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认知范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认知精选(九篇)

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认知

第1篇: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认知范文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商科(类)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165-03

商科类院校是以行业需求为本位,面向行业设置专业,重视知识的复合性、现时性和应用性,以知识应用、解决问题来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培养理论应用型人才的院校。赵海峰[1]认为商科人才培养应注重行业性、实践性和社会性;唐未兵[2]认为:创新性人才是商科类院校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纪宝成[3]认为,商科类人才应培养成高度精明的“儒商”,包括人品的高尚、人性的发展、人格的健全和个人生活的充盈和幸福。可见,商科类人才的核心心理素质应包括健全的人格、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既有竞争意识又有合作精神等。商科类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高校在专业教育的同时应进行人格素质的培养,特别是注重人际关系、自我认知等方面的培养。

一、商科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商科类人才培养目标来看商科类人才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不难发现,商科类人才的心理健康教育应特别注重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调适、人际关系等实际应用方面的认知和能力的培养。而目前商科类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还主要停留在心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才进行必要的辅导、咨询和治疗,而对于大多数商科院校的大学生来说,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更符合他们的心理需求和实际需要。如:心理承受能力的训练、抗挫折能力的提高等。因此,对大多数商科类学生来说,制定符合他们心理需求和实际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迫在眉睫。再来看看商科类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概况,目前,商科类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商科类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其他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无异;没有针对商科类院校学生制定的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目前,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淡薄,很多高校临阵突击,在大三或大四开展职业生涯短期培训,实为就业指导、就业技能培训。学生对自我认识不清、定位不准,仅仅通过短期技能培训很难达到预期目标。师资力量薄弱,大多数高校负责职业生涯规划的老师多为学生条线的学生工作人员、学生辅导员,专业素质和学术水平都参差不齐,很难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设计、职业测评、职业辅导等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职业生涯辅导的专业性不够,针对性不强。

二、商科类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融合的可能性

1.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目标是根据教育部2002年4月印发的《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来确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商科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成长和成才更应该注重大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对环境的适应、求职择业等方面的问题。

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是指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意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全面分析职业需求、培养自主规划与自我创业能力的教育。

俞国良[4]认为“生涯规划概念的演变历程是生涯规划逐步迈入心理健康视野的历程,也是生涯规划的理念与当代心理健康观日趋吻合的历程。个体在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实现着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继而影响着生涯规划的全过程。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生涯教育中蕴藏着丰富的心理健康的内涵。

2.教育内容的相互融合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自我评估(自我分析,包括审视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自我评估:对自己兴趣、能力、性格等的评估);职业环境分析;职业定位(在自我评估、职业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职业进行的定位);职业生涯目标的确定几个方面。其中,对职业生涯的认知、职业自我意识和职业个性等方面影响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选择。这些内容均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因此可以说,职业生涯规划是在个体心理发展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的职业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有诸多融合的地方,职业生涯规划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大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设计活动,进行着自我的心理调节,能在智力、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方面都得到正常的发展,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形成健全的人格“。

3.教育方法上的相通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知环境、进行分析和合理定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性需要教育者在教学时需要将讲授与实践结合,既要有理论传授又要有实战演练,所以心理健康教育中常用的团体辅导技术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通过游戏体验、角色扮演、头脑风暴等一系列的活动全面地了解和审视自己,团体辅导是职业生涯规划开展的有效形式。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常用的个体心理咨询可以用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更好地进行自我分析和环境分析上。

三、商科类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整合方法

1.教学内容上进行适度整合。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可以进行适度整合。如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增加职业生涯心理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安排如职业能力、职业价值观、职业兴趣等的学习与测试等内容。

2.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内容的选择。大学是人生的重要阶段,经过高考的选拔与竞争,大家齐聚大学学堂,一般来说,大一(自我认知)新生对周围环境好奇,对自我和环境认识不清,需进行自我认知和环境探索;大二、大三阶段(自我认知、调整;生涯探索阶段)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并了解和初步接触职业;大四阶段(生涯规划阶段)是走上职业生涯前的最后阶段,这一阶段是在对自我和环境分析基础上进行合理定位,并最终选择职业的阶段。因此,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应有意识地在大学的不同阶段开展与大学生的心理和职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避免心理健康教育走“重治疗,轻预防”的路线,引导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学生的发展性问题。

3.教育方法可以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方法有课堂授课、个别咨询、团体辅导。目前,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授课方式主要为集中授课,针对性不强。可采用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四、商科类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整合的优势

1.教育目标更为明晰。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容易走形式化路线,重诊治轻发展,而高校大多数学生的问题为发展性问题,虽然这些问题不解决不一定会对学校的教育带来直接的不利影响,但从教学质量和学生个人发展来看,让学生在大学期间对自己有一个明晰的认识、不断探索自我,走在探索职业的路上,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高校就业压力,减轻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因为我们发现,大学生毕业时找不到工作多半是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而没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对自己不了解,不知道自己的人格特质更适合做哪类职业。对职业环境的概念也很模糊,这些必然导致自己在就业和择业时出现困难,也是导致就业后再次失业的一个诱因。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发展性问题与职业生涯规划内容相结合,既可以避免心理健康教育偏离方向,也可以让职业生涯规划更深入、更具体、更系统、更有趣味性。

2.整合后形式和方法多样,避免了职业生涯大讲堂的枯燥,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度,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更深入。同时,也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避免出现“谈心理色变”等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了解的状况。

3.整合后更容易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现在的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了解,认为自己“很健康,不需要学习和了解心理知识”,两者的整合更容易普及心理知识,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的普及。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资源和设备可以整合,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大多在教室授课进行,如果两者整合,则可以利用心理健康教育所用的团体辅导教室,通过沙盘演练、心理测试等方式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自我,增加了学生了解自我的途径,形式上也更加多样化,容易调动学生探索自我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赵海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商科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4).

[2]唐未兵.地方商科院校定位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6-06-15.

[3]纪宝成.我国高等商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6,(10).

[4]俞国良.心理健康与生涯规划[J].教育研究,2008,10.

第2篇: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认知范文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1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省、市、县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精神,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通过各种途径继续认真开展小型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指导,帮助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知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不断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改进班主任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学科性和实效性,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

  二、具体目标

  1.注重学生心理辅导,做好学生心理咨询工作。

  2.重视心理咨询室的常规建设,努力发挥心理辅导室的作用,进一步在全校做好宣传、发动、普及、教育等工作。

  3.做好班级保健的培训工作。

  4.不断丰富教师的教学策略,有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5.重视心理辅导试点班的实践研究工作,以点带面开展研究活动。

  6.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试点班的课程活动。

  7.做好家长学校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8.充分利用班队会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每学期最少开设四节以心理健康为内容的主题班队会)

  三、主要工作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自身素质

  1.组织教师学习有关心理健康教育资料,进一步提高认识,充实自我,掌握基本的心理辅导知识、方法、形式等,并提倡全体教师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运用心理知识及教育方法,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策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2.继续通过家委会、家长会组织学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内容,使家长逐步认识到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地提高家长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素质。

  (二)认真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及心理咨询工作。

  1.加强心理咨询室的常规建设,做好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并能有所侧重地进行跟踪调查,建立心理档案。

  咨询途径:

  (1)学生自愿前往咨询

  (2)班主任老师推荐

  (3)辅导老师访谈

  2.开通心语热线,进行电话咨询辅导。

  3.在学校宣传窗设立心灵广播栏目。

  4.对全校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知识讲座。

  5.在家教指导活动中,举行专题讲座,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千家万户,使家校教育形成合力,促进亲子沟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6.积极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各班班主任要利用二会一课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三)重视试点研究,增强科研意识

  1.试点班老师要善学、勤学,阶段性地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并在班主任例会中进行交流,帮助他们不断提高认识、开拓思路、更新方法。

  2.试点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展示。

  3.试点班要重视调查分析、研究,并进行个案分析,不断地积累资料,逐步在校内进行推广。

  四、具体工作

  1.制订并讨论学期心理辅导工作计划。

  2.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和氛围建设工作。

  3.心理咨询室开始开放(每周三中午12:00-12:30)。

  4.开通心语热线。

  5.举办青春期心理卫生讲座(六年级学生)

  6.出好心理健康教育专题黑板报。

  7.开展心里健康辅导示范课活动

  8.利用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家庭心理指导的有关内容。

  9.做好学期总结及资料积累和个案分析

  10.心理档案建立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2

  一、基础现状分析

  1、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已有一定的认识,并且具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科研的能力。学校提出把心理健康教育建设成我校的一大品牌,一大亮点,明确地表明了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以及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决心,这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蓬勃发展带来了新的春天,也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适宜成长的大环境。

  2、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大多数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偏差,甚至有一些错误的认识,尽管我校已经致力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但在师生中未能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现象还是存在的,在学生群体中,对心理健康持有不正确观念,或者知之甚少的例子还比较普遍。如何消除部分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正确认识,加强教师对心理健康的了解;如何让更多的学生认识心理健康,甚至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是本学年应该重视、优先解决的问题。

  二、发展方向分析

  1、让教师更了解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当然更应该站在一定的高度来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功能、实施途径与方法,否则心理健康教育只能成为一纸空谈。虽然我校教师对心理健康已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理论指导和深刻认识的教育是无法使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升到更高的层次的,因此,本学年的一个重心应放在教师的理论学习和正确认识上。

  2、让学生也认识心理健康教育

  一提起心理健康教育,人们的脑海中就浮现出变态、神经病、心理治疗等字眼来,内心极不舒服,下意识地排斥。其实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很广,心理治疗(矫正性功能)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我们的教育对象更多的是心理健康的学生,发展性功能、预防性功能更为普遍和重要。因此,让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了解心理健康教育,进而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形成健康的心理,是本学年的重点。

  3、形式灵活多样,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起来

  对于小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只有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课堂中、渗透在游戏中、渗透在生活中,才能真正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因此,本学年学校的各种教育途径都要行动起来,发挥自身的优势,让心理健康教育深入人心。

  三、具体措施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时间;各班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活动,提高班级凝聚力,集中解决班级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2、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和课题研究结合起来;结合学科教材内容,渗透有机专题教育,如语文课,课文中丰富的思想内涵可以直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素材;体育课竞技项目教学同样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品质。

  3、整理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材料,教师集中与分散学习相结合;可以通过召开讲座、团体辅导、个别咨询、自学材料、外出培训等途径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4、设立心理咨询室,真正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矫正性功能;咨询室设星星知我心信箱,专人解答学生来信;咨询室设星星和月亮谈心区,专人辅导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做好心理咨询档案的收集与整理。

  5、编辑心理健康小报做到每月一期,每期一个主题,至少每班一份;发动学生采、编、出稿,办成学生展示认识成果和交流心得的平台;

  6、把心理健康教育和班会、队会结合起来,落实发展与预防功能;尝试以队会的形式、班会的内容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中,春风化雨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7、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红领巾广播站、宣传栏、黑板报等宣传途径,让更多的人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红领巾广播站的月安排中至少有两周以心理健康为主题;开辟心理健康宣传专栏国旗下讲话主要围绕心理健康展开。

  8、可以在学校网站开设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块,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力,提升我校心理健康工作档次,让更多人来支持、更多的专家来指导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9、注意收集活动材料,如照片、稿件等。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3

  

  为了更好适应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需要,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指示精神,确实加快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不断深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工作思路,全面提升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开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局面。根据《安溪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关于2017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安心育【2017】1号)和《安溪八中2017年德育工作计划》的重要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积极推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再上新台阶,现制定如下工作计划。具体安排如下:

  1、召开新学期专兼职心理教师工作例会。为了更好服务学生,心理咨询室将在学期初召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例会,部署新学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每位心理教师做到严格按照学校要求上下班,做好学生心理档案登记与管理,心理教师必须加强自身心理健康理论和技能学习,熟悉心理咨询室工作和业务,为学生排忧解惑,做一位优秀的心理教师。

  2、健全组织领导,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培训提高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定期聘请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来校做报告,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意识,建立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的机制,逐步形成在校长领导下,分管干部负责,以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和班主任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体制;同时学校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一个方面,为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供必要的条件。

  3、根据各个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做好教育重点。学校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德育工作体系,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增强德育实效性和针对性的重要突破口。本学期我们将根据各个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和规律,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做好教育重点。

  (一)学习心理。包括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思维训练、潜能开发、心理调适、对学习环境的适应等,使学生减轻学习压力、提高学习效率。

  (二)建立对他人积极的情感反应,适应各种人际环境,教给学生基本的人际交往技巧等。主要教给学生正确处理好师生、生生及亲子关系等。

  (三)自我调适。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帮助其树立信心,获得积极的自我认同感。要让他们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意志。

  (四)青春期心理。要让学生了解青春期身心发展特征、卫生常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异性交往,培养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等。

  (五)生活和社会适应(包括职业指导)。要培养学生具有主动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的能力,提高抗挫折的心态和能力,在各种意外环境下学生能够自我保护。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增强对预期生活方式或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4、深入开展青春健康教育进校园活动,彰显我校办学特色。近几年来,我校不断拓展办学渠道,把青春健康教育活动作为常规教学来抓,取得“四多四少”的显著成效,并促进我校办学水平和层次的显著提高,是安溪县首批“生育关怀——青春健康教育进校园”活动示范校,也是泉州市生育关怀——青春健康教育示范基地,2017年1月19日,泉州市教育局发文泉教中〔2017〕1号,我校被确认为泉州市普通高中特色办学多样化发展实验学校。为了更好的凸显我校这一办学特色,本学期,学校将着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做好《安溪八中青春健康论文汇编》工作。为了寻找与“青春健康教育”的恰当结合点,以增加青春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更好的为青春健康教育服务。我校积极汇编青春健康教育论文,上学期以完成教师论文汇编,本学期将进行文字校对,论文修改工作,写好前言,最终形成独具安溪八中特色的《安溪八中青春健康教育论文汇编》,以供其他老师推广学习。

  (二)完善青春健康教育活动室阵地建设。为进一步加强阵地硬件等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发挥阵地的作用,我校积极建设青春健康教育活动室,不断完善阵地建设。本学期将本着更好的为学生服务为宗旨,更新活动室内容,完善活动室基础设备。因为只有完善阵地的基础设施,才能引导和动员家长、学生广泛参与青春健康教育活动,从而使家长和孩子知识得以获取,观念得以更新,灵魂得到净化,境界得到提升,心智得到启发,素质得到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应该是全面而持久地开展青春健康教育的关键之一。

  (三)落实“心理健康暨青春健康教育活动月”工作。为了更好的开展青春健康教育活动,使青春健康教育活动与教育教学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结合相得益彰,更好的服务学生,本学期将五月份确定为“心理健康暨青春健康教育活动月”。四月份制定工作方案,五月份活动开展,六月份进行活动总结和表彰。

  5、落实心理咨询工作常态,做好日常宣传教育工作

  (一)学校心理咨询辅导中心将继续实施日常咨询值班制度。心理咨询室每周一—周五的中午12:00-15:50和下午17:30-19:00均对学生开放,并有专业心理咨询师接待学生来访咨询,开通在线QQ、电子邮箱和咨询热线(0595-23056125),全天候24小时预约,以最快的时间答复,以便那些不愿和辅导教师见面的学生可以通过电话和悄悄话信箱寻求帮助,全方位满足学生咨询需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

  (二)进一步完善心理咨询室的材料和档案。咨询室材料、档案的进一步整理、完善、充实为了使心理咨询室工作朝着规范性、系统性、连续性的状态发展。本学期将继续按照心理咨询的专业要求,对心理咨询室材料和档案进行了一系列的整理、完善和充实。

第3篇: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认知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自杀态度;自我意识

健康的心理是幸福人生的基础。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整个教育中居于基础地位。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更是我们时展的需要。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调查,有助于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国外研究表明,心理健康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较普遍的存在(15%),并且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有加剧的趋势,问题形式越来越复杂,出现问题的人群也越来越多(24.5%)。国内一些调查也显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十分缺乏且心理问题发生率较高(10.53%),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有人甚至发现有70%以上的大学生属于亚健康。为了解我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自杀的看法,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我们于2005年10月份采用自编的调查问卷,对主校区一至四年级的全日制本科生进行了一次整群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旨在为今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对我校12个院系的在读学生按年级人数比例进行整群随机抽样,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77份,有效率为95.4%。其中:男生295人、女生182人;一年级学生118人、二年级学生135人、三年级学生144人、四年级学生80人;年龄为17~24(20.8±1.38)岁。

1.2 方法采用自编的调查问卷,包括学生对我校心理健康网页和心理咨询中心的了解情况、学生自身心理健康问题的严的程度及其自我关注程度、在内心感到困惑或压抑时采取的措施、向外寻求帮助的对象如何选择,以及对高学历人士自杀的看法等8个方面的内容。调查由任课老师在专业人员统一指导下进行,以教学自然班为单位集体测试,问卷当场收回。所有数据输入电脑,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

2 结 果

2.1 大学生对自身心理健康状况的自我评价本调查显示,有半数学生认为自己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但不严重,但有5.7%左右的学生承认自己存在较多的心理健康问题,而认为自己心理健康、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不到3成,还有15.9%的学生甚至无法判断自己是否心理健康、即不知道自己是否存在心理问题。对自身心理健康状况的判断,是心理健康观的一个重要体现。本调查结果表明,我校半数以上学生对自身心理健康状况有明确的自我意识。但从大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程度来看,半数学生表示“自己或身边的人有这方面的问题时才会关注”,只有1/4的学生对自身心理健康问题非常关注,还有1/4的学生从不关注心理健康问题。

2.2 大学生应付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的途径从477、份问卷的调查结果来看,53.5%的大学生通常采取的方式是“转变心态、自我调整”。这表明,我校学生大多能从实际出发,适当调节的控制自己的情绪,以积极的方式对待心理困惑的内在压力。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应该如何去解决,通过何种途径去解决,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大学生们在自己排解心中怨气时,半数以上的人能够通过理智分析或进行有益的活动来转移注意力,但也有少数学生会迁怒他人(4%)、甚至通过伤害自己的身体来发泄不满(4%)。40%以上的学生向外求助的方式单一。近80%的人选择向朋友求助;30%左右的人向亲人求助;只有1.7%的人会向心理咨询专业人员求助。66%的大学生不知道我校有心理健康网页。90%以上大学生从来没有去过学校心理咨询中心。

2.3 大学生对高学历人士自杀的评价 半数以上的学生(52%)认为,高学历人士自杀是种极端自私的极不负责任的行为;有近1/4的学生认为,选择自杀的人心理太脆弱,性格太悲观,可悲可叹;但也有4%左右的学生认为自杀对自杀者来说是一种解脱,无关乎道德,而对此表示同情和理解。这表明大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增强了,不人云亦云,在观察的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时,能深入思考问题,并有了符合社会标准的道德评价能力。说明我校大学生对高学历人士自杀有了明确的自我意识。

3 讨论

3.1 大学生认识到了心理健康的意义半数以上大学生具有了明确的心理健康意识。但也有小部分学生并不关注心理健康问题。这说明我国心理健康事业还远未普及,同时,也对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加强与改善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势逼人。

第4篇: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认知范文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于心理健康的定义,学术界一直没有统一的说法,1946年召开的世界心理卫生大会将其定义为:身体、智能及情绪上能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并将个人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状态,即高职学生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精神和社会性各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自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文件。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速度较快,尤其是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以后,各高职院校普遍提高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21世纪是一个竞争激烈的世纪,对人才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新的要求。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及产生的心理问题也在发生着新的变化。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时,以大学生心理特征、心理现象为对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出新的转换。因此,关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二、黑龙江职业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2013年我们采用了专业的心理测量工具对本系统二校区的全体新生进行了UPI大学生人格健康量表和SCL-90症状自评量表的调查,如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等。调查中发现,24.8%的学生有中度以上的心理困扰。从调查结果分析表明,本院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与高中生相比,本校学生的自我意识有较大提高,但从横向上来看,本校学生与其他普通院校相比自我认知能力仍有较多不足;第二,学生普遍缺乏健全的心理防御机制,缺乏自信心,意志薄弱,面对挫折的时候容易产生抑郁、焦虑等情绪,易产生极端行为;第三,学生敌对、偏执等心理特征影响着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第四,本校部分学生思维缺乏定向性和逻辑性,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学生常有明知没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想法和冲动行为,还常有一些感知障碍,如大脑发空,记忆力下降等。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过程

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保证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本校在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寻求适合我国国情和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保障体系,开发实施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方法和长效机制,并获得了一定经验与成效。

(一)组建高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为了更好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校组建了一支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首先,积极发挥了团干部、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骨干的作用,对其进行教育学、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等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其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第二,配备了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为学生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对全校学生定期进行心理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向辅导员、班主任发出高危人群信息,对于有危机倾向的学生,及时疏导情绪、排除困扰,降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二)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本校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人才培养规划中,根据教学进程安排将思想政治教育课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紧密联系,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目标,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指导学生积极处理人际关系,避免学生因自卑心理等造成人际交往障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心理问题,树立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三)设立专业的心理咨询室与活动室

本校为学生提供了咨询心理健康问题的窗口,帮学生“排忧解难”;引进了心理测评软件及“心理沙盘”等工具,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促进学生人格发展和心性健康成长。通过心理咨询室与活动室的建立,使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无法直接快速地与教师进行沟时,得到了有效解决。

(四)构建网络心理咨询平台

本校充分利用网络,构建了心理健康网络平台,学生有心理问题时可以通过邮件、QQ、微信、MSN等方式及时地与网络平台上的心理教师和咨询师进行交流;借助平台一些心理健康测试,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测试自己的心理状况,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使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强化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

(五)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和凝聚作用

本校大力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本校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宣传周活动、问卷调查等活动。同时,与体育教育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在体育锻炼和运动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在体育锻炼中强化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四、结语

第5篇: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认知范文

由于高中教学方式原因,我班大多数同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偏差。如何消除同学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正确认识,加强对心理健康的了解;如何让更多的同学认识心理健康,主动地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之中,是本学年我班重点和优先解决的问题。

1. 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

一提起心理健康教育,人们的脑海中就浮现出变态、神经病、心理治疗等字眼,内心极不舒服,导致其下意识地排斥。其实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很广,心理治疗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心理健康的培养,更为普遍和重要。因此,使同学们普遍地、自觉地正确认识心理健康,了解心理健康教育,进而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是本学年的工作重点。

2. 正确解决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难以适应环境、自我认知失调、人际关系障碍、生活上的挫折、择业的难题等等,是目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心绪抑郁,对生活缺乏信心,对前途失去希望,对处境无能为力,更有甚者觉得生存没有意义——这些恐惧、焦虑、烦躁随时有可能打破同学们的心理平衡。这就要求我们要注意掌握心理学知识、预防和解决心理健康问题;重视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加强自我心理调解、培育健康的心理状态。

3. 形式灵活多样,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起来

对于我们来说,心理健康教育仍然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只有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活动、游戏和生活中,才能真正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因此,本学年我班将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让心理健康教育深入人心。

二、 工作方法和措施

如何更好地以每个同学为本,尊重每个同学的发展,关心每位同学的心理健康,是我班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点。为此,作为心里健康委员,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我班今年的工作:

1. 通过不断学习,提高心理健康专业知识和素养

本人通过业余学习,已经意识到了心理健康知识对自己一生的影响。同时,也对心理健康委员工作的重要意义有了深刻的认识。我将通过定期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活动,使全班同学也学习到情绪管理等心理健康知识。同时,我将继续学习心理健康教育与各学科的学习相结合的方法,组织班级个别辅导和心理交流活动。把对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热情感染给每一个同学。

2. 认真组织参加院校的心理健康活动课

根据院校的安排,拟订心理健康活动课,通过专职心理健 康老师和班主任的讲授,使活动课有针对性、时效性。

3. 定期开设心理健康讲座

有针对性地开设如何与异性交往、人际关系处理、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大学生上网、喝酒、抽烟问题等专题讲座。

4. 充分利用网络上的多媒体素材进行课外宣传

结合叙事疗法和大学生心理特点,通过多媒体等同学们感兴趣以及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宣传,努力使形式多样、节奏紧凑、效果明显。

5. 建议同学进行专业心理咨询

鼓励和支持、必要时组织同学们到学校的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咨询。学校的心理咨询室环境好,设备齐全,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是同学们进行心理咨询的最佳选则。希望学校努力创造条件,使心理咨询活动随时随地向学生们开放,确保有困惑的学生可以得到及时的心理疏导。

6. 多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充分利用网络上的同学qq群、学生个人电脑、学生寝室等一切可以利用的环境,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同时,要多注意身边的同学,及时发现、反映和解决同学可能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 工作的最终目标

第6篇: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认知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素质,结构,学生。

分类号B848.9

1引言

人们倾向于将健康限定于“非病理状态”,限定于“生理状态”,生理无病即健康,这是早期对健康的比较消极的和狭隘的解释。20世纪4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进行了严格的解释,认为“健康是一种完全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完善状态,而非仅仅是疾病和虚弱的缺乏”[1]。这个解释突破了人们常规的狭隘解释,健康并非仅仅是非病理状态,应涉及身体、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上关于健康的理解又跃上了新的台阶,人们认为应该从积极的方面解释和理解健康,人们提出了“康宁”(wellbeing)和“幸福”(wellness)的概念[2],其健康的含义更加广泛,而且具有积极意义,健康是人们美好生活的目标,是努力方向[3]。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内容,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健康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内容,同时人们也提到了心理健康素质。但是,什么是心理健康,什么是心理健康素质,心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素质包括哪些内容,对于这些问题尚有不少争论,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

2方法

2.1访谈对象

心理学方面的专家(5人,包括儿童心理、医学心理、普通心理、心理咨询等方面的专家)、大学教师(10人)、中学教师(10人)、小学教师(10人),大学生(15人)、中学生(10人)和小学生(10人)。

2.2研究工具

自行编写的访谈调查问卷。该问卷涉及12个问题,具体问题如下:

你认为什么是健康?

你认为什么是心理健康?

你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在你周围的人中,心理健康的人占多大比例?

你认为一个人要达到心理健康状态,应该具备哪些内在的心理特点?

如果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你认为主要与哪些心理特点有关?

你认为什么是心理健康素质?

你认为心理健康素质包括哪些方面?(此问题在访谈时要根据被试的回答进行追问)

心理健康素质高的人有哪些表现?

心理健康素质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如果一个人心理健康素质不高,他在遇到困难时将如何表现?

影响心理健康素质的因素有哪些?

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研究者在调查或访问的时候使用相应的表达方式。

2.3访谈过程

研究使用访谈形式。访谈过程、研究过程均做详细记录(个别有录音记录)。最后对所有访谈结果进行分析研究。

3结果与分析

3.1关于健康的概念

3.1.1专家、教师(大学、中学和小学教师)的解释

关于健康的解释涉及如下几种观点:(1)反面(消极)的解释。认为无病就是健康,当然病指身心两个方面。特别是小学教师,绝大多数持这种看法。这种观点实际上是传统的健康观点。(2)正面看法。健康是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比较多的专家和大学教师持这个观点。(3)内容的解释。认为健康是身心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健康状态。人们主要认同的是身心健康,因此身心健康是健康的核心。(4)统一的解释。认为健康是内在和外在的统一,是自己评价和他人评价的统一,是自己和环境的统一,是身体、心理和环境的统一。(5)功能的解释。认为健康是适应生活和适应社会的重要工具。

3.1.2学生(大学生、中学生和小学生)的解释

学生的解释涉及如下几个方面:(1)反面(消极)的解释。认为无病就是健康。大学生倾向于涉及身心无病,而中、小学生更多地认为身体无病就是健康。因此小学生对健康的理解比较有局限性。(2)内容的解释。认为健康就是身心健康。(3)统一的解释。健康是良好的身体和积极的心态的统一。(4)道德的解释。认为健康就是心灵美。因此,学生的解释与教师的解释有差异,学生的解释更加具体,范围更小,而且很少涉及社会方面的解释,有些小学生将健康理解为道德术语,健康就是健康的思想。

3.2心理健康的概念

3.2.1专家和教师的解释

专家和教师对心理健康的解释有如下观点:(1)心理健康是一种性格。主要是人的心理承受力,是一种自信的心态。(2)正面乐观的解释。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3)统一的解释。认为心理健康是内在自我和外在行为的统一,是自我认识和对他人的认识的统一。(4)内容的解释。认为心理健康涉及认识、情绪、动机和社会多个方面;涉及心理过程、个性和心理适应性。(5)消极的解释。认为心理健康就是没有心理疾病。(6)心理健康就是能力,多种能力的统一,如认识能力,分析问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处理问题能力。

3.2.2学生的解释

学生关于心理健康的解释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1)乐观的解释。认为心理健康就是一种乐观向上的心理状态;是一种积极、没有压力的心理状态。(2)反面的解释。认为心理健康就是没有心理疾病。(3)道德的解释。认为心理健康就是思想好和心灵美。有相当部分的小学生有这样的理解。(4)性格的解释。认为心理健康就是乐观和自信的性格,是健康的观念和宽容,是正确对待事物的态度,是人的心理承受力。(5)能力的解释。认为心理健康是认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是情绪调节能力,完成活动的能力。

3.3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

3.3.1专家和教师的解释

专家和教师对心理健康的标准涉及如下一些方面:(1)评价标准。包括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也就是说,心理健康不仅要从主观的方面获得主观的指标,而且要获得客观的指标。(2)内容标准。在评价人的心理健康的时候,要考虑如下内容:情绪、意志、动机和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人际关系和合作、性格、自我评价、认识能力或智力等。(3)性格标准。认为心理健康的人要有如下性格特点:乐观向上、豁达大度、自信坚强、有很好的心理承受力、自尊自爱、客观的自我认识和环境认识。(4)功能上的标准。心理健康的人有如下功能:适度的心理反应,能够进行很好的自我适应和环境适应。(5)动力标准。心理健康的人有这样的动力特点:追求完美,坚强的信念,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6)统计学的标准。心理正常的人要在正态分布的80%内。(7)其他标准。如家庭幸福,经济宽裕,社会学标准,医学标准。

3.3.2学生的解释

学生关于健康的标准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内容的解释。认为心理健康包括正常的思维,积极开朗的性格,稳定的情绪,良好的精神状态,正确的目标,乐观的生活态度,信任自己和别人,处事稳重,良好的心理承受力。(2)性格的解释。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应该有如下的性格特点:不紧张,乐观积极,自信,坦诚,有理想和信念,良好的承受力等。(3)能力的解释。心理健康的人应该有这样的能力:对待挫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品质的解释。心理健康的人应该有这样的道德品质:思想好,不做坏事,乐于助人,敢于改正不良习惯,不说粗话。

3.4心理健康的人的比例

3.4.1专家和教师的观点

专家和教师的看法分歧很大,有两极分化的特点。(1)乐观的估计。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在95%以上。(2)悲观的估计。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只有20%左右。(3)大多数人的估计。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在50~80%。

3.4.2学生的看法

学生的观点也分两个极端。(1)乐观的估计。认为健康的人在90%以上,甚至100%。(2)悲观的估计。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只有20%,甚至10%。(3)多数人的估计。多数人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在50~80%或70~80%。

3.5心理健康的人应具备的特点

3.5.1专家和教师的解释

关于心理健康的人的心理特点,共有如下几个观点:(1)内容的解释。从心理健康具有的内容方面解释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具备的特点,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应该涉及如下一些内容:性格(稳重、勤奋、开朗,积极的生活态度),情绪(稳定、自控),能力(中等以上,聪明,良好的认识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意志(意志力强,有对待困难的决心),自我认识水平(良好的自我认识,客观的自我评价),强烈的动机和信念,平和的活动心态(交往、娱乐等)。(2)性格的解释。认为心理健康的人主要表现在性格上,或者这样的人应该具备如下的性格特点:品质高尚,心胸开阔,性格开朗,有上进心,乐于助人,积极乐观,自控性强,容忍,有坚持性,有承受力,有责任心,有学习能力,有远大理想,中庸,平和无私,灵活的应变能力等。(3)能力的解释。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具备这样的能力:好的认识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自我认识的能力),自我控制的能力,自我调节的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我觉得还应该有人际交往能力―作者)。

3.5.2学生的观点

关于心理健康的人的心理特点,学生的观点涉及如下几个方面:(1)内容的解释。关于心理健康的人的特点,应该考虑如下一些内容:性格(乐观,开朗,自信,爱学习,助人,思想好,意志坚强等),尊重自己和他人,行为与社会一致,情绪稳定等。(2)性格的解释。绝大多数都是这方面的观点,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具备如下的性格特点:自信,乐观,开朗,情绪稳定,积极进取,容忍大度,乐于助人,自控力好,意志坚强,爱学习,性格随和,淡泊名利的态度,礼貌正义,和他人友好相处,有理想,诚实,外向,不自大骄傲,自理能力强,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等。(3)品质的解释。学生特别是小学生这个方面的解释比较多,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具备这样的品质特点:思想好,有礼貌,乐于助人,正义。学生的解释很少涉及能力,也很少考虑人的认识水平。

3.6存在心理问题的人的主要特点

3.6.1专家和教师的观点

关于存在心理问题的人,专家和教师有这样的看法:(1)内容的解释。认为存在心理问题的人会出现如下一些问题:自我效能感降低,人际关系存在问题,认识封闭,控制欲得不到满足,自我评价错误,情绪控制不当,认识歪曲,行为怪异,心理承受力差,对待事物的态度存在问题,自我意识问题,动机欲望问题等。(2)性格的解释。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性格方面:心胸狭窄,性格内向,自卑(不自信),精神不振,胆小,紧张,情绪不稳定,情绪低落,情绪暴躁,沉默寡言,不合群,孤僻,自私,好胜心太强,没有目标,承受力差,责任感差,自我评价能力差,优柔寡断,偏执,不懂放弃,闭锁等。(3)情绪的解释。认为这样的人其情绪有这样的特点:情绪的稳定性差,情绪焦虑,抑郁,恐惧等。没有涉及能力和其他问题。

3.6.2学生的解释

对于有心理问题的人的主要表现,学生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内容。他们认为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这样一些方面:思想不好,学习不好或不认真,心理承受力差,有人际关系问题,情绪控制能力差,思想态度悲观等。(2)性格。大部分人认为这样的人存在性格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紧张,不愉快,不开朗,胆小,消极悲观,心胸狭窄,自大,骄傲,自卑,内向,傲慢,思想极端,对人不友好,情绪暴躁,自私,沉默寡言,不敢面对现实,封闭等。(3)品质。小学生普遍从品质上解释这个问题,认为心理不健康的人存在这样的品质问题:思想不好,有暴力行为,作弄人,偷盗,迷信,犯罪等。

3.7心理健康素质的概念

3.7.1专家和教师的解释

关于心理健康素质的看法有这样的观点:(1)将心理健康素质等同于心理素质。多数人认为心理健康素质就是心理素质。(2)健康人的心理素质。认为心理健康素质就是心理健康的人所具备的心理素质,他们从健康样本的角度去解释心理健康素质。(3)内容的解释。认为心理健康素质就是在思想、情绪、认识和行为方式上符合正常标准。(4)测量的解释。认为心理健康素质是可以测试的心理承受能力。(5)功能的解释。心理健康素质是维护人的心理健康所需要的内在心理特点。

3.7.2学生的解释

学生对这个问题比较难以回答,但是总体来看有这样一些观点:(1)性质的解释。认为心理健康素质是心理特点里面的好的心理品质,即他们将心理素质分成两个部分,健康的和不健康的,健康的部分就是心理健康素质。(2)心理健康的人的心理特点。认为心理健康素质就是心理健康的人的心理品质,与专家和教师的解释一致。(3)性格的解释。认为心理健康素质就是某些性格特点,如自信,积极,乐观,友好等。(4)内容的解释。认为心理健康素质可以从一些内容方面去描述,其具体维度内容涉及学习、思想、性格等。(5)统计学上的解释。认为心理健康素质就是统计上测得的心理素质的水平。(6)品质的解释。心理健康素质就是良好的思想品质。

3.8关于心理健康素质的构成因素

3.8.1专家和教师的观点

关于心理健康素质的结构,专家和教师涉及的观点有如下几个:(1)内容结构观。认为心理健康素质涉及如下内容:性格,品质,能力,文化修养,为人处事态度,对抗压力的能力,应激能力,人际关系,情绪控制能力,自知能力,自我效能感,开放的认知态度,健全的人格,合理的认知方式,自我调节能力,适应能力,心理动力,认知素质,情绪素质,行为素质,感知因素等。(2)性格观点。认为心理健康素质主要与人的性格有关,涉及的性格特点有:开朗的性格,脾气随和,情绪稳定,不怕困难,宽容,有责任心,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乐观的生活态度,恰当的自我评价。(3)能力观。认为心理健康素质就是好的能力,包括这样一些方面:自知能力,自控能力,自我调节能力。

3.8.2学生的观点

学生关于心理健康素质的构成涉及如下几个方面的观点:(1)内容观点。认为心理健康素质涉及如下一些方面的内容:礼貌行为,良好的性格特点,情绪稳定,意志坚强,行为主动,应激能力强,情绪调节能力,处理事情的能力,恰当的行为方式,客观的自我评价。(2)性格观点。认为心理健康素质主要与这些性格特点有关:乐观,积极主动,为人热情,乐于助人,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自信,对待挫折和压力的能力强,开朗,有主见,坦诚,积极的生活态度。(3)能力观点。心理健康素质就是好的能力,具体包括:适应能力,情绪的表达与控制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等。

3.9高心理健康素质的人的表现

3.9.1专家和教师的观点

关于高心理健康素质的人的看法,有下面几个观点:(1)内容观点。认为这样的人应该涉及以下方面:性格(开朗,开阔),品质高尚,人际关系好,有合作精神,有凝聚力,有进取心和事业心(动机),能力强,意志力强,积极的工作态度,办事效率高(能力),耐挫折和压力能力强,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身体好,心理承受力强,处理问题的能力强,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和别人,认知素质、社会素质、人格素质、情绪素质等素质好,生活和工作满意度高,充分发挥自我潜能等。(2)性格观点。认为高心理健康素质的人就是好的性格,其特点包括:乐观,开朗,心胸开阔,乐于助人,耐挫折和压力能力强,自信,宽容,信任他人,善良,有主见,意志力强,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保持好的心态,热情,适应能力强,积极进取,计划性强,有责任感,享受生活,有爱心。

3.9.2学生的观点

学生的观点主要有下面几个:(1)内容观点。认为高心理健康素质的人涉及如下一些方面:生活好,学习好,思想好,为人好,有礼貌,有修养,语言好,乐观主动。(2)性格观点。认为这样的人应该具备这样的性格特点:乐观,自信,意志力强,耐挫折和压力能力强,心理放松,情绪稳定,爱学习,与人为善,冷静,积极进取,性格开朗,性格随和,宽容,处理问题的能力强,自我控制能力强。(3)品质的观点。小学生会将心理健康素质与品质联系起来,认为高心理健康素质的人有这样的品质:思想好,有礼貌,乐于助人。

3.10心理健康素质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3.10.1专家和教师的观点

关于二者的关系,专家和教师的观点主要有如下几个:(1)因果关系。认为心理健康素质是心理健康的条件和基础,是因果关系。(2)品质―状态观点。认为心理健康素质是品质,心理健康是状态。(3)表现观点。有的人认为心理健康素质是心理健康的表现,是可以测量的;但是有的人认为心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素质的表现。(4)积极―消极观点。认为心理健康素质是积极的心理特点,而心理健康则是消极的心理特点。(5)形成原因观点。认为心理健康素质与先天的因素有关,心理健康与环境有关。

3.10.2学生的观点

学生的观点有如下几个:(1)因果关系的观点。认为心理健康素质是因,心理健康是果。(2)相互作用观点。认为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3)相同观点。认为二者相同。(4)不同水平观点。认为心理健康素质是心理健康的更高水平。(5)包含关系的观点。心理健康素质包含心理健康。

3.11心理健康素质低的人在遇到困难时表现

3.11.1专家和教师的观点

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专家和教师认为低心理健康素质的人有这样一些表现:(1)认识的表现。怀疑自己的价值,认知曲解,否定困难,夸大困难。(2)客观归因。找客观原因,责备他人。(3)情绪的表现。情绪不稳定,情绪爆发,情绪沮丧,自卑,恐惧,焦虑,抑郁,绝望。(4)动力表现。失去信心,消极。(5)能力的表现。处理问题的能力下降,工作效率降低,适应能力下降。(6)消极行为方式。逃避,应变能力降低,做出极端行为,自杀,抱怨,依附他人等。

3.11.2学生的观点

遇到困难的时候,学生认为心理健康素质低的人的表现有如下几个方面:(1)消极行为方式。主要有:惊慌,紧张,忙乱,退缩,消极,依赖,放弃,逃避,失去信心,抱怨。(2)情绪表现。恐惧,悲伤,愤怒,孤独等。(3)人际行为。伤害他人,社会退缩。(4)品质。骂人,打人等。(5)饮食和睡眠问题。

3.12影响心理健康素质的因素

3.12.1专家和教师的观点

专家和教师认为,影响人的心理健康素质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遗传因素。(2)生理因素(神经系统,身体各部分健康状况,激素水平)。(3)环境因素(家庭环境,特别是早期的环境,学习和工作环境等)。(4)教育因素。(5)重大生活事件。(6)经济条件。(7)性格。(8)人际关系(包括亲情,友情和爱情等)。(9)个人经历。(10)文化修养。(11)道德修养。(12)年龄。(13)榜样或他人引导。(14)自我。

3.12.2学生的观点

学生认为,影响心理健康素质的因素有这样一些方面:(1)生理因素(包括相貌)。(2)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环境,早期环境,家庭压力,生活环境)。(3)教育因素。(4)性格因素。(5)思想因素(品质因素)。(6)人际关系。(7)他人的引导。(8)社会因素(社会风气等)。(9)人际关系。(10)自我认识因素。(11)人生观、价值观。(12)成长环境。(13)文化修养。(14)学习压力。

参考文献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onstitutio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hronicle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947, 1: 29~43

第7篇: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认知范文

【关键词】健康教育 教学目标 发展措施

一、前言

健康主要是包括人的精神、身体以及社会现实生命的一个系统,从理论上来看,其主要包括心理学、生命科学、人际关系以及行为科学、智能学等方面的学科科学认识。而从实践来讲,其是极为复杂的系统的社会工程,主要包括保健、医药、娱乐以及休闲、环境生态、旅游等方面。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健康教育发展模式是体育卫生模式,对健康教育的认识比较缺乏,导致健康教育的发展有较大的局限性,开设的课程也仅是局限在将讲座或选修课,多数高校未能将健康教育作为独立学科列入相关的教育计划以及评价体系中。

二、学校健康教育的定义

学校的健康教育,指的是通过有组织地、有计划地进行系统的教育活动,以促使学生通过有针对性的采取益于自身将抗发展的行为以及生活方式,达到减轻或者消除影响身体、心理等健康的不安全因素的目的,有效地预防疾病。很好的促进身心的健康常发育。

三、高校体育健康发展过程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 健康教育的观念不强,健康意识不高,缺乏岁健康教育的认识

据相关的研究报道表明,现阶段,我国各大高校中,有58%的大学生对一般的健康常识有所了解掌握,有39%的大学生觉得有无健康教育课程都不重要,有35%的大学生表示是被迫接受大学的健康康教育的。由上述可知,当前,我国的教育领域仍未对现代的健康教育引起高度重视,对其的重要性缺乏深刻的认识,也对高校健康教育综合性以及整体性的认识不足,未能够全面认识健康教育涉及到得关于卫生、心理健康、体力、人格以及精神等方面的基本内涵,在理解上比较滞后,健康教育观念仍未统一。而在构建高校的健康教育模式方面,长期以来,我国的高校健康教育主要以体育卫生模式为主,未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给予它地位上的保证,导致高校的健康教育发展缺乏统综合的、系统的规划以及设计,健康教育没有能未形成科学、独立、合理的课程体系以及完善教学模式。

2 高校健康教育的管理体制不完善,阻碍其的发展

据了解发现,现阶段,我国各大高校的体育健康教育的发展受到多方面的制约,首先是健康教育的教材内容方面,部分高校的健康教育教材内容比较陈旧,有的高校在编写教材时,出现一味地借鉴收录其它学校的教材内容,未能和自身实际发展相结合。缺乏创新,而且内容编排缺乏有效地衔接性。有多数学生学生仅是参加健康教育课程,未得参加相关的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教学形式单一,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从心理咨询以及心理健康来说,部分高校是纳入行政部门中,部分高校则是纳入思想教育部门中。可见,高校未能明确定位心理咨询以及心理健康的具体行业角色,高校的健康教育尽管已实施多年,但是在管理方面,缺乏系列化和多元化、规范化。健康教育的相关规划制定以及检查考核等方面,未能向着法制化方向建设发展。

3 高校缺乏专业的健康教育人才,师资队伍仍有待完善

健康教育课作为一门应用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的学科,涉及到体育学、社会学、生物医学以及心理学等方面的学科知识。观阶段,在我国的多数院校中,健康教育的课程通常是体育老师担任,有的高校出现由部分校医或是别的科任教师担任,导致由于受到授课者的知识限制,或者是由于教学经验不多,健康教育教学的广度以及深度无法满足现代高校大学生对健康教育知识的需求。从总体上来看,我国高校普遍缺乏健康教育的专业人才,并且现有教师的专业知识不足及技能不强,无法有效进行健康教育。

四、加强高校健康教育发展的措施分析

1 更新观念,树立信念

我国各大高校必须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及学习,应对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及重要性有高度的认识,坚持树立健康教育的信念。要明白,在高校进行健康教育不仅是历史使命,还是对社会负责的一种体现。除此之外,还应能够正确掌握健康教育的相关定义和内涵,及时更新教育的观念。高校的健康教育必须要转变单一的理论知识教育,从提高学生的保健意识入手,把培养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以及健康行为习惯作为着眼点,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育教学。要促使大学生始终坚定健康的信念,不断增强自我的保健能力以及提高保健知识,为我国培养健康型人才。

2 不断健全健康教育管理体系

要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信念以及形成健康行为,需要节能管理一个较长的过程,如果单靠院校以及教师是难以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的监督管理的。因此,目前,必须要将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促使大学生形成自我约束以及自我管理的意识,吸收健康协会以及卫生保健协会等社团人员,一同参与到健康教育的管理监督工作中,形成完善的健康教育管理体系。

3 加强对健康教育专业人员的培养

健康教育课作为一门应用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的学科,涉及到体育学、环境科学、社会学、生物医学、生活方式以及心理学等领域的知识。因此,对授课者有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必需具备一定的生物医学学科知识,还需有效掌握相关的教学方法、教学技能以及其它学科知识。所以,我国各大高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可以通过在医学院校或者是体育院校设立专门的健康教育专业,培养具有专业卫生健康知识和保健技能的专业健康教育人才,有助于本院校健康教育的开展。

4 应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高校开展健康教育,不仅是需要进行课堂教学,进行理论知识传授,而且还要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教学活动。例如,通过开班会以及征文、文艺表演、专题讲座、知识竞赛等形式,通过多种多样的教育形式,可有效吸引学生对健康教育的关注,可以让学生实时地接受各种健康知识。除此之外,健康教育课程的进行应和当地的卫生防疫相关工作有机结合,跟进形式发展,通过开展讲座,为广大学生提供健康咨询以及健康帮助等相关的志愿服务活动。转变单一的健康教育模式,给学生传授丰富的健康教育知识。

第8篇: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认知范文

关键词:学生 心理 健康 教学 策略

一、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传统的高中教学往往过于注重学生的升学率,专注于学生的文化课知识教学,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放置一边,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近些年来,随着新课改的进行以及社会各界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也走入了高中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一项重要科目。但是很多学生对于这门课程却漫不经心,认为自己很健康,没有必要接收健康教育,导致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致不高,影响教学的有效进行。

笔者认为,想要实现课程的有效进行,首先需要教师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学设计也应该从学生角度出发,引导他们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首先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健康包括的是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两个方面,如果一个人只有单纯的身体健康,那么就算不上真正的健康,比如智障患者,他们往往有健康的体魄,但是却没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此外,教师也应该采取一些实用性的教学方法,比如教师可以运用心理学原理分析人的记忆规律或者遗忘规律,通过这些规律来引导学生的学习,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这样就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科目的重要意义。同时教师也可以帮助一些有心理压力的同学进行心理解压,消除他们的消极情绪,让他们轻装上阵,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科目的积极意义,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进步,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全面发展。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解答学生在思想上和生活上的一疑难问题,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达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比如,学习了有关性格的知识,就可以使学生对自身的性格有所了解,从而矫正自己性格中不良的一面,锻炼和完善自己的人格;学习了情感的知识,可以使自己学会调节情绪、升华情感的方法;学习了青春期的心理问题,可以了解青少年在青春期的心理变化规律,从而主动掌握自己的心理,安全顺利地度过青春发育期。

二、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学习中做好心理健康

“学以致用”是对学生学习目的最明确的表达,心理健康作为一项理论科目,起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指导实践,是为实现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所以教师药引导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过程中正确的运用所学知识,实现自身的健康发展。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学生的个人影响以及民族、国家的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有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生就可以有正确的评价标准、能够树立远大的理想,同时也可以有脚踏实地、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有了正确的思想观念作为引导,才能保证学生未来的发展与奋斗方向。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有完善的自我认知: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了解自身的长处,充分发挥,同时了解自己的短处,极力改进,这是一个人健康心理素质的基本体现。但是如何认识自身的优缺点是一个需要教师正确指导的问题。即对于骄傲自满的学生,教师应该引导他们认识到他们自身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要戒骄戒躁;对于自卑、内向的学生,教师应该引导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一些优点,让他们重拾自信、敢于表现。

再者教师要引导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人类作为群居动物,与其他人之间的交流、沟通是基本素质要求,同时人际关系的好坏也对一个人的未来发展也影响深远。学生社交圈子小,但是由于他们的年龄原因、情感原因,人际关系的处理仍需要教师的指导教育。比如教师要教会学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让他多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同时也要他们认识到“团结的力量”,教会他们融入集体;也要让他们学会感恩,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做好这些,相信就会很好的改善一些同学的人际关系。

另外教师也要指导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人格是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健全的人格包括学生良好的个性、充分的理智以及健康的情绪。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做到自信而不狂妄,热情而不轻浮,坚韧而不固执,勇敢而不鲁莽,既有坚持到底的精神,又不顽固执拗,始终保持坚强的意志,诚实、正直的作风,同时也要善于用积极的情绪战胜消极情绪,不使消极情绪、过激情绪维护较长的时间,也要要始终保持热情饱满、乐观向上的情绪。

三、其次需要教师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

很多学生会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混为一谈,笔者认为这是两种悬殊很大的教学项目,心理健康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心理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改掉不良心理素质,其中更多的是辅助、引导。所谓“心理辅导”,在笔者看来其实就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助”,即教师教给学生一定的调节方法,要学生进行自我理解、自我消化。心理健康辅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案例、道理的教育来给学生一定的指导、帮助,促进他们情感认知以及生活态度的一些完善,以便他们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进行正确的、理性的、科学的选择,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比如教师可以在班级设立心理委员,作为同学们与心理教师之间沟通的桥梁,大家的一些心理问题可以向教师请教,教师的一些经典案例、教学心得也可以及时的与学生分享;另外,教师也可以在每个月创建“心理健康周”,学生可以通过匿名信的形式来提出一些问题,让大家相互帮助,相互解答,共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认知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对策与方法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本身起步晚,加上办学特殊性和自身的局限性,决定了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问题更为严重和突出。因而,探索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途径,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大众化进程,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和谐校园文化的全面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表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心理上存在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特别是在独立学院的学生中还存在自我认知、自我评价等心理冲突和心理障碍问题。

1.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倾向

(1)自卑。独立学院的学生因社会评价、自身评价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对在独立学院学习与生活产生了自卑感,认为在独立学院学习成为了“三本”大学生,在自我意识方面存在压抑性、自我体验的消极性、自我情感的失控性和自我实现的自卑性等弱点。没有看清自己应有的定位,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很茫然。

(2)敏感。独立学院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处处表现为敏感。在这里就读的学生有的家庭条件较好,有的比较困难,对学习和生活都有不同的追求和目标,因此,产生了同学人际关系适应中的敏感和嫉妒,宿舍之间的人际交往、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问题显得特别突出,喜欢以“自我”为中心来进行人际交往。

(3)忧郁。在独立学院中,大多数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被动接受教师的教学要求和考核,在学习上目标定位不准确、学习态度不端正,绝大部分同学只为了混一张文凭,有的同学学习时很茫然,时常表现出忧郁的情绪。在对自身的性健康和与异往过程中产生的性问题困惑也较多,这在心理上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身心健康。

(4)狭隘。因独立学院的教育体制与管理体制等原因,心理健康知识难以得到全面的普及,学生获取这方面的知识途径比较单一,对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一知半解或知之甚少,心理健康意识差。在这样的情况下,形成了对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的狭隘认识,将心理问题等同于精神疾病,讳疾忌医,在许多心理问题形成的初期没有得到良好的引导,任其发展,以致变成严重的心理障碍。

2.独立学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心理咨询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独立学院大都建立了以专职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但大多数教师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系统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相当一部分教师对现代心理咨询技术懂得较少,在教育和咨询的实践中很难保证取得良好的效果,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不到位。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方法,帮助学生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是独立学院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实际上,很多独立学院没有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的学校只作为选修课开设,但都没有列入教学计划;有的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纳入思想品德课或健康教育课中中,只作为其中的一个章节,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3)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其它学科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一些教师认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教师的工作,与他们无关,以致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能靠心理教师势单力薄地开展着。有问题就让学生找心理健康教师,在学校没有形成一个广大教师都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环境。

二、影响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1.学生个体因素

对于大多数独立学院的学生,他们虽然有机会跨入高校大门接受高等教育,但高考对很多人来讲都是一次失败的经验。未能考入理想的大学而进入独立学院就读,很容易产生较强的自卑和焦虑心理。此外,严重的自我中心,抗挫折能力差,学习目标不明确,自我约束能力的欠缺等这些当代大学生普遍的心理特征在独立学院学生身上也有更为明显的体现。

2.外部因素

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而言,从其踏入校门开始,围绕着“三本”所带来的社会评价就跟随着他们的大学生活,一方面,进入大学生活的他们希望生活有一个新的开始;另一方面,围绕着“三本”带来的社会评价,又让他们内心体验着复杂的情感,或内疚或羞愧。独立学院的高收费和较低的社会认同度,对许多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压力,这些让独立学院的一部分学生生活、学习压力增大。

当现实与理想发生冲突和矛盾时,如果他们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释放和正确的疏导,就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极易导致偏激行为和走极端现象的出现,不利于独立学院校园的和谐和稳定。因此,加强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三、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与方法探讨

1.建立以全体学生为对象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实现全校学生为目标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首先,一个必需的途径就是让心理学走进课堂。这样,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正规化、专业化。在教育部2001年签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已经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以课堂教学、课外指导咨询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其次,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活动。以全校学生为教育对象,分不同专题、不同时间举办各种心理健康讲座,同时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广泛宣传心理卫生知识。

2.建设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针对当代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应在大学生中进行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健全人格与心理健康,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学习、择业与心理健康,性、恋爱与心理健康

3.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系统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教育这支主力应与家庭、社会联手,取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因为许多学生的心理问题是“植根于家庭,显现于学校,加重于社会”的。如父母离异、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等因素,都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冲击,极易引起心理问题。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环境,学校应主动做到关心学生成长,积极创造条件及时与家长沟通,全面反馈学生状态,共同商讨学生成长计划,特别是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应加大关注力度,及时与家庭共同采取有效干预措施,这是减少不良事件、科学育人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义红,陶知翔.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思考[J].南昌高专学报,2007,(6).

[2]刘贵岩.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