背椅、圆凳和马扎是没有扶手的坐具。宝座为天子用之,左右两边均有扶手,并且搭脑及立柱上精美地装饰着透雕盘龙,是天子身份地位尊贵和至高无上权利的象征。交椅作为一种具有折叠功能的扶手椅,一般在外出活动时使用,方便折叠搬动,便于让官者休息。圈椅又名罗圈椅,是交椅的一种,此种椅子陈设于室内并成对摆放,其中也体现着儒家思想中的对称和谐之美,圈椅中管脚枨制作成“步步高”赶枨的结构则寓意着“仕途步步高升”。玫瑰椅造型结构相对来说更加简朴、小巧。不论从材质,尺寸还是装饰上都不同于官帽椅、太师椅、交椅、宝座。没有扶手的坐具便属于档次较低的家具,材质简单,通常不出现于正式场合。这些不同种类坐具的设计,与传统礼仪文化的影响和礼教制度的根深蒂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此外,在唐寅《韩熙载夜宴图》临本中不难发现,画家在原有画面中进行了创新,每幅画面之间加以屏风、盆景等装饰作为分隔,并且每幅画中增添了许多家具。其中屏风作为家具的一种,样式古朴、高雅,古代百姓通常席地而卧或者席地而坐,由于衣单而体薄,极其容易沾染风寒,因此为了避免端坐时凉风进入体内,需要物件进行阻断或减缓气流,具有这一功能性的屏风就此诞生[9-10]。屏风还具有分隔、遮蔽的使用功能与装饰的审美功能。明代的屏风在屏面设计与装饰手法上有了显著的变化,采用镶嵌、雕镂等技法丰富了画面内容。等级礼制也随着屏风的材质、雕花样式、装饰华丽程度的不同体现出来。

4结语

明代家具中的传统礼仪文化在如今仍具有深远影响。传统礼仪文化在家具中的体现能够使人从道德教化方面得到规范,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明代礼仪文化与明代家具二者相辅相成,抒写着历史篇章,彰显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博大精深。现在随着家具的不断演变,人们淘汰了旧时的礼节,但是关于礼仪的传统文化还在不断传承,这种传统文化已注入人们的精神思想,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参考文献:

[1]王建男.中国人的雅致生活[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4.:152.

[2]袁源.明代文人生活中的家具使用—社交礼仪篇[J].家具,2012,(02):63-64.

[3]李潇.明式家具风格特征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8,(06):24-25.

[4]梁梁.明式座椅中礼仪特征分析与研究[D].山东:山东艺术学院2016.

[5]孔文玉,李岩.中式家具与软装配饰[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5:99.

[6]门超.明式家具中椅子的审美特征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8,(09):11-13.

[7]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89:139-144,160-161.

[8]李泽添.中国古典家具设计的美学特征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9,(09):30-31.

[9]杨济源.论屏风在古代室内生活中的作用[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0,(01):90-91.

第2篇:礼仪文化范文

对比中西方发展的历史,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是鉴别中西方文化的重要特征,同时也是产生中西方文化礼仪的重要基础。西方人认为:每个人有着自己的独特身份和个性,而千万个个性和身份独特的人才能构成丰富多彩的世界,在西方看来,只有尊重每个人的利益,发挥每个个体的优势,才能够有社会的发展,特别经常用“天助自助者”来阐述个人主义,这成为西方专有的文化符号,也成为西方文化礼仪的重要出发点。特别是在基督教的传统中,对个人更是突出和强调,在不断传承和发展中尊重个人隐私成为西方文化礼仪中一个公允的价值观念和基础,而这一点也经过不断地发展成为世界上礼仪的共识。应该看到西方文化的个人主义不等同于自私和利己,而是在尊重个人的利益与价值的同时,实现集体和社会的发展。在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认同上的不同出现了西方人特有的对家庭、友谊的不同理解,出现了对个人尊重的西方文化礼仪。在中国的文化和传承中集体主义一直是广为推崇和赞扬的美好事物,无论是孔子的仁爱思想还是墨子的兼爱思想都对集体主义有着共同的肯定与鼓励,在中国传统意识中,有集体作为基础才能够有个人的利益,“大河没水小河干”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中国传统思想里更加强调集体的奋斗,个人的成功属于集体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鼓励那些为了集体而做出个人利益牺牲的人。在这样的认知条件下中国文化礼仪更加重视集体主义,往往会出现对集体主义的膜拜,中国文化礼仪在表现形式上就变得更加含蓄和谦虚,带有强烈的“东方智慧”的风味。

2家庭观念不同产生的中西方文化礼仪差异

西方家庭结构较为简单,基本为“父母———孩子”的二元结构,多数老人在经济独立或者有自理能力时采用分开居住的方式,老人更愿意从精神和荣誉上给年轻人以指引,而很少从金钱、体力上给年轻人以帮助。而青年人认为自己代表着希望,如果跟老年人长期住在一起将会在荣誉、自尊、能力方面受到损害,因此也不会轻易组成老少几代、亲戚朋友的大家庭,这是西方社会的文化特色,同时也产生了西方文化礼仪的特点,对于西方家庭,成员被视为平等的主体,每个人有平等的发言权,因此,可以看见西方的孩子直呼祖父母的名字,而这一点在中国无疑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是“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才是家庭幸福和家族兴旺的标志,在情况允许的情况下,中国家庭的结构属于“老人———子女———孩子”三元结构,家庭成员在一起居住和生活,在家庭中年轻人对老人的尊敬和服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家庭尊重老人的经历、付出和指挥,老人在家里有特殊的荣誉和特权,特别是在经济活动中,中国家庭有彼此支持和相互依赖的特点,这使得中国家庭更加重视自身的修为,避免因自身的不足和缺失,给整个家庭的其他成员带来损贬,这就使中国家庭成为成员共同认可的单位,因此,中国家庭具有更为强大的生命力和荣誉感。反映在中国文化礼仪上,中国更加注重“尊老爱幼”,遵循在礼仪上突出秩序,在秩序上强化尊重。

3对民族主义认同差距产生的中西方文化礼仪差异

第3篇:礼仪文化范文

(一)护理礼仪的概念

护理礼仪是一种职业礼仪,它是指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工作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护理人员的职业素质。它主要表现在护理人员的言行举止的礼貌性,护理行为的贴心职业性,对待护理病人的心态。护理人员的护理礼仪好与坏,不仅仅体现个人素质的好坏,而且与其自身的专业素养,职业道德密切相关。护理礼仪是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职业水平的一种表现,是其是否热爱据理工作的一种表现,在护理工作中表现出好的生理素质。护理礼仪课程的学习是护理专业的学生提升职业道德修养的有效途径,是提高据理专业学生职业自信心的有效补充。通过护理礼仪的学习,可以让据理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其工作的重要性,了解到其工作的神圣性,让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职业,让其更加充满信心的准备加入护理行业。

(二)护理文化的概念

护理文化是医院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护理文化是护理工作人员在长期的护理工作中其服务宗旨的体现,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服务内涵。它是一个医院经营理念的体现,也是一个医院服务文化的体现。它是一种文化,它是指医院针对护理业务的开展,对全体护理人员提出的要求,倡导全体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要践行的服务宗旨,指导护理人员的行为准则,它是全体护理人员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护理文化受医院文化的影响,同时也是医院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有利于推动医院全面文化建设。护理工作人员除了要坚守自身的职业道德,还在在护理的过程中体现医院的服务理念,将医院的护理理念融入到护理礼仪之中,并从护理人员的具体行为体现出来。

(三)护理礼仪与护理文化之间的关系

1.护理礼仪是护理文化的载体

护理礼仪是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职业护理习惯,它是有形的,能够被病人感知的实实在在的行为态度。但是,护理文化是医院在长期的护理工作中体现出来的一种文化,在长期的文化熏陶下,会对护理人员的思想产生影响,而护理人员的思想则可以指导人的行为。通过护理人员的礼仪让病人感受到医院的关怀,感受医院经营理念的传达。因此,护理礼仪是护理文化的载体。

2.护理文化是护理礼仪的理论基础

护理礼仪是护理文化的体现,它属于职业素养中的一种。而护理文化是医院针对护理工作而提出来的工作理念。虽然,护理工作的核心理念是细致入微的照顾病人,但是对于不同的医院经营方针指引下,其护理工作的侧重也会有所区别。而区别产生的原因就是护理文化的不同,医院护理理念的不同。理念控制思想,思想指导行为。因此,护理文化是护理礼仪的思想指导。

3.护理文化与护理礼仪相互促进

社会在发展,人们的生活理念也在发生着变化。长期以来,被誉为“白衣天使”的职业其本质内涵没有发生改变。但是,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静止是相对,而运动则是绝对的。护理文化与护理礼仪是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也在悄然的发生着细微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易被人察觉,却真实的存在。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护理文化推动护理礼仪向着更高的水平发展,护理礼仪又会反过来推进护理文化的充实。二者在护理行业发展的过程中,会相互作用,不断演变,形成适合于时代需要的护理文化与护理礼仪。

二、护理礼仪教学与医院护理文化融合的措施

(一)让学生在学习护理礼仪的同时,了解护理文化

护理文化是护理礼仪思想的土壤,学生要想学会护理礼仪,将自己工作中的一言一行都体现出较高的礼仪水平,首先就要了解护理文化。了解护理文化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职业,让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职业,让学生增加职业自豪感。了解护理文化可以让学生摆脱对待护理工作的世俗的看法,树立起正确的护理工作价值观。护理文化是护理礼仪基础,没有文化何来礼仪规范,没有文化的评判,礼仪也就无处谈起。了解护理文化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护理礼仪时更积极、更主动。礼仪从外表看,是一个人内心世界、情趣的反应。整洁的仪表、得体大方的举止是护理人员的外在表现形式,而透过护理人员的这些行为表象,其实他们所得当的礼仪举止下是展现来现的是一种护理文化。学生在学习护理礼仪的同时,深刻理解本院的医院护理文化,使之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从而使学生能达到一个比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强调用礼仪规范护理行为,用文化指导护理行为

护理人员在每一位住院患者接触到的第一位医护工作者,他们代表着医院的形象,更代表着整个医护工作队伍的形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还是院方对医护工作者进行培训与考核,一直强调的是他们的护理行为,要求其护理行为要得体,要有熟练的护理技术,扎实的护理基本工,形成其工作需要的一套护理礼仪。护理礼仪成为了规范护理人员行为的标准、尺度。但是,要想让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体现出执着的敬业精神,除了完成工作任务之外,其工作质量也无可挑剔,让护理工作在简单的、重复的、枯燥的护理行为下,展现出对护理的热爱与热情,这就需要从思想上进行教育。换句话说,护理礼仪用以规范护理人员的工作行为,而要让护理人员达到更高一个层次的工作境界,就要让护理文化来指导他们的护理行为。让护理人员展现患者的每一个微笑不是职业的,而是发自内心的。

(三)重视学生礼仪规范知识的考核,更要重视学生护理价值观的培养

教师对学生进行护理礼仪知识讲授时,要向学生讲解每一个礼仪深层次的道德观念。每一个护理礼仪的背后,都有一个道德理论作为支撑。教师在进行礼仪规范知识讲授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护理价值观。学生的护理价值观,是护理学生内心的护理文化的集结,是一个学生护理职业心态的表现。只有具有良好的、端正的价值观,才能让护理文化扎根发芽,才能在外面表现出礼仪上的标准化与职业化。学生护理价值观的培养是高于礼仪规范培养的更高层次,但却由礼仪教养的过程中实现,教师要把握好这个尺度,需要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工作。

三、结语

第4篇:礼仪文化范文

关键词:茶文化;礼仪教育;意义;策略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茶文化的最早发祥地。从悠悠远古到现代,茶文化始终在吸纳中华民族最新的重礼守仪精神,给予中国民众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滋养。故而,进入新时期后,我国依然高度倡导学习茶文化,主张在高职礼仪教育中渗透茶文化,着力弘扬我国“礼仪之邦”的美誉,借以培养高职学生的举止文明、待人以礼意识,使高职学生真正发展成为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有特色社会主文道德的高素质人才,更好地为国家软实力的提升提供助力。

1茶文化在高职礼仪教育中渗透的意义

1.1辅助学生修身养性

我国茶学家庄晩芳教授在探讨茶道时曾指出,茶道表面上是一种饮茶方式,实质上是对人的“礼仪法教育”,是培育人“道德修养”的仪式。我国现代“茶圣”吴觉农先生亦强调,茶道所给予人的是“精神上的享受”,是人“修身养性的手段”。可见,茶文化具有修身养性功能。高职学生通过学习理解沏茶、赏茶、饮茶等茶艺要点,会逐步懂得如何有礼貌地与他人交往、增进与他人的友谊;通过细致观察茶叶在水中逐渐舒展的过程,消散内心苦愁,逐步剔除躁心浮气,美心修德,不断提高自身的内涵气质以及学识修养,学会最基本的做人做事仪礼,懂得为人处世之法。故而,在开展高职礼仪教育活动时,极有必要渗透茶文化。

1.2敦促学生精益求细

我国大思想家老子曾言,“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即细节决定成败。而我国茶文化,恰巧具有精益求细精神的养育功能。具体表现为:茶艺表演对泡茶的水温、茶叶的数量、茶叶的浸泡时长等都要求精准到位。这些细节一旦偏离,茶的色、香、味都将离“正”,无法给予人美好的品茶享受。我国茶叶多种多样,单单大类就有六种,且不同类型茶叶的水温、茶叶量、冲泡时间要求各不同,需要茶艺表演者掌握好每个冲泡细节。待所有冲泡细节被掌握,茶艺表演者也就养成了良好的重细节、谋大事的习惯。故而,教导高职生学习茶文化,掌握茶文化内藏的礼仪元素,利于学生形成精益求细精神,使学生的礼仪得到深化发展。

1.3育成学生礼节之风

我国茶文化蕴藏着丰富的礼法、礼貌、礼节、礼仪等内容,将其渗透到高职礼仪教育中,引导学生亲身感受环抱手势、奉茶礼以及“风凰三点头”等规范的茶艺行为礼仪,利于学生形成谦卑的意识,逐步养成大家之风,成为真正的“有礼有节”之人。此外,我国作为传统“礼仪之邦”,素来习惯以茶待客。饮茶礼仪非常讲究“廉”,将其渗透到高职礼仪教育内,利于学生在逐步接纳茶文化的同时深刻感知我国的廉俭风尚,自觉修正个人的现代礼仪规范,使自身转变为真正懂礼仪,有礼貌的“翩翩淑女、谦谦君子”。

1.4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我国茶文化讲究中和,倡导积极生活,主张在获得胜利时不张扬不骄傲,在陷入失败失意困境时不气馁不放弃,凡事皆保持冷静清明,坚持个人做事原则,清醒地应对繁华和诱惑。将这些理念思想渗透到高职礼仪教育中,利于高职生坦然地接受人生起伏,稳定心性,不冲动地决策和行动。即在高职礼仪教育中渗透茶文化,利于育成高职生的健康心理素养,使之形成正确且坚如磐石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效预防高职生走向歧途,进而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更多优秀人才支持。

2茶文化在高职礼仪教育中渗透要点

2.1尊重意识培养

古往今来,茶就是一种尊重的象征。杜耒《寒夜》中“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现代酒席上常言“以茶代酒”,家有来客则“上茶”“喝杯茶”,均体现了茶的尊重之道。尊重是礼仪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茶文化实施尊重礼仪教育是较好的教育教学方式,在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故事、诗句、名言、典故、风俗等茶文化实施对礼仪尊重意识的培养。茶的尊重之道,不仅体现在人与人之间,也体现在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上,好茶香茶的产生,需要经过风吹雨打、日晒水煮才能得到精华凝冻,这也体现了人类遵循自然之道、尊重自然的“天人合一”理念。在礼仪中,可以从宏观及微观中寻找茶的尊重之道,为礼仪教育的渗透提供支持。

2.2清廉意识培养

茶神陆羽作茶诗《六羡歌》云“不羡黄金晕,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惟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体现了其人格之高尚,品行之清雅,对荣华富贵的淡泊和对名利的不屑。皎然《饮茶歌送郑容》中言“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指出茶道对人性之影响力。在礼仪教育中,渗透清廉这一思想教育极为重要。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必须会受到外界的影响,也会受到成功失败的影响,如何不受外界因素影响,不受情绪支配,保持自己的本心,这就必须要不断强化个人内心修养,不忘初心,始终如一。特别是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如何做到不怕吃苦,勤奋努力,不贪图享乐,培养以廉为贵的高尚品行在礼仪教育中尤为重要。

2.3合作意识培养

“书生只知茶叶贵,不知茶农采茶累!”,茶之生成,从茶生长、采茶到制茶、泡茶,都需要较高的技艺来实施。而其中每一过程,又要分多个流程。这就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协作。茶文化作为礼仪教育的一种表现形式,吸收了中国传统儒家“和”的精神。茶之“和”思想渗透到礼仪教育中,丰富了礼仪教育中团队合作教育的方式,提升了团队协作教育思政内涵。2.4清雅意识培养“清”指茶叶的清雅。“茶秉天地至清之气”,茶的生成需天地之清气,它经历了霜雾雹露,从生长至开水泡用,均保持其色泽清绿,气味清香。古人言:人生七雅,琴棋书画诗酒茶,自古雅士必有茶。为什么这么多文人墨客对茶道推崇备至,只因其中,茶之高尚品格是茶道最为重要的性质之一。将清雅意识引入高职礼仪教育,指引学生价值观发展方向,指引学生修身养性,是礼仪教育的核心部分。

3茶文化在高职礼仪教育中渗透的策略

在高职礼仪教育中渗透茶文化以辅助学生修身养性,敦促学生精益求细,育成学生礼节之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要求高职礼仪老师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局限,应用多元化手段以开展礼仪渗透实践。基于笔者个人教学经验,可采取下列策略:

3.1借茶片激学趣

兴趣是学习最根本的动力。在高职礼仪教育中渗透茶文化,借以引导高职生形成规范礼仪,首先要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高职礼仪老师可将我国第一部探寻世界茶文化的大型纪录片——《茶》作为导入口,并利用信息化媒体,比如多媒体、微信、微博、QQ、线上教学平台等推送给学生,邀请学生以观看视频、聆听茶故事的形式了解世界60余位“茶人”与“茶”之间的历史渊源,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共同感知茶文化的“茶精神”,体悟茶故事背后的细腻情感,从而对茶文化及其所蕴藏的中华文化精神、礼仪产生巨大的了解兴趣,自觉主动地参与茶礼仪的学习,不断规范自身的礼仪行为,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据此,再以图文形式展示我国古代所作的与茶有关的诗和画,简要地向学生解释茶的独特品质。比如,以“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为例,向学生介绍诗人对茶的推崇之情,借以引导学生自我反思,主动学习茶礼仪,用平静的心态坦然面对生活中的人和事,不断塑造善良人格。

3.2训茶艺晓礼仪

要使学生通过茶文化深刻认知并掌握正确的礼仪规范,必须将茶文化教育渗透到礼仪教育实训中。否则,茶文化以及茶礼仪将停留于纸面。在这方面,建议高职礼仪老师细化分解茶艺礼仪的实训模块,以分步递进原则循序训练学生的茶艺礼仪规范。例如,把茶艺表演仪态礼仪细分成微笑仪态、走路仪态、站立姿态、坐姿、仪容外貌等五部分;将茶艺展示的举止礼仪细分成请、鞠躬、持物、展示等四部分。每部分的教学均由高职礼仪老师先示范标准、规范、正确的姿势,包括手、眼、口、鼻等,再要求学生分组,自建小组展开单项训练,相互指正错误之处。待各单项训练结束,整合各模块,进一步展开更细致的综合训练。随后,设计茶艺表演的角色,要求学生轮流扮演茶艺师、客人等,立足不同视角观看、观察茶艺礼仪,深刻体悟茶艺礼仪的要求与规范,进而使每位学生都能从茶艺实训中获得礼仪技能,持续优化个人的礼仪言行。

3.3办茶事践规范

高职礼仪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教导高职生掌握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学会为人处世,形成较高礼仪修养以及综合素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职业化社会人才。故而,将茶文化渗透到高职礼仪教育中时,礼仪老师要突破课堂空间局限,延伸课外实践,开展多元化茶事活动以夯实学生的礼仪规范认知,使学生得以将所学礼仪应用到具体的实践行动里。例如,联合兄弟班级,举办小型茶会、茶叶品鉴会以及斗茶会等活动,邀请兄弟班级学生互相展示各自的茶礼仪,并边展示边说明各个茶礼仪规范所代表的礼仪涵义,从而深化茶事活动参与者的茶礼仪认知。又如,设计茶文化比拼会,以“茶”为主题词,联合兄弟班级开展比拼与茶有关的故事、诗词、歌曲、名言名句等,不断丰富学生的茶文化,使之成为既懂文化,又懂茶艺的人才。若条件允许,礼仪老师还可主导创建茶艺社团,定期组织学生练习茶艺,学习最新茶文化,不断巩固学生的茶礼仪,促进学生间相互交往,和睦相处。

3.4观茶农思茶道

古语有云,“读万里书,不如行万里路”。在高职礼仪教育中渗透茶文化,培育学生的茶礼仪时,礼仪老师应尽可能创造外出实践机会,带领学生到茶园脚踏实地地参与农活,了解茶叶的采摘、分类、制作、包装等过程,感受每一片茶叶形成背后的艰辛和细节。同时,与茶农接触,观察其茶艺表演过程,掌握茶艺表演的每一个细节,聆听并记忆每个茶艺细节所反映的礼仪,拓展茶礼仪视野,更深入地理解茶文化,进而弥补个人课堂所学礼仪规范的不足。相比课堂茶礼仪教学、课外茶事会活动,到茶园亲自参与农活,不仅能丰富学生关于茶叶、茶文化的认知,还便于学生用个人所制茶叶展示个人所学茶艺,知不足而改进,从而形成更大的茶礼仪学习的兴趣,深刻体悟茶道的独特魅力。此外,参与茶园实践,还能让高职生懂得尊重他人的付出,珍惜每一片茶叶,为懂茶礼茶道而感到骄傲。

4茶文化在高职礼仪教育中渗透的措施

为保证茶文化在高职礼仪教育中渗透策略的循序推进,让茶文化礼仪教育价值变成学生的内在价值及个人社会竞争力,学校及专业应该加强茶文化在高职礼仪教育中渗透措施建设,通过各种途径方式、措施保障确保茶文化在高职礼仪教育中渗透教学过程顺利实施。

4.1专业教师的茶文化礼仪教育思政提升

专业教师是茶文化礼仪教育渗透实施的最重要保障,没有对茶文化研究深入及茶文化技艺水平精湛的老师,则茶文化在礼仪教育中渗透实施不可能真正落实。学校应该通过有计划、有目标的实施茶文化专业教师理论及技艺水平提升培训,提高专业教师对茶文化礼仪的认识。通过聘请校外高技艺水平的专家来校讲课,拓展茶文化礼仪教育的深度和广度,通过招聘高校优秀茶艺毕业生,实施分层次、多年龄段阶梯队伍建设,为茶文化在礼仪教育中的渗透提供坚实的保证基础。

4.2专业建设强化茶文化体验馆建设

高职教育是包含理论和技能的职业类教育,具有茶文化体验馆建设的优势条件,同时,建设茶文化体验馆也适应了国家政策的需求。茶文化体验馆的建成,可以让学生在茶文化体验馆中,以理实一体化的方式接受茶文化礼仪教育,在行动中学习,在做中体验和学习。茶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体验,是一种内在文化素质及礼仪的培养。茶文化以其独特的朴素、廉洁、宁静、淡泊、和睦、互敬的文化内涵传播传承,这种文化内涵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内化,才能成为学生固有的独特个性。因此,加强茶文化体验馆是茶文化礼仪教育渗透的另一重要保障和措施。

4.3加强茶文化礼仪选修课建设

茶文化礼仪选修课程建设,以茶文化教学资源建设为主,其教学资源需要丰富新颖的教材、课件、视频、练习等,还需要提升学生学习动机及进一步深入挖掘学习资源,只有这样才能让茶文化礼仪课程在选修课程中独树一帜,吸引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茶文化礼仪课程中来。加强茶文化礼仪选修课程的第一关键要素是优秀的教师,亲其师则信其道,尊其师则奉其教,敬其师则效其行;第二关键要素是资源建设,这一资源包括硬资源和软资源,包括体验环境、茶具、茶、茶水等硬资源,也包括其他教学信息软资源。学校在教学信息资源建设上,可以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加大茶文化礼仪选修课程的影响力度,通过成功的教学案例增强茶文化礼仪选修课程的辐射作用。

4.4加强茶文化礼仪教育学生社团建设

学茶艺,做茶人,养心性,成雅人。茶文化礼仪教育学生社团建设有助于凝聚学生心性,让他们在社团活动中,不断提升个人品德修养,提升礼仪水平,提高他们与他人合作与交往的能力。茶文化礼仪教育学生社团建设,可以由学生自由组织,也可以在学校领导下组织,其活动组织形式多样,可以通过文化讲座、故事分享、茶艺表演、茶艺体验等方式开展活动,也可以走出校园,通过社会实践获得茶艺水平及礼仪能力提升。加强茶文化礼仪教育学生社团建设,既提升了团队成员的茶艺技能水平与茶文化理论水平,也进一步丰富了高职学生校园生活方式,使高职学生们在文化技能和精神层面上获得双丰收。

5结语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瑰宝,蕴藏着众多待人接物的礼节规范。将其渗透到高职礼仪教育实践中,利于培育学生的良好礼仪习惯,帮助学生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因此,我国高职院校要注重普及茶文化及其所蕴藏的礼节规范,采取多元化策略塑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供茶文化在高职礼仪中渗透的师资培养、环境建设、政策支持措施,为茶文化礼仪教育提供强大支持,通过潜移默化地感染和提升学生的礼仪素养,使高职学生成长为更加优秀的高素质人才,进而提升其社会竞争力,切实提高学校教学实力。

参考文献:

[1]李远洋.初探茶文化融入到我国大学生道德和礼仪教育[J].福建茶叶,2017(03):222-223.

[2]杨震.高职院校“三进一融”育人模式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0):67-69.

[3]吴文红,侯梦凡.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就业竞争力提升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3):39-42.

[4]陈照年.茶文化的内涵及其历史使命[J].人文奥运与中华茶文化高峰论坛文集,2006(01):17-19.

第5篇:礼仪文化范文

关键词:礼仪文化;高职班级管理;对策研究

高职班级管理是高职院校最为基础的管理,是整个高职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班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并进而影响到高职院校整体教育管理水平。为此,高职院校从建章立制到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等方面对高职班级管理给予了应有的重视,取得了一定的管理成效。但高职班级管理仍难尽如人意,学生上课迟到、旷课、玩手机等依然屡禁不止,难管理、管理难仍然是高职班级管理的现实问题。事实是,目前的高职班级管理比较集中在行政管理,较多地停留在制度层面的管理,这种管理当然必要,但它重在治标,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高职班级管理问题。如何让高职班级管理由“被管”走向学生自我管理,由他律走向自律,这是高职班级管理需要探究的现实问题。为此,本文试从礼仪文化视角对高职班级管理作一些探讨。

一、高职班级管理与礼仪文化教育的缺位

1.高职班级管理及其现实意义

高职班级管理是指高职院校的班级管理,简称为高职班级管理。高职班级管理包括班级学生管理、班级教育教学管理、班级活动管理,班级日常事务管理等。班级管理是高职院校的基础管理,是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班级管理好了,建成良好的班集体,直接受益的是班集体的学生,好的班集体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及至学生个体的身心健康都会带来莫大的益处;间接受益的是高职院校,因为基层的班级管理好了,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就有了成功的基础,它不仅会带来高职院校管理效益的提升,而且还会由此促进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因此,高职班级管理在高职教育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高职班级管理现状分析

高职班级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现实中的高职班级管理仍存在诸多问题,管理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1)管理模式比较单一,主要依靠行政、制度层面的管理,班级及班级内的学生处于“被管”状态,难以发挥班级和班级学生“自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管理体制没有完全理顺,学校层面一般由学生工作处作为指导全校的学生管理机构,班级配有班主任、辅导员,表面看组织机构和人员配置到位,但关系并未理顺,如班主任和辅导员职责不清、分工不明、工作配合不够协调等。(3)学校的管理规章和班级学生管理制度趋于形式,学生违纪屡禁不止,如在一些高职院校学生上课迟到、旷课愈演愈烈,考试舞弊成为不争的现实,这些违纪带来的负面效应更是不容低估。(4)班级凝聚力不强,班级学生活动乏力。

3.班级管理中礼仪文化教育的缺位

高职班级管理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既有高职院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JournalofTianjinVocationalInstitute校管理体制、管理制度方面的原因,同时也与高职班级管理者忽视以“礼”育人、以“礼”治班和对高职学生礼仪文化教育的缺失有关。如一些高职班主任或辅导员只知道用学校的规章制度约束学生、处罚学生,越处罚学生违纪越反弹,造成违纪屡禁不止,没有发挥“礼”的软实力育人作用。另一方面,学生对管理者、对学校的规章制度缺少敬畏之心,对教师缺少最基本的尊敬等,这些显然与高职学生缺少基本的礼仪素养、高职班级管理中礼仪文化教育的缺位密切相关。

二、高职班级管理中礼仪文化教育缺位的现实原因

1.高职教育价值取向导致高职班级管理理念偏移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兼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高级技能型应用人才。在实际的办学中,由于职业技能的过于突出与被强化,高职院校普遍重视学生就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淡化了学生个体品质、内在精神的塑造,忽视了把学生作为全面的社会人的培养,把高职教育变成了单纯的技能教育与谋生教育。在这种过强的职业导向的高职育人氛围的影响下,高职班级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发生了偏移。具体表现在:(1)高职管理者上至学校领导下至班主任和辅导员,都比较普遍地关注高职学生“技能”的培养,很少顾及学生个体内在品质和人文素养的培育,偏离了全面育人的教育方向。(2)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作为班级基层管理者的班主任和辅导员,普遍忽视高职学生的礼仪文化教育,礼仪文化课被边缘化,甚至一些高职院校的某些专业根本就没有礼仪文化类课程,礼仪文化育人几乎成为空谈。

2.高职学生自身礼仪文化素养严重匮乏

高职生大多属专科层次,相对普通高等院校入学录取分数比较低,而在实际的招生工作中,由于生源不足,实际录取分数线可能更低。由于进入高职学习前的文化基础比较差,他们的学习起点要比普通本科学校的学生低得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职学生礼仪文化的难度。另一方面,高职学生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心里容易产生强烈的失落感。特别是在刚入学阶段,许多高职生时常抱怨高职院校与自己理想中的大学相去甚远,但迫于形势又不得不进高职学习,在不情愿中开始了高职阶段的学习和生活。一些高职生往往喜欢自责、贬低自己,在潜意识中常有压抑和自卑的心理负担。这种心态使得一些高职学生精神极度空虚,礼仪行为不端,道德水平下滑。受基础教育阶段应试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影响,一些高职学生礼仪文化素养先天不足。在当下的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教学基本上是围着考试转,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教师和学生主要精力大多花在应试科目上,礼仪文化类课程没有被纳入高考的范畴,自然不在被重视之列。或者说,在基础教育阶段基本上没有规范的礼仪文化教育。另一方面,高职学生礼仪文化素养先天不足,还与他们各自的家庭教育的影响有关。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只重视智育、成绩,忽视了家庭教育的德育功能、礼仪培养,使一些孩子逐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意识,而这种意识与礼仪的核心──尊重他人、关爱他人、严于律已是格格不入的。特别是一些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父母的溺爱骄纵,往往自律性很差,不良习气更多,更加缺乏基本的礼仪文化素养。

3.高职礼仪文化教育的严重缺位

如果说基础教育阶段的长期应试教育与不当家庭教育是造成高职学生礼仪文化先天不足的主要原因,那么高职教育自身礼仪教育的严重缺位则是高职学生礼仪文化素养缺失的现实原因。在高职教育阶段,受较强的职业技能育人导向影响。礼仪文化教育严重缺位,主要表现在:(1)礼仪文化教育类的课程日益被边缘化,甚至一些高职专业为了突出技能实训,礼仪课的课时一减再减,几至于无。(2)教师的礼仪课教育不到位。一些礼仪课教师由其他教育岗位转岗过来,其自身礼仪文化不够专业。同时,受高职教育大环境的影响,礼仪文化课不被重视,导致礼仪文化课教师不能专心于礼仪文化课的教学,常常是不得已为之,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3)班级管理者礼仪身教不到位。作为高职院校基层班级管理者的班主任和辅导员。其一言一行都将对学生产生重大影响,比如,班主任通知全班同学准时开班会,自己却姗姗来迟,如此怎能教好学生遵时守信。正是由于高职班级管理者自身不注意礼仪的身教作用,使他们在学生面前失去威信,管理乏力。

三、礼仪文化在高职班级管理中蕴含的现实价值

礼仪是指在历史、社会风俗等发展演变中逐渐形成的为人们认可和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礼仪究其实质是一种文化。中国的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礼仪思想和礼仪规范深入人心,形成了完整的伦理道德、生活行为准则。这个完整的伦理道德、生活行为规范就构成了“礼仪文化”。“礼仪文化”发展到今天融入不少现代元素,并在社会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高职班级管理中,礼仪文化所蕴含的现实价值不容低估。高职班级管理者只有认识到礼仪的内在价值,才能更好地发挥礼仪文化在高职班级管理中的效用。

1.礼仪文化教育有利于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礼仪文化教育本质上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善人格、塑造自我的一种自我素质提升教育。对高职学生来说,礼仪文化教育更是他们提升自我人文素养的现实需要。首先,礼仪文化教育可以弥补高职学生礼仪文化知识的先天不足,完善高职学生知识结构。通过礼仪文化教育,践行礼仪行为,逐渐自觉克服不明礼、不守礼、不文明行为习惯,提升个人文明素质,让高职学生不仅懂专业、长技能,而且能成为一个有文化素养的人。其次,礼仪文化教育有助于高职学生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礼仪对个人形象有一定的规范要求,高职学生按礼仪要求打造个人形象,可以提高自我认识、个人自信心,在尊重他人的同时,也赢得他人的尊重。再次,礼仪文化教育可以帮助高职学生逐步克服自卑心理,提高心理承受力,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提高学习效率,以娴熟的礼仪知识和人际交往技巧创建和谐的人际交往氛围,并在人际交往中促进高职学生社会化,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2.礼仪文化教育有助于创建和谐班集体促进

高职班级管理首先,在班级开展礼仪文化教育,有利于融洽同学间的关系。随着礼仪文化知识的普及,班级同学人人知礼、识礼、用礼,用礼仪规范来处理同学间的关系,自然会促进班级同学间人际和谐。日常生活中,高职同学间的一些矛盾或纠纷,常常是由于一些学生不懂礼、不知敬人律已、不善于相互礼让造成的。正因为如此,在高职学生中普及礼仪文化教育显得尤为必要。高职同学间的人际和谐是创建和谐班集体的基础。其次,礼仪文化教育有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师生关系是高职院校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而且还会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高职学生融洽师生关系的最佳方式是用礼仪,以礼仪文化的正能量来铸就新型的高职师生关系,而师生关系的和谐又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高职班级管理。再次,礼仪文化教育有助于高职班级管理者与高职学生间关系的和谐。高职班级基层管理者班主任和辅导员受学校委派承担高职班级管理任务,高职学生自当尊重管理者的管理,尊重他们的工作,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当然高职班主任和辅导员也要尊重学生和合理诉求。高职班级管理者与高职学生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以礼相待,不仅关系和谐,班级管理也易见成效。

3.礼仪文化教育是高职班级管理由他律走向

自律的重要途径礼仪文化教育在创建和谐班级的同时,还会进一步让高职班级管理由他律走向自律,提高高职班级管理实效。这主要表现在:(1)礼仪文化教育会带来班级学生间的人际和谐和班级整体人际和谐,这就使得班级各项工作能够顺利推进,并在推进中产生实质性的工作效益,而班级管理效益的彰显又反过来激励班级学生主动为班级管理服务,促进班级管理上水平。(2)通过礼仪文化教育,使得高职班级学生人人知礼、守礼,敬人律已,尊重教师的教学,尊重班主任和辅导员的管理,自觉遵守学校的管理规章制度,实现班级管理由他律走向自律,让高职学生由单纯被管到主动自我管理,达到高职班级管理的最佳状态。(3)通过礼仪文化教育增进高职班级同学间的融洽度和同学间的人际和谐,由此增强高职班级的凝聚力。班级凝聚力的提升,会增强高职学生自主接受班级管理的自觉性,实现班级管理由他律走向自律,促进高职院校班级管理水平的提升。

四、礼仪文化视野下的高职班级管理对策思考

高职班级管理单靠目前的行政和制度层面的管理显然不够,应在治标的同时,加强治本,只有标本兼治,才能取得高职班级管理的实效。在高职班级管理中,加入礼仪文化的元素,以礼仪文化治班,在管理中育人,在育人中实施有效管理,提高高职班级管理的软实力。结合高职班级管理的现实情况,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做好高职班级管理工作。

1.转变高职班级管理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转变高职班级管理理念应先从转变高职教育理念做起。高职教育本质上是培养人的教育活动,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高级技能型应用人才是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育人仍是高职教育根本所在。为此,高职班级管理者更要树立育人的管理理念,把育人始终放在高职班级管理工作的首位。针对目前高职班级管理中出现诸多违反“礼”的现象或因学生不知礼、不懂礼而出现的诸多违纪行为,班级管理者理应对高职学生加强礼仪文化教育,把礼仪文化教育纳入班级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首先,高职院校的领导应高度重视高职学生的礼仪文化教育,从制度上给予政策支持与保障,重视礼仪文化育人环境的营造,重视相关礼仪活动的开展,重视礼仪文化课程的建设,使礼仪教育真正成为提升高职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承担班级基层管理的班主任、辅导员,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注重对学生的礼仪文化引领和示范,充分发挥礼仪文化在班级管理中的效用。

2.切实提升班级基层管理者的礼仪文化修养

高职班级基层管理者主要是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等。其中,班主任和辅导员是高职班级的直接管理者,他们的管理行为及在日常班级管理中的言行将直接影响到高职班级管理的成效。因此,提高高职班级管理应先提升班主任和辅导员自身的管理素质,包括礼仪文化素质。首先,在高职班主任、辅导员的选配上,既要注重他们对班级日常事务的处理能力,同时又要注重他们的礼仪文化育人能力,把那些具备“双能”(班级事务处理能力和礼仪文化育人能力)的优秀教师配备到班主任或辅导员岗位,这是做好高职班级管理的基础。其次,对班主任和辅导员加强礼仪文化培训,以提升他们的礼仪文化素质。在具体的培训安排上可根据工作情况分批次分阶段实施礼仪文化专题培训和礼仪行为实训,把礼仪文化培训作为班主任、辅导员上岗前的必修课。再次,把能否运用礼仪文化育人、运用礼仪文化治班作为对班主任、辅导员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将考核与班主任、辅导员的职称晋升、管理绩效和奖金等结合起来,以考核促使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的礼仪文化素质,以考核促进高职班级管理。

3.完善礼仪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礼仪文化素质

高职学生礼仪文化知识先天不足,加强礼仪文化教育高职院校责无旁贷,必须将礼仪文化课列入高职人才培养计划,选派优秀的专业礼仪教师授课。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注重传统与现代、基础性与专业性结合。对传统礼仪吸取“精华”,并与现代礼仪融合,使其更适合现代礼仪教育的需要。在教学方式上,注重礼仪文化理论知识与礼仪实践的结合。礼仪虽然是一门实践很强的学科,但礼仪所蕴含的道德内涵和深厚的文化意蕴要求礼仪教育必须注重相关的必要的理论讲授,让学生在运用礼仪规范时,能从内心理解明白为什么要做这些礼仪规范,将礼仪文化知识内化为素质,用礼仪规范外塑形象,内外兼修,提升境界。同时,将礼仪文化知识的学习与高职学生的日常生活、高职班级日常管理结合起来,礼仪知识只有与高职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才能让学生入脑入心,运用自如。在此过程中,班主任、辅导员适时指导督促规范,将高职学生礼仪实践纳入班级日常管理范围,并加以推进,促使高职学生礼仪文化素质的提升。

4.礼仪治班,文化育人,内修外治,不断提升高职班级管理水平

礼仪治班,文化育人,是高职班级管理由他律走向自律的重要途径。为此,应着重做好三方面的工作。(1)礼仪治班,让校纪校规和班级各项管理制度融入礼仪教育,并通过礼仪教育,让高职学生对校纪校规和班级各项管理制度心存敬畏,自觉遵守。(2)文化育人,积极营造班级礼仪文化氛围。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可以教室为主要园地,优化班级礼仪文化育人环境。比如,可将教室布置成若干小区,设置礼仪知识园地,宣传礼仪文化知识;设置名人名言区,搜集古今中外关于文明礼仪的名人名言以引领学生做文明礼仪之人;设置社会上文明礼仪典型或班内礼仪之星专栏,让身边的礼仪典型教育人、鼓舞人。良好的班级礼仪文化不仅能陶冶高职学生的情感,而且对高职学生的礼仪行为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3)内修外治,不断提升班级管理水平。“内修”即通过学习、实践、践行礼仪,不断修练学生和管理者的礼仪文化修养。如不定期举办礼仪演讲、礼仪知识竞赛、礼仪情景剧、礼仪文明修身活动等,让学生在礼仪活动中学礼仪,在礼仪活动中讲礼仪、用礼仪,同时注重班级管理者礼仪素养的提升,在提升中给学生良好的礼仪示范和礼仪文化陶冶。班主任和辅导员对学生的违礼行为即时规范,对学生的违纪行为即时制止。通过内修外治,提升高职班级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顾俊.加强高职礼仪教育提升班级文化建设[J].时代教育,2013(12).

[2]赵惠.关注高职礼仪教育建设和谐高班级[J].现代企业教育,2012(21).

[3]邵甫华.高职学生礼仪文化教育探究[J].科教导刊,2016(1).

[4]耿娜.高职生礼仪教育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