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总结范文

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总结精选(九篇)

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总结

第1篇: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总结范文

一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人士和全乡人民的关心和支持下,学校正在以“新时期、新征程”创新办学思路,以有力的管理措施、严谨的教风、求实的学风和文明的校风努力创造一所让学生安心、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的农村寄宿制小学。同时,在正安县民宗局的关心重视和指导下,民族民间文化的教育工作得以有序开展。

民族民间文化是一种区域文化,是一种大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源泉和基础。把民族民间文化引进校园,不仅是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是创建特色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随着素质教育的日益推进,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校只有在平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自觉地实现文化传承,养成实现文化传承的意识和能力,使学校的教育更好地体现出民族地区的社会生活、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特色。我校会重点围绕苗族的人情风俗,文化活动内容及开展的形式等方面内容,重点搜集华尔山苗族地区的民族体育、民间歌谣、民间风俗、民族饮食以及民间工艺制作等原始资料,为我校传承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民族素质,促进民族团结,加强我校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培养和提高青少年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意识,紧紧围绕项目学校要求,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的优势,调动广大师生的学习宣传积极性,积极争取上级投入,利用休息时间,有组织的走访村寨、民间艺人,搜集资料,利用好每周1节双语课或民族文化课和课外活动时间,扎实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校园文化氛围要突出体现苗族风情特色,为深层挖掘,抢救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气氛,为学校此项工作的深入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使学校真正服务于少数民族学生。我们将结合自身实际,努力建设一所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学校。为此,特制定我校民族文化进校园方案:

一、领导机构

组  长:彭艳(林溪小学校长)

副组长:蒋晓松(中心校联系人)

胡西(林溪小学教导主任)

卢宏(林溪小学总务主任)

成 员:潘忠玲、马琴娟、马永虎、付芝才、李平方、陈英、郑传志

二、少数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基本条件

华尔山少数民族,是我县传承较为完整的传统民族文化地区,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如:他们的本家语--苗语;“采山节”、“ 6月6”等祭祀活动的民族歌舞;民族特色手工艺蜡染。这些都是县域内独有的特色文化,也是学校传承和开展的文化活动的有效素材。

三、少数民族文化进校园面临的资源和有效利用现有资源的问题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从本质上来说,是要培养继承和发扬本地区民族优秀文化的人才。但在办学的过程中,面临的一个最急迫的问题就是师资的缺乏,来自华尔山的五十多名学生虽然给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但缺乏较专业的民族教师来引导。本期中得到了党委政府、县民宗局的高度重视和关怀,学校临聘了来自华尔山的少数民族学前教师马琴娟老师,来兼任双语教师及负责活动开展。

四、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18年4月——2018年9月):研究调查阶段,也是实验期。

1.组织教师深入少数民族聚居地,了解苗族文化情况。

2.进行归纳、分析、汇总、整理等一系列工作。

3.提出切实可行的苗族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施意见,制定出计划。

第二阶段(2018年9月——2019年8月):实施阶段。

1.立足于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开设具有民族特色的课程。

2.在学校以前开展的苗族文化兴趣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吸取经验,总结教训,继续开展好这方面的活动。

3.在开展的过程中,注意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及时调整并加以改进。

4.创建独具少数民族风格的校园文化,加大宣传力度。

第三阶段(2019年9月——2020年8月):推广、普及阶段。

1.在以往开展的基础上,继续探索行之有效的创设之路。

2.普及民族特色传统文化,使我校成为一所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学校,为地方文化、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3.总结经验,把我校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推向社会,扩大影响,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的氛围。

五、 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开设项目。

1.双语教学

2.苗族芦笙舞  

3.苗族山歌

4.蜡染刺绣

六、开设少数民族文化进校园所需解决的问题

1.师资问题

我校无舞蹈、苗语、苗族山歌等方面的教师。

解决办法:一是在本校抽派一名教师到外进行专门培训,回来后专任少数民族项目的教学?二是继续聘请马琴娟担任双语教师负责活动开展;三是申请双语教师岗位。此是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前提。

2.教材的开发

尝试苗族风情教材编写。

解决办法:成立教材开发、编写领导小组。在学校中抽一些在此方面有爱好且文笔较好的教师,用一定的时间脱离教育教学,专职从事教材的开发编写。抽一部分热爱民族文化的教师组成资料收集小组,下到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进行第一手资料的收集。

3.活动所需经费

聘请双语教师、活动开展、器乐、手工艺材料购置、校园文化布置、培训等都需要一定的经费。

解决办法:一是逐步申请县、市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项目学校,以便有固定的经费投入,二是申请划拨一部分生均公用经费。

对于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在我校是首次进行,没有任何成功经验可借鉴,因此,我们只能逐步探索,在探索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经验,从而进一步改进和调整本方案。

  七、存在的问题

1.教师时间紧,阶段性任务强

开展此项工作,绝大多数时间教师是利用课外时间,教师都是兼职的,教学任务紧,没有多少业余时间投入到深层的收集,整理与节目编排中,不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投入到此项活动之中。不能够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2.老百姓时间紧、能够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都是年纪较大的老人 ,作为老百姓与教师,作息时间是不尽相同的,他们没有多少时间来配合学校开展此项工作。多数老人行动不方便,很多民间文化内容掌握在脑海当中我们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完全收集到手。

3.师资不到位

尽管在教师中,有多数是少数民族,但经岁月的洗礼,都已汉化,对深入了解,研究,传承保护带来很大困难。将民族民间文化引进校园,除了争取市、县民宗局,县委宣传部等部门的支持指导外,对教师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传承和发扬民族民间文化,单靠教师在师范院校学的那点儿知识是不够的,在此活动中,除了将少数教师派出进行专门的短期培训外,最主要的是要走出校门,走进村寨和田间地头向民间艺人学习,对难度较大的要将民间艺人请进校园坐堂授艺,培训教师,这才有助于在校园内开展民族民间文化学习教育活动。

第2篇: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总结范文

在一个价值观多样化的社会中,多种价值观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中处于核心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的价值观就是核心价值观。六中全会《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的提出,无论是对于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还是对于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就会迷失方向。

一、民族地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内涵

文化的产生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文化创造的主体、队形以及一定的文化创造得以进行的手段与环境。学校由特定环境组成一个社会系统,构成了文化创造的主体,学校的职能决定了学校从事文化活动的独特对象,学校的运行机制营造了文化得以产生的独特创造手段和环境。所以说,学校自其成立就孕育着文化并在其发展中实践着文化、积淀着文化、创造着文化。文化是伴随着学校产生、发展的一种客观存在。

民族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集中反映,为人们的思维模式与行为规范提供了多元价值观念下的认同基础,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添加色彩。校园文化是从属于社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它与民族地区的传统核心文化精髓紧密结合,是回顾历史、展现未来的具有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时代号召。由此民族地区校园文化建设是历史与未来的统一、局部和全面的统一、特殊和普遍的统一,是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体系。

校园文化是各民族在特定长期的工作生活习俗中形成的价值观、学习作风、群体意识和行为模式的总和,是一项高度系统化的工程。它具有多侧面、多角度、面向多层次的特点。高校校园文化是民族文化融合与发展的一种集聚文化现象,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延续过程中,涵盖富有校园特色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尤其民族大学承担着传承传统文化核心的任务,对传统文化起着吸纳新鲜营养的贡献。由此,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各民族和谐文化发展,贯彻落实党中央对民族教育方针政策的环节,更加体现民族院校的文化特色。

特色高校建设中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为指导文化建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特色校园文化,结合先进科学的文化思想和积极进取的文化精神,构建和谐校园。民族地区构建和谐校园结合草原文化的核心理念,是人与人的和谐、人与教育资源的和谐、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和谐校园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构建和谐校园离不开民族地区的特殊社会文化环境。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和谐校园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因此建设特色校园必须弘扬校园文化创新精神。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灵魂。创新就要不断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特色创新、提升教学水平和凸显办学特色是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要求。坚持核心价值体系才能锻造出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和特色鲜明的校园精神。

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中为什么弘扬核心价值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外来文化、社会文化变迁的严峻的挑战和冲击。由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也出现了诸多的问题。部分高校对精神文化建设重视不够,校园文化建设组织结构不完善,缺乏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合理规划以及传统文化要素,还有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均衡,片面重视物质文化建设而忽视精神文化建设等,诸多问题的存在也影响了高校校园文化的特色化发展。由此我们应该更加注重特色高校建设中的核心价值体系。

首先,弘扬核心价值是高校特色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路径。各民族的进步发展中文化起到“先行军”的作用。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以先进合理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为支柱。目前,全国高校校园里存在的社会现象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悖的。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合理地引导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高校校园文化在错综复杂的社会文化条件下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有助于广大师生在各种纷繁复杂的文化建设中分清是非,有助于用马克思主义统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并最终形成一个和谐的、特色的、先进的高校校园文化环境。

其次,弘扬核心价值是高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目前的社会文化大变迁给高校思维意识提出新的挑战和新的要求。学生是民族现代化建设的未来,他们的思维意识、价值观念是否正确,直接决定着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繁荣发展,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能否实现。处于新时期的大学生们对知识有一种“如饥似渴”的需求,一些落后文化和思潮借此机会乘虚而入,污染学生的精神世界。这些思想潮流在高校校园的传播和影响,扰乱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干扰了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因此,在新的形势下迫切需要弘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合理引导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再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校园文化建设中培养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接班人的思想保证。当前,民族地区处于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开端时期,经济体制的变革,社会结构的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生活方式和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这一切都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活动带来了空前的影响。在这个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现时期,难免会有部分大学生有疑惑、误解,甚至迷失方向。大学生的这种思想状况折射出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正是党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创建特色文化的重大战略举措的思想保证。

三、民族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中如何弘扬核心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命题的提出,为加强和改进高校特色文化建设提供了鲜明的思想武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在日常工作中始终全面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尊重校园文化的多样性和特色性,坚持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很好地传承传统文化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途径。

首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的核心指导,在高校工作中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导向作用。民族高校各种文化建设,从本质上来说都代表一种意识形态。要正确引导与民族文化相适应的文化建设,有效抵制不良文化在精神领域的阻碍,由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导向作用。

民族地区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全体师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民族教育、民族文化的发展全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带领高校特色文化建设,使广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从而为民族地区建设文化大区奠定基础。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在目前各种思潮激烈冲击的校园环境里,学生能否正确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价值观,不仅取决于高校在思想教育领域中能否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正面对待,而且要确保广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跟随科学社会主义方向。高校教学对学生高度负责,在整个过程中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体现传统文化的核心因素。

再次,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尊重特色多样,在校园中最大限度地宣传核心价值理念。没有纷呈各异的文化存在,就没有特色文化建设的必要。特色校园文化,不仅丰富了校园精神世界,而且也为文化大区建设提供了充足的素材。在高校和谐特色文化建设中,一种文化只要不是反马克思主义,只要是对国家、民族和学校发展有利的,都应允许其存在。社会主义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如果靠压制其他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不但行不通,而且会适得其反。只要我们有足够的度量和勇气,在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各种文化发展的前提下,尊重文化的特色多样性,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第3篇: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总结范文

喀什第二中学新校区概况及墙绘理念的提出

喀什市第二中学新校区坐落于喀什疏勒县。新校区于2011年2月开始进行施工建设,目前已完成一期工程,二期工程和配套设施建设正在进行。依据喀什地委、行署要求,疏勒新校区于2013年9月投入使用。然而因为新校区二期工程还在建设当中,但已于2013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整座校园不论是从地域教学环境上还是从教育教学理念上都带有喀什鲜明地域特色。然而能够更加突出其办学理念的是把新疆内地初中班搬入新校区。

具有地域特色的宣传画能够为校园环境增光添彩,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喀什二中新校区处于完善阶段,将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凝练成绘画语言的形式表现在校园中,会大幅度的提升校园的文化建设面貌。内初班的建入让新校区增添了彩色的活力,表现民族的文化风情艺术,各族师生共同参加到这次合作的队伍中来,增加了少数民族同胞和汉族群众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密切了我们之间的友谊,促进民族之间血肉关系的形成。

表现题材引源

都说,不到喀什不算到新疆,喀什被誉为是南疆的首府,无论是民族传统,还是地域特色,都能真正的代表纯正新疆特色。对于这一方水土的文化教育,教学环境的营造,校园的设施风貌建设自然应该会有它的独特性。将具有极强表现力的刀郎农民画、少数民族绘画艺术引入校园;将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文学艺术作品,如《十二木卡姆》、民族民间故事、民族团结故事凝练成绘画语言将其表现在校园中,这不仅仅是一次校园神圣殿堂的装扮,而更高层次的是一次师生对民族文化的填补,是一次精神的洗礼。

1.刀郎农民画

刀郎农民画那没有羁绊,不加修饰,贴近心灵沟通的一幅幅画作正是新疆的缩影。它用极强的绘画语言激起千层浪,对新疆,对整个中国,乃至世界发出了嘹亮的吼声。如今它作为独立的画种还在孜孜不倦的诠释我们新疆的一切。刀郎农民画做为新疆的缩影引入校园,将为校园增添更多的活力和色彩,让校园更具有地方的人文性。刀郎农民画源于生活的奇特构思,具有真理寓意的绘画理念和校园的教育观念相吻合;刀郎农民画那不拘于物的大胆用色,符合成长中孩子的天性;刀郎农民画与时俱进、长存心意的绘画思索和校园能够相辅相成的链接在一起。刀郎农民画对于校园风貌建设来说是必不可

少的。

2.少数民族绘画艺术,及其它艺术形式

少数民族绘画艺术是少数民族精神的缩影,记录了少数民族的历史与生活,在这些伟大的作品中融入的不仅仅是画家个人的情感,而更多的是少数民族同胞集体精神的皈依。把描绘少数民族的绘画作品引入校园有助于学生对作品、对本民族的近一步了解和认知。

少数民族其它艺术形式如《十二木卡姆》。它是对新疆维吾尔族大型古典音乐套曲的称谓。具有抒情性和叙事性相结合的特点。它在世界各民族的艺术史上独树一帜,堪称一绝。将这样伟大的音乐作品以绘画的形式进行表现,是声与静、听觉与视觉、音乐智能与美术智能、虚拟与空间的多层次转换。可以说进行这样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会对校园的整体文化艺术氛围的营造提供有力的帮助。

3.少数民族民间故事

少数民族民间故事一直受到大家的推广,很多故事都脍炙人口深入人心。世世代代的心口相传,保留下来的作品早已经是精品中的精品,很多作品已经被编辑成册或者演绎成影视作品进行宣传。对于校园环境的营造,墙体绘画的表达它具有很强的切入便宜性。这些故事记录了整个少数民族的历史与文化,通过短小的预言故事说明做人的真谛,揭示人生的真理,具有很强的教化意义。 民族民间故事通俗易懂,把文字凝练成绘画的方式加以表现。在实施的过程中不仅能锻炼师生文学智能向美术智能、文本向图片的转换能力,还能够增加师生对少数民族故事的深入理解。

4.民族团结故事

在喀什民族团结工作的开展是本地区向前发展的保障和前提,而最容易的教育切入口在于学校教育。校园进行对古今民族团结故事以连环画等形式加以表现,对各民族之间都会起到教育的意义,能够为营造团结宁静的校园环境提供支撑点和平台。

墙体绘画设计的实施策略

一个工程的核心在于它的实施策略。工程是否具有新意,是否具有可实施性都在其中。对于具有特色的墙体绘画设计工程,其策略的重要性更强。可谓整个工程成功与否全在于此。

1.对墙体绘画的实施场地进行量体(对场地进行遴选)

在新校区的大面积的建筑中要进行合理的选择,对于适合表现的墙面、栏杆、黑板、围墙、石柱、机电箱等场地进行编辑入册,量体才能够裁衣,为下一部的工作做好充足的准备。

2.对预用大宗题材进行遴选

对表现对象要有一个筛选的过程。选则具有教育意义并且能够和校园环境容纳到一起的内容进行表现,对于整个气氛的营造起到一个奠基作用。在前文中提到,表现内容大致源于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源于已呈现出的绘画艺术植入校园相应的表现模块,另一方面把文学艺术进行绘画语言的总结进行绘画形式的表现。将已呈现出的美术作品切入其中,要选择具有代表性,能够被大家接受的作品。绘画作品的构图形式、色调、涵义、内在情感要与校园相对应的板块相吻合;对于文学艺术形式的作品来说,要选择易于绘画表达,情节简短寓意深刻的内容。很多文学艺术在生活中都被大家所熟知,那么在进行选择的时候还应该格外注意能够和群众产生强烈共鸣且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作品。这样的作品已经具有了很强的影响力,和说服性。对这样的作品进行表现会对所要达到的目标事半功倍。

3.对相关文学作品进行绘画草稿创作

这个环节是针对已进行遴选的文学作品而言,其目的性在于对墙绘的成功表现打下扎实的基础。这个过程兼并创新与技能。对文学作品而言是从文字转变成图像的一个过程,对创作者来说却是从文学智能向绘画智能的一个转变。所以出现一幅好的草稿作品需要具有较丰厚的文学素养还要具有较熟练的绘画技巧。校园人才辈出,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4.制定实施方案细则

这部分内容对实施过程起到很强的导向作用,制定可行的实施方案就像船有了驶向的铎,马有了征程的铁掌一样重要。对已选择的绘画作品或者创作好的草稿作品进行谋篇布局,布局要着重考虑画面与环境的协调性,以及环境气氛营造的目的。使之达到万物归一的更高装饰层次。

5.对表现工具以及表现方式进行选择

墙绘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采用纯手绘的方式进行,这样表现出的形象比较生动,有看点。手绘的方式多采用丙烯颜料进行塑造,丙烯有易干、防水、颜色纯正、覆盖力强等有点。纯手工的塑造方式适合于表现面积较小且专业性较强的画面场景。对于跨幅较大的场景可以采用制造模板,以喷绘的方式进行。这样出现的效果具有很强的可视性,视觉冲击力很强。对于表现媒介的选择要就具体情况而言,成功的选择表现媒介是设计成功的有力保障。

6.进行有规划的施工

在前面的工作都紧锣密鼓进行完毕时,就开始正式的进入到施工环节,在这一部分对财力、物力、人力要进行合理的划分。在施工的每一部分都应该设定相应的指导人员对施工的整体大方向进行把控。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责,设计的成功也就指日可待了。

校园墙体绘画设计的实施意义

校园墙体绘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对于新疆喀什地区的校园文化建设有其极强的特殊性。对于校园墙体绘画来说,它的实际意义远远大于对校园的美化与装饰作用,从某些方面来讲它具有了促进民族团结,歌颂民族文化,凝练民族精神等多方面深层次的教化意义。

(1)从基本的表层含义来讲,校园墙体绘画设计具有装饰美化作用。俗语这样说:“人靠衣服,马靠鞍。”从其视觉的角度来讲,在校园建筑以及校园设施上进行绘画装饰,能够赋予它们更多的活力与色彩。使整个校园的建设装饰主题更加凝练整体。成为营造教学环境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2)为学校的教学理念和校园环境之间搭设桥梁。一座校园达到教学理念和环境紧密结合的一个高度。需要校园文化为其搭建起桥梁,而这一桥梁的搭建,校园墙体绘画设计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校园墙体绘画以它的渲染力能够使校园环境和校园精神文明结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创建一个更好的教学环境。

(3)有助于民汉之间、学科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少数民族师生与汉族师生之间充当了互补关系,在操作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工程中会频繁出现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将文学作品进行绘画表现需要文学智能与美术智能的转换。达到文字到图像,理想与现实的统一,需要文学智能强项的教师与美术智能强项的教师进行深度的交流与合作。在实施的过程中会出现多种智能交叉运用,那就要求不同人才之间的互助进行。要使工程的顺利完成需要师生之间的合作,教师是指导的核心,学生则是实施操作的主力军,只有进行交流才能碰撞出更美妙的火花。而这样频繁的交流与合作则会促进民汉之间、师生之间、学科之间的密切与团结。

(4)墙体彩绘的主题和内容助于少数民族精神文化的传播。在墙体彩绘的主题上多采用少数民族之中的艺术形式加以绘画表现,这样对少数民族的文化具有了一个宣传和传承的促进作用。提炼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精髓,从侧面来讲促使了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之间的交流。激发各少数民族对自身民族的认同感,助于校园的和谐与健康。

小结

对于喀什二中的墙体绘画设计来说,它是民汉之间、师生之间、学科之间交叉搭建桥梁的结晶,每一分创新,每一分呈现都是民族间的融合、师生间的配合构建而成。其意义的重要性不言而知。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环境不能够只停留在宣传教育的过程中,进行实践操作是其有效的途径。墙体绘画设计工程的实施为民族团结、文化艺术教育的实践提供了良好的机会。这项工程一举双得,不仅美化了校园,还对其内在的子功能进行了无限的延展。

(第一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

第二作者单位:喀什市第二中学)

第4篇: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总结范文

一、健全制度,保障落实

1.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我校成立了青少年民族文化培训工程领导小组,并构建了“校长主管、副校长分管、教导处、德育室协助,艺教总辅导员、音、体、美组长、艺体教师等具体落实”的管理格局,为全面落实开展各项工作提供了制度的保障。

2.注重规划,有序推进。学校将“校园京韵”作为校特色项目之一,有明确的年度发展目标和达成标识。每年年初,结合学校实际和上级会议精神认真制定艺术教育工作计划,到了年底,组织艺教老师一起认真完成工作总结,及时反馈“校园京韵”取得的成效与不足。

3.改善设施,落实经费。学校首先从硬件上保证民族文化培训工程的顺利进行,并保证民族文化专项经费专款专用、逐年提高。结合历年的各次比赛和演出,学校及时聘请了有关专家进行排练和指导,出资购买和租赁京剧演出服装和道具,为工作的推进提供了有效保障。

二、优化师资,完善常规

我校注重整合校内、外师资力量,并以绩效考核制度确保“校园京韵”项目的有效实施。

1.落实校内指导教师。学校聘任具有责任心和一定京剧教学经验的音乐教研组长谢伏玲老师作为校内指导教师,具体负责学校民族文化培训工作的开展。

2.外聘专家指导教师。学校与上海京剧院有着长期的合作关系。分别先后聘请京剧院的陆湘雯、梁翊华等数位专业老师每周2次到学校对校京剧社团进行“京剧唱段”和“京剧身段”的指导。这些老师都是国家一级、二级演员,唱、念、做、打,行神俱佳,各有擅长。专家的引领,让学生们得到了专业的指导和训练。

3.建立评估激励机制。学校建立了艺术教育评估、表彰和激励机制。在《绿地小学教职工绩效考核方案》中,对于艺教教师开展民族文化兴趣小组辅导工作等都纳入到月考核,把民族文化培训工程中取得的实绩作为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激发了艺教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整合资源,推进工作

学校充分挖掘、整合学科资源,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点和面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唱京歌、演京戏、学京操、画脸谱等活动,扎实推进,创设了浓郁的校园京韵氛围。

1.在基础型课程中普及。我校以音乐、美术、体育学科为切入口,体现学生参与率100%。在音乐(唱游)课中有效落实“京剧进课堂”相关曲目,要求每位学生都能唱相关的京剧和京歌。在美术课中,要求教师每学期进行京剧知识的渗透,并开展京剧脸谱的绘画、剪纸、泥塑等活动。体育课中,学习“京韵操”是每个绿小学生的必修课。

通过全校学生人人唱京歌、演京戏、学京操、画京剧脸谱等活动,最大程度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在课堂中叩开京剧艺术的大门。

2.在拓展型课程中提高。学校组建校级京剧社团――“绿韵京剧社团”。在二至五年级内选拔具有嗓音条件与身段条件的优秀学生参与,聘任上海京剧院的专业教师来校指导。各次培训活动定时间、定地点、定培训内容,保证了社团各项训练的正常开展。

此外,学校以校园艺术节、少先队主题活动等为载体,开展绘画、小报、京剧才艺展示、主题班队活动、黑板报、校园广播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探究了解京剧知识,弘扬了民族文化精神。

3.在耳濡目染中陶冶情操。学校注重民族文化环境的渲染。校门口的橱窗内,设置了“魅力京韵”版面;各楼层墙面分别布置了“京剧知识介绍、京剧名人介绍、学生京剧脸谱作品、各次展演照片”,各项举措有效地创设了“京韵”校园文化,让学生们能够受到耳濡目染的教育。

4.在搭建平台中收获硕果。为了让学生不断锤炼技能,提升水平,我们积极组织京剧社团学生参与社区共建单位、街道、教育局、市级天天演等重大活动,并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的比赛活动。在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师生的不懈努力下,学校民族文化培训工程取得了累累硕果,有效的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京歌声声,京韵悠扬!绿小的每一个角落都在散发出生命的气息,绿小的每一个学子都感受到了优秀民族文化的伟大力量。校园“京韵”,为学校艺术教育的有效推进锦上添花!“校园京韵”,成就了绿小娃娃的民族梦!

第5篇: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总结范文

一、社会主义大学校园文化的主要特征

高校校园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通过历届师生员工的传承与创造,为大学所积累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它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中所创造和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是人类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说校园文化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文化,主要指校园建筑、教学、办公和科研设施、生活服务设施,以及与高校相关的校园环境等。它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整个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二是精神文化,它包括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总的来说,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存在的价值意义,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不同的校园文化使各个大学拥有不同的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校园文化更具有自己的特征。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文化的人类共同性

“文化是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取得成果的总和”。 [1](P6)无论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都是对前人成果的坚持、批判、吸收和继承。文化为全人类所创造又为全人类所享有。因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大学校园文化仍具有人类的共同性。

2、文化的时代性

任何文化都是在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产生的,因而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文化。原始人创造文字,驯养、繁殖动物、种植植物,创造了原始文化;蒸汽机的发明,产业革命的完成推动人类进入近代文化历史阶段;马克思主义的闻世开创了无产阶级劳动人民文化的新纪元。总之,文化发展的基本趋势是随时代的前进而进步。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校园文化更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3、文化的民族性

文化按其产生与存在而言,原本都是民族的。斯大林指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2](P64)中华民族是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的共同体。正是共同的文化使56个民族统一为一个民族——中华民族。为此,民族性是社会主义大学校园文化的又一重要特征。

4、文化的阶级性

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在无阶级社会里,文化活动的创造总是群体性的。因此,反映这些群体活动的人类文化带有该群体的共同特征。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很多重要的文化现象,不同程度的带有阶级色彩。如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教育和科技文化成果变成了资产阶级的剥削工具和专制品,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们的文化是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社会主义一切文化成果为全体人民所共享,这是社会主义校园文化与私有制条件下的校园文化相区别的显著标志。

二、社会主义制度下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功能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建设乃至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事业具有重要功能。

1、大学校园文化具有导向功能

大学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把全校师生员工引导到学校确定的目标上来。具体来说,在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高校应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将所有的教职员工的事业心和成功欲转化为具体的奋斗目标、人生追求、信条和行为准则。形成广大师生员工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共同为学校建设事业而辛勤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奋斗。学校倡导什么、鼓励什么、师生员工的注意力必然就会集中到什么方面。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精神的体现,具有强大的感召力,能吸引师生员工结合自己的岗位职责,把实现奋斗目标作为自己的自觉行动。

2、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凝聚功能

校园文化所包含的全体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行为规范等群体意识,就像一种精神粘合剂,可以使师生员工产生归属感,增强凝聚力。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成员之间主体地位平等。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和社会成员的个人利益根本上一致。为此,校园文化的凝聚功能不仅来于校内也来于校外,具体体现在校园文化精神上。校园文化精神是学校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和认同的价值观念,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灵魂,一旦形成,它对大学师生员工具有无形的不可低估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它能使全体成员团结一致,关心学校建设和发展,进而立足本职,做好工作,形成一种心理需求,从而增强学校成员的凝聚力和荣誉感。

3、大学校园文化具有激励功能

校园文化是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在学校建设中,它是最能体现学校风格和特征的意识形态

[1] [2] [3] [4] 

。它反映着师生员工的共同心声,一幅好的校训,一首好的校歌,就会营造一片校园文化的氛围,一次健康有益的大型活动,往往会使师生员工终生难忘,良好的文化氛围能产生一种激励作用,从而使学校产生精神振奋、朝气蓬勃、开拓进取的良好风气,对学校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具有约束功能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学校文化依据党的基本理论和宪法、法律的规定,结合学校的具体实际,形成校纪、校规、校风、校训以及各项制度等,是师生员工的行为规范。它表现为一定的纪律性和规范性,它赞扬什么、反对什么、规定大家怎么做,如何做,要求大家沿着规定的目标前进。凡是符合校园文化建设规范的行为,必将得到肯定和鼓励,而违背校园文化建设规范的行为,则会受到人们的谴责。校园文化对每位成员都具有约束力,规范着每个人的行为。

、大学校园文化具有辅射功能

校园文化塑造着学校的形象,反映着学校的个性特征,也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重要标志。校园文化一旦形成,便会成为一种能够不可忽视和不可抗拒的力量。对学校建设和发展将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力会辅射到整个社会。例如: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对一个学生来说,通过学校的招生广告开始就会对他的人生产生影响,入校后加之学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感染和熏陶,直到他毕业走向社会都会念念不忘。一些学校实施学、产、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送科技到农村,送科技到工厂,请专家到学校。学校和企业联姻,在这种办学模式下,学生、教师和社会接触的范围日益扩大,校园文化的辅射功能日益凸显。

三、科学发展观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提出了推进理论创新的要求。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党的理论不断创新的成果。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是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建设和改革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科学发展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指针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文化,主要表现在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方向和办学行为,作为社会主义的高校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这是高校办学的灵魂,关系着高校的发展。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么发展的重大问题,创造性的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也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即尊重办学规律,坚持高校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自觉做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持以大学生为本,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社会主义祖国培育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优秀人才。这是我国校园文化建设的指针,必须长期坚持。 、科学发展观是制定校园文化建设各项制度的依据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更新观念,培育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具有时代意义的创新精神,创造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追求。就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而制定规章制度的依据就是科学发展观,只有尊重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制定的制度才会民主、科学、规范,使各项制度服务于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科学发展观是促进校园文化功能发挥的保证

校园文化建设涉及到高校建设的各个部门和各个方面,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功能的发挥,科学发展观是重要的保证。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相统一,强调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因此,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就能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就能保证制定正确的规章制度;就能保证各项规章制度的实施;就能保证在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协调有序的工作机制,保证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若干措施

、坚持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

第6篇: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校园文化 功能 举措 

 

一、社会主义大学校园文化的主要特征 

高校校园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通过历届师生员工的传承与创造,为大学所积累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它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中所创造和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是人类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说校园文化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文化,主要指校园建筑、教学、办公和科研设施、生活服务设施,以及与高校相关的校园环境等。它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整个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二是精神文化,它包括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总的来说,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存在的价值意义,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不同的校园文化使各个大学拥有不同的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校园文化更具有自己的特征。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文化的人类共同性 

“文化是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取得成果的总和”。 [1](p6)无论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都是对前人成果的坚持、批判、吸收和继承。文化为全人类所创造又为全人类所享有。因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大学校园文化仍具有人类的共同性。 

2、文化的时代性 

任何文化都是在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产生的,因而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文化。原始人创造文字,驯养、繁殖动物、种植植物,创造了原始文化;蒸汽机的发明,产业革命的完成推动人类进入近代文化历史阶段;马克思主义的闻世开创了无产阶级劳动人民文化的新纪元。总之,文化发展的基本趋势是随时代的前进而进步。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校园文化更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3、文化的民族性 

文化按其产生与存在而言,原本都是民族的。斯大林指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2](p64)中华民族是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的共同体。正是共同的文化使56个民族统一为一个民族——中华民族。为此,民族性是社会主义大学校园文化的又一重要特征。 

4、文化的阶级性 

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在无阶级社会里,文化活动的创造总是群体性的。因此,反映这些群体活动的人类文化带有该群体的共同特征。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很多重要的文化现象,不同程度的带有阶级色彩。如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教育和科技文化成果变成了资产阶级的剥削工具和专制品,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们的文化是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社会主义一切文化成果为全体人民所共享,这是社会主义校园文化与私有制条件下的校园文化相区别的显著标志。 

 

二、社会主义制度下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功能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建设乃至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事业具有重要功能。 

1、大学校园文化具有导向功能 

大学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把全校师生员工引导到学校确定的目标上来。具体来说,在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高校应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将所有的教职员工的事业心和成功欲转化为具体的奋斗目标、人生追求、信条和行为准则。形成广大师生员工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共同为学校建设事业而辛勤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奋斗。学校倡导什么、鼓励什么、师生员工的注意力必然就会集中到什么方面。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精神的体现,具有强大的感召力,能吸引师生员工结合自己的岗位职责,把实现奋斗目标作为自己的自觉行动。 

2、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凝聚功能 

校园文化所包含的全体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行为规范等群体意识,就像一种精神粘合剂,可以使师生员工产生归属感,增强凝聚力。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成员之间主体地位平等。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和社会成员的个人利益根本上一致。为此,校园文化的凝聚功能不仅来于校内也来于校外,具体体现在校园文化精神上。校园文化精神是学校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和认同的价值观念,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灵魂,一旦形

成,它对大学师生员工具有无形的不可低估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它能使全体成员团结一致,关心学校建设和发展,进而立足本职,做好工作,形成一种心理需求,从而增强学校成员的凝聚力和荣誉感。 

3、大学校园文化具有激励功能 

校园文化是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在学校建设中,它是最能体现学校风格和特征的意识形态。它反映着师生员工的共同心声,一幅好的校训,一首好的校歌,就会营造一片校园文化的氛围,一次健康有益的大型活动,往往会使师生员工终生难忘,良好的文化氛围能产生一种激励作用,从而使学校产生精神振奋、朝气蓬勃、开拓进取的良好风气,对学校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 

4、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具有约束功能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学校文化依据党的基本理论和宪法、法律的规定,结合学校的具体实际,形成校纪、校规、校风、校训以及各项制度等,是师生员工的行为规范。它表现为一定的纪律性和规范性,它赞扬什么、反对什么、规定大家怎么做,如何做,要求大家沿着规定的目标前进。凡是符合校园文化建设规范的行为,必将得到肯定和鼓励,而违背校园文化建设规范的行为,则会受到人们的谴责。校园文化对每位成员都具有约束力,规范着每个人的行为。 

5、大学校园文化具有辅射功能 

校园文化塑造着学校的形象,反映着学校的个性特征,也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重要标志。校园文化一旦形成,便会成为一种能够不可忽视和不可抗拒的力量。对学校建设和发展将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力会辅射到整个社会。例如: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对一个学生来说,通过学校的招生广告开始就会对他的人生产生影响,入校后加之学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感染和熏陶,直到他毕业走向社会都会念念不忘。一些学校实施学、产、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送科技到农村,送科技到工厂,请专家到学校。学校和企业联姻,在这种办学模式下,学生、教师和社会接触的范围日益扩大,校园文化的辅射功能日益凸显。 

 

三、科学发展观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1、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提出了推进理论创新的要求。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党的理论不断创新的成果。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是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建设和改革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2、科学发展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指针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文化,主要表现在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方向和办学行为,作为社会主义的高校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这是高校办学的灵魂,关系着高校的发展。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么发展的重大问题,创造性的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也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即尊重办学规律,坚持高校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自觉做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持以大学生为本,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社会主义祖国培育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优秀人才。这是我国校园文化建设的指针,必须长期坚持。

    3、科学发展观是制定校园文化建设各项制度的依据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更新观念,培育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具有时代意义的创新精神,创造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追求。就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而制定规章制度的依据就是科学发展观,只有尊重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制定的制度才会民主、科学、规范,使各项制度服务于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4、科学发展观是促进校园文化功能发挥的保证 

校园文化建设涉及到高校建设的各个部门和各个方面,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功能的发挥,科学发展观是重要的保证。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相统一,强调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因此,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就能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就能保证制定正确的规章制度;就能保证各项规章制度的实施;就能保证在制度的实施过

程中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协调有序的工作机制,保证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若干措施 

1、坚持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问题是建立健全以党委为核心的党政工团协调配合的领导机制。做到这一点,一是各级领导要从思想和行动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和根本指针,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二是把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列入议事日程,认真研究,科学安排,全面落实。三是坚持以教职员工为本,不断提高合作意识和服务意识。四是坚持学习加强理论修养和品格行为修养,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能力,并经常反思和探究实现领导作风好转的有效途径,保证从源头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2、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服务意识 

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校园文化建设从根本上说就是教职员工的建设,关键是提高教职员工的素质和能力。以实现教职员工的发展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中就要更加自觉地坚持从教职员工的实际出发,从国家和学校建设的全局出发,把服务于教职员工作为首要任务。从而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不断提高教职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使广大教职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荣辱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校园文化的建设者,推进校园文化不断向前发展。 

3、坚持统筹兼顾,使校园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中,一是要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克服形式主义、本本主义和主观主义作风,始终注意统筹兼顾、协调有序、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党的基本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要求。进入新世纪以来,受全球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的影响,文化的发展呈现出一体多元,和而不同,相异相生的格局。这种格局对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发展。这里一方面,要积极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导向,以培养中华民族精神为要求,构建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把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学校上下一致的共同理想和价值追求,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秉承中华优秀文化理念:为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提供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要努力实现多元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和谐。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构建以优秀文化为主流特征的文化氛围。 

4、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管理机制 

制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是为了达到无意境界而采取的一种有意识的手段,是为了保证学校各项工作有章、有序、有效开展的手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首先离不开制度的强化,而后用情景来内化。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大多数人的思想文化意识水平还不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条件下,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这些制度涉及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如,党委工作制度、行政指挥决策制度、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教务教学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组织人事制度、后勤保障制度、安全保卫制度等,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建立健全这些制度的关键是:一是保证制度的严肃性,即和国家的宪法和法律相一致。二是保证制度的科学性,根据学校建设的具体情况,符合学校的办学规律。三是保证制度的制订程序性,从教职员工中来到教职员工中去。四是保证制度的实效性,各项制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满足广大教职员工的需要,制度拥有了群众,就会使制度内化为现实。 

5、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文化创新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关键在于理论和行动上的开拓创新。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它要求我们一方面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不畏艰险的勇气,另一方面,必须具备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实践所需的理论功底、知识水平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一定要立足于学校的现实条件,注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协调一致。这是因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高校的校园文化已与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及其相适应的社会主导文化相适应,同时,时代的发展和前进,高校自身又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校园文化建设从内容和形式上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就必须进行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动力,也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永葆先进性的源泉。校园文化建设物质方面的创新就要注意在财力允许的基础上,注重环境的全方位优化、干净整洁、设

备仪器及教学设施的不断更新,以增强学校外在的感召力。在精神文化方面,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3]。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丰富和发展以社会主义、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大学文化内容,使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发挥出独特的功能。 

 

参考文献: 

[1] 祝西莹,徐淑霞.中西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2005. 

[2] 斯大林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第7篇: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总结范文

>> 黔东南自治州民族区域经济发展之我见 贵州黔东南自治州节庆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超前谋划 狠抓落实 黔东南自治州交通建设取得新突破 黔东南自治州香禾水稻品种区域试验 让民族文化进校园 民族传统体育走进校园及开展现状调查研究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普九”现状、成因及对策分析 民族地区民族文化进校园对策研究 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探索与实践 民族文化进校园特色发展育新人 谈贵州民族文化进校园 振兴民族文化与“京剧进校园”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出生性别比失调问题研究 迪庆藏族自治州玛咖种植现状调查研究 促进民族文化进校园、进专业、进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农村扶贫开发新途径、新方法研究 做民族文化进校园工程植民族精神于学生心中 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房屋建筑为例 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教育人类学考查 贵州黎平县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黔东南自治州民族文化进校园现状调查研究 黔东南自治州民族文化进校园现状调查研究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项目基金】本课题由贵州省民委、贵州师范大学民族地理研究专项资金资助 【摘要】本文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东南州”)为视角,运用文献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田野调查法对黔东南州民族文化进校园进行现状调查研究,通过对认识和态度、开展内容和形式、教材、师资等方面进行分析,针对黔东南州民族文化进校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希望能推动民族文化进校园的进一步发展,使得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关键词】民族文化校园传承保护黔东南州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民族民间文化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许多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正在濒临消失或失传,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民间文化” 日益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为了有效地挖掘、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2002年8月,贵州省教育厅和贵州省民委联合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实施意见》,把民族民间文化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既使民族文化得到了保护和传承,又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对黔东南民族文化进校园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黔东南州民族教育的发展,对其他地区民族教育也起到一个很好的借鉴作用。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选定贵州省黔东南州作为研究区域,民族文化进校园为研究对象,重点选取了州内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具有典型代表的八个县市为调查点,这八个县市分别是凯里市,以苗族文化为代表的台江县、雷山县、丹寨县、黄平县,以侗族文化为代表的黎平县、从江县、榕江县。这八个县市的民宗局和教育局为必定调查部门,学校则由于数量过多,选取了近30所学校的相关领导或教师进行了访谈,并对其中16所学校的300名教师和8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这16所学校按类别可划分为:小学4所,初中5所,高中3所,职校4所;按所在地区级别划分为:县城8所,乡镇8所[]。调查内容包括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内容、形式、做法、具体过程、成效、存在问题、发展建议等方面。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查阅大量民族文化类文献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田野调查法:深入到黔东南州各级各类学校及教育局、民研所调查了解具体实施情况。

3.访谈法:与学校校长、老师、学生进行交流,全方位了解实施状况。

4.问卷调查法:本次调查教师问卷发出300份,收回263份,回收率达87.7%,其中有效问卷247份,有效率为82.3%;学生问卷发出800份,回收796份,回收率达99.5%,有效问卷792份,有效率为99%。这16所学校里面各级各类学校都有所涉及,调查更加具有真实性和代表性。

三、黔东南州“民族文化进校园”开展现状

(一)态度和认识表1

教师对“民族文化进校园”的赞同度从表1可以看出,非常赞同与较赞同的占了82.2%,大部分教师还是比较赞同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这对活动的开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直接影响到教师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表2

学生对“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态度 从表2可以看出84.2%的学生对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是持支持的态度,这与访谈调查的结果一致。学生的态度会影响到活动的顺利开始和教学效果。

(二)开展内容表3

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内容比例

从表3可以看出,黔东南州实施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主要体现在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民族工艺、民族体育等方面。民族音乐主要以苗族飞歌、侗族大歌、黔东南原生态歌曲为主;民族舞蹈主要把反排木鼓舞、芦笙舞、锦鸡舞、板凳舞等引入课堂;民族工艺主要以民间工艺美术、绘画、刺绣、蜡染为主;民族体育主要以摔跤、抢花炮、高脚竞速、押枷、独竹漂、射驽为主。

(三)开展形式

黔东南州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形式多种多样,通过访谈调查发现开展的形式主要有:

1、将民族文化融入到平常的音体美课程当中,州教育局明确要求民族音乐、民族舞蹈的课时要占到音乐学科内容的20%,将民族体育纳入到体育学科的重要内容,综合实践课的教学内容则以民族工艺为主。

2、课余时间开设民族文化兴趣小组和组建学校文艺队,教师会进行统一的指导。

3、各学校每班每周开设一到两节民族文化地方课程,介绍当地少数民族的节日、风俗、历史等。

4、学校或各级部门组织一些活动或比赛进行民族文化学习成果的汇报和展演。

5、针对乡村小学低年级学生开展双语教学,利用母语(少数民族语言)对汉字注音释意。

6、开设民族文化传承班或艺术班,招收的几乎都是少数民族学生。凯里学院从2007年开始办五年制少数民族民间传承艺术班,招收本州初中毕业的少数民族学生入学。

(四)教材情况

黔东南州民族文化进校园使用的教材有5种,省编教材、州编教材、县编教材、校编教材及教师自编教材。在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中发现,黔东南州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有材的学校还是占少数。问卷调查的247名教师中,关于本校是否发放有民族文化教材,其中50.2%的教师选择没有,仅有27.5%的教师选择有发放材。大多数学校还是主要依靠教师自己去找相关内容来上课,用教案来教学,而且在那些有教材的学校中也只是部分学生有教材,这与各县和学校的经费有密切联系。问卷调查的792名学生中,有80%的学生选择希望学校给他们发放统一的民族文化教材或读本,但由于受经费的制约,黔东南州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困难重重。

(五)师资情况

关于师资情况,笔者将从师资来源、培训情况、教学任务这三方面进行探讨。

师资来源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由本校爱好民族文化,并有相应专长的教师专职或兼职负责这项工作,其中以兼职的居多;二是聘请歌师、乐师等民间艺人到校任教。三是聘请民族、文化、旅游等部门的专业人员到中小学讲学授课,以弥补学校教师不足。通过调查总体来看,各学校上课主要还是靠爱好民族文化的少数民族老师来兼任,可以说师资还存在缺口,师资队伍不健全。

培训情况方面,各级相关部门虽然都有开展过师资培训,但培训次数少、人数少、时间短,大部分教师都是靠自学和请教他人来不断完善自己,教师专业性有待提高。

教学任务方面,很多教师都是兼职负责民族文化进校园,他们本身还要负责其他课程的教学或学校其他工作,教学任务十分繁重,无法有更多精力来负责民族文化工作。

四、黔东南州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存在的问题

(一)物质基础不足

黔东南州各县市由于经费困难,导致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没有资金聘请民间艺人到校教学;教师工资低难以留住优秀人才,师资队伍不健全;缺乏乐器、教材、服装等基本教学资源;学校活动开展次数少、水平低、规模小,很多活动只能流于形式,无法让学生学到真正的民族民间文化。由此可见,物质基础不足使得民族文化传承受到限制,开办难度增大。

第8篇: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总结范文

壮族三月三活动工作方案1根据《x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xx市xxx年壮族三月三活动工作方案的通知》(x政办〔xxx〕x号),为开展好xxx年壮族三月三活动,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活动,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活跃节日气氛,打造xx壮族三月三文化品牌,提高xx县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我县各民族间的团结和谐,制定壮族三月三活动工作方案如下:

一、活动主题

弘扬民族文化,展示xx风采。

二、活动时间

xxx年4月1至30日。

三、重点活动安排

(一)组织开展壮族三月三宣传活动。

加强宣传,营造浓厚节日氛围。县宣传部门要组织协调各级媒体、网站对我县壮族三月三活动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宣传报道,扩大社会影响。在全县营造出喜庆、欢乐、祥和、幸福、团圆、红火的节日氛围。让各族群众共同分享节日盛宴,进一步提高xx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牵头协调部门:县委宣传部

配合部门:县各相关部门、各乡镇人民政府

(二)组织壮族三月三进校园活动。

1.充分利用多种宣传载体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引导、鼓励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充分利用校园黑板报、宣传展板、宣传海报、宣传标语、电子屏、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等多种媒介和平台大力宣传壮族传统文化和民族风俗,以其为切入点,以点带面,让广大师生了解民族的传统文化,增进民族感情,为共同缔造伟大祖国做出贡献。

2.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开展主题教育。全县学校结合思品、科学、语文、艺术等学科课程以及利用主题班会课,强化民族常识教育。让学生了解壮族的构成,地域分布特点,及其在民族艺术、发展等方面的特色和成就,同时也深入了解各民族对祖国大家庭发展所做的巨大贡献,让民族教育走进课堂。

牵头协调部门:县教育局

配合部门:县各相关部门、各中小学校

(三)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

1.举行xx县xxx年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启动仪式。

2.召开一次全县民族、宗教代表人士座谈会,做好沟通协调和联谊工作。

3.配合xx市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讲活动。

4.大力宣传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宣扬我县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跟踪报道各地、各单位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情况。

县民族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要在壮族三月三节日期间统一开展以下活动:

(1)制作悬挂一批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标语横幅。

(2)制作、更新一批民族团结宣传专栏板报。

(3)结合各部门实际,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办一批好事实事。

牵头协调部门:县民族宗教局

配合部门: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民族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

(四)组织举办xxxxx市壮族三月三民族文化体验节。

与xx市民宗委联合在xx县凤山镇对河村塘进屯融江河边及蚂拐洲上举办xxxxx市壮族三月三民族文化体验节,通过开幕式文艺演出、民族体育体验,民俗文化抬阁巡游、传统美食展示、民族团结摄影展等多种形式,让群众感受到浓郁的民族风情,营造各族群众民族团结、共享中国梦的热烈氛围,丰富少数民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各族群众过一个欢乐祥和的传统壮族三月三民族节日。

牵头协调部门:县民族宗教局

配合部门:县各有关部门、凤山镇人民政府

(五)组织壮族三月三民族文化体育活动。

组织举办巧手绘出三月三少儿绘画比赛及展示活动、龙舟赛、拔河赛及三人板鞋、背篓绣球、高杆绣球、竹竿舞等民族传统体育体验活动。

牵头协调部门:县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电局

配合部门:县各有关单位

(六)组织壮族三月三山歌会及农村文艺演出。

由各乡镇自行组织形式多样的壮族三月三壮欢赛、山歌会、歌圩节及农民文艺演出等民族文化活动。

牵头协调:各乡镇

配合部门:县各有关单位

四、活动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乡镇、各部门要按照政府主导、社会主办、群众主体、文化主流的原则开展好各项活动,要加强对壮族三月三活动的组织领导,认真策划,统筹安排,结合当地特点和群众需要,精心组织开展活动。

(二)明确责任,周密部署。各有关部门要从大局出发,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互相支持,加强协作,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各牵头协调部门和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围绕活动内容,研究制定有关活动实施方案(含活动项目表)。

(三)做好防范,确保活动安全有序。各乡镇、各有关单位要切实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要针对壮族三月三活动情况,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制定具体应急措施,认真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做到计划周密,工作细致,防患于未然,确保壮族三月三活动安全有序顺利开展。

(四)严格遵守八项规定,确保节日风清气正。各乡镇、各部门要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自治区及我县有关规定精神,节俭办节,防止出现违规违纪的现象。

(五)及时总结,做好汇报。活动结束后,各乡镇、各部门要从活动安排、实际情况、新闻宣传、社会效果、成绩经验、存在问题及工作建议等方面进行认真总结,形成书面材料,于xxx年4月28日前报送县民族宗教局汇总后报县人民政府

壮族三月三活动工作方案2一、活动主题

欢度壮族三月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二、活动地点:学校、家庭及其他三月三活动场所

三、活动时间:xxx年4月5日至11日

四、活动参与人员:学校师生

五、活动内容

(一)学习壮族习俗。

1、宣传三月三:利用每周例会、校园广播、班团队会等形式,宣讲壮族三月三民族传统节日等民族文化。地点:校内。

2、①学生跳起壮族竹竿舞:竹竿对打千年响,和谐步伐万年光,大家团结手拉手,同学情谊百年长。②板鞋比赛。

时间:4月5日、6日每天下午17:00 地点:xx三中校园运动场上

3.学习观摩壮族山歌:当年三姐把歌传,唱歌出名成歌仙;山歌好比春江水,至今流了千万年。 建议学校的师生参加xx乡第四届三月三文化艺术节,学习观摩壮族山歌。

时间:4月9日上午10:30 地点:xx乡民族文化体育广场

4. 糯香三月三:壮族三月三有家家户户蒸制五色糯米饭的习俗。建议学校的师生回家向家里的老人学习户蒸制五色糯米饭的方法。 时间:三月三假期当中 地点:在学生各自的家庭中。

(二)记忆三月三。通过专家研讨对话三月三和文字、图片、实物及绣球、壮锦、香包、五色糯米饭等传承人展现三月三的历史传统、风情习俗。

(三)参与三月三的活动:建议学校的师生积极参与壮族三月三有关的民俗活动,例如文艺汇演、舞群狮表演、农家体验、少数民族文化交流等。在活动当中做活动的组织者或者志愿者。

六、活动的要求

第9篇: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总结范文

摘要: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传承民族文化,构建和谐校园,加强民族团结,才能共同构建起一所真正和谐的校园,校园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生活在彝族聚居地,有着深厚的本民族文化底蕴,把本民族文化融合进教学之中是对本民族文化很好地传承和弘扬。

关键词:校园文化 民族文化 团结教育

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学校传统、校风校貌的综合体现。它除了其物质层面的东西以外,最主要的就是其精神内涵。只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借此,我校将民族文化引入校园,作为我校校园文化的主流文化。倡导校园文化建设应服务于构建和谐校园的大局。让民族文化进校园,师生共同研究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价值。

民族文化建设进校园

一、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文化是一片土壤,学校一旦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它的每一个成员就会从这片土壤中吮吸营养,健康成长。构建和谐校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归根到底是建设民族精神。、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进一步要求中小学要把学习民族文化,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来完成。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深刻的体现。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历史遗产,从根本上规定着民族文化的内涵和特性。所以建设和谐校园,离不开民族文化教育。

二、加强民族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在经济腾飞的现代社会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意识薄弱,缺乏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强化小学生的民族思想意识。在接受民族文化教育的过程中,能让广大学生在民族文化的教育环境中受到感染,进一步接受优秀民族文化的熏陶,感受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激发和弘扬民族文化的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在接受民族文化教育过程中,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也是我校民族文化进校园的主要目的。将民族文化引进校园,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构建和谐校园,更能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百花齐放、格调高雅、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以此健全学生高尚的人格,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接受民族文化教育过程中,以弘扬民族文化、倡导廉政文化、构建和谐校园为主旋律,体现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用艺术的形式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培养青少年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民族文化进校园,既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鲜明的民族特色;又努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更能有效构建和谐校园。

三、校园建筑体现民族特色化:

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谐的人文景观,能够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让师生在求知、求美、求乐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

近几年来,我校已将民族文化作为建设校园文化的主流文化。重点突出“五个一”工程,即一节民族课,一套民族服装,一台民族舞蹈,一次民族体育运动会,一次民族标志性展画。我们努力营造校园文化的良好氛围,突显民族文化育人的教育主题。并加大民族文化的研究力度。研究本民族的分布、生活习惯、语言、歌谣、服饰、故事等,深化民族文化内涵,让校园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渗透。学校以“为学生成长奠基,为教师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为学校的办学理念;以“先成人后成才 ”这一古训作为学校的校训;校园内的文化墙上的56个民族的各种民族节目,更是体现我校的终极目标——民族文化进校园,构建和谐校园;走进安化小学校园,未到深处便能感受到浓浓的民族情,使师生享受愉快和谐的校园生活,在“润物细无声”中,让师生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与感染。

深挖民族资源构和谐

我国第8次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重点是加大开发课程资源改革力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有价值的学习材料,这就为我校研究民族文化进校园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校将彝族文化引入到校园,进入班级,深入学生心里。经过几年的努力,在开发课程改革的民族文化资源方面,作了成功的探索,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已形成学校的特色教育之一。我们不但将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还开设每周一节的民族文化课程,在课上向学生介绍班级所研究的民族文化,内容涉及到民族乐器、歌曲、服饰、饮食习惯、节日等等;邀请民族、民间艺人安正雄老师到我校进行专题讲座;培养学生到各种媒体上查找本班级研究的民族相关资料的能力;以班级为单位开设一些民族文化小故事比赛,民族文化知识竞赛,编排民族舞蹈、民族服饰秀;将民族文化进校园作为我校的校本课题进行研究;将研究结果组织经验丰富的老师编写成民族文化知识小册,分发到每个学生手中。民族文化进校园短短几年时间,“竹竿舞”、“腰鼓”民族节目跳出了我校的特色,受到各级领导的好评。

以教学促进民族团结

对青少年学生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体现;也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重要举措;更是我们时展的需要。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面对一小撮民族分裂主义分子企图颠覆祖国的活动,加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以民族团结为主要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尤为必要。

如何利用民族课堂教学,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民族团结内容的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师面前的一项研究课题。

首先,让学生知道我国各族人民友好团结,历史由来已久。

自古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就和睦相处,友好往来,共同开发了祖国辽阔的疆域。他们的丰功伟绩将永载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史册。这样做,不仅使学生知道我国民族团结历史悠久,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正确的唯物史观。

其次,让学生懂得维护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

有些青少年学生认为,民族团结仅仅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事,是大人们的事,与我们学生无关。这显然是一种误解。我在讲述我国民族分布特点时,就正确引导学生加以分析。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在全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虽然不大(8%),但分布地区很广。就全国范围来看,绝大多数少数民族都与汉族杂居在一起,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这是我国民族分布的一个显著特点。紧接着我问这种空间分布特点说明了什么?这时学生思想高度集中,积极思考,在教师的开导下,终于得出了“各民族间的相互关系,他们之间相互影响,彼此团结,互相帮助,互相融洽,谁也离不开谁”的结论。可以说,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事业,要靠各民族人民其中包括我们青少年学生的共同努力。可见,维护民族大团结,谁也不能置身事外。

再次,用民族团结方面的典型事例,来点燃学生的思想火花。

课堂上引用小故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还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讲解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熏陶。此外,还可以通过“民族团结宣传月”,民族节日期间举行的“茶话会”,以及“我能为增进各民族的大团结做些什么?”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向青少年学生加强民族团结内容的教育。总之,备课时处处要留心,决不放过任何德育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