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学知识与运用范文

经济学知识与运用精选(九篇)

经济学知识与运用

第1篇:经济学知识与运用范文

【关键词】互动式案例教学法 微观经济学 浅析

【基金项目】此论文为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教学研究项目成果,项目编号为2015JY007。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06-02

“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旨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故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叶圣陶

互动式案例教学法是结合了案例教学与互动式教学法共同运用的一种综合教学方式。互动式案例教学主要以案例为主导,贯穿到运用课程的知识内容中,通过互动式教学方式实现教、学双方全面沟通,促进师生运用案例相互协商、积极探讨的氛围,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坦诚的基础上,通过理性说服甚至辩论,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拓展创造性思维,最终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1]。

1.微观经济学进行互动式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学生基础课程之一,属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研究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对微观经济学课程知识的把握,是顺应当前教学改革、教学模式创新大趋势,期望达到改善和提高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目的。

1.1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决定了需要案例辅助教学

由于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抽象的纯理论型知识体系,需要运用很强逻辑关系、或者静态分析、动态分析、规范分析等研究方法进行微观经济学知识体系的学习。除此之外,大部分微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都需要先建立在假设条件之上,这就需要有相关的实事经济案例进行说明,提高学习效果。

1.2互动式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伴有大量复杂图形和数学知识相结合的微观经济学理论知识会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枯燥乏味,互动式案例教学法则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运用一些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思维创新,让学生从“要我学”模式自动转化成“我要学”的模式。

1.3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促进符合新时代的教学模式的改革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已不适应于现在的科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客观。借助先进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平台(多媒体、互联网教学平台),各大高校已经具备了新的教学模式基础,这为老师传授知识的过程节约了大量板书的时间。因此,授课教师可以运用这些时间与学生一同探讨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运用,独立思考,互相交流,发散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2.互动式案例教学法在微观经济学教学设计中的案例选择问题

在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为了使整个教学过程以案例为平台实现师生教学的互动,对教学案例的选择需要具备一定的要求。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问题:

2.1教学案例应具备一定的层次结构

微观经济学的每章节的内容都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选择的案例要针对某一理论主题,根据事实经济案例,设计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同时,结合理论知识的逻辑思维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框架,层层深入,从认知到对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2.2教学案例应先以典型性案例为引导

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因此现在的经济学理论都是前人从一些经济活动中总结而来。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许多经济行为也不止会发生一次。

2.3教学案例应与教学内容相匹配

案例的选择与编写应根据教学要求的需要,既要做到与教学内容相匹配,又要做到贯穿到整个教学设计中。因此,学生们可以运用案例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除此之外,案例通常都源自于真实的经济生活,贯穿整个教学内容的教学案例,便于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3.总结

综上所述,微观经济学进行互动式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教、学双方在和谐互动的氛围内相互促进,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运用互动式案例教学法,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增强了微观经济学的实用性,达到了学习微观经济学的根本目的。

第2篇:经济学知识与运用范文

1.教材内容不合理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如果教材内容不合理、不科学,在实际的教学中就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现阶段,由于专业的不同,经济法的教材有很多版本,而且内容、质量都存在很大差异。大部分经济法教材都缺少实际的教学案例,使得原本枯燥、抽象的法律知识更加难懂,学生很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1]。2.教师能力素质仍需提高教师的能力素质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大的影响。教师的授课能力高,在教学时就会为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讲解更多的实际案例,使枯燥的经济法变得生动、形象,学生理解起来会更容易,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更好。但是在经济法的实际教学中,教师的能力素质仍然欠缺,这都严重影响了经济法教学的效果。

二、加强经济法教学改革的有效对策

1.完善经济法教材内容为了提高经济法教学的效果,首先要完善经济法教材的内容,使其更加符合现阶段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教材内容要符合实际的发展规律,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编写,还要注重实际案例的结合,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全面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效果,使以往枯燥的经济法知识变的生动易懂。教材还应多收集国内外最新的经济法研究成果,最新的经济法案例,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完整,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用实际的案例加以说明,使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2]。在平时的教学任务中,选择一些贴合教材内容的案例作为教材补充内容进行讲解,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也可以通过案例的剖析,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2.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仅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还容易使学生出现厌学的心理,所以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真正掌握经济法知识,就要转变教学方式,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水平。首先,我们可以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在讲解经济法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运用实际的案例进行深化,通过案例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分析实际案例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自如的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讲解合同法的有关知识时,可以以2013年9月13日的“海娜号邮轮事件”为例,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向同学们展示新闻网页、视频资料,既能藉以讲解“合同签订方的权利与义务、主合同与从合同的关系、合同的违约救济方式、适用法律条文的影响”等一系列的合同法理知识,又展示了教师“用追逐时事新闻的Keensight、从专业的视角引领学生去正确认识新发生的哄动大东亚的经济纠纷”的学识魅力,既时尚又专业,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经济法知识的兴趣;还可以引领大家讨论:(1)定金未付,合同是否会生效。(2)供方超期交货,需方是否有权解除合同,应该如何处理。[3]通过实际案例使理论知识更加具体,更容易理解。其次,还可以运用模拟法庭,由学生担任法官、原告、被告等角色,对案例进行审理判决。模拟法庭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对案件进行详细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4]。3.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的能力素质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高素质的教师可以极大的促进和带动学生学习,传授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所以,为了提高经济法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相关的知识和能力,我们就要加强教师的能力素质,定期对教师进行职业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邀请专家到校进行法律讲座,鼓励教师多接触和了解国内外的法律事件和最新理论成果,多参与实际生活中的法律审判,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与实践知识,获取更多的教学资源,努力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要加强学校法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对教师的能力进行考核,在提高教师自身能力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教学水平。4.科学的考核方式在以往的经济法考试中,绝大多数学校采用的是闭卷考试,这就使学生忽视课堂中的学习,认为只要在考试前多花时间背题就可以了,学生学不到真正的知识,能力素质也得不到培养。这就要求高校改变考核方式,我们在期末考试中,增加了平时成绩的比例,还根据学生平时的课堂讨论、作业完成等情况进行考核,笔试考核可以采用开卷与闭卷结合的方式,既提高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也可以使学生对重点知识加深记忆,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

三、结束语

第3篇:经济学知识与运用范文

关键词:高等教育;创造力经济;高等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4)05-0120-05

时至今日,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变革之中,无论社会发展的拉力还是教育自身改革的推力,都迫使或激发高等教育与时俱进。尤其是经济社会演进所产生的拉力,对促进高等教育的变革更为直接和迅猛。西方学者断言:21世纪是“创造力经济(Creativi Economy)”,即以创造力为主要资源的知识经济[1]。由于经济与教育的相互作用,我们不能不关注创造力经济对我国高等教育期望的投射,并对此做出必要的变革响应。

一、审时度势:创造力经济对高教变革期望之缘

众所周知,高等教育是环境与遗传的产物。在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环境因素中,经济因素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研究高等教育发展的专家学者认为,在知识经济环境里,大学正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2]。这种发展趋势不仅是高等教育审时度势的选择,也是知识经济对高等教育变革期望的投射。

大学走向经济社会中心,并不是一种具体的定向前进,而是指按照一定时期经济发展的大势和方向决定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以靠近和满足经济社会主流对高等教育的期待与希望。高等教育发展史表明,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中心距离是不同的。在农业经济时代,土地和劳动力是最重要的经济资源,低下的生产力与落后的生产关系,使高等教育对经济不屑一顾,是远离经济社会的象牙塔式的高等教育。进入工业经济阶段,大公司的工业流水线创造了整个社会中绝大多数的就业机会、产品和服务,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和社会福利的主要源泉。这一阶段的高等教育势必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作用,以提供工业经济所需的人才资源。这也意味着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有了不解之缘。人类进入知识经济阶段,强调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成为最主导因素,知识或智力被视为知识经济最重要的资源。现实中的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以及创意产业等新兴产业集群,让人可以触摸到知识经济的脉搏。这时的经济社会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在知识或智力资源的提供方面有所作为。其实,这也是高等教育所具有的潜能与优势。处在经济社会变革时代和教育生态圈竞争激烈环境的高等教育,如果不走向经济社会的中心,是难以发展的。

毋庸置疑,知识或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处处可见。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经济发达国家,这种情况更为突出。据有关学者研究,近半个世纪以来,美国95%以上的财富是由一大批中小型创新创业者所创造的,他们拥有的创造力已成为美国经济增长奇迹的“秘密武器”[3]。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达地区的大量中小型创新创业企业的兴起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也有目共睹。从生产力经济学的视角看,创造力业已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和强大动力。美国学者认为21世纪是创造力经济的观点,并不是空穴来风或主观臆想,而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和发展趋势。提出创造力经济的概念,有利于我们对知识经济内涵和特征的理解,有利于高等教育在走向经济社会中心时的方向感知和目标分辨。

所谓创造力,一般理解为正常人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文艺创作等创造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各种积极的个性心理的总合。它决定了作品、成果的水平和数量[4]。在发展知识经济过程中,创造力是一种宝贵的智力资源。无论微软公司、苹果公司、三星公司还是联想集团,在发展创造力经济的进程中,其创造力的贡献是举足轻重的。

说到底,知识经济是人的创造力高度发达和广泛应用的智力经济,是以人为本的经济。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其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具有创造力的现代人与需要创造力支持的知识经济,在创造力开发应用上形成一种交集。这种天然的联系,是导致创造力经济对高等教育投射期望以及高等教育做出变革响应的客观基础。高等教育的审时度势,审的就是知识经济时空,度的就是发展创造力经济大势。

虽然高等教育在知识或智力开发方面得天独厚,但并非依靠遗传就能心想事成。在新的创造力经济环境下,高等教育的变异在所难免。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基本上还停留在适应工业经济的思维阶段,培养的大多是满足“中国制造”的高级专门人才。高等教育如果不摆脱传统工业经济思维的约束与惯性,是难以有效和高效地造就满足“中国创造”需要的创造性人才的。促使高等教育变异的力量就是高等教育创新,即通过教育理念、教育职能、教育结构、教育模式等要素的变革与重组,形成新的教育生产函数。审时度势,我国的高等教育真正能够走向经济社会的中心,除了创新,别无选择。

二、职能拓展:创造力经济对高教变革期望之基

期望高等教育成为发展创造力经济的重要力量,需要教育变革或教育创新,这本身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和价值实现。在思考这种变革时,高等教育职能的拓展应当首当其冲。

高等教育职能,是指高等教育所具有的职责与功能。从宏观上说,期望走向经济社会中心的高等教育,其职能拓展的大方向是服务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并在其中成为知识传播和知识创造的主体。从生产力经济视角看,高等教育应当将发展知识生产力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能。在知识生产力体系中,创造力具有明显的知识经济时代特征和蕴含巨大的创造力经济能量。

就高等教育内部而言,则需要在立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三大职能的基础上,进行职能拓展或功能升华。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最重要的职能。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正面临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空前压力,这种局面致使高等学校陷入以“就业”为导向的困局,培养“就业者”几乎成为高校招生培养的不二选择。存在即合理。但“就业”问题的存在不应当动摇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时念与决心。创造力经济的发展,期望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当高瞻远瞩,积极主动地引导社会转型,大力造就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创业者”,实现“就业”与“创业”的双赢。换言之,创造力经济期望高等教育具有创造新职业或新职位的新职能,发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能量。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研究美国科技经济发展的专家指出,在过去的30年里,美国培养出自1776年建国以来最具革命性的一代人――创新与创业一代。他们彻底改变了美国和世界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它将比其他任何一种推动力量更能决定美国和整个世界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并将继续成为新世纪科技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5]。由于美国前瞻性的教育理念、系统化的课程改革以及鲜活的教学模式,使其高等教育坚定地处在经济社会的中心,并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优质的人才资源。

我国的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职能上也应当拓展视野。一般大学可以面向市场需要培养合格的就业者,鼓励他们在经济社会中建功立业;对高水平大学来说,则要着力培养和造就“最具革命性的”创新创业一代,让他们进入经济社会后逐渐成为创造力经济的弄潮儿或高新技术产业的领军人物。为此,高等学校必须更新人才培养理念,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将教育变革期望投射到实实在在的教学与实践环节中去。

科学研究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能。科学研究重在发现新的科学事实和建构新的科学理论,这对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都具有积极的意义。经济发达国家的高等学校科研更注重为新兴产业提供技术创新的“种子”,因此更容易走向经济社会的中心。相对而言,我国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比较“学究化”,重科研成果的获得和对自我发展的作用,轻科研成果的生产力转化和知本创业价值,因此徘徊在经济社会的边缘。创造力经济对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职能变革的期望,就是要求高等学校在科学研究方面突破纯学术研究的约束和个人功利的追求,而要立足知识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和长远发展需要,选择有利于技术创新的项目或课题,进行应用性研究,并且尽快地通过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实现研究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高等学校的科研成果比较多地应用在高新技术领域,显然是有利于创造力经济发展的。同时,能够满足创造力经济发展需要的科学研究活动,也才更具活力和价值。

服务社会,是现代大学的一项拓展性职能,对大学走向社会具有更实在的价值。但是,传统的高等教育评估模式,导致大学重教学和科研,轻社会服务。在思想观念上,普遍认为这种职能只是高等教育的附庸,无须加大力度。大学开展社会服务,一般停留在社会培训、科技咨询以及信息服务等方面。这些传统的社会服务形式对大学来说是完全必要的,但就主动适应创造力经济并进行服务来说则是远远不够的。鉴于社会经济的动态多变性和新兴市场竞争的激烈性,大学(特别是高水平大学)有必要拓展直接服务社会的职能。基于自主知识产权进行“知本”创业是其中力度最大和影响最广的举措。学科性公司本质上是一种知识型企业,其基本框架是:以人为本、立足学科、要素组合、产权明晰、知识营运。一般说来,学科性公司制具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强调“知识制造”,即学科性公司依托学科而产生,与学科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科的发展为学科性公司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制造”和强大的人才与技术支持,学科性公司的发展为学科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和适应市场需求的项目来源,加速“知识制造”,二者之间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二是强调创新思想作为产权要素参与分配,即为学科性公司提供创新思想的科技人员和学校(学科)均在公司持有无形资产股份,学校持股所获权益全部用于支持学科,这就确立了科技人员在利益分配中的主导地位,从而赋予了“知识制造”最直接的动力源泉和最广阔的运作空间[6]。

三、大学转型:创造力经济对高教变革期望之核

高等教育具有发展创造力经济的潜能,应当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高等教育能否在发展创造力经济的过程中做出突出的贡献,则属尚未确定的问题。

在我国,经过多年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资源的重新整合,已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高等教育全面发展的格局。不同能级的大学处在高等教育生态圈内,为应对社会的需要和自身的生存发展可谓煞费苦心。其实,当今社会对大学的多种需求和挑战本身并不会决定大学的命运,大学应对这些挑战的对策和实际行动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尽管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差异性政策造就了不同能级的大学,但是高等教育生态圈内所有的大学都应当摆脱“钦定能级”的困惑,在安居其位的基础上参与发展创造力经济的实践,在“高原造峰”或“平原造势”的竞争过程中逐渐转型成为具有竞争优势的“自主创新型大学”。实现这种大学转型,正是创造力经济对高等教育变革期望的内核。

什么是自主创新型大学?目前学术界尚无共识。在此研究方面影响最大的学者是被称为“自主创新型大学教父”的伯顿・克拉克。他在《自主创新型大学:共治、自治和成功的新基础》一文中,分析了“自主创新型大学(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ies)”产生的原因和它的基本特征。在伯顿・克拉克看来,在当今高等教育快速增长、需求多样化和快速变化的时代,传统大学底部沉重的核心特征及所期待的共治特征有所削弱;有些大学表现出适应需求变化的新的态度。正如环境能够影响大学一样,大学同时也能影响环境。简单地说,它是自我生存、自我生长、自我控制、自我调整、不断发展变化的。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有了自主创新型大学成长的土壤。伯顿・克拉克还认为,自主创新型大学是一个综合概念,指自我领导、自我依赖的进步的大学。这一综合概念强调向前看、探索知识前沿的愿望、强调努力抓住尚未具备条件的机遇;强调发挥共治精神,而不维护现状,通过共治精神和个人化的权力、领导作用,采取适应性行动,以适应变化。自主创新型大学的概念,能够说明那些立足自身适应高度复杂和高度不确定性的世界的现代大学的特性,尤其能够说明这种大学的优势[7]。

基于创造力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变革的期望,我国的一些大学有能力和有必要朝着自主创新型大学转型,这也是走向经济社会中心的通途。为此,这种大学必须不断地创造知识,高度重视科学研究职能,并追求学术卓越。他们的转型,能够有效地传播和转移知识,直接影响劳动者掌握知识的数量与质量,影响技术进步的速度,藉此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当然,从传统大学转向自主创新型大学,应当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涉及到大学发展战略、学术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和创新生态环境建设等四个着力点[8]。

四、资金运营:创造力经济对高教变革期望之利

创造力经济发展,不仅期望高等教育进行职能拓展和大学转型,而且还期望在大学资金运营方面有所创新,因为建立科学合理的资金运营模式对大学主动适应创造力经济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任何国家的高等教育投入总是有限的,对我国来说更是如此。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策略体系中,应当包括投资理财之道,即要求高等教育机构除了管好用好政府财政拨款外,还应当将资金流动过程中部分沉淀下来的资金进行运营,使其发挥作用,获取收益,壮大学校发展创造力经济的经济实力。具有这种理念与实践的大学,不必等待进展缓慢的大范围系统的变革就能够走到改革的前列。

在大学内部财务管理中,人们往往重视资金的支出而轻视资金的运营。资金运营不同于资金支出,资金支出是资金运营中的一项具体活动,是实现资金运动的方式。高校的教育支出中的资金运动只是将资金在校内进行运转,并不强调资金的资本属性。资金运营是资金活动主体借助资金载体在一定的资金环境中进行运动以实现资金活动目标的策划、实施与控制的实践。一般来说,大学资金运营指的是大学在有效聚集学校内部资金的同时,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投资工具,制定科学合理的投资计划,在控制风险的条件下,发挥货币的时间价值和派生能力,使学校资金达到保值增值的实践活动[9]。

从管理的观点看,大学选择资金运营的方式或策略,实质上就是选择了一种新的财务管理模式,即从传统的“账房型”财务管理向“理财型”财务管理转变,由单纯追求资金数量的增加向追求资金效益的提高方面转变与创新。在近些年的高等教育变革中,一些大学已敏锐地觉察到高校资金运营、投资理财的重要性,较早地开始了进行资金运营的创新尝试。20世纪90年代,有一些高等学校为了管理好“财、税、费、产、社、基、科、贷、息”等渠道筹措的办学经费,以“资金结算中心”的制度形式,引进金融机制,开始了“聚财、生财、理财”的资金运营的初步探索。实践证明这一改革是有效果的,是从财力方面支持大学发展的重要举措。基于发展创造力经济需要较大投入的现实,大学仅仅停留在资金结算中心模式上已经不适应了,有必要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开拓,将大学资金运营的实践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即需要在资金运营决策体系构建、资金运营风险管理和资金运营内部控制等方面下功夫。

大学的资金运营决策,主要指科学地确定大学的资金运营方向、选择合理的资金运营工具、构建体制成本最小化组织结构以及制定资金运作的绩效评价体系等。

大学资金运营风险管理,是指在资金运营活动中,针对事件的不确定性而进行的谋略及规划过程。由于考虑了风险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管理过程相对来说较为复杂,一般可以把资金运营风险管理分为风险管理目标确定、风险分析、风险控制设计和风险管理经验总结等具体工作。风险控制设计是风险管理的核心,它主要由预警、防范、控制、应急等子系统组成。预警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监控可能的风险因素,尤其是重点监视风险值较大的关键要素,及时敏锐地发现非兆,并准确地预报风险。风险预警一般通过设置临界值来实现,如大学资金运营的内外部条件变化处于临界值以内,说明资金运营过程处于安全状态;当变化超出临界值时,则表明状态异常,应及时发出警报。高水平大学的资金运营机构要准备一系列的应急措施,以便在发生意外风险的情况下应用,尽量减少风险带来的资金损失。

高水平大学的资金运营管理必须有相应的内部控制。资金运营内部控制的目的是为了防范资金运营过程中的各种风险,保证资金的安全、会计记录的完整真实和运营环节的合理合法,以实现运营目标、取得运营效益。为此,高水平大学在资金运营管理中必须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即为大学资金运营而设计的制度、组织、方法、程序等的管理体系。由于大学建设的复杂性,其资金运营的内部控制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一些制度,它已演变成集控制环境、控制活动、风险评估、信息沟通及监督检查等一系列活动的系统工程。要真正使内部控制在大学资金运营过程中发挥作用,必须制定和执行好整个过程控制的各个环节。但是,目前有关高水平大学资金运营的内部控制还没有形成比较理想的体系,这需要人们做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 [美]商业周刊编辑部.21世纪的公司[M].商业周刊,2000(特刊):1.

[2] 胡弼成.高等教育学[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35.

[3] [美]杰弗里・蒂蒙斯.战略与商业机会[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32.

[4] 罗玲玲.创造力理论与科技创造力[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1998:5.

[5] 张玉利,李政.创新时代的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06:153.

[6] 黄伯云.架构科技创新组织平台[C].//中国教育报,教育部科学技术司编.大学校长纵论科技创新.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148-189.

[7] [美]伯顿・克拉克.自主创新型大学:共治、自治和成功的新基础[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4):1~8.

第4篇:经济学知识与运用范文

会计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人员要做好会计工作,必须学会运用相关经济法律知识去分析解决实践工作中遇到的现实问题,经济法课程的教学目标就在于此。本文针对目前会计专业的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高校职业教育目标和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角度出发,提出如何设计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教学、提高教师素质、改革考核方式等,提高学生运用经济法理论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

一高校会计专业“经济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会计专业“经济法”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教学方法缺乏科学性

目前经济法课程教学方法基本是讲授法,教学方法单一;部分教师教学思路缺乏创新,不能很快很好地激发学生兴趣;加上经济法规本身抽象,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只满足于理解和记忆教师讲授的内容;把精力集中在记录、整理和背诵课堂笔记上,很少深入思考。这种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抑制了师生交流,使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意识,学生仅能掌握初步理论知识,不能学以致用。另外,部分教师虽然选择案例教学法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但普遍存在以下缺陷:其一,案例比较陈旧,不能与时俱进地选择符合社会发展形势的新颖案例;其二,案例教学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这样学生没有积极参与互动,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总之,单一的教学方法使该课程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力。

2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会计专业要求学生不仅要获得学历证书,而且要取得相应的专业资格证书,要求学生在具备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但目前“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师职称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所要求掌握的法律知识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些资格考试要求考生对经济法相关知识的掌握无论范围还是深度都提出更高标准,但由于在校期间对经济法相关知识领会掌握得不够牢固、不会学以致用,很多在学校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毕业后都无法通过注册会计师的经济法考试。

3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薄弱

目前,高校“经济法”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对于将来从事会计工作的学生,经济法的整个教学过程就是运用经济法理论解决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过程。其课程特点决定了如果离开现实经济生活,单纯死记教材中理论知识而不将之付诸实践,“经济法”课程的开设便失去其基本意义。反之,只有将教材与现实经济生活紧密联系,教材的基本内容、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才能做到融会贯通、活学活用。重理论轻实践、重书本轻能力,与经济法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思想观念是格格不入的。然而受教学课时、教学手段、教学资源等条件的限制,“经济法”教学一直偏重理论教学而轻实践。经济法教学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缺乏实际调研环节,缺乏司法实践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毕业后也难以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4考核方式不够合理

目前高校“经济法”课程学生成绩考核主要是由期末笔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综合评定,均没有对社会实践环节考核。这样不利于激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锻炼。笔试考试注重考察学生对概念、特征的记忆和掌握,对于灵活运用能力要求不高,加之法条繁多,学生为通过考试,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虽有案例分析题,但试题占分比例小。这种考核办法违背“经济法”课程理论联系实际、实用性强的特点,不能反映学生真正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培养学生创造思维,不利于学生实际能力的客观评价,压抑了学生运用能力的积极性。另外,很多学校在成绩评定中平时成绩占总分30%以上,而教师多以学生上课出勤率为平时成绩评分依据,没有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情况,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不能做到学有所用,只是空有理论知识。

5教师业务知识欠缺

目前,在各高校从事经济法教学工作的教师大致分两部分:一部分是讲授会计类其他专业课的教师转而担任经济法的教学工作,这部分教师熟悉会计专业知识,比较了解会计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但未接受过系统的法学专业教育,不能站在法学理论的高度向学生传授知识,知识讲解的深度不够;另一部分教师获得了法学学士或硕士学位,具有一定的法学专业知识功底,但他们中的许多人对会计专业知识体系以及会计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状况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在授课过程中很难切合会计专业的实际,也不能切合会计专业学生的特点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这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处理经济法的授课内容与会计专业课内容交叉关系问题的能力较差,不能融会贯通地将知识介绍给学生。

二会计专业经济法教学改革的思路

针对上述“经济法”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在实践教学中的体会,提出以下几点改革思路:

1采用多样教学方法

设计一套适合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使学生更积极主动、通俗易懂地理解掌握知识,案例教学法是经济法主要的教学方法,但需注意:第一,审慎精心选择案例。选择的案例要具备针对性、代表性、启发性特点,且尽量选择新鲜案例。以体现教材的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第二,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课堂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热情,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教师在组织讨论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教材,启发学生对材料进行比较、分析和判断,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帮助学生提高表达和思维能力。最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分析进行评判和总结,使学生的讨论有结果。第三,案例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可以从电视、网络上采集新颖的实际生活案例,如《今日说法》、《每周质量报告》等栏目中的相关案例,利用多媒体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印象深刻,教学效果明显。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经济法”课程涉及的法律知识点较多,教师应在有限的课时中针对会计专业学生的特点,有重点地进行介绍。具体而言:第一,紧扣会计资格考试讲解内容。教师应密切关注每年大纲的变化、紧扣考试大纲把握重点,对每一章节进行精心设计,对于一些重要章节,如预算法、税法、票据法等应安排较多的学时详细讲解,且能举一反三。第二,教学内容与学生就业结合。对于会计专业学生而言,需要掌握的经济法知识主要是公司制度、合同制度、物权制度、审计制度等,教师应将这些内容重点讲解,为学生将来工作打基础。第三,“经济法”与其他专业课程教学接轨。例如会计电算化课程中已经包含的内容,那么经济法课程中就可以相应删减;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中已经学习过会计法律制度、票据法律制度,在经济法中也都可以删减,从而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在有限的学时里提高学习效率。

3创设实践教学环节

教师可以从三方面创设实践教学环节:第一,课堂组织模拟法庭。教师选取典型经济法案例组织学生分角色模拟、辩论,让学生了解法官如何利用法律规定审判经济法案件及庭审程序,从而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创新意识。第二,课后布置法律作业。可根据教材内容,安排学生按要求撰写法律文书或拟写案例分析报告等,培养学生自己动脑、分析问题的思维,提高经济法运用能力。第三,组织课外实践活动。教师可与其他高校联合举办经济法律知识竞赛组织学生参加,也可与法院经济庭建立实习观摩学生去观摩,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组织法律问答公益活动或参加法律援助中心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有的经济和社会现象,理论联系实际,将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中并在实践中主动学习,提高学生运用经济法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将“经济法”课程学活学好。

4注重应用能力考核

课程考核的目的不应该只是单纯地检验学生的前期学习效果,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未来工作和生活以指导。笔者建议采用“总成绩=期末考核30%+平时成绩20%+社会实践50%”的计算方法,具体而言:第一,期末考核以案例为主。期末笔试可以采用选择、判断、简答、案例分析等题型,但内容多考核经济生活案例,促使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第二,科学计算平时成绩。教师把学生课堂听课表现、参与模拟法庭表现、撰写法律文书和案例分析报告情况作为平时成绩评判主要依据,主要观察学生分析问题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能力。第三,增加社会实践考核。将社会实践成绩折合成50%加入到总成绩里,用成绩考核调动学生实践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增强对经济法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给学生将来参加资格证考试和工作打下基础。

5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要上好经济法这门课,教师除了掌握扎实全面的法学专业知识外,还要做到:第一,完善知识结构。从事会计专业经济法教学的教师,应当了解会计、税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通过与会计从业人士交流,了解实际工作中常见的法律问题,并在教学中有针对性讲解,提高学科间知识渗透性;第二,教学与科研并进。高校教师只有积极参与学科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办法,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才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此外,教师还要了解会计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只有具备这些素质,授课教师才能将大量晦涩难懂的经济法知识深入浅出地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经济法规内容,掌握经济法核心知识。

总之,教师要结合学生自身素质和就业需求进行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作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要不断探索教学方法,勇于创新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掌握经济法理论知识并能够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第5篇:经济学知识与运用范文

论文关键词:微观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一、前言

一直以来,各大高校财经等各个专业学生开设核心课程之一就是微观经济学,但是传统教学模式上大都是以理论为中心,致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既广泛又空谈,极难理解。而且相关专业学生毕业走上岗位似乎也极难将微观经济学知识付诸实践,这样就造成了许多学生对该课程厌学情绪。因此如何提高微观经济学课程成为了相关教师探讨和关注问题,经过实践发现实践教学还能够取得显著成效。因此,在这种形势下探析微观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具有现实意义。

二、微观经济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意义

在西方国家,微观经济学课程已经成为了各大院校经济类本科学生必修的课程,在我国其重要性也是日益增加。但是从各种渠道调查显示,目前微观经济课程的教学和学生学习反馈却存在诸多问题,并不如人意。因此对微观经济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成为了重要的热点问题。

(一)将理论和实际应用有机结合

事实上,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处处都有微观经济学知识,经济学中知识和日常实践状况联系紧密,运用微观经济知识更易解决日常生活中许多经济现象。因此必须要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就必须要教会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将理论实际有机联系,学会如何运用微观经济学处理日常经济现象。

(二)强化西方经济学

对于各大院校所开设经济学专业,学生必须要以西方的经济学作为基础,也是该专业学习的核心知识。因此要让微观经济学跟上社会发展的现代化步伐,就必须要进行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这种改革影响着整个经济学。同时也只有通过改革实践教学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掌握必要知识报效国家和社会,这也是经济学专业开办的最终目标。

(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需要

微观经济学在西方市场上运用了几百年,而且一直相对比较成功,积累合理做法与成功经验,通过做法与经验真实反映出市场经济体制的规律。而且根据微观经济学知识探索出的规律,提出了许多主张与制度的框架,成为了国际上经济活动、交往之中大家遵循的通行做法与国际惯例,这些都是值得学习与借鉴。但是我国经济学专业学生所反映却存在较大差距,必须要进行实践教学改革,让大专院校经济学专业学生掌握微观经济学知识,对我国发展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三、微观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事实上,任何一门学科要想有发展前景,都必须将理论合理运用到实践中去,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实践之中使用。也只有通过实践得出真正现实创作的理论才是值得人们学习和感兴趣的知识。自然,微观经济学知识也应该如此,才具有它存在的真正价值。而且微观经济要实践难度较大,必须要体现做好教学实践计划。本文使用的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实践改革上大体分为了三步模式:(1)夯实基础理论知识;(2)分析经典案例;(3)模拟企业实践运行。

(一)夯实基础理论

对于所有的教学辅助都有一个共同重要目的,那就是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标。对于任何实践的前提必须要有足够理论进行支撑,如果没有理论的实践就是胡整。比如,要安装一个万能充电器,但是不懂基本电路又如何能够安装呢。微观经济学课程中实践大都是通过软件来进行模拟实验,就必然需要开发软件。

因此,学生必须要具有坚实的基础知识才能够进行软件开发。虽然教科书中有一些软件知识,但如果仅仅是机械的模仿就不能够起到开发学生思维能力。因此,开发软件不能全部模仿书上的内容,仅仅是一次知识移位。在开发软件上要着眼于现实社会中的大大小小实例,同时也不能完全脱离书本,必须做到现实生活与书本相结合,趁机加深学生对微观经济学知识的掌握。

事实上,许多经济现象大都能够体现出经济概念,在开始软件之时一定要将微观经济知识进一步深化,进而通过实践教学改革来加强记忆性与理解性。在这个方面也没有所有知识来个遍地开花,而是有选择性的挑选出有代表性概念和实践结合起来分析。而且要尽量将知识与现实生活之中现象联系起来,和现实市场联系起来。这样不但增加了学生对微观经济学知识的了解与记忆,也有效发挥了教师的辅助作用。

(二)分析经典的案例

现在很多院校开设微观经济邜课程中所使用教科书,大都是由我国一些专家学者专家编著的,因此如果编写之时闭门造车,这样的教材实在只有理论知识而缺乏了使用性。因此在进行微观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之时,一定要补充一些西方真实微观经济知识,让他们对西方经济体系了解一些。在编写实践教学软件之时也要从教科书上需找一些国内外的经典教案,再结合一些微观知识对教案进行详尽的分析。下面就以一个较为经典案例进行分析。

在微观经济学课程中有一个较为经典的案例,即是囚徒困境。在开发这个软件之时,就应该让一些学生参与到模拟案例之中,还原其真实情景。只要学生参与进来了,就一定能够加强他们的理解能力和领悟案例过程。在还原整个情景之时,学生是两种角色都可以扮演,一是扮演囚徒,他们将自己视为囚徒进行选择,不同的选择最终答案和结果肯定就不相同了;二是扮演警察角色,这个事实学生就要将自己视为审查人的警察,就要想方设法制造出“困境”。比如,在2004年美国某公司中国分公司就出现过“贿赂门”的事情,其实这种现象发生的较多,国外很多公司向要挤进中国这么大的市场,大都会面临着“囚徒困境”现象。

在实践教学课题之上,可以假设有两个跨国公司都在同时抢夺同样的项目,他们就必须要和相关公职人员交往,因此他们在办事之时就有两方面的选择:不行贿或者行贿。教师就可以安排学生一起模拟这种情景。从实践教学中去学生,不但是学生所渴望的,也是教师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因此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就能够为学生创造了动脑、动手之平台,也为教师提供了实践教学案例资料。

(三)模拟企业实践运行

在实践教学之中完成了上来两个步骤之后,接下来就要通过模拟公司来对学生动手能力进行训练。这一个步骤主要是通过运行软件,学生亲自动手来做完后面的难题。微观经济学中比较看重个量分析,区别于宏观上整体调控。因此如果是模拟企业就要重点在内部,如果是市场也是内部。比如以企业为例子,实践教学软件就要给出某公司一起背景资料,同时提出运行要求。接到运行要求之后,学生就要根据所学微观经济学知识与其他各个方面综合知识,按照要求进行运作与经营。首先,学生要按照企业要求对市场进行调查,分析目标市场的需求情况,之后结合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分析营销个案以及分配福利进行设计。而且在实践教学中,不仅仅是使用所学微观经济学,还要和其他学科进行交叉使用,使用综合知识对市场行为、结构以及绩效关系做详尽分析,并且最终得出具有现实意义的结论。在实践教学之中,只需要给出初始的资金、资本以及人力后,其他运行与经营就让学生独自去完成。在规定时间中,企业效益评判标准就是经营效果,最后要根据实施情况而出合理评价与建议。

事实上,微观经济学让学生掌握理论情况下,多通过实践教学让他们体会到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理论知识。这个过程不但能够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出微观经济学专业真正人才。本文就是结合实践教学现状提出三步式教学改革,让学生通过模拟企业进行实践,掌握实践中如何运用微观经济学知识。

第6篇:经济学知识与运用范文

以提升数学学生的培养质量为目的,对当前的经济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进行探讨,整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积极开展分层分类教学实践,建立以知识应用为目的、实践运用为主线的经济数学教学体系。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差异进行分层教学,把握学生学习特点,进而有效提升民办高校经济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

经济数学;基础课程;分层分类教学;教学质量

在教学活动中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学生的体验、参与和实践,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提升学生对于数学专业的认知程度,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思维。然而数学专业教学面对着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此在经济数学课程教学中应该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个性特点,采取分层分类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不再过于强调理论推导、论证和知识的灌输性,而是强调学生的教学感受,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经济数学课程教学效果。

一、经济数学课程分层分类教学方法

从经济数学课程设计特点上来看,相关课程内容都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要求学生能够在掌握最基本知识的前提下,发散思维,能够将不同的知识点相互串联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为了实现民办高校经济数学人才的培养目的,就需要明确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要求,还原经济数学课程的最原本的特征,让学生理解经济数学经验转化成知识的过程。同时根据企业对于经济数学人才标准的反馈,进一步明确经济数学课程教学的要求,实现对于课程设置的优化。经济数学课程是较为专业、复杂的课程,涉及到知识面较为广阔,这就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由于不同的学生学习能力是不相同的,因此就有必要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开展分层分类教学。当前经济数学课程分层分类教学是按学生学年的综合排名分A,B班,A班为学习能力接受较好的学生,B班为学习能力接受一般的学生对于B班教学主要以基础知识教学为主。要求学生对于经济数学基础内容要熟练地掌握,能够运用基础知识解决生活、工作中的简单问题;对于A班教学主要以能力提升教学为主,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能力拓宽,能够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的经济数学问题。

二、分层分类教学法在经济数学课程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开展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在任何教学阶段都应该放在首位,这是因为人的认知影响着人对事物的看法和想法,对于经济数学课程来说,更需要对于学生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教师在进行问题的设计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教学内容中的关键的问题应多加思考,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开展教学设计,让学生沿着教学主线进行开放性思考。教师通过层层设问,将教学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根据老师设置的问题进行思考,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二)增设多样化教学,激发学习动机太过单一的教学形式以及教学方法会让学生产生一种疲惫,比如视觉疲劳。现在的学生都有自己的思考方式、对于社会、学习都有自己的想法,会形成一种自我认知的心理。对于学习学习的动机已经不再是对于更广阔知识的追求,更多的是看重一些实际的应用。这就给学习教学中产生了一定的困难,教师需要运用多样的教学提问方法,从另外一种角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想办法让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水平,去挑战、去探索难题以此作为学习的动力。对于B班学生教学来说,要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握住学生的学习动态。站在学生的立场,去精心地编排课件,去用心构思教学方式。运用情景教学,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课件或者学习课题,上台来讲述自己的学习观点和自己良好的学习方法。真正让学生对于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能够运用一切可以学习知识的手段进行学习,充分唤醒学生们的学习主体意识。

(三)运用情景教学,合理把握学生的学习心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民办高校经济数学教学中的地位也是极其重要的,为了保证教学活动开展的有效性,教师应该充分遵循学生的认知与学习观念,采取换位思考的方式去寻找最佳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将学生作为教学核心内容,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导者。努力去迎合学生的需求,要考虑全面,了解学生想要如何去学好学习,如何对课程产生兴趣。运用情景教学,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课件或者学习课题,上台来讲述自己的学习观点和自己良好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中着重考虑认知因素时,也尽情发挥情感因素的主要作用,从而完成教学的目的。换种说法就是在经济数学课程教学中要“以生为本”,有意识的调动学生有利于学习经济数学课程的积极向上的情感因素,并培养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目的、信心,加强经济数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四)改革目前的考试制度考试不仅可以检测出学生对于经济数学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可以对于老师的教学效果进行一定的反应,因此是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在民办高校经济数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经济数学理论知识,更要让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思考能力、自我总结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这些综合能力才能体现出学生综合素质。为了更好地提升考试的作用效果,应该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测试。对于B班学生的测试要以书本上的基础知识为主,要求学生对于基本知识、概念、理论能够基本掌握,并能够将基础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联系起来,能够熟练运用基本知识;对于A班学生的测试,应该包含各个方面的考核,才能体现出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程度。应该包括实验报告、实验操作、实验总结等,这样才能体现出教学过程中的以人为本思想,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结语

经济数学是经管类专业的基础专业,经管类专业不仅要求景观人才拥有专业的经济数学理论知识,而且还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这就对于经济数学教学提出了较高要求。通过运用分层分类教学法,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提升理论结合实践能力,加快学生对于经济数学理论、方法的掌握,从而有效促进民办高校经管类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马海腾,解静.民办高校经济数学教学改革初探[J].课改前沿,2010(13).

[2]杨丽,王贵艳.目标-分层教学法在经济数学中德应用[J].科技信息,2013(3).

[3]张福生.独立学院经济数学分层次教学探讨[J].高等教育,2012(3).

第7篇:经济学知识与运用范文

关键词:知识经济 会计电算化 时效性

一、知识经济的兴起为会计电算化提供了广阔空间

1.知识经济的兴起及其基本内涵。当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70年代末,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科技及其产业化,引发了“知识革命”,推动着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管理方式和社会观念的急速变革。进入90年代,世界经济呈现知识化、全球化的趋势,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以信息的产生、储存、传播、运用为内容的信息技术,成为生产和管理的主要手段和要素,并显示出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管理手段科学化的巨大力量,人类开始由工业经济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转变,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广泛兴起的时代。

1996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出版的《以知识为主的经济》一书中,对知识的生产、传播、应用给予明确的解释,特别是第一次提出了知识经济的概念。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与使用上的经济。我国理论界对知识经济的定义作出进一步完善全面的论证,认为知识经济,即“以知识和信息生产、分配和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及和智业为支柱的经济。”知识经济与传统的劳动力型经济相比,有独立的特点,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呈现出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在知识经济社会的经济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已不直接取决于劳动力、物质资源和投入资本量,而是依赖于以人为本的知识的运用和智力的开发与创新。

2.知识经济的兴起为会计电算化开辟了广阔的空间。20世纪80年代,随着知识经济的悄然兴起,美国ibm公司推出第一台微型电子计算机(ibmpc)后,计算机的运用范围以惊人的速度扩展到经济、社会、科技、教育、军事等各个领域。不仅使人们摆脱了繁重的劳动,而且经济管理手段日趋科学、经济效益成倍增长,是令人赞叹不已的。作为在经济部门中财务信息最主要的提供者的会计工作,就本质而言,也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会计工作运营的手段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出现了突破性的变化,会计业务所提供的各种财务数据,从记账、算账、编制会计报表、会计核算、会计数据处理到经济预测、计划、决策、监督与控制等方面,都由手工操作转变为计算机操作与处理,实现了会计电算化。所处理的数据信息不仅快速、精确、科学,而且所包含和容纳的信息量大、业务程序丰富,是人工操作会计业务状况所无法比拟的。知识经济的兴起,推动了会计工作的革命,把传统会计中的“铁算盘”卷入了新的文明中。计算机电脑技术的应用,会计电算化的实施是会计工作的巨大变革,使财务会计工作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并为会计工作的改革、创新和突破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

二、会计电算化的时效性

1.会计电算化是经济管理手段的延伸。会计,是指对某一企业单位(机构、组织、团体)经济活动中的财务数据进行记录、分类以及报告和总结的过程,会计的主要手段是计算、处理和传递有关某一单位经济运转中的财务数据、信息及提供准确的数字凭据。

会计电算化,是指电子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会计电算化不能简单地仅仅视为会计操作的一种现代化手段,它是一门多种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的边缘学科,是集会计知识、管理知识、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技术为一体的知识技术综合型的会计运算手段体系。

会计工作从总体上说,“是以经济活动为依托,对资金及其运动的全过程进行直接记录和反映,通过生成和提供会计信息,为决策者分析企业的发展状况和趋势,改善经济管理,加强宏观调控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提供客观依据。”会计工作是经济活动运行的心脏,对经济活动盈亏状况提供直接的数据资料,为经济管理者的决策提供重要的第一手数字依据,会计电算化将使各种财会数据的提供更科学、准确、快速和全面。

2.会计电算化的时效性。会计电算化的时效性,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运用计算机系统执行会计功能,完成会计工作的效果。会计电算化的时效性体现在:

第一,会计业务处理简捷、快速、准确率高。在经济管理中,实行会计电算化可将使原始凭证或记账凭证所关联的具体记账、算账、分析、综合、汇总、报表等信息输入电脑,应用电脑储存的有关业务程序,只要操作鼠标,就可以迅速自行完成各种数据处理工作,而且每项数据的提取既简捷快速,又准确率高,减少手工计算出现的误差及难以核对的弊端,打破了手工操作的局限性,提高了会计业务的可信度。

第二,会计工作效率明显增强。在会计工作手工操作时,会计人员要进行各种繁琐复杂的核算,工作时间长、工作任务繁重、劳动强度大而且效率低。如在处理财务账目时“首先根据审核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然后根据记账凭证登记总账、明细账和日账,最后以账簿数据为主要依据,结合其他有关资料,编制会计报表。”这种由组织凭证、账簿、记帐、核算等复杂程序构成的会计核算方式存在的既繁琐又效率低的状况,在会计电算化运用中得到改善。

仅从作为数据载体的凭证一项看,手工操作时,除了完成制作记账凭证的基本内容外,还要完成科目编码、单位、规格、数量、部门、往来单位、现金流量项目等工作,为了确保各层次的准确性,会计人员要细心逐项核对,需花费大量的时间。而在会计电算化中,运用计算机电脑,只要把会计所需的各层次内容按要求输入电脑,便及时得出结果,只要操作得正确,数据基本准确无误。会计电算化大大缩短了会计手工操作的时间,使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第三,有利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会计是经济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收集、处理和利用经济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组织、控制和指导,促使人们权衡利弊,比较得失,讲求经济效果的一种管理活动。”会计所承担的经济管理活动中,具有经济管理和为管理者决策提供经济活动数据及内外财政信息服务的职能。无论是企事业单位及各经营者,都要定期、及时获取和掌握会计提供的具体、真实、全面、准确的财务信息和数据报告。如单位财务收支情况、盈亏状况、存款贷款状况、经营能力和偿债能力状况、扩大再生产和分配状况等方面的准确可靠的数据信息,这些信息直接关系到经营管理者的判断、决策、经营运转的定位、方向。会计提供的信息关系着单位、企业的命运和前途。因而,会计信息的科学准确度至关重要。实行会计电算化,依靠电脑操作就有利于经营管理者快速、准确掌握经营活动状况,有利于对经营活动提前作出分析预测和规划,做到有的放矢,减少失误,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与此同时把盈利提高到最高程度。会计电算化有利于促进经营管理科学,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也已被实践所证实。会计电算化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地位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网络信息的发展日臻完善、不断提高,会计电算化为经营者获得最大经济效益服务的功能更加受到重视。

三、实施会计电算化需要健全的几个方面

会计电算化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会计自动化手段,无论计算机按程序运行提供会计数据资料多么精确、快速、快速,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劳动者是生产力中的第一位决定因素,会计电算化必须由会计信息和系统中的软件、硬件和会计人员的有机结合才能发挥作用,因而,实施会计算化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会计队伍现代化科学技术的知识素养和基本业务能力。知识经济不仅是智能经济、信息经济,更重要的是以人为本的经济。实行会计电算化,对财务会计人员的能力素质提出的新的挑战。一方面,财务会计人员要精通基本财务会计知识,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并掌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通则》,以及有关各种财务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另一方面,会计人员要精通会计电算化知识,操作电脑、运用会计软件、硬件系统工作。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深化,会计软件系统将快速发展更新,会计人员必须加强学习、培训、增长会计电算化知识和技术,才能在会计电算化过程中操作计算机电脑等现代化手段,准确快速承担会计工作任务。

2.加强和完善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会计电算化是以计算机电脑操作为核心的,计算机电脑是一种按程序运行的机器,会计信息系统由软件、硬件构成,会计信息要靠人来掌握,某一方面出现问题,就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或出现重大的误差,将给经济部门的利益造成严重损失。如果各环节准确无误,便会带来极大的回报。因而,必须加强对会计电算化各个环节的科学管理。

首先,是对人的管理。要使会计人员持有相当级别的计算机证、会计师证、使会计人员知识技术能力得到保证,是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先决条件。

其次,是对物的管理。即加强对计算机系统、会计软件硬件系统的管理,建立会计电算化档案制度。对必要的会计资料要妥善分类,编序整理,建档立案,严格保管,使会计档案科学、规范、完整。同时,加强对计算机设备及有关软件的保存和管理,要做到会计电算化所运用的设备资料的防盗、防震、防潮等安全工作,为会计电算化正常运行提供物质保证。

3.加强会计网络化、信息化系统建设。会计是计量、处理和传递有关某一经济单位财务信息的信息系统,而且在经济信息中处于核心地位。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会计网络化、信息化系统将日趋发挥重要作用。网络的运用使财务计算走向无纸化,会计信息输入、输出及信息处理通过网络进行,会计结算、支付、收入等往来帐目通过电子传递来完成。会计网络化、信息化、使会计数据处理更科学化,使财务管理集中化、系统化和高效化,有利于会计信息资源共享,会计信息提供及时、准确,使经济管理者不失时机地对经营活动作出可靠的判断和科学的决策,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和经营管理现代化的实现。

总之,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会计电算化将不断发展,网络化、信息化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使会计电算化的时效性不断扩大和增强,为经济的发展、资本的运营提供更便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赵弘,郭继丰.知识经济呼唤中国[m]改革出版社,1998

2.王金翠.关于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认识[j].山东莱阳农学院学报,2002(3)

第8篇:经济学知识与运用范文

关键词:问题驱动教学;交通运输;跨学科;教学

“问题驱动”教学(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其主要思想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结合相关的问题,以此来引导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问题中思考、带着问题探究,使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学生手中[1]。PBL的教学过程主要由五个环节组成: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搜集资料、论证假设及教师总结[2]。PBL的教育理念就是变重知识传授为重能力培养,促进学生打下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解决实际问题、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合作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不过,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知识容量偏少,所获取知识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零散性,因此,需要教师加强引导,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规范化,使教学过程能够较好地适应国内高校的主流教学形式——课堂教学。

针对高等学校跨学科课程“运输经济学”教学所面临的新形势,本文拟探讨引入“问题驱动”教学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辅以实例介绍“问题驱动”教学法的载体——“问题体系”的设计,并通过对两届本科生“运输经济学”考核成绩的对比,探寻“问题驱动”教学法用于此类跨学科课程的实际效果。

一、在跨学科课程教学中应用“问题驱动”教学法的必要性

运输经济学是一门兼具文科和工科特点的跨学科课程。作为课程基础的“经济学”是一门文科课程,而对于交通运输专业这一传统工科专业来说,大部分学生的经济学基础相当薄弱。在刚接触运输经济问题时,很多学生仍偏向于运用“常识”或附和大众观点,而忽视对经济学概念的使用,也不太注重逻辑推理的严密性。为此,教师首先要树立学生学好经济学的信念和决心。“问题驱动”教学方法的“问题”,应该首选学生日常能接触到但又不易为“常识”所解释的经济事件。这样就可以以“问题”为导引,将抽象的经济学概念具体化、人性化,使学生了解到运输经济学就是从生活中得来,同时又能够真正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消除学生对经济学的畏惧或抵触。

同时,交通运输专业本身对学生思维模式的要求也使得“问题驱动”教学法更适合于教学。综合性、系统性和全局性是现代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趋势,这些均要求学生从思维习惯上认清真实目标、关注全局、重视表达和沟通[3]。但这与《运输经济学》教材的编写顺序不是非常吻合。教材上的知识表现形式是由经济学基本概念组合和发展而成的,这些基本概念的整体性并不显著[4]。那么,如何能有效地将这些看起来干枯冰冷的知识化成引人入胜的适合工科学生思维习惯的教学内容就成为重中之重。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就是舍弃繁琐的概念堆砌,而是以“问题”引出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将知识直接呈现。

此外,由于涉及“经济学”与“运输工程学”两大领域,“运输经济学”的教学内容较多,但学时相对较少。就东南大学交通运输专业而言,受到总学分压缩的影响,“运输经济学”这门课程的学时由原先的48课时缩减为32课时。要在短短的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并提高教学效果,的确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一个有效的教学改革方式便是通过“问题驱动”教学,以学生研究小组的形式,转换传统的单纯以班级为单位来授课的组织形式。这样不仅有助于克服教师课堂讲授时间减少的影响,也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问题驱动”教学法在“运输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

传统课本中的知识只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的较为抽象的解释和说明,不一定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贴切答案。同时,学生熟悉了知识并不意味着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知识在不同的实际情境中的灵活运用。为此,我们在“问题驱动”教学中需要把握建构性原则,即强调个体是通过积极主动的思维建构来获取知识的,教学活动的核心目标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育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在教学方法上不应以知识灌输为主,教师应当起到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问题情境、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等要素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质疑精神,启发学生自主建构认知结构[5]。

从具体运用来看,教师寻找、梳理、设计和建立问题体系是“问题驱动”教学的第一步,但并不是终结。教师还应及时根据学生的能力特点和反馈信息进行调整、总结和提升。“问题驱动”教学的过程是:“通过初始问题呈现,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呈现学生的反馈结果从中继续提问,再次引导学生思考的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下面分五个环节介绍“问题驱动”教学法在“运输经济学”教学中的运用。

1. 建立“问题体系”

“问题体系”包含问题原型的选择、问题设计、问题归纳和问题加深四个部分。

第9篇:经济学知识与运用范文

适应专业需要的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改革

适应经管类专业化教育需要,把课程融进教育之中受整个社会行业的“专业化”浪潮影响,教育专业化也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在行业高度发展的今天,商界追求提供给消费者越来越“专业化”的服务,教育界也随之要提高自身的服务意识,进行专业化的教学改革。无论是经济类专业教育还是管理类专业教育都经历了一个从经验化、随意化到专业化的发展过程。在当前高校各经管类专业教育中,要想在广阔而深邃的专业领域成就精英式的专业化教育,必须能对经济“全局”进行必要的、概略的把握。只有对经济领域的主要构架诸如经济理论与经济知识,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经济与市场、金融等等之间的有机联系,有一个较为全面、概略的了解,专业化教育才能深入。作为学科体系基础课程的西方经济学,恰是对经济知识进行框架性、整体性的介绍,其中既有宏观经济层面的理论阐释,也有微观经济运行的原理分析,同时揭示出经济各部分间的内在联系。因此,《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主要致力于该课程与各专业其他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工作,让学生能具有知识的包容性,也具有多元化的文化视野,为更好地开展专业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不同专业差别化教学,把课程融进专业之中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对经济知识的内容和知识结构的需求也就不同。所以西方经济学采用差别化教学,分别寻找经济学与不同专业的对接。有限的教学课时不可能呈现西方经济学的全部内容,在明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的基础上进行选择性教学,不同专业精心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差异化教学方法。比如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致力于挖掘经济理论与市场变化的关联,让学生掌握如何运用经济理论进行市场分析,如何洞察经济形势的变化,来把握新的商机;教会学生如何运用经济学模型进行市场分析,预测未来市场的变化,并进行相应的策略调整。而对于会计专业的教学,除了扎实的基本知识外,注重经济知识运用和融会贯通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与其专业的业务活动联系紧密的现代资本运作等金融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从而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能灵活运用知识和业务技能来进行企业资金管理和风险管理等活动。

革新教学方法,把课程融进思想之中与其他课程相比,西方经济学课程内容多而庞杂,加上课程理论性强,内容抽象单调,又依赖于数学和模型这个基本工具来解读,所以经济学是一门很难而又不容易靠近的学科。降低理论深度,增加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性是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方向。由经济热点或新闻的介绍入手,结合所学的经济学原理,精心设置问题、提出问题,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去看本质,从具体实例中提炼出背后蕴藏的经济道理。采用多样化的方法,启发学生分析问题,逐步培养学生对经济学的好奇心。通过具体的案例,用经济实际热点问题进行基本原理讲解,突出经济知识的运用性。鼓励学生自己去找资料、发现生活中的经济学,采取教授与讨论相结合的组合式教学,将经济思想渗透进学生的心灵。

贴近日常实例教授,把课程融进生活之中如何让经济学大师的思想精髓和经济理念走入“寻常百姓家”,让经济学离人们不再遥远,让学生利用大师的经济理念指导自己的经济行为且从中受益,是课程的关键。为此,西方经济学教学应注重实用性,尽量将大师们的学术思想和经济理论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学生学以致用,能用经济理论来指导自己的经济行为。总结出人类经济思想发展史上出现的著名经济学家,并以生动有趣的语言和灵活多样的新颖事例,对经济学家们的重要理论思想和观点进行系统的介绍和论述。

实行与其他课程的交叉教学,把课程融进学科之中西方经济学理论性强,相对于市场营销、广告、现代企业管理和国际贸易等课程来说比较枯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与这些相关课程交叉讲解,既能让其他专业课为经济学服务,又能让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成为其他课程的分析工具。这样不仅可以拓展学生将经济学知识向相关领域渗透的能力,还能够增加西方经济学的趣味性,扩展西方经济学在不同课程中的吸引力,巩固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知识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