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夯实社会治理根基范文

夯实社会治理根基精选(九篇)

夯实社会治理根基

第1篇:夯实社会治理根基范文

关键词:道路改建;地基处治;垫层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为避免因新旧路基之间不均匀沉降而导致道路通车后路面出现纵、横向裂缝等病害,根据既有道路状况和沿线地质条件,需要对道路新旧路基衔接部进行处治。公路道路地基处理方法很多,但对于改扩建工程而言,由于工期紧,施工场地狭窄,同时还要维持既有道路交通正常运营等原因,又要保证拓宽以后新、旧路面的差异沉降不能过大。因此要考虑不同路段的地质情况、路堤填筑高度、拓宽宽度等因素,兼顾工期、施工难度、加固效果、工程造价等多方面问题,必须选择经济、快速、有效的处治方法。

某公路道路以湿陷性、湿软性黄土为主。湿陷性黄土层、湿软性黄土层厚度不同、填土高度平均1.5--6.7m,因此,地基处理方法也不尽相同。为了减少黄土地基的湿陷量,降低路基的不均匀沉降,该道路采用的地基处治方法有:重锤夯实+砂砾回填处理新路基、灰土挤密桩+灰土垫层处理新路基、水泥搅拌桩+灰土垫层处理新路基、碎石挤密桩+砂砾垫层处理新路基及抛石挤淤处理新路基处理等五种典型处理方法。

1重锤夯实+砂砾回填

强夯法是一种适应性很强,既经济又简便的地基加固手段。由于处理效果显著,成本低,已成为处理湿陷性地基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一般采用100-200KN重锤,10-20m落距,锤底直径为2.3-3.0m,锤底静压力值为25-40kPa,湿陷性土层被消除的厚度可达3-6m。夯点一般按正方形或梅花形网格排列,间距根据试夯时单点的侧向影响范围确定。

该道路,对湿陷性黄土地基采用重夯处理后,回填50cm厚砂砾。新旧路基处理示意图见图1。

图1 重锤夯实+砂砾回填处理示意图

重锤夯实拟采用底面直径2.5m、质量为100kN的夯锤由6m落距产生的夯击能,分别通过4, 6, 8次夯击以确定最佳夯击次数。夯实区与原路基坡脚之间3m范围内不进行强夯。夯点布设方式为梅花形,锤边缘间距0.5m。施工工艺为先按满堂式强夯,最后将地表拍平。质量控制标准为原地表平均强夯下沉量大于50cm,每一夯点最后两击的平均贯入度小于5.0cm。夯击点布置图如图2。

图2夯击点布置图

2灰土挤密桩+灰土垫层

灰土挤密桩是用于处理地下水位以上湿陷性黄土、填土等地基的一种地基处理方法,是利用打入钢套管、振动沉管或钻孔爆破扩等方法成孔,并在孔内填入一定厚度的灰土分层夯实而成。在成孔过程中将桩孔位置的土体全部挤入周围的天然土体中,使桩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土体在成孔和孔内填土夯密过程中得到挤密,从而消除桩与桩之间土体的湿陷性并提高其承载力。该道路部分路段采用灰土挤密桩+灰土垫层方案进行地基处理。新路基地基处理示意图见图3。

图3灰土挤密桩+灰土垫层处理示意图

灰土挤密桩桩径0.40m,桩间距为1m的等边三角形布置,桩长根据现场地质情况,采用6m桩长。灰土比采用12%。采用粒料直径不大于15mm的纯净黄土或塑性指数大于4的粉土,有机质含量小于5%,不得含有杂填土、砖瓦块、石块等,不得使用耕植土;石灰要选用新鲜的消石灰并过筛,其颗粒径不应大于5mm,不得夹有未熟化的生石灰块粒及其他杂质,石灰质量不应低于III级标准,活性Ca+MgO的含量不少于50%。采用沉管成孔,由偏心轮夹杆式夯实机及锤重150kg的梨形锤分层夯实。桩顶设置30cm厚8%的灰土垫层。桩位布置图见图4。

图4灰土挤密桩桩位布置图

3水泥搅拌桩+灰土垫层

水泥搅拌法是用于加固饱和和软豁土低地基的一种方法,通过特制的搅拌机械,在地基深处将软土和固化剂强制搅拌,它利用水泥作为固化剂,利用固化剂和软土之间所产生的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使软土硬结成具有整体性、水稳定性和一定强度的优质地基。水泥加固土的基本原理是基于水泥加固土的物理化学反应过程,它与混凝土硬化机理不同,由于水泥掺量少,水泥是在具有一定活性介质一土的围绕下进行反应,硬化速度较慢,且作用复杂,水泥水解和水化生成各种水化合物后,有的又发生离子交换和团粒化作用以及凝硬反应,使水泥土土体强度大大提高。该道路部分路段采用采用水泥搅拌桩+灰土垫层方案进行地基处理。新路基地基处理示意图见图5。

图5拌水泥碎石桩+水泥搅拌桩+灰土垫层处理示意图

水泥土搅拌桩直径0.5m,桩长根据现场地质条件由试验确定,梅花形布置,桩间距1.3m。采用强度等级为C42.5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掺量不小于被加固湿土质量的12%,水灰比采用0.5。干拌碎石桩直径0.15m,桩长至新建路基顶面高程以下lm。桩位布置图见图6。

图6水泥搅拌桩+干拌水泥碎石桩桩位布置图

4碎石挤密桩+砂砾垫层

碎石挤密桩是采用振冲或冲击的方法,在软弱地基中成孔,填入砂石料且挤压入土中,形成大直径密实桩的地基处理方法。该道路部分路段采用碎石挤密桩+砂砾垫层进行地基处理,地基处理示意图见图7。

图7碎石挤密桩+砂砾垫层处理方案示意图

碎石挤密桩桩体的碎石粒径为20--50mm,含泥量不大于5%,桩顶垫层采用天然级配砂砾料,最大粒径不应大于l 0cm。碎石桩直径50cm,桩长根据现场淤泥质土层深度确定,采用等边三角形布置,桩间距为100cm。桩位布置图如图8。

图8 碎石挤密桩桩位布置图

5抛石挤淤

抛石挤淤就是向路基底部抛投一定数量的片石,将淤泥挤出基底范围,以提高地基的强度。该道路部分路段采用抛石挤朴方法对路基进行处理,处理方案示意图见图9。

图9抛石挤淤或换填砂砾处理示意图

若淤泥厚度小于3m,含水量较高,淤泥呈软塑状态,可采用抛石挤淤的处理措施。石块选用不易风化的片石或河中漂卵石,其直径或厚度不小于30cm且不大于80cm。抛石后,采用吨位不小于22T的振动压路机碾压。若淤泥层含水量较低,呈可塑状态时,可选用换填砂砾的处理措施。砂砾应洁净,含泥量不大于5%,砂砾最大粒径小于100mm。

结语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高等级公路的优势在于其具有运输量大、速度快、辐射范围广、高效率等,对沿线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除了新建道路来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量外,对已有道路进行改扩建也迫在眉睫。如何保证道路改建质量是重要的技术难题,本文就对道路改建中结合处地基处治方法探讨,以期与促进改建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 GB50068-2001.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 余常俊.高速公路拓宽工程新老路基接合部施工技术 [J].公路,2004(3)

[3] 胡寒松.城市道路施工中的路基压实[J] .中外房地产导报,2009(02).

第2篇:夯实社会治理根基范文

为树立典型,弘扬正气,积极营造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推进全县政法综治队伍建设,根据县委政法委的部署,决定在全街道组织开展“强素质、夯基础、保平安、助世博”主题活动。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施上海世博会“护城河”工程为重点,以全面开展“基层基础建设年”活动为载体,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不断深化“平安”、“法治”建设,为全县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活动安排

第一阶段:组织发动阶段(1月20至3月20日),建立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制定实施意见,召开有关会议,发动全体政法综治干部积极参与“强素质、夯基础、保平安、助世博”主题活动。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3月21至11月30日),各地按照主题活动意见,结合各自的实际,认真组织全体政法综治干部开展主题活动,设计载体,细化方案,争创先进,推动工作。

第三阶段:总结评比阶段(12月1日至12月30日),各地认真总结经验,做好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比工作,形成书面材料报“强素质、夯基础、保平安、助世博”主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主要内容

强素质:把队伍建设作为政法工作的根本,加强党对政法综治工作的领导,努力造就一支善于发现问题、善于解决矛盾、文明公正办事的基层专职综治队伍。要大力加强公安派出所、司法所等基层单位队伍建设。各村、各社区要配强配好综治专职干部,综治专职干部要由两委班子成员担任。要加强对政法综治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要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教育引导广大政法综治干部增强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的意识。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困难结合起来,调动广大政法综治干部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各级党委、政府对基层政法综治干部既要加强教育培训,大胆使用,又要严格要求,加强管理,关心爱护,不断提高政法综治干部的整体水平。

夯基础:以“基层基础建设年”活动为载体,主动工作,攻坚克难,千方百计抓基层,集中力量打基础。一是要建好综治工作中心,要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深化基层平安建设的意见,以完善“五联”机制为重点,着力在规范运作、提高效能、发挥作用上下功夫,使综治工作中心成为维护稳定的重要防线、服务群众的便民平台。二是要建好基层政法单位,全面加强公安派出所、司法所和国家人民防线建设,深入实施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不断增强基层政法单位的生机和活力。要着力解决“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问题,从政策、制度、机制等方面促进基层政法干警扎根基层一线。三是要建设好群防群治队伍,积极发展以村居治安防控队为骨干的治安巡防队、治安信息员、治安楼栋长、平安志愿者等多种形式的群防群治队伍,大力推进群防群治队伍的社会化、市场化、职业化、规范化。要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深入推进村(社区)民间和谐员队伍建设的意见,大力推广“民情工作室”、“和阿姨志愿者”等平安志愿者工作,广泛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积极推动平安建设网络向小区楼道、商务楼宇、村民小组、企业班组和流动人口集中居住地等基层末端延伸,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平安建设的知晓度、参与度。四是要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进一步提高社会管理水平。要着力强化重点人员管理、整治治安乱点、加强“虚拟社会”和社会组织管理等工作,既依法严格管理,又注重文明服务,实现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统一。

保平安:不断深化大调解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大调解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基础性作用。要把排查调处矛盾纠纷作为首要基础工作,着力提高对矛盾纠纷特别是重大群体性矛盾纠纷的预警防范能力和化解处置能力。要全面加强基层调解组织建设,加快调解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积极推进劳动争议、医疗纠纷等专业性调解仲裁组织建设,创新拓展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结合的大调解对接机制。要学习推广姚庄维稳“四头工作”法,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进一步提高社会矛盾化解能力。要以保障民生为切入点,努力从源头上预防矛盾纠纷,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要以机制建设为着力点,及时有效排查化解矛盾纠纷,要把经常性排查与集中排查结合起来,及时掌握一个时期的突出社会矛盾。要密切关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群体、重点人员的新动向,提前预警,积极疏导,有效处置。

助世博:不断提升社会治安整体防控能力。要按照“政府主导、属地负责、专群结合、以面保点”的原则,紧紧围绕稳控重点人、防范涉稳事、整治重点物、严控社会面、设卡“护城河”等5个方面,扎实有效地推进各项安保工作,助推上海世博会安全顺利举行。要加强情报信息的搜集研判,深入开展基础大排查,全面摸清涉恐重点人、重点物、重点场所和重点行业的基本情况,落实相应的管控措施,最大限度地消除涉恐隐患。继续保持对刑事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势,特别是对危害一方、欺压百姓的黑恶势力犯罪,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两抢一盗”等多发财犯罪等,要及时查处、坚决打击。加大对治安乱点的排查整治力度,加强治安巡逻防控,扎实推进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有效挤压犯罪空间,决不让街道的治安问题波及上海。加强重点对象排查管控,特别是对排查出的重点人员、重点群体,要随时掌握动态情况,要落实专人管控。要高度重视世博“护城河”安保工作,认真组织以村居专职治安防控队为骨干的群防群治力量,加强治安巡逻,完善盘问盘查与应急查堵制度,提高对可疑人员和物品的查缉效能,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群防群治安保体系,坚决防止重点对象、违禁物品从我区域流入上海,筑牢防控“堤坝”,助推平安世博。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街道建立以党委副书记朱建业为组长,党委委员陆芸、朱牛龙、万志琪为副组长,街道综治办、派出所、司法所、新居所负责人为成员的“强素质、夯基础、保平安、助世博”主题活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综治办,由综治办专职副主任方培荣兼任办公室主任。

(二)加强宣传。要动员广大政法综治干部积极参与主题活动,形成争先创优的氛围。各村、各社区开展的工作情况和先进经验要及时报街道主题活动办公室,县委政法委主题活动办公室将以专题简报的形式加以宣传和推广。

第3篇:夯实社会治理根基范文

关键词:软土路基;换填法;强夯法

1 工程概况

某高速公路规划红线宽度90m,全长约3140m。根据道路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项目场区地质情况如下:场区区域地层资料显示,基岩埋深大于50m。地基土按沉积成因可分为三类:人工堆积层、新近沉积层和第四系沉积层。拟建场区附近沉积物在垂直方向上由黏性土、粉土、砂类土交互沉积而成,沉积韵律较为明显。

根据钻孔揭示,工程场地自然地面以下30.00m深度内地层自上而下详述如下:

人工堆积层(Q4ml):

①层杂填土:杂色,湿,稍密~中密,含大量砖块、砖渣、灰渣、石子、碎石。

①1层素填土:黄褐色,湿,含少量砖渣、灰渣,主要成分为粉土。

新近沉积层(Q4al+pl)

②层粉质黏土:褐黄色,可塑,湿,含云母、氧化铁、有机质,局部为黏土夹层,在30#钻孔~34#钻孔附近1.00m~2.00m灰色淤泥黏土,含有机质较多,土的含水量较大,处于软塑状态,经过烧失量测定,烧失量在8.1%~8.4%之间,属于轻微有机质土。

②1层粉土:褐黄色,稍密,湿,含云母、有机质。

②2层粉砂:褐黄色~黄灰色,湿,中密,成分石英和长石,含云母、氧化铁。

第四纪冲洪积层(Q4al+pl)

③层粉质黏土:褐黄色,可塑,湿,含云母、氧化铁。

③1层粉土:褐黄色,中密,湿,含云母、氧化铁。

④层细中砂:褐黄色,湿~饱和,中密~密实,成分石英和长石,含云母、圆砾。

④1层圆砾:杂色,湿~饱,密实,为亚圆形,一般粒径为1~4cm,大的粒径为5~6cm,中粗砂填充,卵石占50%~55%。

④2层粉土:褐黄色,中密,很湿,成分石英,含云母、氧化铁。

④3层粉质黏土:褐黄色,可塑,湿,含云母、氧化铁,局部为黏土夹层。

场地大部分地段分布的杂填土和素填土较厚,厚度在5.00m~15.20m之间,对于人工填土层杂填土,由于沉积年代近,岩性组成、土质不均匀,未经处理不能作为路基持力层。

2 处理方案选择

根据对工程技术条件的研究和理解,确定软基处理的主要原则如下:

(1)根据沿线工程地质条件、路基填筑高度及建设单位工期要求等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

(2)处理方案以减小路基总沉降量,控制工后沉降、保证路基整体稳定性为目的。

(3)处理方案应技术上可靠,经济上合理,并能满足施工进度要求。

根据以上原则,确定软基处理方案如下:

K0+000~K1+735.09路段,由于道路沿线部分①1层杂填土分布厚度较小(厚度0.5m~3.5m),采取全部挖除,换填路基用土的处理措施。为降低含水量,提高路基承载力,路床下设置40cm灰土,掺拌灰量9%。另外,根据地勘报告,30#钻孔、34#钻孔附近②层粉质黏土存在1.00m~2.00m灰色淤泥黏土,含有机质较多,土的含水量较大,处于软塑状态,对该处路床下素填土、杂填土及灰色淤泥黏土全部挖除,换填路基用土。

K1+735.09~K3+139.7路段,由于①1层杂填土分布厚度较大(厚度5.0m~15.2m),考虑采取强夯的处置方法,提高路基土的强度并降低其压缩性,改善路基土性能。

3 强夯法处治设计

3.1 强夯处理深度及宽度

强夯处治有效加固深度为杂填土层厚度,将加固路段划分为两个区段:

K1+735.09~K2+750及K2+880~K3+139.7有效加固深度不小于8米;K2+750~K2+880有效加固深度不小于4米。强夯处理宽度至路基坡脚线以外4米处。

3.2 单击夯击能

强夯处理单击夯击能,根据设计处理深度按照《强夯处理试夯建议表》选取,优先选用重锤低落距,夯锤锤底直径为2~3m,锤重15~30吨。

表1 强夯处理试夯建议表

3.3 夯点布置

根据项目周边类似工程经验,本次设计强夯夯击遍数拟采用两遍点夯、一遍满夯。点夯采用间隔点式两遍夯实法,夯点采用正方形插当法布置,间距为6m。夯点最后两击的夯沉量应满足《强夯处理试夯建议表》要求。点夯完毕后,场地满铺30~50cm厚路基填料(厚度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后以前两遍夯击能一半的能量满夯一遍,每个夯点击数为3~5击。夯点以梅花形布置,夯迹彼此重叠搭接不小于d/4,以保证路基填料表面平整和具有较高的密实度。前后两遍之间夯实之间应有一定的间歇时间,使地基的强度有一个提高的过程,以增大下一遍的夯击效果。间歇时间由试夯时孔隙水压力消散过程的观测来确定。

图1 强夯处理夯点平面布置图

3.4 强夯处治标准

在大面积强夯施工前,需在场地内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场地进行试夯,以确保强夯效果,验证所用的强夯参数是否合理,确定合理的强夯施工参数。夯后要求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fak≥150kpa,夯后地基土压缩模量Es≥15Mpa。

4 结束语

设计中对现场情况与软基处理方法的灵活把握,是软土路基优化的关键,并不能一味的要追求先进的技术。每一种软土路基处理方法均有其针对性、适用范围以及局限性,设计过程中应要综合考虑工程造价、工期要求和施工质量等主要因素,同时要吸收项目所在地区近年来的软基处理工程实践中积累的经验。

参考文献

[1]JTG D63.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S].

[2]黄生文.公路工程地基处理手册[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3]CECS 279:2010.强夯地基处理技术规程[S].

第4篇:夯实社会治理根基范文

统一思想认识

油田地处新疆,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社会问题错综复杂,作为企业单位,领导员工必须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维稳综治工作的重要性。要确立“稳定压倒一切”的工作方针,按照从严从细、从紧从实原则,进行再部署、再检查、再落实,切实做到认识到位、组织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通过落实相关综治维稳责任制和考核制,建立长效工作机制,确保企业和谐稳定。

健全组织网络

要进一步健全组织机构,把经常性排查、集中排查和专项排查结合起来,确保对各种可能影响稳定的问题早发现、早控制和早解决。明确各基层单位一把手是综治维稳的主要负责人,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上下贯通,层层负责”的工作格局。同时,我们要通过工作会议制度、重大问题督查督办等制度,做好舆情监测,确保综治维稳工作的有效落实。基层要严格落实“三防”举措,加强区域联防、督导检查等安保防恐工作。加强网络舆情检测和排查工作,特别是对重点人员加强管控,及时收集、分析和研判安保防恐信息,对重大情况必须第一时间报送,掌握突发事件的主动权。

狠抓源头治理

社会治安隐患和基层矛盾不能欲盖弥彰,必须要从根本和源头上治理。油田用工形式多样,很多子女工从小生活在这个环境,感觉与父辈和其他合同化员工的待遇差距大,受了歧视,造成很多矛盾隐患。油田在排解了多次类似上访事件后,出台了从根本上扶持子弟工就业,帮助他们提高待遇的措施,并为子女工搭建了成长发展的平台,今年类似的治安案件和上访事件再也没有出现。

在民族团结工作方面,油田反复强调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不是针对少数民族的工作,而是从思想意识上树立民族团结意识,汉族员工要在工作、生活、风俗上尊重少数民族员工,不能实行双重标准。我们在日常中,要经常关心少数民族员工,特别是困难员工的工作和生活,有效将基层矛盾排解在萌芽状态,避免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造成影响企业稳定的治安隐患。

做好应急处置

要防范于未然,建立单位、基层、站队应急处置程序,制订应急预案,做好日常应急演练和应急物资的储备。当突发事件发生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分级响应,确保有备无患。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如何有效应对,成为考验各级综治维稳干部能力的有效标尺。大家可能都还记得2012年震惊全国的6.29新疆劫机事件,如果不是当时在飞机上的维稳综治干部和公安民警见机行事,妥当应对,其后果将不堪设想。另外,特别注意抓好青少年的应急安全教育工作,油田关工委、综治办每年都投入大量精力,协调地方专家和机构在学校开展消防、地震、防恐怖袭击、食物中毒等多种突发事件演练,提高青少年应急处突能力,确保人身安全。

夯实工作基础

加强综治维稳基层基础建设,是深化平安建设的重要工作。一是持续加强平安油田建设工作,通过平安班组、平安队站、平安社区、平安家庭、平安单位等多种形式的平安创建活动,夯实了基层平安因素。二是持续强化“油地军警民”五位一体综合防控体系,通过增加企业专职保安,支持石油公安局做大做强,紧密驻地部队和武警关系,充分依靠地方政府,组织护厂队、民兵预备役、红袖标等,夯实油田联防联动力量。三是充分发挥基层综治工作站和社区管理部的作用。新时期,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特别是强化基层综治维稳中心在纠纷排查、矛盾化解、教育帮扶、宣传教育等方面的职能,对油田长治久安有着重要作用。

建立长效机制

第5篇:夯实社会治理根基范文

科学发展观是解决后发展国家发展困境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树立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是当前首要任务,我们党员领导干部要自觉成为科学发展观的模范实践者。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当前,我们正站在“十一五”发展的新起点上,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这个阶段有五个基本特征:一是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二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和人民参与积极性的不断提高,对进一步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出了新的要求;三是改革的深化和各种利益关系的不断调整,对从法律和制度上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提出了新的要求;四是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形式发生的深刻变化,对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依法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五是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的增强,对强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都是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编制发展规划、确定奋斗目标必须研究的基础性问题,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点、制订政策性意见的着眼点、研究工作方法的出发点、推进工作的落脚点。

总书记提出的“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就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要求。“思路、模式、质量、基础、后劲”,是我们必须致力研究的具体工作切入点。根据省市的发展思路,结合我区实际,我们要坚持工业立区、三产兴区、科教文卫体强区,创建中国模具产业升级示范基地;实施品牌战略、培育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升级、推动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而增强发展后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最直接、最具体的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离不开正确的政绩观,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要树立打基础是政绩而且是最重要政绩的观念,树立解决积累性问题就是政绩而且是最重要政绩的观念。贯彻科学发展观,对于基层来说,既要明确总体目标和长期任务,又要制订阶段性目标,突出阶段性工作重点。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打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科学发展速度。经验表明,投入产出之比的要求越高,能源和环境容量占用越低。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既要从实际出发,进行合理投入,又要加快发展,打造雄厚的物质基础,为投入提供有力支撑。今天的投入就是明天的产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尤其是工业性投入的增长,这是落实发展思路的重要方式、创新发展模式的基本动力、提高发展质量的关键举措、夯实发展基础的内在表现、增强发展后劲的根本标志。我们要深刻地认识到:生产要素投入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社会事业的超前投入和积累性问题的及时解决是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自主创新投入是又快又好发展的关键措施。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必须创造良好的发展软硬环境。在环境建设上,既要防止“见物不见人”,也要防止“见人不见物”。要从解决影响发展的突出问题入手,标本兼治,软硬兼施,努力营造适宜居住、适宜创业的良好环境。

第6篇:夯实社会治理根基范文

关键词:高速公路;高填方路基;压实;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U415.6

高填方路基坡度以及高度对其稳定性能有很大的关系,同时还有很多制约或者限制的条件与因素,比如在填方时使用的材料工具以及施工现场的地质条件以及施工技术等等都会对施工技术有些许关联与影响。因此,高填方路堤不单单就是填方比较高的工程,这样说过于笼统与简单。高填方的路堤一般涉及到的填方数量比较大,并且相应的技术工艺以及面临的条件比较复杂多变。在路基完成以后相关的固结以及稳定方面要达到一定的标准必须经过一段自然过程,并且即使投入使用也会有较大的载重负荷。所以,无论在施工中还是完成以后,这种路基随着使用时间的加长加之载荷的作用,很容易发生各种病害,并且一些病害不好整治与修复。

1 高填方路基常见的病害

公路工程具备线性的特点与特征,一般采用高填方的路堤,其施工环境相对比较复杂且变化无常,同时这种工程一般都在露天的施工环境中,这种路基无论是填土的密实还是路堤的固结都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完成,并且及时施工完成以后,这种路堤长时间的负荷载重,其受到的外界的作用也比较大。鉴于上述种种因素,造成这种路堤在运营过程中出现很多常见的病害,这种病害而且相对比较难治理与整治。对于这种高填方的路堤,常见的病害主要涵盖以下几种:整个路基或者部分的沉降下陷、路基出现纵向的裂开以及边缘滑坡现象等。对于不均匀的沉降主要出现的原因是由于工程所处的地质条件相对较差,或者所使用的材料质量得不到保证,主要发生这种现象的位置是在填挖结合的部位。一旦路基发生不均匀的沉降,很容易造成路边的裂开或者不平整,对道路的安全以及质量有较大的负面影响,不利于道路的正常运营,给车辆运行安全带来诸多隐患。所以,就现在的路基建设来说,对于设计者以及建设人员当前最棘手和关注的问题是如何把沉降问题加以避免与控制。

2 高填方路堤压实工艺研究

大家都知道一个常识,那就是,对于公路工程的施工操作来说,最最关键且重要的施工环节就是对路基进行压实处理的环节。但是压实施工受到很多条件与因素的影响与制约,相对重要的有以下因素:路基使用的填料质量、填料的湿润度、松铺厚度及以及压实的工艺方法等。再路基压实的处理施工过程中,一般常使用的填料主要有填土与填石两种。要保证填实施工的高质高效,能够在节约成本的基础上,保证施工的质量以及高效,要实现上述目的与要求,必须对施工的现场以及施工的环境做具体详细的了解与分析,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最合理的施工技术方案以及选择最合适的施工用材,一般情况下,施工中最常用的夯实技术主要涵盖振动压实、强夯及冲击压实等,这些技术工艺已经被广泛使用并发展先对成熟。不过,对于选择哪种压实工艺,还是要根据施工现场的具体环境以及情况确定,首先要做专业的试验,对试验的数据信息进行相应的分析与研究,确定最后使用何种施工工艺与方案。

2.1 冲击压实工艺法

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探索,结合冲击压实的实际操作原理,我们已经对传统的延时机械进行更新与调整,比如讲压路机的轮型有圆形改进为三边形(多边形),三边的线形为渐开线,利用三边形(多边形)钢轮对路基的连续滚动并在滚动中利用冲击轮自身质量及三边形(多边形)轮大小半径差所产生的势能冲击压实土基.这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碾压新技术,与以往常用的高频低振幅振动压路机比较而言,冲击压实具备低频高振幅优势与特点,所以,这种技术工艺在保证稳固性以及稳固深度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不过与强夯相比较,虽然其加固的强度与深度有优势,但是其冲击的相对强度与力度较小,对于土质机构破坏较小,同时能够便于持续施工,保证施工的效率与成本的节约。

2.2 振动压实工艺法

所谓的振动压实,其实就是应用振动轮的振动,对作用面进行连续的敲击与冲击。每一次冲击都将冲击力通过建筑材料传输下去,这种作用力的传输,使材料的组成颗粒又静止的状态转化为运动形态。同时施工材料中存在水分,有一定的湿润度,水分本身能够产生离析作用,这样能够使颗粒之间的摩擦力与阻力相对变小,对于颗粒的运动阻力不大,甚至能够促进运动。经过反复的振动夯实,使材料中的颗粒相互运动压实填充,能够促进材料的密实度,材料本身稳固性得到增强,压实也能够使材料之间的相互摩擦力增强,这样相应的路基的稳定性以及承载能力也会得到大大的提高。经过压实以后的材料密实度以及抗压能力是否良好,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首先材料是否选择合适以及材料的质量对其有重要的影响,同时压实所用机械以及技术工艺是否优良也是关键的影响因素。在这些因素中,最关键的影响参数与因素涵盖:压路机的自身重量、振动工作的质量、振动的效率以及振动振幅和碾压速度等等。同时,如果路基使用的材料主要是砂石混合型的,那影响的因素还有振动轮的大小以及数量等。

2.3 强夯施工工艺法

强夯施工工艺法是将很重的锤(锤重一般为 8t-400t)从高处自由落下(下落高度一般为 8m-30m),给地基土以强大的冲击力和振动,从而改善地基土的工程性质。这种施工工艺方法适用性特别强,同时施工操作起来相对简单,而且最后施工的效果一般也会比较满意,并且有成本低的优势,在碎石土、砂土、粘性土、湿陷性黄土及杂填土的处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施工过程中,首先使用全站仪确定出路中心线,用水准仪测量路基高程,依据工程设计的要求,用白灰绘制出路基边线。要使压实中路基稳定性得到保证,必须首先将路基两侧进行压实处理。距离边线 1.6m,顺路线方向间距 2.2m 布点,根据布点对路基两侧边部进行拍夯。拍夯落锤高度为 3-4m(具体高度根据现场情况确定),每点夯击 2 次,每次夯击完成后,用装载机将夯窝整平。进行点夯的目的就是保证路基填土的密实度,这是增加路基整体稳定性最可行有效的途径与方法,点夯落锤高度为 10m,夯击能量为 100T.m。点夯的控制质量与力度的选择要根据具体施工设计要求确定,一般的点夯的质量控制涵盖两种主要形式,一种为两次夯击沉降量不大于规定数值,石方一般为 5cm,土方一般为 8cm。另一种为每点打夯击遍数,一般为 2-3 遍。

布点:根据设计要求每填高 4m 左右进行强夯一次,根据现场实测的路基观度以路中线或距路中线 2-4m 为轴线交递进行,距离路基边线 1.7m,间距 3.6m,成正方形布点。布点用白灰洒线,各线交点为夯击点。

夯实:调整夯实机,从小桩号向大桩号方向横向逐排夯实。夯实时为前进式夯实,夯实面在夯实机前面。落锤高度10m,点夯 2-3 遍,根据现场情况确定是否观测沉降量。

整平:每夯击一次,用装载机将夯窝整平,点夯全部完成后,用推土机整平后稳压。点夯完成后,进行全平面的铺夯,以提高路基上层密实度和整体性。重新放出路基边线,将路基边线范围内路基进行全面积夯实。夯点成梅花点分布,夯边间距为 0m。夯实时为后退式夯实,夯实面在夯实机后面。铺夯落锤5m,夯击 1-2 次。铺夯完成后,用推土机和平地机将路基整平后稳压,重新测量稳压后高程,根据测量数值计算出填土厚度确定每层上土厚度(不大于设计层厚),按正常路基施工工艺进行施工。

施工的结果检验以及质量保证措施:①在施工开始之前,要对进行压实处理的部位下方情况进行了解与研究,了解地下的构造情况以及地下管线走向情况,对于重要部位要设置专门的防护处理,如果地下不常用的构筑物不用的话,一般距地表2m以内要清除处理②在施工部位要进行清洁处理,比如枯草以及腐朽物质必须清除,对原有地面进行平整处理以后,要测量原地面压实度。以实测压实度作为控制比较值。

2.4单向土工格栅施工工艺及方法

施工工艺:清理平整土层顶面标出铺设范围、方向铺土工格栅锚固土工格栅内端头填土(石)回折土工格栅外端头。

施工方法:铺土工格栅前首先对压实层顶面进行清理,表面应平整,不得有碎、块石等坚硬物凸出。根据填层宽度确定土工格栅铺设内、外边界,用白灰撒线标出土工格栅铺设范围、方向。按铺设土工格栅的长度现场下料,长度不小于10m。将土工格栅强度高的方向置于垂直于路堤轴线方向,土工格栅横向叠合长度不小于15cm,用u型钉固定土工格栅。土工格栅上填土完毕后,人工回折土工格栅外露端头。

3 结束语

总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道路建设工程日益增多,公路交通事业得到相应的迅猛发展,在公路建设施工完成以后,交通道路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承受载重,随着使用年限的增长,会出现路面沉降等等诸多问题与病害,尤其是桥涵结构物台背回填与路基填方交接处、填方与挖方交接处,这种地方的下沉最最普遍与明显。对道路建设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怎样才能够保证高填方路基的质量并延长其使用寿命,尽量避免各种病害的出现与发生,这是当下主要的研究方向与课题。本论文主要对常见的高填方路基病害进行研究与分析,探究主要的原因与影响因素,并提出很多有益的探索与建议,并对相关的压实技术进行有益的分析。

参考文献:

1 赵炼恒.冲击压实技术在高速公路高填方路基中的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12)

第7篇:夯实社会治理根基范文

关键词:换填法;强夯法;杂填土

前言

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基本建设的迅速发展,人口规模不断增大,建筑物的密度和高度将不断增长,建筑用地日趋紧张,为充分利用土地,许多工程不得不建造在过去不宜利用的建设场地上,尤其是建在软弱的杂填土地基上。但是由于杂填土地基承载力低,沉降变形大,一般不能作为建筑物的天然地基,必须进行加固处理才能使用。因此,开展杂填土地基处治技术的研究既能解决建设用地,又能缩短工期、降低造价,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1常用杂填土地基处理方法

1.1换填法

换填法是指当软弱土地基的承载力或变形满足不了建筑物的要求,而软弱土层的厚度又不很大时,将基础底面下处理范围内的软弱土层部分或全部挖去,然后分层换填强度较大的砂、碎石、素土、灰土、粉煤灰、矿渣或其他性能稳定、无侵蚀性等材料,并压(夯、振)实至要求的密实度为止。

1.2强夯法和强夯置换法

强夯法是指利用起重设备将重锤提升到一定的高度,然后使重锤自由下落,以巨大的冲击能量作用在地基上,使土中产生极大的冲击波,以克服土颗粒间的各种阻力,使地基压变以达到加固地基的一种地基处理技术。

强夯置换法是指采用在夯坑内回填块石、碎石等粗颗粒材料,用夯锤夯击形成连续的强夯置换墩。

1.3砂石桩技术

碎石桩、砂桩和砂石桩总称为砂石桩,又称粗颗粒土桩,是指采用振动、冲击或水冲等方式在软弱地基中成孔后,再将碎石、砂或砂石挤压入已成的孔中,形成砂石所构成的密实桩体,并和原桩周土组成复合地基的地基处理方法。

1.4石灰桩法

石灰桩法是指由生石灰与粉煤灰等掺合料拌和均匀,在孔内分层夯实形成竖向增强体,并与桩间土组成复合地基的处理方法。由于生石灰与地基中的水、土产生一系列化学、物理作用,使土的结构得到改良,土中含水量大大降低,并伴随膨胀压力挤密土体。又由于桩体结硬后强度远高于桩间土,从而使桩间土与桩体构成的复合地基的承载力提高,沉降量减少。因此,石灰桩法是一种简易而又经济的地基处理方法。

1.5夯实水泥土桩法

夯实水泥上桩法是指将水泥和土按设计的比例拌和均匀,在孔内夯实至设计要求的密实度而形成的加固体,并与桩间土组成复合地基的处理方法。

1.6柱锤冲扩桩法

柱锤冲扩桩法是指反复将柱状重锤提到高处使其自由落下冲击成孔,然后分层填料夯实形成扩大桩体,与桩间土组成复合地基的地基处理方法。该法施工简便易行,振动及噪音小。尤其重要的是,当桩身填料使用以建筑垃圾、拆房土为主的碎砖三合土时,不仅避免了建筑垃圾占用土地,而且减少污染、保护环境。

2处治方案的确定

某场地内地层分布比较简单,场地平坦、开阔,不存在滑坡、泥石流等影响场地稳定性的不良地质灾害现象,在勘察深度内未发现有影响场地稳定性的地质构造,为对抗震有利地段,场地整体是稳定的,可进行变电站的建造。通过对杂填土地基常用地基处理方法分析,采用单一的杂填土地基处理方法处治变电站场地的话很难达到要求。从地基条件、处理要求、工程费用以及材料来源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可采用的地基处理方案有:

2.1全部开挖回填碾压

它是一种简单的地基处理方案,但实施困难,很难达到要求的处理效果。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推荐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以及本地施工经验,除采用碎石、卵石以及砂夹石外,采用此法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一般不超过180kPa,很难达到要求的处理效果。如果采用碎石、卵石以及砂夹石回填,不仅料源匾乏,而且运输距离远,造价高,工期长。

2.2强夯+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桩)

先清除场地填土到地表以下一定标高,对剩余填土部分进行强夯处理,因地基强度达不到规定要求,采用水泥粉煤灰碎石桩进一步加固处理,最后回填碎石土。强夯施工便捷、节省材料、工期短、效果直观。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施工工艺简单,无场地污染,通过在桩上铺设的柔性褥垫层,人为地为桩提供可向上、向下刺入的条件,从而充分地利用和发挥天然地基承载力,减少了桩体承担总荷载的比例,使天然地基的承载力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该方法虽然能很好地解决地基承载力低的问题,但造价较高。

2.3强夯置换+换填

先清除场地填土到地表以下一定标高,再对剩余填土部分进行强夯置换处理,然后换填砂石垫层。采用换填垫层法是以抗剪强度较高的砂或其它填筑材料代替软弱的杂填土,提高地基的承载力,避免地基破坏。同时可将建(构)筑物基底压力扩散到垫层下面积更大的软弱下卧土层中,使其所受应力减少到允许的承载力范围内,从而满足强度要求。采用此技术工期较短,造价相对较低。

据钻孔资料可知,新填筑土极为混杂,主要由粘性土混少量圆砾及建筑生活垃圾新近堆填而成,未完成自重固结,具高压缩性,强度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约为50KPa。根据当地经验,采用强夯置换法处理杂填土地基,其承载力特征值很难达到180kPa。所以采用强夯置换+换填综合处治技术。

3施工

3.1强夯置换施工

3.1.1施工前场地准备工作

(1)按设计要求将地表以下4.5m的填土层全部挖除,其中填上厚度未超过4.5m的地段清除至持力层。

(2)强夯置换前查明场地范围内的地下构筑物和各种地下管线的位置和标高,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免因施工而造成破坏。

(3)场地地下水位较高,在四周挖积水坑排水,使地下水位低于坑底面以下2m。

3.1.2施工步骤

(1)清理平整施工场地,在场地松软的地方铺设1-2m墩体材料作施工垫层;

(2)标出夯点位置,并测量场地高程;

(3)起重机就位,夯锤置于夯击点位置;

(4)测量夯前锤顶高程;

(5)夯击并逐击记录夯坑深度。当夯坑过深发生起锤困难时停夯,向坑内填料直至与坑顶平,记录填料数量,如此重复直至满足规定的夯击次数及控制标准完成一个墩体的夯击。当夯点周围软土挤出影响施工时,可随时清理并在夯点周围铺垫碎石,继续施工;

(6)按由内而外,隔行跳打原则完成全部夯点的施工;

(7)推平场地,用低能量满夯,将场地表层土夯实,并测量夯后场地高程。

(8)铺设垫层,并分层碾压密实。

3.1.3施工监测

施工过程中应有专人负责下列监测工作:

(1)开夯前应检查夯锤质量和落距,以确保单击夯击能量符合设计要求;

(2)在每一遍夯击前,应对夯点放线进行复核,夯完后检查夯坑位置,发现偏差或漏夯应及时纠正;

(3)按设计要求检查每个夯点的夯击次数和每击的夯沉量。对强夯置换尚应检查置换深度;

( 4)施工过程中应对各项参数及情况进行详细记录。

3.2换填施工

(1)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采用18t振动碾压机作为施工机械,每层铺填厚度为400mm,每层压实遍数为6-8遍,为保证分层压实质量,机械碾压速度控制在2.0km/h以内。

(2)换填施工从低到高、由深至浅的顺序进行换填碾压施工,每层铺填时要保持水平;施工缝应错开搭接,施工缝的搭接处,应适当增加压实的遍数。分层铺土、分层碾压、分层检测,合格后方可进行上一层填土施工。

(3)填料的施工含水量宜控制在最优含水量士2%的范围内。

第8篇:夯实社会治理根基范文

关键词:青海夯土建筑;材料美;文化与美学内涵

早在我国远古时期,智慧的劳动人民就把夯土建筑技术应用在军事防御的堡垒、城墙、墓葬夯土封层等领域。有考古资料证实,在商、周、秦、汉时期,重要建筑的高大台基都是夯土所筑成的,而宫殿、台榭也是以土台作为建筑基底的,可以说我国古代夯土建筑技术是非常发达的。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这里的“版筑”,指的就是夯土技术。直至今日,我们还可以看到许多遗存下来的古代夯土建筑,比如青海的古城堡、陕西西安秦始皇陵的墓葬夯土、甘肃敦煌的古城墙及军事遗迹、福建永定县的客家土楼建筑等等。而青海的夯土建筑在当今不仅有大量遗存,而且这种建筑样式在民间依然被广泛采用。

一、夯土建筑的材料美

德国建筑大师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曾经说过:“所有的材料,不管是人工的或是天然的,都有其本身的性格。而我们在利用这些材料之前,必须了解其性格。”每一种建筑材料都有自己的性格特征,质感则是其最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之一。所谓质感,大多是指物体表面的经纬排列,构成成分的排列,或者物体外观经过视觉或触觉所得的疏松、稠密、粗糙、精细等程度,通常可用肌理、纹样、光泽等描述。从另一方面看,质感也是人类对于材料外表面特征与结构的感受。不过,由于人类长期的触觉经验积淀,大部分的“触觉质感”已经转化为来自视觉的间接感受。因此,研究“视觉质感”更为现实与直观。对于自然界中的物质材料,人类有出自天性的亲和感,生物性材料往往成为人类优先选择的建筑材料对象,而随处可见、简便易得的泥土显然是这样一种建筑材料对象。粗粝与朴素是夯土建筑材料的最大特点,夯土的材料主要是当地的黄土,为了增加强度,常在泥土里掺植物纤维、红糖水、石灰和糯米浆等。红泥、粗砂、石灰三者以一定的比例组合而成三合土,其强度非常好。此外,还需要使用重物对这种“三合土”进行夯实去除其中的空隙,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夯土。在古代,夯土常用于构建城墙和宫室,我们所熟知的万里长城、客家土楼正是夯土建筑的代表作。在夯土建筑中,材料作为夯土建筑最基本的物质构成,决定了建造和构成的方式,进而决定了该建筑在更大尺度上的结构形式。材料的特质、细部构造,以及由其力学性能所决定的结构,三者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书写出了建筑最终的完整形象。除了材料所固有的特性,在不同的气候以及社会环境下,材料在外观上也会展现出截然不同的面目。比如在中国多纬度和多经度的广阔区域和环境下,夯土建筑虽然本质的技术原理未变,却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外貌与质感。究其原因主要可以概括为两点:其一,它作为一种可持续的材料,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和潜力,不同地域的百姓根据自己的审美特点与需要对其进行加工与再创造;其二,夯土的材料随处可得、因地制宜,可以良好适应当地的气候和环境,用料和配方可做调整,具有极大的适应性。因此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材料美学特征,比如我国北方与南方、西部与东部的夯土建筑在材料外观上就有很大区别。从这几点上来讲,夯土的材料特性充分展现了技术与艺术的高度统一。

二、青海夯土建筑的文化与美学内涵

夯土建筑是青海传统村落建筑中最有特色的一种建筑形式,它作为历史悠久的建筑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天人合一的理念。并以其因地制宜、绿色环保的特点,具有古代与现代的双重价值,符合现代生态建筑的理念。夯土建筑亲近自然,避免开山采石、采煤烧砖,可以将建筑与环境完美结合,形成朴素和谐的原生态建筑外观。由于、民族和文化等思想意识与社会背景的不同,直接影响着各个少数民族的建筑选址理念,比如村落的整体景观、建筑形式和建筑文化等。青海的少数民族人民在创造生活、生产的环境空间时,非常注重自然的景观形象与其所信仰的宗教文化相结合,这样就营造出了不同村落环境的精神意象。传统的村落布局与高山、草原、流水等自然因素紧密结合、相得益彰,这些建筑有效借助山水自然之势,把建筑与自然有机结合,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充分体现了当地百姓“赞天地之化育”的朴素美学观。而夯土建筑就地取材,与地域气候相适应,建造方法经济、简洁,成为古代劳动人民首选的建筑形式。经济社会发展总是会在建筑上留下深刻的时代烙印,不同时期的建筑也一定会留下那个时代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更多的历史资料。弗•劳•赖特曾说过:“建筑基本上是全人类文献中最伟大的记录,也是时代、地域和人的最忠实的记录。”淤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也是一个多种文化聚集和融合的地区。在这个以少数民族居住为主的区域,大都保持和延续着各民族鲜明的文化特色和民族习俗,从而构成青海特有的多民族文化并存和融合的历史文化现象。在历史上,青海各族人民的勤劳、豪放、粗犷的品格代表了各民族优良的民族素质,各种生活习俗尤其是居住的建筑环境构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传统文化,而传统的夯土建筑则是最能体现这一地方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是一种传统文化的积淀。这种文化现象反映在夯土建筑上,便是各民族在继承了本民族的建筑艺术的同时吸收和融合他民族的建筑艺术,从而表现为历史上青海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互相影响和融合。因此,如果想要研究青海的地方历史文化、民俗民风和人民的审美风格,就一定要了解并研究青海的传统夯土建筑。

三、青海典型夯土建筑审美分析

青海最典型的夯土建筑是明代修建的古长城遗址。其主线东起乐都县,西经土族自治县、大通,南经湟中县、西宁市的城中区、湟源县,东经平安县,最后止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此外还有数条各自独立的长城壕堑或墙体,分别分布在西宁市城北区、化隆回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湟中县、贵德县等地。这些长城多为夯土筑成,有少数部分为石块垒砌,不仅集中了众多的烽火台、营城、关城和卫所,更巧妙地与当地险峻巍峨的自然山体结为一体,从而形成了易守难攻的气势,更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的明长城遗址更被有关专家誉为“青海八达岭”。此外,青海比较有代表性的夯土建筑还有夯土古城,准确地说青海地区古城的出现是与汉军进入河湟地区紧密联系的。自汉代以来,历代的中原王朝不断开辟疆土、戍边屯田、置县设郡,不断地开发河湟地区以至更广阔的区域。由此,在青海的湟水流域地区、黄河河曲以东的地区留下了数量可观的古城遗址。这些遗址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见证,也是青海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资料。比较典型的有青海最早的古城———西汉所建西平亭古城、唐蕃之战的见证唐代柏林嘴古城、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黑城子古城,以及见证了西北民族融合始建于明代的保安古城等。青海这些为数众多的古城遗址,有的作为军事要塞和驿站,有的作为边关重镇各自见证着我国古代各民族的迁徙与融合、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以及抵御外族入侵的历史。那些残垣断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内在精神,是少有的天然历史博物馆与资料馆。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以钢筋混凝土为代表的各种新型的建筑材料及建筑技术成为建筑的主流,无数摩天大楼、跨海大桥拔地而起,而“夯土”这一传统材料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成为经济落后的代表与考古学的专有名词。反观国外,夯土以及夯土建筑技术成为近年来的一个热门词汇。夯土建筑因其低能耗、低污染且绿色环保重新得到了世人的关注,尤其在国外建筑领域取得许多创新和研究成果。在环保节能的呼声日渐高涨的今日,建筑过程的能耗及建筑本身对能源的使用效率成为建筑的关键点,因而各国建筑师们也在不断寻求一种既不破坏生态环境又可持续的建筑技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夯土建筑重新焕发了活力。我们通过重新审视夯土建筑独特的材料美学价值与现代意义,可以促进其在我国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新农村建设中的材料应用,以及扩展到现代建筑的外立面及内饰材料的设计和应用。此外,夯土建筑艺术也是青海民族民间艺术的一个缩影,是地域文化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夯土建筑作为青海地域文化的物质载体,在工艺、造型等方面体现了多元性、民族性与地方性的特点,是了解青海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因此,加强青海夯土建筑的保护与创新工作是保护、传承青海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举措,对于青海新农村建设与传统村落保护也具有深远而又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衍庆.新农村新设计新建材[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2]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3]沈福煦.建筑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周建明.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第9篇:夯实社会治理根基范文

一、强化监督考评,不断提升长效管理水平

(一)坚持一个目标。***中队坚持以巩固和发展城市长效综合管理成果为目标,继续全面落实长效管理措施,进一步创新工作方法,理顺管理体制,提升服务效能,全力打造靓丽整洁、宜居宜商、和谐文明的城市环境。

(二)夯实两项基础。一是夯实市容市貌管理基础。充分发挥市容环卫管理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加大监察和管理力度,按照“勤快”和“细致”的工作要求,强化责任落实,实行市容市貌的“精细化”管理。二是夯实城管队伍管理基础。紧紧围绕构建“和谐城管”这一目标,进一步加强效能建设和作风建设,按照“以人为本”和“执法为民”的工作理念,在继续推进队伍规范化建设的基础上,狠抓队伍养成教育,努力培养全体人员艰苦奋斗、求真务实、无私奉献的作风和精神,切实提升城管系统的整体形象和服务效能。

二、强化综合治理,积极维护城区市容秩序。

(一)开展专项治理,促使“五乱”得到遏制。***城管中队围绕道路容貌、环境卫生、违章搭建三大重点有计划地开展专项治理工作,严格查处“五乱”等违规违章现象,切实解决市容管理中的难点、重点问题,有效改善城市市容环境。

(二)疏堵结合,加大动态管理和长效管理力度。***城管中队对乐购商圈实行24小时监管,确保周边环境整洁,无流动摊贩,保障市民的出行通畅;对***菜场周边的问题,城管中队特别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安排队员定点定位值守,确保早晨6点半至晚上8点期间流动摊贩无空子可钻的机会。同时,中队会不定时组织集中整治,严格管控店外出摊的违法行为;针对***问题,城管中队准备设立疏导点,满足周边市民的实际需求,在不妨碍周边公共交通秩序和不影响市容环境前提下增设摊位。并且加强路面管理,实行全方位、全天候、错时无缝隙管理,以点带面,整体推进,使占道经营等违规行为得到有效控制。

(三)落实长效管理,促使市容秩序整洁有序。坚持错时管理,提高对城区主干道和重要区域的巡查管理频率。积极探索推行城区疏导点管理新模式,有效落实长效管理措施,确保城区市容整洁、有序。对违反城市管理规定的行为,坚持做到一宣传、二服务、三教育、四管理,对屡教不改的行为人,则严格按照案件事实清楚、定性准确、适用法律正确、程序合法、处罚得当的要求,依法实施处罚。

 三、三措并举,社区全面展开环境卫生整治

城中村是城市长效管理的重难点,也是较薄弱的环节。城管中队配合社区三举措制定整改方案。

(一)摸底排查。社区工作人员对辖区居民小区卫生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摸排内容包括卫生死角、积存垃圾,垃圾收集设施等设置和管理不到位问题。对需要集中清理的卫生死角进行了登记,并根据清理工作量及难易程度进行了分类。

(二)全面整治。根据摸底排查的登记情况,城管中队与社区联合从卫生死角开始,对所有社区积存的垃圾进行集中清运,对门面店后乱丢乱放的现象进行教育与整顿。社区人员与保洁人员积极配合,全面排摸,掌握情况,逐户上门走访相关商户。同时,鼓励居民提供信息线索,形成群防群治态势。即使如此,还不足以真正做到全面改善,因此高新北区城管中队切实加强巡查力度,及时查处违规行为,逐步建立长效管控机制,做到防控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