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记忆力和思维能力的关系范文

记忆力和思维能力的关系精选(九篇)

记忆力和思维能力的关系

第1篇:记忆力和思维能力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记忆力 意志品质 理解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5-0136-01

如何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这是每个教师在给学生讲授知识的同时,需要认真探索的问题。人的一切学习都离不开记忆,记忆是智慧的仓库,是智力活动的基础和源泉,在一定程度上记忆力标志着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一个人记忆力如何,与是否掌握正确的记忆方法有关系。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会与遗忘作斗争,是一项重要任务。下面本文将就生物课来从四个方面谈谈:

一、用直观形象的手段提高记忆效果

初中生物课作为一门以实验、探究为基础的学科,老师在讲授课程知识,做好演示实验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同学做好小组实验。要在实验中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使学生在观察现象的同时对知识有所记忆。此外生物课教学常会用到挂图,教师在讲授中常常要借助图来讲解各种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同样也可以借助挂图的直观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也可以联系教材,让学生在观察图的同时方便、快速记忆所学知识,既生动又直观。通过教师的讲解,挂图的直观表现,更能激发学生的协调记忆能力,将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不仅使学生能很好地理解教材,也使学生的记忆能力、判断能力和观察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演示实验是一种加深学生感性认识的直观教学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另外,教师在讲授知识的时候要注意条理清晰,分清主次,突出重点、难点,将易混淆的部分单独归类对比,方便学生记忆。对一些十分重要且易混的概念要多讲解,让学生铭记于心。

二、以感知理解提高记忆效率

记忆的关键是理解,即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思维加工,而这个思维加工的过程是在学生头脑中进行的。教师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只能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逐步使他们学会思维方法,理解所学内容,记忆就会很深刻。但是有不少学生只记表面现象、事实和结论而忽略思维加工,不理解所学内容,成为机械记忆,死记硬背,不仅记不准确,记忆不牢,而且思维能力也不能提高,知识应用也就更难了。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加强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意志努力提高记忆效率。

三、讲学习要求提高记忆方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中哪些内容要熟记,哪些内容要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哪些只做一般了解,在教学中都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记忆要求。在提出要求时,还应该使学生了解实际意义,提高学生的记忆自觉性,积极性。另外,还要帮助学生学会记忆方法,使之记得快,记得牢,重现也容易。

一个学生,中学阶段要学习很多的书本知识和课外知识,要记忆很多概念,定理、定义、公式、规律等,何况学生还要在各学科上齐头并进是很不容易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分散的、片段的、杂乱的知识总是记得不多,也不能长期保持,如果抓住了他们的内在规律,把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就会记得又快又牢。

使用规律性记忆,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把事物联系起来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开动脑筋,揭示事物内在规律性的良好习惯,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记忆能力是极有好处的。

四、让学习品质促进提高记忆质量

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学习毅力和坚韧性、机制和判断力,对于知识记忆和运用有着重要作用。记忆是艰苦的脑力劳动,意志薄弱、懒惰、判断力差都会使一个人的知识记忆不牢而造成学习成绩差。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的培养,逐步树立坚韧不拔、持之以恒、刻苦钻研、严肃认真等良好的学习品质,是一个好办法。

第2篇:记忆力和思维能力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发散与线性思维 思维导图 西方经济学

思维导图在国外是一种常用的工具,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它具有组织性思维的作用,而且思维导图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把隐晦的思想具体化,能够符合把思维具体化、明了化的原理。鉴于其作用明显,所以在国外的经济学领域被广泛应用。比如:欧洲一些国家将其作为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然而在我们国家,思维导图应用较少,目前还处于调研分析阶段,相关资料较少。

一、思维导图简介

思维导图的主要作用是用来开发思维潜力,其最初是在1975年由一个叫Tony Buzan的英国人提出的,当时他仅仅是想用思维导图来记录笔记,因为他发现这样不仅迅速而且记忆深刻。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人慢慢发现思维导图能够很好的提高个人的思维能力,比如发散思维能力、思维潜力等等。它的原理可以简单概括为:我们讲学习任务放在一个纸上画的区域里面,思维导图是通过我们自己画图来起作用的,我们以学习任务为根据点,向外画众多的射线,每条射线又连接着下一个次级学习任务,这样再以次级任务为根据点再向外画射线,再连接更次一级的学习任务,这样就讲各个学习任务分解开来,分解成围绕中心学习任务的多个次级任务,这样就构成了我们最终的多维图,我们根据图表达的意思来逐步学习,这样就实现了将隐晦的思想具体化。

二、思维导图的理论基础

由于科学的不断进步,现在众所周知人的左脑和右脑的功能不同,右脑和左脑分别掌管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思维导图之所以成就明显,就是在于它充分利用了人的左脑和右脑,使两部分紧密配合,达到思维强化的目的。简言之,思维导图既利用的右脑掌管形象思维的能力又利用了左脑掌管逻辑思维的能力。使文字、条例、数字和图像、颜色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从而增强人的记忆能力。

专家认为,人的大脑就像一台先进的计算机,在接收到指令以后可以和计算机一样对所接收的指令进行处理编码,并储存在记忆系统中备用。由于大脑处理指令的方式不同,我们的记忆一般分为3种:长时记忆、短时记忆以及更短的感觉记忆。感觉记忆是印象最浅的记忆,但是在我们稍加注意后就会升级为短时记忆,同样短时记忆经过升级可以变成长时记忆。长时记忆则可以采用两种编码形式(形象和语义)进行编码,这就是常说的双编码,这种编码的好处在于我们在提取记忆的时候,会很容易找到这种经过双编码处理的记忆。

三、思维导图在西方经济学中的应用

1、教学工具

由于西方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需要考虑众多因素,所以如此复杂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更要自习准备一番。这就有了思维导图的用武之地,它能够很快的找出最合适的教学思路,能够将备课更简单化、技巧化,也可以将教学中要用到的各种知识整合到一起,使思路更清晰、连贯。这样在授课过程中就会逻辑性很强,授课幽默诙谐,更容易使学生掌握知识。

2、制作可视化笔记

我们记笔记通常是为了防止忘记所学的内容,或者是为了复习和查阅;同样记笔记过程中也起到整理复习学习知识的作用,同时可以深化所学知识。但是大部分人记笔记的格式为直线式,多是简单的把老师教授的知识直线式的写在本子上,这样虽然很常见,但是作用并不是很明显,它将各个有用的信息点雪藏在累赘的语句中,不容易体现各信息点之间以及与主题之间的联系,记忆效果差。而思维导图的优势在于可以将文字、图画结合在一起,将各个信息点串联在一起,将信息点与主题关联起来。这样能更清晰更直观更形象的表现出各自的关系,我们也可以通过这张图来回忆复习众多知识。

3、组织思维方面的工具

无论是国内教学还是国外教学中,往往会出现教学知识以及学生思维不能紧密连在一起的情况,在学习一门抽象的课程的时候常常无从下手,找不到联系点。这无疑体现的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死记硬背是一种效率很低的学习方法,往往耗时多而效果差,错误的将重点放于各个概念上,而忽略了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所以即使将教材背的很熟,也很难将其中各章节的内容串起来,达不到长时记忆的目的。而思维导图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从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出发,发扬联想思维,摒弃了传统的死记硬背的短时记忆方法。重点关注大脑的逻辑思维能力,将各个知识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其不再孤立。这样不仅可以逐步解决难题,而且一目了然,回忆和复习非常方便。比如在讲微观经济学中完全垄断市场的特点时,可就根据完全垄断市场长期达到均衡时存在超额利润的特点,组织学生思考“若不存在超额利润,完全垄断厂商会如何决策?现实中完全垄断厂商一定存在超额利润么?”,从而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将理论和显示充分的理解透彻,将教学知识和学生的思维结合在一起。

4、教学评价工具

在国内外,最传统的考试测评等通常都是以做试卷、评分的方式进行的,这种方法通常只能了解到学生对零散概念、零散知识的掌握情况,不能考场众多知识之间的联系。鉴于思维导图能将隐晦的思想具体化、形象化,这就可以将其用在考试测评中,这样既可以考察单一的知识点、概念,又可以考察各概念之间的联系,还可以考察中心主题和各知识点之间的复杂关系。这样的考查更具有针对性,更具体。

思维导图能够大大的增加我们的记忆能力,能够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这种工具的出现为抽象学科的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一种新丝路,值得我们探讨和学习。

参考文献:

第3篇:记忆力和思维能力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表象 智障 数学教育 价值

一、什么是表象

20世纪80年代以前,心理学家把表象定义为:物体在没有呈现的情况下,头脑中所出现的该事物的形象;或者指当前不存在物体或事件的一种心理表征。科斯莱恩(Kosslyn 1978)等人进行的心理扫描实验有力地证明了表象的存在,而认知神经科学的诞生,特别是对表象神经机制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表象的存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认知神经科学的诞生,对表象的研究又前进了一步,现在表象定义为:表象是形成“头脑中的图像”这一相对特殊的活动,也指积极回忆或操纵空间表征这种更一般的非言语思维过程的结果。从表象定义的前后发展变化看,前者着重从静态的角度来研究表象;而后者则是着重从动态角度来研究表象,更注重表象的活动性、可操作性和非言语的思维过程,把表象提高到思维的高度。

二、有关表象的研究以及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Bower&Clark在1969年和1972年的实验都证明:当我们解决问题时,往往要运用心象把信息从长时记忆中提出来进行表象加工,在加工的过程中,把信息表象化或视觉表象化加工,并且把加工结果通过语言不断检测,这样保持效果就会更好。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信息时,通过表象更容易提取,从中可以看出,对表象进行加工有利于提高记忆。20世纪90年代末,马尔克斯等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视觉表象促进了许多知觉控制和认知任务的完成,表象的清晰度越高,表象起到的促进作用越大。

有学者根据教育心理学的技能迁移理论,认识到表象训练在技能学习中有着广阔的前景,并对表象训练迁移的广泛性进行了一系列论证。袁晓松(1995)通过研究证明表象具有广泛的迁移性,它不仅能在学生的操作技能学习中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也能在心智技能的学习中大显身手。

国内的关于表象训练技术在教育方面的研究,有吕静的关于表象在儿童数概念发展中的作用,表明表象训练能有效促进儿童数概念的发展;褚建方(1999)对外语教学中应用表象训练技术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经过表象训练的被试外语成绩提高显著;田良辰等人利用表象思维训练,对提高小学低年龄段语文教学质量进行了实验研究,表明儿童的语文能力有明显提高;宋丽波利用表象技术进行创造性思维方面的研究也表明了表象训练在创造力培养方面的作用。

国内关于将表象技术运用于智障儿童数学教学的研究极少,相关的有宋丽波、张厚璨在《弱智学生视觉表象清晰度发展趋势研究》。其研究表明:从年级和年龄水平看,轻度被试清晰度的发展呈缓慢、波动的趋势,14岁和9年级达到最高峰,因此,要在14岁关键年龄之前,训练并提高清晰度,发展认知和形象思维能力;2001年卿素兰,罗杰在《用心象加工训练弱智儿童记忆与思维品质的实验研究》中得出:心象加工训练,能有效提高被试的记忆和思维能力,而记忆水平较思维水平提高更快;2003年,宋丽波、张厚璨、蔡文进行了《应用表象技术提高智障儿童表象清晰度和表象记忆实验研究》,实验表明表象训练技术对提高智障儿童表象清晰度和记忆力是有效的,清晰度越高,对记忆的帮助越大,并提出在教学中应加强和应用表象训练,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开发其潜能。

表象训练在运动领域成功应用,到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都表明了表象以及表象训练在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的有效性。而将表象训练应用到智障教育、应用到数学教育,提高智障儿童的思维能力,是非常有意义的尝试,

三、为什么要在培智数学教学中重视表象训练

(一)智障儿童的注意力缺陷造成数学学习困难

表象训练可以调节和稳定学生情绪,促进学生集中注意,减少攻击(Garrison,Stuart Roger 1981),而表象的形象性更能吸引智障儿童的注意。

(二)智障儿童的记忆力缺陷造成数学学习困难

个体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需要记忆的参与,儿童的数学能力与记忆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Baddeley和Hitch在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工作记忆的认知结构模型,将工作记忆系统分为3个子系统,即中央执行系统和(central executive)和两个缓冲区――语音回路(phonological loop)和视觉空间板(visual spatial sketch pad)。Clark等人认为言语和视觉空间工作记忆缺陷对个体的数学成就都有直接的影响,而正是因为智障儿童记忆系统的缺陷,给他们造成了巨大的困难。如常人觉得非常容易的20以内加减,对于智障儿童来说,要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需要很长时间的反复记忆和练习。我们看到在数学的学习中,智障儿童遗忘得非常快,而解决这一困难的有效途径就是表象训练。1969年,加拿大著名心理学家佩维奥(Paivio)提出了人类记忆的双码假设。这一假设认为,人类长时记忆中具有两个相互联系的平行的认知编码系统,一是言语系统,一是表象系统,两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佩维奥在试验中发现,如果给被试以很快的速度呈现一系列的图画或字词,那么被试回忆出来的图画的数目远多于字词的数目。这个试验说明,表象的信息加工具有一定的优势,也就是说,大脑对于形象材料的记忆效果和记忆速度优于语义记忆,并且表象与语言相结合,能相互促进,因此,通过表象能有效地补偿智障儿童的记忆缺陷。

(三)智障儿童的认知存在障碍

作为心象的数学表象是数学思维的最直接、最基础的手段。除此之外,数学思维中再没有比它更丰富可感知的东西。它是促进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由于表象可以操作,可以在思维中运作,可以对以往的记忆进行整合和提取,所以,表象的操作技能是形成和促进思维发展的基本技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皮亚杰从认知理论的角度阐述了表象和思维之间的关系。皮亚杰提出,认知就是认知主体和客体在相互作用中的构建,而在这一构建过程中,表象是这种构建的桥梁或相互作用的内化和外化过程的中介,思维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在表象的中介条件下,不断经历着同化、顺应和平衡―打破旧的平衡―同化、顺应和平衡……而向前发展的过程。

(四)现有的培智数学教育方式不符合智障学生的实际

培智学校的数学课堂教学是高投入低产出的微效教学,甚至是有投入无产出的无效教学,这是个无可辩驳的现实。学生理解难、学得慢、忘得快,无法在实际情景中运用。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智障儿童眼、手以及各部分肌肉动作不协调,在常人看来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点物数数对于他们却是困难重重;有的学生记忆力极差,反复记忆却反复遗忘;有的学生对数量的大小和变化毫无概念;有些经测试为“轻度”的智障孩子,学习了九年的数学,在计算20以内加减的时候,还无法脱离手指的帮助;许多智障学生思维死板,比如当最近学习加法,那么所有碰到的实际问题,他都会用加法来解决……总之,学生们处于学得辛苦、忘得容易、反复学反复忘、学了用不了、学了也白学的尴尬境地。针对这些现象的产生,笔者反思认为,造成数学教育效果差的原因是学生的心理发展还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思维的品质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障碍,比较显著的特征就是表象贫乏、记忆品质差、语言理解能力弱、思维长期停留在具体形象水平。而我们的数学教育往往脱离学生的实际水平,没有考虑到智障儿童实际的思维水平和思维特质,采用了不恰当的教育教学方法。虽然当今培智教育注重与社区生活相联系,倡导生活化教学,但在注重生活化教学的同时,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忽视智障儿童智力的开发、障碍的补偿,形成了“伪生活化数学”的倾向。那么如何在生活化教学的同时,注重智力的开发和障碍的补偿呢?我认为,通过表象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思维能力,从而促进智障儿童对数学的理解,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办法。

数学表象是思维的最基本环节,是数学思维的开始。可以说,数学思维中最简单、最基础的活动,就是在主观意识的支配下,以数学表象这一心象手段为基础的活动。针对智障儿童的思维特征,表象训练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宋丽波.表象的心理学研究与想象力训练[M].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宋丽波,张厚璨.弱智学生视觉表象清晰度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3(3).

[3]卿素兰,罗杰.用心象加工训练智障儿童记忆与思维品质的实验研究[J].师范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9(1).

[4]宋丽波,张厚璨,蔡文. 应用表象训练技术提高弱智儿童表象清晰度和表象记忆实验研究[J].国特殊教育,2003(1).

[5]Baddeley A D.Working memory.science, 1992, 255 (5044):556-178.

第4篇:记忆力和思维能力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思维;记忆;理解;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4-097-01

古希腊学者说:“人是一支会思考的芦苇”。是否具有思想是人和动物的重大区别。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是一个复杂的心里过程。思维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把知识转变为能力的关键一环。因此,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显得至关重要。

一、熟读教材,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能力是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的。熟读教材,分析教材,理解教材对记忆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些老师认为只要学生多做几道题,见得多了,自然就记住了。其实,这是舍本求末的行为。能力的培养应从基础抓起。没有全面准确的历史知识,无法谈能力能力的培养。阅读教材起着重要的作用。读要读懂教材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读出教材本身所包含的隐性知识。读出教材的重要信息。要挖掘这些知识,只有熟读教材。读,对学生的思维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精思教材

思考教材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理解教材的内涵外延,挖掘课本中的隐性知识,就会找到教材之外的乐趣。从而使思维向深层次发展。

洋务运动这课,让学生思考军用工业、民用工业与新式学堂的创立,这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学生久思不得其解,在反复的思考后,终于明白:民用工业为军用工业提供燃料、原料。而新式学堂的创立又为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提供了人才支持。三部分之间环环相扣,密不可分。

三、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来自于记忆能力的养成

记忆是思考的前提,没有了记忆思考将是空白。历史知识需要记忆的很多,而学生往往忘得多、记住得少,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给学生讲了弗洛伊德遗忘曲线,要求学生每周必复习,以巩固记忆。

引导学生用口诀来识记朝代: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引导学生用示意图来识记各朝代的疆域,激发学生趣味性记忆。

四、激发兴趣,有助与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兴趣是唤起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动力。学生只有在浓厚的兴趣激发下,才能产生强大的学习愿望,才能积极思维,没有兴趣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苦役。因此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学生,多角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亲其师、信其道。以此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五、在理解,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应变能力的培养

引导学生会审题,会答题,逐字逐句认真读题,审清题意,理解题干,提高解题能力。

第5篇:记忆力和思维能力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客观事物;加工改造;创新思维;景观图

【中图分类号】G226.22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5-0135-01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注重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高中地理教师应结合地理学科特点,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和思维力。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由于中学地理教学以地理环境为研究对象,往往以宏大的地理事物和现象为观察对象,所以观察方式较其他学科更为全面,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直接观察和实验观察、解剖观察和对比观察等方式都会被经常运用。在地理学习的感知阶段就应重视观察力的培养和发展,不仅要熟练基本技能,还要提高感知能力。如观察地图应该先定方向,后查比例尺,再看图例,然后才能阅读其他内容;教给学生依次观察自然和人文要素进而概括区域特征的方法;利用图像显示地形类型,进行特征比照;通过野外活动,有利于学生观察力的全面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由于地理事物和地理想象的复杂性,在地理学习的意向、感知、理解等阶段都应加强注意力的培养和发展,通过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透过复杂的现象注意特定事物的能力,有利于注意力的全面发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交替来提高注意力。如褶被和断层中的部分内容,涉及形态和成因,学生不好理解。若利用图片、模型、投影和录像交替演示,可以既通过有意注意,又通过无意注意进行感知,同时不断引起兴趣,使注意力得以保持。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在地理学习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对于大量的没有亲历过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要根据图像显示和语言文字描述在头脑中构造出形象,这是感知的结果,也是学对语法的定义是:“对语言的一般描述,主要是对其组织原则的理论描述。”事实上对于句型的操练,各种语言都有运用,主要还是需要语感,就是多听,多练。汉语教学,应始终围绕着以下几个原则和方法进行讨论:第一,以培养留学生汉语交际能力为目标,这体现了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任务。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使留学生能够用汉语与他人进行交际,能够听懂读懂别人说出写出的汉语,能够使用汉语和书面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第二,关注留学生课堂教学情况,正确处理个别教学实习与留学生其他学习活动的关系。第三,展开语言对比,凸现汉语特点,正确处理语法教学中汉语和其他语言的关系。第四,精讲多练,处理好实习生讲解和留学生操练的关系,知识和技能的关系。只有把握好了方向,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四、培养学生的记忆力

学生能否记忆足够的地名,不但关系到地理知识的掌握,还直接影响着日常生活和工作。在感知、理解、巩固和应用等认知阶段,都应培养和发展记忆力。除了加强理解记忆等意义记忆,还应注意:①重视机械记忆。大量的地名、特产和数据,需要机械记忆,通过反复再现和比较,储存在大脑中;②充分应用联想。经过理解,知识容易记忆。

③强化对关键特征的记忆。区分主次,重点记忆关键知识,如地球的经线很多,但关键的几条是本初子午线、日界线、西经20o线和东经160。线。记住这几条经线,就抓住了经度位置的关键。

五、培养学生的思维力

思维是一个人理解知识的必要心理因素和巩固知识的重要条件,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认识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可以把握事物的一般属性和本质属性。

第6篇:记忆力和思维能力的关系范文

心理学家指出:“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大脑中的反映”。它在数学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靠记忆把学过的知识逐渐储存在大脑中,作为继续学习的基础和桥梁。不少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主观上总想多记住一些知识,但由于方法不当,或不能从问题的本质属性去加以理解,成了瞬间记忆或表象记忆,这样不仅对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定义、性质不能很好地去理解,反而会降低学习的有效性,因而丧失对记忆的兴趣和欲望,最终对学习数学感到厌烦。因此,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记忆力不是自然发展的,学生只有在教师正确的影响下,才能逐步掌握记忆的方法,从而培养起记忆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记忆能力,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为了提高学生的记忆的有效性,必须在教学中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识记的自觉性和目的性培养,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识记是一种反复认识某种事物并在大脑中留下痕迹的过程,它是记忆的第一步。著名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把教育目标分为三个主要领域,即知识及知识运用的认识领域,对学习情绪反应和价值倾向的情感领域,由心智活动控制肌体的活动领域。布氏理论将认知作为第一领域,可见记忆对学习成效的重要性。认识领域实质上就是智力活动,它依靠再认或回忆获得的观念材料,主要反映理解基础上的记忆水平。而培养记忆,首先必须加强识记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培养。在数学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记忆能力,教师首先要明确地向学生提出识记的知识目标。如:在教学《年、月、日》时,先出示本节课要完成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便以积极的态度,集中精力、努力识记。这种识记目的明确,任务具体,在一般情况下往往比无意识记的效果要好。但实验结果也证明,如果识记的客体成为活动的对象或活动的结果,学习者积极参与活动,思维活跃,把新旧经验联系起来,即使没有识记的意图,识记的效果也常较高。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平行四边形对边的特征。这种目的明确,而且学生参与了相应的活动,提高了识记的有效性。其次要为学生铺设识记的台阶,要让学生明确,教师提出的识记的具体内涵是指能够记得或再现学习过的概念、法则、基本技能等,能在标准情境中作知识的迁移与综合运用。也还要使学生感到,识记是从知识到对知识的理解过程中一项最基本的活动。同时,学生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地为自己提出识记者目标和任务。要作好这一工作,这就需要教师在各个不同识记层次中,发挥学生在兴趣情感方面的非智力因素,充分调动学生识记的积极性,使他们对记忆产生兴趣,从而增强对识记的自觉性。这样,经过一个阶段的适应,学生就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种质的转变正是提高有效学习的关键。

二、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断增强记忆能力。

教学实践说明:理解和思维是密切结合的。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而这种主动的多元化的思维也是知识再现的一个过程,它与简单的机械的重复思维有本质的区别。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设计这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拉一拉长方形木框的过程中去体会木框的变化,去发现两根长木条之间的位置关系,两根短木条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平行四边形对边互相平行且相等的关系。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参与,通过动手动脑并且在教学过程的影响下,对获取的知识留下深刻的记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记忆能力的培养,不仅帮助学生寻找正确的思维途径,同时又使学生通过实践去获取更多的知识。

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记忆过程。

记忆力,作为人的一种天生素质,有强弱之分,确实也存在着差异,但这种差异不是决定因素。我认为,增强记忆的关键因素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为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创造条件。无论是旧知识的复习,还是新课引入,以至教师对问题的质疑和释疑等均要严格遵循教学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可采用形式多样的方法或生动活泼的情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位学生都直接参与记忆过程。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加强了记忆,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几年来,我积极探索加强学生记忆的教学方法,在实验过程中,以加强记忆,防止遗忘为目的,通过各种教育理论的学习和联系教学实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并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常常采用以下方法来帮助学生加强对所学知识的记忆。

1、形象记忆法。就是借助事物的形象或表象进行记忆的方法。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讲课时要注意生动、形象,以唤醒学生对事物的表象,进行形象记忆。例如,一年级数的认知教学时,老师把数与某些实物形象记忆:把“2”比作小鸭子、“3”比作耳朵等。

2、口决记忆法。将一些数学知识编成口决帮助学生加强记忆,比如:教学多位数读写法时,编制读数儿歌:“读数要从高位起,哪位是几就读几;每级末尾如有零,不必读出记心里;其他数位连续零,只读一个记仔细;万级末尾加读‘万’,亿级末尾加读‘亿’,读数规则永牢记。”又如:在教学《年、月、日》时,学生正确记忆大月和小月有困难,把它编成歌诀就很容易掌握了。歌诀为:“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整,平年二月二十八。”总之,口决记忆是寓顺口溜于教学之中,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巩固、理解和记忆,效果是明显的。

第7篇:记忆力和思维能力的关系范文

1思维导图概念

思维导图又名心智图,是一种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它将各个不同层次的主题关系用层层递进的图文表达出来,简单又高效,充分利用左右脑的不同机能,帮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力之间均衡发展,调动人脑的无穷潜能.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发散性思维具体化的方法.每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都可以形成一个特有的思考中心,由这个特定的中心向外发散出大量的关节点,所有关节的连接组成了人的记忆,最终形成了个人数据库.

2将思维导图运用于初中物理教学的作用

2.1优化初中物理课程的教学效果

物理学科要想从根本上提升教学效果,就要教师运用科学的教学方式,将学生始终放在课堂的主置,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意识.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应该对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做一个系统的安排.物理这门学科知识点多而零碎,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对零碎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将思维导图运用于教学能将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经验等通过可视化的形式展示出来,从而达到提升物理教学成效的作用.

2.2利于教师找出工作中的不足,改善教学方法

物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学会总结和反思.在一个阶段的学习结束后,针对教学效果做出详细的总结,通过总结发现自身教学环节中的不足之处,并不断以此为改进依据,完善自身的教学方法.教学反思是提升教师综合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渠道,受不同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当前有些物理教师教学中常常忽略了反思这一重要环节,也不太清楚该如何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3帮助学生高效记忆物理知识

复习是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巩固过程,它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使已学知识点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有效提升学习效果.在传统的复习流程中,学生需要以课本为基础,勾画教材中的重点内容以加深记忆.这种复习方法浪费了学生的宝贵学习时间,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达到的效果也微乎其微.将思维导图运用进复习中,让学生通过简洁明了的图文调动大脑的整体机能,帮助学生在短期内提升记忆力.即使很久之后,对该知识点已经记忆模糊了,回忆起来也较为方便.

3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实践性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新型的记忆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快速理解知识点,开发自身的创新性思维,让学生学会全面思考,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将其运用进初中物理课堂中,能够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主动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使课堂利用率最大化,帮助学生避免对知识点的重复记忆.

3.1用实际例子来表述思维导图的应用

以初中物理教学中“弹力”这一节学习为例.教师备课时,就要初步确定教学目标是:第一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力,什么是弹力,什么是力的三要素,三者间有什么关系;第二要学生知晓什么是作用力,作用力间的联系以及作用力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哪些方面;第三要学生会画力的示意图,并熟练运用力的示意图对生活中的力进行受力分析.由此可见,本节知识点多而繁杂,学生不能轻易在一节课内完全掌握所有内容.然而,运用思维导图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矛盾,使得大部分学生轻轻松松掌握知识点.

3.2明确中心知识点,并以此为基础绘制思维导图

这里以初中物理中的“力”为例.在“力”章节中,主要以“力学”知识为中心,首先介绍了力学的概念,然后将“力”分为几个板块,分别叙述了弹力、重力、重心的概念和性质、作用等知识,以此为基础,绘制“力学”的示意图.最后以“力学”的相互作用为依据,按照顺时针的顺序编排思维导图.

3.3在复习教学中将思维导图进行扩展

第8篇:记忆力和思维能力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 高考地理复习 思维导图 应用

在高考地理的复习过程中,很多同学感觉知识烦冗复杂,遇到问题时无法根据分析自主联系知识点,即使联想到知识点也很片面。打开课本发现其实知识自己已经掌握了,但是离开了课本又不会运用甚至是无法回忆起那些内容。归根结底,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学生没有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地理知识体系。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在复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提高高考地理复习的有效性,已经成了教师们普遍关注并加以思考的问题。此时,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有效的思维模式,即应用于记忆、学习、思考等的思维“地图”,成了教师开展地理复习教学的一种良好手段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一、思维导图概况

(一)思维导图的概念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一种有利于人脑扩散思维展开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它充分地使图文相结合,通过画图和图中的文字标示把各个联想主体之间的关系清晰明了地用层次表现了出来,巧妙利用图像和颜色将各主题的关键词在人脑的记忆中联系起来。学习过程中,思维导图中的一些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都会在学生脑海中与其他内容相关联,呈现出一种新的图像。这些新的图像等都有着关于记忆的特定功能,引导学生唤醒某些记忆,从而得到所需的思想和信息。

思维导图可以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使用一些关键词、图形、颜色等简单元素并利用人脑中记忆、阅读和思维的规律,将一些难以记忆或者乏味的信息转换为容易记忆的、有体系有层次的图画。它不仅能呈现出信息所组成的知识体系和其中的关系,还能引导学生跟随自己的思维过程,增强记忆能力,开发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

(二)思维导图的绘制

首先,从一张白纸上的中心开始绘制,画出能够心中想要解决问题的主题图像,再从中心图像开始成放射状向外部画出线条,这些线条可以使用不同颜色和分支,代表着思维导图的引导方向。在分散出来的分支上写上相关关键词,进一步明确自己要解决问题的本质。这一步完成后,可以在第一步的分支上按照此步骤再发散出二级或者三级的分支,充分利用联想能力将其进行扩展。最终经过不断细化,就可以完成一个比较清晰且实用的思维导图。

二、高考地理复习现状反思及分析

(一)地理复习中出现的问题

高考地理复习阶段的教学,以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记忆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为主要目的。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学生的基础知识记忆比较牢固,但是不会做题;面对熟悉的题目可以应对,一旦问题换了新的问法或出题方式发生了改变,学生就不知道从何下手;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和分析问题时得到了较好的反响,但课下学生离开了老师的引导后还是无法独立完成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等等。学生出现的这些问题直观反映了自身的地理学习情况:思维和联想能力较差,对地理的学习没有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分析

思维导图是使用一个中央关键词或想法引起形象化的构造和分类的想法,那么,思维导图应用于高考地理复习中的适用度是怎样的呢?在教师带领学生进行高考区域地理的复习时,常常以某个区域作为复习的中心点,用不同的地理要素将其进行扩展,同时规划出不同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建立区域知识框架,利用影响区域特征的主要因素完善知识框架,分析各个区域的地理特征,从而形成知识体系。同样的,思维导图是从中心概念出发,由中心向周围发散形成清晰的脉络,将要表达的知识、想法等以图形的方式进行呈现。如果能将复习与思维导图融合,加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能通过图在学生的脑海和记忆中形成较为明了的知识网络。这说明思维导图的应用是非常合适的。

地理学科是一个综合性学科,它的区域性正是综合性的体现。从这个方面来说,思维导图也是一种能够向学生很好地展现地理知识的综合性和整体性的工具。我们在研究一个地理问题时,离不开对它周围地理要素和现象的分析,地理现象的区域性特征正是各个地理要素相综合的结果。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思维导图从中心出发内部发散却又整体综合的特点,整体出各地理区域的各种关系,比较分析后进行归纳整合,以此帮助复习。

三、思维导图在高考地理复习中的有效应用方式

学生在高一高二时期已经对地理知识有了基本的掌握,但是学习初期学生习惯对知识进行机械性记忆,机械性记忆本身就比较零散,因此经过一段时间很容易遗忘。这样在进行高考知识的复习时,教师就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呈现重点章节的知识网络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重点,使学生系统了解章节的基础知识结构,从而采取选择性重点记忆或是联想记忆。同样,重点例题也可以用思维导图进行分析和联想,唤醒学生有关题目知识点的记忆,结合实例和图片,引导学生将实际和理论联系起来,训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我们就用两个例子探讨高考地理复习中思维导图的应用。

(一)以区位因素的变化影响的题目为例,构建思维模式,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思考和应用。例如2016福建省质检文综地理试卷第36大题:

鱼粉是一种高蛋白质饲料原料,近年来国际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秘鲁是世界最大的鱼粉生产国和出口国。钦博特原为小渔村,现是秘鲁最大的渔港和重要的鱼粉生产中心。秘鲁鳃鱼生活在水温20℃以下的海域,属冷水性小型鱼类,不适合食用,是生产鱼粉的主要原料。捕捞鳃鱼一般在近海。

(1)说明钦博特的主导产业由海洋捕捞转变为鱼粉加工出口的原因。(8分)

(2)分析国际市场鱼粉需求量增大对钦博特造船业发展的有利影响。(6分)

由题目我们可以看出,试题中的两个小题从产业发展原因和影响入手,考查考生在问题中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与对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分析、地理环境变化影响的理解、分析能力。分析题目的地理思维过程按照由地理环境到区位的发展条件及变化,最终产生的影响的思路展开。

此时,教师应该先引导学生审题,让学生在审题过程中绘制出思维导图,然后根据自己绘制的图像进行交流修正,发现自己知识联想中的缺失部分,最后通过老师的讲评对思维导图进行完善。如图,思维导图绘制完成后,根据内容理清解题思路。

第一小题要我们说明该地的主导产业即海洋捕捞转变为鱼粉加工出口的变化原因,经过分析我们可以把这个转变理解为由农业向加工业转变。因此,我们的分析思路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解:1.这个地区有利于加工业发展的主要区位变化因素有哪些,在思维导图的引导下,我们可以回忆起如资源、原料、市场、交通、科技、资金、政策、燃料等的发展变化;2.加工业相对捕捞业有何优势。最后结合材料的主体信息:国际市场对鱼粉的需求量在增大。在问题中我们可以提取出以下重点并根据重点进行回答:1.秘鲁是世界最大的鱼粉生产国和出口国――国际市场对鱼粉需求量加大,鱼粉加工附加值高,经济效益高;2.钦博特现为秘鲁最大的渔港和重要的鱼粉生产中心――附近海域多优良港湾,因此鱼资源丰富,鱼粉加工技术的提高,得到了国家政策的支持;3.鱼是生产鱼粉的主要原料――鱼体型小,肉少骨多不适合食用,适合用来生产鱼粉。我们可以根据这三个方面的分析及导图的联想内容进行相应补充,就非常容易得到答案。

第二小题要求分析鱼粉国际市场需求的增大的现象对该地造船业的有利发展,题目看起来比较简单,但此时又出现了答题时的常见问题:知道答案的相关知识,但是就是无法将其进行关联。题目的深层含义是要求分析国际市场与造船业的内在联系及双方一方变动对另一方具体的影响。知道了题目的目的,我们就可以通过先找到国际市场对鱼市场需求的增大对影响造船业区位因素的影响,进而考虑对造船业的具体影响。根据思维导图和第一题的经验,学生很容易就能针对题目的目的写出相应答案:“因为国际市场需求的增大使区域的出口增加,越来越多外汇资金的进入带动了本地海洋捕捞业的发展。有了充足的资金支持,造船技术的研发也进入了新的阶段,船舶数量和吨位的提高,促进了造船业规模扩大和技术提高,这样才能满足捕捞业发展的需求。”

(二)以分析区域地理特征的成因为例,我们尝试用思维导图对这道题目进行解读。例如2016福建省质检文综地理试卷第43大题:

43.(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图9示意浙江省地形。2016年1月初,我国东南沿海普遍暖湿。1月21日~24日“霸王级”寒潮来袭,浙江省中北部出现大暴雪天气,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分析浙江省中北部此次雪灾发生的自然原因。(10分)

分析题目,我们可以看出此题是围绕气候展开的。此时,我们可以根据题目的关键词将与气候有关的知识归纳起来。首先,题目中提到,东南沿海普遍潮湿,从普遍潮湿我们可以联想到气候潮湿的原因,将书本中有关气候的知识点综合起来,总结出知识点中相关联的关键词,再次通过关键词进行联想,把自己所记忆的内容不断向导图中进行补充。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如下结构的思维导图:

利用思维导图筛选出有效信息并且进行发散思维后,知识点根据相互联系变得系统化,解决问题变得简单了。

结语

在高考知识的复习和解决问题中,思维导图的使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的知识成为了自身所牢牢掌握的体系,在解题过程中发散了思维,拓宽了解题思路,有效提高了学生基础知识的记忆效率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高考地理复习中思维导图的应用十分有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庆仁.在高考地理复习中用思维导图实现高效课堂[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07:178-179.

[2]蒋连飞,骆高远.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复习中的运用[J].地理教学,2013,02:50-52.

第9篇:记忆力和思维能力的关系范文

随着历史的发展与进步,人们不断探索、不断进取,数学随着时代的步伐,在人类的实践中不断进步,在进步中日趋完善。今天,在这个科技高度发展和非常需要人才的时代,数学教育越来越重视观察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思维中被视为最可贵、层次最高的品质便是创造能力和发散性思维的开发。于是在经过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人们逐渐的犯下了一个错误:认为学习数学不需要记忆,忽视了数学也要记忆的重要性。

数学要不要记忆,记忆对学习数学到底重不重要,我们暂且不说。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十分古老的科学,源远流长;数学又是一门充满青春活力的科学,正深入到生活和科学的各个领域。数学在历史舞台上的丰功伟绩永远也抹不掉。我们固然不能说培养数学的观察和创造能力不重要,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开拓创新是历史与时代的共同呼唤与心声。如果说语文是各科的得力助手,那么数学便是各科的最佳工具,如何才能使这把工具为我所用,怎样能为我服务。关键在于学好数学,懂得开启这把工具。

这是一个让人欣慰的共识,因为数学的魅力已深入人心。大家都在为学好数学而奋力攀登数学高峰,这样一座雄奇险峻的高峰,有山有水,有草有木,有雪拥冰封之际,有花红柳绿之时,怎能不让人流连忘返!倘若不去记忆她,不去追忆她,岂不悲哉!数学是美,在数学的王国里,又何尝只有这些美景呢?所以数学也需要记忆,因为记忆是保存回忆的最佳方式,甚至是唯一的。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颇强的学科。它要求我们对问题或资料进行观察、比较、分析、融合、抽象与概括;会用演算、归纳与类比进行判断与推理;能准确、清晰、有条理地进行表达和书写。这样一个过程,也就是数学的基本逻辑思维过程,换言之,就是运用数学思维和方法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能否提笔破题而不悖于常理,并最终达到目的,准确表述,让人信服,关键在于你的逻辑推理是否严密,而这又反映你运用知识的能力。知识能力的运用必然要求你有知识可用,这就进一步要求你开启大脑这个储存库,储存库是满的还是空的,又反作用于你的运用能力。因此,记忆也就在无意中充当了主导。离开了记忆这辆运输车,大脑储存必然空虚,而空虚意味着知识量的缺乏,知识量的缺乏必然导致应用能力的降低和范围的缩小,致使逻辑推理不严密,从而影响解题速度,有时甚至不知从何入手,所以,记忆对逻辑推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不仅如此,运算能力的提高也需要记忆的帮助。运算能力作为一项基本能力,在高考中半数以上的题目都需要运算。运算能力的考查是多方面的,涉及实数、复数、分式、集合等内容,它要求学生会根据概念、公式和法则对数式、方程进行正确的运算和变形。能否分析条件,寻求与设计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能否在做题时运算灵活自如,速度倍增,直接关系到你能否在高考中金榜题名。

或许因为你没有记牢某个特殊技巧而使运算繁琐,耗时甚多;或许因为你未能熟记某个公式而一步算错,整题失分;更有甚者,因为你没有记住某个法则而解题无策,影响心情。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万事皆有可能。可见,运算能力至关重要,而适量的记住一些方法技巧、法则、公式则是提高运算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学习数学时,若能熟记一些我们平时常用的数据。对我们分析问题,提高运算能力十分有利。

比如:以中学数学常用的数据为例,要熟记1~20的平方数;1~10的立方数;2n(n=1、2、3、……10);3n(n=1、2、3、……10)的值;、、以及lg2、lg3、lg 5的精确值;勾股数值:3、4、5,5、12、13,7、24、25,8、15、17等,还有特殊三角函数值等。

总之,你记得越多,解题时你思路就越多、越广、越巧,速度也就越快。这样不但可以节约时间和精力,还可以避免繁琐的运算,使运算合理化;不但下笔如有神,且准而快,甚至达到“直呼”的境界,一看便知其解。反之,则方法少,思路窄、速度慢、效率低,甚至不知所措而望题兴叹。

从上述看来,我们不难发现,记忆对学好数学非常重要。不但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与记忆不分家,空间想象能力、逆向思维能力以及猜想、创造、探索能力也与其息息相关。它们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联系、互相协作,是通向数学王国不可缺少的最佳合作团体。既然记忆对学习数学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记忆呢?

数学是一门理科,其概念、定理、公式、公理等,要记的甚多,我们自然要寻找一种合适的方法去记忆它。何为合适?我反对死记硬背,死记硬背只是让知识在大脑中短暂逗留,但并不是不要记忆。数学知识的锁链是环环相扣的,没有对旧知识的记忆,就谈不上对新知识的理解,没有对已学过的若干概念、定理、公式的理解和记忆,对他们的运用也将化为泡影。当然,我也不赞同机械记忆,机械记忆的知识也不过是大脑中的匆匆过客。

顾名思义,数学记忆就是要用数学的方法去记忆数学的知识,培养有数学特色的记忆方法。

有人说:“记住了的东西不一定理解它,理解了的东西就能更好地记住它。”这说明理解是记忆的前提。只理解不记忆不行,只记忆不理解也不行,不理解不记忆更不行。所以我们得明白“理”与“记”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样,记忆起数学知识就容易多了。如:三垂线定理、对数换底公式、和差化积公式等,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就不易忘记了。再如,记忆定理,我们要从定理的叙述中分清什么是它的条件、结论、是否与图有关,分析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其证明思路和过程,逐步实现数学知识的“懂”、“记”、“用”的三步走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