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范文

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精选(九篇)

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

第1篇: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范文

初中数学抽象性、理论性较强,初中也是学生的思维模式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重要阶段,也是数学教学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的关键一步,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逆向思维方式解决数学难题,有利于帮助学生适应初中数学的学习,克服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恐惧。

一 初中数学逆向思维的重要性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基础能力,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数学基础对数学学习意义重大,概念学习是初中数学学习的基础部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基础能力的提升对学生数学能力整体水平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逆向思维能弥补定向思维的不足,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数学公式及数学概念的理解程度,明确概念的用处,加强逆向思维的培养能为学生日后的学习打下深厚的基础。

2.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提高分析问题能力

逆向思维在初中数学学习中的应用颇多,许多问题需要学生用双向思维来解决,而且在初中数学需掌握的内容里还有运算和逆运算、定理和逆定理这些需要双向思维理解的知识点。另外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源头进行理论推导使学生更容易掌握相应的数学公式和数学法则,可防止学生思维被禁锢。培养学生习惯用逆向思维思考,可大大地提高学生数学想象能力和逻辑计算能力,大大地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也可以扩展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空间。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拓学习新思路

初中生大多习惯用定向思维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但是定向思维并不适用于所有问题的解答,善用逆向思维,学会换个角度思考则会大大降低许多数学问题的难度,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不是唯一的,巧妙使用逆向思维能发现更多的解答技巧,有利于学生探索出更多的学习技巧,使数学学习变得轻松,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逆向思维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 初中数学逆向思维培养策略

1.充分利用教材,在数学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数学概念都是双向性定理,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讲解基本概念的来源,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应用概念,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一些常规应用方法,还可以加强学生对具有创新意义应用方法的了解,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在课堂教学时教师需要注意加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反向理解,强化概念应用训练和公式法则的逆向运用训练。

2.发挥教师在课堂的主导作用,在数学思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养成逆向思维的习惯。许多初中生无法很快适应思维方式的转变,习惯于定向思维,教师需要逐步启发引导学生用逆向思维解决数学问题,专门设计针对培养逆向思维的训练,让学生认识到定向思维分析问题不足时逆向思考可以弥补,学会巧妙使用双向思维模式思考解决问题。教师需重视解题思路的逆向分析,在解题过程中合理采用分析法,培养学生双向思维的习惯。加强反证法的训练,这也是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重要方法,很多数学问题用直接证法解决难度较大,用间接证法则相对容易,从待证结论的反向出发推导出矛盾,通过否定待证结论的反面来肯定待证结论。

3.在数学习题教学中,培养逆向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

数学习题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在习题课练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联想、运用逆向思维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用特殊解法去解决一般问题,坚持正难则反的解题原则,从而快捷轻松地解题。教师可以用分析法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分析法是几何证明法中最能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方法,执果索因,由结论推出题设,从中找能使之成立的条件,由未知推出已知从而证明命题真实性,这正是逆向思维的解题模式。在习题讲解中加强反例训练也可以加强逆向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学会构造反例则能加深对定义和公式的理解,及时纠错,也可以锻炼思维能力。教师可以不断地改变题目条件来活跃学生思维能力,一个固定类型的题目改变其中某个条件,就能改变题目的解题思路,初中数学几何求证类题目都是较好的一题多变练习的素材,进行一题多变练习也能从角度进行思维运动,对逆向思维的培养大有裨益。

第2篇: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范文

【关 键 词】 数学;逆向思维;教师

数学是思维的工具,数学是进行思维训练的载体。中学数学教学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其核心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一般习惯于顺向思维,因此,逆向思维能力显得很薄弱。学习一个新概念,新方法,解决一个新问题的过程中,不自觉抑制和掩盖了另一个过程,致使顺向思维的惯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逆向思维的建立,进而直接影响着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作为思维的一种形式,逆向思维蕴育着创造思维的萌芽,是人学习和生活中必备的一种思维,在数学教学中充分认识逆向思维的作用,能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开阔思路,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许多事实还表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诸多思维能力的重要一环。

那么,什么叫逆向思维呢?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当大家都朝着一个固定的思维方向思考问题时,而你却独自朝相反的方向思索,这样的思维方式就叫逆向思维。人们习惯于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其实,对于某些问题,尤其是一些特殊问题,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从求解回到已知条件,反过去想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呢?事实上,数学学科本身就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为我们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可见,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非常重要。

首先,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是实现中学数学教学目的的需要。中学数学教学目的中,最基本、最主要的一点要求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并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几方面无一不蕴含着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就运算能力讲,并非只要求学生成为“机械的计算器”去死板地按题列顺序进行运算,而应达到“正确、迅速”的目标。这就要让学生灵活地运用一般运算法则和性质,实施一些简易的速算,常掺和着逆向思维的过程。

譬如,计算题:

43×26+43×73

=43×(26+73)(提取公因式――分配律的逆用)

=43×(100-1)

=43×100-43(拆项――逆用100-1=99)

=4257

所谓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按逻辑思维规律,运用逻辑方法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论证的能力。在培养学生这一能力的过程中,无疑要交给学生归纳法、演绎法、综合法、分析法以及同一法、反正法等,而它们多是逆向思维的具体形式。再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它包括培养学生由简单的实物想象出空间图形和由空间图形想象出实物两方面的能力。这也不外乎是使学生学会从正反两方面辩证地看待问题。可见,数学教学过程中只有注意到了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才能保证数学教学目的的全面实现。

其次,中学数学教材的知识结构也反复显露出要重视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这一课题。在数学教科书的知识系统网络中,穿插有大量着意诱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的内容,如乘方与开方、指数与对数、函数与反函数、微分与积分等,教材还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认知特点和应变能力,别具匠心地安排了许多层次性强,旨在培养、发展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知识链,例如初一时要求学生能够从去括号反过来添加括号,由合并同类项反过来拆项……;初二阶段接着要求学生会所学的定理反过来探讨其逆定理是否存在,根据二次方程求根反过来由根求作二次方程……;初三年级不仅要求学生能由点求坐标反过来由坐标描点,由角的函数值反过来由函数值求角,还直接提出让学生尝试用“逆推法”寻找证明途径,采用双向箭头书写推理格式等。这一系列涉及逆向思维过程的知识网络,处处体现了编者的良苦用心。从这些分合自然、井然有序的整体结构不难看出:只有弄清教材结构的特点,领会编者的意图并因势利导,在对学生进行正向思维训练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加强对他们进行逆向思维训练,才能促使教学目标能够顺利完成。

另外,审视一下学生的实际情况,也可使我们明确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是当务之急。我们常常会看到即便是显而易见的逆向问题,学生解答起来却不很顺利,如很多学生面对像“x4-3x2+1”这样的因式分解的知识竞赛题竟然一筹莫展,想不到把“-3x2”拆成“-2x2-x2”……

究其原因,大致有两点:

其一,由于学生学习过程中大量是正向思维,在接触一个新概念、新方法,解决一个新问题时不自觉地抑制和掩盖了另一过程,就是说顺向思维的惯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逆向思维的建立;

其二,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往往只注意由此及彼而忽视了其反面,形成单向片面的认识,他们对定义的可逆性、公式的逆用等不予考虑。归根结底就是学生不善于进行逆向思维。然而,数学的灵活性恰恰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应做全面分析、双向考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不会进行逆向思维的学生往往缺乏创造性能力。他们解题时往往只能照课本例题、习题生搬硬套,对那些稍有变化的题就显得无所适从。因此,只有抓住学生这一薄弱环节,教师平时有意识地从两种思维方式,特别是逆向思维的角度进行教学,才能改变学生上述不良状况。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数学课程标准[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第3篇: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范文

关键词: 初一数学教学 数学逆向思维能力 培养策略

在当今社会,教育以分数为重的现象依然很突出,教学的功利性非常越明显。填鸭式教育不仅无法做到寓教于乐,重理轻文,重智力轻德育,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的现象使一大批学生背负着沉重的学习压力,最终的结果是他们逐渐变成学习的机器,渐渐失去学习兴趣,成为教育的牺牲品。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而数学教学中逆向思维的培养是一种有效而且必需的方法。

一、逆向思维的涵义

逆向思维是指与正常思维正好相反的一种思维方式。在教学中,逆向思维是指从结论逆向一步步找出结论需要具备的条件,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逆向思维具有极其严密的逻辑性、推理性,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初一数学教材中有着大量互逆关系的数学知识,如互逆公式,互逆法则,互逆定理,等等。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逆向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必须加深学生对互逆关系的理解与分析,从而不断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灵活性,从正向思维向逆向思维的持续能力。

二、逆向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课堂教学实践表明:许多学生之所以处于低层次的学习水平,有一个重要因素,即逆向思维能力薄弱,定性于顺向学习公式、定理等并加以死板套用,缺乏创造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开拓精神。因此,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可改变其思维结构,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双向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迅速而自然地从正面思维转向逆向思维,正是数学能力强大的一种标志。笔者认为,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有以下几种途径。

1.重视在概念、定义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数学中的定义是通过揭示其本质而来的,定义都是充要条件,均为可逆的。所以,其命逆题也是成立的。因此,定义既是某一个数学概念的判定方法,又是这一概念的性质。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一特征,尤为注意定义的逆用解决问题。在定义的教学中,除了让学生理解定义本身及其应用外,还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逆向思考,从而加深对定义的理解。

如绝对值是这样定义的:“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是零。”除了从正向理解计算,还要教学生逆向理解。如“计算|5|=?|-5|=?”,这是从正向理解计算,“一个数的绝对值等于5,这个数是多少?”,这是逆向理解计算。

2.在兴趣培养过程中增强逆向思维意识。

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一学生的有意注意进一步发展,但兴趣在学习中仍起着重要作用。由兴趣引起的无意注意在学习中仍是不可缺少的因素。所以教师应根据授课内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我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层层设问,及时指点启迪,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结合图形,激发学生联想,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形成逆向思维。

3.将逆向思维渗透到解题方法的教学中。

教师对定理的教学、命题的教学、公式的教学都是为了一个相同的目的。这个目的就是帮助学生迅速准确地解题,在解题过程中同样可以运用逆向思维。

(1)反证法。数学中有一些命题很难从正面推断出结论,对于这些命题可以采用反证法。反证法是一种间接的证明方法,即根据已知条件推理判断命题的相反面是错误的,进而说明命题是正确的。反证法的运用能够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

(2)举反例法。学生在做选择题时使用反证法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举反例法就是找到某个满足命题的条件,但在这个条件下命题结论无法成立的例子,这样做的目的是说明命题不正确。能否熟练运用举反例法取决于学生思维是否敏捷。

(3)分析法。分析法也叫做逆推证法,分析法在各个题型中都适用,在条件探究题中使用较多。使用分析法的前提是学生知道解题过程可逆,从结论倒推命题成立的条件。分析法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比较高。

4.设置习题训练,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

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有很多种,如分析法、反证法等,这些方法的应用实际就是对逆向思维的运用。分析法是几何课程中锻炼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所以,教师在几何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分析法的授予。如根据定理“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进行平行线判定时,笔者首次向学生讲述了分析法的应用。教师要结合课本实例进行例题分析,使学生充分理解分析法的内涵,从而提高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初一数学教学对学生逆向思维的开发有助于学生摆脱固有的思维模式的束缚,不断发现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帮助学生全面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为学生更高水平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1]周兰萍,夏海峰.逆向思维在初中数学习题中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3,24:30.

[2]刘如.探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逆向思维[J].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2014,02:32.

第4篇: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逆向思维锻炼;逆向思考引导。

中图分类号:G633.6

逆向思维是指从结果寻求原因,从现象寻求根源,从本质问题的逆向出发的一种思维方法,也是是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逆向思维具备相反性、创新性、评断性、突破性和悖论性等特点。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逆向思维使用的比较广泛,老师应重点引导学生锻炼逆向思维。有效地使用逆向思维,对于学生学好数学是有利的。一、注重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水平

培养学生学生逆向思维能力,不单单是出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教育中本身的需要,也是为了达到新课程标准的标准。逆向思维可以指引学生更系统地认识问题,从而在问题逆向推导时候寻求到处理问题的方发。由于初中学生年龄的特殊性,重点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还能锻炼他们思维的整密性。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挣脱旧式的机械式思维模式,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改进他们的思维模式,以帮助他们养成较好的思维习惯。重视学生逆向思维水平的提升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模式,进而提高学习兴趣与个人的综合素质。二、引导与锻炼学生逆向思维的方案1.指引学生养成良好的逆向思维模式与习惯

就初中学生来讲,他们并不习惯使用用逆向思维的方式来分析、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应及时提醒、引导学生,强化学生逆向思维模式训练。例如在学习"角平分线的性质"这章内容的时候,在学生理解"角平分线上的点距离角两边相等"的前提下,老师就应要求学生将这个结论作为已知条件,采用逆向思维考虑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通过仔细的考虑后进行解答,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亲自去证明了结论的正确性。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能够渐渐培养科学的逆向思维模式与习惯。就初中数学课本来看,采用可逆方式的知识点也比较多,就像数的乘方和开方、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整式的乘法和因式的分解等等的内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使用教材中的可逆定理来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例如在提到绝对值这一知识点时,应首先告诉学生一个数的绝对值的求解方式,然后再提问学生像绝对值为11的数之类的问题。这种貌似简单的讲课方式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意识与习惯。2.在数学概念中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锻炼

初中数学教学概念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针对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数学概念教学的时候应指引学生对问题进行逆向思考,使他们对概念有一个全面、透彻的理解,方便日后习题练习。比如在上一元二次方程内容的时候,就方程nx2+mx+q=0来看,其中n≠0,x的最高次方是2,随后让学生探究当n为多少时,方程(n-3)xa2+4a-19+3x+7是一元二次方程。这时候,学生就能采用逆向思维很快便可得出,a2+4a-19=2且n-3≠0,于是得出n=-7。由此可见,经过学生对于数学概念逆向思维的使用和练习能有效深化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3.数学命题(定理)中学生逆向思维锻炼

在初中数学学习的时候,我们会遇到各种类的题目,都是用原命题的逆命题形式出现,但是部分学生在写逆命题的时候缺乏对知识框架的把握,因而导致错误,就像命题是关于"同角的余角相等",许多学生把它的逆命题写成"若是同角,它们就相等"这种不正确的答案,很容易就看到学生只是单纯地认为逆命题就是将原命题反过来写,并没有判断其中的条件和结论,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注重引导学生对知识分析,然后进行逆向思维练习。4.数学证明中学生逆向思维锻炼

逆向思维的变式训练就是将题目中的已知和求证条件替换训练,例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证明角相等的时候,我们能借助"等边对等角"的定理去证明;相反我们也能借助"等角对等边",依据角相等来进一步证明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经常训练,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习惯。在学习几何证明题的时候,教师也能指导让学生从要求证明的结论开始,逆向推导,进而写出全面的证明过程,这种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现了老师的主导地位。5.数学公式中学生逆向思维锻炼

公式和法则是初中数学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使用逆向思维不但能加深学生对于数学公式法则的理解,还能够引导他们对于公式法则精髓的学习和运用。从判定定理过渡到性质定理、从多项式的乘法深化到分解因式这些等都是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材料。与此同时,就某些问题来说,若是采用正向思维来解答会较为繁杂,但是用逆向思维的方式来解题就会容易一些。

例如:计算(6a+7b-8c)2+(6a-7b+8c)2。

如果这个题使用一般的方法解答就会很难,但是借助逆向思维方式来解就会容易些。

解:原式=[(6a+7b-8c)+(6a-7b+8c)][(6a+7b-8c)-(6a-7b+8c)]

=12a(14b-16c)

=168ab-192ac。

第5篇: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范文

那么在数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呢?事实上,数学学科本身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为我们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创造了条件。本人体会中学数学中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

一、利用数学定义、公式、定理的逆向表达能力,在解题过程中注意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

1.利用定义的可逆性

数学中的定义是通过揭示其本质而来的,定义都是充要条件,均为可逆的。所以,其命逆题也是成立的。因此,定义即是某一个数学概念的判定方法,也是这一概念的性质。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一特征,尤为注意定义的逆用解决问题。

2.利用公式的可逆性

数学公式本身是双向的,由左至右和由右至左同等重要,但习惯上讲究由左至右或化繁为简的顺序。为了防止学生只能单向运用公式,教师应通过对公式的推导、公式的形成过程与公式的形式进行对比,探索公式能否逆向运用,从而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和逆用公式,鼓励他们别出心裁地去解决问题,在“活”字上下工夫。

3 .利用定理的可逆性

每个定理都有它的逆命题,但逆命题不一定成立,引导学生探求定理的逆命题的真假性,不仅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为完,激发学生去钻研新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把定理题设和结论在一定条件下进行转换,而形成有异于原命题基本思想的新题型。

但有些学生简单地把定理的题设与结论对调,这样难免会出现语言不准确的错误,例如把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的逆命题说成“两个底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就不妥了。教师应及时纠正其错误。此外,有些定理的题设和结论各包含几个事项,任意交换其中的一个题设和一个结论,得到多个逆命题。

二、在解题中注意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

我们知道,解数学题最重要的是寻求解题思路,这就需要我们解题之前,综合运用分析和综合或先顺推,后逆推;或者先逆推,后顺推;或者边顺推边逆推,以求在某个环节达到统一,从而找到解题途径。由此可见,探求解题思路的过程也存在着思维的可逆性,它们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以达到此路不通彼路通的效果。中学数学课本中的逆运算、否命题、反证法、分析法、充要条件等都涉及到思维的逆向性,在数学解题中,通常是从已知到结论的思维方式,然而有些数学总是按照这种思维方式则比较困难,而且常常伴随有较大的运算量,有时甚至无法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我们多注意定理、公式、规律性例题的逆用,正难则反,往往可以使 问题简化,经常性地注意这方面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三、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1.备课中注意逆向思维教学思考,并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备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备课中不仅注意反映教材的重点、难点,还要注意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要注意逆向思维的运用。因此经常逆向设问,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意识。

同时教师应经常地、有意识地从正反两反面探索数学问题,引导学生从对立统一中去把握数学对象,解决数学问题。

教师在总结思维过程时应告诉学生有的问题从“正面”不易解答时,从其“反面”思考往往有突破性效果。通过分析启发很容易掌握,既激发了学生解题兴趣,又培养了学生正确思维方法和良好的思维习惯,思维能力逐步提高。因式分解一章教材本身就明确提出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互逆关系”,教学中抓住“互逆”、“反过来”这条主线,就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并得到逆向思维的训练从而提高思维能力。

2.作业辅导及考查以巩固对逆向思维的理解和掌握

学生学数学听懂了离掌握还有距离,特别是对常规思维的背离。因此要让学生真正具有逆向思维的能力,除了课堂上的分析、引导、启发外,要坚持分层次地对学生进行辅导。布置作业、考试检查,经常地得到锻炼,体会逆向思维解题的奇妙,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第6篇: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范文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逆向思维 重要性 培养策略

引言

逆向思维作为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是发散性思维的一种。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人们往往喜欢顺着事物发展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而逆向思维恰恰相反,但是利用逆向思维思考问题有时可以使得问题大大简化,从而降低解决问题的难度,达到正向思维所达不到的效果。因此,在当前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整个初中数学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培养逆向思维的重要性

作为发散性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逆向思维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从解决问题的常规思路的对立面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对于一些定义、定理、公式等进行反向运用,从而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逆向思维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逆向思维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一些运算与逆运算、定理与逆定理等蕴含着双向思维的知识是非常多的,而在平时对于公式或者定理运用的过程中,学生习惯从左向右利用公式,而教师也不大注重对学生逆向运用的引导,这就导致学生在利用公式或者是定理的时候形成固有的思维定势,限制思维的发展。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适当引导,往往就会给学生带来对于公式或者定理的新的理解和思考,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多一种思考问题的角度。

(二)逆向思维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课本上的基础知识的理解。

比如正比例函数与反比例函数两个概念,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利用逆向思维的方式,将反比例函数当做是正比例函数的一个逆向的运算来理解,同时要注重函数中自变量及常数值K的要求,这样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两个函数概念的理解。

(三)逆向思维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克服思维的迟滞性。

当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利用正向思维没有办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时,逆向思维的运用可能会使整个问题大大简化,从而使得问题解决的难度大大降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从右到左”的逆向思维能力有助于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势,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二、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逆向思维的培养策略

逆向思维有助于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打破思维定势,形成对问题的简化,降低解决问题的难度,进一步完善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在备课过程中注重对于学生逆向性思维的培养。

教师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和引导者,在课堂教学的设计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将一些蕴含着逆向思维的问题和知识引入课堂教学之中,引导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对问题进行相关的探讨和分析,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能力。比如在进行因式分解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二者结合起来,在课堂上进行对比,让学生能在对其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充分的比较之后得出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互逆的关系这一结论,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因式分解的理解。学生在解决因式分解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在其对立面也就是整式乘法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进一步拓展解题思路。

(二)利用多种形式对学生的逆向思维进行锻炼。

学生对于逆向思维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解的层次,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逆向思维加以利用,从而进一步体会到利用逆向思维解决问题的优点。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课下的作业或者是课堂的练习为学生设置一些蕴含着逆向思维的题目,让学生在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对于逆向思维加以利用,让其体会到利用逆向思维解决问题的优越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在教学环节中注重逆向思维的运用。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讲授的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之间的互逆关系进行教学组织和课堂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逆向思维的渗透,将反面思考法、转换法、倒序思考法等一些渗透着逆向思维的教学方法和解题方法在课堂中进行综合运用,在教师进行各种方法展示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逆向思维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要注重在问题解体的具体过程中进行逆向思维的应用,比如在教学一些几何证明题时,可以引导学生由所需要证明的结论出发,要得出这个结论需要具备哪个条件,要具备这个条件需要各个线、角之前满足怎样的几何关系,从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症结,进而利用逆向思维的方式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结语

逆向思维有助于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让学生从反向的角度思考问题,进一步完善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于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利用逆向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崔海超.初中数学教学逆向思维方法邹议[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01:34.

第7篇: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范文

【关键词】思维 能力培养 自主探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1.090

课堂教学结果表明:许多学生之所以处于低层次的学习水平,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逆向思维能力薄弱,定性于正向学习的公式、定理等并加以死板套用,缺乏创造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可改变其思维结构,培养思维灵活性、深刻性和双向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迅速而自然地从正面思维转到逆向思维的能力,正是增强数学能力的一种标志。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务必加强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塑造。

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数学知识,更是为了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数学能力,形成一定的数学意识,最终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显然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而逆向思维是数学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人们在处理某些问题上习惯于正向思维而处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时,逆向思维往往会使我们面前呈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醉人情景。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和深刻性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下面谈谈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点滴体会。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现行数学教材往往注重正向思维而淡化了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本人在三十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常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获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归纳总结如下,以供同仁们参考:

一、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中的逆向思维训练

(一)在概念教学中注意培养相反方向的思考与训练

数学概念、定义总是双向的,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只秉承了从左到右的运用,于是形成了定性思维,对于逆用公式法则等很不习惯。因此在概念的教学中,除了让学生理解概念本身及其常规应用外,还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反过来思考,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与拓展。例如:讲述:“同类二次根式”时明确“化简后被开方数相同的几个二次根式是同类二次根式”。反过来,若两个根式是同类二次根式,则必须在化简后被开方数相同。例如:若 是同类二次根式,求m,解题时,只要将2m+3 =4+m,即可求出m的值。再如:已知am=3,an=2,求a2m+3n的值。这只需逆用公式am・an=am+n即可,a2m+3n=a2m・a3n=(am)2・(an)3=9×8=72。

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可逆的。在进行概念教学时不仅要从正面讲清其含义,也应重视定义的逆向应用。使学生对概念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帮组学生透彻理解,形成牢固记忆。特别是在平面几何入门阶段,逆向思维训练尤为重要,能为以后的推理论证打下良好的基础。如线段中点的概念,我们知道,若点C为线段AB的中点,则有:AC=BC①或AC=BC=1/2AB②或AB=2AC=2BC③,反之也应理解,若以①、②、③式中的任一式为已知,且点C在线段AB上,都可以得到点C为线段AB中点的结论。又如对“两条不同的直线不能有两个或更多个公共点”,可以从逆向思维的角度来帮组学生理解:如果两条直线有两个或更多个公共点,那么经过这两个公共点就有两条直线,这与公理“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相矛盾,因此两条不同的直线不能有两个或更多个公共点。有时逆用定义还可以更简捷流畅地解决问题。

(二)重视公式逆用的教学

数学公式是我们解题的重要依据之一,但我们往往习惯于公式的正向思维,对学生进行逆向使用公式的训练明显不足。因此,我们在进行公式教学时,应强调公式是可以逆用的,并要进行适当的训练。公式从左到右及从右到左,这样的转换正是由正向思维转到逆向思维的能力的体现。因此,当讲授完一个公式及其应用后,紧接着举一些公式的逆应用的例子,可以给学生一个完整、丰满的印象,开阔思维空间。在代数中公式的逆向应用比比皆是。如(a+b)(a-b)=a2-b2的逆应用a2-b2=(a+b)(a-b),多项式的乘法公式的逆用用于因式分解、同底数幂的运算法则的逆用可轻而易举地帮助我们解答一些问题,如:计算(1) 22000×52001;(2)212-192;(3)2m×4m×0.125m等,这组题目若正向思考不但繁琐复杂,甚至解答不了,灵活逆用所学的幂的运算法则,则会出奇制胜。故逆向思维可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考能力,有利于思维广阔性的培养,也可大大刺激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与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性。

(三)定理的逆向教学

数学定理并非都是可逆的,在教学中除了要探讨教材中给出的某些定理的逆定理,如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等,同时也要探索某些教材中没有给出但却存在的某些定理的逆定理,这样不仅能巩固、完备所学知识,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更能使学生的思维多样化,提高思维能力。如在教学定理“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和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后,可组织学生探讨下列命题是否为真:1.有一角平分线平分对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2.有一角平分线垂直于对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3.有一边上的中线垂直于这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等。再如韦达定理的逆用等。

(四)多用“逆向变式”训练,强化学生的逆向思维

作为思维的一种形式,逆向思维蕴育着创造思维的萌芽,它是创造性人才必备的思维品质,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必备的一种思维品质。在数学教学中充分认识逆向思维的作用,结合教材内容,注重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不仅能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开阔思路,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还能达到激发学生创造精神、提升学习能力的目的。“逆向变式”即在一定的条件下,将已知和求证进行转化,变成一种与原题目似曾相似的新题型。例如:不解方程,请判断方程2x2-6x+3=0的根的情况。可变式为:已知关于x的方程2x2-6x+k=0,当K取何值时?(1)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3)方程没有实数根。经常进行这些有针对性的“逆向变式”训练,创设问题情境,对逆向思维的形成是有很大作用的。

(五)强调某些基本教学方法,促进逆向思维

数学的基本方法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其中的几个重要方法:如逆推分析法,反证法等都可看做是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主要途径。比如在证明一道几何命题时(当然代数中也常用),老师常要求学生从所证的结论着手,结合图形,已知条件,经层层推导,问题最终迎刃而解。养成“要证什么,则需先证什么,能证出什么”的思维方式,由果索因,直指已知。反证法也是几何中尤其是立体几何中常用的方法。有的问题直接证明有困难,可反过来思考,假设所证的结论不成立,经层层推理,设法证明这种假设是错误的,从而达到证明的目的。

二、加强解题教学中的逆向思维训练

解题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教师在进行解题教学时,应充分进行逆向分析,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1.正面不行用反面。这里的反面指的是用反证法,就是从问题的反面入手,它是初中阶段两大间接证发中的一种,另一种是同一法。

第8篇: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范文

摘 要:本文先简要阐述逆向思维的基本概念,然后着重介绍了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关于逆向思维的训练与应用。

关键词:逆向思维;艺术设计教学;思维训练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设计行业的步伐与效率也在不断加快,各大高校也开设了艺术设计课程。在艺术人才培养方面,教学的关键是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培养,因为只有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设计人才,才是当前社会急需的人才。逆向思维方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思维模式,具有提升艺术设计创作水平的实用价值,在艺术设计的训练与应用上都有重要作用。

1.逆向思维的基本概念

1.1 逆向思维的内涵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具体而言就是改变人类常规的思维方式,从另一种角度去思考问题[1]。逆向思维表现的事物发展往往与正常事物发展对立统一,这种思维方式让人们可以从事物的反面去深入探索,从而树立新的思维与新的思想,创造新的事物形象。这种思维方式正是利用了大多数人常规思维方式的缺陷。

1.2 逆向思维的基本原则

逆向思维包含四种原则:专业性原则、目的性原则、适用性原则、导向性原则。专业性原则指的是在设计的各个领域中,创新逆向思维方法时一定要积淀一定的专业知识,设计人员只有充分掌握设计专业的相关理论,才能把握好逆向思维的方向与尺度,进而形成有创造力的艺术作品;目的性原则指的是进行逆向思维时一定要明确设计的目的,逆向思维也要有一个具体的指向,不能偏离,这也是设计策划与进行创意设计的重要环节,明确了逆向思维并不是漫无目的的创作与想象;适用性原则指的是设计师在创作过程中可以从对象的不同属性出发,进行合理的创作,因此在进行相应的创作前,设计人员一定要深入剖析设计对象的各种属性,了解产品的使用群体;导向性原则指的是在进行设计创作的过程中不能一味的为了达到创意的个性效果以及视觉效果而摒弃正确的情感或者价值导向。

1.3 逆向思维的特点

逆向思维具有普遍性,在设计过程中的普遍性指的是可以在作品的结构与位置上进行上下或者左右互换,或者进行高低对立位的转换[2]。

逆向思维具有批判性,在艺术创作中,当所有人都以赞扬的态度去表现事件时,逆向思维者往往会以批判的心态去看待事件,这是对人们习惯性、常识性以及传统性的批判。

逆向思维具有独特性,常规思维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很多人都能想到的,而逆向思维则能够打破这种僵化的局面,往往能让人耳目一新。

2.艺术设计教学中逆向思维的训练

2.1 创新意识的培养

进行艺术教学时,教师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意识,要求学生深入研究创造主题,找出对象的不同属性,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使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水平不断提高。另外,在进行设计创作活动中,教师也应积极引导并提倡学生进行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与新方式。创新意识的培养往往是基于学生文化知识的积累量,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教师在平常上课时应积极鼓励并督促学生多读书,多欣赏一些大师的作品,培养学生逆向思维。

2.2 鼓励学生积极创作与实践

为了满足日益变化的社会需求,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打破常规思维,创新教学理念,摒弃以往固化的教学方式,尝试用逆向思维进行教学,并鼓励学生利用逆向思维进行创作。具体的实践中,鼓励学生将生活引入到创作中,联系实际,将逆向思维运用到实际的工程建设中,对比用逆向思维创作出的作品与常规思维创作作品的差异,通过找出常规设计的不足,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2.3 构建创新型的教学氛围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教师应做好教学环节、教学环境与教学方式上的转变,通过搭建创新型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主动投入到逆向思维的训练中。运用逆向思维教学方法时,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小组作业,让学生自动组队,推举组长,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进行设计创作,由学生自己宣讲成果,创作互动交流的课堂学习氛围。

2.4 激发学生的创造个性

逆向思维训练的关键是帮助学生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从反方向去思考问题。初步训练时,教师可以借助词汇来训练学生,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理解,对比两种方式的不同,在初步训练有一定的成效后,引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让学生运用逆向思维解决,进行不断的创新设计,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可以改变学生的思维结构,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灵活,在思考问题时也能从正反两方面考虑,这样使学生处理问题是更加全面,也让学生设计出的作品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达到出其不意与吸引注意力的功效。

3.逆向思维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3.1 “错觉”逆向思维的案例

逆向思维在艺术设计中的成功案例数不胜数,其中“错觉”就是很多艺术家设计时常用的技巧,这种方法就是借助了逆向思维。如图1,是非常著名的鲁宾杯,我们第一眼看到的是杯子,而将背景调换,我们能看到两张相对的脸,这个由格式塔心理学家爱德加・鲁宾设计的图形被人们广为流传。

3.2 “解构重组”中的逆向思维案例

解构重组与事物固有的图形有一定的差异,学生们可以将非常规的图形重新结合起来,打破图形原有的局限,设计出全新的作品,使学生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通过逆向思维的创作,让学生的作品更加具有吸引力[3]。比如在际的课程讲解中,在选择“保护自然动物”为主题的创作中,学生可以用各种贴近主题的事物进行重组在一起,如在实际的设计教学中,有学生就设计了一个画面下放是动物牛与鹰的头像,而画面的上面则是人的手臂以及捕杀动物的工具,该图片表示的意义是提醒人们保护野生动物,吸引了其它同学的注意力。

4.结语

随着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高校在培养学生上更加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逆向思维作为设计专业学生的能力组成之一,是学生创造力的的核心体现,在实际教学中,通过逆向思维方法的训练,能够有效挖掘学生的潜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培养高素质的艺术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向东.职业学校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与训练[J/OL].科技与企业,2013(17).

第9篇: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范文

一、设计互逆问题,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意识

学生的思维可分为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两种形式,转换思维方向,进行反面思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而且能够提升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并在思考过程中实现求同存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数学教材中蕴含的丰富的互逆因素,精心设计互逆式问题,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逐步培养逆向思考问题的意识。如在教学“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探索规律时,通过从上到下观察,学生总结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100倍、1000倍……”,再进一步引导:“从下往上观察你发现什么规律?”学生能够很准确地概括出“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1/10、1/100、1/1000……”以上的引导,通过不同方向的观察,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顺向和逆向的积极活动之中。这样不仅使学生对知识的辨析更清新,而且培养了学生逆向思维思考问题的意识。

二、训练逆向解题,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

教学中通过逆向思维的培养,训练学生从逆向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策略,学会从不同层面去分析问题,全面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学生学习解答“解决问题”时,如果正面求解感到困难甚至难以下手时,就引导学生从反面去考虑,这时往往会很快找到解题思路。所以在教学预设中注意启发引导学生从知识的正用转向知识的逆用,教会学生从正反两方面考虑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例如在解答“在老年人运动会上,刘大伯参加了长跑比赛,全程1.5千米,用了9.7分钟跑完,取得了第一名。李大伯跑1千米平均需要多少分钟?”学生受思维定萦跋欤大多直接列示“1.5÷9.7”,当指出列式有误“这样列式求出的是每分钟跑多少千米?”,而问题是“李大伯跑1千米平均需要多少分钟?”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下手解题,这时教师适时引导从问题入手:“谁做份数?”,学生会突然醒悟,立即有了解题的思路。如此可见,如果能引导学生学会逆向思考解题,不仅可以优化解题过程,提高解题能力,而且会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了学生逆向思考问题的兴趣。

三、培养逆向思考,促进学生思维习惯的养成

逆向思考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多注意积累,有意识地利用各种教学的手段和方法进行培养,并让学生逐步适应和习惯。为进一步打破学生禁锢于正向思维的定式,培养双向思维的良好习惯,教师在教学中应加以逐步启发引导,适时点拨,提高学生互逆视为转换能力。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课本中的素材,进行逆向思考能力训练。例如学习整数加减法计算时,可用逆运算来验算,检查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又如:学生完成一道解决问题练习题后,教学生用求出的问题结果为已知条件,把原题的一个已知条件当作问题来验算此题,检查其解法是否正确,此法更能检验解决问题思路的正确与否。总之,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理解思维训练,提高学生解题技巧、开阔解题思路,养成逆向思维习惯,就解决实际问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寓数学课堂中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思维的独立性、灵活性、思辨性和深刻性,改变学生思维方式,为学生终身的学习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小课堂,大舞台”,学生一旦掌握、形成优质的思维品质,将如蛟龙得水碎波斩浪,崇尚人文和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和生活,开拓进取,勇往直前,直达成功的彼岸!

【参考文献】

[1]《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