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林下生态经济范文

林下生态经济精选(九篇)

林下生态经济

第1篇:林下生态经济范文

关键词:都市生态农业;林下经济;前景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信息化、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导致温室气体增加、生态环境恶化,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随着以上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生态危机等发展障碍。面对新形势,我国现代农业最根本措施是利用发展方式与技术将农业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进行实现,并将农业发展层次与实力进行提升。因此,改变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式,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都市生态农业发展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该模式能够促进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而都市生态农业的重要形式之一为林下经济。

1都市生态农业发展

就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趋势而言,由于现在都市经济的增长方式为挤压式,因此未来环境的治理与修复成本均会不断地升高。有许多实践证明,都市农业的发展方向只能是发展都市生态农业。发展都市生态农业能够加快我国各地都市的生态农业的发展速度,并能够同时获得生态、社会以及经济等多重效益,还能为生态农业与现代都市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2林下经济的含义与作用

2.1什么是林下经济我国的林下经济兴起于21世纪初,目前,林下经济已经成为我国都市生态农业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林下经济能够将林业生态资源与林下空间进行充分地利用,并对农林牧产品的综合开发、观光旅游、养殖、林下种植等进行大力地发展,从而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与生态等综合效益。在都市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都市生态区与近郊区能够将林业产业生态的优势进行充分地发挥,并加速林下经济开发的发展。近年来,林下经济不断地得到国内外专家的重视,在国外,都市生态农业发展相对较早的国家如德国,该国高度重视都市农业的生态发展,并以“森林城市”作为发展目标;国内如天津、上海以及北京等大城市也加入了发展都市生态农业的行列中,如今,北京已将林下经济作为能够使农民增收、促进首都生态发展的重要经济发展模式。

2.2林下经济的作用

林下经济能够将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等多重效益进行同步实现。近几年,国务院出台了将林下经济发展进行加快的相关意见,以便能够更好地加快林下经济的发展速度,并使其多重效益得到充分地发挥。林下经济不仅能够使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等多重效益得到发挥,而且还能够使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有效地保护,并使农民的收入得到增加。

3林下经济的发展模式的选择与对策

3.1发展模式的选择

由于都市林下经济具有特殊的社会功能与发展空间等客观环境因素,因此,在选择林下经济的发展模式时,应对以上特殊的客观因素进行充分地考虑。林下经济的发展模式必须符合以下几个条件:第一,对城市需求必须进行服从,发展模式必须服务于都市的现代化发展,并将都市林业的空间地位进行突显;同时将服务业、工业、林业、农业等多个产业进行联动,将林下经济的都市服务功能进行最大限度地开拓。第二,由于林下经济能够将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与相关服务、技术的领先发展等进行维持,并具有修复保护环境、防止城市污染等功能,因此,在选择发展模式时,应将城市旅游休息市场的优势进行充分地发挥,并将林下旅游、休闲体验等林下经济项目进行重点地发展。

3.2对策

第一,加大投资力度。能够将我国现代农业的生态化发展得到实现的重要决策是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由于林业经济是产出与投入均相对较高的产业之一,若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相应的效益与规模则难以产生。因此应加大对林下经济的投资力度,并对农民发展林下经济进行鼓励与支持,同时将生产水平进行提高,并对农民保护林业的生态环境以及积极发展林下经济的态度进行充分地调动,从而使林下经济的产业集群得以形成。第二,因地制宜,注重个性化培育。发展林下经济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才能使林下经济的特色发展得以实现。第三,建设林下经济技术体系。林下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如何将技进行突破,只有将技术进行创新,才能使林木与其他生物的综合效益得到充分发挥,并使林下经济高产出的现象得到维持。

4结语

第2篇:林下生态经济范文

关键词:生态保护;林下经济;可持续发展;探索

中图分类号:S7-9文献标识码:A

1试验区概况

实验区位于天祝县哈溪林场护林口天然林,65林班20小班,面积40hm2。

表1实验区林地条件

名称地貌坡向坡位坡度可及度土壤类型土壤厚度哈溪护林口中山西北坡下15°将可及灰褐土100

实验区用地广阔,气候条件适宜,适合林下经济发展,同时土壤肥沃、土壤湿度、温度适中,对林下经济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2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对实验区进行等比划分,以13hm2为1个实验区,排序为1、2、3号实验区,以林菌、林牧、林禽模式为主。边缘区用彩钢板进行封闭。深秋季节,对1、2、3号区域密植互叶披肩草,对野生菌进行移植,覆盖1号实验区,等待雨雪浸透、坐实。开春5~6月份,2号区域投放绵羊200头,3号区域投放珍珠鸡2000只。7~8月份,对2、3号实验区粪便进行清扫,堆积发酵,覆盖至1号实验区,同时对1、3号实验区互叶披肩草进行收割,储藏,开春进行绵羊伺养。进入冬季以后,2、3号区域进行轮换,在1号区域进行适当投放。

3研究的结果与分析表3产值情况统计表

区域〖〗面积/hm2类型投入/万元产出单价收入/万元113菌类260000kg8元/斤48213绵羊26500只800元/只40313珍珠鸡1025000kg5元/斤12.5

从该表格的数据中作出分析,1号区域以野生菌类为主,劳务费以每年2万元计算,净收入46万元;2号区域养羊200只,投入16万元,饲养费7万元(包括冬季、产羔季节伺料的购买),劳务费3万元,每只羊年产2只羊羔,净收入14万元;3号区域养珍珠鸡投入5万元,饲料2万元、劳务费3万元,产蛋净收入12.5万元,成年鸡出售20万元。总收入92.5万元。同时成年羊每只产羊毛6kg,羊羔每只3kg,共计2100kg,20元/kg,共计4.2万元,此项收入可用来补充植被恢复。从林木生长情况分析。

从该表格的数据中可以明显看出,在青海云杉林中进行林菌、林牧、林禽模式的发展,在促进经济收益的同时,可以有效的促进林木生长,维持生态平衡,有效地促进林下经济与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对林下经济的有效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生态可持续循环如图1所示:图1生态可持续循环图林下经济与林地之间将不再存在林木矛盾,相反是协调稳定、增收致富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林下经济的发展使林业经济、林木矛盾等环境有了有效的改善,同时对林区稳定、小环境治理、森林植被恢复提供了有效的改善,促进了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循环发展。

天祝县虽地处高寒冷凉地区,但生态环境好,污染源少,天然林分布广面积大,都分布于沟谷河滩且临近村庄,光热条件充足,交通相对便利,具有发展林下经济的自然优势。同时,农牧民生产方式单一,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按照试验区的对比探索,在高寒冷凉地区,发展林下林牧、林菌、林禽,是林业可续开发为基础,循环再生产为主体,立体经营开发为经营模式的新兴产业结构,它不但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也有利于国家森林资源的保护,有利于社会环境的净化,也有利于人们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的改变,总之一句话,一切为了健康,一切为了绿色,一切为了环境。可以说,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社会性工程,是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再生工程,是绿色生态资源再生和可持续利用的环保工程,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社会性产业工程。它是保护和优化原生态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带动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是当代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项目,是一项新的产业格局。

参考文献

[1]于小飞,吴文玉,张东升,等.林下经济产业现状及发展重点分析[J].林产工业,2010(04).

第3篇:林下生态经济范文

1林下生态经济产业概念与内涵

林下生态经济产业,是在林下经济概念基础上提出的,林下经济虽然还是新名词,没有统一定义,但已有许多不同的表述。大多专家、学者乃至基层科技工作者都偏重对经济方面的作用进行定义。最近,有两位学者从生态经济学的角度,对林下经济的概念与内涵进行了表述。国家林业局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的张东升、于小飞(2011)对林下经济归纳出5个方面的要义:(1)以林业用地(尤其是山区林地)为主要活动范围,包括与之相连的生态文化资源;(2)它以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工程为基础理论;(3)它以获得经济、生态与社会的综合效益最大化为直接目标;(4)以合理布局、充分利用林下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为基本思路;(5)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原则[1]。北京林业大学的翟明普(2011)认为:林下经济是指以林地资源为基础,充分利用林下特有的环境条件,选择适合林下种植和养殖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物种,构建和谐稳定的复合林农业系统,或开展其他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以取得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而发展林业生产的一种新型经济模式[2]。

2杭州市发展林下生态经济产业的可行性研究

2.1发展林下生态经济的必要性“十五”以来,杭州市按照国家、省森林分类区划界定技术标准和有关要求,建设了大量的公益性生态林。共区划生态公益林面积56.5万hm2,占全市林业用地面积的49.3%。将生态公益林建设列入林业十大工程,按照森林生态区位的重要性、生态功能的脆弱性和资源保护的特殊性,对位于以水系为主的钱塘江、太湖二大源头汇水区、大江大河两岸、大中型水库(湖区)周围,以重要交通干线为主的国道、省道、高速公路两侧,以生态保护为主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集中连片的阔叶林、破坏后难以恢复的森林生态脆弱区等重要生态区位的公益林,纳入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实施强制性的禁伐保护措施,采取封山育(护)林、生态补植、林相改造、生态经济利用等定向培育技术,逐步提高生态公益林的资源质量,逐步增强森林资源的生态功能,逐步构筑杭州大都市的绿色防护体系,保障城市的生态安全,提高人居环境的生态质量,促进社会的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十一五”期间,全市坚持生态优先,森林面积从106.13万hm2增加到108.45万hm2,活立木蓄积量从3342.00万m3增加到4349.72万m3,森林覆盖率达到64.44%,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名列首位。杭州市的生态公益林建设已初具规模,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但在如何协调生态的长期综合效益与农民近期现实利益的关系上已暴露出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杭州市林业用地日趋紧张,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矛盾将更加突出,对于发展林下生态经济产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2发展林下生态经济产业的可行性

2.2.1发展林下生态经济产业是政府的要求与导向我国林下套种或间作蔬菜、棉花、小麦、花生等作物非常普遍,但把林下空间作为资源进行产业化开发始于21世纪初,随着林下生态经济活动成就的取得,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总理在辽宁抚顺农村考察时提出:“能够保护好生态环境,发展好林下经济很重要”。2010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要求,要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种养业。林下生态经济发展被提到了一定的战略高度。同时,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林下生态经济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环境。

2.2.2林下种养生态经济产业已经起步根据杭州市生态条件和主要林相结构特点,已经筛选了几种适宜杭州市林下种植、养殖等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某些相关技术比较成熟,基本摸清了杭州市特别是淳安县林地结构特点,林下种养模式开始规模化示范。如:千岛湖主体经营者淳安县新安江开发总公司长期从事森林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研发的发明专利《马兰生态型仿生栽培方法》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是迄今为止浙江省淳安县林业行业首个独立完成的发明专利。在森林蔬菜有机栽培、加工和功能性产品的开发上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森林蔬菜开发利用和示范推广提供了技术支持。建立林下种植、养殖、游憩三大林下生态经济产业发展示范区8个。推广林下种植2个、林下养殖3个、林下游憩项目3个,实现年产值1134万元,年利润235万元,年税金75万元。

2.2.3林下生态经济产业与森林旅游业有机结合,为社会经济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森林中富含负氧离子和大量的新鲜空气,步行或在森林下休闲娱乐,对增进人体心理和生理健康具有积极作用。研究表明:林下广场调节城市小气候的功能最佳,人体舒适度最好,是夏季人们户外活动的较佳选择。森林的健康经营,无论从森林本身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还是从森林对于人类健康的影响角度,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充分发挥杭州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开发林下游憩,有望实现林业和旅游双赢。

3林下生态经济产业发展模式

林下生态经济产业发展模式雷同林下经济模式。林下经济模式表述很多,如:浙江省林业厅(2011)最近进行了林下经济调查,全省年实现林下经济效益826亿元,并将林下经济发展分为高效经济林、笋竹开发、林苗一体化、林粮套种、林禽共养、复合经营、休闲观光等7种模式[3];胡奕锋等(2011)调查,根据林地资源及社会经济条件,淳安的林下经济主要选择在山核桃、板栗、毛竹、油茶、柑橘、杉木用材林等11个树种下实施,实施总面积1976.60hm2,总产值达到5054万元。其中,山核桃林1816.27hm2,占实施面积的91.7%。目前林下生态经济栽培模式主要有林+林、林+草、林+药、林+粮、林+桑、林+茶、林+畜等模式[4]。海渤(2010)提出林菌、林禽、林—草—牧复合经营、林药、林粮、林油、林菜7种模式[5];李彦玲(2011)认为要发展能源型、园林资源型、畜牧业型、林药型、菜果型林下经济,并从有利于政策的执行、统筹林地整体经营、信息利用、技术扶持、人力资源合理利用出发,主张林下经济发展应该以国有林场为主力[6]。尽管众说纷纭,但万变不离其宗,都可以归结为林下种植、养殖、游憩三大类。其中林下种植包括林下药材种植、林下食用菌培育、林下野菜栽培、林下牧草和绿肥种植、林下育苗和经济林培育;林下养殖包括林下畜禽养殖和特种经济动物养殖;林下游憩包括森林旅游观光、林下休闲娱乐等。适宜淳安(含千岛湖)乃至杭州市的林下生态经济产业发展模式。笔者认为发展林下生态经济产业宜以国有林场为主力军。通过林分改造方式,林下带状、块状、点状补植南方红豆杉、油茶、杨梅、柿、杨桐、茶叶等经济树种林下种植模式;利用森林发展畜牧养殖和野生动植物驯养繁殖开发,林下养殖山鸡、草猪等,丰富菜篮子供应的林下养殖模式;围绕生态文化游憩定位,坚持在生态游憩中渗透生态文化教育,将部级良种基地以及独特的文化和山水人文底蕴相融,森林休闲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使观光旅游、乡村旅游形成良性互补,并吸纳带动周边乡村农家乐发展的林下游憩模式[7]。

4林下生态经济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

4.1存在问题就杭州市而论,目前发展林下生态经济主要存在的问题有:(1)林下生态经济技术研究方面。由于林业周期长,做到长短结合,是林下生态经济的出发点和目标,而在技术层面上,遗传改良、选育、栽植等依然沿袭传统方法,真正实现安全、高产、高效,大有文章可做。(2)林下生态经济产品的生产经营加工方面。如何拉长林下生态经济产业链,发挥集群作用,提高经济效益,是直接影响林下生态经济发展的瓶颈。(3)林农在林下生态经济产品的营销渠道方面。大多林下生态经济产业还没有统一组织和协调,容易造成生产无序化,缺乏品牌经营渠道;同时在管理上缺乏对林下生态经济产业的整体布局和区域分布。

4.2制约因素顾晓君等(2008)认为发展林下生态经济的制约因素:(1)好的项目从哪来;(2)启动资金谁提供;(3)经营风险如何防;(4)市场如何开拓;(5)基础设施要加强[8]。发展林下生态经济产业主要归结为2方面的制约:一是生态方面,科学地揭示和正确地掌握不同环境条件发展林下生态经济产业的潜力,做到因地制宜发展;二是经济方面,作为一个产业链,推进规模化、基地化、标准化生产,并非易事。

5林下生态经济产业发展方向

5.1指导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市场经济规律,以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企业增效益为宗旨,以产业技术为支撑,整合多种资源,按照区域化、标准化、产业化、市场化的发展思路,建立以林为主,林下种植、林下养殖、采集加工以及森林景观利用等相结合的复合经营林业,延伸林业产业链,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最大限度地提高综合经营效益,提高农民的幸福指数,使林农形成一种新的更好的生存生活方式。

5.2发展原则

5.2.1坚持生态经济原则在确保森林资源安全的前提下,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和生产经营习惯,选择、推广切合本地实际,适宜本地区林下产业发展模式。重点开发用材林地、经济林地林下资源,采取“适宜、适当、适度、适用”的方法,确保林地可持续发展[9]。

5.2.2坚持集约经营原则聚集生产要素,重点培育区域化的特色基地与专业市场,强化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建设,注重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配套发展,加快形成种养加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体系。

5.2.3坚持科技兴林原则发挥科技在林下生态经济发展中的突破、带动、支撑和引领作用。搞好科技创新和科技示范,特别是在种苗培育、病虫害防治、林产品加工等方面加强科技服务。

6林下生态经济产业发展保障体系

6.1切实加强领导,做好协调管理把林下空间作为宝贵的战略资源来看待,把开发林下生态经济作为一项长期的发展战略,成立林下生态经济产业开发领导组织,积极给予并向上争取政策扶持。林下产业属于新兴产业,要加强资源协调管理,制定林下产业区域、产品调整规划,合理布局林下生态经济产业结构。注重林下生态经济产业引导的超前和适度性,及时开展阶段性总结和思路梳理,防止一味行政推动,引起产业、产品和规模结构性失衡,引导林下生态经济产业深入发展。

6.2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规范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建立林权交易中心和林产品专业市场,大力开展林权抵押贷款,推进森林保险,拓宽融资渠道,支持林下生态经济发展。按照性质不变、渠道多样、捆绑使用的原则,发展林下生态经济与农业综合开发、经济结构调整、畜牧养殖、扶贫开发、科技推广等项目,在资金使用上完全可以有机结合起来。

6.3坚持典型示范,发挥辐射作用实施林下生态经济试点,动员、引导农民利用丰富的林地资源优势,探索林下生态经济等多种复合经营发展模式。建立一批不同类型的林下生态经济特色产业示范园区,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做大做强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带动林下生态经济产业发展。

第4篇:林下生态经济范文

关键词:森林;生态经济;生产力;林业生产;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S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2-0-01

中国林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究竟应建立在什么样生产力的基础上,这是林业经济学界应该关注的主要问题。当大家把注意力放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同时,有人也提出了文化力。但是,在充分发挥社会经济生产力的同时,要把自然力放在什么位置,却被不少人遗忘了。本文主要研究森林生态经济生产力概念,探讨森林生态经济生产力组成,分析森林生态经济生产力发展策略,为我国林业部门在森林生态经济生产力方面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借鉴。

一、森林生态经济生产力概念与特点

1.森林生态经济生产力概念

森林生态经济生产力主要指的是,人们充分利用科学技术,通过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对于森林进行生产与开发的过程,这种生产与开发是建立在生态环境以及森林资源的基础之上,通过林业生产,将森林本身所固有的自然资源生产力转变为森林经济生产力。通过这种生产力的转变,使得人们对于生产、生活所需要的物资与服务不断的得到满足,进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与能力。同时,有关学者对于森林生态经济生产力,还有着另一方面的解释:人们通过对于森林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获得自身需求的物质,同时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做好对于森林资源生态经济系统的保护,从而不断改善森林产品的质量,促进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提升。

2.森林生态经济生产力特点

森林生态经济生产力是建立在森林经济生产力与森林自然生产力的基础之上的,是在森林经济生产力与森林自然生产力的相互转化过程中逐步实现的。森林自然生产力是森林自身对于所具有的能量与储蓄资源的可再生发展,是将森林资源本身所具有的物质与能量的循环、积累与转化。对于森林自然生产力,如果有过多的人为干预,或者是为了开发森林资源,过多的注入经济资源,都会直接导致森林自然生产力的下降。将森林的自然生产力转化为经济生产力,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不是短时间可以完成的,而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在森林自然生产力与森林经济生产力的不断转换过程中,从而实现森林生态经济生产力的提升。

二、森林生态经济生产力组成

通过以上文章篇幅我们可以得出,森林生态经济生产力是建立在森林经济生产力与森林自然生产力的基础之上的。森林生态经济生产力所包含的内容是众多的,不仅仅包括森林经济生产力、森林自然生产力,而且还包括着森林生产力等。要想改善森林生态经济生产力,就必须要提高森林经济生产力与森林自然生产力的相互转化效率。森林生态经济生产力的提升,不仅仅是这几种生产力的简单相加,而是各种生产力之间的耦合过程。正是因为如此,森林生态经济系统所呈现出来的结构层次极为的明显。

首先,森林自然生产力,森林自然生产力是以森林生态经济生产力为基础的,包含着物质循环、能量转换以及物质能量积累等过程。森林自然生产力包括两大方面,一个是森林自养者生产力,另一个是异养者生产力。无论是自养者生产力还是异养者生产力,都可以迅速的提高森林自然生产力水平,实现森林自然生产力的可持续性。其次,森林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融合中,形成森林经济生产力。森林生态经济生产力是以土地为基础的,因此其自然因素的成分比较大,如果在森林生态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没有人为的加入社会、经济的力量,森林生态经济生产力还是会得到迅速的提升。为此,德国著名的林业学家提出了“近自然林业”的思想,尽量减少人类科学活动以及生产对于森林生态的浸入。

三、森林生态经济生产力发展策略

通过对于以上森林生态经济生产力有了深入的研究之后,我们针对森林生态经济生产力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森林生态经济生产力发展策略,希望可以为有关部门以及专家学者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笔者根据多年的林业管理经营经验,加上通过对于林业经营参考文献的搜集,总结出了以下森林生态经济生产力发展策略:第一,健全林业经营单位。做好森林生态经济生产力发展,必要环节就是要建立和完善林业经营单位,发挥林业经营单位的地位以及职能,根据当地林业生产实际需求,制定出不同的森林林业发展制度。第二,加强林业科学研究。当前来看,我国在森林生态经济生产力发展方面的科学研究还是极为薄弱的,林业研究无论是从宏观性还是从先进性方面,都是极为薄弱的。林业经济往往只是政府进行的简单宣传,而对于自身森林生态经济生产力科学研究深度与水平远远达不到。第三,做好林业宣传。森林生态经济生产力发展不仅仅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而且还需要最广大人民的积极参与,动员所有力量参与到森林生态经济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为此,政府需要以身作则,清除官办林业的余毒,将广大的人民群众带入到森林生态经济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来。否则的话,森林生态经济生产力发展很难得到顺利开展。

总结

综上所述,理论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是真实可行的,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展。我国现在的林业发展还处于非常幼稚的阶段,虽然有了一些理论,但在实践中处于非常无着的状态。因此,森林生态经济生产力发展不仅仅需要理论研究,更为重要的是做好实践论证。深入研究森林生态经济生产力发展现状,创新森林生态经济生产力发展策略,是今后我国林业部门在森林生态经济生产力方面的重要方向与课题。

参考文献:

[1]张建国.森林生态经济生产力与林业生产发展[J].林业经济问题,2010(02).

[2]石广义.中国西部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2011(23).

[3]宁哲.我国森林生态与林业产业耦合研究[J].东北林业大学,2012(45).

[4]荆立新.东北国有林区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东北林业大学,2012(12).

[5]安云芳.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经济系统良性循环度量研究[J].东北林业大学,2010(05).

第5篇:林下生态经济范文

关键词:林业;生态经济;发展原则;发展路径

当下,国家面临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且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林业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部分,减排作用突出,但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林业生产不稳定,生态系统越来越脆弱,讨论林业生态经济发展路径显得尤为关键。

一、发展林业生态经济的原则

1.坚持将生态效益作为基础

随着国家经济事业的快速持续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土地荒漠化、盐渍化等速度不断加快,水体污染、河流干涸等形势日益严峻,且酸雨、干旱频发,严重阻碍经济的全面深入发展。尤其是大气氧气浓度的降低、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对社会发展及人类生存造成极大的危害[1]。这就要求各地区在发展林业生态经济时要坚持将生态效益作为基础,发挥林业作为环境建设主体的重要作用,有效解决环境问题。

2.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

林业具备双重属性,不仅要承担生态建设责任,还要从事经济建设。在过去处理经济建设、生态建设的相互关系上,人类走了很多的弯路,一味建设经济而忽略建设生态,或只注重生态建设而忽略经济建设,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威胁人类的生存与生活,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失衡。鉴于此,在发展林业生态经济时就务必要将经济建设、生态建设的关系处理好,有机结合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在建设生态体系的同时考虑建设林业产业体系,尊重生态规律、经济规律,坚持生态效益优先,在发展林业经济的同时加强生态建设,做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

二、有效发展林业生态经济的路径

1.建立健全林业分类投资模式

最近几年,政府部门不断加大对林业的投入,使林业经济发展取得突破,创造的经济效益也较高。然而长时间以来,各地区林业发展主要依赖中央的财政投入,无法满足林业经济建设与发展需求,所以急需构建以中央为主体、地方为配套、鼓励私人投资的林业分类投资模式。具体做法有:依据当地森林资源的种类及数量,明确公益林的投资主体;参照当地森林覆盖率的大小,明确适应当地森林资源的投资规模;针对公益林在当地林地面积中占据较大比例的地区,应把国家确定为当地林业投资的主体,地方政府则要配合投资。另外,要依据经济效益的高低及主要的受益者,合理区分各地区商品林投资主体。商品林的主要效益受益对象是营林者、地方政府,因而商品林投资的主体应是地方政府。其中,个人有较高收益且适合私人投资的经济林、速生丰产林,应大力挖掘个体及民间闲置资金等私人部门的投资潜力,以私人投资为主、政府少量补助为辅,缓解政府资金压力;个人收益较低的薪炭林、用材林,则应将政府作为投资主体。通过分类投资模式的建立,为有效发展林业生态经济提供可靠的资金支撑。

2.推进林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

一方面,注重建设林木良种繁育基地。生产种苗对林业经济发展而言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超前性的工作。各地区要将建设林木良种繁育基地作为基建项目,集中财力、人力、物力、技术等力量建好林木良种繁育基地,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提供高科技、高标准以及高效益的种苗,推动基地林木种苗生产与管理再上新台阶,促进林业经济现代化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大封山育林力度。封山育林是在林业经济发展实践中践行生态经济原则的有效方法,与可持续发展要求相符。封山育林能为改善林种结构、林分结构、提高单位蓄积量等提供路径。同时,常绿阔叶林拥有很强的系统性、稳定性,不仅抗干扰能力强,且生物量大,生态防护能力强,是顶级的自然演替群落[2]。通过进一步增加封山育林力度,森林群落将朝着自然演替的路径健康发展,建成演替顶级群落,即常绿阔叶林,有效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性。

3.科学利用与全面保护相结合

森林是有机整体,为长期永久利用森林资源,人们不仅要科学开发并利用森林资源,还要全面保护。如果一味利用而忽视保护,势必会造成森林资源枯竭,对生态平衡造成破坏。反之,如果不利用只保护,这在经济尚不十分发达的国情下难以确定保护效果。所以在有效发展林业生态经济时要对采伐森林资源的量进行严格控制,大力保护既有森林资源。同时,全面增加造材、制材、采伐以及木制品加工等剩余物的利用率,充分利用原木;走综合发展、立体开发的道路,把森林保护、木材产业发展、综合利用森林资源等有机结合在一起;科学经营公益林,最大限度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提升林地的生产力,从而增加森林蓄积量,采伐利用无法发挥生态效益的森林林木。

4.完善构建林业生态文化体系

一是大力发展生态文化,包括森林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生态旅游文化、绿色消费文化等,弘扬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深刻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营造良好的尊重、善待、热爱自然的氛围。二是规范政府决策行为,使其对促进自然和人的和谐发展有利,从而依托科技进步提高利用资源的效率,去那么发挥林业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与社会功能,满足林业经济发展的多样化需求,提升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水平。三是将强化生态道德教育视作突破口,推进建设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立起生态道德教育基地,大力宣传生态典型,强化全民生态意识、责任意识,促使全社会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三、结语

在实践中,各地区要回顾发展林业经济的历程,严格遵循林业生态经济发展原则,探索并实施更多有效发展林业生态经济的措施、路径,从而调整林业结构,完善林业分类投资模式,推进林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实现对林业资源的全面保护以及科学利用,依托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建立进一步激活林业生态经济发展动力,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帅群.生态林业循环经济的有效发展策略[J].现代园艺,2016,(10):162-163.

第6篇:林下生态经济范文

关键词:林业生态;发展;途径;云龙县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5-0108-02

1 引言

云龙县位于大理、怒江和保山三地州交界的接壤地带,是大理州中最边远的山区县。在地理条件的限制下,保山、沪水与永平之间只有一条公路连接,云龙县的大多数地区都是封闭山区,林业资源开发受到制约。云龙县的国有林地面积为79453 hm2,占云龙县林业用地面积的24.3%,森林覆盖率高达64.8%,可见其林业资源、生态环境资源异常丰富,但林业发展现状不容乐观,由于在发展林业产业的同时忽视了生态建设,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因此,急需探寻行之有效的林业生态发展途径。

2 林业生态的内容及其本质

林业生态要求有机结合经济学与生态学原理,采取系统的规律及方法将林业资源使用的持久性充分发挥出来,将生产力的提高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共赢作为目标,注重实现最大化的林业发展效益。林业生态的本质是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同时采取林业经营管理模式来改变以往以生产方式为主导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以求获得可持续发展林业生态效益,促使林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实现和谐发展[1]。

林业生态的内容具体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林业生态的发展应具备持久性,要从绿化的角度入手,确保林业发展的长期可持续性;二是以现有林业状况为依据,重点抓好林业生态工程,以确保林业能取得良性发展,推动林业经济能够稳步回升;三是扩大森林培育面积,有效提升总体林业经济价值,在减少林业资源消耗量的同时发展林业生产,使林业资源基础得到巩固;四是进一步建立健全林业发展总体规划,基于区域性的林业生态发展来开展保护林业资源的工作。

3 云龙县林业生态发展的意义

3.1 技术意义

林业生态发展主要是一种恢复、保护和发展生态林业系统的规划措施,为解决环境危机、生态问题等提供条件。只有大力发展林业生态、做好森林资源保护工作,才能确保云龙县避免不必要的林业资源损失。在造林上,林业生态发展要求云龙县务必依据相应管理条例开展造林工作;详细制定造林施工设计,并按照设计落实造林施工,同时做好造林的检查验收工作;在林业生态发展中全面推行混交林发展,注重抚育幼龄、中龄阶段的林木,有效提高造林生产力。

3.2 经济意义

对云龙县林业生态发展而言,培育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是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最主要的目标;平衡、完善森林生态系统不仅能促使林业经济效益得到提高,还能不断提高林业生态效益,一旦云龙县的森林生态系统遭遇破坏,不仅生产能力会明显衰退,还会减少森林的其他功能与附加效益。如今,云龙县森林生产力只发挥出了森林整体生产力的一小部分,开发、恢复和提高森林的生产力势在必行,而林业生态发展能为其带来重要的经济意义。

3.3 现实意义

从一般原理的角度着手,云龙县若能做到科学统筹、合理开发,那么具备再生性的林业资源就能持续为云龙县的经济建设贡献力量[2]。然而云龙县林业生态系统的建设速度远远低于退化速度是不争的事实,它面临着尴尬的局部好转、总体恶化局面,造成云龙县林业生态发展存在供体错位、主体缺位的现象,即林地、林木的发展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要求。云龙县林业生态环境的恶化都致使其每年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传统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已无法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发展林业生态迫在眉睫,其现实意义重大。

4 云龙县林业生态发展途径

4.1 合理制定科技强林政策

在新时期里,科学技术始终是第一生产力,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也必须得到科学技术的支持。如今,云龙县的林业生态科学技术应着力采取一系列策略:一是加强研究林业生态的基础性科学技术,以发展林业生态的关键技术为核心,组织专题研究、科技攻关,明确、扩大云龙县林业生态科学技术的优先研究领域,致力于集中人力和财力尽快寻求突破;二是对先进适用技术应积极筛选并实现组装配套、大力推广,使林业生态发展的科技含量得到大幅度提高,特别要针对云龙县山区干旱、半干旱地区难以造林的特点,积极推广集雨造林、保水剂和生根粉等技术;三是完善建立林业生态科技推广体系,同时建立健全技术指导网络、科技服务网络,加强落实科技推广工作与服务工作;四是针对云龙县的林业站职工及林农等加强实施岗位培训,特别要强调适用技术培训,不断提高林业劳动者的素质水平;五是拓宽资金渠道,加大林业生态科技投入,加强建设科研基础设施,积极改善云龙县科研条件,为发展林业生态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4.2 创新林业生态工作方法

云龙县应坚持创新工作方法,搭建林业发展逐渐转向生态经济型发展的平台。一是针对林业生态培育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云龙县现代林业。云龙县通过政府+合作社+农户的方式组建起林业专业合作社,它是确保林业实现产业化与规模化发展的新形式之一,能帮助提高林农的经济效益,增强其市场风险规避能力。当下,云龙县已经组建了多个林业专业合作社,且林业部门积极与合作社签订协议,为合作社发展林业生态提供技术服务及资金支持,帮助林业生态不断发展。二是针对林业生态发展林下经济,使云龙县的林业综合效益得到大幅度提升。林下经济要求云龙县能充分利用林荫优势及林下土地资源来从事立体复合型生产经营,包括种植、养殖等,从而确保农、林、牧能共享资源,形成优势互补,最终取得协调发展。林下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林业经济周期的缩短及林业附加值的增加,能促进林业取得可持续发展,帮助农民开拓增收渠道,巩固林业生态发展成果等[3]。当前,云龙县已有很多乡镇纷纷大面积推广林下经济发展,因地制宜开发林草、林药、林菌和林果等模式,不仅当地农民的积极性高,还取得客观的经济效益,为林业生态的有序发展提供条件。

4.3 完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指的是以经济手段为主导,以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生态系统为目的,对云龙县林业生态发展的相关者利益关系作出制度安排。在对林业生态效益的外部性问题进行解决时,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采取公共财政支付的手段,二是采取市场化的手段。按照谁受益、谁补偿以及谁破坏、谁恢复的基本原则,应要求受益于林业生态系统的一方将一定的生态补偿给予保护森林的一方,使保护森林一方的权益得到维护,实现利益的平均分配。尽管云龙县当下已经实施了一系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但不完善之处比比皆是,需积极探索,建立完善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及生态税制度,促进云龙县的区域经济取得协调发展,同时有效保护、恢复和发展林业生态。

在实施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过程中,云龙县应依据森林用途的不同进行划分,分别选择不同的政策措施、经营机制与管理体制。如云龙县的公益林就由中央财政及地方受益区的财政投入为主,不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吸收民间资本积极参与林业生态发展,强化公众发展林业的意识,且各级财政要通过多种形式合理补偿投资者;商品林就需要政府加强宏观调控,积极引进市场机制,立足市场需求来配置森林资源,并完善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严格依据市场化原则促进林业生态取得可持续发展。

4.4 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生态

在政策的导向下,云龙县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是必然趋势。在生产力的发展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下,部分国有企业无法适应林业生态发展需要,加上各种经济在市场的引导下取得快速发展,致使云龙县不得不打破传统单一的国有组织形式,选择非公有制林业生态发展模式,迈开非公有制发展的第一步,其中股份合作制的非公有制的重要形式之一,云龙县就采用了该发展模式,不仅对林业资源进行合理利用,还促进发展林业生态。

目前,旅游业已经发展成为朝阳产业之一,人们在现代社会更加向往自然,云龙县在充分发挥林业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再发挥出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已经势在必行[4]。非公有制林业生态的发展不仅能加快云龙县建设林业文化的速度,还能促使其将地方民族风俗、特色文化等融入林业景观中,有效提升旅游品味,为云龙县将木材生产型林业转变成生态建设型林业提供可能。

除此之外,云龙县还可通过非公有制林业生态发展模式来激活发展山区林的思路,共同发展各种经济成分,为云龙县的国有企业改制提供参考。当国有企业在改制中遭遇困境中,非公有制的林业生态发展模式就能将机制搞活。通过在传统的林业经济发展中融入现代管理的新理念、新方式以及先进的技术等,云龙县就能实现对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包括资金、人才、技术等,促使各种经济形式协调发展,有效调整云龙县林业产业结构,促进林业生态健康发展。

5 结语

对云龙县经济可持续发展来说,林业生态的建设与发展非常必要,它是减少重复投资、有效改善林业生态环境的一个必要途径。所以云龙县要想全面发展经济,就必须加强林业生态发展,采取各种有效的途径推动云龙县林业经济朝着稳定、和谐与持续性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飞星.论生态林业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J].现代园艺,2013(24):179.

[2]肖旭新.合理定位拓宽发展途径 创新林业生态文明建设[J].吉林农业,2015(20):100.

第7篇:林下生态经济范文

【关键词】林业;环境保护;经济建设;关系

一、林业生态环境存在的意义

林业是规模巨大的生态循环系统,是我国环境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城市绿化比例的绝大部分,林业生态环境系统的好坏,也是衡量一个城市生态环境优良的标准。林业资源总体来说是可再生资源,但是更新周期相对较长,其占环境污染治理中很大比重。同时林业也是生态文化的源泉,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形成的正确经营理念,体现的是人与环境、资源与生态、经济与自然协调和统一的发展,根据现行的经济政策及相关技术,结合自身实际不断进行调整的发展道路。林业资源是林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加强林业资源环境保护,才能更好地实现林业经济的发展目标。目前,我国林业资源生态环境破坏比较严重,物质生产力呈现衰退的同时,其效益功能也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恢复和发展林业资源势在必行。要想恢复和发展林业资源建设,除了不断完善林业资源建设的功能性外,还应在此基础上发展特色企业,增加林业经济来源,使林业经济建设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二、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的矛盾

党中央的指示中非常注重林业环境保护问题,讲话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其中的思想是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把环境保护纳入基本国策,但是各个地区的环境保护问题仍旧突出。2.1监管不够严谨。党中央给予明确的指示,但是各个地方政府在林业生态环境中监管力度不够,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关系中忽略了矛盾的存在,而偏重经济建设发展,轻视了林业环境保护,导致各地区的经济出现相对较快的发展,而林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二者矛盾激化。2.2忽略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存在矛盾,但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其存在矛盾,也存在着相依存的关系,林业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的经济建设发展,其在经济建设中的不可替代性不容忽视,但是在各地区经济建设中只看见了二者的对立面,却没有看见二者的统一关系。

三、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策略

3.1加强生态环保建设。“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各地应积极响应党中央的总指挥,坚持走“绿色、长远、整体”的发展路线,将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各地建设标准中去,重视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将林业生态环境变成可持续林业经济建设,形成一个科学的、整体的、长远的、可持续的经济环境工程。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不仅仅只是在政府职能监管下的保护,更应充分发挥人民的作用,使生态环境保护产业更民众化、民主化,使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深入群众,变成人民身边的事。要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体制的优越性,集中力量将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产业与广大人民的利益结合在一起,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3.2正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的统一面。正确认识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的统一面: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是长远经济建设的基础之一,牺牲环境而换来短暂的经济发展是“杀鸡取卵”的发展模式。随着地区政府职能部门、人民群众环保知识的增加,意识的提高,认识到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是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发展的保障之一。部分地区正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的统一面,积极开展环境保护,将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政府工作指标中,将环境保护写入教育教材中,环境保卫战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生态经济城市正在逐步形成。要实现经济建设持续发展,实现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还要以生态城市建设为基础,科学对林业资源进行保护,才能更好的体现其价值。如:在林业资源开发中合理规范一次性筷子的生产、流通,促进林业资源的合理利用。3.3发展林业生态经济产业。今年的冬天,人们在假期大都选择来去南方环境较好的城市度假,而近年来的旅游方向也是“南方热”和“国外热”,究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环境问题。南方相对北方林业生态环境较好,空气污染少,反之北方林业生态破坏严重、空气污染严重等问题,使得人们在选择度假和移居的过程中形成“南迁”。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生态旅游已经成为人们旅游的首选,林业经济发展前景非常可观。各地意识到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积极发展林业生态产业,根据人们的需要,对当地的林业资源进行环保性开发,按照绿色发展理念,开展林业生态生态产业,如生态旅游业。个别地区已经对生态林业经济进行试行,以林业生态环境为保护前提的情况下开设了林业生态旅游业、林业生态农产品等相关产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根据其发展成果对党中央的绿色经济建设道路进行验证,经济建设必须走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的道路。林业生态旅游业是充分发挥林业资源功能的最佳途径,也是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要想更好地发挥林业旅游业的作用,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不断完善,将其发展成以林业资源为主体的交通、餐饮、商贸、娱乐等为一体经济体系。

总结

第8篇:林下生态经济范文

关键词:山区农村;林业经济;发展;途径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对于山区农村来说,确实是一大政策利好。这不仅能有效地释放出我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的巨大能量,实现地区间的均衡发展,而且将进一步促进山区农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般而言,山区农村在发展中由于耕地少,往往先天不足,但拥有广袤的山地资源可加以有效利用,重点是发展林业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提高经济效益。因此,为进一步推动山区农村发展,必须要对林业经济加强重视,积极分析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以有效途径及策略积极发展山区农村林业经济,使其进一步加快发展。

一、发展林业经济对山区农村的重要作用

首先,发展林业经济对山区农村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经济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当前山区农村经济增长乏力,亟需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高效利用山区农村广袤的山地资源大力发展林业经济,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突破口。过去一段时间里,在山区发展林业经济都是以农户分散性经营方式为主。新常态下,应该转变林业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提倡集中式经营和产业化经营,加大力度发展林业经济,注重对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山区农村可持续发展,促使山区生态环境得以较好改善,防止水土流失情况产生。同时,加快林业经济发展,可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农民增收,提高农村经济效益,促进林业产业化发展,尤其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林业是一项重要措施及发展途径,在当前合作社经营模式下,对山区脱贫致富十分有利,形成山区特色产业,提升山区经济发展水平。其次,发展林业经济对山区农村可持续具有促进作用。俗语有云“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可见,发展林业是一项惠及子孙后代的伟大工程,对山区农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使山区经济能够得以稳定良好提升,十分必要的一项任务就是要加强山区林业建设,积极实现林业综合性发展,使林业经济所具备环境特色能够得以充分发挥,从而使林业经济能够实现生态化发展及产业化发展。此外,还应当对林业经营管理加强重视,以农民为服务对象,合理规划及经营,对各种现代化技术进行利用并合理调节,使山区农村经济较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此外,发展林业经济对山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引领作用。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是新时期党中央作出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破坏却越来越严重,发展生态经济是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的主要发展方向及目标。无疑在众多经济形式中,林业经济是最具有生态经济特征的形式之一。对经济发展来说,千万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应当加强对国家森林资源进行保护,严禁乱砍滥伐,避免出现人为破坏情况,确保林业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进行。事实证明,在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林业,可使生态系统得以强化,使生态环境得以较好改善,可使社会对于生态环境需求得以较好满足,这在山区经济生态建设方面可提供良好支持及重要保证,可使山区经济得以更加健康发展。

二、当前山区农村发展林业经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林业资源相对较少

当前,发展山区农村林业经济,存在比较普遍的一个问题就是森林资源相对不足。目前我国森林资源的实际情况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总体数量虽然较大,然而人均占有量却较低,森林资源缺乏已经成为影响林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导致林业经济未能取得较理想的效果。以L县为例,北部山区由于传统上是林业产品的输出地,其森林资源占有率就相对较高,当地农民发展林业经济的积极性就高;而在中南部地区,受林业经济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影响,则是荒山较多,森林覆盖率明显不足,植物多样性不显著,树木品种有限,当地农民仍受传统的小农经济意识主导,尚未充分认识到发展林业经济的好处,国家虽加大了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投入力度,滥砍滥伐情况仍比较严重,造成植树造林没有砍伐快,林业经济发展缓慢。

(二)植树造林技术较落后

发展山区林业经济,必须加强植树造林。其中植树造林技术是属于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对林业经济发展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当前,我国植树造林水平仍旧比较低,尤其对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比较复杂的山区来说,造林技术作用难以得到较好发挥,在有些山区农村植树造林过程中,由于缺乏眼光和必要的技术手段,未能对山地资源进行科学、高效、合理的应用,导致山地被浪费。这不但对环境保护十分不利,而且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林业经济发展。

(三)林业产业结构缺乏合理性

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林业经济结构。而林业经济结构变化会受到很多方面因素影响,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项影响因素就是市场价格规律。在市场价格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林业种植业以及林业加工业比例均会发生较大变化。比如,在林业加工产品市场比较良好的情况下,林业产品市场价格比较高,在这种情况下林业加工业比例必然就会有一定程度提升。以L县为例,其林业经济结构模式仍以林业种植为主,林业产品加工为辅,受资金、市场以及技术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林业加工业发展出现不平衡情况,所生产的林业产品质量及效益均比较差;而林业种植方面,也表现为林木品种单一,没有兼顾生态平衡,缺乏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性,影响林业经济的发展。

(四)林业生态破坏情况比较严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对林木资源需求越来越大。为获得更多经济利益,很多人不考虑实际情况,对山区森林资源大肆砍伐及掠夺,或者是大量连片种植单一品种,比如在我国很多地方引种的速生桉树林,导致很多林业资源被破坏,尤其是生态平衡的破坏,直接造成水土流失的环境问题,有些地方还出现土地沙化和饮用水危机,危害和破坏了支撑林业经济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出现不可持续发展的势头,直接影响到林业经济的发展。因此,林业生态环境破坏也是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加快山区农村发展林业经济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林业知识宣传力度

为使山区农村林业经济得以更快发展,其首要任务就是应对林业知识加强宣传教育,尤其是要加大《森林法》及相关法规的普法教育,并扩大其普及范围,使山区人们意识到发展林业就是经济发展、收入增加、脱贫奔康。而林业经济发展是一项复杂的长期工程,周期较长,问题较多,且难度较大。对此,主要还是要从教育入手。一方面是要加强对农民进行发展林业经济的教育,促使他们充分认识林业经济是惠及子孙后代的伟大工程,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大自然给人类最好的恩惠;另一方面是要积极引导农民学习相关的林木栽培、保养、砍伐等专业技术,作为相关部门也应当积极推广林业种植相关技术,提高他们的林业知识理论水平,保证农民能够对林木进展合理种植,保证林木得以更好生长,激发其发展林业经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森林资源能够得以增加,为林业经济更好发展奠定良好物质条件,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同时还应当积极鼓励农民尽可能多地订阅林业科技期刊,促使其更好地掌握更多的林业发展前沿信息及市场导向,使林业经济能够得以更好发展。

(二)进一步优化林业经济产业结构

林业经济要得以更快发展,首先应当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导向作用,尊重市场,对林业经济发展及时加快转型升级,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最终目标,通过合理方式对山区林业经济产业结构进行优化,既要发展经济林,也要发展生态林,防止出现产业结构单一情况。以L县为例,可依托各地的资源禀赋开展多种产业项目,要以建设林业大县向林业强县转变,如大力发展油茶、松香加工、百香果等项目,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还可以把林业发展与乡村旅游深度结合,对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国家森林公园,积极调整及优化产业结构,实现林业经济产业结构多样化,积极通过各种方式使林业经济效益能够实现最大化。

(三)合理选择林业经济发展模式

在山区农村,林业资源得天独厚,因而林业经济模式对农村发展属于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和影响因素。因此,选择合理林业经济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及意义。在山区农村发展林业,应当注意与地理环境、气候物种相结合,依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促进林业经济得以更加健康良好发展,如若所选择林业经济模式不合理,不但无法促进林业经济发展,并且还会对林业经济发展造成一定阻碍,最终会对当地经济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发展林业经济时,应当对当地实际情况加强调查研究,选择能够与当地相适应的发展模式,最大程度地推动林业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四)林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

为使山区农村林业经济发展得长远,必须要使林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进行有效结合,实现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达到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理想效果。实践中,要引导相关从业人员形成正确的生态观及发展观,在林业经济发展方面达成共识,充分认识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尤其是对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区发展林业经济加大统筹力度,对林业经济发展进行全面规划,对生态保护及经济发展两者最优结合点应当科学把握,从而实现平衡协调发展。同时,还应当对林业资源所具备的生态型功能充分重视,并且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满足现代社会良好生态需求,严禁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件发生,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破坏生态者予以依法严惩,不断丰富林业资源,为林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及保证,实现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避免在发展林业经济的同时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第9篇:林下生态经济范文

1987年在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的领导之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提交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在报告里提出了我们应致力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并且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既满足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谓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而自然条件的优劣往往又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

2 我国林业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林业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第一个阶段是林业的初期发展阶段,(1949-1978),即传统林业发展阶段。这是为国家工业化提供积累,大量采伐原始林的过程。第二阶段是林业发展的探索阶段(1978-1992),这一时期的核心活动是在集体林区和其它非国有林区进行“林业三定”: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但由于对改革的目标认识不足,林业改革的进展,远远落后于其它部门,迄今未走出一条可行之路。第三阶段始于1992年,受世界环E大会和国际林业转轨的发展态势以及我国环境恶化的现状的影响,我国的林业迈向新的发展之路,但这一过程非常漫长。特别是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林区分布不均匀。一般说林区多在山区,而这些地区也是经济上最贫困的地区。因此,基于经济的诱惑,各地破坏性掠夺式采伐利用仍时常发生。这一时期林业的发展必须落实到林业的科学经营上。这也就提出了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经营模式。

3 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3. 1 林业的生态效益的重要性

林业的生态效益是指林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生态方面的正面影响。森林兼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等三种效益。在这三种效益中,经济效益往往最先受到关注,但我们可以看到,在目前的情况下,生态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密切的联系,林业的生态效益可以创造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实质上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林业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有时一致的。

3.2 林业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二者之间具有互相依存、互相矛盾、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在忽视生态环境而过度追求经济增长时期,M管当期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当快,但后期的经济发展却受到了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而增长环境恶化的巨大报复,使得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或萎缩。在既重视经济效益又注重生态效益的时期,不仅当期的经济快速发展,而且后期的经济增长也能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当然,我们应注意,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注重,并非消极的注重,而是积极的注重。如果采取消极的注重,即单纯注重生态环境而放弃必要的经济增长,那么,终究会因没有必要的经济增长而导致经济效益滑坡,缺乏强有力的经济实力支撑会使得生态环境保护失去现实意义或物质基础。

4 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应作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4. 1 依靠科技发展林业。

我认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发展,因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那么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4.2 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

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以促进林业生产力提高;有人提出了“数字林业”的概念,即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推动林业经营和管理的精确化、科学化,加快实现林业的现代化。

4.3 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

坚持科研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指导林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与生产建设脱节的问题。要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服务、联合开发、创办经济实体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4 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

一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二要抓好良种壮苗和树种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提高良种苗培育水平;三要研究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木材加工、制造、利用技术,尽快提升木材工业总体技术水平,增加木材和林产品的经济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5 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在第一产业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要大力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型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调整企业布局和资产结构,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发展战略,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6 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实践中的对策

这些年来,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各地在实践中采取了各种应对措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6.1 林农结合式。

应用和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成果,采用科学的生产、管理方法,以林为主,林农结合,多种经营,逐步建成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林业发展模式。大力推广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兼备的生态经济兼作。如实行林草间作、林药间作、乔灌混交等种植模式,最终使退耕还林成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收入的良机,同时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综合效果。

6.2 造林规模化。

从提高生态效应、景观效果、经济效益出发,成片造林力度明显加大,片林建设以发展苗木基地、经济果林、速生丰产林等经济型林地为主。

6.3 造林多样化。

采用多样化的以林养林方式,有的以发展苗木养林,有的以发展林木加工养林,有的以发展经济果林养林。农民还采取林苗结合、林禽结合、林菜结合、林果结合等方式,提高林地产出和经济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