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记忆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记忆康复训练方法精选(九篇)

记忆康复训练方法

第1篇:记忆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 记忆;失语症;无错误学习

记忆能力作为人类高级脑功能的组成部分,对人类感知世界积累经验及思维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记忆是对过去事物在大脑中的重新反映,也是对以往获得的信息或经验在脑内存储和再次提取的过程。可分为感觉记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又可根据有无意识的参与分为外显记忆(explicit memory)和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1]。它与作为另一高级智能体现的言语的产生和表达之间的关系如何,记忆对失语患者的康复治疗及预后的影响程度如何。对入住本院康复中心的脑卒中患者存在记忆障碍的失语患者进行临床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5年6月至2006年10月于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康复科的住院脑卒中患者30例。要求符合下文选择标准。其中脑出血18例,脑梗死12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29~69岁;文化程度均为小学程度以上。

1.2 病例诊断标准 纳入标准:①经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为诊断标准,经CT或MRI确诊为脑卒中[2];②首次发病,入院时间在发病后3 d~1个月;③患者神志清楚、全身状况稳定;④经汉化西方失语成套测试(the western aphasia battery WAB)评价均为失语症;⑤均为右利手。排除标准:①严重的注意力障碍、行为异常;②严重精神疾病及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 Mental Status Examinition,MMSE)评定为痴呆的患者;③严重听理解及表达障碍。

1.3 筛查和分组情况 所有入选患者进行Rivermead行为记忆试验[4](Rivermead behavioural memory-testRBMT)评分标准:9~12分为正常,0~9分的显示存在记忆问题。经筛查30例患者中10例患者评分大于9分,不做研究观察。存在记忆障碍的有20例,其中运动性失语4例、感觉性失语2例、经皮质运动性失语4例、经皮质感觉性失语1例、传导性失语3例、经皮质混合性失语1例、基底节性失语3例、丘脑性失语2例。将这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0例和对照组10例。并告知患者或家属治疗方案。治疗前的统计显示,在年龄、性别和发病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4 治疗方法 治疗组:每日进行言语训练并配以记忆能力训练,1次/d,30~40 min/次,5次/周。对照组:每日只进行单纯言语训练,1次/d,30~40 min/次,5次/周。治疗组与对照组言语训练内容均根据评定结果设计,若无差异,治疗后1个月再次进行评定。

1.5 数据搜集方法 使用西方失语成套测试评定所得的原始分数先进行标准化转换,以便进行统计。首先将各分测验中的原始分数进行百分制,再换算各个分测验在该项目中所占的比例分数[5]。主要选取听理解和命名训练作统计观察。

1.6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1.5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用t检验分析方法进行统计,见表1。以P

注:组内各分项治疗前后的比较*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间各分项治疗后比较#P<0.05;评定中听理解各分项及命名各分项组间治疗前比较P>0.05。

2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记忆障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经系统的失语症治疗并配以无错学习的记忆训练,其治疗后的失语的听理解和命名的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只进行了系统的言语康复训练,其听理解及命名的评分虽也有一定的提高(P<0.05),但与治疗组的评分比较(P<0.05),表明存在显著的改善。

3 讨论

记忆是过去感知过、体验过和做过的事情在大脑中留下痕迹,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3]。包括对事物、技能的记忆,同时亦包括对语言、语法结构规律、字形、字义等的储存与再认。与记忆相关的结构有额叶、顶叶、颞上沟、颞叶、颞上回、丘脑及海马[4]等。其中额叶损伤会导致工作记忆障碍;优势侧颞叶损伤使患者有明显的词语记忆障碍[5];丘脑病变出现遗忘,词语的记忆出现障碍,这些均表明脑组织结构的受损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语言符号的解码、词语的提取和语音的组织过程即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过程。而在许多脑卒中患者中损伤部位就位于优势侧额叶、颞叶、顶叶等组织结构,优势半球的损伤会使得患者出现记忆障碍同失语障碍并存的现象。这种现象在20例患者的评定及治疗中表现明显。在对存在一定的记忆障碍的失语患者的训练中观察到,患者常会出现经数天提问同一问题回答均不相同,或表示知道而无法正确命名;对刚发生的事情如早饭的内容、家人的姓名等训练中熟记后很短时间后再次提问又出现忘记,这种表现在失语中非常常见,失语中将其定义为找词困难或命名障碍。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基底节性失语以及丘脑性失语均有词语记忆障碍的表现。这些失语症状一方面可被解释为词语提取障碍,是词语在大脑中提取出现紊乱或错误的外在表现,另一方面记忆作为语言的生成、理解、学习等过程的基础,记忆的损伤导致言语形成的链条中断,因此影响了口语表达过程。在研究中可以看出治疗组经记忆训练对词语的理解、表达方面,特别是命名能力较对照组有显著的提高(P<0.05),证明记忆的提升对失语的康复起到促进的作用。

进行的记忆训练是采用了无错误学习(errorless learning technique,EL),是一种消除学习中的不正确反应的康复技术[6]。是目前一种在改善记忆障碍患者的认知康复较有效的方法。机制是利用内隐记忆在大脑中的保留令患者在训练中反复体会正确而避免错误,使逐渐由无意识下转变为有目的、有意识的外显记忆,以达到改善记忆的目的。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在无意识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有研究表明脑损伤可引起明显的外显记忆的损伤,外显记忆受损可导致在刻意表达言语时出现困难[7],可能是失语症找词困难的一方面原因。但内隐记忆因无法区别正确与错误反应,易受初始错误的干扰,所以在训练中正确的输入与表达是最为重要的。在对无错性学习的理论研究尚有争论,但更多地学者倾向于残存的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在无错学习的机制中共同参与发挥作用[8]。在失语训练中通过加入无错误的学习技术,通过修补损害的记忆过程,使记忆能力得到改善,促进了对词语的记忆过程使失语患者在词语广度的扩展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使患者命名训练的正确率有明显的提高。

目前记忆障碍的研究主要只涉及脑损伤引起的认知障碍及阿尔茨海默病,同语言之间的相互关系报道资料也很有限。语言作为人类大脑思维的外在表现,而大脑的思维又往往涉及记忆的内容,所以语言与记忆之间的相互影响应受到重视。通过对记忆的研究能促进言语的康复治疗,使言语康复的效果更为明显。

参考文献

[1] 徐扬,恽晓平.内隐记忆及其在脑损伤患者中的表现.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4):290-292.

[2]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3] 李胜利.言语治疗学.华夏出版社,2004:33.

[4] 缪鸿石.记忆障碍.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230-1236.

[5] 汤慈美.神经心理学.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58-60.

[6] DeVreese LP,Neri M,Fioravanti M,et al.Memory rehabilitation in Alzheimer’s disease:a review of progress.Int J Geriatr Psychiatry,2001,16(8):794-809.

第2篇:记忆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 综合康复护理;老年血管性痴呆;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自理

[中图分类号] R749.1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6(a)-0152-04

随着近年来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老年病的发生率也逐年攀升,其中以心脑血管事件最为多见,已经成为影响老年患者生命安全的常见病之一[1]。而老年患者在长期反复发作的脑卒中事件的基础上,会出现获得性、渐进性智力功能障碍,最终引发血管性痴呆(脑卒中后痴呆,ascular dementia,VD)。在国外,血管性痴呆的发生率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是第二常见的老年痴呆症;在我国,老年人的痴呆发生率为3.9%,而VD则以68.5%的比例占据首位[2-3]。VD的治疗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而目前尚未出现有效的治疗手段,这无疑给患者的身心带来极大的痛苦,同时还会增加社会的经济负担。目前,VD的治疗引起国内外有关学者的极大关注,针对此类人群,给予科学、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显得意义重大[4]。据有关文献报道,综合康复护理能够提高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故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引进了该护理方案,分析了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取得可观的临床疗效,现给予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于2010年3月~2012年8月收治的56例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其中男36例,女20例,年龄(56.7±1.3)岁。所有患者均经MRI、CT及脑血管造影,确诊患者曾存在脑血管病变,其诊断符合人民卫生出版社版《内科学》教材中关于脑血管病变的诊断标准。本次筛选标准为:患者脑血管病变时间确定,且经影像学检查明确其存在脑出血或脑梗死情况,在脑卒中发生的3个月内出现痴呆,且痴呆持续时间达3个月;符合由美国精神病协会所制订的《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修订版中关于血管性痴呆的标准,且患者的痴呆程度为轻、中度;在接受本次治疗前1周,未服用任何促智力药物;排除其他原因所导致的痴呆,比如老年性痴呆、谵妄状态和假性痴呆等;不存在其他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患;不存在完全型失语、偏瘫等影响认知功能检测的因素;患者能够配合本次调研的全部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利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组,分别设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8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CDR评分及合并基础疾病等方面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 > 0.05),两组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对症处理和常规护理措施,包括给予降低血压、吸氧、降低颅内压、改善脑部微循环、脑细胞营养治疗等措施;而研究组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功能、心理及认知障碍,制定功能康复训练、心理及认知康复护理措施。

1.2.1 心理护理

VD患者存在情绪不稳,表现出冷漠不语、强哭、强笑、多疑等复杂情感,而伴随着自身状况的下降,会逐渐形成抑郁、焦虑及恐惧等负性情绪。所以,针对患者的心理变化特征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护士不应该对患者存在歧视心理,注意沟通的方式与技巧,通常可以采取诱导式发问,鼓励患者进行自身情感的表达,这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在交谈中,护士进行劝导及安慰,必要时可通过柔和的肢体语言比如一个眼神或者一个拥抱来表达自己对患者的认同感与支持。在进行健康宣教时,应耐心、细致地向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由于患者的记忆力不佳,护士需多次向患者做好解释,并通过患者的回答来了解他们的知晓情况,通过反复多次的交谈,以深化患者的记忆力。

1.2.2 智能认知训练

智能认知训练包括对患者的定向力、计算力、记忆力、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通过一定强度的智能训练,可以使患者保持联想状态,促进思维的活跃性,以防止智力的减退,尽可能地维持在原先智力水平,并提高患者自理能力。根据不同智能认知障碍的患者采取不同的康复手段:

1.2.2.1 记忆力障碍患者 ①视觉成像术:将多张图片呈现给患者,并讲述其中所蕴含的内容,让患者进行复述;②数字记忆:将较长的数字首先采取分段记忆的方式,通过多次反复的强化训练,最后让患者进行全程回顾;③日记辅助记忆:可指导患者将每日所发生的事情进行记录,进行事件回顾的方式进行记忆;④标签记忆:在室内各个物品上贴上标签,让患者通过每日的阅读记忆来熟悉日常物品。

1.2.2.2 失认失用患者 ①对失用侧肢体采取理疗的方式包括冷热刺激、敲打及按摩的方式进行局部刺激;②将颜色特别鲜艳的物体在患者的失认侧移动,以刺激患者的视觉;③训练患者忽视侧的物品位置的感知能力,健手越过中线,反复拿取忽视侧的物品;④对结构失用患者可采取搭积木、绘图的方法进行康复训练。

1.2.3 功能康复训练

针对患者的生理状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由专门训练的护士进行床旁指导,每日持续30 min,强度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宜。①语言障碍的康复训练:主要根据患者的语言障碍类型进行训练,若患者为运动性失语,护士应面对面地教患者说话的口形,反复地进行训练以强化患者的记忆,若患者为命名性失语,护士应在与患者的沟通中,有意识地反复说出事物的命名,通过听、说、读、写并重的方式让患者做到记忆的深化。在整个语言的训练过程中,应当让患者多说,以避免发声器官因长期失用导致萎缩。②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根据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个体化的训练,其中包括步态的训练、活动精细协调训练,帮助患者树立“我能行,我可以”的信心。其具体操作方法如下:护士手把手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进行督察,主要是刷牙、拿筷、握勺、洗脸及穿脱衣服等活动,让患者反复多次进行练习,深化记忆,提高活动灵敏度,动作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逐渐帮助患者获得日常活动基本能力。

1.3 观察项目

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和干预后第4周末给予简易智力状态量表(MMSE)、长谷川痴呆量表(HDS)、临床痴呆量表(CDR)、韦氏记忆量表(WMS-RC)、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及社会功能活动调查表(FAQ)进行评分,并做好记录对比。其中MMSE适用于老年认知功能障碍的一种筛查工具,MMSE共19项,MMSE总分和患者CT的脑萎缩程度呈正相关,其评分标准为:分值≤22分且>15分为痴呆,≤15分为严重痴呆;HDS用于检测患者的抑郁状况,总计11项,其中包括定向力(2题)、记忆功能(4题)、常识(2题)、计算(1题)、物体铭记命名回忆(2题),其评分标准为:HDS总分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经SPSS 20.0软件进行统一处理,数据的表达形式采取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取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取两样本均数比较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患者在干预后的各量表评分与干预前相比,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对照组在干预后,仅MMSE、CDR 、HDS和 FAQ评分相较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余评分项目在干预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研究组在干预后的各项量表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3 讨论

老年患者的脑卒中事件近年来的报道层出不穷,而在此基础上所引发的VD逐渐成为医务人员所关注的焦点话题。目前为止,尚未发现根治VD的有效治疗手段,但是经查阅相关文献发现,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高度的可塑性,这也为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行为功能的恢复提供理论性基础。鉴于这个理论,患者可通过一定强度的运动、记忆与学习使患者的脑区出现明显的结构可塑性变化,即可以促进突触的形成,又可以选择适合其行为需要的突触链途径,最终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记忆力、思维力与行为[5]。

在西方国家中,对于老年VD患者的护理病房体系建立得相当完善,而我国对这方面的工作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所以护理措施的引进和改良方面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近年来,综合康复护理逐渐成为神经内科的护理新宠,故在我院中神经内科中也引进该方案对患者进行相关护理。VD患者由于人际沟通能力的减退,加上周围人群对其疾病的不理解性,难免会使患者感受到孤独感,在无形之中导致其负性情绪的出现。伴随着不良情绪的存在,不仅会影响其自身心理健康,更是会影响治疗依从性,对病情的好转起着极大的阻碍作用。所以,针对这类患者,采取必要的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大,通过心理护理,在拉近护士与患者之间距离的同时,借助多次交谈的方式可使患者对事物的记忆起到一定程度的辅助作用,进一步完善了患者的心理功能和社会交际能力。由于血管性痴呆患者,在定向力、逻辑思维能力及计算力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所以采取智能认知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护理措施,通过对记忆力障碍患者和失用、失认患者采取不同的方案加以反复训练,促进有利于其生活习惯的突触形成,最终提高其记忆力并训练认知能力。同样的,在患者的功能训练方面,通过具有一定强度的方法进行反复多次的训练,使患者的行为功能从简到繁,循序渐进,进一步深化其突触链的行为,并有效地改善行为功能。

在本次调研中,研究组给予综合康复护理,待第4周末,患者的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相较于治疗前有明显的改善,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同时与对照组相比,其预后效果更优,且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本结果与国内外的文献报道大致相符[6]。

综上所述,对于老年VD患者,实施综合康复护理方案,能够明显地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并改善其认知功能,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临床效益较为显著,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周秋敏,吴海珍,汤红,等.强化护理干预对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27):3243-3246.

[2] 杨丽红.综合康复护理对血管性痴呆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1):149-151.

[3] 于红静,陆新容,钟玉群.3+1整体康复护理模式对老年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6):12-14.

[4] 刘孟花.康复护理对老年痴录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6):69-71.

[5] 胡荣东,雷畅,胡泊.老年脑卒中患者后遗症期康复护理研究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9):88-89.

[6] 钟玉群,陆新容,于红静.3+1整体康复护理模式在老年痴呆症患者康复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2011,32(20):2754-2755.

[7] 江皋轩,崔梅,柴振芳,等.临床护理路径在血管性痴呆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7):105-106.

[8] 聂莎,伍洁云,谭焕君.3R强化护理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2,33(15):54-55.

[9] 钟瑾.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6):32-33.

[10] 潘敏,陈杏红.乙酰谷酰胺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30):119.

[11] 吴曙智,叶华,郑翔.盐酸多奈哌齐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实验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3):22-23.

[12] 范琳娜,赵雅军.血管性痴呆107例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3):147.

第3篇:记忆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

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按照脑卒中后护理常规进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康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30 d时MMSE和MBI评分。

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MMSE和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0 d时观察组患者MMSE和MB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脑卒中后康复护理干预能提高患者的认知能力,促进心理康复和身体机能的恢复,增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卒 中认知功能障碍 康复护理干预

脑卒中在我国每年的发病率约217/10万,全国每年发病数逾150万人,致残率高达86.5%,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1]。据相关资料报道,脑卒中高达64%的患者存在某种程度的认知障碍[2],脑卒中后如不早期对认知功能障碍进行护理干预,可发展成明确的痴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为改善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和预后,自2010年起我院对脑卒中患者施行康复护理干预,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0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60例,均行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均符合2004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脑梗死和脑出血的诊断标准。入组标准:初发脑卒中、意识清楚、病情稳定、小学以上文化、具有一定的语言沟通能力、能配合检查和训练、MMSE评分为轻中度认知障碍、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者;排除标准:肢体功能丧失、有精神病及痴呆病史、伴严重心肺和肝肾功能不全及其它合并症不能进行康复功能锻炼、严重失语、MMSE评分为重度认知障碍、住院天数少于30 d、患者及其家属拒绝参与者。将100例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男23例,女7例;年龄52~75岁,平均(61.7±5.0)岁;病程15~55 d,平均(21.8±6.0)d;观察组男26例,女4例;年龄53~74岁,平均(62.6±5.7)岁;病程16~53 d,平均(22.0±5.5)d;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经t检验和?2检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脑卒中后常规治疗和神经发育治疗,对照组按脑卒中护理常规进行护理干预,内容包括:病情观察、良肢位摆放、心理干预、康复功能锻炼和日常生活能力练习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待患者病情稳定48 h立即给予认知功能康复护理干预,每天2次,每次30 min,持续30 d,具体认知功能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如下。

1.2.1注意力的行为训练通过删除游戏、猜测游戏、视觉跟踪、迷宫、电脑游戏等方式训练患者注意力的转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删除游戏即用小黑板写上汉字或画上图形,让患者用健手删除指定的汉字或图形,反复练习直至正确无误后逐渐增加汉字和图形数量,如写出一串数字“3098351”,让患者将这数字里面的“5”删除等。视觉跟踪采用红外线光照射方式进行,让患者跟随追踪光点移动而移动。本组患者使用较多的是简单方便易行的删除游戏、视觉跟踪和猜测游戏,由于材料易取,患者家属亦可施行。注意力的行为训练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30 min,持续30 d。

1.2.2记忆力训练临床上常用的写日记、记事等外部刺激,以及图片刺激、编故事等内部刺激补偿性干预措施以提高患者的记忆效果。本组患者采用回忆法即让患者回忆并说出刚看过的几个人或几件物品、刚做过的几件事;与家属回忆近3天内来探视过的亲戚、发生的事件。准备几组简单的分类图片让患者仔细观看后拿走,5分钟后回忆并说出刚所看的图片内容,先从简单分类图片开始逐渐增加为复杂不分类图片。同时交代家属用过去的照片、物品、视频等激发患者对生命中具有重要意义事情的回忆。

1.2.3计算力训练让患者按顺序写出0~20的数字或让患者念出0~20的数字卡并按顺序排列,指出偶数和奇数,将偶数和奇数分类排列,从简单的两数相加逐渐过渡至复杂的加、减、乘、除计算,熟练后逐渐将难度增加到50~100、及日常生活中相关价格让患者进行计算,如此依次循序渐进锻炼患者的计算能力。

1.2.4语言训练通过MP3、视频、电视等播放拼音、信息、新闻等指导患者从拼音开始学习、从单音字开始练习,逐步过渡到词语、句子、段落、文章等训练,对患者感兴趣的部分进行复述、提问、讨论,多与患者进行语言交流,对患者的进步适时进行表扬和鼓励,指导家属对患者的语言训练方法,使其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都能进行学习。

1.2.5执行能力训练[3] 主要有5个施行步骤,包括定向及对任务终止的留意状态(Stop);目标的制定及详细说明(Define);步骤(List the steps);学习并按照这个步骤(Learn steps);检查(Check)是否按计划完成任务。每次训练时间持续1 h。我们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由患者安排解决,如:进餐的安排,购物的组织、简单的烹煮食物等。

1.3效果评价

分别于干预前和干预30 d采用MMSE和MBI评分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康复效果。①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4]:该表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认知缺损评测和筛选工具,其主要包括时间向力、地点向力、即刻记忆、注意力及计算力、延迟记忆、语言、视空间7个方向共30题,每题正确回答得1分,回答错误或不知道得0分,总分范围为0~30分,每次测量5~10 min,评分越高代表认知能力越低。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870~0.920,评定者之间信度为0.960~1.000,敏感性为85~95%,特异性为80~90%。测量成绩与文化水平密切相关,正常界值划分标准为文盲>17分,小学>20分,初中及以上>24分;小学<20分、初中及以上<24分可考虑存在认知障碍。②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5]:MBI由Shah等于1989年在BI的基础上改良而来,内容包含修饰(洗脸、梳头、刷牙、刮脸)、洗澡、进食、如厕(包括拭净、穿裤、冲水)、穿衣(包括系鞋带)、大便控制、小便控制、上下楼梯、床椅转移(从床上转移到椅子上就座)、平地行走10个内容,评分分值分5个等级,最低1级,最高5级,级数越高代表独立能力程度越高,各项目所得分之和为总分,满分100分,>60分为良,有轻度功能障碍,能独立完成部分日常活动,需要部分帮助;41~60分为中,有中度功能障碍,需要极大的帮助方能完成日常生活活动;≤40分为差,有重度功能障碍,大部分日常生活不能完成或需他人服侍。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MMSE和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0d时观察组患者MMSE和MB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3讨论

3.1认知功能障碍对脑卒中患者的影响脑卒中后可出现感知、语言、定向力、注意力、执行力和记忆等认知功能障碍,上述障碍常单独出现或多种并存,可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致自理能力下降,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的生命。据研究,房颤动、糖尿病、收缩压、HDL-C、hs-CRP、NIHSS评分及抑郁是脑梗死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额叶、颞叶、基底节、丘脑区域梗死与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密切相关[6-7]。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发生与大脑皮质及皮质下脑细胞变性坏死有关,据研究报道,脑卒中后中枢神经系统对外环境的刺激可做出适应性改变,适当的认知干预可使受损的神经细胞发生轴突再生、树突“发芽”,重新建立神经联络通路,而其他正常的神经组织可发挥代偿作用[8]。

3.2认知功能障碍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智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脑卒中患者由于不可逆转的中枢神经损伤以及病灶和其水肿带来某些神经元的不完全损伤,其功能不可能只依靠单纯药物治疗自然获得[9]。注意力、记忆力、计算力、语言和执行能力训练等认知功能的反复训练,能促进大脑神经功能的重组,使认知功能得到改善,认知功能的改善对患者的智能状态和日常生活能力具有促进作用。从本研究可见,认知功能训练有利于患者智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见表1),经干预30 d后试验组患者MMSE和MBI评分均优于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与王丽香等[10]通过定向力、注意力、记忆力等的认知功能训练,能提高脑卒中后患者的认知能力,促进心理康复和身体机能的恢复,增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的结果一致。

3.3认知功能障碍康复护理干预应用于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意义

认知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疾病治疗的结果不再只局限于生命的保留,更关注病后的生活质量。脑卒中后及早进行康复护理干预,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同时,积极给予认知功能康复训练,能恢复一定程度的神经功能,改善患者的功能缺损状态,促进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提高生活质量。本研究中施行的各项功能训练措施均操作简单方便、文化相关性小,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在各级医院均能开展应用,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严翠香,刘琪雄,李雪琳.脑卒中肢体挛缩的康复护理干预[J].现代医院,2013,13(2):74-76.

[2]陆兰芳.Qrem自理模式在首次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病人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9):19-20.

[3]范秀娟,范静.脑卒中认知障碍早期识别和康复护理研究[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9,31(4):569-571.

[4]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57-59.

[5]王曙红.临床护理评价量表及应用[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36-140.

[6]鲍丽彦,余剑.首发脑梗死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5):34-36.

[7]司霞,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8):132-133.

[8] 陈建伟,许红梅,陈晓琳,等.早期认知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康复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3):201-203.

第4篇:记忆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 缺氧 脑 脑缺血 脑损伤 康复 Morris水迷宫 大鼠

0引言

围生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a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是儿童脑瘫和癫痫的重要原因之一[1]. 近年来有关早期康复训练对其影响的研究已成为热点. 临床研究提示,早期康复训练可促进HIBD患儿损伤脑组织功能的恢复;然而是否能同时促进损伤后脑组织结构的恢复,无法得到直接的病理学证据. 为此,我们对HIBD新生大鼠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同时观察其脑组织结构和认知功能的改变.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7日龄SD大鼠24只(重庆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 电热恒温水浴箱(上海跃进医疗器械厂),Morris水迷宫,石蜡包埋机,石蜡切片机,显微镜(日本Olympus公司).

1.2方法

1.2.1动物分组及模型的制备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HIBD组、HIBD康复干预组. 参照Rice法[2]建立HIBD动物模型,具体为大鼠经乙醚麻醉后于预部正中切口,分离左颈总动脉,用4-0丝线行双线结扎,缝合皮肤. 手术结束后动物回窝恢复4 h,然后将其放入置于37℃水浴的密闭缺氧箱中(容积10 L),持续充以80 mL/L氧氮混合气体,气流量0.5 L/min,维持2.5 h. 缺氧完毕后,继续让动物在缺氧箱内休息15 min再放回窝中. 正常对照组只游离而不结扎左颈总动脉,亦不予缺氧处理. 各组大鼠均由母鼠代养.

1.2.2康复训练方法对HIBD康复训练干预组,按以下方法进行康复训练:

早期搬动触摸:自建模后72 h开始,每日将幼鼠与母鼠分离,用毛刷从头部到尾部沿脊柱轻刷幼鼠,每分钟40次,持续15 min,结束后将母鼠和幼鼠同时移回笼内,连续10 d.

丰富环境刺激:参照Diamond等[3-4]方法设计丰富环境. 根据大鼠习性,在60 cm×40 cm×40 cm笼子内置入不同颜色及形状的物体、房屋、管道、斜坡、秋千、各种塑料“玩具”、带有芳香气味的棉球等,且每周通过增加或变换笼内的物体而改变环境2次,以造成新的刺激. 早期触摸结束后(生后21 d或损伤后14 d),动物断奶,每日将干预组大鼠暴露于丰富环境刺激中2 h,持续20 d. 其间注意避免其它的噪音刺激.

非干预组及正常对照组大鼠于生后21 d断奶后饲养于28 cm×18 cm×15 cm标准饲养笼内,持续20d.

1.2.3学习记忆能力测定所有大鼠于41日龄,以Morris水迷宫测试空间记忆能力.(1)定位航行试验:测量获取学习记忆的能力. 第1天让大鼠自由游泳2 min,从第2天起,每天上午训练4次,每次从不同点入水,记录大鼠寻找并爬上平台所需时间(即潜伏期),连续5天. 如果大鼠在120 s内未找到平台,潜伏期为120 s.(2)空间探索试验:测量保持空间位置记忆的能力. 上述6天实验结束后,于次日上午撤除平台,选择第3象限池壁中点作为入水点,将大鼠面向池壁放入水中,记录在120 s内跨过该象限平台相应位置的次数.

1.2.4脑重测定水迷宫测试结束后,将大鼠断头取脑,用镊子夹去双侧嗅球,脑干沿小脑下缘修平,保留绒球小结叶,沿中线对剖,用纱布擦干表面血迹,用电子天平分别秤取左右半球脑重量.

1.2.5病理改变秤取脑重并肉眼观察脑形态变化后,立即将左半球固定于40 g/L甲醛缓冲液中,常规石蜡包埋,冠状连续切片,HE染色观察神经元坏死,重点观察海马和大脑皮层的改变. 在400倍显微镜下,随机观察海马CA1区和额叶皮层各5个视野并计数正常神经元数目. 取每个视野平均值作为每组代表值.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 x±s表示,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多均数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两两比较用SNKq检验. 以P

2结果

2.1学习记忆能力测试在经历5 d的水迷宫训练中,各组大鼠的寻台潜伏期均随训练时间延长而呈下降趋势,但HIBD组与正常对照组和HIBD康复训练组间成绩始终存在统计学差异. HIBD组大鼠的寻台潜伏期长于正常对照组和HIBD康复训练组(P0.05,表1). 表1不同组大鼠寻台潜伏期的动态变化(略)

转贴于

HIBD组、HIBD康复干预组、正常对照组大鼠在120s内穿越平台次数分别(8.8±2.1),(11.6±3.0),(12.9±3.0). 与正常对照组和HIBD康复干预组相比,HIBD组大鼠穿越平台次数减少(P

2.2大鼠脑重变化在缺氧缺血后大鼠造模侧(左侧)脑组织平均重量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

2.3病理改变大体标本观察,正常对照组大鼠左侧大脑半球形态结构正常,与右侧半球大小无明显差异. HIBD组大鼠其左侧大脑半球体积明显小于右侧,出现明显的液化坏死和空洞形成. HIBD康复干预组大鼠其左侧大脑半球体积亦明显小于右侧,仍有空洞形成. 三组大鼠其右侧大脑半球形态结构均正常. 正常对照组大鼠,其海马和皮层神经元形态结构正常(图1A,B). HIBD组大鼠其海马和皮层大量神经元出现变性和坏死,散在存留少数正常神经细胞(图2A,B). HIBD康复干预组大鼠其海马和皮层亦有大量变性和坏死的神经元出现,散在一些正常神经细胞(图3A,B). 在400倍光镜下对在大脑乳头体水平面切片上对海马CA1区和额叶皮层进行存活神经元计数(表3). 每只大鼠取5张切片,在400倍显微镜下,随机观察海马和皮层各5个视野,取平均值作为每组代表值. 表3各组大鼠脑额叶皮质和海马CA1区存活神经细胞数(略)

3讨论

在临床研究中发现,早期康复训练在改善HIBD患儿运动功能的同时,对认知功能也有改变. 因此,康复训练对脑功能的改善是否同时具有相应的形态学变化呢?

按不同时期脑发育组织学特征推断,生后8 d的SD大鼠相当于人类新生儿期;生后20 d相当于人类婴儿期;生后28 d则相当于人类2岁的儿童;而2~3 mo相当于人类成年期[5]. 因此,本文使用相当于人类新生儿的7日龄大鼠为实验对象,建立HIBD模型作并进行康复训练. 本实验采用的康复训练方法由早期搬动触摸和丰富环境刺激两部分组成. 其中,用毛刷对幼鼠进行刺激类似母鼠在代养幼鼠过程中舔幼鼠的行为,这种行为可促进幼鼠的海马神经元发育和认知功能的成熟. 丰富环境包括各种不同颜色玩具的视觉刺激;各种不同形状、质感物体的触觉刺激;秋千、楼梯、平衡木的平衡功能训练;带有芳香气味的棉球进行嗅觉刺激. 训练4 wk后,经过水迷宫实验证实,HIBD康复训练干预组大鼠的寻台潜伏期明显低于HIBD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而其120 s内跨越平台次数明显多于HIBD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亦无显著差异. 从而证实早期康复训练可促进缺氧缺血后损伤脑组织认知功能的恢复.

进一步的形态学研究发现,无论是受损侧大脑半球的重量,还是存活细胞数,HIBD康复干预组大鼠均高于HIBD组大鼠,提示早期康复训练可明显促进HIBD后神经元的存活,可能对减少神经元死亡,促进脑结构的修复具有一定的作用. 我们推测HIBD大鼠经康复干预后,病损脑组织内神经元的变化主要与影响神经元凋亡或迟发性神经元死亡有关[6-7].早期康复训练抑制迟发性神经元死亡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推测可能有以下机制:(1)新生大鼠HIBD后丘脑部位神经退行性病变是由Fas死亡受体介导的细胞凋亡,早期干预可抑制半胱天冬酶3的活性而发挥脑组织的保护作用[8];(2)BDNF在神经元存活和突触可塑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早期干预可使海马部位BDNF表达增加,促进突触发育,减少神经元凋亡[9]. 与成熟期脑相比,未成熟脑具有高度可塑性,存在脑发育的“关键期”. 在此关键期内,脑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很强的适应和重组能力,易受环境和经验的影响. 因此,对于HIBD患儿,应尽早进行早期康复训练,以更好促进脑组织结构和认知功能的恢复,改善其预后. 同时,进一步确认脑功能恢复的最佳“时间窗”[10],探索康复训练促进脑结构与认知功能恢复的机制,将为临床开展系统康复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Perlman JM. Summary proceedings from the neurology group on 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J]. Pediatrics,2006,117(3):28-33.

[2]Rice JE3rd, Vannucci RC, Brierley JB. The influence of immaturity on 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 in the rat[J]. Ann Neurol,1981,9(2):131-141.

[3]Diamond MC. Response of the brain to enrichment[J]. An Acad Bras Cienc,2001,73(2):211-220.

[4]LippertGrüner M, Maegele M, Pokorny J, et al. Early rehabilitation model shows positive effects on neural degeneration and recovery from neuromotor deficits following traumatic brain injury[J]. Physiol Res, 2007,56(3):359-368.

[5]Moshe SL. Brain injury with prolonged seizures in children and adults[J]. J Child Neurol,1998,13(1):3-6.

[6]Xu WH,Ye QF,Xia SS. Apoptosis and proliferation of intrahepatic bile duct after ischemiarepefusion injury[J]. Hepatob Pancreat Dis Int,2004,3(3):428-432.

[7]Peng JH, Feng Y, LeBlanc MH, et al. Apoptosis and necrosis in developing cerebellum and brainstem induced after focal cerebral hypoxicischemic injury[J]. Brain Res Dev Brain Res,2005,156(1):87-92.

[8]Han BH, Xu D, Choi J, et al. Selective, reversible caspase3 inhibitor is neuroprotective and reveals distinct pathways of cell death after neonatal hypoxicischemic brain injury[J]. J Biol Chem,2002,277(33):30128-30136.

第5篇:记忆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摘 要 目的:探讨认知护理干预在儿童精神分裂症记忆损害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儿童精神分裂症患儿4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之上给予认知护理干预,2个月后对两组患儿的记忆状况进行比较。结果:采用中国韦氏儿童记忆量表进行评估,观察组长时记忆、短时记忆、瞬时记忆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认知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儿童精神分裂症患儿记忆损害状况,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儿童精神分裂症;记忆损害;认知;护理干预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7.056

儿童精神分裂症患儿多伴有认知功能损伤,有研究已证实[1,2],精神分裂症患儿的杏仁核和内侧颞叶功能存在异常,记忆功能损害尤为明显,对患儿的学习和认知造成严重影响。但有关儿童精神分裂症记忆损害状况的研究并不是很多,相关论文的研究内容也不是很完善[3,4]。为此,本研究选取40例儿童精神分裂症患儿的记忆损害状况进行认知护理干预,效果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儿童精神分裂症患儿40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如下: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年龄16岁以下;病情稳定,且住院次数≤2次;患儿家属自愿填写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患儿未经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或系统治疗<4周、病程<12个月;合并心肝肾等严重器质性疾病;合并癫痫、多发性硬化、精神发育迟滞及全面发育障碍等疾病,无头外伤史。男22例,女18例。年龄8~15岁,平均年龄(11.25±3.65)岁。受教育年限2~7年,平均(4.38±2.12)年。采用阳性和阴性量表(PANSS)对入选患儿精神状况进行评定,阳性症状精神分裂症患儿6例,阴性症状精神分裂症患儿18例,混合症状精神分裂症患儿16例。随机将患儿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情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干预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之上给予认知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1)健康教育。护理人员通过交谈、行为观察、向患儿或其家属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了

解患儿对相关疾病的认识以及目前存在的不良问题,护理人员根据相关信息把握患儿的需求,同时选择相应的疾病知识进行讲授,讲授方式包括讲座和情景模拟,情景模拟可以选择患儿常见的不良行为或错误认知加以夸大后表现出来,让患儿了解其危害。(2)健脑训练。借助电脑软件对患儿的思维进行训练,如培养患儿的理解记忆可以借助声音模拟软件对患儿加以训练,辨别不同的音调和抑扬感;随着患儿状况的不断好转,可以适当地增加难度,如要求患儿听完故事后阐述自己的理解。(3)行为训练。组织开展娱乐活动和社交活动,训练患儿的生活技能和社交技能,同时使用积分制对患儿加以奖励,如患儿做出符合要求的行为反应,护理人员可以在患儿的积分卡上记1分,1周结束后,患儿可以用所积分值换取相应的礼物,以此方式对患儿的正确行为加以强化。(4)组织患儿参加集体活动或娱乐活动,提高患儿的活跃度。(5)心理支持。虽然患儿的精神或行为有些异常,但是他们和正常儿童一样需要尊重、理解和呵护,护理人员在与患儿沟通时态度要和蔼,当患儿出现不良行为时,护理人员应耐心地加以诱导和启发,不可批评、打骂患儿。

1.3 疗效判定标准 采用韦氏记忆量表(WMS)对患儿的记忆状况进行评定,该量表分为长时记忆、短时记忆、瞬时记忆3个部分:(1)长时记忆。包括个人经历、时间和空间的定向、数字顺序关系(1~100的顺数、100~1的逆数、累加)。(2)短时记忆。包括视觉再认(再认)、图片回忆(记图)、视觉再生(再生)、联想学习(联想)、触摸测验(触摸)和理解记忆(理解)。(3)瞬时记忆。此项目为背数(顺背和倒背数字)。比较实施认知护理干预后2个月两组患儿记忆状况的评分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表1)

3 讨 论

精神分裂症儿童精神或行为异于常人,思维活动和情感反应不能与外界刺激相匹配,且外界刺激对大脑激活度减弱,均存在一定的记忆损害,该病终身患病率为0.4%~1.0%,患病后患儿无法正常学习,给患儿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5,6]。因此,如何对患儿记忆损害进行护理干预成为医务人员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本组精神分裂症患儿的记忆障碍广泛分布于长时记忆、短时记忆、瞬时记忆,且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害,但这种损害并不是不可逆的,通过适当的训练和激励,可以减弱患儿的慢性退缩行为,增加患儿大脑活跃的内在驱动力,进而对外界刺激做出适当的反应。

观察两组患儿经过2个月认知护理干预后,其记忆状况出现一定程度的好转,这是因为:首先,对患儿训练之初要对患儿的需求进行评估,了解患儿普遍存在的不良行为和认知需求。其次,根据这些需求对患儿进行相应的知识教育和训练,如知识教育帮助患儿正确地认识疾病,而健脑训练和行为训练有助于激活患儿大脑活跃度,增加患儿的注意力。同时,在训练的过程中,要注意对患儿的良好表现加以奖励,从而强化对良好行为表现的记忆力,避免慢性记忆消退。表1显示,实施认知护理干预后2个月观察组患儿长时记忆、短时记忆、瞬时记忆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既往研究报道的结果一致[7]。

综上所述,精神分裂症患儿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记忆损害,这种记忆损害是原发性的,不能从年龄、教育程度、精神状况等方面加以解释[8],本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适当的认知护理训练,可显著改善患儿的记忆损害状况,但是本次研究的样本较小,且缺乏认知功能训练对阳性和阴性精神分裂症记忆损害患儿产生的效果差异,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完善。

参考文献

[1] 王秀珍,李 坚,陈桂兵,等.儿童少年期精神分裂症患儿及其一级亲属认知功能的对照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3,23(3):167-169.

[2] 王秀珍,陈桂兵,辜卫红,等.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3,23(4):225-227.

[3] 潘友葵,苏保育,梁卫峰,等.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认知水平与患者康复效果的相关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0,22(23):2977-2978.

[4] 张明园.精神分裂症的复发及其评估[J].中华精神科杂志,2012,45(1):4-6.

[5] Gerson LD,Rose LE.Needs of persons with serious mental illness following discharge from inpatient treatment:patient and family views[J].Archives of Psychiatric Nursing,2012,26(4):261-271.

[6] 俞 玮,沈燕敏,顾丽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照顾者疾病负担调查及护理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1):1338-1340.

[7] 师凤彩,赵文慧,郭素芹,等.儿童精神分裂症记忆损害状况及认知行为护理干预效果评价[J].职业与健康,2011,27(11):1318-1319.

[8] 朱翔贞,汪 凯,张 蕾,等.精神分裂症患者情绪记忆损害的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9,35(2):74-76.

第6篇:记忆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 认知干预;认知障碍;认知功能;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 R749.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8-0052-03

认知障碍(cognitive disorder)指与学习记忆以及思维判断有关的大脑高级智能加工过程出现异常,从而引起严重的学习、记忆障碍(learning and memory impairment),同时伴有失语(aphasia)或失用(apraxia)或失认(agnosia)或失行(disturbance in executive functioning)等改变的病理过程[1]。认知的基础是大脑皮层的正常功能,任何引起大脑皮层功能和结构异常的因素均可导致认知障碍。随着我国社会的老龄化,老年痴呆的发病率也逐渐增加,给社会及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心理负担。轻度认知障碍是正常老化到痴呆的过渡阶段。本文主要探讨认知干预对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6~12月我院治疗的轻度认知障碍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60~80岁,听力及视力无明显障碍,能够顺利完成问卷调查;②蒙特利尔认知评估≤26分;③记忆力减退,有客观可见的记忆损害,总体的认知功能正常,日常生活能力完好,复杂的工具性日常能力轻微损害,达不到脑痴呆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①伴有严重的其他系统疾病,身体虚弱,不能完成相关干预及调查;②有脑卒中或者其他精神病病史者;③不愿意接受认知干预治疗者;④在干预期间发生重大疾病住院或者死亡者;⑤自行退出干预者。将纳入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干预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认知障碍相关的健康教育,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进行饮食、活动、休息指导。

1.2.2干预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认知干预。①干预内容:图片回忆:训练患者的记忆力、注意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词语配对联想:训练患者的注意力、记忆力、推理能力;数字游戏:训练患者的注意力和记忆力;积木拼图:训练患者的空间定向力、注意力、执行力;日记训练:训练患者的记忆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②干预方法:集中训练:每周进行一次集中训练,每次1个小时,共进行12次;自我训练:让患者两两结对,结合发放的训练资料以及说明,两人相互进行练习,每周4次,每次半个小时,患者每天将训练情况以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个别指导:有疑问的患者可进行电话咨询,个别辅导。随访:共干预3个月,在干预后每2周进行1次电话随访,共随访3个月。

1.3评价方法

1.3.1资料收集 干预前收集基线资料,干预后、干预结束随访3个月后调查患者相关情况。

1.3.2一般资料收集 采用自编的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对患者进行调查,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职业、婚姻状况、饮食习惯、运动、业余爱好、烟酒史、慢性病、家族史等。

1.3.3认知情况评估 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表[2]进行评估。包括视空间与执行能力、记忆、命名、注意、语言、延迟记忆、抽象思维、定向力8个方面的评估。共30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26分为认知障碍的临界点。

1.3.4 记忆能力评估 采用韦氏记忆量表[3]进行评估。包括长时记忆测验、短时记忆测验、瞬时记忆测验等10个分测验。本研究主要选取背数、联想学习、图片回忆和理解记忆4个分量表进行测验。

1.3.5 日常生活能力评估 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4]进行评估。包括6项基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8项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总分范围14~56分。有两项及以上得4分为功能丧失,或者总分超过20分为临界分。

1.3.6 生活质量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5]进行评估。共26个问题。每个问题按1~5分评分。得分越高则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或者方差分析,P

2 结果

2.1干预前后认知功能及记忆能力状况

干预后干预组认知功能以及记忆能力均有显著好转(P

2.2干预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状况

干预后干预组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生活质量较干预前显著提高(P

3讨论

认知是机体认识和获取知识的智能加工过程,涉及学习、记忆、语言、思维、精神、情感等一系列随意、心理和社会行为[6]。认知的基础是大脑皮层的正常功能,任何引起大脑皮层功能和结构异常的因素均可导致认知障碍。由于大脑的功能复杂,且认知障碍的不同类型互相关联,即某一方面的认知问题可以引起另一方面或多个方面的认知异常(例如,一个患者若有注意力和记忆方面的缺陷,就会出现解决问题的障碍)[7-9]。因此,认知障碍是脑疾病诊断和治疗中最困难的问题之一。主要包括感知障碍、记忆障碍、思维障碍。认知障碍是正常老化与老年痴呆的过渡。老年性痴呆又叫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起病隐袭,病程呈慢性进行性,是老年期痴呆最常见的一种类型[10-13]。主要表现为渐进性记忆障碍、认知功能障碍、人格改变及语言障碍等神经精神症状,严重影响社交、职业与生活功能。老年期痴呆是指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认知功能缺损为主要临床表现是一种临床综合征[14,15]。认知功能下降典型的首发征象为记忆障碍,早期以近记忆力受损为主,远记忆力受损相对较轻,表现为对刚发生的事、刚说过的话不能记忆,忘记熟悉的人名,而对年代久远的事情记忆相对清楚。早期常被忽略,被认为是老年人爱忘事,但逐渐会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同时语言功能逐渐受损,出现找词、找名字困难的现象,可出现计算困难、时间地点定向障碍、执行功能下降等。老年痴呆给家庭以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给家庭也带来较大的精神压力。因此如何在轻度认知困难其就能通过干预手段预防病情的进一步发展,阻止病情向老年痴呆发展成为临床上的重要课题。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特点是患者出现与其年龄不相称的记忆力下降表现,亦可出现其他认知功能轻度损害,但日常生活不受影响,且达不到痴呆诊断标准。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因为对日常生活影响不是很明显,容易被忽略。当患者、家属都感觉到有异常时,往往已达轻、中度痴呆。痴呆与高血压、脑中风、高血脂、脑白质疏松、糖尿病、年龄、抽烟、酗酒、低教育水平等关系密切。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痴呆的危险性显著增高,进行预防性干预将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次研究中,干预组给予认知干预,对照组仅给予健康教育。结果显示,对照组认知障碍情况在干预后以及干预后3个月随访时整个变化趋势不明显,总体认知功能在正常范围内,但是记忆力损害较为明显,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记忆力有所下降。干预组在干预后以及干预后3个月随访认知功能的4个量表均有显著改善,说明认知干预能够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延缓病情的发展。其理论基础是脑的可塑性。而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特征就是可塑性,其在形态结构以及功能活动方面均具有可塑性。个人的行为以及环境能够通过神经元之间突触数量以及神经元的内部架构改变大脑的形态结构以及功能。有研究显示,经过认知训练后,老年人工作记忆、情节记忆等功能有所改善,大脑额叶背外侧皮质以及双侧的顶叶皮质活跃度增强。认知干预能够增加树突,形成新的神经通路,促进大脑功能的改善。

轻度认知障碍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基本正常,而复杂工具性日常活动可有轻度的损害。在本次研究中,干预组干预后及干预后3个月随访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显著改善,尤其以复杂工具性日常活动改善更为明显。患者的认知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密切相关。认知干预后,患者的记忆力、注意力、表达能力、执行能力等均有显著的改善,这也有助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认知干预,改善了患者的认知状况,提高了日常生活能力,尤其是复杂性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患者自信心也得到显著恢复,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两两干预训练中患者之间可以相互交流,有归属感,情感支持得以增加,这在一定的程度上也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认知干预能够改善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景静,王俊星,何伟明,等. 社区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老年人长延迟回忆相关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 29(6):35-38.

[2] 张彦红,梁伟雄,朱磊,等.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与简易精神状态量表用于筛查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比较[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5):431-436.

[3] 黄成兵,陈桂兵,李坚. 难治性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与神经内分泌激素相关性研究[J].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2,18(1):1-5.

[4] 朱军红,王瑛,钟宝亮. 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量表简表中文版在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患者中应用的信效度验证[J].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11,20(1):58-61.

[5] Wade DT,Collin C. The Barthel ADL Index: A standard measure of physical disability[J]. Disability and Rehabilitation,1988,10(2):64-67.

[6] 杜韵华,郭丽冰,李济田. 传统抗癫痫药物与新型抗癫痫药物对认知功能的影响[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0(3):388-389.

[7] 齐善夫,郑成应,周东升,等. 老年痴呆患者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3,19(2):164-166.

[8] 徐国洪,梁震韬,俞洋,等. 认知行为治疗对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疗效观察[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0(3):401-403.

[9] 古金成.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认知障碍危险因素研究[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9):925-927.

[10] 李梅,李建华. 血管性痴呆和血管性认识障碍的临床诊治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13(1):118-119.

[11] 杨松琪,王会民. 多奈哌齐联合针刺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临床观察[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3(2):309-310.

[12] 张韬,童亚伟,崔德华,等. 脑衰老与慢性炎症所致老年认知障碍症的研究进展[J].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3,13(1):5-8.

[13] 黄晓东,黄慧. 尼麦角林联合奥拉西坦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疗效观察[J].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3,24(1):14-15.

[14] 王庆妍,蒋芬,陈三妹,等. 应对过程理论在我国老年期痴呆患者照顾者干预中的应用[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7):1712-1715.

第7篇:记忆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 脑血管;恢复期;健康教育

脑血管在我国由于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已成为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患病后患者逐渐失行走、读书、说话、与人交流等功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给家庭、社会带来许多不便,因此,对康复期患者及家属采取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尤为重要,护理健康教育是护士针对服务对象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进行的教育,其核心是促进人们建立健康的行为和生活[1]。使病最大限度地从身心残障中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1 临床资料

我院在2008年1~10月共收治脑血管患者152例,最大年龄82岁,最小33岁,男90例,女62例。健康教育覆盖面100%,知晓率98.8%。对其实施健康教育后患者掌握了许多治疗和功能锻炼的方法,预防和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了伤残率,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收效良好。

2 制定健康教育内容

护士业务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健康教育的效果。笔者和全科护士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咨询专科医生,制定了脑血管患者康复期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包括患者的心理、饮食、睡眠、用药的护理,以及肢体功能锻炼、出院指导和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法。

3 实施

健康教育不同于卫生宣教,它贯穿于护理的整个过程,护士不仅要配合医生给患者以适当的治疗和护理,还要结合患者的身心状况、社会需要,向患者介绍用药注意事项、饮食起居、功能锻炼方法。护士应根据患者的知识层次、健康状况、个性习惯、文化背景、康复期望等选择适当的时机,适宜的方式,因人而异,制定切实可行的健康教育计划,并及时征求患者和家属的意见,调整策略,提高健康教育水平。

3.1 肢体功能的康复

3.1.1 肢体被动训练 对偏瘫上侧肢体进行肩关节前屈、内收、外展及外旋等被动运动。对下肢康复训练可采用“桥式”运动、下肢屈曲动作训练、伸膝分离运动等。关节活动顺序为先大关节、后小关节,用力适度,由上而下,幅度由小至大,每天每个关节至少进行3~4次的全关节运动,每次10~20 min。对已有关节活动度下降的关节,治疗时间要延长,次数要增加,必要时可配合理疗、红外线及超短波照射或局部湿热敷。

3.1.2 肢体主动训练 夹捏指趾或对指活动,夹捏指趾或对指活动。夹捏指趾即用健侧的食指与拇指夹捏患侧的指趾各10~20次;对指活动即患侧的拇指与其余四指分别相对,各做20次,以利手部精细运动的恢复。此外,还可用健身强力圈练习手部握力;活动手腕足腕,即手腕或足腕先由内向外,然后由外向内环形练习各10~20欢;肩、肘、髋、膝活动。患者站立或平躺,将上述各关节向上下、内外、前后活动各20次;运动量逐渐加大但不可过劳,一般情况,上肢较下肢恢复慢,故在下技锻炼走动的同时,可有意识的活动上肢,以使其功能恢复。

3.2 吞咽功能训练 急性脑血管患者约51%有吞障碍。训练有效后,再行摄食训练。进食进应注意:取坐位或半卧位,头略前倾;选择有一定口感的食物,以利咽部感知;食物形态以松散、有黏度但又不致黏附口腔为宜;食速宜慢;进食时注意力集中。

3.3 言语、认识功能训练 语言功能障碍的患者由于失语、言语不清,易出现自卑感。因此,在进行语言功能训练时,要做到冷静、耐心。指导患者及家属进行语言功能锻炼时,首先要分辨失语类型,以采取针对性措施,如命名性失语主要为遗忘性,护理时要反复说出名称,强化记忆;其次,与患者交谈时,要减少外来干扰,以保证患者精力集中;第三,与患者交流时要面对面地交流,可使用图片,卡片等。第四,要从数字、单词、短语开始,先让患者复述,再让其听前半句,令其讲后半句。在整个训练中要做到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认知功能障碍时应注意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提醒患者,得高对患侧的注意力,给予患者视、听、触等感知觉的刺激,患病后无意识记忆与正常人相差不显著,因此在护理中,可以强化无意识学习,反复给予多种刺激,并强化动作学习以增加记忆功能。

3.4 心理护理 脑血管患者因发病急,对自身、家庭皆为突发事件。随之而来的经济负、社会角色转变,加之对疾病预后的恐惧易致患者心理障碍。护士应以良好的语言、态度和行为去了解、熟悉患者,掌握患者病前的适应能力、性格、人格,以便制订并实施心理护理。在康复治疗阶段,患者常因急于求成而逐渐失望、悲观、抑郁。因此,每天应进行30 min的情感交流,针对存在问题进行心理疏导,同时争取家属配合,照顾好患者饮食、起居,鼓励和协助患者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娱乐及家庭活动,以增加患者对生活的乐趣及战胜疾病的信心,配合治疗、康复及护理的进行。

3.5 饮食护理 脑血管患者的饮食宜清淡、低盐、低脂、低胆固醇,多食蔬菜、水果、豆制品,忌食刺激性食物或烟酒。饮食温度适宜。对有吞咽障碍的患者,可给予胃管鼻饲。

3.6 睡眠的护理 脑血管患者因存在各种功能障碍,易产生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则致失眠。因此,对失眠患者要先评估影响睡眠的原因,以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强化心理疏导;创造舒适的睡眠条件和环境;正确功能锻炼,预防肢体疼痛;建立合理的睡眠习惯;睡前不饮酒精饮料或吸烟,不喝含咖啡的饮品如咖啡等;必要时按医嘱应用安眠药。

3.7 用药的护理 患病后有此患者存在部分记忆障碍,因此,反复向患者及家属讲明用药目的、方法,直至掌握,必要时建立服药卡,写明药物的服用方法、剂量,贴于醒目处;住院期间要做到口服药到口,羡慕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嘱患者要遵医嘱服药,不可偏听偏信广告,滥服药物。

3.8 出院指导

3.8.1 保持血压稳定 患者大多有动脉硬化、高血压病史,血压常波动不定,保持血压稳定,对疾病恢复及预防复发起着重要作用。教会患者家属测量血压的方法及血压正常值;对需要长期服药的患者,督促和帮助其养成按时按量遵医嘱服药的习惯;保持乐观情绪,避免劳累,戒烟酒,防止便秘。

3.8.2 介绍脑血管复发的先兆症状,复发的诱因,病情加重时的表现,应定期平院复查等。

4 健康教育方法

4.1 个别教育 护理人员与患者面对面的交谈,是最主要的教育形式。

4.2 举办学习班 对象主要为患者家属,可集中讲授饮食上注意事项、康复训练方法、语言训练技巧等。

4.3 看电视录相或分发宣传手册 脑血管恢复期时可定期或不定期地观看有关康复训练方法,可以让患者和家属更易掌握要领。

5 体会

通过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不仅融洽了护患关系,减少了护患纠纷,还提高了护士整体素质。在实施健康教育过程中,使患者掌握了正确的功能锻炼方法及卫生保健知识,缩短了住院日期,减少了住院费用,降低了伤残率,医院的社会声誉也明显提高。

第8篇:记忆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其他科学家也从蜜蜂、金鱼等身上看到了“记忆传递”。

人们决定再用哺乳动物老鼠来实验。

早在1965年,有位脑专家就声称,特殊的记忆可以注射给鼠。但当时大多数科学家不相信。

还是那个用涡虫做试验的麦康内尔,他和其他人的试验证明,如果从已经学会某种技能的鼠中提取一种含有核糖核酸的物质,直接注射到未受过技能训练的鼠脑中,那么,未经训练的老鼠学会这种技能的时间就会大大缩短。

正常的鼠是喜黑暗而怕光明的。匈牙利出生的神经化学家昂格,让老鼠一走进黑暗的箱子就受到电击,使这些老鼠变为害怕黑暗。然后,他从怕黑暗的老鼠中提取一些物质,注射到未受过电击的鼠脑中去,这些被注射的鼠也开始躲避黑暗了,几乎与受过训练的鼠一模一样。

但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昂格又从害怕黑暗的鼠脑中找出了一种名叫“恐暗素”的物质,并请化学家用人工方法合成了这种恐暗素。昂格将合成的恐暗素注射到正常鼠脑中,这些鼠居然也一反常态地害怕起黑暗来了。

科学家们由此设想:也许有一天,我们可以从智慧超群的名人脑的提取物中直接获得种种知识,或因为注射了这样那样的人工合成的特殊记忆物质而迅速掌握本领;也可能通过特殊装置而将这个人具有的知识“拷贝”到另一个人的脑中——目前的想法主要是通过植入芯片,把人脑与电脑连接起来,通过“人机对话”进行交流。然而,也有科学家认为,如果大脑“不堪重负”,将会带来这样那样精神疾病的后果。因此,哪一天才能实现将智慧传递的目标呢?而今的答案只能是3个字:不知道。

人总是要死的,人死之后,他通过千辛万苦学来的知识也就跟着消失了,他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才能也随之埋葬了。就因为这,我们常常将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政治家、军事家的逝世,看作是人类的巨大损失。假如真能够一代一代地将前人的智慧、才能“移植”下来,直接“传”给后辈,那么,大家就不必再从“一二三四”、“天、马、人、牛”开始学习了,就可以及早地站在前人早已登攀过的山巅上,向着更高的顶峰迈进了。这该是多么诱人的前景啊!

第9篇:记忆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康复期;心理干预

[Abstract]ObjectiveIt aim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 on patients with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rehabilitation effect. Methods86 patients with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ith routine nursing, the intervention group in the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with early, middle, late for different psychological support, relaxation techniques,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n the rehabilitation effect of patients in two groups. ResultsCompared the effects in the groups, we found that patients in treatment group got mo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in symptoms, less anxiety symptoms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their memories were reduced and their personalities were changed. And the ADL assessment in comparison with the control group ha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ces (P<0.01、P<0.05). Conclusion The life confidences of patients were enhanced, the recovery progresses of patients were accelerated, the life qualities of patients were increased, by offering effective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 to them.

[Key words]severe brain injury; rehabilitation;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宁南县是一个山区小县,主要交通工具以摩托车为主,发生车祸时防护设施较差,伤者多以颅脑损伤为主,其中重型颅脑损伤[1](指Glasgow昏迷评分<8分,且昏迷>6小时的颅脑损伤)占80%以上,抢救存活患者在康复期多存在容貌改变、记忆力减退、头痛、偏瘫、失明、失聪、肢体活动受限,大小便失禁等生理问题,由于上述原因再加上漫长的康复过程,经济原因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使患者失去康复的信心和生活信心,产生悲观厌世的观念,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甚至给家庭造成人财两空的不幸局面。因此尽早在患者康复期开展护理心理干预显得尤为重要。我院从2008年3月-2010年3月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心理干预,取得良好的效果。

1临床资料

1.1对象

选取2008年3月-2010年3月,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康复期患者86例,其中男性64例,女性22例,年龄16-59岁,平均年龄37岁,损伤原因均为交通事故伤所致。其中容貌改变11例,记忆力减退、头痛、头晕57例,偏瘫15例,失明3例,失聪或听力下降5例,失语2例。将8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44例和对照组42例。

1.2重型颅脑损伤康复期主要心理问题

颅脑损伤是一种突发的意外伤,由于强烈的刺激和意外的打击,患者常出现恐惧、焦虑、记忆力减退、头痛、头晕、性格改变等表现,由于外伤所致颅外伤所致颅骨凹陷、肢体活动受限、失语、失明等造成的容貌、形体改变常使患者产生悲观、抑郁、甚至绝望的心理[2];生活自理能力丧失、对损伤的认识,漫长的康复过程及巨大的医疗费用常使患者和家属产生愤怒、怀疑、否认、孤独无助的心理;这些不良的心理因素严重影响到患者的康复过程。

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分别在患者康复早期、中期、后期给予不同的健康教育、心理支持、放松技术、心理疏导等心理干预方法进行合理干预,干预次数每周2-3次,每次30分钟。

2.1康复早期心理支持

患者入院48小时内,主要做好家属的心理支持[3]。由于突发事件造成患者生命垂危,意识障碍或昏迷,对颅脑损伤知识的缺乏,再加上患者病情不稳定,各项治疗、护理措施较多,往往造成家属过度紧张、焦虑和悲伤,对医务人员的要求非常高,既希望医护人员随时守在患者身边,又希望用最好的治疗让自己的亲人尽快好转。此时,护理人员要耐心劝说和安慰家属,及时向家属提供有关病情信息,快速准确地做好各种治疗和护理,并告知家属一些疾病常识和观察、护理常识,主动配合医院的治疗和护理。

2.2康复中期心理支持,即患者入院48小时至2周内的心理支持。

2.2.1家属心理干预首先护士要继续给予家属心理支持,此阶段患者病情逐渐稳定,意识逐渐由昏迷、嗜睡转为清醒,家属多有乐观情绪,但随着病程推移和医疗费用的增加,部分家属出现痛苦与矛盾的心情,常在治与不治的两难中徘徊。护士要继续给予家属心理支持,通过和家属及患者的接触与交谈,了解患者的生活现状、家庭情况、经济状况等,告知家属疾病的恢复进程,并对疾病的长期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指导家属唤醒患者,肢体按摩和膀胱功能训练的方法等。

2.2.2患者心理干预同时护士应对已经清醒的患者给予心理支持和放松指导。针对患者反复出现的创伤性体验表现出的恐惧、焦虑心理,护士应通过对病人的治疗和护理工作,与病人保持密切接触,满足其各种生理及心理需求,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及时发现患者情绪及心理变化,了解恐惧、焦虑产生的原因,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辅导,决不能强行制止患者感情的自然发展,先任其发泄与表现,然后适时、适度地劝说与安慰患者。了解患者的需求,尽量满足,并适时转移患者注意力,教会患者用不相关的事情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如听音乐、做深呼吸等放松方法,避免受伤时的经历重现。

2.3康复后期心理干预此期患者生命体征逐渐平稳,机体功能逐步恢复,护士主要通过心理疏导等方法帮助患者树立康复信心。此期,清醒患者对自己颅脑损伤后出现的肢体活动障碍、容貌或形体改变、失语、视力减退或失明逐渐有一定的认知和感受,无法面对创伤造成的永久性残废,产生悲观厌世的心理,自暴自弃,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放弃必需的功能锻炼和治疗,结果可导致“小残大废”。护士要以极大的耐心关心和安慰患者,充分体谅其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帮助病人建立正确的认知方式。首先护士应该为患者提供宣泄情绪的条件,其次与患者共同讨论所面临的问题,并用模范事例和患者自身康复过程,鼓励患者建立生活信心,从绝望中走出来,正确面对目前的健康状态。同时给患者讲解康复训练的必要性,共同制定康复计划,让病人体会到康复中的进步,看到生活的希望。对有轻生念头的患者,加强看护,争取家庭和社会的心理支持,使患者主动参与康复训练,家属成为康复训练的督促者。

2.3.1消除患者的病态心理为消除患者的病态心理,医护人员要多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在沟通过程中,不要顺着患者的自我评价,把患者定位成需要完全照护的对象,不要进行以病情为中心的沟通,而是要以情感和生活为中心进行交流,可通过看以前照片等方法让患者的思维回到正常生活中,从而把患者从病人的角色中解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使患者忘记自己的伤痛,从创伤造成的痛苦阴影里走出来。其次告知家属适当关心及照顾患者,避免过度生活照料,使患者产生病态依赖心理。同时医护人员一定要细心观察,正确分辨患者的真实需求,鼓励患者适度自理,使患者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树立康复的信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2.3.2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病人的恐惧情绪多半来自对自己病情的不了解,不知道自己的病程还要持续多久。这时就要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以及现阶段的治疗目标和注意事项,要让她成为治疗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受治者,使治疗与被治疗形成一种互动,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

2.3.3避免“赔偿性神经症”部分患者由于在交通事故中属于受害者,由肇事方负责赔偿其全部损失,极易出现迁延不愈的“赔偿性神经症”即病症迟迟不消失或与损伤不符,主要原因是继续患病可取得一定利益,如经济赔偿或长期休息等。再加上家属在利益驱使下不断强化继发获利的心理,使病程大为延长,甚至对医护人员的治疗和康复指导产生抵触情绪,少数人最终发生终身“社会性残废”。对于这类患者,护士首先要做好家属的心理指导,指出不断强化病人继发获利的心理可能造成的后果,其次告诫病人“继发获利”的弊端,及时通报其伤情好转情况,让其建立恢复工作或自理生活的心理准备。

2.4评价标准

2.4.1入院后应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4]通过20个项目来反映焦虑状态对家属进行问卷调查,先对患者家属进行解释,然后由家属完成,对文化程度低的患者,由家属口述,护士代填问卷。评定采用1-4制计分。把20题的得分相加得总分,把总分乘以1.25,四舍五入取整数,即得标准分。按SAS标准分≥50分为焦虑,分值越高,焦虑倾向越明显。

2.4.2对两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主要通过心理干预后在焦虑、抑郁、恐惧、记忆力减退、ADL评定等方面进行比较评价。

2.5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3结果

3.1入院后应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通过20个项目来反映焦虑状态,对家属进行问卷调查,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家属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比较x2=16.86,P

3.2通过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患者康复早期、中期、后期给予不同的心理支持、放松技术、心理疏导等方法进行心理干预,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心理干预效果比较,干预组焦虑、抑郁、恐惧、记忆力减退明显低于对照组(x2=15.4,x2=7.50,x2=6.48,x2=6.03,P

表1两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心理干预效果比较[n(%)]

组别 焦虑 抑郁 恐惧 记忆力减退 ADL评定

干预组 5(34) 7(15.9) 4(9.0) 5(11.3) 28(63.6)

对照组 32(76) 32(42) 13(30.9) 14(33.3) 17(40.4)

x2 15.4 7.50 6.48 6.03 4.62

P

4讨论

心理护理干预是在心理学原理和相关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对患者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行为施加影响,使之发生变化的过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后常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给患者和家属带来极大的痛苦和负担,尽早使患者生活能自理,提高生活质量,早日回到家庭或重返社会,已成为患者和家庭的迫切要求。本干预组患者从入院48小时内开始实施心理干预,家属SAS评分和患者焦虑、抑郁、恐惧、记忆力减退和ADL评定明显高于对照组。因此患者颅脑损伤后恢复得快慢,是否致残,与早期功能训练、护理密切相关。极早开展康复期护理心理干预,使患者尽早进入心理康复良性循环,对患者重燃生活的信心,配合康复训练,实现促进患者生理机能的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5]。

同时,保持患者出院后的心理支持和康复指导的延续性也具有重要意义。86例患者中有两例患者,一例女性青年患者由于家住偏僻的山区失访,缺乏医护人员的必要的心理支持,以及在漫长的康复过程中家属出现的烦躁心理和患者颅脑损伤后遗症偏盲、左侧肢体活动受限等原因,于出院后两月后自杀身亡。另一例老年患者出院时通过康复训练,已经能扶拐自己行走,但出院后由于缺乏医护人员的心理支持,过度依赖家属,不坚持康复训练,逐渐瘫痪。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出院后,护士采用定期家庭随访或电话访问,能起到积极的心理支持作用,对鼓励患者坚持复健,重新建立生活的信心,用平常心态正视自己的生活,以及指导家属正确的配合康复训练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周郁秋.护理心理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3]邱永珍.早期护理干预管理对颅脑损伤患者功能康复的效果评价[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9,17(2):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