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心理素质范文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心理素质精选(九篇)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心理素质

第1篇: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心理素质范文

关键词 医学生 心理素质 医德教育

医学生从事的职业,需要精湛的医疗技术,压力大,风险高。这就需要医生要情绪稳定,善于与患者交往,并且具有较好的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沟通的能力。可见,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人员,在医疗实践中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患者的身心健康。

一、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兼顾其特殊性

医学专业学生由于学习的内容较多——30 余门专业课,所以比其他专业的学生在学制上会长很多。医学生在校学习一般有5-6年的时间,可见涉及到的专业知识量别起其他专业来说多的多。医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主要是记忆。单调的学习方法,很容易使学生因为枯燥为感觉无味。学生学习功课繁重,要准确记忆的内容占据了学生的自由时间和医学生自主娱乐活动的时间很少,这样就使得医学生个个都显得沉闷、没有活力,心理问题出现的可能性较大。特别是手术、急诊科室,接触的多为濒死的重危患者,感受生离死别的真实场景,医生产生的心理压力无形中增大很多。但是医生的工作态度需要严谨认真,知识运用准确,医疗技术和技巧熟练。更需要具有敏捷的思维和稳定的情绪,需要较高的心理素质和超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二、对医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要结合其接触的环境

医学生与其他专业有学生不同,医学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为焦虑、抑郁和轻度的精神疾病。新时期社会意识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人们的健康意识和保健意识也不断增强,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在治疗患者的疾病的同时,更需要通过自己的知识和自己较好的沟通能力帮助患者解决心理疾患,避免收到患者不良情绪的感染,还要体谅患者的痛苦,作为医生要以自己的健康的心理状态。通过自己良好的口碑,在发现问题出现的同时能够自己纠正自己的心理动向。医学院校平时要对医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训练,提高心理问题化解能力。

三、新时期加强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调整模式

《爱丁堡宣言》指出的,“应把医生培养成一个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生,而不再满足于仅仅治疗某些疾病。” 传统的医学教育,在培养合格的医务工作者的过程中,对医学生的总体素质中,过多的注重医疗知识与学生技能的培养,对于医学生的心理素质关注的不够。1977年恩格尔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需要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一文,对此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作了分析说明。当前医学模式需要变更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医学知识与学生的心理学、社会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的伦理知识等教育,突出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培训,以便在新时期为社会培养更加符合要求的医疗卫生事业的人才。医学院校要基于医疗行业职业心理素质基本要求,增强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准备,保证医学生顺利实现从学生到医生的转变。

四、以学生为本位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

当今的医学生多数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在成长的道路上受到的挫折很少,一路上是在家长的“庇护”下幸福成长起来的。当步入社会后,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如意,虽然在学校学到了不少的理论知识,但是由于社会经验欠缺,在受到挫折后,会感觉束手无策。笔者做过一次调查,用15道内容为身处挫折和失败中,你是怎么处理的问题调查医学生的承受挫折与失败的能力。统计结果显示,只有27.3%的学生能够自己处理。可见,在校期间,需要对医学生进行承受挫折能力,正确面对失败并能走出困境的能力,在遭受打击后能积极乐观地面对的态度等的培训是非常重要的。医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必须具有健全的人格,才能在对患者医治的过程中,正确处理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正确处理还医患之间的矛盾。能够在生活中面对挫折失败的打击,在工作上形成坚强的意志力和坚忍不拔的拼搏攻关精神,能够在工作学习中,善于发现自己心理上发生的问题,在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个人主义盛行的当下,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发挥主观能动性。

总之,医学生在大学生群体中由于学习生活上的特殊性,在心理健康状况也有别于其他专业的大学生。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生活阅历少、经历简单的现实问题,面临考学、经济、就业、生存等压力,学生的身心健康现状不容乐观,暴露出一些炎症的心理问题,从而引起了各界的关注。医学生发展成为临床医生,在为患者医治疾病的过程中,还要为患者解除心理上的危机,这就要求医学生自身首先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需要在校期间就要多管齐下,加强对医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医生除去要具备医学基础知识外,还有具有很强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房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6(4).

[2]林瑞金.基于构建和谐校园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9).

[3]郭美琴.高职学生心理问题表现刍析及应对建议[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30).

[4]麻艳香,蔡中宏.自我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5]李建,苏晓林,段长恩.影响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对策[J].科技信息,2009(27).

[6]王克娜,王国宏,李玉萍.讨论式教学法在医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的运用[J].世纪桥,2010(7).

第2篇: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心理素质范文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探讨

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多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结果,又是进一步深化我国教育改革,实现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客观要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工程”,要求“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那么在学校现有资源和办学理念下,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开展最为有效呢?这一直是教育界所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

课改的实施,义务教育的课程目标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即根据时代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多方面的素质,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为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的开展提供了一些可行的途径。比如可以开设定期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辅导,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个别辅导和小团体辅导,开设兴趣活动课,出心理版报等等。学生在学校最为主要的任务是学习,那么学习的问题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面,也就是说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思想品德课的开设从根本目的上是要为初中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人格的完善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思想品德课是一门肩负着对学生进行系统道德素质培养和心理素质培养双重任务的综合性的必修课。思想品德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如何渗透值得我们深思与探讨。

1.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假如说学生的“心理”是一方生机勃勃的沃土,那么教师的责任在于如何开垦,使这块沃土地与空气充分接触,得到充足的阳光、水分和矿物质,生长出各种绿色植物,美化世界。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的职责在于透视学生的内心世界,走进他们的心灵,培养他们剖析自己内心世界,学会分析可能出现的心理障碍或问题,并能适当调整,最终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不是把学生培养成一有问题就找教师,过分依赖于教师的帮助。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整个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他素质的基础和载体。就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关系而言,前者为后者的培养准备了基础。一个学生要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首先必须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对自己负责;能够与他人正常交往,恰当的表露和调控自己的情绪,设身处地从对方所处的位置、角色、情境去思考、理解和处理问题。相反,如果一个学生自卑或自负、缺乏人际交往能力,他就会因为不能够正视自己而自责或怨天尤人,或因为交往活动不足而很少有机会体验到他人的爱心以及给他人带来欢乐的体验,因而也就很难养成关心同学、乐于助人一类的优良道德品质。因此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为有效实施道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心理背景,打好了心理基础,也为学生其他方面的素质(如文化素质等)的培养准备了基础条件。

由于初中时期的学生是封闭性的,他们大多羞涩,胆怯,压抑,不愿自我暴露,因此作为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渠道思想品德教学,如果一直沿着传统教育的轨道,偏重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而较小涉及心理素质的培养,则难以实现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人格的健全、和谐的发展,课改的全面落实。

因此,在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下,思想品德教学中应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内容应包括:自知自控能力;心理调适能力;耐挫力;人际交往能力;社会责任感;学习能力与应变能力等等。

2.思想品德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如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首先,我们应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作一下分析,了解初中生的一些心理特点,以便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避免一些影响教学效果的问题,而选择一些使我们的教学能顺利开展并使学生有所感悟和收获的内容。

2.1 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初中阶段是人类个体生命全程中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初中生的生理发育十分迅速,达到成熟水平,但心理发展则相对缓慢,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这样初中生的身心就处在一种非平衡状态,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 首先,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产生强烈的冲击,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希望能尽快进入成人世界,但在追求成人感时,他们感到种种困惑。同时,性的成熟,初中生对异性产生了好奇和兴趣,但又不能公开表现这种愿望和情绪,所以,体会到一种压力和苦恼。其次,心理上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成熟性主要表现为他们产生了对成熟的强烈追求和感受,这是来自于身体的快速发育及性的成熟,这个时候,他们特别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能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自我意识增强。幼稚性主要表现在认知能力、思想方式、人格特点及社会经验上,并表现出反抗与依赖、闭锁与开放、勇敢和怯懦、高傲和自卑、否定童年又眷恋童年等心理冲突和矛盾。

2.2 注意挖掘课本中的心理素质因素。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不但思想内容丰富,而且不少课文中都蕴含着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挖掘课本中的心理素质因素,努力把握住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与学生心理需求的结合点,并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实施心理素质培养。对此,本人就教学工作体会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2.1 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研究表明:兴趣是引起和保持注意的重要因素。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愉快地、主动地去探究它。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首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的“愿学”、“乐学”上下功夫。但,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就要在教学方式和手段上多琢磨。本人发现,情境式教学、智力竞争式活动、图片欣赏等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在这些活动环节上学生兴趣比较高。在知识具体化到活动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效果甚好 。

2.2.2 紧扣思想品德内容,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是从认知开始的,只有对一件事情有了正确的认知,他的心理意识和行为表现才能表现出一定的健康水平。正如泰勒所言:人们只有怎样想,才会怎样行动。而初中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未形成,有一定的可塑性,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本人十分注重学生的认知水平。 初中思想品德课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丰富多彩,七年级涉及了如何设计成长计划,如何关注心理健康,如何勇敢地展示自我风采和调节情绪,如何对待成长过程中的顺逆境和挫折,级则扩展或延伸到青春期的心理调适、正确对待升学和就业等更高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思想品德教育者则要充分发挥思想品德新教材的优势,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具体化,使学生的内心有所领悟,认识有所完善,干涸的心田得到春风化雨般的滋润。 例如七年级教科版(上)第一单元第一节《》,我首先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进入初中后有了哪些感受,这些是在小学所感受不到的,同时我也参与到各小组的讨论中。于是学生们热烈的讨论起来,互相之间说出了感受,不但同学之间这层陌生的薄纸给捅破了,而且还体会到彼此的感受都很相似。于是我请学生看看自己的生理上有了什么变化,学生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议论纷纷,发言十分热烈。紧接着,我趁热打铁,积极启发学生生理上有了这些变化后,我们的心理和小学相比有了哪些不同。学生一开始比较安静,不愿自我暴露。于是我暴露了自己上初中时的些感受,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比如耐心地倾听,亲和的微笑,自信的眼神等)调动班级的氛围。请学生讲一些类似的反映心理的生活体验。学生已明白了我们生理上的快速发展,使我们的心理充满了各种矛盾,表现为幼稚性和成熟性并存,并向成熟性转变。这样,在自然的小组探讨下,学生对自己的生理和心理有了正确的认知,然后我提供情景,让学生实际操作。

当然,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其形成健康的人格,不是一两节思想品德课所能完成的,要注意挖掘每一课的心理教育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具体指导,不断提高学生的认识和能力。

2.2.3 开展活动训练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初中生由于年龄特点,喜欢在活动中学习,而不喜欢被动地接受课本知识。而且,通过活动,学生的情绪情感过程有了体现,并且有了行为训练过程,使学生实现了认知(理清问题)——情绪情感(情境体验)——行为(投入情境中训练)的心理素质培养过程。通过营建气氛,给学生某种活动的情境,让学生去示范去感染,可以使问题完成起来更加地简单,而且在有目的有意义的实践中,更利于学生稳固的个性倾向和心理特征的形成。在活动中,学生表现十分积极,对于每一项活动本人和学生一起分析评价。通过活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增强,独立自主、自我实现的意识也有了提高,而且使学生自己较为突出的智能表现出来了,寻找到了成就感。例如第一单元第三节《拥有好心情》,我首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竞赛唱歌,这正好和上一课时《展示自我风采》相衔接,然后请学生说说唱歌的感受,接着趁着学生这股兴奋劲,请他们说一些和情绪有关的成语,由于学生非常喜欢这种竞争的游戏,于是你说一个我说有个,说出了很多的情绪词语。然后我请同学归纳这些词语有什么共同点,看哪个小组先发现。于是学生积极思考起来,总结出了四种基本情绪类型。接着请学生来表演这四种情绪,首先让一个人表演,然后是两个人表演照镜子,学生兴致非常好,同时,学生也感受到,我们的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苦,为下一课时作铺垫。在这一课时中,我培养学生们的团结协助能力、应变能力……同时也考虑到学生的一个多元智能结构,使一些同学的人际交往能力、表演能力等表现出来,使他们在高涨的情绪中体验情绪的奇妙和复杂,并且通过行为训练,对如何表达情绪,调节情绪有了一定的认识,从而使自己的心理状态达到理想境界。

除了“导、行”,教师还应重视“辨”,这对于初中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辩论时语言不够流畅,看问题的角度比较单一,其灵活应变能力,自信心还有待提高。例如:我在《感受成长》、《立志与成功》中请学生对“顺境和逆境哪个更利于我们成才”、“一屋不扫,能否扫天下”发表各自观点。辩论时,我对学生适当放低要求,适时点拨。通过辩论,学生在交流中对教材观点有了新的认识,这种认识是在行为活动中形成的,既提高了辨析能力,而且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树立了正确的自我价值观,心理素质得到了培养。

2.2.4 拓展或延伸思想品德教学渠道,挖掘学生内在的心理潜能。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应以正常人为对象,特别研究那些蕴藏在人性中的无限的潜力,通过改善环境以利于人类潜能的充分发挥而达到“自我实现”的高度。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发展性辅导为主,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使之人格完善健康成长。

在这方面,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对我们的思品课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有很大的帮助。在备课时,我尽量设计一些活动,可以使学生能展现出自己所擅长的智能。如:请学生用数轴表现出自己的情绪变化,请学生朗读一段文字,请学生用图的形式画出内心的体验和感受、请学生表演各种情绪、两人表演照镜子等等。希望通过这些环节,使学生在教学中找到成就感,从而去积极体验,并拓展到行动上。每一单元结束,请学生(4—5人一组)选取单元主题出一份心理小报。比如:七年级(上)第一单元《走进中学》,学生可以介绍“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心理断乳期可能带来的一些情绪反应”,“初中生情绪产生的一些原因及主要的特点”,“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情绪调节”,“寻找一个案例,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等等。出一份小报其实是一个单元的知识建构过程,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表现十分积极,体验到了“内省”、“收获”。一些质量好的小报复印多份大家共同欣赏,资源共享。

此外,家庭治疗研究专家认为,家庭是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摇篮,因此,家庭的因素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良好的家庭环境、合理的家庭结构、正确的教养方式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要注重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教化孩子,并要致力于家庭结构的协调和合理,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学校可以通过开设有关家庭教育讲座,发心理健康教育小报,家校联系单等方式,促进家庭教育。社会是学生最终实现自身价值的舞台。因此,目前需要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和社会保持一定的接触。思想品德课的内容是被美化了的,学生有时反映某种情况不可能是这样,他们表现出十分矛盾的心理特点。因此,有时不一定要把不好的事情捂着,不让学生知道,也有必要让学生了解社会不好的一面。在课堂教学中本人通过一些时事介绍,真实的故事的介绍,让他们尽可能地了解到社会的多个层面,使学生感到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很贴切,事物都是有两面性,我们应该更多地看向好的一面,积极地去养成各种良好习惯、美好品质、学会各种技能技巧……敢于创新,敢于实践。

总而言之,学校、家庭、社区对于初中生来说,是其健康心理素质培养的坚实舞台。

处于21世纪,社会不仅需要身体健康、智力水平高的人才,而且还需要心理素质好,社会适应能力好的人,因此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是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实施培养过程中,既要注重层次性,各阶段有所侧重,又不能简单地把构成心理素质的诸因素截然分开。而应根据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确定各阶段的培养目标,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

相信,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不断渗透,不断完善与发展,它将像一股强劲的春风吹向传统教育的冰河,将使心理教育进入每一个学校,进入每一间教室,进入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最终定会走出一条现代教育观念下的思想品德新路子。

参考献文

[1] 1997.8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普通心理学---何存道.

[2] 2003.1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学校心理辅导---刘华山.

第3篇: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心理素质范文

关键词:观察力 素质 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b)-0147-01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应试教育”是淘汰选拔的教育,用汰劣来“选才。’面向的是少数尖子学生,它紧紧围绕着“升学”这一目的来设计培养目标,它不注重独立思考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等的培养,而素质教育则不同,它切实反映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即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展学生个性,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它强调潜能开发、心理素质培养和社会文化素养训练的整体教育。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求知、如何做人、如何健体、如何生活、如何审美等,为他们以后的生活、成长奠定基础。

物理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注重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难以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中学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有较大的优势,该文将从以下6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1 培养敏锐的观察力的素质

物理学科是一门自然基础学科,它与日常生活实例联系非常紧密。许多例子展示了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尽量地应用电化教学手段把一些较常见、直观的例子展现在学生面前,叫学生去观察,总结物理规律。例如讲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定律内容时,我们可以放一段录像片把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形象展示,叫同学们观察、分析并总结规律;又如讲摩擦力方面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许多同学不易理解,可以放一段汽车后轮打滑的录像,学生通过观看录像经过分析能够加深理解。经过长期的洲练,学生们就能养成一种仔细的观察的习惯。

2 培养联想思维能力的素质

物理教学不但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通过观察能够分析规律,而且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联想思维能力。例如在讲液体压强公式时,老师可以先让学生观看柱形物体对水平面产生的压强以及压强公式的有关推导的录像,然后提出液体产生压强有什么规律呢?启发学生由此而联想,分析后设想一个小液柱,最后再放一段动画效果的小液柱,让学生自己推导,总结规律。又如重心的概念不容易理解,教师可以编辑一段录像,也可以用实物投影展示“不倒翁”的例子,进而纠正生“重心一定在物体上”的错误观念,为以后处理不均匀杠杆的重心问题打下了基础。可以说联想思维对学生知识体系的熟练掌握,思维的扩展尤为重要。

3 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素质

创造思维首先起源于联想,有了一定的联想思维基础,经过分析、设计就会有创造。中学物理电化教学不但要注重培养联想思维,还更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素质。因为只有创造,才能使学的东西真正“活”起来。比如讲阿基米德定律时许多教师直接做实验,验证排开液体的重量等于物体受到的浮力。我在教学时首先启发学生猜想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是否与物体密度、物体形状、物体体积、液体密度、排开体积等有关?然后再一段一段地放预先摄好的录像证明展示,叫同学归纳总结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进而叫同学设计出验证该定律的方法;又如讲微小形变的观察也可以启发学生自己设计出方法等,这样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4 培养实践和动手能力的素质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中学物理电化教学不但要重视学生观察力的培养,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尽量多做实验,特别是指导学生亲自上台做实验,并进行实物投影展示,让学生观察并指出一错误操作;还可以引导学生搞一些小制作、小发明,并让学生上台演示,讲述,让学生领略成功的喜悦。这样把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增强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为以后他们的学习,甚至从事科学研究都很有好处。

5 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的素质

在进行中学物理教学时,还应注意寓思想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渗透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和培养良好的品德。中学物理教学内容中有许多关于能源,环境变通常识,科学家的故事等,有的老师教学中不讲或讲得不生动,我认为这些应当引起足够重视。老师可以摄制一些录像片,比如包括环境污染,能源浪费,违章操作,编辑一些科学的故事。让学生观看后从自己做起,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爱祖国的“四有”新人,从而实现人生的价值。

6 培养自学能力的素质

当今教育的一个热门话题是学生终身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它抛弃了传统教育中把学生当做接受知识的机器的弱点,着眼于教会学生如何学、怎样学、既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中学物理电化教学在设计时应注意指导学生会正确的学习方法,遇到物理问题怎样去思考,怎样通过已学的知识与联想、猜测、最终进行实验验证等。同时还应该注意基本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因为只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因此我们应该指导学习怎样预习,怎样提出问题。我认为有的课节利用录像引入非常好,通过观看举例自然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寻求答案。比如物理CAI课件编制得就很好,它新课引入、问题的提出、以及课外知识扩展、动画效果设计都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以及物理章节检测,课外习题编制都容易使学生操作检测、自我反馈。长期下去,学生自学能力定会提高,学生将会终身受益。

综上,该文从6个方面谈了中学物理电化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实际上,素质教育内容很广,诸如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等,它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善于挖掘教材,尽量地对学生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第4篇: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心理素质范文

关键词:体育 教学 素质教育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窗口。现行教育改革的重点,就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如何进行,才能最终达到教育的初衷,是面临广大体育工作者的新课题。下面就个人的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体育教师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即是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无论是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因此,中小学体育教师很有必要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加强自身专业体育素质教育的知识与技能。

1.提高思想素质。

人的行为是受自身思想意识支配的。只有正确认识中小学体育必须进行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从认识的高度正确对待基础教育的变革,才可能在实际工作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素质教育的战略,使学生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2.提高文化素质。

目前在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师中虽然有些体育运动的知识和技术,但缺乏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时必要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及对社会的了解、肤浅,缺乏责任意识和使命感。很难想象这样的教师如何担当中小学的体育素质教育重任。中小学体育素质教育已向我们广大体育教师的文化素质发出了挑战,它要求体育教师不仅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也一定要有广博的科技知识和文化底蕴,如此才能适应中小学体育素质教育工作的客观需要。

3.提高能力素质。

加强中学生的素质教育及增强其全民健身意识,要求体育教师不能仅仅了解一些体育项目的知识、技术和技能,更要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教学方法、必要的知识技能结构、积极的创新精神、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等。

二、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

体育教育除了要重视相关体育技能教学,还应该通过体育教学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利用体育教学丰富的教育因素,加强学生的德育。

1.培养学生善良正直的品格。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尊师敬长,爱护体弱者。教育学生做事公正,为人和善,言行一致,文明礼貌,不损人利己,不投机取巧,爱护公物。培养学生做新时期合格的接班人。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体育教学靠师生的合作,靠学生之间的合作,只有一个团结合作温暖的集体,才有凝聚人心,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为集体争荣誉,教会同学之间的相互交往,尊重人,理解人,善于与同学友好相处。让学生明白,只有生活在好的合作集体中,才能创造出优异成绩。

3.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体育课的学习很苦很累,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必须具备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品质。教学中教育学生对应做的事自己要坚持不懈,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教育学生对失败挫折有一定的承受力,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顽强拼搏的优良作风。

三、要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和爱好的培养

体育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并使之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应充分挖掘学生对运动的内在潜力和乐趣,以良好的教学形式,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并把稳定的兴趣培养为自我锻炼的习惯,使学生学有所得,受益终身。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加强体育基本知识教学,开阔学生视野,教会学生运用知识技能的方法及科学的健身方法,增强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改教法,加强理论知识的传授,提高体育教学的艺术美,加强师生情感交流,不失时机地因人、因材、因地施教,不断总结积累经验,把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有效地贯穿整个教学工作中的全过程。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只要我们抱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坚定信心,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推劝学校的社会工作再上一新的台阶,开创素质教育的新纪元。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必然。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在身体方面,不仅要求要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因此,要充分利用体育这一独特的教育形式,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顽强向上的精神,良好的心理品质及坚强的意志,发展他们的想象思维和创造能力;要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自尊、自爱、自信。这也就对我们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案、寻找好的教学方法和途径,特别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在体育教学的课堂上,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还与体育教师自身良好的品德、敬业精神、教育教学能力以及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氛围等因素密切相关。教师的感情、知识、才能和品格方面的内在涵养也是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主要因素。在教学中教师心胸坦荡、富有朝气、充满活力,优美的教态以及动作的熟练性和准确性,能让学生产生敬佩和积极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虽然很复杂,但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去努力,就—定会成功的。

中学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阶段,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内涵非常丰富。培养和造就新世纪高质量的新一代,要求我们用素质教育的思想对体育教学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探索,真正落实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实践功能,提高其身体效益和社会效益,奠定终身体育基础,促使学生具有 “健康的体魄、农人的身体、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品味、改造社会的精神”。

参考文献:

第5篇: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心理素质范文

一、创设良好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基本心理需要是爱。他们渴望生活和学习在一个充满爱心、愉快、和谐的环境。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让学生的心理能得到健康成长:在这里顽皮的学生可以得到爱的感动;自卑的学生得到爱的鼓励,落后的学生得到爱的抚慰。他们尽享着探索认识世界的乐趣,他们体验着爱意的美好情感,他们领略着意志品质的无敌,他们尽情彰显着个性的差异。

富有爱意的课堂氛围如何来创建呢?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一条经验,即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最重要。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教育上巨大的不幸与失败,其根源常常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因此,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充分认识到在教育工作中,教师是教育者、领导者,又是服务者;学生是受教育者、被领导者,又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高度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积极性,要热爱学生,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好务。另一方面,虽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但他们又是不成熟的,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是离不开教师的扶持和引导的。要在平等的基础上树立教师威信,教师威信的树立,来自于教师的高尚人格、教师的广博学识以及教师职业所要求的特殊性格。有了高尚的人格,教师才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有了广博的学识,教师才能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有了童心,教师才能了如指掌,与学生打成一片。有了公正感,教师才能一视同仁、因材施教。有了自制力,教师才能在各种复杂情况下,都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这样,以教师为主导的班级人际关系就一定是和谐的、愉快的,学生的心理素质会得到健康发展。

二、科学引导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兴趣是人对认识和活动的需要的情绪表现,是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主体意识是形成一种人生的自觉、自尊、自爱的态度,具有强烈的主动性和使命感,对养成健康的自我意识结构、发展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意义。达尔文在总结自己的成功时曾说过,“就我记得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具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入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可见,兴趣在培养学生心理素质上的重要作用。

如何科学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一是改革教法,保持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知识信息的新颖性,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二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巧妙安排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在教学中要调动一切教学手段,让小学儿童在课堂充分活动,开动脑筋,手脑并用,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最大限度地利用儿童对学习的直接兴趣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三是利用小学儿童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电教设备和直观教具的作用,调动学生积极性。四是巧用动机迁移原理,引导学生产生学习需要。教师要善于运用迁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根本上改善学生的学习境遇。

三、树立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认识活动是重要的心理过程,而认识活动的核心是思维,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一定要重视学生思维的培养。21世纪是创造教育的世纪。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已成为各学科教学的核心。它是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渠道,也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研究课题。

在教学中要树立创新意识,因为创新意识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和关键。一个没有创新意识的人是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在传统教育中比较忽视方法和过程方面的教育,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唯恐自己想法和老师不一致而导致分数不高,因此有想法也不表现出来。这种现状极需创新意识的培养、创造动机的激发以及创造技能的训练。因此在教学中要树立创新的学习观。老师可通过创新人才的故事启迪学生,在教学任务安排时强调创新思想,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敢于提出不同的观点。通过言行举趾,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人类已经形成的知识,更需要引导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一些现成的理论,更要引导他们懂得这些结论是如何获得的。只有使学生掌握现成知识的同时,努力去发现新知识,在了解现成结论同时,又会设法去突破现成的结论,才能最终实现创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问题意识。“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具有质疑精神才能推进个体不断创新,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萌发创造的冲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遵循“思维于问题始”的心理学原理,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养成面对多问几个为什么的良好思维习惯,让学生无拘无束,敢于怀疑、敢于创造,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教师言传身教,展示良好心理状态

第6篇: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心理素质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人文素养;以人为本;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教师的重要责任,在培养路径方面,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注重渗透关于物理的人文精神,体现以人为本原则,将物理教学与物理课程的人文底蕴联系起来,把握好人文素养与物理教学的辩证关系,加强学生对物理的客观认识,提升教学质量。

一、对物理学科人文素养的认识

人文素养含有两个基本概念,一是“人文”,二是“素养”,用物理的眼光来解读,即人文科学和物理素养的整合。对于初中物理教师而言,客观认识人文素养,有助于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增强教学质量。首先说,人文素养的核心概念并非一种能力,而是“以人为核心,以人为对象的精神”。培养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其主旨是让学生了解学习物理知识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关心人的心性完善和成长,体现以其发展为需要的情感与价值观。其次,人文的本意是以人为本,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学习的本质,树立起以知识来造福人类的思想观念,使学生能够学有所用。而素养则蕴涵了两个基本要素,即能力要素与精神要素。其中,能力要素突出了学习知识的价值,只有不断地学习知识,才能提升自身的能力,这是教师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时必须重点渗透的一个思想理念。而精神要素则体现在了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层面,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必须要包含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项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人文素养培养的价值和意义,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懂得为何学知识、如何学知识以及如何应用知识,从而通过人文素养的培养而造就更多的人才。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应把握好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将物理学深奥的人文底蕴尽量以浅白的方式展现出来,让中学生更乐于接受知识,接受更多的知识,同时注重培养方法的多样化,切实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教学质量。

(一)利用物理学史,搭建学生与人文素养之间的桥梁

纵观整个物理学史,千百年来一部物理发展史即是一部完整的科学演进史。其中蕴涵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和人文精神,以及物理学家的献身精神和科学探索精神。这些史料对培养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向学生介绍物理学史,搭建学生与人文素养之间的桥梁。在实践中,展现物理学史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在备课时结合课题内容,补充一些物理学家获得成果的经历,剖析他们成功的原因,以及为学生介绍这些研究成果对人类发展造成了哪些影响。如在教学电阻时,教师可向学生介绍东汉王充《论衡》中“顿牟掇芥”的典故,让学生了解用“顿牟”(琥珀)吸起“芥”(菜籽)的神奇;也可向学生介绍“莱顿瓶”的由来,让学生了解世界上第一个能够保存电荷的容器是怎样诞生的,等等。通过这些小故事,或典故的导入,既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了解一些物理知识的由来,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

(二)发掘教材的魅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初中物理新课标中融合了大量的精彩短文、精美图片或小故事,这些因素的导入增强了物理的趣味性,同时也为培养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奠定了基础。利用教材资源,发掘教材的魅力,将教材内容与人文素养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带领学生对教材中所提到的一些有趣现象进行实验,是培养中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例如,“人眼看不见的光”,将太阳光用三棱镜折射出来,在红光下放上一个温度计,用温度计的读数来确立红外线的存在。通过这种实验,可有效将教材中的小故事用实践形态展现出来,而不再是单纯的知识。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并激发学生的人文素养。此外,教材中散文一般的语言描写也是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媒介,在学习这些物理知识时,教师可结合课文的语言描写,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音乐来创设一种文化情境,从而感染学生的情绪,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将“运动”在音乐和绘画中的表现展示出来,使学生对运动的理解具有广阔性,而不仅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物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的层面上。这些人文资源具有高度的利用价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注重深入发掘,并加以利用,以此来让学生认识物理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物理实验教学――人文素养的催化剂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物理实验一直被用作教学的重要手段。然而,这种实验的目的比较单纯,许多教师还没能发现物理实验的更大价值,即培养学生的人文素摘要:对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对物理的客观认识,提升教学质量,构建高效课堂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首先,物理验中的人文素养体现在了实验的严谨性层面,鼓励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了解实验的每一个步骤、实验材料采集的科学性,有助于提升学生对物理学科的认识。其次,物理实验中的一些理论知识大多源于物理学家已经定论的知识,借鉴前人的思想,体验前人实验时的感受,能有效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拉进中学生与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发现物理学科的魅力所在。

(四)借助生活资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生活资源的采集需要学生的自学与探索,但其不是一种单纯的课外活动,而是由课外自学和课堂组织引导探索两个部分构成。其中,课外自学的主要内容是实践部分,主要包括了解课题内容、在生活中查找与课题相关的现象、提出问题以及准备实验材料等等。例如“牛顿第一定律”一课,这一课的概念性较强,蕴含了较为复杂的理论知识,因此学生的自学难度也较大。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课外自学能够有效把握学习“牛顿第一定律”这一课的重点,并明确该课的知识点,最后通过实验材料的采集,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并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综上所述,对于教师而言,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任务是极其艰巨的,教师应将培养的重点放在发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层面,配合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主树立起积极探索的意识,加强对物理课程的客观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升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让学生在神奇的物理世界里翱翔。

第7篇: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心理素质范文

小学教师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而目前教师中普遍存在着综合素质参差不齐、教学理念急需改进、职业意识较为淡漠、教学能力有待提高、学习研究精神不足、职业倦怠思想普遍等一些列问题。本文通过对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对如何成为一名优秀小学教师的思考。

关键词:小学教师;素质;能力;问题;目标要求;思考

刚刚结束的2015年两会,提出了“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人才支撑,全面深化改革需要人才支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离不开优秀人才的支撑。而小学教师是人才奠基阶段的引导者,小学教师所肩负的责任重大、光荣而艰巨,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是摆在每一位小学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如何不断增强师德修养、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树立责任意识,从而提高自身素质,逐步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值得每个人认真思考、积极探索。

一、小学教师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分析

1.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任何事物都是历史的、辩证的,目前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的状况是客观存在的。原因有多个方面,一是历史遗留问题,部分中老年教师接受新事物较慢,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落后于目前教学工作的要求;二是部分年轻教师工作经验不足、责任意识不强;三是教师队伍低学历比例仍然较高;四是多数学校重使用、轻培养的问题较为严重,等等。这些都是造成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的主要原因。

2.教学理念急需改进

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步伐逐步加大,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教育理念的改进。在传统教育思想影响下,很多小学教师注重学生成绩重于学生全面发展,关注群体教育忽视个性化发展,注重知识传播忽视创新思维培养,以教为主忽视学生主观积极性的调动、培养模式千人一面忽视学生个体特点,注重知识灌输忽视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培养等教学理念都急需改进。

3.职业意识较为淡漠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崇高的职业。但作为小学教师,由于待遇偏低、工作压力大、发展前景受限、幸福指数偏低等多种原因,一方面并未能吸引太多优秀人才加入教师队伍,目前队伍中多数在择业中也并不是自己的理想选择,所以教师职业热情低、职业意识淡漠、责任感不强的状况普遍存在。特别在农村小学教师中更为严重。

4、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对小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我们的教师队伍在课程设计、教学创新、教学艺术、课堂管理等方面均有所欠缺,同时能把素质教育、心理疏导、个性化培养等要求贯穿在日常教学中的情况更是凤毛麟角。课堂上仍然采取灌输方式教学、对学习能力较差学生采取放任方式、与家长沟通采取告状方式的情况普遍存在。

5.学习研究精神不足

终身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学理念,是对所有教师的基本要求。徐州特级教师张兴朝老师曾经说过“一个教师无论读多少书都不算多,但一个老师如果不读书,就不会成为一个好老师”。但目前小学教师的学习多数处于依靠个人自觉的状态,虽然教育主管部门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一问题,并通过网络课程等方式督促教师学习,但效果还不明显。主要原因在于没能真正调动教师个人学习的积极性。小学教师教学内容相对固定、职称晋升没有太多科研要求、对学生的知识面拓展以及素质教育又缺乏相应的考核措施,再加上职业意识不强,都是造成学习研究精神不足的主要原因。

6.职业倦怠思想普遍

众所周知, 教师职业是一项高压力高强度的职业, 持久的压力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 就容易导致教师身心疲惫、 沮丧、 压抑 , 甚至对生活和工作悲观、冷漠,最终形成职业倦怠。小学教师由于天天面对未成年学生,在学生教育、教学组织等方面面临较大压力,加之各种考核、对学生成绩的担忧、个人发展前景的受限,职业倦怠思想普遍存在。

二、当前人才培养对小学教师的新要求

1.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

事业心是一个人做好一项工作的基础,只有具备强烈的事业心,才有可能完成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所肩负的人才培养任务。由于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效应影响、加之小学教师成就感不强、付出和收获往往不成正比或者效果不太明显等因素,强烈的事业心成为我们小学教师应该大力倡导和培养的重要方面。同时,我们所肩负的不仅是学生教育、教学、管理的一般性工作,而是关乎国家前途命运、民族兴衰成败的重要使命,这种使命感将会进一步激发我们积极投身工作的热情和培养优秀人才的责任感。

2.国际化的理念和视野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已经到来,我们所面对的竞争对手既有对自身的改革、改进,不断创新,更要直接面对世界上所有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所以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所培养的人才就必须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如果作为教师没有国际化的理念和视野,仍然闭门造车,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学生。

3.正确的发展观和人才观

小学教育是学生终身学习的起点,是孩子成长重要的启智阶段,所以小学教师能否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人才观非常重要。如果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而以学生学习成绩、是否听话等直观表面因素判断学生,就可能对学生做出简单的表扬、批评,个别学生会表现出不正确的优越感,从而可能影响孩子正确的自我评价,也可能对部分学生造成伤害。在教育实践中,就可能不遵循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要求,不能采取因材施教的教育策略,从而影响学生获得自身的最大发展。

4.精湛的教学方法和艺术

具备精湛的教学方法和艺术是所有教师的共同目标,对于小学教师尤为重要。少年儿童自控能力相对较低,尤其当前来自网络、游戏、手机等各方面的诱惑层出不穷,注意力不集中成为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能否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并能把素质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精湛的教学方法和艺术是基本要求。

5.厚实的业务素质和能力

一方面,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求一瓢水,这是作为一名老师的基本要求。要把知识教给学生,自己首先要融会贯通,经过提炼加工,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小学生的特点,以最容易让学生接受的方式传授给他们;另一方面,处在信息社会,学生收获的信息不仅来自学校,而是来自于家庭、社会、网络各个方面,这也形成了对教师知识积累的挑战,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增强知识储备,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能力。

6.终身学习的理念和创新精神

处在知识大爆炸的年代、当代学生的新特点和重视学生素质培养的新要求,以及承担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不仅要求教师具有开阔的事业、厚实的业务知识,还要求教师具备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教育管理知识素养和一定的政治理论知识素养,如果只有学生阶段在学校所受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同时,能否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是国家竞争力的关键,要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教师必须具备创新精神。

三、如何成为一名优秀小学教师

1.落实使命,培养责任意识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责任感是成为优秀教师的首要条件。有了强烈的责任感与事业心,教师才会乐业、敬业,也才能一辈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师的责任感首先来自于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及愿意献身教育事业的坚定信念。而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培养则一方面源于自觉接受党的教育,增强对自己所肩负的人才培养重任的认识,增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成就感、自豪感;另一方面源于个人修养和自觉,能够意识到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对民族国家负责、对每一个学生的家庭负责、对每一个自己所教的学生一生的前途和发展负责;同时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不仅应该加强教育,也应该通过一定的奖惩机制来激发教师强烈的责任意识。

2.不断学习,提高业务素质

业务素质的提高,一是教师相互之间的学习交流,这也是目前较多采用的方式;二是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根据不同教师的具体情况,把教师送到办学水平较高的学校学习研修,切身感受先进学校教学经验、师德师风、学术氛围;三是教师通过自学、进修等方式进一步提升自己学历;四是根据不同教学科目制定指导规范,对教师日常教学工作进行具体指导;五是制定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通过学生评价、领导评价、专家评价、教师互评等形式督促教师不断提高业务素质。

3.因材施教,把准学生脉搏

小学生应该是学生中个体类别最复杂的的群体,又处在习惯养成、思维方式形成、价值观形成、智力启发的关键时期,而且他们判断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我保护和自省能力都相对较弱,所以把准学生脉搏,在普遍性教育的基础上能够巧妙地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是我们必须面对和研究、并在实践中加以探讨的课题和努力方向,只有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才有可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也才有可能培养出优秀人才。

4.全面发展,适应素质教育

民族振兴、国家兴旺、社会进步依赖于公民素质的普遍提高,而不是少部分优秀人才,这也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着眼点之一。教师要懂得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能够把素质教育贯穿于日常工作的始终,首先自己要具备全面发展的基础和素质教育的能力。一方面要提高素质教育的意识。素质教育涉及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不是过去简单的理解为重视音乐、美术、体育相关课程就是素质教育。对学生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品德修养、守纪意识、价值观念、审美情趣、身心健康、思维锻炼、智力开发、能力培养等都是素质教育的构成因素,教师要能够时刻意识到,并身体力行,自觉在日常工作中予以体现,并内化为自身素质的一部分。

5.言传身教,发挥“师”、“范”作用。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正如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言传身教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言论,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小学生有自身的特点,他们虽然判别能力弱,但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具有直接的影响。小学生更喜欢学习他们喜欢、佩服的老师的课程,愿意接收他们的教育,教师要想在教书育人工作中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必须从自己的一言一行做起,以高尚的人格感召学生、以渊博的学识吸引学生、以开阔的视野引领学生、以博大的胸怀接纳学生等等,都是我们小学教师的努力方向。

6.加强研究,培养创新意识

只有具有创新意识的老师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而创新意识的培养有赖于教师的不断学习、思考和研究。在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中,已经明确提出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要做到这些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勤于研究、乐于思考、善于总结。

7.更新理念,培养国际化视野

先进的教学理念包括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发展的理念、素质教育的理念、创造性理念、主体性理念、个性化理念、开放性理念、多样化理念、生态和谐理念、系统性理念等等,而国际视野是拓展和培养教师先进理念的重要渠道。要回答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需要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认真反思。只有在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总结我国多年形成的优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不断了解和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方式和理念,才有可能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小学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是关乎民族振兴的伟大事业,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更应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历史重任,对所从事的工作应该充满自豪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成才、为每一个家庭的和谐幸福、为我们生活社会的不断进步、为伟大祖国的强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做出自己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谭荣凤 21世纪小学教师素质的新思考.柳州师专学报,1998(4).

[2]陈寒等 小学教师能力素质结构的研究评述.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10).

[3]花凤月 论小学教师的幸福感.中国校外教育,2014.

[4]胡林; 李欣晏 小学教师素质现状及问题研究――以江西省为例.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 2011.

[5]文进荣 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教育与职业, 2015.

[6]汪静 谈教师素质师德为先.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3.

第8篇: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心理素质范文

关键词:高职;职业素养;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企业为寻求自身发展,提升实力,对聘用员工的门槛逐年提升,尤其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生是社会一线工作岗位的首选,而社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随着社会发展在不断提高。据调查,目前企业不仅要求员工具有行业基础知识、实践操作技能,更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的养成是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重要基础。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界定

《汉书・李寻传》中这样写道:“马不伏历,不可以驱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素养”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含义为“平日的修养”。职业素养的含义为“受教育者从事某一职业需要具备的素养,以满足职业需求和岗位要求”。笔者认为,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必须与行业企业对从业者的职业素养要求一致,因此,本文提到的职业素养有别于职业素质,而是“素质的养成”过程,具体来说是学生职业素养养成与内化的过程,在实践中以行动体现出其高度,并且能够持续发展,不断提高。

二、职业素养培养现状

据调查,目前多数企业表示,高职生在职业技能方面表现并不差,但在职业素养方面还多有欠缺;本专业也从每年的就业工作和企业调研中发现,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缺失已经成为目前专业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1

学生对职业素养的认识不到位

学生对职业素养的认识非常模糊,对于什么是“职业素养”不是很清晰。在调查中,学生普遍认同职业素养在推动自身择业、就业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然而,在实际中,学生却把职业素养的培育放在专业知识的学习后边。

2

职业素养培育体系尚未建立

据麦可思调查数据显示:“高职生就业后的离职率比本科生相对要高,存在职业生涯模糊、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专业知识不扎实、基础知识面不宽等问题。”究其原因,归结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脱离企业需求。虽然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学生也只是把它作为一门课程来学习,往往忽视企业文化,课程难免“纸上谈兵”。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体系内存在“技能至上”的人才培养误区,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相对处于盲区。究其原因在于职业教育未能将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目标做到位,未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本色,同时高职教育未充分体现出为“人”的全方位发展而服务、为“人”的终身职业发展而服务的办学理念。因此,在高职教育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中,要把学生的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纳入职业教育的重要的关注点。

三、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中融入职业素养教育的思考

职业素养重在“养成”。要让学生在接受职业教育的时候同时“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要将职业素养养成与专业能力培养统一到人才培养目标中。企业在员工招聘中越来越重视职业素养,将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投向了高职教育。然而,校企合作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面对企业的求贤若渴,我们的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应转变只重视技能的认识层面,将职业素养养成教育融合其中。

1

将职业素养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目标

当前,高职教育对高技能人才培养定位就是要以职业适应性为导向,通过高职教育使学生知道“做什么”和学会“怎么做”,掌握相关工作的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与规范,具有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质是要做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2

将职业素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

传统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通常是按照教材的目录章节顺序,逐一讲解商务信函的格式特征、信函的撰写要求、样信的模拟练习,或者以案例形式进行讲解或修改。这固然照顾到了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但是对职业环境的融入程度较低,缺乏对职场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培养,不利于职业素养的培养。因此,要树立一个全新的课程观:教学内容安排应灵活处理教与学的关系,贴近学生生活、工作实际,设计教学项目,将有关知识、技能、素养有机组合起来,在系列活动中完成教学目标。

例如在“商务英语函电”课程中,交易磋商的重要环节询盘、发盘、还盘、成交,在大多数教材中被设计成独立的教学章节,在教学实践中,可以设计一个大的项目,用一条主线将它们贯穿起来。如设计项目“A公司与B公司的商务谈判计划书”,可以安排四个子任务:任务一,客户询盘,以小组为单位召开会议讨论询盘的有关贸易常识、专业术语以及询盘策略;任务二,发盘任务操作,以小组为单位商议有关发盘的专业术语、发盘策略;任务三,还盘任务操作,以小组为单位商议有关还盘的专业术语、还盘策略;任务四,成交任务操作,有关成交的知识。

表面上看起来,教学内容似乎差不多,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由于不只是要完成各个环节的写作任务,还有大量的贴近职场的职业环境设计,学生在实施过程中,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隐性知识。如讨论环节中如何收集相关信息,如何设身处地地为他人考虑,如何进行合理的妥协,如何学会倾听与记录等;在制订方案环节中,如何贯彻安全、节俭原则,如何安排人员分工,如何关注全体,如何把控时间等;在请示和邀请过程中,体验职场中的礼仪,学习如何说话才算得体,如何有效地说服,如何观察、分析、判断反馈信息等。而这些其实都是职场生涯中必备的职业素养,单纯教授知识和写作技巧,是难以获得相关体验的。知行结合,才是培养职业素养最为有效的途径。

3

将职业素养教育纳入校园文化建设

文化是一种潜在的、隐形的规则,也是一种教育力量。正如迪尔和肯尼迪所说:“文化是一种无形的、隐含的、不可捉摸的而又理所当然的东西。但每个组织都有一套核心的假设、理念和隐含的规则来规范工作环境中员工的日常行为。”这段论述充分体现出文化的巨大力量。

因此,开展社团活动也要围绕着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这一中心来开展,在社团活动中主动渗入与职业素养有关的教育活动,注重加强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得到锻炼,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总之,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学生的职业素养养成的有关研究仍属于一个全新的命题。如何搭建起职业素养养成的服务体系,突破以往职业素养培养的低效性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同时,确立具有实效、合理和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使评价成为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促进教育质量提高的必要手段,也是我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探索的一项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基于全面发展的能力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5(22):1―4.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

[3]何光全,张涛试论我国高职教育研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J]职业教育研究,2008(01).

[4]王前新,卢红学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质分析与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7(32).

第9篇: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心理素质范文

【关键词】信息 信息素质 中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136-01

随着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正逐步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方式。21世纪的人类社会已步入信息时代,软件巨人微软的市值超过卢森堡、荷兰等国GDP的总和。整个人类社会的信息量增长速度越来越快,特别是科学知识的爆炸式增长,使人类近30年来的科学知识占有史以来积累的科学知识总量的百分之九十。

一、信息素质的含义

信息论的创始人申农把信息看作是一个抽象的量,认为“信息是二次不定性之差。不定性就是对事物认识不清楚,不知道。信息就是消除人们认识上的不确定性”。因此,信息可以看作是不确定性的减少或消除。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说:“信息就是我们在适应外部世界,并且使这种适应反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的名称。”可以说,信息是控制系统相互交换相互作用的内容。笔者认为,信息是一切物质的普遍属性,是表现客观事物变化和特征的现象及规律的内容,它是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形式反映出来的。

二、信息素质的结构和内容

一般来讲,信息素质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人们在信息活动中产生的认识、观念和需求的总和,主要包括对信息重要性的认识,对信息的内在需求以及对信息所具有的特殊的、敏锐的感受力和持久的注意力。

(二)信息知识

信息知识是指一切与信息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主要包括传统文化素质中读、写、算的基本能力,信息常识和多媒体以及网络等现代化信息技术知识。

(三)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指人们有效利用信息设备和信息资源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以及创造新信息的能力,这也是终身学习的能力,信息时代重要的生存能力。

(四)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指涉及信息开发、传播、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道德要求、道德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型道德关系。与传统道德相比,信息道德更加注重以“慎独”为特征的道德自律。传统的道德关系,大多为面对面的直接关系。

三、中小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

在信息社会中,信息素质作为现代人的基本素质之一,如同传统社会中要求人们具备“读、写、算”一样,是每一个公民的必备素质。现代教育要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信息素质教育势在必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是现代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要求,是适应21世纪挑战的需要,也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一)中小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不仅要求他们很好地掌握信息知识、信息理论,同时还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能力、兴趣、品德的实际,联系信息技术在生产建设和社会生活中运用的实际,联系当代最新科技成就的实际等,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因材施教原则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和家庭提供的信息技术环境条件不同,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有差异,在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质的过程中,既要有统一要求,又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一个学生在各自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3.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中小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过程中,依照中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发展规律,通过具体的事物和形象,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充分感知,进而抽象概括,上升为理性认识。

4.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针对信息技术发展的现状及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而提出来的。信息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一日千里,要求人们必须不断学习新技术。

5.协作性原则

有效的协作能够使人们更快乐、更充分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并能分享他人的思想观念而后做出回答,有利于激发动机,改善思维,加深理解,相互促进。

6.系统性原则

社会是一个大系统,由包括教育系统在内的众多系统构成。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不只是教育部门的责任,也是国家、社会以及其他部门,如经济部门、宣传部门的责任;不仅是教师的任务,也是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行政人员、计算机专家和学生家长的任务。

(二)中小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措施

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提交了一份《关于信息素质的总结报告》,提出有信息素质的人必须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评价和使用所需的信息,有效地利用所需的信息;有信息素质的人最终是指那些懂得如何学习的人,懂得如何学习是因为他们知道如何组织信息,如何找到信息,知道如何利用信息。

1.深入研究,加强论证,为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全社会协调统一,共同努力,为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营造良好的氛围。

3.开展文献信息课教学,加强计算机网络化建设,为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提供实践保证。

4.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信息素质是中小学生信息素质培养和提高的关键。

5.增进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常规课程的整合,为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探索新道路。

目前课堂教学仍然是中小学教育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因此,应充分发挥其作用,把信息素质的精神、意识、伦理整合到其他常规课程的教学中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在小学阶段,信息素质教育可结合语文、数学、自然等学科的教学,以游戏软件等形式,让学生通过文化娱乐活动,操作、接触、熟悉电脑,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功能和价值,对计算机网络先产生一种好感,进而产生一些简单的操作技能。在中学阶段,信息素质教育除了把它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外,还要开设专门的信息素质课程作为必修课。教学内容除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外,还应包括对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道德的要求。例如,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对个人信息和著作权的保护,对信息使用、的责任,对学生探索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等。

参考文献:

[1]王吉庆.《从计算机文化到信息素养―计算机教育观念的发展》[J].外国教育资料,1998,(6)

[2]张倩苇.《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1,(2)

[3]张景升.《现代教育中的教师信息素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