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灾害风险管理范文

灾害风险管理全文(5篇)

灾害风险管理

第1篇:灾害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项目;风险管理

地质灾害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中的重要影响因素,目前关于地质灾害防治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也同样仍然存在进步的空间,该课题是直接影响人类生存安全感的重要课题,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和不可忽略的价值,以下将从地质灾害防治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研究的目的、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进行分析。

一、地质灾害防治项目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地质灾害的产生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旦产生对人们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都有着严重性的损害,其中泥石流、山体滑坡都是比较常见的与地质有关的灾害,在我国境内的发生频率较高,尤其是在贵州地区,区域内山体众多、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更是各种地质灾害发生的高频地区,其对于地质灾害防治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在我国,对于地质灾害防治项目风险管理的关注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以及科研力量的投入,对于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研究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进步,尤其是关于灾情报告方面,各种量化的科学模型的开发让灾情报告的科学性不断提升,也对于灾情的预判有了更加精确的依据,让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更有保障。但同样不可忽略的是,地质灾害的发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甚至有一些不可预测的随机因素影响,这就导致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难度极大,潜在因素过多影响最终的判断准确性,对科技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风险管理研究中,作为一个国际性的课题,仍然具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包括地质灾害的多种成因、风险评估、防治手段等。

二、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

首先,地质灾害发生的必然性。从地质灾害产生的根本原因来看,其是地壳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灾害,并且其分布的范围较广、灾害的种类形式较多,注定了在不同地区会有不同的形式和程度,这也导致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难度加大;其次,地质灾害发生具有不均衡的特征。由于地壳运动本身具有不均衡的特征,进而导致不同地区的地质灾害呈现不同的周期性,并且受到各种突发因素影响,此种特征导致在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受到时间和空间方面的制约较大,极大地降低了地质灾害的防治效率和效用;再者,地质灾害发生的随机性特征。在地质灾害发生过程中,由于受到多种外界因素的干扰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极其强烈的突发性和随机性,尤其是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因此,在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部分受到外力作用影响的灾害发生,其本身就具有极强的随机性,对其发生地点、时间以及破坏程度的预测将成为防治工作的一大重点和难点。还有,地质灾害表现的模糊性。地质灾害在发生过程中的表现较为复杂,进而导致人们在本质上对于地质灾害的认知具有模糊性的特征,对地质材料的取材还不够全面,对整个地质灾害的产生过程研究也具有局限性;最后,地质灾害对经济具有双面性影响。在早期发展阶段,地质灾害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对于社会发展来说形成一定的恐慌,不利于市场经济的长久发展,但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在建筑方面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各种抗震建筑、抗震材料被研发和广泛应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的焦躁和人们的不安全感,也正是需求的产生促使科技水平持续高速发展和进步,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反而起到促进的积极作用。因此,地质灾害对于社会经济来说具有双面性影响。

三、地质灾害防治项目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方面来说,对风险认知不够全面。地质灾害本身发展就具有极强的突发特征,影响其发生的因素也是非常复杂,很难用一套简单的模型进行全面的概括,并且在外力作用下,地质环境会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在防治项目风险管理过程中尽可能全面地掌握地质灾害发生的成因,并且提前做好准备,关注不同因素之间的互相影响,计算不同因素之间影响可能带来的后果,让地质灾害发生的所有可能都在掌握之中,另外,在防治项目风险管理的过程中,相关的工作人员在分析各种因素时,需要与地质灾害进行紧密地连接,不能仅仅关注目前已知的对地质灾害造成影响的因素,只有善于观察分析,并且进行积极地探索才能够让所有不安全因素在监控之中。因此,对地质灾害的风险认知要不断趋于全面,积极分析地质灾害的成因,让所有影响因素无所遁形。另一方面,关于地质灾害防治项目中风险管理的研究还不足。目前的地质灾害防治项目中的风险管理研究还存在较为明显的不足,也是目前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的一个短板,在风险管理中包括风险的识别、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我国仍然还处于一个较为初级的阶段,经验相对不足,从近年来发生的大型地质灾害情况来看,对风险的提前预估能力较弱,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定性分析还较为薄弱,关于定量研究的体系也有待完善。因此,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关于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风险管理,还需要切实结合历史事件和经验,并且积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和已经成型的理论框架和计算模型,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地质灾害防治项目风险管理体系。总而言之,关于地质灾害防治项目中的风险管理研究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并且随着地质环境的变化、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其他目前不可预测因素的干扰制约,其可能会发生较大程度的改变,对其风险管理的研究也需要积极结合环境,不可盲目停留在过去的认知上进行研究,只有准确把握方向才能够在该领域取得有价值的成果。四、总结地质灾害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中的重要影响因素,甚至可能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和恐慌,针对地质灾害防治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和价值,希望该领域的研究能够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也希望本文的阐述能够给予关心这一话题的人们以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第2篇:灾害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风险管理;风险控制

1、前言

建筑工程监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工作是至关重要的,会直接影响到工程后续的有效开展,针对这一情况文章分析了相关的管理控制策略,希望可以给有关从业人员以启发。

2、建筑工程监理风险特点

就潜在风险而言,其内容的客观性主要包括它不直接转移人们的思想,而是显示出从事实中寻求真相的更多基本特征。从本质上讲,与项目工程行为相关的任何行为的实现都是在很小的环境中进行的,并且受环境的影响和限制很大。因此,很难控制环境的变化。任何不利于新建筑项目外部因素的人都将导致风险明显出现。因此,对于环境中的建筑项目,这是潜在的风险,无法通过人类意愿迅速转移。就潜在风险而言,不可预测性反映在风险因素的转移上,也就是说,潜在风险的转移和发生的可能性不是固定的,这突出了更大的不确定性,详细地,从潜在风险源的各种角度来看,主要工程监理单位的风险的方面分别来自新建建筑企业和监理单位制造企业的高层。此外,建筑集群行业自身能力的不断发展以及内部和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企业内部组织的日常管理整体水平不高,或者对潜在风险的了解不够深,往往会发生风险。对于行业的发展,如果在变更后的地区或整体经济环境中对翻新项目的管理命令的特定标准进行了重大更改,则也会出现项目监管的风险因素。项目施工现场监理生活环境的明显变化,使项目监理单位的任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更加艰巨的挑战和巨大的压力,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对于上述风险因素,文章来源不存在没有增长的预期,并且也不可能再次发生预测数据的可能性。对于可能的风险,尽管没有主观和不确定因素,但可以控制和解决它们。换句话说,对于建设项目监理公司的风险,还可以采用科学的方法来处理计划。具体而言,我们可以预先预测和重新安排风险因素,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或者在发生风险后针对当前问题制定具体的,针对性更强的解决方案,从而全面控制和解决冲突和风险。

3、问题分析

为了努力实现风险管理的目标,安全保证现场监督人员应做好严格的准备工作,以确保这项工作的有效,积极地进行。目前,安全现场监督人员的潜在风险管理意识不强,他们在现场施工初期不重视项目风险源的日常管理和安全保障,也没有有效地促进安全风险的提升。实施这项工作。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对安全风险因素进行日常管理,为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潜在的危险交通事故,有必要在相关方面准确识别危险源并科学评估风险水平,以便有效控制潜在危险源,但是,这项工作没有有效地进行,因此难以确保高质量的风险管理。从安全监督的角度来看,风险因素管理的关键点是控制风险源。在很大程度上,材料,各种机械,设备和人员是危险因素。各种外部因素都有许多导致高血压的因素,从而降低了安全控制的难度。为了继续加强风险管理,我们需要整合安全与保障的规范要求,优化完善,确保对风险源的把控有效性。

4、风险管理策略

4.1识别项目危害的准备工作

从潜在风险管理模式的另一个角度看,要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就必须迅速做好危险源辨识工作。一般来说,造成安全和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环境和安全方面的因素,控制因素、个人活动等。当危险因素可以识别时,必须认真识别,细化危险因素的危险程度,对危险因素进行动态监测,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确保危险因素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实现。以安全和零生产事故为近期目标,采取以下措施控制危险源:施工总承包部门负责组织制定项目危险源控制和处置机制;建立健全现场施工安全保障管理体系,完善安全管理的主要职责和内容。建设项目的单位专门负责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单位方案,施工单位单位的核心技术主管人员应当签字盖章以作最终确认,并在日常安全的具体实践中予以实施。管理。确保安全监督公司的人员负责组织对特殊现场施工计划的准备工作的审查,此外,执行相关的签名和盖章制度。

4.2实施相关的安全保证综合检查制度

从安全监督的角度来看,为了确保实现潜在风险管理的短期目标,必须严格执行定期检查和管理制度,以确保安全。在实践中,项目工程监督管理部门要积极协助建筑企业和承包企业共同建设,积极开展安全和例行检查等工作,并根据项目的重大特点制定系统安全复检计划。项目建设。组织施工现场,确保每半年进行一次安全综合检查,对特殊建筑安全进行综合检查,依法进行周末假日安全综合检查,对季节性因素安全进行综合检查,严格规范实施安全检查及规程等内容,充分准备与机械设备有关的安全材料和例行检查,并加强风险性管理。

4.3合理控制环境影响因素

针对性环境是重要因素引起的安全管理模式风险应从以下方面入手:在建设与重建项目监理合作签定现行合同的过程中,必须认真全面地理解地质环境结构的条件,浅层地下水的明显特征。项目区域的环境以及由于气候引起的明显变化。学习掌握各种自然灾害和水文地质自然灾害的基本规律,积极开展防灾工作,项目工程主管可以在特定时间,特定时间,在重要区域预防和控制自然灾害的基本现象。除了可以防止超级台风,强地震,泥石流,泥石流和洪水灾害外,还应配备设备和通讯器,以作为安全警告的标准装备。项目监理单位的工作需要制定完整的实施抢险计划,以及对使用设备进行积极维护和管理的有关计划,以及资金入驻和使用标准的初步计划,力求将严重的自然灾害和灾害的发生降到最低。

5、结束语

建筑行业可以有效推动国民经济快速有效发展,新时代下如何实现高质量的建筑工程发展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内容,安全监理工作在这一过程中作为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必须要做好风险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黄海滨.建筑工程监理过程中的监理安全管理责任探讨[J].住宅与房地产,2018(3).

[2]朱杰.浅谈基于“互联网+”的电力工程监理风险管控体系[J].电力与能源,2018(3).

[3]朱小明.高层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9(26).

[4]程冬冬.建筑工程深基坑的风险管理关键研究[J].建材发展导向:下,2019,17(5).

[5]韩立斌.监理工作风险管理分析与对策研究[J].建设监理,2019(2):69-72.

第3篇:灾害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肺炎;公共卫生事件;政府监管;保险

灾害,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各种自然灾害,如地震、雪灾等,具有自然性、有害性或者突发性这相关特征的灾难,但是灾害不仅仅只有自然灾害,对人类和社会造成破坏也可视为灾害,因此传染病的大面积流行与传播也可酿成灾难,并且这也会给我们的社会带来重大的财产损失和安全隐患。此次肺炎的突然来袭,给中国乃至世界各个地区带来严重影响。对于肺炎的前期防范,我们已经错失机会了,但为了减少肺炎所引起的灾害,中央和地方政府采取了各种应急措施,密切审视人员的动态流动,各个省份也陆续启动了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一级响应,认真做好湖北人员隔离与救治工作。并且在肺炎肆虐之后,保险业也通过各大保险公司部署安排,为人民降低灾害损失,做好各种准备。国务院也了《关于支持肺炎疫情防控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的公告》,督促各个部门做好疫后防范和经的恢复等工作;各级政府也应急预案,动员相关防疫人员做好准备,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的。

1我国公共卫生灾害的风险防范情况

“风险”在金融业中定义是一种具有不确定性的概念,灾害是否发生、发生的地点、时间以及有可能带来的种种消极影响都具有偶然性的。所以在对待公共卫生灾害风险的防范就是为了保障民众的人身、财产安全,减少灾害所带来的损失,从而使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近年来,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频率不断上升,发生的类型在增加,但是周期却在缩短、灾害影响的范围也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在不断扩大,因此,事前防范和事后补救的行为也趋势越来越重要,而我国国土的地理环境在亚热带和平原为主,公共卫生灾害的爆发以及人员流动极利于病毒的生存与传播。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5月1日,肺炎的灾害导致84300余人感染,死亡4641人,全国所有省份无一幸免,灾害爆发后,民众的生活受到了巨大影响,造成了极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导致众多的安全隐患。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人员伤亡以及经济损失呈现上升趋势,如表1所示。那么面对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可能引发的一系列危险,我们不应该恐惧和逃避,而是要学会用正确的方法面对它,理性地防范与救治,减少灾害发生之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国近年来逐步开始重视对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防范工作,并建立了各种相关的防灾减灾机制,逐步建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卫生灾害防范体系,同时保险业也不断完善卫生灾害保险体系,及时为政府各部门的防范与救治提供有力支持,并且在事件发生之后相互配合,积极宣传卫生防范知识,不断提高人们的卫生安全意识,加强对灾害的风险防范。

2政府在公共卫生事件中出现的问题

2.1预防工作薄弱

呼吸道传染病是我国公众卫生事件常发事件,但是我国民众对于传染病预防知识十分缺乏,并且自我保护能力不足,这都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易发的重要原因。我国人口密度相对较高,特别是东南沿岸地区的城市群,为传染性疾病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也导致呼吸道传染疾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我国的其他地区。并且当部分地区发生了传染病的疫情时,由于资金的原因,无法进行严格的消毒作业或者消毒设施不符合要求,无法及时进行防疫,更容易造成疫情暴发。

2.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机管理不够

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国家对卫生防疫工作重视程度在刚开始时往往不够重视,部分医院的医生数量严重不足,缺少对公共卫生预防的组织和制度建设,甚至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知识。发现疫情时报告的滞后性,地方部门敷衍的进行疫情调查工作;不报、迟报、漏报的现象严重;卫生部门对疫情的指导能力不足;司法部门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缺乏责任追查和监督管理。因此在事件刚发生时轻视或者无视,等到情况严重时,已然来不及了。

2.3民众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意识不强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范的调查发现,民众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的知晓率不到50%,使用正确方式处理突发事件的知晓率只有31.7%;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知晓率为73%,对重大传染性疾病发生时公民所要尽到的责任和义务的知晓率为78.6%。

2.4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规律和特点研究不足

虽然我国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有一定研究的基础,但仍存在不足,缺乏系统的知识体系,急需进行有针对性的基础研究。此外,对于公共卫生事件的研究没有进行风险评估,而风险评估是管理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步骤,它既是建立应急管理系统的基础,也是预防紧急情况的依据。

2.5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健康教育不够

只有在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国家才会临时的开展对应的防范知识教育。平时只注重经济发展。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时间和气候特点,决定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但是国家在平常却很少向民众通报相关知识。所以,我们需要在平常时期加强教育,并且在发生公共卫生事件中,根据各年龄层的特点,制定适宜的学习方法和模式,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3肺炎对保险业的影响

3.1财险业务受到的影响较大,索赔率明显上升

受到肺炎的影响,车险业务在短期内受到明显波及。首先,肺炎对工业生产、宏观经济和居民收入的影响肯定会减少民众对汽车购买需求。其次,由于社会的管控,现有业务的续保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预计第一季度整体车险保费将会出现下降的趋势。除车险外,意外人身保险也出现了一定的影响。春节期间,本来是旅游的高峰期,受疫情影响,全国旅行人数大幅度减少,特别是国内的旅游业,基本为零。因此相关险种的销售受到了严重影响,同时旅行取消险的索赔也会激增。同样,企业的停工,也会导致货运险等与企业经营相关的保险销售受到巨大冲击,与业务中断相关的险类,索赔也会有明显上升。

3.2寿险业也将面临很大挑战,短期内新单保费增长承压

我国各大保险公司的寿险业务主要依靠保险人的直接销售,疫情期间,各城市实行的人员流动限制使销售人的活动率基本为零。外延式的销售形式已经停滞。因此,预计今年的第一季度寿险行业新单保费将会受到断崖式的“寒冬”。

3.3疫情提升了民众的保险意识

肺炎的爆发,使居民对自身卫生安全的意识上升到新的高度,成为当前最为热门的话题,因此健康险热度也急速增加。在2003年的非典时期,疫情结束之后,健康险单月保费同比增长309%。随着健康险业务快速的发展,此次疫情无疑对我国健康险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有利于健康险消费群体的扩大,所以健康险有望迎来新一轮爆发。

3.4保险公司积极抗疫,保险业形象大幅提升,有利于未来发展

为了保证民众的生命健康安全,保险公司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开展公益活动,为广大民众提供了免费的意外险。据不完全统计,截至4月17日,超过80家保险公司为参与抗击疫情工作的一线医护人员捐赠保险。同时,保险公司及时优化了保险产品的责任和理赔服务,超过50家公司完成了对各种医疗险产品的升级改造,增加了对肺炎的保障责任。这些举动极大地提升了中国保险业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有利于该行业未来的发展。

4政府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政策与管理

如何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系统的调查,可以为相关工作者提供一个有价值的依据,促进各部门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和协作水平的上升。

4.1建立健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进行全面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风险评估是应急管理的基础。强化管理能力的建设,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国家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信息数据库;建立定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体系;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系统;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模拟演练,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综合管理体系。

4.2建立完善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系统

在现有卫生信息系统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通报信息监测方法,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记录、处理和分析系统,建立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数据库。

4.3建立定期的卫生教育

根据我国人口的年龄分布特征,研究采用适当的方法,开展定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教育,提高民众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意识和技能。

4.4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评估能力

基层管理部门要定期评估社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能力,不断提高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能力。

5保险业在公共卫生事件中出现的问题

5.1公共卫生灾害保险市场缺乏统一性

我国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管理十分落后。首先,中国公共卫生灾害保险的法律体系尚在起步阶段,单一的保险监管模式导致其缺乏统一的协调性。其次,我国也没有相应的法律来防范公共卫生灾害;另外,我国缺乏有效的组织结构,还未形成对应的应急决策体系,导致风险管理效率不足,灾后偿付缓慢;中央政府与各地方政府的联通不及时,分工不明确,灾前防范和灾后理赔效率低;最后,由于缺乏政府主导、市场配合的公共卫生灾害风险管理系统,从而导致灾害保险发展不均衡,灾害损失偿付不及时、不充分,所以容易使社会矛盾加剧。

5.2投保率低,覆盖的范围较小

我国保险业对于公共卫生灾害保险的防范严重不足。从投保人的角度来说,民众缺乏相应的卫生风险防范意识,对卫生灾害保险的认识度低,认为重大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应该由国家承担,从而导致民众对于灾害的投保率低;从保险公司的角度来说,他们对于卫生灾害的承保险种过于单一,承保范围基本集中在民众已知的灾害上,且保费较高,因此使得民众对保险意愿不足,导致其覆盖范围小。

5.3承保能力有限,理赔额度低

虽然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概率虽然不大,但是一旦爆发,它会造成巨大的损失。我国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和自身的资本量是有限的。规模巨大的公共卫生灾害保险的发生,可能会超过保险公司的承受能力,也会严重影响金融的稳定性。据了解,在中国的保险市场,资金运用、资金管理系统、风险管理机制,以及保险基金投资的回报等众多方面存在问题。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中国对其灾害风险的实际承受力不足,保险的理赔额度较低,只有少部分可以得到赔偿,救援工作主要是由政府的财政拨款进行资助。另外,公共卫生事件的再保险等风险转移策略,在我国的实行率几乎为零,然而再保险的存在可以对保险公司进行最直接的风险转移,减轻保险公司的负担,提高他们的承受能力,减少灾害发生后的资产损失。

6促进公共卫生保险业发展建议

肺炎的爆发,对于我国还在起步阶段的保险业来说也是一个契机,在短期内,疫情可能会影响我国保险业的收入增长。从长远来看,此次疫情将会促提高我国民众的保险意识和保险业的形象,同时,也会加快行业数字化的进程,促进保险业长期稳定的发展。

6.1提升保险业自身服务能力,扩大保险业覆盖面

公共卫生灾害事件的各种保险业务服务范围涵盖到各类保险市场研究开发、保险产品结构设计、展业、理赔等诸多方面,开展的各种保险业务形式要求其被保险人必须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平和能力,对公共卫生灾害事件保险有着广泛且深厚的理解。新兴保险市场的发展需要人有较高的创新和思维能力,只有适应当代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才能更好极推动中国社会保险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升我国保险业自身创新能力,从而有效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持续进步。相关灾害保险的主管部门不仅需要继续加强知识宣传,提高社会民众的保险意识,扩大灾害保险的行业影响力,同时还需要继续加强与地方政府的直接沟通与合作,加大保险工作力度,不断扩大灾害补偿保险的业务覆盖面,为促进我国灾害保险行业的健康发展及保护社会公众的财产生活健康提供有力的风险保障。

6.2建立健全的资产风险损失补偿管理机制,健全市场化灾害保险体系

市场化的灾害损失保险管理系统不仅能够有效的减少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提升风险管理能力,而且还能扩大承保的服务范围,完善灾害保险市场的运作机制,甚至还可以极大的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失补偿责任。因此,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损失补偿管理机制,健全市场化的灾害保险管理系统,是避免社会动荡,降低灾害经济损失,促进灾害保险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措施。公共卫生灾害事件的长期发展需要制定保险行业的发展战略规划、构建健全的防灾保险和减灾长效机制,发展灾害风险预测、灾害管理风险评估、防疫救治等相关工作,形成一套结构完整,运作有序的灾害保险保障体系,从而有效地减轻公共卫生事件可能带来的公民财产损失,保障公民人身安全,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6.3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和开拓再保险市场

再保险是一种重要的风险分散形式。再保险可以将投保人承担的部分风险转移给其他保险人,减少了在风险出现时投保人的损失。世界上在灾害保险和赔偿领域西方发达国家的制度体系较为完善。然而,我国再保险市场相对薄弱,基本处于高度垄断的局面,难以分保。因此中国保险公司如果想扩大业务范围,提高业务水平,必须着眼世界,充分利用各国的优势,了解自身的不足,加强国内外的交流合作,积极开拓和拓展我国再保险市场,促进卫生业与保险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3,(6).

[2]祝江斌.基于议题管理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府预警管理能力关键要素研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6,(4).

[3]王冲.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府应对准备能力的关键要素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4,(6).

第4篇:灾害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巨灾保险;风险分散;政策建议

一、前言

我国作为世界上自然灾害最频发的少数国家之一,灾害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人财损失惨重,重大灾害已越来越成为制约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完善保险经济补偿机制,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加大推进我国风险分散机制的建设,充分发挥保险在灾害中损失分摊、经济补偿以及社会管理等功能,对受灾地区恢复正常生活和维持社会秩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我国巨灾保险发展现状

保险在分散与转移风险上具有天然的优势,Kunreuther(1998)认为保险能够有效应对巨灾风险管理中成本问题和损失补偿问题。我国国情和经验表明,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模式是最优风险分散机制,而不是单一主体形成的风险分散机制。公私合作是为巨灾风险提供保险的可行性措施,公私合作可以实现保险系统具体而有效的风险分配。在吸收国外经验和结合我国现实国情基础上,我国形成了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多方参与的巨灾保险体制,并基于保险公司制度相应发展战略的角度,在再保险的基础上构建巨灾保险证券化,形成了巨灾保险债券、巨灾保险期货、巨灾保险期权等产品,并确立巨灾基金进一步完善我国巨灾保险风险分担体系,以保证保险公司稳健经营。我国每年都会发生多起自然灾害,保险公司一般将自然灾害列为除外责任。目前,面对重大灾害主要依靠财政补贴、社会救援和灾民自担,政府在灾害救助中起着主导作用。云南因地理位置特殊,属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碰撞处,成为我国地震灾害最频繁、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因此,云南率先成为地震保险试点省份,保险范围为农村居民房屋,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财政支持、非盈利性的地震保险体制运作,目的是建立可靠、多元有效的补偿机制。除此之外,我国也发展了相关的洪水巨灾保险,农业、林业等行业也逐步受到政府关注,逐步将其考虑到巨灾保险体制中,形成全方位、全覆盖、多层次的巨灾保险体制。面对严峻的巨灾风险管理形势,我国一直致力于在灾害防御、应急管理与科技支撑等方面下功夫。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巨灾管理体系建设还十分不完善,保险在灾害风险赔偿中发挥的作用仍然微乎其微,我国巨灾风险管理体制还缺乏资本市场和社会大众的支撑。

三、我国巨灾保险存在的问题

巨灾保险作为应对灾害风险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我国巨灾风险分散的重要手段,对发展灾害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虽然我国政府已经大力促进巨灾保险市场的建设和完善,对巨灾保险给予优惠与支持,但整个巨灾保险市场存在着严重的供给不足。我国传统保险产品品种丰富,市场趋于饱和,而灾害导致损失惨重、危害更大,理论上市场中应存在许多巨灾保险潜在需求,但我国家庭投保意愿并不强烈,这与存在潜在需求的理论并不相符。巨灾保险的需求量与供给量均不足的双重难题阻碍巨灾保险发挥经济补偿、风险分散和社会管理的功能,探求我国巨灾保险市场机制失灵的成因,对完善我国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巨灾保险供给缺乏1、巨灾风险具有低概率、高损失的特点。巨灾风险的发生频率较低,往往一年内发生巨灾风险的频率屈指可数,但遭受的损失却无法预测与估计。这意味着保险公司承保巨灾风险将面临着高额的理赔费用,保险人单凭自己的资产结构难以支撑起如此高的赔付额。另外,保险公司无法聚合大量同质的风险单位,巨灾风险并不满足“大数定理”,难以实现企业减少经营成本、降低运营风险及提高绩效盈利的目的。同时,企业经营巨灾风险属于高风险投资,有极大破产的可能。2、我国关于巨灾保险的法律法规不完善。我国虽已陆续出台关于巨灾保险的法律法规,但现有的法律并不足以支撑巨灾风险的发展,巨灾保险制度缺位的问题仍然还存在。巨灾风险的可承保种类、费率厘定、理赔原则及其灾害多发地区是否采取强制性或半强制性原则等问题都需要法律加以规范,巨灾风险作为特殊风险需要单独的法律规范其运行。同时,巨灾保险涉及多个经济主体,投保人、保险人、投资者、证券金融机构和其他中间机构,每个机构在参与巨灾保险过程中都不可避免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产生道德风险,而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信息的不对称增加了企业的交易成本。3、科学的巨灾保险分散机制尚未建立,保险公司自留风险较大。成熟的市场风险分担机制应先是市场和社会援助,再由政府承担。目前,我国保险公司承保巨灾风险,风险自留比例过大,难以实现风险有效的分散。要实现保险市场的风险分散,必须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巨灾风险重尾分布的特点也证明了需要借助其他工具这一点。但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程度较国外欠发达,巨灾风险证券化工具的发展受到限制,风险分散效果难以完全发挥出来。

(二)巨灾保险需求不足1、政府慈善行为对巨灾保险存在挤出效应。大量学者研究并证实了政府的防灾减灾行为对巨灾保险的需求存在“挤出效应”。政府扮演的“慈善家”角色,一方面极大地安抚了受灾人民,缓解灾害导致的物质损失和精神损失,帮助受灾地区有效地开展生产活动;另一方面政府在救灾工作中“全包”的行为会造成保险业的“无为”,防灾救灾工作都由政府全力救助,意味着市场上缺乏保险业参与的动机,家庭缺乏支付有成本的风险预防手段的动机。因此,政府的角色定位一定程度上会遏制巨灾保险产品的需求,阻碍巨灾保险市场更深层次的发展。2、高额的保费与家庭收入不匹配。家庭成员的收入除了要满足日常生活的基本开销,还花费于其他用途中。而巨灾事件意味着高额损失,且往往有打击性影响,增加了保险公司的承保成本,导致保险费用的提高。高额的保费让很多有意投保的家庭望而却步,即便处于巨灾高频发地带,除了依靠政府、社会人士的援助,没有额外的支出可以通过保险手段来分散和转移风险,成为抑制家庭对巨灾保险的需求的重要因素。3、家庭的风险态度。家庭的风险态度主要受到每个成员的影响,个人的风险偏好主要可以分为风险爱好型、风险中立型和风险厌恶型。风险厌恶者为了预防或控制风险,愿意采取各种措施增加风险成本,而风险爱好者愿意接受不承保所带来的机会成本也不愿意增加风险预防成本。另外,政府的救援助长了人们的“侥幸心理”,忽视风险发生的频率与产生的损失。家庭通过发展规模、资产负债等指标判断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偿付水平也是影响家庭投保的因素之一。

四、我国巨灾保险市场发展建议

(一)完善我国巨灾保险相关法律法规,明晰政府的定位与责权。法律法规作为企业和个人的行为准则,有助于引导我国巨灾保险机制的运行。目前,我国只对地震、洪水等特定灾害制定了法律法规,法律覆盖面积窄,缺陷突出。政府要坚持主导作用,鼓励和引导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巨灾保险,推动巨灾保险的商业化运作,实现巨灾保险风险的多元化分散,进一步完善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同时,政府要坚持严格监管,密切关注保险公司的经营与运作,以维持保险市场的长久稳定。

(二)建立并发展多层次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传统风险分散机制包括巨灾保险和再保险,其风险分散能力有限,产品与数量都十分有限,且风险都局限于保险市场中。而资本市场可以有效实现保险市场的风险转移,构建多层次的风险控制与分散体系。因此,我国要积极培养良好的巨灾风险证券化的载体,促进巨灾债券、巨灾期货和巨灾期权等衍生品的发展,不仅能减少交易成本还能极大地减少道德风险。除此之外,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的巨灾基金的建立,是完善我国灾害应急管理的重要举措,加快实现灾后损失补偿和灾区重建。

(三)建立高质量的巨灾风险数据库,运用保险科技完善保险经营机制,注重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数据库能提供精确的巨灾风险数据,确保信息的及时披露,如风险发生的频率和损失,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历年来的数据分析风险发生的规律,为巨灾保险的定价提供准确参考。同时,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高新技术,实现保险行业在产品、营销和服务上的创新。另外,运营巨灾保险涉及地质、气象、土木工程等多个专业,保险公司要重视对技术人才的培养,制定专业性人才培养计划。

(四)建立巨灾风险激励约束机制。巨灾风险的发生与损失程度我们只能被动接受,但鼓励居民采取预防或减损是主动性措施,如帮助高风险地区迁移,家庭遇灾时应主动采取减少财产损失和保护人身安全的措施。政府要大力培养居民建立风险预警理念,强化风险防控意识,推动全社会养成防灾减灾的理性观念。而对于主动采取防损减损措施的地区或居民,政府全力对该地区给予帮助和支持,保险公司可以在保费上给予一定的优惠。

参考文献:

[4]田玲,姚鹏,王含冰.政府行为、风险感知与巨灾保险需求的关联性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5(09).

[5]何霖.我国巨灾风险管理制度创新探究[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8.28(02).

[6]许闲,杨鋐毅,刘炳磊.保险在应对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功能发挥与演进———基于2003年非典与2020年肺炎的比较视角[J].财经理论与实践,2020.41(02).

[7]陈红兰.基于政府角色定位的巨灾保险立法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5.28(2).

[8]凌超凡.中国巨灾保险现状及发展对策探析[J].金融与经济,2019(05).

第5篇:灾害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公路;总承包项目;项目投标;风险评价

前言

企业在参与投标时必然会承受一定风险,风险高低往往与企业可获得利润呈正比。企业为谋求当前盈利和长远发展,不应因畏惧风险而止步不前,而应对投标项目所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全维度客观评价,明确投标项目中的高风险影响,从而实施高质量应对,在科学规避风险的同时,也为企业争取更多盈利机会,使企业可以顺利从总承包项目中盈利。

1实施风险评价的必要性

在公路工程的项目中,总承包项目工期更长,涉及复杂的利益者和社会关系,而且因为工程量巨大造价也更高,投标企业需要按照合同要求,在规定期限内保质保量完成项目设计施工,必须承担各种风险。企业应做好全面的项目了解,对项目投标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因素做到心中有数,避免不必要的投标中人力物力浪费,还应客观认识企业自身实力,避免竞标自身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不足以胜任的总承包项目,以免在中标之后无法按时按质交付项目,届时损失的不仅为有形资产,企业信誉之类的无形资产也会受到损害。科学进行风险评价,对总承包项目投标而言十分必要[1]。

2关于总承包项目的风险管理

2.1公路工程中的总承包风险分析

风险管理中,关键部分即为风险分析,在风险发生前就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预测和总结,并制定科学的应对方案,使企业在面对预估风险时具有更强的应对能力和抵御能力。总承包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受到风险因素干扰,导致项目质量不符合预期,项目进度延迟,投资和环境问题,或是出现安全管理失误。总承包项目与常规项目不同,其复杂性更高,所以对其进行风险分析更要慎重、严谨、全面、科学。

2.2风险管理程序

风险管理是总承包项目管理的关键内容,在总承包项目中,风险管理就是识别项目风险,分析风险成因,制定风险应对方案,以及落实风险监控等。该规范中还指出,在进行项目风险管理时,应将项目推进中的负向影响控制在最低,将正向影响作用发挥到最大,并通过有效措施,在二者发生概率中融入人为因素影响,进行科学调节。简言之,风险管理的主要程序即是进行风险识别,做出风险评价,以及加强风险应对。

3总承包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企业生产经营中必要工作部分,尤其是在重要项目的投标方面,风险识别水平高低与企业经营平稳度密切相关。具体有以下几点。

3.1经济风险

设计施工企业中标之后,在总承包项目中是否可以顺利获得盈利,与项目业主经济实力和企业自身经济实力密切相关。风险评估中,应考虑业主的配套资金实力,以及在遇到经济问题时,业主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应对。(1)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会使企业所持有的资金购买力降低,在进行项目施工建设时遭遇资金短缺风险。为降低此风险危害,应严格编制投标文件,应仔细阅读招标方在前附表中“投标报价的其他要求”部分,以及“价格清单”部分,明确是否存在相关费用补偿,还应及时了解物价浮动情况及未来趋势,加强成本控制,尽量降低货币贬值带来的风险影响。(2)价格上浮引起的成本增加。经济形势波谲云诡,项目投标阶段的相关物价和项目施工时的相关物价之间可能存在较大差异,若出现通货膨胀,项目施工地区劳动力价格上浮,或者施工材料涨价,而合同中缺少关于此种情况的明确条款,或者虽有调价条款,但是条款不明,可依据性差,对企业而言项目风险便会相应增加。劳动力和施工材料的价格上浮为总承包项目中多发问题,投标阶段企业已经考虑了该风险因素,做了相应准备。合同价格调整公式缺失会增加企业经济风险,有些企业在投标合同中有相关条款,但所考虑因素不具有全面性,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风险。还有些项目合同中价格指数科学性低,并不适用于当前项目,产生经济风险。(3)外汇风险。在业主支付项目款项时,所使用货币通常为项目所在地通用货币,然而设计施工企业更倾向于接受硬通货,以防止遭遇货币贬值情况。使用外汇作为工程款时,企业将面临以下风险:外汇处于严格管理之下,汇出困难;外汇价格波动,本地硬通货贬值。

3.2施工技术风险

公路工程设计科学性,以及施工中是否应用高质量的先进技术,都是项目中涉及的技术问题。在投标时,设计方案和技术描述等,是招标方对竞标企业的重要评价指标,以工程设计为例,若工程设计水平较低,则企业无法从竞标者中胜出。在企业竞标成功之后,施工技术水平对总承包项目是否可以按要求达成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若施工技术滞后,则可能造成企业延迟交付或交付质量不达标,无法通过验收等。

3.3自然风险

总承包项目中企业可能面对的自然风险以不可抗力为主。公路工程为室外环境施工,而且施工环境往往具有复杂性,自然灾害发生时,工程的抗灾害能力有限,而根据地质水文环境或者气候条件的不同,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遭遇地震、洪水甚至雷电灾害和台风灾害等。自然灾害严重时,项目不仅无法按照预期推进完成,而且可能存在已施工部分被损毁而不得不返工的情况。风险评估中必须考虑自然风险因素,做好项目勘察,并在投标方案和合同中明确说明对自然灾害的应对策略,以及灾害发生后的处理方式。例如,在福建某总承包项目投标文件中,第八章第六条明确编制了“不可预见费”相关内容。该条款说明,当出现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影响时,应按照涉铁工程费和非涉铁工程费的5%进行计算[2]。

3.4政治风险

国际形势瞬息万变,虽然我国和平稳定,但有许多国家仍然处于战火之中,有些总承包项目在承包时政治局势尚且稳定,在施工后却遇到政变或战乱等,此类政治不稳定因素的发生概率应在风险评估中予以考虑,还应了解项目所在国家的国家关系,以及政治清明度和政府信誉,此外,该国经济局势是否稳定、是否存在严重的排外意识、政府对国家的控制力度强弱等,也是应该考虑的政治因素。若所调查的结果皆较为负面,则该项目对企业而言就具有较高风险。除以上因素之外,还应了解项目所在地风俗禁忌、治安情况、信仰情况、舆论倾向、劳动力素质等,以便科学规避政治风险。

3.5合同风险

项目合同是保证招投标双方权益的重要依据,也是项目纠纷时关键性凭据,但合同风险也客观存在。合同风险主要来自于报价风险和违约风险。企业为赢得竞标,有时会故意压低报价,而该报价在实际施工时可实现性较低,投标结束后,招标方通常不会因此而追加工程款,所以该部分费用需要企业本身承担。企业只有两个解决方式,其一是压低施工成本,此方法极易造成施工质量下降,影响顺利验收,以及损害企业信誉;其二是己方承担溢出成本,此方法会减少企业盈利,甚至造成企业亏损。投标企业有时可能存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违约行为,损害业主利益,企业的信誉也因此受损,从长远看不利企业发展[3]。

4结论

综上所述,公路工程总承包对于设计施工企业而言风险与利益并存,无风险不盈利,在严峻的经济竞争与当前优质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在投标之前应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价,多维度考量总承包项目给企业带来的风险,抓住风险评价核心,针对总承包项目选择适用性强的评价手段,重点监测风险源,探索降低风险性的有效途径,科学应对和化解风险。

参考文献

[1]战春红.公路工程经济管理风险与对策分析[J].中华建设,2019(06):120-121.

[2]王黎.公路施工企业投标风险管理研究[J].华东公路,2018(02):89-9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