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民族传统体育论文范文

民族传统体育论文精选(九篇)

民族传统体育论文

第1篇:民族传统体育论文范文

中国的民族体育应该是在中国人居住的地方开展的、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特色的体育活动的总称。

民族传统体育的民族性

传统体育的民族性就是某一民族的体育在世界体育文化中所具有的本民族的特性。

民族传统体育的延续性

中华传统体育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历经沧桑,饱受磨难,但却始终传承不绝。每一次历史的变迁,都面临着一次新的挑战。民族传统体育是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并表现出强大的再生能力。

民族传统体育的观赏性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寓竞争性和技巧表演性、游戏娱乐性、艺术观赏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综合运动形式。

民族传统体育的适应性

民族传统体育的适应性是中华传统体育科学性的体现。它由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类别繁多,兼具表演和竞赛等多种性质。

由于传统体育项目的不同,其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运动量也各具差异;个人可根据需要从中选择适合于自己的项目进行健身养生活动。有的项目不受时间、季节的限制;有的项目在场地器材上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还有的项目可徒手进行,这就给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因此,民族传统体育有着广泛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性是传统体育蕴含强大潜能的根源所在,也是传统体育得以继承和持续发展的基础。

民族传统体育的多样性

民族传统体育的多源发生、多向发展、多元并存和多样统一,是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常态和规律。

民族传统体育的科学性

民族传统体育是建立在“性命双修,心身并育”的生命整体优化理论基础之上的。把人与环境视为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统一体,并把人体功能的强化和优化看作是一个精神同物质紧密联系的统一的整体活动。只有在心身统一的修炼中,才能求得整体的优化。

民族

人们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广义泛指不同历史时期的民族共同体;狭义专指资本主义时代形成的现代民族。

民族特点

各民族在政治、文化、经济、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与其他民族的不同点,通常包括民族地区特点、自然环境、民族经济以及民族发展历史等。

民族形式

民族经济、文化和政治的外部表现,在民族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不同民族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各有其不同形式。同一社会形态下的各民族,由于语言文字和文化传统的差异,也创造出各自独特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形式,并随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第2篇:民族传统体育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从文化视角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行研究,认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项目地域性与地域文化统一性、文化的原生态性与自然性以及文化的现代与传统兼备等特征。它的文化价值在于其自身的民族文化传承功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树立文化自觉与保护意识,不断改革、创新和发展是推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我国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众多,它们共同构成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体系。近年来,随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社会处在一个融合发展的时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成分,如何进行文化定位与发展,有效地融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并发挥积极的文化功能,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实问题。

1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特征

1.1项目地域性与地域文化统一

地域文化是以历史地理学为中心展开的一门文化学科…。体育具有地域性,是体育不同项目与文化产生的基础。正因为不同地域存在着内容和形式大相径庭的体育活动,因此,在不同的地域范围才有体育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可能。同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下,彰显出不同的地域体育文化特征。

体育项目技术对地域具有较大的依赖。可以说,地域地理环境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生发展的基础。如藏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赛马运动。赛马是藏族人民尤为喜爱的地方体育项目。在我国许多藏族聚居地,还保留着相当规模的赛马运动。如藏北赛马会、康定赛马会、甘肃华锐藏区的赛马会等。藏族的赛马项目与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有着紧密的关系。藏区草原居多,马作为藏族人民重要的交通工具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因此,以赛马作为当地藏族人民欢庆娱乐的方式,方便可行。当然,赛马并非藏族独有的传统体育项目。

一般来讲,凡是聚居在草原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多都有赛马的运动。如新疆柯尔克孜民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的这种项目地域性特点较为明显,这一点从各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项目特点上就可以找到相应的依据。此外,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地域性与当地的地域文化具有高度的统一。当前地域体育文化理论认为,“体育项目的多样性和当地的地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不同地域文化环境下,形成的体育项目带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不同地域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既是构成不同民族体育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不同地域文化的真实写照。

1.2文化的原生态性与自然性相融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地域性特征也表明了其文化的原生态性。我国大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其文化的产生与形成具有原生态性和自然性。如位于桂西北的宜州市北牙瑶族乡水族聚居地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桐子镖”,相传来源于水族的祭祀文化和采收桐果的生产习俗,迄今约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相传明代嘉庆年间,部分水族同胞为了躲避官府、恶霸的压迫而迁徙到广西宜州市北牙瑶族乡居住,附近山上盛产油桐,每年深秋时节,家家户户都到山上采收桐子。劳作之余,人们满怀丰收的喜悦,在村头竖起一张篾笆,画上圆圈当作“靶子”,以桐果为“镖头”,比赛谁投得准,后经民间老艺人的整合加工,与水族丧葬仪式中的“过火海”结合起来,演绎成为水族传统体育项目“桐子镖”。这种类似的原生态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比较多,如的“古朵”、土家族的“安昭舞”、畲族的“打枪担”等。这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大多具有上百年历史,尤其是在一些聚居地较为偏远的少数民族,其传统体育无论是从外在的技术到内在的文化,夹杂了较少的现代化因素,保持了较好的原生态和自然性,使文化的原始性和完整性得到了展现。

1.3文化的现代性与传统性兼备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尽管由于产生和形成的传统性和历史性,带有更多的传统化意义。然而,伴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技术层面和文化内涵等方面,都发生着悄然变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更多带有现代与传统的融合发展。这种体育文化的融合与发展是少数民族文化现代化发展的总体趋势所致。

少数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融发展中,必然产生文化的整合,增加新的内容和形成新的文化结构。当然,与外来文化的整合过程中,文化的革命力是传统性的,外来文化在与本土文化的整合过程中,逐渐促使外来文化适应本土文化发展的要求。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自身体育文化发展的基础上,通过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学习,促进了自身体育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使优秀的民族文化“现代化”,形成标志着现代与传统相融合的民族特色的现代文化模式。在此方面尤以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为明显。

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在1953年举办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和竞赛大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了深入贯彻落实民族政策进一步继承和发展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增强各族人民体质,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经国务院批准,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联合主办、由地方承办,每4年举行一届。

目前,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包括了抢花炮、珍珠球、木球、毽球、蹴球、秋千、武术、射弩、龙舟、打陀螺、“押加”、民族式摔跤、马上项目等多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这些传统体育项目都是近年来对其进行现代化改革的基础上而形成的现代民族体育项目。这些项目既有现代体育的内容,同时具有深厚的传统体育内涵。

2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功能

2.1民族文化传承的功能

传统体育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外在显现,一个民族文化或者说是民族精神的彰显往往通过传统体育来实现。在这些充满文化内涵的体育活动中,都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我国广大地区分布有较多的少数民族,而且很多少数民族由于经济水平的限制,大众文化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因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成为该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传承方式。通过各种类型的传统体育活动,将传统体育中所隐含的该民族制度习俗与心理价值趋向等进行有效的传承,从而达到民族文化传承的目的。

例如土族的传统体育活动与该民族的节庆习俗和宗教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正月的初一,土族人民常常相聚跳安昭舞。正月初三,则跳为祭祀驱魔的舞蹈。二月初二,则举办跳神会,会前一般举行赛马活动。而在正月十四和六月初八、初九,在西宁的佑宁寺要举行隆重的“晒佛“仪式。大会期间,要举行盛大的祭神舞蹈表演和赛马、射箭等活动。土族传统体育与宗教祭祀活动常常相伴而行,在传统庙会和宗教活动的同时,使参与传统体育活动的人们感受到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教导土族人们了解和遵循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从而达到土族民族文化的传承功能。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各个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积累保存下来的,反映各民族意识和多元文化活动的财富。很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多数来源于该民族的宗教文化起源和节庆丰收,因此,这些传统体育文化的本身就是记载和保留该民族文化的重要形式和载体。如火把节是我国西南地区彝、白、僳僳、佤、布朗、纳西、拉枯、普米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在节日期间,将会举行盛大的多种传统体育活动。据说最早的火把节是人们点起火把在庄稼地转悠,烧死庄稼地里的虫害,使来年农业得到好的收成。随着时间的推移,古老的火把节便成了人们向火神祈求丰收的传统节日。

在每年正月十五日晚上,彝族白马山寨里的男女老少排着火把的长龙,一路高呼着,弯弯曲曲地穿过山寨,走遍田野地角,他们要用火把驱除邪气,祈求吉祥和幸福。因此,通过这些传统体育项目的参与,来加强对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使我们了解不同民族的远古生活与文化起源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目前,我国已有研究机构专门从事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如近年来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对民族文化遗产进行的种种所谓的“化石努力”,即非常忠实的保留一个濒危民族文化的样本,尽量排除一些现代人给予的观念,或者是现代人给予的偏见。

2.2构建和谐社会文化的功能

2007年,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李德洙在讲话中讲到:“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和谐社会是我国政府近年来提出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对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09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各民族创造了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增强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中华文化的内涵,提高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向心力。各民族都为中华文化的发展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少数民族文化反映了少数民族的人文理念和价值取向,促进了民族团结、提高了民族凝聚力。因此少数民族文化是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以它丰富的内涵影响着和谐文化的建设。”我国是一个多民族文化的国家,地域辽阔,民族分布广泛,不同少数民族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中创造了自己的民族文化。正是多个民族文化才构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灿烂的华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于民族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当前文化发展多元化成为文化界炙手可热的话题。在长期的文化发展中,人们愈加发现民族文化的多元化是保持民族文化活力的有效保证,尊重各自的民族文化,反对民族霸权文化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不争事实。因此,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设,其实质就是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而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则是构建我国文化多元结构的重要任务,也是最终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3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

3.1文化自觉与文化保护

“文化自觉”的概念,最初是由我国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提出来的,所谓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文化自觉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发展的前提。就现代形式而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由于各个方面的因素,总体上与国家推广的众多的现代竞技体育,无论是从后备人才、设备条件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种情况表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绝非是一种被动的文化保护,而是应具备一种文化自觉的常态。应主动树立和加强自己民族文化保护的意识,以求得生存与发展。

有学者指出:“就生存论层次的现代化而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要继续生存,就只能作总体的、根本的适应性转型,走一体化的道路,并以依附性的边缘文化形态存在;从意义论层次的现代化来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则可以在有可能作个性化选择的精神信仰和生活境界的范围内,以多元化的民间风俗习惯和个性生活情趣形态长期存在,并对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产生参考性影响。”

3。2文化的现代化发展与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生命力,任何一个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中,并非完整不变的,文化嬗变现象广泛存在于各个民族和社会文化发展之中。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掘和保护。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每四年举办一届,汇集全国55个少数民族的160多项传统体育项目,已成为展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最大平台。此外,我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中央在政策、法律及经费上都向少数民族地区倾斜。根据国家体育总局《2OO1—2O1O年体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要求,中央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地区体育经费的支持,增加这些地区全民健身工程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布点,通过实施“雪炭工程”,向少数民族地区援建了大批体育场馆项目。这些措施都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向现代化发展的趋向和标志。超级秘书网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创新还表现在对传统体育项目完善创编层面。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就进行了规模庞大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挖掘整理工作,其中,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就整理出676个项目。这些项目在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努力下,一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经走人了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和学校课堂。如维吾尔族为庆祝麦收举办的高空转轮游戏,上世纪中后期,沙哈尔地曾一度面临失传的危险,而经过挖掘、整理和大力推广,目前又在新疆地区得到普及。又如抢花炮、毽球等项目也是近年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现代化改革的成果。因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各个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积累保存下来的,反映各民族意识和多元文化活动的财富。它是探究体育起源和发展各阶段诸形态的‘活化石’,是挖掘和创造新的体育项目和形式的源泉,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

4结语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建设,对于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乃至我国民族文化的繁荣具有深远意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是一项民族事业,树立民族文化自觉与保护的文化发展意识,梳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与功能,对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发展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鸥昆渤,著.滇云文化.编者扎记[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2.

[2]温佐惠,陈振勇.西部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地域体育文化理论探微[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4(1):14—18.

[3]文展.桂西北水族桐子镖的体育文化价值与现实意义[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9,28(3):24—44.

[4]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EB/OL].http://politics.peo~e.con.cn/GB/1026/9711514.htll

[5]曲凯音,周美晶.和谐文化构建中的少数民族文化发展[J].重庆社会科学,2008(2):49—52.

[6]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M].北京:华夏出版社,2OO4:69.

第3篇:民族传统体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民族艺术关系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往往与各民族的音乐、舞蹈以及美术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艺术的源泉。民族艺术中的舞蹈、戏剧、杂技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许多民族的现代文艺是由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发展演变成舞蹈、戏剧。目前许多被挖掘、整理出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黎族的跳竹竿、景颇族的刀术、苗族的狮子上金山等,把竞技、舞蹈、娱乐、体育融为一体,既有娱乐、健身的作用,又有艺术欣赏的价值。随着各民族、文化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将为现代民族艺术提供无穷无尽的发展源泉。

民族艺术促进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往往与各民族的音乐、舞蹈以及美术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如苗族人民喜爱的跳芦笙,健美的动作,配合内容丰富的歌词和优美的曲调,身着漂亮的民族服饰,边唱边舞,边跳边吹,说唱、交谊、运动三位一体,既交流思想感情,又得到娱乐和健身。又如黎族的跳竹竿,击竿者,时跪、时蹲、时站,节奏越打越快,难度越来越大。跳竿者随竹竿的分合、高低、快慢,灵巧地跳跃其间,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展现出各种优美的姿势,美不胜收。参加者不仅要求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还要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和舞蹈技巧,形成了高度体育技巧性同高度艺术性统一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舞蹈

民族传统舞蹈是取得群众确认而流传下来的舞蹈形式,是由各族人民根据现实生活直接创作的,反映了人们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上的情感和态度。民族舞蹈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都属于人体艺术形态,有着深厚的民族群众性基础。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舞蹈与体育共生共存,栖息相伴的现象是有目共睹的。民族舞蹈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属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两种人体艺术文化、人体艺术形态。我们可以举出不少的实例来说明“舞中有体、体中有舞”的现象。我国的剑术就是很好的例证。这种融舞蹈与体育于一身的艺术形态至今仍受到群众的欢迎。

从历史上看,远在先秦时期,在东北、内蒙地区的阴山岩画和乌兰察布岩画中的原始狩猎舞蹈。魏晋南北时期,西南僚人的铜鼓舞。明清时期,中南地区瑶族的盘王舞。民国时期,朝鲜族的刀舞等等都有上述的特点。民族舞蹈侧重于内心情感的表述,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则以健身及竞技取胜为侧重,形成现在这种有分有合、以分为主的状况,即民族舞蹈形成自己独立的艺术形态,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则形成另一种独立的艺术形态。

此外,从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三个需要层次来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舞蹈都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享受和发展需要的实践,都是人类愉快、活力和自由的源泉,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参与身体活动的目的既具有健身性目的又具有审美性目的,既为了满足身体本身的需要,也为了满足心理和情感的需要,对身体活动的多目标追求将逐渐成为人们参与身体活动的重要特征。因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舞蹈这种“舞中有体”,“体中有舞”的融合形式,将成为一种趋势,将共同构成人们余暇生活的重要内容。

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服饰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服饰共同体现各少数民族的特点。我国少数民族千百年来常常在佳节吉日借助民族传统体育来寄托美好心愿,表达欢娱的心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形式。又因不同的自然环境、生存方式、、生活习俗、审美心理等,形成了各具风采的民族节日盛装。这些民族盛装被广泛应用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中,它们在服装款式、色彩搭配、纹样装饰、饰品造型乃至整体着装风格上,既涵盖了少数民族服饰的日常样式,又荟萃了少数民族服饰的精华,因而具备了各少数民族服饰最直观的民族形象表征。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服饰互相促进,共同发展。随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演变出全方位、多层面的形式,反映出少数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动作也无限变幻,难度高超。此时的民族服饰为了配合视觉效果,必须将少数民族盛装原生的装饰、佩戴及穿着体系打散、解构其中最具少数民族服饰风采的元素,诸如款型、饰品、图案纹样等,作为少数民族形象的象征,被有选择地用于或重新组构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服饰的设计中,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服饰变得艺术化。而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设计的少数民族盛装,因其涵盖着少数民族服饰的日常式样,深受群众的喜爱,因而许多优秀项目经过多次的精选、提炼,世代传播,魅力无穷。

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器具

由于民族特色、地域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每个少数民族拥有不同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游戏,而不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分别有不同的民族体育器具。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器具相互依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表演和比赛与民族器具的使用密不可分。民族体育器具在许多的民族传统体育竞赛和表演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纳西族武术“东巴跳”,是纳西族特有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它集中了纳西族有代表性的传统武功。纳西族每当祭风、祭神、消灾、除秽、开丧、走荐、求寿等七种道场,都要举行盛大的“东巴跳”。典礼时,人们头戴五色飘带佛冠或鸡冠帽,身披龙凤小旗,腰系黑红彩带,穿着各种彩色法衣或兽皮服饰,手执刀、剑、弓、弩、叉、矛、盾等武器,以及板铃、手鼓、大鼓、铜擦、铜锣、海螺、楞锤、魔样等民族器具进行演练。如果没有民族器具作为道具,“东巴跳”就不可能表达出应有的感彩。因此,民族器具在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和传播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民族器具的认识。多数人对哈尼族、普米族的“磨秋”和阿昌族的“车秋”没有太大的印象,但是通过各个级别的少数民族竞赛或少数民族项目表演等,人们就会认识到,“磨秋”是“打磨秋”运动的器材。“车秋”是阿昌族的“车秋”运动项目的器材,“车秋”形状略似纺车,有四根木柱分立两边作为支架,中间横担着秋辊,左右各用两根木柱交叉的镶在秋辊上,类似车的辐条,在顶端左右相连,挂着秋千绳。每架“车秋”可同时坐4人或8人,节日期间,阿昌族青年都身着节日服装,悠荡秋千,尽情娱乐。

参考文献:

[1]杨津津,张雁飞.试析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与传统体育的共同发展[J].贵州民族研究,2002,(3).

第4篇:民族传统体育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发展 传播

1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在我国特有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心理的背景下产生的,只有从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中才能深刻地体会到。民族传统体育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如果缺少了文化学上的观点,就如同隔靴搔痒,是难以完全体现其精神本质的。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基础理论不成熟,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方法及趋势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1全面的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挖掘整理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历史悠久,我们对待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应该从历史的角度去分析和认识。对待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无论是现在仍处于蓬勃发展的还是因各种历史原因已部分消失的,我们都需要以科学的态度进行挖掘整理和开展科学理论研究。要搞清楚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所包含的哲学思想、文化内涵、价值功能、历史渊源等方面,同时也要清楚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如何保持其科学的一面,以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到科学的发展。

我国现在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其基础理论建设非常的薄弱,而且有一些领域甚至没有涉及到;其应用理论的研究则范围较窄,对于传统体育的研究多是一些有一定竞技性的项目研究的重点也是如何进军奥运会、民运会或全运会等。然而对于我们传统的、更有文化价值的内容,我们进行研究的太少。因此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来说,这种形式的研究也是不全面和不客观的,我们要注重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全面挖掘和整理,建立一个科学的发展观,这样才能进一步做好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工作,使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形式有一个科学全面的认识。

1.2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百花齐放,走多样化发展的道路

各种不同文化应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和民族性,走向多样化的过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很强的民族性,而我国又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因此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就以多种不同的形态存在着。各民族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本无优劣之分,要用平等的跟光来看待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考虑用多样化的发展模式来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注意实用性与时代性相协调;民俗性与开放性相结合,健身娱乐性、文体交融性与群众性相统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现代体育文化的补充,与现代体育有机结合,业已成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一个趋势。另外,随着人们休闲意识的加强,越来越多的人不再仅仅将体育看成是一种身体的练习,而是包含有精神文化在内的一种更高层次的享受。又由于不同的群体对文化的需求和看法也不一致,那么民族体育文化在当今的发展也不应该局限于某一形式,而是保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1.3民族传统体育的“走出去”与“引进来”

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两种文化必定要产生相互的影响。未来两种体育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不是一种文化吞没另一种文化,而是一种不失其整体性的积极吸收过程。人们对现代竞技体育运动成绩的过度推崇,希望通过竞赛的获胜而一举成名,渴望“一朝成名天下知”的辉煌,使得很多非正常手段在体育场上应运而生:各色兴奋剂,球场上的暴力以及场外的球迷骚乱,假球、黑哨,裁判员金钱丑闻等。种种迹象表明,国际体育界开始寻找可以缓解这类现象的另一种文化形式,而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所倡导的和谐、礼让等,恰好可以与这种现象发生的文化根源形式进行互补。因此,可以通过改革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落后的一面,崇尚科学性,摒弃宗教信仰性,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积极的内容来发展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从而向世界人民展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魅力。

在与世界文化进行融合的过程中,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要“以自我为中心”,结合世界文化的优势内容,实现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化发展。这样才能更合理的选择和消化传统文化的养料,使传统文化以开放的胸怀、兼容的态度和探索真理的科学精神对待古今中外的一切文化成果。要兼采中西,并揽古今,有效地促成现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综合创新和发展。在民族文化与外界文化接触的过程中,民族传统文化固然可以受碰撞而激进,但若缺乏独立自主精神,也有被征服、被消灭的危险,所以我们必须以辩证的观点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以扬弃的观点来看待自身和外来文化。

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随着文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文化市场为各个民族文化的展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适宜的舞台。全球化的形成实质是多元民族文化共同构建、相互融合的阶段性结果。民族文化资源存量的增长是民族文化发展真正独立性的标志。一种民族文化只有是发展的,才有生命力。在这个世界舞台上要发展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就应该注重取长补短,与世界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吸收.既要“走出去”又要“引进来”。

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随着文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文化市场为各个民族文化的展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适宜的舞台。全球化的形成实质是多元民族文化共同构建、相互融合的阶段性结果。民族文化资源存量的增长是民族文化发展真正独立性的标志。一种民族文化只有是发展的,才有生命力。在这个世界舞台上要发展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就应该注重取长补短,与世界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吸收.既要“走出去”又要“引进来”。

2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途径

2.1学校教育是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良好载体

在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对学生深入了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有着十分明显的效果,尤其是在高校开展。学生在走人社会后就会自觉的成为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他们在学生时代所习得的知识则成为他们传播的主要内容;另外,在高校开展传统体育教学,对大学生了解和接受传统养生思想也有积极影响,养生思想渗透着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及一些体育的理论内容,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了解并学会一套古健身养生法对学生以后确立终身体育的理念有着积极的意义。

学校是体育的摇篮,是原始体育形态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普及化的必由之路。民族传统体育进入学校,成为现代文化教育的组成部分,标志着古老的原始体育进入学校,成为现代文化教育的组成部分,标志着古老的原始体育形态成为人类社会的一个白成体系的独立分支,对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调控,以及对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我们可以通过学校体育这个环节得以实现。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这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也必须利用教育的渠道来聚集。

2.2在全民健身中宣传和推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悠久历史长河中提炼的文化精华,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于人们对物质生产的实践和生活质量的优化组合,并在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下,承载数代前辈的心血,沿袭相传,不断地丰富发展,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我国全民健身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在民族传统体育形成的过程中伴随产生的,它的传播与全民健身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全民健身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和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教育和宣传,不但可以弘扬和传播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而且还有利于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

民族传统体育内容丰富,项目繁多,健身效果显著,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它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问。通过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将进一步加强普及,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宣传,不失为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一个好途径。

2.3现代传媒工具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作用

现代传媒的迅速发展,使人们足不出门就可获得海量信息。电视以及网络已经变的非常普及,利用这些传媒还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传播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网络作为现代非常重要的一种传媒工具,在各种文化和信息的交流上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应积极创建自己的因特网体育文化基地,通过创建我们自己的民族传文化网络,向其它民族和世界宣传我们的文化。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社会实践、审美实践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反映。通过对网络传媒的适当管理,并利用它传播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使更多的人了解到我们的文化。另外,一些与体育相关的传媒应该全面涉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方面的内容,政府也可以给予一定的支持,通过构建体育网络媒体工程,利用这些方法来传播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使具有深厚中华文化内涵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向世界。

3结语

第5篇:民族传统体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开发模式;富禄;花炮节

【作者】陈炜,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博士后;钟学进,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张露露,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桂林,541004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3)02—0105—009

富禄苗族乡地处黔桂两省(区)四县九乡镇交界处,位于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西部,距三江县城约64公里的榕江河畔,境内居住着苗、侗、汉、壮、瑶、仫佬六个民族。富禄“三月三”抢花炮活动(下文亦称花炮节),始于前清乾隆而盛行于嘉庆年问,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堪称湘、黔、桂交界区侗、苗族民族文化的精品。据推算,当地花炮节流传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在富禄,“抢花炮”已成为民间最重要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并在2008年被列入广西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年花炮节举办期间,都会有来自广西、贵州、湖南等地不同民族的抢炮队伍参与其中,因其规模大,民族文化突出,民族特色浓郁,在桂黔地区乃至全国都享有较高知名度,每年都吸引了数万各族同胞和国内外游客前来参与和观赏。

目前在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由于相关组织和群体之问的利益纷争和沟通等问题,冲突与矛盾时有发生,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开发造成了不良影响。改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开发创造更为和谐的氛围,真正实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研究工作。本文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入手,以2012年第128届富禄“三月三”花炮节作为研究对象,在界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利益相关者的基础上,构建利益相关者图谱,分析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揭示矛盾背后的问题所在,以进一步优化现有开发模式,进而为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提供若干参考借鉴。

一、富禄苗族乡花炮节发展现状

广西三江富禄苗族乡是“三月三”花炮节发祥地,截至2012年,该项活动已举办了128届。“抢花炮”活动极具当地民族特色,有“中国式”橄榄球之称。为了把抢花炮项目推向全国,1982年国家民委、体委把“抢花炮”运动第一次推介到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举办的全国第二届民运会作表演项目,并由富禄居委会扎制花炮一樽,送到呼和浩特市,由居委会王仁先同志在民运会上指导表演。1986年在新疆乌鲁木齐市举办的第三届全国民运会上将“抢花炮”运动定为竞技项目,国家民委、体委从富禄居委会聘请了张新忠同志出任“抢花炮”运动的裁判员。至此,“抢花炮”运动得到了推广和普及,其发祥地——富禄苗族乡的“三月三”花炮节更是闻名中外。富禄“三月三”花炮节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在当地有着较大的影响力,其发展得到当地历届政府的大力支持。2010年4月,三江侗族自治县投入专项资金32万元修建了富禄“三月三”花炮节陈列馆,并授予该馆为民族体育传承馆,其“民族民问传统体育”藏品主要为花炮台、炮圈、铁炮、炮座等。2011年7月,富禄乡被授予“广西民族体育特色之乡”称号,成为首批广西民族体育特色之乡,其特色项目即为抢花炮。在国家与当地政府的推动下,近年来富禄“三月三”花炮节的规模更大,内容更丰富,其开发主要以节庆旅游的方式为主。以2012年的第128届富禄三月三花炮节为例,此届花炮节活动分别在富禄主会场与古宜分会场进行。主会场除了开展抢花炮比赛、抬官人、百家宴、侗族大歌演唱比赛外,还有传统祭祀活动及升花炮节旗帜仪式、河滩行歌坐夜、民族文化展示游行、篝火晚会、民间文艺表演、大型山歌会、千人多耶歌舞、侗族和苗族服饰展演、舞龙舞狮、山乡斗鸟比赛、大型芦笙踩堂歌舞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而古宜镇分会场则举办广场文艺表演、三江奇石交易市场揭牌仪式暨奇石展、三江春茶评比、摄影比赛、摄影展等系列活动。这些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吸引了10多万中外游客到富禄观光旅游,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的商贸流通、餐饮等服务行业的发展。

二、富禄苗族乡花炮节主要利益主体的确定

弗里曼在《战略管理:一种利益相关者的方法》一书中将利益相关者定义为:“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过程影响的所有个体和群体。”那么,要实现富禄抢花炮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弄清楚,哪些是影响其发展的“利益相关者”,剖析他们之间的关系、利益诉求及所存在的矛盾;唯有如此,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关措施,以促进富禄抢花炮的长远健康发展。本文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以及伊恩·约曼“影响节庆旅游的主要因素”的研究成果,充分考虑富禄花炮节开展的实际情况,最终认为,富禄花炮节的利益相关者首先是民问组织和当地居民,他们是花炮节的直接组织者与参与者,是抢花炮发展和传承的核心载体,处于主体地位(即核心利益相关者);其次是政府组织、赞助商、旅游者,是花炮节的影响者和推动者,处于战略地位;最后是政治、经济、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等影响花炮节的相关外界环境(如图1所示)。

三、调查说明

为了准确地测量富禄苗族乡花炮节举办过程中,利益相关者对该节庆活动举办的满意与可接受程度,以及各方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感知与矛盾所在,本文在满意度感知的理论基础上设计了“富禄苗族乡抢花炮组织者/当地居民/游客满意度调查问卷”,采用里克特五级量表作为测量工具,分别对“很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很满意”五个满意阶段赋分“1、2、3、4、5”,调查过程中以问卷作为半结构访谈的提纲,以节庆组织者、当地居民和游客作为访谈对象得出其对各种关系的感知,以便从多个角度了解富禄苗族乡花炮节举办过程中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笔者于第128届富禄苗族乡花炮节举办期间(即2012年3月23—25日)对各访谈对象进行实地调查。

四、调查结果及分析

基于不同的访谈对象,本研究共发放50份居民问卷(无论是否开展旅游经营或是参与抢花炮活动);10份花炮节筹委会组织者问卷(村委会干部以及寨老等花炮节知情人)和200份游客问卷。问卷在2012年富禄苗族乡花炮节举办期问进行发放。为确保问卷的调查质量,调查采取“一对一”式的半结构问卷调查方式,对受访者实施问卷调查,在此过程中还运用访谈法与受访者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沟通,让受访者尽可能地提出意见和建议,不仅有效地弥补了问卷中因没有涉及到的一些内容事项而产生的不足之处,而且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信息。调研期间一共投放调查问卷260份,总回收数为242份,总有效回收数为214份,总有效回收率为82.3%;其中居民问卷的有效回收率最低,为62%,这是由于当地居民的文化程度不高、语言沟通等方面的障碍造成部分问卷缺失或选项过多,导致居民问卷有效率偏低。问卷的具体发放及回收情况如下表2所示。

调研结束后,抽取问卷中的有效数据,对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感知样本数据进行了整理统计,统计后得出如下结果:

富禄苗族乡花炮节举办中受访者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关系满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筹委会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关系满意度各指标中,筹委会普遍对花炮节的举办、当地居民以及游客的关系表示很满意,而对政府部门、赞助商关系的满意度则相对较低;当地居民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关系满意度各指标中,与政府部门关系的满意度一般,与赞助商关系的满意度最低,与筹委会、游客关系普遍感到很满意,而对花炮节举办的整体满意度是指标中得分最高的;游客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关系满意度各指标中,普遍表现是满意的,但是与政府部门、赞助商关系的满意度则相对偏向于一般。总体上看,各利益相关者关系满意度得分普遍高于一般,偏向于满意,说明受访者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较满意。

1.筹委会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由上表3可以看出,富禄苗族乡花炮节举办过程中,筹委会对花炮节的整体感知是满意的,其满意度均值为3.65分,介于一般与满意之问。在各个评价指标中,筹委会对与当地居民关系满意度是最高的,为3.79分。筹委会的成员都表示,花炮节在当地看来是一件极为重大而神圣的事情,村寨的老百姓都十分热衷于花炮节,认为这是能展现一个村寨的团结与实力的大好时机。在举办抢花炮的年份,花炮节的组织者将于节日开始的半年之前就向外通告,此后便开始在民间四处联络乡友、集资;村寨的芦笙队、文艺队等表演队伍则开始练习吹奏、排演节目;而家庭里的妇女则开始为自家孩子织染制作新衣,纳新鞋。当花炮节来临的时候,需要进行还炮的村寨,则由老人协会组织乐捐,这时,全寨的男女老少都义不容辞,积极进行捐助。“炮王”王仁生说:“现在,我们募集资金搞花炮节时,富禄街上的普通老百姓,不管是老人还是中青年人,都积极捐款。没有他们的支持,富禄花炮节很难走到今天”。在富禄街道的公示栏中有筹委会的大红鸣谢榜,里面详细地记录了对花炮节进行“乐捐”的赞助单位、个人名单以及所捐助的金额(赞助单位有富禄乡人民政府、三江烟草局、三江县总工会、中国移动三江分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共计41个;个人捐款记录在榜的共计有82人,其中以个人名义捐款额最高为500元)。

此外,筹委会对与外来游客的关系亦是满意的。筹委会的成员表示,外来游客对当地的民族风俗还是比较十分尊重的,在节日期问,观赏参与花炮节的游客都能按照筹委会的安排来开展各项活动。而且大量游客的到来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这亦使得筹委会成员感觉到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对家乡有贡献的,体现了个人价值,增强了自豪感。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参加花炮节的游客和群众超过10万人次,仅是从广东来的自驾游车辆就有100多辆。富禄乡商品交易、餐饮旅游等总收入近百万元,县城服务行业营业总额超百万元,达到了“花炮搭台、经贸唱戏”的目的。

筹委会对政府管理部门的满意度小于3,也就是说达不到“一般”的程度。在调查中发现,筹委会对政府部门的不满主要集中在花炮节由谁筹办与管理的问题上。富禄人对举办抢花炮有一种使命感,当三江其他地方的抢花炮活动因面临经费问题,将一年一度的花炮节改为数年一届的时候,而在富禄,依旧年复一年地举办着。但每次的集资,仍是筹委会最头疼的事情,他们说年年去“讨”钱,别人也会烦,现在谁都不愿去做这烦人的工作。因此,筹委会的会首则希望由乡政府接手花炮节,但乡政府基于各方考虑,也不愿意背上这个沉重的包袱。对于赞助商,筹委会对其满意度是最低的,为2.38分。筹委会不少成员表示,富禄花炮节名气虽大,但却没有商家愿意支持其进行更深层次的开发,每每仅是提供少量的资金或物质支持,没有商家的物质与资金支持,从长远来看花炮节是难以维持下去的。在花炮节的举办现场,笔者仅是看到有少量的商家企业广告宣传横幅(如中国移动公司、富禄艺安家电、金羚洗衣机、韩电冰箱等),利用花炮节的人气来进行品牌营销的商家很少,营销理念较弱。

2.当地居民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总体上看,当地居民对花炮节的整体感知是满意的,为3.89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影响,当地居民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像经济强人、致富能手等更加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与敬佩。而富禄由于经济发展的滞后,在当地并没有较多的经济能人引起人们的关注,居民受到外界关注的程度很低;而花炮节的举办,则大大提高了富禄乡的知名度,亦引起了外界对该地的关注,节日里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规模宏大的抢炮场面,奖品丰富而隆重的颁奖仪式等,都让当地居民和获奖者获得了心理上较大的满足。此外,花炮节的举办亦给富禄乡的企业和个人带来了无限的商机。花炮节期间大量涌进的外地旅游者以及本地游客给当地的吃、住、行、游、购、娱等企业和个人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在调查中了解到,花炮节期问一位杨姓大妈光卖茶叶蛋就净赚近千元,他们是花炮节的既得利益者,成为花炮节的忠实拥护者。基于以上种种,花炮节成为了当地居民最为期盼的盛大民族活动。在此次测评中,当地居民对筹委会的满意度分值为3,73分,偏向于满意。不少群众都表示花炮节筹委会很热心,不辞辛劳举办花炮节,而且他们处事正直,不从中牟利,为村寨的集体公益事业无私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大量的实践证明,民间组织已经成为了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较为有力的桥梁和纽带,成为一支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富禄花炮节筹委会”正是这样的民间组织,通过筹备、组织举办一年一届的花炮节,筹委会不仅其地位得到了空前提升,其成员的社会威望亦明显得到了提高,而且在增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政府管理部门在花炮节的发展导向、政策、资金支持等方面起到了其他组织无法替代的作用,政府管理部门因而成为了花炮节旅游发展过程中最具发言权的群体,从调查中了解到的情况来看,政府管理部门与当地居民直接接触的机会很少,但是其制定的相关政策、管理制度以及其他有关的决策行为,对当地居民的影响却相当大。当前富禄乡政府的“以富禄花炮节为切入点,深入挖掘潜在优秀的旅游资源,打造以登晒和葛亮等地民族团结、民族风情、茶园观光以及历史文化为一体的民族特色旅游业”已成为当地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政府的这些措施也赢得了当地群众的拥戴与支持。但是从调查结果发现,当地居民对政府管理部门的满意度仅为一般,3.18分,并未达到满意。经深入调查发现,当地政府种种推进旅游业发展的举措虽赢得了民心,但部分群众对政府不愿接手管理花炮节依然存在着异议,对于政府这种放之任之的不作为态度,颇有微词。此外,当地居民对赞助商的满意度也不高,为3.03分。许多群众表示,赞助商在花炮节发展中注入的资金过少,对花炮节的发展并未能起到明显地促进作用。

3.游客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上表3中的统计结果显示,游客对与筹委会和当地居民的关系较为认同,偏向“满意”;但两者差距不大,分别为3.87分和3.72分,处于同一个维度。通过实地调查发现,无论是独特的侗族建筑还是纯朴的民族风俗,旅游者都对其评价颇高。特别是原始而激烈的民族体育盛会——抢花炮,给旅游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对其整体满意度达到了4.05分。调查中,不少外省游客表示,花炮节很精彩,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民族体育文化特点;且富禄风光很美丽,特别是极具侗族特色的程阳风雨桥和侗寨,给他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回忆。在“花炮节”期间,筹委会还为来访嘉宾专门安排了富禄侗寨表演队的芦笙舞、侗族大歌等表演和美味的侗族菜肴盛宴,满足了旅游者对观赏民族歌舞和品尝民族佳肴的需求,获得了旅游者的好评与称赞。

在此次测评中,游客对与政府管理部门和赞助商的关系满意度则较低,偏向“一般”。对此评价,旅游者有着自己的看法:(1)54.3%的游客认为当地政府的介入与支持过少,花炮节的市场化运作不完善。富禄抢花炮活动一般由民问自发组织举办,尽管随着经济的发展,其市场化运作的程度正在逐年加大,但到目前为止仍没有一套完善的市场制度和程序来规范和约束。目前民问组织(如花炮筹委会)仍是完成各项工作的主体,花炮节中的许多工作仍然依靠民问自发完成,花炮节的市场化运作方式和手段带有较为严重的随机性,导致富禄花炮节远远没有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2)29%的游客认为对花炮节缺乏系统的研究和必要的管理。富禄苗乡的抢花炮活动在经历百年,发展至今更多的是抢花炮这一传统项目的延续,缺乏时代新元素;且有关组织缺乏科学与专业的节庆旅游研究,对当今的客源市场、作用方式和旅游影响因素等的不了解,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花炮节的发展。(3)31.7%的游客认为花炮节的营销和宣传力度不够。开发节庆旅游首先要注重对游客的调查,了解游客需求;注重与客源市场的沟通,在科学的基础调查之上制定合理的策略渠道和促销计划。但就目前富禄花炮节而言,还只是停留在最初的民问自发形成阶段,尽管当地乡政府开展了一些宣传工作,但对游客的调查与客源市场的整体研究依然存在着较大的不足,缺乏系统的营销计划和发展战略规划。

4.调查结论

根据以上对富禄苗族乡花炮节开发中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基本得到满足

不同的利益主体有着各自不同的利益诉求。访谈中了解到的情况和问卷调查数据结果都显示,受访者(筹委会、居民与游客)对花炮节的整体评价普遍较高,倾向于满意,这说明富禄花炮节举办过程中,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基本得到了满足,且主客(“主人”是指筹委会、居民;“客人”是指游客)关系和谐,这对富禄花炮节的进一步发展,意义重大。

(2)筹委会与政府、赞助商之间以及居民与赞助商之问的矛盾较为突出

在众多的利益矛盾冲突中,筹委会与政府、赞助商之问的矛盾以及居民与赞助商之间的矛盾是最为突出的。筹委会对与政府、赞助商之间的关系满意度都不高,尤其是与赞助商之间的关系。筹委会对赞助商的不满主要集中在赞助商不愿加大对花炮节的资金投入,更进一步地对花炮节进行开发;对与政府关系的满意度较之赞助商稍高,但是也达不到满意的程度,筹委会的不满意体现在对政府不愿接手管理花炮节。居民对自身与赞助商的关系也不甚满意,当地居民在这一项指标的测评中,分值为3.03,即是一般。筹委会、居民与政府、赞助商之问的利益矛盾,对花炮节的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这将会影响当地和谐村寨的建设和花炮节的可持续发展。此外,花炮节由于不合理的开发模式所引起的旅游产品单一,缺乏特色的实物旅游产品,旅游开发宣传营销不足等问题也极大地影响着花炮节的长远开发。

五、富禄苗族乡花炮节开发模式的优化

富禄苗族乡花炮节的举办以展现民族体育文化为内涵,以节庆旅游为载体,将富禄独特的传统体育文化、民俗风情推向了市场。本文通过对富禄花炮节开展现状的分析,各方利益相关者的系统调查研究后,发现当前富禄苗族乡花炮节的开发模式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市场化程度较低以及核心利益相关者对抢花炮的管理存在着异议是当中最为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极大地限制了花炮节的深入开发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富禄花炮节现状,对其开发模式进行优化。为了更好地分析利益相关者理论,提升富禄抢花炮开发效果的作用机理,可以先绘出当前富禄苗族乡花炮节的开发模式图(图2)。

富禄苗族乡花炮节的开发需要强有力地推动力量来实现,其中,对其有重要影响的推动力主要是市场和政府。但从图2中可以看出,富禄花炮节的筹备、组织、管理等均主要是由民间组织与当地居民来负责,市场化程度较低,市场与政府的推动力不大,处于节庆旅游开发的初期阶段。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中的管理是其开发模式中较为重要的环节,科学的管理模式可促进开发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从抢花炮的市场开发、经营管理角度而言,当前富禄苗族乡花炮节开发中的管理模式存在着缺陷,也正是这些缺陷导致花炮节的开发保护效果低下、面临发展困境。

当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成为可开发的资源以及社会对其功能和价值有了更多的了解之后,将会有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到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中来,以便从中获得利润。不同的利益主体出于各自利益的考虑,在相互合作发展的同时又相互牵制,并以此促使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的功能和类型多样化。1980年加拿大学者巴特勒(R.W.Butler)在《旅游地生命周期概述》一文中,借用产品生命周期模式提出了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节庆旅游开发可分为旅游开发初期、旅游开发成长期以及旅游开发成熟期,不同的开发阶段需采用不同的开发管理模式以便更好地促进节庆旅游的发展。总体上看,目前富禄苗族乡花炮节的节庆旅游开发尚处于初期阶段,结合该地的实际情况,政府主导下的开发管理模式应是其最优的选择路径。政府主导型开发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可充分运用政府的行政力量,较快地调动与整合所掌握的经济资源,迅速地形成资源供给和产业规模,以快速地促进资源的开发。因此,本文在综合当地花炮节多方影响因素的基础之上,构建了以政府为主导、当地居民为主体、企业共同参与、旅游者积极合作、其他利益相关者监督的多动力推动下市场和制度机制共同作用的开发管理模式(如图3所示)。

1.政府为主导

在富禄苗族乡除了花炮节这项极具当地民族特色的节庆活动之外,还有着许多良好的民族文化资源、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又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如交通便捷性较差、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缺乏旅游规划与资金支持等。以2叭2年第128届花炮节为例,由于从三江县城到富禄的公路等级较差,路面狭窄,而活动举办地周边又缺乏大型的停车场,游客只好将车停靠在路边,致使原本狭窄的路面更加拥挤。笔者在调研时,因车辆无法通行,只能弃车徒步,足足走了近2个小时才到达花炮节举办场地。所以,实施政府主导战略是富禄苗族乡花炮节旅游开发的一种较为现实的选择。开发文化旅游资源,科学合理的规划是首要。政府应组织旅游局、文化局等有关规划单位和专家在综合考虑富禄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编制好花炮节的旅游发展规划。其中,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开发资金的筹集是富禄苗族乡节庆旅游开发的前提条件,政府部门可考虑将其纳入财政拨款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预算中。此外,还可把花炮节的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活动项目与当地的优势产业结合起来,形成以产业促进花炮节的开发;以花炮节来拉动民族工艺品、特色农产品发展的互助双赢的发展局面。

2.当地居民为主体

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造福当地居民是花炮节节庆旅游开发的主要目的,因此,当地居民理应成为该节庆旅游开发的主体,通过参与旅游开发使其致富,改善生活。然而,当前富禄苗族乡当地居民参与花炮节旅游开发的人数十分有限,参与的形式也较为单一,而且当地居民从旅游当中获得的经济收入亦较低,故而参与旅游开发的积极l生不高,这些都不利于花炮节旅游开发的可持续性。因此,花炮节的旅游开发应以当地居民参与为主,并不断丰富其参与形式,拓宽其参与的渠道。当地居民除了可从事旅游餐饮住宿服务外,还可从事导游服务、民族歌舞演出、特色旅游商品生产等工作。

3.企业共同参与

政府主导并不意味着由政府全权包办,富禄苗族乡花炮节节庆旅游的开发也离不开财力雄厚的企业的参与。当前富禄苗族乡财力较弱,政府的资金投入较为有限,企业的适时加入正好能弥补这一缺陷。因此,当地政府应当全力为企业搭建好开发平台,积极推介侗族茶文化、民风民俗、民族建筑、侗族大歌等开发潜力大的招商引资项目,大力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参与花炮节的旅游开发,并辅以相关的政策优惠。此外,在企业与当地居民的参与之中应有所侧重,避免相互间的竞争而带来的负面影响。企业在用人方面应尽量任用当地居民,这样做,一是可以确保当地节庆旅游特色的原真性,二是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地富余劳动人员的就业问题,三是可最大程度地降低外来企业与当地居民之间可能产生的利益冲突。

4.旅游者积极合作

富禄苗族乡花炮节的节庆旅游开发与旅游者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节庆旅游的开发不仅以自身旅游资源为特色而进行,还应建立在游客需求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旅游者在节庆旅游开发中应采取积极的合作态度。富禄苗族乡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较差,所受教育较为有限;而外来的旅游者个人或家庭收入都相对较高,生活舒适,受教育程度较高,因而导致他们到该地旅游时常伴有一种自我优越感,甚至有些游客还将这种优越感强加于当地居民,这无形中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如,会导致当地居民的心理失衡,或使当地居民轻视自己的民族民俗,或对外来游客心生厌恶。显然,这样的局面不利于花炮节节庆旅游的开发。因此,旅游者在进行旅游过程中要尊重当地社会的风俗习惯,切不可贬低当地居民的风俗文化;同时还要有环保意识,不可随意破坏当地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第6篇:民族传统体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普通高校,发展,对策

 

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论文参考网。高校体育教育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就是要培养大学生迈向社会建设中所需要的强健体魄和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完成大学生价值的升华。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多增加一些民族体育的内容,对继承发展和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全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增进民族团结和凝聚民族向心力,增强民族忧患意识、再现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诸方面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1、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及特征

不同民族的生活环境、生产劳动与生活方式、经济、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因素,造成了各民族文化共同体中许多活动具有相同的功能,如教育、娱乐、健身功能等,它们共同构成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和方法体系。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的制约和影响,并被一定的社会关系所包围。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当中的民族意识、文化心理、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宗教信仰伦理道德规范、审美心理,是人类精神生活领域的文化,是民族体育文化的核心部分。因此,民族传统体育具有以下特点。(1)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民族性,它是由特定的地域的民族所创造出的具有特定民族文化特征的不同精神形态。(2)传承性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个民族物质与精神财富的纽带,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被每个民族自觉加以继承的。(3)某一地区的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所处的区域环境以及由区域环境而带来的自然条件不同,使各个民族都在自己文化背景之上形成了有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方式,这就是民族传统体育的地域性特征。(4)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具有竞争性。(5)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社会历史进程,给民族传统体育造成的影响也是有差异的,因此民族传统体育也间接地反映时代的特点。

2、普通高等院校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体育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为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保证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身体健康,养成科学合理文明的生活习惯和锻炼习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身心素质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已经成为普通高等院校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然而不可忽视的是,由于受到资金、科研水平、场地、器材、师资力量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中的开展仍然面临诸如专业课程设置、教材、教学内容等多种方面的问题。如目前出版的学科专业教材还不是很丰富,而赵长征对全国不同地区共50所高校开展的9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情况,针对从事教学的教师及所具备的场地、器材进行了调查统计, 发现部分高校只将民族传统体育放在课外活动中作为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并没有纳入教学内容。用于传统体育的教学经费只占3%左右。应该认识到,不论是在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认识方面,还是在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普及的具体操作层面上,都存在相当多的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3、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作用

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中开展对大学生在思想意志品质的培养、增进身心健康以及建立终身体育思想意识方面都占有重要地位。通过民族体育项目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某种程度上了解了各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丰富视野,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民族传统体育的观赏性和娱乐性符合大学生纯真、活泼、积极向上的心理特点,作为现有教学内容的补充和完善,有利于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观能动性。同时由于民族体育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使学生有较大的选择余地,从而有效地壮大学生体育锻炼队伍,扩大体育人口。面对当前高校体育教育存在的经费严重不足、体育场馆和运动器材缺乏等问题,普及和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武术、太极拳、舞龙舞狮、龙舟、跳绳、踢毽、拔河等,可大大减轻学校对体育教育投入的负担,既经济又具有实效性。论文参考网。

学生阶段是各种技能形成的最佳时期,特别是人的协调、灵敏、柔韧和速度等身体素质正处在发展敏感期,只有相应地学习、训练多种技术,掌握各种技能,身体素质才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包含的类型繁多,其中适合于学校开展的项目很多,十分有利于学生形成全面技能。在学校体育中充实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极大。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强调的是人体技能的全面掌握和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仅仅是衡量人的运动经历,而非是体育水平的标志,学生可根据自身的情况对运动技术加以较大程度地改变,摆脱了技术规范对人的制约,使人在活动过程中更加自由,心情更加舒畅。论文参考网。同时,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是终身进行民族文化规范教育的最好载体,各民族文化的规范要求凝聚在运动项目之中,被纳入人们的生活方式之中,成为生活中良好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人的一生,为其健康服务产生积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人能够终身得到教育。学生在掌握这些技术的同时,形成相应的运动技能,运动技能形成之后,极易形成人的运动习惯,对终身健身活动很有帮助,便于人们向科学、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转化。学生步人社会后民族传统体育的终身教育作用还将始终发挥它的效能。

4 普通高等院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的措施和建议

4.1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的珍品,是构成民族特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认识到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努力继承民族传统体育这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给予民族传统体育应有的地位。在普通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可以使大学生全面、深刻地了解民族文化,明确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通过民族体育文化的学习,学生在对技术的掌握、规则的学习、理论的了解过程中,将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包含在其中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成分的影响,使学生全面系统地领会中华民族精神,并不断地内化为自身的意识和行为。弘扬民族意识和精神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最为重要的方面,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不仅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更要的是灌输一种思想、一种意识、一种精神。

面向新世纪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所需要的身心俱健的合格大学生。随着国家对人才培养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之际,更要求学校体育教育把培养人才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力等内化到体育教育的身心全面发展的目标之中,为此,体育教育改革的思路和观念都需要重新转变,教学内容和方法等等都应做出相应的变革。体育教育的根本基础还在于体育文化,没有文化就形成不了体育,没有文化也发展不了教育。在普通高高校的体育教育课程体系中适当增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知识和内容。对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的修养和思想道德的修养都很有益处。

4.2 推进民族传统体育进入普通高等学校

目前在不少普通高校的公共体育课和体育教育专业课中,已经开设了部分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政府有关部门的政策导向等多种因素,开设的面还不够广,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推广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并将其列入正式的教学计划,尤其是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的体育院校,应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机会学习和掌握当地主要的民间传统项目,促进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师资队伍的培养。

4.3 给予必要的经费投入

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开设离不开一定的经费投入和物质基础。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需要积极支持各地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4.4 构建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

通过借鉴民族学、文化学、社会学、民俗学等方面知识基础上,将不断成熟的体育文化学、体育社会学、体育伦理学、体育民族学、体育人文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管理学,以及体育方面的自然学科理论充实其中,不断地吸纳交叉学科的成熟理论知识,逐渐完善和充实学科体系。构成一个层次分明,相互依托的、开放的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理论体系。学校民族传统体育技术体系是学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民族传统体育的主体。学校体育必须结合地区实际,吸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的精髓来充实学校体育,必须选择代表各个民族体育文化的内容作为学校教育中民族体育的技术主干和框架,并以次建立起不同技术分枝,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要发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优势,为培养全面素质的人才服务。要健全学校体育文化,使学生全面发展,具备较强身体素质,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后备人力资源。

5 结论

5.1 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最具民族文化代表性。在普通高等学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5.2 民族传统体育在普通高校的发展目前还非常薄弱,需要不断加强经费投入和师资培养的力度。

5.3 要不断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研究,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为自身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 芦平生.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及其特征 [J].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94-100

[2] 赵长征. 普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4)

[3] 赵玉娟. 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的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 [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4)173-175

[4] 黄银华. 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154-157

[5] 王希恩.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及其走向.民族研究,2000,(6):8—

第7篇:民族传统体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校;少数民族;德育资源;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2-0253-02

德育资源在高校的利用与实践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已经开始,但是思政学术界对德育资源做理论上的研究则是近些年的事,关于德育资源研究已经有了一些成果,但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到目前为止,系统探讨高校德育资源的文献依旧不算多,研究此问题大多都是集中在发表的论文里,虽然有一些关于德育资源的学术专著,但尚未有涉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在高校中的开发与利用的专著。

现在关于高校德育资源的研究大部分都是针对某一类德育资源的研究,例如德育课程资源、德育网络资源、德育红色资源、德育社区资源、德育隐性资源以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等,研究主要围绕这些德育资源的特点、内涵、开发利用与整合等方面。

一、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研究问题的主要分类

1.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内涵的定义。内涵的研究是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研究的基石,也是高校德育资源研究最重要的研究项目之一。学术界目前对于高校德育资源的内涵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但没有统一的定论,而对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内涵的探讨尚未有所发现。例如彭清燕认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是指开发主体根据现代德育理念,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德育课程资源的深度挖掘、改造、创新或优化组合,转变成现实的德育教育资源并有效地运用于德育活动的动态过程。”[1]吴蓉则认为,要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概念做广义的理解,“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社会资源,无论是物质资源还是精神资源,只要是对人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产生积极影响的资源都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之一。”[2]莫雪玲认为,“只要是能对德育目的的实现产生积极影响的一切因素,都可称之为德育资源。”并且她认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德育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德育能够传承并创新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为德育发展也能提供深厚动力。二者能够相互影响,相得益彰[3]。从学者对高校德育资源的解读,可以看出大多数学者都认为高校德育资源是有利于高校德育目的的实现的各种要素。综上所述,笔者得出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指的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有利于高校德育目的的实现和对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产生积极影响的一切现实和潜在因素的总和。

2.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分类。学术界对于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分类有比较统一的标准,大致上都是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活习俗文化、人生礼仪文化、民间传承文化、传统节日文化、民族信仰文化等来分类,但随着研究主体的不同则会围绕研究主体来进行分类。例如徐雁认为少数民族传统道德的德育资源可以从政治道德、社会道德、生态伦理道德三方面来阐述[4]。何广寿则以网络德育为主体,探讨了壮族传统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认为壮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勤劳智慧的开拓精神、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重礼守节的道德品格以及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等内容,对大学生网络德育是一个很有利的补充[5]。刘旭则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民族英雄史诗文化中的德育资源、节日文化中的德育资源、文化中的德育资源、革命历史的德育资源,并认为民族文化中蕴含着大量的德育资源,但同时我们的传授形式和载体也需要与时俱进[6]。张志巧则从民族地区生态德育资源这一方面展开论述,认为民族地区存在物质形态生态德育资源、价值形态生态德育资源以及制度形态生态德育资源[7]。从这些学者的观点里我们可以看出,现在对于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分类呈现单一化的趋势,但针对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分类方式略有差异。

3.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对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某一具体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例如何广寿就以网络德育为主体,探讨了壮族传统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推动高校网络德育建设、充分利用多媒体传播形式、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等方式多管齐下,最终达到提升大学生网络德育素质的目的[5]。张志巧则从民族生态德育出发,认为应树立生态德育开发的意识,依托丰富生态德育资源,构建地方特色生态的德育体系[7]。王泽应认为我们在尊重的前提下发掘适合当今时代的中国传统德育思想,并且有必要对优秀传统德育资源做出现代诠释,使之与现实衔接起来,同时在去粗取精的过程中,我们要讲究方法,在精华较多的复合体中,仍然有不可忽视的糟粕;在糟粕较多的复合体中,也有某些可贵的精华[8]。其二,是从整体上论述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徐雁认为要将少数民族传统德育资源作为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并且在隐形德育环境中利用少数民族传统德育资源,也要加强德育工作者的民族文化意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利用少数民族传统德育资源的原则[4]。隗峰、姚元全从少数民族地区德育资源开发的紧迫性和价值入手,认为除了一般性的开发措施以外,应利用现实鲜活的生活渠道提升德育的实效性[9]。彭清燕则主要从课程中和课外两个方面论述了少数民族德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途径[1]。秦永芳认为,课堂才是开发与利用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主要阵地,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是有效途径,网络媒介是开发和利用的重要载体,与此同时,学校、家庭、社会的“三位一体”共同作用,才是传统文化德育资源机制的有效保证[10]。同时秦永芳从广西民间故事当中提取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匹配的文学资源,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她在《精神家园的守望与回眸――广西民间故事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素阐释》一书中用通俗易懂的文字以及插图将广西地区民族民间故事呈现在读者面前,“对实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族文化的深度融通,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传播话语体系,有效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和软传播,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探索”[11]。王付欣认为要开发民族地区传统德育资源,要以民族地区的重建与调适为前提,并且认为对于民族地区优秀传统德育资源的开发只有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12]。

二、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问题研究的不足

1.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研究体系尚不成熟。虽然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研究的领域涵盖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内涵、分类、开发利用等方面,但仍然有些领域值得我们去研究,例如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功能、范围等,这些领域在现有的文献中尚未有重点的论述。因此,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研究还需不断的探索,尤其是涉及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进一步研究的基础理论,只有体系框架构建起来,才能更好地促进该课题的发展。

2.研究视野较为狭窄。我国学者对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研究仅局限于德育本身的发展过程,对于国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研究还不够重视,在全球化外国思潮踊跃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对国外的一些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之间做类比。正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们必须更开阔自己的视野,只有汲取国外德育的相关经验,我们才能更好地取长补短,这对我们当下和以后的德育工作起到很重要的参考作用。其次,对于高校少数民族德育资源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教育学、民族学、资源学等学科的角度进行,把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作为这些学科的附属研究,没有形成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自身发展的学科体系。因此,继续拓宽我们的研究视野,不断开发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研究的新领域,依然是当代德育研究十分重要的课题。

3.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研究深度不足。当前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研究存在数量少,研究成果参差不齐的现状,大多数的研究文献成果处在经验总结方面,而相关深刻理性的著作还尚未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德育资源蕴藏的宝库,现在的大多数文献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分类比较单一,基本上包括生活习俗文化、人生礼仪文化、民间传承文化、传统节日文化、民族信仰文化等,没有其他特别的分类方式。这样的分类方式虽然大体上包括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整个脉络,但却显得粗枝大叶,例如像少数民族的民间故事和文学这样的精细分类,在现有的文献中极少见到。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虽然有着与时俱进的开发利用方式,但归纳起来也就是从网络、课程等几个方面来论述,而这些利用方式的实践效果在现有的文献中并没有被提及。由此可见,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实践情况的研究,存在着空白区。而整个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研究也应当包括理论后续的实践效果研究,才能将整个研究连贯起来。

参考文献:

[1]彭清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以大湘西地区为例[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6(3).

[2]吴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开发与利用――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角度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4).

[3]莫雪玲.和谐社会视域下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3(11).

[4]徐雁.多元文化视野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与高校德育教育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5]何广寿.简论大学生网络德育中壮族传统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0).

[6]刘旭.少数民族文化中的德育资源探究[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新论),2014(3).

[7]张志巧.民族地区高校地方特色生态德育资源开发研究――以广西百色市为例[J].百色学院学报,2012(3).

[8]王泽应.中国优秀传统德育思想的开发与现代转化[J].教育科学研究,2006(10).

[9]隗峰,姚元全.浅议少数民族地区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13(4).

[10]秦永芳.试论在青少年德育中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学术论坛,2007(8).

第8篇:民族传统体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普通高校;体育教学

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各种养生导引术、武术技击、民间娱乐、游戏等,经历了几千年的承袭发展演变,成为当今世界体育文化中的瑰宝。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丰富多彩。适合在普通高校开展的项目众多,然而这些项目在普通高校体育中开展的情况值得呼吁。从众多高校的观察情况来看,拥有久远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民族传统体育项 目似乎只能在武术这个项目上来体现。偶尔也能在部分高校的业余活动中看到毽球、跳绳、秋千、拔河等项目。笔者认为在高校体育课中应该多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挥民族传统体育的多元功能。为我国的现代化教育服务。为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服务。

1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开展的历史与现状

1.1历史回顾

我国在晚清时代接受了西方文化,寻求自强救国的道路,为西方体育项目的传入提供了文化基础,同时也冲击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导致出现民族传统体育的“断代”现象。高校基本上没有开设民族传统体育。

1.2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的20年来,民族传统体育正逐渐打破民族与地域间限制 ,在更大的范围内发展,使其大众化、通俗化,扩大群众基础,有些项目已具备立足于现代社会的基本条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民族传统体育也占有了一席之地。随着高校基础课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高校体育选项课教学改革的不断完善。有部分高校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进行授课,但还缺乏大面积的推广。

2民族传统体育的作用

2.1民族传统体育是具有科学特色的健身术

随着历史的变迁,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是在民族文化的总体氛围中孕育、产生、演化发展的,它自然地融会了易学哲学、美学、中医学、兵学、内功学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和文化观念,注重内外兼修诸如整体观、阴阳变化观、形神论、气功五形说、动静论、刚柔说、经络学说等,逐步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体系。如当今的武术、太极拳 、太极剑、气功等。

2.2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提高素质、健体防身的功能

民族传统体育如武术、气功的练习,对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和脏器官、骨骼、肌肉、关节、韧带、眼神等起到全面的锻炼作用,有利于身体的柔韧、力量、速度、灵敏、耐力等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的培养。

2.3民族传统体育具有修生养心延年益寿的效用

武术、气功具有内外合一、形神兼修的特点。所谓内,指心神、意等心志活动和气息的运行。所谓外,即手、眼、身、步等形体活动。内与外,形与神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2.4民族传统体育具有艺术观赏性

武术、气功作为一项优秀的民族体育项目,不仅具有很高的健身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艺术观赏性不仅讲究内外兼修,而且还强调把这种内在的精气神通过外部的形体活动表现出来。这种外部的形体活动,不但要求动作规范,而且要求动作优美,富有鲜明的节奏感。

3开展民族传统体育对高校体育教育具有积极的影响

3.1有助于改善呆板的传统体育教学内容

民族传统体育可以丰富高校体育课的内容,扩大学生选项课的范围。伴随学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深受众多体育工作者的重视。

3.2有助于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意志品质

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民族文化,它融价值观、伦理观、审美观为一体。在古代的教育中就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今也已成为中国学校体育教育中的不可缺少得一部分。其主要原因就是它在教育过程中更加注重了“德、智、体”的三者结合,从而才得以继承和沿袭。

3.3有助于进一步强化民族团结的思想意识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全国各族人民的基本利益和共同团结。在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发展中,我党将弘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加强民族团结,提高民族素质的一项主要任务。

4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几个途径

4.1广泛宣传民族传统体育

民族传统体育是一切体育运动的主要源泉,现代竞技体育项目多是从民族传统体育演化而来。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各民族世代相传的独具民族特点的体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2培养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兴趣

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意蕴,目前很多地区开展的民族体育竞赛项目,由于它本身具有民族性、表演性、娱乐性、竞技性、审美性、健身性、教育性等功能而深受各族人民所喜爱培养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兴趣。

4.3高校结合当地实际,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育

各高校体育教学中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其主要内容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当地的民情风俗,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项目。总之,各高校根据周边环境,师资力量,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形成自身特色。

4.4培养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专门人才

1998年教育部对全国高等院校的教学课程进行新的调整,体育学类增设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民族传统体育的运动人才和理论研究人员,把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进行有机结合,为普通高校培养民族传统体育的师资。这就说明在普通高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有了良好的契机,各高校的体育竞赛中,应增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其目的是广泛宣传,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体育文化。

总之,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在高校体育课教学中,要大胆的进行改革、尝试。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在普通高校开展的历史与现状,我国高校的分布和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作用、条件、途径等几个方面的论述。认为在普通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课的教学是可行的,建议在全国高校进行大面积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涛.民族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6)

[2] 于志宁.谈民族传统体育与全民健身运动[J].兰州大学学报(体育专辑),2001 , (29)

[3] 苏学良等.论民族传统体育及其专业设置[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 , (9)

第9篇:民族传统体育论文范文

受到全球化思潮的影响,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内部变革,各个民族对待民族体育文化的价值已经出现了变化,但是,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的过程也是在一个共同体的社会成员中纵向交接的过程。

第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过程受到生存的大环境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因素的限制具有很大的强制性,这就是所起形成的文化传承机制,这就使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是维系民族体育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属于民族体育文化再生产的过程。不管哪一个时期的文化成果都跟之前的成功存在继承关系,民族体育文化既有对历史上体育文化成果的保留,也有根据现实情况进行的再生产与再次创造。由于受到全球化的影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保留了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并对一些外来的文化进行吸收,经过日积月累,把相关体育知识和经验转变成文化信息,传给下一代的社会成员,这就是民族体育文化的再生产过程。

第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传递相关的体育元素,而是根据相应的体育文化适应规律和要求进行排列组合,并把这些作为民族体育文化选择要素的积累,最终整合为和谐有序的民族文化系统。这不是某个人的行为,需要中华民族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

第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也是民族意识的深层次的积累。作为民族体育的一个重要象征,民族文化是构成民族体育的核心,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才能更好的实现维系中华民族体育价值意识共同体的精神文化的再生产,并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入到每个社会成员的心中,形成一种持久、有效的民族凝聚力。总之,人类的文化具有多元性的特征,而多元性的体育文化又具备很强的民族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备传承性。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们要认真理解体育文化的民族性和传承性,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新时期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

在未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过程中,要以现有的文化为基点,吸收自身精华,借鉴现代优秀体育文化成果,站在时代的角度对中西体育文化的不同进行比较和反思,立足未来的发展,构建超越现代体育文化的新型体育文化体系。

第一,强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基础理论的研究,不能简单的从体育视角对体育文化的民族性进行论证,要把视野放开,站在世界性的角度来看待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理论。

第二,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要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前提下,运用先进的体育科学理论对其进行理性的批判,在制度层面借鉴现代体育竞争精神,这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向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所在。

第三,我国现阶段正在积极倡导全民健身,跟现代体育相比,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优势比较明显,应该积极开发进入群众体育领域的传统体育项目,这是中华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事实上,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远不止于此,要充分利用全球化的发展机遇,在推进传统体育走进全面健身的前提下,改造和推广一些具备鲜明特色的项目,借鉴现代体育竞争精神,逐步实现与现代体育的接轨,构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化形态。第四,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一步融入到学校体育中去,这就使得我国民族体育具备很强的时代性。因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创新发展,就需要结合学校这个重要的基地,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营造良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氛围。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