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范文

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第1篇: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范文

高等教育主要是通过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体现其为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服务的功能的,高校培养的人才产品符合社会职业需要的程度越大,就越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对其提出的创造价值的要求,其职业价值就会越大,高等教育的职业价值性通过它的教育价值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和全部内容中,反映高等教育运行和发展所存在的合理性必然性。

教学作为在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与学双向教育活动,它经济价值性就体现于能否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教师有步骤、有计划地引导下,主动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和思想道德品质,形成社会所需的人才素质。大学生通过教学培养过程所形成的素质能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社会职业要求,从中既反映了学校的教育目的所体现出的职业价值程度,也反映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劳动所呈现出的价值量的大小,以及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多大的效益性。

二、高校教学过程职业价值缺乏的表现

一是教学目的上的迟滞。近些年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其已由精英教育开始向大众教育转变,在人才培养的价值目标上已从培养社会高级人才向培养能适应社会现代化发展要求的一般的知识劳动者转变,同时还担负着为进一步培养高层次人才提供高等基础素质教育的价值目标。为此要对原有的体现精英教育要求的高校本科教学目的进行大幅度调整。尽管高校已经根据社会的发展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但在人才培养的价值目标上并没有发生根本的转变。由于教学目的和社会对大学生提出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存在较大程度的错位,使得高校培养的人才职业价值不高。

二是在课程体系上的不适应。尽管这些年高校教学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取得不少的成绩,但由于在人才培养层次和规格上的价值定位不准确,使得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上表现出价值量不高的特点。如在课程确立上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盲目性,一些课程与学生形成社会所需要人才的知识素质上价值联系不紧密,甚至一些课程职业价值性较低,不符合社会对培养高素质人才提出的价值培养要求。在课程体系的结构上也不尽合理,专业理论知识教育课程偏多,而相应的专业能力培养课程偏少,与本专业有着较多关联性的其他学科知识教育课程则更少。特别是专业的文理科相互渗透较差,学生的知识视野过于狭窄,不利于学生形成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综合素质。并且由于课程偏多,学生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较好地了解和吸收所学的理论知识内容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素质。在这样的课程体系架构下,大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所掌握的仅仅是本专业的一些理论基础知识,而缺乏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并运用其去解决相应问题的专业能力。在这样的素质结构基础上是无法形成合乎社会职业要求、价值含量高的综合人才素质的。

三是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不适应。教学内容的职业价值性不高。表现为内容繁多且存在不少过时陈旧的知识内容,一些知识内容同培养学生形成社会需要的规格人才方面关联度不大,而对社会发展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内容则显得相对缺少,这使得学生接受的教学知识内容明显滞后于社会发展对他们提出的知识素质要求。

四是在教学方法上的不适应。在教学中基本上仍然沿用应试教育的方法,比如灌输式教学方法等,使教学呈现教育效率低的特点。教师主要注重对理论知识的教育,却忽视对学生认知能力、认知方法的提高,未能教会、启发他何正确地学习,如何科学地思考。在考试方法上,教师主要强调对其所教书本知识的回答,判定学生回答的好坏程度则以教师的固定标准答案为准,考核不注意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注意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考核。这种教学方法在培养、锻炼大学生形成社会职业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思维素质上,表现出低价值、低效益的特点,因而其在人才素质培养上所体现出的职业价值是较低的。

五是教师素质上的不适应。为使高校培养的大学生符合社会的人才价值要求,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教师必须使自己的教学劳动有较高的价值量。为此,教师不仅要熟知本专业的知识,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发展方向,还要了解社会对大学生提出的素质要求,并通晓教学规律,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还需了解教学对象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以及他们对成才的要求等。具备上述素质的教师才能使教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较好的质量,使教学劳动在对人才的培养上呈现较好的费效比。教师的素质问题已成为影响高校培养符合社会价值要求的人才的主要制约因素。

三、提高教学在人才培养上的经济价值性的主要对策

高校要根据社会职业对各种人才提出的素质要求,结合自己学校的学科特点和学科优势等实际情况,对培养出的学生应具有的质量、规格进行准确定位。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对学校的教学建设提出要求,使学校的教学建设科学化、高效化。

第一,高校要以职业价值性的大小为重要的衡量标准来检验教学目的的合理性。教学目的符合培养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等人才的素质要求,其表现出的职业价值含量就大,反之则小。教学目的只有具有较大的职业价值性,才能使其指导下的教学行为、教学过程较好地体现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要求。在科学的教学目的指导下,才能确定符合实际的人才培养规格,并对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给予正确的选择。

第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把学生看作是有着物质利益需要的价值个体,看到他们具有追求自身职业价值的内在需要,要求通过对知识的学习,使自己形成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素质,实现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这要求教师从满足学生提高个体价值的要求出发来设计教学培养活动,提高科学性和效率,使教学活动过程成为积极激发和引导学生的价值要求并把它转化为学习动力的过程。

第三,教师要根据职业价值性大小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教学过程的价值性从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明显地表现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知识所具有的社会作用意义即在人才培养上所表现的价值量的大小,从培养学生形成一定规格人才素质的需要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的取舍,使受教育者既能较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又能获得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以有利于形成与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规格和品质相适应的知识结构。

第四,教师要从有利于促进学生素质成长的价值性角度来科学地确定其教学方法。

第五,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使自己具有胜任培养高素质人才要求的业务水平,还要有与人才培养要求相适应的经济价值观念。

第六,要使教学过程成为教师与学生互为配合的高效益的素质培养活动。

总之,为使高校的教学活动更好地符合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必须使它的各个环节、各个组成内容都表现出较大的职业价值性,这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建设要求,也是高校解决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矛盾的需要。是缓和当前突出的就业难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成为高校竞争力的核心。

第2篇: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范文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为社会培养实践性、应用性强的人才。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国家对人才的综合素养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德育教育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十分重要。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学生德育工作,在提高学生专业素养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的要求密切联系,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一定要有侧重性,在德育工作中结合学生的职业选择与定位,从职业素养培养的视角出发,探索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新方法。

关键词:

高职学生;德育工作;职业素养

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是以职业选择为指导,因此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要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将德育教育的理论知识充分与职业素养教育相结合。在德育工作中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同时利用理论知识和正确的价值观念进一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选择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为以后进入社会做好准备。

一、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与职业素养培养的关系

高职院校是培养社会实用性人才的重要基地,因此学校在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认清德育工作与职业素养培养的关系,将德育教育与职业素养的培养相结合,为学生将来进入社会各个领域打好基础。

1.德育教育是职业素养提高的理论基础。

德育教育是指在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与德育教育工作是息息相关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素养教育是职业素养培养的基础,结合职业素养培养视角的德育工作可以理解为“将学生专业特色的职业规范、职业道德、职业伦理等贯穿至德育的整个过程,包括思想政治、职业生涯、心理健康等等”[1]因此在职业素养培养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德育工作,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为学生进行职业选择和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打下良好的基础。

2.德育教育与职业素养培养的一致性。

高职院校中德育教育和职业素养培养有很强的一致性,因此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培养要与德育工作相联系。首先,德育教育和职业素养培养都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重点,需要相关科目的教师和高职院校的管理人员两手抓。其次,职业素养培养和德育工作针对的都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它们的教育对象是相同的。最重要的一点是,职业素养和道德教育的目标都是相同的,都是为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进行的工作。德育工作和职业素养培养的一致性决定了在高职院校中可以从职业素养培养的角度上,有针对性的进行德育教育。

二、高职学生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没有明确的方向指引。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不仅要教授学生专业技术知识,而且会根据社会需要更加重视学生实践性、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不仅需要教授学生有关的理论知识,还应该结合他们所学的专业特性引入职业素养知识,将道德理论知识运用于职业规划、职业选择中。如果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中缺少正确方向的指引、缺乏理论与实际职业规划的结合,那么德育工作的效率将会大大降低,而且对于学生以后的职业规划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也是不利的。

2.涉及的内容不全面。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和社会发展的环境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在高职德育工作中也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及时更新德育工作的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思想道德教育和职业规划的引导。但是现阶段对于德育工作没有真正理解它的重要性,也未树立正确德育教育的理念。所以在现阶段德育工作中,高职院校应该结合社会的新变化,丰富德育教育的内容,并且与学生的职业规划结合,增强德育工作的实践性。

3.德育方法落后。

传统的德育教育主要依靠相关教师的讲授,但是这种教育方法很容易造成学生理解的偏差以及理论空洞的讲授。而且对于高职学生在进行德育学习中更需要深入实践,和自己今后从事的工作结合。

三、职业素养培养视角下探索高职学生德育工作的新方法

1.在德育教育内容上与职业相结合。

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应该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基础上融合职业素养的培养,重视职业创造力的培养以及有针对性的加强相关职业道德素质、道德规范的培养。在职业创造力的培养中,运用德育工作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创新,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且要在德育工作中“不断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指导,从学生刚进入学校就帮助其确立正确的价值和职业道德观,使其正确地了解和认识社会,客观真实地定义自己,牢牢掌握求职以及创业所必须具备的各项技能,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以及职业能力。”[2]相信依靠这种德育工作方法不仅能够提高教育工作质量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2.丰富德育教育的方法增强实践性。

在日常的德育教学中,不仅要采用讲授的方法让学生深入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还应该采用讨论法和实际调查法,丰富德育教育方法,增强其实践性。比如在德育教育中定期举办职业素养的讲座,向学生普及相关职业素养知识,提高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或者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德育学习的课堂上,深入相关职业岗位,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3.重视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

当今时代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使得人们的工作压力和生活节奏加快,这要求人们在职场中学会调整心理情绪,增强心理素质。高职院校学生处在学校和社会交接处,需要在德育工作中培养职业素养,更需要在其中学会调适自己的心理状态。因而在德育工作中,校方应该向学生提供相应的心理辅导,定期举办心理知识讲座,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调整心态,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结语

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高职院校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在德育工作中,高职院校应该明确目标,重视将德育工作的内容与职业素养的培养密切结合,并且要在德育工作的实践中丰富教育方法,重视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作者:邵东波 单位:威海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第3篇: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 高职院校 职业素质培养体系

1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宗旨是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如何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合格人才,是高职院校在新形势下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2]16号)指出: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由此可见,注重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是高职院校实施职业教育的重要内涵,也是高职院校提升办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更是高职院校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举措。

2 实施职业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2.1 宏观层面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需要

知识经济时代区别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显著特征是:知识作为一种潜在生产力要素,必须通过创造性劳动才能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进而实现无形资产向有形资产的转化,这与传统意义上的生产力截然不同。要实现这种转化,不仅需要高层次科研人才,更需要大量高素质技能人才。根据对发达国家的调查统计,产业模式的不同,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也不相同,见下图。在我国,素有“硅谷”之称的北京中关村,职业技能人才就占了70%。另据资料显示,我国因劳动者素质不高,导致生产力水平严重滞后,不仅浪费资源,而且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产品质量不合格导致的损失每年在千亿元以上。可见,提高劳动者素质,尤其是职业素质,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需要。

产业模式与人才需求关系

2.2 中观层面是高职院校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需要

由于历史原因,20世纪90年代前,我国职业教育长期被忽视,没有得到有效发展,导致技能型人才严重紧缺,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当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时,高职教育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高职院校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但高职院校在忙于“做大”的同时,又忽视了“做强”,核心便是高职教育的质量问题。如今,随着高考生源的逐年减少,势必有一些高职院校因质量不高而要被淘汰;特别是今后如果高职教育全面实行免试入学,那么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要想胜出,唯有特色,要想发展,唯有质量。特色和质量构成了高职院校自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综合实力,而实力又有“软”、“硬”之分:“硬实力”如专业特色、实训条件、硬件设施等,“软实力”如人才培养质量等。如果说硬实力是躯体,那么软实力便是灵魂。高职院校唯有以人为本,重视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理顺素质教育——“做人”和能力教育——“做事”两者之间的关系,秉承“以德立人,以用立业,以特立校”的理念,做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此,高职院校要充分挖掘自身潜力,突出发挥自身优势,切实体现自身特色,才能赢得生存空间,获得发展之道。

2.3 微观层面是高职学生就业、择业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自我需要

客观方面,小学、中学阶段的素质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在高职教育阶段,必须继续加强素质教育,尤其是职业素质教育。主观方面,高职学生在智力因素以及非智力因素等方面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因此,在对高职学生实施富有高职特色的专业教育和技能训练的同时,更需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全方位提高高职学生的“职商”,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时不致手足无措,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可以从容应对。其实,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奠基人黄炎培先生就曾指出:职业教育首先是人性的人文教育,其次才是职业的技能教育。我们也可以从企业反馈的信息证实:企业最看重的首先是诚实守信、爱岗敬业、责任意识以及合作精神等职业品质,其次才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所以,如果仅从就业、择业的短期目标来说,拥有较高的职业素质,有助于高职学生获得一个满意的工作岗位,并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然而从长远来看,在社会发展多元化的今天,没有一种专业或是一门技术可以永恒不变。因此,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唯有提高自身素质,尤其是职业素质,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实现可持续发展。古人云: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所以,在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的同时,加强职业素质培养,才能使高职学生立足社会,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在获得自身幸福的同时,更好地服务社会。

3 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

3.1 职业素质培养指标体系

职业素质培养应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个性发展,以培养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人、一个和谐的人为目标。职业素质培养指标体系由5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28个三级指标组成,见下表。

职业素质培养指标体系

3.2 职业素质培养模式

3.2.1 工学结合实现“三级贯通”

所谓“三级贯通”,就是通过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实现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的需求之间的贯通,质量标准与行业企业的职业能力之间的贯通,教师主导的教与学生主体的学之间的贯通。“三级贯通”将使高职学生成为在某一领域具有独立从事职业活动能力的专业人才:论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强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论专业技能则优于普通专科和本科学生,尤其是专业知识在生产现场的应用,能将各种构思和设想变成现实。

3.2.2 理实一体推进“四个融合”

所谓“四个融合”,就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相融合,评价标准与岗位要求相融合,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融合。推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就是促进产学深度合作,以职业岗位对学生的要求为目标,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呈现螺旋式上升。推进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相融合,就是要求从专业建设到课程设置应与职业资格准入标准对接,与工作过程对接,以实现课程教学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与相应职业对职业素质要求的一致。推进评价标准与岗位要求相融合,就是要求评价指标体系真实反映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凸显“高”和“职”的双重属性。推进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融合,就是要求教学与就业对接,实现高职教育“双证并举”,既满足职业性就业,又满足教育性发展;既实现了社会需求的功利性目标,又实现了个性需求的人本性目标。

3.3 职业素质培养环境体系

高职教育自身的特点决定了职业素质培养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处于核心位置。鉴于职业素质培养过程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其培养体系的构建思路是:在设计层面上要具有开放性,在操作层面上要具有联动性。所谓“开放性”,就是教育观念的开放,学校课程的开放,培养环境的开放。所谓“联动性”,就是以学校为枢纽,联动家庭和社会(企业等),构建职业素质教育网络,形成协同教育机制。由于家庭、学校、社会在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过程中都是不可缺少的因素,需要三者共同作用,形成合力。为此,不妨借鉴协同学理论,分别以这三个因素为核心,构建家庭教育子系统、学校教育子系统以及社会教育子系统,最终形成职业素质培养环境体系。三个子系统在一定条件下相辅相成,联合互动,形成“协同效应”,实现“协同育人”。

3.3.1 家庭教育

相比较学校和社会对学生个体的教育影响,家庭教育的影响在内容方面更加细致具体,在形式方面更加丰富多彩,在感受方面更加细腻敏感。更为重要的是其教育地位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替代的,其教育功能也是学校和社会无法实现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一面人生镜子,父母自身的素质,对待生活的态度,对待工作的责任意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孩子的成长是一天一天的,这种影响也是一点一滴的,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将引起质变。因此,家庭教育对职业素质的培养所起的作用是最基础的,又是最深刻的,也是最长久的。

3.3.2 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桥梁,在这一阶段,学生除继续获得文化知识外,还将有针对性地学习专业知识,训练专业技能,培养工作能力。同时,随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本定型,以及思想上、心理上的逐渐成熟,学校教育要因势利导,通过积极构建职业素质培养的三重载体,最终取得实效性成果:即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所谓“三重载体”,就是根据高职院校机构设置,依托学校、学院(系)和班级所组成的三级管理层次。学校层面以学生处(含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校团委以及学生会为主体,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各种文体活动、专题讲座、就业指导等活动,构建积极、健康、活泼、和谐的校园环境,为实施职业素质培养营造氛围。学院(系)层面,以各学院(系)、实验实训中心为主体,通过课程教学、技能竞赛、实习实训等专业教育,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班级层面,通过班主任、辅导员的引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

3.3.3 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通过顶岗实习、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如社区义工、青年志愿者、科技下乡等),让学生深入生活,了解社会,学会辨别是非,学会与人相处,学会承受挫折,学会自立自强。逐步由单一单纯的学校思维过渡到复杂多变的社会思维。

4 结束语

高职教育在经历了规模扩招的发展阶段之后,已进入以内涵建设为目标的质量提升阶段,高职院校只有全面推进职业素质教育,构建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将职业素质教育渗透于高职教育的各个环节,才能最终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然而,职业素质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周期长,要素多,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集政府、学校、社会各方之力,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资源,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8

[2]成丙炎,姜燕.创业教育视角下的高职院校职业素质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0(19)

[3]杜建华.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09(20)

[4]李维维.构建职业素质培养体系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09(10)

[5]戴亚娥.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职业技术教育,2008(32)

第4篇: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范文

一、职业养成教育的含义

职业养成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以及掌握较高的职业技能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职业养成教育隶属于德育教育,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密不可分。职业素养的形成能够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促进学生整体发展,关乎学生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于是,在高职会计教学中要下大力度贯彻职业养成教育,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培养出优秀的会计人才。

二、高职教育和职业养成教育的相互关系

1.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任务,为社会各个行业输送了大批技术型人才,为经济建设以及社会整体发展做出了不可限量的巨大贡献。因此,如何让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更符合社会需求,这是一个很值得让高职教育者深思的问题。高职教育者必须重视对高素质高职人才的培养,以实现对教学实践以及指导思想的重新审视。

2.职业素质包括职业修养与职业技能,前者可理解为品质、态度、心理素质以及职业道德,而后者指专业技能与职业水准。高职教育普遍注重技能培养,却忽视了修养教育,很少在教学计划中设计相关的内容。而职业修养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所以高职教育要突破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误区,加强培养高素质的职业素养人才。

3.毋庸置疑,职业养成教育是为提升学生职业修养、形成良好职业习惯、职业态度及职业能力的一种比较全面的教育。职业素质的养成和专业教育密不可分,二者相辅相成,职业养成教育不仅是德育的构成部分,同时也是技能培养的一部分,是落实学生全方位发展的根本。因此,在高职教学中,要认真贯彻和执行职业养成思想,将其精髓体现在课程设置、教学环节中,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三、高职会计专业进行职业养成教育的途径

1.明确培养目标。专业目标是教学观念和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对课程安排和课程架构产生很大的作用。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独立系统,强调学生在专业中具备的职业技能和应用能力。在进行目标确定的时候,要突破单一技能的培养,重视职业修养的加强,主要包括团队精神、沟通能力、自学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其体现在会计专业中包括了解生产的过程、理解企业的管理、保持思想灵活,同时还具有较高的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些内容很容易被会计专业的教育所忽视,但是这恰恰是会计工作的根本。针对用人单位的要求,要培养掌握会计知识、在未来工作岗位能够进行不断创新,具备优秀的职业素养的全面综合型人才。这意味着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人才目标应为:具备核心价值理念,职业道德高尚,法律意识较强,人文素质较高,能够胜任企事业单位财务领域的核算、审计、管理等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2.制订合理的课程设置方案。为了配合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务必重审课程体系的编排。一般的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设计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偏学科体系,即在总的课程设置中和本科教育大同小异,没有体现高职专业的特色;另一种是将高职课程定义为简单的职业培训,过度强调了职业技能的专业传授,而忽视了对基础知识以及人文素质的培育。总体而言,优质合理的课程建设不仅能满足本身职业的需求,也有助于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极富创造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要正确处理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人文素养课程和职业修养之间的关系,并将职业养成广泛应用到课程的安排中。对会计专业的高职教学过程中,一年级以文化与专业基础课为主,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基本的人文素质,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掌握学习技巧,稳定过渡到大学生活;二年级可以设立核心专业的课程,像会计核算、电算化、税务申报等课程,为了确保学生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需引导学生锻炼自律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勤奋精神;三年级主要是为学生未来做准备,设置拓展性课程,如投资、金融、营销等课程,并带领学生深入企业进行观摩和培训,目的是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尽快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并培养学生树立责任感,热爱自己的岗位,脚踏实地,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具有团队意识,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职业人。因此课程设置须充分展现专业培养与职业素质培养的要求。

3.教学的有效合理实施。确立目标与课程之后,在日常实践中需注重职业养成教育的问题。第一,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要重视设计人才培养计划,理解教学目的,灵活运用教材,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培养职业道德,增强交流能力和合作意识。在设计方案的时候,要规定明确的技能,同时还要设置素质教育的重点,将书本知识与综合素质进行有机融合。同时,要注重个性差别,保证职业素质培养的针对性和特殊性,避免同一化。第二,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学目的恰恰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独立学习的目的。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合乎情理的习惯、高效完成学业和成为高质量的人才息息相关。自主学习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要求教师进行精心准备,给学生留出更多自由学习的空间,以指导为主,让学生多练习、思考,形成个人的学习习惯与方式。提升自主学习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树立自信心,提高其创造性和适应能力,毫无疑问这是通向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第三,在教学组织形式上,需采用更灵活、有效的方式。职业养成教育关于素质培养要求的进一步提高让教师必须不断突破原来课堂的局限性,可以聘请专家、学者来校开展主题讲座,使学生了解行业发展动态;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面向社会的热情与积极性;坚持学校和社会教育互补的原则,使学生走出校门,到企业进行学习、锻炼和实地考察,再利用两种不同的教学资源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另外,职业技能与职业养成需一定的职业场景,单靠学生资源很难获得,只有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才能实现弥补,推动养成教育的加快实施。

四、结束语

第5篇: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高职学生 职业素质 综合素质

[作者简介]杨雪冬(1975- ),男,河北邯郸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建工系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建筑工程;吴志鹏(1977- ),男,天津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建工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建筑工程;王辉(1984- ),男,安徽蚌埠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建工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学生素质教育。(河北 邯郸 056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时期高职学生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培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2GJJG177)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7-0187-02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环境下,高职学生参与社会分工的要求不断提高。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是国家经济建设进程中的重要劳动力,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的提高,还关系到相关行业的发展以及国家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高职院校应该以服务为宗旨,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以培养专业技术过硬,综合素质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为目标。目前,工学结合(即以培养社会各行业所需要的、具备相关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较强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职业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是我国高职教育的主流。我们要顺应趋势,整合学校、企业、社会的各种资源,多级联动、多方参与,切实深化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职学生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的现状

培养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是满足国家、社会、各行业对于高职毕业生的职业需求,因此,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是培养和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而关键的部分。新时期,培养高职学生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坚持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采用学校育人与社会育人并重的方法。中国知网对“职业素质”的定义是:“职业素质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职业素质是指通过学习和锻炼而具备的、从事某种工作任务或完成特定职责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和道德操守的总和。高职学生的培养模式、课程计划、教学方式等外部因素和高职学生自身的成长环境、职业目标、就业取向等内部因素都使得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具备一定的特殊性;同时,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又与普通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具备共通性。

当前,部分高职毕业生以赚钱为工作的根本目的,只求不出次品;缺乏团队精神;机械工作,不讲求方法、效率;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承担责任;缺乏敬业奉献精神;没有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高职学生只具备专业素质,只能简单地进行机械操作,已经难以契合企业的发展需要。曾经,企业只需要高职员工具备相关专业素质,但现在各行各业都要求高职员工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通过对与建筑相关的行业进行调研发现,各企业在选聘高职毕业生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基本实践操作能力、正确积极的工作心态、高尚的思想道德、优秀的团队合作精神、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出色的心理素质、较高的学习能力、较好的创新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有着很迫切的要求。多数用人单位认为高职院校学生当前最需要提高动手能力、转变就业观念、加强团队意识、增加企业锻炼经历、强化职业道德意识、加强个人品德修养。现在各行业企业对于员工的职业素质要求普遍比以前高,所以在培养高职学生的过程中应注重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

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多数学生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弱化了对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仅仅满足于教师的讲授,缺少自我的思考与提高;在就业过程中,对学校的就业推荐依靠性过大,推销自己、主动求职的积极性较弱。目前部分学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各种问题,文化基础薄弱、不善交流、团队意识缺失、协作精神匮乏、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缺乏,对于在学生综合素质中处于核心地位的职业素质了解较少,认为企业在聘用毕业生时考虑专业知识的比重过大,缺少对企业关于员工职业素质方面的了解,从而忽视了自我职业素质的提升,学生整体综合素质亟待提高。

二、培养高职学生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的目的

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应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贯穿于高职学生的三年学习全过程,学校、社会、企业在资源整合背景下全面参与,切实改变和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态度、团队合作能力、专业知识素质、实际操作水平等关系到高职学生参与社会分工、符合社会发展与要求的职业素质。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培养的内容应以各行业对员工的岗位要求为依据,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契合学生的学习实际,专业教师与企业教师共同参与,从拓宽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角度,吸引企业融入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加大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切实完善对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以职业素质的提升带动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的目的首先在于改变与提升学生对职业的认知,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素质培养与辅导,帮助学生减轻对就业的恐惧与压力,更好地实现“人职匹配”。其次,通过开展对学生有较强吸引力的职业素质拓展、模拟职场等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提升自我职业素质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树立自我提升的积极性,达到由“要我提升”到“我要提升”的转变。最后,通过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依托各行业企业的资源优势,深化校企合作的内涵与外延,邀请具备人力资源管理背景的企业人员向高职学生讲授岗位职业素质要求或解决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职业困惑,帮助学生明确职业素质的重要性,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从而最终实现学生的职业素质的提升,完善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完成高职学生由“需要工作的人”到“工作需要的人”的转变。

三、培养高职学生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的途径

1.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校应加大实践教学,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注重学生大三学年的综合实训与顶岗实习。教师在课堂讲授、实验操作环节中都要重视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专业理论教育的过程中讲解相关行业对职业素质的要求,融合职业技能教育,把高职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教学作为重点。在学生的综合实训与顶岗实习环节中,注重学生深入企业岗位实习的学习效果,加强与学生的“企业老师”之间的联系沟通,共同引导学生主动提升职业素质。

2.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融入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中。在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中,从学生入学至学生毕业就业都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从言行举止到思想动态,从入学教育到毕业求职,从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辅导员应立足本职工作,通过点滴影响学生,结合经历鼓励学生,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不论是在主题班会,还是在与学生交流沟通中,辅导员都应时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同时,辅导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辅导员应不断加强自我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拓展职业发展能力,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引领学生的正确发展,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3.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校园文化对于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中应注重融合学生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培养工作,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阵地作用、宣传作用、塑造作用和感染作用。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于学生和员工的职业素质的提升功能有着相通的部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都是一种人文精神,激励学生或员工积极向上、众志成城、提升凝聚力、增强向心力。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增强参与区域经济建设的相关企业或国际知名企业的企业精神文化的融入,让学生在校园内能够了解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不同岗位对于学生职业素质要求的差异性与共同性,使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在潜移默化的校园文化宣传中、在与时俱进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提升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不论是企业文化还是校园文化建设都应以职业道德为重点,以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提升学生的技术创造能力,还应加强心理辅导,培养学生的良好职业心理素质。

4.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融入就业指导推荐工作中。高职院校在就业指导推荐过程中,除了做好以往常规性的工作,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尝试与创新:第一,在职业生涯规划讲座中,可以聘请企业代表、就业学生代表、创业学生代表等共同参与,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出发,分析当前学生综合素质的状况与相关行业目前需求的契合程度,讲解相关的就业政策以及在求职、招聘过程中的切身体会等。第二,合理安排学生进行户外体验活动,开展素质拓展训练,让学生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下深入理解团队意识、协作意识。第三,适当增加毕业班学生的求职专项讲座,让学生了解简历的撰写与制作的过程以及其他求职注意事项。第四,举办模拟招聘活动,让学生学会推销自我,让学生能更快地融入真正的求职情境中。第五,在各种招聘会之前,对求职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求职辅导与鼓励教育,消除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无助感与孤立感,与学生一同分析相关企业的岗位状况,在学生求职过程中提醒学生注重表现自我综合素质。

高职教育应“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同时,高职教育应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文明高速进步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对于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应当是因势利导、与时俱进的;在深化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背景下,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的改革应当是大刀阔斧、锐意进取的;在区域经济建设与行业企业对于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开展高职学生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培养应当是迫在眉睫、众望所归的。

[参考文献]

[1]董红波.高职院校大学生素质拓展体系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0).

[2]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Z].2004-04-02.

[3]孔克文.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内涵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3).

[4]廖宇凡.浅谈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5(11).

[5]陶秀伟,李柏良.高职学生素质教育论[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8.

[6]王开淮.就业导向背景下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探讨[D/OL].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0&CurRec=1&recid=&filename=101240

7732.nh&dbname=CMFDLAST2012&dbcode=CMFD&pr=&urlid=&yx=&v=Mjk4N

TVUcldNMUZyQ1VSTDZmWU9kbkZ5amhXcjdOVkYyNkhMZTRHZGJQclpFYlB

第6篇: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范文

一、职业素质与中职语文教学相关性分析

1.职业素质内涵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之后形成的品质,职业素质有很多特征,其中稳定性、内在性和发展性是主要特征。职业素质包含的范围也很广泛,包含身体素质、专业素质、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职业素质在工作和生活中都会表现出来。所以,培养好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对其以后的生活和工作都有帮助。要培养好中职学生的职业素质首先要重视学生的语文教学,中职语文教学是是职业素质教育过程中的核心内容,语文教学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息息相关,两者不可分割。

2.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中职院校的性质决定中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中职院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机构,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根据社会的需求进行人才培养,学校必须及时有效的进行调整,调整自己的教学模式,使自己的教学模式能够适应时代的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能力,让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培养出社会需求的人才。因此中职语文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合理安排学生的课程。第二、用人单位录用人才的标准决定中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近些年用人单位在招聘的时候,对于录用的人员都有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求能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还要人员能够快速适应环境,具有高素质。一个企业员工的职业素质代表了整个企业,一个成熟的企业都会要求对其企业的文化形象有严格的要求,企业员工的职业素质自然也会要求严格。进入中职院校读书的学生大多数是初中毕业,这些学生社会经验较少,对于语文的学习也不积极,这就导致了学生的职业素质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教师要对学生结合语文教育进行职业素质教育,这成为教师教学的一大课题。

二、如何加强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职业素质教育

1.围绕语文课本知识,逐步灌输职业素质

在我国中职语文课本中,主要包括人文社会知识、科学文化知识、社会价值观以及技能知识和思想政治,这些内容不仅包含了语文的人文性质,还包含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所以教师在教课的时候要着重围绕课本知识,对学生逐步灌输职业素质。让学生在学习实际的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在课本中,深入挖掘关于职业素质教育的内容,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引入一些真实案例,用这些真实案例来感化学生,对学生起到一定的教育意义,使学生从心底接受职业素质教育,只有学生真正地接受了职业素质教育,才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才能逐步建立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

2.加深阅读延伸

第7篇: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范文

“互联网+”时代下的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形势更为紧迫,挑战更为严峻。《国家旅游局 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旅游职业教育的指导意见》(旅发〔2015〕241号)提到:围绕“互联网+”、“旅游+”,更需显著提升旅游专业学生和行业从业人员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既要加强职业技能培养,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但同时也要突出强化职业素质教育,建立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用职业素质去支撑职业技能的发展高度,保证高职教育的人才质量。

一、职业素质的内涵和特征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把: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作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主要指导思想,为职业素质教育明确了主旨。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既包括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公关能力、解决矛盾的能力、心理抗压能力等基本职业品质,也包括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人文素养等个性化的职业养成。职业素质具有四个主要特征:(1)专业性,具备训练有素的从业水平;(2)内在性,具备通过长期锻炼把外在的职业要求内化和升华为一种内在品质;(3)整体性,是多种素质和能力的聚集展现;(4)延展性,职业素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对职业要求的提高而不断完善优化。

二、当前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困惑

高职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大体涵盖品格涵养、品行修养、品味素养等方面,由于招生生源、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办学历史等方面的原因,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形势更为迫切,责任更为重大。

(一)职业素质教育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

职业素质教育虽已逐渐得到高职院校的关注,但在具体实施中“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的现象时有发现;虽然已开设了有关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等课程,学院团委等学工部门也进行了各种素质教育活动,但在实际操作中,职业素质教育仍难以渗透到教学活动之中,存在“两张皮”现象。

(二)职业素质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当前的职业素质教育普遍缺乏充分的调研和必要的规划,不能很好地让学生感受到此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与学生选择职业教育,迫切需要通过提高对社会、行业、职业的认识,了解、熟悉毕业后要从事的职业特点、岗位要求、就业去向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现实要求产生了矛盾。

(三)职业素质教育缺乏全程性和多元性

职业素质的养成是一个学习、实践、内化、积淀的过程,需要细水长流、多管齐下,而目前高职院校在职业素质教育中比较单一、零散的模式,对学生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在价值观等隐性素质的发掘和培养是不利的。

(四)职业素质教育缺乏原动性和创造性

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新要求下,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的相互穿越,职业素质的培养理念、管理方式、评价体系都面临着现实而又迫切的挑战,这种挑战有来自社会的、校方的、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这些都需要与时俱进的变革和创新。

三、模块化素质教育的实施

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基本可以分成:职业道德、创新创业、行为养成、人文素养四大模块。这些模块既有独自的独特性,又是相互交融、相得益彰的,贯彻高职学生的始业教育、学业教育和就业教育全过程,涵盖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全方位,宗旨是培养和树立学生的职业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职业道德教育模块

“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指出: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着职业道德危机,长持以往必将影响社会对高职学生的正确评判。美国著名职业成功学家阿尔伯特・哈伯德说:“敬业就是尊重自己的职业,把工作当作自己的事,其具体体现为忠于职守、尽心尽力、认真对待、一丝不苟、善始善终等职业品质。”

1.提高职业道德素质是提升就业质量的关键点。衡量就业质量的核心标准通俗讲主要是“钱景”和“前景”。而目前用人单位在人才录用和使用上更趋理智、更加成熟,更多地关注所用人有否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创新精神、应变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敬业精神等,这对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只有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才能使毕业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更好地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

2.创新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模式。一是要把专业课教学与职业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使专业课教师在日常教学时加入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把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融入专业课教学之中,实现教学相长;二是改变传统的填鸭式德育课堂教学方式,通过开展情景教学进行职业环境模拟、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等方式,营造职业道德教育氛围,让学生更直观、更真实地接受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育效果。

3.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规范。一是学校要为学生搭建更多更好的活动平台,精心组织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公益活动、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勤工助学等方式,为学生自觉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打下基础;二是要宣传和倡导良好的职业道德模范,树立可学、可做的职业道德标杆,如优秀校友等,使学生明白要成为优秀的职业人必须要具备优良的职业道德,并自觉转化为日常的行为和思维。

(二)创新创业教育模块

创新是形成竞争优势的最重要的动力和源泉,创业是高层次、高质量就业。把创业精神培育和创业素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实现全社会创业教育和培训制度化、体系化。加快完善创业课程设置,加强创业实训体系建设。加强创业创新知识普及教育,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人心。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开发和提高他们创新创业的基本素质。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在人格、能力、精神状态等非智力因素构的锻炼和提升。

1.要树立全面的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创新创业教育与其说是一种手段不如说是一种理念,在教育教学模式上要创新,在择业就业工作上要创新,应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高职院校在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中,可以说有更大的空间和余地来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学校应开设创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将创新意识的内容融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之中,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实际锻炼的平台,并在管理制度、扶持政策等方面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成功创业。

2.注重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创新能力是竞争能力的核心,竞争能力取决于学生自身的竞争意识。竞争意识是创新精神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知识经济时代适应社会的基本素质要求,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营造一种竞争的环境,开展一些能调动学生竞争意识的实体活动,如对于一些学校层面的活动,像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元旦晚会等之类的活动,可以通过以学生组织为单位开展招投标的方式,在给予必要的宏观指导下,放手让学生干,使学生在校时就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

3.注重培育和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校园环境和氛围在育人树人方面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环境和氛围是学校办学的重要条件,有什么样的环境和氛围,就会有什么样的人才质量。为此,高职院校要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各种方式,在校园里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广播、校网络、校报、宣传窗等一切宣传工具和手段,在校园内大力宣传创新创业的意义和价值,大力宣传创新创业的典型事例和人物,使培养创新创业的思想深入人心,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

(三)行为养成教育模块

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大学生的养成教育不仅包括文明习惯的养成,更注重培养大学生走向社会后应具备的各种能力和素质,如专业技能、行为养成、心理健康、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精神等。养成教育的过程就是道德实践的过程,只有抓好养成教育才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1.从改变习惯到改变和优化行为方式。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应重点培养大学生建立“学习习惯”,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促进文化素质提高;建立“生活习惯”,全面提高自主、自助、自立的生活能力;培养“礼仪习惯”,具备尊师敬长,懂得如何更好与人沟通、交流的优秀品质,成为受欢迎的人;树立“道德习惯”,提高道德修养;培养“节能意识”,成为倡导低碳,提倡环保,注重节能的时代青年;树立“安全意识”,具有基本的防火安全、饮食安全、交通安全、网络游戏安全等知识;树立“文明意识”,培养大学生自觉的文明行为习惯;培养“细节意识”,懂得细节决定成败的真谛。

2.从传统说教到健全和完善制度管理。传统说教方式带有很强的人为因素和不稳定性,加强制度管理是对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管大学生养成教育必须以科学完备的规章制度建设为前提,通过科学完善的制度来约束和引导大学生的养成行为。为使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各项规章制度,可借助各种寓教于乐、寓学于用的办法,督促大学生学习掌握制度内容,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环境。

3.从单一力量到家、校、社齐抓共管。“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大学生的养成教育需要多管齐下营造良好的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只有三股力量目标一致、步调一致,才能创造良好的氛围环境,真正把社会规范、职业标准植入大学生心中,变为有效的行动。学校环境主要是校园文化环境,大力开展文明、民主、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主旋律文化的熏陶,历练品格、塑造品德、培养品行、提升品位。

(四)人文素养教育模块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人文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教育中的基础,是养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内容”。高职教育从培养目标的角度,应包含三个层次的要求:首先是培养人,重点是培养会做事的人,后续是培养会创造的人。只有达到第三层次,高职教育的“职业性”才能体现出“高等性”。而高职学生总体上人文素养普遍不高的现状,不仅抑制了高职生自身的发展,也难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由此,可以看到人文素质的培养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的成长是相当的重要。

1.实现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职业院校学制较短,学生在校时间还要接受大量的校内校外实习实训教育,这一客观现象使高职院校不可能像本科院校那样设立更多通识教育的课程。高职院校只有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实现专业教育与人文培育的有机“融合”,使学生在开展学习、应用、创新技术的活动中沐浴和接受人文知识的熏陶,能够同时受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两种精神的指引,使自身的专业技术同人文素养协调发展,然后再借助于课堂外的隐性教育,掌握更多的人文知识,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2.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通。高职教育要培养企业一线技能型人才,这一命题决定了高职学生只有更早、更融洽地了解企业文化、融入企业文化才能被企业所接纳。在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中要更多地包含企业文化,注重将企业文化贯穿高职教育的全过程,使校园文化和行业文化适度融合,使学生不仅在知识、能力方面与企业岗位“零距离”,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在价值理念上实现“零距离”,让学生就业后能很快地认同和接受先进的企业文化及价值理念。

3.实现校园人文化和人文校园化相交融。校园人文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很强的持久影响力和深远影响力,建校历史短、办学模式不成熟等成为一些高职院校缺乏人文化的“先天不足”。高职院校要充分依托鲜明的职业特点和强大的行业背景,在校园建设、教育教学、后勤服务等方面充分考虑人文因素,将特有的人文因子渗透到学院的角角落落,筑建起具有较强辨识度的人文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14〕19号.

[3]曹惟.解析基于职业素养的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J].职业与教育,2014,(12下).

[4]宋建军.创新创业教育:高职院校不可或缺的教育[J].职教探索与研究,2010,(1).

[5]刘玉泉,李一鸣.高校加强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及途径[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8,(2):106-108.

[6]黄红英.论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J].职业教育研究,2010,(2).

[7]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Z].中共中央2001年9月20日印发.

[8]阿尔伯特・哈伯德.哈伯德全书[M].吴云丽,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

[9]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Z].国发〔2015〕32号,2015年06月16日.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第8篇: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基础素质与职业素质 培养对策

应用型人才指从事利用科学原理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工作的人才,其主要任务是将科学原理或新发现的知识直接用于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领域[1]。应用型本科教育成为应用型教育的主体,是以培养某一专门技术领域的专门技术人才和应用为目的的专业性通才教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应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二是怎样培养这样的人。

一、应用型人才的素质结构

《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较高,但其就业质量却相当低,主要表现在岗位迁移能力差、适应性不强、离职率较高等方面[2]。可以看出,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掌握一技之长,具有岗位适应能力,实现顺利就业,而且还要在未来的工作中具有潜在的发展后劲,成就自己的事业。同时,高校人才培养还可能存在“实践性缺失”和“应用能力差”的问题。存在上述问题在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导向出现偏差,因此,有必要研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应用型人才应具有岗位任职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于本科层次的人才尤其如此。为使人才培养过程具有较强操作性,我们可以用模块化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模型来描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培养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实施培养。

根据“知识、能力、素质”说,人才的素质由知识、能力、素质三个依次递进的结构组成,三者处于不同的层次,又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人才全面发展的整体。知识是形成能力、培养素质的基础,教育活动正是根据人才素质要求,通过知识的传递,以各种途径的教学活动开启智慧和心灵,通过对知识的理解、实践和训练,特别是思维训练,促进培养对象形成能力、养成素质。实践证明,知识的获得有助于能力提高,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提高又有助于素质的改善。能力和素质要求决定培养对象要掌握的知识,因此,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对人才培养具有导向作用[3]。

一个人的素质通常可称为综合素质,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系统,但在教育活动中,通常把素质分解为多个模块,利于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关于素质结构的研究很多,可以采用层次结构来分析应用型人才的素质结构。应用型人才在职业发展过程中,要实现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功能,因而其素质有两个基本层次:第一层次为基础素质,是人才的立足成本,使其成为高素质的人,通常包括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基础素质高的人才,具有广泛的适应性;第二层次为职业素质,是其对职业了解和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是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能够使其成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职业素质具有职业性,内在性、稳定性、发展性,因应用型人才所从事的职业而异,体现为本职业的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职场生涯中,就业顺利与否,获得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职业素质;但基础素质是职业素质的基础,应用型人才职业素质的高低受其基础素质的影响,基础素质高的人往往更容易培养和提高其职业素质,更容易转换到利于其个人发展和实现其社会价值的职业。基础素质和职业素质具有相对独立性,甚至基础素质和职业素质中的各项子素质也是相对独立的,这也是教育中只重基础或只重应用的教育存在的原因。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是一个统一体,只有基础素质和职业素质都高的人才会是一个高素质的人才。

能力是素质的必要条件和外在表现,其通过具体的活动培养和展现,可以通过能力的锻炼提高素质。一个人的活动领域很广泛,大体可分为三个方面:做人方面的基本活动,职业相关方面的活动,谋求发展方面的活动,三方面活动中体现的能力分别可称之为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发展能力。基本能力包括基本动作与心智技能、心理调控能力、表达与表现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等;发展能力包括道德修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专业能力则是与从事职业相关的技能和能力,因职业而异。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应注重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提高其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应用型人才应具有如图1所示的素质与能力结构,体现某职业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可以作为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活动的目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是缩小甚至消除培养对象已有素质和能力水平与培养要求之间的差距,使培养出的人才尽可能地符合培养要求。

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策

(一)坚持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

应用型人才培养要兼顾人才全面发展和职业需求,必须坚持素质教育理念,实施超前教育、创新教育、个性化教育和终身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优良的个性以及自主学习能力,能适应任职岗位需求,又具有前瞻眼光。

(二)坚持基础素质和职业素质双主线培养的总体思路

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应兼顾基础素质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二者不可偏废。培养过程中,一条主线要着重培养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的基础素质,并通过自我学习不断巩固和提高;另一条主线着重培养学生设定职业相关的职业素质和技能,使培养对象能满足设定职业的需求。两条主线有一定的交叉和融合,基础素质的培养是职业素质培养的基础,职业素质的培养又促进基础素质的提高。两条主线共同作用,将入学时有一定素质基础的学生培养成具备基础素质和职业素质构成的整体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的建议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但在培养过程中在不同的阶段有一定的侧重。可以设置灵活的专业口径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大专业”招生,前期侧重基础素质的培养,主要通过通识教育,培养学生全面的基础素质,打牢学生的思想政治基础、科学文化基础和身体心理基础,同时对可能从事的职业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本学习阶段,应注意掌握好理论课的深度和广度,做到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并鼓励个性发展。具体做法可以通过必修、选修、课外等课程设置导向学生的学习行为,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点自主选择学习课程,以总体评价体系评估学生学习成绩。一定学习阶段后,结合学生个人兴趣和专业培养规模,学生在大专业范围内选择职业方向,侧重职业素质的培养。职业素质培养阶段的学习应注重培养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强调在工程环境中培养应用型人才。可以通过专业教育让学生掌握与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各种实验条件和实践环境中培养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具备职业道德、职业思想、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

整个培养过程应更新教育观念,创新培养途径和教学活动,革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提高实践教学实效,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传授教学与个人学习提高相结合,培养基础素质和职业素质完备的高综合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维俭,王传金.从人才类型的划分论应用型人才的内涵[J],江苏:常州工学院学报,2006(6)

[2]麦可思研究院,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第9篇: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

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已经成为比较重要的社会问题,也可以说是一个难题。对于很多毕业生来说,先不说找到好工作,即便是找到一份工作就已经比较困难了。高校把毕业生的就业率做为考察学校教育效果的一大指标: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声誉,同时也会影响到学校的招生及培养计划。而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很多企业又在叹息“招不到合适的人选”。很多事实表明,这种现象的存在与学生的职业素养难以满足企业的要求有关。

“满足社会需要”是高等教育的目的之一。既然社会需要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的毕业生,那么,高校教育应该把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作为其重要目标之一。同时,高校也不是关起门来办教育,社会、企业也应该尽力与高校合作,共同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

1职业素养及其在工作中的地位

中国知网(CNKI)将职业素养定义为: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

很多企业界人士认为,职业素养至少包含两个重要因素:敬业精神及合作的态度。敬业精神就是在工作中要将自己作为公司的一部分,不管做什么工作一定要做到最好,发挥出实力,对于一些细小的错误一定要及时地更正,敬业不仅仅是吃苦耐劳,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做好公司分配给的每一份工作。态度是职业素养的核心,好的态度比如负责的、积极的,自信的,建设性的,欣赏的,乐于助人等态度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

那么,职业素养在工作中的地位如何呢?

《一生成就看职商》的作者吴甘霖回首自己从职场惨败者到走上成功之道的过程,再总结比尔・盖茨、李嘉诚、牛根生等著名人物的成功历史,并进一步分析所看到的众多职场人士的成功与失败,得到了一个宝贵的理念:一个人,能力和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在职场要成功,最关键的并不在于他的能力与专业知识,而在于他所具有的职业素养。提出,一个人在职场中能否成功取决于其“职商”,而职商由以下10大职业素养构成:

工作中需要知识,但更需要智慧,而最终起到关键作用的就是素养。缺少这些关键的素养,一个人将一生庸庸碌碌,与成功无缘。拥有这些素养,会少走很多弯路,以最快的速度通向成功。

前面已经提到,很多企业之所以招不到满意人选是由于找不到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毕业生,可见,企业已经把职业素养作为对人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如成都大翰咨询公司在招聘新人时,要综合考察毕业生的5个方面:专业素质、职业素养、协作能力、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其中,身体素质是最基本的,好身体是工作的物质基础;职业素养、协作能力和心理素质是最重要和必需的,而专业素质则是锦上添花的。

职业素养可以通过个体在工作中的行为来表现,而这些行为以个体的知识、技能、价值观、态度、意志等为基础。良好的职业素养是企业必需的,是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是大学生进入企业的“金钥匙”。

2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构成

“素质冰山”理论认为,个体的素质就像水中漂浮的一座冰山,水上部分的知识、技能仅仅代表表层的特征,不能区分绩效优劣;水下部分的动机、特质、态度、责任心才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关键因素,鉴别绩效优秀者和一般者。

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也可以看成是一座冰山:冰山浮在水面以上的只有1/8,它代表大学生的形象、资质、知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方面,是人们看得见的、显性的职业素养,这些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来证明,或者通过专业考试来验证。而冰山隐藏在水面以下的部分占整体的7/8,它代表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是人们看不见的、隐性的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共同构成了所应具备的全部职业素养。由此可见,大部分的职业素养是人们看不见的,但正是这7/8的隐性职业素养决定、支撑着外在的显性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是隐性职业素养的外在表现。

因此,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着眼于整座“冰山”,并以培养显性职业素养为基础,重点培养隐性职业素养。当然,这个培养过程不是学校、学生、企业哪一方能够单独完成的,而应该由三方共同协作,实现“三方共赢”。

3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自我培养

做为职业素养培养主体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应该学会自我培养。

首先,要培养职业意识。雷恩・吉尔森说:“一个人花在影响自己未来命运的工作选择上的精力,竟比花在购买穿了一年就会扔掉的衣服上的心思要少得多,这是一件多么奇怪的事情,尤其是当他未来的幸福和富足要全部依赖于这份工作时。”很多高中毕业生在跨进大学校门之时就认为已经完成了学习任务,可以在大学里尽情地“享受”了。这正是他们在就业时感到压力的根源。清华大学的樊富珉教授认为,中国有69%-80%的大学生对未来职业没有规划、就业时容易感到压力。中国社会调查所最近完成的一项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75%的大学生认为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就业。50%的大学生对于自己毕业后的发展前途感到迷茫,没有目标;41.7%的大学生表示目前没考虑太多;只有8.3%的人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目标并且充满信心。培养职业意识就是要对自己的未来有规划。因此,大学期间,每个大学生应明确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将来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环境能支持我做什么?着重解决一个问题,就是认识自己的个性特征,包括自己的气质、性格和能力,以及自己的个性倾向,包括兴趣、动机、需要、价值观等。据此来确定自己的个性是否与理想的职业相符:对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结合环境如市场需要、社会资源等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行业选择范围,明确职业发展目标。

其次,配合学校的培养任务,完成知识、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的培养。

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比较容易通过教育和培训获得。学校的教学及各专业的培养方案是针对社会需要和专业需要所制订的。旨在使学生获得系统化的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和知识的运用,并使学生获得学习能力、培养学习习惯。因此,大学生应该积极配合学校的培养计划,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尽可能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包括教师、图书馆等获得知识和技能,做为将来职业需要的储备。

再次,有意识地培养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作风等方面的隐性素养。隐性职业素养是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核心职业素养体现在很多方面,如独立性、责任心、敬业精神、团队意识、职业操守等。事实表明,很多大学生在这些方面存在不足。有记者调查发现,缺乏独立性、会抢风头、不愿下基层吃苦等表现容易断送大学生的前程。

如厦门博格管理咨询公司的郑甫弘在他所进行的一次招聘中,一位来自上海某名牌大学的女生在中文笔试和外语口试中都很优秀,但被最后一轮面试淘汰。他说:“我最后不经意地问她,你可能被安排在大客户经理助理的岗位,但你的户口能否进深圳还需再争取,你愿意么?”结果,她犹豫片刻回答说:“先回去和父母商量再决定。”缺乏独立性使她失掉了工作机会。而喜欢抢风头的人被认为没有团队合作精神,用人单位也不喜欢。

如今,很多大学生生长在“6+1”的独生子女家庭,因此在独立性、承担责任、与人分享等方面都不够好,相反他们爱出风头、容易受伤。因此,大学生应该有意识地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主动培养独立性、学会分享、感恩、勇于承担责任,不要把错误和责任都归咎于他人。自己摔倒了不能怪路不好,要先检讨自己,承认自己的错误和不足。

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自我培养应该加强自我修养,在思想、情操、意志、体魄等方面进行自我锻炼。同时,还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应对压力和挫折的能力,善于从逆境中寻找转机。

4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对策

为了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高校或高等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以满足社会需要:首先,将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纳入大学生培养的系统工程,使高中毕业生在进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天起,就明白高校与社会的关系、学习与职业的关系、自己与职业的关系。全面培养大学生的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并把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做为重点。其次,成立相关的职能部门协助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如以就业指导部门为基础成立大学生职业发展中心,并开设相应的课程,及时向大学生提供职业教育和实际的职业指导,最好是要配合提供相关的社会资源。再次,深入了解学生需要,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大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满足学生对本专业各门课程的求知需求,尽可能向学生提供正确、新颖的学科信息。

5社会资源与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学校和学生本身,社会资源的支持也很重要。很多企业都想把毕业生直接投入“使用”,但是却发现很困难。企业界也逐渐认识到,要想获得较好职业素养的大学毕业生,企业也应该参与到大学生的培养中来。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进行:

(1) 企业与学校联合培养大学生,提供实习基地以及科研实验基地。

(2)企业家、专业人士走进高校,直接提供实践知识、宣传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