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最近的财政政策范文

最近的财政政策精选(九篇)

最近的财政政策

第1篇:最近的财政政策范文

近年来屡创新高的美股和零利率现象困扰着粘雪,为什么有人愿意不要利息也要借给你钱?是什么在支撑着全球高高在上的资产资产价格呢?或许从历次经济危机能看出一点点端倪,历史上所有的经济危机都是流动性崩溃造成的,无论是1929年的大萧条还是最近一次的次贷危机,经济危机总伴随着资产泡沫的破裂,泡沫破灭后风险偏好急速降低,市场丧失流动性,经济危机也随之产生。历史上影响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即1929年的大萧条,除了因为股市资产泡沫破裂之外,美联储的一系列神操作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第一,主动加息刺破股市泡沫却没有准备好应对泡沫破裂后的政策。第二,经济危机产生后连续两次加息应对美元贬值。第三,没有担任好最后贷款人的角色,任由银行倒闭。这些操作现在看起来非常难以理解,但是当时人们对经济的认识还十分粗浅,同时奉行自由经济理论,经过大萧条的教训后人们才意识到经济危机时政府需要采取行动去应对危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也随之登上历史舞台,经济危机的破坏力也因此降低。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确实帮助经济体快速走出经济危机的泥潭,然而运用它们也是有代价的,最显著的代价就是贫富差距的加大。经济在正常轨道上运行时,贫富差距是加大的,如果把全社会的企业看成一个整体的话,这个企业生产产品,销售产品,然后付给员工工资,那么谁买这些产品呢?毫无疑问是企业的员工,用什么买呢?当然是工资买,那么企业能把产品全部卖完吗?必然卖不完,因为你发的工资总额肯定是比产品总价格少的,那怎么办?这时政府就必须站出来印钱了,不然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必然导致经济危机,这也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危机有效的原因。政府在放水的不是没有代价的,它阻止了经济危机的蔓延,也阻止了企业成堆的破产,它保护了经济免遭萧条,同时它也保护了富人免遭破产,富人资产快速膨胀,贫富差距也因此产生。

政府一般是通过货币政策或者财政政策放水,其中财政政策通过扩大政府支出来实现,支出可能是基础建设或者财政补贴甚至直接发钱,人们手里有钱了就可以带动消费,企业滞销的产品卖出去了,利润进了企业主的手中,本质上就是给员工的工资里补了个差价,让经济流畅的运转起来。而货币政策通过降低利率来实现,利率降低了,人们借钱的意愿更强了,借到钱也可以带动消费,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借钱缓解资金压力,经济得以继续正常运转,然而近代过度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导致了一些值得关注的后果。

首先,贫富差距拉大,资产价格高涨。没有经济危机,富人的钱得益于复利效应,雪球越滚越大,随着财富的急速膨胀,对资产收益率要求越来越低,与之对应的就是资产价格飞涨,这次美股能够在崩盘后快速恢复,跟这个也有很大关系。另外由于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各国政府都知道资产泡沫破裂是导致经济危机的最大原因,所以都是在动用整个国家的力量在维护资产价格,这是史无前例的,一旦动用国家力量,泡沫也就变成了钢化玻璃,很难破裂,因为政府的手段比市场经济更加强力,至于泡沫最终会不会破裂,粘雪也有点拭目以待。

第2篇:最近的财政政策范文

6月17日下午,财政部隆重召开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深入学习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总结回顾财政脱贫攻坚工作,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激励全体党员干部发挥优良作风,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乡村振兴各项工作。财政部党组书记、部长刘昆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回顾总结了八年来的财政脱贫攻坚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财政部门坚持以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为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最紧要的政治责任、最重要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工程,坚决优先保障好脱贫攻坚投入,持续完善财税支持政策,切实加强扶贫资金管理,扎实推进定点扶贫工作,引导带动行业和社会帮扶,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2016-2020年,中央财政连续5年每年增加安排专项扶贫资金200亿元,支持832个贫困县统筹整合使用涉农资金超过1.5万亿元,实施资产收益扶贫、税费优惠、政府采购、贷款贴息等政策,积极引导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支持脱贫攻坚,形成支持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对于财政脱贫攻坚取得的成绩和作出的贡献,中央予以了充分肯定。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我们发挥政府投入的主体和主导作用,宁肯少上几个大项目,也优先保障脱贫攻坚资金投入。8年来,中央、省、市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累计投入近1.6万亿元,其中中央财政累计投入6601亿元。”“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强化扶贫资金监管,确保把钱用到刀刃上。真金白银的投入,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大资金保障。”财政部农业农村司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部机关3名同志被授予先进个人。

第3篇:最近的财政政策范文

财政脆弱度评价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进行项目援助和财政政策分析时采用的一种新的分析方法,本文借鉴其分析框架,对我国的财政状况作一评述。

一、财政脆弱度一般分析

(一)财政脆弱度内涵

财政政策和财政管理的目标有多种,但各国的财政政策目标都会包括:设法避免直接威胁短期宏观经济稳定和长期财政稳定的过量财政赤字和债务;保留足够的政策弹性以进行有效的需求管理;维持合理而稳定的税率来筹集税收收入。

财政脆弱度是指一个政府在实现其综合财政政策目标时可能招致失败的状况(RichardHemming,Murrary Petrie,2000)。这里的综合财政政策目标除了上述一般目标以外,还包括本国设定的特殊的财政政策目标。虽然这些目标单独分析都存在无力实现的可能,但现实经济中由于这些目标是相互关联的,单一目标的失败往往导致总体目标不能实现。例如,财政脆弱度可能表现为:为弥补财政赤字的货币创造可能导致通货膨胀,或者导致债务的不可持续;当需求不足时,由于过大的财政赤字和债务约束,财政政策将一反惯常做法,不得不进行紧缩或者不得不提高税率。可以认为,导致财政脆弱度的因素是紧密联系的,一种财政目标不能实现,就会传递给其他目标,发出财政脆弱度信号。当然,财政分配活动在实现以上政策目标时,还需要追求其他宏观经济目标,如减少贫穷、实现收入合理分配、改善社会生活质量等公平性目标以及提供优质公共物品和解决市场失灵等效率目标。实现这些目标的失败与实现综合财政目标的失败一样会产生脆弱度。本文主要分析综合财政目标不能实现的可能性。

(二)财政脆弱度分析框架

财政脆弱度的评价构架包括对初始财政形势的分析;短期财政结果对财政风险的影响;财政长期稳定面临的威胁;影响财政政策设计和实施的结构或制度缺陷。这个构架有以下逻辑联系:

首先,初始财政形势对脆弱度的影响大小、取决于宏观财政目标最初未被满足的程度。如果基期的经济形势是高赤率,高债务负担率,小规模的自动稳定器以及高宏观税率,那么通常会产生脆弱度的假定。故评价时需要获取高质量的财政信息,通过谨慎的评价来判断一国是否存在不佳的初始财政形势和赤字倾向,为决策提供指导。如果一国政府目前推行不适宜的财政政策或缺少实施更好政策的能力,将会带来政策的失败。不当的政策选择即使不影响目前的财政结果,也会在将来某个时点妨碍政府实现其财政政策目标,成为中长期财政风险的来源。

其次,由于一个预算年度不能暴露全部短期风险,初始财政形势应该与两年以上的短期预测相结合。这种短期预测应该以政策不发生变化为基础,重点分析预期宏观经济变量、债务结构等因素对财政收支平衡的影响。

再次,即使财政结果没有暴露重大的短期风险,持续的财政赤字也会导致高债务水平,这会成为中期财政困难和财政风险的来源,故需要进行标准的债务动态分析以及财政可持续能力的分析。

最后,评价财政支出、收入的构成以及制度性因素。一方面,脆弱度的一个重要来源是非自主决定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较高,某些支出大项被利益集团所控制。另一方面,财政收入主要来自税收,税收结构也影响财政脆弱度。税基的宽窄、税率的弹性等税制结构问题以及税法的稳定性情况都影响财政脆弱度。此外,财政管理能力也是评价财政脆弱度的重要因素。

二、中国初始财政形势的判断

(一)初始财政形势已发出脆弱度信号

1.高赤字率。统计资料表明,从1979年到2001年的23年间,中国有21个年份出现赤字。内外债全额赤字率1995年为1.7%,2000年上升到2.99%.2002年的预算赤字达3098亿元,预算赤字占GDP比重将超过3%,达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债务比率警戒水平(见参考文献[3])。

2.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高。1991-1995年,最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国债依存度平均为10%,赤字规模较大的发展中国家平均为25%,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为9%,都远远低于我国的债务依存度。我国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自1994年起就突破50%,1999年已达到69.7%,近两年的依存度仍然很高,这使得中央财政支出形成对债务的较高依赖(见参考文献[2])。

3.高宏观税率。从宏观税率看,中国的税率不低,企业缴纳的主要税种的实际税负不轻。比如,增值税的法定税率为17%,但我国实行的生产型增值税,如果允许扣除固定资产所含税金,则我国现行增值税的实际税率将达23%左右,已高于西方国家(大多在20%以下)的水平。我国企业所得税的法定税率为33%,而德国为25%,日本为30%,英国为30%,美国实行15%、18%、25%和33%的四级超额累进税率,中国企业的实际税率还略高。由于我国企业经济效益较低,且存在各种收费和政府基金性缴费,企业的总体财政负担不小。

4.减收增支因素多,财政收支矛盾尖锐。从财政收入方面看,财政增收的特殊性因素近期将有所减少,几种主要税种税率实质性下调,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将有所回落。从财政支出方面看,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农村税费改革、实施科教兴国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等各项重大方针政策,都需要大量增加支出。特别是本届政府大力度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更加大了财政赤字的负担。而近期的财政赤字支出多用于基础设施领域,带动关联产业发展的效应较弱,投资回报率非常低,且公共工程中的低效率问题层出不穷,能否增强国债的偿还能力现在还不能肯定。

5.自动稳定器规模小。自动稳定器又称“内在稳定器”,指现代财政机制所具有的一种无需改变政府政策而有助于减轻收入和价格波动,起自动稳定经济作用的内在功能,多通过社会保障支出和累进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发挥调节作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窄,社会保险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小。而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收入的比重在2001年有所增长,但仅为6.6%,且税收的征收模式是分类、分项征收,有些项目并未实行累进税率。以上这些因素使得我国财政机制中的自动稳定器规模相当小。

6.扩张性财政政策效应递减。在连续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后,2001年我国GDP增长7.3%,比上年下降了近一个百分点,且呈现逐季减缓趋势;国有企业在基本实现3年脱困目标之后,又出现效益回落和返困现象;除了政府国债投资之外,各类市场主体的自我积累机制依然乏力;

物价由低速回升转为全面回落,2001年零售物价指数下降0.8%;失业率居高不下,就业难度加大,2001年下岗未能再就业的职工近600万人,城镇实际失业率高于登记失业率2-3个百分点;扩张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对启动农村市场乏力(见于祖尧:《扩张型财政政策流入长期化倾向》,国研网2002.3.4)。

(二)政府财政活动的覆盖范围不完整

我国的财政收支范围包括预算内、预算外、制度外三块,曾经一度还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近期国家对预算外收入和制度外收入进行了规范,但各种非税收入挤占税收、侵蚀税基现象仍很严重,从而导致财政收支信息不真实、不完整。

(三)不充分的政府负债信息

我国政府负债除了显性负债以外,还包括未被揭示的相当大的或有负债。根据国内外专家的研究成果,我国目前存在的或有债务主要有以下几部分:一是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损失;二是政策性银行呆坏帐损失;三是地方金融机构的支付缺口;四是社会保障基金的损失和缺口;五是以政府名义借入的外债以及政府担保。有不少学者进行了估计,韩文秀、前世界银行驻中国首席代表波特利耶估计中国综合债务率在2000年早已超过100%;樊纲、项斯言估计政府综合债务在55%左右,不管以上数据哪一个更贴近现实,但即使其中的最小值反映的债务水平也是相当高的,或有负债引起的财政脆弱度不可低估。而不幸的是,我国缺乏对或有负债防备措施如建立特种保险方案等,也没有对不可抗因素带来的债务建立足够的防备水平。

(四)政府资产的变化未得到真实的披露

在中国政府的资产负债信息中,由于国有企业战略调整带来的国有资源转移和流失使得政府资产并没有得到全面真实的反映,特别是政府在生产性资产方面的信息不准确。这些因素使得财政信息失真,政府偿债能力不能准确评价。

(五)大量的准财政活动

政府以外进行的准财政活动,如中央银行、各级国有金融机构和非金融国有企业的活动,也应纳入脆弱度分析。例如政府要求银行对企业提供政策性贷款,或者政府对银行的贷款进行隐性担保等形成的这类贷款,等同于财政的借款,形成不良资产的概率最大。由于国有企业亏损补贴、所需流动资金和挖潜改造资金等都会转化为财政的支出,国有企业的运营状况更应引起关注。中国的银行与财政长期的“两个钱袋”关系使得财政问题货币化,金融问题财政化,加大了财政脆弱度。

(六)地方财政向中央财政转移财政风险

当前我国地方财政虽然从总体上讲是平衡的,但县级财政不平衡的问题相当突出,财政赤字县的比重增势不减。中国有2000多个县,赤字县占全国县级单位比例1985年为22%,1995年增加为50%左右。近几年赤字县比重有所下降,但仍高达30%左右(见苏明:《中国财政赤字的现状与政策取向》,《西部论从》,2002年第1期)。地区财政的区域性不平衡,会导致中央的转移支付增多,成为增大中央财政赤字的又一大隐患。

三、短期财政风险的评价

(一)宏观经济变量对财政收支的影响

预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失业率、通货膨胀率、资本流动、汇率和利率变化等都会引起对财政收入、支出和债务融资风险的预测。首先,中国目前面临经济增长率下降,失业率上升、社会保障支出加大以及公共工程支出增加等国内形势,加上全球经济不景气,出口放慢,有效需求不足,形势十分严峻。其次,财政长期入不敷出,赤字居高不下,社保基金缺口巨大,银行不良资产比例过高,所以通货膨胀的风险仍然存在。再次,当前扩张性财政政策已经出现边际效应递减的势头,但经济自身的增长机制依然乏力,目前的积极财政政策还不能淡出。需指出的是,推行多年赤字财政后我国目前仍存在通货紧缩,是政府出台的改革措施强制地遏制了购买力的需求变现的结果,是由于贫困人口增加,导致生产相对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的结果。国内外的历史教训表明,一旦把扩张性政策长期化,既可能出现财政和金融危机,又可能使经济陷入“滞胀”。因此,一味推行赤字财政保暂时增长而牺牲长远发展,会在短时间加大财政脆弱度,加大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

(二)债务结构不合理

国债的期限结构、利率结构、外债币种结构会影响到财政风险。期限结构不合理,会引起偿债高峰;利率结构不合理,会加大债务利息支出;币种结构不合理,会使一国外债过多受到汇率波动影响和债权国的控制,甚至出现由于本币贬值导致债务负担加重的情况。

(三)对特定支出承诺缺乏透明度

对特定支出承诺的规模和使用方向缺乏透明度不可避免会出现道德失范现象。我国财政支出中有不少支出项目透明度低,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如基建设施的投资,缺乏有效的监管,存在不少豆腐渣工程;在政府购买的物品中,不少商品质低价高。政府支出信息的模糊化,不仅使得财政投资收益率低,还使得公务员的败德行为屡禁不止。

(四)对充分就业赤字以及周期性赤字尚不能正确掌握

财政赤字的结构影响到财政政策的方向和力度。周期性赤字,是由经济的自动稳定器产生的,政府不应过多关注。而充分就业赤字才是政府制定财政政策的指示器,一旦对充分就业赤字不能正确判断,财政赤字就可能对财政政策提供错误信号。我国目前没有充分就业赤字的准确数据,计算方法也比较粗略,财政宏观分析手段的落后也成为我国财政脆弱度的来源之一。

四、中长期财政可持续性预测

中长期财政可持续性预测通常围绕着初始财政形势和短期预测进行,是对5年以后的财政状况进行的判断。为了评价脆弱度,首先可针对不同初始财政形势和短期财政风险评价进行不同的中期财政展望,反映财政风险的中期结果。具体而言,可预测5年到10年期总债务或净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揭示出不理想的高债务水平和债务动态情况,也可评价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债务等级高低。债务等级越高财政脆弱度越小。其次,可使用压力测试反映在相当极端的情况下(如经济危机、本国贸易恶化、经济异常增长),财政形势将如何变化,以说明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得失。当然,分析时找出主要财政总量相互影响的关键传导机制十分重要。再次,进行长期预测。利用对人口发展趋势的预测,了解退休金和医疗支出受到的影响;对学龄人口的统计,估计长期的教育费用支出情况;对自然资源储备和采掘能力的预测,得出与资源使用相关的公产收入情况,从而全面反映财政的可持续能力。

受资料所限,中国的财政可持续能力还难以获取相关数据。目前,从偏高的债务依存度、国债偿债率和偏低的国债负担率(2001年为16.3%)来看,我国债务指标从总量角度分析较低,与我国国债发行时间短、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下降直接相关。只要保证现有债务水平不再继续上升(即累积债务保持稳定或下降),那么我国现有累积债务水平是可持续的。而且,我国的国债信誉度还是较高的。2001年国债在国际上发行的债券逆差已经降到了过去10年当中最低的水平,外汇储备达到约2400亿美元,外贸长期保持顺差,这些都对外债的偿债能力提供了保证。而居民的储蓄率高,国债发行顺利,也说明居民的应债能力强。值得指出的是,我国的或有债务的产生主要是政府对经济 的不当干预以及制度的不完善造成的,随着政府行为的规范以及经济制度的完善,债务负担问题会逐步得到化解。

五、财政结构和制度缺陷分析

(一)财政支出结构不平衡

脆弱度的一个重要来源是非自主决定支出(利息支付、向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政府支付的退休金等)占总支出的比重较高。由于非自主决定支出较多,使得政府在运用支出政策时遇到的政策刚性增大,限制了政策弹性,导致政策目标不能实现。中国近期的债务利息支出、中央政府的转移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的上升趋势也说明了目前以及中后期财政政策弹性将会受到较大约束。此外,财政支出中行政管理费用所占比重较高也说明了财政支出结构应进一步优化。

(二)税制结构不合理,税收征管水平低下

良好的税收结构是指税基宽广,税种合理搭配的结构。宽税基不仅有利于产生合理的生产率,而且还能确保税收弹性,发挥自动稳定器的功能。但如果税收来源仅依靠一两个主体税种,就容易使得税收收入增长受到一两个客观因素制约,税收增长路径不畅,稳定性也不强。此外,频繁的税法变化通过逐步侵蚀税基和加大收入波动增加脆弱度。

我国在税收结构和税收征管中反映出来的财政脆弱度,首先表现在现行税制结构与当前经济结构、分配结构的变化不相适应。现在非国有经济发展很快,在经济总量中已占到50%左右,但国家来自这方面的税收不到30%,二者的增长格局很不相称。其次,居民个人收入占GDP比重已由改革初期的51%增加到现在的70%左右,但个人所得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仍很小。再次,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降低了税收收入对GDP的弹性,而所得税种至今还未成为我国的主体税种,税收收入的实际增长率远低于经济实际增长率。最后,在税收征收中存在税收拖欠、税收先征后返等情况。纳税人登记制度、税收稽查程序等也存在不少的问题。

(三)预算约束软化

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有许多方面与财政脆弱度相关。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权责是否明确,财政分配关系是否符合实际,预算信息是否完整等,都影响财政的支出管理和收入筹集能力。政府预算本是规范支出管理最重要、最有效的一项法律制度,是支出管理的基本依据,但在我国依法进行预算管理的氛围尚未形成,预算约束软化状况相当严重。

(四)财政投资体制存在制度缺陷

在现有的国债资金投资体制下,所有的国债投资项目均须通过国家有关部门的审批,企业和地方政府成为项目制造者,而中央政府部门成为项目的审批者,立项是否可行缺乏监督。在这种投资体制下,滋生了寻租现象和权钱交易,导致资源的盲目配置和低投资效率。

(五)政府间集权、分权关系有待进一步规范

我国财政体制中关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事权、财权划分存在局限性。中央财政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在实行分税制以后虽然有所上升,但中央财政对地方政府有大量的转移支付,中央财政的实际收入规模小,与中央财政担负大量的支出任务不相适应,以致于目前规模不大的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使中央政府已陷入政策困境。

(六)财政伦理缺失

财政伦理是处理公共物品和服务供求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如纳税人诚实纳税,公务员克己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国有资产的使用者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等。由于公共经济中的经济主体可能为自己的私利而不遵循道德规范,干扰预算的制定和执行,从而扩大财政赤字规模和恶化社会信用,加大财政脆弱度。

六、结束语

财政脆弱度评价目的是识别一国财政体系的那些损害政府实现其综合财政政策目标能力的特征,通过先发制人的努力去解决潜在问题,以限制政府面临不良后果的可能,增强对经济发展的能力。本文对中国的财政脆弱度评价作了一个粗略估计,大多数的分析结果源于定性分析,反映脆弱度指标强弱的评价系统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从相关方面来看,中国目前和短期内的财政形势并不好,积极财政政策面临在赤字加大、国内经济景气不佳而边际效率递减的情况,由此带来的赤字风险和财政政策缺乏弹性的可能性是很大的。笔者认为,政府虽然要关注经济增长,但也要关注财政风险;要防止通货紧缩,也要预防滞涨。政府有关当局可以在权衡引起财政脆弱度的相关因素的基础上,从提高行政效率、提倡廉政建设、建立市场公平竞争环境、整顿预算外资金、实施费改税、推行政府采购制度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完善部门预算、加强债务管理等政策着手,政策着力点应放在启动农村市场消费、加大非政府部门投资和实行产业结构调整上,依靠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优化来消化债务,增强财政的抗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1]Richard Hemming,Murray Petrie.评价财政脆弱度的构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报告)[EB/OL] [2]郭庆旺,赵志耘。中国财政赤字的规模与作用[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2)。

[3]刘迎秋。论中国现阶段的赤字率和债务率及其警戒线[J].国民经济管理,2001,(12)。

[4]李卓。欧洲货币一体化中的财政约束[J].世界经济,2002,(2)。

[5]韩文秀。积极财政政策的潜力和可持续性[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6]陈共。为什么要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J].财政与税务,2001,(11)。

第4篇:最近的财政政策范文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的基点,是指能使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共同发挥对经济调节作用的最佳结合点。这个因素既可能是货币政策实施的结果,同时又可能是财政政策实施的结果,即二者协调配合的最佳结合点。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最佳结合点应当一头连着财政收支的管理结构,另一头关系到货币供应量的适度调控,有互补互利的作用。因为财政收支状况的变动是财政政策的直接结果,而货币供应量则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结合点提醒我们,两大政策的协调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各自以自己的调控内容与对方保持某种程度的协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政策效应的相互呼应。另一种则是两大政策的直接联系,也就是所谓政策操作点的结合。经济转轨时期的财政体制和金融体制处在变革之中,其结合点也会因此而变动。因此,在转型过程中,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有两大基点:一是国债;二是财政投融资体制改革。

从不同的侧面分析,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有不同的方式,目的在于协调配合运用两个政策工具,形成合力,共同解决宏观经济运行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一、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的方式与内容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如果从配合的形式上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和财政政策工具协调配合主要表现为财政投资项目中的银行配套贷款。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还要求国债发行与中央银行公开市场的反向操作结合。也就是说,在财政大量发行国债时,中央银行应同时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国债以维护国债价格,防止利率水平上升。

第二,政策时效的协调配合。在西方经济理论中,通常把政策时滞分两类三种,即认识时滞、行动时滞和外部时滞三种,其中前两种时滞又称为内部时滞。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也是两种长短不同的政策时效的搭配。货币政策则以微调为主,在启动经济增长方面明显滞后,但在抑制经济过热、控制通货膨胀方面具有长期成效。财政政策以政策操作力度为特征,有迅速启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但容易引起过渡赤字、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因而,财政政策发挥的是经济增长引擎作用,只能作短期调整,不能长期大量使用。

第三,政策功能的协调配合。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功能的协调配合还体现在:“适当的或积极的货币政策”,应以不违背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为前提,这样可以减少扩张性财政政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政策性贷款风险。财政政策的投资范围不应与货币政策的投资范围完全重合。基础性和公益性投资项目还是应该以财政政策投资为主,而竞争性投资项目只能是货币政策的投资范围,否则就会形成盲目投资,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第四,调控主体、层次、方式的协调配合。由于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调控主体上的差异,决定了两大政策在调控层次上亦有不同,由于货币政策权力的高度集中,货币政策往往只包括两个层次,即宏观层面和中观层面。[2,3]宏观层面是指货币政策通过对货币供应量、利率等因素的影响,直接调控社会总供求、就业、国民收入等宏观经济变量,中观层指信贷政策,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发展需要,调整信贷资金存量和增量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而财政政策由于政府的多层次性及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形成了多层次的调节体系,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宏观层是国家通过预算、税率等影响宏观经济总量,影响社会总供求关系。中观层则主要是通过财政的投资性支出、转移性支出等,调整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解决公平、协调发展等重大问题。微观层则是指通过财政补贴、转移性支付中形成个人收入部分对居民和企业的影响。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还可以从宏观调控目标、结构调整和需求调节方面的协调配合三方面进行分析。

二、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的实践分析

政府在对宏观经济调节过程中,要使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达到预期的效果,首先要根据宏观经济调节目标、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和经济管理体制的特征来选择某种财政货币政策的配合方式。政策配合是否恰当,将直接影响到宏观调节效果。

(一)改革开放以来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运行的基本轨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79~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7.5%,人民生活水平和国家综合实力大大提高。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不断增强,政府对宏观经济的管理由直接控制向间接控制逐步过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逐渐成为政府调控经济的主要手段。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组合的方式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初略统计,改革开放23年间,实行“双松”政策组合的达13年,实行“双紧”政策组合9年,实行“松紧”组合只有1年,具体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初期(1979~1984年)。这一阶段,总体上说执行的是“双松”的政策搭配,即“松”的货币政策与“松”的财政政策的搭配。在“双松”政策模式中,银行系统通过降低存款准备率,降低利率,扩大贷款规模,增加货币供给。财政系统通过减少税收,增加财政支出,扩大社会总需求[4,5];社会总需求因而能在短期内迅速扩张起来,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在改革初期,特别是1984年以前,在社会总需求严重不足、生产能力和生产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条件下,利用这种政策配合,能够推动闲置资源的运转,刺激经济增长,扩大就业。但是1984年以后,由于经济中不存在足够的闲置资源,“双松”政策注入大量的货币则会堵塞流通渠道,导致通货膨胀,对经济产生不利的影响。

第二阶段(1985~1997年)。1985年后,一方面中央银行体制的建立,确立了货币政策作为一项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开始具有了特定的内涵和应有的作用,银行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开始得到确立。另一方面过渡投资、经济过热的症状越来越明显。在这一阶段中执行的是“双紧”的政策搭配,即“紧”的货币政策与“紧”的财政政策的搭配。在“双紧”政策模式中,银行系统通过收回贷款,压缩新贷款,减少货币供给量,从而使社会总需求在短时间内迅速收缩;财政系统通过增加税收,削减财政开支,增加财政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减少市场货币流通量,压缩社会总需求。

第三阶段(1998~2002年)。这一时期中国经济运行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告别了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的短缺经济,出现了物质产品的相对过剩,出现了明显的通货紧缩,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由过去以治理通货膨胀为主转变为治理通货紧缩。在政策取向上,由实施长达5年之久的“双紧”过渡到“双松”,即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防范金融风险,财政政策在支持发展、化解风险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转型时期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组合作用的基本估价

“转型”是近几年我国经济金融改革与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任何政策措施都不能离开这条主线,并在服务服从于这条主线的前提下,实现自身的发展和完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地位作用的发挥亦离不开这个基本前提。

第一,公共财政理论及政策框架的确立,标志着政策本位的彻底回归,是转型时期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组合的显著特征。从改革初期的大财政、小银行,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90年代中前期的“大银行、小财政”,到90年代末期财政政策在治理通货紧缩过程中主体地位的确立,财政政策本身从行为而言经历了一个“强——弱——强”的过程,从职能上讲也经历了一个由金融财政到吃饭财政、由建设财政到公共财政的转轨和演化过程,公共财政理论及政策框架的初步确立及分步实施,标志着我国财政体系及建设开始与国际惯例全面接轨,是财政政策本位的彻底回归,是市场经济建设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第二,政策搭配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必须与当时的经济运行机制和宏观调控的重点紧密联系起来,相机抉择,协调推进,才能收到最好的政策效果。近二十年来,我们在宏观调控建设方面虽然有很大的成就,但仔细总结检验,宏观调控的政策绩效与预期政策目标相差较大。时至今日,尚未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宏观调控理论与政策规范,“相机抉择”变成了“随意选择”,宏观调控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中后期政策目标不明确,基本处于“一松就乱,一紧就死,紧紧松松,松紧交替”的怪圈之中,滞延了经济发展的步伐和经济体制转轨的步伐。甚至在90年代末期把“实行双紧”的政策搭配作为我国既定的一项中长期宏观经济选择写入了我国的许多重要文件之中,在一定程度上证明我们的决策部门以及理论界对宏观调控认知的肤浅,自主运用能力与水平较差。政策搭配缺乏权威部门,往往政出多门,形成政策效应的相互抵销,在1998年就呈现出了财政政策扩张效应被税收的制度收缩效应抵销,积极的货币政策效应被整顿金融秩序、治理三乱的制度收缩效应所抵销等局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理论及政策搭配框架还有相当长的距离。

第三,财政政策的扩张效应呈现递减态势,在宏观调控中的主体地位有所下降。众所周知,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是收入政策和支出政策,财政政策的目标是通过其收支的规模和结构来实现的。因此,政府有能力改变财政收支的规模和结构,是有效实现财政宏观调控的前提和重要保证。近几年来,我们加大了财政体制改革的力度,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收到了明显的政策效果。但是,扩张的财政政策已经持续了将近5个年头,通货紧缩的势头开始得到遏制,实施扩张财政政策的经济运行背景有了较明显的变化。按照经济学的一般公理,继续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需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政策的扩张力度,刺激效应要呈下降趋势。如何保持财政政策的扩张效应是宏观调控体系建设、政策搭配与选择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第四,信贷集中与“惜贷”并存,扩张的货币政策缺乏必要的传导机制,淡化了稳健货币政策的政策效果。当前,一方面,金融机构存在大量闲置的供给型资金与经济发展急需的巨额资金需求并存,有效的金融资源得不到合理运用。截止到2002年末,预计全国金融机构存大于贷将超过4.5万亿元,比通货紧缩初期的1997年末,新增4万多亿元,其中近几年新增近2万亿元,银行资金运用率降低,造成大量资金浪费和效益滑坡,金融运行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国民经济各产业主体又急需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换代,财政可支配资金无力担此重任,“造血”与“输血”严重脱节。如何将充足的金融资源总量优化、结构配置到各产业部门,为经济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是货币政策需要解决的现实课题。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教训启示下,从1997年开始,中国金融体系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取得显著成效,其核心是改革了银行内部法人制度和授权授信制度,银行评估项目、管理资金更为严格、谨慎和科学,同时也削弱了整体金融供给资金的能力(部分分支机构无贷款审批权限)。这种日趋理性的经济金融环境降低了选择性货币政策的运行效率,形成了信贷资源向优势地区(沿海地区)、优势行业(电力、电信、烟草等)、优势企业(上市公司、大型企业集团)集中,且呈不断强化的态势。内陆地区、中小企业、民营经济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形成了银行体系内部资金闲置与营销“惜贷”的结论。对此有人从货币渠道传导机制上寻求破解上述课题的答案。从疏通传导机制出发增大积极货币政策的政策效果,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也会收到一定成效,但并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特别是当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基本确立以后,货币政策作用的制度基础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运行传导机制和载体,形成与市场金融运行相适应的风险利益配置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商业银行主体在传导货币政策缺乏主动性、创造性的体制诱回,是克服信贷传递渠道不畅的根本出路。

第5篇:最近的财政政策范文

关键词:稳健财政政策;偏松;偏紧

中图分类号:F81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5-0024-03

一、过去三年稳健财政政策的特征:稳中偏松

依据财政政策的财政结果,财政政策分为扩张性、紧缩性和平衡性三种类型。扩张性财政政策的财政结果是出现财政赤字或财政赤字规模呈现扩大之势;紧缩性财政政策是财政出现盈余或财政赤字规模呈现减少或下降之势;平衡性财政政策是财政收支出现基本平衡或财政赤字、财政盈余保持以前规模基本不变。因此,平衡性财政政策又称为稳健财政政策。

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我国经济发展基本摆脱了通货紧缩、有效需求不足的困扰,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及结构失衡问题却日益突出,部分地区和行业出现了经济过热现象。针对这一情况,党中央、国务院果断调整财政政策,决定从2005年起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从三年的实践看,稳健财政政策表现出了稳中偏松的基本特征。

1.财政赤字规模稳中有降

从1998年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开始,财政赤字逐年增加,财政赤字占GDP比重逐年上升,到2002年中央财政赤字由1997年的558.45亿元上升到3 098亿元,占GDP比重由 0.7%上升至3.02%,超过国际公认的3%的赤字警戒线。2003年、2004年由于中央采取宏观调控政策,财政赤字虽然增加至3 198亿元,但占GDP比重则下降为2.9%、2.5%。从2005年起,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财政赤字规模继续逐年缩小,2005年中央财政赤字为2 999.5亿元,占GDP比重下降为1.6%,2006年中央财政赤字为2 749.95亿元,占GDP比重进一步降为1.3%,2007年中央预算赤字安排为2 450亿元,比上年预算减少500亿元。从数据看,财政赤字规模呈现逐年缓慢下降趋势,其特征是稳中有降。

2.财政收支快速增长

近几年,财政收支方面的特点可归纳为下列几点:

第一,财政收支加速增长。2005年全年财政收入增加额首次突破5 000亿元,2006年达到711亿元,2007年预计将突破10 000亿元,财政支出也保持了与财政收入基本同步的速度,2005年增加额为5 443.39亿元,2006年为6 492.45亿元,2007年预计也将突破10 000亿元。

第二,财政收支增长率快于GDP增长率。2005―2007年GDP名义增长率平均约为15%,而财政收入增长率平均为24.6%,快于GDP增长率约10个百分点,财政支出增长率平均约为21.15%,快于GDP增长率约6个百分点。由于财政收支增长快于GDP增长,从而使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增加,财政集中分配呈增长趋势。

第三,财政收入增长率快于财政支出增长率。这一点与实行积极财政政策时财政支出增长率快于财政收入增长率已有明显区别,说明从预算内看财政政策已经转型(见下表)。

3.政府收支规模呈现扩张趋势

一般认为,我国政府收支包括预算收支、预算外收支和制度外收支三个部分,也有学者认为,广义的政府收支还应包括国有企业。经过多年规范,政府收支的改革,政府预算外资金管理更加规范,乱收费、乱摊派、乱集资现象得到根本治理。但从广义政府收支看,当前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地方政府土地运营收支的扩张,据2006年9月4日《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一版社评:“土地出让金改革的宏观经济效应”)提供的资料,2001―2003年我国土地出让金收入约占同期全国地方财政收入的35%,2004年占47%,2005年、2006年虽然执行收紧地根的政策,土地出让金收入仍占同期地方财政收入的50%。另据平新乔的估算,2004年中国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收入为6 150.55亿元,地方预算外收入为4 323.25亿元,地方预算内收入为11 893.37亿元,土地出让金收入超过地方预算内收入的50%;二是国有企业的规模扩张。根据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后,不用向政府派发红利,全部留给企业,从而引发企业规模的扩张。从2002―2006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利润总额从2 633亿元增加到8 485亿元,2007年更是将突破10 000亿元。据张俊伟估算,2006年由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不向政府派发红利,企业资本金将增加2 100亿元,由此引发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规模扩张超过4 000亿元。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随着财政赤字规模的逐步缩小,政府预算内部分在稳定的基础上略有收紧,而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广义的政府收支规模则呈扩张趋势。

二、当前宜继续实行稳健财政政策

我国当前宜继续实行稳健财政政策,其原因是:

1.实行稳健财政政策可以避免财政政策自身成为加剧经济波动的因素

当前,一方面是经济增长偏快,物价存在结构性上涨;另一方面是经济结构失衡,储蓄率过高、消费率偏低,外贸顺差过大,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在这种情况下,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都有可能进一步加剧经济波动,而在总量上保持中性的稳健财政政策是最符合当前现实的财政政策。

2.实行稳健财政政策有助于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结构矛盾

近几年我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问题逐渐凸显,目前最显著的问题是经济结构问题。就需求结构而言,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过猛,消费需求不足,出口效益欠佳是突出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07年前10个月,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6.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6.1%,外贸出口总值同比增长26.5%,前三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7%,投资的贡献率为41.6%,投资率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高近20个百分点,消费率却低近20个百分点;就产业结构而言,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行业内部存在着散、乱、低的状况;就要素结构而言,我国当前经济增长还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的消耗。针对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结构矛盾,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这些结构性矛盾需要在经济发展中逐渐加以克服,保持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协调发展是解决矛盾的前提,稳健财政政策是从总量上对经济既不产生扩张效果,也不产生紧缩效应而保持中性的财政政策,是在财政分配总量基本稳定的基础上,着重调节供求结构的结构性财政政策,是最切合当前现实的财政政策。

3.实行稳健财政政策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制度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归根到底是由市场机制不完善造成的,解决此类问题的根本出路还在于加快体制改革的步伐,引导、发挥好市场的力量。稳健财政政策通过着力缓解,直到消除财政自身风险,通过调整、优化经济结构,通过促进加快体制改革,能够逐渐改变政府调控经济的方式方法,发挥经济的自主增长能力。

三、稳健财政政策取向:稳中偏紧

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08年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根据当前经济情况,稳健财政政策取向应该是稳中偏紧,其基本内容是:减少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

1.继续适当减少财政赤字

近几年,税收收入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财政自身能力不断增强,这种趋势今后几年估计不会有太大的改变,2005年实行稳健财政政策后,财政赤字逐年减少并且减少幅度逐年扩大,2008年预算赤字在2007年的基础上应该进一步减少,其减少幅度应该大于前几年。预算赤字占GDP比重宜控制在1%以内。随着财政赤字规模的逐步缩小,财政收支渐趋平衡,财政分配总量在稳健的基础上略为紧缩。

2.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首先,要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抑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建议停止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建议对国有企业实行分红、对资源性行业收租,以此抑制国有企业和资源性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更加清晰地界定政府与市场的界线,当前,政府应加快从竞争性领域的退出速度,要逐步取消竞争性领域的投资,而对于政府缺位的领域要加速跟进。要严格控制过度投资和盲目扩张,对一般投资项目在资金供应上宜缓则缓,对部分热门行业的投资项目要停止下达资金预算。其次,要进一步拉升消费需求。当前运用财政支出拉升消费需求,关键是财政支出要重点向民生领域倾斜,这既是拉升消费的需要,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内容是:“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由此,财政支出要更大幅度地向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领域倾斜,向社会低收入群体倾斜。再次,要加强和支持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当前要进一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要着力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努力支持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特别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财政支出安排要向农村水利、生态环境、能源交通重点建设项目倾斜,要向农业和农村倾斜,要向中西部倾斜。最后,要支持和促进经济社会体制改革,为体制转型支付相应成本,我国当前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体制改革滞后所引起的,体制改革之所以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改革成本的负担问题,财政要勇敢地承担体制改革和体制转型的相应成本。

3.进一步推进财税改革

除了为社会经济改革承担成本之外,财政的自身改革也非常重要,首先是规范政府收入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是政府收入的主要形式,要继续推进税费改革,让税收、收费各归其位。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国家是国有财产的所有者,以所有者身份取得收入应该是理所当然的,所以,我国财政收入中理应有这么一笔以所有者身份取得的财政收入。其次,进一步完善出口退税、关税等相关政策措施,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支持高附加值产品出口,鼓励资源性、节能降耗、关键零部件等产品进口。最后,进行新一轮税制改革。在当前财政较为充裕的情况下,要加快增值税转型,强化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建立循环经济税收体系,加强地方税制建设。

4.努力增加财政收入,节约财政支出

偏紧的稳健财政政策要求适当减少赤字,这必然最终要落实在增加收入和节约支出上,当前增加财政收入的途径除严格税收征管外,就是对国有企业分红和对资源性行业收租。最近几年,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个人收入分配不公平有继续扩大之势,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些资源性行业和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凭借资源和其独特地位积累了大量财富,但这些财富并没有通过政府再分配最终流向普通居民,造成行业间收入分配不均衡。节约财政支出还是需要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和财政支出改革,推进依法理财、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推行部门预算和“收支两条线”管理。

参考文献:

[1] 张俊伟.总量失衡是当前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J].中国发展观察,2008,(1).

[2] 平新乔.中国地方政府支出规模的膨胀趋势[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1).

[2] 刘国光.略论宏观调控转向中性政策[J].财贸经济,2004,(8).

[3] 高培勇.由“积极”转向“中性”:财政政策经历艰难抉择[J],财贸经济,2004,(8).

[4] 马凯.从宏观调控实践看党领导发展的能力[J].求是,2005,(8).

第6篇:最近的财政政策范文

担任县财政局局长13年来,我牢记肩负的使命,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尽最大努力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改正和提高。现作如下述职:

一、自觉加强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政治素养

我注重把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做为增强自身执政能力的重要手段。近来年,相继学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中心理论,基本掌握了中心理论的科学内涵和主题精髓。根据县委的总体部署,认真组织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努力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推动全县财政发展。在加强中心理论学习的同时,我还借助“三会一课”等学习时机,学习了不同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着作;结合学法普法,学习了《宪法》、《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结合财政改革,钻研了公共财政管理等系列财政新理论、新政策;结合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学习了领导干部反腐倡廉教程和党风廉政建设系列会议精神等。在理论学习中,我将自学与局党组集中学习结合起来,自觉开展调研,多次参加理论培训,自觉撰写学习心得,并将理论知识与发展实践结合起,努力提高自已各方的知识水平和服务能力。

二、克尽职守,扎实推进财政中心工作

多年来,为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和职责,我克尽职守,任劳任怨,努力推进财政各项工作。一是坚持创新方式,致力发展财源经济。我始终把财源培植摆在财政工作的核心地位。在发展工业上,积极为县委、政府出谋划策,以资源优势为载体,打开山门广泛招商,并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制定落实财政优惠政策,建立信贷奖励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多年来,引进并做大做强了一批骨干优势企业。目前,工业的主导优势初步形成,工业税收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54%。在发展特色产业上,通过财政的宏观引导,促进了竹木加工产业的形成;通过整合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发展了绿色食品特色产业;通过优化服务,落实产业财税政策,推进了小水电开发建设;通过垫资和融资,支持了阳明山旅游开发。在重点项目建设上,我始终坚持县委、县政府的战略发展意图,在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带领下竭力争取国债资金和打捆贷款近亿元,加快了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多方筹资,在城北新区储备了XX多亩建设用地,拓宽了城市发展空间。同时,还想方设法确保了工业园建设、二广高速连接线等重点项目前期资金的注入,为实施项目兴县战略奠定了基础。通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全县财源体系日趋完善,财源蛋糕不断做大,财政收入从“九五”初期的XX多万元到XX年已上升到1.42亿元,十多年来翻了近7倍,今年将突破1.6亿元。二是坚持“两手抓”,增强财政整体实力。一方面,坚持抓科学征管,增强自身财力。通过建立健全税源台帐,创新综合治税新机制,实行部门协税护税,推进非税收入规范化管理,努力挖潜增收,促进了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另一方面,坚持抓政策研究,增强上级补助财力。多年来,我终始将钻研财政政策作为工作的突破点,积极陪同县领导和相关部门“跑部进厅”,反映我县特殊困难和因素,尽最大努力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到去年底止,全县争取到的各项固定财力补助累计达1.38亿元,特别是一般性转移支付取得了重大突破,近两年来新增基数近4000万元。同时,还积极配合各部门争取上级专项补助资金,去年引回的专项补助资金达1.55亿元,这些专项资金的争取到位,有效地弥补了我县重大项目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资金不足。三是坚持以民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我不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努力推动各项事业发展。在“三农”方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落实支农惠农补贴,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行了家电和汽车摩托车下乡,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了农民收入。在教育事业方面,推行“两免一补”,化解农村“普九”债务,建立城乡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加大教育转移支付力度,推进了全县教育优先发展。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方面,大力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乡镇卫生院建设、疾控预防等工作,提高了全县公共卫生服务保障能力。在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加大了城乡低保、五保户供养、企业基本养老、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提高了全县社会保障水平。在保障和改善干部职工待遇方面,实行干部职工工资统发,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认真落实义务教育绩效工资改革,提高了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四是坚持依法理财,深化财政管理与改革。我积极推进各项财政改革,努力提升依法理财、科学理财能力。在财政体制方面,结合上级财政体制的变革,相应调整了县与乡的财政体制,理顺了林场的财政管理方式,调动了县乡两级培财促收积极性。在财政改革方面,相继实施了部门预算、政府收支分类、国库集中支付、乡财县管等多项财政改革。通过改革,全县财政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在财政管理方面,建立和完善了预算编制、资金拨付、债务管理、国资转让、财政监督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并主动接受人大、审计和社会监督,实行重大财政事项集体研究、民主决策,开展专项资金检查,维护了正常有序的财经秩序。

第7篇:最近的财政政策范文

一、近五年来临安市财政收入增长状况

1.财政收入规模明显扩大。近年来,我们牢固树立财税经济观,充分发挥财税职能优势,运用“四两拨千斤”的理财机制,积极促进全市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财政收入平稳增长提供了稳定的税源。同时,我们坚持依法治税、规范管理、应收尽收,不断加强税费精细化管理,为财政收入较快增长提供了有力保障。从表1可以看出,2002年-2006年全市财政总收入从62568万元增加到147046万元,年平均增长23.4%;其中,中央“四税”收入从35065万元增加到66661万元,年平均增长18.1%;地方财政收入从27503万元增加到80385万元,年平均增长29.2%。财政总收入增幅高出同期生产总值8.3个百分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7.6%逐步提高到9.1%,有效增强了政府的财政实力。

2.财政收入结构日趋优化。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强分行业、税种管理,在全省地税系统率先制定《临安市地税局精细化管理方案》,加大对地方小税种和薄弱环节的精细化管理力度,使税收增收结构从单一依靠主税种向多税种转变,有效了优化了税收收入结构。同时,我们制定并实施《临安市非税收入征缴管理办法》,加强对各类规费的“收支两条线”管理,有效提高了市级财政的调控能力。另外,我们先后实施企业职工养老金征缴改革、“五费统征,四费合一”和“五费合征”征管新模式,有效增强政府的社会保障能力。从表2可以看出,2002-2006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由43.9%提高到54.7%,地税收入占全部税收的比重由43.9%提高到46.6%,营业税、七个地方小税种等纯地税收入占全部地税收入的比重由45.5%提高到60.2%,非税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由9.1%提高到13.9%,三次产业税收比重由0.9%、65.5%和33.6%调整为0.2%、64.7%和35.1%,财税收入结构更加合理,为建立和完善我市公共财政体系提供了财力支持。

二、近五年来临安市可用财力增长状况

1.地方可用财力增势明显趋缓。近年来,随着国家宏观调控的不断加强和中央、省市聚财力度的逐步加大,县级地方财政增收空间相对缩小。虽然我们通过促进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加强地方小税种和非税收入精细化管理、实施“五费统征,四费合一”以及“五费合征”征缴新模式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政策性调整带来的减收矛盾,但仍难以扭转地方财力增长趋缓的态势。从表3可以看出,2002-2006年全市可支配财力从84845万元增加到149305万元,年平均增长14.9%;其中,地方可用财力从47826万元增加到92363万元,年平均增长17.5%。通过分析可知,随着国家财税和土地政策调整的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深化,政府性基金收入、非税收入的增收空间和规模大幅缩小,全市可支配财力起伏不定,可用财力年平均增幅低于地方财政收入11.7个百分点,可用财力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由76.4%下降到62.8%。

2.地方可用财力减收因素日趋增多。近年来,影响地方可用财力增长的主要因素有:

一是宏观调控政策对可用财力的影响。2004年以来,面对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偏大、住房价格上涨过快的形势,国家加大了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来自房地产、建筑业等领域的税收增幅明显回落。从表4可以得出,2005年、2006年入库建筑业、房地产税收分别比上年增长3.9%和2.9%,建筑业、房地产业税收占全部税收的比重由26.2%下降到20.5%,其中2006年入库房地产税收16211万元,比上年下降1.7%。同时,国家实行从紧农用地转用审批、将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总价款全额纳入地方预算等更加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土地出让金收入大幅减少,全市土地出让净收益从2003年的35000万元减少到2004年的17000万元,2006年虽略增到24700万元,但仍比2003年下降29.4%。另外,为解决结构性偏热、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压力增加等问题,国家自2003年9月以来连续13次提高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2004年10月以来连续9次提高存贷款利率、今年发行15500亿元特别国债和调低2831种商品出口退税税率等政策,加上人民币升值加快和基础能源、原材料、劳动力价格持续上涨,都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势必会减少地方可用财力。

二是财税政策调整对可用财力的影响。近五年来,国家对所得税实行5:5和6:4分成、取消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以及省对市县财政体制调整等政策,每年减少可用财力8000万元;改农村教育费附加为地方教育费附加,每年减少可用财力收入2500万元;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每年减少可用财力5000万元。另外,自2008年1月1日起将实施新《企业所得税法》,内资企业税率下降8个百分点,明年将减少税收收入7000万元。

三是出口退税政策对可用财力的影响。2004年国家出台新的出口退税政策,出口退税超基数部分的25%由地方财政负担,当年临安市减少地方财力4135万元。虽然2005年地方财政负担比例从25%下降为7.5%,但2005年、2006年全市财政负担仍达827万元和1556万元。近年来,我市外贸出口快速增长,自营出口额由2002年的12406万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35651万美元,年平均增长33.2%,出口退税额由9112万元增加到32264万元,年平均增长37.2%,预计对可用财力的影响将不断加重。

三、促进地方可用财力可持续增长的基本思路

党的十七大作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大部署,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健全公共财政框架的要求,经济社会发展对增加财政支出的呼声日益高涨,财政支出范围迅速扩大,既要保障正常的办公、人员和专项经费外,又要保证各项法定支出的增长比例、各类达标考核和争优创强的需要,还要向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生态环保、新农村建设和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领域倾斜,财政支出比以往任何时候的范围更广、增势更猛、要求更高。同时,从近年来临安市财政收入地方可用财力增长情况来看,地方可用财力增势明显趋缓。为此,我们要从四方面入手,把工作的重点放到加快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可用财力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上。

1.坚持解放思想,不断创新治税理财的新理念。面对国家宏观调控带来的要素供给紧张、经济形势错综复杂、财税减收增支因素增多等情况,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把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机遇,把落实省财政厅“三个三”工作举措作为解决当前经济财税运行中突出矛盾、促进经济财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手段,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全面树立“着力扶持对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有利的税源经济、积极谋求地方利益最大化,财政收入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越收越多,财政支出不是越少越好、而是要讲求使用绩效”等理念,在促进经济发展、组织收入、优化收支结构等方面开动脑筋,统筹做好生财、聚财、理财工作,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坚持财税经济观,不断壮大地方财源。经济决定财政,缓解地方可用财力增势趋缓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壮大地方税源经济,我们要坚持政策引导、资金支持、体制激励和优质服务相结合,积极支持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着力推动工业经济发展,努力培育主体税源。2006年临安市工业增加值占gdp的53.5%、工业税收占全部税收的56.2%,工业成为临安市国民经济的支柱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为此,我们要切实抓好市委市政府(2007)1号文件的贯彻实施工作,对现有支持工业经济发展的政策进行完善、资金进行整合,用足用好国家财税政策,争取国家的各项补助、贴息等无偿资金,积极推进工业平台建设、招商引资、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重点扶持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循环经济发展以及争取企业上市,努力解决临安市工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环境容量较小、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和规模效应不明显等问题,做大做强工业经济,为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大力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努力做大地方财源。2006年全市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494156万元,比2002年增长51.2%,入库第三产业税收48607万元,比2002年增长1.58倍,地税收入中第三产业税收比重高达54.9%,第三产业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为此,我们要认真贯彻国家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政策,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模式,多方筹措建设资金,用足用好现有财税优惠政策,因地制宜地制定地方性财税扶持政策,对符合商贸服务业发展导向的项目给予财政扶持,通过财政政策推进一、二产业参与服务业发展,加快促进旅游资源整合和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同时要大力扶持现代物流、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努力解决临安市服务业发展总体水平还不高、传统产业比重过大和新型业态发展不足等问题,使现代服务业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安置就业的新渠道和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点。

三是积极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努力夯实税源基础。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加快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扎实推进村庄规划、村庄整治工作,着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做精茶叶、笋干、山核桃等传统优势产业,拓展杨桐、香榧、果树等新兴产业,形成休闲农业、农产品加工和“农家乐”等产业连,积极促进农业龙头企业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为二、三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坚持应收尽收,不断做大做好收入“蛋糕”。把培植财源与加强征管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对税费的精细化管理力度,切实把税源变成税收、财源变成财力,不断优化税收收入和财政收入结构。

一是努力优化税收收入结构。加强税源的分析、预测、监控工作,全面研究宏观经济政策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认真制定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增强组织收入的可预见性。完善纳税评估管理办法,建立健全行业最低税负制度,加大对税收征管“六个率”的考核力度,不断提高税收征管水平。坚持“抓大不放小”的治税思想,巩固对节能灯、五金工具和农副产品加工等块状经济的征管,完善对餐饮、广告、建筑、装潢、私房出租、村级集体经济、承包承租、网吧和“农家乐”等薄弱环节的管理办法,通过税收政策的适度调节和征管办法的有效实施,逐步提高地税收入的比重。

二是努力优化财政收入结构。贯彻落实《临安市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暂行办法》,加强对各类非税收入的税务化征管,实现“收支两条线”管理,并积极探索把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的有效办法,不断做大非税收入盘子,增强市级财政的调控能力。完善社会保险费“五费合一”征缴新机制,切实提高社会保险费征收率,不断增强政府的社会保障能力。

第8篇:最近的财政政策范文

《财经》特约作者 徐多

全国税收收入动辄大幅增收的好日子一过就是十几年,在2009年,这种好光景突然不见了。

在税收收入增长乏力的情况下,非税收入激增引发社会热议。从2009年前11个月的数据来看,全国非税收入7705.84亿元,同比增长达27%,超出同期税收收入增速将近20个百分点。

由于许多不确定因素依旧存在,财政支出的压力仍大,增税政策又不甚明朗,2010年的财政收入增长压力仍然会比较大,财政预算赤字将再次接近1万亿元,但占GDP的比重有望继续控制在3%以内。

完成预算无虞

根据财政部的统计,2009年前11个月,全国税收收入为55687.26亿元,同比增长7.1%。记者从接近国家税务总局的人士处获悉, 11月单月的税收收入增幅同比大幅增长,增幅超过42%。

其原因一是由于目前经济企稳回升,企业活力增强,纳税款额增加;二是由于去年下半年税收增速已大幅回落,同期基数较低。

一位接近财政部的权威人士分析,由于2009年12月的税收收入仍将出现大幅增长,这也使全年税收收入增幅将高于8%,但预计不会超过10%。据了解,8%的增长率,正是2009年全国税收收入的计划增幅。

在财政收入方面,2009年1月至11月,全国财政收入63393.1亿元,同比增长9.2%。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院长马海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12月的财政收入增速至少不会低于前11个月的增速,因此完成全年财政收入的预算任务并无悬念,“预计全年增长会在8%多一点”。

根据2009年初的财政预算,2009年全国财政收入为66230亿元,增长8%。

进入新世纪以来,税收收入连续跨越新台阶,2007年收入增长达到历史性的33.7%,即使从1950年开始算起直至2008年,税收收入的年均增长率也超过14%。多年前的人们也许很难预知,此后的2009年,相关部门会为税收收入达到8%的计划增长费尽力气。

由于税收收入一般会占到财政收入的九成左右,因此税收不景气状况也拖累财政收入增速下滑。就这种严峻形势,财政部部长谢旭人2009年6月曾表示,2009年中央财政预算执行的主要问题是财政收入下降较多,收支矛盾突出,完成预算任务艰巨。

2009年跑税务口的记者,都很难从国家税务总局拿到收入数据,而在往年逐月数据常常是捷报频传。

数据难拿、税务部门三缄其口的原因,并非没有数据,而是数据“难看”。尤其在2009年的前五个月,受国际金融危机逐步加深的影响,全国单月税收收入连续减收。直到6月这种局面才得以扭转,实现2009年度首次增收。其后,单月税收收入增速才呈加快态势,并连续实现正增长。

据记者了解,税收收入不振的主要原因在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主体税种的长时间减收。仅从2009年前九个月来看,增值税同比下降2.4%,企业所得税同比下降0.4%,关税和进口环节税收更是下降了26.7%和8%。

尽管同期消费税、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等保持较快增长,其中比如2009年前九个月国内消费税同比增幅高达79.1%,但由于所占比重相对较小,不足以扭转整体下滑的态势。即使从2009年前11个月的数据来看,国内增值税收入同比仅增加0.3%,企业所得税也仅增3.6%。

记者几经采访后获知,尽管2009年以来税收收入和财政收入增收面临巨大挑战,但财政收入完成全年预算任务还是没有悬念,即全国财政收入完成66230亿元,年增长8%。

在判断2009年的财政收入增长时,国家信息中心中国经济信息网首席经济师梁优彩表现得更为乐观,他认为2009年财政收入增长将超过10%,达到67510亿元。

在分析财政收入增长的原因时,马海涛表示,首先是中央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发挥出效用,一揽子刺激政策主导经济企稳向好,也带来财政收入的增长;二是税务部门深挖潜力,强化税收征管,加强税务稽查,比如加强对个人所得税和白酒消费税的征管;三是政策性因素较多,比如新年伊始开始实行的成品油税费改革,使相关消费税收入大幅增长,2009年5月还提高了卷烟消费税税率并增加了征税环节。

马海涛同时也认为,2009年11月的财政收入之所以出现30%以上的激增,2008年同期收入基数较低是不容回避的因素。

而由于许多不确定因素依旧存在,财政支出的压力仍大,增税政策又不甚明朗,2010年的财政收入增长压力仍然会比较大。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现有宏观调控政策基本框架不变的情况下,2010年财政赤字规模占GDP的比例不会突破2.9%。

在2009年9500亿元的基础上,2010年的财政赤字规模将继续增长,达到1万亿元以上。

非税收入激增

据记者了解,造成2009年主体税种减收,从而给财政收入增收带来压力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其一,工业增加值增速明显回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下降,企业利润继续下滑,一般贸易进口额大幅下降,造成相关税种减收。所影响的税种,包括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关税和进口环节税。

其二,2009年实行的结构性减税政策,造成相关税种减收。从2009年1月1日起,作为一揽子刺激计划的组成部分,试点多年的增值税转型改革终于向全国铺开。仅此减税政策一项,全年的减税规模就达到1233亿元。

同时影响增值税增收的,还包括同期开始实行的降低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政策。

此外,企业汇算清缴适用所得税税率降低,导致企业所得税减收较多;取消或降低多种出口商品的出口关税等政策,影响了关税收入;多次提高出口退税率,也使得税收减少。

在税收收入增长乏力的情况下,财政收入之所以还能保持较为稳定的增长,与财政收入中的非税收入激增直接相关,这一局面也曾引发社会热议。从2009年前11个月的数据来看,全国非税收入7705.84亿元,同比增长达27%,超出同期税收收入增速将近20个百分点。

对此马海涛表示,2009年全国狠抓非税收入增长属于应急的措施。对于有些地区来说,税收收入增长的潜力很小,非税收入方面则增长较快。

马海涛认为,在当前经济发展的特殊情况下,国家必须实行扩张型政策,需要组织更多收入用于支出,因此抓非税收入也是正常的。“只是需要强调的是,组织非税收入的举措可以考虑,但问题在于如何提高这部分收入的规范性,并考虑将其纳入预算管理,这是个大事。”

减税增税存疑

中国经济已经走出低谷企稳向好,毕竟是不争的事实。在这种经济新形势下,2010年的税收调控到底应该如何作为?增减之间,颇费思量。

作为在特殊经济形势下推出的重拳措施,增值税全面转型改革是中国历史上单项税制改革减税力度最大的一次。2010年中国将继续施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届时是否还会有如此大规模的减税政策出台?

“不太实际”,这是财政部财科所税收政策研究室研究员孙钢给出的判断。他表示,增值税全面转型政策在2009年属于新生事物,但到2010年就常态化了。从目前的财政状况来看,2010年进一步出台大规模减税措施的可能性不大。

孙钢说,2009年末明确的2010年开始实行的减税政策“都是零星的”。比如小型微利企业所获的一年期所得税优惠,企业所得税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这项政策涉及的企业数量可能非常之多,但由于只限于应纳税所得额低于3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因此减税的实际规模不会很大。”

而在车辆购置税方面,2009年对小排量汽车实行减半征税,而2010年改为只减四分之一进行征收,虽然总体还是减税,但优惠幅度缩小了。同时,二手房交易的营业税优惠政策2010年也将收紧,个人住房转让营业税征免时限由两年恢复到五年。

“2010年在刺激消费方面肯定要进一步出台举措,但不一定会直接体现在减税政策上,可能体现在财政补贴方面。比如在‘家电下乡’、汽车以旧换新等政策上,提高财政补助标准。”孙钢向记者表示。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朱青也持类似观点。朱青对记者表示,2010年实行的小型微利企业减税政策,减税规模非常之小,无法与增值税全面转型政策相比。

他认为,经过近年来的不断突破,中国的主体税种改革目前已基本告一段落。“可以说,2010年可用的税收调控减税政策不多,最多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再有所调整,如果涉及其他税种也多是微调,难有大动作。”

如果说减税的空间不大,那么在经济回升向好的过程中,经济活力逐步增强,2010年是否会有增税政策出台,以缓解巨大的财政压力?

孙钢认为,相对于减税举措,增税措施何时出台亦难把握。比如体现为增税的资源税改革,两年来财政部已经向国务院多次上报方案,但由于种种因素国务院始终没有下决心推出。“2009年下半年曾有很好的时间窗口,但在临门一脚的时候还是搁下了。”

他认为,国务院的顾虑主要是担心资源税加税后会增加企业成本,最终有可能推高物价。以目前的情况进行预计,通胀预期形成之后,2010年的物价形势与2009年相比更不乐观。“上面何时下这个决心,我们很难判断。”

目前较为紧迫的税制改革几乎都涉及增税内容,从税制角度来看,这些改革都属于完善税制的举措,应该尽快推出。

但是,税收政策毕竟还是要服务于经济全局,从目前的经济运行形势来看,中央考虑的问题较多、较为复杂,所以很多税制改革相对就显得不那么急迫。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财经法研究中心主任刘剑文对记者说,增值税法和车船使用税法2010年将列入全国人大的立法计划。“目前这两个税种政策还属于行政法规,2010年上升到法律层面的可能性很大。”

记者从国家税务总局了解到,在所提交的车船税法草案中,也涉及较大幅度增税的内容。而财产税和行为税多个税种的改革,包括房产税、耕地占用税等,下一步都有增加税收的内容。环境税设计方案2010年将进一步完善,该税种无疑也属增税范畴。

赤字将超万亿元

2009年12月初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0年中国经济工作面临六项主要任务,其中之一即为提高宏观调控水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马海涛表示,无论如何,2010年财政增收的压力应该还是有的,因为毕竟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依然存在,包括外贸和内需,财政支出的压力也会更大。

梁优彩说,预计2010年中国实际经济增长将在9%左右,通货膨胀率如果在3%水平,那么GDP实际增长将达12%,再加上税收弹性,2010年经济增长率可能会更高。依此判断,2010年的财政收入增长也将居于高位。

此前有媒体报道,财科所所长贾康在2009年中国全面小康论坛上表示,2010年赤字规模占GDP的比例不会突破2.9%,但按此比例计算,绝对额可能突破1万亿元。

记者就此向贾康求证,他解释说,1万亿元赤字规模是自己基于一种假设条件做出的判断,即现有宏观调控政策的基本框架不发生改变。如果2010年经济形势发生较大变化,宏观政策基本框架有变,赤字规模也要相应做出调整。

梁优彩也认为,2010年的GDP总量将达36万亿元,如果赤字占GDP比重控制在3%以内,赤字规模就是1万亿元多一点。

第9篇:最近的财政政策范文

【关键词】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协调配合

一、注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意义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其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相互配合,协调的运用无疑在这一成果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重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同性,在实施中注意二者的共性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一大热点。

从根本上来说,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的都是通过使供给与需求在变动中保持在一个最优的结构进而使社会经济维持在一个长期稳定的状态。从实施手段上来说,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二者通过政策来达到调控的过程中,往往需要相互配合才能使效果达到最好,任意一方都不可能完全凭一己之力使问题得到完美解决,而是需要相互弥补分别利用双方的优势来实现政策效益的最大化。以08年金融危机为例,在危机初期,为了扩大需求,我们选择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在金融危机的中后期,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中心就由扩大需求转移到需求平衡方向上,力图使供给需求的结构达到最理想的状态。

虽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在经济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在相互配合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使二者在协调中起到了制约还为经济发展设置了阻碍,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高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契合度,已然成为当今社会的焦点之一。

二、现阶段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配合方面存在哪些问题

(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协调配合方面存在限制

首先,在货币政策方面的操作空间有限,货币政策不仅要使人民币的币值稳定还要使外币币值稳定,这就让货币政策陷入一个两难的选择,既要治理通货紧缩同时又要防止经济过度膨胀,然而对于这个选择,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有限。比如,央行通过操作外汇市场来保持人民币的币值稳定,不断地购进美元却减少人民币的发行,使外币成为货币增加的重要来源,又比如说,央行通常发行短期国债来进行市场操纵而财政部却倾向于发行中长期债券,这就使央行在市场操作方面受到很大限制。

其次,财存款的日益增长趋势,导致货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受到阻碍,从最近几年的数据上来看,各级政府在央行的比例逐渐增长,而且在一年内的不同季度中呈现不同的波动。在一个年度内,往往前11个月内央行财政存款余额会上升,这是由于发行国债和税收入库导致的,从而商业银行的存款就会相应的递减,而在第12个月,由于财政支出加大,央行的财政存款就会减少,同时商业银行的存款会相应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对货币政策的实施造成了抵触,使货币政策更难进行。

(二)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机制不健全难以在实施中发挥最大效力

首先,两大政策存在内部的不协调因素。通过财政政策能够使财政支出增加,可是同时却忽视了税收在相等时间内的减少,而货币政策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解决物价和就业二者之间的矛盾,因为很难再短期内满足物价稳定的同时又使就业量也随之提高,而这二者之间的矛盾进而又会演变成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之间的矛盾,最后导致国内经济无法持续平稳的上升。

另外,由于财政部与银行缺乏沟通机制导致在拟定和实施政策的过程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不仅无法充分的相互协调还相互抵触,这可以体现在1.当通货紧缩时,财政政策通过增发国债等积极地财政政策来扩大内需而货币政策则采用通货紧缩政策加重了财政风险。2.财政部与金融部的步调不一致,这一方面体现在财政部发行的国债利率与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上升下调步调不一致。例如,当国债发行未结束时,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却下调,致使财政部压力增大,造成短时间内债券市场的混乱。

(三)两大政策的市场定位不准确并且财政投资与融资体系不健全

先从第一个方面来说,财政政策在市场中的功能侧重于经济结构的调节,而货币政策则更注重于经济总量的调控,但是由于我国目前财政投资与融资体系的不健全,致使两大政策在调节过程中应把握的重点、调控实施的方法以及各自的功能定位不准确最终导致两大政策的实施效果不佳,对经济结构和市场结构的调整缓慢,核心问题仍未得到有效率的解决(核心问题主要是指近年来我国的社会资金总量持续增长导致社会资金结构失衡,大量的资金盲目的流失现象)。

再说第二个方面,如前述,财政投融资体系不健全是导致两大政策定位不准确的一个重大因素,那么,它的不健全主要体现在哪个方面呢?在一个标准的市场经济体系中,财政投资与政策融资应该将大部分额度投向于农业领域,基础性产业领域以及经济领域。可是当前我国的金融机构讲财政投融资大量运用于大型的商业和金融领域,这就使货币政策实施起来倍加艰难,同时也为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设置了障碍。

三、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建议

(一)在两大政策稳定的前提下发挥各自在调控过程中的功能

第一,要在财政政策稳定的前提下加强货币政策在稳定市场需求方面的功能,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要重新为货币政策制定新的目标,使之更加科学化并合理运用与货币有关的各种金融工具来作为辅助手段,我们可以相对的降缓货币在供应量方面的增长幅度,控制货币投放的总量,完善货币的信贷结构,我们还可以重视汇率变动在社会总需求方面的作用,对汇率变动的区间适当的放宽,提高人民币的升值空间,降低社会总需求的操作难度。

第二,在货币政策稳定的前提下发挥财政政策在总量调节方面的功能。首先要改变对货币政策的“过度有用性”观点,放弃企图完全通过货币政策来改变现存问题的看法,因为货币政策是通过稳定总需求来为市场经济创造货币环境,而财政政策则是在优质的货币环境中通过对市场经济结构的调整来达到对总量的调节,所以既要保证货币政策的稳定施行又要加强财政政策在总量调节方面的至关作用。

(二)加强国债管理,完善国债的市场结构

首先,在国债管理方面要做到三点。第一,应该发行多种国债,增加国债发行的类型和涉及的领域,还要扩大国债的发行量。第二,应该逐步降低商业银行购买国债的门槛,解除商业银行进入国债市场的限制。因为,只有商业银行持有国债的量达到一定程度才能使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进行协调配合。第三,对国债利率进行调整,一直以来国债利率都普遍高于银行存储利率及其他金融产品利率,这不利于形成市场化利率。

其次,完善国债市场结构。1.要改变国债的投资方向,减少政府性投资将更多的资金用于农业,基础建设,教育,环境建设领域2.在发行长期国债的同时适当增加一年期以下的短期国债发行量,中央银行调控经济的工具之一就是短期国债,只有在现有基础上增加短期国债才能更加利于央行对宏观经济的把控使两大政策在操纵起来更加的容易。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必须适应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

在各个时期,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必须适应那个时期的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实现国家在宏观层面上调控的目标,因此在不同的时期,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选择方式也不一样。比如,在经济膨胀时期,财政政策通常是利用增加收入减少支出来降低社会需求,货币政策利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使经济降温,并且这一时期是以货币为主导,财政政策为辅的理念,而在经济低迷时期,货币政策通过对资金投放量的控制来调整产业结构,财政政策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的增长。所以,要特别注意在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协调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既要相互区别又要相互拟合。

四、结语

本文先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协调配合方面的意义开始,强调在新时期加强二者协调配合在调整经济结构和促进市场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性,接着提出二者在配合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比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协调配合方面存在限制,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机制不健全难以在实施中发挥最大效力以及两大政策的市场定位不准确等,最后根据这些问题提出解决方案,首先要在两大政策稳定的前提下发挥各自在调控过程中的功能加强国债管理,然后完善国债的市场结构,最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必须适应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在新时期注重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在实施中把握协同性,才能使经济更加繁荣。

参考文献

[1]蔺怀国.当前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现状、制约因素与对策[J].天津经济,2012(4).

[2]王旭祥,汪圣明.国债市场发展与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J].浙江金融,2010(4).

[3]巴曙松,刘孝红.中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问题研究[J].福建金融,2006(9).

[4]任碧云.中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的技术路径[J].中国财经问题,2009(3)

[5]聂晴.新形势下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路径选择[J].商业时代,2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