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林下经济总结范文

林下经济总结精选(九篇)

林下经济总结

第1篇:林下经济总结范文

经济增长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经济学界如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新剑桥经济增长理论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都对经济增长的内涵及内生机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所生产的物质产品和劳务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的持续增长,也即实际总产出的持续增长[3]。林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其经济增长与其它产业相比,表现为一定的独特性。因此,林业经济增长是指组成林业产业的全部企业的发展与森林资源的增长,即林业行业产品和劳务数量的增加或按人口平均的实际产出的增加,可用林业总产出或林业总产值来衡量[4]。但是在现阶段研究中对于林业总产值的界定,社会普遍承认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但由于目前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难以计量,故不计入林业总产值之中[5]。赵铁珍等进一步又把中国的林业总产值分为营林产值和木材采运产值两部分,森林的种植和培育等的产值计入农业总产值,而森林采伐、运输则计入工业总产值。这种划分对于今后的林业经济增长的研究,提供了更加具体的参考方向[5]。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林业经济增长对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保障生态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6]。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是制度绩效评价中的核心内容[7],自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不少研究者从林业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评价产权改革的制度绩效。同时,林业经济增长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就业增收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8-9]。

2林业经济增长问题研究回顾与分析

2.1林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

经济增长因素分析中首先就是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丹尼森把经济增长因素分为两大类:生产要素投入量和生产要素生产率。生产要素投入量是劳动、资本和土地投入的结果;要素生产率主要取决于资源配置状况、规模经济和知识进展[10]。总结近期的研究文献,众多学者对林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分两个层面,一是单独研究某一因素影响对林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二是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对林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2.1.1林业经济增长的单因素影响分析

单个生产要素对林业经济增长影响,主要投资、科技投入、劳动力、森林资源、林产品进口贸易等因素。林业投资可以推动林业经济增长[11],其中科技投入与林业经济增长间存在协整关系,且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还证实了两变量间的双向互动关系;林业经济增长短期变动受财政科技投入短期变动的影响不明显,而短期内财政科技投入变动受林业经济增长短期变动的影响则较大,长期来看,财政科技投入与林业经济增长相互间有显著促进作用[12]。劳动力数量、劳动者素质、劳动者劳动行为、劳动力资源配置方式等都是影响林业经济增长方式[13]。另外,国内林产品进口贸易与林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林产品进口对林业经济增长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林产品进口与林业经济增长之间仅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林产品进口是林业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但反向则不成立,主要源于从长期来看,国内短缺的生产要素通过进口能够提高全要素的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如中国原木、锯材等初级林产品的大量进口,不仅没有对国内生产形成替代,反而释放了国内的产能,有效地刺激了林业经济规模的扩张,有利于林业实现良性经济增长[14]。

2.1.2林业经济增长的多因素影响分析

经济增长主要为多个因素贡献的结果。经济增长理论研究认为,生产要素主要由劳动力、资本和技术构成,三大要素的投入水平和配置方式影响经济增长水平和质量。林业经济增长也不例外,资本、劳动力投入和技术在林业经济增长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营林生产以培育森林资源为主,受林木生长缓慢、林地数量有限等因素的限制,营林产值很难快速提高,因此,劳动力要素的投入比资金要素的投入对于营林生产的贡献率更大[15],资金投入应以国家投资为支撑力量,主要因为林业投入要素中相当部分的生态资产化,发挥了公益作用,从而降低了林业产出[16]。除上述资本、劳动力、技术的生产要素投入影响之外,经济增长还会受制度、市场、政策的影响。高岚、张自强系统地研究了产权管制和要素投入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利用1996~2007年间广东省林业相关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验证了林业产权管制的放松对于林业产出具有重要贡献的假设,由于外部性等因素的影响,林业产权管制的放松对于林业产出的贡献有限,提出现阶段中国仍需不断完善林业产权制度,同时需要考虑到各地区的森林资源特征与农户经营行为的差异。突破了前人研究的“制度和政策变量难以量化”保守结论[17]。李微等针对国有林区比较多的伊春地区,从公共理论角度出发,将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概括为4个方面:供给因素(资源、劳动力、资本、科学技术),需求因素(消费需求、投资需求),产业结构因素,政策及制度因素,亦认为产业结构、森林资源,消费需求,资本和劳动力对伊春林区林业经济增长有重要影响,并认为科学技术及第三产业并没有对林业经济的增长起到主导作用[18]。而李平、张俊飚持不同观点,认为科技投入为林业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12]。从不同角度的研究结果来看,学者的观点均认为经济增长是各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不是某个单一因素的作用,但也不排除在某个地区的某个因素起主导作用。结合中国林业经济增长的模式,要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中国林业经济发展是以政府为主导,决定了林业制度变迁作为林业经济的重要制度因素,辅助生产要素(资金、人才、技术)进行动态优化配置,协调好四者之间的动态关系,产生一种合理的林业产业结构,从而为林业经济的发展形成一种合理的经济增长整合模式[19]。

2.2林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及其转变分析

2.2.1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方向及其转变方向

从经济增长方式的一般涵义出发,以要素数量提高为主所获得的经济增长定义为粗放型的增长,而把以要素效率提高为主所获得的经济增长定义为集约型的增长。中国林业经济增长方式仍属粗放型,其基本特征为:一是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扩大投资规模和增加新建项目,二是林业经济增长靠多占用资源和高消耗来实现,三是产出变化与质量、效益变化不尽协调[20]。在中国目前林业资源紧缺、林业资源质量日益下降的条件下,这种粗放型的林业经济增长方式将遭遇“极限”,当增长趋于“极限”或人们意识到这种“极限”的存在时,要使经济增长突破这种“极限”,就必然要改变这种增长的方式,转而着眼于提高要素生产率来获得有效增长。中国林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过去的主要依靠增加大量的要素投入,转变到主要依靠提高现有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率,提高综合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近的[21]。在20世纪九十年代,学者廖雅萍主张不能将全部的林业资源都要集约化经营管理和发展,他针对当时的林业资源现状以及经营管理现状,认为林业应该分类经营,即以生态效益最大化的森林应该按社会公益事业进行经营,实行事业化管理,由政府和社会负责建设,而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森林则应该实行企业化管理,面对市场,参与竞争,进而在经营措施、运行机制以及补偿机制等各个方面对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施以不同管理方式[22]。后来,张孟德和孙秀娟均从循环经济角度出发,认为林业是与自然生态环境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林业在化解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二者之间的矛盾上起到的调节中枢的作用,在林业产业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至关重要且理所当然的。在林业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应该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使循环经济具体模式中,各种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林业乃至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种观点实质与林业经济增长集约化转变方式的观点一致[23-24]。

2.2.2林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制约因素分析

虽然,目前的林业资源现状、林业发展现状、当前面临日益恶化的生态现状、激烈的林业市场竞争等各种制约因素的影响,迫切需要中国的林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但这不是一个自发就能自动完成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以及农户等各个社会主体的支持和参与。刘勇、马平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分析了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瓶颈”制约因素:主观上,中国市场经济观念不强,一定程度上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改革和科技的观念也不强,林业尤其突出。客观方面因素主要有:一是当前中国林业企业自我发展机制不健全,虽然在积极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但进程缓慢,产权制度仍然不够明晰;二是林业产业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且投资结构不合理,林业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还不到1%,资金投入重“森工”轻“营林”,必定造成森林资源的不断减少;三是政府宏观调控不利,主要表现在林业企业的发展规模、分布区域和宏观生产力布局、环境保护以及科技兴企等之间的不合理[20]。总之,迫于当前林业经济发展面临的任务、形势和客观规律迫切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并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条件已初步形成并正在趋向成熟,主要表现在林业初步形成了综合性的产业体系,科技成果在林业产业中的转化效率越来越高,林业的地位也逐步提高,因此中国林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仍然是现实的、可能的[25]。

2.2.3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动力机制

在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领域中,劳动力要素、科技创新、资金投入等均是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动力因素。首先,资本的密集程度对林业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有着深远的影响,要转变中国林业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就必须加大资金的投入,强化和改进林业企业物质要素效率提高的基础条件,为林业技术进步和效率的提高提供载体和制度保证。因此,资金投入是林业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是林业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转变的第一启动力。再次,林业科技创新对于林业的贡献有巨大的潜力,是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第一推动力。但是,当前的中国林业科技与经济脱节严重,形成“两张皮”的状况,科技成果转化无法到位,林业科技含量低下。最后,劳动力要素包括劳动力数量、劳动者素质、劳动者劳动行为、劳动力资源配置方式等都几个方面成为转变中国林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先决条件,要转变中国林业经济增长方式,就必须提高劳动者素质、规范劳动者劳动行为、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26]。魏远竹从林业企业角度出发,认为林业企业是林业经济的细胞组织,是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体,而企业规模是否经济,又是能否实现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条件。对林业企业来说,除了应注重科技和体制的双重创新及提高劳动者素质之外,还必须加快结构调整步伐,迅速形成有效率的规模经济效益,有效地提高要素生产率,推进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27]。

2.3调整林业产业结构促进林业经济增长

在现代经济增长中,产业结构变动成为一国或一部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国内学者几乎一致认为产业结构变动有助于经济增长[28]。合理的林业产业结构是林业经济增长的基础,也是林业投入要素在合理的林业制度指导下相互作用的结果,因为林业经济增长必须以一定量的生产要素投入为基础,而其要素投入的产出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林业产业结构状况[19]。据目前情况来看,中国大部分省区的林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对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对林业经济增长的正向拉动作用仍不明显。因此,加快林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改变目前中国粗放型林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从现有文献来看,多数研究以整个国民经济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产业结构的变动对总体经济增长的影响,而以某一部门内部的产业结构变动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对此部门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则不多见,在为数不多的文献中,对林业产业结构变动的研究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基于多部门经济模型的研究。虽然林业产业结构因素在林业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已得到了普遍认可,但由于林业产业是一个由自然—经济—社会组成的复杂系统,这就决定了各地区的林业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区位条件、林业产业政策等条件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各个地区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也不尽相同[29]。因此,选择个别典型省份或区域的林业发展做深入探讨更具有现实意义。黄烈亚、翟印礼等选取全国26个省、市、区为研究样本,利用多部门经济模型和各地区1997~2006年10年相关统计数据,就各地区林业经济系统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及其空间差异进行分析,结论表明林业产业结构的变动对林业经济具有正向的拉动作用,但对林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空间差异,其M值(林业产业结构变动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与林业经济增长负相关。而产业结构调整对林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处于次要地位[30]。

肖泽军、铉珺玮概括湖北的林业总产值主要来源于营林、林产品和竹木采伐三部分,通过对营林、林产品、竹木采伐和林业总产值四个变量的相关分析发现,林业总产值与林产品产值变动具有高度相关性,但林产品产值增加值对林业产值增加的贡献却并不是最大;竹木采伐产值增加值对林业总产值增加的贡献最大,但与林业总产值相关性却不高,这主要源于林业内部产业结构不太合理[31]。肖敏静和赵璟选取江西省数据为样本,研究江西省林业三大产业对江西林业经济的贡献率,三次产业的依次贡献率为49.8%、37%、11.8%,表明目前林业第一产业的发展对江西经济的增长是有比较大的贡献的,这也与江西省的省情是相符的。目前江西省林业经济的发展还主要是以营林业等基础林业为主,林产工业及林业服务业相对还比较薄弱,林产品的加工及林产品附加值的延伸相比之下还不够发达。与此同时,林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对江西经济的发展将会有巨大的潜力和作用[32]。在对比发达国家的林业产业结构中,中国的林业三次产业比例为70:26:4,而林业发达国家的林业工业产值多数达到林业总产值的70%以上,有的已占到了90%以上,由此可见,中国林业的第二产业比重严重低下,没有发挥好林业经济增长主体的角色,并且在当前林业二次产业内部,仍然是以初级产业为主,即以消耗森林资源的木竹采运业为主,资源的综合利用为辅,属于低级的资源推动型经济增长。因此,在改变粗放型林业增长方式的发展环境下,林业除了在林业三次产业结构上需要优化升级,在林业第二产业的内部也需要调整,重点是培育林产加工业这一林业主导产业[27]。综合以上的观点可以发现,从全国角度和省域实证研究均表明,林业产业结构变动都是需要提升第二三次产业的结构比重,重点是林产品加工业,并将之培养成林业主导产业[27]。总之,经济增长依赖于资源要素的大量投入与有效配置为基础,林业产业结构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林业经济增长,进而影响林业要素预期投入产出效益。均衡的产业结构,适应于技术的发展,并且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最高的,反之则不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必然导致经济增长缓慢和不稳定,该理论同样适于林业产业。因此,新时期林业的重点任务除了一味的追求经济增长外,还应该注重林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林业资源的高效配置,全面推进集约化发展。

3评述与展望

第2篇:林下经济总结范文

关键词:森林资源、产量、种植业、林下资源

中图分类号: D922 文献标识码: A

一、自然环境

(一)地理位置:镇沅地处云南省南部,隶属普洱市。位于东经100°21′—101°31′,北纬23°34′20"—24°21′40"之间,东邻玉溪市新平县,东南与墨江县相连,南接宁洱县和景谷县,西与临沧隔江相望,北靠景东、双柏两县。东西长105.5公里,南北宽87.5公里,国土总面积621.8万亩。县城驻地恩乐距省会昆明432公里,距市政府驻地普洱189公里。

(二)行政区划:镇沅隶属于普洱市,辖区内有勐大、恩乐、按板、者东、九甲、振太、古城、和平8个镇和田坝1个乡,共有111个村(居)民委员会,1666个村(居)民小组。恩乐镇是县委政府所在地,是全县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

(三)地形地貌:镇沅位于云贵高原西南边缘,属横断山脉的南延部分,云岭余脉哀牢山和无量山纵贯全境。全县群山并列,山体庞大,异峰突起,沟谷交错,形成“五谷五岭”的高山峡谷地貌,地势高差十分悬殊,谷窄坡陡。全县最高点在县东部哀牢山部级自然保护区境内,哀牢山主脉大雪锅山海拔3137.6米,最低点在县西南部振太镇秀山四十八道河汇入澜沧江入口处,海拔为774米。相对高差2363.6米。大部分地区的海拔为1000—2000米。

县境主要山脉河流大致成东西排列,自北向南走向,且谷岭相间,构成南北走向、北高南低的基本特点。“五谷五岭”是镇沅地貌的基本轮廓。“五谷”即五条河谷,从东至西是者干河谷、恩乐河谷、勐统河谷、振太河谷、澜沧江河谷。“五岭”即五条山脉之分水岭,从东至西是:哀牢山、打银山、黄草岭、和尚寺、马鹿塘梁子,海拔多在2300米以下。

(四)河流水系:境内主要有者干河、恩乐河、勐统河、振太河、澜沧江,分属于红河、澜沧江两大水系。河流基本自北向南与山脉平行相间,者干河、恩乐河属红河水系,流域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47.7%。澜沧江、勐统河、振太河属澜沧江水系,流域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52.3%。

(五)气候:镇沅地处哀牢山以西低纬高原,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雨热同季,干湿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光能热量充足的气候特点。由于受高原山地地貌影响,气候垂直变化突出,立体气候显著。

据气象部门资料,县城年平均气温18.9℃,最高热月6月,月均温22.9℃,最冷月1月,月均温11.6℃,气温年较差11.1℃,≥10℃活动积温6651.4℃,极端最高温36.2℃,极端最低温-2.5℃,全年日照时数2064小时,全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日数为335.3天,一般温度随山体海拔每升高100米,降低0.42℃~0.55℃。

由于受地形的影响,全县降雨量分布不均。县城(恩乐坝区)年均降雨量1123.5毫米;按扳镇(老县城)年均降雨量1294.7毫米;勐大坝区年均降雨量1483.4毫米;振太河谷年均降雨量1588.3毫米;澜沧江河谷年均降雨量不足1000毫米,为少雨地区;哀牢山上部年均降雨量达2200毫米,为多雨地区。5~10月为雨季,年降雨量占全年降雨的87%,11月至次年4月为干季,降雨量仅161.9毫米,占全年的13%,2月份最少,仅9.9毫米。降雨量山区多于河谷,一般随山体海拔每升高100米,降雨可增加70~100毫米,同时迎风坡多于背风坡,西坡多于东坡。

镇沅气象灾害有干旱、洪、冰雹、大风、霜冻等,对林木生长有一定的影响。

(六)地质土壤:镇沅境内地形复杂,气候条件多样,各种岩石风化作用强烈,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等综合成土因素的作用下,形成了不同的土壤类型(赤红壤、红壤、黄壤、黄棕壤、棕壤、灌丛草甸土、紫色土、石灰土),适宜多种林木生长。

二、森林资源

全县国土总面积为621.792万亩,其中林业用地484.86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77.98%,非林业用地面积136.94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2.02%。在林业用地面积中,有林地面积426.19万亩,疏林地1.29万亩,灌木林地17.93万亩,未成林地4.52万亩,荒山荒地及无立木林地3.10万亩,其它林业用地0.02万亩,森林覆盖率为72.52%,林木绿化率为75.22%。全县活立木总蓄积量为3051万立方米。全县484.86万亩林业用地面积中,生态公益林128.73万亩,占26.55%;商品林面积356.13万亩,占73.45%。

镇沅是云南省重点林区县之一,是思茅松中心分布区,思茅松天然林是全县主要森林资源。由于县境内地形复杂,气候的垂直差异大,自然植被垂直分布明显,形成了不同的植被类型。

三、发展林下经济的意义

林下经济是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集体林地承包到户,农民充分利用林地,科学经营林地,而在农业生产领域涌现的新生事物。它是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阴优势从事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发展林下经济是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促进绿色增长的迫切需要,是提高林地产出、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目前已经取得明显成效。我们应该认真总结经验,科学谋划,加强引导,积极扶持,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确保农民不砍树也能致富,实现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的改革目标。

(一)发展林下经济是保护森林资源、实现绿色增长的迫切需要。

(二)发展林下经济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实现不砍树也能致富的成功实践。

(三)发展林下经济是满足社会需求、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四)发展林下经济是全面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巩固林改成果的重要举措。

(五)发展林下经济是镇沅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四、林下经济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镇沅县充分利用林地资源、林下空间和森林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森林蔬菜等林下经济。为提高林地综合利用效率和林农造林护林积极性,确保林农近期得利、长期有林,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依托哀牢山部级自然保护区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物种资源,按气候、土壤等自然环境确定了林下经济发展重点产业和主攻方向,大力种植核桃、板栗等经济林果。在不改变林地用途、影响生态建设前提下,大力推广林下石斛、龙胆草、草果、重楼等中药材种植,加快瓢鸡、阉鸡、山鸡、豪猪、麂子等林下特色动物驯养繁育,大力发展野生菌、刺五加、苦藤菜、阎王菜、象蹄叶、香椿等林菜种植和采收。对增加农民收入、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加快林业结构调整步伐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镇沅林下经济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林(副)产品产量

目前,镇沅林副产品主要以核桃、野生菌等为主。2012年经济林果核桃、板栗产量2245吨;食用野生菌370吨,石斛、茯苓等中药材6138吨,森林蔬菜1233吨。

(二)林下养殖业

全县有初具规模野生动物驯养17户,以经营野猪、麂子、豪猪、竹鼠、山鸡等为主的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经营户,主要分布在者东镇、恩乐镇、古城镇等地。

(三)林下种植情况

1、林下中药材种植开况

石斛总计种植212.8亩,主要分布在按板镇、恩乐镇、勐大镇、田坝乡、者东镇、振太镇。

茯苓总计种植2191亩,其中,按板镇种植1000亩,恩乐镇种植800亩,古城镇种植200亩,勐大镇种植50亩,田坝乡种植80亩,振太镇种植61亩。

龙胆草总计种植3030亩,其中勐大镇种植3000亩,振太镇种植30亩。

重楼总计种植115亩,按板镇种植5亩,恩乐镇种植10亩,古城镇种植10亩,和平镇种植8.2亩,九甲镇种植30亩,勐大镇种植10亩,田坝乡种植14.7亩,者东镇种植10.9亩,振太镇种植16.2亩。

草果总计种植655亩,其中按板镇种植5亩,恩乐镇种植650亩。

野三七总计种植1.5亩,其中和平镇种植0.5亩,九甲镇种植1亩。

露水草总计30亩,全部种植于和平镇。

2、森林蔬菜种植情况

全县森林蔬菜种植面积4000亩,主要分布在山区、半山区,种植有蕨菜、魔芋、刺苞菜、刺五加、象蹄叶、苦藤菜、野芹菜、龙爪菜、香椿、阎王菜等。2012年全县森林蔬菜产量为800吨,实现产值800万元。

(四)森林旅游

森林旅游主要有千家寨景区、飞来寺景区、金山丫口景区、和尚洞景区、玻烈河古桥、县城湿地公园等。

五、镇沅县发展林下经济优势及存在问题

(一)发展林下经济的优势

1、发展林下经济,是以生态保护为前提。发展林下经济是以可续开发为基础,循环再生产为主体,立体经营开发为经营模式的新兴产业结构,它不但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也有利于国家森林资源的保护,有利于社会环境的净化,也有利于人们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的改变,总之,一切是为了健康、绿色、环保。可以说,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社会性工程,是原生态保护和可续利用的资源再生工程,是绿色生态资源再生和可续利用的环保工程,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社会性产业工程,是生态资源可续开发。再生资源可续利用的循环经济项目,它是保护和优化原生态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带动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是当代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项目,是一项新的模式,新的产业格局。

2、发展林下经济,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由于林下经济投资少、产出高、见效快,操作简便,广大农民群众易于接受。因此林下种养是一种贴近自然的生产经营方式,所产出的林下产品具有绿色、环保、健康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同时,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拓宽农民就业、创业渠道,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发展林下经济,兴林和富民相结合,让农民在林业发展中得到实惠。

3、发展林下经济是以维护生物多样性为基础。通过发展林下经济,有效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巩固了生态建设成果有效降低了自然灾害的影响,促进了农业的丰产丰收,通过大面积推广林菜、林牧、林药、林菌等多种种养模式,实现了林业立体式生产发展。

4、发展林下经济,是以资源有效配置为抓手。通过典型带动,科技引路,把一家一户的林地充分利用起来,有利于规模化和产业化,增加农产品的竞争,从而使农民增产增收,同时,也有效缩短了林业经济周期,增加了林业产业的附加值,促进了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发展了县域经济,尤其是在当前土地资源日趋紧张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增加经济效益显得尤为重要。

5、发展林下经济是大势,对广大林农而言更是大事。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所拥有的条件总是有限,只有在有限的条件下,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发挥最大的潜力,创造最大的财富。

(二)发展林下经济存在的问题

林下经济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镇沅林下经济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1、规模总量不大,缺乏龙头带动。近年来,镇沅县林下经济虽然取得了初步进展,但由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林下经济发展规模较小,难以形成竞争优势,不能满足市场批量需求。

2、基础设施条件差。林地属于涵养水源的生态林,主要集中在水库周边,这些地方普遍存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等问题,制约了林下经济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

3、群众认识理解有偏差。一是农户普遍认为林下种养与普通种养没什么两样,甚至还不如普通种养;二是部分农户对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扶持方式和优惠政策等内容认识不够,缺乏参与热情;三是有的农户思想不解放,怕吃亏、怕赔本,畏首畏尾,对发展林下经济持怀疑观望态度。

4、产业化经营水平有待提高。一是生产标准化程度低,以接山镇“林菌”模式为例,因没有菌棒生产企业,各农户均自行制作与扩繁,不仅菌棒成本高,而且质量无保证。二是市场组织化程度低,因缺乏行业协会组织,没有形成订单农业,各农户单兵作战、自产自销,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管理技术水平不高,由于技能培训与服务指导跟不上,农户在种养过程中缺乏科学种养技术和管理方法,造成病虫害发生率较高,致使种养成本过大,经济效益不高。

六、发展林下经济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有序组织。对林下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加强领导,可以通过资源部门牵头,由相关部门成立专项领导小组,下设林下资源保护利用工作办公室,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对林下资源保护利用工作进行管现,具体负责林下资源开发利用、组织管理、指导和服务。切实加强对林下资源的监管。对林下资源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定期现场指导,跟踪问效。加强林下产品开发的管理和市场观测,有效保证林下资源保护利用工作有序开展,对存在的偏差进行纠正,对存在的难题给予解决。

(二)广泛宣传,正确引导。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宣传手段,广泛宣传林下资源特点及科学合理开发利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把林下资源积保护利用的宣传工作做到深入、扎实。宣传林下资源开发对改善林区人民生活和林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宣传关于林下资源开发的相关文件和规定,引导群众按章合理开发利用的思想意识,让职工群众真正了解严格保护、科学利用才能创造更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通过立体交叉宣传教育,营造林下资源保护利用的宣传氛围,增强实际效果。

(三)科教兴林,持续发展。坚持走科教兴林的道路,积极吸取国内外先进经验,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总结和探索森林资源开发模式,控掘森林资源的内在潜力。加强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合作,使科研成果能尽快转化为生产力。要提高资源开发、加工、利用的科技含量,运用知识经济的优势,包揽人才,造就一支懂科学、会管理、有技术的队伍。在引进开发项目的同时引进开发技术,对于影响全局的项目要科学论证,重点建设,统一调控,分散管理。对于可以实行家庭经营的项目,要择优扶持,加强指导,宏观管理。

(四)多种效益,共同兼顾。要坚持林下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并举,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统一。开发利用林下资源的同时,坚决避免掠夺式、超负荷利用,不要以牺牲较大的社会效益而去获得暂时的局部利益,要以社会效益作为资源开发利用的宏观决策依据。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保护森林资源为原则,以创造林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目的,开发森林绿色食品、森林绿色产品,寻找市场定位,建立产销体系,立足林区、面向社会、走向全国,开发产品大市场。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要以尽量小的投资开发更多的项目,令其更有吸引力,以收到更大的经济效益。

(五)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发展林下经济必须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要深入基层,摸清林情,了解民意,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当地自然条件、林地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市场需求情况等,科学制定林下经济发展规划,并争取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要结合实际,突出特色,科学确定发展林下经济的种类与规模,允许发展模式多样化,防止搞“一刀切”,避免盲目跟进、一哄而上。要坚持生态优先,科学利用并严格保护森林资源,确保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良性互动,绝不能因发展经济而牺牲生态。

(六)探索管护机制,提升管护质量

要积极探索有效的统一管护机制,如:业主、公司直接承包土地进行管护;或者由业主统一管护,产生效益与农户按一定比例分成;或者由村、组牵头统一开展管护,管护费用由各农户均分等多种方式,但必须要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符合当地农户的意愿。总之,要确保各地林下经济发展,为林下经济顺利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第3篇:林下经济总结范文

【关键词】:临夏;林业;循环;经济

1、林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临夏回族自治州位于甘肃省中部西南面,地处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4°57′―36°12′,东经102°41′―103°43′。全州辖永靖县、东乡族自治县、广河县、康乐县、和政县、临夏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七个县和临夏市一个县级市。国土总面积816580公顷,全州林业用地380.65万亩,森林覆盖率为10.59%,林木绿化率18.74%。截止2015年底,全州生产总值达到182.55亿元,其中林业总产值18.66亿元,农民林业人均收入1077元,现有林业产业化企业21个,总资产3.21亿元,年销售额1.18亿元,就业人数640人左右。全州现有各类林业专业合作社184个,2015年完成林权抵押贷款1670万元。

1.1林下经济

我州各县(市)以森林资源为载体,以科技服务为支撑,大力发展林畜、林禽、林菌、林药等林下经济,形成了“生态林畜牧肥料林果”、“经济林畜牧粪便沼气池沼液+沼渣林果”、“啤特果果品加工果渣饲料畜牧肥料林果”等循环发展模式。按照“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运作模式,不断推进林下经济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延长产业链条,增加林农收益。以和政县为例,2014年全县林下经济总产值达1.3亿元,2015年上半年林下经济总产值预计达0.7亿元。

1.2人造板材生产加工

临夏州环东建材有限责任公司、临夏州汇通木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利用木材采伐和加工过程产生的次小薪材,大力发展人造板材生产,其中临夏州环东建材有限责任公司固定资金达9000万元,拥有两个人造板材加工厂,年产双饰柜体板、细木工板等各类人造板材15万张左右,年产值2250万元左右。2011年公司生产的环东牌细木工板荣获甘肃名牌产品称号,在西北五省区占有很大的市场分额。

1.3森林生态旅游业

我州已建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1.62万公顷,其中:甘肃莲花山部级自然保护区跨州面积约1.2万公顷;甘肃省太子山自然保护区总面积8.47万公顷;甘肃黄河三峡湿地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95万公顷。现有松鸣岩部级森林公园和南阳山、南龙山、巴咪山3个省级森林公园,已建成森林旅游景点25处,2015年接待旅游总人数68.3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约1708.5万元。

2、林业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宣传深度与广度不到位,广大干部群众对发展林I循环经济认识不足、意识不强。

2.2发展模式单一、规模不大,技术支撑后劲不足。林业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多学科互相渗透、跨行业互相协作。但目前我们却处于林业部门单打独斗、孤军奋战的状况,限于财力、物力,发展思路局限、模式比较单一、规模不大、覆盖面不广,林业循环经济发展中急需的技术无法得到满足,难免会走些弯路,发展林业循环经济的后劲不足。

2.3政策扶持力度尤其是财政支持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资金是林业循环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尽管,近几年政府逐渐增加了对发展林业循环经济的资金投入,但这些投入数额还是很有限。

3、林业循环经济发展政策建议

3.1加强领导、宣传力度,转变林业增长方式,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林业循环经济的认知度。

3.2 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发展林业循环经济,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只有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才能担当发展林业循环经济的重任。

3.3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财政资金要向林业循环经济项目倾斜。一是鼓励林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必须要有连续性和稳定性。二是在资金安排上,要适当给予倾斜,以充分体现政府的引导作用,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三是充分发挥生产者在发展林业循环经济的主力军作用,农民、企业、国家一起上,多层次、多渠道筹集促进林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

3.4探索新的林业循环经济经营模式,走种养结合道路,建议建立大型林业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以种养结合为主要形式的生态林业综合示范基地。畜禽养殖所产生的排泄物全部在基地内得到循环利用,基地生产的农产品完全符合无公害或绿色农产品要求。在示范区内达到能量流动平衡、物质循环稳定、生态系统繁荣的目标,为我州林业循环经济发展做出示范。

第4篇:林下经济总结范文

[关键词] 林业统计;林业产出;测量

[中图分类号] F22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5- 0043- 02

1 林业统计范围及其扩展

传统林业已逐步迈向现代林业的发展之路。具体表现为两方面的扩展:一是由单一的林木采伐扩展到对森林的保护和繁育;二是强化对森林的综合利用,全面开发林下、林间、林上经济,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

根据当前林业系统管理目标,在原有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划分的林业范围基础上,现代林业还需增加以下两方面内容:一是拓展林业范围,将那些依托森林及林木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包括进去,如经济林木的栽培、林间养殖、天然林的保护、森林的勘察测绘、信息服务等。二是延伸林业的产业链条。如木材等森林初级产品的一切加工制造活动,都应包括到林业产业当中,如木材机械加工业、林产品化学加工业。它们与木材采运业共同构成森林工业。另外,产业链还可以延伸得更远。

不过,真正实现这种大范围的林业统计,只依靠我国现有国民经济统计框架是远远不够的,可以尝试利用林业经济卫星账户来系统地核算,分层次计算出统计结果。

2 林业投入产出统计及内容扩展

2.1 林业经济总产出与增加值

一般来说,林业总产出是指林业生产单位经过生产而取得的林业产品总价值。在本文中,是指木材采运业总产出、林产品采集业总产出与育林业总产出的总和。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育林业总产出的算法。

计算育林业总产出存在下列问题:①林木生长量,它的实际产量不易直接测量,且价格也不好明确。②森林维护活动基本是一种服务活动,因此,也不易明确价格。实际上,计算育林业总产出利用了下列方法:以投入代产出,假设育林活动无盈余,将育林工作的总投入直接代替总产出,里面包括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消耗、劳动报酬、有关税费、固定资产折旧等。总的来说,就是当前产生的经常性费用支持和固定资产折旧的合计。

当然,这种方法不是很精确,笔者认为比较合理的方法是把经营性活动与非经营性活动划分开来。针对经营性活动,应在总投入上外加一个比较合理的利润率来作为总产出;而非经营性活动,直接利用总投入估算总产出。

若根据广义林业计算总产出,从林木采伐至林产品加工,存在多次重复。要解决重复计算问题,涉及林业增加值这个产出指标。计算增加值是将取得总产出价值减去生产中所消耗的物品及服务价值,简单来说,就是总产出减去中间消耗。

2.2 关于森林资源耗减的林业产出

上述方法是在经济核算框架内进行林业经济产出统计,但在实际生产中,应利用环境经济核算原理,把林业发展放到经济与资源环境这两个前提下衡量。对于林业产出的定义加以扩展,注意其中的两点:一是林业特别是采运业活动引起的森林资源消耗,怎样在产出统计中来体现这些消耗;二是林业特别是育林业活动会形成一定的生态效应,可否将其作为林业产出的一部分。

在产出核算过程中,并未将森林资源消耗作为一个独立的投入要素,在计算增加值时,只是用林业总产出价值减去其余生产部门的中间产品消耗价值,并未减去森林资源消耗。因此,要纠正这个弊端,需要综合考虑环境经济来核算:传统计算的林业增加值减去森林资源耗减价值就是经过森林资源耗减调整的林业增加值。

2.3 森林生态效应中的林业产出与森林产出

现代林业对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更加关注,在此前提下,对林业产出的衡量,是否应考虑到生态产出?如果说对于森林资源耗减调整时通过对林业增加值作“减法”得来,那么,涉及生态效应对林业产出进行调整就是作“加法”。

首先,从有关经济核算原理来看,对于产出的认定及核算有两个关键点:一是经济生产的产出,是在人类劳动参与下所发生或获得的;二是提供的产品应具备经济性质。由市场提供给别人的,即市场化生产,其产出根据市场价格计算。利用其他形式提供给别人或社会的,即非市场化生产,其产出根据生产的总投入计算。把上述原则运用到森林生态产出时,需讨论两点:一是森林生态效应是否是经济生产的结果;二是森林所产生的生态效应可否直接作为经济产品。

我们知道,天然林没有人类生产活动,其生态效应不作为经济产出。人工林尽管是人类生产活动的结果,不过,其生态效应很难和当前经济生产有直接联系,因而,不宜作为经济产品,像其他经济产出一样加在一起。也就是说,对林业产出作“加法”是很难实现的。

不过,换一个角度,不从林业出发而从森林这个整体出发,就能通过“加法”来计算森林生态效应。这里,需构建一个新的概念:森林总产出,即在一定时期里,森林向经济体系以及人类提供的所有产出。它分为两部分:一是林木及其他实物产品;二是森林为我们提供的生态服务。这两部分充分体现出森林的两种功能,即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二者是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的。

第5篇:林下经济总结范文

关键词 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发展方向;广东兴宁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0-0194-02

林下经济是指利用森林资源和林荫空间,以科学技术作支撑,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等产业的经营活动。发展林下经济,能够增加林业的附加值,加快林业的经济周期,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林下经济开辟农民增收的途径,对发展循环经济、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生态建设成果、林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1-4]。

1 兴宁市资源概况

兴宁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扼东江、韩江上游,北部与江西省寻乌县毗邻,东北部与平远县、梅县相接,东部与梅县交界,南部与丰顺县、梅县相连,西北部与龙川县相邻,西南部与五华县接壤,属于南亚与中亚热带过渡气候。兴宁市总面积2 104.85 km2,土地21万hm2,现有林业用地面积13.7万hm2,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68.4%,其中有林地面积12.59万hm2,森林覆盖率66%,林木绿化率68.9%,活立木蓄积量313.3万m3。生态公益林面积4.53万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33.1%。现有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1.78万hm2,6个市(县)级自然保护区,面积0.82万hm2;1个国家森林公园,面积0.066万hm2,8个县级森林公园,面积1.18万hm2。

2 发展模式

林下经济具有易操作、投入少、见效快、潜力大等突出优点,是一项新兴的富民产业。发展林下经济,实施山林立体综合开发,全面提升林业产业发展水平,变资源优势为优势资源,变经济先发为生态先发,力促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结合兴宁市资源实际,适宜的林下经济主要有林药模式、林禽模式、林业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模式、林业生态旅游模式等4种模式。

2.1 林药模式

林药模式主要是在林下种植中草药,根据兴宁市山区的总面积较大,人均耕地面积较少的特点,采用该模式既能增加农民收入,又能保护生态环境,是一条可行之路。林药模式的具体实施可以通过组织农民在退耕还林地林药间套、野生资源封禁保护、次生林地林下套种、疏林地撒播补种等方式开发林下经济。林下适宜种植的中草药包括青蒿、金银花、当归、巴戟等。通过稳定发展林下经济,逐步建起中草药生产基地[1-2]。

2.2 林禽模式

除了林药模式,林禽模式也是一种经济高效实用的林下经济模式。森林不仅可以为家禽(鸡、鸭、鹅等)提供良好的生存和活动环境,还能提供家禽食物资源,包括昆虫、草料等。畜禽可以在林下觅食青草、杂草、昆虫、小动物,林下适宜的光照、充足新鲜空气可以为畜禽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因此,林禽模式可生产出市场销量大、售价高、带“土”字的畜禽产品。有研究表明,林下养殖的土鸡不易生病,售价比普通肉鸡高出50%,且口味较佳。另外,林下家禽摄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林地内杂草生长,减少林木病虫害发生,降低林业生产成本,同时林地施入发酵后的家禽粪便,能够促进林木的生长,提高林果产量,实现“林养禽,禽育林”。如各镇各村农户自行建立的山窝式养鸡场,就是最好的典范[2-4]。

2.3 林业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模式

在兴宁市的一些村社,政府通过政策扶持建立以沼气为核心的“猪—沼—果”、“猪—沼—茶”、“猪—沼—菜”的生态模式,平均可增加经济收入300元/户,使兴宁市的生产、生活方式有了很大改善。这种模式既发展了庭院经济又减少了薪材、秸秆等生物能源的浪费。如梅州市盈安生态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建立了有机沙田柚示范基地和养猪场紧密结合的“猪—沼—果”生态环保发展模式,实现了资源综合循环利用。

2.4 林业生态旅游模式

森林旅游是一种原生态旅游,既能满足游客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又能满足游客增强体质的健康需求,更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多种功能,应充分发挥森林氧吧的健康效能,以及纳凉避暑等生态功能,在适宜的林区发展林下集休闲、娱乐、餐饮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业和林下采摘、垂钓等特色森林产业[3-4]。如兴宁市正在规划建设的集林下休闲、观光农业、娱乐、餐饮等功能于一体的熙和湾客乡文化旅游产业园和神光山生态旅游产业园。

3 存在的问题

总体而言,兴宁市的林下经济尚处在起步阶段,与国家对发展林下经济的需求和应发挥的作用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农民对林下经济认识不足、规模小、布局分散、产品科技含量低、标准化和集约化程度低、管理欠缺等问题。

4 林下经济发展方向

4.1 搞好产业规划,合理布局,完善产业链

可持续发展是产业生命力的体现,要实现林下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把发展林下经济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生产相结合,与畜牧业发展相结合,与农业科技推广相结合,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以搞好林下产业的规划。为了完善林下产业链,应当大力发展林药、林禽、林业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林业生态旅游模式等,将林下产业建成为生态文明、绿色环保、兴林富民、高效持久的重要产业[1-2]。

4.2 积极推动,强化服务

林下经济是新兴的经济模式,覆盖范围广、涉及行业多,需要积极推动,以及各部门的合作与协调,要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质量。首先是做好资金服务。政府部门应该加大政策扶持和信贷支持。其次是完善技术服务。科技服务能够深度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和服务质量,整合技术服务资源,成立专业技术服务组(队),加强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不定期进行技术培训,能够及时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提高服务质量。再次是打造市场服务。加强市场研究,积极培育市场营销组织,大力发展经纪人队伍,建立市场预警机制,使林下经济种(养)得好,卖得出,效益高[3-4]。

4.3 扶持龙头,典型带动

我国林下经济的发展目前尚处在不成熟的阶段,具有盲目性、探索性和试验性,这就需要做出一个示范企业来,从而带动其他企业发展起来。因此,为了推动林下经济的健康和持续发展,应当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抓好典型,树立典范。在探讨多种发展模式的同时,现阶段应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鼓励深加工,实现多种经营,打造优良品牌,提高信誉度和影响力[1-3]。

4.4 树立林业生态旅游品牌,增强林下经济的市场竞争力

为兴宁市林业生态旅游树品牌,结合客家文化旅游产业园建设,使游客真正认同“休闲到梅州,享受慢生活”。

5 参考文献

[1] 唐慧芳,谭子幼.泸溪县林下经济发展初探[J].湖南林业科技,2012,39(3):82-84.

[2] 姜国清.安徽省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以青阳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21):11108-11110.

第6篇:林下经济总结范文

【关键词】经济增长 碳排放 能源消费 Granger因果关系

一、导论

(一)研究背景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碳排放量的不断增加导致了全球暖化的加快,这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上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2006年秋,英国了一份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报告—《斯特恩报告》,报告中指出世界人民正在遭受着有温室气体排放所带来的痛苦,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气体的高排放正在不断侵蚀着人类的生存。解决碳排放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减少能源消费,但是由于减少化石燃料消费可能对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冲击,这种方法很少被采用。有关学者认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必须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来解决这一问题。不过在实际问题中,由于各国家碳排放、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的关系不同,所以各个国家应采取不同的政策来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最近的几十年中,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迅速增加。根据有关信息,从1970年到2007 年,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增加7倍以上2007年CO2排放量甚至超过往年排名第一的美国。“根据相关部门对我国能源消耗方面二氧化碳排放的预测:二氧化碳排放量将从2005年的50亿吨急剧增长到2030年110亿吨。”我国是温室气体排放的大国,承担着巨大的减排责任,而且低碳之路是中国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使得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十分严酷的挑战。怎样能有效地减少碳排放和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这两项问题已经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及学术研究和许多学者关注的热点及重要内容之一。

吉林省作为我国的农业、能源以及原材料大省之一,目前正处在工业化进程的中期阶段,其工业发展在全省的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GDP、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量均呈增长趋势,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是吉林省实现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研究意义

最近几年,全球气候的变化成为焦点问题,温室气体的排放过度大多数归因于人类活动中碳的排放量。吉林省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吉林省能源相对缺乏,一次能源的自给率只有差不多50%,传统能源的不足制约着吉林省的经济发展。吉林省只有在今后的能源建设发展道路上采取新的正确的能源利用措施,才能在未来的能源生产的领域上取得先机。所以,研究吉林省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关系,从研究结果分析如何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解决吉林省未来发展问题的关键。

吉林省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现状

(一)能源消费现状

目前,吉林省的能源生产情况的主要特点是:主要能源生产量增幅较大,主要能源品种消费增势平稳,大部分能源品种库存增加;能源生产增长慢,能源产出结构正逐步优化;一次能源的生产量在能源生产总量中的比重减少,二次能源生产量比重缓慢增加。在2011年,热力的消费量排首位,次之原煤。其中煤油的用量最少仅为1.12万吨,可见吉林省的能源消费以热力和原煤为主。

总的来看,吉林省的一次能源种类较齐全,但储量不足,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比例是最高的,达到了70%以上,石油则次之,大概占了25%左右,而天然气和风电水电则占的比重最少,总共只占到了5%左右。据调查,在发展国家的能源消费结构中,日本、俄罗斯煤炭所占比例低于20%,美国和德国低于30%。相比之下,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将面临很多方面的环境问题,煤炭所占比例过高是吉林省一次能源消费机构与环境质量之间的的突出矛盾。

从1982年至1988年煤炭一直占中能源消费量的70%以上,从1990年开始降低至53%之后上升到2011年的78.4%,而从1982年到2011年石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仅在15%至21%之间浮动。天然气的的百分比从1982年的0.6%变化到2011年的2.9%。可见吉林省的主要能源为煤炭、石油、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则相对缺乏,所以,吉林省的主要消费能源为原煤,近年,吉林省的原煤消费总量在能源消费总量中占了很大的比重,石油消费总量和天然气消费总量分别占较小的比重。

(二)经济增长现状

作为老工业基地的吉林省是东北三省中经济发展上变化较大的,同时吉林省也是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在2011年吉林省的GDP为10568.83亿元,同比去年增长21.93%。三大产业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2011年第一产的生产总值为1277.44亿元,比去年增长21.64%;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最大,生产总值为5611.48亿元,同比去年上升24.52%,增长的幅度在三大产业中最大;第三产业的生产总值为3679.91亿元,比去年增加18.3%。人均生产总值为38460元,比去年增加了21.7%,超过全国人均GDP33046元,可见吉林省的经济发展迅速。

目前来说,吉林省的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状态,工业生产值也在稳定增长。但是在经济结构方面还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吉林省经济长期来看仍然存在总量不大、主导产业拉动作用不强,效益不高、活力不足等问题,二元结构矛盾突出,产业结构不够完善,这些对吉林省经济发展形成了较大的制约,因此吉林省还需积极寻求长期有效的发展策略。

(三)碳排放现状

《斯特恩报告》对未来收益和成本的估计告诉我们当前制定节能减政策、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随着经济的飞速增长,吉林省的能源消费量也随之上升。在各个产业飞速发展的情况下,每年的工业废气排放量日益增长,从大体趋势上看1990的2896亿/m3年至2000年的3082亿/m3工业废气排放量浮动较小,从2001年的3237亿/m3至2011年的8240.29亿/m3工业废气量浮动较大。

目前吉林省的三大产业碳排放量有如下的显著特征:第一、第三产业的碳排放量占全省碳排放总量的比率大约分别稳定在3%和13%,在总体趋势中是处于较低水平的;但是第二产业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在全省碳排放总量中近年来占的比例一直处于较高比例,没有下降,基本上稳定在70%左右。而第二产业是吉林省的支柱产业,所以,造成了吉林省碳排放量较高的现状,并且面临着低碳转型方面的挑战。

计量分析

(一)各项指标的选取及说明

本文研究能源消费、经济增长、碳排放的之间的关系,因此运用生产总值表示经济增长。本文1995~2011年GDP的数据来源于《吉林省统计资料总编》。能源消费总量的数据来自吉林省1996-2012年的《吉林省统计年献》。

(二)模型的建立

(三)模型的检验

四、结论与建议

经济的增长影响着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量,而能源消费量必然影响着碳排放量,但能源消费量不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因此以此为切入点寻找解决方案。

首先,吉林省一次能源消耗的碳排放数量一直在增加,随着吉林省快速的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以及经济的迅速发展, 其碳排放量增加也十分迅速。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不懈追求“十二五”规划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目标,积极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探索新型的城镇化、工业化的道路,努力调整其工业生产结构,加快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的进度,重视发展低碳经济,是吉林省未来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抉择。

其次,吉林省煤炭消费的碳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比重一直相对较高,这与吉林以第二产业为主的消耗结构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要通过能源替代等途径,大力地发展非化石能源,积极地开发风电、水电、核电、太阳能以及生物质能等项目,增加洁净能源的开发与利用,逐步改变其以第二产业为主的能源结构。

最后,吉林省应该引进外省的先进技术并与省内的自主研发相结合,加大自主科技研发力度,加快低碳技术的研发步伐,提升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技术领域科技实力。低碳经济已成为发展全球经济的潮流,而低碳经济的直接作用无意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但低碳经济的真正意义在于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消耗能源的方式和发展经济的方式,从工业社会大量消耗能源为代价发展经济,转变为注重能源使用技术,清洁能源开发,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的生态经济社会,其核心是先进能源技术的使用。

参考文献:

[1]Nicholas Stem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The Stem Review[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2]尚文英,河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量演变及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J].经济经纬,2011,(03).

[3]张坤民.低碳世界中的中国:地位、挑战与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5]王媛.吉林省能源消费与三废排放量的灰色关联分析[J].能源环境保护,2010,(6).

[6]环境保护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

第7篇:林下经济总结范文

一、党员“双带”作用取得的效果

随着企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双丰林业局林场所党组织带领广大党员积极投入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积极发展适合本单位优势特色经济。广大党员积极登上主战场,带头上项目,带头闯市场,有力地推动了林场所从单一的林业经济向林区经济转变。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林场所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紧紧围绕“打生态特色牌,走精深加工路,作流通领域大文章”的总体思路,带领职工群众发展优势特色经济,产业格局呈现多样化,经济效益有了长足发展。**年上半年,全局畜牧业实现产值1500万元,同比增长36%;北药面积达到9700亩,实现产值720万元,同比增加105%。民有林面积44306亩,民有苗圃223亩;招商引资9个项目,引进到位资金1000万元。其它特色产业黑木耳412万袋,灵芝6万袋,五味子基地518亩;美国红豆杉150亩。

二、党员“双带”能力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加快林场所经济步伐,稳步推进小康建设,对提高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密切党群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在调查中我们感到,林场所党员在“双带”能力上,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

双丰林业局共有11个林场所,党员448名,其中:在岗党员224名,离退休党员152名。年龄结构:35岁以下47人,只占总数10%;36―45岁136人,占总数30%;46岁以上265人,占总数59%。文化结构:本科9人占总数2%,专科43人占总数9.6%,中专、高中125人占总数28%,初中以下271人占总数60%。从上述数字看,党员队伍年龄偏于老化,文化程度偏低。这种队伍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员的“双带”能力。

问题之一,部分党员致富能力不强。一是部分党员没有带动能力。一方面党员队伍年龄偏于老化,素质偏低,离退休党员就占党员总数的34%,他们的生活来源完全靠劳保工资,且有的需要子女和林场的关心照顾,自己生活都成问题,没有能力去带动其他群众发展经济。另一方面由于双丰局在20世纪80年代末经济就陷入危困,并急剧下滑,为了生存,致使人才外流严重,林场职工子女高中、大中专生毕业后都去外地求职、打工就业,很少回到本地,致使党员队伍中有专业技术的人才短缺,加之林场所入党积极分子队伍急剧萎缩,35岁以下入党积极分子仅占林场所总数的22.5%,发展对象出现后备“无源”现象,培养入党对象老化,很难起到带头作用。二是缺乏专业技术知识和一技之长。本(专)科、中专(高中)学历这部分党员,非第一学历,基本上都是通过在职读党校学历班、各类中专(高中)教育。现有党员大多数是从事木材生产和营林生产,当资源枯竭无林可采后,他们面对的是重新开始,重新选择就业,特别是在种植业上,科技含量低,农业收成靠天吃饭,市场价格高了,年头好了,没有天灾,收入略有结余,赶上旱涝,一年也是白忙活一场。自身的生存都难以保障,更谈不上带头了。三是党员发展经济比例偏低。党员带头创业发展经济只达到52%。

问题之二,缺乏时代观念和创新意识。当前,林业经济向林区经济转型时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对生产经营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林业职工市场观念的更新、种植养殖技术的指导,产业化经营的组织都需要有广大党员和致富带头人的支持。受计划经济的严重影响,一部分党员在思想认识上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思想不够解放,存在小农意识。有的党员发展自营经济项目,靠市场经济自然调节,只是小打小闹,项目没有形成产业化。二是缺少闯市场的能力。虽然自己先迈出一步,在种植、养殖方面有了一定项目,但市场经济意识差,只是坐等其收,对外市场行情、信息了解的少。三是缺少市场经济理论知识。

问题之三,存在小富即安思想意识,抗风险能力差。有些党员发展的家庭经济项目,很有发展前途,应该迅速做大做强,形成规模产业。而有的党员认为自己有了致富项目,经济收入也可以,不想再扩大规模;有了稳定的收入,生活过得去,不想再冒风险。

问题之四,部分党员群众观念淡薄,政治素养提高停滞不前。改革开放大环境下,社会盛行的享乐主义、拜金思想冲击了部分党员的头脑,理想信念发生动摇,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导致群众观念淡薄。特别有少数党员当涉及个人利益时,尤其在发展多种经营替代产业上,当职工群众需要帮助和支持时,以自我为中心,与群众争地块,把整体利益抛在脑后,过分地强调眼前的利益。

三、解决的问题的对策和办法

第一,要提高基层班子“双带”的能力。一支好的党员队伍需要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来带领。基层领导班子有凝聚力,党员队伍才能有战斗力,才能形成以党员为骨干,以群众为基础,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才能把坚持党的先进性与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融为一体。例如:双丰林业局保林河林场场址偏远,近年来,在资源萎缩,无林可采,人多地少情况下,林场党总支紧紧围绕林业局确立的“打生态特色牌,走精深加工路,做流通领域大文章”的经济发展总体思路,立足场情实际,领导班子带头发展优势特色经济,领导成员带头闯、带头试、带头上项目。党总支书记李友志养猪120头,场长戚永昌养鸡5000只、副场长胡影引种木耳5万袋、高广权种植平贝2000m2,各自带动一批职工群众。党员干部带头发展项目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也就高了,掏出自己积攒的“过河钱”干起适合自己发展的项目。在他们引导和带动下,仅一年的时间,这个场迅速实现了由单一木材生产向非林替代产业的转变。肉鸡、生猪、平贝、黑木耳、鹿等项目在全场蓬勃发展,除无劳动能力的退休职工外,家家都有项目。截止**年7月,全场共养鸡8万只;养猪3000头,其中50头以上的23户;平贝10000m2。木耳总产量突破了10万公斤,产值可达到400万元,双丰林业局党委给予保林河林场领导班子5万元奖励,保林河领导班子已经为带领职工群众发展林区经济的领头雁。双丰局青林经营所党支部根据职工群众在发展非林替代产业存在等待观望的实际,结合林场土壤和气候特点,党政班子带头大力发展北药种植业,经营所党支部书记代春阳带头种植水飞蓟20亩,所长带头栽培五味子150亩,工会主席袁金贵带头带头上平贝2000平方米。在他们带头、示范下,这个所初步形成了以北药种植业为龙头的种、养、加为一体的经济格局。现在全所总户数210户,其中平贝种植户57户,年产量达3万斤,产值可实现99万元;水飞蓟种植户30户,年产成品6万斤,产值22万元。以上两个例子充分说明,从领导班子抓起是提高党员“双带”能力的有效途径。

第二,要选树典型,用先进人物的事迹激励教育党员。党组织要坚持把着眼点放在共产党员先进性作用的体现上,致力于造就一支先进典型队伍,靠典型引路,提高党员致富带头能力。一是要抓大户,育能人。注重培养树立典型群体,靠典型示范,激励和教育广大党员“干事想着党员身份、致富想着社会责任”,更好地为职工群众谋利益,更好地投身于经济建设中。如双丰局党委制定《双丰林业局创业致富模范评选和管理规定》,表彰树立共产党员发展优势特色经济典型35人,对发展优势特色经济做出突出贡献的基层领导班子给予重奖,在全局营造了“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良好的发展氛围,进而培养一批以党员队伍、干部队伍、致富能人和致富带头人为主体的发展林区经济的先进群体。二是要突出在“培”字上有突破。重点在培养带头人上下功夫,为致富能手建立了培养档案,并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和扶持,扩大生产规模。三是要突出在“带”字上求发展。这也是党员“双带”能力发挥作用的基础工作。确定带头载体,不断深化“三个带头人”活动,成立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党员实用技术推广协会等活动载体,扩大党员参与活动覆盖面。四是要建立党员特色经济示范区。通过各类示范区,引导职工群众投身到林区发展建设中来。近年来,双丰林业局建立了茂林畜牧业养殖、花果山北药种植、福民民有林等12个党员特色经济示范区。通过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扩大党组织的影响力,加快林场所小康建设进程。

第8篇:林下经济总结范文

一、全县林业基本情况尤其是林种结构现状

(一)气候条件及植被资源

**县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侯区。因境内植被条件较好,对气侯的分配有了相应的调节,故气侯温和,雨量充沛。由于受到境内复杂的地形和植被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具有明显的山地主体气侯和林区气侯的特点。

在植物地理上,**地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由于自然的变化和人类长期的活动,使原生常绿阔叶林植被已被破坏殆尽,继而由以杉极为主的次生植被更替。县境内植被分为8种主要类型:

杉木林全县均有分布。主要集中于三江、九寨、启蒙、平略等地区海拔800米以下地待,敦察区稍院绝大多数系人工栽植而成。

马尾松林全县均有分布。主要集中于敦寨区和三江区秀洞、稳江,平路区偶里一带。多为天然林。

杉木马尾松混交林全县均有分布。一出人工根据土壤和地形情况及杉、格适应性栽植而成,一出马尾松籽飞播而成。

竹林主要分布于茅坪、九南、铜鼓、魁胆、平略等乡镇,其他乡镇亦有零星分布。除九南有部分系自然成林外,其它均系人工栽成。

油茶林全县均有分布,主要集中于龙池、新化、铜鼓、大同、平金、偶里、寨早等地。多为改造成林。

常绿落叶阔叶林全县均有分布。为残存原次生常绿落叶阔叶林。种类主要有栎类、枫香、喜木、刺槐、杜仲、樟木、山苍、泡桐、擦木等。

灌木林全县均有分布,种类有茅栗、小米柴、映山红、柜木、油茶、白栋、盐肤木、化香等。

草坡全县均有分布,以敦寨、高坝等地较多。主要为禾本科、菊科、蕨科等组成。

(二)基本情况

全县土地总面积为239.5万亩,林业用地面积为189.8万亩(笔者疑问:与所给的exe表中的总林地面积11.2万公顷(约合168万亩)严重不符,请作者查证后进行修订),占了全县土地总面积的79.3%。全县辖8乡7镇,205个行政村,4个社区和1个居委会,全县总人口21.87万人。在全县总人口中,林农占了80%,农村人口人均林地达9.1亩。森林覆盖率70.9%,活立木蓄积量768万立方米,人均35立方米。全县共有乡村林场376个,经营面积74.82万亩,占集体林地面积的39.71%,是我国南方典型的集体林区县,盛产杉、松、茶,素有“杉木之乡”的美称,是**省重点林业县之一。

(三)**县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及经济地位

林业在**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年来是**经济的支柱。近几年,我县确立了产业兴林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林业产业化经营,立足于为产业建设服务,促进了产业的发展,尤其是一、二产业的全面发展,全县基本形成了以营造杉、松、经果林为主体的第一产业,以木材精深加工为主体的第二产业的林业产业体系。

**林业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林业一直是支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之源。目前,全县大部分林农经济收入来源单一,生活水平较低,对木材采伐依赖性较大。我县属国家贫困县,农村人口人均年收入只有1930元,加上长期以来形成了栽植杉木的习俗,使大部分林农的林地都是以生产用材林为主,采伐木材卖钱成了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

(四)**县林种结构

从2006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全县共有林地面积11.2万公顷(约合168万亩),其中防护林3.4万公顷,占总林地面积的30.64%;用材林7.24万公顷(约合18.7万亩),占总林地面积的64.62%;经济林0.3万公顷(约合4.3万亩),占总林地面积的2.56%。

在经济林中,果品林4.2万亩(其实与网上所查到的资料非常不符,笔者疑问),占总林地面积的2.51%,

二、分析并提出我县林业发展(林种结构)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林业产业转型慢,科技含量不高,资源利用水平低,品种单一

防护林、特用林以及木材林的林种比例偏高,所占整个林种面积的95%,使得林业的经济模式基本停留在伐树的木头经济阶段。

**的自然条件适合种类繁多的中亚热带植被生长,包括有牛夕、金银花、双勾藤、威灵仙、绞股兰、黄枝子等上百种药材的生长以及牡丹、海棠、玉兰、紫荆、山茶等40多种观赏植物,仅竹子就有主要有捕竹、茅竹、绵竹、水竹、实竹、甜竹、箭竹、荆竹、麻壳竹、斑竹、竹、慈竹等十多种。

但是这些珍贵的植物在整个林种中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没有充分加以利用,形成产业规模效益,无法带给当地林林农带来直接的效益。药用林仅为316亩,占整个林业面积的0.02%。

(二)生态林与经济林的比例严重不合理

按照国务院的确定,退耕还林中,生态林面积应占80%以上,经济林应占20%左右。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确保生态林有足够的面积和生态功能。但在**县的一些地方,经济果木林的面积仅占5%,大大低于15%这个数字。

(三)龙头企业的产品竞争力不强,产业的后续链培育难

三家龙头企业,大部分还是在做简单的木头加工,没有充分发挥杉木、马尾松等木材的深层次价值,包括药用价值等。

(四)对“三林”的扶持政策、信息、科技、中介组织服务跟不上。

三、调整我县林种结构,加快林农增收致富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县林业产业发展基本思路:根据**实际,充分发挥国家政策优势和本地资源优势,依托林业重点工程,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重点扶持龙头企业,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化,以商品林的大发展带动林业产业的大发展,以林产工业的大发展带动资源培育业的大发展,以森林旅游业的大发展带动森林服务业的大发展,最终实现林业产业跨越式发展。

(二)调整林业产业结构,由单一的“木头财政”向多元化发展。

以集体林权改革为契机,以发展经济林为突破口,深化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改变生态林和经济林比例失衡现状,使林种结构从单一型走向多元化。

**县气候条件优越,县内植被种类繁多,树种丰富,由于人为活动使得一些树种面积减少,品种单一,因此调整林种结构,增加经济林的比例,不仅可以恢复原来的生态面貌,更能够提高林农的经济收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市场为导向调整林种结构,以增加林农收入为目的

**县的地理位置优越,经济果木林深受市场欢迎。尤其是优质果品,在本地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口碑。

(三)要正确把握好经济果木林在林业中的地位,正确处理好发展经济果木林与发展生态林的关系

经济果木林在林业中占重要地位,但并不是说,发展经济果木林是林业的全部,因此,要处理好经济果木林与其他类型林的关系,正确摆好经济果木林的地位。按用途划分,森林可分为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果木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等五类,它们在森林发展中有不同的作用。经济果木林是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工业原料和药材等为主要目的的林木,它在林业中是收效较快的一种,而其它类型的林业也很重要。因此。发展经济果木林.就不能冲击其它林业的种植。

经济果木林与生态林各有不同的作用。发展经济果木林的目的主要是使农民增加收入,而发展生态林主要是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因此,在发展经济果木林和生态林时,应该把握好二者在林业发展中的比重。

这样做,虽然当地政府的收入增加了,农民也得到了实惠,但对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的改善的作用不一定很大。长期发展下去,生态环境就有可能恶化。另外,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因此,在发展林业时,就应考虑到这一因素,不一定要强求一致,适合发展生态林的地区就发展生态林,适合种植经济果木林的就应种植经济果木林。即使是在同一地区,发展林业也应有区别,有的地区可以100%为生态林,有的可以以经济果木林为主,有的可以二者结合,但应尽量减少生态效益差的纯经济果木林。

实践证明,大力发展经济果木林,走发展立体化林业之路,实现经济果木林种养结合,将经济果木林与生态林的种植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统一管理,调整林种、树种结构,依靠科学技术,大力发展经济林,从而发展本县林业经济,最终达到强区富民的目的。

(3)积极发展以经济果木林为主的综合开发。

经济果木林的发展要立足于山区,坚持以林业为主,长短结合,造林种果,多种经营的指导思想,使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因此,要根据地域生产基础需要,积极进行经济林种植、加工、贸易、旅游观光等相结合的立体开发,发展综合型产业化林业,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镇、村2级林果技术网络,做好新技术试验、示范、宣传普及推广工作,建立优质经济果木林示范基地,用典型引路,调动林农自觉参与经济果木林建设的积极性。

加大力度培育森林资源,积极发展经济果木林是使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突破口,对带动林业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对策和建议

1、大力发展经济林建设,建立商品基地,形成规模效益

该县林业经济重点建立采脂林、茶油林、竹笋林、核桃林、香橘林、中蜂密林、中药材、林木种苗等8个商品基地,截止2008年,全县拥有山核桃基地2.3万亩,油茶基地4.05万亩,工业原料林基地28.5万亩,楠竹基地2.05万亩,小香桔基地0.68万亩,林业经济实现了多元化,林业产值已由1978年的385万元上升到2007年的6370万元,林农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54元上升到2008年的2268元,其中人均林业纯收入351.5元。

2、因地制宜,优果基地的建设

必须符合**三大经济区域的发展战略框架。东中部坝区、清水江、亮江流域海拔500m以下的地区,以发展鲜食水果碰柑、小香桔为主体,逐步形成鲜食水果产业带。东西部的高山区、深山区主要以发展干果山核桃为主,涉及敦寨九南、铜鼓、钟灵、偶里、平略、启蒙、平秋、彦洞等乡镇。中部以三江镇为中心,以茅坪、大同为西冀,沿隆里至三板溪经济走廊,主要以发展木材精深加工,作为发展第二、三产业集散地,条件成熟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打造隆里古城——三板溪生态旅游精品线。到2015年形成第一、二、三产业整体推进、互相促进的林业产业格局。

3、加大花木、竹林等观赏林种的培植,提高经济效益

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充分发挥特色植物的价值,立足资源优势钩藤、紫珠等中药材基地

4、配合旅游业,建设风景林,旅游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

另我县清水江、小江、亮江等河域两岸和主要公路两边有50万亩的林地已划为生态公益林区,同时县域内的国家重点水电站工程“三板溪电站”已开工建设,为我县森林资源转化为生态森林旅游产业创造了历史契机,必将推动我县森林旅游产业的发展。

(五)相关建议

1、集体林场、果场的产权结构明晰化,提高林农的积极性

2、引进技术招商引资,充分开发资源

3、品牌建设

按照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指导价的要求,合力打造“杉乡”果品品牌,使该县果品销售走上了订单农业之路,果农实现增产增收

4、技术服务的力量

林农自觉把学科学、用科学作为科技兴林致富的先决条件。如林地开发前先请林业科技工作人员搞规划设计、施工设计,按设计施工、管理,现在已被林场、林农广泛接受。

5、对于木材深加工,提高科技含量

杉木

用途:为我国重要的用材树种。材质轻软、细致、纹理直,易加工;供建筑、桥梁、造船、电焊、坑木、木椿等用,并可作造纸、纺织等原料;树皮及根、叶入药,能祛风燥湿、收敛止血;种子含油约20%,供制肥皂。用种子繁殖,注意选优,长江以北要注意优质、速生、耐寒品种的培育。

第9篇:林下经济总结范文

关键词: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338-03

一、引言

产业结构,亦称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是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各产业部门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它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课题之一,产业结构是经济增长的基础,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根本因素之一。反过来,经济增长将导致产业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动。尤其在现代经济增长的过程中,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相互促进、相互联系、不断发展的联动过程。合理化的产业结构可以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从而促使经济快速增长。同时,经济增长会使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提高,从而带动需求的变动,最终带动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优劣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志。正确认识和计算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对于认识和理解现实的经济增长及制定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关于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国内外学者作了大量工作(如文献[1-3]等),主要研究面选择某个区域或全国的面板数据,方法一般采取回归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方法,但缺少具体的统计分析方法,分析结论也是缺乏统一性。本文采取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结合回归分析,建立两者之间的数学模型,并分析了第一、二、三类产业结构在拉动区域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克服了前人研究的不足。

1.玉林市经济增长的现状

1998年玉林市的生产总值(GDP)仅有187.4亿元,经过12年的飞速发展,2009年达到了682.04亿元,是1999年的3.64倍,比上年增长14.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2.49亿元,同比增长6.2%;第二产业增加值277.14亿元,同比增长20.7%;第三产业增加值252.4亿元,同比增长14.2%。

2009年,玉林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827.0元,比上年增长 11.8%,连续5年增长在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531.0元,比上年增长 9.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44.61亿元,比上年增长52.9%。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6%,控制在4.5%以内;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4万人,增长18.1%。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就业增加较多,但压力依然较大[4]。

2.玉林市产业结构的特点

从玉林产业结构变动的动态角度来看,玉林市三次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呈现出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稳步上升的变化:2009年,玉林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8年的43.2%降至22.4%;第二产业比重由1998年的30.8%上升到40.6%;第三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26.0%上升到37.0%。但与全区的18.9%、43.9%和37.2%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三次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玉林市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和促进了玉林市优质稻、速丰林、三黄鸡、瘦肉型猪、优质水果、中药材、食用菌、花卉、马铃薯等优势产业带的形成。目前已经形成的机械、水泥陶瓷、健康产业、服装皮革和电子信息等五大产业集群。2009年这五大产业共实现工业增加值62.2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2.1%,增长29.6%。工业产品产销率达99.8%,比上年同期上升3.9个百分点。

二、玉林市产业结构整体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分析通常是指产业比例关系变化引起的经济总量的增加。而这一增加额占同期经济总增加量的百分比,就是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根据统计分析中的因素分析方法的原理来考察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公式中表示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为第产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为第产业产值的增长率。该公式表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的大小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各个产业增长率的大小,一方面是各个产业的比重。一般而言,当各个产业的增长率一定时,整个产业的增长取决于各个产业比重高低。

应用公式(1),通过计算得出结论,玉林市2009年的实际GDP的增长率为14.8% 三次产业增长率分别为6.2%、20.7%、和14.2%。如果保持各个产业的增长率不变,按1998年的产业结构来计算,GDP的增长率为12.75%,则产业结构的贡献率为2.05%。按1999年的产业结构计算GDP的增长率为12.78%则产业结构的贡献率为2.02%。依次按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的产业结构计算最终分得到产业结构贡献率分别为1.77%、1.79%、1.38%、0.93%、1.04%、0.74%、0.42%、0.31%、0.11%。从计算的结果可以看出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1998年的2.05%下降到2008年的0.11%。其计算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贡献,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减小。

则有U=u1+u2,即GDP增长率的相对变化率U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由于产业结构的相对变化率引起的,设此部分u1为结构效应;另一部分是由于各部门的产值增长率的相对变化率引起的,设此部分u2为增长效应。虽然结构变动对u2也有一定的影响,但对u1的影响更大。利用上面的公式及玉林市2009年统计年鉴数据,对玉林市产业结构及相对增长率计算可得各年份的U及u1的值。

通过计算结果可以看出,结构效应部分在整体相对增长率中所占的比重份额的波动程度较大,经过多年的努力,近几年来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比较明显。1998年和1999年结构效应在相对增长率中的份额分别达到9.7%和8.6%,2009年更是达到了16.2%,说明这一年的总产值的增长中,有接近六分之一来自于产业结构的结构效应。综上分析说明,玉林市的经济的增长与各产业的结构存在着高度的相关性,各产业随着经济的起落而发生同步的变化。因此,通过对玉林市历年经济增长与各产业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可了解到各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以及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通过合理地调整结构使得经济实现稳定、快速发展。

三、对玉林市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为了对玉林市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下面分别运用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法,结合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计量分析。

1.相关分析

首先分阶段考察玉林市近年来三次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由于玉林撤地设市以来分别经历了“九五”、“十五”、“十一五”三个时期,且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因此,本文分别选取1998~2000年、2001~2005年及2006~2009年的玉林市GDP作为参考数列,选取相应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产值作为比较数列。

由计算结果可以看出,三次产业的发展与GDP有非常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且随着十几年经济的整体发展,各产业与GDP的相关性逐渐增强,“十一五”期间,相关系数都达到了0.96以上,据此本文进一步通过回归来探讨各产业对GDP的贡献作用。

2.多元回归分析

令Y表示GDP,X1,X2,X3 分别表示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通过绘制数据的散点图,如图3.2.1、3.2.2和3.2.3,发现Y与X1、X2、X3呈线性关系。

从回归方程可以看出,在1998年-2009年期间,玉林市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比较显著:

(1)第一产业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比最高,对经济增长的效应最明显,其产值每增长1%,就会拉动1.456%的GDP增长,表明玉林市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业仍具有明显优势和较大潜力。

(2)其次为第三产业,回归系数为1.284,即第三产业每增长1%,就会拉动GDP增长1.284个百分点,这说明玉林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产业结构战略调整和升级的政策导向收效明显,但第三产业发展对GDP的贡献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3)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效应最小,其产值每增加1%会拉动0.467%的经济增长。第二产业对增长的贡献明显偏低,表明玉林市实现工业化的任务十分艰巨,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加快现代化的过程中,第二产业的战略规划和发展模式定位必须明确。

通过实证分析,可以看出玉林市产业结构本身的变动情况,对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影响。玉林市地区生产总值总体上呈现出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但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玉林市农业主导产业带动作用明显,产业结构比重偏大;第二产业相对落后。

结合实际情况看,由于自然条件、农业禀赋和人文等因素,玉林一直是广西的农业大市,农业经济规模和发展水平在广西均居首位。改革开放以后,玉林一直以农业发展为经济工作重点。撤地设市后,玉林开始提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进入“十五”期间,更是明确把“工业立市、工业强市”摆在首要位置。随着工业强市战略的深入实施,第二产业的发展尤为迅速,玉林也正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尽管从结构上看,玉林三次产业的比重已经呈现三、二、一的形态,但与全区平均水平相比都还有一定的差距。2009年我市一二三次产业的比重结构为22.4∶40.6∶37.0,与全区相比,我市第一产业的比重比全区平均水平高了3.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全区平均水平低3.3个百分点。玉林市经济发展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优化。

四、玉林市提高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对策

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速拉动经济增长[6]

要发展玉林第二产业,从而提高第二产业对玉林经济增长的效应,出路在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是积极引导和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加快工业园区经济发展。目前玉林已整合成十大工业园区,总规划面积185平方公里,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要加快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引导新上工业项目进入园区发展,提高工业园区的集中度,进一步促进特色产业向园区集聚,形成产业规模效应。二是壮大产业集群,提高行业竞争力。玉林市已经形成机械、健康、水泥陶瓷、服装皮革四大产业集群,也造就了一批具备相当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健全产业政策和产业规划,重点鼓励产业龙头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产品档次和技术层次,促进优势产业全面升级,加快壮大整体工业实力。三是加快推进高消耗、高污染行业的调整。按照资源集约和新型工业化要求,在水泥、印染、服装、制革等领域,加大治理整顿和调整力度,制定行业准入标准、区域布局准则,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对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的企业、项目进行调整,优化布局、控制规划、淘汰落后。四是大力培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扶持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要强化政府引导扶持培育,规范工业企业管理,把已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规模标准的一些规模以下企业纳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管理,以便更有效、真实地反映我市工业生产和经营状况。

2.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保持经济持续增长

从分析中看出,第一产业已经成为拉动玉林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近年来,玉林市农业产业化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产业化经营体系初步形成,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然很大,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差甚远。要保持全市经济的持续增长,就必须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保持第一产业的拉动作用。在发挥玉林传统农业优势的基础上,全力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在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领域中不断地拓展和深化,特别是要加大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的力度,在玉林建立更多的农产品(包括家禽业)生产、加工和销售一体化企业,扩大大宗鲜活农产品存储的周期,拉长农业产业增值链条,建立综合型的现代农副产品产加销体系,提高玉林现代农业抗风险能力,把现代农业做大做强。

3.利用自身优势发展服务业,进一步拉动经济增长

近年来,玉林地区第三产业快速增长,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1998年以来,玉林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超过10%,尤其是近五年接近了15%,增速非常快。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受到产业化和市场化不足、城市化水平低、体制落后等因素的制约,玉林乃至广西的服务业发展仍远远滞后于国民经济特别是工业化发展。这种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使玉林在就业和经济竞争力、影响力等方面极其被动,削弱了玉林经济的综合竞争能力。充分发挥玉林自身的优势,加快服务业发展是新时期玉林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要加快现代商贸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以专业批发市场为龙头、各类市场健康发展的城乡市场体系,以现代物流园区为核心、各类物流配送节点有机联系的现代物流体系,加快培育和发展壮大现代物流业,不断提升现代商贸业,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为玉林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提供有力支撑。

总之,玉林市未来经济增长必将通过由主要依靠第一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协同带动,实现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服务业同时优化升级的转型。

参考文献:

[1]王国鹏,韩志成.广西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08):320-321.

[2]王国鹏,韩志成.广西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08):104-104,109.

[3]刘伟,李绍荣.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J].中国工业经济,2002:1-8.

[4]玉林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关于玉林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J].玉林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