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教孩子独立思考范文

如何教孩子独立思考精选(九篇)

如何教孩子独立思考

第1篇:如何教孩子独立思考范文

一、转变观念,树立培养幼儿独立性的意识

幼儿是独立性形成发展的关键期,适时培养幼儿独立性有利于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然而,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家长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的误区:“就这么一个孩子,从小让他们干这干那,于心不忍;现在孩子太小,等他们长大了再学也不迟……”在这一认识的引导下,一些家长对孩子不仅百般呵护,事事包办,而且很少给孩子独立去做、去想的机会,致使孩子依赖性强,生活能力差,心理素质差等。这样的孩子将来是很难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他们今后的成长道路会很艰难。任何一个孩子都是由于父母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才形成了不同的人格品质和能力。幼儿期是幼儿独立性培养的重要时期,幼儿独立性的培养离不开家庭教育,家庭是培养幼儿独立性的首要场所。家长必须转变观念,树立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意识,整体、全面地理解独立性的意义与内容,尽可能为幼儿提供条件和机会,全方位、多角度培养与提高幼儿的独立性。

二、从小事入手,加强幼儿基本生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独立性是幼儿日后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品质,生活上的自立是独立性的基础。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看到有的孩子吃饭要人喂,衣服要人穿,甚至有的到了大学连起码的生活能力都没有。“学习上的尖子生,生活上的低能儿”就是这样造就的。由此可见,注重对幼儿进行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是何等重要。5~6的岁幼儿,从生理成熟的角度来看已经具备了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家长可从小事入手,加强对幼儿基本生活能力的训练。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能力,耐心教导,从饮食起居开始帮助孩子制订行动计划,反复训练,如吃饭时怎样拿筷子、端碗等,引导孩子学习生活技能,同时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帮助成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收拾自己的衣服、玩具,整理自己的床铺等。陈鹤琴说:“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应该让孩子自己做,不要代替他。”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独立自主的品质,为将来独立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启发幼儿多问、多思考,培养幼儿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6岁的幼儿完全可以独立思考问题,有一些思想。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结合具体情况随机教育,启发幼儿多问、多思。鼓励幼儿多做事,在生活中有意识地设立一些“障碍”鼓励幼儿自己拿主意做决定,让幼儿独立思考问题,想方设法地解决问题,培养幼儿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事实上,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是可以启发孩子自己动脑寻求答案的,家长对孩子有问必答,告诉孩子答案只会养成孩子“只问不究”的习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很多家长都知道,为什么不用在孩子身上呢?一位有教育意识的家长说,过去孩子向我提问题,凡是我知道的就马上告诉孩子,后来知道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后就改进了做法。一次和孩子路过立交桥,孩子问:“立交桥上为什么没有红绿灯?”我没有直接告诉孩子,让他先想想马路上为什么要安装红绿灯,红绿灯起什么作用?孩子想了想,高兴地说:“我知道了,立交桥上的汽车是转着圈拐弯的,桥有好几层,汽车不会在一层上碰在一起,它不需要红绿灯。”这样不但促进了孩子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而且促使孩子养成了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识及习惯。

四、创造机会,培养幼儿独立学习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家长在培养幼儿独立生活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独立的学习能力尤为重要,如幼儿自己安静看书,独立整理书包等,这些都为孩子入小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让孩子独立,除了让孩子学会独立生活、独立思考、独立学习外,家长还应该积极创造机会,给予孩子社会交往的机会,实现幼儿个性全面发展。与同伴玩游戏是幼儿最经常参加的一项交往活动,幼儿的许多意识和能力都是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形成和发展的。在活动中,幼儿学会谦让、分担、合作等。有些家长害怕自己的孩子受欺负,总是把孩子圈在家里,事实上从某种意义来说,虽然孩子可能会受一点委屈,但是他至少可以通过这些事知道并体验受挫的感觉,这对他形成坚韧的性格,耐磨难的心理素质,以及应付日后复杂的社会环境不无益处。与成人的交往对孩子的影响也很大,鼓励幼儿与成人交往,鼓励幼儿勇敢提出自己的想法,大胆与成人对话,等等。在这一过程中,幼儿既学会了知识和处事的方法,又增强了自信心。

第2篇:如何教孩子独立思考范文

一、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在回答他何以有那样重大的发明创造时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刨根问底的探究问题罢了。”可见,保护孩子好奇、好问的天性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允许孩子“异想天开”,鼓励孩子的“求异”精神。其次,转变旧观念,淡化成人权威,正确评价孩子。

孩子的创造性思维特别需要一种民主、宽松的氛围,家长应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天性和心理需求,使孩子敢于创造,乐于创造。

二、要教育孩子学会读书

家长不能只满足孩子学会,而更要教孩子会学,虽然两者仅仅只是词序的不同,但它却反映出两种不同的素质。杨振宁博士在谈到自己成功的秘诀时说:“我到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学到一种与中国完全不同的学习方法。老师要你注意的不是最高原则,而是一些新的现象,抓住这些现象进行探索、研究、归纳、总结。”我们不是要削弱基础知识的学习,而是希望孩子能掌握不断自我学习、自我完善的工具。

三、要引导孩子的创新行为

重视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学习成绩好就够了,不给孩子创造独立解决问题的环境,这样实际上剥夺孩子的自我发展的机会。没有独立做事的习惯,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谈何创造性的培养?因此,家长要由替孩子做事,变为指导孩子自己做事;指导孩子独立地跨越障碍,独立地思考问题;甚至让孩子受点挫折,使孩子从中进行自我调整、自我完善,逐步具备独立地解决困难、处理问题的能力。如孩子外出旅游时,可告诉孩子旅费不能放在一处,要分散放之,以免万一失窃,产生尴尬,至于如何放,可让孩子自己想办法。有时还可有意识地给孩子设定一些问题情景,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创新能力。

鼓励孩子多动手。家长应鼓励孩子动手做实验,动手制作,动手发明创造一些作品。教育孩子动手实验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证明,更重要是为了发现。要允许孩子得出的结论与众不同。鼓励孩子采用不同的仪器和方法。对于孩子一些“破坏性”的举动不要简单粗暴地给予否定,要发现孩子举动中的创造性因素,加于保护。如帮孩子修理电动玩具可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养成动手的习惯。家里坏了的钟表,电器可鼓励孩子去拆着玩。让孩子折纸、搭积木、玩积塑,这些小制作都有利于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要教育孩子学会思考

科学思维是发明创造的“向导”,离开了这个“向导”,就有可能被伪科学钻了空子,就可能分不清什么是科学,什么是迷信,什么是科幻,什么是神话,什么是真实,什么是魔术。

综观诺贝尔物理奖、化学奖得主的事迹,有许多人是凭着直觉确定主攻方向的,但这种直觉是建立在严密的科学思维方法基础上的。作为家长,从小应该教育孩子学会分辨什么是科学,什么是伪科学,以免把大量的精力浪费在无效的努力上。孩子创造个性的培养与家庭环境和氛围有密切关系。只有保持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平等生活,遇事互相探讨,共同商量,有理为正,有理为真。孩子在平等的气氛中长大,没有拘束和压力,才能有开放的思维,愉悦的心境和不时闪烁出创造的思维之光。

家庭不仅是开发孩子创造力之源,而且在开发孩子创造力中有着特殊作用。人世间父母对子女最亲密的爱,子女对父母由衷的特殊情感进而转化为最直接、最有力、最有权威的教育力量。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我国的《学记》中有句话,叫做“亲其师,信其道”,这就是指教育中重视情感的作用。

家庭教育对孩子创造力的开发,不是靠上课、教科书和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而是把对子女创造力的开发贯穿于整个生活环境之中、整个家教之中、整个身心发展之中。

第3篇:如何教孩子独立思考范文

摘 要:要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就要在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与学生,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不但“学会”教材、老师所传播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没有老师的引导下也能“会学”。以教育教学中的若干案例,谈谈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会学”。

关键词:兴趣;动手;思考

一、让学生“会学”,需要兴趣去点燃

为了在数学课上点燃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我们需要精心准备、科学设计每一堂课。如在教学“小数的大小比较”时,笔者设计了一个游戏贯穿全课:首先出示两排卡片,一号是四位数,二号是三位数,并说这是两个整数,你们猜哪个数大。学生很快猜出一号数大,笔者询问原因,他们说“因为四位数比三位数大”。

在课堂中要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一次又一次地设计悬念,让他们有学习的内驱力,而孩子们对于这样的课堂也非常受乐,有了学习的兴趣直接导致他们自觉、主动地去探究新知,这为让孩子们“会学”做好了铺垫。

二、要学生“会学”,需要动手去实现

要使学生“会学”,就要让他们充分参加到老师设计的教学活动中并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而习得新知。而要让孩子们逐渐形成这一学习技能,需要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培养。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一”这一内容中,要求孩子们用一张长方形纸折一折,表示出四分之一。我让孩子们自己动脑想,动手操作,看看有几种不同的方法。结果这一放手,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想出多种折法。最后让学生互相交流,使思维更加开阔,使该课的教学任务更好地完成。课堂上,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进而引导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这是符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小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的,同时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要学生“会学”,需要旧知去开拓

数学是系统性、联系性很强的学科,每一部分内容都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关。因此,要达到学生“会学”,就要引导他们找准知识的生长点,让他们能独立探索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从而利用旧知获取新知。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中,笔者让孩子们拿出第一组三角形,先观察每个三角形的角,说说各属于什么角,分别有几个锐角、直角、钝角,然后根据每个三角形角的特点对这些三角形进行分类,于是孩子们利用已有的“锐角、直角、钝角”的知识全心投入地对这些三角形进行分类,然后说出这样分类的原因,概括出各类三角形的特点。接着拿出第二组三角形,让孩子们根据每个三角形边的特点进行分类,于是孩子们又开展了积极的操作活动,全力完成学习任务。

通过两次的实践活动,孩子们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三角形根据不同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所以在每一次新知教学中让学生找准知识间的生长点构建知识体系,学习就会显得水到渠成!

四、让学生“会学”,需要思考去达成

新课改强调每堂课要给孩子们足够的合作学习的机会,要保证充分的时间进行交流探索。无可否认,在合作交流中能让学生充分发表个人的见解,但不能摒弃独立思考所产生的作用!特别是数学课,更应让孩子们保证有独立思考的时间,理清自己的思维,不要习惯于借助同伴交往来达到学习的目的,两者要有机结合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

在数学课中,笔者在小组合作交流前会先让孩子们独立思考,然后再交流各自的想法,由于有了独立思考的前提,在交流中能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于数学思维的培养更有利。如在教学“平均数”时,我先让孩子们观察矿泉水瓶图,接着让他们独立思考怎样可以知道“平均每人收集几个矿泉水瓶”,然后总结出不同的方法,有“移多补少”法和“计算”法。

看似对平均数的知识掌握不错的情况下,我再要求他们思考平均数“13”具有什么特点,由于这是一个比较抽象的问题,而孩子们对于平均数的理解也只局限于表面化,并没有深入探讨过,因此相当一部分孩子不知从何说起。于是笔者要求小组同学一起讨论交流,看看“平均数”到底在一组数据中有什么特点。非常意外的,经过孩子们热烈讨论之后,得到了很多答案:“平均数不是一个实际的数”“平均数总是介于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实际数可能比平均数大也可能比平均数小”“平均数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等等。

笔者所倡导的让学生由“学会”转化为“会学”,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异曲同工。“会学”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原理和方法,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这就是文章所说的“会学”。新时期的教育更多的是让学生掌握思考的方法、操作的方法,而“会学”的提倡正是顺势而为。

⒖嘉南祝

第4篇:如何教孩子独立思考范文

论文摘要:独立意识作为现代人格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少年进行社会化的重要内容。本文从教育心理理论及实践出发,重点归纳了家庭教育从思想上、实践上和方法上等三个方面对当代大学生独立意识培养的建议。

独立意识,也叫独立感,是指个体希望摆脱监督和管教的一种自我意识倾向。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想方面的独立性,即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二是实践方面的独立性,即学习工作、社会交往等各方面独立处理问题或事件的行为能力以及生活上的独立自理能力。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有效补充。由于学校教育内容的同一性、活动的集中性、生活节奏的划一性及教育目的的一致性,不可能顾及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做到彻底的因材施教,而家庭教育所具备的独特性则能更好的弥补学校教育的缺陷,实现自我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的有效统一。

一、在思想上,转变教育理念,树立正确教育价值

家庭教育的效果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是,家庭教育价值决定着家长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态度。

1、明确独立意识的重要性。

独立意识是一种与市场经济和全球化发展相适应的情感观念。当代大学生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背景下竞争和发展,要求他们在国内外激烈竞争与合作中以独立的、自主思考并能作出正确的分析和选择的、负责任的形象出现,接受现实和生活的考验。独立意识较强的孩子可以轻松应对出现的问题,同时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方向有更明确的认识,为未来生活做好准备。而独立意识较弱的同学连生活都无法自理,更谈不上以后更好的发展。

独立自强精神是个性积极化的具体表现,是创业的动力及获得成功不可缺少的条件。历史上凡是有所成就的人,都具有艰苦奋斗、自主判断、百折不挠的独立自强精神,否则,就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2、树立身心发展平衡的首要目标

现在的家长有的是有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实践锻炼,有的是缺乏对孩子社会责任的培养,重知识的灌输和智力的开发,轻品格、性格的培养,“养身”重于“养心”。家长在关注孩子身体素质和智力发展的时候,往往忽视孩子心理健康。不可否认,身体健康是智力、品德、美感等发展的物质基础,但是,心理健康也是孩子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身心发展平衡,才能有良好的心态对待身边的人和事,才能有充沛的精力处理和解决出现的问题。

3、确立培养孩子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和市场经济激烈的最终目标

只有把培养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和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孩子为最终教育目标,才会充分挖掘孩子潜能,促进个性发展,培养独立意识和自强精神;才会在家庭教育中采取正确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父母和家庭成员要依据客观、正确的教育目标,在尊重和信任子女的前提下,对其成长过程中出现个性发展或品性不良的倾向时,客观分析,对症解决。父母对子女既要有热情,也要有严师的威严。

二、在实践中,扩大教育范围,完善家庭教育内容

由于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与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造成孩子心理压力日益加大,依赖思想强,不习惯独立。因此,父母要采取各项措施,给予实践锻炼的机会,在生活等方面帮助孩子培养独立意识。

1、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曾有这样一则报道:两位功课顶尖的八岁孩子库伯和理查利用休息时间打工,库伯负责查理冰箱,查理给主人拉琴,收入比别人的翻倍。有时,库伯还在家里举办音乐会,一张票五美元。但挣来的钱,一半要交给父母作为场地费,因为房子是父母的。

在中国家长看来,可能认为这些孩子打的是“下等”工,比如餐馆的跑堂、超级超市的收银员、当清洁工等;可能认为孩子小,即使是家里不富裕也不需要这样受苦,况且也挣不了多少钱;也可能认为,让孩子锻炼能力也不需要做这些事情,因为这样的事情锻炼不了孩子需要的“能力”。但在美国,像库伯这样八岁打工的孩子并不是少数。在国外,从一般父母到国家总统都特别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独立人格。

大学生作为即将走向社会的成年人,必须具备一定的独立生活能力。教育心理学相关研究表明,家长应从小学会放手,让孩子进行自我管理学习和生活,做些应该做且力所能及的事情,用适当的方式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及行为自制能力,让孩子明白,独立是要有准备的,是一种积淀后的崛起。

2、重视培养财商

财商,即理财能力,是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表现,即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运用,是正确认识和运用金钱和金钱规律的能力体现。它与智商、情商并列成为现代社会三大不可缺少的素质。

在国外,不论父母家长,还是社会大众都进行着这方面的宣传和教育,例如《华尔街日报》就经常刊登如何教育孩子理财的文章。很多孩子从小就要出去或在家里帮助父母做家务换取自己的零用钱;在学校,通过兼职等方式赚取自己部分的学费和生活费,完成学业。对这种教育孩子的“钱经”,不要一味的嗤之以鼻,觉得铜臭味太重,只要认真观察,渐渐就能体会其中的好处。

3、树立自立精神和自强精神

市场经济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必须具备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因此,发达国家的父母普遍重视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推崇“个人奋斗”。西方教育学者认为,替孩子做他们能做的事,不仅会让他们失去实践的机会,还会让孩子觉得家长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勇气,感到危机、不安全。

在父母包办一切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一旦走上社会便无所适从,造成自信心不足和能力低下,独立更是无从谈起。西方这种从小注重培养孩子独立意识和自理能力的教育方式,更适应高压力、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三、在方法上,注重教育手段,拓展家庭教育途径

1、加强自身修养,以身作则

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最早的老师,对孩子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教育学研究表明,早期家庭教育,对一个人思想观念的形成、智力的开发、性格的养成具有至关重要的启蒙意义。孩子在家庭中养成的身心情况如何,将决定他以后接受各种教育的影响以及获得身心发展的能力状况。而生理学进一步证明,父母的行为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学前阶段是孩子身心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出生第一年,幼儿脑的发育速度最快。如果这个时期,父母给予孩子足够的营养和合理的训练,将促进脑的发育,给孩子一生的发展留下不可磨灭的影响。

家庭教育不仅仅是有意识的,更多时候、更大程度上是无意识的。不仅有父母营造的家庭环境氛围及养成的家庭生活方式对子女的熏陶,更有父母无意识的言行举止,这些都会在子女的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对他们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人生理想、行为准则等多方面产生影响,使其各方面得到充实和完善,进而形成相应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马卡连柯说过:“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儿童谈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进行教育。

2、借鉴父辈育儿经验,关注选择权

孩子拥有自己的见解与观点是培养其独立性的良好开端。家长在讨论问题时,特别是这个问题涉及到孩子时,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参与其中,让他们在全面了解问题的前提下发表见解和看法,让孩子在客观、正确的基础上自由选择和决定,把选择权还给孩子,培养他们自我决策能力。

当代大学生独立意识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本文在分析家庭教育如何培养大学生独立意识的基础上,还要利用自身、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优势,形成一个综合立体的教育网络,从各自方面探讨有效途径,培养大学生独立意识。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头脑相长》.生活的教育:陶行知卷,主编:陈平原.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2]王登峰.如何适应大学生活[J].争论象牙塔.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组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美国人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J].中学生文摘,2005.

[4][英]李斯特. 英国父母告诉我们:不要替孩子做他们能做的事[N]. 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05-30.

第5篇:如何教孩子独立思考范文

关键词:学前教育;自主性;独立性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2-0049-01

在教育一线工作,为了更好地了解、教育孩子,经常通过家访的形式和家长交流,大部分家长总是担心:现在的孩子独立性太差了,啥也不会干,长大了怎么办啊?在幼儿园很多孩子表现也是如此,遇到困难总是会说:“老师,我不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很值得我们教师和家长去思考。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基本的国情决定了“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有的家长将孩子捧在手心里怕摔着,含在嘴里怕化掉,孩子从小就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真正成了当今社会的小皇帝!又何谈培养孩子的自主性、独立性,这样一味发展下去孩子有将来吗?我们祖国的未来又会怎样?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花朵,我们对孩子的爱像大海,是宽大而无私的,但是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孩子必须具备独立思考、判断、选择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我们的孩子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当然,有了有思想的接班人,社会才能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一、明确教育观念

我们的教育理念是“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培养孩子的自主性、独立性,重在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但创造条件的前提不能消极的完全建立在“顺其自然”的基础之上,也不能让孩子有“拔苗助长”这种违反客观规律的做法,我们要遵照客观规律,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去锻炼,这才是我们应采取的正确做法,也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二、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一)家长应该怎么做

孩子的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而是从小在一点一滴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孩子在呱呱坠地后,随着身体的发育,大小肌肉群的逐渐成熟,心理能力的不断提高,从什么都不会做到能做力所能及的事,这是必然的规律,入园前,家长就应为入园做准备,让孩子自己学会脱衣服,自己收拾玩具,自己吃饭等等。

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也可以每天给孩子一段可以自己支配的时间,只要不出危险,可以自己安排最愿意做的事情。孩子有时在玩,有时去读自己喜爱的一本书,有时去画画,有时忙来忙去什么也没干成,但是孩子逐渐懂得了珍惜时间,也学会了安排计划。

(二)教师应该怎么做

1.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幼儿园小班一开始,就应该从常规教育抓起,让孩子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抓住一日常规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琐碎小事,为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创造机会,提高条件,让他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学会独立生活的能力。

2.和孩子做朋友。我们的孩子在家中没有伙伴,认识的只有布娃娃和动画片里的喜洋洋、灰太狼。有的孩子刚入园,不是害怕说话就是不敢说话或者干脆不去认真倾听别人说话,更不知道怎样和小朋友玩。可见,培养孩子独立交往的能力是多么的重要。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我们首先要蹲下来讲话,和孩子做朋友,让孩子感觉到家一般的温暖,然后要做他们喜欢的“孩子王”,将爱融入到小朋友的心间,和孩子一起做游戏,让孩子有说有笑,体验了交往的快乐,同时形成交往的能力。

3.搭建爱的桥梁,随时和家长沟通。我们要通过家长接送孩子的时间、家访、打电话等多种形式,更多地去了解孩子,真正做到家园共育的目的,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及时去表扬,经常对孩子说:“你做的真好!”“你最棒!”“你长大了!”“你真能干!”

4.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教育家蒙台梭利十分重视幼儿的独立性的培养,她说:教育者先要引导孩子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她认为,儿童自身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应尊重幼儿的自主性、独立性,放手让他们在活动中发展。

(1)教师应当有目的在问题情境中引起幼儿的认知冲突,促进幼儿积极介入。

(2)在平时开展的区角活动中,教师可以完全让幼儿自由选择区域、选择活动内容、选择角色、选择伙伴。

(3)在开展游戏的过程中,我们要尊重幼儿对游戏的设计,玩具的分配,也可以发挥想象,让游戏能够得到生成,充分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4)在晨间接待、讲故事、音乐表演、户外活动等方面,利用一切有利时机来培养幼儿的自主性,让孩子乐于表达自己的意愿!

第6篇:如何教孩子独立思考范文

关键词:女生优势;阴盛阳衰;男孩培养;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8-0108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发现我们竟然不知不觉被女生包围了:班干部大多数是女生,参加学校活动冲在前面的是女生,家长、教师眼中的优秀生也是女生。那些女孩子一个比一个乖巧懂事,可看看男孩子,个个还“疲塌塌”。那些积极、勇敢、聪明、刚毅、谦和的男孩哪去了?脱离了校园,每天冲击着我们神经的体育、娱乐、甚至政治新闻的“优秀”人物竟然还是女性。“阴盛阳衰”可能是你想说的,也可能你身边的人正在说。有人说,是独生子女政策带来的男女平等,让“优秀”的概念模糊了性别的界限;有人说,是女生生理上的早慧、语言上的优势,让她们在男孩尚懵懂的时候,便能响亮地发出自己的声音;有人说,女孩、男孩本各有优势,只是,女孩一下子提升了几千年来的“弱势”地位,吸引了更多的关注目光;甚至有人说,如今是“她”时代了。是男孩真的不如女孩子,还是教育的缺失?什么造成了女孩的优势现象?

一、文化的传播、导向侵蚀了男孩的精神

哈日、网络、酷文化让男孩们学习目标不明确,做优秀男人还是做“酷”男人?

现在大街上的帅哥越来越多,男孩子们都很前卫,很多人都是同一风格,头发有点黄,还有点波浪,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个哈日族。在网吧里,无数的男孩在那里整天打着网络游戏,他们在网络上是英雄,而在现实生活中,却不敢面对,他们没有什么责任心,不清楚自己的未来究竟想要什么?在网上一天天消耗着自己的青春,消耗着父母的钱财,同时也把自己未来的希望悄悄地埋葬。

中华民族从来就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自古以来的教育始终贯彻着英雄主义,长期以来的宣传也是以英雄主义为主线,在这样的社会文化、文艺氛围下,男孩子从小就树立了崇高理想。进入九十年代以后由于种种原因,文化传播方面出现了显著偏差,社会上丑化男人的风气一浪高过一浪,“小白脸”和“奶油小生”替代了“史光柱”、港台柔化、中性化明星大行其道,男孩子也逐步由勤奋学习,报效国家变成了追求享受和毫无理想,由崇拜英雄变成崇尚明星,整个社会在越来越柔弱化的文化、文艺宣传氛围下变得委靡、男人也在阴柔化的社会氛围下变得越来越委靡不振,丧失了男子汉应该具有的阳刚之气。

而日韩的垃圾文化更是加剧了这一点,要想得到女孩的青睐,就必须要做一个酷男孩,今天的男孩经常把时间花费在如何打扮自己,如何购买名牌,让自己变得像日韩明星。而要想在同龄人中能够扬眉吐气就要看谁的电子游戏打的最有水平。而在身体锻炼和学习知识上,男孩收到许多混杂不清的信息,让他们分不清“酷哥”一样的阳光男孩和像赖宁、潘冬子的“优秀男孩”“英雄男孩”哪一个角色更重要。这两个角色经常是矛盾的,优秀的男孩常不是男孩女孩心目中的“酷哥”。和男孩比,女孩比较有学业目标;而男孩经常是随大流,什么“酷”做什么。

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很大程度是靠文化来发扬光大、靠文艺作品的影响力来代代传扬,当弱化男人成为一种社会时尚的时候,一个民族的男子汉也就会逐渐销声匿迹,这就是为什么以前要“寻找男子汉”而今天“娘娘腔”风靡全国,由于男人退化严重,社会呈现越来越严重的阴盛阳衰,所以文化、文艺界的阴盛阳衰毒化了中国男人的精神。

二、教育僵化,阴盛阳衰化,学生的创造力被扼杀,缺乏勇气

1. 学校教育

首先,在教学体制上,采取了压制男生个性的教育管理方法,表现最突出的就是在小学和初中时期几乎全部任用女学生干部管理一切,由于男孩子语言机能、生理发育晚一些,难免比同时的女孩大大咧咧,毛手毛脚,因此,教师大多会选择一些稳重、踏实的女生担任班干部。即使是一些挺有潜力的男生干部也往往因为一些小过失,被教师“罢免”。因为缺少锻炼的机会,久而久之,男生们就默认了自己是校园“配角”的地位,对任何活动提不起兴趣。二是采用了文科化、记忆化、形象化来抑制抽象推理、理解创新、概念判断等教学理念,将男孩子的优势封杀。等到了高中,男孩子潜在优势已经被扼杀,弱化的个性已经形成。

其次,在教材系列方面采用了与之配套的方法,把数理化教材简单化、文科化和形象化,很多内容根据女孩特点设计,同时增大英语的难度、语文的偏度,这些将会严重抑制学生的思维、思考能力。同时,出于安全的考虑,学校大规模地缩减一些有运动力度的体育锻炼项目,使得男孩从体魄和心理方面都变得越来越柔弱。

再次,是考试评价系统方面一方面采用机械式题海战术、题海作业、死记硬背考试、取消课外活动的办法压抑男孩子活泼好动的个性,取代适合于男孩子学习的理解、推理、创造、抽象归纳的方法,虽然这种方法对女孩子也有害,但由于男女不同的天性,对男孩子是一种致命打击。

另外,就是师资队伍结构,从幼儿园到初中,男教师的身影少得可怜,整个校园氛围趋向阴柔,很多学生可能到初中毕业都生活在女教师的包围下。今天的很多女教师更倾向女孩,而对男孩则是一副严加防范的态度。她们认为女孩比较容易符合教师心目中的“乖学生”形象,比如坐直,安静,而男孩常常因为做一个男孩而受到惩罚,比如大声、爱闹并且容易竞争。在教师眼中,这些男孩的性格特点被看作“有毒性的”自由散漫主义的起点。她们常常给孩子的暗示就是如果你想在班级里呆下去,最好全部模仿女孩子。这下好了,我们培养出来的孩子个个听话,像绵羊。看看那些男孩,大多数胆小怕事,做事情缺乏勇气和激情,缺少那种果敢、那种处事独立的素质。

2. 家庭教育

独生子女家庭容易腐化男孩的斗志。独生子女家庭里的男孩普遍受到母亲的宠爱,最容易倾向同性恋和娘娘腔。

现在男孩子户外运动少,大多数男孩喜欢看电视、玩电脑、看卡通,这些都造成右脑开发过度,习惯了跳跃式、蒙太奇式的非逻辑思维方式,喜欢玩虚拟而不懂如何感受别人和周围的事物,易变得自私冷漠。

然而,现在的很多家长还没有意识到性格培养对孩子的重要性。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很高,希望他们将来能出人头地,生活舒适,希望从小就能明显地看到自己的孩子比别人的强,于是一种显性的教育方式就出现了,如唱歌、舞蹈、才艺比赛、作文比赛、兴趣小组、讲故事、绘画等,这种观念同时又影响着学校教育,促使学校教育向家长的意志靠拢。男孩子在创造力和动手能力方面强,如科技活动项目。但这样利于男孩发展的项目并不多,许多男孩很喜欢参加航模班,喜欢搞一些发明创造的小玩意,但家长和教师却不支持,因为这样会“浪费”更多的学习时间。

抗美援朝胜利以后,一位参加过战争的美国指挥官无奈而又充满敬意地说:“中国军人是不可战胜的,而中国男人更是绝对意义上的真正强者,照这样下去,这个国家的崛起谁也无法阻挡,假如要瓦解这个国家,必须要瓦解这个国家的民族气节,首先要从精神上、灵魂上瓦解可怕的中国男人,这是重新战胜中国的最重要前提。”

藤田俊雄:“未来的炮弹现在正在我们大日本优秀男孩的思想里。支那的明天有的只是没思想和虚荣的女人,没有男人了,他们那种不顾一切的爱女厌男教育方法将彻底摧毁他们国家优秀男人的创业敬业精神和爱国报国精神,埋没掉无数的科学精英、技术精英、工业精英、体育精英及社会其他精英,葬送掉他们最优秀男人的聪明才智、创新智慧和技术革新与创新能力。所有这些将使得支那人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变得落后、百姓变得贫穷、国防变得虚弱、国家变得软弱、他们的女人变得没有思想和失去保护。所以明天优秀的大和民族在世界上将是不可战胜的!”

看了这些令人震撼的文字,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对“女生优势”现象的漠视,对男孩教育的忽视,付出的可能就不仅仅是几代人的代价,而是整个国家民族的未来。

其实男孩并不比女孩差,只是,在女性意识觉醒的同时,如何教育男孩的问题,却被我们忽视了。

初中阶段是培养男孩气质的关键期。俗话说得好,“细节决定成败”,这个道理用在教育男孩方面也十分适用。如果能够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给男孩正确的引导,男孩也能成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那么,把男孩培养成了不起的男子汉,应该注意哪些日常细节呢?

(1)让男生充满“阳刚之气”,需父亲承担起教育男孩的重任。父亲是男孩教育的第一资源,也是最重要的男子汉启蒙教师。应该让孩子在和父亲相处时感受男人的刚毅与粗线条,这在男孩子的性格培养上必不可少。然而,在不少家庭教育中,父亲是缺位的。在家庭分工中,父亲一般扮演辛勤工作、养家糊口的角色,孩子教育常常落到母亲或老人身上。一些父亲要么忙于工作或其他事务,顾不上教育孩子;要么认为教育孩子是母亲的事,疏于甚至忽视对孩子的教育。殊不知,这不仅不利于培养男生的“阳刚之气”,还会影响孩子的正常成长。

(2)初中阶段的男孩尤其缺少倾诉内心和宣泄情感的机会,促膝倾谈比指手划脚要高明得多。父母一定要经常与男孩进行心理沟通,放下长辈的架子,以男人对男人的谈话方式和儿子沟通,可以把自己过去的经验告诉孩子,比如对于性的看法、如何面对梦遗等,平等地交流对排解孩子的焦虑最有帮助,使男孩善于敞开心扉,开朗直言。

(3)别让你的男孩子太“富有”。古语有云:女孩要富养,男孩要穷养。所以,我们不能让男孩感觉太富有,所谓的“富有”包括两个概念,一个是父母太多的溺爱和包办,一个是钱财的充裕。明智的父母从不会让自己的男孩太过“富有,他们会把“爱”藏起来一半,他们会寻找和创造机会让男孩去体验贫穷!同时还要避免祖辈的溺爱。

(4)进行男子汉的独立性训练与培养。在家里,要将男孩当作真正的男子汉,给他独立做事的机会,独立思考自己面临的问题。家长不应对男孩过度保护,更应注意,在上小学前就要及早给他独立自由的活动空间,要有自己的小房间,从形式和内容上都要独立起来。

追根溯源,男孩的教育,不单是社会、家庭、学校任何一方单独的责任,而需要各方协同配合。十年树木,百人树人,培养一个人是长期的系统工程,我们不应该太急功近利,要从培养人的长远目标出发,要为男孩子创设更多的展示舞台。

参考文献:

[1] 苑玉伏.培养有能力的男孩[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4.

[2] 一 丁.“父性”教育权威《培育男孩》出版[N].中国图书商报,2004.

[3] 石 画.培育男孩的学问[N].浙江日报,2004.

第7篇:如何教孩子独立思考范文

青春期的孩子其心理特点是怎样的呢?“青春期=心理断乳期”。作为父母,应该很高兴地迎接孩子青春期的到来,而不是紧张、焦虑、抱怨和恐惧。因为青春期是孩子身体发育的高峰期,是童年到成年之间的过渡,是幼稚走向成熟的桥梁,是一个人从依赖到独立的转折点。

青春期孩子的心理会发生哪些变化呢?

1.有了独立意识,又有较强的依赖性。

2.有时出现莫名的忧郁、烦恼,又不愿和家长、教师倾诉。有些孩子开始记日记,但一般会藏起来。

3.喜欢交朋友,对异性感到好奇,渴望得到异性的欣赏。他们会尽力改变自己,完善自己,这时候是改正缺点的最好时期。

4.有时会出现逆反心理。很多青春期的孩子都会表现出较强烈的叛逆,不听父母的话,什么事都要自己来,他们这样做,只是完成必须完成的任务:脱离对父母及重要亲人的依赖,走向独立的自己。

父母如何与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相处呢?

1. 有理可以申辩。要在家庭中发扬民主,鼓励孩子申辩。如果孩子长期压抑,想说的话不敢说,就容易出现抑郁情绪,导致心理障碍。再说,爱顶嘴的孩子往往很有见识、智谋,将来可能很有作为。

2. 稳定情绪。家长带着情绪去教育孩子,肯定是不理智的,会导致孩子更加抗拒。所以,家长在急躁、心烦、不冷静的时候,不要教育孩子。

3. 允许孩子犯错。 这个阶段正是孩子形成主见的关键时期,小错肯定难免,所以家长应该允许孩子犯一点错、吃点亏,不要过分束缚孩子。同时,如果家长自己做错了,也要敢于承认错误,给孩子做出表率。

4. 换位思考。 家长也是从青春叛逆期走过来的,只是没有现在的孩子表现得明显,所以面对孩子令人不解的行为时,不妨换位思考,想想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有了换位思考后就会理解孩子,能找出问题的症结,从而对症下药。

5. 不要总是拿学习说事。孩子在学校学习了一天已经很累,本想回家清静清静,父母又问学习,孩子会很反感很烦,不如闲聊,说些孩子喜欢的话题,不仅能拉近彼此的距离,还能有效缓解孩子学习的压力。

6. 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青春期的孩子非常爱面子,家长不能不分场合地批评他们,特别是不能当着同学、朋友的面批评他们。一个完全没有自尊心的孩子就像是“死了面”,破罐子破摔,任何教育都不起作用;一个有自尊心的孩子是积极向上的,教育是有用的。

7. 家里的大事也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见,如果意见合理就采纳。这样可以增强孩子的主人翁精神,特别是责任感,又顺应了孩子渴望独立的心理,为他旺盛的青春提供了“用武之地”。

8. 即使是批评,也要让孩子感到父母的慈爱和关心。所以,有些话最好不要对孩子说:

(1)你为什么就不能够像……

(2)你怎么这样笨。

(3)少唆,闭嘴。

(4)求求你了。

(5)揍死你。

(6)你滚吧,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第8篇:如何教孩子独立思考范文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其语文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采取不同的方式独立地获取知识。

一、“少教多学”的重要性

由于低年级孩子刚从家庭环境中走进学校环境,具有很强的向师性,总是觉得老师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对的、好的。教师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能独立地去学习,孩子就会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去主动地学习。小学低年级是学习的起始阶段,孩子们掌握了一种独立的学习方法,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助于为他们后面的、乃至终身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少教多学”能力的培养

既然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实施少教多学是如此重要,那究竟该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孩子的语文少教多学能力呢?这就应该从低年级孩子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活泼好动等这些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为他们创造适宜的学习环境,提供各种学习活动等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1.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心理氛围。在低年级孩子的心目中,老师是最伟大的,也是最具有权威性的。老师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宽松、自由发展的心理环境。因此,作为一名低年级的语文教师,更应该把自己融入到孩子们的群体中,哪怕是读课文的语气、走路的姿势…..随时都可以模仿小孩子,那样孩子们也才会走进你的心灵,从而更加信任你。因为那位老师与孩子之间有一种相互信任和爱,才会使孩子在课堂中表现出真实的自己,从而由以往的被动学习转为自己独立地、积极地去学习。

2.激发孩子的兴趣,形成主动参与的意识。有了良好的心理氛围,还得使学生有一种主动参与的欲望和意识。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内在动力。通过教师的引导,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就理解了课文内容,并且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了。我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的《雪地里的小画家》这篇课文时,采用了图画的方式把孩子们引入课堂,正当孩子们兴趣浓厚时,又反复播放录音朗读课文,让孩子们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最后再通过角色体验的方式在大白纸上作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可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孩子的自主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在快乐中体验自主学习的价值,使学生在课上敢说、敢想、敢问、敢答,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寻学习方法。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保证学生拥有自己支配课堂的学习时间,这是少教多学的关键所在。在小学低年级,小孩子的注意力一般只有10分钟左右。因此,教师应尽快在这10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其余的时间就要留给学生、引导孩子进行自主学习。比如,在上口语交际“这样做不对”一课时,教师仅仅是孩子学习的一个引导者、旁听者,要把时间留给学生们自己去享用,他们可以进行小组表演,也可以是师生对话……,在这个过程中,表面上看孩子们乱成一团,其实孩子们例举了身边许多大人都忽视的不文明现象。

4.为孩子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当孩子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时,就要为他们提供多种展示的机会,一方面是丰富他们的学习生活,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语文少教多学能力。

为孩子提供自由表达的机会。低年级课文大都以朗读为主,而低年级孩子大多数都很乐于发言、积极回答问题,因此更应该为他们多提供自由表达的机会。比如,上完一年级下册《柳树醒了》这一课后,可以在课上让孩子说说:自己看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自己记忆中的春天有哪些变化,自己想要的春天是什么样的,等等。还可以采用户外观察的形式去看一看,激励孩子去观察春天,描述春天。

为孩子少教多学提供开放的时间和空间。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它不但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而且也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等。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自创一份手抄报,活动的材料就需要孩子们通过自己学习去寻找、去收集,最后再通过整理得来。孩子就在这个开放的时间、空间活动过程中,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学习来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5.师生共享学习成果,增强孩子少教多学的自信心。由于低年级孩子年龄较小,他们总是想从老师那里得到一声赞扬、一个微笑。老师及时给与的肯定和表扬,不仅给孩子学习能力的提高给予了认可,而且也增强了他们以后进行独立学习、独立思考、进行创新学习的自信心。

第9篇:如何教孩子独立思考范文

2007年初,北京某中学一名高三学生被人发现从12楼的家中坠下身亡,初步推断为自杀,死因可能是家人对该学生管教过于严格……

5月中旬,一些高等学府优秀学子跳楼身亡的消息又相继出现在媒体上:和去年一名跳楼自杀的女博士生同校的另一名女博士,在今年的同一天,从相邻的一栋楼跳楼身亡;另外,北京某师范大学的一名研究生因毕业论文不顺而引发抑郁症,最终导致跳楼自杀……

一个个触目惊心的事例不断地出现,这已经说明,有关高中生、大学生及研究生自杀的问题应该引起媒体和公众的更广泛关注。

独立,是必备的生存能力

导致一个人自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从心理学来看,因人际关系、恋爱、学业、就业、生活等而产生的焦虑、抑郁、挫折,都是环境适应不良的表现,就是缺乏依据环境变化调节自我的能力。

一个人出生之后都具有一定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就是“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以这两种情结来象征并说明人的未成年状态。一个人长大的过程,就是不断消除这两个情结、割断对他人的寄生和依赖、靠自己的力量独立于世界的过程。真正的“独立自强”在根本上是一个人长大的基本标志。

一个卵子和一个结合成胚胎时,就决定了他(她)是一个不可替代、独一无二的存在者。因此他不应该一直寄生和依赖别人,而要过属于自己的生活,所谓属于自己的生活就是独立思考、独立决断、独立行动和独立承担责任的独立自强的生活。他要生活在他自己的欢乐、幸福、哀伤与绝望中。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独立自强绝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德性,而是每一个人必须具备的生存能力。

父母应该多一些“懒惰”

然而,家长在培养孩子独立能力方面的教育令人担忧。“独苗苗”的现状使得许多父母都热衷于保护、溺爱自己的孩子,孩子的事情他们全部,帮孩子去做,甚至替孩子去思考。

由于父母的包办、,使孩子在体能、智能和社会性参与方面的权利受到限制。因此可以说,是父母对孩子的溺爱造成孩子在独立能力这个环节上的低能:他们不会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有的甚至连鸡蛋皮都不会剥;男孩没有阳刚之气;不会和父母之外的人打交道,到了恋爱年龄却不会和异性相处;而女孩不是太软弱了,就是阳刚气十足。

孩子们还表现出,遇到问题不知如何分析、如何解决,养成了依赖、埋怨、任性、爱提要求、固执、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要什么就非要到手等坏毛病。

根据马斯洛的人类需求理论,尊重与自我实现是人的五大需求之一。要让孩子真正得到尊重,父母就应多些“懒惰”,少些直接干预,给孩子的个人空间再大一点儿。

专家建议

首先,家长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能让他们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独立生活、自立自强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可以尽早地做能做的事,尽早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尽早承受一些以后可能会面临的压力。例如,一次我女儿要组织同学搞联谊会,她问我该如何组织,我没有马上告诉她该怎样做,而是引导她自己策划整个活动内容,并对她的策划予以指导,让她自己进行完善。最终联谊会圆满举行,女儿也从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其次,家长可以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去,鼓励他们思考,鼓励他们说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在孩子心中对是与非、对与错、可行与不可行的概念还非常模糊时,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做出正确判断。当家长的建议和孩子的判断产生分歧时,家长应给孩子一定的空间。但如果面临的是原则性问题,家长要告知孩子结果的严重性以及需要承担的责任,如果是非原则性问题,家长则应尽量让孩子做决定。

比如,早恋是家长们非常头痛的一个社会问题。但家长碰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不要只是一味地禁止,应该坐下来和孩子进行交流,分析发生早恋的原因和解决办法。同时,家长还应该告诉孩子,在学会保护自己的前提下,要懂得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