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灾害防控范文

灾害防控精选(九篇)

灾害防控

第1篇:灾害防控范文

一、成立地质灾害防控领导小组:

组 长:李 X

副组长:魏XX

成 员:杨XX

主要职责是加强领导,组织指挥,落实值班人员,监督避险,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成立避险应急分队:

队 长:李 X

副队长:魏XX

成 员:杨XX、陈XX、赵XX

主要职责是加强对险情的监测、报告,负责对危及群众的应急避险转移及各类突发事件的紧急处置,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三、防控措施:

1、赵以丰所有在家人口不准在家住宿,危险排除前不准返回家中居住,陈长虎家要随时关注险情,有危险第一时间撤离。

2、安排值班监测人员,时时监测。由魏XX从即日起按此顺序轮流24小时值班监测。

3、急时报告险情。值班监测人员一旦监测到险情,立即高声呼喊周围群众协助撤离,并电告乡政府安办。

5、防控领导小组根据险情确定应急具体方案,必要时调集应急分队帮助群众转移人员和财产。

第2篇:灾害防控范文

【关键词】火灾 烟气 危害 防控措施

烟气是由燃烧或热解作用所产生的悬浮在气相中的固体和液体微粒称为烟或烟粒子,含有烟粒子的气体称为烟气。其主要成分是碳粉,还有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化氢、氰化氢等有毒气体[1]。

1 火灾烟气的危害

1.1对人体的危害

1.1.1CO中毒

在人体中,血红蛋白的功能之一是输送氧气,在火灾中,当人员吸入CO后,即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成为一氧化碳血红蛋白,使血红蛋白失去携带氧气的能力,从而阻碍血液把氧输送到人体各部分。研究表明,当50%以上的血红蛋白结合成一氧化碳血红蛋白时,人们的脑和中枢神经就会因为严重缺氧,继而失去知觉,甚至死亡。

1.1.2缺氧

缺氧是气体毒性的特殊情况,由于燃烧消耗了大量的氧气,使得烟气中的含氧量往往低于生理上所需的正常数值。有数据表明,若仅考虑缺氧时,当氧气低于10%时就可对人体构成危险;当发生燃烧时,含氧量可以降低到5%,人体因严重缺氧就可导致死亡,其危险性不亚于CO。

1.1.3 烟气中毒

火灾中许多物质燃烧时可产生各种有毒气体,对人体危害极大。如木材制品燃烧时可产生的甲醛、乙醛、丙烯醛等各种醛类以丙烯醛为例,当其在烟气中的含量打达到10ppm时,脑部中毒几分钟后即可死亡;同样,聚氯乙烯燃烧时产生的氢氯化合物为刺激性很强的气体,甚至是致命的。

1.1.4 窒息

火灾时,人员可能因头部烧伤或吸入高温烟气而使口腔及喉部肿胀,以致引起呼吸道阻塞窒息。此时,如未能得到及时抢救,就有被烧死或被烟气毒死的可能。综上所述,在火灾中,CO的增加和氧气的减少对人体的影响最大,实际上烟气对人体的损害是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

1.2 对疏散和扑救的危害

烟气的减光性影响人员的安全疏散。烟气中的烟粒子对可见光有完全的遮蔽作用,烟气弥漫时,可见光受到烟粒子的遮蔽而大大减弱,能见度大大降低,并且烟气对人的眼睛有极大的刺激,使人不能睁开眼睛,影响着人员疏散的行进速度和消防队员的扑救进度。同时,烟气的恐怖性易造成人心理上的恐慌,尤其是发生爆炸时,火焰和烟气冲出门窗孔洞,烈火熊熊、浓烟滚滚,使人产生极大恐惧,会造成疏散时的混乱,从而进一步影响消防队员的施救[2]。当疏散通道上部被烟气占有时,人们必须弯腰摸索行走,其速度缓慢又不易找到安全出口,还可能走回头路。在大部分被烟气充满的疏散通道中,人们少时停留(1-2min)就可能昏倒,停留稍长(4-5min)就可致死。

2 火灾中烟气流动规律

建筑物内烟雾流动的形成,总的来说,是由于风和各种通风系统造成的压力差,以及由于温度差造成气体密度差而形成的烟囱效应,其中温差和温度变化是烟雾流动最为重要的因素。它与建筑物的烟囱效应、防排烟方式、火灾温度等诸多因素有关。

2.1由供排风平衡情况决定

建筑物内通风、空调系统对建筑物内压力的影响,取决于供风和排风的平衡状况。如果各处的供风和排风是相同的,那么该系统对建筑物内的压力不会产生影响,如果某部位的供气超过排气,那里便出现增压,空气就从那里流向其他部分。反之,在排气超过供气的部位,则出现相反的现象。因此,建筑物内通风、空调系统可以按照某种预定而有益的方式设计,以控制建筑物内的烟雾流动。

2.2风力、风速等影响

室外风向、风力、风速对建筑烟雾流动有显著影响,且这种影响随建筑物的几何形状而变化。简单地讲,风力作用使得迎风面的墙壁经受向内的压力,而背风面和两侧的墙壁有朝外的压力,平顶层上有向上的压力。这两种压力,使空气从迎风面流入建筑物内,从背风面流出建筑物外,建筑物顶上的负压力对顶层上开口的垂直通风管道有一种吸力的作用。同时正的水平风压力促使中性面上升,负的水平风压力促使中性面下降。

3 火灾烟气的防控措施

3.1减少火灾烟气的产生

由于烟气是火灾燃烧的产物,所以,为了减少烟气,就要尽量控制建筑物内的可燃物数量。建筑构件要采用不燃烧体或难燃烧体材料,室内装修材料应该选用A级或B级材料,尤其是KTV、影院、饭店、宾馆、商场、网吧等人员密集场所,不能使用海绵、塑料、纤维等高分子化合物进行室内装修。办公场所、居民住宅的室内装修也要尽量减少木材的使用量,窗户、家具应满足防火要求[3]。这在《消防法》第十一条有明确规定:建筑构件和建筑材料的防火性能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也具体规定了室内装修应根据其装修的不同用途、重要性、规模等因素,应选用相应耐火性能的装修材料。消防监督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增加设计施工人员对规范中材料的了解程度,严格执行技术规范进行选材。各大科研单位也应加大新型防火装饰材料的开发力度,研究出价格低廉防火性能和装饰效果好的装饰材料。新型材料要有专业检测机构评定的燃烧性能等级的检测报告。

3.2采取有效的防、排烟措施

建筑物发生火灾后,有效的烟气控制可以为人员疏散提供安全环境;控制和减少烟气从火灾区域向周围相邻空间的蔓延;保护人员生命财产安全;为火灾扑救人员提供安全保证;帮助火灾后及时排除烟气。

控制烟气在建筑物内的蔓延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合理划分防烟分区;二是选择合适的防、排烟设置方式。划分防烟分区的目的是为了有利于控制烟气扩散和火灾的扩大。

3.3逃生时避免火灾烟气侵害

在火灾逃生时应该使用湿毛巾或用水打湿的衣物捂住口鼻防止中毒,而且在不影响呼吸的情况下毛巾或衣物的层数越多越好,然后尽量降低身体高度贴近地面移动,我们在进入充满浓烟的火场时经常会采用跪姿前进的姿势,同时还要扶着墙壁或是栏杆等物防止迷路。

参考文献:

[1]唐磊.建筑防排烟方法在火灾发生时的作用及影响[J].科技创新导报,2012,(31):51-52.

第3篇:灾害防控范文

关键词 煤矿;顶板灾害;防治;监测;监控技术

中图分类号:TD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20-0213-01

煤矿顶板灾害即指井下作业环节,顶板出现意外冒落情况后所造成的作业终止、人员伤亡以及设备损毁等严重性事故。煤矿顶板灾害具有发生总量大、频率高、控制难度和影响力较大等特征,始终处于各类型煤矿事故当中的首位。因此,控制顶板灾害已成为提升煤矿安全作业状况的关键性措施。顶板灾害通常会受地质构造条件、煤层存储条件、开采工艺以及采掘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防治环节必须结合该煤矿的各种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同时对各项诱发因素进行全方位监测监控,将灾害的影响力降到最低。

1 我国煤矿顶板灾害基本类型与防治策略

1)我国煤矿顶板灾害基本类型。

我国煤矿顶板灾害主要包括工作面和巷道的顶板灾害两种。其中,工作面的顶板灾害又可以分成六种类型,具体有:①工作面的煤壁位置出现冒顶;②工作面的出口位置出现冒顶;③地质构造范围内出现局部冒顶;④复合顶板的下段出现推垮型的冒顶;⑤出现压垮型的冒顶;⑥大面积型冒顶。而巷道的顶板灾害又可以分成三种类型,分别是:①掘进作业面出现冒顶;②巷道交岔位置出现顶板;③构造区的巷道出现顶板[1]。

2)我国煤矿顶板灾害防治策略。

①充分研究顶板的控制对象,并对其危险性进行准确评估。在煤矿开采作业正式进行之前,应当对采掘作业面的地质条件进行实地考察与研究,并对顶板的安全性进行有效评估,从而划定出危险区域。首先,考察开采条件,研究对象包括煤岩倾角、煤岩厚度、煤岩强度以及水文情况等,同时对煤岩体进行物理力学参数测试和测量其地应力[2]。其次,基于地面三维地震监测前提下,精细勘探井下的地质状况,针对出现构造异常情况的采掘作业面,需予以超前探测,以此方式探明采掘区域的构造情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需以地震CT探测方式对其应力异常范围进行探测。最后,采取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等方式对矿压的显现强度进行预测,再根据应力与结构的异常区域分布状况对顶板灾害出现的可能性、危险性进行评价。

②不断优化设计方案,最大限度预防各种顶板灾害。支护技术、煤层的赋存条件发生变化以及隐伏构造等都会诱发煤矿顶板灾害,而灾害的发生区域一般和支护失效、地质条件改变等因素有直接关系。鉴于此,在了解与研究顶板的安全性能和采掘作业面具体开采条件的前提下,还需不断优化设计方案,从源头上控制煤矿顶板灾害诱发因素的出现。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对采掘接替环节、采区布置环节等进行优化,以防动压叠加和应力集中情况的发生。通过明确支护强度和支护方式,结合各个危险性区域情况,于设计环节制定出针对性防治预案及监测方案。

③对顶板灾害各个危险区域进行定期预警和监测。对于巷道的顶板灾害,必须监测其危险区域,经由修建测试站的方式对其支护体的受力状态、围岩变形情况和顶板离层情况等进行有效监测,再结合其应力情况和位移情况,待预警阈值出现之后,及时执行报警操作。而针对作业面的顶板灾害,在预警环节,不仅需要对支架的实际工作阻力进行监测,同时还应当分析来压步距、初撑力和循环末工作阻力等基本信息,并统计与计算初撑力的合格率、安全阀的开启率以及支架的保压概率等,以此方式考察支架的实际工作状态,以防大倾角类工作面倒塌、片帮冒顶与压架倒架等安全事故的出现[3]。同时,针对巷道的顶板灾害,在预警环节,通常需要检测钻孔应力、锚杆锚索的受力情况、两帮位移以及顶板的离层量等基本信息,再结合钻孔应力和支护体应力的实际增速状态,明确巷道内监测范围内的应力集中状态,并根据两帮变形在允许范围内的极限值、支护体的受力极限值和顶板离层极限值等信息,即可明确预警阈值和支护体、巷道围岩的实际状态,对于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顶板事故也能实现有效预警。

④根据顶板灾害预警结果与监测结果,采取针对性应对

措施。针对支架的初撑力偏低而引起的各种片帮冒顶,其防治策略为提升支架的初撑力;针对支架的支撑力较差而引起的各种压架冒顶问题,其防治策略为检修与调整支架的液压系统,以防阀门和管路出现滴漏问题;针对需要长时间开启的安全阀,必须加大其支架的整体支护强度,同时不断提升推进速度;针对坚硬顶板,应当予以弱化处理,以此方式降低来压步距;针对破碎的构造区与顶板,应当提前对其进行加固处理;针对冲击地压式的巷道,除了需要卸压危险区域之外,还应当加强支护,并对个体进行严格防护;针对大倾角或急倾斜类作业面,应当设置挡矸板或者执行挂网操作,以此方式杜绝飞石伤人事件的出现。

2 我国煤矿顶板灾害相关监测监控技术

在对各种顶板灾害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在煤矿开采环节,煤的位移场、岩采动应力场以及赋存条件等都在不停发生改变,当各种要素出现变化之后,曾经所用的各种安全技术策略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各顶板控制基本需求,以至于出现顶板灾害等严重性安全事故。当前,针对煤矿的基本地质情况,其勘探技术已丰富多样,主要包括巷探、钻探以及物探等方式,对于部分变化偏大的地质状况已经能够有效查明,而针对部分变化情况偏小的地质状况,其探测技术还处于缺乏状态,采掘作业面中的各类型隐伏构造还未能有效探测。受采掘活动的影响,致使部分支护体的位移和应力、围岩等发生改变,在对其进行探测时,通常以顶板矿压在线监测作为主要方法。这种监测方法在参数和精度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同时还能够进行在线监测,因此具有较高实用价值。然而,由于部分监控系统主要承担着通讯技术方面的任务,在顶板活动与矿压规律等方面的研究知识还处于盲区,以至于所用的监控系统和顶板灾害之间出现脱节的问题,且软件分析基本功能也与矿压理论相脱节,部分检测系统在基本功能方面十分有效,只具有曲线生成、显示和储存等,却无法实现实时分析各项监测数据的能力,无法达到预警效果。

3 结束语

煤矿顶板灾害防治与监测无疑是一项任务艰巨、操作繁琐、技术要求较高的工作项目,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为了避免发生顶板灾害,需要相关部门及人员加强对各个操作环节的监测与检查,有效把握煤矿开采规律,并采用各种科学技术,从源头上控制顶板灾害等安全性事故的出现。

参考文献

[1]李忠奎.CAN多主通讯技术在煤矿顶板监测系统中的应用[J].电子设计工程,2011,19(21):93-96.

第4篇:灾害防控范文

据全国农作物病虫监测网监测,6月份以来,由于气候条件及一代虫源基数大等原因,二代粘虫在东北、华北、黄淮等部分地区严重发生,对秋粮作物构成严重威胁。截至6月下旬,二代粘虫在东北、华北、黄淮和西南等16个省(区、市)发生危害,发生面积3521万亩,陆续进入发生危害盛期。农业部门预测,后期二、三代粘虫在东北、华北、黄淮中等以上程度发生的可能性较大,如遇适宜气候条件,部分地区大发生的风险较高。要加大工作力度,切实做好粘虫防控各项工作。当前,要做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是全面落实防控责任。7~8月份是粘虫发生危害关键时期,查清虫情和及时防治工作关系秋粮丰收大局。据预测,二、三代粘虫在东北、华北、黄淮中等以上程度发生的可能性较大,遇适宜气候条件,部分地区大发生的风险较高。各地务必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层层落实属地防控责任,建立健全防控机制。对重发区要组织机关干部和农技人员包片联系,防控关键时期组派精干力量,分赴重点地区,深入生产一线,加强督导检查,确保防控责任和措施落实到位。

二是加强虫情监测预警。针对粘虫迁飞性、隐蔽性和突发性强的特点,各级农业部门和植保机构要密切关注气候变化和粘虫迁飞动态,在其发生分布区域增加调查监测密度,全面掌握虫情发生动态。加强植保体系虫情信息调度,严格执行周报制度和重灾情实时报告制度,及时预报预警信息,明确发生重点区域和防治适期,指导专业化防治组织和农民及时开展防控行动。

三是加强应急防控和统防统治。粘虫繁殖速度快,并具有成群迁移危害等习性,容易形成短期内集中暴发成灾态势,各地要充分发挥各级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控指挥部的作用,未雨绸缪,完善防控预案,积极做好应急防控资金、物质、人员等准备。突出重点区域和防治关键时期,大力组织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群防群治。对发生基数高、危害程度重、涉及面积大的地方要强化应急防治措施,因地制宜采取地面大型机械和飞机航化作业等高效防控手段,迅速控制粘虫危害与扩散蔓延。

第5篇:灾害防控范文

一、地质灾害概念及防治原则

本方案所称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防洪法律、法规对洪水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的防治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的防治经费,列入地方政府财政预算;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的治理费用,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承担。

二、全县地质灾害灾情和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我县总降雨量与往年相比略偏低,因6月份境内持续降雨时间较长,新河镇尹家榨新发机耕路侧面、杜村乡长垅村东坑组两处发生滑坡险情,由于处理及时,未造成人员伤亡。其它新发生的小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10多起,均发生在无人居住山区和交通路段,未对村镇居民和社会公共设施造成大的影响。根据有关部门对地质灾害趋势预测分析,结合我县地形、地貌及地质构造演变等特点,今年我县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仍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其次,随着城乡工程建设步伐的加快,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地质灾害频率不断加大,要加强重视。另外,由于极端气候事件诱发滑坡、泥石流等突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很大,仍需要严加防范。

三、预防监测重点

我地处皖南山区,是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地区,通过汛前排查,全县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10处,其中重点地质灾害点18处。有关乡镇和部门要注意收集气象预报信息,重点做好以下区域、地段和地质灾害隐患点汛期及灾害性天气地质灾害防范工作。

(1)重点防范区域为:崩塌、滑坡、采空塌陷、泥石流重点防治区域。分布于我县的西北部、中部,即新河镇老山村、河口村、春风村、乌龙村、洪山村;蓉城镇北部(含县城区)、东部及西部、朱备镇南部、陵阳镇西部及中部、庙前镇北部;杨田镇下东堡村、上东堡村;新河镇黄檀村、万春村、安山村;木镇镇永胜村、石台村、黄山村;乔木乡官塘村、凌塘村、东源村、金山村,面积314.30平方公里。

(2)重点防灾地段是:我县境内铜九铁路、合铜黄高速公路、G318国道及S103省道及所有县乡公路沿线,包括公路建设形成的高陡边坡和不稳定斜坡,以及边坡稳定性较差的山区公路,尤其是新建乡村公路沿线,工程建设强度大、边坡较陡、风化残坡积层较厚的山区斜坡。朱备旅游景区、陵阳南阳神仙洞省级旅游风景区等旅游景点、风景名胜区内险要地貌处,洪山硫铁矿塌陷区以及离弃和生产矿山高陡边坡处。

(3)地址灾害隐患点:我县重点防治的地质灾害隐患点18处,其中市级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6处、县级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12处(见附表)。

(4)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5-9月份是滑坡、崩塌、泥石流的重点防范期。集中雨或长时间连续阴雨时段及其过后2-3天内是重点防范时段。台风活动等其它极端异常天气时期,属动态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

四、地质灾害防治任务及措施

(1)落实防治工作责任制。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国土资源局,具体负责全县地质灾害防治日常管理工作。各乡镇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对本辖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分管负责同志具体负责。并建立健全“统一管理、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县国土部门负责全县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有关乡镇和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有关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2)加强群测群防工作。重点防范期间,地质灾害易发区的乡镇、村要加强地质灾害险情的巡回检查,落实预防措施,逐级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落实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和防治任务。各乡镇要落实到具体的单位及监测人员,签订责任书,安排受威胁单位和个人负责具体监测工作,做好群测群防记录。各乡镇、有关部门要强化汛期定期监测和重点时段监测,汛期每2天监测一次,平常每5天监测一次,重点时段每天监测一次或多次,发现险情及时向县政府和县国土资源部门报告。县国土资源部门接到报告后,要立即派人到现场调查,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治。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继续执行重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联系制度,加强指导配合和督促检查,协助落实有关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3)做好预警、防范、灾害应急处理工作。

县气象部门要与县国土部门密切合作,认真开展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工作,及时将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信息通知给有关乡镇和部门。各乡镇、有关部门要对重点防范区段和隐患点开展汛前调查、巡查,对地质构造复杂的建筑物、交通线路、废弃及生产矿山采空区、水利设施开展实地检查,及时处置发现的问题。各乡镇要在县国土资源部门的指导下制定隐患点应急撤离路线,向每一户受威胁的群众发放群测群防“明白卡”。

各乡镇、有关部门要对出现地质灾害前兆的区域或地段,及时划定危险区,予以公告,并在危险区边界设置明显警示标志;事发地政府或基层群众组织要根据实地灾情,及时组织受灾害威胁的居民及其他人员转移,情况紧急时强行组织避灾疏散。

灾害发生时,事发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及时上报,并做好应急处置工作,确保人员生命及财产安全,防止灾情进一步扩大。

(4)落实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各乡镇人民政府要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需要,结合当地财力,安排一定的地质灾害防治经费,专项用于地质灾害监测,预防、应急和本级政府负责的地质灾害危险点治理。

(5)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要按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要求进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组成部分。可行性研究报告未包含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的,不得批准其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要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6)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舆论宣传和科普宣传。要利用世界地球日、环境日、土地日、气象日等节日,组织各具特色的宣传教育活动和公益活动,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地质环境的保护意识和对地质灾害自测自救的能力。要加强乡镇、村组监测人员的培训,提高其监测能力和水平。县交通运输、公路部门分别负责县、乡道路及国省道公路地质灾害宣传贯彻工作,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矿山安全生产中地质灾害宣传贯彻工作。县教育部门要联系实际,在山区中小学广泛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

(7)加大地质灾害搬迁治理力度。杜村乡要加大对西河村、五阳村两个搬迁点上剩余14户未搬迁居民的避让搬迁和旧房拆除力度,陵阳镇要继续实施对长圲组公路滑塌灾害点的避让搬迁工程,确保12月底前完成市、县下达的地质灾害搬迁安置任务并通过检查验收。各乡镇对规模较小、危害较轻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实施应急排险,消除隐患;对汛前尚未完成搬迁治理任务的地质灾害危险点,各乡镇必须制定应急预案,采取过渡安置措施,坚决将危险点上的群众撤离危险区,确保不出现人员伤亡。

(8)抓好防治方案和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各乡镇要在县国土资源部门的指导下,编制本地区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应急预案。要根据需要成立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机构及应急抢险队伍,备足应急抢险物资,适时组织重点地质灾害点开展应急疏散演练,提高应急反应及救灾能力。

五、工作要求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地质灾害防治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分级、分部门负责。各乡镇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坚持一把手负总责,切实加强对重点防治区、重点防灾地段和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治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第6篇:灾害防控范文

【关键词】林业技术;林木病虫灾害;控制手段

前言

社会不断变革,生态环境建设的进程不断深入,林业作为改善环境的关键部分,其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而林木病虫灾害的存在导致林木资源质量的下降,无疑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林业的健康发展。目前的病虫害灾害控制工作状况并不理想,技术不够成熟,技术水平亟需提高。因此,如何加强林业技术对病虫灾害的控制成为我们面临的新课题,我们通过深刻的探讨,寻求病虫灾害的应对措施,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技手段,将林业病虫灾害的控制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

1、关于林业技术对林木病虫灾害的控制现状

1.1林木病虫灾害防治的概况

林木病虫害防治是指在森林资源的开发建设过程中对病虫灾害进行预防和治理的技术手段,通过有效的林木病虫灾害防治工作将病虫灾害造成的林木损害程度降到最低。林木病虫灾害的防治主要分为事先预防和事后治理两个方面,预防的重点在于落实优质的育苗工作和抚育管理工作,为林木资源的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尽可能减少病虫灾害,而事后治理应着重突出林业技术,通过采用科学高效的技术手段,例如生物技术、物理技术以及化学技术等,来应对病虫灾害问题,一定程度上抑制病虫灾害的泛滥,保证林木的品质。

1.2林木病虫害控制的技术问题

目前林木病虫灾害的防治技术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无法实现有效的病虫害控制,影响林木资源的生长,不利于林业的健康发展。在林木病虫灾害的防治技术方面,由于受传统模式的束缚,现行的技术手段仍然停留在较为基础的阶段,相关技术相对落后,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使得防治技术与日益变化的现实状况不相适应,实用性较差,防治效果十分不明显。同时,由于病虫灾害的防治工作是一项较为复杂的项目,其作用效果难以在短时间内显现出来,往往导致其被忽视,相关部门及领导对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思想上有一定的松懈,对病虫害防治项目的资金投入与技术支持较少,使得大部分病虫害控制与防治工作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性的作为,无法充分发挥出病虫害防治的作用。除此之外,目前林木病虫灾害防治与控制的管理人员素质普遍偏低,没有接受系统化的专业教育,理论知识掌握不够,无法应对工作中的一些问题,更缺乏实战经验,对新技术的使用不熟练,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一定的阻碍,拉低病虫害防治的工作效率,不利于林业的发展,无形中降低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1.3加强林木病虫害控制的意义

在生态建设的大背景下,林业的健康发展不容忽视,林木资源的保护水平亟需得到提高。加强林木病虫害的控制,将有效减少病虫灾害带来的危害及林木资源的损失,积极促进森林资源的生长,为林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并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实现生态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的平衡。

2、加强林业技术对林木病虫灾害的控制措施

2.1提高对林木病虫灾害控制的重视程度

针对目前林木病虫灾害控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这一问题,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提高相关部门及人员对林木病虫害控制的重视程度。国家政府应当出台更加完善的政策法规,为病虫害防治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并加大对病虫害控制的资金投入,增强支持力度,促进林木病虫害控制工作的开展。相关部门及领导充分认识到病虫害控制的作用效果,在思想上重视林木病虫害防治工作,使得病虫害的控制措施能够得到落实,提高林木病虫灾害的防治能力,从而推动林业的稳定发展。

2.2优先发展病虫灾害防治的无公害技术

无公害技术对防治病虫害起着关键的作用,并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建设,应该优先发展无公害技术,从而加强林木病虫灾害的控制。无公害技术的重点在于通过绿色无污染的技术手段对病虫灾害加以防治,提前预防病虫害的发生,或及时解决病虫灾害给林木带来的问题,减轻林木资源的损失。生物技术作为无公害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推进病虫灾害防治的进程,加强林木病虫灾害的控制。生物技术主要包括昆虫防治技术、微生物防治技术、益鸟防治技术三个方面,其特点在于利用生物的优势来控制病虫灾害,在节省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同时,促进了生态的平衡,改善了生态环境,大幅度提升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2.3积极创新病虫灾害防治的技术和方法

积极创新病虫灾害防治的技术和方法是提升林木病虫灾害防治水平的关键举措,为病虫灾害的控制提供充足的动力。现行的林木病虫灾害防治技术方法仍处于较为落后的阶段,尚未摆脱传统模式的束缚,防治工作的效率偏低,一定程度上阻碍林业技术对林木病虫灾害的有效控制。在现代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借助科技的力量推动病虫灾害防治技术的革新,完善防治的手段,丰富病虫害的防治形式。

2.4努力提升病虫灾害防治管理人员素质

目前病虫灾害防治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对病虫灾害的防治技术掌握不够,无法有效管理林木病虫灾害防治工作,其专业素质需要得到加强。因此,相关部门可以组织定期的培训,向病虫灾害防治管理人员传授系统化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经验,提高其工作水平。同时,管理人员需要加强自身的学习,扩大知识面,熟练掌握病虫灾害的防治技术,以更好地落实防治控制措施,为保护林木资源提供可靠的保障。

结语

森林资源能够为社会生产提供发展的动力,也对生态环境的改善起着积极性的作用,林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多年来困扰着林业生产的病虫灾害问题现在依然存在,一直以来得不到有效的抑制,对林木资源的保护造成极大的威胁,需要加以及时的解决。针对目前林木病虫灾害防治技术的缺陷,有效加强林业技术对林木病虫灾害的控制,加快技术革新,充分发挥出林业技术对病虫害的控制作用,以更好地促进林业健康发展,提高生态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

第7篇:灾害防控范文

关键词:档案安全;档案保护;档案保护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11)05-0141-04

“中原地区长期处于历史舞台的中心,和平时期是首善之区,战乱时期是必争之地,许多史实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具有标志性和引领性作用,司马光所言‘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就是生动的现实写照。”目前,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档案不仅馆藏丰富,而且价值极高,因此各级档案工作者肩负着重要的档案保护责任。只有有力保障所藏档案的安全尤其是档案实体的安全,档案工作者才能不负历史重托,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做出贡献。以河南省为例,从我们长期持续不断的、全方位的实际调研看,档案保护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

1.可能发生的危害档案安全的灾害

灾害可以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两种,自然灾害主要有气象水文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等。人为灾害来自于人的活动或失误所诱发的灾害,如水浸、火灾(包括蓄意纵火)、爆炸、核事故和环境污染等[2]。我们通过对河南省地理地质环境、水文气象环境等诸因素的分析及对河南省发生过的重大自然灾害进行的全面系统统计调查,发现河南省内发生过和最易发生的危害档案安全的主要灾害有水文气象灾害如洪涝灾害、大风和沙暴、各种地质灾害以及人为活动诱因引起的灾害。调研结果呈现出的结论可谓是灾害频发。

1.1水文气象灾害

1.1.1洪涝、冰雹

由于河南省的主要水系分属长江、黄河、海河、淮河四大流域,其中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在河南境内是举世闻名的“悬河”,黄河使河南成为我国历史上洪涝灾害频发的地区。地区降水量的变差系数揭示,由于热冷空气在河南境内频繁交替使得河南降水量的变差系数值高达20%23%,是全国高值区之一,安阳与信阳竟高达26%,新乡、南阳和驻马店次之,为23%-24%,这说明河南省雨季相对比较集中,汛期多暴雨,很容易造成洪涝灾害。据统计,河南省从1971-2000年这30年间共出现暴雨281次,暴雨多集中于7~8月份,平均每年都有因暴雨造成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事件。

洪涝对档案制成材料的损害是致命的,档案馆(室)都很注意防洪防涝,但是洪涝灾害发生后档案库房的潮、霉对档案的危害比洪涝灾害本身对档案的直接危害要大得多。关于洪涝灾害危及档案馆的事例河南省至今无据可查。但据统计,1998年洪水灾害期间,湖南全省有8个档案馆、136个档案室被淹。虽然被淹案卷只有1313万个,但是受潮案卷和磨损案卷分别是5619万个和1516万个。可见一旦发生水灾,档案事业所遭受的灾难是触目惊心的。因此,档案保管机构工作人员已充分认识到,洪涝灾害除了具有季节性、阶段性的特点外,还具有持续性、强突发性、同步性和叠加性等特征。在预防和减轻洪水灾害对档案库房和档案造成严重危害的同时,还要预防洪水所带来的潮湿、霉变、虫害等次生危害对档案的破坏,以及洪水与其他自然灾害(如地震)同时发生所造成的巨大危害。

1.1.2大风、沙尘暴

风力大于8级(17米/秒)时不仅能够对档案库房造成结构性破坏,还能够折断林木、摧毁通讯、电力等设施,导致交通电力中断也可能危及档案安全;而当风力达到9级的时候(20.8~24.4米/秒),能够损害烟囱和屋顶,破坏档案库房、损坏内部设施,从而对档案造成危害。统计数据表明,河南省各地每年可出现8级以上大风1天以上,兰考、杞县、长葛、平顶山、舞阳、方城、汝阳、伊川至渑池一线以北地区每年可出现10天以上;而郑州、原阳、平顶山以及永城地区每年的大风天气都在20天以上;鹤壁是大风区的核心地带,每年有30天以上的大风日。因此大风是危害河南省档案安全的自然灾害之一。

沙尘暴天气是大风搅动大量尘沙使空气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或等于1000米的一种自然灾害。由于河南地区广范分布黄土,再加上河南省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燥少雨,沙土地在干燥大风的情况下必然发生。尤其在沙丘、沙地分布广泛的豫北、豫东的广大平原,是河南省沙害最严重的地区,每年平均出现2个沙暴日。豫东地区流传的民谣“沙土随风起,日月失光辉,天昏地暗,路断人稀……风后变成一堆沙”即是沙害的生动写照。这种天气使得空气中悬浮的粉尘量增加。粉尘是危害档案的大敌,它破坏档案的纸张材料,影响字迹清晰度,降低纸张的机械强度,造成照片档案的严重损毁,危害磁性档案载体和光盘质量,因此这种自然灾害对档案制造材料有着极大的破坏作用。

1.2地质灾害

1.2.1地震

河南的整体地理构架由秦岭纬向构造带、新华夏系以及豫中北西向构造等共同组成,境内分布着太行山前断裂带、聊兰断裂带、华北断块南缘断裂带、秦岭北麓断裂带(东段)等27条主要活动断裂带,土地面积的80%都属于抗震设防区。全省地理环境几乎都属于中等地震强度和频度地区。从地震破坏强度看,全省大部分地区处于6度破坏区,还有部分7度区和少部分8度区。从历史记录上看,河南省境内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二十九次、6级以上地震七次。新中国成立后,1959年7月3日和12月14日,在潢川、固始附近分别发生5级和4,9级地震;而2003-2009年7年间,河南及其邻省共发生有感地震71次(年平均达7.43次),4级以上地震共七次全部发生在河南省境内。中强震两次,一次是2006年4月9日发生在位于聊兰断裂带西侧范县境内的里氏4.6级地震,这次地震的震感面积大约10000余平方公里,导致236间房屋倒塌,直接经济损失213万余元。笔者注意到,范县在最近七年间共发生地震17次,平均每年都要发生2.4次有感中强度地震,2010年1月15日这里又发生了4.2级地震。另外一次发生在河南省内的中强震是2008年3月10日在河南封丘、长垣、兰考交界的里氏4.8级地震。河南省最近的一次地震是2011年3月发生在周口市太康县、扶沟县、西华县交界的4.3级地震。

自5.12汶川大地震以来,人们对地震危害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地震不仅能导致地面震颤使档案库房、装具坍塌倾斜、文件散乱、计算机损坏或数据丢失、管道断裂等,还能够引发火灾。因此档案部门应做好防震抗震工作,增强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意识。

1.2.2山体滑坡、泥石流

豫西南山区还极易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山体滑坡主要分布在豫西黄土丘陵地区,且相对集中于各主要黄土源的源边地带。而豫西地区由于高差变幅大、地形复杂,地形坡度陡(一般山坡为25°~50°,最陡可达70°以上)、花岗岩广泛分布等原因,极易造成泥石流。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频发,几乎每年都对河南的部分地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伤害到居民的人身安全,因此地处河南省豫西南及豫西山区的各档案机构应提高警惕,防范此类山体灾害对档案库房以及档案的危害。

1.3人类活动诱发的灾害

危害河南档案安全的人类活动诱发灾害主要有环境污染和火灾。

1.3.1.环境污染

相比较而言,河南省城市大气污染一直比较严重,有88%的城市大气悬浮微粒超标,61%的城市大气降尘量超标,很多城市出现过不同程度的酸雨。据国家气象局监测,郑州市2003年发生的ph值低于5.6的酸雨21次、2005年发生19次、2006年发生18次,是河南省酸雨发生最频繁的城市之一。另外,2006年南阳市共发生酸雨36次。环境污染对档案安全的隐患不容忽视。

1.3.2.火灾

档案馆火灾发生的原因主要有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和库房设备因素等三个方面。自然因素往往是由雷电、地震、火山爆发和飓风所引起的,人为因素包括有意放火和无意放火,库房设备因素包括电路老化、短路、电器故障、燃气泄漏等。“我国90%以上的火灾是由于防火措施不力、违章犯规、装修失当、管理不严、渎职失职、体系不全所造成。”

2.河南省综合档案馆应对灾害能力调研分析

2.1调查问卷设置

为了确保档案安全,我们从档案库房设备、灾害发生与档案损毁情况、防控灾害问题三个方面设计调查问卷,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河南省内八个地市的综合档案馆防治灾害的能力进行了调研。其中,库房设备一项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掌握河南省地市级综合档案馆档案保管条件包括库房温湿度的检测控制能力、火灾的应对能力、库房内危害档案安全的其他设施进行调查,选项包括空调类型及数量、温湿度探测仪器类型、灭火报警设备类型、灭火剂类型、库房供热供水管道设置情况等。灾害发生及档案损毁情况一项是为了了解河南省地市级综合档案馆曾经发生过的灾害及其对档案造成的损毁情况。该项列举了部分灾害类型以便于供被调研单位选择,例如地震能使档案库房建筑物倾斜、坍塌,即便建筑物没有损伤,也有可能危害档案柜架。为了更便于被调研者回答本问卷,课题组尽量将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一一列举,并要求被调研单位明确填写因灾受损的档案数量。其他的灾害有泥石流、山体滑坡、水管爆裂致使档案损毁、洪水引发档案被淹、因火灾损毁、电器电线故障导致档案损毁等项。档案部门防控灾害问题一项的设置目的,是从档案馆应急预案制定、人员防灾减灾培训、突发事件应急准备以及对受损档案的抢救修复能力四个方面了解被调研单位在防控灾害、减轻灾害对档案损失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措施。

2.2调研情况分析

被调研的八个单位都认真、翔实地填写了该档案馆的基本情况,使我们能够详细了解被调研综合档案馆库房建筑、馆藏案卷的基本情况和管理人员的配置情况,得到了科学合理的可信数据,有利于我们对数据进行科学分析。

被调研的八个地市级综合档案馆库房建筑的时间跨度为24年,完成于1985年的最早建筑至今已使用了25年,2009年3月的最新建成者使用时间是2年。这八家综合档案馆建筑的平均使用时间是13.6年。如果按50年的使用寿命设计的话,这些综合档案馆都是年轻建筑。库房结构属于自重轻、利于抗震的框架结构,因此这几家档案馆的库房建筑都能够满足基本的防震要求。

从调研情况看,各档案馆的库房设备配置不尽如人意。从温湿度的调控能力上看,虽然被调研单位都配置了温湿度探测仪器,但有三家档案馆没有配备空调等温湿度控制设施,因此不具备温湿度的调控能力。有的档案馆库房面积很大,可是配置的空调却只有数台,造成温湿度调控能力不强。只有最近5年内落成的两家档案馆配置了中央空调,才使温湿度调控能力有所加强。

配置的防火设备水平较低也是调研中发现的较突出问题。调研结果显示,虽然八家档案馆都配置了灭火报警设备,但其中一家档案馆的灭火报警设施已坏,且未购置新设备。《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JGJ25-2000)虽推荐乙级档案馆的档案库房应“采用水喷雾迷惑系统或非卤代烷气体灭火系统”,但只有三家档案馆采用了气体灭火系统:其中两家采用的是七氟丙烷灭火系统,一家采用的是EBM气溶胶自动灭火系统。其余五家档案馆只配置了消防栓、二氧化碳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泡沫灭火器等基本消防设备。而泡沫灭火和干粉灭火设备灭火后在档案上留有残留物,对纸质档案损害较大,而水对纸张更是致命的。因此国家档案局编制的《档案馆防治灾害工作指南》明确指出,为切实保护档案,档案馆对干粉、泡沫灭火设备不予考虑。

2.3档案馆灾害发生及应对灾害的准备情况

实际调研结果表明,最近十年内,河南省没有因灾害而导致档案损毁的事件发生。正因为如此,只有一半的档案馆准备了去污、修裱等受损档案的抢救措施,只有一半的被调研单位设有防控灾害的专项经费。可见档案馆长期居安思危,对灾害发生的警戒意识不强。

3.应对策略

通过对河南省内可能发生的危害档案安全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实地调查及对省内具有代表性的档案馆灾害防控能力的调研,我们发现,河南省频发的灾害对档案库房和档案制成材料都是严重的威胁。因此河南省的档案部门必须强化防控意识,优化防控设备,完善防控制度,认真切实地预防危害档案安全的灾害发生,确保档案安全。

3.1强化防控意识

我国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2010年的舟曲泥石流仿佛就在眼前,因此我国政府将每年的5月12号定为国家“防灾减灾日”,并制定了国家综合减灾战略目标。国家档案局长杨冬权在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上的讲话中,将包括全面完善、确保档案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在内的“三个体系”建设作为十二五时期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基本落脚点。河南省是自然灾害的多发区,河南省又是文化大省,档案信息存量大,重要档案数量多,河南省建立档案安全体系的任务十分艰巨,因此档案管理部门必须强化防控意识,并应努力防范自然灾害,杜绝人为灾害的发生,档案工作者必须强化防控意识,有足够的应对灾害发生的知识储备。

3.2优化防控设备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河南省档案机构存在重视库房建设而忽视档案防护能力的问题。河南省各档案机构应当加强档案库房内保温、隔热及防潮、防水、防光线照射、防污染、防有害生物(霉、虫、鼠等)和防盗等能力建设,选择合理的防火灭火设备,预防和应对危害档案安全的灾害发生。比如,灭火设备应安装灭火报警装置,区别配置建筑灭火器和档案灭火器。建筑灭火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JI40)的规定,档案灭火器推荐采用气体灭火系统。

3.3完善防控机制

档案部门应制定灾害应急预案,对工作人员认真开展防灾减灾培训,设置防灾减灾物资、人力准备和包括档案库房重建、受损档案抢救的灾后恢复机制。

完善的应急预案包含应对灾害发生的具体措施和降低人员及档案的受损程度的防护措施。档案从业人员应认真学习国家档案局针对档案工作所制定的《档案工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管理办法》,并依此制定适合本单位的应急处置办法。

第8篇:灾害防控范文

关键字:土木基础设施,减灾基础,进展和趋势

中图分类号:S96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当今社会,灾害的频发是阻碍人类经济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各国都必须重视的重要课题。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土木基础设施也得到快速的兴建,但还是难以避免灾害的侵袭。灾害对土木工程的破坏主要有工程灾变和自然灾害两个方面。工程灾变包括由大规模工程活动所诱发的地表塌陷,边坡失稳和地基失效等情况,工程系统自我损伤的积累也有可能导致突发事故。自然灾害包括洪水,台风,地震,火灾,泥石流,滑坡等。我国向来重视土木基础设施减灾的研究,在多个重点项目上资助了土木基础设施减灾的研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进展与成果,逐渐走向了土木基础设施减灾的科学前沿。下面就让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土木基础设施减灾基础研究的进组和趋势。

一:灾害危险性分析和损失评估理论

对灾害危险的了解和损失评估是土木基础设施建设的依据,在研究洪水,台风,洪涝,滑坡,地震等自然灾害或人为造成的灾害后,根据灾害模式和负荷的分布规律及特点,建立了一套有效的的灾害危险评估方法和理论,分析了灾害的传播规律和形成机制,主要内容有

(1)提出了基于AI(人工智能)和GIS(地理信息系统)的灾害危险分析理论,建造了STLS(地震构造信息)系统,使得地震的划分等级和危险评估方法都有了新的突破,提高了精确度和分析效率。

(2)建立了一组城市极值风速的危险评估概率法,两种危险评估方式与风场函数法。

(3)通过相应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对建筑物烟气和火灾形成原因和燃气爆炸的规律进行分析和研究,制定了建筑物燃爆灾害的预测模型和烟气控制系统。

二:工程结构优化设计和防灾示范研究进展

研究不同灾害负荷下的工程结构,可以得出不同优化设计方案。主要有

(1)研究比较高层建筑物在风和地震的作用下可靠分析数据与结果。

(2)提出结构灾害负荷近似无限负荷的假设,并给出相应负荷下结构体系的可靠性计算方法。

(3)研究抗灾结构的优化特点和抗灾结构最优设防水平,对比分析最优化设防的可靠性和抗灾结构最优设防负载。四,对铁路工程给出泥石流,滑坡等灾害的预报方法,建立相应路段的可靠分析办法。根据水利结构的特性,分析研究坝址随机地震模型,在强度非平稳和平稳的随机地震动场假定下确定建立抗震可靠办法和相应结构反应。

我们将镇江,鞍山,唐山等有着不同特色的城市作为灾害的典型区域,选择昆线—普雄段作为防治多种灾害的重大典型区域,选择广州作为我国大城市防洪典型,在这些区域运用仿真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损失评估,危险性分析,人工智能,决策和应急反应系统等先进的土木工程防灾系统,充分展现了高新减灾技术在土木基础设施减灾领域中的优势,为我国重大土木工程减灾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土木基础建设减灾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生命线和大型结构工程控制

根据灾害的动力作用特性和灾害作用空间的分布,研究生命线和结构工程以及周边介质作用产生的非线性灾害响应,提供相应优化的控制方法与理论。为了确定大型非线性结构灾害的响应,要对桥梁,建筑,海工,水工等大型构件,材料和体系进行灾害模拟试验,分析其在极端情况下动力破坏,失效与坍塌的可能,还要研究周边介质互相作用的材料。为了确定结构灾害性设计和控制,需要研究多级防灾的性态水准,性态目标和防设水准,建立起性态追准和结构灾害的关系,确定结构灾害的性态设计与控制设计的方法和理论。研究减震装置和大出力,低耗能,高性能的智能驱动装置,研究大型结构灾害控制的技术和措施,配备智能控制系统。

(二)岩土工程灾害的防治

岩土灾害的防治需要对土体的非均质及各种复杂的自然环境特点进行研究,分析地下空间使用后的环境损伤和诱变灾害可能,重点关注灾害和工程的作用力,灾变行为与减灾的新技术。高应力深部地下工程防治要研究深采条件下岩体特征和围岩顶板灾害,变形破坏,岩爆和瓦斯突出的关系,使用地下承运和岩体结构的运移关系,开采突水的机理来确定优化方案。大型地下工程环境控制主要研究城市地下空间使用和开挖工程导致的地表塌陷,做好控制工作,保护地表水和含水层。重大土木工程地基失效防止需要根据岩土的材料特点,研究岩体与原位土的动,静力学性能,土体液化及液化后的变形,建立起岩体构造面—非连续介质模型。探索地基在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害下残余变形,失稳和结构作用的机理。确定地基加固的办法和定量评估技术。

四:数字减灾工程系统

数字减灾是针对重大工程和城市灾害的分布不均和复杂性等特点,运用现代数字模拟技术,再现灾害破坏特征,过程,灾害分布,模拟减灾策略和减灾效果。重大工程数字减灾模型是重点研究地震灾害试验和风灾试验的系统,主要再现了灾害的分布的范围和过程,找出控制的办法并模拟。城市数字减灾系统主要依据城市灾害的评价模型,主要针对城市典型灾害历史,建立城市数字减灾工程。

结语

土木基础设施减灾是一项前沿的科学技术,涉及工程,信息,土木,地学,材料学等多个学科,综合性较强。高新技术的发展为土木基础设施减灾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开拓出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和课题。今后的土木基础设施减灾研究应该更加重视学科间的融合与交叉,促进国与国之间的技术交流,增强减灾基础的研究水平。

参考文献:

[1]茹继平;土木基础设施减灾基础研究进展与趋势[J]土木工程学报 2000(6)

[2]瞿伟廉;智能材料结构系统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1999(3)

[3]项海帆;结构风工程研究的现状和展望[J]振动工程学报 1997(3)

第9篇:灾害防控范文

关键词:农作物;防灾减灾;现状;对策

酒泉市肃州区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部,总土地面积3470km2,常年耕种面积4.13万hm2,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业大区,主要种植作物有:玉米、小麦、蔬菜、洋葱、甜菜、瓜类、啤酒花、甜叶菊等。肃州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地处蒙新荒漠地带,地理纬度和海拔比较高;气候干燥降雨少,蒸发强烈日照长,冬冷夏热温差大,秋凉春旱多风沙,属典型大陆性气候。同时,肃州区是重要的部级商品粮生产和对外制种、蔬菜生产及啤酒原料生产基地。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低温、霜冻、干热风、大风等农业气象灾害以及农作物病虫为害时有发生。正确认识肃州区农作物防灾减灾工作的现状,提高农作物防灾减灾意识,增强抵御灾害的能力,减少灾害损失,确保农业生产安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1农作物灾害发生情况

近年来,肃州区出现的自然灾害有:沙尘暴、低温、干旱、干热风、冰雹、雪灾、病虫害等。

1.1低温

5月低温基本上每年都会出现,多集中在5月初,主要造成玉米、瓜类等农作物僵苗不发,甚至冻死。玉米冻害较轻时可恢复或补种,瓜类比较容易受害,并且不能恢复,造成每年玉米苗死苗2%~5%,瓜类损失10%左右。

1.2夏季干旱

夏季干旱多集中在7~8月,干旱范围主要集中在丰乐、金佛寺、清水、下河清、东洞、西洞等乡(镇)的部分村组,主要影响了玉米灌浆,导致籽粒秕瘦,一般造成玉米减产5%~20%,严重时可致绝收。

1.3干热风

初夏季节,肃州区经常会出现一种又干又热并具有一定风力、高温、低湿的风,强烈的干热风主要对小麦灌浆、玉米授粉、瓜果产量造成为害,可导致减产5%~50%,有时更高。

1.4沙尘暴

沙尘暴在肃州区每年都有发生,一般是初春阶段,刚播种出芽的农作物会被吹走秧苗导致断垄。对温室、大棚的影响尤为严重,风较大时可吹走棚膜,造成温室、大棚内蔬菜受害,一般减产5%以上。

1.5病虫害

近几年,为害肃州区农作物的病虫害主要有玉米红蜘蛛、玉米茎基腐病、棉铃虫、玉米锈病等,如玉米红蜘蛛2003年大爆发(百株有虫平均达到5700多头,严重的达到35000头),为害面积达0.24万hm2,造成玉米减产2651.4t,直接经济损失275.75万元。

1.6其他灾害

包括冰雹、雪灾、大风等。2013年三墩、上坝等乡(镇)出现冰雹为害,玉米叶片被打烂,影响光合作用造成减产10%;2009年大雪导致部分温室棚膜压塌,蔬菜受损等。其他灾害发生后经及时救治,没有造成较大的损失。

2农作物发生灾害后采取的措施

2.1因地制宜制定农作物灾害预警预案

成立了自然灾害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制定了《肃州区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对自然灾害的预防与防控进行统一安排部署。根据不同气象灾害发生的特点,协调各有关部门,及时、有效预防和防控各种灾害天气对粮食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以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有效的保障了肃州区科学防灾减灾措施的实施。

2.2强化部门协调配合,加大抗灾减灾宣传力度

积极组织动员广大干部、农技人员深入基层和生产一线,开展农业自然灾害及其预防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把预防各种频发自然灾害的技术措施落实到村、组、户,有效提高了广大群众的预防自然灾害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充分利用气象部门自然灾害信息预报,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手机等新闻媒体和各种快捷的信息传递渠道,及时向广大农民自然灾害信息及其预防措施,做好灾后自救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对粮食生产造成的损失。

2.3针对不同的气象灾害,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

根据全区不同区域不同的气象灾害,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采取了不同的防灾减灾措施。针对肃州区沿山乡(镇)干旱缺水情况,积极引导农民适时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在落实好各项抗旱减灾措施的基础上,引进推广小杂粮的种植,缓解同一粮食作物面积大而挣水的矛盾;同时协调水利、农技部门组织技术人员帮助、指导农民群众,突出抓好节水灌溉等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在作物需水临界期,及时喷洒抗旱剂,提高抗旱减灾效果;在旱情严重、气象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进行人工增雨,缓解旱情。根据气象预报,在霜冻来临之前,组织区乡农技人员现场指导广大农户使用秸秆、麦草等适时点火、熏烟来预防霜冻为害。针对低温影响玉米发芽出苗及幼苗期生长发育受阻引起苗枯病,后期低温造成玉米生长发育积温不够(尤其是晚熟品种),使玉米灌浆期缩短,影响玉米成熟。为防止低温对玉米生产造成不利因素,农技人员应积极引导农户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在玉米生长后期,指导农户及时喷施叶面肥,促进玉米成熟。针对干热风对小麦的为害,指导农户选用早熟、耐旱小麦品种、改善小气候环境。根据气象预报,在干热风来临之前,有条件的区域及时进行灌水,增加田间小气候湿度,另外,可喷洒抗旱剂1号、磷酸二氢钾等抗旱剂,调节小麦新陈代谢的能力,增强主体活力,达到以壮抗灾的作用。农技部门组织技术人员在小麦种植面积较大的乡(镇)实施“一喷三防”等措施,有效减轻了干热风的为害,降低了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粮食损失。

2.4针对粮食作物主要病虫害的发生情况,采取了各项预防与防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