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林下经济发展总结范文

林下经济发展总结精选(九篇)

林下经济发展总结

第1篇:林下经济发展总结范文

关键词:林业经济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3-032-02

林业经济是指利用一切的林业资源进行开发、生产、创造经济效益,为人类及社会服务的一项产业。林业经济是个双收益的产业,既能产生经济效益,也能产生生态效益。但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是牺牲生态效益的,虽然国家现在大力整治,但经济发展给环境造成的压力越来越严重。随着人类对生态环境意识的增强和绿色消费认识的提高,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成为国家对林业的第一需求,林业的地位也迅速飚升。在这一大背景的驱动之下,对我国林业经济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研究,希望在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找出一种能够使生态与经济平衡的发展方式。

一、我国林业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

1.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及森林蓄积量持续下降。森林资源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既是生态建设的物质基础,又是林业持续发展的命根子。森林资源对改善生态环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不仅具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效,同时也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物质产品。然而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指导思想的偏差,致使森林资源过度消耗,大木材比例逐渐减少。虽然我国一直在实行植树造林的政策,但树木的生长要经过长时间才能产生经济效益,导致森林资源总量严重不足。还有在中幼林中,人工植树造林的比例很高,但是由于树木单一,抗逆性差,容易诱发灾害性病虫害,木材质量不高。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世界森林面积为3454亿平方米,森林覆盖率平均为26.6%,森林蓄积量为3831.27亿立方米。我国现有森林1.337亿公顷,森林面积仅占世界的3.9%,森林蓄积面积112.53亿立方米,森林蓄积量不足世界总蓄积量的3%,又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导致了我国森林资源人均占有量更是少的可怜。我国目前人均森林面积0.11公顷,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6,分别排在世界的120位和121位。另外,在我国现有的森林资源中,人均森林蓄积量8.6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8,且森林蓄积量持续下降。若按目前的消耗水平推算,我国森林资源只能采伐7至8年。也就是说,用材林中的成熟林和过熟林蓄积量濒于枯竭。这样下去,6~7年后林业企业即无林可采。森林资源是林业的命根子,是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而森林资源的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及森林蓄积量持续下降必然影响林业经济的发展。

2.森林资源过量采伐,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我国的林业区多处在大江大河的源头,长期以来,人们过度追求经济效益,使得森林资源过量采伐,造成了生态环境恶化,接踵而来的是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泥石流等,生物的多样也遭到了破坏。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7.1%,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面积2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并每年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大面积森林被砍伐,天然植被遭到破坏,森林覆盖率在远古曾达到50%以上,但我国现在仅为21.3%,排在世界的142位;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的破坏,有15%~20%的动植物种类受到威胁,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比如说野马、野骆驼等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处于极危状态,淡水湖泊生态系统退化十分严重,使许多地区气候异常,灾害频繁,损失严重,这必然会影响林业经济的发展。

3.森林资源结构和布局不合理。在我国现有的森林资源中,结构和布局不合理,主要表现在结构单一,人工林纯林多、混交林少,全国现有人工林面积5325.73万公顷,占有林地面积的31.51%;人工林蓄积量15.05亿立方米,占全国森林蓄积的12.44%。另外中幼龄林比重较大,蓄积分别占林分总面积、总蓄积的67.85%和38.94%。从地域分布上看,我国森林东北、西南地区较多,其他地区较少,吉林、黑龙江、四川、内蒙古、、云南等六省区的森林面积、蓄积分别占全国的51.4%和70%,而西北、华北的森林资源较少,尤其是青海、新疆两省区的森林覆盖率不足5%,其中新疆只有2.94%。林业经济的发展主要以森林资源为基础的,如果森林资源的总量不足、结构和布局不合理,势必会影响林业经济的发展。

4.林业企业技术落后,规模严重偏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林业企业相比较,技术水平落后十多年甚至数十年。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在定向结构刨花板、中纤维板、刨花板及胶合板等方面的技术根本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抗衡。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世界木材加工企业的平均规模:定向结构刨花板为10万立方米/年;中纤维板为10万立方米/年;刨花板大于10万立方米/年;胶合板大于1万立方米/年。而我国企业的规模是:定向结构刨花板平均规模为1.5万立方米/年;中纤维板平均规模为3.5万立方米/年;刨花板平均规模为0.65万立方米/年;胶合板平均规模为0.3万立方米/年。从中显示出了我国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二是许多企业仍然使用落后淘汰的技术设备,仍然停留在手工作坊阶段,只是把原木剥皮、削片,制成单板或木条,为大的木材加工企业提供半成品。这种技术规模状态,导致了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差,规模经济效益差,也制约了林业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

二、有效发展林业经济的对策思考

1.大力实施“绿色工程”,培育和发展后备森林资源。森林资源是林业的命根子,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到2050 年,基本实现山川秀美;生态状况步人良性循环;林产品供需矛盾得到缓解;建成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所以,在严格控制天然林采伐的同时,应大力实施“绿色工程”,不断丰富林业内涵,拓展林业外延,培育和发展后备森林资源。在培育和发展后备森林资源过程中,要把森林环境、生物多样性、水质、空气、森林健康放在第一位,而不能只着眼于森林的面积、储量和产量。一定要遵循自然规律,重视森林生态系统的质量,高质量的森林生态系统才能维护生态安全。

2.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林地保护制度,实现林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综合利用。保护林地是保障林业发展空间、维护国土生态安全的长远大计。2010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由国务院正式批复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实施,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第一个中长期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对未来10年的林地保护发展作出了前瞻性的科学部署,拓展了林业发展空间,对依法保护和科学利用林地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同时国家还建立了占用征收林地定额管理制度,出台了《占用征收林地定额管理办法》,确立了林地使用“总量控制、定额管理、节约用地、占补平衡”的新机制,实现了占用征收林地行政许可由无数量限制向有数量限制的转变,确保林地总量不减少。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执行以上林地保护利用制度,实现林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综合利用。

3.依靠科技发展林业经济。林业经济要实现快速发展,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研发能力,紧跟世界林业高科技步伐,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快提高我国林业的科学技术水平。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进行:一是利用国外高新技术,对传统木材加工、制造进行创新改造,不断提高我国林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木材和林产品的经济效益;二是努力研发林木良种选育、条件寒冷地区造林、重大森林病虫害防治、良种林木的树苗和树种结构调整,不断提高林木培育的水平;三是建立并抓好林业重点实验室,使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与林业技术的应用紧密结合,全面推进我国林业经济快速发展,最终实现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4.调整国家产业组织政策,实现林业企业规模结构合理化。国家调整产业组织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来实现调整;二是国家通过制定产业组织政策来实现调整,一般情况下两条途径同时并用。但在我国现阶段,由于林业企业普遍存在着规模过小、市场结构呈现为过度竞争状态,致使企业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因此,运用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难以实现短期内企业规模结构的有效调整,所以只能选择一条途径占主导地位,即通过国家产业组织政策的制定来实现规模结构的调整。国家主要从下四方面着手进行:一是国家政府部门在审批林业企业建厂时,要注意科学布局、统筹规划、总量控制,防止出现低水平重复,避免大量低劣小企业与优势企业争原料、争市场,以大量低价格、低质量的产品进行不正当竞争;二是对那些规模小、经济效益差、技术装备落后、资源浪费严重、无发展前途的林业企业进行全面清理整顿;三是对一些发展前景好、规模较大的骨干企业采取支持鼓励政策,加大投资力度,组建大型林业企业集团,尽快形成规模经济,成为林业行业的龙头和支柱;四是国家要投资大力发展林业特色经济,培育新的林业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绿色食品加工业等,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建龙.总结经验,明确任务,狠抓落实,全面开创“十二五”森林资源管理新局面[J].林业经济,2012(6)

2.王玉明.关于发展林业经济的理性思考[J].吉林林业科技,2003

3.朱哲洙,李云龙.浅谈我国林业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华章,2010(8)

4.郑惠显.关于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商业经济,2011(16)

5.李乾明,李珍.林业经济发展问题探讨[J].经济观察,2011(27)

6.李开政.当前我国发展林业经济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农家之友,2010(5)

7.王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现代林业经济[J].河南林业科技,2010(3)

8.邱威(导师:姜志德).西部生态公益林建设的市场机制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8.5

9.王彬.我国林业企业规模结构优化研究,林业建设,2003(12)

第2篇:林下经济发展总结范文

经济增长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经济学界如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新剑桥经济增长理论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都对经济增长的内涵及内生机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所生产的物质产品和劳务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的持续增长,也即实际总产出的持续增长[3]。林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其经济增长与其它产业相比,表现为一定的独特性。因此,林业经济增长是指组成林业产业的全部企业的发展与森林资源的增长,即林业行业产品和劳务数量的增加或按人口平均的实际产出的增加,可用林业总产出或林业总产值来衡量[4]。但是在现阶段研究中对于林业总产值的界定,社会普遍承认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但由于目前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难以计量,故不计入林业总产值之中[5]。赵铁珍等进一步又把中国的林业总产值分为营林产值和木材采运产值两部分,森林的种植和培育等的产值计入农业总产值,而森林采伐、运输则计入工业总产值。这种划分对于今后的林业经济增长的研究,提供了更加具体的参考方向[5]。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林业经济增长对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保障生态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6]。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是制度绩效评价中的核心内容[7],自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不少研究者从林业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评价产权改革的制度绩效。同时,林业经济增长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就业增收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8-9]。

2林业经济增长问题研究回顾与分析

2.1林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

经济增长因素分析中首先就是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丹尼森把经济增长因素分为两大类:生产要素投入量和生产要素生产率。生产要素投入量是劳动、资本和土地投入的结果;要素生产率主要取决于资源配置状况、规模经济和知识进展[10]。总结近期的研究文献,众多学者对林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分两个层面,一是单独研究某一因素影响对林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二是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对林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2.1.1林业经济增长的单因素影响分析

单个生产要素对林业经济增长影响,主要投资、科技投入、劳动力、森林资源、林产品进口贸易等因素。林业投资可以推动林业经济增长[11],其中科技投入与林业经济增长间存在协整关系,且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还证实了两变量间的双向互动关系;林业经济增长短期变动受财政科技投入短期变动的影响不明显,而短期内财政科技投入变动受林业经济增长短期变动的影响则较大,长期来看,财政科技投入与林业经济增长相互间有显著促进作用[12]。劳动力数量、劳动者素质、劳动者劳动行为、劳动力资源配置方式等都是影响林业经济增长方式[13]。另外,国内林产品进口贸易与林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林产品进口对林业经济增长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林产品进口与林业经济增长之间仅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林产品进口是林业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但反向则不成立,主要源于从长期来看,国内短缺的生产要素通过进口能够提高全要素的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如中国原木、锯材等初级林产品的大量进口,不仅没有对国内生产形成替代,反而释放了国内的产能,有效地刺激了林业经济规模的扩张,有利于林业实现良性经济增长[14]。

2.1.2林业经济增长的多因素影响分析

经济增长主要为多个因素贡献的结果。经济增长理论研究认为,生产要素主要由劳动力、资本和技术构成,三大要素的投入水平和配置方式影响经济增长水平和质量。林业经济增长也不例外,资本、劳动力投入和技术在林业经济增长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营林生产以培育森林资源为主,受林木生长缓慢、林地数量有限等因素的限制,营林产值很难快速提高,因此,劳动力要素的投入比资金要素的投入对于营林生产的贡献率更大[15],资金投入应以国家投资为支撑力量,主要因为林业投入要素中相当部分的生态资产化,发挥了公益作用,从而降低了林业产出[16]。除上述资本、劳动力、技术的生产要素投入影响之外,经济增长还会受制度、市场、政策的影响。高岚、张自强系统地研究了产权管制和要素投入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利用1996~2007年间广东省林业相关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验证了林业产权管制的放松对于林业产出具有重要贡献的假设,由于外部性等因素的影响,林业产权管制的放松对于林业产出的贡献有限,提出现阶段中国仍需不断完善林业产权制度,同时需要考虑到各地区的森林资源特征与农户经营行为的差异。突破了前人研究的“制度和政策变量难以量化”保守结论[17]。李微等针对国有林区比较多的伊春地区,从公共理论角度出发,将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概括为4个方面:供给因素(资源、劳动力、资本、科学技术),需求因素(消费需求、投资需求),产业结构因素,政策及制度因素,亦认为产业结构、森林资源,消费需求,资本和劳动力对伊春林区林业经济增长有重要影响,并认为科学技术及第三产业并没有对林业经济的增长起到主导作用[18]。而李平、张俊飚持不同观点,认为科技投入为林业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12]。从不同角度的研究结果来看,学者的观点均认为经济增长是各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不是某个单一因素的作用,但也不排除在某个地区的某个因素起主导作用。结合中国林业经济增长的模式,要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中国林业经济发展是以政府为主导,决定了林业制度变迁作为林业经济的重要制度因素,辅助生产要素(资金、人才、技术)进行动态优化配置,协调好四者之间的动态关系,产生一种合理的林业产业结构,从而为林业经济的发展形成一种合理的经济增长整合模式[19]。

2.2林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及其转变分析

2.2.1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方向及其转变方向

从经济增长方式的一般涵义出发,以要素数量提高为主所获得的经济增长定义为粗放型的增长,而把以要素效率提高为主所获得的经济增长定义为集约型的增长。中国林业经济增长方式仍属粗放型,其基本特征为:一是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扩大投资规模和增加新建项目,二是林业经济增长靠多占用资源和高消耗来实现,三是产出变化与质量、效益变化不尽协调[20]。在中国目前林业资源紧缺、林业资源质量日益下降的条件下,这种粗放型的林业经济增长方式将遭遇“极限”,当增长趋于“极限”或人们意识到这种“极限”的存在时,要使经济增长突破这种“极限”,就必然要改变这种增长的方式,转而着眼于提高要素生产率来获得有效增长。中国林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过去的主要依靠增加大量的要素投入,转变到主要依靠提高现有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率,提高综合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近的[21]。在20世纪九十年代,学者廖雅萍主张不能将全部的林业资源都要集约化经营管理和发展,他针对当时的林业资源现状以及经营管理现状,认为林业应该分类经营,即以生态效益最大化的森林应该按社会公益事业进行经营,实行事业化管理,由政府和社会负责建设,而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森林则应该实行企业化管理,面对市场,参与竞争,进而在经营措施、运行机制以及补偿机制等各个方面对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施以不同管理方式[22]。后来,张孟德和孙秀娟均从循环经济角度出发,认为林业是与自然生态环境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林业在化解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二者之间的矛盾上起到的调节中枢的作用,在林业产业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至关重要且理所当然的。在林业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应该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使循环经济具体模式中,各种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林业乃至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种观点实质与林业经济增长集约化转变方式的观点一致[23-24]。

2.2.2林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制约因素分析

虽然,目前的林业资源现状、林业发展现状、当前面临日益恶化的生态现状、激烈的林业市场竞争等各种制约因素的影响,迫切需要中国的林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但这不是一个自发就能自动完成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以及农户等各个社会主体的支持和参与。刘勇、马平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分析了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瓶颈”制约因素:主观上,中国市场经济观念不强,一定程度上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改革和科技的观念也不强,林业尤其突出。客观方面因素主要有:一是当前中国林业企业自我发展机制不健全,虽然在积极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但进程缓慢,产权制度仍然不够明晰;二是林业产业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且投资结构不合理,林业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还不到1%,资金投入重“森工”轻“营林”,必定造成森林资源的不断减少;三是政府宏观调控不利,主要表现在林业企业的发展规模、分布区域和宏观生产力布局、环境保护以及科技兴企等之间的不合理[20]。总之,迫于当前林业经济发展面临的任务、形势和客观规律迫切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并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条件已初步形成并正在趋向成熟,主要表现在林业初步形成了综合性的产业体系,科技成果在林业产业中的转化效率越来越高,林业的地位也逐步提高,因此中国林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仍然是现实的、可能的[25]。

2.2.3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动力机制

在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领域中,劳动力要素、科技创新、资金投入等均是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动力因素。首先,资本的密集程度对林业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有着深远的影响,要转变中国林业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就必须加大资金的投入,强化和改进林业企业物质要素效率提高的基础条件,为林业技术进步和效率的提高提供载体和制度保证。因此,资金投入是林业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是林业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转变的第一启动力。再次,林业科技创新对于林业的贡献有巨大的潜力,是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第一推动力。但是,当前的中国林业科技与经济脱节严重,形成“两张皮”的状况,科技成果转化无法到位,林业科技含量低下。最后,劳动力要素包括劳动力数量、劳动者素质、劳动者劳动行为、劳动力资源配置方式等都几个方面成为转变中国林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先决条件,要转变中国林业经济增长方式,就必须提高劳动者素质、规范劳动者劳动行为、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26]。魏远竹从林业企业角度出发,认为林业企业是林业经济的细胞组织,是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体,而企业规模是否经济,又是能否实现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条件。对林业企业来说,除了应注重科技和体制的双重创新及提高劳动者素质之外,还必须加快结构调整步伐,迅速形成有效率的规模经济效益,有效地提高要素生产率,推进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27]。

2.3调整林业产业结构促进林业经济增长

在现代经济增长中,产业结构变动成为一国或一部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国内学者几乎一致认为产业结构变动有助于经济增长[28]。合理的林业产业结构是林业经济增长的基础,也是林业投入要素在合理的林业制度指导下相互作用的结果,因为林业经济增长必须以一定量的生产要素投入为基础,而其要素投入的产出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林业产业结构状况[19]。据目前情况来看,中国大部分省区的林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对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对林业经济增长的正向拉动作用仍不明显。因此,加快林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改变目前中国粗放型林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从现有文献来看,多数研究以整个国民经济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产业结构的变动对总体经济增长的影响,而以某一部门内部的产业结构变动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对此部门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则不多见,在为数不多的文献中,对林业产业结构变动的研究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基于多部门经济模型的研究。虽然林业产业结构因素在林业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已得到了普遍认可,但由于林业产业是一个由自然—经济—社会组成的复杂系统,这就决定了各地区的林业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区位条件、林业产业政策等条件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各个地区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也不尽相同[29]。因此,选择个别典型省份或区域的林业发展做深入探讨更具有现实意义。黄烈亚、翟印礼等选取全国26个省、市、区为研究样本,利用多部门经济模型和各地区1997~2006年10年相关统计数据,就各地区林业经济系统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及其空间差异进行分析,结论表明林业产业结构的变动对林业经济具有正向的拉动作用,但对林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空间差异,其M值(林业产业结构变动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与林业经济增长负相关。而产业结构调整对林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处于次要地位[30]。

肖泽军、铉珺玮概括湖北的林业总产值主要来源于营林、林产品和竹木采伐三部分,通过对营林、林产品、竹木采伐和林业总产值四个变量的相关分析发现,林业总产值与林产品产值变动具有高度相关性,但林产品产值增加值对林业产值增加的贡献却并不是最大;竹木采伐产值增加值对林业总产值增加的贡献最大,但与林业总产值相关性却不高,这主要源于林业内部产业结构不太合理[31]。肖敏静和赵璟选取江西省数据为样本,研究江西省林业三大产业对江西林业经济的贡献率,三次产业的依次贡献率为49.8%、37%、11.8%,表明目前林业第一产业的发展对江西经济的增长是有比较大的贡献的,这也与江西省的省情是相符的。目前江西省林业经济的发展还主要是以营林业等基础林业为主,林产工业及林业服务业相对还比较薄弱,林产品的加工及林产品附加值的延伸相比之下还不够发达。与此同时,林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对江西经济的发展将会有巨大的潜力和作用[32]。在对比发达国家的林业产业结构中,中国的林业三次产业比例为70:26:4,而林业发达国家的林业工业产值多数达到林业总产值的70%以上,有的已占到了90%以上,由此可见,中国林业的第二产业比重严重低下,没有发挥好林业经济增长主体的角色,并且在当前林业二次产业内部,仍然是以初级产业为主,即以消耗森林资源的木竹采运业为主,资源的综合利用为辅,属于低级的资源推动型经济增长。因此,在改变粗放型林业增长方式的发展环境下,林业除了在林业三次产业结构上需要优化升级,在林业第二产业的内部也需要调整,重点是培育林产加工业这一林业主导产业[27]。综合以上的观点可以发现,从全国角度和省域实证研究均表明,林业产业结构变动都是需要提升第二三次产业的结构比重,重点是林产品加工业,并将之培养成林业主导产业[27]。总之,经济增长依赖于资源要素的大量投入与有效配置为基础,林业产业结构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林业经济增长,进而影响林业要素预期投入产出效益。均衡的产业结构,适应于技术的发展,并且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最高的,反之则不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必然导致经济增长缓慢和不稳定,该理论同样适于林业产业。因此,新时期林业的重点任务除了一味的追求经济增长外,还应该注重林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林业资源的高效配置,全面推进集约化发展。

3评述与展望

第3篇:林下经济发展总结范文

农业产业结构就是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农业企业的农业产业部门和各部门内部的质的联系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两个方面的结构,从横向看,农业产业结构是指农、林、畜牧、渔业及其内部的组合比例和相互关系。从纵向来看,农业产业结构是指现代农业产业中第一、二、三产业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或者是农业产业与非农产业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1]。农业产业结构缺陷是指农业产业结构的落后性以及结构升级、演变的不适应性、滞后性。落后性是指农业产业结构的水平层次低于其他地区或全国平均水平;不适应性、滞后性是指农业结构演变过程同社会经济发展和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不相适应,结构调整的力度不够,升级动作迟缓,赶不上经济发展和市场变化的步伐、节奏[2]。

二、湘西州农业产业结构的现状及缺陷

(一)湘西州农业产业结构现状

2010年湘西州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1.8亿元,增长4.1%,占湖南省比重2.2%,其中农、林、牧、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分别增长4.6%、0.7%、3.6%、4.6%和5.8%。农、林、牧、渔在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例由2009年的66.5∶7.2∶24.1∶1.6调整为69.8∶5.9∶22.2∶1.5。从总体上看,湘西州的农林牧渔业结构在1995—2010年间发生了显著变化。农业(种植业)产值在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由1995年的53.5%上升到2010年的69.8%,林业的比重由1995年的16%下降到2010年的5.9%,牧业的发展不稳定,有升有降,先由1995年的26.1%上升到2008年30.5%,再下降到2010年的22.2%,渔业比重由1995年的3%下降到2010年的1.5%。以当年的价格计算,在1995—2010年间,农林牧渔总产值从1995年的302564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818091万元,年均递增11.4%。其中农业(种植业)总产值从1995年的195287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570900万元,年均递增12.8%;林业总产值从1995年的15287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48327万元,年均递增14.4%;牧业总产值从1995年的83373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182143万元,年均递增7.9%;渔业总产值从1995年的8617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11960万元,年均递增2.6%;农业、林业总产值的递增速度快于农林牧渔的增长速度,牧业、渔业总产值的增速比较缓慢。

(二)湘西州农业产业结构现状

1.农业经济总体构成水平和层次较低,畜牧业所占比重过低。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产值不断下降,其他各产业特别是畜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几十年来世界各国的农业结构的演变过程充分证明了这一趋势和规律。这一规律表明同一国家(地区)或资源禀赋类似的不同国家(地区)畜牧业和林业、渔业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越大,农业结构层次和生产力水平就越高;反之则说明农业结构层次和生产力水平就越低[4]。2010年湘西州农业产业结构中种植业的产值比重占到69.8%,而全国的农林牧渔总产值构成中种植业比重仅占50.71%,湖南省农林牧渔总产值构成中种植业比重仅占54.38%,高于湖南省和全国的比重;湘西州农业产业结构中牧业的产值比重占到22.2%,而全国的农林牧渔总产值构成中牧业比重占32.25%,湖南省农林牧渔总产值构成中牧业比重占29.52%,低于湖南省和全国的比重(如表2所示),湘西州农业经济总体构成水平层次还是比较低的,畜牧业比重过低,不到总体的1/3。

2.种植业内部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远未形成。2010年湘西州的玉米种植面积为38.87千公顷,饲料作物仅占到总播种面积的10.8%,相比以前种植面积降低了,且同畜牧业的发展相比也是不适应的。在种植业内部,一方面烟叶、椪柑、药材等效益好的经济作物所占比重较小,仅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6.85%,另一方面收益率较低的传统作物比重仍然较大,占到56%,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远未形成。

三、湘西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一)调整农林牧渔结构,实现农林牧渔协调发展

种植业要在稳定粮食总产的基础上,增大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种植比重,发展“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重点发展特色品种,打出特色农产品品牌。现阶段,一方面,应稳定现有的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种粮效益。小麦以改善品种、品质为突破口,通过产量提高来稳定总产。玉米在种植面积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压缩普通玉米,大力发展优质饲料专业玉米,满足畜牧业发展的需求,形成种植业与畜牧业之间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局面。同时要加大玉米品种的调整力度,适度扩大高蛋白、高油、高赖氨酸、鲜食等优质玉米的生产。另一方面,继续发挥特色种植优势,如油料、烟草、茶叶、药材、柑橘和猕猴桃等,以外向型的加工企业带动结构优化升级。畜牧业要在稳定猪鸡饲养量的同时,加大牛羊等草食型、节粮型动物的发展,适度发展奶牛、水产及特种养殖业,加快饲草资源的转化,提高经济效益。林业要扩大经济林的种植范围,加强“八百里绿色行动”的推动力度,增加义务植树基地个数,力争使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要保护发展生态林,改善扩大干、水果经济林,推广新优苗木品种,推广粮果、果药、果菜等间作模式,适度发展用材林。

(二)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基本农田标准化改造。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一规划、连片治理、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逐步把基本农田建成“旱能灌、涝能排、路相通、渠相连、地力高”的高产稳产农田;加快村间道路硬化建设,完成200个行政村村间道路硬化,加强村级公路管养,提高村级公路养护标准;抓好农田水利建设,新修集雨节水窖1000口,抓好1700万元的烟基工程建设,完成25座病险水库治理、2万千瓦小水电装机,继续实施四县亚行防洪工程;抓好人饮安全工程,新解决13.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抓好生态建设,造林10万亩,其中退耕还林、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5.1万亩,中德合作森林经营4.3万亩,长防造林0.6万亩,搞好“八百里绿色行动”抗旱保苗、补植造林、抚育培蔸工作;积极发展农业装备,完成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面积220万亩,向上争取农业补贴2000万元以上,推广新农机具8000台套以上。

(三)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1.在湘西州7县1市设立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专项资金。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运用专项资金开展信息、培训、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活动。

第4篇:林下经济发展总结范文

关键词:林业产业结构;林业经济;影响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林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林业经济发展,由于科技水平不高,产业经济效益往往是通过粗放式的生产要素投入来获取,这种模式对于林业生态资源的破坏比较严重。在当前我国生态经济发展的背景下,需要逐步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变[1]。林业产业作为我国经济产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结构的调整与林业经济的增长关系密切,而且林业经济的增长具有其他产业领域不具备的独特性,林业产业结构优化不仅要促進林业经济的稳定增长,还要担负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的任务。

1林业产业与林业经济增长界定

1.1林业产业

林业产业指的是对林业资源进行培育、加工以及对林业资源进行保护的产业,除了传统的木材加工以外,还包括近年来发展的林业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绿化等产业。林业产业的发展结构性特征明显,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密切相关。因此,林业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发展,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2]。

1.2林业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的衡量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以及人均生产总值,具体到林业经济中,林业经济的总产值可以体现出林业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有效地评估经济增长效率。通过调整林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户收入,调动农户的生产积极性,挖掘林业产业的发展潜力,实现林业经济的高质量增长。现代林业的发展要以降低能源消耗为主,依靠科学技术,提高林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产业化经营,走绿色发展道路。林业经济增长对于促进我国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林业经济发展也开始逐步有了新的发展趋势。因此,要保证林业经济稳定持续的增长,为社会发展作贡献。

2林业产业发展与林业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

2.1制约林业产业发展的因素

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会对林业经济发展带来一定影响。首先,林业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会影响林业资源的市场供应,影响市场的供求关系;其次,如果林业产业结构不平衡,会导致林业资源的发展不均衡,加上林业资源与生产之间的矛盾,使林业产业发展受到制约。林业产业的发展主要受林产品加工能力的影响,包括林业科技水平的投入以及产业的竞争能力等。林业生产企业的发展规模、产品的科技含量水平是其在市场竞争中能否胜出的关键[3]。

2.2制约林业经济增长的因素

虽然我国林业产业近来发展迅速,新的产业模式逐步成熟,但总体来看,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林业发展模式。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来扩大生产规模,进而获取高投入、低产出的经济增长方式依然占主体地位,这种模式受国家政策调控、林业产业结构的影响很大。其中,林业产业结构的影响最为直接,因为产业要素和产业结构有直接的关系,而林业经济的增长是把产业要素当作最基本的条件。因此,如果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就会制约林业经济增长。

3优化林业产业结构,促进林业经济发展

3.1加大扶持政策,支持林业发展

林业产业的发展需要政策的扶持。因此,国家要根据市场需求以及林业未来的发展趋势,给出林业产业调整的指导意见,保证林业产业健康稳定的实现转型升级。林业部门也要通过技术以及管理优势,引导林业产业走多元化的绿色发展道路。此外,国家要为林业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资金环境,可以通过税收减免、信贷支持等政策,保证林业企业可以引进先进技术,为多元化发展提供基础。合理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森林资源开发,提高民营经济在林业产业发展中的占比,实现林业产业结构的最优化[4]。

3.2开展多元林业产业发展模式

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下,林业产业的发展必须要转变思路,改变传统的以第一产业为主的经营模式。要在市场多元化需求的基础上,发挥森林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并将其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对于林业科技、资金的投入,创新发展模式,将森林资源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逐步提高林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比如通过林下养殖、林下种植等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合理利用林业资源,走生态发展道路。依托森林资源,开展森林旅游,开发有特色的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多元化的旅游需求,可以利用森林景观以及天然氧吧优势,建立大型疗养中心,通过人性化的服务提高健康服务标准。通过构建多元化、多功能的发展模式,扩展林业产业发展空间,促进林业经济增长。

第5篇:林下经济发展总结范文

关键字:林业经济;可持续道路;发展前景

引言

虽然近几年来我国经济连续多年保持高位增长,但是资源相对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森林资源是我们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林业对我们人类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关系到国土生态安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21世纪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当今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之一。

一、贵州林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根据贵州省林业厅统计显示,2006年,贵州省国土总面积为17616770公顷,含林地面积有8771550公顷,占贵州省国土总面积的49.79%。贵州省森林面积有7033936公顷,森林覆盖率为39.93%,其中有林地覆盖率为31.82%,“国特灌”覆盖率8.11%1。总之,贵州森林资源总量减少,森林质量也在下降。同时由于贵州多年来对森林的过量采伐,使大径级木材减少,中幼林的比重较大,而且在人工林中,树种比较单一,树木的抗逆性差,容易诱发灾害性病虫害,林分质量不高,所以我国贵州森林资源总量严重不足,产量低、效益低。林业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森林资源,贵州省森林资源的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影响着贵州林业经济的发展。

二、贵州林业经济的发展前景

所谓林业经济就是指为了进行森林经营组织起来的,以进行木材、林产品生产和保护性资源经营并以后者为基础的基础产业和公益事业。森林经营包括森林的采伐和更新、森林保护、森林再造、森林抚育和城市森林的建立、管理等一系列林事活动。

(一)国际环境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大大的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贵州处于我国西南地区内陆,多山地形,但是也受到我国加入WTO所带来的新的机遇和挑战。林业经济是贵州省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的木材和纸浆的进口关税比以前下降较大幅度,从原来的15% 下降至5%,严重的冲击了我国贵州的林业经济市场。随着当今世界经济高速发展,对木材的需求量逐渐增加,但是生态环境恶化,木材生产国的木材产量降低,因此加强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首要任务,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的面积大小和环境的好坏有着密切的联系,森林的面积锐减,也是造成当今环境日益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全世界的木材生产国今后将逐年降低林木产量,造成了世界上林木供给与需求的矛盾,供不应求。逐渐要形成木材的卖方市场,木材的价格在经过阶段性的小幅上升后,价格将要逐年大幅度的上涨。由于林业的生产周期较长,现在植树造林,到成材出售之时,必然要赶上木材价格坚挺之日。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全面实施,必将增加对人工林的需求。总之,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的林业经济国外市场和国内市场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保护我国林业经济的市场竞争力,必须调整我国林业经济相关政策,适应当今世界林业经济市场的要求。贵州省要抓住机遇,促进贵州省林业经济的高速稳步发展。

(二)政策支持。

林业经济是贵州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并把林业经济的发展作为改善贵州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内容之一。近几年来,由于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比如洪涝、干旱、沙尘暴等越来越频繁、越来越严重,严重阻碍了贵州省的林业经济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不仅仅满足温饱,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的质量。贵州林业发展已经进开始由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转变。同时,贵州省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许多发展地方林业经济的地方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先后颁布了贵州省颁布了贵州省公益林保护和经营管理办法、贵州省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实施细则、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贵州省征占用林地补偿费用管理办法》的决定和贵州省森林林木林地流转条例等规定。规范贵州省公益林的保护和管理,加强对贵州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本的监督管理;规定了征占林地的补偿程序和具体补偿方式、数额;允许贵州省林地自由的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照合法程序流转。坚持“谁造谁有”的原则,允许采用跨行业、跨地域、跨部门的方式造林,并且可以自由的将荒山荒地进行拍卖,承包股份制造林,林权可以依法抵押、转让、继承的方式进行流转,对个人营造的商品用材林可以优先办理采伐许可证。因此,贵州林业政策鼓励全社会的人们参加植树造林的活动,从而切实保护贵州省广大林农和育苗专业户的合法利益不受到侵害,让贵州省从事造林绿化的单位和个人得到更多的实惠,从面达到调动贵州省更多的人们投入到造林绿化的大潮中来。由此可见,贵州省的政策是有利于贵州省林业经济的发展,给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政策层面的支持。贵州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有利政策,促进贵州省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贵州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但是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谓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可持续发展。2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而自然条件的优劣往往又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笔者认为贵州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贵州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完善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制度。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开展,“依法治林”逐步成为贵州省林业建设的指导方针,法律在林业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法律是最有效的保证和监督执行机制。

(1)改变贵州省林业立法思路。要让贵州省的林业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改变贵州省林业立法的思路。贵州省的林业相关地方法规和政府规章立法思路滞后,没有全面反映当代生态规律的客观要求,不能适用当今社会的发展,没有真正贯彻“生态优先、保护资源”的立法思想,贵州应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林业立法的先进经验和教训,实行“环境保护优先”的原则。当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及其他利益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应当优先考虑生态利益,总之要树林“生态优先”的立法思路。

(2)加强贵州省林业执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限制采伐,必须实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严格控制贵州省森林资源的过量消耗,健全和完善相关的管理机制,加大管理力度。二是必须加强林地管理,防止有林地减少和逆转,严格控制林地用途和总量,加大对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等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的惩罚力度,提高违法者的犯罪成本,较少不法行为的发生。三是严格执行凭证运输木材制度,加强对贵州省木材经营加工单位的监督和管理。

建立和健全完善木材运输证的领取、保管、发行和统计报告制度等各个环节。四是必须坚持“依法治林”,加强基层执法队伍自身的建设,抓好林业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工作,将贵州省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置于法律、法规的约束之中,加强基层执法队伍的建设,实现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发展。五是完善贵州省林业资源的产权流转机制。产权流转机制是否完善是衡量贵州省林权制度是否健全的重要标准,所以产权流转机制是贵州省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贵州省大部分地区的产权流转机制不健全,许多区县的林权交易中心还没有建立和健全,一些地方虽然建立了林权交易中心,但是运作也不规范,由于相关法律法规滞后,导致贵州省林权交易中心的运作不规范。贵州省林权流转机制的健全和完善对贵州林业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林叶产权交易中心基础建设的加快,可以为贵州省林权流转提供方便的服务平台。完善贵州省林权流转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林权流转的监督和管理,规范贵州省林权流转的程序,严格执行使用权担保抵押条例,为贵州省林权正常的流转提供了有力的法律制度保障。同时要加大普法力度,把林业政策、法律法规等知识的宣传活动遍及贵州农村,提高贵州省人们的林农法律意识,规范林农的流转行为。

(3) 司法方面的完善。在司法方面,根据我国国情,我国林业资源较少,质量降低,资源诉讼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有特殊性,应该将我国资源状况的严重性和资源诉讼的特殊性密切联系起来,基于森林资源的特殊性与重要性的要求,我国应该设立专门的法院管辖资源诉讼,比如我们可以增设森林法院。

(4)完善法律责任相关方面,我国要建立、健全林业侵权的相关法律责任制度。我国现行的林业侵权法律责任制度不健全,不能有力的打击林业违法行为,不能充分保证林业的发展。这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徒法不足以自行”,“无惩罚即无救济”这些都说明了法律责任制度在整个法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性。因此为了保证贵州省林业经济不受到非法行为的侵害,必须完善我国当前法律中关于林业侵权行为的法律责任规定。

总之,我们要健全林业相关的法律制度,从而保障贵州省林业改革顺利进行,坚持“科技兴林”和“依法治林”;使贵州省林权制度改革顺利推进,正确处理贵州省林业经济的发展、稳定、改革的关系,促进贵州省林业经济的快速、平稳发展。

(二)依靠科技发展林业。

要实现贵州省的林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大对林业的资金投入,提高林业的科技水平。

依靠科技来发展贵州林业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为依靠科技的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贵州林业经济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经济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建立林业经济科技创新体制。为了使贵州省的林业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建立林业经济科技创新体制,具体而言,应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从而促进贵州省林业生产力的提高。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来推动林业经营和管理的精确化、科学化,从而加快实现贵州省林业的现代化。

其次,加强林业经济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一是要加强贵州省森林生态系统的研发,对森林生态系统进行监测;二要调整良种壮苗和树种结构,贵州省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良种苗的培育水平;三要提高木材加工、制造、利用技术,贵州省要利用科学技术来提高传统木材加工、制造、利用技术,从而提升贵州省木材工业总体的科学技术水平,增加木材和林产品的经济价值,增强贵州省林业经济的市场竞争力。

(三)优化林业经济结构。

要实现贵州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调整和优化贵州省的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经济产业化发展,这是实现贵州省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保证。第一产业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的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竹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的建设;第二产业要加大新产品的开发力度,促进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的转变;第三产业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要采取利用第二产业带动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策略,调整贵州省的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的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贵州省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的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改变贵州省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调整企业布局和资产结构,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发展战略,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四)建立林业生态评价体系。

为了促进贵州省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应该建议林业生态评价系统。林业的生态效益是指林业的发展给生态带来的积极影响。当今人们普遍认识到,森林不仅具有经济效益,而且具有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等效益,其中生态效益价值远远大于其经济价值。林业的发展可以带来三种效益,在这三种效益中,经济效益往往最先受到关注,但我们可以看到,在目前的情况下,生态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密切的联系,林业的生态效益可以创造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实质上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林业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时一致的。

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密切联系、互相依存、互相矛盾、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许多国家在盲目追求经济发展之时,片面追求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忽视生态环境,尽管当期的经济增长速度确实快,但是,后期的经济发展却遭到环境恶化的影响,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在既重视经济效益又注重生态效益的时期,不仅当期的经济快速发展,而且后期的经济增长也能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因此,贵州省应该建立林业生态评价系统,处理好林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不能片面追求其中的一个方面,林业经济的发展是生态环境的经济基础,生态环境是林业经济发展的环境保证。生态效益经济是在以生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约束条件下的追求经济效益总量较大化的社会再生产活动。

总之,贵州省林业经济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要实现贵州省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要正确处理贵州省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注释:

1.gzforestry.gov.cn/news/20081215/200812151435171161_0.html。

2.守秋等著《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资源法制建设》,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1-32.

参考文献

[1]李然,严立冬.我国林权改革制度窥见.当代经济[M],2005(2).

[2]李照耀.实施天保工程,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M].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4(4).

[3]邱俊齐.林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

[4]姚昌恬.中国林业[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5张彩虹.林业投资与林业经济增长的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经济出版社,2001.

[6]张春霞等.林业经济体制转变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第6篇:林下经济发展总结范文

关键词:三大林区;林业产业结构;变动;贡献

0引言

现代林业经济理论一致认为:林业产业三大产业结构分布以及内部次级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对一国或区域经济经济增长具有深远的影响。深度优化林业产业结构、保持合理产业结构的稳定性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也会促使林业产业结构更加趋于合理化[1]。为了落实新时期我国林业经济发展战略,适当调整和优化林业产业结构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和保障措施[2]。我国三大林区包括南方林区(东南林区)、西南林区以及东北林区,根据2015年《中国林业统计年鉴》相关资料整理可知,三大林区的林地面积、活立木总蓄积量和林业产业总产值占全国相应总量的55.90%、62.76%和69.15%,从已有研究来看,主要集中在对南方林区或者全国范围的林业经济分析,对林区之间的比较研究缺乏,因此无法厘清主要林区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以及劣势。本文采用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分析了我国三大林区的产业结构和竞争力,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多部门经济模型探讨了林业产业结构变动对三大林区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结合上述分析结果,根据三大林区各自特征,为全国以及区域林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优化提供决策参考,以期实现我国林业产业经济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

1理论模型与数据说明

1.1动态偏离-份额分析

模型美国经济学家Daniel和Creamer相继提出动态偏离一份额分析方法[3,4],并由Dunn等学者在之后进一步加以完善[5,6],是目前国内外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分析中被普遍使用的一种方法。本文根据该方法原理,以三大林区为研究区,以全国为参照区,分析三大林区林业产业结构优劣及自身竞争力强弱。

1.2多部门经济模型

葛新元等在研究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时,提出了多部门经济模型[7],靖学青运用此模型定量测度了长江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8],黄烈亚等分析了全国林业产业结构变动对林业经济增长贡献及其空间差异[9]。该方法的价值和意义主要在于对同一区域不同时段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纵向比较或同一时段不同区域之间的横向比较,而非在于反映区域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绝对水平。

1.3数据描述

本文所用数据来自1999—2015年的历年《林业统计年鉴》中我国三大林区各省区的林业总产值及林业内部一、二、三产业产值。我国三大林区为南方林区(东南林区)、西南林区、东北林区。其中南方林区包括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十省(区);西南林区包括四川、云南、三省(区),由于历年相关数据缺失过多,再加之林业产值过少,对西南林区林业产业结构总体变化趋势影响不大,所以本文对其不予分析;东北林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由于从2003年开始木竹采运业产值计算到林业第一产业中,在此之前的年份该指标计算到林业第二产业中,因此将1999—2002年木竹采运产值从林业第二产业中扣除,加总至林业第一产业当中。为了剔除价格变化对产值的影响,对各地各项产值以上一年为基期进行调整,其中物价指数依据历年以可变价格计算的各类林业生产总值和林业总产值指数推算得出,历年以不变价格计算各类林业生产总值由物价指数和以可变价格计算的各类林业生产总值推算得出。统计数据显示,1999年南方林区、西南林区、东北林区及全国的林业产业总产值分别为1.6215×103亿元、2.2092×102亿元、3.2918×102亿元和3.1877×103亿元,到2015年分别增长到了3.2225×104亿元、4.1688×103亿元、4.6532×103亿元和5.9363×104亿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4.49%、13.02%、12.04%和13.76%。南方林区和西南林区1999年的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64.31:32.90:2.79和67.91:28.72:3.37,从2003年开始,林业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林业第二和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到2015年分别调整为25.78:56.12:18.10和47.48:30.55:21.97。其中南方林区林业产业结构重心由第一产业主要向第二产业转移,共转移23.22个百分点,西南林区主要向第三产业转移,共转移18.6个百分点,由此得出南方林区的产业结构变动程度要大于西南林区。而东北林区的产业结构变动程度极小,三次产业比重由1999年的40.90:44.98:14.12调整为2015年的40.48:44.18:15.34,在林业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三次产业比重也始终保持在平稳状态。

2数据处理结果及分析

2.1三大林区林业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以三大林区为研究区,利用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参照全国评价三大林区林业产业结构优劣,分析其自身竞争力的强弱。林业产业及三次产业累计动态偏离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2.1.1三大林区林业产业结构总体情况

根据1999—2015年三大林区林业产业累计动态偏离分析结果(见下页表1),从林业产业(三次产业总计)的累计情况来看,南方林区的总偏离量(883.28+886.15)大于0,西南林区(66.95-79.35)与东北林区(1599.34-2883.48)均小于0,说明南方林区1999—2015年累计的林业产业增长速度高于全国林业产业平均增长速度,而西南林区与东北林区均低于全国林业产业平均增长速度。西南林区的结构偏离分量(-79.35)小于0,南方林区(883.28)和东北林区(1599.34)均大于0,说明西南林区林业产业结构素质较差,而南方林区和东北林区则具有较好的林业产业结构素质。南方林区(886.15)和西南林区(66.95)的竞争力偏离分量均大于0,而东北林区(-2883.48)小于0,说明南方林区和西南林区的林业产业具有竞争力优势,而东北林区不具备此优势,区域竞争力偏离分量的构成相当复杂,实际上竞争力偏离量包括了除产业结构以外的其他一切因素,其大小由生产率水平、投资规模、产业政策等因素共同影响,东北林区已具备了较好的林业产业结构素质,要通过对除林业产业结构之外的各个方面进行完善,来逐步加强其林业产业竞争力优势。

2.1.2三大林区三次产业结构优劣及竞争力差异分析

从林业三次产业1999—2015年的累计结果来看,南方林区林业第一产业的总偏离量(-7539.72-851.77)、结构偏离分量(-7539.72)和竞争力偏离分量(-851.77)均小于0,表示相对于全国水平而言,南方林区1999—2015年累计的林业第一产业增长速度较慢,产业结构素质较差且不具有区域竞争力优势;同样,南方林区林业第二和第三产业增长速度较快且具有良好的产业结构素质,但林业第二产业不具有区域竞争力优势,第三产业具有区域竞争力优势。西南林区林业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且具有较好的结构素质,林业第一产业增长速度较为缓慢且结构素质较差;区域竞争力方面,林业第二和第三产业具备区域竞争力优势,而第二产业不具备。东北林区林业第一产业增速缓慢、结构素质差且不具备区域竞争力优势;林业第二产业增速较快,有较好的林业产业结构素质,但不具备竞争力优势;林业第三产业增速缓慢且不具备区域竞争力优势,但是林业产业结构素质较好。

2.2三大林区产业结构变动对林业经济增长贡献的分析

上文对三大林区间林业产业结构变动进行了分析,为进一步挖掘产业结构在林业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本文应用多部门经济模型。从平均水平来看,西南林区产业结构变动对其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Z值与S值的均值分别达到了3.0865和17.2948;南方林区居中,其Z值与S值的均值分别为1.4291和11.9161,通过数据描述已知南方林区的林业产业结构变动程度要大于西南林区,但其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却小于西南林区,说明西南林区林业产业结构变动取得了更好的成效,而南方林区的年均增长率(14.49%)大于西南林区(13.02%),说明南方林区产业结构变动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虽然低于西南林区,但其他诸如资金、劳动力、科技的投入以及政策等因素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可能要远远大于西南林区。东北林区的Z值与S值的均值分别为0.5034和5.4038,其林业产业结构变动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水平虽然较低,但从上文的分析不难看出,东北林区有较高的林业产业结构素质,因此只需保持较好的林业产业结构素质,从其他方面着手,稳步提高东北林区林业产业产值。从平稳性来看,西南林区产业结构变动对林业经济增长贡献的波动最大,其Z值和S值的标准差分别为6.2474和68.1376,极差分别为23.3982和299.0649;南方林区居中,其Z值的标准差和极差分别为1.9314和6.0574,S值的标准差和极差分别为2.8518和11.0056;东北林区最小,其Z值和S值的标准差分别为0.6520和1.9473,极差分别为2.2823和7.3090。

以2003年为界,1999—2003年三大林区产业结构变动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都相对有较大波动,2003—2015年南方林区与东北林区都趋于平稳,但西南林区2003—2006年波动幅度很大,这可能是由于2003年以来,全国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此时南方林区与东北林区已经有比较合理的林业产业结构,通过林权改革这一政策的实施,林业产业产值可以稳步增长,而西南林区之前的林业产业结构可能阻碍了林业产业的发展,其2003年以前的林业产业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0.49%,因此对林业产业结构进行了较大的调整,2002年西南林区林业三次产业比重为85.53:12.02:2.45,之后林业产业结构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调整为2006年的53.54:32.72:13.74,此举措使2003—2006年西南林区的林业产业产值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7.52%,远远超过1999—2015年的平均水平(13.02%),从林业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值来看,S值从2002年的-232.4521增长到了2003年的57.4575,2006年以后西南林区的林业产业结构逐渐趋向合理,Z值和S值也随之变小且趋于平稳。由上述分析可知,林业经济受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正向拉动作用十分明显,并在其影响下周期性增长。

3结论和对策建议

3.1结论

本文主要分析了1999—2015年我国三大林区林业经济增长、林业产业结构优劣和竞争力优势的强弱,以及产业结构的变动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

(1)与全国相比,南方林区的林业产业经济增长速度较快,而西南林区与东北林区的增长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三大林区的林业第一产业增长速度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第二产业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南方林区与西南林区的林业第三产业增长速度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较快,而东北林区则相对较慢。

(2)南方林区与东北林区均具有较好的林业产业结构素质,但西南林区林业产业结构素质较差,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三次产业的结构层面,三大林区的林业第一产业结构素质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第二和第三产业则有较好的结构素质。

(3)除东北林区外,南方林区与西南林区的林业产业结构均具备区域竞争力优势。但在三次产业的区域竞争力方面,仅有西南林区的林业第一和第三产业,及南方林区的林业第三产业具有区域竞争力优势。

(4)林业产业结构变动对其林业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是西南林区,其波动幅度也最大;南方林区贡献位居第二,波动幅度也居中;东北林区产业结构贡献最小,但相对最平稳。通过分析西南林区林业产业结构变动及其对林业经济增长贡献的变化趋势,得出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对林业经济增长和产业持续发展的正向拉动作用比较显著;随着林业经济增长速度减缓,产业结构不合理现象日益突出,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与深度优化势在必行,从而促使了产业结构变动的贡献逐渐上升,产业结构也逐渐合理,使经济增长率不断提高,产业结构变动贡献也再次变小。因此,林业经济增长变缓是促使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动力之一,而结构调整同样也是林业经济增长的动力,使林业经济周期性增长,从而实现林业产业经济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

3.2对策建议

(1)南方林区林业具有第一产业增长缓慢、结构素质差的特征,且与其他林区相比缺乏区域竞争力,但其拥有雄厚的第一产业基础。为实现林业资源转化能力的全面提升,要以林业经济的稳步增长为基础,同时加强对林业的投入和管理,切实保证林业第一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完善;要注重林产加工业技术水平的有效提升,带动以林产工业为核心的第二产业的持续发展;此外还要重视以森林旅游业为重心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壮大,以便实现林业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的有效转化。

(2)西南林区森林旅游资源丰富,森林旅游产业的发展潜力较大,因此要推动资源优势的整合,并以此为基础实现旅游产业的合理布局,形成以第三产业为核心的林业发展模式。同时,要切实强化森林培育力度,规范森林经营措施,提高森林经营水平,深化林业科技创新并提高科技含量,以推动林业第一、二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为第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东北林区蕴含丰富的森林资源,2015年活立木蓄积量占到了全国的18.27%,但其资源优势未能实现向经济发展优势的有效转换,林业产业总产值只占到全国的7.84%,这主要是由于“天保工程”的实施缩小了木材生产的规模。目前木材加工业仍是东北林区的主导产业,且面临生产要素分散、产品科技含量偏低的发展瓶颈,林业产业效益本身就不高,木材生产规模的退化更是制约了林业经济的发展。因此,要在保证林业传统产业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将林木培养、经济林产品种植和采集等作为培育重点,优化第一产业结构;淘汰落后次级产业,整合优势次级产业,调整第二产业内部格局;发挥林业资源优势,加大对第三产业的规划与投资建设,实现东北林区的产业重心向以森林休闲等行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转换。

参考文献:

[1]肖兴志,彭宜钟,李少林.中国最优产业结构:理论模型与定量测算[J].经济学(季刊),2015,(1).

[2]张智光.江苏省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体系研究[J].林业科学,2004,40(5).

[7]葛新元,王大辉,袁强,方福康.中国经济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的计量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

[8]靖学青.长三角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贡献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第7篇:林下经济发展总结范文

关键词:产业结构;不协调;弊端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1

一、榆林经济发展现状

榆林在短短的十几年内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榆林市2010年生产总值为1756.67亿元,居全省第二,且增速连续7年全省第一。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19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02元。神木、靖边进入全国百强县。目前榆林已建成超亿吨煤炭生产基地、亚洲最大天然气净化装置、全国最大的甲醇生产基地。现榆林经济实力有显著提升,但经济快速增长背后,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以产业结构问题最为突出。

二、榆林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1.第二产业增长快,贡献率高,第一、三产业和严重滞后

2010年榆林第一产业、第二、三产业为5.3:68.6:26.1;第一产业贡献率为5.3%;第二产业68.6% ,远高于陕西省的51.8%的平均水平;第三产业为26.1%。2006年-2010年第一产业平均每年增速仅为7.6%;第二产业达20.6%;第三产业增速达19.4%。从以上数据可以得知,榆林经济主要靠第二产业拉动且发展迅速,第一、三产业发展滞后。

2.第二产业内重工业比重过大,采掘和原料工业比例过高

2010年榆林的工业总产值高达19599.6亿元。从2000年以来,重工业内部的采掘和原料工业比重在90%以上。2010年采掘工业占工业生产总值比重高达68.7%,仅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就达到68.6%;轻工业的贡献率仅为1.6%。榆林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位663家,轻工业企业只有13.1%;重工业企业达到86.9%。榆林工业内部轻重比例失调,重工业比重过大。

3.投资集中于第二产业,第一、三产业投资额过低

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105.46亿元,比上年增长了30%。其中,第一产业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仅为1.68%,第二产业高达45.38%,交通运输和邮电业达到26.0%。第二产业的计划固定资产投资额是第一产业的16.7倍;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5.1倍;是教育投资的95.7倍。因为能源工业回报率极高,导致投资过度集中,其他产业被忽视。

4.就业人口在产业中的分布落后

榆林市到2010年底,从业人员达到193.03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约占45.9%;第二产业占23.5%;第三产业占30.7%。榆林和1995年高收入国家的农业人口比重5%水平还相差甚远;和第二产业的31%也有一定差距;和服务业64%的水平差距更大。第三产业内部就业分布过度集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从业人员占第三产业总人数的17.0%;批发和零售业18.0%;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50.9%。产业结构的落后导致就业人口分布滞后。

三、榆林产业结构不协调的弊端

1.产业结构单一,经济结构脆弱,抗市场风险能力极低

榆林的经济快速增长是粗放式的、初级的资源的驱动。重化工业产业链条段,附加值低,到2010年,能源资源初级产品就地转化率为21.3%,完全靠多挖煤、多采油创造收益。现阶段榆林产业结构单一、重工业独大、严重依赖资源,易受国际煤炭市场、国内经济的影响。例如受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2008年8月至2009年,榆林市的大部分月份工业总产值增速为负;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32.2%停产;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亏损面高达56.7%。由于这些行业的不景气,导致榆林经济的GDP增速从2008年25.3%降到2009年的13.3%。这样单一的产业结构是极其脆弱的,易受国内、国际市场影响,导致经济大起大落,抗市场风险的水平低。

2.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导致南北差距过大

由于资源禀赋的不同,榆林北部六县和南部六县的经济差距较大。北六县依托煤炭、石油、化工和国家的大力投资,经济飞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有极大的提高。而南六县现阶段无经济起飞的助力,发展主要依靠政府的扶南政策和特色农业。2010年北六县的GDP占全市80%,是南六县的约10倍。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位于北六县约87.5%;南六县仅为12.5%。北六县在岗人数约占全市总量的75%。人均生产总值最高的神木县是最低佳县的16倍。而且神木全民医保、神木新村的建设、政府对于新毕业的大学生的分配、教育的投入使神木居民的隐性收入增加,使全民能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南北失衡局面仍然在扩大,这是农业和能源化工业产出的差距。

3.产业结构不合理不利于健康、稳定的扩大就业

榆林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口约有45.34万人,约占总就业人口的23.5%。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下半年以来很多企业都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就业岗位明显减少,在岗人员的工资下降很多。据调查,企业用工比往年减少1.2万人次,下降30%;非正常返乡农民工约3万多人。失业农民工、农村新增劳动力、城镇失业人员、城镇新增劳动力等需要就业人员总数约5.5万人。就业面窄,大量的劳动力涌入工资可观的第二产业,可吸纳大量劳动力的第三产业滞后,这造成了榆林就业压力大,矛盾突出。

4.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收入差距过大

除上文提到南北的收入差距巨大,还有城乡收入差距和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545元,是农民人均纯收入5113元的3.4倍。而且城镇居民可以享受到更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农民很难平等享有发展成果。有报道,榆林的亿万富豪达7000人,其中神木资产过亿的富豪可达2000人,而且还存在很多难以统计的隐性富豪。由于资本的持续的增殖性,富人会越来越富,所占的社会资源越来越多,两极分化会越来越严重。处于利润较高的第二产业中的居民收入水平过高,处于农业和服务业中的居民收入水平偏低,这是收入差距过大的重要原因。

5.大力发展资源经济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榆林位于黄土高原北部,是荒漠化地区,水资源缺乏,生态环境本来脆弱。榆林因煤矿采空导致地面坍塌面积超过60平方公里,很多地方地面开裂,山体崩塌;林草地每年以0.53-0.67万公顷在减少;化工业发展造成水源污染、地下水渗漏、地下水位下降,榆阳区沙河下降2.62米,红碱淖水面下降约2米。生态的恶化,是我们过快、过猛开采资源,发展重化工产业所致。

四、总结

单一发展能源化工业,现已出现很多问题、矛盾,未来榆林生态恶化、失去经济增长动力,后人将无法承受。现在榆林在强调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转型,但多集中与对产业链条的延伸,归根结底还是在单一的发展重工业,要解决这些问题,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裴成荣.区域发展与产业培养[M].陕西出版集团,2011.

[2]胡志强.榆林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10[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3]刘恩德.榆林统计年鉴2010[Z].榆林市统计局编.

作者简介:王 涛(1984-),男,陕西神木人,毕业于内蒙古大学,现任职于陕西华电榆横煤电分公司,主要从事矿井经营管理。

赵 琛(1988-),女,甘肃天水人,毕业于东北财经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现攻读德国弗莱堡大学,经济金融学硕士。

第8篇:林下经济发展总结范文

一、林业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

由于战略赖以实施的前提条件、制度背景及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不同的经济发展战略所包含的内容也各不相同。就林业发展战略来说,一般都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战略思想。既战略的指导思想。它应当解决如下问题:为什么要制定林业发展战略?制定林业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在设计林业发展战略的过程中,遵循什么样的总体思路等等。战略思想是我们制定林业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2、战略目标。它是林业发展战略所要实现的总任务,或者说是一定时期内林业经济发展所要达到的程度和水平。战略目标必须具备先进性、合理性、可行性等基本性质,同时也必须体现林业经济发展的本质:伴随着林业经济总量的增长,林业的发展体制得以逐步转型,林业的产业结构得以合理变迁,林业劳动者的收人得以稳步提高。否则,就会陷人“有增长、无发展”的怪圈。因此,战略目标是林业发展战略的核心。

3、战略重点。它是整个发展战略的中心任务和主攻方向。主要包括如下内容:第一、发展的“瓶颈”。根据“最小构成因子”和“水桶效应”原理,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不是那些已得到充分发展的产业和成熟的机制,而是那些发展不充分的弱势产业和发育不完善的运行机制。这类“瓶颈”有三个:其一是产业瓶颈,这是一种结构性约束;其二是体制瓶颈,这是一种运行性约束。这类瓶颈主要表现为由资源转化为目标之间的“中间环节”的短缺,因而又称机制性约束,如市场发育不足、制度和政策刚性、企业家短缺、领导决策能力缺乏等;其三是心理瓶颈:社会性约束。这主要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利益分配不均衡而产生的受益最小或承担风险最大那些“瓶颈”阶层。这种心理瓶颈阶层的存在,使发展潜伏着危机。发展模式不当和速度过快,有可能产生社会动乱;过缓又可能贻误发展时机.因而,研究发展战略时要动态的、充分的估量瓶颈阶层的承受能力.第二、主导产业。一般来说,在每个经济的发展阶段,都有一个或若干产业部门组成的产业群对经济发展起导向性和发动机的作用。这些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技术创新能力,它们便是主导产业。与其它产业相比,主导产业一般具有如下特征:(l)引人了创新,获得了与新的技术和制度相关联的新的生产函数,因而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和发展潜力。(2)在需求方面,其产品具有较高的收人弹性。也既是说,其产品需求量伴随着人均国民收人的增长而增长。(3)从产业的联系看,它与其它产业的关联效应强烈,对整个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而广泛的影响。(4)在对外开放的格局中,该产业部门群有可能具有较强的出口创汇能力,因而在平衡国际收支中也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发展的瓶颈是制约发展的障碍因子,主导产业则是推动发展的动力因子,它们从两个不同方向影响发展的效率,因而共同构成决定发展成败的关键因素。

4、战略阶段.它是战略总目标的分解与细化,通过各个具体阶段子目标的逐步实现,连续的从一个阶段转向另一个阶段,从而保证总体战略的顺利实施。将总体战略科学的细化为各个具体阶段,是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方法。5、战略对策。它是围绕林业发展战略的总目标的实现而采取的重大发展方针和基本政策措施。我们可以将贯穿整个战略全过程的措施为总策略,在各个具体的战略阶段又必须有子策略,它们是总策略的细化,且相互关联、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正确的战略对策是达成战略目标的可靠保证。

二、制定湖北林业发展战略的基本原则

研究和制定湖北林业发展战略,必须要把握两个要点.其一,首先必须认识到该战略是一个省区战略,因而它与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相比较,具有区域性、局部性的特点。所以,战略本身必须突出区域特色,体现“省之林情”,发现、创建并把握本省在地区林业产业分工中的比较优势,并力争通过发展战略的实施,将比较优势提升为区域的竞争优势。只有确立了竞争优势,才能推动林业产业的发展。其二,我们还必须将其嵌人到国家经济的总体发展框架中去,深刻认识现代林业的发展趋势,全面把握林业产业的发展现状,准确辩识现代林业的性质,透彻解剖林业产业发展影响因子。只有认清了林业产业的现状,战略才具有现实性,只有把握住现代林业的发展趋势,战略才具有预见性;只有认识了产业的性质,战略才具有适应性;也只有透彻解剖了林业产业发展的影响因子,战略才具有针对性。一般来说,搞好林业产业建设,正确制定林业产业发展战略一般应遵循发下原则:

1、战略目标协调原则:这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战略目标的综合性其二,战略目标的阶段性其三,战略目标的多元性其四,战略目标的可行性具体可按如下框架来制订具体目标值:林业发展战略目标体系生态效益指标:森林覆盖率林地利用率总蓄积量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自然保护区(含湿地)面积大型生态工程建设情况生态产业产值产业效益指标:总产值及增长速度科技进步贡献率山区林业剩余劳动力安置木材综合利用率林木生长率单位面积蓄积量出口创汇t其它林产工业产品总t及增长速度社会发展指标:林区人均国民收人国有林区(含林业企业)人均居住面积林业劳动力文化水平及科研人员的比重林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以上三类战略目标,必须协调发展,不可偏废。

2、重点产业优先原则。包括“三个优先”,基础产业优先、战略产业优先、主导产业优先.基础产业包括:林区交通、通讯、教育、科技体系等,同时还包括各种软环境如各种林业制度和法制建设。基础产业具有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发展效率、拓展林农活动空间、推动产业结构变迁等功能,但它往往因为其具有投资大、见效慢等特点而滞后,成为发展的瓶颈。战略产业往往预示着产业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其创新含量高,是下一轮产业发展的发动机。根据产业寿命周期理论,战略产业往往称为所谓朝阳产业,虽然目前有可能收益率不高和赚利能力不强,但最终将成为带动经济发展主导产业,具有强大的结构成长效应。

3、产业发展的开放性原则产业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小规模到大规模,由刚性结构到柔性结构的过程,是产业自身运动规律。这一运动规律在21世纪表现为如下趋势:(l)产业的分化及产业结构的高度化;(2)产业的国际化;(3)产业高技术化;(4)产业的柔性化;(5)产业的主体化。其中产业的国际化即产业的开放性具有特殊的作用:首先通过产业发展的国际化,使产业的发展面向更为广阔的世界市场,大大拓展其活动空间,注人新的发展动力;其二,只有通过产业的国际化,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按照自己的比较优势有效参与国际分工,从而达到不断升化自身产业结构的目的;其三,在产业发展的国际化过程中,可以结合本国、本地、本行业的发展实际,采用“拿来主义”的方法,吸收最先进的生产技禾,借鉴最科学的管理制度,在实现技术和管理创新的同时,还能有效的节省创新成本,缩短创新周期。但要实现产业的开放性原则是很不容易的,首先必须有意识的发现、识别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其次在此基础上政府进行支持,由短期化转向长期化、由投人性补贴转向产出性补贴、由随意性向制度化和规范化转变。第三,构建有效的诱导机制,实现规模化经营。

三、林业发展战略中主导产业的选择

伴随着林业产业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转变,林业产业内部的分工日益深化,正在由单一的采掘业向包含采掘业、加工业、种植业、旅游业、养殖业等在内的复合产业体系—大林业转变。同时伴随着经营思想的转变,出现了所谓“立体林业”、“高效林业”、“生态林业”、“旅游林业”、“观赏林业”、“数字林业”、“精确林业”等新的概念,整个大林业呈现出一个多业并进的良好格局。然而现代经济的发展实践表明,在每个不同时期,在众多产业中,总有一个产业或由多个产业联合而成的产业群,其发展速度、生产效率具有高出平均值的倾向。它们是发展的龙头和动力,这就是主导产业。在发展战略中,核心问题是如何评价、然后是如何选择主导产业的问题。

1、影响主导产业选择的几个基本制约因素第一、林业科技的发展水平。脱离林业科技发展水平而一味追求“高、精、新、尖”,既缺少技术支撑,也是不现实的。因而主导产业分布在技术层面上呈现多维化的特征。第二、自然资源。主导产业的选择一定要本着有利于依靠和利用本省相对较丰富林业资源的原则。如果过分依赖外地资源,一个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抬高其经营成本,丧失其比较优势,自然也就失掉了其竟争优势。第三、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是主导产业的生命。没有足够的播求拉动,主导产业的衰落是必然的,为此必须客观预测主导产业产品需求的收人弹性,以及由此而决定的潜在需求。第四、资本。产业的融资能力也是影响主导产业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产业融资能力不足的前提下,把发展主导产业部门的目标确定为追求产业的资本、技术密集和现代化,必然会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第五,产业的附加价值高低及投资效益。主导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支柱,是产业收人和自身积累的主要来源,因此主导产业部门的选择应是那些附加价值高和长期投资效益高的产业。一般来说,主导产业的演变具有从低附加价值‘高附加价值,更高附加价值发展的产出特征,这表明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2、主导产业选择的具体方法根据我们对主导产业特征的描述,在具体规划产业结构中的主导产业部门时,可以使用下列评价指标体系:

(1)产业的国民收人(国民生产总值)相对比重或产业劳动就业的相对比重。产业的国民收人相对比重,反映某一产业创造的国民收人占全部产业创造的国民收人总额的比重,该指标说明某一产业对创造国民收人的贡献。同样,产业劳动就业相对比重,是林业内部某一产业投人的劳动力与全部产业投人的劳动力之比,它反映该产业劳动力的占用情况。进一步由以上两个相对指标可以计算各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动因,也是最活跃的因素。某产业技术进步速度二丫一aK’一pL’。、月、犷、K、L分别为资本、劳动的产出弹性(a十p=1)、产出增长率、资本投人增长率、劳动投人增长率。技术进步对产业增长的贡献率技术进步速度该产业产出增长速度X100%比较劳动生产率=或比较劳动生产率=产业的国民收人相对比重产业劳动力的相对比重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大林业综合劳动生产率一般来说,比较劳动生产率在产业间的差异,是产业结构变化的本质动因,主导产业部门都具有较高的比较劳动生产率。

(2)产业的需求收人弹性。是用来衡量某一产业产品的需求量对人均国民收人变动的反应程度的指标。定义为人均国民收人每增长1%,该产业需求变化百分之几,即*11_“.决.二.,‘_该产业产品需求增长百分比产业的需求收人弹性=粤滋魁苦器罕瑟撼笋岩护,工”;网小认/、片汗一人均国民收人增长百分比斋求收人弹性越大,该产业越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3)产业的技术进步速度和产业技术进步对总产出的贡献率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由于社会的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的矛盾作用,必然使某些产业兴起和成长,使原有产业结构发生有序变动或演进,并使某些原有产业衰退和消亡。影响产业的这种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产业的技术进步起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它是产业发展的最本质一般来说,生产率上升较快的产业,也就是技术进步速度较快的产业,而且伴随着技术进步,该产业的生产费用一般下降也较快。在这种情况下,这一产业就有可能在比较劳动生产率上占有较大的优势,经济资源也会向该产业移动。因此,具有较快技术进步速率的产业就将在产业结构中占有更大的比重,该产业就越有可能成为主导产业,这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一个重要根据。在林业发展战略中,林业技术选择与推广的总原则应是:技术先行、生产可行、经济合理、社会有益、资源节约、环境改善、生态平衡。

第9篇:林下经济发展总结范文

关键词:林业经济;国民经济;关联性林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产业,林业经济发展的快慢同时也影响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1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前景

随着社会改革开放政策,我国逐步进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中,国际市场对木材需求的加大,林业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由于森林资源乱砍乱伐现象严重,我国的森林资源正在遭受着破坏,导致了极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林业经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近些年出现的洪涝灾害、沙尘暴等给人们提醒,必须多植树造林,才会减少这些灾难的发生。因此,我国对于林业的发展制定了一些政策,如退耕还林,“三林”工程等,这些措施的实施,目的都是为了保护森林资源,为我们的生存环境做贡献[2]。

2林业经济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的联系

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变化进行具体的计量分析,选择林业和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动态分析,来量化不同时期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情况,林业的发展同国民经济的发展程度直接相关联,它属于国民经济的范畴,林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国民经济的推动,所以,他们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整体。总的来说,林业的总产值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在总体上是有关系的,在发展的不同阶段,要同国民经济水平相互协调,这与林业经济自身的运动规律有很大的关系,同时,又与国家的相关政策要求有关系。

3波动在林业经济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关联

根据上述的探讨分析可以看出,林业经济和国民经济有着很大的关联,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下面我们对此进行详细的分析。

3.1传统单一的林业经济是林区难以摆脱“两危”困境的根源

林业是以森林资源作为一定的物质基础,从传统的林业经济方面来说,主要是为了培育森林资源和保护其不被破坏,这为即将要获得的林业产品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林业经济只是局限于林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和各环节之间的运转,从而导致了森林资源的过度消耗,使森林资源遭遇危机。随着人们意识的不断提高,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之下,在林业方面提出了很多新的理念,将林业进行了合理的定位,由以前单纯的木材生产,转到要兼顾着三方的效益,将生态环境效益放在第一位,改变以往林业单一的发展模式,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创新,缩小之间的差距。

3.2林业经济发展同国民经济发展过程分析

国民经济自2002年以来经历了一次较大的经济周期,同样,林业经济在此期间也经历了一次波动,这都说明了林业经济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波动将会受到国民经济波动的影响。总的来说,这种潜在的波动还是比较大的,林业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有着其特殊性,在实际中,要将这个特殊性考虑进去,减少落差。

4加快推动林业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4.1优化产业结构

不断加快发展的脚步,对林业经济进行相对较大的转变,针对产业结构进行相关调整,加大经济竞争优势,使其结构特征向着复合型的方式转化,由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多种效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