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范文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精选(九篇)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

第1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发展;认识

民族传统体育是从民族共同体文化中剥离与凸显出来的一种民族体育文化形式,是人类社会文化的补充与完善,除了具备一般文化的特征之外,还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和民族文化特征。为此,全面、系统、科学地认识民族传统体育,是振奋民族精神、加强民族团结、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

在人类民族文化的原始积淀期,由于生存区域与生存环境、生产劳动与生活方式、文化积累与传播的不同,民族文化共同体中许多具有教育、娱乐、健身功能的社会活动凸显出来,共同构成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和方法体系[1]。它寓竞争、娱乐、广适、地域及艺术观赏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综合运动形式,涵盖了“性命双修、心身并育”的生命整体优化理论,把人与环境视为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统一体,并把人体功能的强化和优化看作是一个精神同物质紧密联系的统一体活动[2]。它既是自贯一身、稳定的精神物质文化,又在历史环境的变迁中不断改变其具体的结构式样,呈现出多姿疯狂学习的差别。这种在相承相续中渐进发展的趋向,使得我们民族文化的形成在历史演进中开放出灿烂的花朵,孕育出丰硕的果实,突出地再现民族特色、民族心理和民族意识。

第一,劳动过程中的各种思想物化品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这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中最高层次的部分。生产劳动是人类区别于猿类的特征,又是文化创造的开始。当人类作为自然生态环境生命类开始文化创造活动的时候,即使是最粗糙的简单文化,也无不是从自然存在物直接加工开始的。而文化成果又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物质劳动过程中,其技术、社会和价值方式都作为相当复杂的文化体系而存在[3]。就是在这样一种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是一个民族在特定区域、特定的社会人群,伴随着一定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生产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体育文化现象。

第二,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人类社会一项特殊的文化活动方式,孤立的个体活动是不存在的。尽管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常常通过个人的行为方式来体现和进行,但永远脱离不开社会的联系而受制于社会,永远是物质文化的产物。同时,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又离不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制约和影响,并为一定社会关系所包围,这种社会关系不论是以物为对象,还是以人为对象,其参与活动的行为包含着社会以人为中心所形成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组织;所形成的血

缘、地缘、行业的组织关系;所形成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表现出规定性、固定性、制约性的链接方式。从而使社会的人按照一定社会所提供的规定条件和可能,依据一定社会所特有的体育方式进行活动。

第三,反映在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当中的民族意识、文化心理、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宗教信仰、伦理道德规范、审美心理,是人类精神生活领域的文化,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核心部分。它是围绕民族体育活动方式,通过抽象事物的艺术表现,来改造人的精神世界的物质内涵、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最终依托体育活动来改造人的主观世界。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作为验证人的物化世界能力的象征,最根本的是促进了民族心理素质的升华。我国著名社会学家和民族学家费孝通认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同一民族的人感觉到大家是属于一个人们共同体的自己人的这种心理”,一个民族“总是要强调一些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的特点,赋予强烈的感情,把它升华为代表这个民族的标志”[3]。因此,民族心理素质是社会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条件综合作用于民族传统体育精神文化面貌的表现与结果,是民族传统体育生存、发展之灵魂。

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特性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呈示民族的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民族和文化是两个密切联系的概念,民族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文化,而文化则是构成民族的要素。[4]

(一)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这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基本属性。任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必存在于特定的地域空间和具体的历史时间之中,蕴涵这一文化的民族特性,也反映出这一文化发展的时代性质。各民族的体育文化,因其民族性而呈现有别于其他民族的体育文化特质,又依其时代性而融汇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共性特征。

民族性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自身发展的特殊性,代表一定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积淀与特定地域文明的特点,表现为该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类型。时代性则体现体育文化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共同特征,反映文化发展由低向高的发展方向和文化之间传播、交融与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表现为体育文化发展阶段的标识和特定的文化类型所展示的时代风貌与精神。

民族性与时代性统一,民族性存在于时代性之中,时代性反映民族性的共同特征,不存在绝然独立的文化属性。正由于二者的统一,衍生出体育文化的整体性与独立性、连续性与阶段性、自主性与互赖性、兼容性与选择性等等的有机共生。这些特性又表现为民族意识与全球意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民族意识是民族体育文化的本质特征所在,全球意识则从世界和人类体育文化发展的高度拓展了各民族的文化视野。民族精神展示出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生命力,时代精神则代表体育文化发展的方向和历史演进的阶段特征与风貌。

(二)涵延性与主导性的并存

文化的涵延性系指一种文化所具有的兼融涵括、多元共生与传承延续、传播吸收等特性;主导性则是指文化的多元复合结构中,必然呈现该文化的主导倾向,包含明显的价值取向和民族特性。文化的涵延性与主导性并存,反映着文化存在的结构特性。文化是一个涵延广博的概念,有其丰富的内涵,诸文化因素多元交汇,文化传统的历史延续同文化发展的时代新质共集于一定的社会空间。文化创新是以一定的优秀文化传统之弘扬为前提的,新文化不可以完全独创出来;并且,文化演进还是文化发展多元因素相互吸收、兼容并蓄的过程。正是在继往开来与传播互感的文化整合中,民族文化得以实现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发展。

从文化的涵延性来看,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非常典型地证明了文化特性的客观存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无论从悠久的历史传承还是从广博的丰富内涵以及辽阔的地域分布上都具有鲜明的典型性。从文化的主导性而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历经数千年不衰,其交融会通的强大生命力之中,展现出立于主导地位的、与时展相适应的文化特质,居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反映出民族文化的主导性特性。

(三)兼容性与选择性的一致

兼容性不仅包括了涵延性所规范的文化多元复合与传承演化的因素,而且含指文化发展中精华与糟粕、进步与落后等等因素的并存。有可能区分出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又有许多无法绝然判定的交汇复合内容,而且在不同的历史时代或具体的状况情形下,精华与糟粕的判定受到时代的局限,也受到评判主体的制约。

选择性指文化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选择、吸收所需养分以补充、壮大本体文化、排斥不适应自身需要的民族文化的内在机制。其包括民族文化自身特有的选择、排斥功能,具有客观规律性的特点;又由于文化选择是作为文化主体的人进行的,从而也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意义。选择性同样不能独立存在,也受到兼容性的影响。文化的选择、排斥功能是在兼容性的规范下实现的,选择的结果不是使文化成为单一因素,而是丰富和发展了兼容性。兼容性一样受到选择性的制约,选择的结果是使兼容并包的各种文化因素根据民族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而“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被排斥、淘汰的因素则失去生命力,这就是民族文化发展演进的过程,也代表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过程。

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动力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动力表现出三个主要特征,即对自身文化传统的继承发展、借鉴吸收外来文化并进行适应本体文化需要的选择和汲取、以及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而进行的会通创新,这三者又是密不可分的同步过程。

(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凝聚力

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体现为其民族精神。“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它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重复实践,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简单说来,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5]

历史证明,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其强盛发达国泰民安的时期,往往就是政策开放、民族平等、文化交融、百花齐放的时期。固步自封意味着保守落后,开放创新才是民族兴盛文化繁荣的契机。中国有句名言叫“有容乃大”,民族繁荣是各民族平等相处相互尊重的结果,尊重各民族文化的独立个性和存在价值,促进各民族间体育文化的相互沟通和交流,才能取长补短不断完善。

(二)交流互感是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推动力

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史就是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史,也是对外开放的文化交流史。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的文化,除了时代差异外,还有地域和民族特征的差异,在数千年中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各地域文化和各民族文化长期地、不断地交流、渗透、竞争和融合。因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是具体的、历史的,又是多地域、多民族、多层次的立体结构。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各区域、各民族体育文化的荟萃,交流互感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推动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交流,有民族间及民族外两种类型。各民族的认同、亲和与交融,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从远古时代就开始了不同的民族文化之间的接触,无论表现为交易、和亲、联盟的友好方式,还是掠夺、复仇、征服的冲突形式,客观上都使民族体育文化得到相互的撞击触发与交流影响,有利于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融合。正是在各民族生息繁衍和相互交流中,积育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养分与动力。各民族的文化聚集和交融,共同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三)兼融会通是民族体育文化绵延的内驱力

任何民族的体育文化都有其空气和土壤,有自己的载体和灵性;任何民族体育文化都有其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以及尊重和学习其他文化的义务;都有继承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与汲取融合其他民族文化进行发展创新的责任;也有共同繁荣人类文化进步的历史使命。各民族的文化发展虽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既有不同的民族特色,却同处并存相互联系,都是其内在调制与外在互感功能交互作用的结果。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不可能在静止和封闭的状态中发展,都是其内在的新旧更替、进步发展的矛盾运动和外部的文化触击冲突、汲取融合之合力的作用。因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兼融会通特质成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绵延的内在驱动力。

(四)整合创新是民族体育文化长存的生命力

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基本特性集中体现为文化的内在调制与外在互感功能,通过涵延传播、汲取更新来实现新文化建设。开放与交融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衰的动因,整合创新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长存的 (下转第82页)

(上接第74页)生命力。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兼容并收、各民族间的交融会通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而与外来文化的撞击吸收、整合创新是其强劲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五)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繁荣是民族复兴的最终表征

民族传统体育是由中国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由各个民族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风俗习惯等文化创造汇集而成。历来年举行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规模一届比一届盛大,项目一届比一届丰富疯狂学习,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与文化艺术融为一体,将民族体育按照固定的节奏一浪接一浪推向高潮,展示了民族体育文化是全人类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由民族文化创造汇集而成,具有共同的基本属性,融会于民族文化的特性之中,这种基本的属性,既可以反映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又表现出兼容性和选择性的一致。从而使全民族对民族文化发展特性认识的同时,充分参与、占有和分享属于全民财富的社会主义民族体育文化。

“只有民族才是世界的”。现今世界上任何一项流行的体育项目,都源自于各国的民族体育项目,它们同样是在一定的地域受一定文化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后来随着经济发展、文化渗透、使团表演、广泛普及而逐渐成为世界性的体育运动[7]。实践证明,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优点和长处。所以才能在世界上和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中占据应有的位置,每一个有生命力的民族,都能够在同外来文化的交流中取长补短,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的文化,这就是文化的创造性。同时,我们的创新还必须树立全球意识,从人类文化发展的方向上把握中国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脉络,只有立足于全球性的意识,才能深入理解和吸收外来文化进步的文明,并与本民族文化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有效的结合和创新。

四、结语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我们的先哲们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氛围中创造、选择、发明和发展起来的民族传统体育,历尽沧桑,经久不衰,推动了我国数千年体育文化的发展。尽管时生了变化,但蕴藏在其深层的民族文化精神,仍然影响着人们今天的思想和观念,其体育方式仍为各民族人民采用,运用人类学来加以研究,在强有力的理论指导下开发这个蕴藏量极大的资源,可以为中华民族体育全面走向世界,促进国际体育文化的大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白晋湘.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丰富世界现代体育宝库[J].体育(人大复印资料),2002,(4).

[2]曾于久,刘星亮.民族传统体育概论[J].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张文勋,施惟达,张胜冰,等.民族文化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4]赵光远主编.民族与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诸形态[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

[5]庞朴.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载朱家桢、厉以平、叶坦主编.东亚经济社会思想与现代化[M].山西经济出版社,1994.

第2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范文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结合旅游的发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不仅有利于当地经济的稳步增长,还可以促进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健身娱乐、增强身心健康功能湘西地区风景秀丽、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并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人们在旅游的同时可以体会到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不仅可以自由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感,放松平日里工作的紧张,享受大自然给生活带来的乐趣,还可以在参与和观赏的同时得到身体上的彻底放松。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已成为当下时尚的旅游方式之一,在旅游的同时也可以了解一些当地的民俗文化,体验一些淳朴的乡村风情,使人的身心都得到了很好的健身娱乐的效果。促进湘西经济的繁荣发展,加强对外交流湘西本就属少数民族地区,具有丰富的民族风韵,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结合旅游业,可以充分发展自身的优势,进而促进经济旅游以及对外交流等国民经济相关部门的联系与融合,促进市场繁荣、满足游客的需求,加强与外界的联系,进而使当地社会经济文化有了一个发展的平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经济价值是商品经济社会对体育旅游资源进行开发而获取经济效益的产物。加强湘西品牌效应的塑造发展湘西的旅游业是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以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文化为主题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湖南的民风民俗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展示了以“都市桃花源”为主题的自由和谐理念。在CCTV的城市形象宣传片中更是体现了锦绣湖南、古朴民情、世外桃源的美丽画面。中国湖南国际旅游节的开展也为湘西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提供了很好的发展舞台,使国内外的游客都有机会来到美丽神秘的大湘西,从而加强了湘西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品牌效应的塑造。

湘西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文化的发展现状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东侧的武陵山区,与鄂、渝、黔接壤,辖七县一市,是土家族苗族的聚居地,这里有完整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国内外享有古朴多姿、淳朴风情的美誉。近年来,在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开发热潮中,湘西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文化资源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开发,并形成了一系列的具有民族风情特色的旅游景点和旅游路线。但从整体上来看,湘西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还没有完善,资源开发方面没有做到真正的规范科学,旅游资源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在管理方面出现混乱,没有合理的整体规划。湘西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能否得到很好的应用,在绝大程度上影响了湘西的经济能否健康稳定的发展,以及湘西的社会经济文化竞争实力。针对湘西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文化在资源开发方面所存在的不足,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并对此进行对策探讨。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文化的内涵不够深化目前湘西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景点的民俗体育活动场所主要着眼于当前利益,多数忽视了长远意义上文化内涵的挖掘,在旅游资源开发上缺乏理性思考,以开发景点的数量为焦点,缺乏对民族文化底蕴的提炼,使得民族传统文化在体育娱乐等方面缺少了质的体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利用率低,整体开发力度不够湘西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具有丰富的民族风情,可供开发利用的体育旅游产品也相当的多。但是在旅游资源、人力、场地设施、服务质量、交通等方面的整体合作力度还不够,并且还有相当一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类型和分布没有明确,进而造成县与县之间的旅游缺乏交流,严重影响湘西地区形成区域整体性旅游的发展,阻碍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开发与发展。经营管理混乱,基础设施欠缺湘西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国家财政支持有限,同时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才刚刚起步,与之相关的基础配套设施不健全。另外,湘西地区的旅游部门没有设置专门组织民俗娱乐活动的管理单位,很多景点的民俗表演活动都是村民自我经营,自我管理,没有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更甚者,有些景点的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是村民自己设置收费标准,并没有通过相关部门的批准。这就造成旅游景点的经营混乱状态。

发展湘西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文化的对策研究

深化内涵,树立湘西品牌效应湘西有着厚重的民族历史文化,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文化内涵丰富,生命力极强,因此,要使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品位提升,树立湘西品牌效应,就必须深层次挖掘湘西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文化的内涵,突出湘西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应具有地方性、参与性、民族性等特色,以适应游客多层次的精神需求。大力的宣传旅游业重要的营销方式,湘西地区民族传统性的文化早已深刻人心,在此应该有一个创新的观念,使用更加有效的营销策略和手段,把湘西的旅游打造成更加强大的旅游品牌,提升湘西民族文化旅游的地位。让游客在游玩中尽情的体验湘西文化生活的底蕴和丰富内涵,使游客产生流连忘返,得到美的享受。故在今后开发中应该平衡质和量的均衡,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文化等具有特色品牌的创新,更深层次的挖掘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文化内涵。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体育旅游的开发与利用,涉及到的相关产业也要有一定的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餐饮、通讯水电等。在开发湘西州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文化资源时,要注意突出重点,与湘西州独特的自然山水、秀丽美景相融相协调,各县市体育旅游产业共同发展。在体育旅游开发规划时要以游客的需求为导向,对旅游市场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充分了解各地区之间的差异,针对市场的有效需求进行合理的开发。对此政府应该使用宏观调控等措施明确旅游资源的分布情况,加强湘西各个地区之间的旅游交流,互相带动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最终形成规模性。吸引外部投资,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湘西州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政府应把旅游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龙头,在开发湘西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文化的同时,应制定和完善配套的优惠政策吸引外部资金,联合外部企业等各方面的力量,加大投资,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为适应湘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还应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积极支持吉首大学、湘西民族高级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院校办好旅游学院、旅游专业、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等来培养优质人才,同时加强体育旅游专业特殊人才的培养。

第3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 民族民间体育游戏 现代学校体育 理性回归

民族民间体育游戏是指流传于广大人民生活中的嬉戏娱乐活动,俗语称“玩耍”,是探究体育起源和发展各阶段诸形态的活化石,是挖掘和创造新的体育项目和形式的源泉,反映各民族意识和多方面活动的文化财富,与现代体育交相辉映,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长期缺乏系统的卓有成效的研究,民族民间体育未能有序地融入学校与社会中去,在广大的农村和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受到现代文明和经济大潮的冲击,处于弃旧而未迎新的相对真空期。民族民间体育的健身价值、娱乐价值、竞技价值与在社会中的道德教育价值、民族认同价值、经济发展价值,都要求广大体育工作者不容忽视[1],提升对民族民间体育的认识,挽救和发展民族民间体育是当务之急。

国家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使课程有利于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2001年国家颁布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我国各地区各民族蕴藏着丰富的体育健身方法和体育项目,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增选或置换体育教学内容。”新课标和新大纲的灵活性与选择性为发展本地区民族民间体育游戏提供了指导思想,为民族民间体育进入现代体育课堂提供了依据。我们在将民族民间体育游戏引入到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学中时,要注意对其的功能性、精神内涵、生活性与自然性进行思考,探索一条与现代学校体育相结合的理性回归之路。

1. 保持特性,传其功能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流传于民族民间的体育游戏多不胜数,是我国体育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不仅内容丰富、花样繁多,而且具有娱乐性、健身性、观赏性、竞技性,对增进学生身体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和谐共处,以及使学生获得传统文化和健康知识技能都有好处,对学校的体育教育是一种补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民族民间体育游戏内容的丰富性,可以弥补竞技体育内容上的枯燥,以及趣味上的不足,更可以满足那部分被竞技体育置之门外的学生的需要。在体育课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积极有效地把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游戏引入到体育课堂当中,有利于学校体育的开展,充实体育教学课程资源,利用其特有的功能,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如课程内容为投掷类时,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使用一些民族民间体育游戏作为引导,如:壮族的投绣球比赛,仫佬族的打灰包,畲族的打尺寸游戏,等等。课程内容为跳跃类时,我们可选择壮族的跳桌活动,黎族、苗族的跳竹竿活动,民间流行的跳骆驼、跳绳活动,等等。在运用和使用民族民间体育游戏时,我们可对其进行改编,但应注意保持其特性,对其功能要运用得当,既要保持民族民间体育游戏民族性、地域性的特点,又要符合于新课标关于课程资源内容开拓的要求,突出体现出其应用性特点,让游戏化教学更科学化、实际化,使其操作性更好,这是一种创新,是对民族民间体育游戏功能的拓展,也是对民族体育文化的一种提升。

2.探析内涵,承其精神

现今的体育教育中所传授的多为竞技体育知识、技能,偏重于向学生传授体育技艺而忽略体育中的精神与文化的意义,尤其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所占比例微乎其微,并很少有人追溯其文化内涵。民族民间体育游戏在其漫长的演进过程中,积累了深刻的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涵和极其丰富的休闲和娱乐性的内容,其道德教育价值与民族认同价值不可忽视,体现出体育的人文精神内涵,始终以人为核心,促进人的身心健康与精神快乐,促进人的全面和谐与充分发展。如仫佬族民间体育游戏抢粽粑、打竹球等,其中所体现出的“连结现象”就是一种体育的人文精神,通过连结的方式在相互保护、相互制约,又相辅相成的情况下开展民族体育活动,参与者能够得到身心的健康与快乐,直接促进生产力中“人”的发展,不是为了纯粹的技能提高和竞技的体现,而是为了促使参与者形成自然质朴、重情义、崇礼重教的民族性格。将民族民间体育游戏的精神内涵在学校中传承,有利于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功效,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的传承教育,有利于专项化的体育游戏选择,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促成运动技能的形成,达成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达到终身体育的要求。

将民族民间体育游戏回归到学校体育教育当中,是民族文化精神内涵的一种理性回归,是对民族文化精神内涵的一种传承,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保护措施,是尽一份责任。现今,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因为其流传的民族性、地域性与民俗性,很大一部分项目缺乏整理与挖掘,有些项目后继无人,有些项目甚至已经失传。我们应利用学校这一块沃土,让学校成为培养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人的基地,使民族传统体育能成为有源之水、有土之木,从此生根发芽,民族精神永存。

3.体验过程,还原生活

民族民间体育游戏的萌芽与发展根植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文化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进程中,形成了鲜明的民族风格,以其浓重的乡土气息、鲜明的民族特色与广泛的娱乐性,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密切组成部分。游戏是游艺民俗中最常见、最普遍、最有趣的娱乐活动,主要流行于少年儿童中间和成人的节日庆典。有些游戏项目在发展中逐渐完备,最后形成了竞技项目和杂技艺术,以这样一种方式重新回归到社会当中,成为社会体育中的一项。

民族民间体育游戏是各民族中普遍流行的、满足民族的健身、娱乐等需求的社会文化,由于活动鲜明的身体表征属性、参与者接触的频繁性、对情感和意志体现的直观性等特点,使得参与的人们很容易进行情感的交流、思想的交锋、意志的考验,从而不断增进相互了解和理解,达到培养民族认同感的显著效果,同时,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体育游戏,也是各民族真实生活的还原。“记得少年骑竹马,转眼已是白头翁”这句诗深刻地反映出老一辈人心中的感慨,充满了对童年的怀念之情。在回忆中,总是伴随着许许多多的游戏,如滚铁环、踢毽子、跳房子、放风筝、打陀螺、跳绳、滚玻璃球等,而与游戏玩伴结下的友谊,伴随着自己成长的生活历程,成了一生甜蜜的回忆。感叹当今社会的发展,竞争的激烈,常使子孙们失去了对生活的感受,丢掉了人与人之间的认同感。

体育游戏是启发青少年身心的最好教育手段,青少年参与各项体育游戏的过程,就是他们获得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2]。民族民间体育游戏回归到学校中,让学生通过生动活泼、形式多变、内容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让他们感受到民族传统体育的魅力,找到生活的乐趣,从而学会去适应生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学会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我们将其运用于体育教学中,既能促进民族传统教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又能培养师生的创新精神和健康教育观念,强调学生亲身体验,发展学生的社会实际能力,无论对于其日后的体育生活还是日常的社会生活,都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体现出深广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

4.抛开功利,回归自然

如今,学校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基本都是以西方竞技体育为主,竞技的高层面似乎仅仅只是为了“争光”。而体育活动中的竞技运动发展到极高的水平时,所体现的功利性和竞争性,导致参与者必然大幅减少,身体运动的不足与身体素质的降低,让许多的学生望而生畏,从而失去对体育课学习的兴趣。让原生态的民族民间体育游戏回归到课堂中,抛开竞技体育的功利性和竞争性,让学生在学习当中追求乐趣,在游戏的乐趣中自满自足,通过具有创造性和变化性的民族民间游戏活动来使学生体验动态时的欢愉感,以实现自身的价值,追求人格的升华,对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对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弘扬有着积极的作用[3]。同时,让民族民间体育游戏保持其原有的特性,在学校中传承下来,也是体育活动进入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符合倡导“健康第一”的学校教育指导思想。

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出的“人文奥运”的宗旨无形地显示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价值递进所在。因为,当今的体育运动,已经不是一种孤立的体育文化现象,它已融入到了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因此,站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高度上,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转变观念,把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推向学校,充分利用民族传统体育本身具有的健身、娱乐、教育、竞技性,为学校体育提供服务。在利用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课程资源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将其与本地区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结合起来,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各民族经过不断的变迁与融合形成的文化风格与传统,将时代文化注入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再回归到社会当中[4]。

5.结语

民族民间体育游戏进入学校体育教学中,是国家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指出的方向,是抢救、传承、发展和弘扬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最佳环境和途径。同时,民族民间体育游戏引入学校体育课,会得到大多数学生的欢迎,还会勾起学生家长的童年回忆,从而产生学生、家长的情感共鸣,强化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达成终身体育的目标。当然,民族民间体育游戏是不能代替现代学校体育课堂内容的,但我们要求的是互补、相融与和谐发展,让体育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生活气息。

参考文献:

[1]文展.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综合分类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9,15:122.

[2]周伟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207.

[3]胡小明,虞重干.体育休闲娱乐理论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80.

第4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 山西高校 校园体育文化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1-0092-03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博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山西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沉淀,必然孕育出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民族传统体育既有自身独特的文化特征,同时也反映着人类文化发展的整体规律。高校体育是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平台,是培养大学生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的重要环节。山西省高校体育教育在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和传承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责任培养具有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学生。与此同时,民族传统体育在山西省高校的广泛开展对推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1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及结构

体育是社会总文化的一部分,有着促进人的多向发展以及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而高校是现代化人才的创造地,推动发展社会文化和人类文明的重要区域。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高校校园这一特定人造环境中,按照学校教育目的和学校体育目标,以广大师生员工参与为主体,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以多种多样的锻炼项目为主要内容,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一种群体文化。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其表现形态主要分为表层的校园体育物质文化、中层的校园体育制度文化、深层的校园体育精神文化。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在现实社会大背景下,由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相互影响、融合、渗透、促进而发展起来的产物,属于一种十分复杂又特殊的亚文化形态。

2 山西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山西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有着百年高校,但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尤其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通过对前人研究的综述以及访谈发现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2.1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有待加强

校园体育文化的灵魂在于本校的精神文化,主要体现在日常学生体育锻炼中所表现出体育的观念、体育精神以及体育知识等方面。积极的校园体育文化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意义。而目前山西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意识观念较弱,没有形成整体性观念,更没有形成稳定的集体锻炼意识,同时学校在体育宣传工作中力度不够强,宣传的方式方法略显单一,没有形成符合山西本地特色文化素养。与此同时,更多的强调了“更高”、“更快”、“更强”的现代体育精神,却忽视了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精神宣传力度,缺乏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2.2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环境建设力度不够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山西地处我国中部,经济处于欠发达状态,因此对教育也有一定的影响。全国很多高校都存在对体育物质文化建设不足的现象,山西省多数高校也不例外,学校场馆设施不足的问题,现有的场地设施不足以满足正常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需求,有特色的室内场馆寥寥无几。不能及时对高校物质文化进行补给,同时,有关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所需要的器材以及场地少之又少,关于体育文化的宣传相关的物质基础也存在不足,例如学校体育宣传栏设立较少,传播体育锻炼和民族文化广播站也有匮乏现象。

2.3教师继续教育和在体育活动中身体力行不够

山西省高校教师逐步趋向于年轻化,并且受到学生的爱戴,但部分青年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不到位。学校体育教师与学生除课堂外,交流机甚少,同时自己的运动水平也没有明显提高,势必影响到教学过程中方法的丰富,导致校园体育文化主力军缺乏创造力,民族传统体育相关教师也没有充分展现出其体育魅力,课余时间缺少对学生的引导,没有使学生真正的融入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中。而其他学科教师大多只关心文化知识的传播,忽略学生身体健康,并且会认为课外运动会占用文化学习的时间,影响成绩。同时自身也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即使偶尔锻炼也是现代运动项目,对传统体育认识有偏差,不能形成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2.4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当前的大学生对体育锻炼有着较高的认识,明白体育锻炼的对自身发展重要性,但身处浮躁和复杂社会,课业压力或其他兴趣爱好难免会分散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加之无人组织领导,没有形成体育锻炼氛围等一些原因导致一部分学生失去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丧失体育锻炼机会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不利于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气氛的营造。

3 民族传统体育对构建山西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作用

3.1民族传统体育丰富了山西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体育精神环境和体育文化气氛。高校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的年龄、地域、文化背景、民族,对体育也各有所需。而且当今的青少年多热爱篮球、足球、田径等现代运动项目,过多强调速度力量的展示,一部分文静女生或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很难融入其体育文化中。因此,单一的校园体育文化内涵不会将学生凝聚到一起,很难形成整体的体育文化意识。而山西省的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相比,有着更为深厚的底蕴和成绩,有着无穷无尽的体育素材,不仅可以满足大多数大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并且在学习民族传统体育的课程的过程中,使天南地北的大学生进一步了解山西省乃至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同时为学生之间更好的沟通交流铸造一座桥梁,在沟通和交流中培养团结互助和相互包容的优良品质,在课余时间逐步形成集体锻炼意识,对提高大学生自身涵养、展现体育精神和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有着推动作用。因此,山西省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可以帮助其形成多元化的校园体育文化内涵。

3.2民族传统体育有利于丰富山西高校体育课程资源

山西省一些高校至今仍然有体育场馆设施匮乏,不能满足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甚至影响到正常体育教学,同时体育课程单一,处于落后状态,缺乏创新也有碍于激发学生锻炼兴趣和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因此,在当前没有足够的资金或者政策支持保证下,民族传统体育的优势就显得尤为突出。山西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文化特点大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武术、太极拳(剑、刀、扇)、气功、蹴球、毽球、拔河、跳绳、打陀螺、中国象棋、舞龙、舞狮、形意拳、秧歌、五禽戏、八段锦等健身健心的保健养生项目。与现代化运动项目球类或田径等相比较,民族传统体育对场地设施的依赖性较小,甚至一块空地即可,需要的器材费用也不大,并且结实耐用,可以长期使用,同时锻炼效果明显,给学生带来了生理和心理上的享受,减轻压力同时提高学习效率,极大帮助高校对学校体育物质文化建设投入不足的难题,并且丰富了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体育课程资源不足的问题。

3.3民族传统体育有利于培养教师和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大学生学习负担加重,即将步入社会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而高校教师长期忙于教学或课题研究等原因,使他们长期处于亚健康的状态,身体素质呈逐年下降趋势,这也是高校体育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不仅有着健身功能,同时还有修身养性的特点,恰好符合高校体育未来发展的需求,而且可以作为体育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朝着“多目标,多功能”的方向转移,既达到了近期目标,又为长远目标奠定了基础。同时,高校教师更能接受带有民族传承性和大众性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在锻炼中吸取民族文化中的营养,在民族文化学习中得到锻炼,最终培养教师终身体育意识。因此,民族传统体育帮助高校师生中形成良好的锻炼风气,使师生之间互相影响,互相督促,展现出高校和谐向上的体育校园文化,不仅增进了大学生对祖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热爱,也增强了他们对学校乃至对国家的热爱。

3.4族传统体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

现代竞技运动项目观赏性高,注重更高、更快、更强的理念,将速度和力量的美充分展现,更受到高校学生的厚爱,但是这些现代运动项目有时片面的追求成绩的突破,人类极限创造,更多的是在表现人类外在美感,缺少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交流,对我们学生内在美的培养不到位,同时不利于大学生对人类体育文化的全面了解。而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汲取了民族舞蹈、民间艺术、工艺等多方面精华,将其独特的运动方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留给我们后人。当今的大学生不缺乏先进的科学技术,缺乏的是对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意识不足。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学习和实践,亲身体会我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魅力,在坚持不懈的锻炼中深刻体会民族传统文化精髓,并将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转化为自身进行发展的动力。使得山西高校具有独树一帜的校园体育文化。

第5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民族精神;精神家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8)02-0063-02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斗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民族精神是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集中体现,是推动民族延续发展、不断前进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柱。

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于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带有本民族特点、体现本民族精神风貌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的综合反映,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也是一个民族在形成本民族文化中最核心、最精华的组成部分,是维系本国、本民族人民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

民族精神是国家统一、民族发展的内在动力。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生于斯,长于斯,衣食于斯”,中华民族每个个体对于自己民族有着深厚而神圣的感情。爱国主义在我国历史上曾经最大限度地团结了各种社会力量,为祖国的统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作出过积极的贡献。

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到关系综合国力强弱的高度来认识。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是全方位的竞争,它体现在经济、政治、科技、军事等各个方面,但归根到底还是人的竞争,即人的素质、民族素质的竞争。民族素质主要包括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三个方面。民族精神是民族素质的核心,是民族素质的“软件”。当今世界,文化力量、民族精神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民族精神是抵御境外渗透、分裂图谋的坚强精神支柱。我国不但民族众多,而且边疆地区是少数民族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三十几个民族跨境而居,与周边国家有着千丝万缕的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上,有64%属于民族自治区域。境外渗透、分裂势力利用民族、宗教等幌子妄图破坏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繁荣发展,其罪恶图谋从来没有停止过。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抵御境外渗透、分裂图谋的坚强精神支柱,对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繁荣发展有重大意义。

民族精神为整个人类精神文明殿堂添砖加瓦。民族精神作为一种进步的、积极的精神,既是属于各个民族的,也是属于整个人类的。属于不同民族,是由于它受民族意识的规定,为民族性格所制约;属于整个人类,是因为它的进步意义和积极价值是人类在历史发展中所共同确认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民族精神与一般人类精神的关系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人类精神文明殿堂正是由不同民族精神的砖砖瓦瓦所共同构建的。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不但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也是在为人类精神文明殿堂添砖加瓦。

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

民族精神是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每一个民族有自己的民族精神,而不同民族的民族精神也有一些相通的地方;民族精神有其一般内涵,也有不同民族的特殊内涵。民族精神是静态与动态的辩证统一,民族精神具有稳固性,但不是一成不变的。

一般来说,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所普遍表现出来的精神活力和个性特征,是普遍尊奉的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民族团结的社会信念、价值追求和道德风尚。民族精神的具体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旺盛的民族活力;二是健康的民族意识;三是个性的民族性格;四是积极的价值取向和社会信念。

那么,中华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是什么呢?

当代中华民族精神乃是由三股精神融汇而成的: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二是全人类精神,三是当代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是发源于中原华夏族人生息繁衍之地,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开疆拓地实践中,56个民族交融叠合,达经嬗变升华而成。她勤劳勇敢,仁爱宽厚,以德服人,以和为贵,自尊自信。全人类的精神,包括热爱和平、博爱、正义、自由、平等,它们体现了所有种族、民族精神中的积极成分和美好品格,体现了不分肤色、性别,不论文明进化程度高低的全部地球人的共性。改革开放的年代,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孕育出了当代中华民族精神。而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已包含在作为时代结晶的邓小平理论中。邓小平理论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嬗变注入了极其宝贵的新鲜血液。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表现在:一是开拓创新的批判精神,二是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三是求善求美的人格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就在于传统与现代相交融,继承与发展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统一,定型与塑型相伴随,巩固已有成果,弘扬传统精华,发现崭新之美,培育初露之德,在按部就班和探索新知的双管齐下之中,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是一个继承的过程,又是一个改造、更新和超越的过程。

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不可能单靠政府行为来实现,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来完成,需要多方努力,需要持之以恒。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需要强有力的引导。国家是文明社会的基本政治建构和整体社会单元。为了维护这个建构和单元的统一和稳定,任何一个国家都会自觉地提倡一种意识形态以凝聚社会。这种意识形态也就很自然地成为这个国家民族精神的一种培养基,它的一些内容也就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些成分。国家掌握着社会的统治权、支配权,也就决定了它是民族精神创造中的主导力量。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国家的作用始终是第一位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目的在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建设事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应立足于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事业的实践。这

就需要国家强有力的引导。

2、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优秀传统,从中把握牢固根基,汲取丰富养分。民族精神是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集中体现,民族精神是现实中的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是历史地传递着的民族精神。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根基。离开了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成了无源之水。中国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还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一切有益文化成果。民族精神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每一个民族有自己的民族精神,而不同民族的民族精神也有一些相通的地方。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能脱离世界文明而独立发展。我们既要珍惜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富有特色的民族精神,也要面向世界吸取其他国家民族精神的精华,或者以此为参照来反思我们的民族精神。但同时要处理好文化开放与文化安全的关系,在文化开放中维护文化安全,保持自身的民族特性和文化价值。

3、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总结和提炼新的民族精神。任何民族精神都产生于一定历史条件之下,存在于一定时空环境之中,受特定时代及条件的限制,传统的民族精神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局限。由于传统的民族精神是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生成的,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仅仅弘扬传统民族精神已不能完全适应当今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只有培育反映时展特征、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新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永葆生机和活力,真正支撑起民族的精神大厦。因此,我们不仅要弘扬民族精神,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发扬光大,更为重要的是根据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培育新的民族精神,以丰富民族精神的内涵。进入21世纪,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拓展民族精神的内涵,进一步培育开放精神、竞争精神、合作精神、创新精神、科学精神、求实精神、理性精神等民族精神,以使民族精神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

4、文化创新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还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文化创新,在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前提之下,通过文化创新丰富、更新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在文化感召的潜移默化之中,在文化创新的丰富更新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事半功倍。

第6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民族地区,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

体育旅游是新兴的体育和健身休闲生活方式,是当今大众体育健身的新潮流,也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民族体育与旅游的结合,是民族性的体育旅游文化事业和旅游性的民族体育文化事业,都带有经济、文化行为。所以,民族文化资源、人文地理资源与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等都是需要进行挖掘、保护、传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业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合理开发和利用民族地区体育旅游资源,将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并促进整个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

一、民族地区体育旅游发展现状

1,开发利用的力度不够,缺乏规模效应。民族地区传统体育项目众多,但实际应用在体育旅游中的项目相对较少,只是在部分景区开展一些民族传统体育表演,由于规模小,缺乏对民族传统体育自身特色和内涵的挖掘,因而也不能科学系统地形成特色和规模效应。

2,发展不平衡,整体经济效益并不乐观。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开发利用与地方政府密切相关,由于缺乏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认识和正确的管理、引导,致使民族体育旅游目前出现开发粗放和不平衡现象。大多数地区对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经济效益缺乏足够认识,所以还没有广泛地将民族传统体育引入商业发展轨道。

3,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意识不强。民族传统体育本身具备较强的民族文化特性,在民族传统体育开发过程中应当本着摒弃与弘扬并举、去伪存真的正确思想,保存其原始、传统的文化特性。然而,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可能意味着这种人文资源的破坏和丢失,盲目看重经济利益导致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管理体系不完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挖掘、整理及保护力度不够,致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收集和整理零散滞后,有的甚至破坏较为严重,失去本民族、本地区的“原汁原味”,不能展现当地的历史特色,失去给人以亲切真实、纯朴自然、怀古悠思的精神体验。

二、民族体育旅游内涵与特征

1,民族体育旅游内涵。民族传统体育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民族体育旅游是民族地区特有的具有民族体育文化和风土人情的一种旅游形式,独特的地貌环境和民俗民风形成独特的民族体育旅游,是增强人的体质和健康、教育培养和塑造人的美好心灵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结合民族特点、经济、文化、休闲活动、健身等之间的联系,把民族体育旅游界定为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以各种民族体育资源为依托、一定体育设施为条件的一种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文化活动的总和。

2,民族体育旅游的特征。民族体育旅游开发的民族性、区域性、阶段性是民族体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三大主题,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是物质生活方式和民族文化生活方式的有机结合,具有其自身独特的历史、民族特质与文化氛围。不同民族有不同社会文化内容,社会文化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民族体育文化的吸引力可以促进体育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民族体育旅游与一般意义上的旅游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观光性和娱乐性的有机结合、生态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民族差异与地区差异的协调发展、民族文化与体育文化的完美整合。

三、“以人为本”实现民族体育旅游人性化发展

“以人为本”的内涵之一就是满足旅游者多方面的需求,促进旅游者的全面发展。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休闲娱乐需求日益增加,旅游是满足人们休闲娱乐需求的最好方式,旅游活动又是塑造现代公民健全人格的平台,是生活多样化的源泉,还能引导人们在不同地区寻求不同经历和体验,创造一种和谐的“体验环境”,这种体验环境的主要特征就是人与自然(旅游者与当地资源环境)、人与社会(旅游者与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人与人(旅游者与当地居民及旅游从业者)的和谐发展。

1,精心打造民族特色建筑风格,推动民族体育旅游业发展。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对民族的东西,必须强调和保持它的个性。民族地区特色的魅力不是来自于有多少高楼、有多少新潮建筑,而是来自于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不管是运用什么现代科技手段,都必须以不破坏它的艺术特色为准绳,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和突出特色,是发展民族乡村旅游的灵魂。只有依托传统文化挖掘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乡村旅游才能充满魅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打造民族体育旅游这一产业品牌,就要在优化艺术、人文等“软”环境的同时,积极建设看得见的“硬”环境,表现出浓厚的民族体育氛围。要充分研究和挖掘包括历史民族文化在内的传统民族体育文化,精心打造富有民族特色、富有文化艺术底蕴的建筑风格,通过具有浓厚民族特色建筑群落的建设,营造浓厚的民族建筑文化特色,推动民族地区体育旅游业发展。

2,优化接待条件和服务质量。在旅游交通等系列基础设施方面,在现有的旅游设施和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基础上,合理规划交通,注重便捷、安全。全面贯彻“以人为本,游客至上”的理念,提升服务质量以及接待条件,为旅游者提供轻松的环境和民族文化氛围。

3,民族文化、健身娱乐、旅游有机融合。民族地区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形式多种多样,可借助自然资源优势,挖掘一些娱乐性、观赏性强,带有民族特色以及时代气息的体育项目,在旅游观光的同时开展富有地方风情、民族特色的各式民族体育活动;根据不同季节、不同时期、不同旅游团体,结合地区实际,向游客展示当地民族体育特色,并融入其他民族体育文化,让旅游者体验各种妙趣横生的少数民族体育活动。

四、“解放思想、科学发展”是民族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民族地区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民族体育旅游全局,紧紧围绕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发展战略,进一步转变民族地区体育旅游发展方式,提高民族体育文化发展质量,增强旅游发展活力,推动民族地区旅游业转入科学发展轨道。

1,树立民族地区体育旅游发展的新理念。一是树立特色旅游理念。坚持跳出旅游看旅游,把发展旅游的眼光从单纯的“吃、喝、玩、乐、住、购、娱”上游离出来,结合民族地区自身特点和优势,引导旅游者融入到民族体育文化当中,按照传承民族体育文化、活跃市场、优质服务、优势产业的思路规划和组织实施特色旅游,更好地发挥民族地区体育旅游的综合带动作用,以旅游促开放,以旅游惠民生,以旅游增和谐,以旅游促发展;二是树立民族旅游文化融合理念。坚持“文化搭台,旅游唱戏”的发展思路,以民族体育文化特色所具有的魅力,提高民族地区知名度和旅游品位,丰富区域旅游内涵。要充分发挥和利用好古人类文化、宗教文化、民间民俗文化和自然生态文化等资源,使之与民族地区的旅游业融合在一起,努力打造民族特色的体育旅游文化;三是树立比较优势理念。只有立足地区性和区域性资源,发挥比较优势,才能提高民族地区旅游业的竞争力。四是树立个理念。要敢于率先尝试,积极探索具有自己特色的个性化服务方式,为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第7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节庆仪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涵养; 路径

DOI:10.15938/ki.iper.2015.03.003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5)03-0008-04

同志指出:“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作为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节庆仪式是通过行为、语言、服饰、礼乐等仪式化、符号化、象征化的综合呈现,塑造民众共同情感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节庆仪式既是凝练和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价值资源,也是传播和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载体。

一、节庆仪式的精神内涵及德育价值

节日是不同国家或民族在特定时期、以特定主题活动方式开展的约定俗成、相沿成习的社会活动。可以说,节日是承载着独特民族传统的文化介质和价值符号,集中反映着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积淀凝聚的习惯、风俗、性格、信仰、价值观,记载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记忆和精神追求。中国节日类别多样、活动形式丰富,主要包括: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春节等民俗性传统节日;五四、七一、八一、十一等政治性节日;三八、五一、六一等国际性节日;国史党史上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纪念日等纪念性节日等。任何节日都包含着完整而不可分割的两个层面:一是节日所蕴涵的精神、文化和价值,是无形的;二是体现其精神内涵的外在形式和物化载体,是有形的。节日期间官方或民间都会举行各种庆典活动,即节庆。节庆仪式是承载节日内涵的外在形式。

历经千百年来的变迁、演化,节庆仪式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端午节的祭祀、划龙舟、悬艾叶菖蒲与忧国忧民、国家安泰的美好心愿息息相关;清明节的扫墓、踏青、插柳与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密不可分;中秋节的赏月、观潮、吃月饼蕴含着血亲团圆、民族团结的意蕴。这些仪式看似传统而朴实,却是民众期待和民族心理的生动体现。其中涉及到的历史人物,不论真实的还是虚拟的,也都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屈原、介子推、牛郎与织女分别承载的忠诚信义、爱国为民、忠贞爱情等精神内涵,已超越地域和时代,演化为民族永恒的生活方式,融入人们的价值观念,成为民族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的重要载体。

节庆仪式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当下倡导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正如同志指出的,“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节庆仪式,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现形式,既有助于从理论上凝练和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使其理论形态的完满和成熟,又助于在实践中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

二、节庆仪式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载体

如前所述,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节庆仪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统一的,二者统一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基上。节庆仪式不仅可以而且应该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载体,通过丰富多样的节庆仪式可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接地气”,更加充实丰满、完善完美。

1.节庆仪式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凝结和表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具有正向的、积极的作用

在中国传统节庆中,蕴含和凝结着丰富的传统美德,包括忠孝仁义、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热爱生命、追求健康的人本精神;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昂扬斗志;团结互助、贵和尚美的心理追求;效法自然、追求和谐的行为方式等。在历史的变迁中这些精神因素得以承袭流传,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文化形态,成为整个民族潜在的价值共识,甚至成为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的重要构件。比如民众熟知端午节纪念屈原的典故――春秋时期,作为楚怀王大臣的屈原,因倡导举贤授能、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反对而去职并流放。他以忧国忧民之心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然而祖国楚国终被秦国攻破,于是屈原写下绝笔《怀沙》,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生命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乐章。故后人将屈原投江之日作为端午节的起源。可以说,端午节从兴起伊始,就蕴含了爱国主义、精神自由、社会公正等价值内涵。不独端午节,其他传统节庆均含有鲜明的美德主题和丰富的精神内涵,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来源。因此,过好节庆需要对其文化内涵进行挖掘、弘扬和继承,需要将其意义内化为每个国民的自觉意识,进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与之相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阐述、培育和践行,就是文化自觉的体现。以“文化自觉”作为基点,寻求节庆仪式中的文化内涵,实现节庆仪式的精神元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会通融合,既有助于节庆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发展,又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众日常生活;反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又将强化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和自觉践行,进一步将节庆仪式中的文化内涵内化为人们日常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

2.节庆仪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统一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基上,藉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得到广泛传播和持续滋养

如前所述,节庆仪式具有文化传统性,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性。以中国最隆重、最热闹的节庆――春节为例,人们不仅要回到家乡,还要参与祭灶、扫尘、贴春联、挂年画、放炮竹、守岁、拜年、访亲、祭祖、联欢等一系列仪式,甚至每一天都要完成规定性的、序列化的仪式――“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儿,捏饺子;大初一儿,撅着屁股乱作揖儿。”从某种意义上讲,春节就是各种仪式的序列和组合――衣的仪式、食的仪式、祭的仪式、驱穰祈福的仪式、娱乐的仪式等。其他节日莫不如此。节庆仪式蕴含着中华文化的深邃智慧和丰富情感,是人们共享情感与价值观的集体活动。人们自发参与节庆仪式的过程就是在不断唤起对亲人、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的情感,建构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形成同宗同源的文化亲和力。日常生活中我们无不深切地感受到节庆仪式的文化渗透力,例如重大纪念日都要举行的升国旗仪式,就是对民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形式。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爱护国旗、保护国旗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国旗从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的情境,实际上构成了引发民众情感共鸣的心理场。在庄严亢奋的情境下,民众所处的时空不再是自然状态下的生活空间,而具有了教育内涵和情感意蕴,人们往往不由自主地将直接体验到的情绪,升华为某种特定的价值取向和情感态度,而周期性的、重复性的仪式则强化了这一价值取向和情感态度。不得不说,节庆仪式是中华民族独特性的文化缩影。与之相应,任何社会的主导价值观都有其形成的特定社会场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绝不是凭空产生,而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传统美德中仁爱、诚信、正义、和合的价值取向的继承和创造性转化。因此,节庆仪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外显要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内隐要素,二者互相融通,具有内在契合性;所以节庆仪式在弘扬民族文化、提升民族凝聚力和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具有其不可忽视的价值,甚至有学者将弘扬节庆仪式的精神内涵和价值导向作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2]

3.节庆仪式是以潜移默化的、官民互动的形式开展的,能够有效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传递和行为示范

作为一种民族文化传统,节庆仪式本身是官民双方在节日观念、节日活动方式上博弈、互构的结果。以春节为例,俗称“过年”。《尔雅・释天》云:“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这是人们对年岁最朴素的认识。《b梁传・桓公三年》则云:“五谷皆熟为有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因此,年岁观是源于农业生产,民间流传的“受年”则是祈求五谷丰登之意,是一系列祭风、求雨、御灾、报功的祭祀性的仪式。直至西周时期,统治者才将祭祀农业丰收的活动逐渐集中到年末岁初举行,这是春节的雏形。此后,民间自发的节庆活动逐渐纳入以国家庆祝为主体的轨道上,春节逐渐成为官民共同认同、社会共享的文化体系。除春节外,其他民俗性的传统节日也多遵循这一演进路径。总的说来,这一过程蕴含了民间节俗上升为官方礼仪和官方礼仪演变为民间节俗的双向过程。时至今日,节庆仪式仍然需要民众的自发参与和官方的积极干预。一般而言,官方举办礼仪性的活动、官方代表人物以俗民的身份参与到节俗活动中来,既助于肯定节庆的价值,又能为节日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和特色内容,从而更好地发挥唤起民族的集体记忆、增强民族认同和凝聚民心的功能。2014年五四青年节,在北大考察,倡导青年“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这是以节庆仪式认定和强化导向性价值理念的有效方式,是一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式的价值观教育和引导机制,青年学子颇受鼓舞。此外,国家领导人亲切、亲和、亲近的作风,正是对“接地气才能培养和人民群众的感情”这一价值导向的最好诠释。可以说,节日是区别于平时的“大日子”,与之相伴的礼仪、庆祝、娱乐等活动是最鲜活、朴素的、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传播方式,利于民众自觉接受和认同节庆仪式所蕴含的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本身就是官方和民间互动的过程,其凝练、概括、传播和培育都离不开国家、各类社会组织、公民等多方力量的整合。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民众由衷的信仰,并发自内心地坚守和尊奉,需要一系列的教育活动来承载,因此节庆仪式这一全民性、社交性、寄托性、稳定性的活动方式必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载体。

无可否认,节庆仪式是常态化、生活化、形象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然而,我们也需要摒弃一些功利化甚至歪曲节庆内涵的做法。比如有些青年人对传统节日日渐冷淡,却盲目跟风加入西方节日狂欢的行列;有些商家奉行节日实用观念,将重大节庆颠覆为娱乐、消费和休闲的“黄金时光”,甚至“九一八”这样的国耻纪念日都被调侃为发财的喜庆日。因此。我们应当引导和强化民众对节庆符号和节日仪式的内涵认知和文化责任,以形成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文化自觉,使节庆成为展示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成为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三、以节庆仪式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经过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才能转变为人们的思想共识和行为遵循。我们要充分发挥节庆仪式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使之潜移默化到人们的头脑当中,浸润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让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认同它、践行它。

1.以民族性为基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节庆文化建设的始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入人心,真正成为人们的内在信仰和价值追求,就必须与人们思想深处最核心的价值观念相结合,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相结合。节庆仪式作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活动方式,实质上是建构在日常生活经验基础上的信仰,是连接民族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桥梁,是中华民族核心价值和信仰在当时代的呈现。甚至可以说,每一个节日都是一种民族精神,每一个节庆仪式都是一次价值观的洗礼。

那么应该怎样过节庆?其一,根据节庆的寓意,举办民众参与性的活动。如端午节除了吃粽子、纪念屈原之外,还可以开展龙舟竞渡活动,以展现突发向上、力争上游的精神风貌,这就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重要形式。其二,我们应挖掘节庆丰富的文化内涵,将其中蕴含的有价值的、积极向上的文化要素挖掘出来,展示出来,以丰富和充实人们的精神世界。其三,节庆仪式应当随着时展而与时俱进,因此我们要因时因地制宜地创新,扩大节庆仪式的精神内涵。比如清明节期间,我们不光要扫墓祭祖,还可以扩大到祭奠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祭奠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人们。

因此,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统工程中,不仅可以借鉴、吸纳节庆仪式的文化精髓,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而且还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节庆仪式,达到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教育效果。换言之,我们要坚持过好“中国式”节日,在坚持节庆仪式积极内涵的基础上,发展创造出与现代生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合的节日文化元素,强调节日的民族性和文化性,形成对节庆文化的创新及文化符号体系的建构。

2.以群众性为方式,塑造政府与民众共同参与、共同体验和共同创造的实践模式

节庆的参与主体是群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造主体也是群众,因此只有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让群众共同体验节庆仪式所蕴含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好节庆活动寓教于乐、凝聚人心的作用。

随着传播手段的丰富,发挥节庆的独特优势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应在突出节庆仪式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引导。政府要着力营造“喜庆、祥和、团结、稳定”的节庆文明氛围,善用媒体引导人们对节庆文化的正确认知,发挥群众在节庆日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不仅如此,节庆仪式还要贴近实际、突出人文关怀。在一些民俗活动和党史国史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等纪念活动中,要特别重视青年人的参与,把爱国主义和道德教育融入活动之中,引导人们在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提高思想认知、提升道德情操。此外,我们在策划节庆活动时,要巧妙运用文化包装手段,以新的语言组合、文化形式、传媒手段,将节日文化内容的深刻性与表达形式的生动性有机结合起来,以引起人们对传统节庆文化的浓厚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文化育人的效果。

3.以多样性为依托,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多元文化的统摄和包容

多样性是文化的存在形态。节庆文化的多样性,不但体现在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方面,还体现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不同民族之间、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异。就我国目前而言,除了全民共享的节庆体系之外,还存在少数民族独有的节庆以及西方时尚节日等。这些节庆共处于文化生活整体之中,这是社会多样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外在反映。这就需要能够代表社会发展方向、代表人民共同的文化追求、为各民族所广泛接受和认可的先进文化形态,来整合和凝聚多样文化形态,以实现不同节日文化形态的共同发展。

就我国当前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其先进性、包容性和广泛性,成为统摄其他文化形式的主导价值观。因此我们既要学习传统文化知识,认同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坚守民族美德和操守,秉持民族的理念和精神,使其为现代文明服务;同时也要尊重和学习其他地域、民族、国家的节庆文化中的优秀文化,广泛吸纳全世界全人类的文明成果和文化精髓,为我所用,丰富和提升我国节庆文化的内涵。

总之,节庆仪式是日常生活的亮点,是中华民族信仰和价值观念的外在形式,其中蕴含的丰富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和审美情趣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我们应积极挖掘节庆仪式的精神内涵,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侧重将节庆仪式的文化实质发扬光大,并与新时代的价值导向相结合,在继承中不断创新与发展,以提升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当下,我们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要素融入节庆仪式中,实现价值观教育的“接地气”、形象化和日常化。

参考文献

第8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教育;文化教育;作用;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也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其中儒家文化随着朝代的演变,流传到今天,为人们所熟知,孔子思想核心也为历代人所沿用至今。

1 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精神教育的作用

精神文化,简单地说,就是指为了促进人的精神发展的教育。概括地说,是指旨在促进人的精神世界发展、提升人的精神生活质量的教育活动的总称。在我国目前的社会生活和教育领域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建设大学生精神教育题中的应有之义,对于建设大学精神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对大学生精神教育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今,各行各业的发展都体现出我们的传统文化的内涵,是传统文化与精神文化密不可分的原因,也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中国传统文化中,剪纸是最为人们熟知的,它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手工制作,也是一种镂空艺术,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各行各业都应用其中,小到产品包装、邮票设计,大到民族服饰,室内装潢。这便是一种继承与弘扬,从而使大学生在精神上得到一种文化认同感。这就是传统文化最有成效的应用,实用且具有审美价值。

世界上任何一所知名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大学精神,这不仅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也是大学魅力之所在,更是大学持续发展的动力。在时代的变迁中,大学的道德精神就更为彰显。在中国儒家体系中,孔子建立起了第一个完整的伦理道德规范体系,他以知、仁、勇为三达德,还提出礼、孝、悌、忠、恕等一系列德目。大学的精神建设源于大学生总体的道德精神构成,这一点毋庸讳言。同时,也正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存在,才铸成了大学精神,才使大学成为海上的灯塔,指引着社会向着更美好的地方前进。

在建设大学精神的过程中,当然也需要大力弘扬“不断创新”的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将“创新”融入人的血液中,内化为涵养,外化为行动,优化为素质。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厚重的底蕴和深邃的哲理,能给人深刻的思想和道德的启迪。将思想教育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更有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精神思想,塑造具有鲜明的民族精神、德才兼备的新世纪人才。让我们不断进取,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个时代的特征。

2 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文化教育的作用

文化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劳动创造过程中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确切地说,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的统称。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够得到广泛的流传,不仅仅在于它本身复杂的观念,还在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传统文化是五千多年来生产创造的智慧结晶。它的继承是对于民族精神、民族信仰最有力的传播。

张岱年说:“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也就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因此表现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思想也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多元的思想体系。我们大学生的课程包括:知识教育、人文教育与大量的科学课程,也许恰恰告诉我们,我们缺少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但中国的大学并不缺乏处于“泛化”状态的教育。在大学文化教育中,儒家文化随着人们不断的认知和提高,早已潜移默化的进入大学生的课堂上。

我们知道,当今世界儒学文化早已不仅仅是中国的思想文化,而是属于世界的思想文化。文化认同感、文化价值度,在世界各地已流行甚广。所以,当代大学生应担负着重建中国文化精神之重任,从文化中汲取精华,以全面提高自身人文素养,丰富精神文化。只有这样,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化方面才能发挥重要作用。

3 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精神、文化教育产生的影响

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 ,千百年来它负载着我们民族自我认同的群体意识 ,影响和规范了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

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教育首先应该是从老师开始,从老师和家长做起,才能起到身教的作用。重德教、重礼教才能使学生更尊重知识、尊重父母、尊重老师、尊重自己。现代有些人认为,只要学历高,一切都不是问题,然而学历不代表有文化、有教养、会做人,而是要学会爱人、爱大自然、爱我们的国家、爱父母,学会感恩、学会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继承传统文化,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学校文化是长期形成的,学校全体人员共同认同的校园精神以及培养这种精神所需的文化环境,是精神文化的总和,各高校因传统风气,学科的不同使其具有不同的特征,形成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形态。当代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正确引领人们行动的风向标,大学不仅需要丰富的教学知识作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当代大学生担负着振兴民族与重建中国文化精神之重任 ,应该认识到与自己血脉相连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仍有不朽的价值和宝贵的借鉴意义 。

我们也得出了问卷调查的结果,结果显示近八成的人,能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在大学教育的方方面面,认为这是一种爱国情怀的体现,以及精神文化的高度认同。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的灵魂,伴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技艺的不断革新,传统文化也在不断的吸收融合着,衍生出现在具有多面性、符合现代人审美的独特文化思潮。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诠释传统文化可以使面临文化困境的中国人找到重建中国文化的依据和武器,也是当代大学生务必学习精神文化内涵的所在。

参考文献

[1]王琦.浅析新时期大学生养成教育.大众文艺.2012.305期.12.

[2]杨雅丽,王凤荣,同晓荣.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2003.25期.

[3]徐治山.浅谈传统文化对艺术设计的影响和作用.时代文学.2009年.04期.

作者简介

第9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全民健身运动;发展;促进作用

一、前言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依据自身的生存条件、地域环境以及生活与生产的方式,创造与形成了诸多独具民族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在提高各民族健康水平、丰富其业余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少数民的传统体育运动已呈现出淡化的发展态势,或已逐步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有一些优秀的体育运动项目已经趋于失传。此现象的产生不仅对于各少数民族自身的体育健康发展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同时也造成了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流失。因此,在全面推动与普及全民健身运动的新形势下,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挖掘与整理,使其重要的健身功能以及所蕴涵的文化理念得以有效地唤醒与重生,不仅有助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同时,更能够对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助推。

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价值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生于各少数民族的生产实践活动,并伴随着少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逐步成为少数民族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长时期的历史沉淀与发展,我国各少民族已形成了凸显本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运动发展体系,在提高全民族体质健康水平、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方面,发挥出重要的作用。相对与当今社会而言,在全面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健康发展的新形势下,对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整理与开发,更彰显出巨大的社会价值。首先,有助于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健身价值的唤醒与发挥。我国少数民族共有几百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其数量和形式丰富多彩。因此,对这些优秀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挖掘与整理,充分发挥其重要的健身功能,将对于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与普及起到积极的充实与促进作用。其次,有助于实现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少数民族体育与各自本民族的历史沿革、、风俗习惯以及生产与生活的方式具有密不可分的内在关联,具有独特民族特色。因此,对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发与整理,能够实现对其所蕴含的深邃文化内涵的有效传承。第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具有重要的开发与运用的价值。长期以来,由于受“金牌战略”思想的影响,我国体育领域的发展存在着明显的“重竞技而轻社体”的现象,造成了我国社会体育发展明显滞后于竞技体育发展的现状,使得社会体育成为我国体育整体发展体系中的短板,致使基础设施匮乏、组织体系不健全以及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的支撑与维护。在此状况下,开发与整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具有经济实用的价值优势。

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对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发挥天然优势,缓解资源匮乏的尴尬局面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对于场地、器材以及活动组织形式的要求普遍较低,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可以依据参与群体的特征与要求,以及地域条件、气候条件的变化进行相适应的调整,凸显出巨大的自主性与可操纵性,因而,呈现出其他体育运动项目所无法比拟的天然优势。

这种天然优势的存在与发挥,使得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具有了厚实基础。首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发,能够极大地充实全民健身运动的内容体系,使得广大民众在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过程中,具有了更为宽泛的选择范围。其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所蕴含的天然优势,简化了全民健身运动组织与开展的程序,摆脱了对于基础设施的过于依赖,为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思路。第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生于民间,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因而更易于为大众所接受。因此,相对于全民健身运动而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更具有适应性,因而呈现出巨大的实用价值。第四,在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的过程中,积极引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能够有效地彰显“全民性”的发展宗旨,最大限度地实现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目标,对提升我国全民族的健康素质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促进作用。

(二)实现文化理念的融合,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发展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蕴含着本民族深邃的文化内涵,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实现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挖掘与整理,既是对其重要健身价值的唤醒,更是对其文化内涵的继承与发展。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通过多民族文化的不断碰撞、交流与融合,逐步形成了完善的体系,对于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发挥出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借助于全民健身运动的引领,立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理念的感召,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进行有效的挖掘与科学的整理,唤醒其重要的文化内涵,发挥体育重要的育人功能,实现中华民族文化体系的融合,进而实现对社会环境的净化,是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倪依克.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8).

[2]李志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起源与变异探析[J].体育科学,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