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预防保健范文

预防保健精选(九篇)

预防保健

第1篇:预防保健范文

【关键词】  小儿;预防保健;辨证论治;中医

         “预防为主”是我国卫生工作方针之一。由于卫生防疫、免疫接种工作发展,新科学技术的进步,儿科许多传染病得到了控制,难治病有了新医疗方法,降低了儿童的病死率,提高了难治病的存活率。21世纪如何增强小儿体质的防病保健将是社会的极大需要。时下小儿中医保健药和食品有不根据儿科特点滥用“补养剂”、对脾虚型反复呼吸道感染和肠胃疾病的儿童滥用苦寒泄热药的现象。根据学习和应用中医药十几年的体会,重温“中医预防学”和“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结合儿科疾病的实践阐述两者的关系。

1 “对预防医学”的两种观点

“预防医学”是研究人体保健、预防疾病的科学,中西医学都十分重视,但由于两种医学的发展各有不同时代背景,地域差异、所受哲学思想和科学文明的影响也各有不同,从而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体系。由于西医学引用新技术微观研究致病因素理论比较清楚,在治疗和预防措施上强调消灭致病因素,根据不同的致病原因选用不同的消炎药,或手术和物理疗法。中医学则受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和朴素的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影响,整体观念强,宏观是其主要分析方法,所以对疾病的预防强调扶正,治疗以辨证论治为法则,其中同样有扶正防病的预防思想。

2  中医预防保健的指导思想

   

中医学的整体观认为“一身一整体”,局部组织或一个器官生理功能失调,或受疾病侵害,则整体功能受损,各脏器失去协调关系受到传变。预防要注重整体,以扶正为主,治疗也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求本”,要“标本兼顾”。所谓“天人一整体”是指人的生存靠天地、气候、环境奉养,许多疾病的致病因素均来之于外界环境,因此人体生命根本机理在于人体内部“阴阳、气血平衡、脏腑之间协调”。同时要“顺应四时”,即随四时气候变化、外界环境不同加强保健防病措施。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神乃绝”“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所以祖国医学特别重视养生保健和疾病预防。《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这种“治未病”的预防思想不仅有“未病先防”,还有“已病防变”的涵义。由此可见“辨证论治”的涵义,除辨证候所属,还有根据审机、求因、因人、因地、因时和防疾病传变的预防思想进行辨证用药、辨证饮食、辨证施术和辨证防病等广泛意义。在整体观点的指导下,辨证论治有预防观点,预防保健同样要根据辨证论治。   

3  中医预防保健的具体应用

  

3.1  未病先防

       

祖国医学认为邪气是导致疾病的先决条件,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素问·遗篇·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以中医预防以养生扶正为主。   

3.1.1  平阴阳、调气血、协脏腑

   

阴阳的消长在人体内呈动态平衡,是生命健康的标志。小儿素有“稚阳未充,稚阴未长”之说,意指阴阳均未成熟,一方偏盛,另一方则显虚弱。起居、饮食、保健护理需遵从这一法则,不能按成人的方式进行保健。小儿脾常不足,小儿保健饮食要根据年龄、体质选择健脾运、助吸收的保健食品和中药,不能专从西医营养学的观点选择保健品。所谓小儿“肾气未充”是未成熟之意,与成人的肾虚不同,防治小儿遗尿、肾脏疾病慎用温补壮阳药物。小儿藩篱薄弱,肺气不固,容易患外感疾病。所以饮食保健一定要考虑小儿肺、脾、肾三脏的弱点。《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夫五脏者,身之强也……得强则生,失强则死。”小儿五脏中有三脏薄弱和不足,五脏之间相生相克,脏腑之间互为表里,所以小儿整体脏腑娇嫩,保健预防要遵从这一特点。   

3.1.2  小儿饮食保健与辨证施治

   

《灵枢·天年篇》曰:“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诸病源候论·养小儿候》曰:“小儿始生,肌肤未成,不可暖衣……宜时见风日。”《育婴家秘》指出:“乳为血化,美如饧。”以上均说明祖国医学对小儿起居、保健、饮食均应根据小儿的年龄、不同的气候时节辨证进行。如梨,性寒味甘,入脾、胃、肺,有养阴清胃、润肺生津止咳的作用。如婴儿体质属于脾气虚,痰湿不化的痰稀便溏者应用秋梨膏或梨汁均不相宜。小儿缺钙、佝偻病是常见疾病之一,防治此病除用钙、维生素d以外,多嘱咐添加鱼虾等海产品类辅食,海水咸,属肾,属阴,小儿佝偻病中医辨证多属脾肾虚,但婴儿临床未出现骨骼畸形时表现只有脾虚证,这时鱼虾等营养品对脾气虚型婴儿佝偻病是不相宜的。中医食品中药都有性味归经,中医书籍从未记载一药、一方、一位医家可以防治百病。   

3.1.3  预防保健要顺应四时

   

保健饮食要有季节性。春天阳气升发,多风,不能过食油腻煎炸动火的食品,谨防受风引发过敏性疾病(哮喘、荨麻疹、过敏性紫癜)的复发。夏天暑热湿盛,出汗多,宜食祛暑清热的食品,如绿豆荷叶粥、西瓜、冬瓜、酸梅等食品。秋天气候干燥,葱、姜、蒜、辣椒慎用。冬天寒冷,可用祛寒暖胃食品。小儿脾、肺、肾三脏薄弱应互相兼顾,必要时进行食物调配则可改变食物性能。如生姜性味辛温辣,能治胃寒呕吐,但刺激性大,脾胃虚弱或年幼儿童不宜食用,配以红糖、大枣则既可祛寒止呕又能和胃。

3.2  已病防变

   

辨证论治和已病防变都是中医治则的指导思想。《难经》“上工治未病”与未病先防的涵义不尽相同,此处“治未病”,是“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的已病防变之谓。是指防疾病传变其他脏器,邪气深入恶化,突变甚至死亡或预防合并症、后遗症的发生。这是中医治病整体观念的具体发挥。否则按“中工治已病”的辨证论治方法将会受到因用西药给疾病造成的假象得到错误的辨证,或疾病的恢复期和隐匿型的感染使疾病无证可辨延误了疾病的防治。

第2篇:预防保健范文

在婴幼儿时期为了避免各类口腔疾病的发生,父母要定期带领婴幼儿到医院进行相关口腔检查,应当坚持每年检查两次,以预防各类口腔疾病的发生。②学龄期的口腔保健:学龄期属于儿童身体发育和增长知识的重要时期,所以要求家长从小就尽可能的培养婴幼儿进行自我口腔保健与预防,提高他们对相关口腔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这对于口腔护理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加强对儿童口腔卫生护理的重视已经逐渐成为口腔保健的关键环节,如果儿童未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极易引发各类口腔疾病的发生。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儿童树立口腔卫生和保健工作,从而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口腔护理习惯。家长还要特别注意学龄期儿童的饮食平衡,尽可能避免儿童出现挑食现象,在确保儿童必须的蛋白质、磷、钙等矿物质摄入的同时,还要叮嘱儿童多食用一些粗糙和高纤维素的食物,以提高儿童口腔的咀嚼能力。

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中采用了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所有的计量数据均采用了(x珋±s)的方式进行表示。如果P<0.05则说明他们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否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对儿童进行系统性的口腔保健与护理工作,可以有效的降低儿童口腔疾病的发生率。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而且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龋齿明显少于对照组,并且他们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婴幼儿年龄的不断增大,龋齿的发生概率也会增加。所以,要求家长从小帮助儿童培养一个良好的口腔护理和饮食习惯,尽可能的减少对黏稠性很强的食品、甜食以及碳酸饮料的摄入,这样做可以有效的确保口腔牙齿的洁净。龋齿被认为是一种以宿主、细菌和食物为致病因素的常见疾病,尤其是口腔细菌,其是导致龋齿发生的主要因素。儿童正处于身体成长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身体发育过程中缺少了钙、铁、磷以及维生素的吸收时,将会大大降低牙齿的钙化程度,从而导致釉质发育不全,增加了细菌侵蚀的概率。一旦儿童出现龋齿时,会导致儿童的乳牙缺失或龋坏,从而影响了儿童颌骨的正常发育和咀嚼功能的培养,严重的时候还会导致恒牙的发育异常,因此采取措施加强龋齿的预防工作至关重要,对于儿童咬合关系的建立和颌面部的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在对儿童口腔进行保健和预防时,要做好以下几点:①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口腔护理习惯,早晚都要刷牙,以消除口腔异物,改善口腔环境,降低菌斑的存在,为口腔的发育创造良好的条件。②尽可能减少儿童对糖类物质的摄入,少给儿童食用巧克力、糖果、蛋糕、饼干等过细的精致糕点,因为这些食物中不仅含有大量的糖类物质和淀粉,而且部分具有较强粘性的物质还附着在牙面上,很难被唾液清除。③在每天的饮食过程中,家长要尽可能为其提供全面的饮食护理,最好不要出现挑食现象,因为这样可以帮助儿童补充适当的钙、磷和维生素,从而有效的调节了体内钙磷的代谢平衡,促使牙齿对其的吸收,进而预防了各类口腔疾病的发生。④家长要定期带领自己的孩子到医院做口腔的相关检查,因为龋齿在刚开始的时候不存在任何症状,大多数都是儿童感觉到牙痛之后才会去医院检查,但是往往已经错失最佳治疗时机。最好每年带领儿童进行检查2次,如果发现龋齿要及时治疗,避免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

第3篇:预防保健范文

【关键词】针灸医疗;预防保健体系;卫生事业

1引言

针灸是我国医学的国粹。随着我国医疗技术与卫生事业的发展,针灸医学逐步被注入了越来越深远的内涵。我国的医学体系目前已经趋于完善,并建构了保健体系、预防体系、治疗体系以及康复体系。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针灸治疗也已经逐步走出了治病的单一功能,开始在预防保健体系中发挥用武之地。本文通过阐述建立健全针灸预防保健体系的策略与模式,着重从强化医学人才的培养、建立健全社区针灸预防保健体系等方面论述了医改背景下针灸体系的构建,并从增强临床研发力量、广泛开展宣传教育以及充分发挥基层卫生院的作用等方面阐述了针灸预防保健体系的推广策略。

2针灸预防保健体系的构建

针灸疗法属于传统医学治疗方法,治疗手法相对简单,对仪器和环境没有太高要求,成本低廉,因此十分适合在我国偏远地区推广。鉴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不均衡,不少地区财力困难,因此以针灸疗法作为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医疗保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分符合我国民众的现状和卫生事业的发展需求。针灸预防保健体系的构建,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2.1强化针灸专业的人才引进与培养强大的技术人才队伍是针灸医疗得以推行的后盾。只有培训或者引入大量具有深厚专业素养和医德医风的技术人员充实到基层医疗机构,才有助于预防保健体系的建立。有关管理者应该制定引进人才的倾斜政策,从各类医学院校引进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的毕业生,通过具有针对性的岗位培训提升其技术素质,并通过实践操作训练快速提升其专业水平。将这些人才充实到基层一线医疗部门,一方面能够提升社区医院医疗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也能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解决就业问题。通过充分发挥针灸医疗技术简、便、效、廉的巨大优势,能够在偏远地区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医疗经费不足的现实情况之下起到良好作用。

2.2构建全面的针灸预防保健体系首先应该结合地方环境和多发病症,对当地居民进行详细的身体检查,对居民健康状况进行评估。由于健康意识不足,不少居民常常会由于外出学习、工作等原因不选择去医院进行定期检测。这时,卫生工作者应克服困难,深入当地的居民社区,详细调研该地区居民的健康史和身体现状,并对当地居民的健康状况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给出最终的评估报告,以此为依据,预防保健体系的推广和管理。

2.3重视针灸医学的研发针灸已经是一门发展比较成熟的学科,为了使其能够充分适用于当代的诊疗需求,应加强学科的进一步研发,以新的成果来支撑其服务力度与水平,使针灸疗法能够在居民健康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应该进行资金的倾斜和政策的倾斜,调动科研人员和高等院校研发的积极性,促进针灸医疗手段在临床实践中的进步。相关行业主管者应该为针灸疗法的科研项目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使其逐步发展,契合当前医疗的实际需求。

2.4通过宣传教育,提升针灸医疗的信任度针灸医疗手法的可信度和接受度,是其为预防保健事业做出贡献的基础。应该通过广泛而深入的宣传,使民众充分了解针灸手法的科学性和高效性,并使之对常见疾病的致病原因以及预防方法有所了解,通过增强预防为主的观念,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科学的生活方式。以针灸手法为纽带,强化居民的健康意识,通过了解针灸的原理,来增强对这项医疗手法的信任度,使其真正发挥预防保健的作用。

2.5深入社区和基层,发挥应有作用由于针灸手法对慢性病的效果明显,因此十分适合于基层和社区居民的诊疗需求,应在中央卫生工作方向的指引下,发挥针灸的慢性病诊疗优势,深入社区和基层,促进预防保健工作的开展。对于一部分条件成熟的社区,则可以在政府的资助下引进或者培养合格的乡村医生,以针灸诊疗的简单性和有效性来加快其推广普及的速度。

3结束语

医疗事业的最终极目的是救死扶伤。针灸医疗是我国千百年来积累的精髓,也是我国医疗体系中的国粹,在治病救人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现代医疗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之下,针灸医疗依旧拥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针灸医疗最大的优势,是能够基于中医理论的保健观念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同时,针灸疗法能够充分激发人体内的抵抗力和潜能,从而预防和治疗疾病;虽然当今医学领域的已经有了许多重大成果,但是针灸疗法可以从防患于未然的角度简单地防止罹患疾病。针灸疗法的这种特征,使其适用于预防保健体系的需求,所以值得研究与推广。

参考文献

第4篇:预防保健范文

1调摄精神,强调精神因素与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中医学认为,真精元气为生命始生之物质,精神、意志是人的根本。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强烈、反复的精神刺激,可使人体气机逆乱,气血阴阳失调,从而导致发病。在疾病的过程中,情志不畅可使疾病恶化;而精神愉快,则有利于恢复健康。《素问·移精变气论》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强调调摄精神、保持精气,可以增强正气、抵抗外邪,益于身心健康。中医也强调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素问·疏五过论》指出:“凡未诊病者,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诊有三常,必问贵贱,封君败伤,及欲侯王。”说明社会地位的改变,社会遭遇的不同,亦会影响人的情绪,造成心理上的损害,继而导致疾病发生。

现代医学认为,精神因素和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剧,人们的情绪经常处于紧张之中,许多人出现失眠、健忘等神经衰弱症状,甚至导致精神障碍。

2加强锻炼,合理运动

我国提倡仿生医疗体操的历史十分久远,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文物里,就有描绘各种导引动作的帛画《导引图》;汉代的华佗创造了“五禽戏”,即模仿五种动物的姿态来锻炼身体;唐代的孙思邈提出“每日必须调气补泄,按摩导引为佳”,其长寿的奥秘是“四体勤奋,每天劳动”[2]。此外,后世不断演变的太极拳、鹤翔桩、易筋经、八段锦等多种健身方法,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预防疾病的发生。现代医学认为,适量、持久、合理的运动,对人体各系统和器官以及精神和智能,都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3饮食起居要有规律,避免劳逸过度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而去。”指出能适应自然变化的规律,并对饮食、起居、劳逸作出适当的安排的人,可益寿延年。倘“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精,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生于乐,起居无节”,必会“半百而衰也”。孙思邈注重饮食疗法,强调“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充分说明了合理饮食的重要性[2]。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许多慢性病的发生与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密切的关系。如吸烟可引发肺癌、支气管炎、肺气肿、心脏病、消化道溃疡;酗酒可致酒精性肝硬化、恶性肿瘤,并可构成严重的社会问题;食用过多的脂肪、蛋白质、糖或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缺乏,可引发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结肠癌、肥胖症等。

4预防疾病

我国古代人民早就对传染病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3]中提出:“天行瘟疫,取初病衣服,于曾瓦上蒸过,则一家不染。”罗世瑶在《行军方便便方》中写道:“将初病疫气人贴肉布衫,于蒸笼内蒸一柱香久,则全军不染。”唐代对麻风病人已设有“疠人坊”,“收养疠疾,男女别坊,四时供承,务令周给。”清代曾制定了将患天花病者迁移隔离的规定,并设置“查痘章京”之官职以管理此事[4]。近年来,人们运用中草药预防某些疾病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用板蓝根及大青叶预防流感,用茵陈、栀子预防肝炎等。

5人工免疫

我国古代人民在与传染病做斗争的过程中产生了朴素的免疫概念。东晋医学家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一书中,就有民间利用狂犬脑预防狂犬病的记载;张琰著《种痘新书》介绍我国早在公元16世纪初即已推广种人痘,以预防天花;1695年,张路所著《医通》中记载了运用痘浆、旱苗及痘衣等预防天花的情况。17世纪时,我国的人痘接种术流传到了日本、朝鲜、英国、俄国[5]。人痘接种术是人类发明牛痘接种术之前预防天花的有效方法,开了人工免疫法的先河。

6保持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

生活环境的质量和人的健康息息相关。《吕氏春秋》说:“轻水所,多秃于瘿人……甘水所,多好与美人”;魏嵇康《养生学》载:“赤居晋而黄”。在夏商,我国劳动人民已知凿井而饮;在殷墟遗址中发现住房附近有排泄废水的水沟;在周代已知通过除害来改善环境卫生;到秦代时,都市已有了下水道、公厕、洒水车等。特别是唐代以来,用开水泡茶之风逐渐盛行,对减少传染病的传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我国古代即养成早晨“盥洗”的好习惯。如《礼记·内则》曰:“鸡初鸣,咸盥洗”;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载:“食毕常漱口数过,不尔,使人病龋齿”;元代《饮膳正要》云:“清旦用盐刷牙,无齿疾。”[6~8]。

综上所述,积极开发中医资源及中医学中朴素的健康教育思想,使其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人类的健康发挥积极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维耀编著.中医的现在与未来.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2]上海医科大学,河北职工医学院主编.健康教育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

[3][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校点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

[4]钱宇平.流行病学(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

[5]耿贯一.流行病学.第二版,第一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

[6]陈海峰.中国卫生保健史.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第5篇:预防保健范文

中风又名“卒中”,本病的发病率、病死率、病残率均较高,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之一,通过近5年来对我脑病科中风病患者的发病及病史的统计研究,感到预防中风再发干预措施及营养保健的进一步研究对减少中风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高明的医生讲究“不治已病,治未病”,按照1984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和1989年WHO关于脑卒中危险因素的定义,将其分为三类:①生来就有的不可改变的因素,如年龄、性别、种族、家族史、以及以前曾有过脑卒中的历史等;②由人体内外环境影响并且可以调节控制的因素,如全身或某些脏器的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③因为个人生活方式和习惯而产生的可以改变的行为因素,如吸烟、饮酒及不合理饮食等。下面扩展论述一下:①年龄,55岁以后每增龄10岁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大约增加一倍,所以可以说脑卒中基本上是一种老年性疾病;②性别,大约11~14∶ 1(男女比);③种族,一般认为种族的影响远远不如外在的环境和个人的生活方式更为重要;④高血压,已被各国公认为脑卒中的首要危险因素。⑤心脏病,也是公认的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国内外研究分析都认为,心房纤颤是脑卒中,特别是栓塞性脑卒中的独立的危险因素。⑥暂时性脑缺血发作(TIA),完全性脑卒中患者大约30%有过TIA发作历史,而TIA发作历史的人约1/3~1/2日后会发展成完全性脑卒中,所以有人认为除年龄外,TIA是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最为显著地危险因素。⑦糖尿病,大多数专家认为糖尿病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因患有糖尿病同时常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⑧血清胆固醇。有人认为血清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L-DLP)增高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大多数人认为高密度脂蛋白(H-DLP)是脑卒中的保护因素,它的下降可使脑卒中死亡率上升。而L-DLP为危险因素,它的升高可使脑卒中死亡率上升。⑨肥胖,由于中年以上体重超重(体重指数BMI,kg/m2正常约23左右)的患者常合并有血压升高、冠心病、糖尿病等,因此是一个间接的危险因素,将BMI控制在<25,体重降低对改善胰岛素抵抗、糖尿病、高脂血症和左心室肥厚均有益。⑩吸烟,大多数人认为吸烟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但是吸烟对脑卒中的影响显然远远不如冠心病的发病和死亡的影响那么大。饮酒,一般认为饮酒与冠心病和脑卒中的发病关系呈U形相关,即少饮有益健康,如每周1次,每次不超过50ml(每日不超过相当于50g乙醇的量),但大量过酗酒者则对健康不利。钠盐摄入量:高钠盐的摄入(主要是食盐)与高血压的发生是显著相关的。我国研究表明,钠盐的摄入量是独立的危险因素。缺少运动的生活方式: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在排除诸多混杂因素后,缺少运动的生活方式会增加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增加运动有利于减轻体重和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心血管适应调节能力,稳定血压水平。其他:过去有人认为“口服避孕药”可增加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性,现在还没有得到科学证据的支持。气候、气象的影响,亦难以确定。

关于中风营养问题,大量资料证明,其发病与环境因素中的膳食结构不合理、营养素不平衡有着密切的关系。长期摄入高脂肪、高能量膳食,影响了脂肪代谢与能量代谢,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在某些危险因素,如:遗传、肥胖、吸烟等作用下导致心脑血管发生,其形成是一个慢性过程。因此,营养治疗是心脑血管病综合治疗中的重要方面之一。具体治疗总结如下:①控制总能量,宜以低于标准体重的5%供能,对超过标准体重者更宜减少总能量摄入。②限制脂肪,每天脂肪的摄入量占总能量的25%~30%,其中动物脂肪应低于10%,胆固醇的日摄入量应低于300mg。如高血脂症者则日摄入量应低于200mg。③适量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占总能量的60%~65%,尽量少用单、双糖食品。对肥胖者,蛋白质供给要注意动物性蛋白和植物性蛋白的合理搭配,动物性蛋白摄入量宜占总蛋白摄入量30%,大豆制品可降低血脂固醇的水平,可提倡食用。④适当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进富含水溶性纤维的食物,如燕麦、黄豆类、蔬菜类等,可使血浆胆固醇水平降低5%~18%,但要注意过量膳食纤维摄入会影响某些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吸收。⑤补充维生素,维生素B6能降低血脂水平、维生素C能使部分高胆固醇血症的血胆固醇水平下降,还能增强血管的弹性,保护血管壁的完整性,防止出血。维生素E是抗氧化剂,能防止脂质过氧化,改善动脉血液供应,降低其耗氧量。⑥限制钠盐摄入,应提倡每天盐摄入量少于6g。对于高血压合并肥胖者,除限制酒精和食盐摄入外,应增加运动,以每日30分钟的运动使脉搏增加到120次/分,坚持每周3次以上者,有降压效果。

中医对中风预防有独到蹊径:①加强先兆症状的观察:古代医家对此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如:朱丹溪说:“眩晕者,中风之渐也。”元代罗天益说:“凡大指、次指麻木或不用者,三年中有中风之患。”明张三锡强调:“中风症,必有先兆,中年人但觉大拇指作麻木或不仁,或手足少力,或肌肉微掣,三年内必有暴病。”王清任《医林改错》记录了三十四种中风前驱症状,还强调说:“因不痛痒,无寒无热,无碍饮食起居,人最易于疏忽。”所以他也主张应该切实做好中风的预防工作。清李用粹《证治汇补》说“平人手指麻木,不时眩晕,乃中风先兆,须预防之,宜慎起居,节饮食,远房帏,调情志。”②加强对先兆症状的早期治疗。若见眩晕、目肉、抽噎等症,为肝阳偏抗、肝风欲动之象,予平肝息风之钩藤、、白蒺藜、牡蛎、白芍等药,若见肢体麻木,沉滞者,为脉络气血痹阻,予活血通络之丹参、赤芍、鸡血藤等药。③关于复发问题。明・秦景明《症因脉治・内伤中风证》提到:“中风之证……一年半载,又复举发,三四发作,其病渐重。”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中风源流》说“若风病即愈,而根株未能悬拔,隔一二年或数年必再发,发则必加重,或至丧命,故平时有预防之。第一防劳累暴怒郁结,调气血、养精,又常服药以维持之,庶乎可安。”由此可见,中风容易复发,且复发时病情必然加重,故应强调以预防为主。

第6篇:预防保健范文

(一)加强孕期保健

对艾滋病感染孕妇及家庭提供健康教育和咨询,提高其本人和家人对艾滋病以及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认识,充分了解艾滋病病毒感染对本人及胎儿、婴儿的伤害,使其知情选择妊娠结局。

对于要求终止妊娠的艾滋病病毒感染孕妇,应尽早实施人工流产手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为决定终止妊娠者提供人工流产服务,并给予有效的避孕方法指导和提供相应的服务。

为要求继续妊娠的艾滋病病毒感染孕妇提供常规孕期保健、监测和随访,建议并鼓励孕妇定期进行孕期检查,并为感染孕妇提供特殊心理支持和综合关怀服务。

给予优孕、优育、孕期保健及孕期哺乳准备,孕产期抗病毒药物应用、产后婴儿喂养等问题的咨询和保健,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干预措施。

产前避免进行羊水穿刺、胎儿镜等有创性检查。

感染孕产妇容易出现营养不良,应加强营养监测和指导。

了解孕产史、有无并发症和合并症、既往分娩方式等,了解其他疾病史和药物(尤其是抗病毒药物)应用情况。

密切观察可能出现的症状和体征,预防和积极治疗孕期并发症、生殖道感染和性传播疾病。

(二)提倡住院分娩

在孕期提供充分的咨询以使孕产妇及家庭了解住院分娩时对保护母婴安全和提供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干预措施的作用。

倡导住院分娩,鼓励所有孕产妇尤其是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住院分娩。

为所有住院分娩的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提供自愿咨询和检测、母婴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应用、安全助产、避免产时损伤性操作、产后保健和婴儿喂养指导等服务。

艾滋病感染孕产妇的处理

(一)预防母婴传播抗病毒药物的应用

世界卫生组织考虑到药物的耐药性及毒副作用,目前对尚未接受抗病毒药物治疗的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推荐使用的预防用药方案如下,各地可根据孕妇及当地实际情况选用。

方案一(推荐用药):孕期+分娩期+产后新生儿(AZT+NVP联合用药)

孕妇自妊娠28周开始服用齐多夫定(AZT)300毫克,口服,每日2次,至临产。

分娩过程中每3个小时AZT300毫克,口服,至分娩

结束。

孕产妇临产后服用维乐命(NVP)200毫克,若孕妇服药24小时后仍未分娩,则于临产后给予重复剂量维乐命200毫克。若选择性剖宫产术终止妊娠,应在手术前2小时服用维乐命200毫克。

新生儿在出生后72小时内一次性服用维乐命2毫克/千克(或混悬液0.2毫升/千克),最多不超过6毫克(或混悬液0.6毫升)。

新生儿出生后服用AZT每6小时1次,2毫克/千克,如果母亲用药时间满4周或4周以上,婴儿用药1周;如果孕妇用药不足4周,婴儿用药应持续

6周。

方案二:孕期+分娩期+产后新生儿(AZT方案)

孕妇自妊娠28周开始服用齐多夫定(AZT)300毫克,口服,每日2次,至临产。

分娩过程中每3小时AZT300毫克,口服,至分娩

结束。

新生儿出生后服用AZT每6小时1次,2毫克/千克,如果母亲用药时间满4周或4周以上,婴儿用药1周;如果孕妇用药不足4周,婴儿用药应持续

6周。

方案三:孕期+分娩期+产后新生儿(AZT+3TC联合

用药)

孕妇从妊娠36周开始服用齐多夫定(AZT)300毫克+拉米夫定(3TC)150毫克,每日2次,至临产。

分娩过程中齐多夫定300毫克每3小时1次+拉米夫定150毫克,每日两次,至分娩

结束。

产后产妇齐多夫定300毫克每日两次+拉米夫定150毫克每日2次,持续用药1周。

新生儿齐多夫定4毫克/千克每日2次+拉米夫定2毫克/千克每日2次,持续用药

1周。

方案四:分娩期+产后新生儿(维乐命方案)

孕产妇临产后服用维乐命(NVP)200毫克,若孕妇服药24小时后仍未分娩,则于临产后给予重复剂量维乐命200毫克,若选择性剖宫产,应在手术前2小时服用维乐命200毫克。婴儿出生后72小时内一次性服用维乐命2毫克/千克(或混悬液0.2毫升/千克),最多不超过6毫克(或混悬液0.6毫升)。若新生儿服用维乐命1小时内呕吐,则应重复服用维乐命一次。

(二)选择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用药方案

选择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用药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孕产妇自身,孕产妇及丈夫以往是否应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及用药时间,可能产生的耐药性及毒副反应等因素。

(三)艾滋病感染孕妇的处理

如有条件应定期对艾滋病感染的孕妇检测CD4细胞及病毒载量,随时观察感染水平。

孕早期,病毒载量>1000拷贝/毫升,或CD4细胞

自愿继续妊娠,如有抗病毒治疗指征(CD41000拷贝/毫升,仅一个条件符合即可),应给予抗病毒药物治疗,但使用时间必须在孕14周以后。

抗病毒治疗原则

对于妊娠期间HIV阳性孕妇进行抗病毒治疗,必须同时考虑两个相对独立但是又密切相关的问题:其一是针对HIV感染的抗病毒治疗,另外是降低母婴传播的危险。对孕妇进行抗病毒治疗时,必须权衡抗病毒药物对孕妇、胎儿和新生儿的影响。

用药方案

参考“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手册”的要求,推荐用药方案:

用药标准:CD41000拷贝/毫升

推荐使用AZT+3TC+NVP,AZT+3TC+EFV

若仅有AZT可采用单一用药方案:自孕14周开始服用,AZT100毫克/次,

5次/日。

HIV的垂直传播可以发生在任何CD4水平

AZT在母亲病毒载量>1000拷贝/毫升时对于减少围产期传播具有独特作用。因此在抗病毒治疗方案中,如果妊娠妇女的病毒载量>1000拷贝/毫升,不论CD4计数是多少,都应该给予AZT。如果无法进行病毒载量的检测,也应进行抗病毒治疗。

由于AZT对预防母婴传播有较强的作用,如果该方案不含AZT,应考虑将一种NRTI改为AZT。如果某孕妇还没有进行抗病毒治疗,确定开始治疗的时间和选择治疗方案时一定要考虑母婴传播和母、子安全的问题。三联的抗病毒治疗应推迟到妊娠3个月后(妊娠>12周),可以不考虑当时的CD4细胞

计数。

产后应继续抗病毒治疗,并在产后6~8周进行CD4细胞计数测定。如果CD4

(四)哺乳产妇的抗病毒治疗

母乳喂养造成HIV垂直传播的危险性很高,因此应避免哺乳并使用配方婴儿食物。如果母亲仍要选择母乳喂养,则要在整个哺乳期其进行抗病毒

治疗。

妊娠和非妊娠妇女采用的抗病毒治疗方案是相同的,但是要考虑以下

3点:

使用AZT替代d4T(d4T会增加妊娠妇女的肝毒性,AZT则对母婴传播有较好的阻断作用)。

应避免对基线CD4>250个细胞/立方毫米的妊娠妇女使用含NVP治疗方案(增加严重肝毒性的风险)。

因为会造成孕妇严重的乳酸酸中毒,应避免d4T和ddI的联合使用。

(五)妊娠期间禁忌的抗病毒药物

依非韦伦(Efavirenz,EFV)具有潜在致畸性,因此不在怀孕的前三个月和没有有效避孕措施时使用。育龄期妇女应在开始EFV方案治疗前进行妊娠检测。对于那些已经服用EFV的晚期孕妇,应告知可能存在的危险。

由于妊娠时两种NRTI(如d4T/ddI)的联合使用可增加乳酸酸中毒的危险,故在妊娠期应该避免。

(六)避孕药对抗病毒药物的影响

不希望怀孕并且正在进行抗病毒治疗的妇女应采取有效、合适的避孕措施。需要指出的是很多抗病毒药物,尤其是NVP、EFZ和PI类药物和激素类避孕药存在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将对两种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都产生影响。因此,使用安全套是非常重要的,并应大力提倡。

安全分娩

(一)阴道分娩

阴道分娩时应避免增加传播机会的产科损伤性操作,如宫内胎儿头皮电极监测、会阴侧切术、产钳或吸引器助产等。

如果出现胎膜早破或临产早期出现胎膜破裂,应积极处理,缩短

产程。

(二)剖宫产分娩

择期剖宫产可降低母婴传播机会,在有条件地区可以选择择期剖宫产终止妊娠。但由于剖宫产可能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目前尚不主张在条件有限地区将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作为剖宫产指征。临产后的剖宫产对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没有明显作用。实施择期剖宫产术同时应按照所选方案正确服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

(三)新生儿产科相关处理

新生儿出生时应及时清除新生儿皮肤黏膜、鼻腔、口腔等处的母血、羊水及分泌物。清理呼吸道时避免咽喉部黏膜损伤。

新生儿出生后注意保暖。

第7篇:预防保健范文

关键词保健中心;院前急救及预防;探讨

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是承担着出入境人员传染病监测体检、预防接种和国际旅行健康咨询的重要职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世界各国的出入境人员不断增加,来本中心体检及预防接种的人员数量逐渐增多,年龄跨度在加大,在体检、预防接种的过程中发生各种意外风险事件的机率在加大。如何做好院前急救,为后续处置赢得宝贵时间,是急救医疗研究的主要内容。为做好保健中心院前急救,结合近几年的工作实践,对保健中心院前急救模式进行初步探讨。

1建立保健中心的院前急救模式

1.1建立急救组织成立以中心主任为领导的急救小组,7名医护人员均为急救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每个岗位设置A、B岗,确保每班任一个岗位至少有一人在位。1.2与医院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与人民医院及港区医院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获得技术指导,紧急情况下,开通绿色通道,方便患者就诊。

2保健中心急救模式的运作

体检或预防接种过程中发现意外情况时,现场医护人员立即实施急救,并且大声呼喊寻求帮助,由内科医生及护士负责抢救,其他人员负责与家属沟通,维持现场次序,保证抢救的顺利实施。中心主任统筹安排人员调配并与地方急救中心联系,请求协助,尽快将患者送至上级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3保健中心急救与预防模式完善的探讨

第8篇:预防保健范文

【摘要】农村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具有政府的福利性、公益性,更具有公共性、社会性,涉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公共卫生安全,直接影响到地方经济乃至于社会稳定。农村的慢性病、传染病和妇妇幼病出现时农村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能力差,目前国家、省、市、县四级都建立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但定位不准,职责不清;机构不少,功能不强;队伍庞大,素质不高;设施陈旧,条件落后;防治脱节,缺乏合力;经费不足,忙于创收”。上述问题不仅影响到了日常的疾控工作,已是严重阻碍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可持续性发展。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怀、十分重视,但由于诸多原因,县级(尤其是西部地区)财政经费保障难以到位,农村疾控机构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诸多压力与困惑。

【关键词】农村;疾病预防;预防对策

1基层疾控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缺乏强有力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统一指挥机构

由于没有建立独立和常设的危机管理与协调机制,每当重大传染病疫情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发生后,往往是疾控、医疗卫生部门孤军作战,而部门间缺乏协调与配合[1]。实践证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需要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确保政令畅通、防控措施迅速到位。

1.2疾控机构整体防病能力不强

国家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直接面对的是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对象及服务方式直接,工作量大且涉及面广。长期以来卫生投人占国民总产值的比重失衡,公共卫生基础落后以及未能引进或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导致疾病预防控制能力严重不足。加之,随着国家对外改革开放政策的深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及经济的全球化,带来人口流动、交通及信息的发达,疾病的传播方式、社会影响已远超过传统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农村原有的应急处置反应机制、基础设施条件、经费投人和队伍建设已难以适应现代疾病防控新形势、日益增长的公共卫生安全与健康需求。

1.3 工作及人员经费难以保证

尽管疾控机构为同级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而财政实际拨款尚不足全额。经费的投人是任何事业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财政保障的不到位,客观上制约了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有序的开展、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2对策探讨及建议

按照国家卫生部《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加强国家、省、设区的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基层预防保健组织建设,强化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的责任;建立功能完善、反应迅速、运转协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健全覆盖城乡、灵敏高效、快速畅通的疫情信息网络;改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和实验室设备条件;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专业队伍建设,提高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置和实验室检测检验能力[2]。提出以下建议:

2.1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

应急指挥体系应明确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任务职责,实行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一行动,确保指挥有力,分级负责,反应快捷,措施果断,信息畅通,保障及时。应急指挥部由辖区内卫生行政部门牵头,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统一指挥及应急预案的实施。应急办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日常工作机构,负责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日常管理、疫情监控、医疗救治、信息资料收集与处理、专业技术队伍培训、物资保障等。

2.2切实加强疾控机构和队伍建设。

针对现有疾控机构人员结构不合理现状,建议人事编制部门根据县级疾控机构的工作量及现状,给予重新核定并增加人员编制,严格实行定编定员。同时,疾控机构应严格执行执业资格、岗位准人以及内部考核制度,加强质量管理体系规范化建设,扩大公共卫生技术服务功能;建立切实可行制度并采取综合性措施促使高素质人才向农村和基层流动。充分利用公共卫生专业机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可得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大力开展公共卫生技术与管理人员的教育,尤其是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3]。

3 应对措施

3.1 健全法制,加大执法力度,建立长效监督管理机制

为加强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队伍建设,防病治病,保障公民健康,我国先后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国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等多部法律法规。由此可见我国政府依法规范医疗服务市场秩序的力度和决心。各地卫生行政部门应以此为契机,按照整顿与建设并举,标本兼治的原则,强化依法行政意识,规范审批行为,严把准入关,加强医疗机构规范化管理和从业人员的知识培训,提高卫生执法监督水平,完善日常监督措施,建立健全长效监督管理机制,严厉打击医疗服务市场的各类违法行为。

3.2 增加经费投入,落实培训计划,提高医务人员素质

各地政府应加大对基层卫生事业经费的投入,尤其是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保障城市社区、农村基层传染病预防工作的经费,加强基层传染病防治体西建设。只有充足的经费保障,才能确保传染病防治的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才能调动基层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才能保障各项继续教育培训落到实处,提高医护人员素质,规范医护人员执业行为。

财政补助政策关键在于落实。疾控机构需要扎实做好自身工作实绩的同时,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确保财政保障及时、足额到位,促进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健康、长足地发展。

3.3 广泛宣传,提高群众自我保护意识

只有发挥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广泛宣传、普及卫生法律法规和医学科普知识,加大违法行为的曝光力度,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引导群众正确择医,才能增强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依法执业的自觉性,实现卫生法律法规的立法宗旨和根本目的。动员全社会共同监督,共同参与,共同关注,才能确保我国基础初级医疗卫生事业健康有序发展。才能实现“人人享有基层医疗卫生保健”的美好目标。

参考文献

[1] 尹白洁,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思考[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6:;2(22);117.

[2]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J]1999年4期?(48-53).

第9篇:预防保健范文

关键词:预防保健;儿童;健康管理

中图分类号:R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0143-03

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2010年初开始正式承担本辖区内的公共卫生工作,设立了计划免疫门诊和儿童保健门诊,管辖7个居委会。免费为常住儿童进行计划免疫接种和0-6岁儿童的健康管理服务工作。儿保门诊结合本中心优势,把儿童体检时间与预防接种时间结合在一起,开展了本中心0-6岁儿童的健康管理服务工作,应用0-6岁儿童的健康管理服务工作对婴幼儿的生长发育进行规范管理,通过2年时间,儿童保健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现把我们的做法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对居住在本辖区内的2010年1月~2011年 12月出生的321个儿童。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的《0-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规范》的规定免费为辖区内0-6岁儿童提供基本保健服务。包括:建立《儿童保健手册》、新生儿家庭访视、新生儿满月健康管理、婴幼儿1岁以内4次健康体检、1-3岁每年2次健康体检、4~6岁每年一次健康体检。本中心利用对新生儿进行家庭访视或在孩子出生 28天后来我中心计免门诊注射乙肝疫苗第二针时,开始为儿童进行健康检查并建立健康档案(纸质和电子档案),同时把测量结果标在生长发育监测图上,以便直观儿童的生长发育况。并把以后的体检时间与预防接种时间预约在一起。具体时间安排见附表。

附表幼儿系统管理与预防接种时间安排

月龄 1 3 6 8 12 18 24 30 36

体检时间 √ √ √ √ √ √ √ √ √

接种时间 √ √ √ √ √ √ √ √ √

接种内容 乙肝② 糖丸② 乙肝③ 麻

疹 季节苗 百白破④ 乙脑② 季节苗 流脑A+C

2结果

本辖区在 2010年1月 ~2011年12月共出生并常住321人,参加计划免疫321人,参加率为100%,参加儿童保健服务317人,参加率为98.75%,系统管理309人,系统管理率为96.26%。对体检中发现的早产儿、低体重儿、营养不良的、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活动期佝偻病等体弱儿理进行了专项管理。6个月内婴儿母乳喂养率达98.21%;中重度营养不良的患病人数为7人,发病率为2.18%;低出生体重儿8人,发生率为2.49%;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9.98‰。

3讨论

0-6岁儿童保健服务是妇幼保健服务的重要内容,对降低儿童死亡率、促进儿童生长发育和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的《0-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规范》的规定免费为辖区内0-6岁儿童提供基本保健服务。本区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为96.26%,比2010年妇幼卫生监测统计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81.5%高[1];儿童保健覆盖率98.75%,6个月内婴儿母乳喂养率达98.21%;比2010年广西儿童发展情况进行终期监测评估的城市儿童保健覆盖率90.36%和6个月内婴儿母乳喂养率97.13%均高[2];中重度营养不良的患病人数为7人,发病率为2.18%;低出生体重儿8人,发生率为2.49%;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9.98‰。比2010年广西儿童发展情况进行终期监测评估的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10.88‰和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为2.85%,低出生体重发生率为4.61%都低[2],均达到《中国儿童纲要》、《广西儿童规划》的目标。

说明我们采取预防和保健相结合的方法,大大地提高了儿童保健覆盖率和系统管理率。现在我市儿童保健工作中系统管理体检次数为4:2:1模式,要想做到系统的管理,必须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因目前家长对儿童计划免疫比较重视外,对儿童健康检查认为可有可无,孩子没病就健康的意识根深蒂固。由于系统管理要做到 1岁以内体检 4次, 1~2 岁每半年1次, 许多家长不能按时来体检,只是在预防接种时顺便来体检,本儿保门诊意识到这个问题后便把儿童体检时间与预防接种时间预约在一起,通过健康体检即能发现有无预防接种禁忌症又完成了儿童系统管理的体检工作,确保了预防接种和儿童健康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儿童定期体格检查率是反映儿童保健服务水平的基本指标之一。在进行保健服务时通过询问上次随访到本次随访之间的婴幼儿喂养、患病等情况,进行体格检查,有助于及时发现婴幼儿在生长过程中出现的缺点和疾病,及时分析原因给以矫治。同时进行母乳喂养、辅食添加、心理行为发育、意外伤害预防、口腔保健、常见疾病防治等健康指导。通过对家长多次分月龄段一对一指导,使家长对儿童早期发展的重要性有了一定认识,多数家长对母乳喂养、辅食添加及早期教育有正确的认识并掌握了基本知识。我们的做法使儿童定期体格检查率有显著提高,家长对儿童保健服务的满意度同样有所增加,儿童家长对儿童健康更加重视,家长养育知识、态度和行为有很大改善。同时提高了家长的保健意识和主动寻求卫生保健服务的能力,以促进儿童早期全面发展。为我们顺利完成儿童健康管理服务提供了保障。

参考资料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