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补习教育范文

高中补习教育精选(九篇)

高中补习教育

第1篇:高中补习教育范文

关键词:补习教育;农村学生;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4-0156-02

补习教育兴起于城市,并在城市“发展壮大”,已经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教育现象。学界特别是教育界的许多学者对这一现象进行过研究,也发表过很多文章,如王有升的《补习教育:一类不可忽视的教育现象》,雷万鹏的《高中生教育补习支出:影响因素及政策启示》,吴乔的《假日补课与自主学习》以及黄平、蒋平的《冲突与和谐:补习教育发展的前瞻性思考》等等。通过这些文章,读者能够全面客观地认识补习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读者把握补习教育总体脉搏。最近一个时期以来,补习教育已经从城市发展到广大农村,一些新问题也随之不断涌现,因此,笔者就农村学生补习教育问题进行研究,以期引起教育界的重视。

一、农村学生补习教育日益兴盛的原因

补习教育是指中小学生在接受学校正规教育之外所私自参加的针对其文化课或艺术课进行的辅导、补习。就目前农村学生补习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还主要是针对文化课进行辅导和补习,其中集中在数学、英语、物理和化学四科。最近几年来,农村学生的补习教育“愈演愈烈”,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家庭收入提高。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农村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农民的收入也有大幅度地提高。这样,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投入也有了一定的经济保障,使得家长能够担负补习教育的费用。而且,经济越是发达的农村地区,补习教育越兴盛。

2.受教育对象的集中。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农村家庭独生子女逐渐增多,一方面,使原来教育多个孩子的费用,现在可以集中到一个孩子身上;另一方面,家长也开始重视孩子的培养,希望孩子通过补习能够提高学习成绩,以便在未来的升学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

3.家长和学生受大环境驱使。以暑期补课为例,教师暑期补课主要讲授下学期的新课程,参加补课的学生比不补课的学生学的多。这样新学期开始后,教师的讲课进度就会加快,导致不补课的学生很难赶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如此,新学期刚开始就落后于人,很多家长和学生意识到这一点,所以都会参加课外补习班。

4.考核标准不合理。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多数学校以升学率的高低来考核教师的教学水平,升学率高,教学水平就高,就是好教师;升学率高,奖金就高。因此,便有教师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要求学生参加补习。

5.教师工资偏低。乡镇教师多居住在农村,生活相对清贫,往往靠一个人的工资养活全家人。他们(主要是数学、英语、物理和化学教师)通过补习教育增加收入,也是可以理解的;同时,由于社会分配的不均衡,教师工资的地区差异过大,即使在同一地区,县城和乡镇的工资差异也非常大,很多在艰苦条件下工作的乡镇教师心理很不平衡。

二、农村学生补习教育存在的问题

补习教育作为学校正规教育的补充和继续,自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其合理性笔者在这里不再赘述),补习教育日益兴盛正说明这一点,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忽视了补习教育的弊端。实际上,农村学生补习教育中存在着诸多问题,笔者就主要问题归纳如下。

1.任课教师强迫学生参加补习班。教师让学生参加补习班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赚钱;二是提高升学率。首先,在金钱万能和功利主义价值观的主导下,有的教师难免成了“经济动物”,于是我们看到一部分教师为赚钱而强迫学生参加补习班,同时,任课教师为了提高收入利用课外时间举办补习班,势必牵扯了用于正规教学的精力,且使原来高尚的师生关系降格为一种金钱关系,教师的形象受到严重的破坏。其次,社会和教育部门评价一所学校的好坏往往取决于该学校的升学率,而学校领导对任课教师的考评也单纯地依据学生的考试成绩。举办补习班既可以收取学生的补课费,又可以取得好的考评成绩,从而获得奖金,可谓“一举两得”。这样,任课教师强迫学生参加补习班也就不难理解了。

2.补习质量低下。农村与城市的补习教育有所不同,城市的补习班相对较多(有很多大学生办班或家教),学生选择范围相对大些,而农村的补习教育则没有选择性,学生只能选择自己任课老师举办的补习班。这样的补习班具有很多弊端,如教师在补习班中不认真讲课甚至根本不备课,补习的效果和质量无法得到保证;承诺的补课时间与实际上课不符,存在糊弄学生和家长的现象。此外,任课教师对未参加补习的同学冷漠和排斥,使这部分学生的身心深受打击,师生关系恶化现象普遍。

3.给低收入家庭带来经济上的困难。笔者调查到,近两年来农村家庭用于补习教育的费用成倍增长。以假期补习为例,两年前补习一门课程的费用是50元,接着便是100元、200,个别教师甚至要500元;以单个家庭为例,整个初等教育阶段,有的家庭用于孩子补习的费用高达七八千元之多,这对许多经济不发达地区以及不富裕的家庭来说,根本无法承受。

4.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补课历来是帮助少数学习困难学生的有针对性的教育,而今却成为学生全员参加的课堂教学延伸。每周七天,学生往返于家、学校和教师指定的补课地点之间,尤其是到了寒暑假,每天都像赶场子一样参加补习班,疲劳应付,没有充分的休息时间,学生被动学习毫无积极性、主动性可言,有的甚至出现厌学情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日常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家长应该给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5.教育主管部门监管不利。教师补习教育现象出现以来,教育主管部门也三令五申禁止教师补课,但农村补课地点分散,给主管部门的监管带来一定困难。另外,处罚不严厉也是教师补课现象的蔓延重要原因之一,往往是主管部门接到群众举报以后,到现场抓个现形,但处罚不严厉,结果便是调查人员离开之后,补习班照办不误,以致于虎头蛇尾,不了了之。

6.农村补习教育中存在的其他问题。首先,为逃避教育部门的检查,补习班多选在偏僻之处,且农村房间的面积较小,几十个学生拥挤在狭小的房间内,空气不易流通,不但影响学生的健康,同时也存在着安全隐患。其次,老师要求参加补习班的学生必须购买补课资料,一本标价一二十元的资料,实际上教师花三五元就可以买到,有的甚至是学校往年剩下的过期资料,而且老师根本讲不完购买的资料,造成无谓的浪费。

三、针对农村补习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农村补习教育的弊端。针对农村补习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如下解决对策:

1.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近年来,农村教育工作者的经济条件有所改善,但就实际情况而言,教师的工资依然很低,几乎没有额外收入。国家多次给教师涨工资,但实际上教师工资由县财政拨发,县里往往是口头上涨,而实际上并没有执行,这就会出现教师工资条上的工资很高,而实际到手的却很低的情况;另外,农村教师多数居住在农村,往往是靠一个人的工资养活全家人,所以经济上比较清贫。

2.推行素质教育。在现有的应试教育体制下,每个家长都会这样想:其他小孩采取的是应试教育,我的小孩如不这样做,就会落后,肯定赶不上其他孩子;而对于老师来说,学生的升学率高意味着成绩好、奖金高。家长和教师不断给学生增加负担是目前教育的实际状况。这种过分强调和注重智育的态度,势必会导致教育“偏科”,学生如何能够全面发展,如何能够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因此,全社会特别是家长们要提高认识,必须使学生从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重视并切实地推行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修正不合理的考核方式,科学制定教师评价制度。当前我国初等教育的发展已经到了这样一个阶段:不建立科学、客观公正的教师评价机制,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课本知识,考核教师的方式也不应该由一张试卷的成绩来决定,更不应该由校领导一个人决定,而应该是由对教师的综合评价分数来决定,“考核应当客观、公正、准确,充分听取教师本人、其他教师以及学生的意见”(《教师法》五章第二十三条),实行完善的教师考评制度能使教师有据可依,笔者在此建议提高学生评议分数在教师考核分数中的加权比例。

4.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监督力度。一些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已经认识到教师补习教育的弊端,因此规定不允许教师办班,教师可以家教或补课,规模须限制在3-5人以内,但实际上并未严格执行,处罚不严格的情况比比皆是,希望教育主管部门能够肩负起自己的责任。笔者建议建立监督网站,利用社会舆论的力量来强化监督。

5.整顿、优化教师队伍。长期以来,广大教师教书育人、敬业奉献,赢得了全社会的尊重。同时也应该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队伍中一些新问题也不断涌现,农村学生补习教育中所显现的问题就是例证。为此,我们必须整顿、优化教师队伍。整顿、优化教师队伍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实行教师聘任制。对教师实行聘任管理,竞争上岗,解聘不合格的教师,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整顿、优化教师队伍,调动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保证教师队伍良性发展。

6.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学校组织中一种最为重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一旦形成和建立,会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重要的教学变量,对教学活动的进程和结果产生重要影响,最终影响着教育成效。因此,广大教师、特别是参与补习教育的教师要端正自己的态度,牢固树立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与学生亦师亦友,积极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结语

当下的补习教育,尤其是农村补习教育情况确实令人心忧。如此下去,教书育人从何谈起,教师的形象从何谈起。俗话说“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对于农村教师补习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我们要立即拿出解决对策,并予以执行,唯此才能使我们的农村初等教育少走弯路。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的教师应时刻谨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八个大字,为国家、为民族培养好下一代。相信我们的教师一定能够不负人民的期望,一如既往地“敬业、爱岗、勤奋”,真正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参考文献:

[1] 王有升.补习教育:一类不可忽视的教育现象[J].上海教育科研,1997,(6).

[2] 吴乔.假日补课与自主学习[J].北京教育,2005,(3).

[3] 潘天群.博弈生存――社会现象的博弈论解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第2篇:高中补习教育范文

一、研究假设

假设一:学生参加教育补习的概率因家庭特征变量和学生自身变量的不同而差异显著。

假设二:教育补习支出因家庭特征变量的不同而差异显著。

假设三:教育补习支出因学生自身变量的不同而差异显著。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初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选取郑州市三所初中为样本,这三所中学一所是重点,一所是非重点,另外一所是重点校所办的分校。郑州市的教育补习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家庭教师面对面的传授,在教师家里或者学生家里;第二种是学校教师在课后提供的补习,对于这种形式的补习许多地方已出台规定予以禁止;第三种是以赢利为主的大规模的补习班,它们有固定的场所,聘用专门的补习教师,提供各种学习材料。本文所选取的学校代表了郑州市的初中学校类型的三种类型。共发出问卷960份,收回902份,回收率93.96%,其中有效问卷872份。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调查中样本学生父母的学历较为集中在初、高中、大专水平。总体看来,父亲的学历略高于母亲的学历。家庭中收入集中在1000~3000之间的占57%;参与调查的学生样本总数为872人,其中,男生469人,占调查样本总数的53.8%,女生有403人占调查样本总数的46.2%,872名学生样本中有687人参与了教育补习,占78.8%,有185名学生没参加过教育补习,只占总样本的21.2%;就月补习时间来说,10~15小时比例最大,有208个学生,占23.9%;初中生补习支出在每月100~200元之间最多,有192人,占22.0%。所调查样本中,参加补习学生数占比例以重点校最高,其次为重点校分校,最后是非重点学校;三个年级中补习课程均以英语为最多;月补习时间三个年级的学生均集中在每月10~20小时之间;学生参加补习的目的因级别不同而不同,成绩不好和为考试准备占较大的比例。从家庭收入与参加补习的学生人数关系可以看出,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参加补习的比例比高收入家庭的低。

1.教育补习选择在家庭特征变量和学生自身变量下的差异分析

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在控制其他因素情况下,家庭收入水平越高,母亲受教育程度越高,孩子参与补习的可能性将会更大,这种影响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P=0.043

2.教育补习支出在家庭特征变量下的差异情形分析

(1)家庭月收入不同,教育补习支出有无显著差异

家庭月收入变量采用ANOVA来进行检验。就教育补习支出这个因变量来说,P=0.001

(2)家长学历不同,教育补习支出有无显著差异

通过父亲学历在教育补习支出上的变异数同质性检验,P值>0.05,不违反同质性假设。通过变异数分析摘要看,F值不显著,说明父亲学历不同,教育补习支出不存在差异。

通过母亲学历在教育补习支出上的变异数同质性检验,P值>0.05,不违反同质性假设。从变异数分析摘要看,F值显著,说明母亲学历不同,教育补习支出差异显著。

(3)家庭藏书不同,教育补习支出有无显著差异

通过变异数同质性检验,P>0.05,不违反同质性假设,变异数分析摘要说明教育补习支出因家庭藏书量不同而存在差异。

3.教育补习支出在学生自身变量下的差异情形分析

(1)性别不同,教育补习支出有差异

通过差异检验,学生性别不同,其对教育补习支出得分平均值也不同,其中,女性的得分高于男性,但是,通过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其T值为-1.472,自由度为701,相伴概率为0.142>0.05,因此接受虚无假设,即初中生教育补习支出不因性别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

(2)学校类型不同,教育补习支出有无显著差异

变异数同质性检验的结果是P=0.371>0.05,没有违反变异数同质性假设,变异数分析摘要说明F值不显著,说明教育补习支出不因学校类型不同而存在差异。

(3)成绩不同,教育补习支出有无显著差异

变异数同质性检验P=0.562>0.05,没有违反同质性假设。变异数分析摘要F值不显著。

(4)学习兴趣不同,教育补习支出有无显著差异

变异数同质性检验P值

(5)月补习时间不同,教育补习支出有无显著差异

变异数同质性检验P值

(6)年级不同,教育补习支出有无显著差异

变异数同质性检验P=0.023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郑州市初中生参加教育补习的比例较高,重点校的参加比例高于非重点校。大量的学生参加大规模的以考试为中心的补习班,级别不同,所集中的课程也不同,但无论是初一、初二还是初三补习课程均以英语为最多,接下来居第二、三位的课程,初一为奥数、特长;初二和初三均是数理化、特长;月补习时间三个年级的学生均集中在10~20小时之间;学生参加补习的目的总的看来,参加的目的因级别不同而不同,成绩不好和为考试准备、占较大的比例;月教育补习支出在100~300元之间最多,说明郑州市的收入水平决定了家长愿意支付的补习支出并不高;家庭月收入对参加教育补习的概率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这与雷万鹏关于高中生教育补习支出的研究一致;母亲的学历程度对参加教育补习的概率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这与Aysit Tansel关于土耳其教育补习支出的研究相似;家庭月收入、母亲学历、家庭藏书对教育补习支出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父亲学历对教育补习支出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教育补习支出不因性别、学校类型、学生成绩、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年级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因学生月补习时间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

2.建议

教育补习能够在世界各地得以生存和发展自有其积极的一面,政府应区分不同的教育补习现象,要从定义教育补习学校开始,规定哪些补习是大众所需,是可以存在的,建议政府制定专门的规定来规范补习机构的行为,界定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和义务;分配相应的资源用于监督及管理他们,确定各地补习机构的上级主管部门,政府也可以建立信息公布制度,对那些口碑好的补习机构进行表扬,对那些违反秩序、欺骗消费者的补习机构进行暴光;政府有关部门帮助这些教育补习机构建立行会,把权力下放给他们,把本由政府进行管理的工作交给行会来进行自我管理。

对家长来说,是否参加补习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来定,如果孩子一直在课堂上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让这样的孩子参加补习会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的依赖思想。有些学生成绩差,但肯下功夫去学,这些学生参加补习效果就比较好,有些孩子学习知识很快,但忘记得也快,有些学生学习新知识时,理解得慢,但记住后会长时间不忘,这种类型也可以参加补习以巩固和消化新知识。家长应根据孩子自身的情况而定。

由于该研究仅仅限于一个城市,其研究结论能否推广到中国其他地区,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希望未来的研究者可以将调查的覆盖面扩大。

参考文献

[1] 刘社建.中国教育消费经济研究.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

[2] 张志安,杜育红.人力资本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

[3] 顾明远.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第3篇:高中补习教育范文

关键词:教育公平;等量;不等量;台湾中小学;补救教学;实践路径

教育与社会相互影响导致现代社会阶层的流动,教育领域的不公平现象是社会阶层分化在教育系统的投影,正如布尔迪厄所言,教育系统是社会系统控制社会阶层与社会特权地位的主要机构[1]。作为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阶层流动的手段之一,教育本身也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教育公平指向的是一种让不同身份与背景的学生能够充分发挥潜能的学习环境。学者们一般把教育公平分为水平公平、垂直公平、代际公平,或者是起点的公平、过程的公平、结果的公平,这些概念都不难理解,但如何确保教育的公平性才是重点。本文从不等量的公平着手,探讨如何实现教育公平。所谓不等量的教育公平,是指在教育内部给予弱势者更多的入学机会保障,在教育内容和方法方面适当调整学习内容与教学方法,对学业水平达成度低的学生实施补救教学,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在教育外部,对弱势地区、家庭或个人给予额外的支持与补助,让弱势者有向上流动的机会。我国台湾地区目前实施的12年义务教育以“成就每一个孩子”为目标,在保障每个学生的入学机会的基础上,从教育内部着手实施补救教学,促进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2]

一、提出背景

台湾地区自1995年开始推出“携手计划—课后扶助”方案,为弱势家庭的低成就学生提供多元、适性的教育,消除学习落差;对原住民①比例较高、地处偏远等弱势地区的中小学生,实施“教育优先区计划—学习辅导”政策,进行免费的补救教学。“携手计划—课后扶助”方案 和“教育优先区计划—学习辅导”政策都建立在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上,旨在照顾弱势家庭和地区的学生,但未关注不具弱势身份的中小学低成就学生。台湾地区12年义务教育实施后,中学生可以免除升学考试直接进入高中(职)或五专②就读,这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的入学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进行补救教学以确保每一个中小学生的基本学力,并避免中学生的基本学力不因免试入学而下降,成为12年义务教育的核心课题之一。为配合12年义务教育的推行,巩固、提高学生的基本学力,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拟定了中小学补救教学方案,以辅助每一位低成就学生。[3]

二、基本内容

台湾中小学补救教学方案是巩固台湾地区中小学生基本学力的基础工程,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从低成就学生的筛选诊断、学习内容、教材、教学人员专业技能、补救教学实施方式、学生学习成效考核、督导、责任明确等方面做了全盘规划,期望所有教师、学生、家长积极配合,提高低成就学生的学业水平。

(一)方案目标

台湾中小学补救教学方案共有四个目标:第一,制定各年级的基本学习内容,界定基本学力;第二,有效筛选出低成就学生,管控学习进展;第三,辅助每一位低成就学生,消除学习落差;第四,确保中小学生的基本学力,提升学习品质。

(二)实施策略

1.整合中小学补救教学计划

将“教育优先区计划—学习辅导”与“携手计划—课后辅导”两个政策进行整合,所有学业成就低的学生都必须接受补救教学。低成就学生,是指在教育较为发达地区单科成绩班级排名25%以下的参加携手计划课后辅导的学生,其他地区单科成绩班级排名35%以下的学生。

2.制定基本的学习内容,编写阶梯式补救教材,建立携手计划测评系统

为缩小班级、校际、城乡之间的学习成就差距,将没有掌握各年级工具学科基本学习内容的学生,即所有低成就学生作为必须接受补救教学的对象。基本学习内容是指无论课程纲要、课程标准如何改变或者教材如何重编,学生在该年级的工具学科中必须掌握的内容,且能与下一年级课程顺利衔接。依据中小学各年级语文、英语、数学教材等工具学科的基本学习内容,编写阶梯式补救教学教材,并建立携手计划测评系统,开发测验题目。只有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测验,学生才可进入下一阶段的补救教学。

3.考核补救教学成效

台湾地区现有的学业成就测评系统是由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小学各年级语文、英语、数学教材中的基本学习内容和台湾师范大学心理与教育测验研究发展中心中学各年级学习成就测评标准研究制定的。通过携手计划网络测评系统,可以评价学生的学业成就,找出学生掌握薄弱的学习内容,详细记录对学生实施补救教学后的学习进展。测试每年举行3次,9-10月为筛选测试,第二年的2-3月、6月进行成长追踪测试,系统地考核补救教学的成效。

4.鼓励抽离式(个性化)补救教学模式

在补救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辅导。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测评成绩,及时了解并诊断学生的学习困难和学习成效,在课堂上进行补救教学。对于成绩比较落后的学生,学校要鼓励教师在学生上课期间对其进行个性化辅导。这种模式不耽误教学进程,同时可以解决学生、家长或教师不愿参与课后补救教学的问题。

5.培训实施补救教学的教师

以标准化的教师培训课程对现任教师等补救教学人员进行补救教学技能培训,避免因教学人员技能不足而直接或间接影响补救教学的成效。现任教师需取得教育管理部门8小时培训证明,其他教学人员(退休教师、经济弱势大专学生、大专志愿者等)需要取得18小时培训证明才能担任补救教学人员,以确保补救教学的质量。

6.完善补救教学支持与督导系统

台南大学负责补救教学测评系统的网络维护工作,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研究与评价中心负责补救教学课程规划和教师培训,九年一贯课程与教学辅导小组负责编写小学语文、英语、数学三门课程的补救教学教材和试题。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各县市教育主管机构、学校形成三级教学督导体系,每个层级负责补救教学督导的某个专项。

7.明确权责

按照台湾地区的相关规定,在补救教学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学生要严格要求自己,教师要认真组织补救教学,学校要安排好补救教学的任务,家长要与教师、学校共同督导学生的学习,各级教育主管机构要严格监控补救教学的质量,正视补救教学的重要性。

三、主要特点

(一)定义基本学力,明确补救对象

学生在不同年级所应掌握的学习内容不同,前一阶段的学习是为后一阶段的学习作准备的,只有学习内容的顺利衔接才能保证正常的学习进度。基本学力既指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指学生经过半学期或者一学期的学习之后在各科学业上的学习成就。补救教学方案严格筛选低成就学生,对其实施补救教学。

(二)教学教材自主,教学方式灵活

因为“携手计划—课后辅导”和“教育优先区—学习辅导”并没有规定和研发一致的补救教学教材,所以不同地域、学校、年级所用的教材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各地教材开发的自。在进行补救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补救教学教材,这不仅能促进校本课程的开发,也能提高教学质量,满足补救教学活动个性化的需求。在教学方式上,补救教学活动鼓励抽离式(个性化)教学,因材施教,以不断提升中小学的教育品质,确保学生学力,成就每一个孩子。[5]

(三)注重师资培训,追踪补救成效

教师是补救教学活动的直接实施者,对学生进行补救教学时需要掌握相应的教学技能,这就要求教师进行角色转换,而转换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由教师参加的在职培训质量决定。8小时或者18小时的补救教学课程培训从补救教学概念、学生心理辅导、班级管理、教学策略等方面保证了教师的教学技能。补救教学的成效上可以通过网络测评系统进行连续记录和分析,找寻学生在知识掌握方面的弱点,并及时反馈给相关教师,有利于教师进行补救教学课程的开发和教学重点的把握。

四、结语

教育公平问题一直是教育领域的一大难题,在推进教育公平同时,也要注重教育质量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公平的定义也在不断的演进,从人人有学可上到有学上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发展的个性化和差异性。中共十报告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如何促进教育公平:一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二是加强薄弱环节,支持特殊教育、民族教育;三是扶持困难群体,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四是大力发展民办教育,为学生提高更多的选择。补救教学正是从不等量的角度出发,调整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对学业成就低的学生实施个性化教学,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通过教育促进弱势者向上流动,这才是教育的本质。

注释:

①台湾原住民,指汉族人移居台湾前最早抵达台湾定居的族群。近年来依据语言学、考古学和文化人类学等的研究推断,在17世纪汉族人移民台湾之前,台湾原住民在台湾的活动已有大约800年之久。

②全称为“五年一贯制专科生”,是指应届初中毕业生直接考入高等学校,接受学制五年的文化素质、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大学专科教育。

参考文献:

[1][美]戴维·斯沃茨,陶东风译.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218.

[2]潘慧斌.台湾地区教育体系与大学概览[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06.

[3]十二年义务教育实施计划——中小补救教学[EB/OL]. http://12basic.edu.tw/Detail.php?LevelNo=22,2013-04-28.

第4篇:高中补习教育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生;补课现象;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6)10-0042-02

众所周知,补课本是专指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学生因客观原因(病、事)不能参加集体学习,而牺牲师生的休息时间,由授课老师把耽误的课业内容补上。它有两大特点:首先补课的内容必须是主体(学生)所耽误的课业;其次,补课的客体(任课教师)一般应该是不计报酬的[1]。正常的补课行为应该是对教学计划的完善,是对教学任务的补充,应该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但是,近些年来的“补课风”却违背了这些目的,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计划。更有甚者,有些中小学校补课以赢利为目的,乱加课、乱收费,加重了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也违背了教育规律。

一、补课现象的成因

(一)社会的原因:补课现象的深层原因

1.社会流动。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存在着许多不平等现象。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由于社会职务、社会收入、社会地位等的不同而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个人从一个社会阶层进入另一个社会阶层就叫做社会流动。社会流动分为向上流动、向下流动和水平流动三种。合理的社会流动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促进个人能力的发挥,可以使一些处于低层次的社会成员来改变自己所处的地位。影响个人流动的因素宏观上可以分为如下四方面: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个人因素、教育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流动更加自由化,向上的社会流动趋势比较明显,比例开始增加,社会成员通过自己的努力更容易达到社会流动的目的。教育便成为人们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许多学生把刻苦学习、考取理想的学校作为自己日后获取更多资源的准备,这也给教育施加了很大的社会压力。为了更好地得到社会的认可,获得更大的升学的可能性,学校、家长、学生就自然形成了激烈的竞争性。而要在这场持久的竞争中取得胜利,增加学习时间成了一种必要的选择。补课也就由此而兴起。

2.就业压力。学生接受教育、努力学习的目的都是为了以后能够得到一份比较理想的职业。由于现代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我国社会转型的需要,社会各行各业在招聘人才时对应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自然形成了高学历能获得好职位、高收入的现象,高学历越来越成为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标准。有些单位在招聘时甚至打出“非名牌大学”、“非本科学历”不予考虑的招牌。激烈的竞争和就业压力使人们更加重视教育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家长也认为高学历、高文凭能使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时有更强的优势。因此,家长也不惜花钱,希望通过补课使学生能够在高考时取得更好的成绩,为以后得到一份比较理想的工作做准备。

3.经济利益。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实行全民受教育需要投入很大的教育经费,但是,现在全国普遍存在着教育经费缺乏的现象,在义务教育阶段,有些教育经费严重短缺的地区还存在着拖欠教师工资的情况。根据国家教育督导团的《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5》显示,截至2004年底,全国还有163个县的小学,142个县的初中生人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拨款为零;部分条件比较差的学校无法靠校办产业或者其他的手段来增加收入。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确保教师基本的生活费用,许多学校就利用补课收取的学生的费用来填补经费的不足。同时,还有少数学校和教师为了个人利益,利用补课费获取额外的收入,进行“创收”。

(二)教育原因:补课现象的直接原因

1.考试制度不健全,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话体现了我国不健全的考试制度的弊端。考试一直是我国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考试成绩的好坏决定着学生的升学,也决定着学生的未来,这就直接导致了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学校在教授学生知识时,按照“考什么教什么”的原则,尽可能多地利用学生的节假日和占用音、体、美的上课时间来进行或强化考试科目的学习,以使学生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

应试教育弊端之一,就是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升学率高的学校被评为各省市地区的重点中小学,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师资力量增强,由于教师待遇的改善,教师的积极性也随之提高;生源好,直接又导致升学率更高,这样就保证了学校的良性循环。但还有一部分升学率不高的学校,学校名誉受到影响,招收学生都是重点学校选拔后剩下的学生,最终导致升学率持续不升,也形成了这类学校的恶性循环。因此,学校为了保证生存和发展,不得不利用假期对学生进行补课,加强学生对考试科目的学习和训练,以此来提高升学率。

2.教学观念错误,教学效率低下。传统的教育观念中,补课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补比不补强,多补比少补强”的思想存在于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心里。在这种错误观念的主导下,依然有许多学校视素质教育于不顾,试图通过补课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把学生都培养成高学分低能力的“人才”。

教学效率低下、教学质量不高也是造成补课现象的原因。由于近年来教学和教材改革速度、质量的提升,教师需要储备的知识量也在逐步增多,许多教师在短时期内无法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方式,无法保证课堂45分钟的教学时间得到充分利用,教学任务不能按时完成,这样就给补课造成了可钻的“漏洞”。

(三)家庭的原因:补课现象的推动力

寒暑假是学校法定的节假日,是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放松心情、调整心态的时间。但这是学生和老师的“特殊”节日,对于广大的家长来说却没有这个假期。部分家长由于工作需要,在假期间无暇顾及学生的学习,而且伴随着社会迅速发展而出现的网吧、游戏机厅、迪厅等娱乐场所也逐渐成为中小学生的聚集地,这对学生在假期间的学习和安全提出了挑战。因此,致使家长呼吁学校在假期间进行补课,这样既能保证学生的学习时间和质量,也能保证学生的安全,使家长能够安心工作。

另一方面,在目前出现的“择校热”中,许多地区和学校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招生的标准,学校划定分数线,成绩不达线的学生要交千元甚至是上万元的择校费,这给家长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考上重点中学、重点高中,直至重点大学,而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好的成绩,补课便成为一种手段。为数不少的家长也赞成和鼓励学校补课的做法。

二、避免不合理补课现象的对策

(一)加强社会宣传,转变观念

首先,学校和各级教育部门要加强宣传,使教师、学生、家长通过学习各种教育方针政策,加强家校合作,强化素质教育的观念。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成绩好,而且要具备各种能力,在满足个人发展的同时也要适应和促进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其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增强学习兴趣,转变学生学习仅仅是为取得考试成绩的错误观念,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再次,转变家长的就业观念,社会的建设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并不只是上大学、取得高学历才能有所作为,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能打破传统的就业观念,学有所长,就一定能取得进步。

(二)教师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是教育的主要环节,教师是教学的实施者,要想使教学成绩有所提高,教师必须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补课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后得不到充分的休息,也不能充分对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思考和消化,学生学到的仅仅是知识,不会系统地将其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从而会妨碍进一步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具备充分的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教育科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新教育理念,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这样便可以减少甚至取消补课而同样能达到改善学生素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目的。

(三)改革升学制度,健全学校评价机制

考试是对一个学生在一定阶段内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的判定,升学考试则是判定一个学生通过一个时期学习是否具备进入更高层次学校进行学习的知识和能力,具有一定的选拔功能。我国现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但是对于高中乃至更高阶段的学习,由于各个方面的制约因素,决定了在一定时期内依然要靠考试来实现教育的选择性。因此,要改变现在的补课现象,关键在于如何改革升学制度,避免应试教育的弊端,采取合理的人才选拔标准和方式。近年来,部分省市和地区不断地改革考试制度,将体育和综合素质考核成绩纳入升学考试之中,改变了原有的“应试”制度,不但考察了学生的知识,同时也考察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校、家长在重视考试成绩的同时也注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现行的学校评价机制注重学校的“三率”,即“升学率、优秀率、及格率”,以此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高低的评价标准,这种单一化的评价机制必然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推行,学校内外为了追求“三率”只重视教育的结果,从而忽视了过程的重要性。因此,完善评价机制,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进行性评价和中介性评价、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把评价的对象从学生的学业成绩扩大到学校的各个过程和部门中,对学校进行全面评价,避免片面性的继续扩大,从本质上控制不合理补课现象的进一步发展。

(四)强化教育督导功能

教育督导,是指各级政府授权的督导机构和人员,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和督导的原则与要求,对下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视察、监督、评估和指导,并向同级和上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反馈有关教育工作的信息,提供改进工作的建议。教育行政部门要发挥教育督导的导向性、沟通性、促进性的功能,加强对学校的管理,采用有力的措施和监察手段,配以相应的惩罚和奖赏制度,对于违规补课的学校要给予相应的惩罚,严格控制补课现象的蔓延。

综上所述,学校不只是教授学生知识的场所,同样也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场所。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孩子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我们应该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基本出发点,避免不合理补课现象的发生,还给学生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刘兴鉴.浅议目前中小学“补课”的弊端[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2(11).

[2]萧宗六,贺乐凡.中国教育行政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鲁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第5篇:高中补习教育范文

一、主要形式

课外补习班按其经营方式可分为两大类:规模较小的,常冠以诸如“xx培训班” “xx补习班”“xx辅导班”等名称;规模较大的,一般叫“xx学校”“xx教育”等。课外补习班根据参与学生的特点、需求和其本身的规模分为托管、一对几(十个学生以内)辅导、老师上门一对一家教,或大班(超过50个学生)授课。

这些课外补习班,有的具有合法的“身份”;另有一部分是私人开办无任何办学资质的小型“作坊式”机构。课外补习班有其不同于学校的三大特点,即补充性、私人性和有偿性,参与这些课外补习班的师资主要是在职教师、大学生和离退休老教师。

课外补习,主要是“补差”和“培优”,前一种是针对学生在校内没有掌握透彻的重、难点知识的再学习,补习对象多为学习成绩一般或偏低的学生;后一种是在学校学习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在知识体系的广度和深度上进行特训、拔高,补习的对象多为学科成绩较好的学生,如一些竞赛班级的开设。课外补习的科目依据考试的类型而定,一是文化类,包含各种考试科目的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二是艺术类,绝大多数以要参加高考为目的的美术、音乐、舞蹈为主。

二、利弊分析

课外补习班有其存在的空间,得到一些家长和学生的青睐。但由于办学水平良莠不齐,暴露了不少问题,有利有弊,对于利弊要客观分析。

由于其商业盈利性质,监管力度不够等因素,课外补习班存在不少问题。

1.招生广告失真。一些课外补习班为了招揽更多的生源,多会采用广告等方式提升知名度,与一些媒体合作,进行商业化包装宣传。但在利益的驱动下,宣传失真问题表现得比较突出,有的在广告用语上夸大其词,多数机构打着保证质量等口号以及各种不现实的承诺,进行大肆宣传。如经常会听到类似于“只要参加补习,保证一定考上xx学校”。一些补习班则会说自己有绝密信息,能押准中、高考试题等,神乎其神,让不明底细的家长和孩子误认为找到了提高考试分数的捷径及“救命草”。

2.学生不堪重负。学生接受校外教育的时间主要是学校学习以外的时间,时间段集中在晚上和双休日及节假日。学生们白天在学校进行了一天的学习,课后还有大量作业要完成,而到了晚上和双休日又得在校外补课,并且通常一个科目就得花掉两个小时,几乎没有休息、娱乐的时间。这种做法有悖于素质教育的初衷。

3.补习效果存疑。补习的时间与学习效果不成正比,参与补习的时间越多,不一定能提高学生的成绩。由于校外补习是学校外的额外学习,补习花费过多的时间,学生身心俱疲,可能导致学生对学习兴趣的下降甚至是厌恶,使得学习成绩难以得到有效的提高。

4.影响学校教学。有资料显示,这些课外补习班的师资约70%是在职中小学教师,尽管教育部三令五申“禁止在校教师参与课外补习”,可是很多教师为了经济利益,在课外补习班兼职,有的甚至受聘于多个补习班,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自然无法在学校的教学中全身心投入,日常备课、批改作业、与学生交流等教学活动都受到影响。导致这些教师在学校教学过程中的不作为,势必会对正规学校教育产生冲击。

三、对策建议

1.加强对课外补习班的监管。课外补习班有其存在理由和市场,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系列的问题。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一棍子打死。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监管,合理规范、科学引导,防止走入“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怪圈,促进其健康发展。

第6篇:高中补习教育范文

一、补课现象的成因

(一)社会的原因:补课现象的深层原因

1.社会流动。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存在着许多不平等现象。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由于社会职务、社会收入、社会地位等的不同而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个人从一个社会阶层进入另一个社会阶层就叫做社会流动。社会流动分为向上流动、向下流动和水平流动三种。合理的社会流动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促进个人能力的发挥,可以使一些处于低层次的社会成员来改变自己所处的地位。影响个人流动的因素宏观上可以分为如下四方面: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个人因素、教育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流动更加自由化,向上的社会流动趋势比较明显,比例开始增加,社会成员通过自己的努力更容易达到社会流动的目的。教育便成为人们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许多学生把刻苦学习、考取理想的学校作为自己日后获取更多资源的准备,这也给教育施加了很大的社会压力。为了更好地得到社会的认可,获得更大的升学的可能性,学校、家长、学生就自然形成了激烈的竞争性。而要在这场持久的竞争中取得胜利,增加学习时间成了一种必要的选择。补课也就由此而兴起。

2.就业压力。学生接受教育、努力学习的目的都是为了以后能够得到一份比较理想的职业。由于现代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我国社会转型的需要,社会各行各业在招聘人才时对应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自然形成了高学历能获得好职位、高收入的现象,高学历越来越成为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标准。有些单位在招聘时甚至打出“非名牌大学”、“非本科学历”不予考虑的招牌。激烈的竞争和就业压力使人们更加重视教育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家长也认为高学历、高文凭能使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时有更强的优势。因此,家长也不惜花钱,希望通过补课使学生能够在高考时取得更好的成绩,为以后得到一份比较理想的工作做准备。

3.经济利益。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实行全民受教育需要投入很大的教育经费,但是,现在全国普遍存在着教育经费缺乏的现象,在义务教育阶段,有些教育经费严重短缺的地区还存在着拖欠教师工资的情况。根据国家教育督导团的《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5》显示,截至2004年底,全国还有163个县的小学,142个县的初中生人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拨款为零;部分条件比较差的学校无法靠校办产业或者其他的手段来增加收入。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确保教师基本的生活费用,许多学校就利用补课收取的学生的费用来填补经费的不足。同时,还有少数学校和教师为了个人利益,利用补课费获取额外的收入,进行“创收”。

(二)教育原因:补课现象的直接原因

1.考试制度不健全,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话体现了我国不健全的考试制度的弊端。考试一直是我国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考试成绩的好坏决定着学生的升学,也决定着学生的未来,这就直接导致了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学校在教授学生知识时,按照“考什么教什么”的原则,尽可能多地利用学生的节假日和占用音、体、美的上课时间来进行或强化考试科目的学习,以使学生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

应试教育弊端之一,就是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升学率高的学校被评为各省市地区的重点中小学,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师资力量增强,由于教师待遇的改善,教师的积极性也随之提高;生源好,直接又导致升学率更高,这样就保证了学校的良性循环。但还有一部分升学率不高的学校,学校名誉受到影响,招收学生都是重点学校选拔后剩下的学生,最终导致升学率持续不升,也形成了这类学校的恶性循环。因此,学校为了保证生存和发展,不得不利用假期对学生进行补课,加强学生对考试科目的学习和训练,以此来提高升学率。

2.教学观念错误,教学效率低下。传统的教育观念中,补课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补比不补强,多补比少补强”的思想存在于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心里。在这种错误观念的主导下,依然有许多学校视素质教育于不顾,试图通过补课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把学生都培养成高学分低能力的“人才”。

教学效率低下、教学质量不高也是造成补课现象的原因。由于近年来教学和教材改革速度、质量的提升,教师需要储备的知识量也在逐步增多,许多教师在短时期内无法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方式,无法保证课堂45分钟的教学时间得到充分利用,教学任务不能按时完成,这样就给补课造成了可钻的“漏洞”。 转贴于  (三)家庭的原因:补课现象的推动力

寒暑假是学校法定的节假日,是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放松心情、调整心态的时间。但这是学生和老师的“特殊”节日,对于广大的家长来说却没有这个假期。部分家长由于工作需要,在假期间无暇顾及学生的学习,而且伴随着社会迅速发展而出现的网吧、游戏机厅、迪厅等娱乐场所也逐渐成为中小学生的聚集地,这对学生在假期间的学习和安全提出了挑战。因此,致使家长呼吁学校在假期间进行补课,这样既能保证学生的学习时间和质量,也能保证学生的安全,使家长能够安心工作。

另一方面,在目前出现的“择校热”中,许多地区和学校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招生的标准,学校划定分数线,成绩不达线的学生要交千元甚至是上万元的择校费,这给家长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考上重点中学、重点高中,直至重点大学,而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好的成绩,补课便成为一种手段。为数不少的家长也赞成和鼓励学校补课的做法。

二、避免不合理补课现象的对策

(一)加强社会宣传,转变观念

首先,学校和各级教育部门要加强宣传,使教师、学生、家长通过学习各种教育方针政策,加强家校合作,强化素质教育的观念。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成绩好,而且要具备各种能力,在满足个人发展的同时也要适应和促进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其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增强学习兴趣,转变学生学习仅仅是为取得考试成绩的错误观念,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再次,转变家长的就业观念,社会的建设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并不只是上大学、取得高学历才能有所作为,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能打破传统的就业观念,学有所长,就一定能取得进步。

(二)教师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是教育的主要环节,教师是教学的实施者,要想使教学成绩有所提高,教师必须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补课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后得不到充分的休息,也不能充分对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思考和消化,学生学到的仅仅是知识,不会系统地将其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从而会妨碍进一步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具备充分的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教育科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新教育理念,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这样便可以减少甚至取消补课而同样能达到改善学生素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目的。

(三)改革升学制度,健全学校评价机制

考试是对一个学生在一定阶段内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的判定,升学考试则是判定一个学生通过一个时期学习是否具备进入更高层次学校进行学习的知识和能力,具有一定的选拔功能。我国现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但是对于高中乃至更高阶段的学习,由于各个方面的制约因素,决定了在一定时期内依然要靠考试来实现教育的选择性。因此,要改变现在的补课现象,关键在于如何改革升学制度,避免应试教育的弊端,采取合理的人才选拔标准和方式。近年来,部分省市和地区不断地改革考试制度,将体育和综合素质考核成绩纳入升学考试之中,改变了原有的“应试”制度,不但考察了学生的知识,同时也考察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校、家长在重视考试成绩的同时也注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现行的学校评价机制注重学校的“三率”,即“升学率、优秀率、及格率”,以此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高低的评价标准,这种单一化的评价机制必然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推行,学校内外为了追求“三率”只重视教育的结果,从而忽视了过程的重要性。因此,完善评价机制,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进行性评价和中介性评价、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把评价的对象从学生的学业成绩扩大到学校的各个过程和部门中,对学校进行全面评价,避免片面性的继续扩大,从本质上控制不合理补课现象的进一步发展。

(四)强化教育督导功能

第7篇:高中补习教育范文

关键词:网络教育;传统教育;优势互补

中图分类号:G434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以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一种新型的依托于网络技术的教育方式――网络教育日渐流行,所谓网络教育指的是在网络环境下,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网络的各种教育功能和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优势,向受教育者和学习者提供一种网络教和学的环境。由于其教学形式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深受广大学习者的喜爱,但由于网络教育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自身仍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而传统教育历经千年的洗礼,虽然有一定的缺陷,但本身也有着网络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如何将二者有效结合,实现教育的最优化,是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1 网络教育的优势概述

网络教育的出现给传统教育带来不小的冲击,因为其不论是在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时间、教学管理上,还是在对教育资源的要求、受教育范围的程度上都有着传统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作为一种先进的现代信息处理和远程通讯工具手段,它具有以下优势:

1.1 教学资源共享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世界俨然变成了一个庞大的“地球村”,网络上的任何信息、资源都可以供人们学习、使用,而不受地域的限制,这也使得网络教育共享性的优势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尤其是在我国经济不发达的偏远地区,通过网络就可以接触到最优秀的资源,学到更多的知识。

1.2教学不受时间、空间限制

由于网络教育形式的特殊性,学习者只要能上网,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而不必像传统教育那样要在固定的时间去固定的教室来进行学习,学习者可以在自己认为方便或者是学习状态好的时候进行自主学习,有效地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1.3 教学形式多样化

网络教育打破了传统教育的“一书一本一粉笔”的教学形式,将教学内容通过文字、声音、图形、动画等多种形式来进行展现,将复杂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积累,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1.4 教学方法灵活性

网络教学提供了灵活的教学方法,实现了学生与信息、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学生可以通过E―mail、QQ、微博、论坛等多种形式向教师进行提问,与同学之间进行课程的探讨与学习的心得,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提问及意见修改自己的教学计划,这些都体现了网络教育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2 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优势互补研究

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各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具体表现如表1所示。

如果将二者进行优化整合,发挥各自优势,必将得到更优的教学效果。

2.1 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优势互补,实现教育公平

我国目前仍处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传统教育在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教育公平的一大难题,虽然现在许多城市进行教育改革,尽量达到教学及师资在一个地区内的均衡,但在不同地区间仍然存在着不平衡现象,而网络教育

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缺陷[2]。网络教育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的资源共享性,通过它就可以解决教育公平性问题。此外,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优势互补改变了信息单向的、被动的传播的局限,实现了学习者对信息的主动获取和控制,从而使学习

交往模式由单向式向交互式转变[3]。学生可以通过多样的网络形式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实现师生间相互平等、相互影响的交往模式,教师从原来高高在上的长者变成了学生的朋友,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并逐渐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转变。

2.2 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优势互补,提高学习效率

在传统教育中,规范化的课堂教学,严谨的教学节奏,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由于课堂紧张的气氛,及过于教条的教学方法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优势互补,可以将网络教育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带入传统的教学课堂,将复杂化、抽象化的问题通过动画、声音、视频的形式穿插在教学内容中展示给学习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接受知识,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得学习的印象深刻,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2.3 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优势互补,优化教学方式

网络教育在教学形式上虽然不受时间、空间地限制,但对于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要求极高,没有了课堂的学习氛围,没有了老师的督促,学生的学习效率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这就要发挥传统教学对于课堂有效控制的优势,教师在开学初为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查,期中可以进行测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进行分析和总结,另外在网络教育中可以安排一些课堂教学的课程,定期安排学生与教师的见面会,增加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情感,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2.4 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优势互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的不断更新,使得人们在学校接受的教育很难满足社会的竞争、工作的需要及自身对知识的渴求,网络教育弥补了这一缺陷,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者工作的需要进行相关的网络课程的学习,以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的能力,延续传统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终身教育的要求,符合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总之,无论是网络教育还是传统教育都有着自身独特的优点和不容忽视的缺点,通过上面的研究发现,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相结合是可行的、有效的,结合的方式也是多样的,但对于二者的完全融合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如何使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优势互补更加系统化是未来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夏仁康.正确认识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2(23):80-81.

[2]倪政林.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优势互补研究[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4):5-8.

[3]王悦.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优势互补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3(2):134-136.

第8篇:高中补习教育范文

补习教育兴盛原因家长学校补习教育是指中小学生在接受学校正规教育之外所参加的针对其文化课或艺术方面进行的辅导、补习。聘请家教、课余补习班或补习学校,假期补习班等都是补习教育的具体形式。从补习内容上看,家庭教师、科目补习班等与学校教育有较多的重叠之处,但也有补充学校教育空白的一些艺术班、特长班等。其中,以学术性课程为内容,以正在接受正规教育的中小学生为对象的补习教育,因其内容与学校教育的相似性往往被称之为“影子教育”。中小学减负早已不是新鲜话题,国家也陆续出台规范补习教育的相关政策,但是教育补习现象并未因“禁补令”的颁布实施而销声匿迹,依然能“蓬勃发展”,原因何在?

一、家长的“推波助澜”

1.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迫切愿望

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迫切愿望,促使他们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假期,充分假期空挡给孩子补习功课,或者参加一些特长培训班,为孩子日后的竞争增加一些获胜的砝码。当今社会,文凭仍是影响工作和收入的主要因素,所以家长不得不重视中高考的成绩,迫切

希望孩子能考上理想的学校,或替自己完成当年未完成的升学心愿,或希望子女将来能谋到一个好职业等。然而多数家长因自身知识缺乏或不精通教育方法和学科专业知识,无法亲自指导孩子,只好求助于补习教育机构,以求对孩子的学习有帮助。

2.家长对素质教育认识不清

有些家长认为,搞素质教育会拉下孩子的文化课成绩,学校素质教育搞得越好,家长越担心孩子的升学问题。常听家长抱怨:“学校整天都搞活动,带孩子玩,学习怎么办?”不少家长赞成在低年级搞素质教育,高年级和毕业班还应以升学为主要任务,因为最后还是要经过考试以分数高低来确定升学资格。所以,家长不得不请家教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

3.家长在假期无力看管孩子

寒暑假时间比较长,学生在家闲暇时间多。有些家长因为工作忙担心孩子放假在家无人照顾会出意外,怕孩子整天待在家里看电视、上网,很难自觉地在家学习。于是,许多家长就选择把孩子送到各种补习班,这样既能帮助照看孩子,又能辅导孩子功课,孩子多多少少能学到一点知识。

4.家长的攀比、从众心理

部分家长因为看到别的孩子都在补习,生怕自己的孩子落后,这种攀比从众心理为假期“补习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家长,尤其在城市家长中,正蔓延着一种“群体性恐慌”,他们总是害怕自己的孩子落在别人的后面。虽然都在抱怨应试教育,但很多家长的态度和观念却已经被现实的教育环境“绑架”和异化,不知不觉成了应试教育的“帮凶”。在攀比从众心理影响下,父母会不停地给孩子施加压力,希望他们没完没了地学习。许多家长甚至见不得孩子玩耍,一旦孩子听听音乐、看看电视、和朋友出去郊游等,家长就会觉得孩子是在浪费学习时间,并对孩子进行指责和训斥。

5.家长急功近利的教育观念

传道、授业、解惑指出了教师的主要职能,这一理念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了我国传统的“教书育人”教育观念之中。然而现在,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观念产生了偏差,他们片面的认为,学校等教育服务机构就应该对孩子的教育负全部的责任,家长只需要付费就可以了;部分家长受到“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等观念的影响,认为考试成绩是考核教育质量和效果的唯一指标,只有上课才是教育,多听课,多写作业才能提高学习成绩。学生减负,学校布置的作业少了,家长心里慌了,于是放学后部分学生不是直接回家,而是去辅导班。

二、学校方面的失误

1.教学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

不少学校都只注重学生的共性和整体的发展,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强调不够,课程教学也都是针对学生群体设计的,并不能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即使是答疑和个别辅导,也只是对问题不对人,针对性和灵活性不是很强,不能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补习教育却能够根据辅导对象的具体特点,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启发,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传授方法,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及时解决。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对于成绩较好或较差的学生来说,补习教育显然是对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2.学校超计划招生造成班额超编

家长们对孩子就读中小学校的师资水平和班里的学生数量是最关心的。但随着近几年“择校热”和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城读书等原因,不少中小学,尤其是热点学校的班额超标,学校班级存在“虚胖”现象。家长们费尽心思让孩子上名校。托关系、买学区房、求人情等,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拿到了入学通知书,可孩子们却要在原本宽敞的教室里挤着坐。学校超班额现象不仅影响学生,对教师的正常教学也有影响。学生人数太多,老师的精力有限,老师上课就不可能照顾到每位学生的理解能力,上课没听懂,课后不想问,时间长了,成绩下降了,家长就开始求助于各种课外补习机构。

3.校内补课现象屡禁不止

除了社会上的办学机构组织的暑期培训班外,部分地区的校内补课现象依然存在。虽然教育主管部门三令五申,要求各学校不得在假期组织学生补课,但仍有部分学校在悄悄地进行着。很多学校都会在暑期,对班级学习成绩比较靠前的学生进行补课,把部分即将在下学期教授的内容在暑期预先教完。真正到上大课的时候,老师就会加快授课进度,没有参加过补课或培训班的孩子可能就会跟不上。目前在国内许多地方这种现象相当普遍,尤其是城镇地区的学校更为明显。在这种情况下,班上好多孩子都选择参加课外培训班。

4.教学效率低下

有些学校教风、学风不正,管理混乱,教学效果差,学生成绩普遍偏低。对于这些学校的孩子,要想提高自己的成绩,家教无疑就成了首选。

三、教师的“却之不恭”

1.利益驱动

君子不言利这种传统观念在市场经济的大浪中,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教师工作很辛苦,但工资待遇并不是很高,所以好多老师在辛苦之余,通过做家教或在辅导机构上课挣一些外快。迫于“禁补令”的压力,在职教师有偿家教由地上转到了地下。家长或是怕老师会给孩子小鞋穿,或是想老师多关照自己的孩子,都纷纷把孩子送到老师家上课,逢年过节,可能还要送点礼品。

2.受亲戚、朋友延请,却之不恭

部分教师认为,一方面受人延请做家教体现了自己的价值,是一种被人看重的礼遇,另一方面,受到亲戚朋友的延请,又没有充足的理由拒绝,要是拂了大家的殷殷之情,总不是愉快的事情,于是便欣然应诺。

四、学生方面的原因

1.偏科或自制力差的学生

有些学生误课较多,跟不上进度,或有偏科现象,某一学科特差,这类孩子大部分对学习的意义认识不够,在学习上没有科学的方法和良好的习惯。还有一些孩子想搞好学习,但是缺乏自制力或自学能力,于是他们就要求家长给他们请家教,家长无奈之下,只好请家教来辅导。

2.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有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要求比较高,学校里学到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有些学生在某一学科成绩较好,为了进一步提高,他们都主动选择请家教。

3.学习成绩差的学生

这些学生在课堂上总是羞于向老师提问,即使鼓足勇气提问,由于部分老师不注意方式方法,当面指责学生,从而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这个时候,为其请一个好的家教,既可以讲解其没有学会的知识,还能够帮助他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参考文献:

\[1\]王有升.补习教育:一类不可忽视的教育现象\[J\].上海教育科研,1997,(6).

\[2\]彭湃.“影子教育”:国外关于课外补习的研究与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9).

\[3\]王刚.家教兴盛的原因\[J\].家长,2004,(Z2):12-13.

第9篇:高中补习教育范文

 

一  基础教育是学生激发学习兴趣与建立自信的踏脚石,因此学习落后的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受到的补偿教育具有莫大意义。目前,补救教学还未在我国获得广泛理论关注,但是实施补救教学已成为现今社会的重要需求。首先,在宏观层面上,实施补救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基本学习水平,确保我国基础教育整体质量,实现教育公平的理想。

 

其次,在微观层面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常考虑的是班级大多数学生的整体学习状况,以学业中等成就学生的学情分析为教学设计基础,便容易忽略少数学业低成就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习能力[1]。这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长期得不到足够关注,愈发脱离班级整体学习进度,学习上得不到成功的满足,学习兴趣和自信心难以建立,长时间的学习挫败感更易使学生“破罐子破摔”,从而引发更大的行为问题。

 

因此,在教育公平理念下,各国政府均开始积极推行各项补救教学计划,其中以我国台湾地区的“携手计划”非常具有代表性。

 

二  关于补救教学的定义,台湾学者张新仁、杜正治等均曾做过论述,笔者在此小做总结:补救教学指教师针对未实现教学目标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利用课堂或额外教学时间,透过诊断评量,依据个别需求设计一系列补救措施,协助其克服困难,实现有效的学习目标,提升学习成就的一种教学方式[2-4]。

 

目前我国台湾地区倡导的补救教学是通过补救教学评量系统,诊断和筛选出学习低成就学生,进行抽离式、个性化的补救教学,帮助提高学习能力。台湾的补救教学实施模式由五项主轴构成,分别为行政运作、教材教法、评量与个案管理系统、师资延聘与培养和资源引进。

 

行政运作方面,台湾“教育部”自民国82年(1993)起先后推行了“资源教学小组计划”、“教育优先区补助课后照顾计划”、“携手计划课后扶助方案”、“补助教学实施方案”及“国民小学及国民中学补救教学作业要点”等计划和方案,冀望通过为低成就学生提供免付费的课后补救教学,协助其提升学力。同时,政府通过完备的专业支持和督导系统,修订法规赋予权责,建立了补救教学三级督导与管理机制,中央、地方、学校分工落实相应任务,确保执行进度与成效。

 

教材教法方面,补救教学必须是对低成就学生的适性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听懂”,不强求“教完”,教师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了解真正的困难之处,给予最恰当的讲解和指导,帮助学生转变迷思概念,真正理解课堂内容。

 

另外,台湾“教育部”颁布了专门针对补救教学的“基本学习内容”及对应的“教学补充教材”,供国语、数学、英语三科教师使用,但学校、教师仍可自主选择、开发相应的教材,灵活性很强,满足了补救教学的个性化需求。

 

评量与个案管理系统方面,台湾地区采用“评量-教学-再评量”的循环历程,利用“补救教学科技化评量测验系统”对学生学力进行测验,诊断受辅学生的学习程度,判断其是否达到该年级的基本学力,了解其在各科目学习上的落后点,据此规划学生的个别化补救教学策略。该系统还可以长期追踪受辅学生的学习进展,随时掌控补救教学成效[5]。

 

师资延聘与培养方面,台湾“教育部”“鼓励并广纳补救教学多元人才”,教学人员包括现职教师、退休教师、储备教师、大学生等,其中仍以现职教师为主。对于现职教师而言,课后对学生进行补救教学无疑会加重教学负担,但如果由大学生或一般社会人员担任,则不仅无法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而且由于缺乏足够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知识影响补救教学质量和成效。因此,台湾“教育部”推行了“补救教学18小时师资研习课程规划”和“种子教师培训”,并制定了较为完备的“补救教师师资研习课程”,对补救教师的师资进行全方面培训。

 

资源引进方面,台湾补救教学经费除来自教育部拨款、县市自筹款以外,很大一部分来自民间社会团体,不仅让更多弱势学生因此受惠,更唤起整个社会对弱势孩童的关怀。

 

三  我国台湾地区的补救教学实施模式对我国进一步开展和推广对低成就学生的补救教学具有很大借鉴意义。首先,政府教育部应重视和鼓励补救教学模式的推广,进一步关注低成就学生的学习能力,可通过相应法案或计划等,构建补救教学的实施机制。

 

其次,教师对于低成就学生的关注和辅导不应流于形式化,应当深入探究学生的个性化问题,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教学。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学生“听懂”,而不仅是自己教学任务的完成。但这同样需要政府教育部门给予教师更多专业自主权,对教师本身专业能力也有更高的要求。接着,目前我国收费式课后辅导机构虽甚多,但是真正的补救教学机构却是良莠不齐。

 

因此,笔者认为,应当唤起更大社会层面对这一部分学生群体的关怀和重视,引进更多社会资源。最后,台湾补救教学推广过程中最让笔者深受启迪的是它的教育理念:“教育有爱,学习无碍”、“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样的教育理念虽谈之甚易,但如何真正落实到教育实践中,如何真正让每个学生得到最好的教育,值得每一个教育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