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家务劳动实践过程范文

家务劳动实践过程精选(九篇)

家务劳动实践过程

第1篇:家务劳动实践过程范文

白城市地处吉林省的西北部,是省内经济欠发达地区。目前,全市中小学共计919所,其中,农村中小学758所,农村学校所占的比例较大,这为我们能充分发挥农村学校特有优势,因地制宜地创建劳动时间场所,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基本形式,大力开发特色教育活动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适时适宜,建立劳动实践场所

劳动技术教育具有较强的地方特色,在建立劳动实践场所时,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要考虑到学校的资源、环境、师资、经费等实际情况,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充分发挥学校知识相对密集的特点并要适合当地的经济发展,及时适当的进行选项调整、使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劳动实践场所既是学校开展劳动技术教育的活动场所,又是当地科学实践、生产示范和技术推广的基地。因此,下大力气,加强劳动时间场所建设,配置必要的教学设备与工具,是开展劳技教育的关键。

1、 有条件的学校建立校内实践场所,利用校园内闲置的土地,进行合理规划、科学种植、建章建制,使校园内实践基地成为“五小”的发展空间,并设立专用劳技课教室。我们制定的《白城市劳动实践场所暨校园经济开发示范校验收细则》,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占地面积不能少于10亩。有了足够的实践场所,才能使学生有充分的实践空间,开展素质教育。目前,全市共有勤工俭学基地722个,其中61所“示范校”,是我们近几年来开展“劳动实践场所暨校园经济开发示范校”评比活动中所评出的规模较大,设施齐全的“农村型”劳动实践场所。洮北区到保小学在基地内种植15亩水稻,并投放“三道鳞”鱼苗5000鱼尾在田间,进行科学种植、养殖相结合,喜获双丰收。

2、 倡导城乡共建,利用或开辟校办工厂、农场,创造条件安排学生进场(厂)参加劳动实践活动。白城市第一中学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劳动实践基地,每年可接纳1万人次进场进行劳动教育,每年实现经济效益5万元。

3、 借助社会力量,开辟校外基地,与当地有较大规模和较好效益的专业户挂钩,使他们的养殖场(园)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场地。洮北区教育养牛基地,定期接纳学生到场学习、实践,为周边各学校提供了良好的实习场地。

二、强化师资队伍 提高教学水平

长期以来,农村学生上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跳龙门”、“出山门”,许多农村学生毕业后不愿回家务农,教育为农村服务的意识极为淡泊。劳技课常常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合格劳技教师极其匮乏,劳技课质量得不到保证。因此,选配合格的“”劳技教师是保障劳动技术教育正常有序开展的前提之一。

首先任用事业心强,专业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的“双师型”教师;其次,劳技师资不足的情况下,对其他学科优秀教师进行专业培训,鼓励其外出学习、观摩,组建一支精干合格的劳技师资队伍;三是,聘请当地农业技术人员、种植能手、农民专家等作为学校兼职劳技教师,使劳技教育更好地为农村经济服务。

三、理顺管理体制 强化劳技实践

简历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同时,还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真正做到行政有人抓,业务有人管,课程有人教,实践有人导。劳技教育的全面实施必须由学校所有部门及其工作人员通过合力才能实现。科学而又严密的组织管理,是完成教育任务的重要保证。由于劳技教学是一门特殊的实践性课程,现在还处在探索阶段,许多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科学研究才能逐步解决。学生的劳动技能是在劳动实践中形成,所以对学生的劳动技能评估应该结合在劳动的过程中进行。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白城市农村中小学劳动实践场所的建立、劳技教育的开展,为学校带来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所有寄宿制学校的劳动基地,种植的各类蔬菜、饲养的各种家禽基本上满足了学校食堂的需要,间接补充了办学经费,为家庭困难的学生减轻了负担。更重要的是,学校借助劳动实践场所这一特殊课程资源,发挥了较好的育人功能,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第2篇:家务劳动实践过程范文

我曾对我校三至六年级212名学生就劳动认识、态度、劳动习惯、劳动能力等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表略)。

在调查分析过程中,我发现如下几种令人担忧的趋势:①随着年龄增大,年级升高,学生劳动习惯养成程度并非是成同步发展,而是相反;②我校学生对各类劳动参与率低,且参加情况差异大,越是辛苦花力气的劳动参与率越低,坚持参加自理劳动不足1/3,经常参加家务劳动只有10%-20%,而常能参加简单生产劳动的不足10%。

基于此,我和校委会研究决定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开展学农、爱农等特色教育,努力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挖掘家长资源,创办校外劳动实践基地

2009年始,我们学校多方联系,得到学生家长马庄村刘序福、陈泉村孟令臣的帮助,创建了2块校外劳动实践基地,解决了学校集体开展学农、爱农教育“无米之炊”的难题。

二、知行结合,重视学生学农体验教育

我们教育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让小学生明白新农村建设需要一代具有一定科学技术、劳动技能的新型劳动者。在成才过程中,劳动是必修课。为此我们组织3―6年级学生定期到实践基地进行“学农、爱农”体验教育。感受劳动的艰辛,领略劳动的喜悦。

三、开发校内资源,给学生一块绿地作为校内劳动实践基地

我们还通过家长学校、家访形式,指导家长如何培养小学生劳动习惯,安排好自己孩子参加家务劳动和一些简单生产劳动,学校还经常组织一些校园劳动,如辟出一些绿化地交给小学生,让他们自己去种植、管理。对死亡的树木及时组织学生补种,分析死亡原因。学生在校园里看到自己种植的花草、树木,栽培的蔬菜,心里甜滋滋的,真正感受到了劳动的欢乐和幸福。

另外我们还要求中高年级学生每周“当一天真正农家娃”,并写好劳动日记或者办一期劳动手抄报,并在学校展出。学校每周评选一名“劳动金星队员”。

经过两年时间的教育与实践,学生在劳动认识、态度、劳动习惯和劳动能力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我利用2011年秋季的家长会向学生家长发放了180份调查问卷。(附问卷)

马庄小学学生自理能力及劳动情况调查问卷

尊敬的家长:

请仔细阅读下列题目,选择适合您孩子的答案,在选项下画“√”,该问卷不记名,请家长如实选择,谢谢您的合作!

1.在家里,您孩子的被子是他自己叠吗?

A、是B、不是

2.孩子的衣服是自己洗吗?

A、是 B、不是

3.孩子的房间是自己整理吗?

A、是 B、不是

4.孩子是自己洗脸、洗脚吗?

A、是 B、不是

5.在家里,孩子经常做家务吗?比如:洗碗、拖地、烧饭、炒菜等。

A、经常 B、有时C、没有

6.孩子愿意帮助别人做事情吗?

A、愿意B、不愿意

7.孩子在家是否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如:喂鸡、除草、择菜、种地等)

A、经常 B、有时C、没有

8.早上孩子是否需要您喊他起床?

A、是 B、不是

统计调查情况如下:(条形统计图)

2009-2011学生经常参加劳动对比图

四、开展“学农爱农”教育的几点反思

1.学校开展“学农、爱农”教育,怎样才能得到更多学生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这些家长认为:农村孩子上学的目的就是跳出农村,你开展学农教育就是教学生没出息。

第3篇:家务劳动实践过程范文

一、主要目标

1.通过劳动教育,提高全县广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良好劳动习惯和积极劳动态度的形成,明白“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的道理,培养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为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形成统筹资源,课程完善,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目标,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基本原则

2.坚持思想引领。中小学劳动教育既要让学生学习必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更要通过劳动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3.坚持系统整合。要有效发挥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劳动教育功能,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形成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正确观念。

4.坚持体验为先。要让学生直接参与劳动过程,增强劳动感受,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坚持适当适度。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性别差异、身体状况等特点,选择合适的劳动项目和内容,安排适度的劳动时间和强度,做好劳动保护,确保学生人身安全。

三、关键环节

6.落实相关课程。要根据国家规定,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用技术课程作为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渠道,开足开好。要明确并保证劳动教育课时,义务教育阶段三到九年级在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安排劳动与技术教育课,高中阶段执行通用技术课程标准,课时可视情况相对集中。、两个实践基地要充分发挥学校劳动教育的示范引领作用。各校要以两个基地的劳动教育为依托,结合实际在地方和学校课程中加强劳动教育,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课程。在德育、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动手操作和劳动技能、职业技能的培养,在其他学科也应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

7.开展校内劳动。要在学校日常支行中渗透劳动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普及校园种植。开辟专门区域种植花草树木或农作物,让班级、学生认领绿植或“责任田”,予以精心呵护,有条件的学校可适当开展养殖项目,幼儿园创建种植角和养殖角。大力开展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活动,进行手工制作、电器维修、班务整理、室内装饰、勤工俭学等实践活动。广泛组织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班团队会、劳模报告会、手工劳技展演,提高劳动意识。

8.组织校外劳动。要将校外劳动纳入学校的教育工作计划,学前、小学、初中、高中每个学段都要安排一定时间的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习等劳动实践。充分利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综合实践基地和其他社会资源,结合研学旅行、环境保护、团队日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城乡学生交流,组织学生学工学农。城镇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农村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在农忙时节组织学生帮助家长进行适当的农业生产劳动。

9.鼓励家务劳动。教育学生自己事情自己做,家里事情帮着做,弘扬优良家风,参与孝亲、敬老、爱幼等方面的劳动。学校应安排适量的劳动家庭作业,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布置洗碗、洗衣、扫地、整理等力所能及的家务。要密切家校联系,转变家长对孩子参与劳动的观念,使他们懂得劳动在孩子学习、生活和未来长远发展中的积极意义和作用,让家长成为孩子家务劳动的指导者和协助者,形成劳动教育合力。

四、完善保障

10.加强统筹协调。校长是学校劳动教育的第一责任人,要统筹安排,确保劳动教育的时间、师资、经费、场地、设备等落实到位。学校要成立领导机构,加强校内统筹,既要发挥班主任、任课教师的积极性,也要发挥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的作用。要发挥家长学校加强校外协调,积极借助家庭、社会力量,共同关心支持劳动教育。

11.加强师资建设。学校要采取有效措施,在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优评先、骨干教师培养等方面,对劳动教育教师同等对待,要广开渠道、开门办学,聘请能工巧匠、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加强对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组织劳动教育教研活动,开展教学竞赛,促进劳动教育教师专业化,不断提高劳动教育教学质量。

第4篇:家务劳动实践过程范文

培智学校的劳动课教学十分重要,它不仅能使智障学生尤其是中轻度智障学生学会劳动,并在劳动中学习一些基本技能,从而训练和培养适应生活的能力,同时也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怎样在劳动课教学中培养中轻度智障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呢?

一、以激发兴趣、培养劳动习惯为切入点

大多数人对智障儿童有一种偏见:智商低,做什么都不行。外人这样说,家长也这样想,因此,孩子做什么都不放心,甚至做什么事都不让孩子伸手,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丧失好奇心和求知欲 ,能做的事也不愿做,懒得做,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不利于生活能力的培养,作为学校教育就要解决这个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使学生先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在这个过程中思想教育是不可少的,正如马卡连柯所说:“劳动如果没有与其并行的教育,没有与其并行的政治教育和社会教育,就不会有教育的好处,会成为不起作用的的一种过程。离开了思想教育,就谈不上劳动教育。”从学生入学开始,就让他们接受劳动锻炼,培养正确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如,冬天学生进到教室后,由于室内温度高,都会把棉衣脱掉,利用这一契机,教学《叠衣服》,在他们初步掌握了叠棉衣的方法后,再在同学间开展叠衣服比赛,看谁叠的快、叠的整齐,让他们在感受成功的喜悦的同时,懂得为什么脱掉的棉衣不乱放,而要叠好放到指定的位置道理,即达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尽可能的利用一些适合学生操作完成活动,是培养学生劳动习惯的有效方法。

二、以劳动为手段,培养能力为目的

劳动课教学,不是能通过语言的表述而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也不仅仅是教育学生要热爱劳动,而是通过劳动过程,使学生得到锻炼,矫正和补偿智障学生的身体缺陷,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在劳动中学会劳动,掌握劳动技能,培养适应生活的能力,使自己终身受益。所以,劳动是培养适应生活能力的手段。在劳动课教学中,一定要明确教学目标。如《缝鞋垫》一课的教学,教学效果看的不是学生是否完成了缝制任务,而是看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是不是正确的运用“回针法”,看对“回针法”这一技能掌握的怎样,并根据情况予以纠正、指导。因为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通过缝鞋垫,让学生学会手工缝纫中的“回针法”,为自我服务培养能力。中轻度智障学生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的接受能力,但也存在个体差异,在教学中,不能把所有学生放在一个起跑线上,要求不能一致。如“缝沙包”,手脚配合协调的学生可以通过学习“缝纫机的使用”,用缝纫机缝制完成,手脚配合不协调(脑瘫)的学生,可以用手针缝来完成,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的技能,但无论是那种技能,都有助于生活能力的培养。

三、以条件支持为依托,实践活动为载体

实践性强,教育性强是劳动课的两大特点。劳动实践是思想教育的基础,思想教育又寓劳动实践之中。没有实践的的劳动无所谓劳动,而一切能力又都是在实践中形成,生活适应能力也不例外。若要在劳动课教学中培养中轻度智障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就要把劳动课教学变成实践活动,让课堂变为生活。

我校现在使用的是《培智学校九年义务教育》劳动课教材和自编、改变的校本教材,其内容包含了生活能力的方方面面,如沟通与交往能力、安全与自我保护意识、自我服务能力、家务劳动能力、烹饪技术、种植、职业技术等。对于这些能力的培养,劳动课教学就不能像语文课和思品课教学那样,单纯地让学生去理解、记忆、判断,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动起来,动脑动手,动脑活跃学生思维,动手培养劳动技能,把动脑动手置实践中,充分利用已有的条件,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生活,如中年级学生学习《整理床铺》,把学生带到学生宿舍,用实物做教具,学会怎样叠被,怎样拉平床单;学习《洗碗》,转移学习时间和地点,安排学生中午到学校食堂帮着洗碗;尤其是烹饪方面的知识,更不能只在课堂上讲授而脱离实践,要让学生真正做回“大厨”,在学校劳动活动室,教师和学生分别用真材实料的进行教学和学习,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体验,掌握技能,培养能力。

四、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第5篇:家务劳动实践过程范文

中原油田教育培训中心史宗武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劳动课大纲》(试用)指出:“小学劳动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自身服务劳动 、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的教育和实践,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逐步培 养正确的劳动观念、良好的劳动习惯、以及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把逐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劳动 习惯作为小学劳动课的教学目的之一,足可以看出教学大纲对习惯问题的重视。众所周知,习惯是在长时间里 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它对于人生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著名教育家叶圣陶 先生曾指出:“养成良好习惯,直到终身由之的程度,是一条规律。”(《叶圣陶序跋集》第307页)魏书生认 为,“学生一旦养成了这种良好习惯,就像冲破种种阻力进入空间轨道的飞行器,基本可以靠惯性自行运转了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培根论人生 》第24页)。英国教育家洛克则把习惯当做培植人生幸福的根基,他指出:“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根结底为培 养儿童的良好习惯,甚至一个人的幸福也往往归结于自己的好习惯”。(《教育漫话》第32页)因而,我们必 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这 就明确规定了我们的教育培养目标首先是“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作为“建设者和接班人”,肯定应该是一个 劳动者,不进行劳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不可思议的,俄国教育家乌申斯说过,“教育不但应当培养学生 对劳动尊敬和热爱,它还必须培养学生劳动的习惯,因为认真严肃的劳动经常是艰苦的”。“教育应当培养对 劳动的习惯和爱好,他应当使人能在生活中为自己找到劳动。”(《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所以,我们 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小学是学校教育的起始阶段,对于人生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的 奠基作用。从小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就可以使人受益终生。如果形成了不良习惯,要想改过来则谈何容易,会 让人一辈子吃亏。现在的青少年学生,可谓是用蜜水泡大的,家庭生活条件的日益优越,工作现代化程度的不 断提高,反而易使他们的劳动意识变得淡薄。石油,这个本来靠艰苦创业起家的行业也未能例外。特别是现在 的小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特殊的身份使得这些“小太阳”、“小公主”倍受宠爱,简直爬上了“贵族 ”地位。如果不从小学阶段入手培养他们良好的劳动习惯,无论是对他们本人,还是对于国家、民族的前途和 命运,后果都将是非常危险的。因此,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把逐步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劳动习惯列为教学目的之 一非常正确,十分必要。然而对于其形成却并非易事。根据大纲对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规定及教材对教学 内容的安排,从经一事长一智的角度考虑,通过小学一节节的劳动课教学,是能够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 劳动知识和技能,逐步具有正确的劳动观念以及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的,而良好劳动习惯的培养却 不然,它需要长期持之以恒的有计划的艰苦严格的历练,而无法通过一、两节劳动课,几次活动或一时一事如 愿以偿。所以,我们在小学劳动课教学中,要以知难而进的精神,把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当做一项重要 的课题下苦功夫抓好。

一、全面理解大纲教学目的中各要素间的关系

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规定必须达到的教学目的包括多项,其中良好的劳动习惯与劳动知识和技能、正确的 劳动观念、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之间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学生一旦初步学会了一些基本的劳 动知识和技能,逐步具备了劳动观念、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就会更有利于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 而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就必然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热爱劳动和 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在小学劳动课教学中,对大纲教学目的中规定的各项内容,要辩证统一地看待,不可把 它们彼此割裂开来。但是小学生初步学会了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逐步具有了正确的劳动观念、热爱劳 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并不等于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所以在落实教学目的中使小学生初步学会一 些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等内容时,决不可以偏概全,就轻避重,使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流于形式。

二、系统把握、使用教材

循序渐进既是学习的一般规律,也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必由之路。良好习惯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要 经过一个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的渐进过程。我们中原油田所用的小学劳动课本是由河南省教委 教研室依据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编写的。课本把大纲规定的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简单的生产 劳动等内容有计划地分别编进了各册课本中,把课本中的同类内容按照年级由低到高的顺序综合排列,就分别 构成了上述四项内容的教育和实践的序列。因而,按此教材教学是有利于小学生良好劳动习惯培养的。问题在 于小学劳动课教学一般是一学期使用一册课本,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如果教师只是满足于孤零零地教好一册册 课本,而不注意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那么,就等于隔断了构成小学生良好习惯的链条。因此,教师在使用小 学劳动教材时,要注意瞻前顾后,系统地整体地驾驭教材,发挥教材所具有的训练序列优势,使小学生良好劳 动习惯的培养具有连续性、渐近性。

三、认真搞好劳动实践

劳动实践是形成良好劳动习惯的基础和前提,良好的劳动习惯只能成之于长期的经常不断的劳动实践的磨 练和积淀,仅凭纸上谈兵的说教是无济于事的。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指出:“在 劳动课教学中,劳动实践是进行劳动教育的基础,劳动课要以劳动实践为主,寓思想教育于劳动实践之中…… ”因此,我们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必须重视搞好劳动实践。小学劳动课教师在劳动课教学中,要注 意讲明每次劳动实践的目的和意义,以增强小学生参加劳动实践的兴趣和自觉性。要想办法指导学生在劳动实 践中学会运用学到的基本劳动知识,并形成一定的技能,从而尝到成功的愉悦。应注意启发学生体验劳动的感 受,并进行积极的引导,使小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获得多方面的收益。要认真备课,提高教学艺术,克服种种困 难,为进行劳动实践积极创造条件。必须坚决杜绝像进行语文教学那样只让学生读课文、背课文的现象,切实 组织指导小学生搞好劳动实践。

四、广泛开展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小学劳动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将更加有利 于小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指出,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做到课内课外 相结合。要在课外组织劳动项目兴趣小组,如编织、刺绣、烹饪、种植、饲养、小木工、缝纫、科技制作和科 学小实验等。”应注意“加强与社会和学生家长的联系。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到工厂、商店、农村参 观,开阔学生的视野。有些劳动项目,可以组织学生回家实践,在家长指导下,学会操作技术”。总之,通过 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小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潜力很大,一要做到紧密联系教学实际,开展活动目的明确,计划性 强,不加重学生负担;二是注意与其他的活动,如班级大扫除,少先队组织的参观调查活动等结合起来,收到 一举多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完善劳动课考核办法

劳动课考核是把握劳动课教学质量,为进一步改进教学提供客观依据的重要手段,对教学有着重要的导向 作用。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指出:“劳动课要进行考核,考核的内容主要是 学生的劳动态度、所学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情况,以及劳动成果的质量等方面。劳动表现应写进操作评语,劳 动课成绩应记入学生成绩册。”这些办法对考核学生学会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养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及热爱 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诸内容应该说是可行的,但是,却难以把握小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情况。因此 ,为了全面落实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就需要我们探索考核小学生良好劳动习惯养成情况的办 法。例如关于小学生进行家务劳动的习惯,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规定,小学低年级在家务劳动方面要学会铺床 、叠被等,这些内容在本年级段当然应该考核。对于小学中年级,大纲规定在家务劳动方面要学会洗餐具、茶 具等。在中年级劳动考核中,除了对洗餐具、茶具等进行考核外,对低年级学过的铺床、叠被等也仍应予以考 核,以防止出现小学生学一样做一样,做过了就拉倒,到头来只做最后学的那一样的被动局面,从而促使小学 生把有关的家务劳动坚持下去。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就考核人而言,可以因内容 不同而异。如考核小学生参与家务劳动的习惯,就应该向学生家长负责。届时劳动课教师可以将小学生家务劳 动考核表交学生家长填写,表中宜列上学生所学过的全部家务劳动内容,如铺床、叠被等,每项内容下再分几 种情况,如依次分为“经常”、“比较经常”、“偶尔”、“无”等几类,让家长根据学生的家务劳动表现在 表中打“√”。这样,劳动课教师就可以大致了解小学生参与家务劳动的情况。当前有些小学生在学校劳动表 现很积极,如扫地、拖地等不怕脏、不怕累,虽然是同样的活而在家里却视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事, 自己绝对不肯干。因此,让家庭甚至社会参与一定的劳动课内容考核是非常必要的。

第6篇:家务劳动实践过程范文

一、以研究性学习为切入点,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求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全新的学习形式,在实际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始终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点和难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我们选择一些贴近学生实际的综合实践活动选题,引导学生把问题转化为课题,并指导组织学生进行收集资料,然后对收集到的资料、信息进行研究,以专题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在积极参与的“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界牌豆腐》是校本教材四年级的内容,学生们利用网络搜集豆腐的相关知识,走访用传统工艺制作豆腐的个体户,了解豆腐的营养、保健、制作方法,调查市场价格及销售等,在家长的指导下学会几种烹调豆腐的方法,并做好详细记录。烹饪课上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我们所知道的界牌常规烹制红烧豆腐的方法,然后提出探究性问题:豆腐还有哪些烧法?还可以加入哪些辅料?在小组竞争、教师鼓励下,同学们想出了各种各样的豆腐制作方法,许多想法别出心裁,尽管不是每种烧法都能实现,但它们是同学们自主探索的结晶。在实践中,学生利用已学会的水果、蔬菜、肉类做菜的烹饪技巧,对不同的烹饪方法进行比较,大胆设想,讨论出可能实现的制作特色菜的方法,然后进行实践。这样通过课内与家里互相结合,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激发了学生们探究的兴趣。

化工企业是界牌镇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根据地方经济特色、社区资源和学校劳技教育校本课程项目,我们联系生活实际,从劳技教育、学科教学、信息技术、社会生活中提炼出一系列研究专题,供学生参考,并互动生成具体内容开展研究,形成了“界牌镇环境状况调查及整治对策”“关于界牌镇废电池回收情况”调查研究、“界牌镇水资源的污染情况及对策”调查研究、“界牌镇垃圾处理情况”调查研究等诸多小课题。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们提出的垃圾要实行袋装化的建议提交给镇人大,得到了高度重视,并在2004年集镇改造中作为市民必须遵循的一条守则被推广。

二、以社会实践为立足点,让学生在活动中和谐发展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对学校和社区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资源进行一体化设计,把社区作为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基地,建立了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联系网点,健全了为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的相关制度,形成学校、社区、家庭联动的教育格局。通过整合联动,使每位学生都学有所长,使每位学生的全面素质都得到了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

1、走进社会、服务社区,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感。

(1)开展了解社区的活动,使学生逐步熟知社区的地理环境、人文景观、物产特色、民间风俗以及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场所、基础设施和组织机构。我们利用本镇的“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旧址”这一教育资源,引导学生通过参观展览、走访革命前辈、写观后感和采访笔记等形式,激发学生对家乡的亲切感、自豪感和关爱之情。通过参观界牌知名企业,了解界牌灯具市场发展历史,引导学生从小树立质量意识、竞争意识和创业精神。

(2)结合语文和美术教学,通过说一说、画一画等形式,来反映社区中人们关注谈论的话题,尝试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服务社区、建设社区的积极情感和责任心;(3)开展服务社区活动。每年的三月学雷锋活动月,我们都组织学生到社区做好事,清理社区小广告和卫生死角,或到居民家中帮助孤寡老人做家务等,开展“助残扶老”献爱心活动,给孤寡老人带去欢乐,让学生在社区中养成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开展“绿色家园”环保系列活动,既给社区居民带去了生动、有趣的文艺节目,又向居民们展示了队员们热爱自然,渴望绿色家园的美丽画卷。在此过程中,学生还提出了许多环保管理社区的小点子。

2、珍惜环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活动中,我们注重引导学生探究人们的生产劳动、生活对环境的各种影响,了解环境保护的基本常识,掌握初步的环保技能,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环保中的一些问题,养成随时随地保护环境的良好的意识和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环保素质,如六年级学生进行的“界牌镇废电池回收情况”的调查,从废电池的危害、本镇居民处理废电池的习惯、设计废电池回收装置等方面展开了调查研究,形成了调查报告,并撰写倡议书,号召大家携起手来,共同营造绿色家园。

3、关爱他人、善待自己,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通过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同学们学会了理解他人,懂得了尊重人、体谅人,体验到了个人与群体的互动关系,关怀的温暖,对他人的帮助心存感激,通过与人交往、合作,形成了团结、合作的精神。在活动过程中,同学们发现了自己的优点与弱点,知道如何去取长补短。通过各种锻炼活动,掌握了安全生活的知识,学会了一些自救和求救的方法,养成了对自已生命负责的态度。正如一位家长所说,“孩子参加学校的这些活动后,变得活泼了,也愿意和我们讲心里话,愿意和其他同学交往了。”

三、以拓展教育内容为目的,让学生在网络中自由驰骋

信息技术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这既包括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还包括发展学生对浩如烟海的信息的反思和辨别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信息伦理。为此我校结合实际,从一年级便开设信息技术课,让学生通过小学六年时间的学习,能较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技能技巧,不断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在信息技术与劳技教育整合的探索研究中,我们努力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方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学校“班班通”“室室通”“家校通”的强大网络平台和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习得更为学生进行以劳动与技术教育为主体的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界牌镇是全国闻名的华东灯具城,作为汽车配件生产基地,学生们对家乡经济特色究竟了解多少?又可以为地方经济发展做些什么?通过思考,我们开展了“我对家乡知多少,我为家乡作贡献”系列活动。学生们通过上网搜索浏览界牌较大规模企业的网站、收集各家企业的宣传画册、调查走访参观同学家的门市、工厂等,获取了大量的地方经济特色的信息,各班在同学们自己的组织下开展了“灯具知识大观”“看车标识名车”“交通法规竞赛”等主题班队活动,高年级同学利用自己学到的网络知识为自家的工厂制作简单的网页,有的同学还能用收发电子邮件的技能帮助家长与客户进行业务联系。

四、以开发校本课程为突破口,让学生在共享中获取经验

根据国家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我们在广泛深入调查学生、家长、教师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办学思想、办学条件及地方资源,结合原有自编教材,进一步完善、整合,开发符合学校特色发展和地方经济特征的系统化校本课程,形成了界牌中心小学劳技校本教材,共分《综合实践》《折纸》《剪贴》《烹饪》《泥塑》《电工》《灯具装配》《金工》等八个系列,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创造性学习提供了有力保证。

1、体现校本教材内容的时代性。

“十五”期间,我们在高校专家、上级科研、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学习吸收了各地劳动教材和综合实践教材的长处,依据新课改的理念,对本校的教材进行了全面的改版,溶入了新的血液,加入了时代气息。例如《灯具装配》系列中,结合界牌镇是名闻全国的“华东灯具城”的优势,安排了认识世界名车、初识华东灯具城、看车标来辨车、常见灯具认识及装配。走进新星路灯、我设计的车等内容,让学生及时了解当地经济发展的现状,上网搜索有关灯具的最新知识,通过网络报纸等多种途径让学生去了解灯具对人类的新贡献,了解家乡、全国乃至全世界灯具情况,了解政府这方面的政策、采取的措施等。每册内容不是按各个系列装订,而是对每个系列的内容按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纳入各个年级,按不同年级进行汇集。

2、体现校本课程目标的三维性。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学生的培养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我们认识到劳技课程不再是简单的手工制作。单调的模仿训练,不仅关注学生必备技能的习得,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能掌握科学的方法,享受成功的快乐,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例如《烹饪》系列内容包括中国美食、操作技能、营养保健、环保节能、西餐等文化五个章节,每章又分几个课题,每个课题又包含活动准备、交流讨论、操作实践、评价品评、拓展发散、知海漫谈等板块。在内容上以课题为主,更具综合性、开放性;在形式上主要以活动为主;在目标上更注重培养学生对技术的兴趣、设计操作能力、探索研究能力及人文素养。

3、体现校本课程实施与管理的灵活性。

我们注重每节劳技课的实效,强调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重在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动手实践,并且每周一节的劳技课不一定固定在每周几的第几节课,而是根据教学内容和班级实际的需要,或合并开设,或全校统一开展活动,学生上课的场所更是从教室、劳技专用教室走向劳技实验基地、校外综合实践基地和社区。教科室、教务处每月不但对劳技课的备课、上课进行定期指导和检查,而且经常对部分学生进行知识层面和操作层面上的及时评价。学校把每年5月份定为劳技作品展评月,学生将劳技课上制作的作品展示在群芳楼展馆,不仅供学生相互学习欣赏,还供学生家长、老师及校外来宾观摩,形成了学校浓厚的劳技实践的氛围。

第7篇:家务劳动实践过程范文

小学劳动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六年级劳动教育工作将紧紧把握时代脉搏,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实践育人为基本途径,-坚持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积极探索劳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的生活、生存技能,在动手动脑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总结如下:

一、多渠道宣传,提高认识,形成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是培养二十一世纪建设人才必须遵守的守则。对学生加强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小学教育的重要教学任务。我校重视劳动教育,把劳动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紧密与少先队活动挂钩,保证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和多样性。我们还将通过家长学校对学生家长进行劳动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引导家长认识劳动对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作用,使家长能积极主动配合各项校内外教育活动。

二、加强劳动课教学研究,努力探索劳动课新路子,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组织劳动课教师认真研究教育大纲和教材,理清劳动课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态度,思想观念目标,大力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以及劳动态度观念的培养,努力探索劳动课教学新路子。积极探讨课程删减整和,并结合教学实践编制切合学生生活实际,体现时代特点的劳动课教材,以不断丰富劳动课程的内容和形成。贯彻兴趣贯课堂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兴趣是小学生最直接,最有效的内部活力。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始终遵循主体性原则,创设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中重视加强教与学的结合,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实际操作,促进学生劳动技能的形成。

三、继续以服务岗位的创建活动为抓手开展劳动教育活动,打通渠道,拓宽开放外延,为学生搭建多元的成长舞台。

从学生的认知、情感规律出发,以广阔的舞台,金色的童年为主题,广泛为学生创建服务实践岗位,开展体验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服务岗位实践活动中,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用自己的理智去感悟生活的意义和做人做事的道理,从而内化为健康的思想、品格,外显为良好的行为和自觉习惯。

1、继续搞好劳动实践基地的建设建设,以点带面,拓宽教育范围。

2、有劳动基地,各班主任要继续组织学生到劳动基地参加劳动实践活动,把劳动基地作为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另一课堂,确保时间、地点、人员、效果四落实。

3、坚持劳动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开展我做爸妈的小帮手活动。要求学生每天坚持帮助家长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扫地、洗衣、叠被学生的家庭情况,通过小学生素质发展评价成绩记录反馈到学校,学生在校的劳动情况也由此表反映给家长,以增强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将学校劳动教育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4、加强学校劳动教育与社区教育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给孩子积极参与并实践劳动技能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与平台,让其感受劳动的快乐与光荣。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活动,以达到劳动育人的目的。

结合自己的实际,有目的,有主题的组织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活动,在劳动的过程中,遵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原则,并充分注意教育形势的趣、活、实。

小学劳动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劳动课的第一特性就是实践性强,没有实践或实践得不够,都不能体现劳动课的最大特点。因此、在劳动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组织好劳动课的实践活动。

一、组织学生进行劳动项目竞赛,激发学生劳动兴趣

积极的劳动情感小学生最初参加劳动实践时,劳动兴趣带有暂时性,易受意外的偶然因素的影响。他们比较感兴趣的是整个劳动活动,并不是劳动的具体内容。本学期学校开设了一块开心农场,各班有一块种植地,开展劳动竞赛。

二、 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

皮亚杰指出儿童只有自发地、具体地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大胆形成自己的假设,并努力去证实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发展思维。劳动课是以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只有让学生积极的投入实践劳动,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劳动课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与其他各科相比,有着独特的途径--实践操作。劳动课的实践操作既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进行,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如:带领学生参观,组织学生课外实践,也可以开设兴趣小组等。不管是在课内,还是课外的实践操作,都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创新意识。

(1)、在实践操作中丰富想象力。

想象是我们的大脑对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亚力士多德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性活动的源泉。在劳动课实践操作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对劳动课动手操作过程的兴趣,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展开丰富的想象。例如,在纸工课上,学生折出的东西非常多,有的连老师都没想到,这时,我就适时表扬那些学生,对其作品给予鼓励和肯定,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本学期学生的纸工作品有二幅被选为大运会纪念作品。

(2)、在实践操作中强化合作意识。

在劳动实践操作中,以班级活动为基本形式,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激励全体学生之间互相合作。班级之间开展竞争,使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特长得以锻炼,素质得以提高,最终走向成功。追求学生人人进步为最终目标,以合作学习小组为运行载体,以全员激动为操作手段,以小组团体成绩评价为导向,激发竞争活力,强化合作意识。

在劳动各科教学中,我们总是将学生分为几组,最后,评一评哪组做的最好,激励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强调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训练、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的形成,使学生不以自我为中心,而从集体的利益出发,让他们明白成功的作品属于自己,也属于集体。如每天包干区清洁和保洁进行被评比。

(3) 在实践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每个学生总是希望自己成功,总是能得到老师的赞赏,可见,让学生在劳动实践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应尽力满足学生的成就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依靠自身的努力达到成功和从知识的获益中得到满足,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在劳动教学过程中总是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促使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

例如,在劳动课上,不管学生最后的作品做的怎样,教师总是能肯定学生的作品,总是能肯定学生为作品付出的一切劳动。教师还应当众表扬一些成绩平平的学生,他将终生受益。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基说过:求知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快乐,及时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

第8篇:家务劳动实践过程范文

小学劳动课是:通过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和教育和实践,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的技能,逐步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良好的劳动习惯,以及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小学综合实践课作为一门以学生自主实践探究为主的课程,侧重于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训练,采用多种方法,充分强调学生的活动主体性,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充分扩展视野,发展能力。这门课程要求教师要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使课程内容紧密贴近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让学生在课程中学会自主实践和探索,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课题的选择从学生实际和兴趣出发。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对于劳动课更是如此,如何真正发挥和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课题的选择便显得尤为重要。劳动课课题的选择上要避免大而空洞,主题确定要小,教师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从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从个体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或自然生活中自主地提出具有生命力的鲜活的活动课题,这样就使学生的目标感更强,而且更容易在短时间内完成。春晖小学老师的《泥塑》一课,就把同学们每天都要打交道的泥的制作搬上了课堂,同学们积极性非常高,动手欲望强烈,整个课堂都弥漫着一种学习创作的氛围;幸福路小学李娜的《剪染纸》,王小玲的《折餐巾花》;齐礼闫小学罗明军的《橡筋动力模型赛车》;京广路小学的林丽的《编织吉祥结》;陇海中路小学海三霞的《设计制作公益广告牌》等。另外,课堂过程中可以采用主动参与、主体体验、探究、调查等主要活动方式,使学生在诸如体验自然、志愿服务、观察、实验、调查、手工制作、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

二、教师的指导贯穿每一个环节,作用不容忽视。

劳动课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是学生活动的旁观者。恰恰相反的是,教师更应该成为学生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领导者,而且还要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实践的过程。劳动课的过程一般包括:引题----实践探究----经验分享----成果发表等几个阶段,教师的指导任务贯穿学生活动的全过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教给学生各种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探究进度,给予鼓励、启发,推进学习的不断深入。伴随活动过程的展开,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如幸福路小学李娜老师执教的《剪染纸》一课,教师对于染纸的方法指导贯穿在学生的操作之中,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问题后立即得到解决之法,事半功倍,学生的注意力在不知不觉中始终集中在课堂活动中。所以在活动中通过经验分享,师生交流活动的体验与感悟,反思活动过程,可以促使学生认识与情感的升华。这样由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到扎扎实实的实践活动过程,会让学生终身受益。最后教师要多鼓励学生,不管是能力强的还是弱的学生,只要他们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就应该给予肯定,很多时候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首肯都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和鼓舞。

三、劳动活动重视过程的经历,而非最终结果。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提出“做中学,学中做”理论,劳动活动的真正主体是学生,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各种有利于实践的环境,让学生“说”与“做”统一,将学生想的付诸于实际行动,结合实际活动内容,放开手脚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社区),走向大自然,让学生亲历活动过程,自己去调查、考察、访谈、收集整理资料,研究或写研究报告。我们关注的焦点是学生都经历了哪些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他们又是如何想方设法地解决问题的;在实践中获得了何种体验;与他人交往和合作的如何;在活动过程中是否被激发出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这次所听的劳动课程,教师都非常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另外还有不少老师在课前布置学生在规定的表格中调查相应的内容,有了自己的亲身实践和亲身感受,学生在课堂上自然有话可说,有事可论,所以只有关注的方向落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才能真正体现劳动课是一门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课程。在遇到问题时,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探索和创新才是正确的方向,而不是将学生的研究引向结论,或把教师的主管经验强加给学生。

四、劳动课活动中要做到全员参与。

第9篇:家务劳动实践过程范文

下学期劳动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二十一世纪需要培养自立、创新的人才。对于培养未来人才的全面素质来说,劳动技能素质是必不可缺少的。然而,家长和老师往往忽视学生劳动教育,不重视学生劳动习惯的培养。 在家里学生有舒适的生活环境,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对学生超负荷的包揽,在学校里,老师少安排劳动活动,使得学生动手机会减少,生活自立能力降低,自己的事情不会做或不愿做。

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加强劳动教育可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兴趣和劳动习惯,也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服务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也能让学生更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靠劳动创造出来的,让学生从心底尊敬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我校是从下面几方面进行劳动意识、劳力技能的教育。

一、创设环境,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

兴趣在每个人的学习过程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首要因素。学校教育教学时刻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兴趣。首先,组织学生进行劳动教学活动,开展 小小能人等系列活动。通过家务我来干等角色游戏活动,有意识培养学生劳动能力,如种植树浇水实践性的活动,教师在具体操作活动中让每位学生参与活动,学生的兴趣油然而生;其次,教师利用多种废品旧材料带领学生一起制作并把学生制作的小作品陈列在活动室或让学生带回家。这样学生尝到了劳动的喜悦,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二、通过了解、观察,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是长辈的掌上明珠,在家中任何事长辈都包揽了,使孩子们缺少了锻炼,养成了娇气、懒惰的坏习惯,以至于到了学校给老师和自己带来了不便,由此,我校便针对这一具体情况,首先从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入手。通过让学生观察家庭长辈的一天的劳动活动,使学生知道家庭中每个成员的劳动及其对社会的贡献,学会关心别人的冷暖,尊重他人的劳动;同时,我们还经常带领学生参观,结合季节特点,让学生了解小区公园环境的变化,从不同角度来了解大自然中万物的变化,了解劳动成果,从而意识到劳动带来的欢乐。

三、通过一日生活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要运用恰当的方法,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不要叫孩子干他们力所难及的事。充分利用学生的一日生活,教育、培养学生爱劳动是十分必要的。学会自我服务劳动是所有劳动中最首要的,如:学会做简单的家务、整理床铺等。我校很重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有助于学生自我服务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能使学生间养成互相帮助、互相团结等等。因此,早晨来校老师会带领学生一起搞卫生;放学前让学生和老师一起整理教室,培养学生爱劳动,主动参与劳动的习惯。

四、加强家园配合,共同培养学生劳动习惯。

学生生长在不同的家庭里,所在的家庭环境也不同,有的家长注重学生的劳动教育,但有不少家长过分里溺爱孩子,包办一切,致使学生最基本的自我服务能力和劳动习惯却比较差。所以,搞好家校配合工作,请家长配合教育学生爱劳动,并主动指导家长让学后在家庭中积极参与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实施劳动素质教育培养了学生的情操,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后我校还需进一步把这项内容深化,为培养新时代自理能力很强的接班人付出最大的努力

我校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劳动实践场所,加之学校环境幽雅,教学楼巍然耸立,设有微机室、多功能活动室、美术室等,全部达到县级一类标准,学校三季有花、四季长青,名人画像、名言警句,随处可见,激人奋发,催人上进,更为学生创设了理想的学习环境。

下学期劳动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劳动技能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与学生生活实际,当地生产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系,以实践为主的课程。作为新课程的产物,它赋予了更深刻的涵义。它不再是只注重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与劳动的习惯,而是在此基础上注重开发学生潜能,集动手、动脑为一体,着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一门新学科。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组织好劳技课的实践活动,是我校近年来的比较关注的。其具体措施如下:

一.让劳技课成为一门真正的课

以往的劳动课,往往都是老师说说,学生做做,家长老师都不是很重视。很多老师都会用他来订正作业,完成一些练习。现在的劳动与技术课程是一门重新整合过的学科,因为它所具有的意义,所以我们按照要求,把它列入教学计划,各年级每周安排1节课,安排了一些肯动脑、动手,能力强的老师担任这门学科的老师。保证课时与质量,

二.激发学生兴趣,有动的欲望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必须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探索知识和获得能力的动力,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催化剂。要想使这门集知识,实践的学科让学生乐学,学得好,改变课堂教学中,老师安排成活动的儿童状态,达到学生要活动的状态,老师就必须多动脑筋。 安排教师时,我们着重把喜欢动手,动脑,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的老师安排教劳技课,并进行一定的培训,使他们具备一些新课程的理念,并运用到教学中去。

三.实际出发,灵活处理教材

充分利用下发的劳动与技术教材。在教学中,根据这几册教材的内容,老师在上课时,有意识地进行了一些整合,找到他们之间相通的地方,根据本班学生情况,进行了一些迁移,整合,便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1.把劳技课内容进行整合。

在三年级下的教材中,有这么一个内容,就是学习礼品包装。这个单元中有两课,首先是老师指导学生制作纸盒,并进行一定的装饰。在纸盒造型里,学生学习根据老师的指导,发挥想象,把很多纸盒进行粘贴,排列,创造,做成各种器物。学生兴趣很浓,老师就把四年级教材中的内容进行了整合,把《我用纸做多面体》做纸盒的方法教给了孩子,当然,四年级的教材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在进行整合的时候,要注意适当,适量,只作为一个提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促进各学科之间的学习

学科之间不是孤立的,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进行一些整合,促进各门学科的学习。低年段数学教学中,有让学生认钟表的内容。学钟表的过程中,可以安排学生学着制作钟面,通过模仿,制作,学生对于钟面的时针,分针,就会认识得很清楚,除此以外,还会知道钟面有12格等等。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又使学生体验到动手的乐趣。

四.在实践中让学生得到终身发展

1.实践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现在的孩子,动手能力是比较弱的。他们渴望成功,但是,由于缺乏动手的机会,所以,成功的机会不是很多。教师应尽力满足学生的成就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依靠自身的努力达到成功和从知识的获益中得到满足,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使他们在劳动教学过程中总是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使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愿意学习。在帮助孩子体验成功时,要遵循年龄特点设计一些层次的平台,让他们逐层提高,收获快乐。

2.实践中体现团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