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礼仪建设范文

礼仪建设全文(5篇)

礼仪建设

第1篇:礼仪建设范文

自古以来,中国就被称为“礼仪之邦”,礼仪文明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影响着我国的社会发展与文化兴盛。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传统礼仪文化进校园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保障。金文编著的《中华礼仪校园读本》,由中华书局于2012年出版。该书以弘扬中华传统礼仪为主线,在贴合生活实际的同时,将中华传统礼仪融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突出了礼仪文化的生活性与规范性,使原本生硬、枯燥的礼仪文化具有生动性与趣味性。

从“尊者上座,卑者末坐”的入座之礼到“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的饮食之礼,从“趋礼”的行走之礼到“揖让”的见面之礼,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礼仪文化的嬗变规律,也能明白传承传统礼仪文化的重要意义,而这也是本书所探究的重点。同时作者指出,礼仪是一个人内在与外在的结合,学生的知书达理不仅是对礼仪的尊崇,而且也是个人素养的体现,能够彰显校园文化。依据书中的部分观点,笔者就传统礼仪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继承与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到了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8SKSJ091)的支持。笔者将从书中总结出的几点做法详述如下。第一,树立正确观念,弘扬礼仪文化。早在战国时期,孟子便提出了仁义礼智,并将其作为衡量人格的标准,书中所谈及的传统礼仪文化处处体现出友善与和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教育工作者要将“修身已进德,知书而达理”作为主要目标,从传统文化入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习惯;做好礼仪文化的宣传,在德育、礼教的基本目标下实现教育方式的互补。比如可以通过参演“二十四孝”文化剧,让学生对孝道有所了解、有所感悟,或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产生共鸣,将“诚信、宽容、勤奋”等美德融入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第二,打造校园文化,传播礼仪知识。“先达己,后达人”是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加强礼仪学习,提升自身的礼仪水平,这样才能做到真传之、传真知。同时,中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存在差异,礼仪文化也有所不同。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结合当地的礼仪风俗,将特色礼仪与传统礼仪进行整合,让学生感受传统礼仪文化韵味的同时,也将地区特色礼仪推广开来。第三,开展礼仪文化活动,继承与发展礼仪。传统礼仪文化历经千年经久不衰,不仅是几千年的文化积累,更是当前社会的发展动力。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遵循传统文化兼收并蓄的特点,积极开展礼仪文化活动,如礼仪比赛、汉服展示、经典诵读等,或者结合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带领学生跨过千年的历史河流,感受古人在祭祀中的礼仪文化。总之,传统礼仪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任重而道远,本书作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传承传统礼仪方面的重要书籍,行文简单、文笔生动,是师生学习礼仪知识的必备书籍。

作者:刘洪梅 单位: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第2篇:礼仪建设范文

【关键词】高校;体育礼仪;文化建设;必要性;措施

一、引言

体育教育本身具有丰富的内在精神文明与外在的表现。在紧张的体育比赛中,参与者的个性张扬、情绪较为激烈,因此需要运动员懂得体育礼仪,并在比赛中践行体育礼仪,才能遵守体育比赛的规则,尊重观众从而展现自我风采,得到观众的认可与尊重。体育礼仪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支流,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量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不到良好的继承,体育礼仪文化也因此长期没有得到重视。现阶段我国高校的体育礼仪教育与体育运动教育的发展并不同步,体育礼仪制度也没有得到完善,因此在高校中加强体育礼仪教育是必要的,也是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手段。

二、体育礼仪概述

体育礼仪主要是指在体育活动中,体育活动的参与者,包括运动员、教练、裁判、观众等表现出的友善互助,互相尊敬的行为。以道德为核心是进行体育比赛的首要前提,是体育活动中的礼仪、语言、服饰、行为等的综合体现。体育礼仪作为礼仪的一项分支,具有明显的国际性与地域性,不仅折射出个人的素养,而且能够体现团队、乃至集体甚至国家的文明程度。[1]

三、高校体育礼仪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行为与修养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是国家教育的主体。因此,学生的一言一行不仅仅是个人文化素养的体现,也是校园文化的体现,影响着国家未来的精神风貌。因此,加强高校体育礼仪教育不仅可以规范体育活动中的行为方式与思想素养,同时也是培养学生道德修养的需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高校的体育活动场所既是学生的娱乐休闲场所也是学生的社交场所之一。因此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表现、仪态、语言等都是学校精神风貌的表现形式。对学生而言,学习体育礼仪,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行为举止得体、语言文明都必然会给学生在未来的人际交往中带来良好的映象,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健康发展,对学生日后步入社会也能够有良好的助益。

2、有利于提升体育教师的素质

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体育教师因其独特的教育职责因而不同于其他的教师。体育教师在传授学生专业技能与体育知识的同时也肩负着塑造学生的意志与品质的使命,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以其言行对学生做出表率,影响着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提升体育教师的素质,加强体育教师对礼仪的重视活动,不仅能够提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身在学生中的影响力与地位。因此,体育礼仪对教师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要教好运动技术课,还要在人文素养上、礼貌礼节上以身立教,身正为范地育人。[2]

3、有利于传承体育文化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讲究礼仪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内涵之一。同样校园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也经过了一定时间的积累,形成了高校以物质、精神与制度为基础的校园文化。高校的体育礼仪文化建设能够有效推动校园文化建设,而且是对校园文化的一种继承与发展。体育礼仪文化建设同时也能够推动校园道德文化建设的发展。

4、弥补高校体育礼仪文化教育的缺失

在对部分高校进行体育礼仪文化的调查中发现,在体育比赛中,运动员、观众与裁判等都会出现一些不符合礼仪标准的行为与动作。例如在比赛过程中运动员情绪激烈,发生摩擦甚至打斗现象,观众在赛场不遵守观众准则,擅自进入赛场等种种不文明的现象发生的频率较高。根本原因就是在高校教育中对体育礼仪文化教育的严重缺失,运动员与观众等都不能够理解体育精神与体育礼仪的内涵与要求。[3]

四、加强高校体育礼仪文化建设的措施

1、把高校体育礼仪文化建设渗透在体育教育各个环节中去

将体育礼仪渗透到体育教育中去,在高校进行体育礼仪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教育过程。因此,要把高校体育礼仪文化建设渗透到体育教育中的各个环节中去,使学生在思想意识上加强对体育礼仪的重视,自觉实践,最终能够使学生达到一种提高自我要求与强化礼仪意识的教育效果,将体育礼仪内化为一种自律。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解体育礼仪课程的时候,不仅要注重礼仪知识的讲授,而且要注重实践,通过比赛训练与实践中的具体行为向学生宣讲学生礼仪的重要性。教师也可以将良好的体育礼仪风采制作为视频,让学生观看,使学生获得对体育礼仪的认知与美好感受,这样就能够起到较好的宣传效果。同时,还可以开展相关的体育讲座、知识竞赛等活动,在社团活动的小型比赛甚至省际乃至国际的大型比赛上宣传体育礼仪文化的重要性,将体育礼仪的宣传与体育生活相融合,促进体育竞技与体育礼仪文化的共同发展。

2、将体育礼仪教育深入到学生学习的不同层面

加强体育礼仪文化建设,不仅仅是学生与体育教师之间的行为,高校管理者、授课教师与学生各个层面都需要参与其中才能够使体育礼仪教育切实有效。学校的领导阶层应当加强对体育礼仪教育的重视程度,加大对礼仪文化与竞赛精神的宣传力度,推进相关课程的有效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可以邀请相关的体育礼仪专业人士在学校进行讲座宣传;体育教育的研究人员可以针对高校体育礼仪文化教育的实际编写教材,使学生能够对体育礼仪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知。教师在授课中要改变过去传统的授课方式,除了在实践中将礼仪文化知识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以外,还要加强对教师的培养。教师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以身作则才能够影响学生的言行,起到模范带头作用。[4]

3、积极创造良好的礼仪环境

良好的礼仪环境对学生体育礼仪的培养具有持久的影响作用。学校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礼仪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体育文化礼仪的同时能够得到实践,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礼仪意识与习惯。在高校的体育文化建设中,要重视对学生内在精神文化的学习与培育,同时也要积极打造良好的外部礼仪环境。高校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礼仪文化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亲身感悟到体育礼仪的内涵与魅力,这样不仅能够推动良好校园文化的形成,净化校园环境,同时对推动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五、结语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蕴含了丰富的礼仪文化。为了促进高校学生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与优秀的品质,必须重视加强学生对体育礼仪的学习,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潜力,影响学生的思想价值和作风,规范学生的行为,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

【参考文献】

[1]赵莉,于艳梅,柴囡楠,李秀君,王艳捷.大学生礼仪修养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8)236-238.

[2]曹莉,傅永聚.基于儒学的中国当代体育礼仪文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10)10-11.

[3]罗永义,关金永.大学体育中传统体育礼仪教育[J].池州学院学报,2012(6)124-126.

第3篇:礼仪建设范文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学分制评价

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具有灵活性、创新性、发展性特点,同时还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因此,如何培养学生主动发展意识成为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关键,而建立科学完善的学分制评价体系则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学分制评价体系,是指以提高中职学生素质为目的,以学分进行量化,以中职学生的思想品德、课程学习、顶岗实习以及日常行为表现等为内容的一种教育教学评价制度。学分认定采取弹性管理的原则。建立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学分制评价体系,能够更好地开展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这也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

一、缘起:基于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必要性

(一)礼仪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需要

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课程建设,是学分制评价体系的核心和灵魂。因此,将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纳入课程体系是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并实施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学分制评价的前提条件。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课程包含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其包含了保障和提高文明礼仪教育质量的必修课程,拓宽、延伸学生传统文明礼仪基本内涵知识,对中职生进行系统的文明礼仪基本理论和具体规范教育的选修课程。基于学分制,学生可以根据学校的教学计划、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和职业岗位需要,自主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校园礼仪、求职面试礼仪、职场就业礼仪、家庭礼仪、社交礼仪、公共生活礼仪等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学习内容、学习进程和学习方式。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学习、发展的需要,随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学习内容、专业方向,从而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文明礼仪的热情。

(二)培养学生主动发展意识需要

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也是教育的主体。中职学校实行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学分制管理,有利于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能更好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文明礼仪知识,践行文明礼仪行为规范的热情。但是,过去以选拔和升学为目的的单一的考核方式会让学生疲于应对,长此下去,学生学习礼仪知识、践行礼仪规范的主动性就会很难调动。而学分制能让学生更加注重平时的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过程和在校表现,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对于教师来说,以选拔和升学为目的的单一的考核方式也存在不合理性,学分制能帮助教师更好地教育引导学生,从而培育学生主动学习礼仪知识、践行礼仪规范的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需要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中等职业教育实施包含语言、意志、性格、道德意识、人际关系等各方面均衡发展的多元智能的人才培养模式,这要求学校进一步调整德育方式。鉴于此,中职学校就需要改变以往单一、僵硬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转而建立并实施富有弹性的学分制评价体系,从而充分唤起学生学习礼仪知识、践行礼仪规范的主体意识。所以说,在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中建立学分制评价体系,是中等职业教育管理模式主动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种表现。

二、理念:基于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可行性

(一)存在主义课程论

存在主义课程论认为,课程最终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来决定,教材应是学生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手段,必须与学生真正的生活相联系。建立并实施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学分制评价体系,要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八礼四仪”和校情生情形成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校本课程,制订文明礼仪课程教学计划,构建包含必修课、选修课等的课程体系,努力把学生礼仪知识学习和主动发展意识等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整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礼仪知识的愿望和主动发展的能力。

(二)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和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主体作用,强调教育要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发展的积极性,要关注学生的终身成长。学分认定采取弹性管理的原则,即校内从严、校外灵活、注重过程。在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过程中,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期间必须参加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经考核合格获得学分。学生出校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期间,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灵活评价,学生行为表现可结合实习单位继续考核,符合一定的条件,课程可申请免修。学生在实习单位边工作边学习,经考核合格,承认其学分。

(三)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的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具有多元性、差异性、文化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强调学生在生活实际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产品的能力,强调发展、多元和独特性评价等对学生个体表现的影响。具有多元性、差异性等特点的学分制评价,就是在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过程中以学分的形式去衡量包括学生的思想品德、遵纪守法、人际交往等在内的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以此作为学生能否顺利毕业的依据之一。学校开设的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课程、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等都应规定相应的学分,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三、行动:基于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科学性

学分制评价体系对中职学校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它能够指导学生对照学校、社会、企业的要求,不断规范自身言行,主动发展,逐渐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和综合素养。

(一)把握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学分制评价方向

明确学分制评价目标,这是建立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学分制评价体系的基础,也是学生需要努力的方向,引导学生能从各个方面进行自我调整,培养自立能力。学生的能力倾向很重要,要让学生正确地了解自己的能力,并充分运用自己的能力于学习生活中,从而发挥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最大效果。明确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学分制评价的原则,在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过程中,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性、弹性化、激励性的评分规则,明确学生发展和社会实际相吻合的适应社会原则,明确多元评价、学生互助、共同进步的人性化原则。只有把握了趋势、明确了方向,才能更好地实施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学分制评价。  

(二)拓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学分制评价主体

结合中等职业学校特征,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学分制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指在评价主体上让学生、同伴、家长、教师、用人单位等多主体参与评价,全方位、多角度地评价学生,并且给予这些评价主体赋予学分的权利。一是学生主体。实现学生在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学分制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二是教师主体。教师在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管理、监督、评价,并及时进行激励纠正,形成规范。三是家长主体。对学生在家中的学习生活表现进行监督、评价。四是同伴主体。让同伴群体中的每个成员根据评价标准和要求在协作学习和平时的相处中互相观察、评价。五是用人单位主体。作为学校第三方评价主体,让用人单位参与评价,真正保障对学生做出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和优良行为的自身内化。

(三)丰富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学分制评价内容

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学分制评价体系中的每一项内容都要有规范的管理程序和规定要求,学校要结合当前的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工作给予基本学分。另外,可以增加包括反映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奖励学分。如,增加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各种技能类比赛和学生自主管理团队能力、创业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提升等评价内容,同时对学生自觉自律意识以及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等方面进行强化过程、规范、多元的评价。这对于学生的主动发展有很大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从而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四)扩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学分制评价方式

强调过程性评价与开放式评价的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学分制评价方式,既要注重学生礼仪知识学习的量和质,也要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了解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变化,并不断地激励学生,促使其主动发展。评价方式必须多元化。一是教师评价。根据学生上课反应、学习质量、活动表现、生活表现等情况给予评价、赋予学分。二是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让学生开展自评和同伴互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监控、自我评价和自我主动发展,有利于同伴之间的交流与共同提高。三是家长评价。让家长记录孩子回家后的学习和行为表现情况。四是用人单位评价。用人单位对学生在实习期间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创新能力、专业技能、处事能力进行评价。学校综合各渠道反馈意见,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并赋予学分。

四、价值:基于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有效性

建立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学分制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明白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而不是选拔、淘汰人。因此,教师要正确认识和时刻关注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差异,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自信心,从而培育学生在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过程中的主动发展意识。

(一)有利于发展职业教育

近几年,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许多中等职业学校不断扩大办学规模,从而导致学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学生整体素质等都暴露出许多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行教育教学管理方式的改革,培养中职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建立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学分制评价体系,就是对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和制度创新的一项重大尝试。

(二)有利于培养优秀人才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提出了挑战。随着职业、工种的频繁更换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以知识和智力为基础的信息、能源、先进制造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这就要求劳动者具备多方面的职业岗位适应能力。以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为依据建立的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学分制评价体系必将促进学生职业意识、职业精神和职业作风的内化,这也是推动学校紧扣地方主导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培养与科技进步、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的实用性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的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

(三)有利于优化课程体系

依据市场的需求、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学科的属性、学生成长规律等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在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课程建设过程中,要始终注意与其他课程的协作配合,建设学科内容深浅不同、发展方向不同、风格特点不同的课程。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学分制评价体系通过组合和优化课程结构,有利于培养多规格多层次的复合型人才,从而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四)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第4篇:礼仪建设范文

1参与医院规划建设

综合医院建筑设计需要参考综合医院建设标准、各临床科室基本标准、感染管理办法、实验室管理办法、大型设备配置许可等57条规范标准。其中很多标准和科室建设均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如感染管理办法、洁净手术部建筑设计、消毒供应中心管理、产房和新生儿室建设等。护理团队深入参与规划建设有利于其建设的合理性和实用性。

1.1三级流程规划设计

一级流程需要考虑科室间的布局动线,如手术室与消毒供应中心、急诊、病理室、血库之间的关系等,合理的动线设计能够满足抢救流程的需求和工作效率的提高。二级流程需要考虑护理单元内部的空间设计,护士作为护理单元功能的主要使用者,其结构布局极大地影响了护理动线和工作流程。工作区的位置设置中,应注意尽量减少护理人员到每个病房的距离,以便医务人员能够及时照顾不同的病人;同时,应设置相应的护士休息室、更衣室等,为医务人员提供较安静、隐私性好的休息环境。另一方面,应考虑护理单元流线,护理单元流线主要包括人流和物流。其中,人流主要有医护流线、患者流线以及探视流线等;物流主要为物品流线、餐食流线、污物流线等。护理人员应根据护理实际工作需要为二级流线设计提供规划建议,尤其是医患分流、洁污分流,避免交叉感染的可能性。三级流程如病房内部的设计,需要根据有关规范要求和护理工作的习惯考虑床单位间距、治疗带位置、呼叫系统的安装、电源插座的数量;同时,要从护理的角度审查环境设计是否体现人性化,应以患者私密性、领域性、识别性的行为特性为依据,建立安定的医院居住环境。

1.2疗愈环境的构建

疗愈环境是指能够对身体健康和情感福祉进行支持,起到疗愈作用的物理环境。护理团队作为医院人文关怀的主要执行者之一,在参与医院规划建设过程中要紧跟疗愈环境中物理场景的应用,把温和适宜的就医氛围营造于设计,从而使患者在身心体验中得到改善与休养。

2统筹护理人力资源

护理人员作为医疗卫生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力配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将直接影响医院护理工作的效率和服务质量。

2.1护理人力配置

因缺少护理工作量等服务投入的指标结果,新建医院仅能以床护比为代表的人力投入指标作为人力配置的主要依据。在《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3年版)》中,病房床护比为1∶0.4,ICU床护比不低于1∶2.5∶3,手术间与手术室护士比不低于1∶3。新建医院由于开业初期患者流量尽管有限,但是为创建医院良好口碑关键时期,为了保证优质护理服务要求,初期按1∶0.5进行病房人力配置,运营成熟后按1∶0.68进行配置,ICU、产房、新生儿室、手术室等均按1∶3进行配置。除了床护比外,职称与学历结构也是影响护理人力资源效率的重要指标。为保证护理服务的质量和患者安全,新毕业护士应控制在30%以内,护师及以上职称应占到40%,按管理需求合理配置高级职称人员。随着护理人员教育水平和素质的不断提高,以本科和大专为主的护士学历结构成为必须,同时按需求配置护理研究生比例。

2.2护理人员到岗时间

基于新建医院的特殊性,为了尽早地参与医院规划设计,应提前安排护理人员的到岗时间,如护理筹建团队应在医院规划设计之初到岗就位,各科室的护理管理岗要参与科室的筹备建设,至少在开业前1年到岗。同时,新建医院因缺少规范化培训和轮转培训的机会,对于新毕业护士也要提前规划到岗,安排至外院进行为期1年左右的规范化培训。

3安排护理团队培训

护士培训是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对于新建医院中的护理人员。在医院还没有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特色、工作特点、工作流程时,护士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对其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培训指导,有利于尽快适应环境、适应角色。

3.1护理人员进修培训

进修培训是护士深造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新建医院初期无法建立一个完善的教学培训队伍,需筛选国内外知名的教学医院建立长期进修培训合作关系;评估招聘护士的业务水平能力,分层次、分批次地安排护理人员进修培训;结合医院运营需求,有侧重点地制定进修培训方案;全程参与进修医院的培训进度,建立护理部、护士长双层的追踪与反馈机制。进修结束后,教学医院对进修护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进行评价,新建医院安排结业汇报会,了解进修护士的真实培训效果,以期达到培训的预期目标。

3.2开业前培训

3.2.1院级空间布局培训。包括全院科室分布、消防设施、工作流程、人流、物流、车流、消防、安保、院感等知识培训。3.2.2科室培训。科室内工作流程、医疗设施的介绍,多种开关位置(科室内强弱电、上下水、医用气体开关位置),消防设施位置等相关培训。3.2.3护理岗位操作培训。除了送国内外知名医院进修培训之外,开业前培训也是保证护士工作标准化的重要方式。(1)培训方案:在培训期间优先对护理管理者进行培训,培训达标后由护理管理者对各科室临床护士及骨干进行培训。培训为地毯式,每一阶段培训后均要进行考核,80分达标,要求人人达标。(2)初步评估:培训前护士长对所有护士的专科理论、专科技术能力及应急急救能力进行测评,理论成绩>60分为合格,专科操作、急救技术考核成绩>80分为合格。根据考核结果制定针对性的培训计划。(3)培训质量控制:引入闭环式反馈控制法,即在不同培训阶段发现问题、确认问题、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验证并巩固整改效果。由经过培训的护理管理者组成三基培训质控小组。每月召开三基培训质控会议对本月培训效果进行分析,找出问题,在与护士广泛沟通的基础上剖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并负责落实整改措施。质控小组通过跟踪验证,不断整改,确保培训质量,达到预期目标。另一方面,为提高规范化培训质量,运用流程管理,对培训工作的关键流程进行改造优化。以病人、医生满意为中心,以规范化培训为核心,遵循规范、创新、再规范、再创新的管理思想。三基培训质控小组每3个月针对培训流程征集意见、建议,在季末的质控会中讨论、分析制定更合理、有效的培训流程。(4)培训效果的评价:培训10个月后统一命题进行考核,理论成绩>90分为优、80~90分为良、<80分为差;操作考核>95分为优秀、90~95分为合格、<90分为不合格;急救配合方面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分为优、良、差三等。3.2.4跨科室流程演练。护理部编制包含患者就诊全流程的病情脚本,涵盖急诊、住院、手术、重症、出院等重点环节,考察护士在预检分诊、急救操作、交接班、手术配合、输血流程、健康宣教、沟通礼仪等方面的能力,检验跨科室之间的配合和合作,为开业做好充分的准备,保证开业后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4建设护理规章制度

护理规章制度建设是提供优质患者安全的基本,也是规范化护理服务达标的重要保障。在护理规章制度建设的过程中,除根据护理相关法律法规、国家等级医院评审要求之外,还应考虑国际联合委员会(JCI)的评审要求[1],引入精益高效的管理理念。需要制定的内容包括护理工作制度、护理人员岗位职责、护理技术操作规范、疾病护理常规、健康宣教等,按审核等级分为部级、科级规章制度。

4.1制度的制定

(1)建立工作组:护理规章制度的建设应在护理筹建团队搭建后即有计划地开始实施。根据不同的规章制度,组建不同的工作组,分步骤、分阶段地完成工作,如护理工作制度组需要由护理部管理人员负责,疾病护理常规组则应由各专科护士长安排制定等。(2)制定制度模板:为保证规章制度的规范性,为制度编写人员提供可操作性,应先行制定规章制度模板,明确文本格式及撰写要求,方便制度编写人员参照执行。(3)制定制度内容:制度内容应在充分参考国内外相关政策法规的基础上,调研医院内部的管理要求,充分征求相关部门、委员会的意见和建议,反复打磨,科学、系统、谨慎地编写。(4)制度审核与批准:建立制度管理机制,根据管理工作流程和要求,完成制度的审核与批准。如制度编制完成后,主管部门(护理部)对文件的内涵质量具有审核责任,质控部门对文件的内容形式具有审核责任。部级文件还应提交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审核,经院长批准后;而科级文件应由主管部门批准,审核通过后。

4.2制度的培训

护理制度想要真正起到自下而上的贯彻执行效果,必须经过自上而下的全面系统培训。通过对制度制定的重要意义、各项制度的具体内容等进行积极的培训宣传,加强护士在意识形态方面对制度的认可性,从而提高护士的制度执行力和执行效率,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执行环境。

4.3制度的修订

制度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其覆盖面广、系统性强,需要根据医院实际的工作流程和业务范围进行不断调整,新建医院更是如此。常规运行医院的规章制度一般每两年检核1次,而新建医院开业后即需要制度检视,紧跟医院业务的工作要求,结合政策法规的动向,及时增补、修订各项制度,并于开业半年后进行集中审核,以确保运营制度的科学性、实用性与先进性。

5总结

新建医院的规划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广泛的筹建和团队的参与,护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团队。早期护理团队的参与,能够优化医院建筑的规划设计,早期完成护理体系的建设,顺利衔接开业后的护理运行。

参考文献

第5篇:礼仪建设范文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政治意义;社会意义;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水利水电工程自古以来便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古有大禹治水,因势利导、科学治水,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描上重重的一笔;今有三峡大坝、南水北调工程,在防洪、发电、灌溉、航运等方面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但三峡工程的建设在水利界和其余各界中掀起了轩然大波,部分专业人士认为三峡大坝的建成将会使国民经济步上一大层台阶,而生态专家多认为三峡大坝的建设对周边山体边坡、植被以及河床的演变均有不利影响,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所以我们在大力兴建水利工程的同时,须全面协调生态环境保护和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两相权衡以达利益最大化。

1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政治意义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业社会的国家之一,古往今来,中华先祖均以治水为治国安邦之本。水利关乎到农业的稳定及发展,而农业是立国之本,关系国计民生。中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粮食问题尤为突出,而水利设施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给农业丰收情况提供了安全保障。“十二五”期间,在国务院批准的重点基础项目中,水利水电工程用地达23.3万公顷,占比近30%。由中央对水利水电建设的政治支持态度,可见党和国家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重视程度以及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带来的经济效益绝对是可观的。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的情况因我国的大陆性气候特点和地理条件而长期存在,而就本国国情而言人均占有量及667平方米平均占有量极少的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除此以外,兴水利除水害的任务依旧十分艰巨,是振兴中华、建设精神文明的一部分,是党和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

2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社会意义

自古以来,水在人民心中的地位都是相当高的,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最好的是水,只对万物有利而不求回报。随着社会需求的改变,水利水电建设工程也正如火如荼地开展,水利水电工程的建成在防洪、发电、航运、灌溉、旅游业发展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能有效拉动国民经济增长。历史上的防洪治河可分为五阶段:避洪、限洪、防洪、调洪和用洪。古时运河上修建水柜用以蓄洪济运,后演变为现今的水库,利用一系列的水工建筑物以完成防洪、调洪和用洪的一条龙任务,从而达到消洪灾、兴洪利的作用。在发电方面,水力发电相比较于火力发电等其他传统发电模式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水力发电直接利用水能,几乎没有任何污染物的排放,并且水力发电成本低,虽然水电站建设初期投资较多,但相较于火力发电后期燃料费用及污染处理费用而言,能够在资金和环境效益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除此以外,水力发电操作灵活,投入运行速度快、效率高,能在几秒钟之内完成增减负荷的任务,适应电力负荷的需求而不造成能源损失。水利建设的发展同时带动了农田水利和航运工程的发展,农田水利建设从最初的用其所长而兴利,到后来的补其所短以除害,紧接着是变短为长、变害为利,发展成用有余补不足,到现今的全面平衡发展,都是水利事业进步与发展的产物。人工渠的开挖和渠化水平的提高,将内河航运与海运相连接,逐渐形成一个即将遍及全国的水运网。总而言之,水利事业的战略规划由简而繁,由粗而精,由点及面而扩至全局;战术上科技水平由低而高,由粗而全到分而细以至精而专。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各地区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地发展,有效地避免了用电紧张的局面,进一步降低了自然灾害对农业以及人民生活造成的伤害。

3协调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虽然水利建设带来了众多效益,但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从三峡建设之路的崎岖便可见一斑。水利工程的建设对一个地区的微气候、土壤环境、水质水温、森林、植被均有一定的影响。土壤沼泽化、地下水位下降致使土壤沙化,水质污染程度加深,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被打破等等这些影响都是水利建设中不可避免的考虑因素。同时由于水利工程的规模一般较大,占地面积大、工程量大,那么库区附近的居民搬迁以及文物古迹的损坏均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评议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并且就这些影响全面协调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刻不容缓。我们必须总结施工过程中的教训和不足,扬长避短,在完善水利工程建设体制的同时,自省解决管理体制上的不足,全面协调水利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充分落实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切实保护生态环境,调动一切可调动因素支持水利事业的发展,使环境保护和水利事业共同健康发展,从而到达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姚汉源.中国水利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21.

[2]汤鑫华.论水力发电的比较优势[J].中国科技论坛,2011(10):6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