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企业文化的贡献范文

对企业文化的贡献精选(九篇)

对企业文化的贡献

第1篇:对企业文化的贡献范文

内容摘要:本文探讨了对科技企业家人力资本贡献率的测量,认为科技企业家人力资本贡献率由基准贡献率和奖励贡献率构成,基准贡献率运用层次分析法来进行评估,奖励贡献率根据企业EVA业绩评价方法来确定,并探讨了测量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科技企业家 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贡献

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技术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正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的政治、经济利益格局。在科技企业中,人力资本在企业财富创造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人力资本――知识、技能、经验等,对企业价值创造的贡献非常大。而企业家人力资本在把握市场机会,开拓市场,引导和制定企业技术创新方向等方面,对科技企业的成长发展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本文探讨了科技企业家人力资本贡献测量方面的相关问题。

科技企业家人力资本

企业家(Entrepreneur)一词源于法语,最初是指“领导军事远征的人,后来扩展到从事冒险活动的人”(刘光照,2000)。法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坎梯龙首先将企业家概念用于经济学中,他在《商业概览》一书中首次将企业家定义为承担经营风险的人。1838年,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中认为,企业家应该具有预测市场需求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等,使交易费用降低,发挥企业替代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

企业家人力资本是在人力资本理论的基础上,依据资本的非同质性假设,提出人力资本的层次性,企业家人力资本就是位于人力资本最高层次的部分。简单来说,企业家人力资本就是指为了实现企业经营目标,企业家所具有的个人素质和各种能力的总和。

科技企业家人力资本作为一种特殊人力资本,不仅具有一般人力资本的特征,还有以下一些特性:

价值难以准确度量。科技企业家的努力程度、经营管理能力、风险态度等,难以用量化考核指标来衡量。其经营业绩,由于企业经营中面临的多种不确定性,很多因素非科技企业家所能控制,因此也无法准确反应科技企业家的价值。

科技企业家人力资本在科技企业中具有绝对的重要作用。科技企业家是科技企业的创业者和主要的风险承担者,是企业利益体的核心,也是科技企业不断进行创新的推动者和实践者。首先,科技企业家是科技企业科技成果商业化的领导人,能够正确把握科技和市场的发展趋势,实现先进技术和市场需求之间的有效结合。其次,科技企业家利用自己优秀的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实现创业起步,使企业更重视人力资本的作用,更愿意投入更多资金培养后备人才,使企业始终保持技术的先进性和创造性。

科技企业家人力资本贡献率分析

科技企业投入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后,能否实现有效的结合,通过经营能否实现增值或增值多少,基本上就取决于企业家的经营管理能力了。企业家经营管理能力的大小,是一个不易确定的值,通常用一系列模糊指标来判断,诸如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组织领导能力、计划决策能力、创新能力、风险能力、社交能力等。而企业的经营业绩通常作为衡量企业家经营管理能力的大小的综合性指标。

本文将科技企业家人力资本贡献率分为两部分,一是基准贡献率,可以理解为科技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价值存量,或者是科技企业家人力资本要求的最低期望收益率。二是奖励贡献率,表示企业的经营业绩超过同行业基准收益或者超过股东、董事会提出的期望收益,而由科技企业家人力资本获得的价值增量。

科技企业家人力资本贡献率测量

科技企业家人力资本贡献率λ由基准贡献率和奖励贡献率构成,两部分贡献率由不同的指标来确定。基准贡献率由科技企业家所具备的个人能力来决定,它通过一系列能力评估指标来进行评估;奖励贡献率由企业经营管理业绩来评定,主要根据企业EVA业绩评价方法来确定。

(一)基准贡献率的确定

科技企业家人力资本价值存量的大小,表示的是目前科技企业家所具备的经营管理能力的大小,这不是一个可以十分精确计量的问题。因此,需要考察影响科技企业家经营管理能力的诸多主观性指标,对科技企业家经营管理能力的大小进行模糊计量。

层次分析法是对一些较为复杂、较为模糊的问题作出决策的有效方法,它特别适用于那些难以完全定量分析的问题,其基本思想是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各个组成因素,并将这些因素按支配关系分组,从而形成一个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层次中诸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然后综合人的判断以确定决策诸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总排序。

层次分析法运用的关键和难点是确立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标权重。本文认为科技企业家的人力资本价值存量评估应包括以下指标(邓勇莉,2005;王小琴,2007):

一是个人品质,包括个人的社会道德与职业道德、个人信誉、个人魅力与形象、个人的竞争意识等。

二是个人能力,包括领导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风险承受能力、沟通能力、业务与技能等。

三是个人学识,包括个人学历、各种知识水平、学识适用本职程度等。

四是身心状况,包括年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

首先由专业的人才测评专家和测评机构对以上指标进行两两比较,构造出判断矩阵,运用层次分析法原理得出各指标的权重,然后由董事会、人力资源部门、员工代表、专业的人才测评机构组成测评小组,按照以上指标考察科技企业家,进行评分。评分可分为五个等级,分别赋分5、4、3、2、1。然后将所有评分加总平均或加权平均,得到各指标的评分,分别乘以各指标权重,加总得到企业家的评分,再除以最高的等级赋分5,即为科技企业家的基准贡献率,即:

λ基=W•P/S

式中:λ基:基准贡献率,W:权重向量,W=(w1 w2…wn-1 wn),P:为评分向量,P=(p1 p2 ... pn-1 pn)T,S:最高的等级赋分。

(二)奖励贡献率的确定

评价企业经营管理业绩的绩效评价指标比较多,其中经济增加值是一种新型的公司业绩衡量指标,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公司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价值,由于在许多著名公司中的成功运用而备受瞩目。

EVA(Economic Value Added,经济增加值)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评价指标(Measurement)、管理体系(Management)、激励制度(Motivation)和理念体系(mindset)等四个体系,通称为4M体系,在企业业绩评价中具有其他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管静,2007;周苏娟,2007):

第一,真实反映了企业经营业绩。用EVA进行业绩评价比用常规的销售收入、会计利润或股票市值等指标进行业绩评价能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第二,建立在EVA基础上的激励制度使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利益取向趋于一致,有助于避免决策次优化。第三,在对营业利润进行调整后计算而得到的EVA,能最大限度地剔除会计信息失真的影响。第四,更加注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EVA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鼓励企业的经营者进行能给企业带来长远利益的投资决策,如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人力资源的培养等等,这样就能杜绝企业经营者短期行为的发生,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第五,EVA体现了一种新型的企业价值观。EVA为经营者提供了一个考察企业的新角度,可以为企业业务的经济规律有一个更清晰的了解,使他们能够做出更好的决策。第六,EVA指标简单清晰,目标明确,易于应用。

EVA理论有两个基本假设:一是一家公司只有所获得的资本回报超过资本的机会成本时才是真正盈利的;二是只有当公司的管理者为其股东所做投资决策的净现值(NPV)为正值时才会创造财富。

从计量上看,EVA是指调整的税后经营利润减去该公司现有资产经济价值的机会成本后的余额,它通过度量剩余收益来对企业的经济状况进行全面综合性的衡量。计算公式为:

EVA=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投资额×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

当EVA>0时,说明企业增加了股东的原有价值;当EVA=0时,说明企业维持了股东的原有价值;当EVA

按照业绩来考察企业家人力资本的奖励贡献率λ奖,首先就应该考察企业的EVA值。显然有:

当EVA≤0时,奖励贡献率λ奖=0,当EVA>0时,0

奖励贡献率的下限为零,这是显然的。下面探讨一下它的上限的确定。

首先,λ=λ基+λ奖

假设在第t期,科技企业人力资本总价值为HVt,科技企业家人力资本贡献率HV1为基准贡献率λ基,则有

HV1=λ基•HVt,HV2=(1-λ基)•HVt。

在第t+1期,企业的EVA>0,企业人力资本总价值达到HVt+1,HVt+1>HVt,科技企业家人力资本贡献率在基准贡献率的基础上,增加一部分奖励贡献率λ奖,因此有HV1′=(λ基+λ奖)•HVt +1,HV2′=(1-λ基-λ奖)•HVt +1。

科技企业的新增价值是由企业家和全体员工共同创造,科技企业家人力资本价值提升的同时,科技企业员工人力资本HV2价值亦得到提升,因此有

HV2′>HV2(1-λ基-λ奖)•HVt +1>

(1-λ基)•HVt

如果第t+1期有新员工加入,企业新增价值中还应先扣除这部分,再进行比较。

(1-λ基-λ奖)•(HVt +1-HV新)>(1-λ基)•HVt,其中HV新表示第t+1期新加入员工的人力资本价值,可以参照初期同岗位绩效或相似岗位绩效的老员工的人力资本价值加以计量。由

因此,科技企业家人力资本价值的奖励贡献率λ奖的取值区间为

举例说明:某科技企业2004年的人力资本总价值为320万元,2005年为420万元,经权威人士和机构评估,该科技企业家人力资本在该企业人力资本价值中的贡献所占比重为0.3,2005年新招2名研发人员和1名销售人员,根据同岗位绩效老员工人力资本价值的测算,新员工人力资本价值为20万元。根据以上公式,可得该科技企业家人力资本奖励贡献率上限为:

因此,2005年该科技企业人力资本价值评估中,该科技企业家人力资本奖励贡献率应在区间(0,0.133)内确定。

综上,在知识经济时期,各国科技企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业已成为国家强盛与否的标志。人力资本作为科技企业快速发展的第一要素,需要正确评估人力资本的价值。科技企业家人力资本作为一种特殊人力资本,价值难以准确度量。但科技企业家人力资本在科技企业中具有绝对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对科技企业家人力资本的贡献测量做了一点探讨,认为科技企业家人力资本贡献率由基准贡献率和奖励贡献率构成,基准贡献率测量科技企业家的人力资本存量,运用层次分析法来进行评估;奖励贡献率考察科技企业家人力资本增量,根据企业EVA业绩评价方法来评估确定。

参考文献:

1.刘光照著.中外文化案例[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2.邓勇莉.企业管理型人力资本价值评估体系的建立及应用.硕士论文,2005

3.王小琴.高科技企业科技人才评价与激励[J].科研管理,2007.3

第2篇:对企业文化的贡献范文

【关键词】:社会贡献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社会贡献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企业的社会贡献能力的直接表现形式,它有助于外部人认识和了解企业的社会贡献能力大小,它起到了连接企业和外部人的桥梁作用,那么如何建立有效的社会贡献能力评价指标将成为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因此,本文从社会贡献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前提、特征和设计原则三方面展开了探讨。

1.社会贡献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前提

建立有效的社会贡献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前提是要明确评价主体。企业的社会贡献能力的大小深受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关注。对企业社会贡献能力进行评价的评价主体就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企业利益相关者有:现在和未来的股东、银行家和其他债权人、政府、企业管理人员、现在的和未来的雇员等等。对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企业社会贡献能力的评价应有所不同,有不同的侧重点。明确了社会贡献能力的评价主体,在设计社会贡献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时,才能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确定不同的评价目标,分别设计不同的适合相应层次需要的评价指标体系。

2. 社会贡献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特征

认识和理解社会贡献能力评价指标所具备的基本特征是解决如何建立有效的评价指标的关键环节。具体来说,社会贡献能力评价指标应具备如下特征:

第一,可操作性。可操作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社会贡献能力评价指标必须是具体的,指标指向特定的工作目标;它必须是可度量的,即指标能够被数量化或行为化;它必须容易取得,即能够从大量经验数据中方便的取得相关的信息;它是现实的,即指标是实实在在的,能够观察得的或能够被证明的。它是可实现的,即在付出努力后这些指标能够实现;避免把目标定得过高或过低;它是有时限的,即指标带有一定的时效性。因此,即便社会贡献能力评价指标具有可理解性,但不具备可操作性,那对企业和外部人而言仍然是毫无意义的。故可操作性是社会贡献能力评价指标的必备特征。

第二,相关性。它是一方面指社会贡献能力评价指标应与企业经营战略目标、战略管理要求以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保持等的评价相关。故它能体现企业经营战略经营目标的实现状况,为企业经营战略管理提供所需的相关信息。另一方面来说,它是指社会贡献能力评价指标能够充分体现相关各方的利益,毕竟涉及到的不光是国家和社会团体等等服务对象。因此,社会贡献能力评价指标应该具备这一重要特征。

第三,可理解性。它是指社会贡献能力评价指标能够容易被执行者和外部人理解和认识。难以理解的指标必然会导致执行者和外部人给出对企业财务能力的错误评价和认识,必然不能将企业和外部人有效的联系起来,不能起到桥梁作用。因此,可理解性是社会贡献能力评价指标所具备的首要特征。

第四,层次性。它是指社会贡献能力评价指标间是联系的,并非杂乱无章的。由于服务对象及要求的重点不同,使得社会贡献能力评价指标呈现一定程度的层次性。进一步而言,服务对象有国家、社会团体和员工等等,它们之间的地位和重要性以及对它们所起的作用不同,就造成社会贡献能力评价指标在反映对它们所做的贡献就要区别开来,故就会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因此,社会贡献能力评价指标应该具备这一重要特征。

3. 社会贡献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结合以上对社会贡献能力评价指标的特征分析,现代企业社会贡献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造,应以现代企业理财的主题为核心,围绕企业财务经济分析的目的,设计一套客观的、能完整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理财能力的社会贡献能力指标休系。因此,建立社会贡献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原则如下:

第一,遵循简便实用原则。结合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的要求,社会贡献能力评价指标的设计应有利于重点披露对企业财务能力有重要影响的事项。如果不加以筛选,势必造成指标个数的庞大和复杂,反而违背了成本效益原则,不利于企业和外部人对企业社会贡献能力的理解和认识。因此,社会贡献能力评价指标的设计应在充分揭露企业财务能力的前提下尽量做到少而精,其经济内涵应当简单明了,计算指标应该与会计核算口径保持基本一致,以便于计量和计算。就每项具体指标而言,其分子项和分母项经济内涵应该有紧密联系,在计算口径上保持一致和可比。

第二,遵循成本效益原则。结合可操作性要求,社会贡献能力评价指标本身就要讲求成本效益问题,尽管有些指标很有用处,但如果获得该指标所花费的成本高于所获收益,那么一般来说,应该舍弃这类指标,转而用其他成本较低的替代指标或类似指标。因此,在设计社会贡献能力评价指标时要在遵循成本效益总原则的基础上,来衡量和取舍指标的有用性。

第三,遵循服务企业理财主题原则。结合相关性的要求,现代企业的理财主题是企业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增值性的统一。由此,社会贡献能力评价指标的设计也应该服务于这个理财主题,不能脱离这个主题,完全服务社会,否则便成了非盈利组织,也就称不上什么企业组织。因此,社会贡献能力指标需要围绕企业的理财主题进行构建,使得企业的社会贡献能力指标不仅能够体现企业的社会价值,还能够体现企业的整体价值,最终能够把企业的社会价值与企业的整体价值统一起来。

第四,遵循服务不同对象原则。结合层次性要求,与企业利益相关的单位或个人都想了解企业的社会贡献能力信息,但不同的单位或个人对于企业社会贡献能力信息的关注又有一定的差别。国家关心宏观经济管理,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国民经济的有效发展,故而国家更多关注企业整个社会的价值创造和耗费的贡献大小,比如,企业对资源有效利用率和节约率、企业保护环境的投入率以及企业创新能力的大小等。社会团体和相关个体更多地关注企业对自身价值增长的贡献。比如,自身收入的增加比率和个体能力的提高等,由此,社会贡献能力评价指标要遵循不同对象原则加以构建。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一切与企业利益相关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企业社会贡献能力分析的需要。

4总结

综上所述,依据社会贡献能力指标自身所具有的特征,遵循相关的设计原则来建立社会贡献能力评价指标提,就能使建立的社会贡献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时,由于社会贡献能力评价指标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企业内外环境发生的变化会暴露出它的缺陷,使它的实用性受到挑战。因此,企业要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对社会贡献能力评价指标进行适时动态的调整。

参考文献

1. 王化成,刘俊勇。企业业绩评价模式研究[J]。工业企业管理(人大复印资料)。2004(7)

第3篇:对企业文化的贡献范文

从PDCA最一般性管理原理来讲,当然,如果更进一步地讲,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ISO/IEC)将管理体系标准制定概括为高层次结构七个要素,即以后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ISO/IEC)的任何管理体系标准都应遵循的核心结构和要素。包括组织的背景(Context of organization)、领导力(Leadership)、计划(Planning)、支持(Support)、运行(Operation)、绩效评估(Performance Evaluation)和改进(Improvement)。

如果简洁地理解的话,组织的环境就是通过组织的内外环境分析来确定要管理什么。领导的核心就是确定管理目标,计划就是制定管理措施,支持就是统筹管理资源,运行就是运用管理资源落实管理措施的核心管理过程,绩效评价就是管理结果,改进就是管理提升。这样也就形成了最基本的管理循环。那么在这个管理循环的每个环节上通行的管理原理应该都可以根据企业管理实际加以运用。

本文所探讨的是,从特殊性的角度来看,一个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要顺利运转的话,在这七个核心要素上,需要遵循什么样的社会责任管理原则或者原理呢?那么按照对这七个要素,分别要遵循什么样的原理或者参考怎样的原则或者方法,才能开展得好社会责任管理呢?从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要素来看,如果每个要素考虑一个原理,大概至少有七大原理需要考虑:责任三层次原理(管理内容)、综合价值创造原理(管理目标)、共同有差别原理(管理措施)和透明开放原理(管理资源)、利益相关方参与原理(管理运行)责任竞争力原理(管理结果)、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原理(管理改进)。

原理一 责任三层次原理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第一个要考虑的是要管理什么的问题。一个企业的决策和活动会带来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是一个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基础,也是开展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基础。简单地讲,影响就是责任。那么这种影响是什么呢?是对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诉求或者期望的影响。

这种影响也是有层次的,如表一,第一个层次的影响是体现在法律层面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可以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条款和思路来判断企业对相关方的合法权益和诉求的影响,也反映的是社会对企业的遵守法规的最为普遍的社会期望;第二个层面是体现在道德层面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从道德层面来判断企业遵循道德以及尊重\营所在地风俗习俗的情况,反映的是社会对企业的符合道德伦理的层面的普遍期望;第三个层面的影响是超越社会普遍期望的,既包括法律层面的也包括道德层面的普遍期望,或者说是既没有法律层面要求的,也没有道德层面要求的,这种影响体现和反映的是社会进步的先进要求或期望。

同三个层面的影响相对应,可以用三个层次的社会责任来对应。与第一个层次的影响对应的企业必尽责任,是企业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也是一个企业最基本的社会责任。这是企业必须要做的,不是想不想,愿不愿意的问题。与第二个层次的影响相对应的是企业应尽责任,体现在应该要做的。企业做不好可能没有法律责任,但是会受到公众社会舆论的谴责。与第三个层次影响相对应的是企业愿尽责任,是企业自愿的追求,既没有法律的要求也没有社会的普遍期望。企业不履行既不会有法律上的制裁,也不会有道德上的责难,完全是企业一种自我的追求1。同时三个层面的社会责任体现出不同的风险和机遇,必尽责任履行的好坏是和这个企业的法律法规风险规避与否相关的,应尽责任管理的好坏是与企业的稳健运营与否相关,而愿尽责任管理的好坏是与是否创造企业差异化的竞争优势相关。

从管理体系不断改进的原理出发,我们还可以看到,这三个层次的责任是有梯次的。由必尽、应尽到愿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要求是不断上升的,而转化却是逆转方向的,也就是说,愿尽责任在一定的时期后,可能转化为应尽责任,而应尽责任在一定的时期后会转化成必尽责任。如果把三个层次责任能进一步指标化,变成必尽责任指标、应尽责任指标、愿尽责任指标,就可以用来评估一个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如何,也可以评估企业的一个职能部门管理社会责任如何,还可以评估一个员工在其岗位上落实社会责任具体情况如何。

责任三层次原理是一种结构性的分析方法,它可以帮助企业根据内外部环境,分析企业的决策和生产经营活动所带来的影响,评估影响所处的层次,以及每个层次影响所带来的风险和机遇。由此可以确定在一定时期内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题。责任层次的划分把社会责任的理念和认识具体化了,按照这个层次把责任指标化,还可以在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不断改进过程中,直接用于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评价。

原理二 综合价值创造原理

紧接着企业社会责任管理要考虑的问题是管理目标问题。在运用三层次分析方法来衡量进行了企业的决策和活动所带来的影响分析,企业必尽、应尽和愿尽责任的衡量评估,以及机遇和风险分析之后,确定企业的履责主题之后,就是制定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目标了。简单地说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直接目标就是根据综合价值创造的原理确定企业经济、社会和环境价值创造目标。

1980年,英国学者艾尔金顿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个有代表性的理论:经济、社会和环境“三重底线”理论,它包括两层含义,一个是“三重”,一个是“底线”。“三重”是指企业负有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责任。“底线”是指这三个责任都是有底线要求的。企业不能突破底线,如果突破底线,就是不负责任的企业。经济底线就是不亏损。环境底线责任是满足环境指标和要求,废气、废物、废水排放要在国家环境能承受的总量范围内,要符合每个行业的标准,法律法规规定的基本要求。还有对社会更多利益相关方的责任底线,如企业对政府的责任,体现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包括纳税等。对员工的责任,比如要跟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合同中的工资标准不能低于国家有最低工资标准,还有五险一金等。

企业社会责任有三大责任,经济、社会、环境,都有底线规定,突破了底线就会成为不负责任的公司。但仅仅符合底线是不够的,在此基础上,努力寻求在底线责任之上经济、社会和环境责任三方面的目标平衡。在GRI《全球可持续报告指南》中, 进一步明确为企业(组织)可持续性发展包括经济、环境和社会三个方面的绩效指标。从国际范围来看,创造经济社会环境综合价值也已成为领先的企业追求目标。如表二在韩国电力2011年可持续发展报告2中,经济、社会和环境综合价值创造目标已成为该公司2005到2020的长期发展目标基本内容。

在2010年国务院国资委关于中央企业“十二五”和谐发展战略中,明确将综合价值创造能力提升作为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三大目标之一。尤其2008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提出的每股社会贡献值概念,从价值量化的角度让上市公司披露对利益相关方的综合价值创造情况。

上市公司企业要年报报告,其每股盈利反映的是企业对股东的责任,体现的是对股东和投资人的诉求。但是对其他利益相关方的责任如何体现呢?(每股)社会责任贡献值则可体现出对更多利益相关方的诉求和利益。每股社会贡献值就是每股盈利,加上对其他相关方的价值创造(如对员工责任、对国家税收贡献、对金融机构利息、公益慈善捐赠等),同时减去价值负创造(欠环境治理、欠员工的工资福利等)。这成为一种新的衡量标准。中国中铁的每股社会贡献值是这样计算出来的:每股社会贡献值=企业社会贡献值/总股本 。而企业社会贡献值=盈利贡献+税费贡献+债息贡献+雇员贡献+公益贡献+其他贡献-环境负贡献-安全质量负贡献-其他负贡献。3

槭裁匆计算每股社会贡献值?因为仅仅凭每股盈利来引导投资人是不够的,两个公司每股盈利都一样,但公司对相关方的责任行为和绩效贡献可能不一样,对社会的贡献值也不一样。每股社会贡献值是对企业价值的更全面衡量,既引导投资者负责任地投资,也引导企业创造综合价值贡献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从表三中我们可以看到,每股社会贡献值的概念将综合价值创造和利益相关方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 。在2015 4和2016 5年的社会责任报告中,云南文山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分别报告了其在2015年和2016年为股东、为国家、为银行、为员工、为社会等利益相关方创造的价值。这也相对更加全面体现了公司对社会价值和贡献。

组织履责的根本目标是贡献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衡量组织履行社会责任的第一标准。一个组织履行社会责任的好坏,贡献可持续性如何就是一个试金石。具体的目标则是通过为其利益相关方及社会创造综合价值来实现。

1 参见:殷格非 李伟阳做客谈企业社会责任(实录)http:///20070112/n247576469.shtml.

2 参见:韩国电力2011年可持续发展报告kepco.co.kr

3 参见:中国中铁2016年社会责任报告。

http://.cn/disclosure/listedinfo/announcement/c/2017-03-31/601390_20170331_13.pdf。

术语解释:(1)盈利贡献:公司通过实现盈利为股东创造的价值 ;(2)税费贡献:公司为国家和地方财税缴纳的税收、费用 等价值;(3)债息贡献:公司为债权人创造的利息等价值 ;(4)雇员贡献:公司为员工(含农民工)支付的工资福利 价值;(5)公益贡献:包括捐款捐物在内的企业扶贫助困、奉献 爱心等直接支出;(6)其他贡献:前述所列项以外的企业活动给社会带来的正效益评估值;(7)环境负贡献:企业行为对环境造成的负影响价值;(8)安全质量负贡献:企业安全质量事故对社会造成的负影响价值;(9) 其他负贡献:前述所列项以外的企业活动给社会带来 的负效益评估值。

第4篇:对企业文化的贡献范文

关键词:社会责任要素 确认 计量

一、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现状分析

相对于国外社会责任的计量和披露而言,我国的社会责任报告无论是会计理论研究层面、国家政策制度规范约束层面,还是企业实务操作、信息披露方面都相对落后。

从理论层面看,葛家澍、林志军(2001)提出企业应该提供与环境保护、就业、员工培训、反歧视、医疗劳保、社区建设等体现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相关信息。李正、向锐(2007)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社会责任信息基本上分为环境、能源、雇员、社区、产品与服务、其他这六类。理论研究在社会责任的披露信息方面基本达成共识,但尚缺乏对社会责任信息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方面的深入研究。

从国家政策层面看,2002年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和2006年实施的新《公司法》明确提出公司应重视社会责任,随后的《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为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指明了一定的方向。2010年的《企业内部控制指引第4号――社会责任》从安全生产、产品质量、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以及促进就业与员工保护等六方面进行规范,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政策层面在社会责任的管理以及信息披露方面做了大量规定,但在标准化、规范化方面尚存在空白,尤其表现在框架格式的统一性、社会责任会计要素的确认以及绩效指标的可比性等内容上。

从企业信息披露层面看,国家电网公司于2006年了第一份社会责任报告,迄今为止,已在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教育以及新闻媒体等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由于政府偏重于引导,缺乏政策层面的监管,使得社会责任报告呈现出样式各异、可读性高,但缺乏统一的标准;描述性、溢美之词多,广告式社会责任报告,数据的可信度缺乏验证性;社会责任的计量缺乏可操作性,信息披露不充分,数据可比性差。

二、我国社会责任会计要素的确认

《企业内部控制指引第4号――社会责任》明确,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应当履行的社会职责和义务,主要包括安全生产、产品质量(含服务)、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促进就业、员工权益保护,除此以外,笔者认为还应当包括城镇建设、公益事业、廉政建设等方面内容。

为对上述社会责任事项实现确认、计量和披露,应当研究社会责任会计,按照社会责任履行的成本和产生的效益分别确认、计量,由于社会责任会计所包含的要素并不能完全像企业实务会计一样确认、计量,建议采用工作底稿法。

社会责任会计要素按照付出成本、产生效益和受益对象设置“社会责任成本”、“社会责任权益”和“社会贡献”三个科目归集确认。

社会责任成本科目反映企业或社会责任承担单位在社会责任方面的付出,按照“安全生产”、“产品质量”、“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促进就业”、“员工权益”、“城镇建设”、“公益事业”、“廉政建设”设置明细科目,借方反映在社会责任成本的付出,贷方反映社会责任成本的收回。

社会责任权益科目反映社会责任受益人得到社会责任投入的情况,按照社会责任受益人设置明细科目,一般包括政府、债权人、股东、客户、员工、社会公众等,贷方反映对社会责任受益人的投入,借方反映投入的转回。

社会贡献科目反映企业或社会责任承担单位在社会责任履行过程中产生的效益,一般按照“安全生产”、“产品质量”、“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促进就业”、“员工权益”、“城镇建设”、“公益事业”、“廉政建设”设置明细科目,也可按政府、债权人、股东、客户、员工、社会公众设置辅助明细科目,贷方反映产生的效益,借方反映产生的损失,期末结转至社会责任成本抵减科目,期末无余额。

社会责任成本抵减科目反映社会成本已产生效益的情况,贷方反映社会责任成本形成的正效益,借方反映负效益。

社会责任权益抵减科目反映社会责任受益人已受益情况,借方反映正受益,贷方反映负受益。

三、社会责任会计要素的计量及会计处理

现阶段我国社会责任会计要素的量化信息主要集中在公益事业、员工权益、税赋贡献、资源节约等方面,这些信息在财务核算系统中较易取得,而对于安全生产、产品质量等信息,存在企业日常经营投入与承担社会责任投入界限不清,以日常经营投入代替承担社会责任支出;对于环境保护方面,社会责任效益以估计减排量披露,没有有效量化;对于促进就业、城镇建设、廉政建设则鲜有量化。

对社会责任会计要素的计量按照以下方法,从投入成本和产生效益分角度计量,能够明确承担社会责任的成本和效益的,可以按照直接确认的金额计量,没有明确的承担成本或产生的效益不能按照货币计量的,可以借助专家评估意见来合理估计,具体处理原则如下:

一是企业在员工权益方面的社会责任,以企业为职工支付的职工薪酬、职工福利费以及培训经费的各项支出为社会责任成本进行计量,同时该支出也属于企业对用工的社会贡献,具体会计处理为:借记“社会责任成本――员工权益”科目,贷记“社会责任权益――员工”科目,同时,借记“社会责任权益抵减――员工”科目,贷记“社会贡献――员工权益”科目。

二是企业在公益事业方面的社会责任,以企业通过福利机构的社会捐赠、扶贫以及从事其他公益事业活动的各项支出为成本进行计量,同时该支出也属于企业对社会公众的社会贡献,具体会计处理为:借记“社会责任成本――公益事业”科目,贷记“社会责任权益――社会公众”科目,同时,借记“社会责任权益抵减――社会公众”科目,贷记“社会贡献――公益事业”科目。

三是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的社会责任,以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的各项支出减去日常经营支出为社会责任成本进行计量,借记“社会责任成本――安全生产”科目,贷记“社会责任权益――企业”科目。安全生产方面社会贡献的计算量化,则以潜在损失分析计算,通过本年设备、人身事故率与去年同期比的减少,乘以发生事故时的潜在损失从而生成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的社会贡献,借记“社会责任权益抵减――企业”科目,贷记“社会贡献――安全生产”科目。

四是企业在产品质量方面的社会责任,以企业在提升产品质量方面的专利、专项技术、生产线改进等方面的支出为社会责任成本进行计量,如涉及整条生产线或车间的重建则应当以减除普通生产线或车间的价值后的支出来计量,借记“社会责任成本――产品质量”科目,贷记“社会责任权益――消费者”科目。对于产品质量的社会贡献的计量,应以消费者在使用期限内的节约支出来计量,例如汽车油耗、家用电器的电耗支出,但对于有些消费品乃至奢侈品,只是满足感官以及精神层面需求的,支出量化的难度较大,个人倾向于将消费品与使用者作为一个组合,考虑增值空间来量化社会贡献,借记“社会责任权益抵减――消费者”科目,贷记“社会贡献――产品质量”科目。

五是企业在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的社会责任,以企业在脱硫、除尘等环保方面投入的设备、人工等支出为社会责任成本的计量,借记“社会责任成本――环境保护”科目,贷记“社会责任权益――社会公众”科目。对于一般企业来讲,对环境保护的贡献应是负贡献,最好的情况是不污染,社会贡献为零,因而对这类企业的社会贡献建议以不污染环境的预计支出作为量化依据,借记“社会贡献――环境保护”科目,贷记“社会责任权益抵减――社会公众”科目。对于有些自身不污染环境同时又能对被污染自然环境进行净化的企业,应当借助专家力量以单位净化空气污染物的成本来量化,借记“社会责任权益抵减――社会公众”科目,贷记“社会贡献――环境保护”科目。

六是企业在资源节约方面的社会责任,以企业在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资源耗费方面的支出为社会责任成本的计量,包括设备、技术、材料等方面的支出,借记“社会责任成本――资源节约”科目,贷记“社会责任权益――企业”科目。在资源节约的社会贡献量化时,考虑企业在一定期间内某一项资源或资源组消耗的减少量作为在资源节约的社会贡献,借记“社会责任权益抵减――企业”科目,贷记“社会贡献――资源节约”科目。

七是企业在促进就业方面的社会责任,应以企业为扩大就业岗位,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的人工费用支出为社会责任成本进行计量,不应包括本单位正常工作人员招聘方面支出。如某企业通过实施工程项目,在工程项目中的人工费用可作为促进就业的社会成本,借记“社会责任成本――促进就业”科目,贷记“社会责任权益――社会公众”科目。同时该项支出也是企业在促进就业的社会贡献,借记“社会责任权益抵减――社会公众”科目,贷记“社会贡献――促进就业”科目。

八是企业在廉政建设方面的社会责任,应以企业通过内部控制建设、物资招投标管理、集中采购等方面努力压缩交易环节成本,减少人为舞弊方面的支出作为社会责任成本,借记“社会责任成本――廉政建设”科目,贷记“社会责任权益――企业”科目。按照交易环节节省成本以及历史发生舞弊成本作为廉政建设的效益进行量化,借记“社会责任权益抵减――企业”科目,贷记“社会贡献――廉政建设”科目。

除此以外,企业在税负、利息方面的支出,可看作企业广义的社会责任,发生税负、利息支出(含资本化的利息)时,借记“社会责任成本――××利息”科目,贷记“社会责任权益――政府/债权人”科目。同时,借记“社会责任权益抵减――政府/债权人”科目,贷记“社会贡献――税负贡献/利息贡献”科目。

四、社会责任会计要素的信息披露

基于前文分析,社会责任报告的计量应分投入成本和产生效益两部分分别计量,在信息披露方面,设置社会责任投入平衡表、社会贡献表、绩效指标表分别计量披露。

社会责任投入平衡表按照资产负债表格式设计分为左右两栏,左栏按照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内容分类计量,主要包括社会责任成本和已实现社会责任成本递减,其中社会责任成本按安全生产、产品质量(含服务)、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促进就业、员工权益保护、城镇建设、公益事业、廉政建设、税负、利息支出设置明细栏目。右栏按照社会责任权益和已实现社会责任权益递减项,其中社会责任权益按受益对象设置明细栏目,主要包括政府、债权人、股东、客户、员工、社会公众等。栏目金额按照今年数和累计数设置,该表左右栏目汇总额存在恒等关系。

社会贡献表参照利润表格式设置,采用分步式计算模式,以企业净利润为起点,体现企业对股东贡献;加上企业税费总额(含企业所得税、增值税以及其他各项税额,不含个人所得税),体现企业对政府贡献;加上财务费用以及资本化利息支出金额,体现企业对债权人贡献;加上应付职工薪酬、劳务费,体现企业对用工贡献;加上量化的产品质量改进对客户形成效益,体现企业对客户的贡献;加上企业公益事业、扶贫支出等,体现企业对弱势群体的贡献;加上企业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城镇等投入产出效益的量化,体现企业对社会公众的贡献;最终形成企业的社会贡献总额。

绩效指标表应包括通用指标和行业标准指标两部分,通用指标由国家出台统一政策计量,行业指标由行业约束规范。通用指标表一般应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指标:资产贡献率(社会贡献/企业总资产)、社会责任成本资产比率(社会责任成本/企业总资产)、社会贡献净实现率(当期社会净贡献/当期社会责任成本,当期社会净贡献应不包括公司净利润)等。

我国目前只是鼓励公司自愿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并没有强制要求编制社会责任报告,更没有要求对社会责任报告进行审计。现阶段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包括央企在内的大型企业多采用第三方认证方式,仍有一些社会责任报告采用企业自述评价。由于认证规范的不统一,各方偏重的角度不一致,导致报告的认证水平参差不齐。如何保障社会责任报告信息的准确性、规范性,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新的审计标准来规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鉴证。对第三方鉴证的从业人员资格、业务规模以及审验程序做出明确规范,以确保企业出具的社会责任报告更加真实可信。根据从事审验单位业务性质、规模大小,确定从事审验的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精算师、管理会计师的人员搭配组合、工作时长、必要的审验程序。审验报告应基于并高于企业业经审计的年度财务报告。

在《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中明确提出“只有富有爱心的财富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财富,只有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才是最有竞争力和生命力的企业。”诚然,我国的社会责任管理起步较晚,但我们正在迎头赶上。目前,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正在各行各业逐渐成为一种共识,假以时日,在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强有力的约束下,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和披露将会日臻成熟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李正,向锐.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界定、计量方法和现状研究[J].会计研究,2007,(7).

2.周颖.企业社会责任的计量与信息披露研究[J].新智慧财经,2014,(4).

第5篇:对企业文化的贡献范文

因为简单的战略设计只会带来不虞的风险或成效不大的改良行为,思路的创新是相对的,会带来同行的模仿,最终某种思路会进入传统或守旧的层面,但竞争是绝对的,只要办企业,就免不了竞争,战略思考其实是一种运动着的思考。

生存与发展是企业最根本的目的,企业发展的动力首当其冲在于利润,另外企业老板及管理者必须在变化着的鞋业环境下分析各影响因素对企业资源利用下的贡献预测。

鞋是轻工产品,以前成本运营优势和低技术含量的行业特点,使产品战略成为鞋企老板首先思考的关键因素之一,但许多老板很难从战略的高度来谈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我常听鞋商们说,“鞋营销只是卖几双的事嘛”!他们认为鞋业营销也就是很原始很简单很基本的事,但能把这简单的事做成功却又是那么不简单,为什么呢?因为早几年低成本运营的行业特点造就了许多温州鞋企老板思维没有高度,他们的竞争只是停留在同质化的低层面的战术上面。笔者认为温州鞋企应该从战略的高度来利用鞋业营销组合的相关因素,逐步地强化自己适应市场和跟进行业的能力。

经常听到行业人士声称,现在鞋业的竞争单靠一两个关键因素是无法成功的,但笔者认为:综合元素的比拼能比较鞋企竞争力的强弱是个事实,但战略思考必须首先抓住某个适应自身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再结合其它相对次要的各个环节来烘托、互动、平衡,才能取得行业的领先地位,因此,所谓的综合运力的形成只是关键因素成功下的其它因素补充过程。

接下来谈谈贡献管理,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重视贡献是有效性的关键。他还认为,一个组织如果仅能维持今天的视野、今天的优点和今天的成就,它就一定会丧失适应力。

第6篇:对企业文化的贡献范文

1.智力资产效益贡献的财务评价指标

不管什么智力资产所产生的效益贡献最终都会反映到企业的利润上,这种贡献可用下列的财务指标来衡量和评价。

智力资产的效益贡献率R=EBIT/Z-RO

(Ⅰ)

智力资产的效益贡献价值=R*Z

智力资产的效益贡献增长率G

=(本期智力资产的效益贡献价值/上期智力资产的效益贡献价值)-1

(Ⅱ)

[G的增长率值也可以考虑取三年或五年的(几何)平均增长率]

上述的公式中:Z,企业帐面总资产;EBIT,纳税付息前的利润;RO,行业(平均)资产利润率(EBIT/Z)或是评价用的标准资产利润率。

在RO是取同行的平均水平时,财务指标效益贡献率R的三种情况;①R>0,意味着企业智力资产对企业效益贡献比同行平均水平好,说明该企业在某些智力资产具有一定的优势,其鉴别可用下面的基本指标评价法来确定;②R<0,意味着企业智力资产对企业效益贡献比同行平均水平差,表明被评价企业存在着某些薄弱和不产生效益的智力资产,高层经理希望能够鉴别出那些智力资产,哪些需要用投资,哪些需要在管理制度上的改进就可产生更大的效益,这需要对智力资产效益贡献作综合的;③R=0,意味着企业智力资产对企业效益贡献处于同行平均水平,表明被评价企业在某些智力资产需要加强管理或增加投资才能发挥它们的优势。对于RO是取评价设定的标准时,可得到类似的结论。

贡献增长率G的三种情况:①G>0,意味着本期企业智力资产效益贡献比前期有所增长,G的值越大表明该企业智力资产优势呈显著的上升趋势;②G<0,意味着本期企业智力资产效益贡献比前期有所下降,表明被评价企业存在着某些薄弱和需要投资提升的智力资产,或存在管理制度的弊病;③G=0,意味着企业智力资产对企业效益贡献前后期处于同等水平,说明被评价企业的某些智力资产没有什么活力,无法形成优势。

从上述的简要分析可得到,智力资产贡献的财务评价,仅能得到简要的结论,要获得智力资产各要素的评价信息需要下面更专门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

2.智力资产效益贡献的评价指标体系

,投资人和企业管理人员对一些常见的财务指标的应用是比较习惯的,如对公式(1)的和应用都比较熟悉,但用怎样评价指标可以辨别企业的智力资产的各要素是否对企业效益有贡献和投资不足以及其他不利的,这是一个新。因此,投资人判断一个企业是否可以投资或现有投资是否继续持有,除了考虑传统的财务指标外,本文主要考虑对智力资产的企业市场实力、成本优势、新产品开发能力、激励制度和信息系统、技术资源状况等5个评价要素,相应地可建立一套非财务性指标与智力资产的效益贡献评价指标结合而形成的综合评价体系。此指标体系分三层结构,第一层是评价要素,第二层是从评价要素分解出的基本指标,第三层是由基本指标进一步分解的明细指标。

(1)评价要素

a)企业市场实力。主要集中表现为三方面:企业的战略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产品销售利润率、企业经营者素质和能力,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顾客满意度。

b)成本优势因素。成本因素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要素,在其他竞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降低成本获得价格优势能使企业尽快地占领市场。

c)新产品开发能力。用于衡量企业产品开发和技术革新的能力。

d)激励制度和企业信息系统。激励制度是企业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活力的基本要素,企业信息系统是否完备决定企业的竞争和管理的优势和水平。

e)技术资源状况。技术人才资源情况、专利拥有情况。技术改造比重、开发创新能力、研究开发费用比重等。

投资人员、集团管理人员和企业自身的管理人员都可用上述的5个要素来补充评价股权投资的未来财务业绩。如果发现企业市场实力和新产品开发能力比较差的情况下,则该企业未来的业绩必定会下降。而这些要素评价是通过一系列基本指标来表达,要素与下面基本指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就是企业智力资产绩效评价体系的特性。实际上,评价指标体系是由一些评价基本指标标准值及其基本指标的实际度量值组成的。不同时期的不同企业有特定基本指标标准值,以此适应各类企业对智力资产进行效绩评价。

(2)各要素的基本指标

智力资产的业绩评价是由一系列特性指标组成,这些特性指标是上述的5个评价要素的进一步分解,以便评价时作为衡量的基本指标。本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了如下的22个评价基本指标:

1)市场占有率:各主要产品的综合市场占有率。

2)产品销售利润率:支付利息和所得税前的利润与销售收入的比率。

3)经营者素质:从知识结构、领导协调能力、创新意识和个人品德四方面评价。

4)市场应变能力:市场同类的新产品占有率,顾客需求和服务满足程度。

5)顾客满意度:从产品交货时间、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三方面评价顾客对产品的满意程度。

6)直接材料成本优势:设计、制造、采购、销售各环节形成的对比优势。

对直接人工成本优势:制造车间工人素质和车间自动化的程度,工人的基本素质和培训制度。

8)间接费用优势:固定成本和企业间接费用的程序优化的控制制度。

9)产品成本降低的技术因素:靠技术革新降低产品成本占降低成本的百分比。

10)新产品总值所占比例:新产品的销售额占全部销售额的百分比。

11)新产品开发和费用投入比率: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占企业销售总额的百分比。

12)技术开发人员比重:技术开发人员数占全体员工的百分比。

13)员工激励制度:员工对激励制度的反应,员工对创造性劳动的积极性。

14)经营者激励制度:经理对已实施的激励制度反应的情况,激励制度对经营成果的程度。

15)信息的共事性:企业所具有的基本数据和信息是否在需要的部门和经理可方便地使用这些共享数据的信息。

16)信息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和效率:机信息系统对核算、经营控制和战略管理的支持的程度,以及提供各种数据和报表的及时性的情况。

17)信息系统的效果: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对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内部信息交流和组织协调发挥的效果。

18)专利拥有情况:自创申请专利和购入专利的项目数量,各专利转换成商品的效益情况。

19)技术改造比重和效果:每年提出的技术革新的项目数,技术革新投入资金占销售额的百分比,通过革新后所取得的企业效果。

20)财务资源情况:公开发行债券和股票的机会,向银行借款或通过顾客或供应商进行商业信用融资的比例,企业内部的财务资源的挖掘。

21)智力资产的效益贡献率:见上面的公式(Ⅰ)。

22)智力资产的效益贡献增长率:见上面的公式(Ⅱ)。

上述的基本指标是集团公司或投资人对被投资的企业或经营单位的智力资产效益贡献评价的基本考虑每一个评价要素的评价值可由几个基本指标来决定,评价要素与基本指标的关系如表1所示,其关系有三种情形:①每一要素均要考虑基本指标21)和22)(是衡量财务效益贡献的财务指标);②某一个基本指标同时影响几个要素,即同时从属于几个要素;③一个指标仅从属于某一个要素。而且基本指标之间也存在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

表1 评价要素与基本指标的关系

要 素

属于该要素的基本指标

市场实力

指标1),2),3),4),5),21),22)

成本优势

指标6),7),8),9),20),21),22)

新产品开发能力

指标10),11),12),20),21),22)

激励制度和信息系统 指标13),14),15),16),17),21),22)

企业技术资源

指标18),19),12),3),21),22)

(3)要素和基本指标的计分

要比较准确地进行智力资产效益贡献评价,必须对其要素进行适当的计分,要素的得分是由从属于它的基本指标计分所决定。如果某一基本指标的计分需要考虑其更明细的指标,则基本指标的计分是由明细指标的评分和加权平均得到。有的基本指标的明细指标很丰富,诸如经营者素质基本指标,可编制成一份复杂的明细指标评价表,由于篇幅所限可另外撰文加以介绍。在本文仅对基本指标的一般评分作介绍,通常可采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测评法(其他的评分法也适用)。这里采用五级分等(A,B,C,D,E)的隶属度表,隶属度函数值与指标定性值和指标评价等级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确定其对应关系,这里仅提供一种范例表,见表2。

表2 隶属标准等级表

指标定性值

优(E)

良(D)

中(C)

合格(B)

差(A)

隶属度函数值 0.9~1.0 0.8~0.9 0.6~0.8 0.4~0.6 0.1~0.4

评价等级

1

2

3

4

5

上述的评价标准,既可用于各类企业的智力资产效益贡献评价,又可用于企业的综合业绩和部门业绩评价。

3.需要进一步探讨的

智力资产效益贡献评价比传统的财务指标评价更有难度,即使有了软件工具也还需要关注如下的几个问题:

(1)传统的企业业绩评价一般不重视企业智力资产效益贡献的因素,多数是依赖会计报表的数据,评价时不要收集很多的数据或报表。然而智力资产效益贡献评价需要收集有关智力资产效绩指标的大量数据。因此给企业日常管理带来一个新问题:在日常管理工作中需要按评价的要素和基本指标做数据准备或做这方面数据的记录和收集工作。

(2)在计算机化的环境下,智力资产效绩评价可作为企业信息系统的子系统来设计扩展其信息系统的功能,这样就可把这种评价作为一种经常性的管理工作纳入日常管理工作的议程。但这种设计思想和实施方案在的管理信息系统(或计算机会计系统)中还不能实现,需要在和实务上作进一步探讨。

第7篇:对企业文化的贡献范文

    新经济时代知识技能飞速发展,为了保持竞争优势,企业在经营战略和运作模式上不得不做出重大的调整,如组织并购、裁员、缩减开支、新管理手段的运用等,这使得原有的员工与组织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同时,考虑到企业员工的个体能力不尽相同,并非每个员工都值得企业去投入大量的资金、精力、时间等建立和维护这种关系,采用统一模式来管理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已不能适应当前的社会环境。因此,本文提出按照对企业贡献力和企业的控制力对员工分类,然后从投入/贡献模型考虑员工与组织的关系,使员工组织关系与各类员工群在相互转换过程中保持动态的契合,以期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提供一个弹性管理员工组织关系的新思路。

    二、投入/贡献模型下的员工组织关系与员工的分类

    员工组织关系(employee-organazation relationship,简称EOR)的研究最早能追溯到Barnard(1938)的文章。他指出组织的成功权变依赖于“效用互换”管理。Tsui等(1995)在Barnard(1938)的理论基础上首先建立了投入/贡献模型,开展对员工与组织交换关系的研究。该模型认为,EOR就是组织对员工贡献的期望和组织实际提供的激励。Tsui等(1997)定义了4种EOR。

    1.工作导向型,即组织期望员工做出的贡献以及提供的激励都相对低。在这种关系里,岗位职责描述的非常详细、具体,员工主要关注本职工作的完成。这类EOR在现实生活中是显性的和能够普遍观察到的,适用于员工的工作任务容易定义明确而且工作的结果容易测量的情形。

    2.组织导向型,即员工被期望在部门或组织层次做出广泛的贡献来匹配组织提供的宽泛的激励。交换双方承担及履行的是定义模糊、宽泛和开放的责任和义务,组织提供给员工的激励并非仅是短期的经济回报,同时员工履行的义务也远不只是完成本职工作以内的任务,还需要为了组织的整体利益承担一些额外的工作。

    3.投入不足型,即组织采用短期的激励却期望获得员工长期的贡献。很明显,这种方式对组织比对员工更有利。

    4.投入过度型,即组织采用长期的激励来交换员工短期的贡献。这种EOR容易发生于员工的知识与技能对组织发展重要且市场极度稀缺的情况。

    本文对员工进行分类,并不是按照传统的以生产绩效划分员工。而是按照员工拥有的知识和技能对企业发展的重要程度也就是对企业的贡献力和企业对员工控制力大小划分。

    第一,先锋型员工(高贡献价值/高控制力);

    第二,工兵型员工(低贡献价值/高控制力);

    第三,卫士型员工(低战略价值/低控制力);

    第四,盟友型员工(高战略价值/低控制力)。

    三、员工组织关系与员工类别的契合

    以前,在员工组织关系的管理方面,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我对他们都是一视同仁的”。这句话听起来似乎颇为公平公正,实际上这句话既不公平也不公正。因为一个企业的员工多则上万、少则数名,在这个集体当中的个性化差异,必定使“趋同化管理”难以奏效。

    因此,本文针对企业员工的分类,从投入/贡献模型角度思考,提出以下员工组织关系模式:

    1.对先锋型员工采取组织导向型EOR。 先锋型员工对企业贡献力高,掌握着企业的核心技术或者拥有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专业才能,与企业有稳定的员工组织关系。此外,这类员工的工作任务复杂而且工作环境的不确定程度高,员工的贡献不容易被定义清楚或者工作的结果很难准确测量。因而,无论是出于长期战略还是短期财务考虑,企业都应该对这类员工大量投资,进行内部开发和培养,为企业赢得差异化竞争优势。

    2.对工兵型员工采取工作导向型EOR。这类员工典型的特点是对企业贡献力低,但企业对他们控制力强。这类员工的技能对于企业来说不是独一无二的,对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并不是至关重要的,只是起到基本保障作用。企业对其大量的投入,一旦员工离开,很有可能为他人做嫁衣,无法收回开发培训费用。但是,如果企业不重视这类员工的需求,使得员工频繁离职,也会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比如招聘费用。因此管理这类员工应采取以工作为导向的员工组织关系模式。

    3.对卫士型员工采取投入不足型EOR。卫士型员工的典型特点是企业贡献价值低,企业对他们的控制能力也低。企业通常采取合同租用的形式从劳务派遣公司来获取这类员工。他们拥有的技术市场替代性很强,竞争非常激烈.因此,企业就可以低廉的价格从外部劳动力市场选到称职的员工。需要强调的一点,这种不平衡的EOR只是一个过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深化,劳动力人口素质不断提高,这样投入不足型的EOR必然会向工作导向型转变。

    4.对盟友型员工采取过度投入型EOR。盟友型员工是企业为了技术攻关或推出新产品而与企业签有短期的合同,企业对他们控制力低。由于这类员工聘用的时间短,其拥有企业所需要的专用性技能,且市场稀缺性高,所以尽管从表面上看这种关系模式对员工有利,但从财务成本和企业长期战略上看是最适合的。

    参考文献:

    [1]胡 蓓 陈建安:超组织环境下员工关系分类管理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年2月

第8篇:对企业文化的贡献范文

6月22日,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主办的全国企业文化年会(2013)在北京召开。上海东浩国际服务贸易(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戴柳作为上海唯一入选的企业家代表,荣获全国企业文化建设突出贡献人物殊荣而受到表彰。

为推广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表彰企业管理者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学术支持单位,开展了“2012-2013年度全国企业文化建设突出贡献人物、全国企业文化优秀案例和全国企业文化优秀成果”评选表彰活动。上海市企业联合会,上海市企业家协会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宣传上海东浩国际服务贸易(集团)有限公司的先进事迹,积极向全国评选表彰活动推荐。按照公开、公正的原则,严谨、科学、规范的评审程序,经专家评审委员会审定,上海东浩国际服务贸易(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戴柳作为全国20位企业家代表入选。

1997年,上海东浩作为我国第一家服务贸易企业集团应运而生,戴柳则成为其第一任总裁,也由此成为东浩企业文化的领航人。他主张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应该注入不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东浩集团15年发展的三个阶段中,他紧贴经营业务,分步骤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使东浩文化体现出鲜明的企业个性特色。2004年,他乘世博会的发展机遇,将“骆驼精神”定位为集团精神,将“乘‘世’而上,创新而为,当一流的现代服务业领跑者”作为集团愿景,这一文化体系伴随着东浩集团的发展不断丰富和提升。

他是东浩文化的提炼者。15年来,他在集团内部各类会议、各类场合,发表了上百次讲话,阐述了他对企业发展规律的理解,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对企业发展经验的总结。在他的主持下,2012年东浩集团出版了以《奋进的骆驼》为主题的三本共80余万字的东浩企业文化丛书,从企业精神、发展愿景、经营理念三个方面对东浩文化体系作了系统而又精练的总结。

第9篇:对企业文化的贡献范文

关键词:服务业;税收;企业类型

中图分类号:F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9)11-0033-04

近年来,中国的服务业税收收入规模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服务业市场主体的影响也已经较大①。2003―2007年,服务业税收收入对当年税收总收入的贡献度分别约为40.7%、40.4%、40.7%、42.3%、46%②。2008年,服务业整体以及服务业领域的内资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工商业、外资企业占全部产业以及全部内资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工商业、外资企业的比重,在实有户数方面分别为68.68%、69.54%、67.13%、89.81%、50.28%,在注册资本方面分别为58.92%、64.44%、61.35%、78.37%、37.48%③。结合税种结构和行业类别,按照企业注册登记类型细化研究服务业税收,有利于把握税源结构,有针对性地加强服务业税收征管,也有利于促进服务业的改革、开放。

一、服务业税收的企业类型结构丰富纷杂

目前,在中国的服务业领域,从企业的注册登记类型来看,有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联合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其他内资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个体经营等不同类型的企业。这些企业也都有税收贡献。

由于服务业涉及所有税种以及服务业包括很多行业,结合企业的注册登记类型、涉税种类、所属行业来看,服务业税收的企业类型结构更加丰富纷杂。但是,基于代表性、切入点以及统计资料的完整性等原因,服务业的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以及批发和零售业的增值税在相关分析研究中具有重要位置。

服务业的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是服务业三大税种。2003―2007年,三大税种税收收入之和占当年服务业税收收入的比重都超过了70%④。其中,营业税最具有代表性。一是因为营业税是对营业收入征税,普适性很强,与企业盈利与否关系不大。二是因为在税务机关组织的营业税税收收入中,除了一部分来自建筑业以外,其余的都来自服务业。三是因为营业税对服务业内部很多行业的税收收入贡献度很高,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住宿和餐饮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营业税收入的贡献度都是最大⑤。

在服务业各行业中,就经营性、税收收入贡献度、涉外程度等方面来看,批发和零售业最具有代表性。一是因为批发和零售业的企业实有户数持续位居全国所有行业首位,约占全国企业总户数的1/3⑥;二是因为批发和零售业的企业法人单位数及其就业人员均位居服务业各行业首位⑦;三是因为在服务业各行业中,批发和零售业是税收收入贡献度最大的行业,批发和零售业对服务业的税收收入贡献度为30%左右⑧;四是因为批发和零售业的外资企业的注册登记数在不少年份都位居服务业各行业首位⑨。另外,就批发和零售业的增值税来说,它是批发和零售业的最大税种,贡献度一般都超过70%,而批发和零售业的增值税对服务业增值税的贡献度也最大,一般超过75%⑩。

二、未改制公有制服务业企业税收贡献度呈明显快速下降态势

这里主要从国有服务业企业和集体服务业企业的角度来分析。从表1、表2、表3中可以看出,2003年以来,国有服务业企业的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以及国有批发和零售业的增值税呈明显快速下降态势,分别从2003年的32.47%、38.36%、19.64%下降到2007年的14.20%、18.48%、12.59%。2003年以来,集体服务业企业的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以及集体批发和零售业的增值税也呈明显快速下降态势,分别从2003年的7.03%、5.81%、4.15%下降到2007年的2.62%、1.53%、1.26%。2003年以来,国有、集体服务业企业的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以及国有、集体批发和零售业的增值税也呈明显快速下降态势,分别从2003年的39.50%、44.17%、23.79%下降到2007年的16.82%、20.01%、13.85%,已经逐渐失去了相关税收贡献度最大的地位。

未改制公有制服务业企业税收贡献度之所以呈明显快速下降态势,与近年来持续推进的以国有企业改革、改制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公有制经济改革有很大关系{11}。这项改革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公有制企业的盈利能力,但直接减少了未改制公有制企业的数量,进而从减少纳税主体数量的角度减少了其纳税规模,降低了其税收贡献度。

三、股份合作、联营服务业企业税收呈逐渐下降态势,股份公司服务业税收呈上升态势

从表1、表2、表3中可以看出,2003年以来,股份合作、联营服务业企业的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以及股份合作、联营批发和零售业的增值税呈逐渐下降态势,分别从2003年的2.05%、2.12%、1.93%下降到2007年的1.16%、1.19%、0.77%,而且除了其他内资企业外,其相关税收贡献度在各种企业类型中一直最小。2003年以来,股份公司服务业企业的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呈明显快速上升态势,分别从2003年的28.29%、44.04%上升到2007年的45.07%、66.23%,而股份公司批发和零售业的增值税则维持在34%左右的水平,但股份公司服务业企业的相关税收贡献度在各种企业类型中基本上一直最大。

这类服务业企业税收贡献度的变化态势,一是与公有制经济改革导致公有制企业改制或联合成立一些股份合作企业、联营企业、股份公司有很大关系;二是与公司制企业设立的条件比较宽松从而数量增多有很大关系。近年来,股份公司的数量、资产规模快速增长{12},直接从纳税主体数量等方面为其税收贡献度提高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私营服务业企业税收呈稳步上升态势,个体经营服务业税收则波动不稳

从表2、表3中可以看出,2003年以来,私营服务业企业的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以及私营批发和零售业的增值税呈稳步上升态势,分别从2003年的8.36%、8.23%、16.88%上升到2007年的11.78%、10.98%、24.39%。2003年以来,个体经营服务业的营业税波动不稳,而个体经营批发和零售业的增值税则有明显下降态势,从2003年的14.98%下降到2007年的10.97%。

个体私营经济服务业税收的变化态势,一是与个体私营经济尤其是服务业领域的个体私营经济规模扩大有很大关系{13};二是之所以在个体工商户增多的情况下,个体经营服务业的税收波动不稳,与其税源分散以及业主账簿不全、纳税意识相对淡薄等不易征管的特点有很大关系。其中,服务业领域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一是因为受到近年来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激励,二是因为在服务业领域中个体私营经济具有天然的存在和发展要求{14}。

五、外资服务业企业税收呈上升态势

从表1、表2、表3中可以看出,2003年以来,港澳台投资服务业企业的营业税维持在6%左右的水平,而港澳台投资批发和零售业的增值税呈上升态势,从2003年的2.48%上升到2007年的3.09%。2003年以来,外商投资服务业企业的营业税、外商投资批发和零售业的增值税呈上升态势,分别从2003年的7.19%、7.29%上升到2007年的9.34%、12.06%。2003年以来,港澳台投资、外商投资服务业企业的营业税维持在14%左右的水平,而港澳台投资、外商投资批发和零售业的增值税呈上升态势,从2003年的9.77%上升到2007年的15.15%。

另外,还可以从三资服务业企业的角度来看外资服务业税收的变化态势。根据目前的税收统计惯例,在涉外税收收入中,只有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按行业划分收入。2004―2007年,这三类企业的税收收入占当年涉外税收收入的比重分别为73.31%、75.48%、78.70%、80.48%。{15}也就是说,以这三类企业为例来研究服务业的涉外税收,比较合理可行。2004年以来,在三资服务业企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住宿和餐饮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这行业的涉外税收收入占各自行业的比重基本呈逐年上升态势(参见表4)。

外资服务业企业税收贡献度之所以呈上升态势,与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引进外资的一贯政策倾向有很大关系。这类政策直接促进了外资企业的数量增多、规模扩大{16},也直接从纳税主体数量等方面为其税收贡献度提高提供了

有利条件。

六、结论及政策建议

1. 服务业税收的企业类型结构丰富纷杂并处于动态演变之中。由于企业、税种、行业、资本结构等交叉结合,使中国服务业税收的企业类型结构丰富纷杂。由于个体私营经济具有天然存在和发展的要求等内在原因,以及公有制经济改革、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大力引进外资的政策措施等外在原因,使中国各类市场主体的数量、规模等处于动态演变之中,服务业税收的企业类型结构也因此处于动态演变之中。但是,从整体来看,目前内资服务业企业的税收贡献度呈略有下降态势,外资服务业企业的税收贡献度则略呈上升态势{17}。

2. 根据企业类型有针对性地加强服务业税收征管。一是重点加强对股份公司服务业企业税收的征管。这是从税收收入的意义来说,由其税收贡献度大所决定的。二是重视对个体私营税收的征管。这既是由其纳税主体广泛存在、快速发展的内在原因所决定的,也是其税源分散以及业主账簿不全、纳税意识相对淡薄等特点的衍生要求。三是注意加强服务业涉外税收的征管。这是因为外资企业的税收贡献是一把“双刃剑”,外资企业的税收贡献度越来越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的税收风险。

3. 要把服务业税收征管与服务业改革、开放有机结合起来。这主要是从法律法规方面把握好鼓励、限制等税收政策手段的应用。例如,目前,按照《个人所得税法》等有关法律的规定,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适用的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为35%,相对于25%的企业所得税基本税率、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适用的20%的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都高出许多,有必要以适当降低税率等方式减少个体私营经济仍然面临的一些抑制因素,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注释:

①当前的统计口径,有“第三产业税收收入”,而没有“服务业税收收入”。服务业已经被普遍认为是第三产业的代称,但由于我国在2003年开始实施的产业分类标准中,第一产业内的“农、林、牧、渔服务业”可以划入服务业,所以服务业的口径仍然略大于第三产业的口径。本文所指的“服务业税收收入”,实际是“第三产业税收收入”,即没有包括“农、林、牧、渔服务业税收收入”,但这不影响对问题的分析。

②根据2004年以来的历年《中国税务年鉴》有关数据计算得出。服务业税收收入对当年税收总收入的贡献度,是指服务业税收收入占当年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下文涉及“贡献度”之处同理。另外,由于我国现行的产业分类标准在2003年开始实施,本文主要分析2003年以来的情况。

③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的《2008年全国市场主体发展情况报告》整理得出。

④根据2004年以来的历年《中国税务年鉴》有关数据计算得出。

⑤根据2004年以来的历年《中国税务年鉴》有关数据计算得出。

⑥参见国家工商总局的《2008年全国市场主体发展情况报告》。

⑦参见《中国经济普查年鉴――2004》。

⑧根据2004年以来的历年《中国税务年鉴》有关数据计算得出。

⑨参见2004年以来的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10}根据2004年以来的历年《中国税务年鉴》有关数据计算得出。

{11}例如,即使到了2008年,该年全国仍有4651户国有企业改制为公司,1947户国有企业改制为其他企业,2724户集体企业改制为公司。截至2008年底,全国实有国有企业56.88万户,比2007年底减少6.86万户,而集体企业为85.67万户,比2007年底减少了10.68万户。参见国家工商总局的《2008年全国市场主体发展报告》。

{12}例如,2004年,就企业法人单位来说,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数量占总数的12.80%,资产总额占总额的41.17%;2008年,就全部企业户数来说,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数量占总数的66.03%,注册资本占全国企业实有注册资本(金)的64.72%。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股份公司的快速发展。参见《中国经济普查年鉴――2004》、国家工商总局的《2008年全国市场主体发展情况报告》。

{13}2008年与2003年相比,私营企业的实有户数增长了1倍,注册资本(金)增长了2.33倍,而个体工商业的资金数额增长了1.14倍。都大大超过同期全部企业相应水平,只有个体工商业实有户数增长了23.97%,略低于全部企业水平。2004年,约有85%的个体经营户是从事服务业的,而2008年则已经有89.81%的个体工商户是从事服务业的。2007年、2008年个体私营经济实有就业人数分别约为1.27亿、1.37亿人,分别约占同期全国就业人数的16.56%、17.68%。参见《中国经济普查年鉴――2004》、国家工商总局的《2007年全国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和监管具体情况》、国家工商总局的《2008年全国市场主体发展情况报告》。

{14}在服务业领域,个体私营经济具有天然的存在和发展要求。一是因为服务业劳动过程的手工操作方式和个人技艺一直未被现代化劳动手段所代替,加上服务产品消费的分散性(有些服务产品是每个人每天都有需要)和随机性,使个体经营服务业得以经久不衰。二是因为服务业技术设施本身较为简单,其重要程度也大大不同于其他生产企业,而服务业大型化的适用范围有限,适合消费者需要的小型企业具有先天的数量优势。参见高涤陈、白景明:服务经济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5}根据2005年以来各年《中国税务年鉴》有关资料计算得出。

{16}例如,2008年与2003年相比,外资企业实有户数、注册资本分别增长了52.60%、78.71%,都超过同期全部企业相应水平。参见国家工商总局的《2008年全国市场主体发展情况报告》。

{17}这在表1、表3中可直接看出,表4也间接证明了这个结论。另外,由于新的《企业所得税法》的实施,2008年以来,与以前相比,外资企业所得税名义税率有所提高,内资企业所得税名义税率有所降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加剧这种趋势。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普查年鉴――200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2]国家工商总局办公厅统计处.2007年全国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和监管具体情况[J].工商行政管理,2008,(6).

[3]国家工商总局办公厅统计处.2008年全国市场主体发展情况报告[EB/OL].saic.省略.2009-3-20

[4]高涤陈,白景明.服务经济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Research on the Structure of the Tax Enterprise Type of China's Service Industry

Li Xiaore1, Xia Jiechang2

(1. Tehua Postdoctoral Research Work Station, Beijing 100029, China;

2. Finance and Trade Economy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Society Sciences Academy, Beijing 100836,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