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预防医学的研究对象范文

预防医学的研究对象精选(九篇)

预防医学的研究对象

第1篇:预防医学的研究对象范文

1 预防医学的特点

1.1 研究内容广泛:按大的方面分,预防医学的内容包括卫生统计学、环境与健康及流行病学三部分。卫生统计学又包括卫生统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居民健康统计和卫生资源分布与卫生业务统计。卫生统计学本身就是把统计理论、方法应用于居民健康状况研究、医疗卫生实践和医学科研的一门应用学科,被广泛用于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卫生业务管理等各个领域。环境与健康所包含的内容则更广泛,它包括了生活环境中的空气、水、土壤与健康的关系,各种生产环境中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有害因素与健康的关系,以及各种社会因素、精神心理因素与健康的关系,它研究的对象是整个人群。流行病学则侧重研究人群中疾病或健康状态的分布及其决定因素,预防疾病以及保健对策,是一种以人群为对象的方法学研究。

1.2研究方法独特:由于预防医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人群,考虑的因素是人类生存空间的各种有害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因此预防医学研究总是从人群着眼而具体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工作。由于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关系,在研究时往往不可能对整个人群进行研究,而只能选择抽样人群或某个特殊人群,也需要动物实验、细胞培养等微观技术的配合,即研究方法需从宏观着眼微观着手。

1.3 与其他学科关系十分密切:卫生统计中所用的技术与方法主要来自数理统计的理论:流行病学的方法则除与统计知识有关外,还涉及许多传染病、非传染病的知识;而预防医学中环境与健康这一部分则涉及大量的基础学科,如生理、生化、病理、物理、化学、遗传、诊断,涉及临床各学科,如内科、儿科、妇产科、精神神经科、放射科等知识。因此预防医学是以基础学科、临床学科以及一些边缘学科知识为基础,又与其相互渗透的一门学科。

2 对预防医学教学改革的设想

2.1 授课时机:由以上对预防医学特点的讨论中不难看出,预防医学的授课时机,最好是安排在学生将要完成临床课学习的阶段。由于教学计划安排上的差异,有些学校把预防医学视作基础课,有些学校则把预防医学的教学安排在所有临床课之后,作者认为这些都有失偏颇。如把预防医学安放在与基础课一起上,则学生因没有系统掌握临床知识,对预防医学的学习必然感到费劲,许多问题不易理解,这样势必影响学习效果。如把预防医学安排在临床课之后讲授,则会受到学生临床实习的冲击,在这个阶段学生难集中注意力投入预防医学的学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所以,预防医学授课适宜的时机应是插在临床课程中间。

2.2 教学方法:预防医学本身内容十分丰富,与其他学科关系密切,不是一门单纯靠死记硬背就能学好的课程,因此预防医学的教学方法也应作相应的改革。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注入式”教学方法用于预防医学的教学显然有较多的弊端。其主要缺点是学生的思维方法受到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而难得到发展。学习预防医学需从多方面综合理解,不是单靠书本上的知识就能学好的,必要时需参考相关学科的知识,因此对这门课的教学应采用一些比较灵活的教学方法,并要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去阅读课外参考书。课堂上的讲授也应变“直灌式”为“启发式”或“简答式”,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的思维从某些具体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指标等扩展到整个人体的综合变化及某个人群的变化;从考虑某个具体的病因扩展到各种环境因素、社会心理因素;从考虑对某个病人的对策扩展到对环境的治理,对整个人群的保护和防治。总之,预防医学的教学要让学生从微观着手能跳到宏观分析,要使学生掌握研究健康的方法。预防医学的课堂实验不应局限于某个具体的实验方法的学习,或某个具体指标的计算方法,可考虑插入一些有一定深度的综合讨论题,并让学生结合课堂实验来验证一些假设,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学到的就是一些活的知识,学生得到的能力的培养也不再仅限于处理一个病人,而是为整个人群的健康考虑问题,而这一点恰是当前临床医生需从观念上进行转变的关键。

为了提高学习效果,根据预防医学的特点,还应大量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如让学生观看一些典型的环境污染事件的录像,一些典型的生产环境污染状况的录像等,也可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把有关现场资料背景放到课堂上来,让同学如临其境。这样既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又可提高教学效果,值得尝试。

第2篇:预防医学的研究对象范文

关键词 综合管理 高血压 社区 防治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17.060

高血压的预防与治疗工作并不乐观,在高血压的防治工作中“三低”、“三高”、“三误区”(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三低:知晓率低、服药率低、控制率低;三误区:不愿意服药、不耐受不服药、不按医嘱服药)的状况并没有明显得到改善。运用综合管理方法指导社区高血压防制,认真贯彻《高血压防治基层实用规范》,运用JNC7[1]的新理念来指导和提高人们自我保健的意识和能力,特进行此项研究。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我城区常住人口近5万,对已建立了完整的家庭健康档案。研究对象为家庭健康档案提供的确诊45~85岁高血压患者986例中随机选择200例。

诊断标准:高血压的诊断依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规定的标准,由二级及以上医院确诊。

研究方法:由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全科医师承担本次研究。自2009年12月~2011年12月,对研究对象进行综合干预和管理。首先,在综合管理干预前对研究对象进行一次基线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血压测量、对高血压病知识认知状况调查等;然后,运用JNC7的新理念、《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高血压防治基层实用规范》,采取群体和个体相结合进行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合理用药、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等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综合干预和管理,定期监测并记录血压值;最后,再进行一次调查,调查内容与进行综合干预和管理前基线调查相同,将这些结果和每月一次血压值一同纳入分析,比较综合干预和管理前后研究对象血压及其他调查项目的差异以评价综合干预和管理在社区高血压防治管理中的作用。

统计学处理:将研究所得资料建立Excel数据库,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结 果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研究对象共200例,其中2例因迁居而失访,实际全程随访198例。研究对象男100例(50.51%),女98例(49.49%),在高血压三级管理中分别为一级管理91例(45.96%)、二级管理75例(37.88%)和三级管理32例(16.16%)。

研究对象血压值:通过综合干预和管理,与综合干预管理前相比,高血压病各级管理患者血压值均有显著降低(P<0.05或P<0.01),其中一级管理对象从第3~4个月、二级管理对象从第2~3个月、三级管理对象从第7~8个月开始,SBP和DBP与基线调查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

讨 论

我国社区高血压防治现状不容乐观:原发性高血压是我国居民中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是引起脑卒中、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而高血压作为一种终身性疾病,在治疗过程中除非合并急性并发症及严重的慢性并发症需要专科就诊或住院,其余均可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门诊救治,单纯依赖药物和护理均不能长期控制血压[2]。

运用综合干预和管理方法指导社区高血压防治行之有效:通过深入社区与社区居民建立朋友式的医患关系,从源头降低疾病的危险因素,使得全科医生管理的满意度明显提高,这种新型的、有效的社区综合干预模式对防控高血压疾病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3]。特别是高血压防治知识的宣教、科学的生活方式为主的非药物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本次研究结果提示,通过一年的高血压病患者综合干预管理,患者的血压值均有显著降低,而相关知识认知得分有显著增高,说明运用综合干预管理办法,指导社区高血压防治具有良好效果。

应加强全科医生在社区高血压防治的综合干预和管理中的作用:社区责任医生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进行分析,按危险分层量化预后和评估危险度,进而制定个人健康指导计划,通过全科医师随访和指导强化对患者个体化行为干预,使患者主动地改进不良行为方式,自觉维护治疗并采纳有益于康复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降低危险因素的影响,使患者治疗高血压的依从性贯穿于日常生活中以达到提高疗效的效果[4]。本次研究充分发挥了全科医生在社区高血压防治的综合干预和管理中的作用,体现了全科医生在社区卫生综合服务中的地位,取得了预期的研究结果。社区卫生服务团队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依据,是各种慢性病包括高血压防治工作的前沿阵地,是我国高血压防治工作必须依赖的主要中坚力量,他们较之大医院及专科医院医生更贴近居民和患者,更直接、全方位地为他们提供医疗卫生预防保健服务,是社区居民(包括患者)健康的守护人,因此,应切实加强全科医生在社区高血压防治的综合干预和管理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大一.高血压预防知识问答——介绍美国高血压预防、检测、评价和治疗全国联合会第7次报告(JNC7)[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3,6(2):218.

2 张年芳,许燕轻,周华.契约式管理模式对社区高血压患者综合干预效果评估[J].社区卫生保健,2009,8(4):253.

第3篇:预防医学的研究对象范文

【关键词】预防;乙型病毒性肝炎;控制;对策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231-01

乙型病毒性肝炎属于一种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其主要是由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引发,可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众多器官的损伤,目前相关研究指出,世界范围内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人数已经超过了2.8亿,因此亟需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以保障人们的生命健康[1]。由此,本研究针对选取的95例健康体检者的资料予以分析,针对其中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患者的临床效果予以探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选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本院收治的健康体检者9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7例,男女比20:27,年龄21-70岁,平均(42.12±1.63)岁;研究组48例,男女比21:27,年龄22-69岁,平均(42.11±1.54)岁;两组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予传统的预防方式进行预防教育:本组研究对象均予以肝病的常规预防教育。研究组采用综合防治措施进行预防教育: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其内容包括乙型肝炎病毒传播途径、基本特征、治疗方法以及预防措施等。检测后以患者的兴趣爱好以及性格特点为依据,制定符合患者的健康饮食方案以及运动指导方案,临床医护人员需要对所有患者进行定期的电话随访调查以有效降低患者的心理疑虑、疏导心理情绪。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统计两组研究对象1a、3a发生乙型病毒性肝炎概率,随后对两组研究对象预防教育满意度情况予以调查统计,可以分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满意率=基本满意率+非常满意率[2]。

1.4统计学分析

研究数据以SPSS21.0软件统计分析,一般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以X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研究对象发病率情况

据统计,研究组研究对象出现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生率显著4.17%(2/48)低于对照组19.15%(9/47),且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预防教育措施满意度情况

研究组预防教育措施满意率93.75%(45/48)显著高于对照组80.85%(38/47),且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乙型肝炎病毒是急慢性肝炎的主要传染源,急慢性患者以及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是亚临床感染者、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中重要类型[3]。由于乙型病毒性肝炎可以在患者机体的肝细胞内予以复制,并进一步在血液循环中予以释放,因而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以及病毒携带者的体内含有大量病毒性颗粒,集中分布在患者的、血液以及阴道内的分泌物中,而且大部分的病毒性颗粒具有较为显著的传染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具有传染性特点,在一定程度是威胁社会大众的健康,因此需要予以积极的预防和控制。就预防措施而言,首先需要在社区等环境中大力地宣传有关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的相关知识并普及健康教育知识;其次,提高疾病控制工作人员以及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结合多种方式对相关操作人员的操作技巧予以培训,例如腺体尖部、膀胱颈口处理技术等,以保证疾病控制工作人员以及医护人员的工作质量,进而提高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综合预防能力[4-5]。

本研究数据结果显示:⑴据统计,研究组研究对象出现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生率显著4.17%(2/48)低于对照组19.15%(9/47),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乙型病毒性肝炎采用综合防治措施进行预防教育的效果显著,满意度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崔富强,龚晓红,陈园生,等.中国乙型肝炎疫苗免疫策略及新生儿意外人群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可行性分析[J].中国疫苗与免疫,2008,14(6):553-558.

[2]廖雪雁,庄辉.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前不筛查是安全的[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0,11(10):974-997.

[3]李义,叶敏,王加强,等.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后尿道狭窄的防治[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5,26(2):121-124.

第4篇:预防医学的研究对象范文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预防口腔医学;教学方法;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10(c)-0141-02

预防口腔医学研究人群中普遍存在的口腔疾病的发生规律并提供预防政策,保持个人和人群口腔健康的学科,是口腔医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培养学生面对社会、服务社区的口腔医学必修课。要求口腔医学生具备较强的口腔疾病预防意识和医患沟通技巧,具有开展口腔健康教育、指导具体干预措施的能力[1]。在以往的教学中,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其中的教学问题逐渐被暴露出来。如何培养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必须对其教学模式加以研究。

1 研究性学习模式概述

对研究性学习含义的解释,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形式。广义上,它是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一种教育理念和策略。很显然,它可以渗透于各类型学科的学习活动当中。狭义上,它指的是一种专题研究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现实生活中选择并确定所要研究的专题,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并解决专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2]。其学习的重点是“研究性”,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旨在让学生改变长期以来一直恪守的被动接受教师知识的学习方式,即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的学习方式[3]。研究性学习受到许多学者的重视,近年来应用于众多应用型较强的学科中[4-5]。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能动积极的过程,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创设一种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情境和途径,而学生需要的是“指导”,而不是“传授”。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与他人的合作能够向自己提出质疑,可以参照他人来完善自己,从而可以促进自身的认知发展。

2 预防口腔医学教学现状

我校预防口腔医学讲授的对象为口腔医学五年制本科专业的学生,教学时数为39个课时数,其中实践课时数15个,理论课时数24个。使用的教材为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预防口腔医学》第5版,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口腔流行病学;龋病、牙周病和口腔癌的病因和预防;膳食营养与口腔健康;特殊人群的口腔保健;口腔健康教育和促进;社区口腔预防保健与项目管理;口腔保健实践中的感染与控制等。以往的教学组织方式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主要教学方法以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讲授为主。

然而在以往教学实施过程中发现,学生对预防口腔医学的学习不够重视。可能与该课程的特点有关。预防口腔医学的部分教学内容如:龋病、牙周病和口腔癌的发生规律及其预防,在前期的《牙体牙髓病》、《牙周病》和《口腔颌面外科学》已提及。学生普遍认为这些内容为“炒旧饭”,易掌握,因而导致部分学生不够重视。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思维的影响,一些学生片面崇尚医疗技术的学习,追求经济价值,毕业后不愿意从事预防口腔医学专业,因此缺乏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教学方式以及方法,学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因而,迫切需要进行预防口腔医学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 研究性学习在预防口腔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3.1 实施过程

针对部分教学内容采用研究性学习,包括:龋病的预防、牙周病的预防、口腔健康调查、口腔健康教育。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可以归纳为“教师引导,提出问题——收集信息,共同研究——组织交流,成果展示——总结反思”几个环节。以“龋病的病因和预防”教学过程为例。

3.1.1 教师引导,提出问题 课堂上教师展示一个病例:患儿,7岁。因右下后牙疼痛2 d就诊。患儿2 d前出现右下后牙疼痛,咬物时疼痛明显。体检:85近中邻面龋,达牙本质深层,探(-),叩(+++),颊侧牙龈红肿。52、62残根,55、54、64、75、74均有龋,16、26、36、46已萌,深窝沟,无龋。其中利用图片展示患儿的口内情况。教师提出几个问题:①患儿出现牙齿疼痛的原因。②为什么该患儿容易患龋,出现多发龋病的原因可能原因有哪些。③如何预防龋病。④你对该患儿的口腔保健有何建议。

3.1.2 收集信息,共同研究 学生分为6人1组,每组自选1位组长,1位记录员,由记录员记录讨论要点。课堂上学生根据教材及参考资料收集信息,进行讨论。课后学生根据课堂讨论的情况可以通过图书馆或网络查找收集与解决问题相关的信息。

3.1.3 组织交流,成果展示 每个小组选派1名同学作为代表,采用PPT课件汇报本组查阅资料及问题的研究结果。

3.1.4 总结反思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和点拨。

3.2 研究性学习教学效果评价

为评价教学效果,以我校2005级5年制口腔医学本科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对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内容采用理论考试和问卷调查进行教学效果评价。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了研究性学习是否容易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开拓临床思维能力、是否有利于扩大视野、是否有利于培养自学能力等。在本研究理论考试中,实验组学生的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问卷调查结果学生不同程度肯定了研究性学习对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有利于扩大视野、开拓临床思维能力等方面有积极作用,在研究性学习的综合效果调查中81.2%的学生认可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

4 研究性学习在预防口腔医学教学中的思考

4.1 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整合

预防口腔医学的教学内容多,知识面广,与多个学科知识相互交叉,比较抽象,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必然难以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如何教会学生学习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教学中抓住问题的本质,提出问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课程的知识进行整合。例如“龋病的病因和预防措施”这部分教学,如果按照教材的教学,则包括:龋病的致病因素、窝沟封闭、刷牙等教学内容,部分内容在《牙体牙髓学》、《牙周学》等课程已有讲授。教师针对这些问题,首先利用临床病例引起学生的学生兴趣,提出预防口腔医学课程的相关问题,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激发了原有知识,形成了一个逐步深入、逐步熟练的过程,降低获取新知识的难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4.2 研究性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

研究性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能力和灵活应用知识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摒弃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研究者,通过积极寻求与教师和同学的合作,全身心投入到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之中,表现出浓厚的好奇心和审慎的观察力,成为知识的“发现者”与“运用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学会相互合作与交流,包括如何尊重、理解别人以及如何表达、倾听,如何去说服别人的方式方法,因此有助于学生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4.3 研究性学习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预防口腔医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采用研究性学习模式,突出了学习的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改变了以往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成为指导者、学习者、组织者、协作者、参与者、研究者、促进者。教师首先必须是研究型的学者才能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掌握与教材知识点相关的知识,真正弄明白每一个知识点,同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做到进行教学启发,做好引导,针对性地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在学生研究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教师应凭借自己的知识和教学智慧,给予及时恰当的点拨和启发。面对学习的实践性及开放性,要求教师不仅仅拘泥于单纯的课堂教学,而是从实践出发,走出课堂,面向社会,积极寻找和发现社会上的教学资源。因此指导教师需要不断更新和拓宽其知识面,提高自身业务和教学能力及社会交往能力,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5 小结

随着医学认识方法和研究方法的发展,医学教育模式必然需要相应调整。美国顶尖医学院校新教改模式的共同趋势是进行基于项目式的研究性学习,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提出“约翰霍普金斯模式”强调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让研究和学习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6]。因此,加强口腔医学教育改革已成为当前口腔医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本研究针对预防口腔医学课程,通过对口腔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改革,研究结果显示,在预防口腔医学教学中合理运用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同时,也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卢友光,苏建新,苏柏华.预防口腔医学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6,7(4):50-51.

[2] 童宝宏.浅谈研究性教学与高等学校“质量工程”建设[J].高教研究,2012,(14):189-191.

[3] 钟启泉,崔允淳,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52-253.

[4] 谢立群,周红春,沈丽佳.口腔病理学研究性学习教学改革的尝试[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4(26):56-58.

[5] 胡婷,林小珊,曾穗珍,等.研究性学习在病理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索[J].辽宁医学院学报,2007,5(1):48-50.

第5篇:预防医学的研究对象范文

【关键词】 综合调理; 亚健康; 康复效果

中图分类号 R181.3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2-0147-02

Rehabilitation Effect Analysis of Comprehensive Recuperation in the Sub-health for Weather Forecasters/GONG Shu,LIAN Wei.//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6,14(12):147-148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rehabilitation effect of comprehensive recuperation in the sub-health for weather forecasters.Method:Fifty weather forecasters with sub-health were screened as research objects from people who underwent a healthy physical examination in China Meteorological Bureau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3 to March 2015,they were given comprehensive recuperation such as aerobic respiration,music or visual relaxation,traditional Chinese massage,oxygen therapy,combined inspection indexes,the rehabilitation effect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he conditioning were analyzed.Result:After comprehensive treatment,the scores of stability and balance in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compressive capacity,pressure index,fatigue index,average heart rate and cardiac stability of the weather forecasters were better than before treatment,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Comprehensive recuperation; Sub-health; Rehabilitation effect

First-author’s address:Lugouqiao Community Health Center in Fengtai District of Beijing,Beijing 100165,China

随着社会生活的加快,各种压力威胁着人们的健康,据报道显示,约70%的人处于不同程度的亚健康状态,亚健康人群处于风险、压力的环境中,表现出的亚健康状况各不相同[1-2]。寻找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是促进人们身体健康的研究目的,有多数学者在亚健康预防上已经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例如,杨凤武等[3]学者提出了健康疗养保健方法预防部队在职人员的亚健康,并在疗养院实施过程中效果明显;王济[4]运用减压法预防白领人群的亚健康;佟子林等[5]主要对中医药防治亚健康的机制与方法进行研究;何颖[6]尝试了音乐对亚健康人群的辅助治疗。现有的文献及论文的研究均集中在单一治疗方法分析特定人群的亚健康效果,对综合多种治疗方法研究甚少。本文中笔者针对气象预报人员的亚健康状况及工作的特殊性,提出了综合调理的方法,通过多功能健康调理室设备,旨在帮助国家气象中心预报员在短时间内缓解身心压力,解除疲劳,恢复健康。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3年2月-2015年3月在中国气象局医院健康体检的人群中筛选出50名有亚健康特征的气象预报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中华中医药学会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2007年)中亚健康的诊断标准[7],临床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其中,男26名,女24名;年龄29~45岁,平均(35.5±1.1)岁;躯体亚健康40例,心理亚健康10例。

1.2 方法

建立了由多种亚健康理疗器械组成,集声、光、电、气、磁等现代化理疗技术于一身的新型健康调理室,面积45 m2,设备及其功能如表1所示。

调理方法具体如下,(1)有氧呼吸及氧气理疗:医用鼻式吸氧一般采用0.1~0.2 Mpa,30~40 min/次,当给氧10~30 min后,心率及呼吸逐渐平稳,意识障碍好转及疲惫感逐渐减轻,PaO2升高或PaCO2下降,则为有效。(2)音乐及视觉放松:营造安静舒适的房间,光线柔和,可让患者采用舒适的,并配以耳机集中其对音乐刺激的注意力,也可起到防干扰作用。聆听喜洋洋、春天来了、锦上添花和假日的海滩等轻音乐。(3)视觉放松:三维动画效果,感受自然山川风景片、3D秀丽风光片。观景/音乐放松40 min/次,隔日一次。(4)中医按摩:足底按摩,在甲状腺和排泄系统的反射区进行30~40 min/次,颈部、背部、腿部按摩40 min/次。每次4个项目同时进行,连续6次为一疗程,于调理前后均进行自主神经功能检测。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分级

观测指标包括3个方面:自主神经的稳定性和平衡性,压力方面指标有抗压指标、压力指数和疲劳指数,心脏的平均心率和心脏稳定性。每种指标对应的记分:以极差、差、正常、好、优五级进行评价[8]。亚健康治疗效果分级表见表2。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50名有亚健康体征的预报人员经过综合治疗后,其自主神经系统稳定性及平衡性、抗压能力、压力指数、疲劳指数、平均心率、心脏稳定性等观察指标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根据气象局医院对气象预报人员健康调查的统计,其中经常性不舒服者占35%,特别容易疲劳者占52%,只有13%的预报人员认为自己健康,气象预报人员的亚健康高达87%。从其体检结果来看,亚健康症状有焦虑、注意力不集中、食欲不振、经常性疲乏、失眠、女性月经不调等,在工作中表现为适应力减退、记忆力减退、工作效率低。由于气象预报人员工作需要精神高度紧张,精神和心理的压力过大,过度疲劳和不良因素造成气象预报人员心理、体力、脑力等负荷增大,从而致使人体生理、心理失调导致亚健康的发生。

亚健康的医学致病因素主要是躯体神经调节不畅,自主神经系统调节内脏功能,掌握着血压、心脏搏动、呼吸、消化、新陈代谢等生理功能,人体一旦压力大、极度疲惫,生活不规律,则会使神经中枢过分紧张,协调功能失常,机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最终导致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亚健康的躯体症状是失眠和疲劳,精神压力是引起失眠和疲劳的主要诱因,压力容易导致身体性、精神性的疲劳,进而影响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9]。对此,笔者采取了综合调理方法,(1)氧疗能够有效缓解压力,清除自由基,缓解紧张、疲劳等不适感;(2)音乐及视觉放松可以起到身心放松、改善心理状态、恢复心理平衡、缓解负面情绪、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等显著效果;(3)中医按摩:掌握人体不同穴位的位置及治疗效果,采用中医按摩手法可缓解躯体上的头痛、肌肉酸痛、胸部疼痛、腹痛等不适[10]。本文经综合治疗后,气象预报人员自主神经系统稳定性及平衡性、抗压能力、压力指数、疲劳指数、平均心率、心脏稳定性等观察指标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

综上所述,综合调理法可及时有效地干预气象预报人员亚健康向疾病转化,并为减缓疾病发生奠定基础,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在特殊行业的保障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果,叶亚飞.亚健康状况研究概况[J].新中医,2013,45(10):124-126.

[2]许景灿,任小红,李国安.我国职业人群心理亚健康状态的研究现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14):1734-1736.

[3]杨凤武,王丽佳.部队在职人员亚健康状态的诊断与防治[A]//第五届全军保健医学学术研讨会暨保健医学进级学习班论文汇编[C],大连,2008.

[4]王济.上班族减压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9.

[5]佟子林,刘俊.中医学防治亚健康的机制与方法研究[J].医学与哲学,2008,29(1):13-15.

[6]何颖.音乐对亚健康人群的辅助治疗[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3(6):157.

[7]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6.

[8]陈晶,于征淼,赵晓山,等.亚健康量表的研制思路[J].医学与哲学,2009,30(1):29-31.

第6篇:预防医学的研究对象范文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我校2006和2007级临床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单纯抽样的方法分别在各年级随机抽取2个班,再从每个班单纯随机抽取40人,共160人,然后从这160人中单纯随机抽取80人为实验组和80人为对照组。实验组:2006级37人,2007级43人,其中女生45人,男生35人;对照组:2006级44人,2007级36人,其中女生38人,男生42人。两组学生在年龄差异无显著性。

1.2研究方法

1.2.1教学方法对照组采取传统教学法,有理论课和实验课。实验组在传统教学法的基础上,理论基础教授学时不变,利用节假日或课余时间增加社区实践教学。两组授课教师相同,预防医学社区实践教学课程结束后统一试题和考试时间,考教分离,比较教学效果。

1.2.2社区实践①利用节假日或课余时间,将实验组学生由学校教师分批带教到社区进行实践课程,共15次。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研究技能、高血压测试方法、高血压诊断标准等,增强对重要知识的感性认识;以高血压现况研究为主要内容,进行较系统的实习工作,从高血压的现患率、知晓率、服药依从率到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致残率及病死率等方面的调查研究,详细地阐述了社区预防的基本操作程序与过程。同时补充了文献查阅、数据收集和分析、质量控制、论文写作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②采取完成小课题的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以几个调研课题为中心,将实验组学生分10人一组的小组进行实践。③建立评价学生成绩的方法。参与研究的教师共同讨论确定学生的成绩评定方法。结合每组撰写的调查报告或小论文及整个学习过程的综合表现评分。

1.3考核方法

包括理论和实践技能考核,理论总分100分,其中基础知识30分、综合分析30分、综合应用30分、其他10分。技能总分100分,其中实验操作25分、疾病研究25分、数据整理与分析25分、预防措施指导能力25分。

1.4调查方法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定性采用选题小组法进行访谈;定量采用问卷调查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在预防医学社区实践课程开始和结束时进行教学方法效果评价,主要内容包括现场调查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文献检索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由教师在教室发放问卷,学生自行填写,不记名,当场收回,社区实践课程前后分别发放问卷160份,收回有效答卷160份,回收率为100%。

1.5统计分析

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完成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χ2检验。

2结果

2.1两种不同教学方法的学生预防医学考试成绩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理论考试总分、综合应用、技能考试的成绩及预防措施指导较高,经两组t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理论基础知识的得分经t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1。

2.2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对教学方法和自我能力的评价

实验组学生在现场调查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文献检索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评价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而语言表达能力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

2.3访谈结果

虽然只有短期的社区实践,但是总体教学效果令人满意,学生评价也普遍较高。对预防医学社区实践教学总体满意度达到90%;88.5%的同学认为安排预防医学社区实践非常有必要,只有约4%的同学认为没有必要或完全没有必要;对于实践内容的选择和安排,94%的同学表示满意和较满意;对于实践方式85%的同学认为较好或非常好;93%的同学认为预防医学社区实践对以后的医疗实践有帮助。而对于预防医学社区实践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认为预防医学实习学时数不够,约63%同学都认为预防医学实习的时间太短,不能深入了解预防医学的理论和技能。二是对实践带教老师的水平不满,约15%的同学对预防医学实践的教师水平不满意,原因主要是讲座的内容不能紧密结合工作实践或认为教师讲授不清楚或描述不到位。

3讨论

医学的根本目的是预防疾病。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各种社会卫生问题的突出等,对医学的内容和服务提出了新的任务[2]。医学工作重点由获得健康转向健康促进和健康保护。要求学生不仅仅是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者,还应当是交流能手,流行病学和行为医学的应用者,社会保健的支持者和卫生保健的供给者[3]。现行医学教育体系将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彼此割裂开来,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整体医学观念。尤其在SARS的流行期间明显暴露出医学教育中预防医学教育的薄弱。如何改革和加强临床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教育,使学生能树立现代医观,建立预防为主的思想,并适当地掌握相应的基本技能是医学教育中的重点,是预防医学教育者面对的重要问题。

第7篇:预防医学的研究对象范文

1我国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从1993年天津体育学院开设了社会体育专业至今,社会体育已成为体育专业教育中的主干专业,办学规模仅次于体育教育专业,布点院校也从单一的体育类院校扩展到师范、综合、工科、医药、财经、农业、民族等类型院校。[1]但其毕业生改行易业的现象严重,这与课程本身的设置有很大的关系。在《专业规范》中,设置健身与休闲运动指导、健身与休闲俱乐部经营管理、体育社会工作三个专业方向。陈章玉在《我国普通高校本科社会体育专业方向设计及其课程设置的研究》中指出在社会体育大专业下细化专业方向的必要性,提出体育健身指导与管理、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保健康复专业(医疗体育和矫正体育)三个方向。[2]本文就健身指导这一专业方向的运动人体科学知识体系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与适用性进行判别,其依旧沿袭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的课程体系,例如以生理学、运动医学和生物力学等为代表的传统学科体系,其服务对象仍然限定在部分高水平的运动员,目标也只是提高运动成绩。尽管有的学校也开设了一些符合专业特色的学科,如华南师大开设的《运动与健康促进》,但就全国范围而言,预防的观念、服务于“亚健康”人群的观点还需要一个讨论、推广的过程。大多数高校如成都体院、华东师大、首都体院、广州体院、广西师大、湖北大学、湖南师大、云南师大等学校的运动人体科学课程以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为主,[3]这些课程的设置与运动训练等专业的课程区分不明显,沿袭了传统的运动人体科学课程,服务于正常人运动状态下人体的变化,并以此为研究基础。其理论基础的构成是“运动”,并没有体现出社会体育专业服务于大众体育健身的特色。显然,这与社会体育培养的目标———即大众体育健身的专业体育指导人才是相悖的。预防医学作为与人群健康有关的卫生学基础理论,必然与全民健身活动的普及与实施有着极为重要的逻辑关系,其中的“一级预防”是最积极主动的预防,更是与体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体育运动是预防医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级预防”。而传统预防医学从中医“治未病”的角度出发,对影响大众健康的社会、心理、生物等因素有着整体的认识和把握,尤其在亚健康预防与调治上也有着独到的优势。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建立新的社会体育课程体系,把“预防医学”理论引入大众健身指导的理念中,从而培养出能够运用专业的体育健身和预防医学知识来指导大众健身、缓解社会亚健康危机的专业人才。马玉成在《体育学科加强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中提到:在当前的专业设置下,改革课程,加强体育专业中健康教育的比重或加强预防医学专业中体育的教学内容。[4]

2预防医学理论对大众健康的理论指导

数据表明我国大多数人群属于亚健康状态,而预防医学理论无论是在现代医学还是传统中医中,都是维护人群健康的主要理念;以预防医学理论为基础的大众体育健身是缓解亚健康、促进大众健康最为简单、有效的手段。

2.1中国的人群健康分类和亚健康人群

众所周知,21世纪是健康的世纪,人们对于健康的诉求超过以往任一时代。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文明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并且使疾病谱出现新的变化趋势。这些“文明病”的产生与病变,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属于健康与疾病的中间状态,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苏联学者将这种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间状态,称为亚健康状态。根据中国国际亚健康学术成果研讨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的人群健康基本分为健康、不健康和亚健康三类,分别占的比例为15%,15%,70%。(见图2)对于这70%的庞大亚健康人群,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临床医学对此人群的干预也显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和被动性。它是一个动态的状态,或者向疾病状态转化,这是自发的;或者向健康状态转化,这就需要自觉,需要付出代价和努力,同时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

2.2预防医学思想与运动干预理念对预防、治疗亚健康的指导

预防医学是研究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学科。中西医的预防医学思想同多异少,双方的预防手段都多样而有效,两者存在着很强的互补性。

2.2.1现代预防医学

现代医学由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三大部分组成。应该指出的是,随着人类疾病谱的改变,预防医学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它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应用预防为主的思想,探讨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分析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规律,研究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通过公共卫生实践,达到预防疾病,维护和促进健康的目的。[5]促进健康和防止发生健康向疾病转化正是预防医学所研究的范畴,亚健康也成为新世纪预防医学所面对的重要研究课题。

2.2.2传统预防医学

传统预防医学即中医预防,早在二千多年前,《黄帝内经素问四季调神大论》中的“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的观点,已经孕育着“预防为主”的思想。它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从预防观点出发,通过研究人类健康与疾病发生、发展和传变规律,探索消除对人体健康有害因素和利用有益因素的措施,以预防疾病发生发展和传变的系统理论。[6]现代预防医学重视外因,重视群体,主要是针对疾病,尤其是流行病、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规律,探索和分析环境中主要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并通过公共卫生措施达到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目的。而中医“治未病”思想则更重视内因,重视个体,主张通过饮食、运动、精神调摄等个人养生保健方法和手段来促进人体的阴阳和谐,提高机体内在的防病抗病能力。[7]在新的健康医学观的指导下,中西医的预防医学体系正在走向融合,并将成为指导大众健身、促进民众健康的理论基础。体育健身在各个方面都对人们的健康起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其一,体育运动能够有效治疗心理疾病,排解紧张烦躁等不良情绪。其二,长期合理的体育活动能够有效延长寿命、增强体质,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其三,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使大众的娱乐生活方式体现健康、阳光、科学和文明的特点,防止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侵蚀人们的健康。通过专业的运动健身指导,充分发挥预防医学的理论优势,现代预防医学能够为社会体育工作者开具“运动处方”提供理论基础,而推广传统预防医学的健身气功及一些养生术可以有效促进大众健康。总之,社会体育工作者应该合理运用预防医学知识,及时把介于健康与非健康之间的“中间人”拉回到健康人的队伍中来。

3“医体结合”与健康促进

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国取得金牌总数第一的优异成绩,奥运争光计划基本完成。北京奥运后,作为我国体育工作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全民健身计划,也借着奥运之东风开展的如火如荼。而要想真正在理论上对体育的健身意义和作用有较高的认识,必须借助于预防医学的深入发展。因为社会体育的服务对象是人群,调查研究人群的健康与疾病状况,了解引起疾病和健康的背景和原因,是制定体育保健措施的基本前提。没有基本的预防医学的理论指导,全民健身运动就难以有的放矢。[8]在预防为主观念上建立起来的三级预防原则是预防医学的核心,它体现在对个体及群体在疾病发生前后的各个阶段的全方位预防,其中的一级预防是指控制和减少有关危害健康的任何危险因素,建立并维护有益于人类身心健康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体育运动正是属于“一级预防”。[9]医学家认为,当代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主要在一级预防上下功夫,因为这些疾病的病因都来自不合理和不正的“生活方式”。而体育的本质和特点决定了体育是促进人类健康的重要途径之一,它的价值在于改善人类的生活方式、培养人们的生命活力、心理品格和社会能力。[10]因此,从本质上来讲,体育锻炼和预防医学的根本宗旨都是预防疾病,提高大众抵抗疾病的身体素质。那么,两者在具体的实施途径上都有众多的相通之处,可以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可见,医体结合对健康的促进是全方位的,“医体结合”的健康中心是防治生活方式疾病的新载体,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保健措施,在健康促进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10]所以在体育基础理论教学中将两者紧密结合就具备了足够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

第8篇:预防医学的研究对象范文

目前,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威胁人类生命与健康的疾病谱与死亡谱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与不良的饮食生活方式、行为职业因素和环境因素有关的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等取代传染性疾病,居于我国疾病死亡谱的前列。同时,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社会竞争不断加剧,导致各种心理应激因素急剧增加,精神卫生问题日益突出,加之伤害已被公认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相应地,医学模式正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渐转变为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群体一预防~社区保健的治疗模式,已经成为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今后一个时期,预防医学乃至整个医学将在传染病、慢性病及伤害这三条战线上捍卫人类健康。作为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培养出来的医生主要服务对象是基层和社区,工作范畴主要涉及开展疾病预防、常见病与多发病的诊治、医疗与伤残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服务、妇女儿童与老年人和残疾人保健等工作。预防医学尤显重要,因而加强医学专科学生的预防医学教育,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有较强的临床技能,又具有相应的临床预防知识的复合型医学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适应新的医学发展的要求。

1认识预防医学的战略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现代医学分为三个学科,即: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而预防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内容广泛,与临床医学相比,有比较显著的特点:如工作贯穿疾病发展的全过程,但侧重于疾病的预防和健康促进。工作对象侧重与健康人群,研究中重点为人群健康与环境的关系。在教学中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未来的临床医生,不仅仅要求能承担临床医疗工作,精于医术,同时应能够胜任疾病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综合服务的工作,尤其是当前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中最需要和最缺乏的既精通临床又熟悉预防的临床医学人才,对于《预防医学》的重要性的认识是促进学生认真学习的先决条件。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疾病预防意识,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向家人、朋友宣传应用,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知识运用能力,同时为进入临床为患者服务奠定基础。

2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复杂、抽象的教学内容转换为文字、图像、视频、音频和动画等多种形象、生动、贴切的表达方式,使教学过程简单、清晰、准确,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提高学习和教学效率。而多媒体课件信息容量大,表现形式灵活,适合在教学中及时更新专业知识,补充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充分利用互联网下载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信息,如环境污染的经典事例,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与健康等,触目惊心的画面信息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教学内容充实而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交流、资源共享与合作的重要形式。其信息量大、可高度共享、迅速搜索、快速传播等特点,成为教师利用国内外广泛资源掌握学科发展的最新信息,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进行学科交叉及渗透的重要方法。有益于教师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高,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手段。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及创新能力

加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仅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去进一步学习,并把学到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去。在教学方法上引入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潜能。其方法是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对预防医学中的一些问题,如食物中毒、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策略等,进行小组研究讨论。对于在研究讨论中发现的问题,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并让学生在课堂上发表他们的研究结果,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该教学方法具有使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和不断创新的精神特征,并对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热情。

第9篇:预防医学的研究对象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医学人才 培养模式 预防医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2(c)-0216-01

根据“理论基础较扎实、专业知识面较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结合我院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际,建立以应用型预防医学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多元化培养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当前应用型预防医学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参考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次教改是以我院2006至2008级预防医学本科生为实验组,2003至2005级预防医学本科生为对照组开展的。并问卷调查了我院预本2006至2008级学生的用人单位。

1.2 研究方法

我院对2006至2008级预防本科学生实施了教学改革。主要内容如下:首先我院从提高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科研能力入手,以全面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实现校内教育与实际工作的有机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科研与管理并重、检测与监督并重的“一目标、三结合、三并重”的预防医学人才培养计划;同时优化教学手段,增加了“以学生为中心”等教学方法;构建了“双师素质”的教师团队[1],为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采取校内外、国内外培训进修等多种措施;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增加了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性实验,加大了实验室投资,鼓励学生及早参加社会实践和教师科研,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建立巩固教学实习基地,提高了管理的规范性和实效性;建立了本科生导师制,因材施教,注重多元化培养[2]。为了解改革的效果,我们对毕业生用人单位开展了问卷调查,问卷中包括主观题和客观题两部分。调查问卷包括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评价和对我校培养毕业生的希望和建议。

1.3 统计分析方法

问卷回收后筛选合格问卷,运用 SPSS19.0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2 结果

2.1 问卷调查

为了解用人单位对我校预本学生的评价,将事先设计好的调查问卷,分发给用人单位。调查内容与结果如表1。从表1可以看出,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我校学生道德修养很好,专业知识扎实,团队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很好。

2.2 考研率

教学改革前2003级预本考研率为0%,2004级预本为4%,2005级预本为14.7%;而实施教学改革后2006级预本考研率为27.78%,2007级预本为18%,2008级预本为34%。结果显示教改后2006至2008级学生的考研率明显高于2003至2005级学生的考研率(P

3 讨论

我校定位为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多年来为基层卫生防疫机构、社区卫生服务部门输送了大批急需人才。此次调查发现,通过教学改革和实践,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教学是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3]。我院采取的一系列增加学生实践能力的措施和增加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措施及导师制等举措,极大地增强了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科研创新及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考研率及适应未来工作的能力。

当前社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是自主择业,双向选择,我们培养的毕业生能否适应市场需求,直接体现了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好坏。从此次调查来看,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给出了较高的评价,大多数单位希望我们为他们输送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从用人单位的意见来看,主要是希望我们进一步提高我校预防医学毕业生的现场工作能力、写作能力及社会活动能力。

总之,从对教改后预防医学本科毕业生用人单位跟踪调查的结果及学生考研情况来看,我们看到了我院教改所取得的成效,进一步体会到了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同时也促使我们将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入开展下去,为高质量地实现我国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培养的目标而奋斗。

参考文献

[1] 王桂琴.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若千问题探讨[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7(2):39-42.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