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应用化学专业认知范文

应用化学专业认知精选(九篇)

应用化学专业认知

第1篇:应用化学专业认知范文

此次调查的对象是我市药店、医院、药厂、医药公司等单位的人力资源部负责人。根据我校近几年药学专业毕业学生的就业情况按比例进行调查。其中,药店占55.0%,医院占20.0%,医药公司占15.0%,药厂占10.0%。

2内容和方法

2.1内容

此次调查的内容主要分为4个部分:

(1)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

(2)用人单位对药学岗位人员的学历及能力要求。

(3)药学岗位人员应该掌握的课程及应加强的课程情况。

(4)对我校教学方面的建议。问卷采取单选题、多选题及问答题结合的题型。

2.2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与座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采取邀请用人单位人力资源负责人选择设定选项和填写回答两种方式,并在调查期间与部分负责人进行座谈,座谈内容也是围绕药学岗位人员的能力及知识要求展开的。

3调查结果及分析

3.1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

回收有效问卷共40份。接受调查的用人单位中药店22家,占55.0%;医院8家,占20.0%;药厂4家,占10.0%;医药公司6家,占15.0%,

3.2用人单位对药学岗位人员学历及能力的要求

3.2.1学历要求需要中专及以上学历的单位28家,占70.0%;要求大专及以上学历的3家,占7.5%;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的5家,占12.5%;对学历没有要求的4家,占10.0%。

3.2.2专业要求大部分用人单位对药学岗位人员专业的要求是与医药相关的专业。有65.0%(26家)的用人单位要求是医药相关专业;另有20.0%(8家)的单位要求是药剂或中药专业;有7.5%(3家)的用人单位要求是药剂专业;有7.5%(3家)的用人单位对专业不设要求。

3.2.3对医药商品购销员证或中药调剂员证的要求大多数用人单位认为持有医药商品购销员证或中药调剂员证等上岗证对工作是有较大帮助的,这个比例达到了65.0%(26家);另有20.0%(8家)的用人单位对药学岗位人员是否持有医药商品购销员证等上岗证的态度无所谓;15.0%(6家)的用人单位认为持有医药商品购销员证等上岗证对工作无帮助。

3.2.4对药学岗位人员关键能力与知识的要求根据用人单位对药学岗位人员的关键知识与能力需求的排序来看,有82.5%(33家)的用人单位认为医学知识和药学专业知识为药学岗位人员的关键能力与知识要求;其次为管理营销能力和操作技能,占65.0%(26家);然后是人际关系,占60.0%(24家)。

3.3刚毕业药学岗位人员的能力和知识方面存在的不足

(1)对药学专业知识的掌握不牢固。对药物的禁忌证、不良反应、儿童用药注意事项不熟悉,在中成药主治功效方面、联合用药方面有待提高。

(2)医学知识与药学知识实践联系不足。临床医学知识、中医学知识、中成药医学理论掌握得不够,而且将临床医学知识与药学知识相联系应用于实际工作当中的能力较差;在用药搭配方面掌握不足;对非处方药及辅助用药、中成药等无法进行合理推荐。

(3)销售营销能力有所欠缺。销售技巧欠缺,不够自信。

(4)对医药公司及药厂的工作流程不了解,对GSP及GMP法律法规的内容了解不足。

(5)人际关系的处理存在不足。在工作当中与顾客的沟通能力以及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存在不足。

(6)积极性、主观能动性不够。在工作当中,一部分药学岗位人员存在努力不足、自觉性不足的缺点。

3.4药学岗位人员应该掌握的专业课程及应增设的课程情况

3.4.1药学岗位人员应该掌握的课程情况

(1)绝大多数接受调查的用人查单位认为药理学、医学知识为需要掌握的课程。其中选择药理学的占92.5%(37家),选择医学知识的占77.5%(31家)。(2)大多数用人单位认为礼仪、药剂学、药品营销、药事法规、天然药物化学等课程为需要掌握的课程。其中选择礼仪的占65.0%(26家);选择药剂学的占60.0%(24家);选择药品营销的占57.5%(23家);选择药事法规的占55.0%(22家);选择天然药物化学的占45.0%(18家)。(3)低于50.0%的用人单位认为计算机、英语、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天然药物学、天然药物化学为需要掌握的课程。其中选择计算机的占37.5%(15家);选择英语的占25.0%(10家);选择药物化学的占17.5%(7家);选择药物分析的占12.5%(5家);选择天然药物化学的占5.0%(2家)。

3.4.2药学岗位人员应增设的课程

接受调查的单位普遍认为学校应增设的课程主要有:临床药学、疾病诊断、临床医学基础、常见病诊断及用药、中医诊断、中医内科、计算机联机操作、钱币的鉴别。

(1)用人单位需要的药学岗位人员仍然以中专学历为主,因此,我校学生的毕业前景还是可期的。

(2)用人单位认为药学的专业性仍然是第一需要,其次是医学知识,再次是管理营销能力。这反映了社会用人单位基本保持学以致用的人力政策。把管理营销能力提高到仅次于医学知识的地位,这也反映了市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在加强,另外,也要求药学岗位人员要处理好人际关系。

(3)从调查中反映出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天然药物化学等偏重于深层研究的课程在社会实际工作中的被需求弱化了,而且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此类课程基本属于“虽学但无以用”的范畴。

(4)反映了药学岗位人员在专业知识、操作技能方面存在不足,环境适应能力有待加强。

4建议

4.1药学岗位人员应加强自身能力

针对调查情况进行分析,药学岗位人员要想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更进一步被社会认可,我们认为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1)加强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当今社会赖以生存的主要技能,是用人单位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最重视的能力。从调查情况看,药学岗位人员的专业知识不足是诟病之一,因此,药学岗位人员要努力掌握知识,拓展知识面。

(2)提高药品销售能力。21世纪的管理学和市场营销学被认为是重要的社会学科,随着日益发展的第三产业地位的不断提高而被重视。在关键能力和知识要求项目中也反映出来,随着社会流通产业的加速发展和社会对服务业的质量要求的提高,用人单位均认识到管理营销能力的重要性,也期望就业人员加强沟通能力。

(3)端正工作态度,提高自身环境适应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是综合学识与能力的体现。药学岗位人员要学会尽快适应社会环境,才能把专业知识运用到极致。

4.2对我校教学管理的建议

(1)加强药品和医学知识的教授。为适应社会需要,使我校毕业的药学岗位人员更加被社会用人单位认可,结合大致就业方向综合考虑,建议在现有课程中增加常见病用药和内科学等课程。

(2)减少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天然药物化学等偏重科研课程的课时。要调整学习方向,保持我校的教学理念和职教工作的贯彻落实,为使药学岗位人员增加就业的实操性和实用性,必须做相应的课时调整。

第2篇:应用化学专业认知范文

[关键词]大学新生;自动化专业;专业导论;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4-0048-02

一、课程设置的目的和意义

控制与自动化技术在解决21世纪的社会复杂问题上及跨学科问题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是促进社会新型工业化乃至信息化的关键技术之一。目前,多数普通院校都设置有自动化领域的相关专业课或者专业选修课,作为专业引导性课程的“自动化专业导论”必不可少。[1]专业导论课对大学新生了解专业情况及专业学习有重要作用,因此探索专业导论课的教学,加强专业导论课程建设对提高大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素质具有积极的意义。专业导论课程的目的就是通过课程的学习使新生对专业有一个整体和明确的了解,能够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能够做好专业技能培养和学习规划。[2]

然而,对于刚进大学的新生,突然离开了家庭,面临学习方式的改变,加上在高考填报自愿时,有部分学生在家长或亲戚朋友的影响下被动地选择了大学专业,他们或多或少表现出以下特点:个人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对学习方式的转变不适应,对所学专业认识浅等。[3]大学新生的这些特点,如果缺乏正确的专业引导,容易导致他们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出现懈怠,不能达到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为此,我校系部针对2013年9月入学的自动化专业新生开设了“自动化专业导论”课程,主要目的是对新生进行教育、教学的引导,尽最大努力帮助新生有效地规划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二、课程教材与教学内容

既然是专业导论课,其一离不开专业性,课程的内容和体系必须具有自动化专业的相关特点;其二离不开教育引导性,课程的内容和体系不仅要有专业知识的介绍,同时也需要注重专业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安排和学习方法的引导。根据以上两点要求,这门课程选择教材需要满足三个方面的要求:强调对控制学科和自动化技术的基本认知,为自动化专业学生大学四年的知识学习过程提供一种恰当的引导,必须考虑专业教学与通识教育的相容性。我们最终选定了周献中教授主编的《自动化导论》作为教材。

针对教材特点,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专业知识方面,按照自动化专业“基础概念――基本原理――知识与技术体系专业应用、挑战和发展”的层次结构,由浅入深地进行讲解;教育引导方面,专业培养目标、人才素质要求、教学内容安排、学习方法等。由于本课程仅有16个学时,教学内容多,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根据新生的认知情况和接受能力合理选取教材内容,编排教学内容体系。最终根据教材特点选取以下四部分教学内容:第一,强调基本认知,阐明专业内涵和基础概念,介绍控制理论和自动化技术发展简史。第二,体现专业特色,讲述自动控制系统的描述原理、基本控制过程、基本控制方法和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等。第三,注重学习引导,从学校和系部自身条件出发,从社会对自动化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出发,让学生对本专业知识体系的构成及大学四年的课程安排有一个比较完整、清晰的了解和认识,使学生能将专业学习要求自觉地落实到学习和实践中。第四,提供丰富资料,主要是向学生介绍自动化专业的一些经典著作、经典论文、著名刊物,国际著名的自动化组织机构、著名的自动化技术与系统研发企业及自动化领域常用网络资源等,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与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本课程教学需要使学生了解自动化的基本概念和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了解自动化专业的整体框架,包括各基础课和专业课设置,各专业方向内涵与设置、各专业课与各专业方向之间的关系、重要的基础和专业课的作用、本专业与其他专业的关系等。考虑到新生的专业认知基础,为了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学内容,教师主要采用板书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形式,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互动式教学,把相关的专业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多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补充说明专业知识,这样不仅能避免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听课,课堂气氛沉闷等问题,还能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4]可以让学生以自己对“自动化控制”的理解,列举出自己身边的自动化控制过程,如开环控制系统、闭环控制系统的生活实例,正反馈控制系统、负反馈控制系统的生活实例。接着让其他学生讨论并判断例子的正确性,并通过实例分解出自动控制系统的结构体系。如此一来,学生对自动化控制方面的基本概念有了更好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

由于“自动化专业”课程具有理论知识较多的特点,若是单纯地分析讲解,学生听起来会感到枯燥,难以理解。[5]我们主要通过视频、图片、实物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深刻地掌握所学习的内容和知识。同时,还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教学的分量,如参观实验室设备、参观高年级学生的专业实验等。学生可以通过参观PLC控制系统和智能赛程系统、自动控制实验等方式进一步了解自动化控制的基本概念和应用范围。

目前由于我校刚刚升入本科院校,系部师资力量缺乏,近两年一直由一名教师完成“自动化专业导论”的教学任务。但随着学校的发展,教师队伍的加强,我们将逐步建立多名教师上课的形式,采取本专业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就其所研究的知识领域,学科发展前言等问题与学生交流,不仅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优势,更能使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了解该专业的内容与发展方向。

四、总结与体会

完成“自动化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工作,笔者有以下体会,一门好的专业导论课,需要做到能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与生活;能帮助学生提高对专业的认知,脱离专业的迷茫;能提高学生以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能帮助学生建立大学四年完整的专业学习规划;能拓展学生眼界和专业知识面,增加学生的学习渠道。

专业导论课在新生专业教育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强专业导论课的建设、教学等相关工作。为培养能够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具有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自动化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献中.自动化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孟江,张其敏,田园.新升本科院校专业导论课教学思考[J].广东化工,2012(11):223-224.

[3]彭熙伟,廖晓钟,邹凌.自动化专业导论课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1):74-75.

第3篇:应用化学专业认知范文

【关键词】 会计专业; 学习需求; 偏好; 人才培养目标

一、研究背景

学习需求分析是指通过系统的分析,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确定问题的性质,论证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调查研究过程。相对于中小学教育,我国高等教育的需求分析并不多见,尤其是在学生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往往是根据既定的模式,按照教育者的思维来进行,很少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分析,不考虑受教育者的感受。形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之一可能在于高等教育多年处于卖方市场形成的思维定式,虽然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但观念的改变并不容易。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是高校适应社会发展必须要经历的重要环节。研究学生学习需求偏好,改革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学生需求与社会需求的差异,已经成为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实现教育目标的迫切需求。

二、文献研究

需求源于心理学,是人行为的内在动力源泉,它反映了个体生存和发展的不平衡状态,并促使人们进行一定的活动,以消除这种不平衡或紧张状况(林崇德,1993)。偏好则是微观经济学价值理论中的一个基础概念,是指消费者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可供选择的商品组合进行的排列,具有个体差异和群体特征。需求分析在经济界比较常见,在教育界的运用则较晚,“对正规教育需求的评估是在20世纪中期才开始的”(舒尔兹,1981)。

在知网“篇名”搜索中输入“学习需求”,可以查到230篇相关文献,其中有近一半的研究与英语学习有关(这大概与有关学习需求的研究源自英美国家及英语学习在我国的普及有关),另有很多论文和中小学教育有关,有关大学生专业学习和知识结构需求的调查少之又少。孟艳华(2009)调查了某学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学习需求,发现不同年级学生在实用性专业知识、社会实践经验和沟通技巧方面存在偏差。陈福军和刘其立(2011)针对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学习需求进行调查,发现“课程现实性因子”方面学生满意度最差,而且该专业学生具有强烈的差异化教学需求。陈悦(2012)从知识和技能两方面调查了某中职学校电类专业学校培养目标与学生学习需求之间的差距,指出定期分析学生的需求,并调整相关课程的开设,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文献研究发现,从知识结构的角度专门针对会计专业学生学习需求偏好的研究尚属空白。为此,本文针对某高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偏好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三、研究设计

(一)调研对象和调研时间

为提高本次调研的普适性,特选择了一所在专业设置、实习基地建设和师资配备等方面比较规范和健全的院校,该院校具有50多年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历史,其会计系目前拥有3 000多名全日制在校学生,可以为本次调研提供充分的样本。为了系统了解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及不同年级之间的偏好,本次研究确定该校会计专业大一、大二、大三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调研时间选择在2012年6月份。调研对象和时间选择的原因是:大一学生经过将近一年的学习,摆脱了刚入学时的迷茫,对会计专业的了解日渐加深,逐步形成自己的职业梦想,但在专业知识结构上的想法比较单纯;大二学生经历了近两年的专业学习,专业认知和追求更加清晰,职业生涯规划和定位更加明朗,学习的自我需求意识增强;此时的大三学生,刚刚经历了半年的顶岗实习,对行业背景和专业需求已经相当了解,并面临着求职择业,在现实工作中反思自己的知识需求,其学习偏好可能与社会需求更加贴近。

(二)调查问卷

本次问卷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会计专业学生在知识结构、教学方式、职业资格证书三个方面的需求及偏好,其中知识结构需求调查包括基本文化素质、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人文素质、职业素质教育五个模块的需求。为了提高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调查问题类型主要采用封闭式问题,但考虑到收集更全面的资料,因此在每个问题后面辅助增加了开放式问题。

(三)数据处理工具

四、调查结果分析

(一)知识结构需求分析

1.基本文化素质需求

2.专业知识需求

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各年级学生对会计专业认知清晰,对该专业应具备的专业知识结构有明确的认识。在回答“您认为哪些专业理论课程对您的专业素质培养最重要?”的问题中,一年级的学生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成本会计排在了前五位,大二学生则用经济法取代了基础会计,相对于学弟学妹们,大三学生在税务会计上的需求有所提高。但总体来说,各年级学生均准确地选出了核心专业课程应作为专业知识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专业认同度较高。除了专业知识认知和需求外,会计专业学生“专业认同度高”在另一个调查问题中也得到很好的体现,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分别有95.3%、98.6%和100%的学生愿意为提高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牺牲自己的课外时间。

3.职业技能需求

在职业技能需求方面,大一学生认为财务分析、会计核算、计算机操作方面的职业技能对职业能力培养和就业最有用,三项技能的认同度均超过了93%。除了认同财务分析核算和计算机操作技能外,大二学生还青睐于财务软件应用方面的技能,90%的学生认为非常有用。经过半年顶岗实践的三年级学生更是把财务软件应用职业技能对就业的作用提高了第一位,100%认为拥有该技能对就业很重要。与此同时,大三学生对财务分析技能的需求下降,将该项技能在就业方面的作用剔除三甲之外,这可能是因为在顶岗实践和就业之初,学生接触到的会计工作主要是最基础的记账工作,财务分析技能尚无用武之地。相比大一和大二学生,大三学生的职业技能需求也显得更加现实。各年级学生最需要的前三种职业技能及需求比例如图2所示。

4.人文素质需求

5.职业素质教育需求

(二)教学方式需求分析

(三)职业资格证书需求与学习意愿

五、启示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了解了该校会计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对知识结构、教学方式、职业资格证书三个方面的需求情况,发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对今后会计人才培养中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改革有一定的启示。

(一)基本文化素质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合理安排

基本文化素质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应根据学生需求,在学生需求强烈的学期安排,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在内容上应充分与现实相结合,大学数学应重视经济建模的教学,思政课应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重视实用性,在满足学生需求的基础上完成必修内容;在教学形式上应灵活运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兴趣,创造和引导学生需求,避免“修而不学”现象。

(二)重视入学教育,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度

专业认同度是个体对于所学专业在主观上的一种感受(Henning,2001)。大学阶段是学生第一次面临明确的专业划分,对自己专业的认同程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会影响到以后的就业。样本学校会计系非常重视新生入学教育,学生入学时都接受了专业介绍、专业发展概况、职业发展前景等教育,从而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认同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无形中使学生在专业知识上的需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趋向一致。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大学生也出现了生源结构多样化、素质状况多样化和成材需求多样化的特征。加强大学生入学教育,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可以极大地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完成。

(三)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课程应视学生需求偏好安排

一般情况下,人文素质课程属于选修课,在每个年级都安排有固定的多门课程供学生选择,在大学期间修够既定学分即可。这就要求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考虑不同年级学生在人文素质选修课程上的需求偏好,安排合适的可供选择课程,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避免出现“教师无课可教、学生无课可上”的现象。从调查结果看,所有大学生均渴望提高自己对外交往和为人处世的能力,因此应加强相关课程建设,增强师资力量。在一年级和二年级增加有关文学艺术方面的人文素质课程,满足学生提高自身艺术修养的需求;到了三年级,面临从学生到员工或老板、从学校到职场的转变,学校应增加有关商业伦理和针对性更强的会计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课程,让学生了解商业活动中人与人的伦理关系及其规律,了解会计工作中应遵守的行为原则和规范,缓解学生内心的焦虑感,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知识与技能并重

在高职教育蓬勃发展的近几年里,“高端技能型人才”成为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应用型本科教育也在传统本科教育的基础上提高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但是,目前有些高职院校已经偏离了高等教育的基本原则,一味追求对学生的技能培训,忽视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造成很多高职学生“有技能、无高端”的结果,后续可持续发展能力堪忧。当然,深圳等地广为流传的“本科生毕业后又读技工学校”的故事也值得深思。高职院校注重职业技能并不意味着放弃理论知识的传授,本科院校注重学科教育也不意味着抛弃职业技能的培养,毕竟大部分的学生面临就业的压力。通过调查发现,会计专业的学生不仅仅渴求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也更注重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职业资格的考证需求,以便为以后的职业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遵循知识与技能并重的原则,是学生就业和可持续发展的“王道”。

(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由于会计专业课程复杂难懂,尤其是像财务会计、财务管理这样的课程,为了能让学生听懂学会,很多教师习惯在课堂上满堂灌,不遗余力地讲解,认为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从调查结果看,当代大学生更喜欢主动的学习方式,在自我探究和小组协作研究中发现问题,及时得到老师的指导,最终获得知识,是他们更向往的课堂教学模式,高年级学生更是如此。因此,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刻不容缓,应在教材改革的基础上,探究多种教学模式,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中国小学教学百科全书(教育卷)[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3.

[2] 田汉族.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2).

[3] Henning,Salling,Olesen.Professional identity as learning processes in life histories[J].Journal of workplace learning,2001(13).

[4] 田海燕.学校课程开发中的学生学习需求分析[J].中小学管理,2003(12).

[5] 孟艳华.高职大学生学习需求偏好研究——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J].英才高职论坛,2009(3).

[6] 陈福军,刘其立.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学习需求调查分析[J].科教导刊,2011(4).

[7] 陈悦.学校培养目标与学生学习需求之间的差距[J].科教导刊,2011(4).

第4篇:应用化学专业认知范文

Abstract: Based on the teaching practice, management experience in th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education program and the study on the related theory as well,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in light of improving students' learning quality both in English language and specialized courses,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 mainly discusses the meaning and the operation of what is called the "Integration" teaching model, and analyzes its 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关键词:“融合”;教学模式;专业课程

Key words: "Integration"; teaching model; specialized courses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0-0171-02

0引言

国际合作教育项目在我国很多院校自建立以来已经发展很多年了。进入到这个项目中的中国学生甚至无需走出国门就可以接触到大量先进的、成熟的国外教育理念和知识及技能培养,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所接触的基本全是外语的教材和教育资源,在他们毕业时,往往也有可能具备较强的外语语言技能,这也是国际合作教育项目建立的初衷所决定的。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发现项目各教育环节的运作和实施并非如愿,某些环节由于特定的原因而导致的迟滞甚至影响到教学进程的顺利进行和最终理想的教学效果的实现。长期以来,国际合作教育项目的教学无论在外语教学还是在专业技能培养方面都受到关注和重视,可是在实践中,始终存在手段性的失误和两者结合型的偏差。本文基于笔者长期的教学实践和管理实践,本着实现项目教学学生英语语言技能和专业技能“双赢”的目的,系统的提出并论述了国际合作教育项目中课程“融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具体环节的实施,并分析了在实践中实施的效果及意义。

1国际合作教育项目现有教学模式的特征和问题

外方课程教学材料多为英语编写,根据调查,进入国际项目的学生英语基础较为薄弱,甚至最基本的词汇都不具备,语法概念也相对混乱。此外,认知语言学认为(Skehan,1998),语言习得始于词汇学习,而后通过基于联想基础的经验逐渐过渡到语法化阶段,继而发展到词汇化阶段,即语言习得需经词汇化--句法化--再词汇化。在这些基本理论和实际的前提下,现有国际项目的教学往往是本着先提高学生英语词汇能力进而上升到语言能力再逐步开展外方专业课程教学的原则和步骤来进行的。本着这一原则,现有国际项目的教学模式往往是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年为学生安排设置大量的英语语言课程,旨在强化学生的英语词汇和语法概念并提高英语语言技能,此后,引导学生以培养起来的英语语言能力去应对之后的外方专业课程。这种模式的初衷是比较合乎逻辑的,但是实际运作过程中,有如下问题:

1.1 英语语言基础不过硬。从现有模式的描述上可以发现,学生外方专业课程学习的好坏完全取决于第一年的英语语言能力是否得到很好的培养。而有数据表明,尽管有很多学时的课程教学,在一年之中,英语学习者在非英语生活环境中所获得的英语能力仍只能处于初级阶段,仅词汇一项就极为薄弱。笔者曾连续3年对三个国际合作项目班级中的学生进行调查,在第一年的学习后,所基本掌握的词汇量仅3000有余,而较为熟练掌握的词汇仅2000左右。这种英语能力对于接受后来的外方专业课程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1.2 英语能力与外方专业课程学习相结合的能力弱。过硬的英语能力对于学好外方的专业课程是很有益处的,至少在某些内容的理解上不会过于困难,但英语能力强对学好专业课程只是一个必要条件而非充要条件。外方专业课程通常涉及经典的以及极为精深的专业知识体系,从专业课程自身的层面看,其本身就要求学生进行知识的理解,完成“解码”过程和消化吸收过程,这就具有一定难度;而从专业课程语言理解的层面看,专业课程的知识内容所用之英语表达结构与模式以及词汇所包含之含义与在第一年教学中所涉及的普通英语有相当的距离。此外,“课堂教学环境下外语词汇知识习得和发展的潜在走势为:接受性词汇知识的优先习得接受性词汇知识词汇持续发展与铲除性词汇知识的少量习得、缓慢发展及词汇各类知识的不平衡发展”(刘绍龙,2001)。通过专门的英语语言课的教学,学习者的语言能力看似有所提高,实际上对即将学习的专业课程知识的语义理解仍然处于较低的层次。因此,将英语能力培养与外方专业课程学习割裂开进行教学,显然不能促成二者的有效结合以及两种能力的最终共同获取。

2 “融合”式课程教学模式的建立

2.1 以逐步融合(语言知识技能与专业知识技能)为原则,建立循序渐进为特点的教学模式。Gardner (1985)认为,比起只把学语言当作达到某种目的手段的学生,希望认同并融入目的语文化的学生(即有融合性动机的学生)学习动机更强烈。Ellis(1994)认为,母语作为一种已经获得的极为稳定的知识和习惯,当它和目的语类似的时候,母语可加快目的语的学习过程,即正迁移,反之会出现负迁移。Selinker(1972)认为,不应该把母语对二语习得产生的影响看作是干扰,而应是一种认知过程。在此理论前提下,本研究认为,在学习英语和利用英语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不应回避母语,回避的应是母语的负迁移,应尽量将母语的正迁移发挥到极致。因此,在设计国际合作教育项目课程教学模式时,不应将英语语言知识技能的学习与专业课程的学习截然割裂为两个阶段,而应以“融合”为原则进行设计。首先应直接以外方专业课程为蓝本,在第一年就直接进行专业课程的教学。教学过程的初始阶段,教师应大量的使用母语作为教学语言向学生阐述和讲授专业课程的内容,以学生专业课程的知识掌握为目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培养在初始阶段甚至可以不做要求。教授的过程中,教师应对课程中所涉及的某些重点内容及词句向学生讲明英语含义并辅以中英对照供学生参考,使专业课程教学能顺利,这样学生在利用母语了解了专业课程知识的同时,也能潜移默化的对相应的英语内容产生一定感性认识。随着教学过程的不断深入,在学生熟悉了这种教学方式后,教师应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增加英语内容的讲解,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英语的语言感悟。在初始阶段,为了使学生较好的理解专业课程内容,可在专业课程教学以外,开设与专业课程有关的词汇课(课时量不宜多,以每学期40学时为上限作为参考)。词汇课的目的首先是作为专业课的辅助,然后才应是服务于语言能力的提升。在这种模式下,教学的进程就是以获得专业课程教学成功为目的,逐步减少中文讲解并逐步增加英语解释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2.2 知识传授以“整体化块理解”逐步过渡到“细节化点理解”。语篇具有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和关联性及相对的完整性。认知语言学(Ellis,1994;Skelan,1999)指出,阅读材料作为课题影响读者这一主题,而主题又在利用自己不断积累的经验去顺应同化或反斥课题所负载的信息。教师在进行英语的专业课程教学时,尤其是在初期阶段,要注意对细节的内容,细节词汇和句段的回避,而需要将内容的重点放在专业知识的整体性理解上,即“整体化块理解”。学生通过对知识内容的整体模块理解,掌握了专业知识,同时也会对构成知识模块的英语词汇和句子有一定的认识。以下是相关的一段专业知识内容:

New-Product Strategy

Effective product innovation is guided by a well-defined new-product strategy. The new-product strategy achieves four main goals: first, it gives direction to the new-product team, second, it helps to integrate functional or departmental efforts; third, where understood by the new-product team, it allows tasks to be delegated to team members, who can be left to operate independently; and fourth, the very act of producing and getting managers to agree on a strategy requires proactive, not reactive, management, which increases the likelihood of a more thorough search for innovation opportunities.

这段文字的专业特色较为浓重,词汇也有一定的深度和专业性。它陈述了新产品战略的四个目标。引用“整体化块理解”的知识传授方式,教师只需向学生用汉语解释清楚这四个目标即可。然后,在学生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强调每个目标的阐述中所对应的有关关键词与专业知识的关系。如:第一个目标是使新产品团队明确新的工作方向。对于这个部分的关键词强调只需涉及一个词“direction”。

随着教学不断深入和学生对专业知识模块学习数量的增多以及对语言内容的感性认知的成熟,“整体化块理解”应向“细节化点理解”过渡。即通过已理解的专业知识内容逐步深入理解构成模块的词汇含义。正如形式聚焦教学所提倡的“把词汇视为学习目标,既关注词汇的形式,也关注词汇所体现的含义”(Ellis,2001)

2.3 整合原有的教学内容,创建具有符合实际特色的教学内容体系。

由于“融合性”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学生最终具备语言能力和专业技能的模式,而两种能力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有的地位是随着教学的深入而进行有机调整的。原汁原味的外方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是不具备这一特点的。这就需要整合原有的教学内容,使学习者在短的时间段内反复接触学过的类似内容,这样既可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又可深化延展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感性认识,逐渐向理性认识过渡。

2.4 创建网络为辅助的学习认知环境。首先,应利用现代网络的丰富的相关教学资源和多媒体技术为学习者营造丰富、仿真的课程理论知识学习环境和实际训练环境。同时注重双语教学材料和环境的匹配和一致,增加学习者接触专业知识和对应的英文专业知识的机会。其次,营造的网络学习环境和多媒体教学应“遵循空间相邻和时间相邻两个原则”(戴炜栋任庆梅,2004),这种循环反复的递进模式是遵循“融合式”教学模式原则的,对学习效果的改善是有极大积极意义的。

3 “融合”式课程教学模式与传统模式的效果比较

笔者对两届国际合作项目班级曾尝试过两种不同教学模式的教学。一为传统模式,即:一年的英语技能培养+二年的外方专业课程学习,一为“融合”模式。现对两种模式进行效果的比较。比较对象为选取的两班各20名学生,经测试,他们入学的英文水平和专业知识无明显差异,毕业考试完全采用相同的外方专业试题和考试方法,考试结果比较如下: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考试结果有显著差异,使用融合式教学模式的班级无论在英语还是专业课程方面,教学效果均明显优于使用传统模式的班级。

4结语

本研究结果显示,“融合”式教学模式有利于改善国际合作项目班级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有利于促进专业知识和英语语言知识的共同吸收。从这个角度上看,“融合”式教学模式是教学规律的一次探索,和对教学改革的一次较为成功的尝试。实际上,任何一种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都非尽善尽美。“融合”式教学模式也存在其自身一系列的需要考虑的问题。如,对授课者的教学能力要求较高,实际操作时受制于客观条件的程度极大,师生双方都要对此模式有较强的思想认同等。此外,本研究只是对此模式架构的整体框架和某些层面进行了阐释,而对于此模式下的众多环节,如:如何缩短专业教学和语言教学的融合的时间;如何提高听说能力等等,还需要从实践中不断获取经验,不断总结,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此模式。

参考文献:

[1]Skehan,P.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J].Oxford,1998.

[2]刘绍忠.论二语分值词汇的发展特征[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

[3]Gardner,R.C.Social Psycholog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London:Edward Arnold Ltd.,1985.

[4]Ellis, R. Form-focused Instruc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 Language Learning,2001.

[5]戴炜栋,任庆梅.基于网络技术的词汇习得认知心理环境设计[J].外语电化教学,2004.

第5篇:应用化学专业认知范文

[关键词]工商管理 应用型人才 教学

[作者简介]郗蒙浩(1967- ),男,山西阳泉人,防灾科技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生产运作管理和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河北 三河 065001)赵秋红(1968- ),女,山西阳泉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运筹学和供应链管理;姚忠(1964- ),男,河北张北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供应链管理。(北京 10019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提前期依赖的供应链横向企业联合风险分担策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7107100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5-0122-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社会化教育的转变,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我国高等院校不断扩招,在校学生数量急剧增加;二是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固有的弊端。这就造成今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巨大,就业困难;也造成就业市场上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短缺。因此,高等院校应该按照市场需求确定教育目标、培养模式、人才规格,按照企事业单位对毕业生工作能力的要求设置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使学生能将理论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尽早地接触用人单位,认识企事业单位性质,熟悉工作环境,了解工作内容,提高大学毕业生的成功就业率,已经成为高等院校需要考量和设计的重要问题。本文以工商管理专业企业信息化管理方向为例,就工商管理本科教育中的人才定位、课程设置、实验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五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一、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定位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分为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科为基础,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全面提高职业素质为目标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于学术型和技能型人才。学术型人才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挖掘和创新;技能型人才主要培养根据职业要求的实际操作能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和“注重应用性”,即在基本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侧重于对学生应用专业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工作能力的培养。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还应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技能,在未来的企事业单位中,能够担负一线的管理者和组织者,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要。因此,根据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制造行业和企业信息化管理技术运用的要求,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企业信息化管理方向)的培养目标定位为:能系统地掌握工商管理基本理论,重点掌握企业信息化管理原理性知识,培养具有企业信息化项目运作能力和较强的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

二、课程设置方面

基于为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制造企业和运用信息化管理技术的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培养信息化管理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按照重能力、厚基础、理论与实践并重、系统整合的原则设置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所谓重能力,就是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担负企事业单位一线管理者和组织者的能力;所谓厚基础,就是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重视基本理论知识、方法与素质的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就是在课程体系中增加实践教学课程的比例,在课程教学中增加实践教学的环节。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企业信息化管理方向)主要开设的课程有“C语言程序设计”“项目管理”“生产运作管理”“ERP原理”“ERP解决方案与ERP案例”“JAVA程序设计”“ERP专业数据库”“业务流程重组”“电子商务”等。另外,针对企业信息化管理职业特点,鼓励学生参加企业信息化管理类的职业资格培训,坚持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中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教学原则。

三、实验室教学方面

实验室是学生用于验证理论并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一个重要过程,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第一步。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企业信息化管理方向)应建立企业信息化管理技术开发和运用实验室、企业信息化实验室和ERP模拟实验室。

企业信息化实验室,主要承担经济管理系工商管理专业的ERP项目实施与管理实训。本实训突出以实践为主体的课程特点,在实训过程中为学生分配角色,使学习通过模拟企业ERP的实施过程,来加深对ERP原理的理解,熟悉企业实施ERP的具体操作流程和对于ERP实施效果的过程控制;另外,在实训过程中,模拟企业的实际过程运作环境和管理理念,建立规范化的过程评价标准也是本实训的特点。

ERP模拟实验室,主要承担ERP模拟演练,这种模拟实训课程是依托沙盘模型或某种ERP主流软件,对企业的战略规划、采购管理与业务流程、库存管理、存货管理、销售管理、人力资源与薪资管理、应收款管理、应付款管理、物料需求规划等企业运作环节进行模拟,让学生在仿真的企业环境中,通过角色扮演和对抗演练,来体验如何优化企业各项资源的管理理念。本实验是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教师的引导下,体验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而在该过程中体会ERP核心理念,体验统一信息平台下的企业运作管理,学习依靠客观数字评测与决策的意识与技能,感悟准确及时集成的信息对于科学决策的重要作用,训练信息化时代的基本管理技能,从而全面提高管理能力。

校内实验室能较好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但校内实验室毕竟是企业的模拟环境。因此,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加强培养学生在现实环境的实际动手能力,是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教育的显著特点之一。同时,在社会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建立实践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做好学生平时实践和模拟实习管理,建立日常实验、实践、实训的量化考核标准,更好地提高工商管理专业的综合教学水平。

四、案例教学方面

案例教学是一种参与性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亲自参与并解答问题,培养学生解决综合性、复杂性和即时性的问题的能力。但案例教学中存在部分学生参与度不够、滥竽充数的问题,这大大降低了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学生参与案例研究的积极性,案例教学方法应该着手从案例的选取、案例研究小组的划分、学生成绩的管理等方面进行改进。

案例的选取和案例研究小组的组成方面。第一,将案例分为不同的类型,一个班级分为几个案例小组,每组6~8名成员,每个小组完成不同的案例分析。案例小组分组的标准是基于学生对某个案例的兴趣、爱好,不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性别进行分组;第二,在成绩评定方面,每位学生针对案例的研究,提交一份独立的研究报告,这份案例研究报告的成绩将作为学生个人的平时成绩,构成总成绩的一部分,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学生滥竽充数的可能性。

学生案例研究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学生个人平时成绩(30%)、小组案例研究报告成绩(40%)和小组案例研究演讲成绩(30%)。平时成绩和研究报告成绩由指导老师评定。演讲成绩由指导老师和学生共同评定,第一,组建一个案例演讲评审小组,组员由指导教师和每组的一位学生构成,该学生可以代表本小组直接就案例演讲效果给出成绩,也可以给出一个本小组全体成员的平均成绩;第二,在案例演讲过程中,演讲者和该组成员将问答指导老师和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该小组每位学生对本案例内容的了解、理解、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该小组的成绩;第三,评审小组给出每组案例演讲的成绩;第四,指导老师根据三部分成绩给出总成绩。

这种案例研究教学方法将重点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每位同学必须认真参与案例研究,其个人行为将影响小组成员和自己个人的成绩;另一方面,每位同学都有评分的资格和权利。这样做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案例演讲的关注度、参与度。

五、实践教学方面

为培养出具备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完成人才培养目标,消化吸收专业主干课程内容,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工商管理专业应该建立四个阶段实习课程:认知实习、专业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其中前三项实习时间集中在每学年的夏季小学期。

(一)认知实习

认知实习是工商管理专业集中实践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本实习为学生在学习专业课之前提供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认知实习可使学生初步了解本专业的学习内容,专业范围,了解本专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本实习属于工商企业管理、工商企业运营管理、企业信息化管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初步认识实习,通过专家讲授、学生社会实践、到工矿企业实地观察等,培养学生对工商企业发展前景、公司经营特点、市场环境、公司文化等的感性认识。通过本次实习,要求学生了解、认识工商管理公司的组织机构设置、各部门的职能性质,熟悉工商管理业务,为今后的具体业务实习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奠定基础。

认知实习的内容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部分。感性认识是带领学生到企业实践,让学生了解、理解和掌握工商企业管理的基本职能、生产运作流程等。理性认识是聘请企业管理人员、资深教师等为学生举办有关企业内容的讲座,同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本实习重点考查学生对企业的基本认识,主要包括企业的性质、企业的功能、员工的价值观、工作流程、规章制度及其执行情况等。实习结束要求学生完成实习报告。

(二)专业实习

专业实习是工商管理专业集中实践教学中承上启下的环节,以加强和巩固学生对所学“管理学”“企业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专业课程。通过本实习内容,可使学生掌握企业市场营销环境分析的能力,掌握企业市场需求情况及发展趋势预测的相关统计方法,掌握分析消费者购买倾向性、消费需求、购买动机的调查方法,了解市场营销组合中各种营销策略制定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使学生认识到市场营销理念以及相关统计学方法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企业管理价值体系。主要是让学生明确工商管理专业内容,增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鼓励学生确定自己未来的专业倾向。针对学生对专业认识有限的特点,主要采用讲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本实习重点考查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基本掌握,应确定较为详细的社会实践实纲和要求,真正让学生了解几种企业管理原理,掌握几种操作技能,做到内容明确、重点突出。与认知实习重点考查学生对企业的认识相比,专业实习重点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实际运用,开始尝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生产实习

生产实习是高校实践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环节,是一门基于“ERP原理”“ERP解决方案与ERP案例”“ERP专业数据库”“项目管理”“生产运作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专业课程,并且对理论知识和实际能力都要求较高的综合型实践课程。课程的内容相关材料来源于真实的企业运作环境,更好地体现了可操作性和临场感,同时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实习重点考查学生对专业技能的综合、全面的掌握能力,本实践环节是对工商管理专业骨干专业课程的综合应用。生产实习设计内容多、课时量大、以实际操作为主。以实际案例和现场实践的形式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并且能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实践教学的最后环节,它根据本专业毕业设计方向和内容,让学生实际参与企业生产运作全过程。本实习重点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采用学校推荐或学生自行确定实习单位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应指导学生选择在特定行业技术设备方面能代表行业发展水平,具备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具有较好发展潜力的企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产学研活动中结合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课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对工商管理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增加,作为培养工商管理类人才的高等院校,应该把握机遇,及时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原则,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提高工商管理类应用型人才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郗蒙浩.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基地建设的探索[J].经济师,2009(10).

[2]赵秋红,王越,郗蒙浩.物流管理实用性人才培养的研究[J].经济师,2010(7).

[3]董萍.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J].山东英才学院学报,2010(1).

[4]任,郗蒙浩.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商业时代,2010(32).

第6篇:应用化学专业认知范文

作者简介:周谨平(1978-),女,湖北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语言学、英语教学法。

摘要:独立学院专业课程的设置主要以满足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短线专业。然而,近年来的办学过程中,不少院校不顾实际,盲目地进行照搬嫁接,逐渐暴露出一定的局限性,失去了自己的特色。拟从认知灵活理论入手,结合独立学院学生认知过程中的特点,探讨如何优化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

关键词: 认知灵活理论;独立学院;专业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5-0216-02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独立学院是新形式下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机制和办学模式的一种探索和创新,它有别于普通公办高等学校的办学模式,是普通高校优良教学传统、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管理模式、教师队伍与社会资金、资源和办学热情有机结合的产物。这种新兴的办学模式在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方面与普通学术型高校往往是共性与差异共存。英语专业作为我国高校普遍开设的专业,其发展已取得长足的进步,而以“应用型人才”为办学宗旨的独立学院专业课程教学体系设置应该从实际出发,使之既符合高校英语教学大纲的基本原则与要求又能满足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特点与需要,逐步形成其独特的教学体系和模式。因此,转变传统的办学观念,科学定位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独立学院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2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发展的课程体系现状与局限

结合教育部提出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我国独立学院的英语专业以需求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按照突出外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要求设置了“外语+专业知识”、“外语+专业方向”、“外语+外语”等培养模式。这些变革虽然有效,但大部分都是“一味简单沿袭母体大学的传统精英教育模式来实施独立学院的教学活动”,这种被动和照搬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既不能像母体院校学生那样具有较扎实的语言文化功底和宽广的跨专业知识,又不像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拥有一技之长,根本不具备竞争优势。” (刘芬,梁春凝 P53)现行课程体系也开始显现出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的内涵突出不够。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不少的独立学院为顺应社会需求设立了商务英语专业或课程。商务英语,作为一种特定的专业或课程,强调的不仅仅是语言的水平,更是一种实际综合素质的提高。商务英语的特点主要在于其教学的专业化、实用性和针对性。在课程设置上,英语和商务两类课程都要涉及,但两种课程的比重却因学校的具体情况不同而有所不同。有些学校以语言为主,商务为辅,有些则以商务为主,语言为辅,这究竟是“商务中的英语”还是“商务加英语”, “商务”与“英语”的若即若离关系,未能完全体现课程培养目标和学科深度。

其次,专业宽度不够,实践性教学缺乏。独立学院的英语专业知识课程集中在语言、文学和文化范围内,缺少社会科学范畴的课程。这不利于培养学生在综合能力方面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另外,课程设置中的实践教学环节上投入不足,如学时学分的分配不均;相应教学硬件和师资力量不完善;经费短缺,无法提供一些相关行业从业资格证的机会或相关的培训。

最后,相关专业知识课程讲授困难。不少相关专业知识课程要求采用全英教学与双语教学,“但独立学院至今没有适合于自己的特色教材,而是借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材,故其品种单一,数量不多,内容陈旧,不能自成体系;实习实践、实验教材匮乏。”(同上,P54)并且,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受学校氛围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心态与自主学习能力差距明显。现在要求独立学院学生在同样的期限内,使用同样的教材,以同样的学习手段来达到同样的目标,确实存在某些难度。基于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和受师资力量的限制往往无法达到这样的高标准要求。

3 认知灵活性,优化专业知识课程模块

认知灵活性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中以自己的方式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所谓的认知灵活性,就是指学习者通过多种方式同时建构自己的知识,以便在情景发生根本变化的时候能够做出恰当的反应。根据斯皮罗(spiro)等人的理论,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学生只须记忆一些重要的概念和事实,在测验中将他们所学的东西按照原样提取即可。而在学习的高级阶段,学生开始涉及大量复杂的概念和实例。这时要求学生能把握概念的复杂性,并能广泛而灵活的运用到具体情境中。传统教学混淆了高级学习和初级学习之间的界限,把初级学习阶段的教学策略(如把整体分割为部分、着眼于普遍原则的学习等)不合理地推及高级学习阶段的教学中,使教学过于简单化。独立学院的学生在认知过程中有着自己独特的兴趣、需求和理解事物方式的特点,同时,他们在英语语言能力和技能方面的起点也大不相同,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具有基础与应用、理论与实践、必修与选修的优化组合特点,向弹性化、包容化、多元化和合理化方向发展。

3.1 知识课程内容的连贯性

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包括英语语言、文学、文化三方面的课程,分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两类。课程安排应体现出螺旋式组合的顺序特点,即在不同阶段或不同等级使课程内容重复出现逐渐扩大范围,将语言技能类和知识类的课程交叉、融合、渗透,避免将知识从复杂的背景中隔离出来进行学习,将本来连续的过程简单地当成一个个的阶段处理,忽视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等。认知灵活性理论强调,在教学中要避免抽象地讲解概念一般如何使用,要把概念具体到实例中,与具体情景联系起来。这样能够促进学习者针对具体情景的需要,从记忆中选取知识,重新组装,达成对新信息意义建构。教学材料应避免内容过于简单化。在条件许可情况下,尽可能保持知识真实性与复杂性,使学习者认识到非良构知识的多样性、多关联性以及对情景的依赖性,使学习者认识到从不同角度考虑知识复杂性的重要意义。

3.2 增设实用技能型课程,贴近学生就业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巨大,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求职方向主要集中在教育、翻译、旅游、酒店、外贸、金融、文职等行业。而独立学院学生学习的目的明确,以就业为首选,他们对于就业形势及市场需求特别是用人单位的要求认识比较清楚,做好了面对就业困难和挫折的心理准备。因此,他们更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多数的英语专业学生利用在校期间考取的各项资格证书,除了专四、专八等英语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的语言技能水平证书之外,还同时具备一到两个其他行业领域的从业资格证书,这样在特定行业的竞争中才更具优势,更适应社会需要,更有说服力。基于上述特点,课程设置应立足于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可以不定期举办有关就业热门领域的专业知识的讲座;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些考取相关行业从业资格证的机会并提供相关的培训课程;升级相应教学硬件,加强实验室建设,通过开放性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构筑开放性实验教学、互惠性校企合作、多样性社会实践、探究性科研活动、设计性学科竞赛五大实践平台,让学生以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实践。

3.3 拓展跨学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始终是围绕英语的语言、知识和应用能力开展的。专业必修课是建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基础;专业选修课则凸现出学生的多元化、个性化;实用技能的选修课能激发学生创新的思想火花,为学生将来继续学习其他专业或就业打下宽厚的基础。认知灵活性理论针对高级学习提出的“随机通达教学”认为在组织学习内容时,教学活动必须为学习者提供知识多元表征方式,如多种观点、多种模式、多种方案等,并鼓励学习者自身对知识进行多种方式表征;在教学设计应注意构建由概念与案例交织组成的“十字交叉形”,使用多个案例理解复杂知识,揭示抽象概念在非良构领域中的细微变化,以保证知识高度概括性与具体性的结合,使知识富于灵活性;能够适应情景变化,增强知识的迁移性和覆盖面。

拓展跨学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旨在培养学生的复合型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绝非看似简单的 “英语+专业知识”、“英语+专业方向”模式,这“毫无例外地把英语看作纯粹的沟通工具,而所谓的专业(专业方向)则成为学生未来就业规划的束缚。”复合型英语人才,应该能更明显地体现出强烈的语言沟通能力及跨文化意识,重视英汉双语语言文化知识的积累,进而具备某一其他相关学科较系统专业知识。根据社会的需求发展和市场的导向,加大高年级选修课的选择范围和学分管理制度,充分利用大学各种学科的资源跨学科、跨专业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择业倾向自主选择去商学院、法学院、新闻学院、国际关系学院、旅游学院等修读真正有学科含量的比较系统的课程,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顺应时代的需求。

4 结语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学目标的实践者;学习者在认知过程中有着自己独特的兴趣、需求和理解事物的方式,应对学习者的个性和需求给予理解和尊重,这样才能使其认知达到最佳的效果。把“课程设置”仅仅理解为学科课程的开设,这是不够全面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合理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合理的课程结构指各门课程之间的结构合理,包括开设的课程合理,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合理,各课程之间衔接有序、能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与训练,获得某一专业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合理的课程内容指课程的内容安排符合知识论的规律,课程的内容能够反映学科的主要知识,主要的方法论及时展的要求与前沿。课程设置必须符合培养人才目标的要求,充分体现与学习者需求的“相关性”,“完整性”,“有用性”,“满意性”。20世纪90年代末在我国高等教育中迅速发展起来的独立学院设立至今已近10年,它的发展和壮大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制度创新;促进了高等教育观念的转变;促进了高等教育教改和内部结构优化。如何办好独立学院,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渗透,突出专业设置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形成办学特色,仍是值得广大教育同仁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芬,梁春凝.独立学院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初探 [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8,(4): 53-55.

[2]郝玫,付红霞.论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系统化[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65-66.

[3]杨晓宜.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商科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J].科技信息,2010,(21):237-238.

[4]夏璐.独立学院设立商务英语方向课程需求调查――英语专业毕业生问卷分析 [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高等教育),2010,(2):103-104.

[5]常微.独立学院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方向 [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10):195-198.

[6]孙有中,金利民.英语专业的专业知识课程设置改革初探 [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10,(4):303-305.

[7]刘称生.英语专业经贸类课程设置与复合型人才培养探索 [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1):122-123.

[8]施永鹏.英语专业学生社会需求与课程设置改革[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11-114.

第7篇:应用化学专业认知范文

【摘 要】 调研分析结果显示,本科院校制药工程专业在大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改进措施主要是:优化专业课程设置,整合资源,建立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课程群;加强实验室与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质量保障体系与专业特色建设。

【关键词】 制药工程专业;大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培养;存在问题;改进措施

一、制药工程专业设置及办学特点

制药工程学是药学和工程学两个重要的学科交叉发展形成的一个全新的学科。制药工程专业是为适应制药产业的发展需求而设置的以培养从事药品制造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工科专业。《中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报告(2016)》显示,2015年全国药品流通行业销售总额为16613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6.6%。[1]目前,制药工程已经成为21世纪全球贸易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2]随着高新技术和现代制造业的迅猛发展,社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3]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制药工程专业办学点的主要特点是:学科背景复杂(涉及化工、药学、生物、食品、化学、中药、中医、植保、农学、环境、师范等),学校类型不同(985国家重点院校、211国家重点院校和地方重点院校及地方普通院校),数量众多(273个办学点)。[4]该专业主要培养面向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制药及相关企业单位,具备从事化学制药、中药制药、生物制药及其制剂的研制、开发、生产和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5]近年来,各高校纷纷就如何保障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了积极探索并从中吸取了经验跟教训,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由于制药产业是个新兴的产业,课程设置门类繁琐复杂,重点不突出,[6]一切都还不成熟,实践教学的效果也参差不齐,难以满足社会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本文对制药工程专业大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状况进行调查,希望对相关院校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帮助。

二、网络及现场调查结果

针对本科院校制药工程专业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现状,我们制作了调查问卷,通过网络和现场调查的方式,对制药工程专业在校学生、已毕业学生、教师和制药企业人员进行调查。共发出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78份,有效率89%。

1、对制药工程专业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的认识

调查结果显示,76.6%的人认为制药工程专业工程应用能力培养很重要,这也是我们这次调查的出发点。制药工程专业是一个工科专业,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工程应用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高端制药人才更好的与社会接轨,培养工程应用能力是一个必经之路。

2、对制药工程专业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现状的认识

表1结果显示,本科院校制药工程专业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如今的社会还是处于弱势,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的现状不理想。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不断探索与发现并根据数据进行改进是我们进行本次研究的目的。通过数据我们发现多数人认为制药工程应用能力培养欠缺,69.61%的人认为制药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现状一般或很差。73.8%的人认为师资力量薄弱,62.8%的人认为实验室建设简陋,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不足,不能适应社会对制药工程人才的需求。

3、对制药工程专业工程应用能力培养方向的认识

在调查中,42.2%的人认为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向对于制药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实践教学是制药工程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中学生不断锻炼自己,提高工程应用能力和专业能力,使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最大利用。

三、制药工程专业工程应用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本科院校大学生的教学模式以学习理论知识为主,忽视实践的结合与运用

现在的本科院校制药工程专业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理论学习为主,老师是教学过程的主角,学生被动学习,注重掌握理论知识,更关注考试的好分数,忽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运用,工程应用能力培养欠缺。

2、实践教学有待继续完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在大学时期对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尤为重要,对实践要求较高的制药工程专业更是如此。重视实践,加强实践教学,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3、师资工程队伍的建设不足

制药工程专业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缺不了老师的培养。专业的老师以及工程师是此专业的保证和保障。现有的本科院校制药工程专业的老师,具有药学背景的缺乏工科专业的支持,而有工程专业背景的老师又存在“药味”不足的现象,从而导致具有工程应用能力的药学专业老师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4、质量保障体系与专业特色有待加强

管理水平的高低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质量保障体系的改进,有利于人才的持续发展。制药工程专业是个新兴专业,人才的培养缺乏专业特色。专业特色的加强对于制药工程专业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7]

总的来说,现在的本科院校制药工程专业的工程应用能力培养薄弱,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方式不足。针对这些现状,我们应该行动起来,打破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现状的窘境。

四、措施与建议

制药工程专业是20世纪末教育部{整后的一个整合专业,主要包括化学制药技术,生物制药技术,中药制药技术,生物化工等专业。由于其复杂性,要求对于理论知识,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都很高。[8]根据制药工程专业认证的要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制药工程专业建设,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

1、优化专业课程设置,整合资源,建立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课程群

制药工程专业要求学生要以化学、工程学和药学知识为背景,熟练掌握化学制药、生物制药和中药制药的基本的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药品的技术开发、工程设计和生产过程与产品质量控制等方面的能力,成为能够满足医药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加强制药工程应用能力培养,就必须冲破束缚,加强课程间的融合,打造实践能力培养课程群。例如将药物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化工原理、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工程制图、化学制药工艺学、药物制剂工程技术与设备、制药工程学、药物研究与技术开发等一系列专业课程作为制药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课程群,从不同侧面介绍所学理论知识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经过专业课程群的协同教学,学生可以掌握化学制药、中药制药、生物制药及药物制剂生产工艺过程及设备的基本原理,具有对新产品与新工艺进行研究、开发与过程优化、设备选型与工程设计的初步能力。[9]

2、加强实验室与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制药工程作为一个工程类的学科,具有理学与工程学的双重身份,不仅依靠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现在的大学主要是实验室里培养同学们的动手能力,这远远满足不了制药工程专业的需要。制药工程专业迫切需要与社会结合的实践,要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制药工程专业的高素质人才。所以为了培养工程应用能力,大学生不仅要在实验室里做实验,更重要的是走出校园,通过实践锻炼自己。在学校里,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条件,多参加一些科研活动,培养自己的实验动手能力与工程应用能力,将所学知识从理性认识上升到感性认识,巩固和提高理论课的内容。在校外,通过建立实训、实习基地,让学生了解从产品设计到厂房建设,从药品研发到质量控制等的生产全过程,加深学生对制药工程概念的认识,让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得到更高层次的飞跃。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对于每个专业的学习都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师资力量是一个学校的财富象征,更是这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对于制药工程专业的培养亦是如此。一方面要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保持人才稳定,同时,通过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满足专业发展、学科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还需要聘请有关单位的工程师定期对学校的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工程应用能力。[10]

4、加强质量保障体系与专业特色建设

教学质量高低可以反映一个学校的教学水平,也反映了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状况。质量保障体系能很好地对高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提供保障,使人才培养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可以通过举办一些技能比赛,考察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现在大学人才的培养更需要有创新的人才,所以要求本科院校大学生制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更具特色,更能在社会上有所特长,有更多的创新,更多的独具自己的风格。

五、结语

制药工程专业是培养既懂制药技术、又懂工程、还具有质量管理素质的复合型高级工学专门人才的新专业,大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培养对于制药工程专业是极为重要的,但是现在社会上刚毕业的大学生工程应用能力薄弱,远远满足不了市场对于工程应用能力要求的需求。如何使制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能够适应医药行业发展的更高要求,改变现有制药企业制药技术水平低、生产设备落后、新药创新能力差的现状,为祖国医药产业的腾飞做出贡献,这是高校制药工程专业教育工作者们值得思考的问题。加强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是今后众多高校需要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药品流通蓝皮书:中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报告(2016)[EB/OL],http:///news/dxf/20160923/11320064619.shtml,2016-09-23.

[2] 元英进,蒋建兰,赵广荣,刘明言.21世纪初本科院校制药工程专业建设构想[J].药学教育,2002(3)1-4.

[3] 张爽.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药学教育,2006(2)4-6.

[4] 蔡秀兰,孔繁晟,贲永光.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加强制药工程专业建设[J].广东化工,2016(1)168-169.

[5] 罗晓燕,刘宏伟,任福正,唐 S,宋恭华.校企合作培养制药工程卓越工程师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2(5)5-14.

[6] 李A,胡国勤,梁政勇,张静,张亚东.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1(4)24-31.

[7] 燕方龙,赵琳静,任新锋,徐菁利,陈思浩,宋小平,李洪森,张华,刘书妤,赵桃.地方工科院校制药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9(5)29-32.

[8] 李明俊,徐泳文,邓春健.制药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中应渗透清洁生产理念与技术[J].化工高等教育,2005(3)24-25.

第8篇:应用化学专业认知范文

关键词:文化产业发展;传媒人才;传媒教育;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7-0038-03

一、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对传媒人才需求调查报告的背景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建议》中指出,要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创造出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建议》指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强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演艺娱乐、数字内容和动漫等重点文化产业,培育骨干企业,扶持中小企业,鼓励文化企业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和重组,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2]。根据这一系列精神, 河北省委、省政府做出了积极发展我省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建文化大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战略决策。目前,我省文化产业增速加快,但整体上处于起步阶段,总量和规模偏小。我省正在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传媒业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内容,其发展程度决定了能否做大做强河北文化产业。培养试销对路的传媒人才,对促进传媒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应对市场变化对传媒专业和课程及时进行调整和优化, 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优化“宽基础、活模块”的教学体系,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途径, 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河北省新升本科院校传媒专业建设发展研究”课题组历时一年,采用问卷调查、座谈、深度访问、抽样调查等方法, 对我省660家具有文化产业性质的企事业单位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共采样660个,收到有效问卷641份。现将调查的结果汇总如下。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此次调查涉及我省石家庄、邯郸、衡水、唐山、廊坊、秦皇岛、保定、张家口、承德、邢台、沧州11个地级市660家具有文化产业性质的企事业单位 。调查内容涵盖了传媒人才的需求情况、用人单位对传媒人才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用人单位对传媒专业的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培养目标等方面的要求。

(一)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主要为单位负责人( 主管人力资源方面的) 或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他们普遍素质较高,对传媒人才的现状、特点和需求有比较客观和深刻的认识,更加关心传媒专业人才的素质和能力, 对该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能力和知识的要求有较深刻和独到的见解, 也是传媒人才引进和考核的主要决策者。

(二)研究方法

从2010年10月份开始,到2011年9月结束,历时一年,我们课题组采用问卷调查、上门访问等方法,对分布于全省的660家具有文化产业性质的企事业单位、三资企业、私营企业的人事部(人力资源部)进行了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660份,收回有效问卷641份,回收率97.1%。

三、调查统计结果

(一)传媒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

通过对调查所获数据进行统计我们得知:传媒人才已成为现阶段我省热门岗位之一,日趋呈现出年轻化、知识化、职业化的倾向。被调查者83.7%认为我省文化产业发展对传媒人才有长期稳定的需求,且需求较大,需求人数每年大约为5人到10人。传媒从业人员的学历全部在大、中专层次以上,其中:大、中专占42.1%,本科占46.2%,研究生及以上占11.7%。不难发现,传媒专业求职人员的学历层次近年来呈现明显攀升之势。大多数传媒从业人员安于工作,定位感很强,且有职业危机意识,注重增强自身的职业素质、职业技能。

(二)单位对传媒专业人才能力和素质的要求

从总体情况来看,对传媒人才的能力要求基本上呈现出综合性、全面性、技能性的态势。目前,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较高,那种具有较高人文素质和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政治理论修养,任劳任怨,具有一定团队精神和交际能力的多面手型的传媒人才,最受用人单位的好评和欢迎。

41.9%的被调查者认为传媒专业毕业生计算机能力应达到计算机应用初级,32.6%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达到计算机应用中级水平,18.1%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达到计算机初级程序员水平,7.4%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达到程序员水平。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传媒业的飞速发展,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是现阶段对传媒毕业生的基本要求。除了一些特殊的工作岗位对计算机的应用能力要求较高外,传媒产业的大多数岗位对计算机的应用能力要求并不高,仅具有初步的操作技能即可胜任。100%的被调查者认为传媒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62%的被调查者对传媒专业的毕业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认为应达到英语六级及以上的水平。

被调查者认为传媒专业学生最需要培养的依次为实际操作能力(29.8%)、创新能力(28.1%)、复合型知识结构(20.5%)、团队合作能力(15.2%)、沟通能力(5.1%)、吃苦耐劳态度(1.3%)。不难看出,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复合型知识结构对于传媒专业的毕业生来说尤为重要,这为高校传媒专业建设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

86.9%的受访者认为新引进的传媒专业人员普遍存在“上手快后劲不足”的问题,而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依次为缺乏创新能力(43.6%)、自我学习能力不强(35.1%)、缺乏进取精神(18.1%)、理论水平低(3.2%)。受访者普遍认为行业对传媒专业毕业生最重要的素质要求是职业道德(42.4%)和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态度(40.7%)。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传媒业的发展日新月异,这需要传媒从业人员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不断地学习、完善自我,同时对于职业素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应引起高度重视,绝不能忽略。86.5%的受访单位定期对内部员工进行培训或正在考虑这一问题。72.1%的被调查者认为培养一名熟悉业务的员工大概需时六个月-一年。通过调查不难发现,高等教育作为一个基础,在教授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同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比如创新能力、学习能力,这为高等教育传媒专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不但要培养学生掌握技术、具备实际的操作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这将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尽快地适应职业要求做好充足准备。

(三)传媒专业的课程设置及实践环节

86.7%的受访者认为传媒知识重要,81.2%的认为人文基础知识重要,72.8%的认为艺术专业知识重要,69.3%的受访者认为这三类知识都很重要。作为传媒专业的毕业生,本专业专业知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有近7成的人认为人文基础知识和艺术专业知识与传媒专业知识同样重要,这充分说明了传媒专业的特点。市场需要上手快更需要后劲足的人才,单纯的传媒专业知识只能培养学生上手快,而人文基础知识和艺术专业知识则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提供助力,对于培养一位优秀的传媒毕业生来说,这三类知识缺一不可。

传媒专业的实践性非常强,所有的受访者都认同这一观点。在实践性教学环节哪些方面需要加强的问题上,59.7%认为教学实践周的安排、假期实践、与理论教学全面结合、毕业设计这四个方面均需要加强。技术应用型人才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形成,都表现出对工作情景、工作环境的强烈依赖,因此对于这类人才的培养,需要较多的实践教学。尤其是传媒专业,其工作性质决定了面对人群多、广、杂,工作的场所和环境变化较大,每次工作都有新的内容、都将面临新的挑战。因此,在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该突出感性,以情景教学、案例教学、亲手操作等方式,使学生尽可能多地获取职业信息,培养岗位角色的感觉,以缩短将来就业的磨合期。

(四)对我国传媒教育的总体看法

经调查了解得知,92.6%的受访者对目前我国传媒教育的总体状况并不看好。76.3%的人认为中国传媒教育缺乏政府宏观引导;67.8%的认为师资匮乏、教师素质低,65.3%的认为缺乏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35.1%的认为教学质量差、课程设置存在很大问题. 这无疑为当前传媒专业的教育敲响了警钟,优化教学体系、深化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

四、思考与建议

通过调查,较为细致地掌握了河北的传媒业(文化产业)对传媒人才的需求及素质要求,也为高校传媒教育的发展提出了积极的建议。这促使我们深入思考市场需求,加快传媒教育改革的步伐。

(一)优化课程体系,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传媒专业要求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实践教学,成为传媒专业的一大特点。实践教学强调连续性和渐进性,建立课堂实验、假日实习、专业实习梯级实践体系。专业课程的教学必须将实验、实习放在重要的地位。重视实验室教学,加大实验课程,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每逢双休日、“五一”、“十一”黄金假日以及寒假和暑假,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专业实习和其它实践活动。通过这样的小实习,认识了社会、认识了自己以后所从事的工作和事业,更为实践的第三个阶梯——专业实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专业实习是对学生在校学习知识的总检阅,是学生从业的试验场,也是传媒专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一道必经之路。通过一系列的梯级实践体系,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

(二)推进教学改革,探索“宽基础、活模块”的教学体系

传媒专业培养目标是使毕业生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因此, 教学体系可分为综合素质教学模块、专业理论知识教学模块和实践技能训练模块。坚持培养人文基础素养、艺术素养,专业理论知识教育与实践技能训练并重,把实践技能训练有机地融入各教学环节,强化学生实际动手的操作能力,使学生成为“上手快后劲足”的传媒人才。

(三)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要完成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任务,必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改革发展之路。”因此,传媒专业应紧跟现代传媒业发展动态,不失时机地将一些新理念和新知识引进课程教学,提高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同时,加大培训师资力量,要求讲授实务课程的教师具有丰富的业界经验,积极开展对外服务;围绕专业建设、课程优化积极开展教研和科研活动,鼓励教师申报或参与科研教研课题,发表学术论文,鼓励教师到实践单位进行挂职锻炼,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良性循环。

(四)探索传媒专业学生“三结合”培养原则

社会的发展对于传媒人才提出了“三结合”的要求:即文理科结合、艺术与技术结合、理论思维与动手能力结合[4]。为此,应彻底打破目前各院系各自为政的课程安排与教学状态,从课程设置入手,真正将具有人文、艺术、技术不同属性的课程有效组合为一个专业整体,切实构建人文、艺术、技术三位一体的专业结构平台,才能培养出真正为社会所用的高等传媒专业人才,这才是高校传媒专业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R].华宏MBA,.

[2]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R].新华网,2010-10-27.

[3] 周济.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 办让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在第三次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R].2006-04-28.

[4] 杨红莉,张海馨,田建恩.论新升本科院校传媒专业建设现状与发展路径[J].衡水学院学报,2010(2).

附: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对传媒人才需求调查问卷

您好!为了更好地贯彻“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了掌握当今社会对传媒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以及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特点,“河北省新升本科院校传媒专业建设发展研究”课题组特制定此调查问卷表,以明确传媒专业学生的培养定位,以利于改造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整体优化培养方案,拟定该专业的办学思路。请您认真并如实填写以下问题,谢谢您的支持。(说明:本次答卷仅作为课题组对传媒专业市场调研所用,没有任何商业用途。)

1.贵单位的性质

A新闻媒体 B影视制作公司 C广告公司 D图书出版机构 E文化传播公司 F教育院校 G培训机构 H其他

2.人才需求情况

(1)今后三年贵单位对传媒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

A有需求,如有需求,人数为 5-10人 B无需求 C不确定

(2)近三年录用的传媒人才的学历要求为

A中专以下 B大、中专 C本科 D研究生及以上

(3)您认为我省文化产业发展对传媒人才的需求如何

A人才紧缺 B有长期稳定需求 C短期需求较大 D需求一般

3.能力相关问题

(1)传媒专业毕业生计算机能力应达到

A计算机应用初级 B中级 C计算机初级程序员 D程序员

(2)传媒专业毕业生外语能力应达到

A英语四级 B英语六级 C无所谓

(3)您认为传媒专业学生最需要培养的是

A复合型知识结构 B创新能力 C实际操作能力 D团队合作能力

E管理能力 F吃苦耐劳态度 G外语能力 H外向性格特征

I专业技能 J行业资历 K沟通能力 L人脉关系 M其他

(4)贵单位新引进的传媒专业人员是否普遍存在“上手快后劲不足”的问题?

A 是 B 否: 若选此项请直接跳至3(6)题

(5)您认为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A 理论水平低 B自我学习能力不强 C 缺乏进取精神

D 缺乏创新能力 E 其它

(6)贵单位是否计划定期对内部员工进行培训?

A 是 B否 C 正在考虑

(7)要成为一名熟悉业务的员工大概需时

A 三个月以下 B三个月~六个月 C六个月~一年 D一年以上

4.素质相关问题

(1)行业对传媒专业毕业生最重要的素质要求是:

A职业道德 B专业知识 C身体素质 D心理素质

E工作效率 F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态度

(2)素质教育需加强哪些环节:

5.课程相关问题

(1)你认为哪类知识重要(可多选)

A人文基础知识 B传媒专业知识 C艺术专业知识 D其它相关知识

(2)目前急需掌握哪些课程

A传媒历史 B大众传播学 C新闻采访与写作 D广播电视制作

E电子商务 F编辑出版学 G市场调查与预测 H人力资源管理

I广告文案写作与策划 J网络编辑与实务 K营销策划

L文化创意 M公关关系 N其他

(3)你学过的哪一门专业课现在最有用:

(4)现在传媒专业需增加哪些课程(根据本人工作需要填):

6.实践环节问题

(1)实践性教学环节哪些方面需要加强

A教学实践周的安排B假期实践C与理论教学全面结合D毕业设计

7.其他

(1)您认为中国传媒教育的总体状况是

A师资匮乏,教师素质低 B缺乏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C教学质量差,课程设置存在很大问题 D缺乏政府宏观引导 E发展良好

(2)贵单位对当前传媒专业设置及培养目标的要求及建议:

(3)贵单位是否有意愿与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和员工培训等方面进行合作?

A 有 B可以考虑 C 暂时未考虑

(4)若有与高等院校合作的意向,贵单位选择合作学校时主要考虑以下哪些因素?

A 学校声誉 B 教学环境和硬件设施 C 专业建设水平和特色

第9篇:应用化学专业认知范文

1研究对象

1. 1教师:承德护理职业学院,承德医学院,唐山职业技术学院3所学校的所有高职护理专业的基础课和护理专业课的60名教师。

1. 2护士:承德附属医院、承德市中心医院、唐山市医院、承德中医院、承德市妇幼保健医院、滦平县医院、滦平县中医院、丰宁县医院、隆化县医院、隆化县妇幼保健医院、隆化张三营镇医院等不同临床科室的80名护士。

2研究方法

2. 1文献调查法:通过文献调查法,了解有关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大纲研究,根据2007年新一轮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根据国家高职高专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以及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高职护理专业培养目标,以精练、实用为特点必需、够用为原则,走访学校生物化学、其他基础课和护理专业课资深教师,共同研究。确定高职护理专业36学时生物化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分配。

2. 2访谈法:走访上述学校的生物化学和其他基础学科的资深教师,确定生物化学本学科和后续课程需要的内容及其使用情况;广泛调研上述各医院,对护理人员的培养要求,确定生物化学中岗位需求的内容及利用率,调整课程设置。

2. 3行为研究法:根据上述确定的36学时生物化学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分配及访谈结果和车龙浩、赵汉芬,李宗根分别主编的教材,编制:高职涉外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内容及本学科和后续学科需要情况调查表(教师用卷)和高职涉外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内容及临床应用情况调查表(护士用卷)。调查表中频繁应用指每月应用6次,常用指每月应用3 -5次,偶尔应用指每月应用2次。

2. 4问卷调查法:向上述3所学校的高职护理专业的基础课和护理专业课的教师共60人,发放高职涉外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内容及本学科和后续学科需要情况调查表(教师用卷);向上述11所医院不同临床科室的护士80人,发放高职涉外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内容及临床应用情况调查表(护士用卷);无记名填写、三天之后回收,有效卷分别为58份和75份。

3结果

70%以上的护士和教师认为蛋白质、核酸、酶的结构与功能;维生素概念、分类、命名、生理功能及其与辅酶;水的摄入与排出;钠、钾、钙的代谢;酸性物质、碱性物质的来源;生物转化的概念与意义;胆汁酸生理功能这些知识点频繁使用。60%以上的教师和护士认为血糖与糖尿病;血脂和高脂血症;氨代谢与肝性脑病;水的生理功能;电解质的生理功能;酸碱平衡调节;黄疸等常用。50%以上的教师和护士认为糖代谢、脂代谢、氨基酸一般代谢、血红素代谢过程;酸碱平衡生化指标;常用肝功能检查与物质代谢的联系等知识点偶尔应用。50%以下的教师和护士认为生物氧化和核酸代谢与蛋白质生物合成的知识点偶尔应用。

4讨论

4. 1 70%以上的护士和教师认为蛋白质、核酸、酶的结构与功能等知识点频繁使用,是因为蛋白质、核酸、酶、水,无机盐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与其它基础课和临床有着密切的关系;维生素与临床和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尤其是维生素的分类、来源、生理功能、缺乏症及构成的辅酶,由于酶的结构与功能与临床联系较多,故酶的概念、特点、酶原、同工酶内容,编写大纲时作为掌握内容,教材中作为精编内容。

4. 2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再加上社会等因素,三高病人、心脑血管病人越来越多,所以60%以上的教师和护士认为血糖与糖尿病;血脂和高脂血症;氨代谢与肝性脑病等知识点常用,把这些内容作为学生熟悉内容。

4. 3 50%以上的教师和护士认为糖代谢、脂代谢、氨基酸一般代谢、血红素代谢过程等知识点偶而应用,这就要求代谢过程简明扼要地编写,要求学生懂得重要步骤和结果能满足后续教学即可,作为了解内容。

4. 4 50%以下的教师和护士认为偶尔应用生物氧化和核酸代谢与蛋白质生物合成的知识点删除。

4. 5结论及研究成果

4. 5.1结论:调查结果可以作为高职涉外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大纲和校本教材的编写依据

4. 5. 2研究成果

4. 5. 2.1编写高职涉外护理专业18学时的生物化学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分配表及要求。

4. 5. 2. 2编写相应的校本教材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