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林下经济政策范文

林下经济政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林下经济政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林下经济政策

第1篇:林下经济政策范文

关键词 林业合作 经济政策 效应

一、引言

通过实践表明,政府的职能和角色对合作经济组织产生的影响是比较深远的,而在林业的合作组织发展过程中,要对政府的作用充分重视,并要能够对政府的职能范围得到合理化的界定。政府主导的林业改革政策可以很大程度上调动林农的积极性,对我国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林农增收等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加强对林业合作经济政策和效应的理论研究就有着实质性的意义。

二、林业合作组织产生的经济效应概述

(一)促进林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林业合作组织主要就是通过家庭承包经营方式作为基础,从事同类林业生产以及林副产品的加工流通的林农,为能够对共同利益的维护按照相应原则自愿出资,联合设立自主管理经营的一种合作组织,其作为替代单个林业生产者及大市场间实施交易的制度安排,自身对特定所有制关系并不进行反映。林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林农自发的弱势群体联合,正处在强势的市场经济体系边缘,在林业合作组织的辅助下能够成为第一推动力来对林农主动性不足问题加以弥补,对产业结构也能起到优化作用。[1]林业合作组织对林农生产组织化程度有了提升,并带动了产业发展,创造了多样经济发展模式,形成了区域产业优势,强化了带动作用,在生产经营层面也向着市场化方向迈进,生产操作更加标准化呈现。

(二)促进林业获得可持续发展

林业合作组织的运行对我国的林业可持续发展能够起到重要促进作用,由于对合作组织的发展要涉及对其经营管理体制的创新,所以在生产的多个环节合作在以往的弊端层面都能够得到改善。从而对林产标准化以及信息化、产业化可有效推进,使生产效率得以提升,这样就能对整个林业的结构实现调整促进其长远的发展形成良性发展循环。通过林业合作组织能将林农组织起来,既强化了林业资源有序开发利用及有效管理,又使林区和谐稳定,林农的增产也得到有效保障。[2]

(三)增加农村财政收入

林业合作组织的合作生产经营形式使各种优势资源得到了聚集,所以就使林地资源利用率以及产出率得到了有效提升,这样在经营效益上就能得到有效提升,从而增加农村的财政收入。在林业合作组织下可以加强农民对林业的重视度,促进林农自觉的学习林业管理生产知识,在林地的单位面积产出效益层面就能得到有效增加,对林区的经济也能起到活跃作用,从而带动林农致富,在村集体收取林地使用费及发展第三产业方面的村财政收入得到了增加。

三、当前林业合作经济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相关政策操作性不强

林业合作经济政策在当前的实施过程中还有诸多问题有待加强解决,其中在政策的操作上没有得到强化体现,一些政策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并在执行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阻碍。主要就是在政策的目标层面没有得到明确化,政策目标较为模糊,有的政策目标比较高不容易实现,还有的政策目标较为片面,这样在实际实施时就不能均衡体现。[3]再有就是政策内容的不具体以及不配套等,政策的不协调因素对林业经营的实际效益,在风险上也有了增加。

(二)政策支持不够到位

对于林业合作经济政策的实施最为重要的就是要能得到政府政策的支持,其作为农业产业化及对林区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缺乏政策支持就很难实现实际效益。从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对于林业合作经济的发展在政策的支持上还比较乏力,基本是以软支持的方式,不能有效满足市场变化所带来的成本消耗,这样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就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从具体的问题来看,主要就是在政策上流于表面,并在相关配套措施上还较为缺乏,特别是在林业发展项目层面的财政支持以及金融支持等优惠性的政策没有得到落实。

(三)林业合作组织机制不健全

对于林业合作组织的机制而言,其对林业经济效益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机制的优劣上就能预测出效益的大小。从林业合作组织机制的实际情况来看,重点就是在科技服务的力度上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在融资的渠道层面也需要拓宽。有的合作组织的成立动机是为能获取政策上的优惠,对合作者的功能作用却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有的在合作组织成立之后在运行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问题,运行较为艰难,在交易成本上占不到优势,信息不畅通等。这些层面的问题就造成了对政府政策的传导不利。[4]

(四)林业合作组织运行不规范

实际林业合作组织的运行过程中也存在着不规范的问题。一些地区的林业生产专业化以及商品化的程度相对较高,也就产生的合作的需求,但由于自身的素质不够以及对高素质带头人的缺乏等,这就对政府的依赖性比较强,从而一些林业合作组织就成了政府部门的附属物。加上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一些林业合作组织是由政府部门转化而来,在向社会服务意识以及筹资的意识上不强,所以在自行的运行过程中就比较容易存在不规范的情况。有的合作组织是通过乡村干部进行管理的,具备一定的凝聚力,但在实际的管理经验上较为缺乏,所以具体的运行管理中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四、提升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经济效应的策略

(一)强化政策的可操作性

对林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进行科学化进而达到经济效益的预期目标,要能从多方面实施。首先要能够重视政策的可操作性,处在当前的全面改革深化背景下,对农村的体制改革以及林权制度的改革要按照总体的设计安排进行。重点要将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功能定位得以准确体现,还要在制度的构建以及绩效监测等方面进行深化调研,对一些比较先进的制度进行积极的借鉴。另外,要在政府的行为方式层面加以改变,进而树立正确的观念。要转变和培养社会意识观念,具体而言,政府要意识到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职能的服务作用,避免政府职能缺位的现象发生。[5]

而从公民视角来看,就要将权利主体这一观念得到良好树立,要让公民认识到自己是权力委托的主体。同时政府也要及时转变调控手法,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实现政府职能法制化,通过经济调节的手段加以实施。对于基层群众的认知能力不强以及操作能力弱的特征,要能在政策的程序简化上加强重视。对于林业合作组织可通过“三免三补三有”的措施以及领导挂包制度,这对林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二)相关部门加强沟通与协调

对林业合作经济的效益实现也要能够将相关林业部门间的合作关系得到融洽体现,其中工商部门要发挥其主要的作用,完善品牌建设引导扶持工作。要对林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申报注册产品商标,以及品牌的营销开展等全力支持。同时,在政策金融机构方面,要能够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使扶持方向和实际相契合。再有就是林业主管部门对于林业合作组织的指导工作以及产品附加值等都要能够得到政策上的落实,将技术优势以及人才优势和资金优势在林业合作经济效益的实现过程中得到充分发挥。[6]不仅如此,林业主管部门也可以牵头对林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一些管理办法等进一步的完善,并形成系统化的规范办法。要强化市场组织建设,将市场质量有效提升,政府要加强在市场组织化建设上的力度,从而对市场规模及辐射能力进行扩大。

(三)规范林业合作组织

对林业的合作组织要规范化,在制度的规制下保障其组织的良好运行,将产权关系得到明晰化。要对各部门所挂包的农民合作组织建立一个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以及对运行机制也要能够得到完善,从而来引导林业合作组织的标准化生产。还要完善建立生产记录制度,将安全标准及生产技术规程统一化,在合作组织的会计报表汇总以及统计监测等示范项目的管理上要能得到完善实施。同时,对于县域的合作组织运行机制层面的引导要能得到加强,要强化其内部活力的发展,将林业合作组织做强做大。

(四)加大对林业合作的政策扶持

林业合作经济效益的提升要在政策层面加大扶持力度,首先在金融的支持层面要对林权抵押贷款工作能够进一步的推进,积极争取中央及省级财政林业贷款贴息,要对合作组织的经营负担最大程度降低,在林业信贷产品的创新层面要得到有效加强。另外就是要能够对林业合作组织融资的渠道得到有效拓展,从具体的措施实施来看要能对林业的小额贷款能重点推进,还要对开发性金融的合作进行提升,对林农的小额贷款的准入门槛尽量降低,简化贷款的程序。再有就是要在财税支持力度层面进一步加大,以及对科学技术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积极搭建林业的流通平台。

(五)优化林业产品和服务

对林业产品以及服务层面也要能够充分重视,要对特优林产品的发展加大力度,将合作组织向着专业化以及特别化和精良化的方向发展。这样能够对同质化的竞争得到有效避免,也能够对林业生产的附加值以及效益得到有效提升。林业合作组织在成立初期以及中期阶段,规模上相对较小,在风险承受能力上相对较差,所以这就需要在指导服务层面得到加强,主要就是要能够为林业合作组织提供信息及培训层面的服务。为将林业合作组织的市场风险有效降低,政府方面就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的优势,有效提供信息搜集整理以及的服务。帮助其构建内部管理制度,对其发展过程中给予相应的帮助,通过在服务以及产品的优化下就能对林业合作经济效益得到有效提升。

五、结语

我国的林业改革是对农政策的有效调整,所以通过林业合作经济政策的有效实施,将实际效益得到有效提升,这是对我国林业总体发展的重要动力激发点。在对林业合作组织规范化的基础条件下,能够对组织自身信誉得到有效提升,在业务的扩展以及信息渠道的获得商都能够得到很大的改善。通过此次对实际发展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的理论探究,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我国的林业合作组织经济效益的提升进行理论促进。

(作者单位为陕西省商南县双山林场)

参考文献

[1] 白雪松.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分析[J].农业经济,2013(05).

[2] 黄文义,李兰英,童红卫,王飞,陈雪芹.农户参与林业专业合作社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浙江省的实证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2013(02).

[3] 张静,支玲.林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研究现状及展望[J].世界林业研究,2014(02).

[4] 黄利,吕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林农林业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辽宁省8县332户农户的调研数据[J].林业经济, 2013(02).

第2篇:林下经济政策范文

一,现代林业有两大基本特征:一是由重点开发原始林向大力发展工业人工林过渡;二是由单一的木材利用逐步转向生态与经济利用相兼顾。.现代商.钻林业经营思想及其经营体系的基本特征是:以需定产,以产定造;定向培育,集约经营;林工结合,综合发展。

二,从宏观看,林业改革将主要面临两大基本任务:一是以理顺林业‘内、外部主要经济关系为中心,对现有林业行业体系及配套的产业政策迸行整体的重大调整;二是在不可能对“外援‘(社会扶持)寄过大希望的情况下,立足于改善林业内部活力,增强自身再造机能。

三,从发展要求看,林业改革面临着两个基本问题:“是森林资源的维护与发展,不可能以较大幅度地削减现有消耗水平为代价.;二是林业仍然必须尽可能地和不断地提高林产品的总供给能力。这就是林业改革从供求平衡看所处的基本环境。目前我们所能够做的工作,就是寻求与上述目标尽可能接近的发展模式。

四,从体制角度看,在“国家控制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总原则下,有两项基本任务:一是促进林业市场机制的发育,逐步取消包括部分指令性计划在内的硬性控制,走上商品经济发展之路;二是逐步建立一套以经济杠杆为主要手段的林业间接调控体系,并制定出具体政策。

五,以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为核心的林业改革,要纳入国民经济的总体改革中。因为,林业改革必定受到整个经济改革速度,特别是相关部门改革的制约。

问题

下而仅就林业产业政策调整所涉及到的一些主要问题,做个简要的回顾:

1.关于林业的产业结构政策。由于森林资源再生产的严重萎缩,加上林产业内部加工生产能力的极度薄弱,潜藏着两个基本矛盾:一是林工矛盾;二是部门利益所带来的相应冲突。

2.关于林业产业的组织政策。有三个突出方面:一是行业分割问题。}习前至少有5个以上部门包容林产加工业,部门切块,行业分割,衔接松散,效益低劣等问题相当严重。据统计,目前全国人造板生产能力的60肠和造纸生产能力的95肠以上在林业以外的部门.这种局面的结果是,林业因经济危困走向衰竭,而加工亚甲原料殴乏也逐渐地陷入危境.二是布局问题,表现在总体布局和林工配套发展的区域性布局等许多方而。三是经营方向问题,“以、需定产,以产定造”的方针至今没有得到落实;林产加工业的产品选型及其配套发展不同程度地存有偏差;适销对路尚有问题,引导消费则差距更大。

3.有关林业调控政策。如在全面搞活中,我们需要对哪些方面实行宏观调控?如何调控?特别是对于森林资源消长、林业经营方向、产品市场等重大问题的宏观调控,如何在活而不乱的原则下得以顺利进行?

4.关于林产品价格政策。价格问题仍然是制约林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表现为林产品内部价格结构,以及与相关产品的比价不协调这样两个基本方面。

5.关于林业对外贸易政策。制定这项政策的基点大致包括:调节供求;出口换汇;以贸促技(技贸结合)。’目前在这几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表现在林产品进口与国内林业生产脱节及其相应的体制问题上。

6.关于林业的社会化经营政策。目前,生产集约化、集中化和市场国际化的趋势,在工业生产中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今后林业改革也要向这个方向,特别是生产联合的方向发展。建立以产品为龙头,实行行业管理的新型林业经营体系,将成为林业产业政策调整的重点内容。以上六个方面当然不是林业政策需要调整的全部内容,此外还有对林业的扶持政策、资金政策、税收政策等。政策调整的重点是产业内部的改革与搞活。

政策调整目标

从实质上看.产业政策调整的主要目标是建立起一个宏控与搞活、计划与市场有机结合,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型经济机制。林业的政策调整将主要涉及到两大方面内容:①林工综合发展的产业结构政策,建立以产品为龙头,以资源为基础,全面发展的新型产业结构体系。②以“宏观调控,微观搞活”为中心的产业组织政策,建立以指导性计划和经济杠杆调节为主,强化市场机制,提高林业自身•“再造”能力的产业组织网络。

从结构政策调整来看,将主要包括下列方面:

1.加强宏观布局,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生产集中化与集约化程度,具有充足的发展后劲的林业生产力分布结构。这种布局将符合按经营目标区分的“分工”原则,“以营林为基础”,加强资源建设的原则,以及规模经济的布局原则。

2.加强林工配套建设,长、短结合。

3.在以销定产,并适度引导消费的前提下,调整林业主产品结构及林、材种培育结构的政策,亦即调整经营方向厂对资源的直接利用为主将逐步被深度加工利用为主所取代。

4.加强林产品对外贸易,走向国际市场的产品结构调整政策。

产业组织政策调整的主要内容包括:

1.简政放权,推动企业自主经营、自身搞活、自我发展的政策。

2.以理顺林业内部价格体系为重点进行价格改革;体现扶持和保证重点建设的特点,制•定特殊的林业税收、外贸和资金管理政策;集中财力,宏观调控林业资源配置和生产力的重大布局;在一定时期内仍保持对主要产品重点流向的市场疏导,进而形成对林业的间接控制•体系,宏观调控的中心是,对建立新的林业产业结构体系加以政策或行政引导。

3.似指导性计划逐步取代指令性计划,强化市场机制,逐步放开林产品市场,走向全面搞活。

4.促进林业联合,增强产业竞争能力。第一步实现横向的林工联合,然后开展按最终产.品区分的行业联合。当新的林业生产力布局体系形成以后,还可以形成大区域的综合联合。在联合的基础上,强化林业的规模能力、后发能力和垄断能力。在具体方式上,可以有:①建设林工结合型林业企业;勿在森林资源分散经营•(以乡村或家庭为单位)条件下,资源经营联合体与加工企业之间的经济联合;③在一定区域内,形成森林经营与加工配套、各种加工生产能力配套的林业联合集团;④以产品为基础实行行业管理的林产工业企业集团;,⑤在过渡时期,产、销区域的各种联合,包括林一工联合。在上述政策调整逐步趋于完善之后,将初步形成现代林业以产业经营体系为主体的良性经营格局,这就是林业改革的目标模式。从总体上讲,这个模式将具备以下主要特征:①能保证森林经营多目标功能的最有效发挥,在搞好宏观布局基础上,对分目标、分区域配狡的林业资源和林业经营实行分类指导‘②改变以原木为中心的传统的资源利用方式,向较高技术型的以最终产品为中心的综合利用发展。相应地使产业结构和行业体系趋于优化与完善,形成“以产品为龙头,林工综合经营,带动整个林业经济全而振兴”的新林业体系。届时将出现一批“林工结合型”的林业企业,林业生产各环节以拳头产品为中心的经济联合休以及体现行业管理的企业集团。③它将是一种计划与市场、干预与竞争相结合的模式,形成“国家榭钊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能保证林业企业在良‘性循环基础上依靠自身力量稳步发展的管理体制。林业经营单位将在国家间接调控体系的作用和市场引导下,分散决策,自主经营。在一个时期以后,对生产的指令性将被以合理配置经济资源为原则的“决策价格”调控所取代。④大力发展林业商品生产,建立林业的产品市场和资源市场,并逐步地实行开放。在资源相对短缺的情况下,市场开放的速度将主要取决于产业调控政策的调整情况,和相关部门开放市场的程度。其最根本的标志是看能否基本上实现营林与加工协调发展,即资源能否合理配置的目标。⑤在林业经济结构上,全民办林业在任何情况下都将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未来的重点将放在以国营和集体经营为主的公有制经济之上,特别是那些具有配套生产体系和强大实力的林业行业集团上。同时,股份经济在未来的各种联合中也将占有相应的地位。⑥林业对外贸易将得到大力发展,不仅依靠产品进出口调剂国内余缺,同时依靠共有我国优势的林、副、土特产品占据国际市场,并开展技术贸易,促进全面发展。。上述目标模式就是我们设计过渡模式或改革步骤的基本思路。

过渡模式的若千政策问题

在这里,我们试图把上述思想的主要内涵做一些更为现实化和具体化的表述。

1.关于林业的分类指导政策。它是建立在林业分工和结构调整基础上的一项最菇本的产业政策,包括两层涵义:一是对商品性林业和公益性林业的分类指导;二是在全国范围内,因地制宜地制定区域性林业发展战略及实施政策。林业的多种效益都终将体现在经济效益上。以取得直接经济收入为主要目标的经营活动为商品性林业;林业间接经济效益的直接体现对象是林业的社会效益或环境效益,也可称之为公益性林业。’虽然,从效益划分的这样两重林业基本属性,无论是在商品性林业或公益性林业中都会共同存在,但随着经济发展,以这样两类分工为标志而区分林业经营活动及其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已是必要的和可能的,特别是商品性林业的专业化发展已成为现代林业的主要标志之一。这是随着全世界范围内原始森林资源趋于耗尽,在人类文明对生态环境的良性化要求不断增长、社会经济对林产品需求急剧膨胀的情况下,伴随着工业人工林的出现和林业集约化、现代化经营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森林利用亚的高速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必然趋势。它在客观上要求林业发展的战略化布局,必须结合国民经济对生态环境和林产品的双重要求,对国土进行科学的全面规划与整治。对于商品林业生产条件比较优越的区域,规划一批高度集约经营和实行定向培育的商品林业基地,并建立“一体化”配套建设体系。同时,对老基地(特别是现有国有林区)中的大部分企业,实行以改革经营方向,优化产品结构为中心的结构性调整,这部分由新老林业企业(或联合企业)组成的商品林业基地,将担负起我国林产品供给任务的绝大部分能力。它标志着,我国林业建设己由单一利用自然时代,转移到了根据人类的需求安排、布置和改造自然的为我所用时代。实施这一步骤是进行林业产业结构性政策调整的基本方面。对于公益性林业,逐步建设一批对国计民生有重要意义的大型防护林体系工程,如“三北”、长江流域、黄淮海流域、平原林网等;建设一大批以搞活山区经济和提供薪柴能源为主要目标的群众性林业工程。对于防护林建设,连同自然保护区和以非商业性经营为主的森林旅游区域等方面的建设工程,应制定相应的事业型管理政策。制定区域性林业发展战略,提细寸上述林业分工思想的具体化。我国传:统的林业区域划分,是国有林区、集体林区及无林、少林区,实质上这种分法只是给人提供了一种所有制的概念。随着体制改革,这种格局将会随着变化而失去其概括性的意义。按照新的林业格局,具有典型意义的区域性林业将主要包括:①基地型林业(商品林业之主体):②生态型林业(重点防护林体系);③社会型林业(非上述两项重点区域以外的林业总体)。前两项作为典型的专业性林业,在经营上都有着鲜明的商业性李公益性特征,相应地也就有产业管粤政策和事业管理政策(不排除在特定情况下生态林业的商品化)。而在社会型林业经营体系中,还将能区分出以商品经营为主的林业(如大部分林农、兼林业的农民以及一部分林业企业);小型生态防护林业,或兼而有之的所谓“兼融型林业”。国家政策指导或调整的重点是前两部分。

2.林业经营的“一体化”政策。这是调整林业产业组织政策的重点内容,主要目标是完善行业体系,理顺林、工等多层次经济关系,综合经营,全面发展。我们认为,以“华本原材料生产部门”来定义林业是认识上的一个失误。完整的林业产业应该是从培育资源到加工成最终产品的整个过程.以及与此过程相适应的整套经{营体系。在利用原始资源的早期和中期,人类基本上是以掠夺式开采向自然界取材,所谓林业就是一个以采掘业和简单加工为主、的工业部门。随着资源结构的变化和人工林的兴起,许多林业先进国家在本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就将注意力投放在培育资源、’深度利用上。迄今许多国家己形成了一套以培育资源为基础,以工业利用为先导的林业建设体系。近年来:在苏联也提出了建立“集约育林业”的’问题。在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这种体现长短互补、协调发展的林业经营体系,能够在自由竞争的环境中自发地得以实现;而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则必须通过有计划的产业结构与政策调整,以改变日前为分列皆澳、签汤窦豆勺襄充聋里、各是宾岁。生本刃吉万周遭的基础上,再对产品结构实行调整,其基本方针是发展以利用纤维原料为主的人造板工业(包括纸品),抑制大径级木材生产。其基本思想就是将工业利用与缩短营林周期、实行定向经营结合起米,扬林业之长,抑林业之短。而其最基本的问题则是以销定产,以产定造,并适度地引导消费。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上述方面应作为对林业实行调控的主要日标之一。

3.经济运行机制的良性疏导政策。林业改革的成败将主要取决于是否有“宽松的外部环境和有生机的内部活力”两个方面,而从根本上说,产业的生存发展将更主要地取决于内部有无饱满的发育活力。建立新型的、通畅的林业经济运行机制的核心,就是建立以商品经营和市场机制调节为主导原则的林业生产、流通体制。主要包括:①享有自主经营权利、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实行民主化和科学化管理的企业经营机制。②以林工“一体化”和区域性联合为主体,实行广泛横向联合的适度经营垄断与竞争机制。③在林业产业内部关系及与根关产业经济关系相对理顺的基础上‘建立体系完整的林产品价格管理体制;在过渡时期,以建立在理论价格基础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产品社会价值的“决策价格”,作为调整内部分配关系和资源合理配置的辅助手段。④在价格关系相对理顺,特别是资源价格体系得以确立之后,建立以经济调节为主的资源管理体制。资源问题将作为“企业命脉”而置身于企业经营活动,改变目前仍以行政、•法律手段为主的管理体系;森林资源经营长周期的绝对劣势也将被以产定造、定向培育的短周期经营为主所取代。⑤建立以间接调控为主,对生产实行指导性计划,实行市场开放的计划一一市场体制。在这里,对林业企业经营机制和对计划、价格和资源管理体制的改革是并行的,林业经济体制一与政治体制改革是并行的,强化经济调控与逐步开放市场也是并行的。、这些虽已不是新问题,但在实施改革中仍需十分注意各个环节的协调进行,以避免出现类似于“多砍少造”,甚至“只砍不造”的局面出现。

第3篇:林下经济政策范文

关键词林业经济;经营管理;改进策略

1林业经营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由于我国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起步时间较晚,现代林业经营管理工作仍存在诸多问题,所以如果不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那么将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林业的发展。

1.1政府宏观政策角度

当下,各基层政府职能部门的宏观政策缺乏统一性与标准性。在林业产业发展进程中,政府部门的干预与扶持占据着重要地位。然而,现阶段各基层政府并未针对区域林业发展下达统一的帮扶政策。为此,各基层政府急需采取切实可行的帮扶政策与管理手段,促进林业产业健康发展。

1.2林业经营管理技术角度

当下,林业经营管理主要存在产品附加值有限、生产加工技术水平低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且林业经营管理缺乏统一规划。这些问题使得林业经营管理技术水平偏低。为此,要想切实推进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就必须寻求实质性的技术突破。

1.3主体市场发展角度

因为开展较大规模推广活动的能力有限,且信心不足,所以导致原本高质量的产品大量滞销,或者以低价出售,从而导致性价比严重失衡。而经营规模扩张受限、缺乏集中管理也极大地阻碍了林业产业的发展,且诸多相关企业并未将重心放在市场推广工作上,实际推广效果不尽如人意。

2提升林业经营管理水平的策略

2.1推行复合林业发展模式,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大力推行

复合林业,不仅可以增加林地综合经济效益,而且能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如种植业、林业产品深加工、生态旅游业等。复合林业为这些产业提供了相对低价的经营场所,进而激发了产业经济的市场活力。因此,为了形成多产业循环经济体系,保证耕地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应深化对复合林业的认知,大力推广此类经营模式。

2.2合理限制林木资源砍伐

对于商品林的经营,人们应严格控制砍伐数量,既不能过度砍伐,又不能提出过高的限制标准,应秉承适度开发的基本原则,在保证资源合理开发的基础上,稳定经济效益。尤其是水土较好且林业资源优质的地区,应采取采伐限额的策略,让投资者能客观认知主体市场发展概况;还用进行林业经营管理,鼓励投资者投入资金、技术与人力。

2.3提升投资集中程度,建立专项优化政策

在落实集体林权的大环境背景下,林业经营存在明显的林权分化问题,且投资过于分散。为转变小农经营的现状,林业经营应提升资金集中度,保证投资者行为的组织性与标准性。在开展经营合作的过程中,要及时了解股东的想法,注意干预程度,避免过度干预[1]。同时,政府需给予财政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并加大技术扶持力度,制定对林业经营管理工作有利的政策条例,促进合作组织的有序开展。

2.4合理开展林下养殖工作

在开展林下养殖工作的过程中,需要统一管理养殖品种,确保畜牧产品的质量符合要求[2]。此外,要严格遵守养殖要求,确定养殖质量标准,并以此为基础提升产品的质量等级,保证生产经营者经济效益最大化。并且需注重养殖区的卫生条件与防疫工作,及时对畜禽进行防控治理,确保养殖工作能有序运转[3]。

2.5推动林业产业趋向现代化转型

针对林产品及相关农副产品,要进行深加工,以提高产品质量等级,保证林业产业综合效益,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城乡结合发展奠定基础[4]。此外,需推进我国林农业的发展,秉承与时俱进的基本原则,驱动产业逐步向现代化、科技化方向转型,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奔向小康生活。不仅如此,还需遵照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结合区域实际情况,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上,保障经济效益最大化,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3结语

对于社会生态环境来说,林业经营不仅能保护林地,而且可以进一步提升林农的经济收益,确保林业经营投资者与生产者能从中获取利润,快速脱贫致富,最终为实现城乡均衡发展奠定基础。上文剖析了现阶段林业经营管理存在的各类问题,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优化策略,希望能为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任佳美.试论现代林业的森林经营管理理论与实践[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6(8):2653.

[2]朱晓阳.浅析当前林业经营与管理的重要措施[J].种子科技,2018(5):33.

[3]张伟,张艳,马凤,等.新常态下提高林业经营质量的策略研究[J].河北农机,2018(6):30.

第4篇:林下经济政策范文

关键词:林业;政府性;支出;林业经济;增长

林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同时林业的资金投入也是我国政府财政支出的重要内容。但是实际情况是在林业方面的政府性支出存在一定的问题。可见,在现代化经济下,深入研究政府性支出对林业经济的影响不仅有助于完善我国政府财政体系,还有助于促进我国林业经济的优化和发展。

一、政府性支出对林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林业经济效益方面的影响我国对于林业经济的资金支出虽然规模比较大,但是缺乏长期的效力。据有关数据表明:我国对于林业政府性的平均支出规模在1.16%左右,而平均产出规模为4.99%。也就是说,林业政府性的支出是比高效的。但是从林业经济效益来看,远没有达到设想的效益回报。可见,政府性支出的可持续性是会影响林业经济效益的。(二)林业经济的融资方面就目前而言,林业的主要资金投入是来源于政府,其次才是外资、私人筹资等。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变革,林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不稳定。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新的融资渠道。可见,政府性支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林业经济的融资,同时也使得市场的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调整作用无法得以发挥。(三)林业产业结构方面据有关研究表明,我国林业经济的增长速度高出了国家行业的平均增长速度。但是从产业结构方面来看,林业产业中的第一产业远不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林业第一产业与生态经济效益有直接的关系。况且政府扶持林业的重要目的也是为了促进我国生态平衡。显然,林业的产业结构发展有所偏差。

二、改善林业政府性支出对林业经济增长影响的措施

(一)加大林业政府性支出

政府在林业方面的支出资金来源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国家基本建设资金、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国债以及其他国家预算资金。实际上,在四个来源之中,国债资金的来源极其不稳定。而且林业政府性支出的规模也在不断变化。投入资金的不稳定直接影响了林业基础的建设,阻碍了林业经济的发展。我国在2001年左右对林业的资金投入规模较大。与此同时,多加还颁布了相关政策为林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之后在2010年国家又颁布了长江、内蒙古等林业资源保护法规,为促进当地林业的发展,保持生态环境平衡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实践证明,在政策内的区域,当地的区域经济和林业经济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在此环境下,相关政府部门可以从三个方面加大林业政府性支出。首先,发行应当放宽条件,发行国家债券,以此形式募集到更多的社会闲散资金。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是还能够调动人们对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视,并提高环保意识。同时,国家还可以借鉴其他多加的融资方式,促进林业国债的发行。总的来说,政府可以听过增加林业国债来加大林业政府性支出的力度,以此保证林业资金投入的长效性,真正促进林业经济的增长。以此同时,地方政府还应当中充分利用国债资金,发展当地的林业经济,从而为我国生态环境的平衡做出努力。譬如某市区利用国债资金,扩大了沿海防护林改造步伐。每年投入200多万元,实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营造沿海防护林带总长达286.9公里,绿化率为99.3%,大陆基干林带已基本合拢。其次,地方政府应当加大林业生产的资金投入。尤其是国家在逐渐完善林业发展法规的基础上,政府应当把握好这一时机,着重加大政府对林业经济的投入。例如某市在三年间,投入林业生产建设资金约2.1亿元,其中中央和省、市、县各级财政投入约1亿元。事实证明:各级财政加大对林业的投入,有力地促进了林业生产建设和重点生态工程的顺利实施,保证了林业部门日常性的开支和林业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鉴于此,政府可以从政府扶持、社会补偿、群众投入和外资补充等四个方面加快林业投资机制的完善。总的来说,国家和地方都应当重视加大对林业生产和建设的资金投入,以促进林业经济的增长。尤其是公益效益的增长。

(二)拓宽资金来源

促进林业的经济增长单纯地依靠国家收入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为此,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当重视不断拓宽林业投资资金来源,以促进林业行业的稳定发展。况且林业是我国的基础性产业。资金投入的不足必然会导致林业工作环境的恶化,从而导致从事林业的人才逐渐减少。人才的减少使得林业的生产能力得不到提高,致使林业经济得不到发展。这样会陷入恶性循环之中,严重阻碍林业经济的增长。国家的资金投入毕竟有限。若要进一步扩大林业经济的发展规模,提高林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关政府就应当重视拓宽林业资金的来源。首先,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当重视推出相关优惠政策,引进社会资金。与此同时,地方林业局要重视抓住优惠政策,致力于林业经济投入资金的拓宽。例如某林业局积极搭建了当地金融界与实际经济的桥梁,进一步拓宽林业融资渠道。据了解,该林业局结合当地经济,制定了扶持林业企业到海峡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展示的政策,并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发行私募债、企业管理及资本运作培训等渠道加大林业经济的增长。其次,地方政府要重视不断拓宽外来资金的投入,以加快当地林业经济的发展。例如某县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实行林地和资源转让,熟、幼林经营权,协议连片经营等办法,成功将全县26.7万亩林木、林地实现流转,吸引了全县9.4万农户、20.5万人上山培育林业资源。同时结合国家惠农政策,引导民间资金3.88亿元投向林业发展领域。而且该县林业主管部门通过争取国债造林、“三难地”造林、退耕还林、长防工程、公益林、水保造林等15个项目,引进资金1.968亿元。除此之外,当地政府还应当积极调整林业产业结构。通常林业的第一产业是指林业洗头膏非林生产和涉林产业。第二产业是指林业的加工业。第三产业是指有关林业旅游和生态产业。而地方政府完全可以通过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实现林业的快速发展。总的来说,国家和政府应当重视不断拓宽林业的融资渠道,从而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

(三)规范林业政府性支出的规范使用

政府性支出在林业方面的用途包括林业基本建设、财政贴息、林业事业发展以及建立专项资源四个方面。林业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况且投入到林业的资金属于公共服务资金。显然,林业经济的支出必然要受到国家的管控。而且就目前而言,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仍不够完善,资金管理仍比较薄弱。只有规范林业政府性支出的规范使用才能保证专款专用,使资金能够真正用于林业经济的发展。首先,政府要加强对林业产业支出的管控。目前我国政府林业管理部门与国有林业之间是上下级的关系。林业产业支出账目有国有林业企业负责,而管控则是由政府林业管理部门负责。这种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对接并不能够真正规范林业产业支出。而且不同的国有林业企业之间存在着竞争性关系。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国有林业企业也面临着改革。这也就意味着政府要减少资金和政策支持,提高国有林业企业的竞争力。例如某省要求省市县三级要加强项目库建设,切实加快预算执行进度。在省级部门批复预算之后,要求市县在15日之内报送资金申请。同时,省级部门要按照“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原则,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管理机制,强化资金使用情况跟踪问效,考评结果与资金分配挂钩,促进市县加强管理,发挥资金效益。其次,政府要明细林木的归属权。严格意义上来讲,政府部门只用有企业的所有权,而企业的经营仍是归属于企业。在明确归属权之后,才能够进行专项的支出管理。另外,政府部门也可以实行承包制,转让林业承包经营权。并建立相应的规范政策。这样不既能够提高林业生产的效率,也能切实促进林业经济的增长。相比于国有林业企业,拥有承包经营权的个体更能适应市场的优胜劣汰。最重要的是能够方便政府加强对林业资金投入与产出的管理,减少资金浪费。例如某地区鼓励组建林业合作社联合社,实现产加销融合发展。深入开展林业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活动,发挥典型示范导向作用。加强合作社征信体系建设,为市场运作和政策扶持提供基础信息支撑。推进合作社能力建设,加强人员培训和人才引进,提高经营管理能力。总的来说,政府要重视明确产业经营权,并在此基础上加强林业政府性支出的管理,从而保证林业资金的利用率。尤其是在国家政策不断变革的背景下,政府更应当重视依据国家政策,强化林业政府性支出管理。

三、总结

综上所述,林业政府性支出对林业经济的增长表现在多个方面。在现代化社会中,政府不仅要重视从政策上加快林业经济的增长,也要重视从经济上推进林业经济发展。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也要积极国家号召,致力于林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要重视从加大林业政府性支出、拓宽林业投资渠道、规范林业政府性支出三个方面入手,真正促进我国林业的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善龙.林业政府性支出对林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安徽大学,2015.

[2]孔凡斌,廖文梅.中国林业市场化进程的林业经济增长效应[J].中国农村经济,2013.

[3]曹盛国,王国卿,沈良伟,胡迎琪.对林业投资与林业经济增长关系的认识[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1.

第5篇:林下经济政策范文

关键词林业经济;经营管理;改进策略

1林业经营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由于我国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起步时间较晚,现代林业经营管理工作仍存在诸多问题,所以如果不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那么将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林业的发展。

1.1政府宏观政策角度

当下,各基层政府职能部门的宏观政策缺乏统一性与标准性。在林业产业发展进程中,政府部门的干预与扶持占据着重要地位。然而,现阶段各基层政府并未针对区域林业发展下达统一的帮扶政策。为此,各基层政府急需采取切实可行的帮扶政策与管理手段,促进林业产业健康发展。

1.2林业经营管理技术角度

当下,林业经营管理主要存在产品附加值有限、生产加工技术水平低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且林业经营管理缺乏统一规划。这些问题使得林业经营管理技术水平偏低。为此,要想切实推进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就必须寻求实质性的技术突破。

1.3主体市场发展角度

因为开展较大规模推广活动的能力有限,且信心不足,所以导致原本高质量的产品大量滞销,或者以低价出售,从而导致性价比严重失衡。而经营规模扩张受限、缺乏集中管理也极大地阻碍了林业产业的发展,且诸多相关企业并未将重心放在市场推广工作上,实际推广效果不尽如人意。

2提升林业经营管理水平的策略

2.1推行复合林业发展模式,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大力推行

复合林业,不仅可以增加林地综合经济效益,而且能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如种植业、林业产品深加工、生态旅游业等。复合林业为这些产业提供了相对低价的经营场所,进而激发了产业经济的市场活力。因此,为了形成多产业循环经济体系,保证耕地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应深化对复合林业的认知,大力推广此类经营模式。

2.2合理限制林木资源砍伐

对于商品林的经营,人们应严格控制砍伐数量,既不能过度砍伐,又不能提出过高的限制标准,应秉承适度开发的基本原则,在保证资源合理开发的基础上,稳定经济效益。尤其是水土较好且林业资源优质的地区,应采取采伐限额的策略,让投资者能客观认知主体市场发展概况;还用进行林业经营管理,鼓励投资者投入资金、技术与人力。

2.3提升投资集中程度,建立专项优化政策

在落实集体林权的大环境背景下,林业经营存在明显的林权分化问题,且投资过于分散。为转变小农经营的现状,林业经营应提升资金集中度,保证投资者行为的组织性与标准性。在开展经营合作的过程中,要及时了解股东的想法,注意干预程度,避免过度干预[1]。同时,政府需给予财政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并加大技术扶持力度,制定对林业经营管理工作有利的政策条例,促进合作组织的有序开展。

2.4合理开展林下养殖工作

在开展林下养殖工作的过程中,需要统一管理养殖品种,确保畜牧产品的质量符合要求[2]。此外,要严格遵守养殖要求,确定养殖质量标准,并以此为基础提升产品的质量等级,保证生产经营者经济效益最大化。并且需注重养殖区的卫生条件与防疫工作,及时对畜禽进行防控治理,确保养殖工作能有序运转[3]。

2.5推动林业产业趋向现代化转型

针对林产品及相关农副产品,要进行深加工,以提高产品质量等级,保证林业产业综合效益,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城乡结合发展奠定基础[4]。此外,需推进我国林农业的发展,秉承与时俱进的基本原则,驱动产业逐步向现代化、科技化方向转型,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奔向小康生活。不仅如此,还需遵照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结合区域实际情况,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上,保障经济效益最大化,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第6篇:林下经济政策范文

浙江省是一个多山的资源小省,山区面积占70%以上,森林资源相对丰富,林业用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63.64%,森林覆盖率达59.4%,但森林质量不高。全省88个县(市)中有48个属于山区。山区经济相对滞后,与平原和城市之间的差距在拉大;同时山区又地处非山区的上游和水系的源头。因此,山区的发展成为浙江省率先实现现代化的瓶颈,是生态省建设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十五”期间,浙江林业以建设秀美山川、实现大地园林化和优美的生态环境为目标,以建设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为重点,把生态建设与林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实行森林分类经营,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更好地发挥森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但由于林业是一个公益性较强的基础产业,大部分属于公共物品,具外部性的特点,单纯依靠市场机制难以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难以保证生态省和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可见,政府的宏观调控即政策的作用日趋重要。近些年来,浙江省为保证林业产业体系和生态体系的发展出台了较多的政策,包括重视特色林业基地建设、注重科技示范、龙头企业扶持、强化服务意识、公益林试点、促进林产品营销和名牌战略实施等方面,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与浙江省的生态省目标相比,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

1浙江林业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1.1产权政策欠明晰

浙江省市场经济发达,林地流转比较活跃,产生了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流转主体也逐步多样化。但部分地区仍存在一些问题:⑴集体林地所有权主体不明确,所有者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和实现。⑵林地产权的各项权能边界不清晰,各主体对自己的权责利不明确,难以产生合理的预期。⑶林地权属“四至”界限不清,统管山、责任山、自留山界限不清,国有林与集体林界限不清。⑷森林流转在《森林法》中已确认,明确规定了允许转让的范围,但缺乏森林流转的具体政策,如何流转、评估、资产化、入帐等都无章可循,现实中操作困难。

1.2科技政策针对性不强

浙江省制定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林业科技政策,使科技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成果转化率分别从“八五”期末的20%、30%提高到2000年的38%、40%,推动了林业快速发展。但与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要求仍有差距:⑴森林经营主体——农户、企业等的科技选择主导地位在政策上并未得以充分体现。⑵科技推广政策信息渠道不畅,极大地影响了基层林业科技推广,不能适应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要求。⑶商品林和生态公益林承担的责任和效益不同,对科技的要求也不一样,但目前缺乏适合森林分类经营的科技政策。⑷林业科技投入总量不足,增长缓慢,科技投入占林业总产值的比重不到0.4%,与浙江经济强省的地位很不相称。⑸林业科技队伍的激励政策和机制不够健全,致使林业科技人员时有流失,缺乏懂科技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材,科技发展的后劲不足。

1.3生态公益林政策未能充分考虑现实情况

森林生态效益的重要性已日益为公众所认识,浙江省出台了《浙江省生态公益林建设总体规划》,划定了生态公益林,并已开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试点。但生态公益林建设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在实施中仍有一些问题:⑴某些林业主管部门以行政方式“自上而下”推行生态公益林建设,林农作为最主要的森林经营主体缺乏参与权和参与意识。⑵生态公益林建设目标与山区农户对森林资源高度经济依赖、山区综合开发、脱贫致富的目标在短期内相矛盾。⑶森林生态效益补助标准过低,目前国家级生态效益林的补偿标准仅75元/hm2.a,尚难维持生态公益林管护,且未能及时发放到林农手中,难以起到补偿作用,生态公益林建设缺乏经济动力。

1.4林业产业发展政策欠完善

浙江省一直比较重视林业产业化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体现在支持特色林产品基地建设;扶持龙头企业发展;鼓励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推动林产品营销网络建立与完善;促进名牌战略的实施等。这些政策有效推动了林业产业的发展。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⑴基地支持政策广度不够,资金来源渠道较少。⑵林业龙头企业扶持政策不完善,相关部门之间配合协调欠佳,缺乏鼓励林业龙头企业扩张的政策。⑶林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政策不健全,包括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法律地位不明确,资金融通渠道受阻,政府过度介入。⑷林产品营销网络推动政策不全面,缺乏林产品市场管理政策和开拓新市场鼓励政策。这些问题的存在都给林业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的建设带来不利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生态省建设和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为此,必须从政策上加以调整和优化。

2林业政策优化的对策

2.1产权政策优化设计

在法律规定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浙江山区林地产权政策应坚持集体林地所有制,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大胆创新、稳步推进的原则,创设具有私人产权性质的林地使用权,以发挥私人性质的产权所具有的激励功能。即大力鼓励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具体应:⑴强化林地使用权,使其具有占有、使用、收益、处理四大权能;⑵制定林地流转的交易制度和规则;⑶制定林地流转的相关配套政策。同时,应对森林资源实行资产化管理,在全省范围内建立法定的森林资源评估机构,允许经营主体以林地、林木作为抵押向金融机构进行贷款,从而提高社会投资林业的积极性。

2.2科技政策优化

森林经营科技政策目标是促进林业科技自身的发展以及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为森林可持续经营建设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基本思路是:⑴从林业科技政策方针与发展战略角度,应针对商品林和生态公益林对林业科技的不同要求,来制定符合森林分类经营的科技政策;⑵制定面向林农、企业等森林经营主体的科技政策,确保他们在技术选择中的主导地位;⑶健全林业科技推广政策,提高林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⑷加强林业科技投入政策,提高林业科技产出;⑸强化林业科技队伍的激励政策和机制。

2.3生态公益林补偿政策设计

针对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强的特点,应按照公平性、经济适用性、多途径补偿的原则设计切实可行的补偿政策,具体是:⑴在现有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的基础上,通过明确纳税主体,确定合理的税基、税率,向森林生态效益税改进;⑵根据“谁受益,谁补偿”原则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⑶现阶段,经济条件较好的浙江省,通过市场交易方式来实现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效果更佳,可首先在水费、电费及森林生态旅游门票收入中提取部分作为生态效益补偿基金。#p#分页标题#e#

第7篇:林下经济政策范文

关键词:林下经济;存在问题;对策;三明市

中图分类号:S759.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3006403

1引言

三明市是我国南方重点林区和全国林业改革试验区,现有林地189.4 万hm2,占全市土地面积82.5%,森林面积176.37万hm2,森林覆盖率76.8%,三明市生物多样性丰富,仅药用植物种类就有1800多种,具有发展林下经济产业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

林下经济主要是指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采集、森林景观利用等提高林地综合利用效率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据统计,2012年,仅集体林地的林下经济总产值达2300亿元,其中,用于发展林下种植面积为646.6万hm2,仅占全国集体林地1.8亿hm2的一小部分,所以林下经济的增长潜力是巨大的。发展林下经济,能缩短林业经济周期,增加林业附加值,对有效扩大土地利用面积,优化利用自然资源,提高经济效益和林农的经济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1]。就三明市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今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2三明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现状

发展林下经济应充分考虑发展所在地的森林资源状况、林业产业发达程度、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林业发展环境因素,并综合考虑特定林下经济产品市场发展趋势,从而选择最有利的发展模式[2]。目前,三明地区主要有以下4种成功模式。

2.1林下种植

主要以林药模式为主。目前较大规模林下种植的有南方红豆杉、雷公藤、草珊瑚、黄精、金线莲、铁皮石斛、厚朴、灵芝、绞股蓝等20余种,三明市总面积近2.6万hm2。

明溪县以福建南方制药有限公司为龙头,在人工杉木林、马尾松林间伐后和天然阔叶林择伐后,在林下套种红豆杉,截止2014年底,种植南方红豆杉面积达3500 hm2。泰宁县目前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雷公藤种植基地,林下种植雷公藤面积达3600 hm2。三元区从2008年起,以元吉草珊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为龙头,目前种植草珊瑚面积达2000 hm2。永安市从2013年起,对金线莲产业重点扶持,现有9家金线莲生产企业,且已成立“永安市金线莲协会”,注册“移山莲”商标,制订“移山莲”产品的质量保证体系;截止2014年底,金线莲林下种植面积达100 hm2,年产金线莲鲜品10万kg,金线莲苗1亿株,铁皮石斛33 hm2,凹叶厚朴近20 hm2,多花黄精、七叶一枝花、黄花倒水莲、金银花等其他中药材近135 hm2,直接从业人员近1000人。

2.2林下养殖

目前三明市林下养殖的模式有林畜、林禽、林蛙、林蜂等模式,养殖品种有野猪、梅花鹿、乌凤鸡、贡鸡、三黄鸡、贵妃鸡、鸸鹋、蜜蜂等。清流县林下养殖黄羊面积达1215 hm2,年产黄羊4.7万只。泰宁县2012年4月成立大自然梅花鹿业发展有限公司,用于放养的林地面积13 hm2,养殖梅花鹿300只;全县养殖金湖乌凤鸡面积1006 hm2,年产值8150万元。永安市主要在杉木和竹林下放养三黄鸡、贵妃鸡,养殖基地417 hm2,2014年三黄鸡出栏50万羽,产值500多万元;永安洪田、安砂镇推行棘胸蛙养殖,2014年产棘胸蛙2万只,产值48.34万元;永安埔岭聂书宁2007年创办养蜂专业合作社,现有300多箱蜜蜂,年产值70多万元,带动周边农户脱贫致富奔小康。

2.3林下采集

主要有野生食用菌采集、竹笋采集等。在南方,林菌主要品种有红菇、泥菇、香菇、黑木耳等。随着生态林业建设不断加强,天然阔叶林得到有效保护和扩张,野生食用菌的产量也逐年提高。红菇是一种至今为止不可人工栽培的野生食用菌,产量少 ,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被喻为“山珍”,经济价值也年年大幅提升。大田县以东风天然菌业专业合作社为龙头,采取对野生菌类生长区域进行封山育林、施农家肥等措施,重点保护红菇等菌类的菌落生境,2014年林下采集红菇、泥菇等,产值达380多万元;永安市共有竹林6.8万hm2,生态公益林约6.6万hm2,2014年竹农采挖冬笋、春笋等各种笋类16.8万t,产值4.35亿元;林下采集红菇产值达800多万元。另外,泰宁、清流、明溪等县的红菇产业也有一定特色,为林农增加了许多收入。

2.4森林景观利用

依托有特色的生态资源,森林景观利用以三明市为中心,向周边县市辐射。三明市有仙人谷国家级森林公园,占地面积100多hm2,景区内的花草树木与奇山秀水交相辉映,被誉为三明市区的“后花园”,是旅游观光和健身休闲的好去处;永安市以九龙竹海国家级森林公园、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头湿地公园和乡村森林景点为载体,大力发展以森林、湿地、乡村为主题的森林生态旅游,培育青水龙头等森林人家16家,建成桃源洞、石林等以森林景观为依托的AAAAA级景区及永―上―青―槐生态旅游通道。目前,三明市已建成森林人家87家,森林景观利用面积1.05万 hm2,年产值1亿元。

3政府加大扶持发展林下经济产业的措施

3.1政策支持

为推动林下经济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三明各市(县)政府相继出台了林下经济发展有关政策。永安市于2012年出台了《永安市金线莲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2012年11月,三明市出台《三明市林业局三明市农业局三明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扶持红菇特色产业发展的意见》,泰宁县制订优惠政策,科学规划建设了连片千亩示范基地,形成林药、林菌、林禽、森林旅游4种模式互补的发展体系。

3.2资金支持

任何新兴产业的发展,都需要前期资金的持续投入牵引和带动,才能够在摸索中逐渐发展成熟。如三明草珊瑚产业的发展,就离不开三明市财政先期投入大量资金启动以及有关科研院校投入大量经费进行研发。将乐县于2015年设立了林下经济发展财政专项补助资金,对从事林下经济发展项目的示范单位,开展林下种植业、养殖业项目包括项目所需的技术培训以及种苗、基础设施建设、设备购置等实施资金支持。

2016年7月绿色科技第13期

许忠民:三明市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资源与产业

3.3产业化支持

目前三明林下经济的产业化发展已初具规模,在政府主导并大力协调下,公司+基地+农户”已成为林下经济发展主导方式,林下经济逐步由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向规模化经营转变,由粗放化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林下种植发展方向明确,以生物医药为发展重点,起点高、布局早,以中草药种植和原料药提取提纯为主攻方向,努力培育核心竞争力,力争把三明打造成海西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3.4平台支持

三明市每年举办一次“海峡两岸林业博览会”,通过海峡两岸林业产业O2O高峰论坛,讨论“互联网+林产业”模式,同时展示展销突出以林下经济产品和特色林产品为主,通过林博会的展示平台,进一步提升林下经济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实现企业的借力发展。

4三明林下经济产业发展中的存在问题

4.1资源保护不力,野生资源面临枯竭

长期以来,由于认识不足,对一些畅销紧缺的中药材,只开发,不保护,使资源数量锐减,分布范围减小,有的珍稀品种濒临灭绝,中药材可持续发展已受到限制[3]。目前三明地区野生中药材资源基本枯竭,如红豆杉、厚朴、七叶一枝花、金线莲、灵芝、杜仲等,生物多样性遭到极大破坏。

4.2基础设施条件差,市场流通体系建设不完善

发展林下经济的林地主要集中在远离城市的乡镇农村,这些地方普遍存在水、电、道路、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差、配套不全的难题,制约了林下经济发展的规模化、产业化条件。

林下产品是否符合市场需要,产品生产完成后,能否快速进入市场流通变现是林农最担心的问题。目前,市场流通体系建设不完善,市场需求信息公共平台建设没有及时跟上,林农发展林下经济有一定市场风险,后顾之忧没有解决。

4.3科技支撑不足,产业发展水平不高

天然药用植物的基础科研弱,对野生天然种质资源保护收集研究做得不够;高知识专业人才不足,教育培养水平跟不上;研发资金投入不足,技术无法突破,无高附加值产品。

林下经济是复合高效的林业生产模式[4],在技术上和管理上如缺乏专业指导,盲目投入资金对林农而言风险是很大的。目前政府尚未统一建立林下经济技术推广的专业机构,也很少举办林下经济种植(养殖)专题培训班,造成从业的劳动者素质参差不齐。有的生产者盲目追求产量,忽视质量要求,乱用化肥农药,导致产品质量下降。

5对策和建议

5.1要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林下经济产品市

场体系建设三明市作为南方典型集体林区,发展方向应定位为林业生态产业发展示范区,要加快“绿色转型”,因此应将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产业列入各级政府可持续发展长期目标。一是制订林下经济产业发展规划,成立工作机构,统一牵头协调。二是制订林下经济产业发展一系列扶持政策和配套奖励措施,如减免税政策、配套保险产品、金融机构贷款优惠政策。三是积极争取中央、省级财政项目资金支持,设立林下发展专项基金,帮助解决电力、自来水、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问题。四是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更多投入发展林下经济产业,形成全社会、全民合力共同做大做强林下经济产业的共识。五是继续加强建设市场需求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搞好健全流通网络,引导产销衔接,降低流通成本,帮助林农规避市场风险。支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农超对接等现代流通方式向林下经济产品延伸,促进贸易便利化。六是继续抓好平台搭建工作。做好“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充分利用“海峡两岸林业博览会暨投资贸易洽谈会”的举办,继续宣传推广三明林下经济品牌和特色林产品,为三明林下经济企业、合作组织和林农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

5.2要科学发展,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制定发展方向

2012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要求:坚持因地制宜,确保林下经济发展符合实际。三明市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林地占80%,要科学规划发展好这种农林复合经营模式。因此要良性发展林下经济产业,必须避免同质化竞争。政府应积极引导,制定规划,分区域明确林下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和发展目标,不要形成一哄而上、盲目发展的局面。要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等情况,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尊重个人意愿,突出本地特色,合理确定林下经济发展方向和模式。建议到2020年,应着力抓好林下药材、林下蔬菜、林下养殖、林下采集、森林旅游五大林下经济支柱产业,该市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到60万hm2以上,示范基地大幅增加至110个左右。

林下种植方面,明溪县主要发展南方红豆杉及深加工产业,永安市着力发展金线莲种植及深加工产业,泰宁县重点发展雷公藤种植及深加工产业,梅列区着重发展多花黄精种植及深加工产业,三元区着重发展草珊瑚种植及深加工产业;林下蔬菜以尤溪发展林下佛手瓜等蔬菜为主;林下养殖方面,清流重点发展养羊,泰宁重点发展梅花鹿和金湖乌凤鸡养殖,永安着重发展三黄鸡、贡鸡,水质条件好的可养殖林蛙,各县均可推行林下养蜂;林下产品采集以菌类(红菇)及笋类加工为主,各县均可发展;森林旅游重点发展森林人家、生态农庄等。

5.3要培育龙头企业,实施品牌经营战略

要想做大、做强林下经济产业,应走专业化、集约化、规模经营的方式,把培育壮大产业龙头作为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大力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 +家庭农场+农户”等产销一条龙发展模式,可以更好抵御市场风险。支持有一定市场控制力、实力强大的龙头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牌为纽带,进行全产业整合,增强竞争优势。各县均可成立行业协会,统一制订产品质量标准;要重视品牌经营,注册商标,提升品牌知名度。鼓励种植户、养殖户联合起来组成合作社,主要产品应独立注册商标,加强品牌的注册、宣传和保护意识。

5.4要注重人才培养,增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后劲

中共中央2016年3月下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解放和增强人才活力,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任何产业要良性健康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撑。要发展三明市林下经济产业,则应着重引进和培养种植(养殖)产业专业人才。首先是人才引进,本地不足引“外援”,围绕三明市着力发展的产业方向,招才引智;其次是注重人才培养,无论是本地人才还是外来人才,都需要通过培养,不断提高素质、能力和水平。一是推动建立政府指导下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多种形式的产学研战略联盟,通过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开展合作教育、共同实施重大项目等方式,探索实行“人才+项目”培养模式,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二是重视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种养示范户的技术培训,以带动提高更多林下经济农户的种植(养殖)水平。

6结语

三明市具有发展林下经济产业的天然优势,政府应大力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发展林下经济,因地制宜规划好各区域林下经济发展目标和模式,加强科技支撑力度,大力引进人才,努力建成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力强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重点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和林业专业合作社,逐步形成“一县一品、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增强林农持续增收能力,为林区抓好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良性循环发展、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丹,曹玉昆.东北林区社区林业发展林下经济模式探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4):1085~1087.

[2]谢屹,温亚利.消除认识误区推动林下经济全面发展[J].林业经济,2013(3):48~51.

[3]姜建国.三明市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现状及产业化对策[J].福建林业科技,2007,34(4):176~180.

[4]赵英辰,李华西.林下产业的新兴经济增长点[J].河北林业,2006(6):21~23.

[5]应锦辉.延平区林下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3,19(7):134~135.

第8篇:林下经济政策范文

新变化

减少国家干预

布什总统曾在竞选中强调,既然美国经济的基础在于企业,那么,就应当理所当然地增强美国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运行中的重要地位,减少公共部门在经济运行中的影响。布什尤其想大力缩小联邦政府权限,扩大州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权限。布什的这一经济理念在其税收政策、社会福利政策和外贸政策中也十分突出地显现出来。例如,布什政府的外贸政策着重点,更多地放在自由企业的对外公平竞争上,试图通过外贸企业公平竞争,进一步推动美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美国前财政部长奥尼尔曾明确表示,在当前美国经济与金融问题上,布什将更多地注重市场机制,而不会像克林顿政府那样只强调国家调节。在美国与日本的关系上,克林顿一向主张,日本政府应该降低其对其他国家的贸易壁垒。布什政府则强调,日本不一定只单纯降低关税限制,还可以找出其它适合日本国情的市场经济机制,只要“能够克服经济衰退,除了政府干预外,任何办法都可以尝试。”这表明,在制订宏观经济政策上,布什更倾向于市场调节而不是政府干预。

产业政策重点放在传统产业

作为总统的克林顿,一直同其副总统戈尔一样,热衷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克林顿不止一次地强调,美国要想走向真正的经济复兴,单纯依靠传统产业已经无济于事,只有把以信息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放到对国民经济发展举足轻重的位置,方能达到预期目标。而“新经济”的出现,则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一个重要途径。为了加快“新经济”的发展步伐,克林顿担任总统后,花大力气在信息技术方面进行投资,以至于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美国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在其GDP中占比6%,成为美国第一大产业。正是由于高新技术的发展,才把“新经济”推向一个发展高峰,并将其他西方国家远远地抛在了后面。

布什政府上台后,对于发展“新经济”采取了排斥的态度。前财政部长奥尼尔在一次讲演中指出:我实在看不出新旧经济到底有哪些不同。从中可以看出,主张减少政府干预,强调市场调节的布什政府,一方面,不愿意花更多的钱用于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另一方面,认为只要把现有高新技术用于传统产业改造,更多地关注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那么,也会达到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结合的预期目的,其中的关键问题是把市场调节提高到重要位置上。

减税重点为富有阶层

克林顿政府由于宜称代表美国中下阶层的利益,因此,他提出的增加税收重点,是向富有阶层开刀,而低收入阶层则从克林顿政府的增税中得到一定的实惠。由于把增加税收的重点放到了富人头上,结果,美国不仅解决了长期以来的庞大财政赤字问题,还促使预算最终实现了平衡。预计到2009年,美国的财政盈余将达到3000多亿美元。

布什政府上台后,面对克林顿政府的大量财政盈余,于2003年1月7日实施了长达10年的减税计划,这项减税计划的总金额高达7260亿美元。其核心内容乃是,通过把现行税率由5级削减成4级,促使富有阶层从中得到实惠,而中下阶层,尤其是穷人却根本没有从布什的减税中得到任何好处,可见,布什政府是代表富人而不是穷人的利益。

社会福利政策转向由私人承担

前总统克林顿推行的社会福利政策其重点之一,乃是由联邦政府对于养老金实行统一管理,州政府与地方政府不能插手。这也是延续30年代大危机时期罗斯福“新政”的重要内容之一。克林顿实施的社会福利政策,也同罗斯福时期一样,由联邦政府把雇员工资收入中的6%拿出来进行强制性扣除,作为联邦养老基金,直到雇员退休后(通常为65岁~67岁),方逐步把养老金退还给雇员本人。因此,联邦政府对养老金的干预和调节便成为克林顿政府经济政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美国经济政策中的新变化:减少国家干预;注重传统产业;减税重点在富有阶层;由私人承担社会福利;立足公平竞争外贸政策;大幅增加军费。

作为共和党总统的布什,决心改变克林顿政府的以政府干预为中心的社会福利政策。布什上台伊始,便逐步推行减少政府干预,加强市场调节的所谓新的社会福利政策,其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准许雇员从其工资中划出16%的工资税存入个人在银行开设的新帐户。联邦政府对现有的退休人员社会福利不进行担保,在大多数情况下,通过私有化,由私人企业进行管理。布什推行的社会福利私有化政策,其根源在于供给学派经济理论,在减少政府干预的前提下,运用市场机制,发挥私人与企业对社会福利投资和消费的积极性。在强调私人管理社会福利的同时,政府也对社会福利制度进行适度干预。例如,2002年10月布什政府作出新规定,在今后10年内,将对医疗福利增加1500多亿美元的政府拨款,其中用于健康保险的政府拨款将达到1300亿美元。

立足公平竞争的对外贸易政策

如果说前任总统克林顿的外贸政策十分强调管理,即所谓的管理贸易,那么,布什对外贸易政策的核心则是更加强调公平与竞争,也就是对等的贸易政策,反对在贸易协定中附加另外的条件。

在多边主义会谈中,布什更多地是追求霸权主义,至于一些无关大局的问题,他可以作出一定的让步,但以不损害国家安全利益为前提。在双边主义谈判中,布什推行的是战略政策,凡是与美国有利害关系的国家或地区,布什便千方百计与他们发展双边贸易关系。近年美国与智利和新加坡达成的自由贸易协议,都属于这种战略政策的内容。

布什上台后,对克林顿时期的能源政策也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在减少对中东地区石油依赖的前提下,追求石油来源多元化,尤其是对近邻墨西哥和非洲的石油则更感兴趣。

国防政策由减少军费开支到大幅增加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国防政策旨在通过减少军费开支,以达到收缩军事经济的目的。2000年,美国军费占GDP的比重仅为3.8%,比1992年减少大约1个多百分点。与此同时,美国军工企业因军费减少,以至于企业开工不足,不得不转产民品。

布什就任总统后,一举改变了前任时期的缩减政府开支的国防政策,宣称要大幅度增加军费。“9·11”恐怖事件发生后,布什更是找到了增加军费的借口。2003年2月,美国国会经过辩论,最终通过布什提交的高达3930亿美元的2003年度国防预算,这是自1981年以来美国最大的国防开支。在大幅增加军费开支的条件下,美国军工企业因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便夜以继日地加大开工马力,为军事进攻伊拉克和打击恐怖主义赶造尖端武器和常规武器。军费开支的迅猛增加,也使得军事雇员呈现上升态势。所有这些,都促使美国的军事经济再次死灰复燃,这将对美国经济发展造成诸多负面影响。

新特点

财政政策由平衡预算转向赤字预算

同克林顿时期相比,目前美国财政政策出现的第一个突出特点则是,由平衡预算转向赤字预算。众所周知,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运用财政赤字刺激需求与投资,进而达到刺激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在凯恩斯赤字财政原理指导下,战后几十年来,只要美国经济一旦出现经济危机或疲软,联邦政府便打开赤字的闸门,借以刺激需求和投资,以促进经济走出衰退困境。但在1993年1月克林顿入主白宫后,改变了这一几十年来的经济信条,通过增加税收和减少政府开支双管齐下的办法,短短几年内,一举破除了自罗斯福“新政”便开始通行的赤字财政政策,从财政赤字转向预算平衡,这在西方财政理论界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

然而,好景不长,布什于2001年初上台后,又采取倒行逆施的政策,重新把以往半个多世纪以来的赤字财政重又提了出来。财政赤字扩大,以往采取的主要办法是大幅度增加政府财政开支,此外,减税也是减少财政收入,增加赤字的途径。布什上台后,在扩大财政赤字方面,则采取了双管齐下的办法。一方面,通过增大军费开支和增加用于反恐的政府支出,促使联邦政府财政亦字日益扩大;另一方面,则又运用削减个人投资税率和减少税收类别,导致税收收入大幅度减少,这一多一少,势必把财政赤字的数额极力扩大。据统计,截至到2001年9月底,美国联邦政府财政余额尚有1270亿美元,然而,2003月2月初,美国联邦预算署宣布2003财政年度联邦财政赤字将达3040亿美元。联邦财政亦字占GDP的比例将由2002年的-1.5%迅速上升到-2.8%。

布什政府宏观经济政策新特点:平衡预算转向赤字预算;货币金融政策地位提高;货币政策双重作用;双边主义模式;实施宽松财政与货币政策。

诚然,联邦政府出现财政赤字,可以利用立法形式提高财政赤字上限,通过恢复发行债券集资解决,当然,其负债数额越是巨大,利息支出也愈高,到期收回旧债的政府开支也将愈来愈大。在此情况下,联邦利息率只能下跌不能上升,可是目前联邦利息率已经跌到最低水平,尚无回旋余地,这意味着联邦政府的利息支出只会增加,不可能减少。毋庸置疑,政府利息支出不断上升,显然对联邦政府的财政赤字更加不利。或许联邦政府的财政赤字将上升得更快。这样一来,庞大的财政赤字势必会成为抑制美国经济增长的巨大障碍。

货币金融政策地位更加提高

在上个世纪70年代~80年代,鉴于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在各主要西方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而货币金融政策则处于服从的位置,因而,财政政策用于刺激经济增长的效力明显提高。然而,随着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西方通货膨胀和工业生产的停滞,也就是所谓的经济滞胀,凯恩斯主义的赤字财政政策已无回旋余地,在此情况下,货币政策对付经济滞胀的作用得以明显提高。通过降低货币流通量,促使通货膨胀由高转低,再加上灵活运用货币政策,以至于西方的经济滞帐最终得以消除。可见,货币政策的威力巨大。整个90年代,在财政政策捉襟见肘的情况下,美联储灵活运用增减货币流通量的办法,使得美国经济保持了长达10年的持续增长。

随着1997年7月初东亚金融危机的爆发,1999年~2002年巴西、阿根廷先后发生金融动荡,金融政策地位更加得到美国和其他国家的重视。在出现经济衰退或经济不景气时,美国政府常常采取提高利率和放松银根等途径,目的在于刺激经济景气回升;而当面对经济发展过热或出现通货膨胀时,美联储又采取了紧缩银根和降低利率的办法,迫使美国经济降温,进而实现经济软着陆。目前,货币金融政策,在美国宏观经济政策中可以说是得天独厚,而财政政策在美国经济政策中的地位则明显下降。宏观经济政策中财政政策的地位下降,使货币金融政策的地位大为提升,这本身就是美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一大突出特点。

货币政策的双重作用

在上个世纪80年代~90年代,美国货币政策在抑制通货膨胀和适度刺激经济增长方面作出了贡献。在进入21世纪之后,货币政策在对付通货紧缩和刺激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则更加突出。由于通货紧缩是当前美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致命大敌,所以,如何对付通货紧缩成为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各国的重要课题。正因为货币政策肩负抑制通货紧缩和刺激经济增长的双重使命,因而方成为美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又一突出特点。

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认为,美国没有通货紧缩,然而,事实上,美国至少在企业和金融业中存在着严重的通货紧缩,尽管美国的通货紧缩不像日本和亚洲国家与地区那样严重。在医治通货紧缩方面,美国采取的政策措施是,一方面美联储吸取日本的教训,采取提前下手的办法。美国经济目前虽然疲软,但还不至于大幅降低联邦基金利率,为了对付通货紧缩,美联储于2002年12月5日提前降低联邦基金利率0.5个百分点,企图通过大幅度降低利率,不使通货紧缩继续恶化;另一方面,联邦政府利用美元贬值的办法,促使美国商品和劳务增加对外输出,试图以此缓解通货紧缩。显而易见,在通货紧缩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利用美元贬值推动外贸出口,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把通货紧缩推向国外。日本和东亚一些国家治理通货紧缩采取的办法对美国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在对付经济疲软问题方面,美联储灵活地运用短期利息率和长期利息率达到既防止通货膨胀死灰复燃又抑制经济不景气的目标。格林斯潘时刻对通货膨胀的回升予以高度重视,只要一发现通货膨胀苗头,便立刻运用短期利率抑制通货膨胀的上升;而在对付经济疲软问题上,美联储则使用长期利率促使资本收益投资在中长期内有所回升。因为资本收益投资主要是用来刺激企业投资,它通常在较长时期内发挥效力。这种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的结合,既控制了通货膨胀的上升,与此同时,又对经济不景气发挥了正面效应。预计,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的有效结合,可以使美国经济至少在2003年下半年达到低通货膨胀下的较快增长。

面向全球的双边主义模式

美国上任总统克林顿尽管热心于美洲自由贸易区建设,但是,由于没有得到美国国会关于“快速处理权”的授权,使他在组建西半球自由贸易区方面基本没有新建树。与克林顿相比,现任总统布什不仅关注美洲自由贸易区建设,而且,也把双边主义推向全球。这是布什政府的双边主义有别于克林顿政府的地方,同时,也是当今美国对外贸易政策,即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值得瞩目的新特点。布什之所以能够把双边主义推向全球,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他从美国国会手中拿到了上方宝剑——贸易促进权,即“快速处理权”,倘若没有从国会得到“先斩后奏”的授权,布什也不大可能实现其把双边主义推向全球的目标。在把双边主义推向全球方面,他首先关注的是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布什不仅与智利签署了自由贸易协议,还与中美洲国家加快了自由贸易谈判的步伐,进而最终把NAFTA推向整个拉美地区,达到其组建西半球自由贸易区的目标。

除此之外,布什还想方设法把自由贸易协议推向美洲以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布什首先关注的一个地区便是亚洲地区,在这里,美国不仅有其切身利益,同时,该地区,特别是中国当前还是全球经济最有活力的国家。有鉴于此,美国在完成与新加坡的自由贸易协议后,为了不至于落在中国和日本后面,还打算尽快签署其与东盟的自由贸易协议。

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美国宏观经济政策趋势:推行紧缩财政政策;实施中性货币政策;美元贬值势在必行。

不仅如此,美国在实现其双边主义目标方面,还 实施了其在全球全面开花的政策:

在中东和地中海地区,美国与约旦在2001年签署了自由贸易协议,早在1985年同以色列缔结了自由贸易协定。

在南半球,美国于2000年与澳大利亚就有关自由贸易协定问题进行磋商,预计不久美国与澳大利亚的自由贸易协议便可大功告成。

在大西洋地区,美国早在1995年12月便提出与欧盟缔结自由贸易协定,拟建立大西洋自由贸易区。2002年英国也提出建立大西洋自由贸易区的构想,美国立即表示赞同。应当强调指出的是,美国推行的双边主义全球化构想,是其全球经济贸易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最终目标是与日本和欧盟争夺势力范围。

宏观经济政策转向宽松财政与货币组合

在克林顿总统时期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搭配形式为,紧缩财政政策和放松货币政策的混合经济政策。然而,布什就任美国总统后,美国宏观经济政策与克林顿时期相比发生了戏剧性的新变化:面对经济再次陷入衰退,美联储被迫12次降低联邦基金利率,试图以此推动经济复苏;与此同时,布什政府还通过大幅度减税和大力提高军费,从减少财政收入和增大财政支出两方面推动财政政策的放松,并拟用此办法,在债券市场筹集资金,促使美国经济转危为安。诚然,实施宽松的财政货币金融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发展,但是,实施宽松的财政政策却使平衡预算再度变为赤字居高不下,这本身就成为抑制经济长期增长的一大阻力。可以看出,同紧缩财政与放松货币的混合经济政策相比,实施双宽松的财政与货币政策,是美国宏观经济政策组合的一个显著新特征。

新趋势

种种迹象表明,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的新变革,美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还将会发生某种变化:

(一)推行紧缩的财政政策

根据预测,在2003财政年度联邦赤字高达3040亿美元的基础上,2004财政年度赤字将上升到3070多亿美元。随着联邦财政赤字的迅速上升,美国国会将运用立法手段迫使布什政府采取紧缩财政政策。现任总统布什的父亲——老布什于1989年初担任美国总统时,正是美国国会通过法令严格限制联邦财政赤字的关键年头,老布什在国会的压力下,不得不采取了抑制财政赤字的紧缩政策。现任总统布什尽管还在实施减税政策和扩大政府开支的政策,但当财政赤字大幅上升而无法控制时,国会势必将出面运用法律阻止赤字的进一步攀升。到那时,紧缩的财政政策势在必行。

(二)货币政策的中性目标。

当前美联储不管是采取降低利率的政策,还是提高利率的措施,都是一种人为的行为。按照弗里德曼的货币市场化的经济理论,人为实行各种货币政策,不利于货币市场的预期变化。所谓中性的货币政策就是按照市场运行规律,货币当局让货币按照市场规律行事。当然,实施中性的货币政策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经济形势必须处于稳定之中,经济发展过热或陷入经济衰退,都不可采用中性的货币政策。据预测,美国经济2003年下半年会出现好转。到那时采取中性的货币政策方会适宜。因此,2003年~2004年美国经济形势好转后,美国实施中性的货币政策可能性较大。

第9篇:林下经济政策范文

实施分类经营管理在此基础上,林业企业应该进一步扩大市场,拓阔林业产品的销售渠道,使林业企业能够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并在此基础上投入更多的资金推动企业向集约化发展模式转型,更进一步改革与更新技术和设备。具体地说,林业企业应该以生态林业为基础,可以逐步开发旅游、原料、果品、花卉等不同的林业产品,并针对不同的林业产品进行分类管理。这就能够针对不同的市场需求进行分配,极大的提高市场占有率,最大化实现生态林业价值。以林业旅游为例,林业企业不但可以通过开采林业资源增加经济收益,同时可以发展林业旅游,减少对林业资源的采伐力度。从某种意义而言,林业旅游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方式,但也容易造成林业资源的毁坏。这就需要林业企业在开发林业旅游资源的同时注意尺度的把握,不能只为了增加经济效益而舍弃环境效益,最终导致林业资源在大量的人流中遭到毁灭性的破坏。通过分类经营管理,其本质在于规范林业经济,引导林业经济在市场中得到快速的发展。在分类经营管理的背景下,林业企业才能够更合理的开发各种林木资源,将林业资源最大化的转变为经济效益,快速提高企业自身的实力,并推动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政策的推动和支撑

从宏观的角度来说,要真正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必须要有相应的政策和制度进行推动和有力支撑。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政策,约束林业企业的行为,使林业企业能够正视环境效益,加快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推动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设。首先,政府需要加大对可持续发展的宣传力度,必须要让众多林业企业深刻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其次,政府从法制建设的角度开展工作。其一,政府要进一步完善《森林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滥砍滥伐等现象进行更严厉的打击,对企业进而保护林业;其二,政府可以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来推动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以制定相关的方针政策,例如,税收对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支撑作用;其三,政府应该加强法制宣传,避免法制法规没有认真落实与贯彻。最后,政府要加大对林业企业的监督和管控力度,要加强对在职的督查人员进行考核及监督,对林业企业的行为进行约束和管控。政府应进一步推动民主监督机制的发展,通过群众的力量对林业企业进行监督,使其受到更有强度的约束和限制,避免其为了经济效益而损害环境效益。

3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