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与文化传播范文

网络与文化传播精选(九篇)

网络与文化传播

第1篇:网络与文化传播范文

(一)多种信息传播机制并存

网络信息的传播如果从时效性上看,可以分为两种形式:实时传输和非实时传输。前者的信息是“即时”传输的,后者的信息则是“延时”传输的。如果从信息反馈的及时性来看,网络信息的传播又有“同步”和“异步”之分。所谓“同步”就是每次通信需要参与对方确认,需要双方配合才能完成通信,它强调通信双方时空上的共同性,所谓“异步”则是指通信双方不需要共同参与,通信双方可以在时间上错开,分别对信息进行处理。由此,信息传输机制按照同步异步、实时非实时来组合本应该有四种形式,但非实时显然是无法实现同步通信的,因此,信息传输机制实际上有三种形式:实时同步、实时异步、非实时异步。面对面的部落广场通常是实时同步的,机械媒介的媒体传播通常是非实时异步的,而互联网传播则是上述三种传播方式并存。

(二)弱联系

传播的发生,离不开参与各方之间的联系。在部落广场的条件下,信息的传播以同步方式进行,这种信息传输机制需要人以独占资源的方式参与,此时,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强制排他性的,这种联系我们称之为固定联系,由于具有独占性和强制性,固定联系的效率是很高的。在机械媒介的媒体传播中,信息的发出者和接受者之间不存在任何强制性,我们称之为松散联系,由于没有时效性的要求,加之参与者参与的时间也非常分散,松散联系的效率通常很低;网络信息的传播既可以采取固定联系的方式,比如即时通信、网络电话,也可以采取松散联系的方式,比如电子邮件、网络跟帖等。网络还能够提供一种综合效率更高的联系方式,我们称之为弱联系。弱联系保持了同步方式的同时性,但不要求参与双方以独占的方式共同参与,弱联系通常是以实时传送、异步处理的方式实现的,由于互联网的信息传播都是实时的,因此,在网络传播中,除了互联网同步方式建立在固定联系上,其他的传播方式都是建立在弱联系上,松散联系因为效率不高通常不为互联网传播所采用。由于弱联系传播方式不需要独占资源,是一种信息共享的方式,所以在网络信息传播中为了提高信息传播效率、减少信息干扰,我们更多地采用弱联系而不是固定联系来进行信息传播。

(三)弱组织

传统组织都是有固定边界的,而自媒体条件下的网络传播让组织不再具有确定的边界,而且传播的信息也不再保持固定边界,因此是一种弱组织传播,弱组织传播与传统组织传播的区别不仅在于边界是否确定,还在于传统组织是在传播之前就建立的,与传播过程没有关系,而弱组织是在传播之后边传播边建立,其边界取决于动态的传播过程。同时,弱组织具有共享性,一个人可以同时属于多个弱组织,弱组织传播具有以下特征:1.去中心化:传统的大众传播方式是点对面的传播,公共信息一般是由具有话语霸权的权威媒体发出,传统媒体处于信息传播体系的中心。而自媒体条件下的网络传播是去中心化的,信息的传播可能由任何普通个人发起,并以他为中心传播开来,在此情境下,每一个信息传播的发起者就是中心。因此,去中心化并不意味着没有中心,而是指去掉静态固化的中心,其实质是多中心化。2.话语权的转移:传统的大众传播方式,其传播力和话语权主要取决于信息发出者,而自媒体条件下的网络传播则是“人人自带麦克风”,其传播力取决于每个参与者个体。它改变了传播生态,并创造出一种崭新的权力分享机制,“网络的结构是一种民主精神的显示,它的共时性让所有的终端用户共享信息”。

二、自媒体语境下网络文化的传播机制

(一)以层级带动为特征的次传播

所谓次传播是指传播是以层级带动的,如果信息接受者直接接受从信息者发出的信息,我们称之为首次传播,如果通过一个中间人接受从信息者处发出的信息则称之为二次传播,以此类推,接下来有信息的三次传播乃至无限延续下去的N次传播。次传播具有社会化效应,一条看似不起眼的信息,经历次传播后可能会引起一场大流行,而且这种流行往往并不肇始于传统的权威媒体,完全可能来自势单力薄的网民个体。如2009年百度“魔兽世界吧”里一句“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帖子,在短短的5个小时便引来了超过20万名网友的点击,近万名网友参与跟帖,迅速蹿红为年度网络流行语。

(二)以信用驱动为特征的社交传播

当传播能够在人与人之间多次进行,决定传播的不再是传统的空间结构,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媒体语境下的传播更多地依靠人际关系实现,换言之,自媒体是通过以信用驱动为特征的社交关系来实现多度传播的。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提出了著名的“六度分隔理论”:通过熟人的熟人,最多六个人,你就能联系到地球上的任何一个陌生人。六度模型最大化了熟人网络的力量,它指出了一个极限,最遥远的人之间通过六次间接联系最终也能联系上,然而真正有效的关系远比想象中来得少,只有两种:好友和好友的好友。在熟人网络里,一度传播是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播信息,传播信息的双方相互信任,通常表现为情感维系的好友之间的传播或者契约维系的客户之间的传播,一度传播是用户节点间紧密传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也是其他多度传播的起点。二度传播也叫作信任担保传播,它是基于好友之间的信任来实现的,两个陌生人借助共同好友实现了信任的传递,此时,共同信任的好友起到了双方的信任担保作用。接下来,三度及其以上的传播不再是基于信用的,因为朋友的朋友未必还是朋友,所以信任担保不具备可传递性。因此,以个人交际联系为动力的信用传播实际上只包含一度传播(即好友传播)和二度传播(即担保传播)。

(三)以破窗效应和蝴蝶效应为特征的裂变式传播

网络信息传播中的破窗效应和蝴蝶效应通常会导致网络文化的裂变式传播,破窗效应揭示了信息如何在人群中放大扩散,这一由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提出的理论认为:如果一个公共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被人打破了而没有被及时修补,那么其他窗户就会莫名其妙地接连被人打破。破窗效应表明人都有从众心理,潮流一旦开启就会势不可挡地演变为流行趋势,表面上,破窗效应的关键点在于谁开启第一次,但是,并非所有的第一次都会必然导致流行,实际上,破窗效应得以实现还需要另外一个前提,那就是这种从众行为必须是利己的,而且容易付诸实践,这种利己不一定是指经济利益上的满足,也可能是心理上的满足。自媒体上的信息能在短期内大规模流行,或者说破窗效应能够得以实现,其前提是“待流行信息与所有参与用户的知识背景具有极强的正相关”,即参与用户在相应的领域中已经具有足够背景知识的积累和铺垫。背景正相关包含两个方面:信息背景正相关和用户背景正相关。前者是指参与用户具有共同的信息背景,所以对信息的反应高度一致,后者关注的是传播链的相互信任,足够的信任是传播得以延续下去的重要基础。一些网络词句的流行大致如此,这些词句如果经由传统媒体直接使用很难流行起来,而在自媒体语境下,某些网民觉得某一语句有趣而相互传递之后,其他网友也有同感并大量转发,网络流行语就能得以广泛传播。另一种会导致网络文化迅速流行的效应叫蝴蝶效应,蝴蝶效应揭示了信息在人群中传播时的不确定性。这一由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1963年提出的理论认为:亚马孙河流域的一只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会导致两周后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州引发一场龙卷风。蝴蝶效应不是说让蝴蝶扇动几下翅膀就必然能够带来一场龙卷风,而是说微小的偏差可能导致不可预料的大流行。换言之,蝴蝶效应表明了未来流行趋势的不可预测性。如果说破窗效应能够告诉我们未来会流行什么的话,那么蝴蝶效应则告诉我们,理论预测是不可靠的,预期中期望的流行可能往往并不存在,因为只要时间足够长,任何一些小的干扰信息都会导致完全不确定的结果,而且时间越长,这种偏差越大。破窗效应和蝴蝶效应造就了网络文化传播的两个重要特征:迅速传播,主题多变。破窗效应让流行在短期内迅速扩张,而蝴蝶效应则让流行点不断变换。

三、自媒体语境下网络文化的引导策略

(一)恪守以人为本

人类的技术不管如何发达,最终都是为了服务于人,自媒体语境下高校网络文化的传播也不例外,所谓以人为本,就是指我们的文化要不断满足当代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来临,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开放性、多样性、草根性、个性化等诸多特点,这就对高校网络文化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既不能对高校网络文化中存在的诸多弊端和乱象听之任之、视而不见,也不能因噎废食,以高校网络文化存在种种缺陷为由而视之为洪水猛兽,无端加以压制和禁止。而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即要求我们不断净化高校网络环境,改善高校网络文化生态,为大学生提供丰富和优质的网络文化产品,满足大学生多元化、差异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二)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

高校网络文化重在引导,我们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定向引导,让高校网络文化传播中的蝴蝶效应、破窗效应朝着既定的价值目标和方向发展,而不是完全随机地发展,以形成有良好价值倾向的公共舆论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和概括,也是当今中国网络文化发展的价值引领。时下的网络文化纷繁芜杂,泥沙俱下,我们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提升当代大学生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增强大学生网民对网络文化的辨析和鉴别能力,抵制各种不良社会思潮的侵蚀,提高大学生群体的审美情趣,防止“网络审丑”现象的泛化,弘扬真善美,拒斥假丑恶;强化自媒体平台的责任担当和政治意识,坚守道德底线,做到守土有责。

(三)着力培育公民的网络公共理性

当下中国的网络舆论场,充斥着各种极端化思维和情绪化表达,虚假信息和网络谣言更是泛滥成灾,加上网络水军的推波助澜,总体上呈现出一种非理性甚至是失控的态势。良好的网络公共理性是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基础,因此,重塑大学生网民的网络公共理性,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生态势在必行,这需要网络管理部门不断与时俱进,做好网络治理的顶层设计;需要自媒体平台加强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为高校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媒体环境生态;需要网络意见领袖善用手中掌握的话语权,做好网络信息传播的“把关人”;需要大学生网民提高自身网络素养、学会理性表达。

(四)健全网络舆情监测预警和危机处置机制

网络信息传播中的破窗效应和蝴蝶效应通常会导致网络舆情事态的严重化和复杂化,甚至酿成社会。因此,要确保网络舆情可管可控,就必须健全网络舆情监测预警和危机处置机制。高校相关职能部门一方面要健全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对网络舆情信息的采集、甄别和疏导,及时发现网络舆情中的不良苗头和倾向,做到防患未然;另一方面,要完善危机处置机制,加强相关职能部门的行政效能建设,把握好危机处理中的“24小时黄金期”,对大学生的关切第一时间予以响应和回复,严防“破窗”扩大,做到网络舆情处置公开、公平、公正、透明,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和升级。

(五)大力发展网络文化产业

第2篇:网络与文化传播范文

论文关键词:网络文化;生态;伦理;策略

维持生态平衡是人类必须直面的一个研究课题。同样,网络信息资源中也存在着信息生态问题,也就是说,网络是人与信息的生态系统,也需要我们努力地加以开发、利用和保护。本文试就网络文化传播生态环境的危机与策略问题作些探讨。

一、网络文化传播之生态危害表现

道德伦理失范。杜拉凯将失范注释为“一种社会规范缺乏、含混或者社会规范变化多端以致不能为社会提供指导的社会情境。”由于网络技术的超乎寻常的高速发展,现实的道德规范很难适应这种高速的新环境,结果,不可避免地出现道德的冲突。道德的冲突,必然会引发一系列的网络生态道德失范问题:黄毒泛滥、版权侵犯、病毒传播、黑客骚扰等。

信息污染。信息污染是指网络上充斥着信息垃圾,妨碍了人类对有用信息的吸收和利用。遨游在互联网世界里,就会或多或少遭遇到垃圾邮件、病毒侵蚀、过时信息等的“轰炸”。

自由主义泛滥。网络突破了传播学上人际传播的单向传播模式,而代之以多元联动。在网络中,任何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思维和逻辑行事,可以较少地受到别人的压制和束拘,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自由王国”。由此,一些禁不住诱惑的人就开始堕入“情网”,并不由自主地越陷越深。

人际关系冷漠。由于网络文化的同律化、标准化、程序化,使人的思维简单化和直观化,致使人们的知识匮乏、审美能力下降。而人际传播关系也不断疏远,人际交往变成了“人机交往”。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入网者将会有更多的时间耗费在网络上。于是,出现了漠不关心现实生活的情状,这样,冷漠、孤僻等心理问题油然而生,进而导致人际间的亲情、友情等道德关系的破裂与沦丧。

侵犯隐私与网络犯罪。人们的一举一动会在网络上留下符号烙印,也很容易被追踪,因此让一些不法分子很轻易地获得“网民”的隐私。那些不法的数据采集商利用各种电子手段收集“网民”有关个人的点滴情况,并储存于计算机中,同时出售给违法公司。网络犯罪已成为一大社会公害,对网络安全运行构成了严重威胁,是最为严重的破坏网络生态环境的行为。心理失衡。心理失衡时有发生。心理失衡也有人称其为“信息综合症”,是指与信息有关的症候群。有的因失去信息而感到精神上的匮乏,继而产生信息孤独感;有的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成为“信息恐惧症”。

文化霸权危机。“据统计,目前占世界人口20%的发达国家拥有全世界信息量的80%,而80%的发展中国家(其中包括中国)却只拥有信息总量的20%,信息富裕与信息匮乏的最高比例达100:1。信息大量集中于富国的结果,使得信息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发展中国家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另一种形式的贫困威胁——信息贫困。”发达国家经由网络向目标国受众不断地传播文化信息,将自己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强加于人。

二、网络文化传播出现生态危机的原因

网络文化传播过程中造成生态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与网络的特殊性有关,也与网络发展过程中的其他因素有关。

网络文化的特殊性。所谓网络文化,“是一种蕴涵特殊内容和表现手段的文化形式,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依赖于以信息、网络技术及网络资源为支点的网络活动而创造的特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网络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文化。这种新兴的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多元性、互动性、自主性、虚拟性等主要特征。它抛开了人类的肉体,抛却了限制与拘束,只留下人类自由精神的遐想与畅达。

网络生态空间观念的误区。许多人对“网络社会”的认识尚不够清晰,只是把网络看成充其量不过是一种技术、一种“媒体”,远未把网络放到“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如此崇高的程度,至少,在如今,还没有谁把网络看作是人类真正的“第二生存空间”。所以,即使有人破坏了网络生态环境,也不会像破坏自然环境那样遭到同样程度的谴责。由于对网络生存空间的淡漠和对网络虚拟性理解的偏差,导致了有些人对人类“第二生存空间”环境问题的曲解。网络空间具有虚拟性,但它是真真切切存在的。然而,人们把这种虚拟性常常看成是一种虚幻性,结果导致了理解上的偏误。这与“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理论相比,其自觉性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信息崇拜”的负效应。信息崇拜,是指过分夸大信息的价值甚至将其神化。罗斯扎克指出:“信息被认为与传说中用来纺织皇帝轻薄飘逸的长袍的绸缎具有同样的性质:看不见、摸不着,却倍受推崇。”对信息的崇拜极其容易造成对信息的滥用、误用,造成网络信息污染,导致信息膨胀乃至信息高速公路的堵塞,从而极大地破坏网络生态环境。

传统德育教学的滞后。网络道德失范不仅仅是网络单方面的原因,也与我们传统德育本身存在的不足有关。如果我们具备比较崇高的道德品质、优秀的素质水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那么,在“网络社会”中会大大减少出现失范行为的可能性。

黑客哲学的泛化。“黑客”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有自视的黑客伦理或黑客哲学。他们怀疑权威,又具有高超的网络技术水平。由于“黑客”在互联网的早期发展中起到了不可小视的作用,于是他们成为一些青少年崇拜的对象。黑客哲学要旨是崇尚信息自由共享,反对信息垄断,蔑视权威。这些观念的极端化使黑客在网络中“耀武扬威”。

语言文化霸权的威胁。互联网络上使用的通用语言是英语,不懂英语几乎寸步难行。正如尼葛洛庞帝所言的:“在互联网上没有地域性和民族性,英语将成为标准。”

这对于非英语民族和国家来说,就意味着在网上使用自己民族语言的机会被剥夺了。更有甚者,一些西方强国必然会依据其网络上信息流的绝对优势,向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侵略。

三、网络文化传播的生态伦理观策略

1.确立科学合理的网络生态观念。“‘生态’本是指自然界的万物依自然本来的规定而和谐地处在合理的生命循环之中,是自然界和谐性的一种表述。由于人类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学界近年将‘生态’嫁接到由人的存在而衍生的‘伦理’、‘文化’、‘哲学’,乃至‘宗教’等文化的概念上,从而形成了“生态伦理”、“生态文化”、“生态哲学”等观察领域。”在网络文化传播中,当我们用普遍联系的哲学观点去分析网络与网络运行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时,便形成了网络生态环境系统。

网络生态系统符合系统的一般特点,但它不仅是强调技术因素的网络系统,而是与网络发展有关的社会环境、信息环境与信息主体共同组成了一个网络运行大系统。在这个大系统中,强调各因子之间的普遍联系和整体性。所以,在网络系统上,只要某些或某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产生整个系统的生存风险,即网络生态危机。在网络的运行过程中,我们要保持生态文明观念,坚持用生态观念去看待网络运行环境,保护网络生态环境、追求生态平衡,竭力创建以及维护好网络生态运行环境,使网络运行沿着人们设想的轨迹运动,树立人与网络生态运行环境相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网络生态观念,并使之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2.树立系统的网络生态伦理观念。生态讲究的是整体性与全局性的观念,从网络的角度来看,网络其实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它反映的是人与网络之间的生态平衡问题。在这种整体的系统中,“网民”利益与网络利益互相依存,互为作用,具有内在的互动性与紧密的联系性。整体性、互惠性和长远性是网络生态伦理的基本特征。也就是说,“网民”对网络利益的保护与支持,实际上是对自身利益的维护;“网民”对网络利益的损害也即对自身利益的损害。网络生态伦理要求按照生态伦理学的道德标准、基本原则和规范去指导和约束“网民”的网上行为,以便保护网络的顺利发展和生态系统的平衡。要言之,网络生态伦理观念就是寻求一种适于人类与网络共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体系。它的基本原则是在承认和肯定人类满足与追求其基本需要和合理消费的前提下,还必须充分考虑网络生态发展的客观要求。

3.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对“网民”应不断加强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培养人文精神,提高他们的公德修养和规则意识,使“网民”树立起信息安全意识,按照安全制度规范操作与处理信息。作为学校或培训机构的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构建良好的并有利于思想道德教育的网上环境,积极开展多种形式又生动活泼的德育教育活动,拓展“网德”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4.受众应该加强自律。网络主体要进行自我塑造与自我约束。自律的关键方法是遵循“我为网络、网络为我”、“从我做起”等意识的培养,通过反省,检查克服自己陋习,并在实践中,不断身体力行,这样,才能达到道德自律境界。同时应建构网络监督机制,加以综合治理。

5.持续提高网络技术。面对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通过一定的技术约束是防止外来信息入侵的较好方法。目前,过滤软件、分级系统、防火墙是当前主要的维护健康的信息环境的主要手段。如今,各国政府都加大了对加密技术、防火墙技术、反“黑客”技术等等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美、日、德等发达国家将信息安全技术列为国防、科研的重点。在我国,由于网络技术整体发展水平的滞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尚未形成,因此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更显迫切。

6.建立行业协会组织。2004年9月,新浪、搜狐、网易中国三大门户网站成立了中国无线互联网行业“诚信自律同盟”,旨在为积极响应2004中国互联网大会“构建繁荣、诚信的互联网”和“坚决抵制网上有害信息”的号召。结成同盟后,三大门户网站将共同严格遵守国家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为用户倾力打造“满意的产品质量、放心的资费标准、贴心的客户服务”,并通过此举以及在产业中的影响力,促进无线互联网行业健康、有序、成熟的发展。这对中国网络业的发展将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和促进。

7.确定网络生态原则。“网络社会”应该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也应该制定一些立网原则,“根据我们的初步探讨和总结,无害原则、公正原则、尊重原则、允许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应成为网络生态伦理的基本原则。”除外,还应加上平等原则、透明原则、生态原则、伦理原则等。网络受众,必须自觉地遵循这些原则。

第3篇:网络与文化传播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研究了3G网络文化传播的特点,分析了3G网络文化对青年大学生价值观道德观等方面的影响,提出了丰富罔上教育资源,教育工作者进网络及加强网络管理等加强青年教育的对策及建议。

2009年7月,CNN工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6月30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人。其中,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已达到1.55亿,约占我国网民总数的45.9%。大学校园是网络用户最密集的区域。高校青年学生使用计算机及手机上网,在网络平台中获取知识、交流信息、交友及娱乐已成为校园学习生活的重要方式。尤其是随着手机3G的发展和运用,学生使用3G移动上网,已使网络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一种新新的校园网络文化又将在校园流行。这种基于3G的校园网络文化传播,对青年的健康成长有着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影响。因此,加强对3G环境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传播特点研究,有针对性的开展青年大学生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3G时代校园网络文化传播的特点

3G是英文3rd Generation的缩写,是指第三代手机通信技术,它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笔者所研究的3G网络文化是指在高校校园内流行的基干3G技术发展起来的与互联网紧密联系的一种文化形态或时尚。

3 G网络文化传播的主要特点:(1)载体新,功能强大。基于3G技术运用而发展的校园网络文化的载体是手机、电脑与全球互联网。这个载体改变了传统的电脑和互联网结合模式,形成了手机、电脑与互联网的有机结合,促进了通讯技术、手机及计算机技术和视听传媒技术融合,形成了强大的技术功能与社会服务功能。它进一步促进了通信与广播电视融合,使一些电视台开始在网上传播其节目,让人们能通过电脑或手机观看,丰富人们的网上娱乐生话。它也促进了通信与金融融合。电子钱包的IC芯片非接触式与3G移动通信网络互联互通后,就提供r电子货币、会员证、票务等多种服务。随着3G的发展和普及,人们开始享受手机视频电话、电子邮件、音乐、高速互联网接人以及图文传输等业务带给我们的更为便捷的服务。这在带给人们便捷服务的同时,也滋生社会享乐文化流行。

(2)信息量大,时效快捷。“欲知古今,借问网络”已成为时尚。网络让人们纵横古今,跨跃国界。在以谷歌为代表的强大收索引帮助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集图像、声音及文字一体的新型媒介,正给人以前所未有的视听感官冲击,在传授知识和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在传播着文化。在市场经济的强大竞争环境中,各种网络煤介,为保持竞争优势,正以分钟乃至秒钟计算,把最新的信息及时的传播到互联网上,通过网络传播到世界各地。3G时代,移动网络又让人们随时都在关注着这些信息,确实是家事、国事、天下事时时在线。新的网络技术会使先进与落后文化并存,西方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激荡加剧。

(3)虚拟性、互动性强。在3G时代,人们把现实的学习、生活和娱乐平台进一步向网络世界延伸,甚至转移到网络卜的“赛博空间”。许多人开始以“双重身份”生活,即使用现实世界的真实的人和网络世界的虚拟的身份生活。人们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发生着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交友方式也在发生着改变。人们用虚拟身份的网名通过QQ等煤介进行个人及群体交流。人们在虚拟的网络游戏里网游。人们用网名在网上发表个人意见,表达思想。在现实和虚拟之间,现代信息技术把网络与个人以及群体和个人、人与人之间有机的融合在了一起。这种虚拟与互动性,形成了超强的吸引力,使虚拟文化在网络更加盛行。

2 3G时代校园网络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青年进行思想教育、知识传播和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校园网络文化在传播先进文化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消极的文化效应,影响着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3G网络文化对青年的主要影响如下。

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向。3G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信息传播空间,使青年大学生主动或被动的受到来自国内外不同文化的冲出。西方大国宣扬的人权理念、民族宗教思想等价值观念会对青年产生较大的影响。国内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也会利用网络散布虚假信息、传播虚假照片及视频,制造社会舆论,误导青年的思想和行为。一些现实存在的社会问题会通过网络及时的曝光并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影响青年的身心发展。如已经发生的湖北巴东县邓玉娇案引发的“仇官情绪”爆发;浙江杭州市帆车案引发的质疑和嘲弄政府公信力的事件爆发就是例证。在中西文化相互激荡的大环境下,以及“快餐文化”、“享乐文化”的影响下,部分学生社会意识、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将发生擅变。受不良网络文化的影响,大学生在政治价值、人生价值、道德价值、职业价值等方面目标的确立,追求目标的手段,以及对实现目标手段的评价上都将发生变化。

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绝大部分青年大学生爱党爱国,努力为社会作贡献并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在国内外各种思潮相互激荡的网络中心,青年大学生价值观会进一步呈现多元化趋向。

部分青年大学生道德意识弱化。3G会使“虚拟文化”更加盛行,网民常以虚拟身份在网上浏览白己感兴趣的信息,或以虚拟身份通过QQ群等网上群体组织或参与各种活动,通过各种论坛发表自已的言论。网上行为主体的相对隐蔽性,网上空间相对现实社会较大的自由度,使得网上的不道德行为日益增多。如传播计算机病毒,采取“黑客”行为,散布虚假信息,产生畸形的“网恋”等等。有些行为会给社会造成较大的危害。由于相关的法规不够健全以及监管不力,再加之一些技术管理方面的原因,使网络安全管理、道德法纪规范难度较大,这使少数青年大学生常以网上道德意识实践现实社会行为,部分青年大学生道德意识会明显弱化。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现实社会中既有道德的种种法律手段在网络社会中就失去了作用,集体主义道德作为我们社会的本位道德,在现实世界里至今仍保持着绝对的主导优势,但在虚拟世界里,其主导地位会受到威胁。

少数青年大学生人性异化。人性的异化就是当人性的某一方面得到了片面的发展和膨胀,从而成为人生的主要目标时,人生的其他方面的发展受到了扭曲和抑制,甚至有的目标可能被阉割而停滞,成为畸形的人性。“现在的青年学生大都为独生子女群体,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完整的沟通方式,他们相当多的从高技术电子游戏中吸取营养,容易导致孤独症和网络上瘾症,从而错失了在实践生活中完善人格的大好机会”。

网上丰富的信息、虚拟时空、参与性的游戏节目,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有具大的吸引力,让少数青年大学生似乎获得了知识,感受了快乐,收获了物质,但却失去了精神,迷失了自我。一些人由此患_上网络迷恋症。《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大约每6个网民里有1个具有上网成瘾的倾向。网龄在一年以下的网民对网络成瘾的倾向性最强烈。网上一些人常感到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时常发生时空错乱、角色混淆,甚至发生愚蠢疯狂失掉理智乃至犯罪的行为。在这种不良网络文化的异化下,高校校园里同性恋人群会增多,心理疾病患者人数会增加,伤害他人及自杀的人数会上升。

3 3G时代加强青年学生教育的对策及建议

3.1充分利用3G网络优势资源,创建全新的网上学习娱乐空间

3G技术已使网络无处不在,这为学生网上学习娱乐创造有利的条件。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的知识和文化传播功能,创造一个网上学习生活娱乐空间,打造好主阵地,增强先进知识文化对青年的吸引力。

优质的课程体系进网络,为学生创造多时空的学习机会。当前,课堂教学方式仍是高校知识传播的基本方式之一。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高校应把相关课程的音像资料、教学辅导及考核方式等相关信息收集成为一个学习系统,让学生可以选择时间与空间进行自主学习,从而建立一个自主的网上学习实践空间。

优质的服务系统进网络,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事关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的信息,如加强教学服务管理系统、后勤服务管理系统、图书馆服务管理系统、就业服务管理系统等网上服务管理系统的建立,让学生随时了解学校课程教学、学术及文体活动,就业考研信息,甚至能够随时获取自习教室安排、车船票务、图书馆资源等信息,从而为学生学习生活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空间,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创造绿色校园网上娱乐空间。青年大学生在网上主要以游览信息、观看影视节目、交友聊天、网络游戏等方式娱乐。学校可组织相关部门,通过网络手段,将时政、科技、娱乐等信息通过网上直播、手机短信、BBS贴子等及时传播到学生中间,占领信息传播的制高点,传播先进文化和科技知识,引导社会舆论,创建和谐校园。

以学生社团、科研室、党群组织等为单位,建立QQ群众,领导与专家广泛参与的校园网交友聊天,使不同学科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开展交友聊天活动,让网络成为同学间、师生间心灵交流的平台。创建校园网上高雅艺术及爱国影视专题,让学生在观看爱国主义主题的经典影视和听唱红色歌曲中,了解中国的当代历史及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在娱乐活动中增强伟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爱党爱国的新人。

3.2教育工作者进网络,在现实与虚拟社会间以双重身份做好教育工作

3G将改变青年大学生的学习和娱乐方式。青年大学生将知识获得和娱乐资源的获取重点逐渐转移到网上。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传播知识方式将向课堂教学与网络课程学习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如不改革高校传统以来形成的以课堂教学为主的知识传播方式,就势必加大当前已存在的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教育主体与客体的脱离等现实问题。

要改变这些问题的一个前提和关键是教育工作者要进人网络。在现实的社会里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在虚拟社会里教师仍然要引领解惑授业。在网络世界里,教师要以虚拟身份参与甚至组织诸如QQ群体活动,通过网上发贴、博客、聊天等方式在传播专业知识的同时传播自己的理想信念,人生追求与价值观念,以网友的平等身份讨论社会问题尤其是当前广大青年学生十分关注的社会的公平公正问题,引导青年的爱国热情,创造和谐社会舆论。这样才能把显性教育与隐性的教育结合,使教育的内容及方式手段符合新的网络革命及青年身心特点发展的需要,使教育的效果更加明显。

3.3管理进网络,创造健康和谐文明的虚拟空间

第4篇:网络与文化传播范文

关键词 天津 网络文化软实力 构建与传播 新浪微博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软实力”的概念是由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奈提出的,他认为“软实力”“是一种通过吸引别人而不是强制他们来达到你想要达到的目的的能力,其外延涵盖文化渊源、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民族凝聚力等,包括政治制度的吸引力、价值观的感召力、文化的感染力、外交的说服力、国际信誉以及领导人与国民形象的魅力”①。“软实力”的概念被引入中国后,受到了广泛的关注。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城市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从原来的纯粹在经济领域等“硬实力”方面的较量过渡到以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的竞争。城市文化软实力变成了“一个城市建立起独特的竞争优势并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正成为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和路径”②。

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当前的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建构和传播与传统媒体时代已经产生了不同的特点与路径,以网络文化软实力为代表的城市文化软实力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者指出,网络文化软实力包括:“网络文化资源力、网络文化生产力、网络文化传播力、网络文化服务力、网络文化创造力等”③。其中,网络文化传播力作为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整体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目前天津城市形象总体来说还不符合自身的发展状态,我们认为网络文化传播力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为此,笔者将通过目前最为活跃、传播力度最强的网络新媒体新浪微博为例,来探寻天津城市网络文化软实力建构与传播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和建议。

二、新浪微博中天津网络文化软实力的建构与传播

政府部门在城市形象、城市网络文化软实力的建构与传播中起着主导作用,为此我们选取四个与城市网络文化软实力建构与传播密切相关的政府官方微博作为研究对象,他们分别是:天津市新闻出版局的官方微博“津门书香”、天津市旅游局的官方微博“天津旅游”、天津市教育委员会的官方微博“天津教育”、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的官方微博“天津文广之声”。我们将通过对每个政府官方微博的传播行为的具体分析,找到他们出现的问题,对微博中的天津网络文化软实力的建构与传播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天津市新闻出版局官方微博“津门书香”

1、微博基本情况

“津门书香”是天津市新闻出版局的官方微博,于2013年6月20正式开通,为第三批入驻“天津”的政务微博群的微博。微博主页介绍内容为:“这里是天津市新闻出版局官方微博。请跟随我们关注阅读,品味书香带来的无限乐趣”。现在基本形成以“#书香晨读#、#书海拾贝#、#历史上的今天#、#一分钟阅读#、#音乐漫步#、#津版图书#、#行业资讯#和#养生之道#”七大固定板块即时微博。过去近一年里共微博1200余条,粉丝达6万人次(2014年4月数据)。

2、微博传播行为分析

笔者选取了2014年3月的微博作为样本,通过与同为新闻出版局官方微博“书香上海”对比,来分析“津门书香”微博运营情况。

(1)板块定位不明确,版面背景粗糙。“津门书香”设立之初,原创类微博较少,短时间内没有形成自己的固定板块。运营近一年来,津门书香慢慢形成了以“#书香晨读#、#书海拾贝#、#历史上的今天#、#一分钟阅读#、#音乐漫步#、#津版图书#、#行业资讯#和#养生之道#”七大固定板块,但其中#书香晨读#和#一分钟阅读#都是摘取某些名人名言、治愈系话语,板块区别度不大。其中3月20日的“#书香晨读#”被标成“#书海晨读#”,编辑在微博时态度不够严谨。此外,津门书香微博背景画布有明显的拼接痕迹,制作粗糙。

(2)实用性信息少,缺少粉丝互动。据统计,2014年3月1日至31日,“津门书香”共微博94条,其中原创微博86条,评论总数8条,转发总数12条。一个月来转评量仅为20条,对于一个坐拥6万余粉丝的微博来讲数目显得过少,也说明了传播技巧的缺失。而与之性质相当的“书香上海”几乎每条微博都有转评量。溯其源头,两微博设立时的反响就不一样。“书香上海”2012年2月23日开始运营,比“津门书香”早1年多,开通之初微博时虽没有@任何用户,该博文的转发数也达到了177条,评论数为93条。而“津门书香”开通微博的博文的转评量却为零。对比两条微博的内容可发现“津门书香”仅是公告微博开通,呼吁被关注,没有互动意识,但“书香上海”则是借助微博平台来与爱读书、爱上海的人共品书香、阅读城市、分享人生,充满人情味。

此外,“书香上海”的加关注的微博有853个,“津门书香”仅为33个,所以“津门书香”几乎都为自己机械微博,但“书香上海”会主动@与博文有关或影响力大的微博。从“书香上海”所的微博的转评情况可看出,有关书展、读书讲座的微博影响远强于心灵鸡汤式的文字节选。从3月份“津门书香”的微博行为可知,该账号没有任何有关售书、书展及读书讲座类型的微博,且周六日的微博数都为零,人员仅把微博当做一项工作任务,没有时时维护并与粉丝交流,以致效果不甚理想。

(3)天津印记不深。“书香上海”从设立第一天起便坚持在“#天天海上书#、#海上品书录#、#海上夜话#”板块与上海有关的读书类信息。相比之下,“津门书香”只有#津版图书#板块的微博可以看出天津的地方性特色,其他板块内容则放之四海皆准,很难引起天津读书人的共鸣。

3、对策和建议

通过与比较成熟的“书香上海”对比,“津门书香”尚有许多可以改进的地方。首先应设立专门微博运营团队,专业管理。对微博的版面和内容清晰定位,力求做到精良。其次多推荐天津本土的书展、读书会等活动,让微博记者在现场即时书展消息与粉丝互动,将读书的气息传递出去。除却#津版书籍#外,再增加带有津味儿的板块内容,突出该微博的地域特点,如推荐天津的特色书店,发起读书交流会,借天津权威的学界人物之口做好书推荐等。

(二)天津市旅游局的官方微博“天津旅游”

1、微博基本情况

“天津旅游”为天津市旅游局的官方微博,其主页介绍内容为:“天津市旅游局官方微博,权威全市旅游信息,真诚为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服务。天天乐道,津津有味,天津欢迎您!”。“天津旅游”于2012年11月23日开通,运营1年多来共微博1405条,吸引粉丝38000余人。

2、微博传播行为分析

笔者选取其2014年3月份的微博为样本,从行为、微博内容、以及粉丝反映三方面探析天津旅游的传播行为及对天津旅游形象的宣传效果。

(1)旅游信息源多,不局限于原创微博。“天津旅游”共关注了255个微博,除自身掌握的旅游信息外还及时转发关注者中与“天津旅游”相关的微博。2014年3月份,“天津旅游”共微博58条,其中原创微博35条,转发微博23条。由于旅游信息与人们每日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所以更易引发与粉丝的互动,虽然只了58条微博,但微博的总转评量达183条,仅有6条微博的转评量为0。

(2)信息行为较微博设立之初呆板。微博在2012年11月份开通,最初微博的口吻像个热爱旅游性格开朗,又给人无限关怀的大姐姐。“心动不如行动哦”,“天津飘雪了,注意安全哦”以及卡通表情,利于与粉丝互动。而现在的微博语言少了许多人情味。另外,“天津旅游”微博的时间多集中在上午9点到12点之间,下午几乎不微博,人们最需要出行指导的周六日微博数为零,这样的微博时间和周期的安排非常不合理。

(3)微博内容形式单一,难寻津津有味。在整个3月份的微博中,笔者没有看到一条与天津美食相关的博文。阳春三月,春暖花开,是爱旅游之人邀约出行的好时机。民以食为天,旅游必定离不开美食,“天津旅游”却屏蔽了这一点。另外,微博已形成定式,即以#某某某#打头加上140字以内的文字构成一条微博,形同简讯,没有充分利用到微博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可共存的特性。

3、对策和建议

(1)丰富微博元素和内容,呈现立体天津。要想在仅有140字的微博中迅速吸引粉丝目光,微博需充分利用微博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皆可的特性。除权威旅游信息外,还应积极组织粉丝间的旅游沟通,囊括衣食住行各方面信息。

(2)注重树立天津旅游品牌宣传的意识。天津已在中央电视台、中国旅游报等媒体投放了“天天乐道、津津有味”的旅游宣传广告,“天津旅游”应乘胜追击,加大天津特色旅游理念的宣传力度,如围绕“百年中国看天津”,将天津文化旅游品牌元素融入各类旅游宣传中。

(三)天津市教育委员会的官方微博“天津教育”

1、微博基本情况

“天津教育”为天津市教育委员会所设立的官方微博账号。这一账号并没有明确的官方上线时间和公告,第一条微博于2013年3月31日,内容为360软件的绑定,略显不专业。一年多来,该账号共了1200余条微博,吸引了九万余“粉丝”(2014年4月数据)。时至今日,“天津教育”的公告栏里仍然空空如也,详细资料也只是简单的一句“天津教育微博,倾听您的声音”,维护状况不甚乐观。

为了了解掌握“天津教育”的微博推广手段、经营策略及传播效果,笔者选取了2014年3月这一时间段,对其微博运营情况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2、微博传播行为分析

“天津教育”在2014年3月期间共了125条微博,主要分为“#津校津事#”、“#津津阅读#”、“#津眼小视#”、“#津闻教育#”、“#津荐访谈#”、“#小津提示#”、“#津美师生#”等多个话题板块。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轻松找到所需的新闻内容,这一点值得肯定。但是,通过对其微博的梳理,3月份“天津教育”的转评率居前的微博均为有关弘扬好人好事的内容,较为单一局限。笔者认为,目前“天津教育”的运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时间集中在下午3点之后,日微博量的控制比较随意。

(2)内容较为死板老旧,不符合微博传播的特性。以保留板块“教育阅览室”为例,在微博上进行优秀读物的推广必然无可厚非,但“天津教育”对内容的选取则令人大跌眼镜,很大一部分是老旧的教育读物甚至幼儿读物,受众范围极小。另一方面,该账号仍然没有跳出传统新闻简讯的框架,针对受众偏好进行编辑推广。例如3月初脍炙人口的知识竞赛节目《天才知道》,天津大学帅哥团队力压北大等强队夺冠,很多媒体都借机炒作宣传并获得成功,而“天津教育”仍然只是了一条中规中矩的长微博,宣传效果差强人意。

(3)作为天津的综合教育微博,内容和宣传有失偏颇。作为天津教育委员会的官方微博,该微博的职责理应是宣传天津教育事业,服务广大群众。然而,不仅其详细资料和公告板功能没有得到良好的发挥,微博主页的维护也不太妥当。尽管天津高校众多无法面面俱到,但是在宣传栏只放天津商业大学的风景照无疑是不合适的。

3、对策和建议

(1)抓住接地气的本地新闻,扩大影响力。在天津高校圈建立起互动圈,定期组织校园活动和线上微活动,吸引潜在受众。

(2)调整微博管理模式,合理安排时间。同时丰富微博内容题材,进一步提高微博可读性。

(四)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的官方微博“天津文广之声”

1、微博基本情况

“天津文广之声”是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的官方政务微博,作为第三批入驻“天津”政务微博群的微博,于2013年6月20日正式上线。根据其微博主页的介绍,该微博秉承“权威信息、传播文化、主流价值、亲切表达”的主旨,以“互动、沟通,培育津门文化土壤”为责任使命;与网民互动,最大程度地服务大众。经过不到一年的运营,“天津文广之声”共了近千条微博,吸引了九万余“粉丝”的关注(2014年4月数据)。

为了了解掌握“天津文广之声”的微博推广手段、经营策略及传播效果,笔者选取了2014年3月这一时间段,对其微博运营情况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2、微博传播行为分析

“天津文广之声”在2014年3月期间共了59条微博,绝大部分为原创微博,少数几条转发微博均为同以“天津”为代表的兄弟政务微博进行互动。微博主要内容为宣传推荐天津最新的文艺演出资讯以及每天固定的“早安微博”(由名言名句和当日天气预报组成),并被归纳到“#哏都最文艺#”和“#小文来问早#”两个话题下。让人倍感意外的是,作为一个运营中的省级政务微博,“天津文广之声”整个3月的转评率为0,即没有一条微博被转发或者被评论,它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让人担忧。笔者认为,“天津文广之声”目前存在以下问题:

(1)微博时间集中在早上十点以前;毫无原因地休博长达一周,信息到达率低。微博编辑界流传着一句话“两点的流量决定全天的流量”,暗示了区别对待内容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十点前的集中不仅传播效果差,还会因为短时间内的密集导致用户产生厌烦心理,甚至取消关注。在3月4日-3月11日期间,该微博没有预告地休博一周,不利于受众粘着力的培养。

(2)微博内容组织不当导致吸引力较低,推广不力。文艺信息是微博受众较为关注的内容,同时,新浪微博具有其他类似平台无法比拟的名人明星优势。但是“天津文广之声”并没有根据微博平台和其受众的特点量身打造信息的内容,没有把一些本身关注度极高的内容做“活”甚至做“火”。比如宫崎骏动漫主题音乐会在天津举行,“天津文广之声”仅了“起风了——宫崎骏动漫主题音乐会,演出时间:3月21日20:00,演出地点:西岸艺术馆”这样一条简单的信息,宫崎骏是当下最受欢迎的漫画家之一,受关注度很高,但“天津文广之声”只是简单做了信息而非推广。

3、对策和建议

作为全国闻名的文艺城市,天津受众对文艺资讯本身的需求度和偏好度很高,潜力很大,“天津文广之声”应该把握住现有优势更好地宣传天津文化实力。

首先,应该结合微博受众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内容。这主要表现在合理安排时间、保证微博运营的连贯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大程度地保障其内容的到达率。

其次,力图把有吸引力的内容做出影响力。将商业文化公司的微博(如“大麦网天津站”)与“天津文广之声”相对比,发现其进行“微活动”、“微访谈”的频率要大得多;另外,几乎所有的演出讯息都@了演职人员和其粉丝后援组织,微博的转发评论均呈几何式增长,让演出获得更高的关注度,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影响力,值得借鉴。

结语

在新媒体时代,城市网络文化软实力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形象的整体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选取了四个与城市网络文化软实力建构与传播密切相关的政府官方微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每个政府官方微博的传播行为的具体分析,我们发现他们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对的解决策略,以期提升天津城市网络文化软实力。

【部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新媒体环境下天津城市形象的建构与传播——以滨海新区为例;项目编号:201310065012】

参考文献

①谭志云,《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理论构架及其战略选择——以南京为例》[J].《学海》,2009(2):175-180

②余晓曼,《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J].《当代传播》,2011(2):83-85

③徐翔,《网络文化与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建构》[J].《学习与实践》,2012(4):135-140

第5篇:网络与文化传播范文

[关键词]因特网/网络传播/网络媒体

Abstract:Thisthesisdiscussesthecharacteristicofnetworkcommunication.Theauthorpointsoutthatthetraditionalcommunicationtheorycan''''tproperlyexplainthenetworkcommunicationphenomenonandthereforeanewnetworkcommunicationmustbefounded.Theresearchobject,researchactualityandfutureofthenetworkcommunicationtheoryhavebeendiscussedinthisarticle.

Keyword:Networkcommunication,Internet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信息传播

回顾人类传播史,我们不难发现,信息技术的发展起着历史性杠杆作用。信息技术的每次创新,都带来了信息传播的大革命,每一次革命都给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推动着人类的文明不断向更高层次迈进。信息技术强而有力地改变着人类生产与生活的面貌,信息技术集中反映的标志就是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人类的信息传播迄今可分为5个阶段(口头传播阶段、文字传播阶段、印刷传播阶段、电子传播阶段、网络传播阶段),前一个阶段向后一阶段的跃升无不以信息技术的革命性进步为前提。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传播也得到了飞速发展。网络传播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传播方式,有着与传播媒体截然不同的新特征。网络传播给我们的时代提供了最快捷、便利的传播方式,使人们如虎添翼。网络传播是人类有史以来增长最快的传播手段。网络传播在中国的出现和对中国文明的意义,不亚于中国人发明纸张的意义。

网络传播对于社会的影响是全面的,不仅影响着政治和经济方面,而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网络传播正在以不可抵挡的势头,迅速渗透到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思想以及文化等诸多领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世界的面貌。

然而,网络传播的特性决定了它与传统大众传播方式截然不同,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系列负面作用,如意识形态和文化渗透、假新闻假信息传播、色情泛滥、个人隐私遭到侵犯、知识产权遭到侵犯等等。所有这些,都期待着我们去研究和探讨。

因此,建立网络传播学的理论体系,并加快培养网络传播方面的人才,以加快中国网络传播业的发展,是一件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

二、传统的传播学理论难以合理解释网络传播现象,使得网络传播学的建立成为必要

网络传播的出现和发展,拓宽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打破了以往人类多种信息传播形式的界限,它既可以实现面对面传播,又可以实现点对点传播。当信息面对多个上网用户传播时,网络传播可谓大众传播工具,而个别独立的上网用户之间的交流可谓点对点的人际传播。网络传播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这种全新的、特殊的传播方式使传统的大众传播理论面临挑战。

网络传播融合了大众传播(单向)和人际传播(双向)的信息传播特征,在总体上形成一种散布型网状传播结构,在这种传播结构中,任何一个网结都能够生产、信息,所有网结生产、的信息都能够以非线性方式流入网络之中。网络传播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网络传播兼有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优势,又突破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局限。

网络传播具有人际传播的交互性,受众可以直接迅速地反馈信息,发表意见。同时,网络传播中,受众接受信息时有很大的自由选择度,可以主动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同时,网络传播突破了人际传播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局限,在总体上,是一种多对多的网状传播模式。

在传播学研究中,考察和分析各种制度和制度因素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作用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这种研究称为“控制研究”。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考察外部制度对传媒机构及其活动的控制和影响,二是考察传媒机构的内部制度对信息的生产、加工和传播活动的制约。

对于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体来说,社会控制不难实施。国家和政府通过规定大众传播体制,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保障媒介活动为国家制度、意识形态以及各种国家目标的实现服务。包括对媒体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的管理,对媒体的创办进行审批登记;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分配传播资源等等。

对于无边无际的网络世界而言,这种实实在在的社会控制几乎无法做到。由于网络传播容量的无限性,物质载体的无形性,仅从技术上来看,要想控制网络传播都是不可能的。每天,互联网上都会有成百成千的新网站出现,要想控制住每一个网站对信息的传播完全是空想。国家无法对其进行审批登记,也无法用经济力量对其进行控制(建立一个网站的资金非常之少),甚至想要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的传播,都不可能完全做到。社会控制,对于网络来说,显得十分苍白无力。

众所周知,在传统的“沙漏式”传播模式下,记者和编辑站在“把关人”的岗位上,控制着新闻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决定着从四面八方涌来的新闻的命运:让哪些新闻通过这个狭窄的“漏口”传播出去;哪些新闻不能传播,就地“封藏”。不仅如引,他们还担负着“议程设置”的职责,即将某信息放在何版面(节目)位置刊播、设计多大版面(节目时间)刊播、以什么方式组织报道,等等。

在网络时代,受众拥有前所未有的权力:不仅可以自由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而且可以在网上自由地信息;信息的重要与否,不再完全由传播者决定,而是可以由受众自己决定。尽管在许多场合下,例如知名的新闻类网站,对网络新闻仍然有编辑权,仍然有网络记者和网络编辑在充当“把关人”角色,但是,由于受众享有极大的选择权和主动权,新闻传播者的地位受到削弱,权力在向受众倾斜。所有这一切都将使社会控制趋向弱化。

在网络传播中,受众可以对信息进行自由选择,包括选择信息内容和信息的接收形式以及接收时间和顺序。网上媒体采用多媒体技术向网上信息,不仅关于该信息的文本,还能显示图像、声音,供受众自由选用。在信息的编排上,网上媒体除少数重大新闻事件采取同步传播外,对大多数信息采取异步传播,将各种信息散布在网上,并随时更新,让受者去“点播”,使受者可以随时在网上按自己喜爱的顺序浏览或下载新闻信息。

在网络传播中,有条件的受众可以直接参与到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中去,成为名副其实的传者。在网络传播中,受众与新闻传播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直接的双向交流。由于网络新闻传播较之传统新闻媒体的传播属性上所具有的种种差异,因而在互联网的新闻传播领域,以往一些传统的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的界线正在变得模糊以至消失:

一是新闻传播的区域界线。新闻信息一经上网,在空间上立即可以覆盖全球,成为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信息。

二是信息的时间界线。一个网络新闻媒体可以按照不同的时间梯度信息,即时更新、日更新、周更新、月更新会并存于一个新闻网站中。以往新闻传媒特别是报刊媒体的刊期界线,在网际信息传播中已经开始消失。

三是各类传媒信息传播方式的界线。网络新闻传播可以同时调动文字、图片、声音和影像手段,增强传播效应,同时,还可以在网上运行各种内容丰富的信息数据库。以往报刊、广播和电视各种新闻传播媒体独有的优势,在网际新闻传播中已经开始融为一体,加之传统媒体未曾拥有过的信息传播优势,网络新闻媒体已经将这一切化合成一种人类历史上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

总之,网络传播对传统的传播理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使传统的传播理论面临挑战,造成社会控制的弱化,传播效果研究面临新课题,从而使得网络传播学的建立成为必要。

三、什么是网络传播

什么是网络传播,这是关系到网络传播学的任务和研究对象的首要问题。

在回答什么是网络传播之前,首先需要研讨什么是传播。许多学者对于传播作过种种描述和解释,有的把它说成是“信息共享”,,有的把它说成是“劝服影响”,也有的把它说成是“刺激反应”,还有人认为,传播是人类传递或交流信息的社会;等等。郭庆光教授在其新著《传播学教程》中认为:“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那么何谓网络传播?

中国现代媒体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诗兰认为,网络传播有三个基本的特点:全球性、交互性、超文本链接方式。因此,其给网络传播下的定义是:以全球海量信息为背景、以海量参与者为对象,参与者同时又是信息接收与者并随时可以对信息作出反馈,它的文本形成与阅读是在各种文本之间随意链接、并以文化程度不同而形成各种意义的超文本中完成的(《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6期第49页)。

还有人认为,“网络传播”是近年来广泛出现于传播学中的一个新名词。它是相对三大传播媒体即报纸、广播、电视而言的。网络传播是指以多媒体、网络化、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国际互联网络,也被称作网络传播,是现代信息革命的产物(《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6期第49页)。

我们认为,所谓网络传播其实就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的人类信息(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传播活动。在网络传播中的信息,以数字形式存贮在光、磁等存贮介质上,通过计算机网络高速传播,并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阅读使用。网络传播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从而达到其社会文化传播的目的。网络传播的读者人数巨大,可以通过互联网高速传播。

四、网络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我们刚才界定了网络传播学中的网络传播定义,它明白无误地确立了网络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人类网络传播活动。

网络传播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是传播学的子学科。传播学亦称“传学”,研究人类一切信息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规律及其同人和社会关系的一门新兴学科。传播学研究传播的概念和本质,信息与对象交互作用的规律,信息的产生与获得、加工与传递、效能与反映,各种符号系统的形成及其在传播中的作用,各种传播媒介本身的地位和作用,传播与社会各领域、各系统的关系等。传播学将传播分为四个层次:(1)人的内向传播。如自言自语,触景生情,自我进行信息交流。(2)人际传播。即个人与个人之间符号交流的行为。(3)组织传播。即团体成员之间或团体之间的符号交流行为。(4)大众传播。即以印刷或电子为媒介,有目的的面向许多人的符号交流行为。20世纪30年韧于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传到西欧和日本,并逐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所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门设立了国际传播问题研究委员会,定期交流各国学者对传播学的研究成果。

网络传播是一种基于网络的信息双向交流。信息其实就是一种不确定性的减少或消除。网络传播学是以人类的网络传播活动为研究对象的。作为人类网络传播内容的信息,能够使人类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

网络传播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影响着人类知识的组织、传递和获取,对人类的文化和政府的政策带来深刻的影响。传播作为联系信息生产、积累和获取的中心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网络传播作为信息交流、传播的一种重要渠道,使信息得以广泛散发、吸收和利用。网络传播在人类的信息流通过程中将占有重要的地位,信息技术与手段的变革将对人类信息流通活动的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

五、网络传播学的学科属性

我们认为,网络传播学属于社会科学。理由主要有以下两条。

1.网络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我们可以认定网络传播学属于社会科学。因为,网络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网络传播活动,而人类网络传播活动无疑是一种社会现象。虽然,网络传播学的研究中要涉及到大量的技术问题,但是,这改变不了网络传播学的社会科学性质。

2.络传播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是传播学的子学科。而传播学属于社会科学。我们由此也可以断定网络传播学属于社会科学。

六、网络传播学的相关学科

网络传播学的相关学科主要有:传播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新闻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等。

网络传播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是传播学的子学科。而在网络传播活动中涉及到大量的政治问题,例如国际政治斗争往往会在网络传播中充分得以体现,如一些西方国家利用互联网进行政治颠覆活动。网络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网络传播活动,而人类网络传播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在研究中要运用到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网络传播活动是人的活动,研究中要运用心理学的方法与理论研究网络传播者和受众的心理活动。网络传播过程中要涉及到经济投入、产出问题,要运用经济学原理研究低成本高收益。网络传播学是计算机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在研究中必然涉及到大量的技术问题。

七、网络传播学的研究现状与前瞻

进入90年代中期,互联网的规模快速扩张,成为全球最大的、最流行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它打破了传统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文化的概念,形成了虚拟的以信息为主的跨国界、垮文化、跨语言的全新空间。在这一背景下,国内外学术界立刻形成了对互联网的评介、研究的热潮,新闻传播学者亦对互联网在信息传播领域产生的变革性影响给予了充分关注。

按照美国传播学者的定义,一种媒体使用的人数达到全国人口的五分之一,才能被称为大众传媒。在美国,达到5000万人使用的界限标准的大众传媒,广播用了38年,电视用了13年,有线电视用了10年,而互联网只用了5年。到1998年底,美国的网络用户已达6200万。因此,互联网作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传播媒体的概念被提出。从1995年起,国内的报刊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纷纷在网上建立网站。在这一背景下,新闻传播学者开始将互联网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其网络作用方面。

1997年10月16日—17日,中国报刊月报社、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央视调查咨询公司在北京联合主办了“全国电子报刊经营现状与发展趋势研讨会”。30余家中国新闻机构出席了这次会议。这是中国网络新闻媒体进行的第一次网络信息传播领域的理论研讨会议。由于当时中国新闻媒体上网者很少,只有人民日报网络版、华声报电子版等少数中国新闻机构在会上作了介绍性发言,会议邀请了华尔街日报网络版主管给中国新闻界介绍他们的经验和体会。

1999年7月1—2日,中国记协在杭州主持召开了’99全国网络新闻媒体理论研讨会。50余家中国新闻机构网络版的负责人出席了这次会议。30多家新闻机构向大会提交了论文。10多家新闻机构的代表在会议上发言,与会代表从近年来各自的网络新闻传播实践出发,广泛交流了对网络信息传播各个领域的看法。

1.国外的研究

国外不少代表性的相关著作在国内外形成很大影响,而且这些著作大多被翻译成中文。其中包括尼葛洛庞蒂的《数字化生存》(胡泳等译,海南出版社1996年12月出版)、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辜正坤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1月出版)、《未来时速:数字神经系统与商务新思维》(蒋显NFDA1、姜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出版)、埃瑟·戴森的《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胡泳、范海燕译,海南出版社1998年8月出版)、尼尔·巴雷特的《数字化犯罪》(郝海洋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唐·泰普斯科特的《数字化成长——网络世代的崛起》(陈晓开、袁世佩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出版)、查克·马丁的《数字化经济》(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9年6月出版)等。

这些译著虽然并不能被看作是网络传播学的著作,只能说是相关著作,但是它们打开了国内各界人士的眼界,促使中国人关注正在来临的信息时代、网络时代、数字时代。其中《数字化生存》一书1998年被《新周刊》第53期评为《20年来最有影响的20本书》之一。

2.国内著作

国内学者近年来,撰写了多种评介信息高速公路和互联网的专著。如胡泳、范海燕合著的《网络为王》(海南出版社1997年1月出版),是国内第一部全面介绍互联网的诞生、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的著作。紧随其后出版的是罗伊撰写的《无网不胜》(兵器工业出版社1997年9月出版)。郭良主编的《网络文化丛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997年12月出版)由8位年轻学者执笔,共7本著作组成,力图用中国人的视角,从文化的角度考察网络。作为中国学者为网络时代立言的原创著作,继续推出的有萧琛撰写的《全球网络经济》(华夏出版社1998年9月出版)、陈炎撰写的《Internet改变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严耕主编的《透视网络时代丛书》(北京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姜奇平主编的《数字论坛丛书》(海洋出版社,1999年6月出版)、刘吉和金吾伦的《千年警醒:信息化与知识经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明安香的《信息高速公路与大众传播》(华夏出版社1999年2月)等。

3.网络传播研究状况

网络传播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新闻传播学者的一个新领域。近年来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得到拓展,甚至连研究本身都与网络紧密结合,包括从网上获取资料、网上采访、网上调查等等。

新闻传播学者和直接从事网络传播的新闻传播者撰写的大量文章和论文,可分为以下方面:探讨网络传播对大众传播理论的影响,探讨网络传播与传统新闻传媒的关系,探讨新闻媒体网站的建设与经营,对国外网络传播法规的评介,对新闻从业人员使用网络状况的调查,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总起来看,对网络传播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现阶段描述性的,对策性的,解释性的成果为多。

4.网络传播学研究前瞻

进入2000年以后,随着网络传播业的蓬勃发展,为网络传播学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同时,国外相关研究成果也通过各种形式,尤其是互联网,传入中国,扩展了网络传播学研究者的视野。网络传播业的发展,促使新闻传播学的高等教育机构筹划如何培养网络新闻学或网络传播学的高级专门人才,激励新闻传播学的高等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对网络传播学的原理方法作深入的研究。可以预计网络传播学在21世纪必然会掀起一个新的研究热潮。

参考文献:

①匡文波.论网络出版物[D].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0,5.

②闵大洪.电子传媒的数字化浪潮[J].国际新闻界,1997,(4).

③闵大洪.中国网络传播研究现状及前瞻[Z].“面向21世纪的传播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1999年10月15日.

第6篇:网络与文化传播范文

【关键词】传播学;网络语言;视角

网络语言是在不断地使用过程中为了适应互联网媒介而在传播实践中不断改变形成的一种新语言,表现出与很多传统语言不一样的特点。针对网络语言开展系统的研究,不仅能够全面理清网络语言传播中存在的传播规律,更深入的把握网络语言的特点,从而更好的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网络语言,还能对网络语言的使用进行有效规范。与此同时开展针对网络语言的研究能够拓展中国传统语言的范畴,引入更加新鲜、有特色语言内容,加上网络语言与传播学、社会学等学科都有着纵横交错的关系,极大地开拓了语言研究的范围。语言是时代的忠实记录者,研究网络语言还能够更好的了解中国社会的极端性发展,从中开展网络民情监测。

一、网络语言的定义

网络语言是在互联网的特殊媒介环境中产生的全新的语言形式。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接触最为频繁的媒介工作,而依托网络技术出现的网络传播具有速度快、信息海量、互动便捷等特点,在这种传播方式的需求催化下,才有了网络语言。网络语言是传统语言在互联网环境中产生的语言变异,不仅在汉语,英语、日语、法语等外语中也存在网络语言。随着网络语言的不断发展,学术界也对其开展了不同层次的研究工作。事实上网络语言在作用上与传统语言一般无二,都是用于交流的工具,区别在于网络语言主要应用于网络空间的交流,而传统语言则更常应用于日常生活。因此可以认为网络语言是传统语言为了适应网络文化的存在而发生在网络媒介中的语言变体,这种变体更好的适应了网络传播方式的需求,在网络语言中除了正常的语言外,还包括各种类型的图片以及字母、数字等。一般来说我们讨论的网络语言是发生在各种网络平台交流中的语言。

二、传播学视角下的网络语言

(一)网络语言传播主体特征分析

传播者在传播学中亦作为信源,是整个传播活动的源头,一般来说,传播者分为个人与群体两种。网络语言的使用者主要都是网络的使用者,他们不仅是信息的传播者,同时又是信息的受众。根据中国网络使用调查相关数据可以看出,学生群体是我国网络语言的主要使用者。因此年轻化是我国网络语言传播主体的主要特征。正是因为网民的年轻化,网民才能够不断进行创新,出现新的网络语言;正是因为网民的年轻化,网络语言才会表现出不规范、随意性的特点;同样也因为网民的年轻化,网民社会阅历不够,对事物的认识片面,容易出现偏激化,形成网络世界的语言暴力。

网络语言的传播可以分为个体传播与群体传播两种:一般来说个体传播是网络语言产生的主要渠道,在网民不断进行传播的过程中,网络语言才表现出生命力; 群体传播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不仅给网民产生对自身群体省份的认同感,还在传播过程中形成网络亚文化。

(二)网络语言的传播媒介分析

根据麦克卢汉的观点,媒介即讯息,由此可见,媒介的产生与发展对社会起着重要的影响。

1、网络媒介的特性

网络媒介具有海量的信息内容,成千上万的信息随时都能够被搜索并进行下载,任何网络语言只要曾经被创造出来过,就会一直保存在网络空间中,不会消亡,从信息的丰富性来看,没有哪种传统媒体能够与之媲美。;网络媒介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具有及好的时效性,只要拥有一个能够与互联网进行连接的设备,就能够借助各种媒介平成信息的,正因为如此,现在很多突发事件第一时间都是在网络上完成的;网络媒介具有极为便捷的互动性,在网络信息进行后,传播者与受众能够及时进行一对一互动交流,传播者能蜃羁焖俚拇邮苤诙嘶竦眯畔⒎蠢。也正是在双向交流中信息得到流动。同时网民还能接入到信息传播过程中去,接收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后通过转发分享等方式完成在受众之间的再传播过程,因此很多接地气、能引起网民共鸣的网络语言总是能够在网民的大量转发过程中形成网络热词。

2、媒介融合下的网络语言

根据媒介的演变历史来看,每一种新媒介都是与旧有的媒介共同肩负信息的传播功能的,所谓的传播史实际上就是多种媒介不断叠加的历史进程。网络媒介出现后,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其他传统媒体的功能,更具有传播优势,但是也不能完全取代传统媒介。研究近些年流行的网络语言,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热门网络词的出现其实是多种媒介共同发力的作用。比如“你幸福吗?我不姓福,我姓曾”之所以能成为2012年的网络流行语,就是在电视与网络共同作用的结果。进入信息社会后,网络正一点一点的影响我们的生活,传统媒体都在积极与网络媒体进行融合发展。

(三)网络语言的内容分析

在传播学中,对媒介内容进行研究能够了解具体时期具体地域中人群的价值理念与意志信仰。与传统媒介不同,网络语言在进行传播过程中所承载的内容主要是来自草根阶层的意志,表达的是网络中的草根阶层自我的意见与观点,更大程度上承载的是一种更加自由、更具有个性化的草根文化,充分体现了百姓情感的真实表达。

(四)网络语言的传播影响

1、网络语言传播效果产生的复杂性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传播效果可以细分为认知层面、心理与态度层面以及行动层面三种,只要有传播,就必然会带来相应的传播效果。网络语言作为社会方言在网络中进行传播,无论是从社会文化还是人们的认知上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更多的表现为长期的效果。由于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网络中出现越来越多的自媒体平台,传播中传播者与受众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互联网的隐蔽性以及去中心化特性,网络上的信息趋向于随意,没有依据的信息也能得到,这使得各种信息充斥网络却很难进行分辨;在信息传播中人们的的实际生活环境与媒介中形成的虚拟态环境出现重叠。正是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网络语言的传播效果才会越来越复杂。

2、 W络语言传播中把关人地位削弱

根据卢因的理论观点,群体传播中还存在把关人,对传播的信息内容进行筛选,只有符合把关人的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行传播,这是他的“把关人”理论。而在网络传播过程中,信息传播是在多信源、更开放的平台上进行的,每个网民都是传播者,网络成为一个海量信息分享的平台,在这里信息的传播者与受众并没有明确的定位,把关人的角色越来越边缘化,特权不断被削弱。

(五)网络语言传播产生的影响

1、 网络语言影响人们认知方式

网络中文字的使用越来越便捷,这从更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固有的逻辑思考方式,人们接触信息资讯的方式呈现碎片化发展,越来越倾向于浅阅读形式的认知模式,不仅在进行网络聊天与讨论时表达意见观点更加随意化,并且都是片段式内容,极具有跳跃性,同时在浏览网络信息时,往往一个文本中可能存有各种链接,只需要轻轻一点就能实现文本之间的自由切换,原有的线性阅读方式被打断,人们越来越没有耐心进行长时间的阅读,浅阅读成为一种时尚,但是却使得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越来越片面化。

2、网络语言影响人们生活和文化语言

在某种程度来说,网络语言也算一种方言,是在互联网特殊语境下汉语发生的变异。信息化时代,各种类型的思想文化都汇集在网络上,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网络语言的不断变化过程,实际上也是中国社会文化变化的一个缩影。网络语言已经成为侧面感受中国文化的切入点,因为网络语言具有极其鲜明的时代特质,无论是人们的价值理念还是社会风貌等都能在网络语言中感受到。而在网络语言的不断传播中,它已经从网络渗入到人们现实生活,人们日常生活交际语言中已经出现网络语言的身影,比如886、巨好看等。我们需要看到,网络语言作为现实语言的变体进入人们现实生活,肯定会出现各种不成熟的问题,对传统语言使用规范来说是一种无形的挑战。

3、网络语言折射出话语权变迁

网络语言是网络中最常使用的交流工具,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它在网络中给予每个网民平等的话语权,而借助网络的匿名性特点,网民能够在隐藏身份的情况下更直观的去表达自身的意见与观点,无论是草根还是社会经营,都有同样的机会去表达,弱势群体也能够获得话语权。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网络语言的广泛传播是对传统精英统治的突破。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过于宽松的网络环境中,网民为了发泄自我情绪,容易产生过激行为,极端的攻击他人,出现网络语言暴力现象。

网络语言的传播以及产生的效果都经过了一个复杂的传播过程,无论是从社会层面还是从对受众的认知来说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与传统语言产生的语言环境相比,网络语言产生与互联网,语言环境更加宽松,赋予传统文化以全新的生命,很多经典的网络语言都是在传统语言的基础上进行变动产生的,不仅对现实生活进行直观的反映,还是现代文化的一种重要语言载体。但是我们也需要看到,正是由于互联网的宽松性,网络是各种不同思想观点进行碰撞的场所,也很容易产生很多不文明的现象。

参考文献:

[1] 李蔚然 . 网络语言交际对语言交际原则的运用和偏离 .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 (2).54.

[2] 吕明臣.李伟大.曹佳.刘海洋.网络语言研究.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21.

[3]王炎龙.网络语言的传播与控制研究.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31.

[4] 王炎龙.网络语言的传播与控制研究.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118.

[5] 罗英侠.论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化的影响.安徽文学.2007. (1).

第7篇:网络与文化传播范文

网络新闻以网络为传播平台。一方面,网络传播的特点势必影响着网络新闻编采特点;另一方面,网络新闻在编采过程中也要时时刻刻注重网络传播的特点,只有这样网络新闻才能更好地发扬技术带来的优势,才能有别于传统媒体的新闻形式,有独立存在的理由与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本部分将通过对网络传播特点的分析、以及网络编辑与传统媒体编辑工作的对比研究,探索网络新闻编辑的基本规律----开放式规律。以下各部分的论述都将建立于这一基本规律之上。

一 、 网络传播特点分析

关于网络传播的特点,目前存在多种解说。

例如:有将网络媒体特点归结为:1)超越时空限制;2)海量信息;3)多媒体;4)交互性;5)小众化(实质上强调的是个性化服务);[1]有将网络传播特点归结为:1)传播主体多元化;2)传播方式多媒体;3)传播关系的交互性;4)信息接收的个人化和主动化;5)信息传播的快捷性;6)传播内容的广泛性;7)传播环境的全球化;[2] 还有将网络传播特点归结为:1)交互性;2)海量性;3)即时性;4)超文本信息检索方式;5)媒体个人化;[3]

将散见于各报章、论著中的表述归结起来,尽管各方表述在选取词汇与着重要素方面有所不同,但是在网络传播的基本特点方面,大家还是有一定的共识。简言之,就是普遍承认网络传播在如下方面拥有与传统媒体完全不同的特点:交互性、海量性、多媒体、即时性、个人化、超文本等。

1)交互性:传统媒体将信息单向传递给受众,网络传播则提供一种双向传输的信息渠道。用“逻辑拓朴结构”(它是描述不同网络系统中信息传输逻辑过程的方法)分析,传统媒体的逻辑拓朴结构是星型结构,即中心制作,四面传输。其特点是1)中心节点:报社、电台、电视台是传播中的唯一信息来源;2)单向流动:信息由信息源向终端点“受者”流动;3)终端点彼此孤立,没有联系;4)中心节点批量复制同样信息,单向传诸终端点。这种结构使得传统媒体基本上只根据自己的判断决定什么样的信息,受众只能照单全收,形成了“我传你受”的传播定势。网络媒体基于完全不同的一个平等交流的信息平台。网络传播的逻辑拓朴结构是环形分布式的,其特点为:1)拓朴结构中无中心节点,每个节点都可向其他节点发送信息成为信息源;2)双向流动:任何节点都可以向发送信息的节点传回反馈信息;3)网络各节点之间不是孤立的,任意两点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双向信息交流;4)任意两点间的交流路径不只一条。采用这种逻辑拓朴结构的网络传播本身就具有双向交流的特点,这使得传受双方较之传统媒体而言,双向交流的发生更为经常也更为深入。[4]

2)海量性:因特网将全世界的计算机和计算机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了一个巨大无比的数据库。世界上任一时间任一地点发生的任一事件都有可能成为网络的信息被广泛传播。与传统媒体相比,由于它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它可以逃脱报纸版面、广播电视固定时段、节目容量等诸多限制。技术创造的电脑网络时空,几乎可以将全世界的新闻信息全部包揽;此外,由于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人人皆可成为信息源”-----使得网络信息得以最大限度的源源不断;其次,由于数据库的存在,得以纵向保存历史新闻信息,正是信息集纳的广度与深度形成了网络传播的海量特点。

3)多媒体:报纸通过纸质媒介利用文字和图片传递新闻,广播以声音发送信息,电视借助声画播放节目。网络媒体则兼容了文字、图表(片)、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传播手段保存信息、表现信息、发送信息。网络传播的多媒体特点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各种传播形式的“兼容并包”,丰富了新闻传播的手段。受众也有了众多的自由选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选择有字无声、有声有像、图文并茂等多种形式,各种感官得以充分调动。

4)即时性:报纸使用纸质媒介传递信息,传递速度受制于交通手段和零售环节;广播电视采用无线电磁信号的形式,由于受到信号传输覆盖面的限制,传输范围之外的地方还需其他手段帮助来获得信号,增加环节会大大影响传播速度; 网络新闻传播的载体是光纤通讯线路,光纤传递数字信号的速度为每秒30万公里,瞬间可达世界上任何地方,从而在技术环节上保证了网络新闻传播的即时特点。此外,传统媒介需要制作周期,有截稿时间的限制。而网络新闻传播则不受此限,新闻稿件可以随到随发,24小时不间断发稿,受众可以在第一时间知道所发生的一切。

5)个人化: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曾指出:大众传媒应该重新定义为“发送和接收个人化信息和娱乐的系统”。网络传播的个人化特征非常明显,技术带来的优势可以使得受众从容地利用各种检索工具在各类数据库中“各取所需”;受众还可以自由的选择信息接收的时间、地点以及媒介的表现形式;与此同时,作为网络传播另一端的传者也可用一种“信息推送技术”,根据用户的需求为他推送信息的专门化服务。信息的传播在网络中显得个性张扬、特色鲜明。

6)超文本:与传统媒体不同,网络传播是建构在超文本、超链接之上的全新传播模式。超文本,与用字符串来表达,以线性形式进行组织的传统文本信息的处理方式有很大不同。它不是以字符,而是以结点(Node)为单位组织各种信息,一个结点是一个“信息块”,结点内的信息可以是文本、图像、图形、动画、声音或其组合;它的信息在组织上采用网状结构,结点间通过关系链加以链接,从而构成表达特定内容的信息网络。它对信息的存储可以按照交叉联想的方式,从一处迅速跳到另一处,打破了原文本系统只能按顺序、线性存取的限制,可以方便灵活的检索。超文本赋予网络传播许多优势,比如说,形成网状的复杂信息结构,系统能按不同查询条件链接,从而使网络传播拥有强大的检索功能;此外,它有良好的编辑功能,可以进行多窗口编辑,使得网络编辑可以方便地容纳更多元素。

二、 开放式------网络新闻编辑的基本规律

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的新闻编辑工作而言,除了共同遵守的诸如宏观的“把关”、“发言”以及微观的“文稿(声像)通顺”、“节(栏)目整体感强”等编辑规律外,它们还有各自突出的、根本的特性,比如说,报纸编辑突出“版面和谐”,广播编辑强调“口语化、符合听觉规律”,电视编辑则非常重视“声画合一”。正是这些特性构成了不同媒介的不同编辑规律,那么网络新闻编辑的根本特点、基本规律是什么呢?

网络是一个平台,它本身可以容纳报纸、广播、电视的所有的传播功能,因此,可以说,在网络新闻编辑中,如果偏向文字(如网络报纸)则要重视“版面和谐”、偏向声音(如网络广播)则要重视“口语化、符合听觉规律”、偏向声像(如网上电视)则要重视“声画合一”。从这一角度讲,网络新闻编辑要遵循传统媒介编辑的所有规律。但是它有没有自己的规律呢?有没有自己区别与他者而独享的又是最基本的规律呢?

本文认为,除去一切表象的呈现,更深入研究网络新闻编辑,我们发现“开放式”是网络新闻编辑的基本规律,是渗透到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各个环节中的一条主线,它是网络新闻编辑区别于他类媒体编辑工作的一个基本特点。

因特网实质上是一个时空开放的网络空间。正是这种“时间与空间上的最大限度开放”赋予网络传播以“交互性、海量性、即时性、多媒体、个人化、超文本”等众多特征。通过对网络的这些传播特征深入分析,不难发现“开放式”是它们共有的也是最基本的特性。所以,笔者以为,如同报纸的“版面和谐”、广播的“口语化、符合听觉规律”、电视的“声画合一”等为上述媒体的基本编辑规律一样,“开放式”规律是网络媒体的基本规律。

这里指出的“开放式”包含三个层面:时间层面的开放、空间层面的开放、技术层面的开放。下面我们依次对网络传播的“交互性、海量性、即时性、多媒体、个人化、超文本”6大特征进行分析:以此论证“开放式”规律是网络媒体的基本规律这一命题。

1)交互性:交互性包含“一人对一人、一人对多人、多人对一人、多人对多人”的传播方式。交互的形成正是时间层面、空间层面上的开放性带来的。时空开放,从而可以实现“此时与彼时、此地与彼地、此人与彼人”的共时或异时、同地或异地传播,时空的开放赋予传播更多的深度与广度。

2)海量性:海量性特征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其一、网络传播实现了地域上的全球覆盖(这是空间上的开放性导致的);其二、网络传播实现了信息的海量存储(这是时间上与空间上的开放性导致的-----网络传播可以横向容纳世界各地的所有信息,巨大的数据库可以纵向容纳历史信息);其三、网络传播中信息存储的质的多样性(网络传播中的信息可以以“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存储,这是技术开放性带来的结果)

3)即时性:得益于技术带来的优势,因特网可以不受印刷、运输、发行等因素的限制,实现信息的“瞬间”传输,传播速度快、时效强。时间上的开放性是新闻即时传播的前提与保证;此外,每一个网民都是一个新闻线索提供者,也是新闻者。“地球上没有一家报社、广播公司或电视机构有实力把他们布置到世界上所有的地区,去应付突发事件” [5], 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络传播即时性的前提正是在于“空间上的开放性”。

4)多媒体:网络传播实现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手段组合的多媒体传播,这正是技术开放性带来的直接成果。技术的开放增强了网络本身的容纳力,技术的开放延伸并调动了人类的各个感觉系统。

5)个人化:个人化特点意味着受众“可以自由地选时收看”(时间上的开放性)、“可以自由地选择世界各地、古往今来的内容”(时空上的开放性)、“可以自由地选择接收模式(有声有像或有声无像或图文并茂----不同媒介功能的任意组合)”(技术上的开放性)。正是时间、空间、技术上的开放性使得“个人报纸”、“我的新闻”等个人化的传播得以实现。

6)超文本(超链接):超文本(超链接)本身就是技术层面上的一种开放模式。超文本的文本构成模式与超链接的传播结构使得信息检索得以时间、空间全方位开放,从而轻松实现了“此时或彼时”、“此地或彼地”、“共时或异时”、“同步或异步”的查询功能。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网络传播最本质的特征在于“开放式”,正是“开放式”这一特征,使得网络传媒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特征、不同分布的各类受众的多样、动态、个性化的需求。这决定着,网络新闻编辑也要遵循开放式这一基本规律,网络新闻编辑工作中所涉及的“编辑思想、编辑策划、编辑实务”等都应是基于“开放式”这一规律之上的。

[1] 参见:张海鹰、腾谦编著《网络传播概论》第77页----第80页,复旦大学出版社

[2] 参见:雷跃捷、辛欣主编《网络新闻传播概论》第54页---第70页,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3] 参见:《网络季风丛书:人人都是国王》,山东文艺出版社]

第8篇:网络与文化传播范文

网络传播趋势下河北文化的发展机会

(一)网络传播的优势可以推动河北文化的发展

互联网因其具有跨媒体性、跨地域性、多向互动性、非线性海量传播的特征,使之正日益成为各类文化的主要传播媒介方式。网络传播的这些优势都对推动河北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网络传播可使河北文化实现全球化传播

与传统媒介相比,网络文化传播具有极大的兼容性,它不仅可以囊括所有的媒体形式和内容,还能对这些传统媒介形式进行整合,从而实现传播的多媒体化。网络还可以实现文化的多向互动传播。与传媒媒介相比,网络传播的一大特性就是多向互动传播。依靠网络媒介传播文化,将通过开展这种多向的互动交流,进而增强文化传播的效果。

(三)网络传播可实现河北文化营销体系网络化

网络可以实现文化的非线性海量传播。网络传播不是线性的,而是网状的,且传播内容也是无限的。因此,依靠网络进行文化传播,可以最大限度地将优秀的河北文化资源呈现在受众面前,进而提高河北文化传播的效率。

网络传播趋势下河北文化的传播策略

(一)注重河北文化传播的网络研究

河北是文化资源大省,学术界要试着从文化学的角度对河北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研究,跟随时代与科技的发展不断开拓新的传播尤其加大对河北文化的网络传播研究。

(二)整合网络信息资源,打造河北文化的品牌网站

目前,河北省还没有专门的文化品牌网站。因此,短期内可以积极开通有关河北文化的微博或微信账号,将现有的有关河北文化的网站资源予以整合,打造出一个迅速、覆盖广泛、信息全面的河北文化网络咨讯平台。从长远看,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建立信息量大、更新便捷的品牌性网站,广泛宣传河北地域的文化,以此为契机让世界认识河北文化,在此基础上更多了解河北及省内各城市,彻底改变那种只知“大佛寺”不知“正定”的模糊观念。

第9篇:网络与文化传播范文

【关键词】网络传播;计算机;信息;交流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448-01

网络传播指通过计算机网络的人类信息(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传播活动。网络传播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从而达到其社会文化传播的目的。

一、网络传播的特征

(1)数字化:数字化是网络传播的前提。正象原子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元一样,比特是构成信息世界的基本单元(比特,英文Bit,意为字位,仅存在O和1两种状态)。在因特网上,无论是色彩缤纷的图像,还是美妙晚耳的声音,归根到底都是通过“O”和“1”这两个数字信号的不同组合来表达。这使得信息第一次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形式上获得了同一性。数字化的革命意义不仅是便于复制和传送,更重要的是方便不同形式的信息之间的相互转换(如将文字转换为声音)

(2)网络化:网络化是网络传播的基础。网络传播的传播者和受众,都得通过因特网、传播和接收信息。网络传播的普及程度,主要取决于因特网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程度。目前的第一代因特网除了传送文本、图片文件外,已能顺畅地传送音频文件,使得广播在网上直播毫无障碍。由于受因特网传输带宽限制,现在电视网上直播效果尚不理想,但下一代宽频高速网很快会打破这个限制

(3)多元化:网络传播的传者多元化。网络传播是人人均可创办的媒体,任何人上网后都可以找到自己的消息的空间。目前,新闻单位、网络信息公司和个人构成网络传播的三大主要传者。新闻机构垄断新闻的专权被打破,但仍是核实新闻和进行深度报道的权威。传播者的多元化在造就大量个性化网站的同时,也导致网上色情泛滥和假新闻流传。

(4)全球化:数字时代的还乡,天涯若比邻。信息一经上网,在空间上立即可以覆盖全球,成为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信息。

(5)实时性:网络媒体可以按照不同的时间梯度信息,即时更新、日更新、周更新、月更新会并存于一个网站中。以往传媒特别是报刊媒体的刊期界线,在网际信息传播中已经开始消失。

(6)双刃性:人类传播具有认识环境的功能、协调行动的功能、文化教育的功能、调节精神的功能。这些功能历来都有正负两个方向:真实信息的传播有助于正确认识环境,虚假信息的传播会迷惑人们的视听;正确理念的传播能够形成有益社会的共同行动,邪恶观念的传播会导致有害社会的破坏性行动;先进思想、优秀文化的传播有助于历史进步,错误思想、腐朽文化的传播必然阻碍历史的前进;健康向上的娱乐内容会给人以鼓舞和精神升华,低级庸俗的娱乐内容会使人腐化堕落。网络传播由于它的种种传播优势,既可以极大地发扬传播活动的正功能,也可能产生极大的负影响。谣言谎话、流言蜚语、好战言论、宣传、种族歧视、色情诱惑等等有害信息,而今正在网络世界大行其道,这种传播的广泛性、渗透性、危害性已大大超过了传统的媒介和领域。在网络世界里如何弘扬正气、遏制歪风已成为进步人类面临的更加重要、更加艰巨的任务。

二、网络传播发展现状与趋势

在网络传播技术方面,其宽带化、移动化、互动性等技术特征得到进一步强化;而在网络内容发展方面也呈现出参与性、创造性、视频化等特征,从如下所述的几点我们可以从侧面看到网络传播的主要发展趋势。

(1)网络新闻传播地位:从边缘到主流

2006年中国新闻奖首次将网络新闻作品纳入评选,并且评出了三类(网络新闻评论、网络新闻专题、网络新闻专栏)首批13件网络新闻获奖作品。这次评奖标志着网络媒体作为我国重要传媒形态的地位进一步得到确立,反映了自2000年以来网络媒体快速的发展及其与日俱增的社会影响力的网络传播现实

(2)手机媒体是一种以手机为载体的网络媒体

手机媒体是一种以手机为载体的网络媒体,是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四大媒体之后出现的,有人称之为“第五媒体”。手机媒体作为新时代高科技的产物,是在电信网与计算机网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最新移动增值业务与传统媒体的结晶。换言之,就是将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内容,通过无线技术平台发送到用户的彩信手机上,使用户随时随地第一时间通过手机阅读到当天报纸的内容或观看电视正在播出的节目。与不同的传统媒体结合形成不同的手机媒体类型,如手机报纸和手机电视等。

(3)博客实名制和博客官司:自由和责任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