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灾害的预防措施范文

灾害的预防措施精选(九篇)

灾害的预防措施

第1篇:灾害的预防措施范文

作者简介:邱明江(1963-),男, 汉族,大学本科,工程师,主要从事气象及自然灾害预防管理工作。

摘要:本文介绍了雷电的形成过程、雷电灾害的种粪及对人们生活、工作的危害,闸述雷电自然灾害对社会危害的重要性,介绍人们生活如何预防雷电自然灾害的方法与建筑、设施的防雷措施,提出了对防雷装置的安全措施。

关键词:生活安全 雷电危害 防雷措施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001-03

前言:雷电,是伴有闪电和雷鸣的一种雄伟壮观而又有点令人生畏的自然现象。雷电灾害是“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公布的最严重的十种自然灾害之一。全世界平均每分钟发生雷暴二千次,每年因雷击造成的人员伤亡超过一万人,导致火灾、爆炸、信息系统瘫痪等事故频繁发生,每年因雷击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0亿美元以上。

我国是雷电高发的国家之一,每年遭受雷电都会生成人员的伤亡和经济损失。雷电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但多出现在夏季。在这电闪雷鸣的季节里,人们在感觉“天威难测”的同时,更加关注雷电危害与防护。 我们通常所谓雷击是指一部分带电的云层与另一部分带异种电荷的云层,或者是带电的云层对大地之问迅猛的放电。这种迅猛的放电过程产生强烈的闪电并伴随巨大的声音。虽然放电作用时间短,但放电时产生数万伏至数十万伏冲击电压,放电电流可达几十到几十万安培,电弧温度也可达几千度以上,对地面上的建筑物和人、畜没有很大影响。然而,云层对大地的放电,则对建筑物、电子电气设备和人、畜危害甚大。这也是我们研究的主要对象。对建筑群中高耸的建筑物及尖形物、空旷区内孤立物体以及特别潮湿的建筑物、屋顶内金属结构的建筑物及露天放置的金属设备等有很大威胁,可能引起倒塌,起火等事故。特别是煤矿企业、油气生产地区,皖北地区年雷暴日常达40多天,频繁的雷击会造成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近几年,皖北煤矿因雷击,都造成停电,办公自动化以及生产通讯,监控等系统也因雷电感应而击穿,雷电灾害已经严重影响安全生产。因此我们要做好防雷措施。

1 雷电灾害的大约分类及危害

1.1 直击雷:由高空云层直接对地面的建筑物、避雷针、输电线路、树木、人体放电。产生的放电电流最大可达几百万安培,雷电流高压技应会产生高达数万伏甚至数十万伏的冲击电压(2011年8月17日凌晨1-3时淮北市中部百善区域闪电达380多次)。如此巨大的电压瞬间冲击电气设备。足以击穿绝缘使设备发生短路,可以造成建筑物的直接损坏。引发火灾和人员伤亡。

1.2 雷电感应:在遭到直击雷时,强大的雷电流在通过避雷针引线对地放电时会在导体周围产生高压感应电动势,产生强大的交变电磁场,这种感应电动势会使与其平行或交叉的供电线路、通讯线路及其它线路产生出上万伏的高压电势,破坏供电系统,击穿电脑设备和其他通信设备的电子器件,使设备损坏,甚至引起火灾。

1.3 飘雷:直击雷发生后有时会有红色或兰色火球出现。在空中随风飘移.再次遇到物体和人蓄时放电.对建筑、设备人蓄形成危害。

1.4 滚雷:雷电对大地放电时没有一次放完,产生带电火球接地面滚动直到电能释放完为止。同样会对建筑、人畜构成危害。

1.5 雷电流高热效应会放出几十至上千安的强大电流,并产生大量热能。在雷击点的热量会很高。可导致金属熔化。引发火灾和爆炸。

1.6 雷电流机械效应主要表现为雷击物体发生爆炸、扭曲、崩溃撕裂等现象导致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1.7 雷电波的侵入和防雷装置上的高电压对建筑物的反击作用也会引起配电装置或电气线路断路而燃烧导致火灾。

2 常用防雷设备与措施

针对直击雷、雷电波侵入,雷电感应三种雷电危害,采用不同的防雷设备和措施。其中常用防雷设备有接闪器,是专用于接受直接雷击的金属物体,通过引下线和接地装置将雷电流引入大地,而起到防雷保护作用。根据接闪器金属物体加工形式不同,接闪器又分为避雷针、避雷线、避雷网。另一种防雷设备是避雷器,主要防止雷电波侵入和雷电感应。以保护电器设备。避雷器应与被保护设备并联,并安装在被保护设备电源一侧,遇雷电波侵入和雷电感应时,避雷器导通将过电压泄放大地,从而保护用电设备。

3 市民生活中雷电危害的防范

3.1为了避免或减少雷击事故的发生,保证人畜及建筑物的安全,对建筑物而言,首先把好建筑设计第一关,按建筑物的功能综合考虑防雷避雷设施,特别要考虑清理到室外附加在屋顶上的霓虹灯、广告牌、金属旗杆、微波塔及共用天线等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其次把好施工质量检查监督及竣工验收关,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验收建筑物的避雷设施。对共用天线、居民住宅楼的总电源、电子计算机网络用户以及架空电话线用户等应加装专用避雷器,并在每年雷雨季节到来之前,对这些避雷装置进行一次安全性能检测维修,并取得防雷装置检测合格证。

3.2 对于个人和家庭而言,首先要多了解防雷知识,增强防雷意识,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避免雷电击伤人。人们已步入信息化、自动化时代,但就目前的科学水平,对雷电的危害,仅停留在预测预报阶段,还不能达到消除或利用雷电程度,因此在雷雨季节,防止雷电危害,注意在雷电时工作生活的某些禁忌,对减少雷电所造成的损失将大为有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2.1出行:雷雨时出行在外,避雨时不要靠近孤立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如高楼、电杆、烟囱、屋檐,因为这些地方由于特别高而尖,容易与带电荷的雷云之间形击穿放电效应,遭受雷击。行人在雷雨时也不能站在空旷的高地上,或大树下躲雨。城市居民外出候车适逢雷雨时。应尽量在公交站台候车,因为一般公交站台是钢结构站台或钢筋混凝土结构站台,建造时已考虑等电位连接并设有接地装置,在此候车是安全的。

3.2.2 居家:现在新建的商住楼或住宅小区已很注意防雷接地均压环等施工质量。国家也对此项要求作为强制性质量标准。雷电交加之时,人在室内是安全的。但一些陈旧住宅则有可能防雷接地系统受到损坏安全性差些,应在雷雨季节前测试检修,居住才安全。同时要注意雷雨天尽量关闭窗户,不要把头手伸出窗外或接触户外金属架、晾衣铁丝,以防引雷入室。

3.2.3看电视:雷雨天看电视(即使是有线电视)极有可能损坏电视机。雷电产生的电磁波,会沿电源线进入电视机,空间强大的电磁场形成的感应电压的脉冲作用有可能损坏电视机元器件,其破坏作用依靠避雷器或避雷网是不能抗御的,建议雷雨时不看电视,并拔掉电源插头和有线电视插头。以保证电视机不被损坏。

3.2.4上网:与雷雨天看电视的情况类似。在雷雨天上网极易造成电脑硬件损坏和通讯故障。即使电脑有良好的屏蔽和接地,雷电也可能沿网络信号侵入电脑内部,破坏其芯片和接口。因此建议雷雨天不上网,拔掉电脑电源插头及网线接口插头。让电脑与电源和网络信号线彻底断开。

3.2.5洗澡:现在不少居民都在屋面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雷雨天能否用太阳能热水器洗澡,那要看具体情况,如果该建筑屋顶接闪器防雷接地装置质量达标,接地电阻小于规定值(一般1欧),同时太阳能热水器的水箱和真空管支架在接闪器保护范围内,加之太阳能自身的接地系统安装可靠。满足这些条件,雷雨天洗澡是安全的。否则相当危险。检测判断防雷接地系统可靠性是一件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普通居民则无法判断防雷接地系统可靠性,建议雷雨天不使用太阳能热水器为好。

3.2.6开车外出:雷雨天开车外出,在车里要比露天安全,因为车壳是一个封闭金属空间,相当于一个等电位连接系统,所以在车内应是安全的。但雷雨时段开车收听无线电广播,则容易导致接听设备损坏。

4 高大建筑物防雷装置及预防措施

4.1直击雷防护:防雷装置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体三部分组成,其作用是将雷电流引入大地,防止直接雷击建筑物。保证人身及建(构)筑物安全。

接闪器包括避雷针、避雷线、避雷网、避雷带等是直接接受雷击的金属部分。避雷针一般设在高层建筑物的顶端和烟窗上.保护建筑物免受直接雷击;避雷线常用来架设在高压架空输电线路上,以保护架空线路免受直接雷击,也可用来保护较长的单层建(构)筑物。避雷网和避雷带普遍用来保护高大建筑物免受直接雷击和感应雷。

引下线是避雷保护装置的中段部分。上连接闪器下接接地装置。并经最短线路接地。每座建筑物的引下线一般不少于两根。为了减少引入下线的电感量,引下线应沿最短接地路径敷设。对于建筑艺术要求较高的建筑物,引下线可采用暗敷设,但截面要加大。由于建筑物的造型不同,不能做直线引下时,应注意弯曲开口处两点间的直线距离不得等于或小于弯曲部分线段的实际长度的0.1倍,一般弯曲处不用锐角尽量避免用直角。引下线应装在人员不易碰到的隐蔽地点,以防接触电压的危害。

4.2配电设施及信息系统防护:按智能建筑物要求分等级安装避雷器(SPD)。

5 结束语

以上是本人在实践工作中对指导我市防雷灾害的一些的体会,我们只有在生活、生产实践中不断分析、研究雷电自然灾害的特点,电流产生的原因,正确掌握避雷、防雷减灾的知识,采取积极有效的办法和措施,才能彻底预防雷电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灾害的预防措施范文

关键词:输电线路;地质灾害;预防措施;勘测设计

中图分类号:TM72 文献标识码:B

一、概述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电力的需求和依赖越来越大。输电线路作为电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得到大力兴修和发展,随着输电线路建设越来越多,地质灾害频发,给输电线路建设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熟悉掌握输电线路地质灾害常见类型并分析原因,然后根据原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保证输电线路建设质量和正常运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输电线路地质灾害的常规表现方法

(一)最常见的地质灾害——滑坡与垮塌

输电线路建设中最常出现的地质灾害就是滑坡和垮塌,不仅给线路造成巨大的损失,而且治理是一个费时间和精力的难题。比如某地区在2001~2004年,就发生了22起重大铁塔基础滑坡事故,造成5处铁塔搬迁、7处使用抗滑桩进行处理、2处改线等现象,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此外,根据滑坡体的深度不同,线路电压等级的不同,发生滑坡的大小和频率也就不尽相同,比如500kV线路比220kV及以下电压等级线路发生滑坡的概率要大得多,主要是因为500kV线路的铁塔承重比220kV及以下线路大3~10倍。

另外,垮塌也是输电线路常见的地质灾害,某地区在2004年发生了30多起危及塔基安全的垮塌事件,主要是110kV~500kV线路,且一般垮塌缺陷有100多起。垮塌发生的原因主要有:雨季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和下边坡弃土不当等人为破坏。因此,在进行输电线路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和地质条件,严格按照要求施工建设。

(二)其他类型的地质灾害

此外,山洪、泥石流、地质沉降也是输电线路中比较常见的地质灾害,在一定程度上给输电线路建设和运行造成影响。主要原因可能是输电线路周围地段地质环境比较复杂,也可能是输电线路建设处于常年降水量多且高度集中的地区,也可能是由于建设中破坏了环境等等。此外,输电线路也可能出现地震等比较严重的灾害。

三、输电线路地质灾害问题的成因

(一)客观原因:输电线路通过不良地质构造地带

输电线路地质灾害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自然条件的影响,具体原因可能有:一是输电线路通过地段地质环境比较复杂,地质结构不稳,比如说山体岩层结构破碎,泥石流和大面积的山体滑坡常发生;二是输电线路通过的地区可能年降水量比较多且集中,对山体进行频繁的冲刷,难免会导致山体滑坡等灾害的发生。

(二)主观原因:人为施工不当

输电线路地质灾害频发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人为施工不当,破坏了周围环境,遭到自然的惩罚。具体来说,人为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线路施工引起环境地质的变化。输电线路工程完成后,塔基重量的施压会使原先山坡体的应力发生变化,尤其是有一定坡度的坡体,使下方坡体荷载增大,导致山体变形,同时在工程完成后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比如开荒种地、植被破坏等造成水土流失。二是施工中对塔基周围的弃土处理不当。在输电线路中进行塔基施工时,对挖掘的土层进行随意的堆放,特别是堆放在塔基的下方坡置,在降雨比较大且集中的季节,会对下方坡体进行频繁的冲刷,从而造成滑坡和垮塌等地质灾害,给输电线路造成威胁。

四、进行输电线路地质灾害预防的有效措施

(一)工程勘测设计准备阶段,做好地质勘测工作

进行输电线路建设之前,要做好工程勘测设计工作,进而在施工时尽量避免地质比较复杂的地段。首先,要全面掌握输电线路工程环境的地质相关情况,可以是通过网上查阅资料,最好是向当地地质局收集当地环境资料,主要包括当地总体地质结构资料、气象资料、水文资料、环境资料等等。其次,进行现场勘测。在工程施工前,必须对施工现场进行勘测,对照资料进一步了解线路沿线的地质地貌、环境等,并进行相应监测设施的设置,比如现场观测站、GPS测量仪器等。同时可以对当地的居民进行访问调查,进一步完善资料。总之,观测前期勘测是十分重要的,是预防地质灾害的关键所在,因此要重视观测勘测工作,邀请工作经验丰富的专家和技术员进行工程的勘测工作,保证工程勘测的精确度。

(二)工程图纸设计阶段,充分掌握详细正确的地质资料

在进行前期工程勘测之后,要做好工程图纸设计工作。一方面,在进行设计时尽量避免地质比较复杂的地段。输电线路工程建设是一项技术活,是多学科、多工种、多工序的集合体,所以在进行图纸设计时,要充分听取相关专家的意见,加强各部门沟通与协作,同时依据前期勘测资料,在图纸设计中尽量避免地质不稳的地段,从源头上杜绝地质灾害发生。另一方面,如果工程不可避免的会通过一些地质不良的地段,就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范。比如说与当地地质局进行及时沟通,学习他们的地质灾害预防手段,比如说做好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治理,对山坡进行植被种植和加固等,最重要的是在施工中严格按照图纸设计执行。

(三)工程施工阶段,严格把握质量关及提高监管力度

在进行输电线路工程施工时,要严格按照工程设计图进行,且要对施工中的每一个环节和工序进行严格的监管,在一个环节或工序完成经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个环节或下一道工序。一方面,由于输电线路建设具有施工面大、施工范围广、施工难度大、工序多等特点,在施工现场难免会出现一些意料外的地质情况,比如在开挖土层时,发现地下水丰富或者地基岩体比较破碎等,这时现场监理工程师就要及时向上级反映情况,经讨论商议后进行图纸设计的更改或者采取相应措施解决问题,避免工程出现一些安全隐患。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现场监理工程师的作用。现场监理工程师要积极引导施工单位进行科学合理的施工,坚持不破坏周围环境的原则,比如对塔基开挖的土层要放置在恰当位置,杜绝一切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人为因素。

(四)工程竣工阶段,注重对遗留问题的解决

工程竣工阶段作为输电线路工程施工建设的最后一个环节,在预防地质灾害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要做好工程竣工工作,完美的解决施工中的遗留问题。在进行工程竣工时,严格按照合同要求进行操作,对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隐患进行全面仔细的排查,比如塔基周围平整问题等,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避免因竣工遗留问题造成地质灾害。

(五)加强对输电线路的运行维护管理

在输电线路工程建设完成后,要加强输电线路运用维护管理,保证输电线路的正常运行。首先,利用计算机网络建立专门的地质灾害档案,把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地质资料等分别进行建档,根据资料对地质灾害常见类型和频发地段进行分段,对比较常见的地质灾害和频发地区进行重点监视和预防。其次,加强对输电线路的巡视检查,及时发现线路周围地质情况的变化,为线路运行维护提供依据。①对输电线路进行定期巡查。在输电线路投入使用后,要每个月对线路进行巡视,不仅要对线路设备运行情况进行检查,更要加强对线路附近环境的检查,特别是地质变化,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同时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定期巡视,比如在雨季来临前或结束后的巡视工作,主要是检查防洪设施是否完善,排水沟是否顺畅等。②进行重点巡视。对地质不良的地段要加强巡视力度,及时发现地质变化并上报,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地质灾害防范。③输电线路的巡视检查坚持“专业巡视与群众护线结合、专业巡视为主,群众护线为辅”的原则。由于输电线路工程面和工程范围比较广,加上线路周围自然环境的影响,如果只靠专业人员的巡视检查,可能难以及时的完成巡视任务和发现问题,所以要积极调动周围居民进行护线工作,对线路进行不定期巡视,而且当地群众对本地的环境比较了解,能有针对性的进行线路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上报。所以要加强对当地群众的宣传工作和提高群众的线路检查能力,建立专门的群众护线站。但要注意主次顺序,要坚持以专业人员巡视检查为主,群众护线为辅,保证线路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自然地质条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在输电线路建设中常出现地质灾害,给输电线路施工建设及正常运行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要对输电线路中常出现的地质灾害进行掌握和分析,追溯原因,对症下药,从做好工程勘测工作、科学合理的图纸设计、施工质量把控、加强运行维护管理等几个方面预防输电线路地质灾害,保证输电线路建设的质量和正常运行,促进电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来.输电线路地质灾害的表现形式及防范[J].商情,2012(31).

第3篇:灾害的预防措施范文

连阴天温度低、光照弱,对冬季蔬菜威胁极大,是喜温性蔬菜越冬茬生产的“第一大敌”,在这样的天气下,植株生长停滞,叶片黄化,地上部、地下部都受严重影响。在不影响日光温室内蔬菜温度要求的情况下,揭盖草苫要尽量正常进行,使蔬菜利用阴天的散射光维持生命,不要连续几天不揭苫。如连阴天又遇寒流袭击,温室内温度下降,这时在后墙上张挂反光幕来增加温室北部的光照,起到增光和提温的作用。在秧苗高度较低时还可以加设小拱棚保温。

在温度方面,应使室内夜间温度较晴天低2—3℃。因为阴天白天光照弱,光合产物少,如果夜温过高,则作物呼吸消耗增加,导致营养不足,产生各种生理障碍。连阴暴晴之后,切不可同时、全部揭开草苫,而应该陆续、间隔揭起草苫。中午阳光强时,可将草苫放下来,等阳光稍弱时再揭开。当温度提高后,利用中午高温时可短时间放风,风量不宜过大,以利于排放出有害气体。

二、发生寒流天气的预防措施

强降温、寒流天气在东北地区经常发生,持续的低温、寒流会使温室内温度降低,没加强保温措施或保温性能不好的温室,易造成作物发生冷害、冻害,使作物叶片黄化,落花落果,严重的甚至结冰、枯死。同时室内温度骤降、放风不足,湿度加大,极易造成作物病害的发生和蔓延。为避免冷害和冻害的发生,要及早做好防寒工作。

1 及时采取增保温的措施

温室门口加挂厚的棉门帘,进口处用旧塑料设围帘,阻挡冷空气直接进入室内;在寒流到来之时,增加草苫数量;在草苫上(或下)加盖一层旧棚膜,或者使用专用棉被做覆盖物。将防寒沟填充足够的柴草,以防前部地热大量外传。刚定植处于幼苗期的加盖小拱棚等措施提高保温性能。

2 采取临时补温措施

当温室内温度达不到作物生理活动耐受温度范围时,要尽可能利用热风炉、火炉、电钨灯、浴霸灯等设备加温。辅助加温只要保证作物不受冻害即可,切不可把室内气温提得太高,以免影响正常发育。果类菜一般保证夜温不低于6℃。

三、大风暴雪发生的预防措施

秋末冬初,常出现雨天或雨夹雪天气,如果室内最低气温在蔬菜生长所需最低温度以上,可以不放草苫,同时还要用旧棚膜将草苫盖好。如果室内温度低于蔬菜生理需要最低温度,就要覆盖草苫,并在草苫上加盖一层旧塑料以防雨雪将其淋湿。

在大风、暴雪到来之前,要检查塑料薄膜的固定情况,压膜线或压杆是否固定牢靠,并把草苫盖好压严。降雪的白天也要揭开草苫,让蔬菜接受散射光。同时让雪直接落在棚膜上,便于及时清扫,避免雪在草苫上增重,引起棚体坍塌;雪停后要及时清扫草苫,棚膜上的积雪。在室温维持在作物生理活动耐受温度的基础上,要注意放风排湿,降低土地温湿度,使用烟剂和粉尘剂,防病、增温、降湿,当雨雪停止又出现连雾天气时,大棚草苫应晚揭早盖,揭盖时间应根据棚内的温度变化而定,当棚内温度降至蔬菜生长发育的下限时,每天只能在中午揭开2小时,阴雾严重时,中午草苫可隔一揭一。

四、大风降温天气预防措施

第4篇:灾害的预防措施范文

论文关键词:山洪灾害;规划;原则;对策

一、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原则

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反映山丘区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存条件和环境保护不断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研究和制定全国山洪灾害防治总体规划和对策措施.提高山洪灾害防治水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最大限度地减少山洪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我国山丘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安全保障。《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遵循了以下原则:

①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的原则。人类活动的负面效应已成为山洪灾害的重要致灾因素之一,不仅使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也给人类自身安全带来严重影响。通过加强管理,规范人类活动,制止对河流行洪场所的侵占,采取“退耕还林、还草”、改变耕作方式等措施,改善生态与环境,保护水土资源。

②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和“以非工程措施为主,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规划要求着重开展责任制组织体系、监测预警、预案等山洪灾害防御非工程措施建设,及时预警,提前组织危险地区群众转移;通过宣传、培训,提高群众防灾避灾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重点保护对象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必要的工程保护措施。

③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根据各山洪灾害区的特点,统筹考虑国民经济发展、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各方面的要求。做出全面的规划,并与改善生态与环境相结合,做到标本兼治。

④坚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山洪灾害防治工作,要实行统一规划,分级分部门实施,确保重点,兼顾一般。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按轻重缓急要求,逐步完善防灾减灾体系。逐步实现近期和远期规划防治目标。

⑤坚持因地制宜、经济实用的原则。我国山洪灾害防治点多面广,自然地理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防治措施应因地制宜。既要重视应用先进技术和手段。也要充分考虑我国山丘区的现实状况,尽量采用经济、实用的设施、设备和方式方法,广泛、深入开展群测群防工作。

二、山洪灾害防治主要对策措施

山洪灾害来势猛、成灾快、历时短、范围小而散,但易造成人员伤亡。对山洪灾害威胁区内的人员和财产主要采取工程措施进行保护既不合理也不经济。山洪灾害防治要立足于采取以非工程措施为主的综合防御措施,以减少人员伤亡为首要目标。

在研究山洪灾害分布、成因及特点的基础上。划分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地制定规划措施。规划的主要对策措施有以下方面:

1.非工程措施

非工程措施对策主要包括加强防灾知识宣传、开展山洪灾害普查、建设监测预警系统、落实责任制并编制预案、实施搬迁避让、加强政策法规建设和防灾管理等。

(1)加强防灾知识的宣传培训

山洪灾害的广泛性和严重性决定了防御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全社会都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和承担防灾工作。规划要求在全社会加强山洪灾害风险宣传培训,增强群众防灾、避灾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使山洪灾害防治成为山丘区各级政府、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

(2)开展山洪灾害普查

规划要求大力开展山洪灾害普查工作。研究山洪灾害发生的特点和规律。确定了灾害发生临界雨量的制定方法,为山洪灾害预警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信息来源。根据临界雨量,通过分析,规划将降雨诱发的山洪灾害易发程度分为三级:高易发、中易发、低易发。中国降雨诱发山洪灾害的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部、四川盆地西部和东北部、秦巴山地、湖南南部和西部、湖北西部、淮河上游山区、南岭山地、太行山、燕山、辽东半岛、长白山、大小兴安岭、以及新疆的昆仑山、天山等地。但是,由于规划工作的局限性,大量的隐患点还没有被发现,同时由于气候、人类活动等因素.还可能造成一些新的隐患或灾害点出现。因此,需要不断加大普查力度,扩大普查范围,为防御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3)建设监测预警系统

监测预警系统监测实时的降雨和洪水过程、监视山洪灾害发生征兆.预测山洪灾害的发生,并及时预警信息,这是减少或避免山洪灾害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最有效措施。监测系统包括气象、水文、滑坡、泥石流等专业监测与群测群防相结合的监测系统。规划新建自动气象站3886个,多普勒雷达站44个;新建自动雨量站8735个,水文站466个.人工简易观测站l2.5万个;布设泥石流专业监测站(点)1926个,滑坡专业监测站(点)2676个,泥石流、滑坡群测群防村组11880个。规划建设连接30955个监测站(点)的通信网络、1836个县级信息共享平台及警报传输通信设备、21193套乡镇警报传输通信设备.建设县级以上专业部门问网络互联,配置l2.5万套无线广播警报器以及锣、鼓、号等人工预警设备。开发气象、水文预报模型等。

(4)落实责任制并编制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建立山洪灾害防御责任制体系,编制切实可行的预案,建立由各级政府部门负责的群测群防组织体系,在有山洪发生征兆和初发时就能做到快速、准确地通知可能受灾群众,并按照预案确定的路线和方法及时转移。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规划明确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的内容主要包括:根据山洪及其诱发的泥石流、滑坡特点.进行山洪灾害普查,划分危险区、警戒区和安全区,明确山洪灾害威胁范围与影响程度:建立山洪灾害防御领导、指挥及组织机构;确定避灾预警程序和临时转移人口的路线和地点;建立抢险救灾工作机制,制定救灾方案及救灾补偿措施等。

(5)实施搬迁避让

对处于山洪灾害危险区、生存条件恶劣、地势低洼而治理困难地方的居民规划拟采取永久搬迁的措施。要创造条件,政策引导,鼓励居住分散的居民结合移民建镇永久迁移。对移民新址、公共设施等建设用地须进行山洪灾害危害性评估.保障移民迁入安全地区,避免二次搬迁或造成新的山洪灾害。对难以治理的滑坡、难于防护的村镇,要求调整山洪易发区土地利用结构、村镇布局。在城镇及村镇建设、居民建房时应尽量避开灾害易发点。

(6)加强政策法规建设

制定和完善与山洪灾害防治相配套的政策法规,是规范山丘区人类活动。保证山洪灾害防治措施顺利实施.建立和完善防灾减灾体系,提高防御山洪灾害的能力。促进山丘区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规划要求制定风险区控制政策法规,有效控制风险区人口增长、村镇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经济发展。制定风险区管理政策法规,规范风险区日常防灾管理、山洪灾害地区城乡规划建设的管理,维护风险区防灾减灾设施功能,规范人类活动,有效减轻山洪灾害。

(7)加强防灾管理

山丘区资源无序开发、居民点选址不当、城镇不合理建设等人类活动往往加剧或导致山洪灾害的发生。规划要求加强防灾管理.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对社会生活、生产行为进行管理.以适应或规避山洪灾害风险。加强山洪易发区的土地开发利用规划与管理。加强对开发建设活动的管理,对山洪易发区范围内的城镇、交通、厂矿及居民点等建设项目需进行防灾评估;加强河道、防灾设施的管理.以维护河道泄流能力,确保防灾工程设施正常运行。

2.工程措施

对受山洪及其诱发的泥石流、滑坡严重威胁的城镇、大型工矿企业或重要基础设施,通过经济技术比较,规划适当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保障重要防护对象的安全。工程措施对策主要包括山洪沟、泥石流沟及滑坡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水土保持等。

1)山洪沟治理

对严重威胁村镇、县城、大型工矿企业、重要基础设施、大面积农田的山洪沟采取工程措施治理。山洪沟治理措施主要有护岸及堤防工程、沟道疏浚工程、排洪渠等。规划采取工程措施治理的山洪沟约18000条.需加固、新建护岸及堤防工程长度94710km.加固改造和新建排洪渠工程89650km,疏浚沟道8920km。

(2)泥石流沟治理

对保护对象重要、危害严重的泥石流沟采取工程治理措施。泥石流沟治理措施主要包括排导工程、拦挡工程、沟道治理工程和蓄水工程等。规划治理的泥石流沟共2462条.需修建拦挡工程13457座、排导工程8546km、停淤工程1480座。

(3)滑坡治理

根据滑坡危险性分类.对威胁到集镇、大型工矿企业、重要基础设施安全.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的不稳定滑坡。考虑治理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进行治理滑坡治理的措施主要要有:排水、削坡、减重反压、抗滑挡墙、抗滑桩、锚固、抗滑键等。规划治理的滑坡1391个.需修建截排水沟398400m.挡土墙904.5万m.抗滑桩679.1万m,锚索34.7万m,削坡减载8350万m3.

(4)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对一旦溃坝将造成山洪灾害防治区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病险水库.在现有工程基础上,通过采取综合加固措施.消除病险.确保工程安全和正常使用。恢复和完善水库应有的防洪减灾功能.消除防洪隐患。本次规划除险加固的病险水库均为小型水库.共16521座,其中小(1)型水库2999座,小(2)型水库13522座。

第5篇:灾害的预防措施范文

【关键词】山洪灾害;规划;建议

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位于贺兰山东麓脚下,由于大武口区是石嘴山市政府首府,人口达到29.6万人,且又是工业城市,众多重要厂矿企业在贺兰山东麓脚下生产,是石嘴山市重点防御的地方。近几年,城乡一体化的建设速度加快,防洪沟道被侵占,山洪沟道成了建设用地,山洪无出路,到处乱窜,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损失。特别是2012年,7-8月份的几次洪水,给企业和人民群众造成生命和财产的损失,给洪水寻找出路,成为大武口区防汛首要任务。

一、基本情况

大武口区贺兰山东麓主要山洪沟道有汝箕沟、干沟、大风沟、小风沟、归德沟、韭菜沟、桃柴沟、大小枣沟、大武口沟等,还有许多小沟道没有名称。由于山洪沟道多,山洪具有明显的多发性、无序的突发性和强烈的破坏性,易给企业和群众造成生命财产损失。

二、灾害损失

山洪灾害常常是在短时间成灾,破坏性强。常常造成房屋倒塌、耕地被毁、交通中断、人死畜亡等灾情。通过历史调查,1975-2002年,山洪灾害造成36人死亡,经济损失达到3亿元。

三、山洪灾害的基本特点

山洪灾害由于降雨的随机性大,降雨区域明显,降雨流速大,所以灾害难以预防。因贺兰山一带山高坡陡,大小沟道山洪沟道甚多,高强度短时间的暴雨出现后,降雨迅速转化为径流,产生的洪水来势迅猛、流速快,几小时后就给企业和群众造成生命安全和财产的损失。

四、山洪灾害防治存在的问题

大武口区近几年通过小流域项目和地方政府投资,整治了大小峰沟、大武口沟、汝箕沟,挖成星海湖滞洪区,编制了防灾预案,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投入不足、管理薄弱等原因,目前山洪灾害总体防御能力较低,近几年,虽然山洪防治从非工程措施和工程措施上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局限于规划和投资的问题,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困难。

1、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存在问题

(1)预警监测还没有达到先进水平。虽然我区的自动雨量监测站达到28个,视频监测站达到4个,人工水位站4个,但是大武口区处于贺兰山东麓脚下,山地面积达到465Km2,监测网点布设稀,覆盖率不高,局部地方监测不到,预警短信机时常出现短信发不出去现象,预警系统技术水平有待于提高。

(2)防灾意识淡薄。山洪灾害的宣传教育工作不到位,群众对山洪灾害的危害性、突发性认识不足,目前,许多山洪灾害易发地区乡、村组没有编制自己的预案,导致山洪来临时,某些干部和群众无所适从,自防自救能力较低。

(3)山洪灾害的普查工作还不够仔细。虽然大武口区在2011进行了山洪危险区的划定,但2012年受灾的地方大多是小沟道造成,还是不被重视的小沟道和流域发生的,大量的山洪灾害危险点或隐患点还没有被发现,而一些由于建设项目新形成的危害点或隐患点还没有被及时、全面发现并掌握,有针对性、全面地提出防治对策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2、山洪灾害工程措存在问题

(1)山洪灾害建设工程标准低。贺兰山东麓的一些山洪沟主要防御措施是进行沟道疏通,防御标准很低,投资仅限于的维修和加固,一些防洪设施都是灾后应急而建,或是抗灾而建,整体性差规模小,质量差,难以发挥防护作用。一旦山洪暴发,沿河道的村庄、道路、农田、企业极易受损。截止目前为止,大武口区20%的防洪工程标准为10~20年一遇,80%的防洪工程标准不足5年一遇。

(2)山洪灾害防治缺乏统一规划。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建筑拔地而起,规划部门在审批上不考虑防洪安全,个别单位在山洪沟道上搞建设,堵塞洪水的出路。对山洪灾害的认识不够,对安全方面的因素考虑不周全。

五、规划的总体规划建议

贺兰山东麓山洪灾害规划主要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目标,非工程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是规划的主要内容。

1、非工程措施的规划建议

1)普及山洪灾害知识。山洪灾害危害性大家普遍已经认识,但是重视不够,因此通过报纸、广播、电台、电视等多种媒体进行宣传,增强群众防灾、避灾意识。了解本地山洪灾害的特点和基本对策,使群众了解山洪灾害威胁,

(2)实现预警系统信息共享。目前监测系统包括气象监测系统、水文监测系统。而气象和水文监测系统不能共享,甚至造成资源和资金的浪费。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气象和水文预警资源共享。为防汛指挥调度指令的下达、山洪警报传输和信息反馈提供通信保障。

(3)建立防灾预案和救灾措施体系。根据历年山洪爆发造成损失,进行山洪灾害普查,划分危险区和安全区,明确山洪灾害威胁范围与影响程度;建立县、镇、村级防汛预案,预案须切合实际,具可操作性,建立由各级政府部门负责的群测群防组织体系,确定避灾预警程序和临时转移人口的路线和地点,保证在山洪初发时就能做到快速、准确地通知可能受灾区群众及时转移,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

(4)做好防灾减灾规划。贺兰山东麓,资源丰富,使得一些企业不顾安全乱采乱挖,不但破坏了植被,造成水土流失,而且堵塞了山洪沟道,导致泄洪不畅。建议对山洪灾害威胁区范围内的建设项目进行防灾评估。对主要企业要做好企业防灾减灾工作,根据山洪及其诱发的泥石流特点,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因地制宜采取必要的工程治理措施进行保护。

2、工程措施规划建议

(1)提高建设标准。规划贺兰山东麓山洪沟道时,防御建设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的标准。

(2)将洪水引导至星海湖滞洪区。目前,由于建设的原因,许多沟道洪水没有出路,而洪水出路的关键在于合理的规划,针对目前已经形成的现状及防灾形势,综合考虑城镇和重要设施的防洪要求,根据山洪沟的特点,因地制宜地采取护岸及堤防工程、沟道疏浚工程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将洪水最终引导星海湖滞洪区,才能确保贺兰山沿山一带的企业和村庄安全。

(3)对贺兰山东麓的开采实行有序开发。严格企业管理,对贺兰山内企业,不准在山洪沟内开采资源,不准堵塞山洪沟通道。

六、结束语

山洪沟灾害的治理,一方面要从长远进行规划,一方面在建设过程中要征求防汛部门的意见,采取非工程措施和工程措施进行治理,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对山洪灾害的认识,普及防御山洪灾害的基本知识;建立完善的监测通信预警系统,提高预测、预报山洪灾害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防灾预案和群策群防体系;对于山洪灾害频繁、防治难度大的区域主要采取搬迁避让措施;规范人类活动,有效避免或减轻山洪灾害。

参考文献:

[1]《宁夏山洪防止与对策》朱云.

[2]《大武口区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实施方案》王鹏等.

[3]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的简要报告.

第6篇:灾害的预防措施范文

[关键词]容县;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监测预警系统;预案编制;群防群测组织体系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工程基本概况

容县地处广西东南部,东西最大横距51公里,南北最大纵距73.5公里。全县面积2257平方公里,其中陆地占97.51%,水域占2.49 %。

2.山洪灾害防御现状及存在问题

2.1防灾非工程措施现状及存在问题

防灾非工程措施主要包括防灾知识宣传、监测通信及预警系统、防灾预案及救灾措施、搬迁避让、防灾管理等。

目前,容县已成立了容县防汛抗旱指挥部以及各乡镇防汛抗旱指挥部,通过电视、报刊、宣传册等对防灾知识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容县境内目前已由水文部门建设自动雨量监测站41个,水文站9个,由气象部门建设自动气象站15个,由水利部门建设水库监测终端11个。除此之外,尚无其他监测设施。尚未健全完整的防御山洪灾害体系,监测通信及预警系统、防灾预案及救灾措施、搬迁避让、防灾管理等存在着比较薄弱的环节。

2.2防灾工程措施现状及存在问题

防灾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山洪沟、泥石流沟及滑坡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等。

容县全县共有水库63座,其中中型水库1座,小(一)型水库17座,小(二)型水库44座,小山塘2128处。目前只有五座水库完成了除险加固工作,还有多数病险水库尚未进行除险加固工作,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3.建设目标与任务

容县山洪灾害防治的建设目标是通过在山洪灾害严重的区域开展以建设监测预警系统、完善防御预案、强化群测群防体系、宣传防御知识、提高全民防灾避灾意识等非工程措施为主的建设,有效防御山洪灾害,改变本县山洪灾害日趋严重的局面,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容县山洪灾害防治的建设任务就是建立容县山洪灾害信息汇集和防御预警平台,新建自动监测雨量站45个,新建水库监测终端26个;完善全县的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15个乡(镇)和130个村的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建立完善的群测群防组织体系;采用多种方式和办法进行山洪灾害防御知识的宣传、对具体的工作人员和相关的信号联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4.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4.1水雨情监测系统

水雨情监测站主要包括雨量站、水位站。本次在原有水文观测站的基础上,拟新建自动监测雨量站45个,水库监测终端26个。自动雨量站选择架杆式雨量站。水位监测仪器选择浮子式水位计。

4.2监测预警平台建设

容县预警平台系统采用B/S和C/S相结合的模式,总体采用B/S模式,用户使用浏览器能够完成系统所有操作,部分功能可采用C/S模式。平台包括监测预警平台和气象预警及信息平台。

监测预警平台系统主要分为硬件和软件两部分。其中,硬件设备有:服务器2套,移动维护计算机4套,应用计算机5套,打印机2套,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VPN网关、不间断电源(UPS)、信息接收设备、数据接收处理计算机、机柜及配件、防汛信息接收PDA终端、液晶投影仪、水利数码通各1套。软件系统包括:平台应用软件、系统工具软件、操作系统软件、数据库软件、GIS软件、杀毒软件、数据接收处理软件各1套。

4.3预警系统

预警系统平台建设模式按县级、地市级、自治区级三级平台建设,以县级为主,地市级及自治区级为辅。县级平台主要完成数据汇集、信息服务、信息上传、决策及预警等。

预警流程主要为:县防汛办通过监测预警平台向容县城区、乡(镇)、村、组及有关部门和单位责任人预警信息;各乡(镇)、村、组和有关单位,根据防御预案组织实施。

5预案编制

山洪灾害防御预案是防御山洪灾害实施指挥决策、调度和抢险救灾的依据,是基层组织和人民群众防灾、救灾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是对山洪灾害预警的响应。根据容县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的要求,计划成立预案编制组,专门负责全县的预案的编制工作。编制时间6个月,主要完成1个县级预案、15个乡(镇)级预案、130个村级预案。

6群防群测组织体系建设

群测群防组织体系为建立县、乡(镇)、村、屯、户五级山洪灾害防御责任制体系,群测群防组织指挥机构主要在县、乡(镇)、村三级建立。

a)县级组织指挥机构

容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即是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指挥部办公室为县防汛办公室、办公室下设5个工作组(监测组、信息组、转移组、调度组、保障组)及应急抢险队。

b)乡(镇)组织指挥机构

在15个乡(镇)设立山洪灾害防御指挥机构,由各乡(镇)主要领导任指挥长和副指挥长。

指挥机构下设监测、信息、转移、调度、保障等5个工作组和应急抢险队。

c)村组织指挥机构

各行政村设立以村主任为负责人的山洪灾害防御指挥机构,各村应成立以基干民兵为主体的应急抢险队,确定监测预警员,并造花名册报送乡(镇)、县指挥机构备查。

7宣传、培训与演练

a)宣传

利用会议、广播、电视、报纸、宣传栏、宣传册、挂图、光碟及发放明白卡等方式宣传山洪灾害防御知识,做到进村、入户、到人,不断提高人们主动防范、依法防灾的自觉性,增强人们的自救意识和自救能力。

b)培训

(1)对县、乡(镇)山洪灾害防御指挥机构人员、责任人、监测人员、预警人员、片区负责人进行山洪灾害专业知识培训,明确各自职责,确保指挥系统正常、有效运转。

(2)对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技术及运行维护进行培训,保障系统有效运行。

b)演练

山洪灾害防治区组织开展1~2次山洪灾害避灾演练,使群众清楚转移路线、安置地点,即使在电力、通讯等中断的情况下不乱阵脚,安全转移。演练内容包括应急响应、抢险、救灾、转移、后勤保障、人员转移、安置等。

8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

第7篇:灾害的预防措施范文

 

目    录

 

1  总  则 ………………………………………………………(5)

1.1  编制目的 …………………………………………………(5)

1.2  编制依据 …………………………………………………(5)

1.3  适用范围 …………………………………………………(5)

1.4  工作原则 …………………………………………………(6)

1.5  预案体系 …………………………………………………(6)

2  组织体系 ……………………………………………………(7)

2.1  应急指挥机构 ……………………………………………(7)

2.2  办事机构 …………………………………………………(8)

2.3  专家组…………………………………………… ………(9)

3  预警预报……………………………………………………(10)

3.1  预警信息…………………………………………………(10)

3.2  预警准备…………………………………………………(11)

4  应急处置……………………………………………………(11)

4.1  信息报告…………………………………………………(11)

4.2  响应启动…………………………………………………(11)

4.3  分级响应…………………………………………………(12)

4.4  分部门响应………………………………………………(16)

4.5  分灾种响应………………………………………………(18)

4.6  现场处置…………………………………………………(18)

4.7  社会动员…………………………………………………(18)

4.8  信息与新闻报道……………………………………(19)

4.9  应急变更与终止…………………………………………(19)

5  恢复与重建…………………………………………………(19)

5.1  制订规划和组织实施……………………………………(20)

5.2  调查评估…………………………………………………(20)

5.3  征用补偿…………………………………………………(20)

5.4  灾害保险…………………………………………………(20)

6  应急保障……………………………………………………(21)

6.1  队伍保障…………………………………………………(21)

6.2  治安和交通保……………………………………………(21)

6.3  物资保障…………………………………………………(21)

6.4  资金保障…………………………………………………(22)

6.5  宣教、培训与演练………………………………………(22)

7  监督管理……………………………………………………(22)

7.1  奖励与责任………………………………………………(22)

7.2  预案管理…………………………………………………(22)

7.3  预案实施时间……………………………………………(22)

附件1 防范应对气象灾害各主要部门联动和社会响应措施

(附表1-15) ………………………………………………(23)

附件2 区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流程图……………………………(42)

1  总  则

1.1  编制目的

建立健全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着力提高全区气象灾害防范、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减轻或避免气象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促进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1.2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江苏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江苏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常州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常州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常州市天宁区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规范性文件。

1.3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影响本行政区域台风、暴雨(雪)、寒潮、大风、低温、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冰冻(道路结冰)、雾、霾、龙卷风等气象灾害的防范和应对工作。

因气象因素引发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冰雪灾害和重污染天气等其他灾害处置,适用其他有关应急预案规定。

凡涉及跨本区行政区域,或超出本区处置能力,或需要由国家、省、市负责处置的特别重大、重大、较大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工作,依据《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或《江苏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或《常州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处置。

1.4  工作原则

以人为本、减少危害。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和应急处置工作的出发点,全面加强应对气象灾害应急体系建设,最大程度减少灾害损失。

预防为主、科学高效。采取多种措施,扩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面、提高防御标准。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做好各项应急准备,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宣传和培训教育工作,提高社会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依法规范、协调有序。各级各部门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和职责,做好气象灾害防范应对工作。加强基层开发区、镇、街道与部门之间信息沟通,建立协调配合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气象灾害应对工作更加规范有序、运转协调。

分级管理、属地为主。根据灾害造成或可能造成的危害和影响,对气象灾害实施分级管理。气象灾害发生地所在开发区、镇、街道统一组织开展本区域应急处置工作。

1.5  预案体系

全区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由区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开发区、镇、街道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或工作手册,以及区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应急预案组成。

易受气象灾害影响的单位,应当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或应急工作手册。

2  组织体系

全区气象灾害应急组织指挥体系由应急指挥机构、办事机构、专家组组成。

2.1  应急指挥机构

2.1.1  区应急指挥机构

当发生或即将发生气象灾害,并造成或可能造成较大危害时,根据气象预警预报信息,区人民政府成立区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区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指挥全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工作。

总指挥由分管副区长担任,副总指挥由区政府办分管副主任和区应急管理局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区人武部、区委宣传部、区委网信办、区发展和改革局、区教育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财政局、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区城市管理局、区农业农村局(水利局)、区商务局、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区卫生健康局、区应急管理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安天宁分局、天宁交警大队、天宁消防救援大队、自然资源和规划天宁分局、天宁生态环境局、天宁交通执法大队等单位为成员单位,其分管负责同志为成员,成员单位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适时予以调整。主要职责如下:

组织协调指挥气象灾害预报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工作。在灾害性天气可能形成或已经出现气象灾害时,综合研判各类信息,决定气象灾害应急响应的启动和终止,负责指挥、协调、督促开发区、镇、街道、区各成员单位做好防灾、减灾和救灾工作。

当因气象因素引发的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冰雪灾害、重污染天气等灾害,已有其他有关应急预案应对的,按照相关应急预案规定,启动相应的区级应急指挥机制。

——台风、暴雨引发江河洪水、山洪灾害、渍涝灾害、台风暴潮和干旱灾害等,由区防汛防旱指挥部负责指挥应对工作。

——暴雪、冰冻(道路结冰)、低温、寒潮影响正常道路交通,由区扫雪除冰指挥部负责指挥应对工作。

——气象因素引发的突发地质灾害由区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负责指挥应对工作。

——森林火灾的应急处置,由区森林防灭火指挥部负责协调组织。

——重污染天气的应急处置,由区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部负责。

——气象灾害受灾群众生活救助,由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部组织实施。

2.1.2  开发区、镇、街道应急指挥机构

开发区、镇、各街道参照区指挥部的组成和职责,建立相应的应急指挥机构,针对上述各种灾害,及时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组织做好应对工作。区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对开发区、镇、街道的相关工作进行指导。

2.2  办事机构

区指挥部下设区气象灾害防御办公室,设在区应急管理局,区应急管理局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分别担任办公室主任和副主任。主要职责如下:

(1)执行国家、省、市、区关于气象应急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规章。

(2)负责区指挥部的各项日常事务和临时交办的工作。

(3)负责区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编制、修改、论证、报批及实施工作,并指导开发区、镇、街道编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或工作手册。

(4)检查指导开发区、镇、街道、区各成员单位落实各项应急准备措施。

(5)组织协调气象应急宣传与沟通工作,根据区指挥部授权起草关于气象灾害应急方面的新闻和信息,起草区指挥部的各种命令、通告、公告等文稿。

(6)组织区各成员单位联络员、工作人员培训,参加、筹划、组织和评估有关气象灾害事件应急演习。

区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应与区气象灾害防御办公室建立应急联动工作机制,指定本单位的气象灾害应急工作职能科室,明确有关同志担任联络员。联络员既是本单位气象灾害应急工作的协调、联络人员,又是区气象灾害防御办公室的兼职工作人员。

2.3  专家组

区气象灾害防御办公室应成立全区气象灾害应急专家组,并完善相关咨询工作机制,为气象灾害应对工作提供分析评估、决策咨询和处置建议等。可根据工作需要,安排专家组成员直接参加突发气象灾害的具体应急处置工作。

3  预警

3.1  预警传播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是指由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根据国家、省气象行业有关规定负责制作,并按有关规定程序报批后分级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内容主要包括:气象灾害的类别、预警信号级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机关等。

建立和完善多种手段互补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机制。接收到市气象台的预警信号后,快速传播,提醒各级各部门、相关行业和社会公众做好气象灾害先期防御、灾害发生的应急处置准备。

开发区、镇、街道、区各成员单位应结合实际,整合现有预警信息传播资源,建立畅通、有效的预警信息传播渠道,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

开发区、镇、街道及其区域内的社区(村)、学校、医院、工矿企业、建筑工地等要指定专人负责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传播工作,建立健全“乡镇-村-村民小组-户-人、街道-社区-居民小区-户-人、气象灾害重点防御单位-人”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机制、反馈机制和监督机制。

3.2  预警准备

气象灾害预警分为一级(特别重大)、二级(重大)、三级(较大)、四级(一般)4个级别,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示,一级(红色)为最高级别,具体预警分级标准参照《常州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有关规定。

区气象灾害防御办公室收到市气象灾害防御办公室的气象灾害预警时,应及时向各级各部门转发。有关责任人员立即上岗到位,组织力量深入分析、评估可能造成的影响和危害,尤其是对本地区、本单位风险隐患的影响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落实抢险队伍、物资和避难场所等,做好启动应急响应的各项准备工作。

4  应急处置

4.1  信息报告

气象灾害应急处置相关单位应按职责及时收集和提供气象灾害发生、发展、损失以及防御等情况,迅速、及时报告属地政府或相关应急指挥机构。开发区、镇、街道、区各成员单位要按照有关规定逐级向上报告。

4.2  响应启动

按照气象灾害及其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的程度和范围,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四个等级。

当市气象灾害防御办公室一级或二级气象灾害预警,或者气象灾害已经在我区造成特别重大或重大损失时,区指挥部立即组织各成员单位和专家分析研判,综合评估气象灾害影响及其发展趋势,报请区长签发启动一级或二级应急响应。

当市气象灾害防御办公室三级气象灾害预警,或者气象灾害已经在我区造成较大损失时,区指挥部立即组织各成员单位和专家分析研判,综合评估气象灾害影响及其发展趋势,由总指挥签发启动三级应急响应。

当市气象灾害防御办公室四级气象灾害预警,或者气象灾害已经在我区造成一定损失时,区指挥部授权区气象灾害防御办公室立即组织指挥部成员和专家分析研判,综合评估气象灾害影响及其发展趋势,由副总指挥签发启动四级应急响应。

当同时发生两种以上气象灾害且分别达到不同预警级别标准时,按照最高预警级别灾种启动应急响应。当同时发生两种以上气象灾害且均未达到预警标准,但可能或已经造成损失和影响时,根据不同程度的损失和影响在综合评估基础上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

当接到市启动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指令时,区指挥部在市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常州市气象灾害预案》和本预案的规定,启动相应应急响应。

4.3  分级响应

4.3.1  一级、二级应急响应

区指挥部领导、相关成员单位领导及区气象灾害防御办公室负责同志24小时坚守岗位。区指挥部各成员单位主要领导按照区指挥部统一部署和职能分工,指挥和协调本部门本系统相关防御工作;开发区、镇、街道按本级相关应急预案应急响应程序做好指挥和协调工作;开发区、镇、街道和区各成员单位每天按时向区气象灾害防御办公室报告应急响应工作情况及灾情。同时,区指挥部及成员单位做好以下工作:

(1)区指挥部总指挥主持召开紧急会议,全面部署防范和应对气象灾害工作。区各成员单位分析气象灾害发展趋势,提出各自防御对策;区指挥部形成应对气象灾害应对处置的决策建议,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必要时,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直接主持召开紧急会议,组织指挥协调全区气象灾害应对工作。

(2)督促指导有关区域、有关单位落实防御措施,做好抢险救灾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区指挥部负责人分别带领相关部门,赴灾情严重地区指挥防灾救灾工作。

(3)区指挥部组织协调有关专家参与应急救援,各级抢险队伍进入应急作战状态,各应急物资保障单位全力提供应急保障。

(4)驻区部队根据区政府或区指挥部要求以及有关兵力行动批准权限,担负抢险救灾任务。

(5)组织协调公共场所大型显示屏管理单位等及时播发和随时插播气象信息、有关防御指引以及区指挥部的相关措施,协调通信运营企业协助做好相关信息的工作。

(6)根据法定职责和程序做好灾情统计和新闻工作。

(7)区指挥部向市政府或市应急指挥机构报告气象灾害灾情,必要时请求支援。

(8)研究并处理其他重要事项。

4.3.2  三级应急响应

区指挥部相关成员单位和开发区、镇、街道实行24小时应急值班、领导24小时带班制度。区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分管领导按照区指挥部的统一部署和职责分工,指挥和协调本部门本系统相关防御工作;开发区、镇、街道按本级相关应急预案应急响应程序做好指挥和协调工作;开发区、镇、街道和区指挥部各成员单位每天按时向区气象灾害防御办公室报告应急响应工作情况及灾情。同时,区指挥部及成员单位做好以下工作:

(1)区指挥部总指挥主持召开紧急会议,全面部署防范和应对气象灾害工作。区指挥部成员单位分析气象灾害发展趋势,提出各自防御对策。区指挥部形成应对气象灾害决策建议,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

(2)督促指导有关区域、有关单位落实防御措施,做好抢险救灾工作。区指挥部派出工作组赶赴重灾区协助开展抢险救灾工作,协调筹集、调运防灾救灾资金和物资,维护灾区社会稳定。

(3)组织协调有关专家参与应急救援,各级抢险队伍进入应急作战状态,各应急物资保障单位全力提供应急保障。

(4)驻区部队根据区政府或区指挥部要求以及有关兵力行动批准权限,担负抢险救灾任务。

(5)组织协调公共场所大型显示屏管理单位等及时播发和随时插播气象信息、有关防御指引以及区指挥部的相关措施,协调通信运营企业协助做好相关信息的工作。

(6)做好灾情统计。

(7)区指挥部向市政府或市应急指挥机构报告气象灾害灾情,必要时请求支援。

(8)研究并处理其他重要事项。

4.3.3  四级应急响应

区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和开发区、镇、街道按照区指挥部的统一部署和职责分工,做好相应的应急响应工作,并及时向区气象灾害防御办公室书面报告应急响应工作情况及灾情。同时,区气象灾害防御办公室及成员单位做好以下工作:

(1)区气象灾害防御办公室及时向区指挥部报告灾情和应对工作开展情况,重要情况向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同志报告。

(2)要求有关区域、有关部门做好防御工作。区指挥部视灾情派出若干工作组,到受灾较重地区指导抢险救灾工作。

(3)区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立即做好相关准备并积极开展工作。

(4)区级相关抢险队伍进入应急值班状态,防灾抢险物资储运单位做好随时调动准备;开发区、镇、街道抢险队伍进入应急作战状态。

(5)请示上级协调驻常部队(含预备役)做好担负抢险救灾的准备。

(6)组织协调公共场所大型显示屏管理单位、电信运营企业等及时刊播有关信息,加强气象灾害知识宣传。

(7)做好灾情统计。

(8)研究并处理其他重要事项。

4.4  分部门响应

气象灾害造成煤电油气运、重要工业品出现重大突发问题,由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分别依据相关预案开展应急响应;

造成粮食市场异常波动,由发展和改革部门依据《天宁区粮食应急预案》牵头开展应急响应;

造成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出现突发问题,由商务部门依据相关应急预案开展应急响应;

造成群体性人员伤亡或可能导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卫生健康部门依据《天宁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牵头开展应急响应;

造成严重损失需进行紧急生活救助、造成突发地质灾害、引发森林火灾,由应急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分别依据《天宁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天宁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天宁区处置森林火灾应急预案》等预案牵头开展应急响应;

引发生产安全、道路交通事故、火灾和特种设备事故,由应急管理、公安、交警、消防救援、交通运输、市场监管等部门分别依据《天宁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天宁区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预案》《天宁区火灾事故应急预案》《天宁区特种设备事故应急预案》等相关预案开展应急响应;

造成突发环境事件,引发重污染天气,由生态环境部门依据《天宁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和《天宁区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牵头开展应急响应;

引发水旱灾害,由水利部门依据《天宁区防汛防旱应急预案》牵头开展应急响应;

引发城市内涝,由水利、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依据相关预案开展应急响应;

影响或涉及农业生产,由农业农村部门牵头依据相关预案开展应急响应;

造成道路积雪结冰,由城市管理部门依据《天宁区扫雪除冰应急预案》牵头开展应急响应。

区委宣传部负责随时播报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应急防范处置措施。发展改革、教育、工业和信息化、公安、财政、自然资源和规划、生态环境、住房和城乡建设、城市管理、交通运输、农业农村、水利、商务、文化体育和旅游、卫生健康、应急管理、市场监督管理等有关单位按照相关预案做好气象灾害应急防御和保障工作。总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慈善分会等单位做好相关领域协调、配合工作。消防、民兵预备役、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基层应急队伍及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在区指挥部统一指挥下,做好抢险救援工作。驻区部队按照《天宁区突发事件军地应急联动工作机制》的规定参加抢险救灾工作。

4.5  分灾种响应

启动应急响应后,区各成员单位、开发区、镇、街道应加强值班,密切监视灾情,针对不同气象灾害种类及其影响程度,采取相应的应急响应措施和行动。根据本区可能受影响的灾害性天气类型,可分为台风、大风、暴雨、暴雪、寒潮、低温、霜冻、冰冻(道路结冰)、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龙卷风、雾、霾等气象灾害,具体气象灾害部门联动和社会响应见附件1(附表1-15)。

4.6  现场处置

气象灾害现场应急处置,由灾害发生地所在开发区、镇、街道或相关应急指挥机构统一组织;区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参与应急处置工作,包括组织营救、伤员救治、疏散撤离和妥善安置受到灾害威胁人员,及时上报灾情和人员伤亡情况,协调各级各类救援队伍应急行动,查明并及时组织力量消除次生、衍生灾害,接收分配援助物资等。

4.7  社会动员

区政府或区指挥部可根据气象灾害的性质、危害程度和范围,广泛动员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气象灾害处置,紧急情况下可依法征用和调动车辆、物资、人员等。

气象灾害发生地所在开发区、镇、街道或相关应急指挥机构组织各方面救援力量迅速抢救人员,组织基层开展自救互救。

鼓励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包括国际组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捐赠和援助。审计、监察部门对捐赠资金与物资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和监督。

4.8  信息与新闻报道

气象灾害信息应及时、准确、客观、全面。形式主要包括:权威、提供新闻稿、组织报道、接受记者采访、举行新闻会等。内容主要包括:气象灾害种类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监测和预警,因灾伤亡人员、经济损失、救援情况等。应急处置和灾情信息由相关主管部门或区指挥部审核和。

发生气象灾害时,宣传部门应当加强对新闻媒体报道的协调和指导。开发区、镇、街道或相关应急指挥机构根据气象灾害影响程度,提供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内容;区指挥部会同区委宣传部按照规定,做好相关气象灾害的宣传报道;必要时,由区政府或区指挥部召开新闻会,通报有关情况。

4.9  应急变更与终止

区气象灾害防御办公室根据市气象灾害防御办公室的变更或解除气象灾害预警,结合区域各类气象灾害现场处置等情况,及时变更或终止气象灾害应急响应。

启动应急响应的机构或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变更应急响应级别或终止应急响应。

5  恢复与重建

5.1  制订规划和组织实施

受灾地所在开发区、镇、街道组织制订恢复重建规划,区各成员单位积极配合,使受灾地区早日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发生较大以上灾害超出开发区、镇、街道恢复重建能力的,区政府组织制订恢复重建规划,出台相关扶持优惠政策,给予相应资金支持,帮助受灾地区开展生产自救、重建家园。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5.2  调查评估

区政府或区指挥部组织有关部门对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及气象灾害的起因、性质、影响等进行调查、评估与总结,分析应对处置工作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灾情核定由区应急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工作全面结束后,相关调查评估结果与应急工作情况报送市人民政府。

5.3  征用补偿

区政府建立应对突发事件应急征用补偿制度。气象灾害应急工作结束后,应当及时归还因救灾需要临时征用的设备、设施、场地、运输工具和其他物资。造成损坏或无法归还的,应按有关规定采取适当方式给予补偿或做其他处理。

5.4  灾害保险

鼓励公民、企事业单位积极参加与气象灾害事故相关的政策性保险和商业保险。灾害发生后,保险机构要根据灾情,及时主动办理受灾人员和财产的保险理赔事务。

6  应急保障

6.1  队伍保障

区有关部门应加强自然灾害救援、消防救援、危化品救援、医疗卫生救援、森林消防等专业抢险救灾队伍建设,配备必要的物资装备,经常性开展协同演练,提高共同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

开发区、镇、街道应组织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建立基层抢险救灾队伍,加强日常管理和培训。

发挥共青团和红十字会作用,依托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及社区(村)建立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形成广泛参与应急救援的社会动员机制。

6.2  治安和交通保障

交警、交通执法等部门完善抢险救灾、灾区群众安全转移所需车辆等的调配方案,确保抢险救灾人员、物资运输畅通。

公安、交警等部门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畅通,做好灾区治安管理、救助和服务群众等工作。

6.3  物资保障

发展改革、应急管理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储备重大气象灾害应急救援救灾物资装备。公安、住房和城乡建设、农业农村、水利等各相关行业单位按照本单位制定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储备抢险专用物资,以备抢险急需。

6.4  资金保障

区政府建立健全与气象灾害救助需求相适应的资金保障机制,将气象灾害救助资金和气象灾害救助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对达到《天宁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规定的应急响应等级的灾害,区财政应根据相关规定给予相应支持。

6.5  宣教、培训和演练

开发区、镇、街道、区各成员单位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做好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宣传教育工作,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增强社会各界主动获取预警信息的意识,提高社会公众避险自救互救的能力。

开发区、镇、街道、区各成员单位以及易受灾单位要制定应急演练计划,定期组织气象灾害应急演练。

7  监督管理

7.1  奖励与责任

对在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在气象灾害救助工作中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的,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当事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7.2  预案管理

区气象灾害防御办公室负责本预案的编制、解释和日常管理。预案实施后,预案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修改或者废止,或者其他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及时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评估,按照规定程序修订本预案,报区政府批准后实施。    

7.3  预案实施时间

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附件1

防范应对气象灾害各主要部门联动和

社会响应措施(附表1-15)

附表1  台风灾害部门联动和社会响应

 

应急

响应

等级

四级、三级

二级

一级

台风蓝色、黄色预警

台风橙色预警

台风红色预警

应急管理部门

及时转发台风蓝色、黄色预警及相关防御指引。

及时转发台风橙色预警及相关防御指引。

及时转发台风红色预警及相关防御指引。

做好受灾群众紧急转移安置准备。密切关注高火险天气形势,做好森林火险预报预警,指导开展火灾扑救工作。通知重点单位做好防台风暴雨安全工作。

负责受灾群众紧急转移安置并提供基本生活救助。督促高危行业、企业落实防台风和台风暴雨工作。

负责受灾群众的紧急转移安置并提供基本生活救助。参与、协调台风和台风暴雨引发的灾害事故抢险、救灾工作。

公安、交警

部门

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场所、重点人群、重要物资设备的保护。

组织警力,随时准备投入抢险救灾工作。限制重要道路车流车速,及时处置因台风暴雨引发的交通事故。

负责灾害事件发生地的治安救助工作。必要时封闭相关道路,实行交通管制。

发展改革部门

根据指令负责应急采购相关救灾物资

教育

部门

通知学校做好防台准备、暂停室外教学活动。

督促学校做好防台应急准备、停止室外教学活动,保护已到校学生安全。必要时,通知学校停课。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

督促开发区、镇、街道巡查、加固居民危房,巡查、加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按照管辖职责通知高空等户外作业单位做好防风准备,必要时停止作业,安排人员到安全场所避风。视情况利用人防工程为受灾群众提供安置场所。

城市管理部门

督促有关单位加固户外店招店牌等设施,存在安全隐患的必要时可依法拆除。做好倒伏行道树及公园(绿地)倒伏植物扶正、加固工作,协助指导住宅小区内倒伏植物的处理。督促管辖范围内公园做好有关游乐和服务设施的防风安全管理,必要时停止运营,引导人员安全疏散。

农业农村部门

提醒果农、菜农和水产养殖业主、林场等做好防台风准备。

指导果农、菜农和水产养殖户、林场等采取一定的防台风措施。

农业、水产业、畜牧业、林业等应采取防台风措施,组织种植业主抢收成熟瓜果和防护低洼地带的作物。

水利

部门

通知江河湖库、涵闸站等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做好防御台风暴雨准备工作。负责江、河、湖等水情的监测和预报。

做好各类水利工程的巡查和安全运行,落实险工险段和在建水利工程的抢险队伍、物资和设备,及时开展抢险救灾。负责江、河、湖等水情的监测和预报。

督促各地做好重点险堤、险库的巡查防守,及时开展抢险救灾工作。提供水情、工情、灾情信息。

卫生健康部门

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及时开展医疗救治、卫生防疫和健康教育工作。

文化体育和旅游部门

宣传台风可能对游客的不利影响及对策。

配合政府和部门组织协调旅游企业做好游客和旅游从业人员疏散工作。

协助做好受灾旅游景点的救灾工作。

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

通知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和该区域内的群众。

组织人员重点巡查地质灾害危险点,采取防范措施。

对已发生的地质灾害开展应急调查,协助政府采取应急措施。

宣传、网信

部门

运用多种形式,及时传播的台风预警信息,提示社会公众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台风灾害防护。关注网上舆情,稳妥做好应对工作

驻区

部队

 

进入紧急抢险救灾状态,对灾害现场实施救援。

开发区、镇、街道

通知居住在低洼地带、各类危旧住房、厂房、工棚、临时建筑人员注意防台风,并组织排查安全隐患。

撤离区域危旧住房、厂房、河边窝棚等危险地方的临时居住人员。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危坡、危墙、危房的监测。

对居住在确有安全隐患的各类危旧住房、厂房、工棚、临时建筑的人员,进行撤离并安置。

村、

社区

及时收听有关台风信息,并通知本区住户。

关注台风最新动态,检查本区各项防台措施的落实情况。

组织力量对区内出现的灾情进行救援。

学校

做好防御台风准备、暂停户外活动。

停课后,保护好在校学生和幼儿园儿童的安全。

社会

公众

注意收听、收看媒体的台风信息,及时了解台风动态;不到台风途经地区游玩。

调整出行计划,尽量减少外出,关闭门窗;不在广告牌、架空电线电缆、树木下躲避,以免受伤。

尽量不到户外活动,户外人员应寻找安全地带躲避,并注意防止雷电袭击。危险建筑物内的人员应撤离。

建筑

工地

及时收听有关台风信息,做好防台工作。

停止户外作业。

备注:灾害发生后,各相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灾情调查、收集、上报、分析和评估工作。

 

附表2  大风灾害部门联动和社会响应

 

应急

响应

等级

三级

二级

大风黄色预警

大风橙色预警

应急管理部门

及时转发大风预警信息及相关防御指引次。做好受灾群众紧急转移安置准备工作,为受灾群众提供基本生活救助。督促重点单位加强大风天气的安全生产监管。参与、协调灾害性天气引发的灾害事故抢险、救灾工作。

教育

部门

根据防御指引、提示,通知学校做好停课准备,调整上下学及休息时间,避免在突发大风时段上学放学。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

督促施工单位根据大风等级,严格按照施工安全的法律、法规、规范、标准、规程做好防大风工作。

城市管理部门

督促有关单位加固户外店招店牌等设施,存在安全隐患的必要时可依法拆除。做好倒伏行道树及公园(绿地)倒伏植物扶正、加固工作,协助指导住宅小区内倒伏植物的处理。督促管辖范围内公园做好有关游乐和服务设施的防风安全管理,必要时停止运营,引导人员安全疏散。

农业农村部门

提醒果农、菜农和水产养殖业主等做好防风、防火准备工作。组织种植业主抢收成熟瓜果和防护低洼地带的作物。

指导果农、菜农和水产养殖户、林场等采取一定的防风、防火措施。

卫生健康部门

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及时开展医疗救治、卫生防疫和健康教育工作。

文化体育和旅游部门

提醒相关旅游企业做好防风工作。

配合政府和部门组织协调做好人员疏散工作。

宣传、网信

部门

运用多种形式,及时传播的大风预警信息,提示社会公众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大风灾害防护。关注网上舆情,稳妥做好应对工作。

开发区、镇、街道

组织实施本区域各项防御、救援工作。

村、

社区

及时收听有关大风预警信息并通知住户做好防风工作,提示居民注意安全。

社会

公众

注意收听、收看媒体传播的各类大风预警信息,及时了解天气变化。

尽量不出门,不在广告牌、架空电线电缆、树木下躲避。

备注:灾害发生后,各相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灾情调查、收集、上报、分析和评估工作。

 

附表3 暴雨灾害部门联动和社会响应

 

应急

响应

等级

四级、三级

二级

一级

暴雨蓝色、黄色预警

暴雨橙色预警

暴雨红色预警

应急管理部门

及时转发暴雨蓝色、黄色预警及相关防御指引。

及时转暴雨橙色预警及相关防御指引。

及时转发暴雨红色预警及相关防御指引。

做好受灾群众紧急转移安置的准备工作。落实企业安全生产监管,指导督促高危行业、企业落实防暴雨措施,做好暴雨天气安全生产工作。

负责受灾群众的紧急转移安置并提供基本生活救助。指导督促高危行业、企业落实防暴雨措施,做好暴雨天气安全生产工作。

灾害性天气引发的灾害事故抢险、救灾工作。

水利

部门

通知江河湖库、涵闸站等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做好防御暴雨准备。会同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做好城市内涝排水工作。

认真做好各类水利工程的巡查和安全运行工作,落实险工险段和在建水利工程的抢险队伍、物资和设备,及时开展抢险救灾。会同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做好城市内涝排水工作。

按照防汛防旱指挥部的决策和部署,及时开展抢险救灾工作。

公安、

交警

部门

对水毁、积水路段制定绕行路线,实行交通引导或管制。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场所、重点人群、重要物资设备的保护。

组织警力,随时准备投入抢险救灾工作。限制重要道路车流车速,及时处置因暴雨引起的交通事故。

负责灾害事件发生地的治安救助工作。必要时封闭相关道路,实行道路警戒和交通管制。

发展改革部门

根据指令负责应急采购相关救灾物资

教育

部门

提示学校做好防暴雨准备、暂停室外教学活动。

督促学校做好防暴雨防洪准备、停止室外教学活动,保护已到校学生安全。必要时,通知学校停课。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

组织巡查、加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会同有关部门及时动员或通知施工单位必要时暂停户外作业。督促开发区、镇、街道组织巡查、加固居民危房。与水利部门做好城市内涝的排水工作。

农业农村部门

针对农业生产做好监测预警,落实防御措施,组织抗灾救灾和灾后恢复生产。

卫生健

康部门

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及时开展医疗救治、卫生防疫和健康教育工作。

文化体育和旅游部门

 

督促、协助旅游景点疏散游客。

协助做好受灾旅游景点的救灾工作。

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

通知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和该区域内的群众。

组织人员重点巡查地质灾害危险点并采取防范措施。

对已发生的地质灾害开展应急调查,协助政府采取应急措施。

宣传、网信部门

运用多种形式,及时暴雨预警信息,提示社会公众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暴雨灾害防护工作。关注网上舆情,稳妥做好应对工作。

驻区

部队

 

进入紧急抢险救灾状态,对灾害现场实施救援。

开发区、镇、街道

通知居住在低洼地带和各类危旧住房、厂房、工棚、临时建筑的人员防范可能出现的水浸、房屋漏雨等情况,并组织排除隐患。

撤离区域危旧住房、厂房、河边窝棚等危险地方的临时居住人员。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危坡、危墙、危房的监测。

对居住在确有安全隐患的各类危旧住房、厂房、工棚、临时建筑的人员,进行撤离并安置。

村、社区

及时收听有关暴雨信息,并通知区域住户。

关注暴雨最新动态,检查区域各项防雨措施落实情况。

组织力量对区域内出现的灾情进行救援。

社会

公众

注意收听、收看媒体传播的暴雨信息,及时了解暴雨动态。不到暴雨发生地区游玩。

调整出行计划,尽量减少外出,尽快回家。关闭门窗,以免雨水进入室内。

户外人员寻找安全地带避雨,防止雷电袭击。危险建筑物内的人员应撤离。

建筑

工地

及时收听有关暴雨信息,做好防雨工作。

停止户外作业。

备注:灾害发生后,各相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灾情调查、收集、上报、分析和评估工作。

 

附表4  暴雪灾害部门联动和社会响应

 

应急

响应

等级

四级、三级

二级

一级

暴雪蓝色、黄色预警

暴雪橙色预警

暴雪红色预警

应急

管理

部门

及时转发暴雪蓝色、黄色预警及相关防御指引。

及时转发暴雪橙色预警及相关防御指引。

及时转发暴雪红色预警及相关防御指引。

负责灾害性天气引发的灾害事故抢险、救灾工作。负责受灾群众紧急转移安置并提供基本生活救助。通知重点单位做好防雪灾安全工作。

负责灾害性天气引发的灾害事故抢险、救灾工作。负责受灾群众紧急转移安置并提供基本生活救助。督促高危行业、企业落实防雪灾措施。

开放紧急避难场所,并为进场人员提供必要的防护措施。组织转移、安置、慰问灾民。参与、协调灾害事故的抢险、救灾工作。

公安、

交警

部门

及时路况信息,限制重要道路车流车速,及时处置因暴雪引起的交通事故。配合城市管理等部门及时开展清雪。

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场所、重点人群、重要物资设备的保护。

组织警力,随时准备投入抢险救灾工作。

负责灾害事件发生地的治安救助工作。必要时封闭相关道路,实行道路警戒和交通管制。

发展改

革部门

根据指令负责应急采购相关救灾物资。

教育

部门

提示学校做好防雪灾准备、暂停室外教学活动,必要时通知学校、幼儿园停课。

督促学校做好防雪灾准备、停止室外教学活动,保护已到校学生安全。

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

通知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和该区域内的群众。

组织人员重点巡查地质灾害危险点并采取防范措施。

对已发生的地质灾害开展应急调查,协助政府采取应急措施。

城市管理部门

会同公安、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采取路面防冻措施,根据积雪情况及时组织力量或采取措施做好道路清扫和积雪融化工作,重点加强国道、省道、城市道路以及桥梁、涵洞、弯道、坡道、站台等路段的扫雪除冰工作。加强巡视,组织力量开展行道树、公园(绿地)植物除雪除冰行动,做好倒伏行道树及公园(绿地)倒伏植物扶正、加固工作。协助指导住宅小区内倒伏植物的处理。

卫生健

康部门

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及时开展医疗救治、卫生防疫和健康教育工作。

农业农村部门

组织种植业主、养殖户做好防雪灾、防冻害及采取其他有效防御措施。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

督促开发区、镇、街道加强危房检查,加强建筑工地临时工棚的巡查,会同有关部门及时动员或组织撤离可能因雪压倒塌的房屋、建筑物内的人员。视情况利用人防工程为受灾群众提供安置场所。组织供水、供气行业落实防冻措施,做好责任范围内的扫雪除冰工作。

文化体育和旅游部门

 

督促、协助旅游景点疏散游客。

协助做好受灾旅游景点的救灾工作。

宣传、网信

部门

运用多种形式,及时传播暴雪天气预报信息。关注网上舆情,稳妥做好应对工作。

驻区

部队

 

进入紧急抢险救灾状态,对灾害现场实施救援。

开发区、镇、街道

启动相应应急预案,组织辖区内雪灾防御、积雪清理及灾害救援工作。

村、

社区

及时收听有关暴雪信息,通知住户清理积雪并组织检查。

关注暴雪最新动态,检查本区积雪清理情况。

组织力量对区内出现的灾情进行救援。

社会

公众

注意收听、收看媒体传播的暴雪信息,及时了解暴雪动态。

调整出行计划,尽量减少外出。主动做好门前积雪清理工作。

备注:灾害发生后,各相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灾情调查、收集、上报、分析和评估工作。

 

 

 

 

 

 

 

 

附表5  寒潮灾害部门联动和社会响应

 

应急

响应

等级

四级

三级

二级

寒潮蓝色预警

寒潮黄色预警

寒潮橙色预警

应急管理部门

及时转发寒潮预警信息及相关防御指引。

采取防寒措施,避寒场所开放。

实施应急防寒保障,尤其是贫困户以及流浪人员等。

采取紧急防寒防冻应对措施。

城市管理部门

对园林树木、花卉等采取防寒措施。

加强园林树木、花卉等防寒工作。

对园林树木、花卉采取紧急防寒防冻措施。

农业农村部门

指导果农、菜农和水产养殖户采取防寒防风措施。对树木、花卉等采取防寒措施

做好牲畜、家禽防寒保暖工作,农业、水产业、畜牧业等应采取防霜冻、防冰冻、加暖、加盖和防大风措施。对树木、花卉采取紧急防寒防冻措施。

卫生健康部门

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及时开展医疗救治、卫生防疫和健康教育工作。

宣传、网信

部门

运用多种形式,及时传播寒潮预警信息,提示社会公众做好寒潮灾害防护工作。关注网上舆情,稳妥做好应对工作。

开发区、镇、街道

组织实施本地区各项防寒、救援工作。

村、

社区

及时收听有关寒潮信息并通知区域住户做好防寒工作,提示居民注意取暖设施用电、用气安全。

社会

公众

注意收听、收看媒体传播的各类寒潮信息,及时了解天气变化,注意添衣保暖。

备注:灾害发生后,各相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灾情调查、收集、上报、分析和评估工作。

 

 

 

 

 

 

附表6  低温灾害部门联动和社会响应

 

应急

响应

等级

四级

三级

低温蓝色预警

低温黄色预警

应急管理部门

及时转发低温预警信息及相关防御指引,并根据事态发展适时变更预警信息。负责受灾群众紧急转移安置并提供基本生活救助。落实企业安全生产监管,指导督促高危行业、企业落实防低温措施,做好低温天气安全生产工作。

农业农村部门

组织对农作物、畜牧业、水产养殖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卫生健康部门

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及时开展医疗救治、卫生防疫和健康教育工作。

开发区、镇、街道

组织实施本地区地温灾害防范、应对工作。

 

社会

公众

注意做好个人防冻保暖,适时添加衣物。

备注:灾害发生后,各相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灾情调查、收集、上报、分析和评估工作。

 

 

附表7  霜冻灾害部门联动和社会响应

 

应急

响应

等级

四级

霜冻蓝色预警

应急管理部门

及时转发霜冻预警信息及相关防御指引。

农业农村部门

做好防霜冻应急工作。组织农村基层广泛发动群众防灾抗灾,对农作物、林业育种应采取田间灌溉等防霜冻、冰冻措施,尽量减少损失;对蔬菜、花卉、瓜果应采取覆盖、喷洒防冻液等措施减轻冻害。

卫生健康部门

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及时开展医疗救治、卫生防疫和健康教育工作。

宣传、网信

部门

运用多种形式,及时传播霜冻预警信息,刊播霜冻防护知识。关注网上舆情,稳妥做好应对工作。

开发区、镇、街道

通知各社区(村)做好霜冻预防工作,注意防寒保暖,对贫困户、五保户采取特殊保护措施。

社会

公众

注意防寒保暖。

备注:灾害发生后,各相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灾情调查、收集、上报、分析和评估工作。

 

 

附表8  冰冻(道路结冰)灾害部门联动和社会响应

 

应急

响应

等级

三级

二级

冰冻(道路结冰)黄色预警

冰冻(道路结冰)橙色预警

应急管理部门

及时转发冰冻(道路结冰)等预警信息及相关防御指引。负责受灾群众的紧急转移安置,提供基本生活救助。

交警 部门

及时路况信息,加强交通秩序维护,注意指挥、疏导行驶车辆。必要时关闭易发生交通事故的结冰路段。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

组织供水、供气行业落实防冰冻措施,做好责任范围内的除冰工作。

农业农村部门

组织对农作物、畜牧业、水产养殖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卫生健康部门

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及时开展医疗救治、卫生防疫和健康教育工作。

城市管理部门

根据冰冻情况,及时组织力量或采取措施做好道路除冰工作。

宣传、网信

部门

运用多种形式,及时传播道路结冰预警信息,加强社会引导。关注网上舆情,稳妥做好应对工作。

开发区、镇、街道

组织开展区域范围内的道路除冰工作。

村、

社区

及时收听有关冰冻信息并通知区域住户做好防范。

社会 公众

及时了解掌握天气预报信息,做好出行前的各项防护工作,防止因道路结冰打滑造成外伤。

备注:灾害发生后,各相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灾情调查、收集、上报、分析和评估工作。

 

 

 

 

附表9  高温灾害部门联动和社会响应

 

应急

响应

等级

四级

三级

二级

高温蓝色预警

高温黄色预警

高温橙色预警

应急管理部门

及时转发高温蓝色预警及相关防御指引。

及时转发高温黄色预警及相关防御指引。

及时转高温橙色预警及相关防御指引。

落实企业安全生产监管,指导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使用、经营等高危行业、企业做好高温天气安全生产工作。加强会商和综合研判,统筹协调森林火灾扑救力量。组织协调高温天气引发的灾害事故的抢险、救灾工作。

交警

部门

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监管,防止车辆因高温造成自燃、爆胎等引发的交通事故。

教育

部门

督促学校做好学生防暑降温工作。

提示学校停止举行户外活动。

通知学校停课,要求对在校学生应派专人负责看护并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

督促建筑、施工等露天作业场所采取有效防暑措施,防止发生人员中暑。

督促各建筑施工单位、户外作业单位合理安排户外作业。

建议建设作业单位停止户外和高空作业。

农业农村部门

对种植、养殖物采取防高温保护措施。

指导紧急预防高温对种植、养殖业的影响。

加强对种植、养殖业防暑防晒应对措施的指导。

水利、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

采取措施保障生产和生活用水。

采取紧急措施保障生活和重点生产用水。

确保居民生活用水。

卫生健康部门

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及时开展医疗救治、卫生防疫和健康教育工作。

文化体育和旅游部门

督促旅游景点、饭店和旅行社采取防暑降温措施。

采取措施,建议某些户外旅游项目暂停开放。

关闭户外旅游场所。

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

做好高温对林业带来不利影响的防范。做好森林火灾预防和扑救相关工作。

人社

部门

加强对用人单位遵守高温天气期间工作时间规定情况的执法检查。

 

督促用人单位在高温时段合理安排职工的工作和休息时间,依法严格控制加班加点。

督促相关用人单位停止露天作业。

市场监督管理部门

加大对市场零售使用防暑降温药品、防暑防晒化妆品、保健食品的质量监管力度。严格监督执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防范因食品变质引发中毒事件。

宣传、网信

部门

运用多种形式,及时传播高温预警信息,提示社会公众做好高温灾害防护工作。关注网上舆情,稳妥做好应对工作。

开发区、镇、街道

配合做好救助困难户、老弱人员。在辖区内广泛宣传防高温中暑常识。

村、

社区

及时收听有关高温信息并通知区域住户做好防暑工作。

社会

公众

注意收听、收看媒体传播的高温天气预警信息;中午前后避免户外活动。

调整作息时间,注意饮食调节,尽量避免户外活动。

停止户外活动。

备注:灾害发生后,各相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灾情调查、收集、上报、分析和评估工作。

 

附表10  干旱灾害部门联动和社会响应

 

应急

响应

等级

三级

二级

I级

干旱黄色预警

干旱橙色预警

干旱红色预警

应急管理部门

及时转发干旱预警信息及相关防御指引。采取应急措施,做好救灾人员和物资准备,并负责因旱缺水缺粮群众基本生活救助。

水利

部门

负责江、河、湖等水情的监测和预报。合理调度水源,组织实施抗旱减灾等工作。做好地下水水资源的勘查开发、利用工作。

卫生健康部门

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及时开展医疗救治、卫生防疫和健康教育工作。

农业农村部门

指导农户、水产、林业生产单位采取管理和技术措施,减轻干旱影响。

生态环境部门

加强监控,督查相关企业减少污染物排放,确保水环境特别是饮用水源的安全,防止污染事故的发生。

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

指导林业单位采取管理和技术措施,减轻干旱对林业的影响。

宣传、网信

部门

及时传播抗旱预警信息,加强抗旱工作新闻报道,做好新闻舆论引导。关注网上舆情,稳妥做好应对工作。

开发区、镇、街道

组织开展区域内的抗旱工作。

备注:灾害发生后,各相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灾情调查、收集、上报、分析和评估工作。

 

 

附表11  雷电灾害部门联动和社会响应

 

应急

响应

雷电灾害应急响应

应急管理

部门

及时转发雷电预警信息及相关防御指引。负责灾害性天气引发的灾害事故抢险、救灾工作,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并提供基本生活救助。落实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督促高危行业、企业落实防雷电工作。

消防救援

部门

应急处置因雷击造成的火灾。

教育部门

通知学校停止露天体育课和升旗活动。督促检查学校在雷电发生时让学生留在教室内,待雷电天气过后才可室外活动或离校。

交警部门

组织警力上街巡查,疏导道路交通,处置因雷击造成的交通事故。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

提醒、督促建筑施工单位注意防范强对流天气,必要时暂停户外作业。

城市管理

部门

提醒、督促环卫作业单位注意防范强对流天气,必要时暂停户外作业。组织力量做好倒伏行道树及公园(绿地)倒伏植物扶正、加固工作。协助指导住宅小区内倒伏植物的处理。

卫生健康

部门

组织做好伤员救护和统计工作。

农业农村

部门

针对农业生产做好监测预警,落实防御措施,组织抗灾救灾和灾后恢复生产。

文化体育

和旅游部门

督促旅游景点停止户外娱乐项目。

宣传、网信部门

运用多种形式,及时传播雷电预警信息,提示社会公众做好雷电灾害防护工作。关注网上舆情,稳妥做好应对工作。

开发区、镇、街道

组织开展区域内雷电灾害的防范、应对工作。

村、社区

在社区(村)内公告雷电预警信息。停止集体露天活动,提示居民收好阳台衣物并关闭门窗,减少使用电器。

社会公众

避免在空旷处行走,尽量躲避在室内等安全场所。避免在大树、高耸孤立物下躲避雷雨。尽量避免在雷电时拨打接听手机,减少使用电器。

备注:灾害发生后,各相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灾情调查、收集、上报、分析和评估工作。

 

附表12  冰雹灾害部门联动和社会响应

 

应急

响应

冰雹灾害应急响应

应急管理

部门

及时转发冰雹预警信息及相关防御指引。负责灾害性天气引发的灾害事故抢险、救灾工作。负责受灾群众紧急转移安置并提供基本生活救助。

农业农村

部门

做好防冰雹应急工作和雹灾发生后的救灾工作。

卫生健康

部门

组织做好伤员救护和统计工作。

宣传、网信

部门

运用多种形式,及时传播冰雹预警信息,提示社会公众做好冰雹灾害防护工作。关注网上舆情,稳妥做好应对工作。

开发区、镇、街道

组织开展区域内冰雹灾害的防范、应对工作。

社会

公众

及时了解掌握天气信息,减少户外活动,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备注:灾害发生后,各相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灾情调查、收集、上报、分析和评估工作。

 

附表13  龙卷风灾害部门联动和社会响应

 

应急

响应

龙卷风灾害应急响应

应急管理部门

及时转发龙卷风监测防御信息及相关防御指引。负责灾害性天气引发的灾害事故抢险、救灾工作。负责受灾群众紧急转移安置并提供基本生活救助。

农业农村部门

做好龙卷风灾后应急救助工作,帮助农户恢复生产。

城市管理部门

做好人行道及公园(绿地)倒伏植物扶正、加固工作,协助指导住宅小区倒伏植物的处理。

卫生健康部门

组织做好伤员救护和统计工作。

宣传、网信

部门

运用多种形式,及时传播气象部门的龙卷风预警信息,提示社会公众做好龙卷风灾害防护工作。关注网上舆情,稳妥做好应对工作。

开发区、镇、街道

组织开展区域内龙卷风灾害的防范、应对工作。

社会

公众

及时了解掌握天气信息,龙卷风发生时避免户外活动,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备注:灾害发生后,各相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灾情调查、收集、上报、分析和评估工作。

 

附表14  雾灾害部门联动和社会响应

 

应急

响应

等级

四级

三级

二级

雾蓝色预警

雾黄色预警

雾橙色预警

应急管理部门

及时转发雾预警信息和相关防御指引。

交警

部门

组织警力做好交通引导,及时处置因雾造成的交通事故。

卫生健康部门

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及时开展医疗救治、卫生防疫和健康教育工作。

教育

部门

及时了解天气信息并转告学校,要求学校开展雾天安全注意事项教育。

提示学校减少或取消室外活动,妥善安排在校学生。

要求学校取消所有室外活动,必要时停课。

宣传、网信

部门

运用多种形式,及时传播雾预警信息,提示社会公众做好雾灾害防护工作。关注网上舆情,稳妥做好应对工作。

开发区、镇、街道

组织开展区域内雾灾害的防范、应对工作。

社会

公众

尽量不到户外行走,更不要早起锻炼。非出门行走不可的最好戴口罩,外出归来应立即清洗面部及裸露的肌肤,注意交通安全。

户外人员应使用口罩等防护品,尽早到室内躲避浓雾天气,注意交通安全。

备注:灾害发生后,各相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灾情调查、收集、上报、分析和评估工作。

 

 

 

 

 

 

附表15  霾灾害部门联动和社会响应

 

应急

响应

等级

三级

二级、一级

霾黄色预警

霾橙色预警、霾红色预警

应急管理部门

及时转发霾黄色预警及相关防御指引。

及时转发霾橙色及以上预警及相关防御指引。

生态环境部门

加强环境监测。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合会商,及时转发大气污染预警。

加强环境监测。启动与相关部门的即时会商机制,及时转发大气污染预警。根据环境监测和预报,采取相应措施。

教育

部门

及时了解霾预警信息并转告学校,要求学校减少室外活动,做好防御霾危害的相关工作。

告知学校霾出现时应注意的安全事项,做好霾危害的宣传和防御工作,要求系统内学校取消所有室外活动,必要时停课。

交警

部门

组织警力做好交通引导,及时处置因霾造成的交通事故。

卫生健康部门

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及时开展医疗救治、卫生防疫和健康教育工作。

宣传、网信

部门

运用多种形式,及时传播霾预警信息,提示社会公众做好霾灾害防护工作。关注网上舆情,稳妥做好应对工作。

开发区、镇、街道

组织实施区域内霾灾害的防范、应对工作。

社会

公众

不要早起锻炼,必要时出门行走应戴口罩,外出归来应立即清洗。

备注:灾害发生后,各相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灾情调查、收集、上报、分析和评估工作。

 

 

 

附件2

 

    天宁区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流程图  

 

 

 

 

 

 

 

 

 

 

 

 

 

 

 

 

 

 

 

 

 

 

 

 

 

 

 

 

 

 

 

 

 

 

 

 

常州市天宁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7月8日印发

第8篇:灾害的预防措施范文

问:为什么要制定《气象灾害防御条例》?

答: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各类自然灾害中,70%以上的是气象灾害。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防灾减灾工作,我国先后制定了《气象法》、《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对减少气象灾害的损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近几年,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气象灾害越发呈现出突发性强、种类多、强度大、频率高等特点,局部地区极端高温、极端低温和雨、强台风等极端性天气明显增多。同时,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任务也十分繁重。多发的气象灾害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给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很大的挑战。因此,有必要通过立法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的预防、监测预报预警和应急等工作,为应对气候变化、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问:气象灾害涉及到各行各业,影响范围广,怎样才能把各种气象灾害防御力量有效整合在一起,更好地减少灾害损失’条例在这方面有哪些规定’

答:气象灾害影响面广,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必须在政府的统一领导、组织和协调下,通过多部门密切协作,全社会共同努力做好这项工作。在总结多年经验的基础上,条例建立了政府统一领导、多部门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防灾减灾机制,进一步规范了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在气象灾害防御活动中的权利义务关系:

一是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加强领导,组织建立联防制度。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协调,将气象灾害防御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气象灾害防御涉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应当建立联防制度,加强信息沟通。

二是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规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协助政府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应急演练工作,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应当对政府实施的灾害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置措施予以配合。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气象灾害发生后应当依法开展自救互救。

三是加强农村地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预防、监测、信息传播等基础设施建设,将农业主产区、森林、草原、渔场等区域作为气象灾害监测的重点。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确定人员,协助政府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宣传、应急联络、信息传递、灾害报告和灾情调查等工作。

问:在气象灾害预防方面,条例作了哪些规定’

答:气象灾害重在预防,全面系统的预防措施是减轻气象灾害损失的重要前提,条例对此作了以下规定:

一是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的宣传。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的宣传和指导,学校应当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有关课程和课外内容。

二是明确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编制程序、内容和效力,规范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制定程序和内容。

三是规范不同种类气象灾害的防御措施。条例针对不同气象灾害的特点,对台风、大风、暴雨、暴雪、低温、高温、雷电、大雾等主要的气象灾害规定了不同的预防措施。如,针对降雪冰冻灾害,条例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根据本地降雪、冰冻发生情况,加强电力、通信线路的巡查,做好交通疏导、积雪(冰)清除、线路维护等准备工作。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根据本地降雪情况,做好危旧房屋加固、粮草储备、牲畜转移等准备工作。

问:只有准确及时地对气象灾害进行预报、预警,公众才能有效避险,条例在这方面有哪些规定,

答:及时准确的监测、预报和预警,是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重要保障,条例对此作了以下规定:

一是加强监测能力建设,整合气象监测信息资源。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移动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建设,做好跨地区、跨部门的联合监测,加强灾害易发区的监测工作,完善灾害信息共享制度。

二是规范预报、预警行为。规定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向社会统一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种类和级别,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

三是加强灾害信息传播。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并根据气象灾害防御的需要,在交通枢纽、公共活动场所等人口密集区域和气象灾害易发区域建立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接收和播发设施,并保证设施的正常运转。街道办事处应当确定人员。协助做好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宣传、应急联络、信息传递等工作。

问:在发生气象灾害后的应急处置方面,条例有哪些规定,

答:积极有效的应急处置是减少气象灾害损失的重要手段,条例对此作了以下规定:

一是规范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启动、解除。规定政府或者部门应当根据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和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启动标准,及时作出启动预案的决定;根据灾害性天气发展趋势以及灾情发展情况,适时调整灾害级别或者解除应急措施。

第9篇:灾害的预防措施范文

[关键词]山体滑坡 成因分析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33.5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10128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多,必然导致生态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从而诱发种种自然灾害的发生。为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有必要了解灾害发生的原因,寻找相应对策,减少灾情。

一、山体滑坡的成因分析

山体滑坡是高大山体中的岩块或土块在自然原因或人为原因影响下整体下滑的一种地质灾害。下图中,当环境Ⅰ变成环境Ⅱ时,极易发生山体滑坡。

概括起来,滑坡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诱发原因:

(一)地形原因。

在山地丘陵地区,高大山体的岩块或土块往往处于不稳定状态,如有某些因素的影响,即可能沿着其滑动面下滑,形成山体滑坡。山体越高大,坡度越陡,滑坡的概率就越大。

(二)地质条件。

地质稳定,岩石坚硬,滑坡发生概率就小。地质条件越复杂,岩层就越破碎,多断层发育,只要有其他诱因的影响,极易发生山体滑坡。

(三)气候条件。

在降水量大而且降水集中的山区,由于雨水的浸润,土层松软,岩层间摩擦力减小,在其他方面诱因和滑坡体的重力作用下,极易发生山体滑坡。相反,在干旱地区,由于降水量少,岩体或土体相对比较稳定,山体滑坡概率就大大减小。

(四)植被破坏。

森林植被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植物的根系更具有固岩固土的作用,所以在森林茂密、植被覆盖良好的地区,山体滑坡发生较少。森林植被一旦受到破坏,岩体或土体得不到保护,在其他因素的诱发下,极容易发生山体滑坡。

(五)工程建设。

山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易造成滑坡体的松动,破坏滑坡体原有的相对稳定。在工程建设时或之后,如对滑坡体的固坡措施不到位或不够科学,一旦有强降水或其他诱因的诱发,山体滑坡极易发生。

(六)地震的诱发。

在地震带及其周边地区,由于地震多发,易造成山上的岩体松动,土体疏松,使滑坡体长期处在极不稳定状态,在其他诱因的诱发下,极易发生山体滑坡。

二、山体滑坡的应对措施

(一)防御措施。

1.加强山体滑坡危险的评估。加强区域内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调查和评估,划出可能发生灾害的等级,摸清各可能灾害点诱发山体滑坡的种种原因,并针对可能诱发灾害的原因,制定相应的灾害防御措施。

2.采取积极的防御措施。滑坡灾害灾前防御措施到位,将大大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但不同地区诱发山体滑坡的原因不同,采取的防御措施也不同。基础设施的建设会不同程度地破坏山体、岩体或土体的稳定性,为此,在工程建设规划时,要尽量避开山体滑坡多发的地带;在工程建设中或建成后必须做好边坡的护坡工作,如在岩体或土体上方开挖排水沟,减少滑坡的诱因,用工程措施加固边坡,在泥质边坡上种树种草等。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在山体滑坡的多发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可大大减少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二)减灾措施。

1.制定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应急预案。各级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必须制定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明确职责,并按预案切实做好各自的工作,有备无患,做到灾前能预防,灾中能应急,灾后好重建,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2.加强对滑坡危险区的监测和预报。在雨季,政府部门可通过短信方式向公众进行预报或预警。同时,加强对山体滑坡高危区的监测,专人负责,及早发现问题并向上级部门汇报,以便做好地质灾害的防范工作,有利于避灾和减灾。

3.加强滑坡地质灾害的宣传,提高公民的防灾意识。很多时候,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是由公民的防范意识薄弱造成。防灾意识强则有利于公民防灾避灾,可以将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相反,则有可能出现大灾有大难,小灾也有大难,损失惨重。所以很有必要加强滑坡地质灾害的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