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夯实基础护理范文

夯实基础护理精选(九篇)

夯实基础护理

第1篇:夯实基础护理范文

【摘要】目的? 夯实基础护理,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实施方案 学习领会“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精神,改革排班模式,实行责任制护理,切实落实基础护理,创建温馨病房。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护理质量明显提高,医患关系明显改善。

【关键词】基础护理 优质护理

为全面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落实基础护理,改进护理服务,提高护理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卫生部提出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主题是“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1-2]。我院积极响应号召率先在我科开展此项活动。

1 实施方案

1.1 筹备动员:医院向全体护士发出了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倡议书后,我们科就主动请缨,作为示范病房,并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护理优质服务”活动正式启动后,全科护理人员在护士长的带领下迅速行动起来,认真学习《优质护理服务质量标准》,让每个护士明白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主题―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及需达到的目的―患者满意、政府满意、社会满意。

1.2 改革排班模式:我们根据科室实际情况实行了APN连续排班,即A班(07:30-16:00)、P班(16:00-24:00)N班(00:00-08:00),使每个班的工作量更加合理、平衡,同时通过新老护士搭配,使高龄护士对低龄护士真正起到传、帮、代的作用,确保了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

1.3 实行责任制护理,对护士实行分层管理: 整个病区分为两个责任组,每组配有责护组长、责任护士及生活护士,责护组长根据本组病人的病情安排好当天的工作,并负责本组危重疑难病人的护理。责任护士主要负责本组病人的治疗与护理,生活护士可以加强基础护理等。各组负责病人从入院到出院的一切治疗及护理。全面评估病人的自理能力和需求,提供适宜的护理服务,患者能做的,鼓励自己做,护士加强督促检查,不能做的,护士做,危重病人必须由护士护理做。工作中大家分工协作,明确岗位职责,全面有效地提升了护理服务质量,为病人提供创新、人性化服务,得到了病人的称赞。

1.4 完善基础护理质量检查管理体制:责任护士组长每天早晨提前15分钟上班,检查病房的基础护理执行情况,不完善的地方协助改善。下班时自查一天的工作,做好交接班。 护士长不定期进行护理质量检查,随时指出存在问题,及时整改。并发放患者满意度调查表,作为评判护理工作质量的标准。

1.5 注重人文关怀,创建温馨病房: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后,我们就拥有了服务口号:“温馨护理,亲情服务”,并添置了洗头枕、吹风、餐前洗手毛巾、病员服、微波炉,以方便病人生活需要。每月召开1次座谈会,及时了解患者的需要;发放入、出院联系卡,方便患者咨询及复诊。

2 体会

2.1 转变了观念,改善了服务态度:良好的服务态度及行为是提高护理质量,为患者提供最佳服务的关键。在护理工作中,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做到四轻:说话轻、走路轻、关门轻、操作轻;四心:接待病人热心、解答问题耐心、接受意见虚心、执行医嘱细心;六声:病人来有迎声、问有回声、走有送声、合作有谢声、工作失误有道歉声、接电话有问候声。经常询问患者的饮食情况、服药情况,生活上是否需要帮助等,不但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也提高了护士的文化素质和修养。

2.2 加强了责任心,护理质量明显提高: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后,病人从入院到出院都由一组护士提供责任制包干护理服务,护士能够更加细致全面地掌握患者病情,包括心理变化,落实基础护理,做好专科护理,使各项治疗护理工作准确无误的完成。科室每月集中组织护士学习,加强护理安全教育,增强法律和自我保护意识;每周安排规范化培训。实行优质护理服务后护理质量较前明显提高。

2.3 生活护理到位,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 实施基础护理,进行生活照顾,通过掌握专业知识对病人病情开展有效护理工作,牢记治疗护理和生活护理同等重要,对患者做到无微不至的关怀。在实施中不断规范基础护理操作流程,完善基础护理服务设施,扩展基础护理服务范围,让患者切实感受到优质的护理服务。

2.4 营造了和谐的医患关系,医患关系明显改善:护士通过为患者提供全方位整体护理服务,增进了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患者可以随时感受到护士的关心,患者和家属更加信任和依赖护士了。

我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病房后,病房变得整齐卫生,患者陪护和自聘护工比例大大降低,很多病房都不乏患者称赞我们护士、感谢护士的声音。护理人员主动工作意识和工作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工作积极性得到了很大提高。但还有许多不足,仍需继续努力,进一步深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持之以恒地开展好,让患者真正得到实惠,从而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病人满意、政府满意、社会满意。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关于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的通知[S].卫生政发[2010]7号.

第2篇:夯实基础护理范文

【关键词】优质护理;基础护理;护理效果

High quality nursing service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nursing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Wang Lingjian

The Fifth Affiliated Hospit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Yunnan Gejiu 661000 China

[Abstract] High quality nursing service, established a bedside nurses working system, everyone involved in the canal bed, nursing records transferred to the ward bed.Increase of patients and families for medical treatment and nursing understanding and sympathy, reduce nurse-patient disputes.Treatment plan according to patient needs assessment, evaluation and timely care given to patients with human help.Improve o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the treatment satisfaction.

[Key words] Quality nursing care;Basic nursing;Nursing Care

1 临床资料

我科在开展优质护理活动过程中,自2012年9月1日至11月30日共收治住院患者321例,留观静脉输液患者613例。年龄从出生6天的婴儿到93岁的老人均有。我科室共有病床52张,护士人数12人。针对“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要求,将床位划分为4个责任区,为A、B两个责任组,一个夜班小组,两个小组由三名护士组成,每个护士根据年资分管4~8名患者不等,对分管的病人从入院到出院,保持持续性护理。

2 护理措施

2.1 入院时优质护理

2.1.1 主动热情做好入院宣传。介绍病区环境,并让患者知晓责任护士是谁,并协助患者熟悉周边环境。

2.1.2 做好护理评估,对患者的性别、年龄、心理素质、家庭经济状况较熟悉和了解。巡视病房,主动关心患者,消除患者对周围环境的陌生感,对疾病的防治有初步的治疗护理措施。

2.1.3 掌握患者治疗的进度状况,责任护士做到对每一位分管的病人治疗及康复治疗的程序熟悉和掌握。

2.1.4 熟悉患者的用药方案,对患者治疗的药物剂量、药物的副作用、有可能出现的症状提前进行干预,做好相应的治疗护理工作。

2.1.5 饮食护理,根据患者疾病的不同,给予饮食治疗的相应指导。

2.1.6 输液治疗前应进行静脉评估,根据患者年龄及每天需要静脉滴注的次数对静脉穿刺作出预案,选择留置套管针或者是普通静脉输液针。

2.1.7 根据患者和患儿的实际情况酌情选择穿刺方式,即是头皮静脉穿刺或者是上、下肢静脉穿刺。

3 治疗期间的优质护理

3.1 保持病室的整洁,做好晨间的基础护理工作,并在操作过程中,给家长和家属作适时的健康宣传。

3.2 掌握药物的治疗作用与不良副作用,严格控制输液滴速,如盐酸多巴胺,立其丁在治疗小儿疾病中的运用,应严格保持在每分钟滴速不超过20滴。过快可使患儿呕吐,腹泻,鼻塞症状出现。左氧氟沙星在留观病人的输液过程中,应告知患者会有强烈的胃肠道反应的可能,并做好即时的观察。阿奇霉素会有腹疼及胃肠道反应症状。让患者认识到自行调节输液速度会造成对机体的伤害,积极配合促进疾病早日康复。

4 住院期间的优质护理

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是减少和防止护理差错事故,防范护患纠纷的根本保证。

4.1 每个住院患者不分老幼,都让其在手腕上佩戴身份鉴别标识,标识所包含内容有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疾病诊断、药物过敏状况。根据腕带的粉蓝和粉红两种颜色,区分性别,进行相对应的操作。

4.2 护理操作中,严格执行“三查八对,一注意”。鼓励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配合护士进行医疗安全事故的防范,护患可在一问一答中完成再次的核对,以保证其医疗安全,这些都增强了患者对护士的信任度。

4.3 输液治疗过程中增强巡视,勤观察。为患者提供全程的优质整体护理服务。

4.4 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及防护措施,有蓝色的隔离标识,降低传染源,争取每一位住院或留观患者能够早日康复和预期出院。

4.5 尊重患者隐私,在日常生活中,给患者提供住院区域周边食宿的信息。提醒患者注意保管财物,防盗窃,以减少不必要的财物损失。对患者提出的一切要求。在工作职责允许的范围内,给予援助。

5 护理效果评估

实施责任制护理模式,工作中出现护理误解时,及时对患者家属进行答疑,患者对就医的满意度明显提高,患者和家属普遍对责任护士给予好评。通过改进工作模式,改善服务品质,提高了护士的责任心与求知欲。

6 讨论

优质护理有效促进了责任护士对所负责的患者提供连续全过程的护理服务,增强了护士对护理工作的责任感,建立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内涵。

对确保患者安全,体现护士技术价值起到了积极作用。流动护士工作站的前移、治疗、基础护理、记录都在病房的床旁完成。真实客观地反映了护士对病情观察的客观资料及采取护理治疗措施的过程[ 1 ]。促进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主题,为夯实基础护理,提高满意服务奠定了基础[2]。优质护理的深入开展对加强基础护理、改善护理服务、促进患者身心早日康复和重返家庭和社会,都有着积极的意义。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的管理,对患者治疗中的安全保障有着积极的意义。避免了护患之间产生芥蒂,增强了护士的主动服务意识,能提高护理质量,促使患者早日康复,促进了优质服务“病人和家属满意,医生和护士满意,社会和政府满意”目标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夯实基础护理范文

关键词: 直立式护岸; 基础施工;技术;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 U617.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工程概况与特点

厦门市翔安南部欧厝地块盐田废改项目(游艇产业基地)造地工程,位于新店镇欧厝村东侧,海域地质较好,基槽区域表层覆盖有较薄的淤泥层,下卧层具有良好的物理力学性质的残积粘性土层。

工程主要目标是利用现有前沿线海堤内侧废弃盐田基地及其堤外滩涂条件填筑造地,在现状海堤外侧重建护岸,形成护岸长度1556m,其中弧线段1062m,直线段494m。新护岸线内侧场地采用吹填造地方式,完成造地面积96.8公顷。

本工程护岸施工除了有其他护岸工程的施工特点外,还有其特有的施工重点及难点。首先,弧线段护岸如何保证测量精度,是测量工作的难点。施工过程中的结构变形量难预测,也给测量工作增加了更大的难度;其次,护岸基槽挖泥区粉质粘土和残积砂质粘性土土质硬、滩涂表面高程高,基槽开挖存在一定的施工难度,如何保证护岸基槽开挖及吹填作业的进度,也是本工程的难点;再次,由于护岸内侧采用吹填造地,泥浆回流加上潮水影响,导致护岸基础回淤速度快,给基础施工造成严重困扰,不及时处理容易造成基础施工作业困难,没处理好将影响整个基础的稳定性。

图1 护岸平面布置图(B1-B13为吹填区域)

2、基础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要点

直立式护岸基础施工时先开挖基槽,再基床抛石与基床夯实,然后进行基床整平。为了确保护岸质量,保证工期,每道工序必须严把质量关,并根据工程施工重点与难点,采取相应措施。

图2 护岸断面图

2.1、基槽开挖

设计要求:基槽底标高-6.50m,顶标高为-4.50m。淤泥层开挖边坡1:4,下卧层粉质粘土开挖边坡1:2。基槽是重力式护岸的基础,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稳定性和耐久性,因此要按设计要求开挖,开挖的边坡不应陡于设计边坡。

2.1.1 测量控制

护岸挖泥采用实时动态GPS定位法控制挖泥船位,同时在滩涂上设立横纵控制桩和整数桩协助并校核挖泥的定位。挖泥过程的基槽底标高以水砣测深法控制,施工前在基槽周边或现场航标塔旁边设立水尺,以便确定施工水位。

2.1.2 施工方法

鉴于护岸基槽挖泥区土质硬、滩涂表面高程高的实际困难情况,护岸基槽开挖施工采用3道工艺结合的办法进行施工。首先,趁低潮位的时间组织挖机对基槽位置的土层进行挖松,然后绞吸船趁涨潮的时间把挖松的土层吹填到陆上吹填区,待以上作业施工有一段长度后,再用抓斗式挖泥船把-4.5m到-6.5m基槽土层挖出,形成护岸基槽。

图3 基槽开挖施工方法

2.1.3 质量控制要点

应勤对标,加强对水深的测探与水尺观察,防止漏挖、少挖、多挖。

开挖的边坡不应陡于设计边坡,每边超宽应不大于1.5m,翔安欧厝造地工程基槽开挖按每边超宽1.0m控制。

当基槽挖至设计标高时,断面符合设计要求后及时组织检查验收,并及时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2.2、基床抛石

基床抛石前应对已验收基床进行复测,如有回淤超过30cm时,应采用潜吸式清淤泵配合泥驳进行清淤直到验收通过。每段基槽验收合格后,及时进行基床抛石。抛石采用分层抛填,采用定位船对标定位方法。

2.2.1 测量控制

基床抛石采用定位船定位法,抛石船垂直于基床轴线驻位,在水上和临时护岸设置抛石基床纵向边导标,在后方陆地上设置抛石基床分段导标,通过纵横两方向的导标来定位每施工段基床抛石的坡底、坡顶边线和分段位置。标高控制采用水砣测深法。

2.2.2 施工顺序

基床抛石的顺序应与基槽开挖和基床夯实紧密衔接,抛石时粗抛与细抛相结合,顶层顶面以下0.5~0.8m范围内为细抛,其余为粗抛。

2.2.3 质量控制要点

抛石前认真检查基床尺寸有无变化以及回淤情况,如有变化,应采用潜吸式清淤泵配合泥驳进行清淤直到验收通过。

勤对标勤测水深,防止漏抛或超抛。

基床的顶宽不得小于设计宽度,顶面高程宁低勿高,不得超过施工规定的标高。

2.3基床夯实

为防止基床局部隆起或漏夯,我们根据设计及规范要求,采用纵横向相邻接压半夯,每点一锤,分初、复夯各一遍,一遍四夯次(见下图),夯击遍数由试夯确定。 基床夯实范围按沉箱底宽两边各加宽1m。分段夯实的搭接长度不小于2m。夯实方法是采用起重设备吊重锤,按一定的规则和指标要求进行夯实。

图4 基床夯实示意图

2.3.1 测量控制

基床打夯采用打夯船纵、横标对标法。纵、横标的布置可利用抛石纵、横标。

2.3.2 施工顺序

夯实顺序与基床抛石的顺序相同。基床夯实分层进行,基床抛石与夯实成流水作业。

2.3.3 质量控制要点

分段打夯的搭接长度不小于2m,夯实前应对局部高差大于30cm的基床顶面适当整平,基床的夯实宽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夯实后补抛块石的面积大于1/3沉箱底面积,且厚度普遍大于0.5米时,应补抛、补夯处理。

基床夯实完成后,会同现场工程师尽快验收进行基床整平,防止淤泥沉积。

2.4、基床整平

整平采用“导轨刮道法”。基床整平前测量基床夯实后顶面标高,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补抛块石,若补抛石的面积较大,厚度超过30cm,则采用二片石补抛。基床整平分为细平和极细平,沉箱前后趾各加50cm为细平及极细平范围。

2.4.1 测量控制

基床整平放轨采用全站仪控制测杆法,标高采用水准仪测标杆控制法,测量控制点则提前放样校核,以确保精度。

2.4.2 施工方法

施工流程:施工准备测放垫块及导轨 粗平 复测导轨

细平、极细平 验收

2.4.3 质量控制要点

基床夯实后,及时检查回淤情况,如有变化,应采用潜吸式清淤泵配合泥驳进行清淤直到验收通过。

基床整平所用的片石及碎石规格及质量必须符合要求。

分段整平的基床应留有足够的搭接长度,防止遗漏。

每段基床整平完成经现场工程师验收合格后应及时安装沉箱、卸荷板。

3、基础施工质量控制总结与成果展示

通过本工程的施工经验,基础施工质量控制的重点与难点主要在于保证测量精度及控制基槽回淤。

3.1 工程测量的组织与实施

测量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测量工作,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测量服务于工程施工的每一个阶段,贯穿于工程的始终,其精度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质量。项目经理有句口头禅:测量是工程的眼睛。一句话道出了测量工作的重要性。本工程测量的总体思路是,采用科学的测控技术,先进的测量仪器,以及严谨的复核校正手段来保证施工测量精度。本工程测量定位准确,弧线搭接平顺,为整个护岸工程的质量和美观打下坚实的基础。(见图5 护岸成果图)

3.2 基槽回淤的控制

基槽回淤的控制也非常重要,沉箱护岸基础施工中很多质量通病都是基槽回淤引起的,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基槽回淤引起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基槽开挖完成时,回淤速度加快造成沉积物超过相关标准,对后续工序以及沉箱稳定造成不利影响;2)基床夯实和抛石完成后,沉积物过重不利于潜水员的正常作业和基床平整工作;3)基床底部出现的淤泥降低基床与墙体的摩擦系数,危害到护岸的稳定。

翔安南部欧厝造地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地理位置以及潮水作用,加上本工程属于吹填造地工程,吹填上来的部分泥浆最后会回流,导致回淤速度极快,给施工造成严重困扰。项目部考虑现场实际情况,一方面在吹填区域采用由内到外逐步吹填,并采取措施,尽量延长吹填泥浆流程,降低尾水溢流含泥量;一方面采用潜水员配合潜吸式清淤泵进行清淤,取得良好的效果。

图5 翔安欧厝造地工程护岸成果图

参考文献

[1] 重力式护岸设计与施工规范 JTS 167-2-2009

[2] 水运工程质量检验标准 JTS 257-2008

第4篇:夯实基础护理范文

编制

日期

审核

日期

批准

日期

修订记录

修订状态

修改内容

修改人

审核人

批准人

1

目的

为了提高回填土工程的施工质量,明确该分项工程施工要点,减少返工量,消除质量隐患,特制定本施工工艺标准。

2

适用范围

本工艺标准适用于由新疆特变电工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所有改建或新建项目的房屋建筑室内外回填土,管沟(槽)回填土,小区道路,场坪等土方回填分项工程。

3

施工准备

3.1原材料

土:严禁采用含有有机杂质大于8%的土、淤泥、腐殖土、耕植土、垃圾土、橡皮土、湿陷性黄土、盐渍土等。使用前应过筛,其粒径不大于50mm,含水率应符合规定。粘性土应检验其含水率,必须达到设计控制范围,方可使用。

砾石土(戈壁土)、碎石类土、砂土(使用细砂、粉砂时应取得设计单位同意)、爆破石碴、粉质粘土和灰土可用作填料。土料最大粒径不得超过每层铺填厚度的2/3或3/4(使用振动碾时),含水率应符合规定。

3.2主要机具

装运土方机械:挖掘机、自卸汽车、推土机、平土车、铲运机及翻斗车等。

碾压机械:平碾、振动碾等。

一般机具:洒水车、电动蛙式或柴油独脚打夯机、电动振动式打夯机、手推车、铁锹(平头或尖头)、2m铝合金靠尺、Φ12~Φ18

L=500mm钢筋钎、20mm铅丝、胶皮管、水平仪、塔尺等。

3.3作业条件

施工前应根据工程特点、填方土料种类、密实度要求、施工条件等,通过见证取土样,进行干密度击实试验,合理地确定填方土料含水量控制范围、虚铺厚度和压实遍数等参数;道路场坪的施工部位回填土方工程,其参数应通过压实试验来确定。

回填前应对基础、箱型基础墙或地下室外墙防水层、保护层等进行检查验收,并且要办好隐检手续。其基础混凝土强度应达到规定的要求,方可进行回填土。

房心和管沟的回填,应在完成直埋式下水管线闭水试验合格后、采暖管道安装并经试压合格后,管线底部及侧面平铺150mm厚中砂和管沟墙间加固后,再进行回填土,并将沟槽、地坪上的积水和有机物等清理干净。

施工前,应做好水平高程标志布置。如大型基坑或沟边上每隔3m钉上水平桩橛或在邻近的固定建筑物上抄上标准高程点。大面积场地上或地坪每隔3~6m距离钉钢筋钎。

确定好土方机械、车辆的行走路线,应事先经过检查,必要时要进行加固加宽等准备工作,同时要编好施工方案。

4

施工操作工艺

4.1

肥槽回填

工艺流程:基槽底地坪清理检验土质分层铺土碾压密实检验密实度修整找平验收,直至填满。

4.1.1基底清理:肥槽回填之前,对地下室外墙防水层、保护层进行验收,做好隐蔽验收。清除肥槽内的淤泥和杂物,并应采取措施防止地表滞水流入填方区,浸泡地基,造成基土下陷。

4.1.2铺土:肥槽填土中不得含有石块、碎石、灰渣、淤泥、腐殖土、耕植土、有机废物和建筑垃圾等。施工时利用铲车转运、塔吊吊运、人工拉斗车等方式,将回填料回填至地下室外墙肥槽内。

在降雨前应及时压实作业面表层松土,并将作业面作成拱面或坡面以利排水。雨后应晾晒或对填土面的淤泥清除,合格后方可继续填筑。

深浅基坑相连时,要先填深基坑,填至与浅基坑标高一致时,再与浅基坑一起填夯。分段填夯时,交错处做成阶梯形,回填土层甩槎部位要做成高:宽=1:2的踏步槎。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肥槽内的塔吊周围砌筑240mm墙体防护,此范围塔吊拆除后再回填。

填土应分层铺摊,每层铺土的厚度应根据土质、密实度要求和机具性能确定。如无试验依据,应符合下表规定。

压实或夯打机具

每层铺土厚度(mm)

每层压实遍数(遍)

平碾(6-15t)

300

8

振动压实机(≥20t)

350

4

柴油打夯机(≥60kg)

250

4

人工

200

4

表1

填土施工时的分层厚度及压实遍数

4.1.3分层打夯:回填土采用分层分段进行回填,夯实采用人工夯实及压路机夯实结合的的方法对回填土进行压实。回填土每层至少夯打三遍,打夯应一夯压半夯,夯夯相连,行行相连,纵横交叉,均匀分布,不留间隙。夯打次数由试验确定,回填土分层夯压密实。严禁采用水浇使土下沉的所谓“水夯”法。

4.1.4回填土的检验:每步填土夯实完成后,由试验员进行现场取样,作干密度检验,干密度检验合格后,才能进行下一步回填。干密度取样每单位工程不应少于3点,1000m²以上工程,每100m²至少应有1点,3000m²以上工程,每300m²至少应有1点,每一独立基础下至少应有1点,基槽每20延米应有1点。回填土压实度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无要求时,压实度不小于0.94。

4.1.5修整找平:在整个回填过程中,设置专人保证观测仪器与测量工作的正常进行。填方全部完成后,应进行表面拉线找平,凡超过标准高程的地方,及时依线铲平;凡低于标准高程的地方,应补土找平夯实。

4.1.6验收:土方回填完成,按照压实度要求自检合格后,方可报上级部门验收。

4.2管沟回填

管道密闭性试验合格后,及时进行回填,不能整体回填部位留台阶状搭接,搭接长度50cm。

工艺流程:管道安装沟槽胸腔回填密闭性试验合格完毕沟槽回填检查填料质量摊铺整平夯打密实修整找平验收。

4.2.1基底清理:填料前应将沟槽内的砖、木块等杂物清理干净,不得有积水,降排水系统正常进行,不得带水回填。

4.2.2检查填料质量:槽底至管顶以上500mm范围内,土中不得含有机物、冻土以及大于50mm的砖、石等硬块;在抹带接口处、防腐绝缘层或电缆周围,应采用细粒土回填;冬期回填时管顶以上500mm范围以外可均匀掺入冻土,其数量不得超过填工总体积的15%,且冻块尺寸不得超过100mm;回填土的含水量,宜按土类和采用的压实工具控制在最佳含水率±2%范围内。

4.2.3摊铺夯实:首先采用中粗砂回填至管道基础高程,剩余部分采用砾石土(戈壁土)、碎石类土、爆破石碴等进行回填。回填料应夯击密实,打夯应一夯压半夯,夯夯相接,行行相连,纵横交叉。回填料每层填料夯实后,应按规范规定进行试验,测出填料的压密度;达到要求后,再进行上一层的铺料。

管顶50cm以上部位:每层虚铺厚度30cm,采用机械进行碾压,井室周围压不到的地方采用人工夯实。管道两侧和管顶以上50cm范围内胸腔夯实,必须用人工回填、夯实,管道两侧压实面的高差不应超过30cm,接口工作坑回填时,底部凹坑应先人工回填压实至管底,然后与沟槽同步回填。

表2

刚性管道沟槽回填土压实度

表3

柔性管道沟槽回填土压实度

图1

柔性管道沟槽回填部位与压实度示意图

4.2.4修整找平:在整个回填过程中,设置专人保证观测仪器与测量工作的正常进行。填方全部完成后,应进行表面拉线找平,凡超过标准高程的地方,及时依线铲平;凡低于标准高程的地方,应补土找平夯实。

4.2.5验收:回填土每层都应测定压实后的干土质量密度,检验其密实度,符合设计要求后才能铺摊上层土。试验报告要注明土料种类、试验日期、试验结论及试验人员签字。未达到设计要求部位应有处理方法和复验结果。

4.3房心回填

工艺流程:房心清理检验土质分层铺土分层碾压密实检验密实度修整找平验收。

4.3.1基底清理:房心回填前须将地坪上的垃圾杂物清理干净。

4.3.2检查回填土质量:回填前检查回填土土质、有无杂物、粒径以及含水量是否符合要求。

4.3.3分层摊铺:填土应分层铺摊,每层铺土的厚度应根据土质、密实度要求和机具性能确定,每层摊铺完成后进行耙平。如无试验依据,应符合表1规定。

4.3.4分层打夯:回填土每层至少打夯三遍,打夯应一夯压半夯,夯夯相连,行行相连,纵横交叉,均匀分布,不留间隙。回填土每层打夯完成后,按照设计及规范要求进行环刀取样,测出干土质量密度,达到要求后方可进行上一层施工。

4.3.5回填土的检验:每步填土夯实完成后,由试验员进行现场取样,作干密度检验,干密度检验合格后,才能进行下一步回填。干密度取样每单位工程不应少于3点,1000m²以上工程,每100m²至少应有1点,3000m²以上工程,每300m²至少应有1点,每一独立基础下至少应有1点,基槽每20延米应有1点。回填土压实度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无要求时,压实度不小于0.95。

4.3.6修整找平:填方全部完成后,应进行表面拉线找平,凡超过标准高程的地方,及时依线铲平;凡低于标准高程的地方,应补土找平夯实。

4.3.7验收:土方回填完成,按照压实度要求自检合格后,方可报上级部门验收。

4.4绿化区回填

工艺流程:基底清理检验土质分层铺土地形塑造。

4.4.1基底清理:填料前应将坑底木块等杂物清理干净,不得有积水。

4.4.2松铺回填:绿化区域以满足种植要求为原则,依据种植要求,选择合格的种植土进行回填。按填土标高线分层回填,标高线以下50cm范围内采用种植土回填,超过50cm范围允许采用II类黄土(含量不大于回填总量的40%)及戈壁料进行回填。

采用人工土方回填施工,用自卸汽车把土方运到现场内,对于大面积、大量需要填土时用挖土机将土分开、回填。对于小面积、小量的回填用手推车推土,以人工用锄头、耙等工具进行回填。

回填土压实度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无要求时,压实度不小于0.93。

4.4.3地形塑造:地形塑造时应先在设计图上进行方格网的绘制,之后再将其测设到地面,并且在对地形的等高线进行设计以及方格网之间的交点位置处也应当在地面上进行打桩,并在其上标记相应的桩号以及标高。

4.5小区道路及铺装区回填

工艺流程:基底清理检验土质分层铺土分层碾压密实检验密实度修整找平验收。

4.5.1基底清理:回填前须将基坑内的垃圾杂物清理干净。

4.5.2检查回填土质量:回填前检查回填土土质、有无杂物、粒径以及含水量是否符合要求。

4.5.3分层摊铺:填土应分层铺摊,每层铺土的厚度应根据土质、密实度要求和机具性能确定,每层摊铺完成后进行耙平。如无试验依据,应符合表1

规定。

4.5.4分层打夯:回填土每层至少打夯三遍,打夯应一夯压半夯,夯夯相连,行行相连,纵横交叉,均匀分布,不留间隙。回填土每层打夯完成后,按照设计及规范要求进行环刀取样,测出干土质量密度,达到要求后方可进行上一层施工。回填土压实度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无要求时,压实度不小于0.94。

4.5.5修整找平:填方全部完成后,应进行表面拉线找平,凡超过标准高程的地方,及时依线铲平;凡低于标准高程的地方,应补土找平夯实。

4.5.6验收:土方回填完成,按照压实度要求自检合格后,方可报上级部门验收。

4.6井周回填

4.6.1井室周围的回填,应与管道沟槽回填同时进行;不便同时进行时,应留台阶形接茬;

4.6.2井室周围回填压实时应沿井室中心对称进行,且不得漏夯,压实度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

4.6.3回填材料压实后应与井壁紧贴;

4.6.4路面范围内的井室周围,应采用石灰土、砂、砂砾等材料回填,其回填宽度不宜小于400mm;

4.6.5严禁在槽壁取土回填;

4.6.6回填土压实度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无要求时,井周回填压实度不小于0.92。

4.7场坪回填

工艺流程:定位放线校核验收原基清理原基平整、碾压摊铺分层碾压密实检验密实度修整找平验收。

4.7.1定位放线:构筑物基础定位放线应根据建筑测量方格网为准,应设立轴线控制桩,标高控制桩。定位放线后,还应进行复核,并经甲方、监理核实为准。

4.7.2原基清理:基础机械开挖至设计标高

200mm处,然后进行人工清基整平,避免扰动原土层,破坏原土持力性能。开挖完成后,进行修边和清底,准备验槽。

4.7.3原基平整、碾压:对开挖完成后基础进行碾压密实,压实度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如设计无要求时,压实度不小于0.93。

4.7.4摊铺:填土应分层铺摊,每层铺土的厚度应根据土质、密实度要求和机具性能确定,每层摊铺完成后进行耙平。如无试验依据,应符合表1规定。

4.7.5分层打夯:回填土每层至少打夯三遍,打夯应一夯压半夯,夯夯相连,行行相连,纵横交叉,均匀分布,不留间隙。回填土每层打夯完成后,按照设计及规范要求进行环刀取样,测出干土质量密度,达到要求后方可进行上一层施工。场地平整每层100m²至400m²取一个点,单独基坑20m²至50m²取一个点。回填土压实度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无要求时,压实度不小于0.94。

4.7.6修整找平:填方全部完成后,应进行表面拉线找平,凡超过标准高程的地方,及时依线铲平;凡低于标准高程的地方,应补土找平夯实。

4.7.7验收:土方回填完成,按照压实度要求自检合格后,方可报上级部门验收。

4.8雨、冬期施工

基坑(槽)或管沟的回填土应连续进行,尽快完成。施工中注意雨水浸入,在下雨前应及时夯完已填土层或将表面压光,并做成一定坡势,以利排除雨水。

施工时应有防雨措施,要防止地面水流入基坑(糟)内,以免边坡塌方或基土遭到破坏。

冬期回填土每层铺土厚度应比常温施工时减少20%~50%;其中冻土块体积不得超过填土总体积的15%;其粒径不得大于150mm。铺填时,冻土块应均匀分布,逐层压实。

填土前,应清除基底上的冰雪和保温材料;填土的上层应用未冻土填铺,其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管沟底至管顶0.5m范围内不得用含有冻土块的土回填;室内房心、基坑(槽)或管沟不得用含冻土块的土回填。

回填土施工应连续进行,防止地基土或已填土层受冻,应及时采取防冻措施。

5

质量标准

5.1施工所使用的材料进场必须经过专职人员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5.2基底处理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或施工规范的规定。

5.3填筑前,对基槽进行基础面的清理,然后报监理工程师进行回填前的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回填。

5.4回填材料夯压不密实:应在夯压时对回填材料适当洒水加以润湿;如回填材料太湿同样夯不密实呈“橡皮泥”现象,这时应将“橡皮泥”挖出,重新换好的回填再予以夯实。

5.5雨季施工时,要防止地面水流入基坑和地坪内,以免边坡塌方或基础填方遭到破坏。

5.6地下室外墙侧壁回填填筑完工后,首先对工程全部填筑部位按国家有关规范规程规定的有关内容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报请监理工程师进行验收。

5.7回填土在每层夯实之后,要对回填土的质量进行检验。采用环刀法取样,以检测土干密度。用环刀法取样,取样方法为在每夯实厚度表面下2/3范围内进行,干密度取样每单位工程不应少于3点,1000m²以上工程,每100m²至少应有1点,3000m²以上工程,每300m²至少应有1点,每一独立基础下至少应有1点,基槽每20延米应有1点。

5.8填土压实后的干密度应有90%以上的点符合设计要求,其余10%的最低值与设计值之差,不得大于0.08g/cm³,且不应集中出现。

5.9含水量与最优含水量之差控制在-4~+2%范围内。当含水量过大,应采取翻松、晾晒、干土等措施掺入;如土料过干,则应预先洒水润湿。在运土、填土过程中应加快施工速度,减少水分的散失。

5.10回填土压实度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无要求时,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表4

回填土压实度

注:表中压实度除标注者外均为轻型击实标准。

5.11回填施工结束后,应检查标高、边坡坡度、压实程度等,检验标准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表5

填土工程质量检验标准

允许偏差(mm)

柱基

基坑

基槽

场地平整

管沟

地面基础层

人工

机械

1

标高

-50

±30

±50

-50

-50

水准仪

2

分层压实系数

符合设计要求

按规定方法

3

回填土料

20

20

50

20

20

用2m靠尺和楔形塞尺检查

4

分层厚度及含水量

符合设计要求

观察或土样分析

5

表面平整度

20

20

30

20

20

用塞尺或水准仪

6

成品保护

6.1施工时,对定位标准桩、轴线引桩、标准水准点、龙门板等,填运土时不得撞碰。并应定期复测和检查这些标准桩点是否正确。

6.2 夜间施工时,应合理安排施工顺序,设有足够的照明设施,防止铺填超厚,严禁汽车直接倒土入槽。

6.3基础或管沟的现浇混凝土应达到一定强度,不致因填土而受损坏时,方可回填。

6.4 管沟中的管线,基槽内从建筑物伸出的各种管线,均应妥善保护后,再按规定回填土料,不得碰坏。

7

注意事项

7.1施工应注意保护定位桩、轴线桩和标高桩,防止碰撞位移。

7.2夜间施工应合理安排施工顺序,要有足够的照明设施,防止铺填超厚。

7.3室内回填应有足够的照明,并同时注意根据建筑标高随时控制回填标高,留出建筑地面做法的厚度。

7.4凡不能及时回填的,应用彩条布临时遮盖。

7.5已进场的回填土料如不能及时下坑,应盖一层草棉被,防止雨雪进入土料及防止土料受冻。

7.6为了确保回填土的质量,施工现场施工人员,必须随时监督回填土的质量。

7.7严格控制基底的清理,不得有、木头、混凝土块、聚苯板等残余的建筑垃圾,经监理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回填。

7.8在回填土之前,必须对基底松软的土进行夯实处理。

7.9为了便于接茬,在相邻回填土接茬的位置留设成阶梯形,每步必须往后退500mm。

7.10对于在墙跟的管根等位置,为了防止破坏管线必须采用人工进行夯实。

7.11必须先熟悉图纸,根据地面标高严格控制回填土的标高,不得少填和超填,必须严格控制此处回填土的夯实度。

7.12待每段的每层回填土回填完后,必须通知试验人员进行现场抽取,检测回填土的密实度,经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层的施工。

7.13室内回填应注意用木板做成的护角保护柱的四角,以防柱阳角被碰坏。

8

安全要求

8.1工人进入施工现场必须配戴安全帽。

8.2施工人员使用机械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使用。

8.3施工中应时刻注意边坡的稳定情况,并设专人监视边坡情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防止塌方造成人员伤亡。

8.4蛙式打夯机必须两人操作,操作人员必须戴绝缘手套和穿绝缘胶鞋,操作手柄应采取绝缘措施,夯机用后应切断电源,严禁夯机运转时清除积土。压路机行进时前方不得有人工作,在行驶时注意行驶坡度、方向及夯压路面情况,防止事故发生。

8.5酒后不得操作任何机械设备。

8.6用手推车装运土方,应注意平稳,掌握重心,不得猛跑和撒把溜放,车速不能超过5公里/小时,不得载人,距坑边1m处应有阻挡限位装置。

8.7在倒运土方时,必须有专人指挥,土方倾倒范围内不得进行其他工作,机械倒运土时,尤为重要。

8.8土方回填过程中,施工人员要时刻注意边坡是否有裂缝,一旦发现,立即停止一切作业,待处理和加固后,才能进行施工。

8.9在基坑中夯压作业时,应注意不得垂直交叉作业。

8.10往基槽中下土时应注意安全防护,在不下土的基坑边应按规范要求搭高度不小于1.2米的防护拦扞,且张挂绿色密目网。

8.11回填土人员应精力集中,不得嬉笑打闹,防止意外发生。

8.12夜间回填土方及在室内回填时,施工场地应该保持足够的照明。

8.13施工时边坡的护身栏杆应进行重新检查,不得随意拆除,操作上下基坑时应从搭设的经检查合格的马道上下,不得攀爬上下。

9

环保要求

9.1严格遵守各项环保法律法规。

9.2严禁施工人员嬉闹用铁锹把土四处飞扬。

9.3四级以上大风停止土方回填作业,现场存土应用密目安全网覆盖严密。

9.4车辆在运输土方时必须密闭,以防遗洒。

9.5运土车辆出场前必须先用水将车身冲洗干净。

9.6夜间施工必须注意防止噪音过大产生扰民的现象。

10

参考规范

(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

(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第5篇:夯实基础护理范文

建筑工程施工中,地基基础施工是整个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在建筑工程设计中,由于基础工程造价占整个工程造价的比重较高,因此合理选择基础型式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结合上部结构特征,仔细分析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了解工程所在地地基土特性,是结构地基基础合理选型的先决条件,针对丘陵地带山区地理分布的广泛性及地质条件的特殊性,选择合理的基础型式,从而准确把握基础的不均匀沉降,对提高结构可靠性,降低工程造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文章依据近年来在皖丘陵地带山区的施工经验,本着节约造价、缩短工期、确保安全及控制质量,提出了该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与选型的一般条件,并进一步探讨了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的建议,以期对广大工程设计与施工同仁提供参考。文中详细阐述了地基、地基处理的原则、常用的地基处理的施工,重点是丘陵山区中浅地基基础的设计选型及施工方法。

关键词:丘陵山区,地基基础,设计选型,工程施工

中图分类号:TU4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引言

建筑的建造过程中,其建筑负荷全都由地层来承担,影响建筑物负荷的那部分地层被称之为地基,向地基传递负荷的下部结构被称为基础。近年来,在建筑工程的施工中因基础问题影响到施工质量的情况时有发生,在工程的整体设计上,一般认为施工难度较大的部分,在于建筑的上层结构,其实这是一种误区,建筑地基基础才是施工中的重点。尤其对于丘陵地带山区地质特征:地质条件多变、地基持力层分布不均匀性,可能同一建筑内地基处理做法各不同,为了确保地基基础的安全性,首先就地基基础的设计选型必须对它加以研究,并在工程施工中对施工方法和施工手段进行分析,探讨论证。

以下文章主要对丘陵地带山区持力土层分布深度在6m以上的深地基基础及大多分布深度在6m以内的中浅地基基础的设计选型及施工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论述。

1.建筑基础设计与选型条件

1.1选型条件

在地基处理中,地基处理方法必须根据土质情况,地理位置以及上部结构的荷载,地基土质的承载力和工程造价、工期、安全、质量等综合因素进行确定。针对山区(包括丘陵地带)地基的设计,应对下列条件分别分析认定:

1 )建设场区内,在自然条件下,有无滑坡现象,有无影响场地稳定性的断层、破碎带;

2) 在建设场地周围,有无不稳定的边坡;

3 )施工过程中,因挖方、填方、堆载和卸载等对山坡稳定性的影响;

4 )地基内岩石厚度及空间分布情况、基岩面的起伏情况、有无影响地基稳定性的临空面;

5 )建筑地基的不均匀性;

6 )岩溶、土洞的发育程度,有无采空区;

7 )出现危岩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可能性;

8 )地面水、地下水对建筑地基和建设场区的影响。

9 )山区地基设计尤其应重视潜在的地质灾害对建筑安全的影响。

地基基础的设计还应满足以下几个基本条件。首先,地基的负荷不应超出地基本身的承载能力,避免地基土剪切和稳定性的失衡。其次,在控制好地基的变形量,把变形量控制在结构可允许的范围内,控制好因地基引起的上部结构损坏,或因此影响建筑物功能上的使用。最后,要对地基基础做强度、耐久性、刚度的数据分析,确保地基能适应建筑的结构。

1.2地基基础设计

现阶段,我国的建筑行业随着经济的进步而快速发展,给建筑工程地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建筑工程的整体设计中,经常有地基强度不足,抗压抗震性不强的,沉降不均匀的情况发生,这就要求设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地基基础。地基的处理方法有很多,每种方法都有其适应的环境和范围,在施工中要注意施工方法的局限性和优缺点,每个工程都要从地基的实际情况、处理要求、技术难度,工程费用等方面综合考虑,以确保用合理的方法来进行地基的处理。

1.2.1地基的设计应由设计单位提出具体要求,并经过勘察单位进行现场的水文地质勘察,提供施工现场范围内的地质报告,并对土层和地质构造进行分析论证。不能以相邻建筑物的勘察资料做了待开工建筑的勘察据依。对于土质较软的地基,应进行地基加固处理,防止地基因土质问题而变形。且不能依靠大型基础断面来承担地基上部结构的荷载,因为基础再大,相对于上部结构还是较柔的。所以地基处理要与基础选型结合起来进行设计。在地基选型上要充分考虑到建筑整体的布局、结构荷载、抗震性,和现场的实际情况。要将地基与建筑结构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设计。基础设计形式要与上部结构相适应、相吻合、相协调,每个部分既是独立的,又是相互作用的,使得每个部分都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又能发挥共同作用。在地基的设计过程中要参考邻近建筑物的资料,根据邻近建筑物的勘察资料,分析对待建建筑物的干扰,主要是指新建筑建成后,邻近建筑物对地基产生的影响和后果,既是否影响新建建筑物的地基变形,是否影响新建建筑物功能上的使用,是否影响新建建筑的整体布局和施工进度。在设计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周密的论证分析,确保建筑物设计的合理性,和地基的完整性,合理的对地基进行选型,确保工程的顺利展开。施工队伍的施工经验和技术水平也决定着地基基础建设的好与坏,考虑好这些客观条件,提出符合实际情况的设计方案可以快速、有效、安全的进行地基施工。

1.2.2基础是建筑物和地基之间的连接体。基础把建筑物竖向体系传来的荷载传给地基。从平面上可见竖向结构体系将荷载集中于点,或分布成线形,但作为最终支承结构的地基,提供的是一种分布的承载能力。

(1)如果地基的承载能力足够,则基础的分布方式可与竖向结构的分布方式相同。但有时由于土或荷载的条件,需要采用满铺的伐形基础。伐形基础有扩大地基接触面的优点,但与独立基础相比,它的造价通常要高的多,因此只在必要时才使用。不论哪一种情况,基础的概念都是把集中荷载分散到地基上,使荷载不超过地基的长期承载力。因此,分散的程度与地基的承载能力成反比。有时,柱子可以直接支承在下面的方形基础上,墙则支承在沿墙长度方向布置的条形基础上。当建筑物只有几层高时,只需要把墙下的条形基础和柱下的方形基础结合使用,就常常足以把荷载传给地基。这些单独基础可用基础梁连接起来,以加强基础抵抗地震的能力。只是在地基非常软弱,或者建筑物比较高的情况下,才需要采用伐形基础。多数建筑物的竖向结构,墙、柱都可以用各自的基础分别支承在地基上。中等地基条件可以要求增设拱式或预应力梁式的基础连接构件,这样可以比独立基础更均匀地分布荷载。

(2)如果地基承载力不足,就可以判定为软弱地基,就必须采取措施对软弱地基进行处理。软弱地基系指主要由淤泥、淤泥质土、冲填土、杂填土或其他高压缩性土层构成的地基。在建筑地基的局部范围内有高压缩性土层时,应按局部软弱土层考虑。勘察时,应查明软弱土层的均匀性、组成、分布范围和土质情况,根据拟采用的地基处理方法提供相应参数。冲填土尚应了解排水固结条件。杂填土应查明堆积历史,明确自重下稳定性、湿陷性等基本因素。

1.2.3丘陵山地建筑地基基础的设计一般选型

(1)建筑深层地基基础:现一般大多采用机械成孔砼灌注桩或砼预制桩,而不宜采用对于人工挖孔灌注桩,主要是因为其局限性如施工周期长,施工安全隐患大,且降水成功与否是能否采用人工挖孔桩的先决条件,对于地下水丰富的岩溶地区,降水非常困难,一般不宜采用人工挖孔桩,并且国家及地方政府安监部门严格控制、正逐渐淘汰此种施工工艺;机械成孔砼灌注桩或砼预制桩的设计端承桩应根据持力土层的分布深度设计确定桩长及截面尺寸,摩擦桩应根据桩身土层侧阻力数值确定桩长及桩身截面形式,相应的技术设计参数的获取应结合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并通过试桩后确定。不管采用哪种成桩工艺,设计时都须考虑确保桩身有效长度大于6m方可成桩,即持力层分布深度都在6m以上才考虑;而机械成孔砼灌注桩与砼预制桩两者之间施工适用性对比,机械成孔砼灌注桩处理地质条件复杂多变,地基不均匀性分布差异较大、存在有害地质如岩溶发育、土洞、多层破碎带或上部结构对地基基础技术要求较高如高层建筑等具有优势,在确保质量、安全同等条件下,但相对于砼预制桩,其施工周期长、环境污染大、造价施工成本均较高;

(2)建筑中浅地基基础:

浅层地基基础:当持力土层在-3m深度以内浅层分布时,可直接建造在自然地基上,或浅基础埋置深度小于基础宽度或小于3m,可用一般的方法施工的基础。 按受力特点可分为刚性基础、柔性基础和两者结合的复合基础。刚性基础有:灰土基础、三合土基础、砂石基础和混凝土基础等。柔性基础主要是钢筋混凝土基础;

中层地基基础:当持力土层深度在-3m在以上但在-6m以内不能成桩的地基中层分布时,应优先采用人工挖孔墩(墩身长度小于6m)承台基础、片筏基础或软弱地基经处理后承载。

中浅层地基基础设计选型一般做法:

(2-1)浅层地基基础设计

1)当持力层分布深度在基础设计埋深以内的,基槽坑土方开挖后,将基础直接落于持力土层上;

2)当持力层分布深度在基础设计埋深以外的,基槽坑土方开挖后,一是将基础直接降落于持力土层上,而调整基础底地基承载面积及上部结构(如柱墙身相应加长),须二次结构设计验算刚度。其例当持力土层超深≤500时,可直接利用上部柱墙身结构直接加长处理,余下结构做法不变,而此部分变形在结构设计系数中一般已包含在内;二是基础设计埋深不变,将软弱土层挖除至持力层的超深部分采用换填方式或是对软弱土层直接进行地基加固处理;这里综上列举独立、条形基础下一般常用刚性砼(毛石)基础两种换填方式如下图示示意:

上图示两种处理方式比较简单,设计无须系统验算,质量可靠,现场施工可根据具体地基情况直接参考使用,便于加快施工进度,但费用相对于将基础直接落于持力层略高;图二相对图一是基础埋深增大了500,利用柱身相应直接加长方式,减少了换填工程量,相对经济、费用较低,但须征得建设方、设计同意方可实施;上述浅层地基基础设计做法一般不涉及深基坑开挖支护降水,对相邻建筑物影响较小,处理费用相对较低,施工安全隐患较小,适用于丘陵山地持力层地基浅层分布不均匀,不连续性的地质条件;

(2-2)中层地基基础设计

1)采用深基坑大开挖支护降水,因其对相邻建筑物影响较大,费用相对较高,山地地质灾害、施工安全隐患较大,施工周期长,丘陵山区施工有其存在的局限性,一般不建议采用,这里不做详细阐述;

2)一般建议采用端承人工挖孔桩墩基础,施工工艺与人工挖孔桩一致,质量控制可靠,施工周期短,桩墩身有效长度一般不超过6m,施工安全隐患小,是未能采用深地基基础与浅地基基础之间设计施工的必要补充,尤其适用于丘陵山地持力土层地基落差大的特殊地质条件;

3)采用片筏基础,一般地基承载力相对要求较低或对软弱地基处理后承载,但基础造价相对较高,一般都涉及深基坑开挖支护,丘陵山区除高层建筑地基基础有特殊要求外使用较少,这里不做详细阐述;

(2-3)常用的软弱地基处理

建(构)筑物的地基可能存在以下五类问题:

1)强度及稳定性问题。

2)压缩及不均匀沉降问题。

3)渗漏水问题。

4)液化问题。

5)特殊土的特殊问题。

地基处理的目的就是利用换填、夯实、挤密、排水、胶结、加筋和热学等方法对地基土进行加固,改良地基土的工程特性,以解决上述这五类问题。

地基处理的原则是地基处理应做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等情况下使之满足工程设计要求。地基处理方案选择的步骤:

1)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类型、荷载大小及使用要求,结合地形地貌、地层结构、土质条件、地下水特征、环境情况和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等因素初选处理方案。

2)对初选的地基处理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比较定出最佳的方案。

3)对已选定的方案在有代表性的场地上进行相应的现场试验或试验性施工。

常用的软弱地基处理方式方法有:换填垫层法、强夯法、砂石桩法、振冲法、水泥土搅拌法、高压喷射注浆法、预压法、夯实水泥土桩法、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法、石灰桩法、灰土挤密桩法和土挤密桩法、柱锤冲扩桩法、单液硅化法和碱液法等。地基处理后,建筑物的地基变形应满足现行有关规范的要求,并在施工期间进行沉降观测,必要时尚应在使用期间继续观测,用以评价地基加固效果和作为使用维护依据。复合地基设计应满足建筑物承载力和变形要求。地基土为欠固结土、膨胀土、湿陷性黄土、可液化土等特殊土时,设计要综合考虑土体的特殊性质,选用适当的增强体和施工工艺。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现场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确定,或采用增强体的载荷试验结果和其周边土的承载力特征值结合经试验确定;

(3)其他建议

(3-1)基础选型、埋深、布置是否合理。一般红粘土层上的浅基础宜浅埋,充分利用硬壳层,但不得小于0.5m,基础类别不宜超过2种。注意放在不同持力层、荷载差别大、地基较软弱、持力层厚薄不均匀等情况的基础沉降差应有控制措施,如设置沉降缝或调整基底附加压力,采用墙下扩展基础、十字交叉基础等基础形式。多层砌体结构优先采用无筋扩展基础,地基较软弱时应设置基础圈梁。高层建筑基础埋深满足《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桩埋深由有可靠侧向限制的深度计算至承台底,无承台的可以算至柱纵向钢筋的锚固深度。浅基础基底不在同一深度时应放阶,局部软弱地基应处理。抗震设防区独立基础和桩应设置双向拉梁。

(3-2)地基承载力及变形计算要符合《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规范。承载力应根据《岩土勘察报告》提供,基底交叉处面积不得重复计算。注意地基基础荷载效应的取用,地基承载力计算采用标准组合、地基变形计算采用准永久组合、基础内力和强度计算采用基本组合。

(3-3)地基处理设计时,应考虑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的共同作用,必要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上部结构的刚度和强度,以增加建筑物对地基不均匀变形的适应能力。对已选定的地基处理方法,宜按建筑物地基基础设计等级,选择代表性场地进行相应的现场试验,并进行必要的测试,以检验设计参数和加固效果,同时为施工质量检验提供相关依据。

2.建筑地基基础的施工

2.1建筑地基基础的测量放线

建筑的测量放线工作是建筑地基基础施工中的基础性工作,精确、详细、周密的测量能确保地基工程顺利安全的施工,并为上部结构的安全性提供有效的技术保障。建筑的测量放线对工程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工程质量管理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放线过程中要充分的利用好手中的科学仪器,提升施工质量。地基施工中利用新仪器和新的技术手段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这就要求工程测量人员要不断的掌握和学习新的知识和新的仪器,为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提供更为精确和周密的数据而服务。

2.2建筑地基基础的施工材料控制

建筑地基基础的施工材料控制是确保地基安全性的重要组成部份。地基材料的质量决定着整体工程的质量,在施工中要确保原材料的达标性,既原材料一定是出厂合格产品并符合工程本身的技术质量要求。在地基施工的每个阶段都要严把质量关,控制好原材料的质量,以此提高地基工程的施工质量。在原材料的把关上,要对材料的供应商进行资质审核,有必要的进行调研的,可以去原材料生产单位进行调查研究,确保原材料的真实性。施工中进场的原材料必需由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进行统一严格的检查与审验,生产厂商对于每批的进场材料都要出具质量检验报告和合格证,有必要的还需进行化学试验,确保原材料的生产质量。

2.3建筑深地基基础的施工

2.3.1砼灌注桩:水泥灌桩技术进行地基基础的加固施工,钻(冲)孔灌桩技术中每个施工步骤都对地基的施工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钻(冲)孔和水泥灌桩是工程质量的关键。施工前对桩基施工机械进行周密的检查,确保底座和顶端的平稳,避免施工过程中因底座的移位和下陷影响了灌桩的质量。施工过程中,需对孔径的大小,钻(冲)孔的深度和垂直度进行详细的检查,达到设计标准后请监理工程师对钻(冲)孔进行合格性检验,并填写钻(冲)孔检验记录,完成钻(冲)孔工作。灌桩进时所采用的原材料主要以混凝土为主,目前较多的施工单位都采用成品泥浆进行钻(冲)孔灌桩,这就要求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要对进场的泥浆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在施工单位质量检验人员的检验的同时认真审核确保使用材料符合要求。

2.3.2 砼预制管桩:设计应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及《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附录A选择桩型与成桩工艺,打入式混凝土预制桩穿越不良地质条件土层,桩基选型均应根据试桩的试验结果最终确定,并在此基础上,具体施工时端承桩桩底持力层及桩长应根据超前钻地质资料确定,摩擦桩桩长应根据贯入度比照试桩情况确定。砼预制桩同样在技术中每个施工步骤都对地基的施工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定位、垂直度和桩长控制是工程施工质量的关键。施工前对打桩机进行周密的检查,确保底座和顶端的平稳,避免施工过程中因底座的移位和下陷影响了打桩的质量。成桩过程中按进尺跟进检查桩身垂直度及位置,达到设计标准后请监理工程师进行合格性检验,并填写成桩记录。砼预制管桩构件进场要求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在施工单位质量检验人员的检验的同时认真审核确保符合要求。

2.3.3桩基施工完成,检测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规定试验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

2.4建筑中浅地基基础的施工

2.4.1刚性基础施工

1)砖基础施工:施工要点①做垫层 在大放脚下面为基础垫层。垫层一般为灰土、碎砖三合土或混凝土等。②基础弹线 在垫层转角处、交接处及高低处立好基础皮数杆、弹线。③砌筑砖基础先检查垫层质量,进行垫层面找平,砌筑时,可依皮数杆先在转角及交接处砌几皮砖,再在其间拉准线砌中间部分。其中第一皮砖应以基础底宽线为准砌筑。内外墙的砖基础应同时砌起。大放脚部分一般采用一顺一丁砌筑形式。④铺基础防潮层

2)毛石基础施工:毛石基础断面形式有阶梯形和梯形。毛石基础砌筑前,先清除杂物,打好底夯。不宜采用混合砂浆。水泥砂浆用M7.5~M10级,在铺砌第一皮毛石时,基底如为素土,可不铺砂浆;基底如为各种垫层,应先铺4cm左右的砂浆。毛石砌到室内地坪以下5cm处,应设置防潮层。

2.4.2钢筋混凝土基础施工

1)独立基础与条形基础:施工要点①验槽后应立即灌注垫层混凝土以保护基底,垫层混凝土宜用表面振动器振捣,要求表面平整。②垫层达到一定强度后,在垫层上弹线、支模、绑扎钢筋,并确保钢筋保护层符合要求。③在浇灌混凝土前,清除杂物,湿润模板。④基础混凝土宜分层连续浇筑。⑤基础上有插筋时应确保插筋位置正确。

2)杯形基础:施工要点①混凝土应按台阶分层浇筑,对高杯口基础的高台阶部分按整体分层浇灌。②杯口模板可用木料制成芯模,按设计位置和标高支设牢固。③基础浇筑完毕,混凝土初凝后终凝前用倒链将芯模取出。

2.4.3片筏基础施工:施工要点①注意施工排水,当地下水位较高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基坑排水、降水措施。②应根据工程结构特征、现场施工条件、工期要求等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施工质量和控制应按现行规范的要求执行。③在基础底板上埋设沉降观测点,定期进行观测记录。

2.4.4人工挖孔桩墩基础施工

1)施工流程:定位—成孔—下钢筋笼—砼灌注—桩头破除—检测--承台施工;

2)测量定位:桩位轴线采取在地面设十字控制网、基准点。安装提升设备时,使吊桶的钢丝绳中心与桩孔中心线一致,以作挖土时粗略控制中心线用。砼护壁中心线控制,是将桩位控制轴线、高程引到第一节护壁上,每节以十字线对中,吊大线锤作中心控制用,尺杆找圆周,以基准点测量孔深,保证桩位、孔深和截面尺寸正确。

3)人工挖孔桩墩成孔:根据施工图纸放出桩位、确定桩径并用白灰示出以便开挖。挖土从上到下逐层用镐、锹进行,遇坚硬土层,块石用风镐破碎。挖土次序为先挖中间部分后周边,弃土装入活底吊桶或箩筐内。垂直运输采用在孔上口安装手摇辘轳架子提升。开挖前应先进行试挖,完善成孔工艺,待侧壁土无坍塌,护壁结构安全可靠后方可全面开工,并且保证人身安全。每天挖孔进尺1.0m左右(第一天只挖0.8m,高出地面200做砼井圈防护),每节桩孔形成后,及时安装护壁钢筋,然后放模板、护壁浇砼,第二节以下以此类推。护壁施工采取一节组合式钢模板拼装而成,拆上节支下节,循环周转使用,模板用U形卡连接,上下设两半圆组成的钢圈顶紧,不另设支撑,混凝土用吊桶运输人工浇筑,混凝土强度达到2.5MPa方可拆模。第一节成孔后将桩中心用红十字标在护壁砼上,并在桩顶按所发图纸的桩编号标出该桩的编号,以便检查和避免出错。成孔过程中,每隔2~3节需校正桩的垂直度,防止偏心过大。当孔挖至持力层时应按设计图纸要求对桩端进行扩大头施工,达到设计要求后进行验收。桩中心线控制:第一节护壁上设十字控制点,以下每一节设横干吊大线坠作中心线,用水平尺找圆周。按施工规范从中心向四周开挖,挖至周边允许误差30mm,桩底端伸入持力层(基岩),逐个检查。经常检查在挖孔过程中是否有偏差,若有则应及时纠正,若挖孔时遇到地下水的渗漏水,及时排水。

4)钢筋笼就位,采用汽车吊吊运放入孔内就位,入孔时尽量不碰撞孔壁,用钢筋吊钩钩住笼顶加强箍,用槽钢横担悬挂在井壁上,保持钢筋笼标高、垂直度、保护层正确。

5)墩身砼浇筑

施工工艺:在孔壁或模板上由测量测设砼浇筑面标高--检查孔底--沉渣及积水--清理沉渣--抽水--检查钢筋笼垂直度和中心偏差,以上工作完成后,在孔底灌100kg干水泥与孔底少量积水搅拌成水泥浆—砼运输至现场--开始浇筑砼至扩大头上口或1000mm高--振捣--再浇筑1500m再振捣--依次类推直至砼浇筑完毕。

每根桩浇筑砼前,应检查一下沉渣和积水,沉渣应清理干净,积水抽干,考虑水泵抽水完毕后管内有回水,在浇筑砼前采取如下处理措施:在每根桩底部先灌注100kg干水泥,与孔底余水搅拌成水泥浆后再开始浇筑砼。第一节砼浇筑至扩大头上口位置,人工下井振捣,以后每浇筑1.5m高砼振捣一次,直至砼浇筑完毕。

桩身要求一次灌注完成,不得出现断桩现象并严格防止地面水流入孔内。当桩顶标高比自然地面低时,在砼浇筑12h后进行湿水养护,当桩顶标高比自然地面高时,在砼浇筑12h后应覆盖草袋,并湿水养护,养护时间不小于7d。

2.4.5几种软弱地基处理的施工

1)换填垫层法

1-1)换填垫层法概述

换填垫层法是将地基中一定厚度的软弱土层挖除,分层填筑中粗砂或砂砾石、灰土、粘性土或其他性能稳定、无侵蚀性的材料,并分层压实或振(夯)实至要求的密实度。

当软弱土地基的承载力和变形满足不了建(构)筑物的要求,而软弱土层厚度又不很大时,采用换填垫层法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换填垫层法常用于荷载不大的建筑、地坪、堆料场地和道路工程的地基处理。适用于淤泥、淤泥质土、湿陷性黄土、素填土、杂填土地基及暗沟、暗塘的浅层处理。处理深度一般控制在3m以内,也不宜小于0.5m。

1-2)换填材料和施工方法

换填材料要求使用砂和砂石换填应选用级配良好、质地坚硬的中砂或粗砂、角(圆)砾、碎(卵)石、石屑等,并应除去植物残体、垃圾等杂质。若用粉细砂或石粉,应掺入30%的碎石或卵石,砂石最大粒径不宜大于50mm。人工级配的砂砾石,应先将砂、卵石拌合均匀后再铺设。使用粉质粘土时,土料中有机质含量不得超过5%,亦不得含有冻土或膨胀土。使用灰土时,体积配合比宜为2:8或3:7。由分层铺设的土工合成材料与地基土构成加筋垫层时,作为加筋的土工合成材料应采用抗拉强度较高、受力时伸长率不大于4%~5%、耐久性好、抗腐蚀的土工格栅、土工格室、土工垫或土工织物等土工合成材料。 开挖软弱土方法主要有挖掘机挖除法、推土机挖除法、人工挖除法等。当土质过于软弱而挖掘机和推土机无法作业时,可采用水力挖塘机组挖除,即用高压水流对软粘土进行切割并冲成泥浆,然后用泥浆泵输送到指定地点沉淀后再处理。开挖的深度和宽度应根据换填垫层的设计要求确定。 换填垫层施工应分层铺设,分遍压(振)实,填料的含水量应控制在最优施工含水量范围。换填施工过程应注意防止基坑灌水或雨水下渗。坑槽开挖时应避免坑底土层扰动,可保留200mm厚土层暂不挖去,待铺设垫层前再挖至设计标高,如有浮土必须清除。当坑底为饱和软土时,须在与土面接触处铺一层细砂起反滤作用,其厚度不计入地基垫层设计厚度内。同一建筑物下地基垫层设计厚度不同时,在厚度突变处或分段施工交接处应做成阶梯搭接或斜坡搭接,并按先深后浅的顺序进行垫层施工,搭接处应夯压密实。铺设土工合成材料时,下铺地基土层顶面应平整,防止土工合成材料被刺穿、顶破;铺设时应把土工合成材料张拉平直、绷紧,严禁有折皱;端头应固定或回折锚固;切忌曝晒或;连结宜用搭接法、缝接法和胶结法,并均应保证主要受力方向的连结强度不低于所采用材料的抗拉强度。换填压实的施工方法有机械碾压法、夯实法和振动法等。对于砂垫层,还可采用插振法、水撼法。应根据不同的换填材料选择压实机械,如粉质粘土、灰土、素填土宜采用平碾、振动碾或羊足碾;砂土、碎石类土等宜用振动碾、振动压实机;粉煤灰宜采用平碾、振动碾、平板振动器、蛙式夯;矿渣宜采用平板振动器或平碾、振动碾;中小型工程可采用蛙式夯、柴油夯。

1-3)常见问题的处理措施

填方土出现橡皮土:由于使用了含水量比较大的腐植土以及泥炭土或者粘土、亚粘土等原状土土料回填。

打夯以后,基土发生颤动、受压区四周鼓起形成隆起状态(土体体积未变化)、土体长时间不稳定。 其对应的预防措施为:(a)现场鉴别,要求回填土料“手握成团、落地开花”。(b)回填前,不允许基坑内有垃圾、树根等杂物,清除基坑内积水、淤泥。其对应的治理方法:如果土方量很小,挖掉换土,用2:8或3:7的灰土(雨、冬期不宜用灰土,避免造成灰土水泡、冻胀等事故)、砂石进行回填。如果面积大,用干土、石灰、碎砖等吸水材料填入橡皮土内。如果工期不紧,把橡皮土挖出来,晾晒后回填。

压实度达不到设计和规范要求:填土的场地在荷载作用下,地基引起比较大的变形,地基稳定性降低。其原因包括:(a)土料含水量太小,影响了夯实(碾压)的效果,造成夯实(碾压)不密实;含水量太大,则易形成橡皮土。(b)土料不符合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有机质超过规范要求(大于5%)。(c)填土过厚,未分层夯实。(d)机械能力不够。其对应的预防措施有:选择换填的土料及其性质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填土密实度应根据工程性质的要求而定,压实系数等于土的控制干密度除以土的最大干密度。设计有要求时,要通过现场土工试验,并且严格进行分层换填夯实,加强对土料含水量的控制。其对应的治理方法为:换土换填;翻出晾晒、风干后回填;填入吸水材料;施打挤密桩。

2)灰土垫层法、砂垫层法

灰土垫层系用石灰和粘性土拌和均匀,分层夯实而成。采用体积配合比。有“二八灰土”或“三七灰土”。适用于一般粘性土地基加固,施工简单、取材方便、费用较低。砂垫层和砂石垫层统称砂垫层。一般适用于处理有一定透水性的粘性土地基,但不适用于湿陷性黄土地基和不透水性的粘性土地基,以免聚水而引起地基沉降。

2-1)材料要求

凡有机质含量不大于5%的粘性土料均可采用,土料应过筛,粒径不得大于15mm;熟石灰应过筛,粒径不大于5mm;使用砂和砂石换填应选用级配良好、质地坚硬的中砂或粗砂、角(圆)砾、碎(卵)石、石屑等,并应除去植物残体、垃圾等杂质。若用粉细砂或石粉,应掺入30%的碎石或卵石,砂石最大粒径不宜大于50mm。

2-2)施工要点

灰土施工时,应控制其含水量,,以用手紧握土料成团,两指轻捏即碎为宜,拌和应均匀,颜色一致,拌好后应用时铺填夯实。人工级配的砂砾石,应先将砂、卵石拌合均匀后再铺设;应分层施工,分层厚度要求应符合现行施工规范。

2-3)质量检查

灰土垫层用环刀法、砂垫层用灌砂取样,测干密度。

3)重锺夯实法

重锺夯实法是利用起重机械将重物提升到一定高度后自由下落,重复夯打击实地基土表面,从而使浅层地基受到压密加固。重锤夯实法适合于处理离地下水位0.8m以上稍湿的粘性土、砂土、湿陷黄土、杂填土和分层填土的地基。重锤夯实的锤重15~30KN,落距为2.5~4.5m,一般需夯击6~10遍,加固深度为1.2m左右。

4)强夯法

强夯法是利用起重机械将重达80~400KN的夯锤吊起, 自由下落的落距为6~30,是一种对土体进行强力夯实的地基加固方法。强夯法属高能量夯击,它是用起重机械将大吨位夯锤(一般80~300kN)起吊到6~30m高度后,自由落下,给地基土以强大冲击能量的夯击,在土中出现冲击波和很大的冲击应力,迫使土层孔隙压缩,在夯击点周围产生裂隙,形成良好的排水通道,孔隙水和气体逸出,使土粒重新排列,经时效压密达到固结,从而提高地基承载力,降低其压缩性。强夯法是一种常用的深层地基处理方法。

4-1)强夯法特点:

施工方法和设备简单,施工速度快,功效高;节约原材料,较为经济;适用土质范围广,可取得较高的承载力,一般地基强度可提高2~5倍;沉降变形小,压缩量可降低2~10倍;加固影响深度可达6~10m,但振动影响较大。 强夯法适用于加固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粉土、粘性土、湿陷性黄土、素填土、杂填土以及工业废渣、垃圾地基的处理。当强夯所产生的振动对周围建筑物、设备及其他设施有影响时,不得采用强夯法施工。必要时,应采取防振、隔振措施。

4-2)机具设备

强夯法施工设备由夯锤、起重机械和脱钩装置等组成。夯锤可采用铸钢制成的钢夯锤、装配式钢夯锤、或钢板外壳内部浇筑混凝土的混凝土夯锤。装配式钢夯锤可组合成不同规格。夯锤底面有圆形和方形两种,其中圆形定位方便,稳定性和重合性好,应用较广。锤底面积根据表层土质确定,砂土一般取3~4m2;粘性土不宜小于6m2。夯锤中宜设1~4个直径250~300mm上下贯通的排气孔,以减少起吊夯锤时的吸力和夯锤落地前瞬时的气垫上托力,保证夯击能的有效性。强夯施工的起重机械常用履带式起重机(带摩擦离合器),也可采用专用三角起重架或龙门架作强夯起重设备。当直接用钢丝绳悬吊夯锤时,起重能力应大于锤重的3~4倍;当采用自动脱钩装置时,起重能力应大于1.5倍锤重。起重能力不能满足单缆锤击法对吊机卷扬机能力的要求时,多通过动滑轮组并借助脱钩装置来起落夯锤。此时,应防止夯锤突然脱钩使起重臂回弹后仰,一般采取加钢辅助人字桅杆的方法解决 脱钩装置由鼓形轮、架板、锁卡、吊钩等组成。拉绳一端固定在锁卡焊合件的伸臂上,另一端穿过转向滑轮,固定在起重机臂杆底部横轴上。操作时将夯锤挂在脱钩装置上,当夯锤起吊到要求高度时,张紧的拉绳将脱钩装置的伸臂拉转一个角度,脱钩装置开启,夯锤便自动脱钩下落,同时可控制每次夯击落距一致。

4-3)强夯施工的技术参数

击点布置正方形或梅花形网格。间距一般为5~15m。夯击遍数根据地基土的性质来确定,一般为2~5遍,粗颗粒土夯击遍数宜少些,前几遍采取“间夯”,最后遍采取“满夯”。夯点的夯击次数指单个夯点一次连续夯击次数,一般为3~10击。夯点的夯击次数应按现场试夯得到的夯击次数和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且应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a)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0mm,当单击夯击能较大时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100mm。

b)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的隆起。

c)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起锤困难。 两遍夯击之间应有一定的间隔时间,以利于土中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消散。间隔时间取决于土中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消散时间。当缺少实测资料时,可根据地基土的渗透性确定,对渗透性较差的粘性土地基,间隔时间不应少于3~4周;对透水性好的地基,可连续夯击而不需要间歇。 强夯处理范围应大于建筑物基础范围,每边超出基础外缘的宽度宜为设计加固处理深度的1/2~2/3,且不宜小于3m。锤重和落距是影响夯击能和加固深度的重要因素,直接决定单击的夯击能。锤重一般不宜小于80kN,落距不宜小于6m。锤重与落距的乘积称为单击夯击能。整个加固场地总夯击能除以加固范围的面积称为单位夯击能。单位夯击能应综合考虑地基土类别、结构类型、荷载大小和要求加固处理的深度等因素,并通过现场试夯确定。单位夯击能过小,加固效果差;单位夯击能过大,不仅浪费能源增加费用,而且对饱和粘性土还会破坏土体结构,形成橡皮土,降低强度。

5)振冲法

振冲法对不同性质的土层分别具有置换、挤密、振动密实等作用。按振冲法地基加固机理可分为置换法和密实法两类。在粘性土中,振冲主要起置换作用,由填料形成的桩体与原粘性土构成复合地基,称为振冲置换法。在砂性土中,振冲主要起挤密、振密作用,称振冲密实法。对于中粗砂地基,振冲器上提后由于孔壁极易坍落能自行填满下方的孔洞,可不必加填料,就地振密;对于粉细砂地基,必须加填料,填料可用粗砂、砾石、碎石、矿渣等材料,粒径一般控制在5~50mm。

5-1)机具设备:主要设备有振冲器、起重机械、水泵及供水管道、加料设备和控制设备等。

5-2)施工要点

振冲法是以起重机吊起振冲器,起动潜水电动机后,带动偏心块,使振冲器产生高频振动,同时开动水泵,使高压水通过喷嘴喷射高压水流,在边振边冲的联合作用下,将振冲器沉到土中的设计深度。经过清孔后,就可从地面向孔中逐段填入砂石,每段填料均在振动作用下被振挤密实,达到所要求的密实度后提升振冲器,如此重复填料和振密,直到地面,从而在地基中形成一根大直径的密实的桩体。即:定位--成孔--清孔--振密;

5-3)质量控制与检查

振冲法施工主要控制密实电流、填料量和留振时间三项技术参数。振冲器在自重和振动喷水作用下,以1~2m/min的速度徐徐沉入土中,此时,每沉入0.5~1.0m,宜留振5~10s进行扩孔,待孔内泥浆溢出时再继续沉入,直达设计深度为止。

6)水泥土搅拌法

水泥土搅拌法有深层搅拌法(湿法)和粉体喷搅法(干法)之分。适用于加固饱和软粘土地基,还可用此法构建重力式支护结构。

6-1)深层搅拌法

深层搅拌法是利用水泥作为固化剂,通过特制的搅拌机械,在地基深处就地将软土和固化剂强制搅拌,固化剂和软土之间会产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使软土硬结成具有整体性、水稳定性和一定强度的地基,与天然地基形成复合地基,从而提高地基承载力,增大变形模量。

6-1-1)机具设备

深层搅拌法设备包括深层搅拌机及其配套机械。深层搅拌机有中心管喷浆方式和叶片喷浆方式两种。叶片喷浆方式的深层搅拌机使水泥浆从叶片上若干个小孔喷出,与土体混合较均匀,但因喷浆孔小易被浆液堵塞,较适用于大直径叶片和连续搅拌的情况,且只能使用纯水泥浆而不能采用其他固化剂,其加工制造也较复杂。

6-1-2)水泥土材料与强度

深层搅拌法是以水泥为固化剂。 水泥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与水泥掺入比、水泥强度等级、龄期、含水量、有机质含量、外掺剂、养护条件及土性等因素有关。水泥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一般取300~400kPa,比天然软土大几十倍至数百倍。但水泥土强度增长缓慢,随龄期的增长而提高,3个月后强度增长才减缓,因此,对竖向承载的水泥土强度宜取90d龄期试块的立方体抗压强度平均值;对承受水平荷载的水泥土强度宜取28d龄期试块的立方体抗压强度平均值。

6-1-3)施工工艺

深层搅拌法的工艺流程:深层搅拌机定位预搅下沉喷浆搅拌提升重复搅拌下沉重复搅拌提升直至孔口关闭搅拌机、清洗移至下一根桩位,重复以上工序 深层搅拌桩施工前应先整平场地,清除桩位处地上、地下障碍物。施工前应标定灰浆泵输浆量、灰浆输送至喷浆口的时间和设备提升速度等技术参数,并根据设计要求通过成桩试验,确定水泥土配合比。固化剂和外掺剂必须通过加固土室内试验检验后使用。固化剂浆液应配合比拌制,并应有防离析措施。

6-1-4)适用条件

深层搅拌法适用于处理淤泥、淤泥质土、粉土、饱和黄土、素填土、粘性土及无流动地下水的饱和松散砂土等地基。当用于处理泥炭土、有机质土或地下水具有侵蚀性时,宜通过试验确定其适用性。在深基坑开挖时常用作重力式支挡结构,以及作为地下防渗墙等。

6-2)粉体喷搅法(粉喷法)

粉喷法采用粉喷桩机成孔,用压缩空气将粉体输至桩头,雾状喷入土中,经钻头叶片旋转搅拌混合而成。施工要点是: ①为保证水泥土墙搭接可靠,相邻桩成桩的时间间隔不宜大于10h,搭接长度不宜小于200mm。施工开始和结束的头尾搭接处,应采取加强措施,消除搭接沟缝。 ②施工前应进行成桩工艺及水泥掺入量或水泥浆的配合比试验,以确定水泥掺入比或水泥浆水灰比。搅拌桩采用浆喷时水泥掺入比宜为15%~18%,粉喷时宜为13%~16%,高压喷射的水灰比宜为1.0~1.5。③当设置插筋或H型钢时,应在桩顶搅拌或旋喷完成后及时进行,插入长度和出露长度等按计算和构造要求确定,H型钢靠自重下插至设计标高。 ④水泥土墙达到设计强度要求后,方可进行基坑开挖。

7)旋喷法

旋喷法加固地基,是用钻机钻到预定深度,然后用高压泵把浆液通过杆端头的特殊喷嘴,以高压水平喷入土层,喷嘴在喷浆液时,一面缓慢旋转,一面徐徐提升,借助高压浆液的水平射流不断切削土层并与切削下来的土充分搅拌混合,最后在喷射力的有效射程范围内,形成一个由圆盘状混合物连续堆积的圆柱状凝固体,即旋转喷射桩(简称旋喷桩)。

7-1)工艺类型

根据使用机具设备的不同,高压喷射注浆法可分单管法、二重管法和三重管法。可根据工程需要和机具设备条件选用。

7-2)机具设备

高压喷射注浆的施工设备由高压发生装置、钻机、特种钻杆和高压管路四部分组成。因喷射工艺类型不同,使用的机具设备和数量也不同。

7-3)旋喷法施工工艺: ⑴钻机就位 (使钻杆垂青对准孔位中心,其倾斜度不得大于1.5%。) ⑵钻孔 ⑶插管 ⑷喷射 ⑸安放钢筋笼 ⑹冲洗

7-4)适用条件

旋喷法适用于处理淤泥、淤泥质土、粘性土、粉土、湿陷性黄土、砂土、碎石土及人工填土等地基;当土中含有较多的大粒径块石、大量植物根茎或含有过多有机质时,以及对地下水流速过大和已涌水的工程,应根据现场试验结果确定其适用性。旋喷法可用于既有建筑和新建建筑的地基处理、深基坑侧壁挡土或挡水、基坑底部加固、防止管涌与隆起、坝堤加固与防水帷幕等工程。

2.5管理体系和人员管理

建筑的地基施工中,要完善施工企业的质量管理,促进质量控制的实施,建立健全的质量控制体系是保障建筑施工质量的关键。建筑地基基础施工质量控制得益于企业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通过全员、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及施工过程记录、监理等有效保障建筑地基基础施工的质量,为工程质量打好坚实的基础。

在建筑地基基础施工中,人为因素的控制是整个建筑施工质量的重点,施工技术人员的技术能力及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对于工程施工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工程技术、管理制度等都是由管理人员的素质决定的,而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施工、混料、设备操作、安全管理等都是由人员决定,因此加强建筑施工过程中人员的控制是建筑施工质量控制首要任务。

3 .结 论

安徽省地貌以平原、丘陵和低山为主。平原与丘陵、低山相间排列。地形地貌呈现多样性,长江和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全省大致可分为五个自然区域: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西大别山区、沿江平原和皖南山区。平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31.3%(包括5.8%的圩区),丘陵占29.5%,山区占31.2%,湖沼洼地占8.0%(摘自《中国地理百科全书》)。文中皖丘陵山区的地基基础设计选型及施工阐述在地理上具有分布广泛性,在地基处理技术上具有特殊性;在丘陵山地进行基础方案选型及施工确实存在较大困难,必须充分查清场地的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全面分析各种复杂地质条件对工程施工的影响,合理地选择基础类型和采取对应的施工措施。加强对丘陵山区复杂地质条件下对地基基础选型和施工的影响和处理措施的研究有很大的必要性和深远的意义。

通过以上分析,在基础的选型上,仔细分析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并结合丘陵山区工程场地实际开挖情况进行基础选型的调整及优化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工程地质勘察资料毕竟是一孔之见,有的设计人员只在意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往往忽视实际开挖中出现的问题,经常造成工期的延长和造价的提高,从以上论述,可得到以下有益之处,供工程设计人员参考:

1)在工程设计中,应仔细选择建筑物的基础形式,既保证建筑功能和结构安全,又经济实惠

第6篇:夯实基础护理范文

【关键词】施工材料控制;基础施工质量控制:施工方法质量控制

地基和基础都必地下隐蔽工程,建筑工程竣工后难以检查,一旦发生事故,难以补救,甚至造成灾难性后果。因此,研究并探讨地基基础工程事故发生的原因,并对地基基础工程事故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是十分重要的课题。

1 控制建筑地基基础的质量,首先要控制施工材料质量

材料质量是工程施工:质量的基础,工程使用原材料不符合规定,工程质量不可能符合要求。因此,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中不许再施工前对材料进行质量控制,保证材料质量,以此提高工程施工质量。对于材料的控制,阿先要对材料供应厂家进行必要的审核,选择具有资质的供应厂家进行材料的供应。其次,要对进场原料进行必要的检验,包括:质量检验报告单的检查、外观的检查、理化检验的检查等等。通过一系列的检验来保证进场原料的质量。

2 基础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及控制措施

基础施工中,较常出现的质最问题有:基础轴线位移、基础标高误差和基础防潮层失效。这些质量问题直接影响上部结构质量和使用要求。

2.1 基础轴线位移的原因及控制措施。基础轴线位移是指基础由大放脚砌至室内标高(±0.00)处,其轴线与上部墙体轴线发生错位。基础的轴线位移多发生在建筑工程的内横墙,这将使上部墙体和基础产生偏心压,影响整体结构的受力性能。

2.1.1 轴线位移原因。由于大放脚收分寸掌握不准确,砌至大放脚顶处时,已产生偏差,再砌基础直墙部位就容易发生轴线位移。施工中,横端基础轴线,一般应在槽边打中心柱,部分施工员在实际放线时仪在山墙处有控制桩,横端轴线由山端一端排尺控制。由于基础一般是先砌外纵墙和山墙部位,待砌横墙基础时,基础槽中线被封在纵墙基础外侧,无法吊线找中,轴线容易产生更大偏差,有的槽边控制桩保护不好,被施工人员或车辆碰撞发生移位,产生轴线位移。

2.1.2 控制措施。定位放线时,外墙角处必须设置龙门板,并有相应的保护措施,防止槽边堆土和进行其他作业时碰撞而发生移动。龙门板下设永久性中心桃(打入与地面齐平,四周用混凝土封固),龙门板拉通线时,应先与中心桩核对。横墙轴线不宜采用基槽内排尺法控制,应设置中心桩。横墙中心桩应打到与地面齐平,为便于排尺和拉中心线,中心桩之间不宜堆土和放料。挖榴时应用砖覆盖,以便于清土寻找,在槽墙基础拉中线时,可复核相邻轴线距离,以验证中心桩是否有移位情况。为防止因砌筑基础大放脚部分不均匀而造成的轴线位移,应在基础收分部分砌完后,拉通线重新核对,并以新定出的轴线为准,然后砌筑基础直墙部分。

2.2 基础标高偏差的原因及控制措施。当基础砌至室内地平(±0.00)处,常出现标高不在同一水平面。基础标高相关较大时,会影响上层墙体标高的控制。

2.2.1 偏差原因。基础下部的基层(沙土、混凝土)标高相差较大,影响基础砌筑时对标高的控制。由于基础大放脚宽大,基础皮数杆不能贴近,难以观察所砌每一基础与皮数杆的标高差。砖基础大放脚填芯砖采用大面积铺灰的砌筑方法,由于铺灰厚度不均匀或铺灰面太长,砌筑速度跟不上,砂浆因歇停过久挤浆困难,灰缝不易压薄而出现冒高现象。

2.2.2 控制措施。应加强对基础层标高的控制,尽早控制在允许偏差之内。砌筑基础前,应对基层标高普查一遍,局部低凹处可用细石混凝土垫平。基础皮数杆可采用小断面(2×2)cm方术或钢筋制作。使用时,将皮数杆直接夹砌在基础中心位置。采用基础外侧在皮数杆检查标高时,应配以水准尺校对水平。宽大基础放大脚的砌筑,应采用双面挂线,保持横向水平。砌筑填芯砖应采取小面积铺灰,随铺随砌,顶面不应高于外侧跟线砖的高度。

2.3 基础防潮层失效原因及控制措施。防潮层开裂或抹灰不密实,不能有效地阻止地下水分沿基础向上渗透,造成墙体潮湿。外墙受潮后,经盐碱和冻融作用,砖墙表面逐层酥松剥落,影响居住环境美观和结构强度。

2.3.1 防潮层失效原因。施工中浆混用,将砌基础剩余的砂浆作为防潮砂浆使用。在防潮层施工前,基面上不作清理,不浇水或浇水不够,影响防潮层砂浆与基面的粘结,操作时表面摸灰不实,养护不好,使防潮层因早期脱水,强度和密实度达不到要求而出现裂缝。冬季施工防潮层因受冻而失效。

2.3.2 控制措施。施工中,防潮层应作为独立的隐蔽工程项目,在整个建筑物基础工程完工后进行操作,24cm墙防潮层下的丁皮砖,应采用满丁砌法。防潮层施工宜安排在基础房心回填后进行,以防填土时对防潮层的破坏。如图纸设计对防潮层未作具体规定,宜采用2cm厚1:2.5的水泥砂浆掺适量防水剂的做法,防潮层砂浆和混凝土中禁止掺盐,在无保温条件下,不应进行冬季施工。

3 几种常见建筑地基施工方法的质量控制

3.1 强夯法的质量控制

首先,测量定位。这是关系到强夯处理的整体效果的关键环节,在具体操作上,应由施工单位根据试夯确定的夯点布置图,逐一测放夯点位置。其次,强夯前要用推土机预压二遍,场地平整后,测量场地高程,夯点布置是否符合测量放线确定点。如果地下水位较高,应在表面铺0.5―2.0m中(粗)砂或砂石垫层,或采取降低地下水位的方法(具体按照现场确定方案),以防设备下陷和消散强夯产生的孔隙水压。再次,分段进行施工,从边缘夯向中央,从一边向另一边进行。每夯完一遍,用推土机整平场地,放线定位即可接着进行下一遍夯击。强夯法的加固顺序是:先深后浅,即先加固深层士,再加固中层土,最后加固表层土。最后一遍夯完后,再以低能量满夯一遍,有条件以采用小夯锤击为佳。最后,夯击时应按试验确定的强夯参数进行,落锤应保持平衡,夯位应准确,夯击坑内积水应及时排除。夯击地段遇上含水量过大时,可铺砂石后再进行夯击。在每一遍夯击之后,要用新土或周围的土将夯击坑填平,再进行下一遍夯击。

3.2 注浆法质量控制点分析

首先,现场钻孔情况应安排专人如实地记录在钻孔记录表上:其次,硅化加固的土层以上应保留1m厚的不加固土层,以防浆液上冒,必要时须夯填素土或打灰土层;再次,灌注浆液的压力一般在0.2―0.4MPa(始)和0.8―1.0MPa(终)范围内i再次,土的加固程序,一般自上而下进行,如土的渗透系数随深度而增大时,则应自下而上进行。如相邻涂层的土质不同时,渗透系数较大的土层应先进行加固;再次,应经常抽查浆液的配比及主要性能指标、注浆顺序、注浆孔位、孔径、孔深以及注浆过程的压力值是否满足要求,并将自己的检查结果与现在记录人员的记录相核对(可通过量测注浆管的长度的方法来检查注浆孔的孔深):再次,及时在编好号的孔位平面图上对已注浆孔进行标记并注明钻孔日期。避免漏孔情况出现;最后,如出现地面或附近建筑物变形的情况,应立即停止注浆,分析原因,调整注浆参数。

第7篇:夯实基础护理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 施工技术, 重要性, 地基基础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foundation treatment is: to improve its strength to ensure the stability of the foundation; Reduce the foundation compressibility, reduce the settlement of foundation and the uneven settlement; To strengthen the foundation consolidation process, complete early settlement; Prevent earthquake liquefaction and earthquake trapped, etc.

Key Words: building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importance, foundation

中图分类号:TU7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地基处理

地基处理就是按照上部结构对地基的要求,对地基进行必要的加固或改良,提高地基土地的承载力,保证地基稳定,减少房屋的沉降或不均匀沉降,消失陷性黄土的失陷性,提高抗液化能力等,常用的人工地基处理方法有换土垫层法,重锤表层夯实,强夯法,振冲法,注浆法,深层搅拌,化学加固等方法。地基处理的对象是软地基和不良地基。

2 现在我国工程建设地基基础施工中存在的难题

地基基础施工相比整个工程项目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可是,现在的工程建设中仍然存在着部分难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2.1地基建设中的塌方难题

在工程项目的地基建设中,一个不可以忽视的难题便是地基的塌方。在工程的地基建设整个过程中,假设出现了塌方难题,必然会使地基土受到扰动,进而影响到地基的整体承载力,不但会对自身的工程建设造成危害,并且还会严重影响周围建筑物的安全,甚至会造成安全事故,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特别是在基坑开挖深度较深并穿过不一样的土层时,施工方假设不去根据不一样土层的工程特性(地基土的内摩擦角,粘聚力、湿度、重度等)来确定地基基坑的边坡开挖坡度和支护方法,就会使得边坡顶部受到堆载或外力的振动产生变形, 因此引发塌方难题。大概是由于工程施工方在开挖土方时施工不妥,在需要作支护的时候没有去做应有的保护,也会造成塌方。

2.2地基缺乏保护

工程项目的地基建设中另一个重要难题便是地基缺乏充足的保护,特别是在长江以南多雨地区进行工程施工,假设不可以处理好地下水的难题,就会对地基建设带来严重的危害。假设地基的基础缺乏充足的保护,大概是防水、排水对策不到位,就大概会造成地基进水,这样就不但会造成地基基础施工困难,并且相比地基的质量也会造成损害。特别是在多雨季节,一定要包管地基建设的基坑没有积水,相比被水浸泡的地基表层土要将其松软部分清除。

2.3地基建设中的办理不善

在地基建设中,由于办理方的疏忽也大概会对地基质量造成影响。假设办理人员办理疏忽造成基坑开挖与设计不符,就会引起基坑的抗剪切力度不够,从而造成基坑的变形,影响地基建设的质量。

3.地基缺陷的控制

工程建设中地基的基础受到多方面的影响,要通过一个中和的因素来考虑地基的建设。全面的分析找到适合某个地区最合理的施工方法,除此之外,要保证工程的质量问题,技术因素也不可缺少。以下几个方法可以对地基的缺陷加以控制。

3.1桩基施工技术

在现代的工程建设过程中,桩基础施工得到了改善和进步,在地基的建设中桩基础也是一个重要的基础形式,桩基础有三个基本形式,分别是浇灌注桩、混凝土预制桩和钢桩。在这三种建设形式中,灌浇注桩因为承载力大、对环境的影响小等优势而得到广泛的推广。在工程建设中,所占的比例日益提高,这个方法的使用,可以克服驻地虚土和地基缩颈的缺陷。

3.2地基加固技术

在以往的工程建设中,我国运用的是传统的地基加固技术,这个技术存在了很多的问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不断的提高和进步,现在我国已经有了一套完善的地基加固技术系统,首先是压密固结的加固方法,在南方土地松软的地区,通过采取这种方法对土地进行加固地基。其次就是对地基的加筋体复合处理,这种方法存在普遍性,适合各种地质的地基加固,通常的加固方法是通过沙桩水泥粉灰碎石等搅拌方法来实现的。最后是填垫层法,就是通过沙石垫层等措施来实现,但是使用的范围比较小,不适合大规模的地基建设中推广。

3.3深基础施工

随着工程建筑的施工技术不断完善,深层基础地基施工得到了发展,深层基础地基工程可以叫做深基坑技术,就是通过地基的侧向支撑即桩墙和内撑组成的综合的桩撑体系,这种深基坑技术可以有效的提高地基的施工质量,加固了整个工程的质量。

3.4地基材料的质量控制

地基的材料控制也关乎地基的缺陷问题,工程使用的材料如果不符合规定,那么工程的质量不会符合要求,因此,在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中,一定要保证材料的质量。地基的建筑施工方法的质量控制有两种,一是强夯法的质量控制。做到这个强夯法的质量控制首先要测量定位,这是关系到整个强夯处理的关键环节,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要由施工单位按试夯图来逐一测放夯点,随后要进行推土及预压几遍,待场地平整后再测量场地的高程。在每一遍夯击之后,都要用新土将夯击坑填平,再继续进行下一遍的夯击。

4 地基处理方法及步骤

4.1地基处理方法的确定按下列步骤进行。

4.1.1根据结构类型、荷载大小及使用要求,结合地形地貌、地层结构、土质条件、地下水特征、环境情况和对邻近建筑物影响等因素,初步选定几种可供考虑的地基处理方法。

4.1.2对初步选定的各种地基处理方法,分别从加固原理、适用范围、预期效果、材料来源及消耗、机具条件、施工进度和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对比选择最佳的地基处理方法,必要时可选择两种或多种地基处理措施组成的综合处理方法。

4.1.3对已选的地基处理方法,必须根据建筑物安全等级和场地复杂程度,在有代表性的场地上进行相应的现场试验和试验性施工,并进行必要的测试,以检验设计参数和处理效果。如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应找出原因并采取改进措施和修改设计。

4.1.4经地基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设计值应按地基承载力标准值乘以综合修正系统确定。地基处理技术人员应掌握所承担的地基处理目的,加固原理,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等。施工中应有专人负责控制和监测,并做好施工记录,在出现异常情况时,必须及时同有关部门妥善解决。

4.2地基处理途径。进行地基处理时,必须结合具体情况,慎重选择,必要时应作方案比较,以找出最佳途径。

4.2.1碾压与夯实。建筑物地基表面的松散填土、杂填土或其它软土层,往往需压实后才能作为地基的持力层。

4.2.2机械碾压法。机械碾压法是一种采用平碾、羊足碾、压路机、推土机及其它压实机械来太实松软土层的方法,常用于大面积填土的压实和杂填土地基的处理,碾压后地基土的承载力主要取决于土地的性质、施工机具和施工质量,一般应通过试验确定。

4.2.3振动压实法。振动压实法是一种在地基表层施加振动把浅层松散土振实的方法,其主要用于处理砂土、炉渣、碎石等无粘性土为主的填土。

4.2.4重锤夯实法。重锤夯实法是利用重机械将夯锤提高到一定高度,然后使锤自由落下,反复夯打,在地基表层形成一层较为均匀的硬壳层,从而提高地基表面层的强度,可用于处理离地下水位0.8m以上稍湿的杂填土、粘性土、砂性土、湿陷性黄土和分层填土等地基,但不宜用于有效深度内存在有软粘土层的地基。

4.2.5强夯法。强夯法地基加固施工技术通过起重机械将大吨位夯锤起吊到6~30m高度后,自由落下,给地基土以强大的冲击能量的夯击,使土中出现冲击波和很大的冲击压力,迫使土层空隙压缩,土体局部液化,在夯击点周围产生裂隙,形成良好的排水通道,孔隙水和气体逸出,使土粒重新排列,经时效压密达到固结,从而提高地基承载力,承低其压缩性并减少或消除土体湿陷性的一种有效的地基处理方法。

实践证明,经强夯处理的地基,其承载力可提高2~5倍,压缩性可降低200%~500%。影响深度在10m以上。一般可用于处理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和粘性土、湿陷性黄土、杂填土和素填土地基,还可在不深的水中夯实地基。由于强夯效果好,速度快,节省材料且用广泛,在界受到广泛的重视。强夯法的缺点是施工时噪音和振动大,且对邻近建筑物影响大,因而不宜在人口稠密的城市中使用。

4.2.6换土垫层。换土垫层法(亦称换填法或开挖置换法)是将天然软弱土层挖去或部分挖去,分层回填强度较高,压缩性较低且无腐蚀性的砂石、素土、灰土、工业废料等材料,压(夯)实后作为地基垫层(持力层)。实践证明,换土垫层法可有效地处理某些荷载不大的建筑物地基问题,如一般的三、四层房屋、路堤、油罐和水闸等地基。可用于淤泥、淤泥质土、湿限性黄土、膨胀土、素填土、杂填土、季节性冻土地基以及暗沟、暗塘等的浅层处理。

5结语

地基处理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合理的方案还需要落实到技术措施和施工质量的保证上,才能获得地基处理预期的效果,这不但要求认真制订技术措施的技术标准,保证施工质量,还要进行施工现场质量检验、试验和现场监测与控制,监视地基加固动态变化,控制地基的稳定性和变形的发展,检验加固的效果,确保地基方案顺利的实施。

参考文献

【1】 康旭元.地基处理技术的发展与现状[J].山西建筑,2005,31

第8篇:夯实基础护理范文

关键词:地基基础施工;夯扩桩基础施工技术;应用

淤泥层厚、岩面倾斜、土洞较多与岩基风化不一,这些特性使建筑桩中很多桩型无法成桩、质量不好、经济效益差与桩长差异大等问题。对锤击灌注桩,淤泥层厚成桩质量难保证;基岩埋藏深达不到理想持力层而影响承载力。对于预制桩,基岩埋藏深,桩身长细比例大,有效比例下降,经济效益低,软弱层过厚,还有可能桩身失稳;岩面倾斜和桩底支撑在硬岩,成桩中容易烂桩,即使用静压方式,效果难令人满意。对于钻孔桩,长桩虽可增加桩径控制长细比,但基础成本加大,且溶洞与砂砾层问题难解决。在特殊地质,应注重选择桩型,经验表明,前述地质下,用夯扩桩为桩基础,经济效益与质量保证,对其它桩型有其优越性。

1 夯扩桩成桩

夯扩桩是发挥桩端支撑力与桩侧摩阻力的新桩型,以单桩为主,起到挤密与加固基土,提高桩端基土强度。资料显示,经静力测试,桩侧比阻力提高5~10%,扩大头比阻力提高25~35%。夯扩桩是锤击桩设备和施工方法上加以改进,用夯扩法将桩端混凝土扩大大头形桩型,增大桩端与挤密基土,提高桩承载力。

锤击夯扩桩成孔用内外双管,外桩管为钢管,内桩管下端封底,两桩长度相等,无桩靴。用桩锤打至设计深度后拔内管,往外管灌入一定扩底混凝土,再次插入内管和将外管拔一定高度,锤击力经桩管传给混凝土,通过桩管挤撑,夯出管底混凝土,使扩底混凝土朝下部与四周挤压,成扩大头,再浇灌桩身。

2 夯扩桩优势

实质是侧壁阻力和端承力承载的支撑桩,增大端面积与挤密基土提高单桩承载力。夯扩桩突出优点是:

(1)适应性强与持力层范围广及投资少。层位稳定、足够厚砂砾层、坚硬状态粘性土与纹状粘性土、砾质粘性土,均宜为持力层,桩底在中等强度土层即可,不断夯扩土层,达到其需要较长桩型的承载,夯扩桩造价很低,实际减小了桩长,可最大程度控制其一致性。实践可知,除岩石面距地面浅或松土层厚度达15m以上地区,其他地质均可采用。

(2)基土挤密度高,端面积大与承载力大。通过夯扩,使桩端下土层一定范围土体得到密实,纵向承载力较高,有利于减小下沉。

(3)内管底放置混凝土为薄型土塞,可有效止淤与短时止水,保证浇筑质量。

(4)相对其它桩,锤击灌注桩,可省去桩尖等。

(5)控制外管提升,形成更理想大头形状。

(6)桩身借助柴油锤力量与内夯管作用压密,能减少缩颈与断桩等的产生,保证桩径。

(7)可视土质条件,调节施工桩长与扩大头直径提高承载力。

(8)振动拔管,增加桩身密实度,改善成桩。

(9)抗拔性好,夯扩桩和仅靠桩身摩擦力为抗拔力桩型相比,抗拔力成倍提高,广泛用于地下室结构。

(10)施工机械机动灵活与适应性强,施工工期短与性价比高。

3 地基施工中夯扩桩施工实例

(1)工程概况。某工程位于桥路段西侧,该工程建筑约6万m2,有4栋19层建筑与23栋别墅组成,地面下设一地下室。

(2)地质条件。根据勘测资料,该工程在石灰岩与岩溶地区,场地土分三层:①人工填土与耕土层;②冲击土层;③基岩。

据钻孔,场地覆土除人工填土,主要是冲击粉质粘土、中砂、粘土与粉土等,局部有淤泥质土,下伏基岩有粉晶灰岩,起伏较大。由于岩溶发育,钻孔部分有溶洞,溶洞顶土层中有土洞。

(3)基础设计和施工。①基础选择。根据场地地质勘察,本工程基础用高强混凝土管桩,桩端需支撑在石灰岩上,基岩面起伏大,使桩端接触过窄,易产生断桩。若用天然筏基础,适宜为持力层太深,地下室基础需基坑支护或整体开挖,根据底板面地基静载试验该地基承载力值仅为160千帕不能满足基础需要地基承载力值不低于330千帕。根据对工程基础造价与质量进行技术与经济分析,最后用夯扩桩基础。

(4)夯扩桩的应用。根据载体夯扩桩规程知,复合载体单桩承载力值用下式估算:Ra=up∑qsinli+qpn*Ae,Ra表示单桩承载力值;up表示桩身周长,单位m;qsin表示桩侧6层土侧阻力值;li标示桩身穿6层土厚;qpa表示复合载体基土修正后持力层特征值;Ae表示等效桩端面积,随土性与贯入度变化不同。

复合夯扩桩高承载力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载体影响土层加固后桩端承载力提高;二是载体扩大桩端作用。两方面提高为桩端承载力,施工中桩体底同载体顶面有无密切结合直接影响单桩承载力,现场打桩中,体现在最后收桩能否按规程和设计要求控制贯入度,实践表明,最后贯入度偏大会导致承载力不足。本工程建筑夯扩桩桩径为580mm,持力层是黏土层,最小桩长5m,单桩承载力值1500kN,桩距3.5倍桩径,最后贯入度控制1.5~2.0;多层建筑和别墅夯扩桩桩径为450mm,持力层是黏土层,最小桩长5m,单桩承载力700kN,桩距3.5倍桩径,最后贯入度控制不低于2.0cm。按设计标高,基坑挖至2.5m处,开挖后再夯扩桩施工。

(5)夯扩桩方案和天然方案技术与经济分析。以本工程建筑首层地面下基础造价和工期为例分析比较技术与经济:①天然方案指天然基础,基础造价为325万元,地下室面积1500m2,折合按地下室每平方米约为2170元,总工期70d。②夯扩桩方案,基础造价224万元,地下室面积1500m2,折合按地下室每平方米约为1495元,总工期75d。

从基础造价和工期比较可知,与用天然方案相比,用夯扩桩方案经济效益显著。天然方案优点工期较短,但造价高,未计处理费用情况比夯扩桩方案增加45%,深基坑开挖与支护及地基处理等增加了施工难度;夯扩桩方案随工期长,造价低,土方开挖少,施工简便。

由于石灰岩岩溶地段地质情况复杂,地质勘察准确性受钻孔平面密度影响大,造成打桩中经常出现持力层与资料不符,对桩基施工控制不利,通过分析可知,在施工中严格控制夯扩桩贯入度,才能保证单桩承载力。

4 总 结

任何成桩法,都可能因资料偏差、施工等因素影响,部分桩有质量缺陷,夯扩桩不例外。从夯扩桩基础的工程实践中,虽然夯扩桩没预应力管桩与人工孔桩等应用普遍,但地基下部无基岩持力层,或地质不良,浅层无理想基础持力层,较好持力层在地面下不大于15m,用夯扩桩有较优经济效果。基岩埋藏深,上部土层有一定中等强度土层,可优先选夯扩桩,以获得经济效益。施工控制是前提,没有好的质量保证与施工管理,难保证桩质量,达到好的效果,应针对出现质量问题和技术关键,规范施工。

参考文献

[1]王高峰.夯实扩底桩的施工[J].山西建筑.2011,37(6):70~71.

[2]沈保汉.桩基础施工新技术专题讲座(二十)静压沉管灌注桩和静压沉管扩底灌注桩(上)[J].工程机械与维修.2012(2):166~170.

第9篇:夯实基础护理范文

关键词:就地浇制桩;单桩承载力;冲击震动锤法;桩端现浇砼;平底大头桩

一、 工程概况及地址

根据设计图纸需要对渡槽的进出口渐变段和进出口连接段的地基进行处理,处理方式为复合载体夯扩桩。

进口段0~10.5m为黄土状壤土层,10.5~13.3m为细砂层(局部为粗砂),下部至桩底为黄土状壤土层。出口段0~10.2m为黄土状壤土层,10.2~13.5m为细砂层(局部为中砂或粉砂),下部至桩底为黄土状壤土层。

二、 试验目的

根据试验情况提供最终成桩所需的以下参数:

① 成孔孔底高程;

② 每次夯填料填入量;

③ 每次重锤提升高度、夯击次数;

④ 夯填料的颗粒级配;

⑤ 复合地基承载力。

三、 试验依据

(1)《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查规范》(GB50487-2008);

(2)《土工试验规程》(SL237-1999);

(3)《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202-83;

(4)《建筑桩基础技术规范》JGJ94-94;

(5)《建筑地基基础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6)《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

(7)《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与验收规范》GBJ50202-2002。

四、 夯扩桩试验

1.试验场地

在与夯扩桩地基处理部位地质条件一致的渡槽轴线的上游与进出口渐变段和进出口连接段对应平行的场地上进行现场夯扩桩试桩施工。

2.施工工艺原理

夯扩挤密碎石桩处理方法是采用专用施工机械,首先利用重锤冲击成孔,使桩身周围土体得到第一次挤密;其次在孔中分层填入碎石,提升重锤到一定高度,令其自由落体,夯击碎石到松散的填土地基,使桩周围的土体得到第二次挤密;依次填入、夯击,直至夯填至设计标高。利用此工法可有效消除填土的湿陷性和液化,改善土的物理力学指标,提高地基土的承载能力和压缩模量,减少地基土的压缩变形,满足设计要求。

3.施工准备及试验组数

(1)施工前清除地表耕植土。平整场地,清除障碍物,标记处理场地范围内地下构造物及管线。

(2)测量放线,定出控制轴线、打桩场地边线并标识。

(3)成孔机械表面有明显的进尺标记,以此来控制成孔深度。

本次在进出口段共布置12根4组试验桩,每组3根。桩径均采用600mm。

第一组(出口段)桩距2.0m,桩长10.8m,试桩编号为试1、试2、试3;

第二组(出口段)桩距1.6m,桩长15.2m,试桩编号为试4、试5、试6;

第三组(进口段)桩距1.6m,桩长15.2m,试桩编号为试7、试8、试9 ;

第四组(进口段)桩距2.0m,桩长15.2m,试桩编号为试10、试11、试12。

4.施工工艺

(1)施工方法

1)准备工作:施工放线、定桩位、试机等;

2)桩机就位;调整桩机垂直度;

3)记录各项参数:

a.成孔孔底高程按高于设计桩底高程0.2m;

b. 先用细长锤低落距轻夯成孔,护桶同时下压,变成孔边下压护桶直至将护桶沉至设计桩底标高以上1.0~1.5m。

c. 提升重锤高出填料口,进行填料,要求分层填料夯击,以量斗定量,每次填料量0.20m3,填充料为碎石,最大粒径10cm;

d.桩顶高程以下2m至桩顶段,每次填料重锤提升高度为2m,每一次填料0.25m3,夯击五次提出护筒,以后每次填料均填至桩顶(填料量逐渐减少),然后重锤提升高度为1~2m,夯击3~5次,直至成桩。

桩底至桩顶高程以下2m,每次填料约0.2m3,重锤提升高度为5m,夯击四次。

e. 提护桶:护桶提升时要缓慢匀速,保证桩体符合设计要求。

f. 检测:成孔后进行孔中心位移、垂直度、孔径、孔深等检验,合格后进行下道工序。

(3)工艺流程图

(4)质量检验

施工过程中按(JGJ94-2008)要求做好各种施工技术参数的原始记录,质检员随时进行施工过程检查。

1) 桩孔的垂直偏差不大于桩长的1.5%;

2) 桩位允许偏差不大于0.4倍桩身直径;

3) 每次填料量约为0.2m ;

4) 夯击过程中对单击贯入度进行抽检,单击贯入量不大于15cm。

5) 采用标准贯入试验队处理后的复合地基进行检测,其地基承载力不应小于200kpa。

6)最后三击贯入度不大于100mm。

五、 质量保证措施

1. 制度保证

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施工前由技术负责人对施工操作人员进行技术交底,使施工操作人员充分领会设计意图及有关技术要求,关键岗位的人员须持证上岗,建立质量奖惩制度,奖优罚劣,避免偷工减料,盲目施工的现象。

2. 施工材料控制

施工材料均要符合质量标准,并附有生产厂家的质量证明。

3. 检测、计量设施保证

所有施工用的检测、计量仪表、设备均送检测单位进行率定,合格后方可使用。施工过程中经常效验,保证其测量的准确性。

4. 试验过程质量保证措施

(1)为了保证工程质量,每个工程开工前,均将施工方案、施工工艺、施工程序和质量控制标准呈报给监理人,经批准后,按批准的文件执行,在施工过程中,质检人员的检查验收贯穿于整个过程,以质量检查程序和检测手段来保证工程质量。施工过程中加强施工工序之间的衔接,每道工序按照三检制的程序进行检查。在检查资料完备的前提下,经项目部三级检查合格后,报请监理人验收。

(2)严格把好质量关。对施工中发生的质量事故,坚持“三不放过”原则,深入现场,认真分析,严肃处理。重大的质量事故立即报告,并同发包人、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共同研究专门的处理措施,经设计人员、监理人同意签字后再组织实施。

(3)在施工过程中,做好原始资料的记录,现场工程师跟班对施工全过程进行控制,及时对资料整理分析,以指导施工的顺利进行。

六、 安全文明施工措施

(1)试验前,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安全防护意识,进入施工现场的人员一律戴安全帽。

(2)施工中根据现场情况和基础处理施工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各工序安全操作规程。

(3)各种机械设备的操作人员未经考核合格不得上岗。

(4)施工用电必须符合安全用电规定。

(5)进行基础处理施工时,其排污设施及固体垃圾处理应符合的规定,保持施工作业面清洁。

(6)各种材料堆放时,应统一规划,严禁随意堆放材料,影响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