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范文

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精选(九篇)

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

第1篇: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范文

摘要:职业院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现状既受到年龄特点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对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及培养路径进行探讨不仅有利于职业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职业院校教育的发展,同时能够在推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发展。本文在对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做出简要分析与阐述的基础上,对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路径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培养路径

一、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

当前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来叙述,首先,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喜忧参半。当前职业院校大学生所具备的心理素质水平整体有待提高,虽然大部分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素质都具有积极向上且与学生角色相符的一面,但是同时落后思想、消极思想以及与学生角色不符的一面也客观存在;其次,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存在失衡现象。从荣誉感以及成就动机方面来看,当前职业院校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尽管积极正确的价值取向仍旧占据主导的地位,但是享乐主义以及利己主义等也客观存在。同时职业院校大学生的耐挫能力、自我调控能力以及独立性水平不高,眼高手低的现象普遍存在。从大学生的适应能力来看,职业院校大学生普遍具有良好的竞争素质和人际关系素质,并且具有正确的竞争观念和人际交往观念,但是部分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情况一般,这是引起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虽然职业院校大学生普遍都认识到了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在实践与自我培养方面却相对欠缺。从认知素质方面看,职业院校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感,然而其本身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仍旧有待提高。从这三个方面综合来看,职业院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存在结构失衡的现象,而事实上任何一个维度的却是都会影响大学生综合的素质水平,所以正是三个维度的和谐发展史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路径

1.构建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保障体系

构建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保障体系是确保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培养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在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保障体系的构建中,职业院校有必要加大投入力度,在学校预算中设立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工作经费,这些经费的主要用途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与宣传、普查建档、专家咨询、设备添置以及师资培训等工作。在经济条件或者硬件设施允许的情况下,职业院校可以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项工作部门,其主要职责为完善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工作所需的设施、组织职业院校教师进行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工作相关培训、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进行普及、开发心理素质培养课程并指导课程设置。另外,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要重视教学内容的丰富以及教学方法的改进,通过开展行为训练以及体验活动等来提高教育质量与效果。

同时有必要在学生宿舍楼设置心理咨询室,从而实现心理素质培养工作向学生生活中的渗透,心理咨询室的工作职责包括对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进行强化、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其工作的重点对象包括职业院校新生、应届毕业生、学习困难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贫困的学生等。

2.对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目标以及内容作出明确

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目的在于对学生的身心潜能进行开发,并推动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与完善。直接目标表现为对培养学生所具有的各种心理健康因素,并针对在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引导与防治,从而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根本目标则是通过对学生心理潜能进行挖掘来健全学生个性,让学生在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内容来看,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人格教育的健全。学生所具有的人格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质量以及人际关系等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诸如责任感缺乏、以自我为中心、孤僻等都是人格有待健全的表现,所以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工作应当引导大学生对自身的个性特点做出客观认知,并有意识的对自身进行反省和训练,从而让自己的性格变得活泼而开朗,并且具备正义感和同情心。

(2)适应能力教育。职业院校大学生适应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学生对自我的接纳,对社会以及其他环境的适应,同时也有利于消除存在于学生生活中的苦恼。

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推动学生对自身的人格做出完善,同时树立自信、自强、自尊的信念。尤其是针对自信心欠缺的学生,需要引导他们对职业院校的发展目标以及在教育系统中的地位进行认知,让学生全面认识到职业院校的优势与特色。另外,高职院校通过教育与引导来让学生掌握进行自我认知的方法,从而让学生能够对自身的心理期望和个人需求做出调整,避免出现由于期望过低或者过高导致松懈和焦虑情绪,并在此基础上对自身做出完善。

(3)稳定情绪教育。职业院校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都会出现强烈情绪反应,而这种情绪会导致学生的情绪以及思维失控,所以引导学生对自身的情绪做出调整,让学生在稳定的情绪中对事物进行认知与分析有利于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平衡并避免各类心理问题的出现。

(4)意志力教育。在职业院校大学生成才过程中,意志力能够发挥出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意志力作为一种主观能动性可以帮助学生促进自我的调节和提高以及对困难的克服,并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在行为和思想上保持顽强性与果断性,并表现出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态度。

(5)人际和谐教育。即引导学生掌握在人际交往中使用的技巧和基础的尝试,通过教育过程使学生具备交往艺术,同时也能够具有自主性和独立性,避免对他人产生过度依赖。

3.开设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程

职业院校可以在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目标和心理素质培养教育内容的引导下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的开设,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学方法要具有多样化特点,将讲解教材内容、设置问题情境、表演心理剧、分析案例、自我评级、心理测试等渗透到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中,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实现心理的调试和人格的重塑。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中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的自身心理调节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自我激励法。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使用自我激励法,可以让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在面对逆境时能够坚定自身的行为与信念,并产生于逆境进行斗争的力量与勇气。

(2)自我暗示法。对于社会个体而言,自我暗示包括消极暗示和积极暗示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能够产生截然不同的心理反应,所以自我暗示的前提是对自身做出客观的认识,从而对自身进行肯定并消除负面情绪以实现自信心的强化,。

(3)情绪宣泄法。引导学生在适当场合对自身情绪进行适度的宣泄可以有效地发挥心理调节作用。教师在教育学生不要压抑负面情绪的基础上要让学生了解进行情感宣泄的方式、地点以及时间,改正学生任意宣泄自身情绪的错误行为。也可以让学生对心理咨询机构的认识做出正确改变,从而鼓励学生通过这些机构来德奥调节与理解,并对自身的负面情绪进行调节.

(4)情感迁移法。注意力的转移是保持良好情绪与良好心态的有效途径,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出现负面情绪是可以参加一些有价值的娱乐活动,通过环境转变来释放或者转移不良情绪,如听音乐、运动以及阅读等都可以作为职业院校大学生进行心理调节的重要手段。

4.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职业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提供了有一个新的教育工具,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由于在学生群体中被广泛的接触并且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所以可以在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发挥出不可忽视的作用。以互联网为例,当前社会中许多教育机构以及学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都能够使用互联网来提高其教育质量,所以充分挖掘互联网在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的意义、价值以及应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在实践中,职业院校可以在校园网中建立师生交流平台而不是以“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命名的网站,这样做的目的主要在于避免大学生群体对这一平台产生抵触情绪,而在交流平台的建设中,各系、各班级教师以及辅导员和学生之间都可以通过匿名聊天和论坛交流来完成共同,匿名的意义在于强化学生的参与性与积极性,敢于并且乐于在平台上吐露自己的心声,而教师以及辅导员则应当对学生所发表的心理困惑进行分析,并针对具有真实性的学生心理困惑做出解答。

参考文献

[1]刘丽,刘媛媛.当代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略析[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

[2]郭韶敏.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探究及建议[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

[3]杨璐.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构建[J].昆明学院学报. 2009(02) .

第2篇: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 素质教育 心理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这个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教育界提出的一个本土化概念。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或教育价值观念,其初衷在于:纠正中小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纠正大学教育过分专业化的问题。经过多年的研究与讨论,教育理论界对素质教育、素质的内涵和特征等问题已达成了一些基本共识,即:素质教育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发展的体系,没有也不应该有固定不变的模式。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有效成长的教育。素质的内涵具有时代的特征,不同的时代要求不同的素质。

什么是心理素质?目前看法各异,尚无定论,有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许燕教授认为,心理素质是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刘华山教授认为,心理素质是个性心理品质在人的生活实际中的综合表现。张大均教授认为,心理素质以生理素质为基础,将外在获得的东西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性的,并与人的社会适应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班华教授在《心育刍议》一文中指出:“人的素质发展可分为生理水平的、心理水平的、社会水平的不同层次。各种心理品质发展属于心理水平,是先天遗传与后天社会环境、教育的合金”。笔者以为,在这里班华教授所说的心理品质即为心理素质。

综合上述几种看法,心理素质应该可以被定义为: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等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心理素质实质上就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品质,它是个体整体素质当中最为重要与最基本的素质,是个体事业与生活成功所不可缺少的内容。而现在高校所进行的心理素质教育就是为培养和健全与完善学生的心理品质所使用的方法。

二、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目前的现状

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现状为例,来看目前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开展的现状。评价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是以该学校的毕业生在社会上的作为与表现为最终口碑的。而所谓的作为与表现,更多的是要通过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的高低体现出来的,而其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是重要的基础。

目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主要开展了以下的心理素质教育工作:

1.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

从1996年开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就开始对入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普查。通过对大学新生的心理素质状况的全面调查,可以了解学生中存在哪些心理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只有全面了解和掌握当前大学生心理素质状况,才能有针对性地在学生中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工作。作为大学生个体,也只有了解自我的心理素质状况,才能明确目标,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近年来不少高校都对入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普查,这对了解大学新生的心理素质状况,有针对性地、主动地开展心理素质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在对大一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工作的基础上,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还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新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使学校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开展不仅有了针对性并且更具科学性,而且使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具体到每个学生身上。在每年学生入校后的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工作后,学校都会关注一些具体的学生,并对其中一些学生进行个别访谈。

3.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个体咨询与团体咨询

目前,我校心理咨询中心有7位教师,为学生进行个体咨询和团体小组咨询,对学生组建的心理学社进行工作上的指导与骨干培训。

4.科学的危机干预

心理咨询教师积极与学生处、院系、校医院、宿舍管理以及保卫处沟通,只要学生出现紧急心理问题,都会在第一时间积极、主动配合相关部门开展工作。

5.开展心理学系列课程教学

鉴于在普通教育阶段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高中开设有心理学课程的学校较少,因而入学新生接受过心理学课程教育者寥寥无几。

此外由于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巨大压力,往往会在上大学的初期产生报复性反应,使得一部分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很长一段时间内情绪状态不稳定。加之大学生此时正处于青春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关键阶段,如何使学生顺利成长,确立积极的人生目标?开设心理学相关课程就非常重要。目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开设的课程有:健康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卫生学、沟通分析学等系列心理学科普课程供学生选修。通过学习,大学生可以加强对自我的认识与把握,了解最基本的心理健康的知识,认识到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应该如何在大学生活期间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三、心理素质教育面临的问题

心理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和归宿。大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必须依赖其心理素质的水平。心理素质渗透在各种素质之中,各种素质的提高最终都要转化为心理素质。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必须靠教育来培养。尽管整个社会对上述观点都具有最基本的共识,但是在高校真正能够落实与贯彻还有待时日。

目前,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尚存在着以下问题:

1.机构设置

心理咨询机构在各个高校有隶属于学生工作部门的、有隶属于学院教学部门的、也有独立的直接隶属于学校。

目前超过90%的高校,机构都设置在学生工作部门。然而心理咨询工作有其独特性和自身的规律,如果它不能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机构,就会产生以下的问题:心理咨询工作很难真正兑现以学生为本的承诺;心理咨询工作的科学性会受到质疑;咨询人员正常的业务培训很难进行;面临重大危机事件时,心理咨询人员不能及时进行危机干预……因此该机构设置为独立的隶属于学校的部门是最为合理的。

2.经费、设施、环境保障以及培训

因为体制问题的存在,目前,各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业务培训会受到经费不足的制约、教师职称评聘存在归口问题的影响、参加学术会议以及相关业务资料要占用所在部门的大量经费因此被迫取消或供应不足、心理测评软件落后……

3.学生社团管理

在高校,好的咨询机构,不仅要有高质量的咨询人员也要有高质量的学生社团。学生社团的活动应该有教师给予专业性的指导,办适合学生阅读的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的报纸,建立心理咨询的热线、开展网上咨询服务......这些都需要在经费与政策的支持下来完成。

四、讨论

在高校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需要理顺以下关系。

1.机构隶属的关系

心理素质教育及心理咨询机构的隶属关系在各个高校情况是不同的,其中各有利弊。2001年,《中国教育报》曾刊登了一组调查数据:从北京市28所建立了心理咨询机构的院校的情况看,60.7%挂靠在学生处,17.9%挂靠在人文学院,7.1%挂靠在教育或心理学系,3.6%是挂在校医院,7.1%是学校直属,3.6%隶属关系不明。目前,挂靠在学生处的学校超过90%,然而,从笔者的实践以及其他学校的经验看,该项工作最佳的选择是学校直属。

2.经费、设施、环境保障以及与培训的关系

假设隶属关系清楚,心理素质教育工作与心理咨询工作就会有相应的经费、设施以及环境保障。在此背景下,开展工作、人员培训、工作量等问题都可以相应地解决。而问题的关键是:该项工作因此可以真正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因为在高校,心理素质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是不能以任何名义与利益相连的,它只能体现一种精神,即人文关怀。

3.开设课程与充分发挥心理学助人作用的关系

这些年,高校的心理学科普课程,在学生中很受欢迎,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为例,目前每年有不少于5门心理学科普课程在为学生开设。但是很多高校都无法把心理学科普课程纳入必修课程。学校如果能够使该门课程成为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将会具有更加积极的意义。

4.各科教师均具有心理素质教育的理念并在各自的教学中身体力行的关系

通过心理学系列课程教学在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可收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心理学系列课程教学只是整体教学计划的一部分。完全依靠心理学系列课程教学是很不够的,各教学环节、各门课程宜相互配合,体现心理素质教育的思想。为此,大学教师应当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的修养,牢固树立现代化教育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杨 丽 刘 盈 吴 枫:《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及心理干预效果评估》.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年13卷第1期。

[2]廖全明 苏 丹 黄希庭:《目前国内常用心理健康量表的回顾与反思》.心理学探新,2007年27卷第4期。

第3篇: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健康

一、研究背景

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成熟的阶段,其可塑性较大,任何不利的因素都可能影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学上称之为“危险期”。相关资料显示,我国有10%~30%的中学生存在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某些研究中这一比例可能更高。而随着各级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认识和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已逐步成为学校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心理健康是心理素质的功能表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对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年9月)要求“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林崇德教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而不要过多地强调学生心理如何不健康。我们一直强调“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根本途径是培养其健全的心理素质”。科学探讨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关系对于从根本上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以我县某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应用《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量表》,分析了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以期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提供针对性的资料。

二、研究方法

1.被试

抽取某县某中学七、八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746份,剔除其中信息缺失、漏选等无效问卷26份,最终有效问卷720份,回收率96.5%。其中七年级313人,男生173人,女生140人,平均年龄14.06岁。八年级学生407人,男生228人,女生179人,平均年龄15.26岁。

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由王极盛编制,由10个分量表组成,分别是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心理不平衡等,共有60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制,1、2、3、4、5分别表示“从无”“轻度”“中度”“偏重”“严重”,一次评定约需15分钟。量表总分或分量表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状况越差或在某方面的心理问题越严重。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在0.7652~0.8726之间,内容效度比较理想。

3.方法

采用描述统计、相关分析的方法,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4.结果

(1)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性别特点

首先对男女生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量表得分的平均分和标准差进行了统计,结果见表1。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在心理健康及各维度中,适应不良分量表得分性别差异显著(p

(2)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特点

对七、八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量表得分的平均分和标准差进行了统计,结果见表2。

七八年级学生在心理健康状况上没有显著差异。而常模存在年级主效应,但只有初一和高二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与常模相比,七八年级总均分均小于常模。但七年级强迫、偏执、人际敏感三个维度的得分高于常模,八年级各维度得分均低于常模。

(3)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关系

在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的同时,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总均分之间的相关达到显著水平,表明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状况有密切的联系。

为了进一步了解心理素质对心理健康状态的预测作用,分别以心理健康总均分为因变量,以心理素质各维度作为自变量,进行分层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

由表3可以看出,在以心理健康总均分为因变量的回归分析中,有人际沟通、适应能力、责任感和乐观进入了回归方程,共同解释了心理健康变异量的4.3%。综合以上结果可以看出,人际沟通能力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变量。但因为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较多且复杂,如环境因素等,心理素质只解释了其中一部分原因。

三、讨论

1.心理健康的性别年级差异

从纵向比较,即与总体常模比较,该校七八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状况良好。但从横向比较,即与同年级的常模比较,该校学生在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情况下,其心理健康各因子发展不均衡,存在着薄弱环节。

在性别差异上,数据显示学生心理健康在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青少年男女的心理健康各方面各有特点,但总体情况而言,没有太大区别。唯独在适应不良得分上男生高于女生。女生的心理发展早于男生,相对于男生而言更成熟,因此在适应能力上也优于男生。在年级差异上也不显著。

2.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关系

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有密切联系。张大均认为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二者的关系是“本”与“标”的关系,即心理素质是其心理结构的核心层,是心理活动之本,起支配作用。而心理健康是其心理结构的状态层表层或外显层,是一定心理素质的状态反映。具体来说,心理素质是人稳定的、内在的心理品质,而心理问题则是受心理素质支配的、消极的、负性的心理状态。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与心理健康的水平高低有直接关系。心理健康是心理素质健全的功能状态和标志之一,在一般情况下,心理素质水平高的人,很少产生心理问题,心理经常处于健康状态。相反,心理素质水平低的人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心理易处于不健康状态。健全心理素质的培育是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及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基本途径。郑希付等人也认同此观点。

心理素质是个体心理健康的内源性因素,它对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直接效应和调节效应。心理素质对心理健康水平的调节效应则表现为保护效应,即心理素质健全且水平高的人能较好地抵御、调节和缓冲学业压力、考试失败、父母离异等负性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能较好地主动汲取社会支持等环境中的保护性因素,构建积极的外在保护系统,维护个体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心理素质是个体心理健康的内源性因素,心理健康是心理素质的重要外在表现,但两者并非必然的对应关系。心理健康状态好虽然是个体心理素质健全且水平高的重要外在表现,但不等于心理健康状态好的个体就一定拥有健全且水平高的心理素质。同样,除个体心理健康的内源性因素心理素质外,心理健康还受到外在环境以及心理素质与环境交互作用后而采取的具体应对方式等影响,因此个体心理素质健全且水平高也不能完全确保个体当前的心理健康。不过心理素质健全且水平高的个体即使暂时会出现心理健康状态不良,但更有可能主动调整和控制自己的行动,较容易克服心理障碍,具有自我康复的能力,从而达到良好的主观选择与适应。可见,健全心理素质的形成是个体维护心理健康和解决心理问题的关键。

四、对学校心理教育的启示

从研究结果看,心理健康教育应以预防为主,内容应放在如何健全学生的心理素质。虽然心理健康状态好于常模,但心理素质各因子间发展不平衡,在工作中,关键是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和责任感教育。这几方面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最大。心理健康教育以团体辅导为主,内容应侧重于人际辅导,适应辅导等。如在新学期开始时,对学生进行适应性心理辅导讲座,在学期中进行人际关系辅导,如师生关系、朋友关系和亲子关系辅导等。

参考文献:

1.邱莲.广东中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特点的调查与分析.教育经纬.2006.9

2.吴丽华.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浅析.心理世界.2004.11

3.张自华.青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发展.青年研究.1994

4.王极盛.中国中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的编制及其标准化.社会心理科学.1997.4

第4篇: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范文

【关键词】陕西理工学院;大学生;身体素质;现状;对策

现下,健康早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人们越来越明确地意识到健康是人生首要财富,健康是实现任何理想的前提和基础。而高校教育是培养高等人才的原基地,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主力军,是实现祖国现代化的后背人才,大学生的自身的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发展,同时还关系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发展。现阶段,学校体育教育正从“技能教学”向全面发展学生身心健康的素质教学方向转化,所以《学生身体素质健康标准》的贯彻实施和执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现状。

陕西理工学院作为陕西省陕南地区一所综合性高校,是培养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摇篮,担负着振兴中国西部秦巴山区的伟大使命。通过研究和分析我校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现状和发展趋势,以便更好的促进学校在“健康第一”的新理念下体育教学的改革;更好的科学、客观、准确的评价学生的身体综合健康状况。从而激发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和健康的生活理念,为终身体育打下扎实基础。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陕西理工学院2008级、2009级、2010级、2011级的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

(一)陕西理工学院学生身体素质的现状

身体素质是人体机能活动的一种能力,包括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性、柔韧性等机能能力。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后天的体育锻炼意识、锻炼程度决定的,一般来说,体育锻炼意识强的学生身体素质较好。从表1.1可以看出:50米跑男生的优秀率为41%及格率和不及格率为59%。这说明大学生的速度素质水平处与较低状况。1000米跑男生的优秀率为38%,女生为25%。这说明学生的耐力素质水平极差,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开展的较少。耐力素质是指有机体能长时间工作抗疲劳的能力。反映出部分学生心肺功能、意志品质、心理抗挫折能力较差。因此,应加强耐力素质的锻炼,以提高学生心肺功能水平。立定跳远是测量人体下肢肌肉爆发力的常用指标,反映下肢肌肉快速收缩发出的力。男、女生的立定跳远优秀和良好率与及格和不及格率的比例基本接近,女生稍差于男生。说明体育教学中应加强下肢力量和腰腹力量的训练。握力反映前臂及手部屈肌力量,是评定肌肉力量常用的指标。男生握力体重指数的优秀和良好率63%,及格率和不及格率为37%;女生握力体重指数的优秀和良好率56%,及格率和不及格率为44%。握力指数处于正态分布状况,是四项素质中最为合理的一项。但它只能代表前臂和手部肌肉力量较好,而不能代表力量素质的全面性。

(二)陕西理工学院学生身体素质水平的年级特征

从表1.2 数据表明:大一、大二学生的身体素质处于上升状态,这说明通过大一、大二参加的体育课程学习和训练,明显提高了学生们身体素质。但是,大三、大四没有体育课,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动性和兴趣不高,加上大四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的影响,基本没有了正常的课外体育锻炼,各项身体素质指标出现了不同程度下滑。立定跳远和握力下等力量项目下降幅度较小,而50米跑、1000米(男)/800米(女)跑等速度项目下降更为明显。身体素质是人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协调和柔韧素质组成。这些指标是一个人健康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提高一个人身体素质,除了在中、小学的锻炼外,大学锻炼也是至关重要的时期。近年来,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已很少有提高身体素质的专门内容,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一直处于下降趋势,绝大多数学生没有自觉锻炼的习惯,这将会直接影响今后的工作。

二、结论

(一)大学生就业压力过大,导致大学生身体素质的下降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2012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又将再创新高,预计达到700万人,还有100多万历年没有就业的大学生,如此大的就业压力,使学生在就业问题上面临着不同以往的压力。面临这么严峻的形势压力,大学生们不得不为将来的前途考虑许多,基本上很少有合适的工作,很多人职能选择考招教、考事业单位、考大学生村官、考研、考公务员,或者去当兵,从而,也就没有足够的精力参加体育锻炼、注意自身健康状况。从而导致大学生身体素质的下降。

(二)大学生不良的饮食习惯导致大学生身体素质的下降

据调查许多大学生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往往是由于营养补充的不合理引起的。无法获取必要的营养补充和营养补充的不合理都可能造成大学生的营养不良。有部分大学生早上不吃早饭,中午大吃一顿从而造成部分大学生营养不良,从而导致大学生身体素质的下降。

(三)在校生源不断扩大,而体育场馆设施不足导致大学生身体素质的下降

近几年高校扩招,高校学生人数急剧增多,学校现有的体育场馆及设施早已不能满足学校正常开展体育活动的需要。没有活动场地和器材成为许多大学生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原因之一。而如果参加体育活动,但是很多人挤在一起活动,既没效率也容易发生事故,从而大大降低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自然不能养成良好体育锻炼的习惯,从而导致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

(四)大学生缺乏健康知识形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身体素质健康水平下降

由于物质条件的提升以及现代生活方式“泛滥”,有很多的大学生经常不吃早点、偏食,暴饮暴食,缺乏正确的意识习惯知识,饮食习惯严重失衡。还有部分大学生吸烟、喝酒、熬夜上网等不良生活习惯,锻炼身体的业余时间被电子游戏所取代,从而成为了游戏机、计算机前的静态生活群体。所以,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严重不足。同时,虽然许多学生对体育健身有一定的认识,并知道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但却不会主动参与,锻炼时间、次数不够,意志也不坚,并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健身习惯,从而导致了大学生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

参考文献

[1] 张建新.影响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因素分析与对策探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4(9).

[2] 刘海元.学生身体素质健康水平下降原因及解决对策[J].体育学刊,2008,15(1).

[3] 刘凌宇,马.大学生身体素质健康状况与体育教学改革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7(5).

[4] 田凤彩,李子明.首都师范大学学生身体素质现状及对策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7(8).

[5] 王慧丽.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现状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23(6).

[6] 许桂荣,路俊艳,朱宏.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状况的研究与分析[J].体育科学研究,2009,10(9).

第5篇: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范文

论文提要:目的了解当前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现状、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寻求改变目前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方法。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归纳、总结出目前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的现状,产生症状的危害性,以及相关的解决办法和效果。结果大学生心理障碍改变的方法很多,由于大学生特殊的环境,采用治疗措施虽然能够取得预期效果,但难于被大学生所接受,应用运动的方法,通过健身的途径,间接达到改变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现状。结论采用有氧运动的锻炼方式,能够达到改替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目的,同时,锻炼的方式灵活,内容多样,容易被大学生接受。

心理障碍,是因心理因素阻碍人的潜能的发挥,对来自内外环境的刺激不能在最佳状态下做出正常的应答反应。简单的说,就是由不良刺激引起的心理异常现象。根据人体生长发育规律,大学生所在的年龄阶段,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的生长发育都处于基本完善的阶段,但是心理素质还处于不成熟的时期,他们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即大学阶段是一个向成熟过渡的阶段,其心理状态尚不稳定,心理表现比成年人更为敏感复杂,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大学生不单要考虑在学习过程取得优异成绩,还面临着就业的困扰,造成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双重负担,容易产生心理负担过重,形成心理障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所以,寻找解决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方法,非常必要。

一、大学生心理障碍现状及其成因

1.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现状:1989年,国家教委对全国12.6万名大学生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高达20.23%的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1991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的调查表明,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已经达到25.39%,根据最新的统计数字表明,近年来已经达到30%,北京市16所大学1978年-1987年本科生因精神疾病休学、退学人数分别占总休学、退学人数的37.95%和64.4%《中国教育报)报道某省在对全省28所全日制高校3896名学生进行sq. - 90抽样调查中,结果表明:40.18%学生有强迫倾向,34.4%的学生对人际关系敏感,24.46%的学生存在优郁倾向,24.5%的学生存在敌对情绪。去年,该省因大学生心理问题造成的不良事件是1996年的3倍多,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材的突出因素。

2.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目前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研究很多,对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成因也有各种见解:有认为引发大学生心理障碍是由于中小学阶段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难以适应大学生活、人际关系造成的心理障碍、性心理的成熟与性心理不完善的矛盾、“温室效应”与择业竞争激烈的社会冲突;、对社会支持的满意程度、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所采取的防御形式、正性生活事件数目等;环境变迁的因素、人际关系与日常生活的困扰因素、重要的丧失与心理健康、冲突与选择、家庭环境与早期经历;我国经济和教育体制改革带来的心理压力、缺乏应有的心理卫生知识及心理承受能力差、家庭的影响、高校心理保健教育环节薄弱;先天与后天身心素质和影响、自主要求与依附心理的冲突、成就感与挫折感的煎熬、家庭期望值过高、重要关系的丧失、交往需要与交往困难的矛盾、性的困扰;学习与就业的压力、世界观、人生经历、恋爱与性、校园与周边环境。本人长期从事高校的教育工作,根据人体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了解以及与大学生的辅导员长期沟通,认为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基本可以归纳为:遗传因素(包括身体形态、机能和运动素质)、环境的变迁、学习的压力、就业的困扰、思想道德品质教育薄弱、个人消费观念的偏差。其中,遗传和就业的困扰是形成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因为大量的扩招和教育体翻的改革,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极端严峻;而影响心理素质的神经类型遗传度高达以上。

二、大学生心理阵礴的表现及危容

1.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多种多样,不同的研究结果进行系统的归类,有把大学生心理障碍归纳为:神经症状、人格障碍、学习心理障碍、性心理障碍、适的障碍、情绪障碍、神经障碍、品德发展中的心理障碍;有孤僻型、自卑型、自大型、幻想型的;有情感障碍、人格障碍、智力障碍等,归纳起来,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类型主要有神经衰弱、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怖症、精神分裂症等,以上心理障碍单独或合并表现为躯体症状,抑郁、焦虑、自卑等消极情绪,注意力分散、痛苦、恐惧、失眠等心理疲劳及自杀和杀人的倾向等。

2.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危害性:(1)影响身体素质:由以上症状分析可以知道,各种心理障碍都会引起一定的生理反应,有的甚至引发躯体症状,如神经衰弱引起的失眠、心动过速、头痛、腹泻等,焦虑症引起的血压不稳定等症状,它们严重阻碍当代大学生的身体和健康发育;(2)影响技能的获得和知识健全人格的培养:我们知道,不同的心理障碍危害程度不同,但他们都引起大学生感知、记忆、注意功能失调,影响大学生学习的效果,有的甚至因此而被迫辍学。另一方面,各种心理障碍都引起情绪反应和人际关系紧张,从而导致一定程度上的人格缺陷,如攻击型人格、畏缩型人格等;(3)影响群体正常的生活和社会活动:心理障碍患者一般具有敏感、优郁、易激怒等特点,所以有严重心理障碍患者的群体中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等现象,不利于和谐的集体生活。

三、大学生心理障碍改变的对策

1.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影响:人的大脑与肌肉之间的信息传导是双向的,兴奋可以从大脑传递给肌肉,产生相应的肌肉收缩。肌肉的收缩可使大脑皮层特定区域产生兴奋,肌肉收缩积极,肌肉向大脑传递的信息就多,大脑的兴奋性就高,表现为人的情绪高涨(心情愉快)。有愉快的心情,很难产生心理障碍。

针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程度与学习环境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一般多数采用运动疗法:身体锻炼对心境的积极促进、认知能力的提高、对个体抑郁、焦虑等情绪的治疗作用,能强化身体自尊和身体自我概念,可能产生负效应;把"理障碍分成焦虑症、抑郁症、神经衰弱、疑虑症、强迫症和恐怖症,采取不同的运动疗法,取得满意的效果;有认为体育锻炼可调节情绪、强化自我概念和自尊、协调人际关系、降低应激反应,消除疲劳;体育运动能促进人认知的发展、促进情感过程的发展、提高意志力、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有助矫正某些心理缺陷等等;有以症状量表(sq,-90)为检验指标,采用针对性的运动处方,结果显示强迫因子、人际敏感因子、抑郁因子以及痛苦水平的得分比练习前有显著性下降。说明运动处方能够有效改变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使大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就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大学生的学习任务虽然役有中小学紧张,但是,有严格的上下课制度,所以大学生役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系统的、长时间的体育锻炼。因此,大量的研究证明,体育锻炼对改善大学生心理障碍有一定的帮助作用。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寻找适合当代大学生改普心理障碍的方法,即是既能够有效改善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症状,同时又要满足大学生不影响正常的学习节律。因此,一种强度适宜,时间灵活的运动方式—有氧运动,为大学生提供了帮助。

2.有氧运动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影响:有氧运动是指在运动过程中能最的供给是在有氧的条件下产生的运动方式,有氧耐力素质的生化基础是有氧氧化能力。影响有氧氧化的因素很多,如糖、脂肪、蛋白质的含量及利用,与氧气有关的血红蛋白的数量,骨骼肌线粒体的数量和体积以及线粒体内酶的活性等。通过有氧代谢能力的训练,改善机体内氧运输和利用能力,从而提高耐力素质。有氧氧化代谢供能是指在有氧条件下能源物质氧化与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供能过程。因此,有氧代谢的先决条件是氧气。在运动过程中,有大量的氧气参与能量的供给,对神经系统的大脑皮质是一种良性的刺激,从而对神经过程的强度、灵活性和均衡性产生了正面的影响,使皮层细胞的工作能力和这种能力达到的局限提高;细胞兴奋和抑制过程达到平衡;神经过程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外一种形式速度加快,对于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神经过程的三大特性发生良好的改变,意味着其心理行为朝着正常的方向发展,对于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改变,产生积极的影响。

同时,科学的有氧运动锻炼可增进身体健康,增强血液循环系统功能,使血液变得富有、血管富有弹性、代谢水平提高,使心肌强壮,心脏的工作能力和储备能力提高,这些都有益于降低血压、血脂和控制血糖;增强呼吸系统的功能使得肺活量增大,残气量减少,肺功能增强;提高消化系统功能;改替神经系统功能,人的活动是在神经系统支配下的协调活动,坚持锻炼使人耳聪目明,精力充沛;控制体重与改替体形,有氧运动锻炼能减少多余的脂肪,增强肌肉力量,保持关节柔韧,从而改善大学生的形态、身体机能和运动素质。

有人对32名男大学生以50%两种运动强度分别进行的慢跑和踏级的侧试,并在运动前以及运动结束后进行曰夔调查,统计结果显示:锻炼中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随练习强度和方式的不同波动,但30n有氧运动后产生的即时效果是积极情绪和疲劳感觉增加,消极情绪降低到基线,运动结束30”和60min后,积极情绪增加,心理疲劳感觉降低;经过检验,两种运动强度和运动方式经30有氧运动后产生了相同的情绪效应,积极情绪呈上升趋势,消极情绪呈下降趋势,并且这一心理效果至少保持到运动结束后60。有氧运动对心理疲劳的影响随时间而下降,但下降只有在运动后60。才有显著意义。

有氧运动能够有效降低抑郁程度,是预防和治疗抑郁症的一种手段。对经症状自评量表(,l一90)侧试选出5名患有较为严重心理障碍的大学生,以“(220一年龄t 10) x 60%即%”为适宜的靶心率范围,采用有氧运动一一健身12.n跑的方法练习10周。实验结果表明,抑郁因子实验后比实验前的值明显下降(p < 0.05)。实验还显示:实验后的强迫症状因子得分要比实验前有显著性降低(p<0.01),表明通过有氧运动练习后,使强迫症状减轻或消失。而有很多的研究是针对大学生身体形态的缺陷,采用针对性的有氧运动锻炼,对改善大学生的身体形态取得良好的效果,为消除心理障碍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结论与建议

第6篇: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范文

关键词:高职学生 素质教育 理念探索 有效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0-0109-01

目前大范围的中国教育基本分为两种状态:一是应试教育为主的主要以“试”为主要竞争手段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在中国极为普遍,也是最主要的教育形式;二是区别于过去义务制教育结束后不愿再参加教育的人员直接进入社会而是为了更好的融入社会,伴随经济发展而衍生出的高职学生素质教育。这种教育的目的在于配合经济发展大潮,提升从业人员的整体的素质水平和工作中的实战能力,为从业人员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中国社会的工作结构和竞争机制,而创立的高职学生素质教育。后者与前者不同的是,发展起步更晚,经验不足等多方面的原因,而且不是主流教育模式,中国的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真的是任重而道远。

一、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良好的人才是竞争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目前的教育水平和素质教育的状况直接会影响到未来中国经济的水平和社会发展的状态。在注重技能、技术等专业知识的教育的同时,高职学生素质教育也具有极大的必要性。注重德、智、体与专业技能培训相结合,重视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的提高。高职高专的院校不能一味死板的进行教育,而应该着眼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趋势以及每个孩子的自身状况,认真、负责的进行教育。要适应社会和市场对于人才的发展的要求,改变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学生培养成为以技术和专业技能为主的基础扎实、技能过硬、品德高尚、志趣高雅的新一代全方位发展的人才;因此加强当代高职学生素质教育具有极大的必要性。

1.素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的自我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迅猛向前,信息化产业的崛起,知识水平的需求层次不断提高,都成为当代大学生发展所要面临的严峻考验;知识成为我们进入社会后武装自己最有力的武器。知识水平不是一成不变的,知识和专业技能也是不断向前进步的,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习惯,努力“充电”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获得长足发展。

2.品德修养是关键部分

相比一个没有良好品质的专业人才危害社会,我们更需要一个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一个具有高尚道德修养的专业人才才会传递正能量,推动社会进步;同时,思想境界获得提升后,也会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未来有一个合理的规划,不会游戏人生。对自己的人生更加负责,更有动力和毅力向前方迈出坚实的每一步,所以高职学生素质教育对于学生成才具有极大的意义和必要性。

二、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与特点

虽然现在中国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目前发展态势较好,但毕竟起步较晚,还有很多方面只是雏形,发展毕竟不成熟。目前学生的基本状况良好,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扎实,学习热情高涨,有理想、抱负,对自己的人生有合理规划;但是不可忽视和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普遍存在。

1.文化水平普遍比较低

我们高职学生义务教育接受的程度比较低,大多没有接受完系统的应试教育,对于学习的抵触情绪一般也比较高,管理困难程度比较高。而且大多数高职高专也只是注重专业知识的教育,忽视一些潜在能力的培养,造成全部知识结构的漏洞和畸形型人才。

2.能力缺失

从数据分析和长期的调查来看,我们的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的缺失。

3.心理状态

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这也是应试教育同样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对于打击和挫折,不能很好地解决,容易形成心理障碍,抗打击能力较弱。

4.身体状况

这与中国教育体制和几千年来固有的思想不可分割,我们始终在注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注重学生静忽视了户外活动的重要性,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是为生活和工作的基础。

5.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特点

高职学生的能力、素质和个人状况各不相同,不能死板的捆绑式教育,应该各取所需,因人而异、有教无类。

三、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路径选择

找出问题之后就应该解决问题,我们已经分析了目前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和所存在问题,需关键的部分就是找出有效路径的选择。

1.理念方面

高职学生这个群体的特殊性:一是学生的受教育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二是个人喜好和在某些方面的天赋也不同。

因此在教育的时候应该采取:一是兴趣做老师的方针,教师要耐心教导学生;二是不要歧视和侮辱学生;三是有教无类和因人而异的教育理念;四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合理疏导学生的情绪。

2.加强学生的文化水平的培养,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和职业技能同时教育避免造成文化畸形和传统素质的缺失。同时,构建一个和谐美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也是极为重要的,培养学生喜欢看书的习惯,提高个人文化品位。

3.现在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没一个人承受的社会压力也越来越大,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学校要开展心理健康课,让学生有机会和能力数到自己的情绪。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我们的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积极融入社会。

4.高职院校不能忽视孩子们的体质,要开设体育活动方面的课程,定期举行全员尽可能参与的户外活动。

5.注重能力的培养。现在学生的能力缺失现象较为严重,我们应该尽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新力、团队合作能力,因为当今社会团队合作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培养写生的目的不是让他们独树一帜,而是融入社会。

6.引领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不断充电,用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

四、结论

高职教育虽与普通的应试教育有所区别,但总体大同小异。我们在高职学生素质教育方面始终铭记学生是主体,我们是客体,我们是引导者。加强学生的文化教育避免文化畸形;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加强体质的锻炼;改变传统观念,因人而异的培养学生去适应社会大潮的冲击;研究好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理念探索和有效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第7篇: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范文

【关键词】 睡眠;卫生保健质量;因素分析,统计学;学生,医科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R 338.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2-0147-03

高等教育模式和社会形势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及行为,也将直接影响睡眠质量。国内外研究显示,大学生已成为睡眠障碍的高危人群[1-2]。影响大学生睡眠因素很多,包括性格、恋爱[3]、焦虑[4]等主观因素和环境、性别、网络利用等众多客观因素。为评价大学生睡眠质量,探讨其影响因素,笔者对某高校650名医学生进行了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某高校住校学生中进行随机抽样,以宿舍为单位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120个宿舍650名医学生为调查对象,由经过培训的大学生调查员进行面访调查。共收集问卷632份,获得有效问卷598份,应答率和有效率分别为97.2%与93.1%。其中男生199名,女生399名。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收集资料,内容包括2个部分:(1)利用匹兹堡量表评价学生近1个月的睡眠质量。该量表由匹兹堡大学Buysse等编制,刘贤臣等1996年翻译为中文。量表由19个自评和5个他评条目构成,各条目由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等7个成份组成,每个成份按0~3等级计分,累积各成份得分为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得分,总分范围为0~21,得分越高,睡眠质量越差。(2)学生一般情况,包括性别、专业、课程、学习状态、宿舍环境、网络利用等行为习惯、家庭状况及应急事件等。要求学生在20 min左右完成。资料收集于15 d内完成,同时进行资料整理分析。调查对象中有18人无应答,主要原因为被调查者外出或拒绝参加。

调查前对研究对象说明调查意义及其目的,研究对象同意后进行调查;调查采用不记名方式,所有调查资料均由研究者处理、保存,并严格保密。调查前与学校心理咨询室联系,并请心理学教师参与,以及时处理因调查引发的心理问题。

1.3 统计处理 所有资料经过质量评价和逻辑检错后,采用双轨录入法,利用EpiData 3.0录入资料,利用SA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主要分析结果包括2个方面:(1)利用均数、标准差与百分率描述PSQI总分的分布水平及规律;(2)利用t检验、方差分析或χ2检验以及Logisitic回归探索影响睡眠质量的主要因素。

2 结果

2.1 睡眠情况 学生近1个月睡眠情况分布见表1。

2.2 PSQI指数 城乡、不同年级以及是否准备考研的医学生PSQI总分经过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不同性别、对个人健康程度是否满意与PSQI指数有关(P值均<0.05)。见表2。

2.3 睡眠质量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按照PSQI得分将人群分为睡眠正常(PSQI≤7)和睡眠较差(PSQI≥8)2组,单因素χ2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年级、健康状况、宿舍是否经常吵闹与睡眠质量相关(P值均<0.05),而是否准备考研、城乡、学习成绩等与睡眠质量无关(P值均>0.05)。见表3。

2.4 影响睡眠质量危险因素多元Logisitic回归分析 以PSQI得分将研究对象分为2类,作为因变量(睡眠差赋值为1,睡眠正常赋值为0),进行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有年级、自评健康状况、心情以及宿舍环境和家庭内是否发生令人焦虑或担忧的事件,而学习状态、是否准备考研、学习成绩、是否经常锻炼、睡前是否经常吃东西、家庭状况、月生活费开支及父母是否经常失眠等与睡眠质量无关。见表4。

3 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医学生中睡眠质量较差者占56.3%,与戚东桂等[3]2007年调查的结果基本相同(52%),但高于冯国双等[5]2005年的调查结果(19.17%),也远高于张剑光等[6]的调查结果(19.3%)。说明目前大学生睡眠质量普遍较差, 而睡眠质量是否有逐年下降趋势还不能确定。出现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各种压力造成失眠,以及学习时间过长、网络利用过多造成睡眠不足。这种睡眠状态会严重降低学习效率,对情绪和精神状态产生负面影响。

研究发现,男生PQSI总分略高于女生,与易欢琼等[7]研究的结果相同。但是,性别差异也可能是混杂所致,由情绪、心理特征及行为方式等混杂因素造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睡眠质量差;随着年级的提高,睡眠质量下降,可能由于学习基础、课程压力、心理以及经济状态所致。值得注意的是,健康自评结果较好者睡眠质量较差,可能与健康状况较差者更积极地调节自己的睡眠、减少上网和游戏时间有一定关系;也可能是经常锻炼身体的人与其他人有体质差异所造成的颠倒混杂偏倚所致。应激性事件是引发失眠的重要因素,在被调查学生中有14.38%(83/598)家庭或自身最近1个月出现应激事件,而心理状态也与睡眠显著相关,这些因素互为因果,影响睡眠。在诸多客观因素中,宿舍环境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通过采取修改作息时间、规范晚上就寝时间、建立规律睡眠、加强就寝纪律、改善就寝环境等一些积极的措施(包括教学管理)进行干预,会有效改善睡眠。

研究结果提示,大学生睡眠质量需要进一步改善,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宿舍管理,提供更好的休息环境,并形成良好的作息规律;(2)利用各种教育措施,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应对就业形势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等,减少焦虑等不良情绪;(3)对网络利用进行干预,避免网络成瘾带来睡眠不足,防止因上网影响学习;(4)积极与学生沟通,及时排除应激事件带来的焦虑和不安。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睡眠受教学周期的显著影响,如考试、毕业等,而这些因素无法在横断面研究中分析,本调查结果也可能与临近考试关系密切;(2)调查对象的专业局限,结果外推有一定局限性,每一所学校都有具体的办学条件和不同的特征,专业设置差异很大,带来的不同学习压力、就业压力也会有很大差异;(3)调查地区局限,本次调查局限于1个城市,而高校所处的城市不同,会有不同的文化环境,从而影响学生的行为与情绪。

4 参考文献

[1] 李茹,王育强,张志群.某军校三年级医学生睡眠质量调查分析.预防医学杂志,2006,24(5):347-348.

[2] EDWARD S, AC PETER P, LEHANA T, et al. “Sleepiness” is serious in adolescence: Two surveys of 3 235 Canadian students. BMC Public Health, 2006,6:116.

[3] 戚东桂,刘荣,吴晓茜,等.大学生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现代预防医学,2007,34(5):875-877.

[4] MILLMAN PM. Excessive sleepiness in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Causes, consequences, and treatment strategies. Pediatrics, 2005,115:1 774-1 787.

[5] 冯国双,陈景武,杨秀珍.某医学院校学生睡眠质量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5):325-328.

[6] 张剑光,柯昕,赵亮.女大学生亚健康状态与睡眠质量及心境状态.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增刊):189-192.

第8篇: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范文

抑郁自u量表(SDS)>42分组37例, SDS≤42分组66例。SAS>50分组患者与SAS≤50分组PSQI中催眠药物应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他各因子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42分组与SDS≤42分组PSQI中睡眠时间、催眠药物应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他各因子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睡眠质量;影响因素

DOI:10.14163/ki.11-5547/r.2017.16.100

Sleep quality of 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 patients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 analysis LIU Jian-xia. Center for Reproductive Medicine, Guangdong Province Foshan City First People’s Hospital, Foshan 528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related factor influencing sleep quality of 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 (IVF-ET) patients. Methods A total of 103 female infertile patients included in this study all received sleep quality assessment, and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sleep quality in IVF-ET patients was analyze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groups by sleep quality assessment results, so as to analyze the related factors affecting their sleep quality. Assessment results of sleep quality factors in different mental state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re were 31 cases (30.10%) with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 total score as 8~12 points, 10 cases (9.71%) with PSQI total score >12 points, and 62 cases (60.19%) with PSQI total score 42 points and 66 cases with SDS≤42 points. SAS>50 points group and SAS≤50 points group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hypnotic drug application score of PSQI (P>0.05), and both groups ha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other factors score (P42 points group and SDS≤42 points group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leep time and hypnotic drug application score of PSQI (P>0.05), and both groups ha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other factors score (P

【Key words】 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 Sleep quality; Influence factor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以来, 我国经济水平飞速发展, 国民收入不断提高, 国民的气候环境、饮食习惯、工作节奏及生活方式均发生着重大改变。随着各方面变化的发生, 我国不孕症的发生率呈现出逐年升高的趋势[1]。IVF-ET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助孕手段, 这项技术为广大的不孕症夫妇带来了孕育新生命的希望, 但因其费用高、周期长、尚未被大众所熟知及接受等原因, 也在一定程度上使接受IVF-ET助孕患者心理压力增大, 焦虑及抑郁情绪增加[2], 特别是女方在这一过程中面临着多次治疗操作, 生理痛苦与心理压力尤其沉重, 多数女性患者因此而造成睡眠质量不佳。本研究旨在了解IVF-ET患者睡眠质量现状, 分析其影响因素, 为存在睡眠障碍的患者提供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为医护人员决策和相关研究部门提供理论依据, 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将2015年10月~2016年12月在本院接受IVF-ET治疗的103例女性不孕症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全部入选患者均完全了解本次研究的全部内容并自愿参与, 签属了知情同意书。全部患者均在本院接受IVF-ET治疗, 并配合完成本次研究的全部信息调查。研究涉及的患者个人信息包括患者年龄、不孕症病程、文化程度、职业、长住地、婚姻史、家庭年收入、是否重复周期、妊娠史、焦虑及抑郁情况。

1. 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全部入选患者均在本院接受IVF-ET治疗, 符合IVF-ET治疗的适应证与禁忌证。排除标准:排除有精神疾病及有精神疾病家庭史者, 排除对于乙醇或镇静类药物有依赖史者。

1. 3 评估方法

1. 3. 1 睡眠质量评估 睡眠质量使用PSQI进行评估[3]。PSQI包含七项因子, 分别为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效率、入睡时间、睡眠紊乱、睡眠时间、日间功能障碍及催眠药应用。每项因子得分为0~3分, 各因子得分合计为PSQI总分, 总分为0~21分, 得分越高说明睡眠质量越差。PSQI总分≥8分为睡眠质量不佳判定标准。

1. 3. 2 焦虑、抑郁症状评估 焦虑症状使用SAS进行评估, 抑郁症状使用SDS进行评估[4]。以SAS得分>50分作为具有焦虑症状判定标准, 以SDS得分>42分作为具有抑郁症状判定标准。

1. 3. 3 调查问卷 进入IVF-ET周期后向患者发放调查问卷, 并说明调查的内容、目的及填写方法等, 患者在指导下填写问卷内容并现场收回, 由专业人员根据问卷填写内容依据上述评估方法评定患者的睡眠质量、焦虑症状及抑郁症状。

1. 4 数据分析 根据PSQI得分统计IVF-ET患者中PSQI得分的分布情况;根据睡眠质量评估结果分组, 以PSQI总分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PSQI分布情况 PSQI总分为8~12分的共31例(30.10%), PSQI总分>12分的共10例(9.71%), PSQI总分

2. 2 影响IVF-ET患者睡眠质量的单因素分析 睡眠良好组62例, 睡眠不佳组41例。经单因素分析, 年龄、病程、职业、家庭年收入、焦虑及抑郁症状是影响IVF-ET患者睡眠质量的相关因素(P

2. 3 不同心理症状IVF-ET患者PSQI因子得分比较

SAS>50分组54例, SAS≤50分组49例, SDS>42分组37例, SDS≤42分组66例。SAS>50分组患者与SAS≤50分组PSQI中催眠药物应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他各因子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42分组与SDS≤42分组PSQI中睡眠时间、催眠药物应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他各因子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IVF-ET的治疗过程中女方生理方面的痛苦程度高于男性, 女方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也高于男性[5-8]。生理上的痛苦、不适感与心理上的压力给女性患者的睡眠质量造成较大的影响[6, 9-12]。本院在IVF-ET治疗过程中, 女性患者多主诉入睡困难、睡眠质量差、易醒等情况。为深入分析IVF-ET女性患者的睡眠质量, 本院开展了本次研究。

作者采取PSQI对本院治疗的IVF-ET女性患者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表明睡眠质量不佳的共计41例, 睡眠不佳率为39.81%, 说明IVF-ET临床上约40%女性患者可出现睡眠质量不佳的情况。睡眠质量低对于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精神状态均构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并且也可对IVF-ET的疗效造成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为此有必要明确对睡眠质量造成不利影响的相关因素, 有针对性的给予相应治疗与护理干预, 以便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 辅助提高IVF-ET效果。作者对本院103例符合研究要求的IVF-ET女性患者进行了个人资料、心理状态的全面调查, 并对调查数据进行了统计学单因素分析, 以了解对患者睡眠造成不良影响的相关因素。结果表明, 年龄、病程、职业、家庭年收入、焦虑及抑郁症状是影响IVF-ET患者睡眠质量的相关因素。通过与患者的沟通及分析作者认为年龄较大、病程较长的患者机体自身机能减弱, IVF-ET效果多不理想, 而患者对于生育的愿望更加迫切, 给患者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 从而导致睡眠质量的下降。我国是农业大国, 农民在人口的占比最大, 而广大的农村中传统的传宗接代思想仍十分广泛, 并且部分患者τ谥瘟浦械牟僮鞣椒ㄒ泊嬖谧乓欢ǖ男睦砜咕苄裕 使得患者的心理压力增大影响了睡眠质量。家庭收入较低的患者因担心治疗能否成功妊娠以及所需费用给家庭造成的经济负担而产生心理压力, 从而影响了睡眠质量。

IVF-ET女性患者大多是由于不同原因造成的心理压力增大, 而进一步影响睡眠质量[13-16]。心理压力的增大主要表现为IVF-ET女性患者中多存在有焦虑症状或抑郁症状, 而焦虑症状的发生率高于抑郁症状。本次研究中焦虑症状的发生率为52.43%, 而抑郁症状的发生率为35.92%, 提示多数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或抑郁的心理症状。为此作者按照是否发生心理症状进行了分组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有焦虑症状的患者除了在催眠药物的应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在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效率、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紊乱及日间障碍各项PSQI因子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效率、入睡时间、睡眠紊乱及日间障碍各项PSQI因子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IVF-ET女性患者多存在有不同程度的睡眠质量下降。年龄、病程、职业、家庭年收入、焦虑及抑郁症状是影响睡眠质量的主要相关因素。其中焦虑症状与抑郁症状对于睡眠质量的影响最为直接。临床上应根据上述相关因素对女性患者给予重点观察, 积极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 以切实有效的提高女性患者在IVF-ET治疗周期中的睡眠质量, 为IVF-ET的理想效果提供基础与保障。

参考文献

[1] 曹新春, 李永伟.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患者VEGF和NO水平与卵巢内分泌、胚胎质量及妊娠结局之间的关系. 中国妇幼保健, 2015, 30(33):5813-5816.

[2] 吕晓敏, 陈贞娥. 济南市18岁及以上人群睡眠质量现状调查. 精神医学杂志, 2013, 26(2):122-125.

[3] 谷岩, 徐广明, 尹慧芳. 天津市18岁及以上社区人群睡眠质量调查.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5(3):199-203.

[4] 张梅. 心理护理对异位妊娠手术患者焦虑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5, 21(13):1555-1557.

[5] 张林, 王爱华, 刘芳.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患者男女双方的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妇幼保健, 2015, 30(2):250-252.

[6] 丛建香, 张凤荣, 周朋珍, 等. 心理护理对体外授精-胚胎移植成功率的影响.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 32(2):365-367.

[7] 徐丽平, 杨广清, 吴方贵, 等.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妇女睡眠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全科护理, 2014(15):1347-1349.

[8] 宋东红, 王德慧, 陆虹.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患者取卵前焦虑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 17(26):3113-3116.

[9] 李晓琼, 高存友, 刘子霞, 等.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前患者的心理压力及影响因素分析. 生殖医学杂志, 2011, 20(4):287-289.

[10] 陈丹, 喻坚. 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妇女的心理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1, 21(5):690-693.

[11] 宋德花, 张基梅, 郝翠芳, 等.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患者睡眠质量状况调查.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4, 20(9):1016-1019.

[12] 韩晓艳. 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女性患者不同治疗时期的心理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 中国医科大学, 2011.

[13] 王枫, 吴芳, 王娟.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分析. 中国妇幼保健, 2011, 26(1):147-149.

[14] 龚瑜, 白晓红, 吕睿, 等.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中影响胚胎种植因素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1, 7(1):24-27.

第9篇: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范文

[关键词] 银屑病; 心理状况; 相关因素

[中图分类号] R758.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2)-01-293-02

银屑病,俗称“牛皮癣”,中医曰“白疙”,是一种病因不明且难治愈的常见慢性,反复发作的红斑鳞屑性皮肤病。根据2010年中国六省市银屑病流行病学调查我国银屑病患病率为0.47%[1],且呈现不断上升趋势。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表明,银屑病属于心身疾病的范畴,同时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人们逐渐认识到心理因素在银屑病的发生和病情的演变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或是其诱因。了解银屑病患者的心理状况及相关因素的影响,在银屑病患者的治疗,康复中起着积极作用,甚至对生活质量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

1 银屑病患者的不良心理反应

1.1 因对银屑病知识的缺乏而产生的恐惧心理 银屑病患者由于缺乏对该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自我保健能力差,疾病反复发作,会造成患者情绪紧张、恐惧。另外,由于银屑病不能根治、病程长、迁延不愈、反复住院、影响社交和家庭生活及经济负担,使其对治疗失去信心,产生严重的恐惧心理[2]。多见于初次发病、未婚的患者[3]。

1.2 因病程迁延不愈而产生的焦虑、抑郁心理 银屑病患者开始大多不愿承认已患病事实,迟迟不肯进入角色,确诊后就会出现焦虑心理。其焦虑行为一般表现为精神紧张,容易激动,言语行为之间流露出烦躁情绪。多见于中老年患者病情反复以及未育的患者[4]。JochenSchmitt[5]等研究显示:60%的患者在近期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说明银屑病患者同时还潜在着严重的抑郁倾向。

1.3 因担心银屑病影响外貌而产生的自卑心理 由于银屑病易反复发作,病程长,久治不愈,皮损发生于暴露部位且皮损的形态、鳞屑等影响患者的身体形象[6],很容易出现自卑失望的心理,情绪郁闷,食欲不振,睡眠不好。GeraldKrueger[7]的研究显示32%的患者感到自卑。由于患者的自卑心理,造成患者社交回避及苦恼感受,不愿参加社交、文体等活动,更不敢去游泳池、健身房、美容院、泡温泉等公共场所,有的甚至不愿见自己的家人或朋友。

2 人格特征与银屑病相关性研究

2.1 银屑病患者的人格特征 性格与疾病是一种特定的互动关系。不同的性格类型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都有密切关系,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疾病。目前在银屑病的性格特征方面,文献中未达成统一描述,要了解其人格特征还需更进一步调查研究。荆夏敏[8]发现,银屑病患者表现出共同的性格特点:①性格内向,生活自我。②易抑郁焦虑和惊恐。③负性生活事件适应能力差。同时,田玉娥[9]的研究显示银屑病患者在人格结构中更多表现为易焦虑、紧张、担忧、郁郁不乐、忧心忡忡,情绪起伏较大,渴望刺激和冒险;对人抱有敌意,难以适应外部环境,与他人不能友好相处,固执、倔强,喜欢寻衅,缺乏同情心等人格特征。由此可见,银屑病患者在性格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我们可以称之为“银屑病性格”,为临床对银屑病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治疗提供依据。

2.2 人格特征与银屑病的相关性 目前银屑病的病因病理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精神因素对银屑病的诱发有密切关系。精神因素与患者的人格特征有明显关系,亦即是说是由患者特定的性格特征来决定的[8]。不良的心理因素与某些特定的个性特征对疾病也有很大影响,换而言之银屑病患者特定的人格特征和不良心理因素,会对疾病的治疗以及预后效果产生直接影响。

3 影响银屑病患者心理状况的相关因素

3.1 个性特征及心理素质对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 Kimball等[10]认为心理状况差是由于银屑病影响患者自我形象、自尊,导致诸多心理问题所致。田玉娥,刘江杰等[11]对银屑病患者的人格特征与心理状况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银屑病患者EPQ中的P(精神质)因子与SCL-90中除了躯体化,强迫症状,敌对,精神病性外的其他5因子均呈正相关;N(神经质)因子与SCL-90中除了敌对外其他8因子均呈正相关;E(内外向)因子与SCL-90中的强迫症状呈负相关;L(掩饰性)因子与SCL-90中的精神病性呈负相关。说明患者的人格特征对患者心理健康状况有一定的影响。

3.2 社会支持对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 Picardi等[12]的资料显示,银屑病患者社会支持低、受忽视,抑郁和焦虑发病率高,同时尹卫[13]的研究表明银屑病病人抑郁状态与社会支持呈负相关、其总支持,客观支持,利用的支持度与病人抑郁状态均有相关性。即社会支持直接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因此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对患者来说至关重要。如果家属对患者产生不耐烦,对患者忽冷忽热,不愿意照顾甚至不愿意接触患者,而在经济上又不给与支持,经常给患者带来不好的心情,就会导致疾病加重。所以医护人员要特别加强对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与指导。

3.3 人口统计学变量对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 银屑病患者在人口统计学方面存在差异,对患者的心理健康也有影响。不同的经济状况,文化背景等均对患者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国内外的研究中表明仅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患者在焦虑、敌意方面较大专文化的患者更加突出。张艳[14]的研究说明不同的年龄,性别对患者的心理也有影响。结果显示女性患者的人际关系、焦虑两项心理状况较男性患者为差,而男性的敌对一项较女性更为严重。就年龄的影响而言,强迫症状随年龄增长而加重。国外学者Korte[15]的调查显示,随患者年龄增大,疾病对患者心理的影响逐渐加重,并分析这可能与不同年龄的患者在家庭中担任的角色不同有关。

3.4 疾病相关变量对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 由于银屑病患者都有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瘙痒,不适,疼痛,皮损等,影响患者的外貌形象及生活质量,这些因素会对患者的心理造成一定的负担进而出现心理问题。张艳[14]的研究结果显示心理问题随皮损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加重。说明银屑病患者的不良情绪会随着病情加重、病程增加而加重。

3.5 不同防御方式对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 庞红,陈晋广等[16-17]对银屑病患者的心理防御方式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银屑病患者常倾向使用不成熟防御机制,不能正确地化解外界的不良刺激,从而产生不良心身反应,影响着疾病的愈后,易于复发。

3.6 生活质量对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 由于银屑病久治不愈,且容易复发,且目前医学对此病还不能完全治愈,从而对患者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很多不便。许多患者产生焦虑,抑郁,自卑等负性心理,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马福生等[18]结果显示银屑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明显的负面影响,并且病情越重,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越大。同时,袁丽娜等[19]表明不同的生理,社会心理,家庭生活以及职业都不同程度的影响银屑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晏晓颖,曹碧云等[20]结果表明病耻感、社会支持作为中介变量调节病情严重程度与生活质量的关系。由此可见,银屑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大多与正常人的生活质量有所差距,使银屑病患者敏感,易激惹而且可能产生对社会及他人的敌视情绪。

4 总结 综上所述,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顽固性皮肤疾病,在银屑病的发病和病情恶化中,心理及社会因素是至关重要的诱导因素,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银屑病不仅造成患者身体上的病痛,而且还造成患者心理上的问题,进而影响患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使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研究影响患者心理状况的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有助于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过程,从而使医护人员能够有的放矢,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患者康复。

5 展望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于银屑病患者心理状况已经进行了很多研究,而且对影响患者心理状况的因素也有些探讨,但是由于试验例数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都是一个或两个影响因素对患者某一方面心理的影响,缺乏全面的研究。所以今后的研究应该着眼于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对患者各方面心理状况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丁晓岚,王婷琳,沈佚葳等.中国六省市银屑病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皮肤性病学志,2010,24(7):598-601.

[2] 李金娜,高晓敏,王明旭等.积极心理治疗对银屑病患者心理状况及行为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7):669-67.

[3] 刘英,吴萍.银屑病患者的心理因素及心理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12,3(23).

[4] Jochen Schmitt,M.D,Daniel E Ford.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bjective disease severing psoriatic symptoms,illness-related stress,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patients with psoriasis-a structural modeling approach[J].General Hospital Psychiatry,2007(29):134-140.

[5] 田玉娥,刘江杰.银屑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个性的艾森克量表评定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

[6] Gerald Krueger,MD.John Koo,MD.Mark Lebwohl,MD.Alan Menter,MD.Robert S.Stern,MD.Tara Rolstad,MBA.The Impact of Psoriasis on Quality of Life[J].Arch Dermatol,2001:280-284.

[7] 夏敏,吴刚.性格特征和精神因素与银屑病产生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10(78).

[8] 田玉娥,刘江杰,杨克健.银屑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特征研究[J].医学信息,2011,24(6).

[9] Kimball AB,Jacobson C.The psychosocial burden of psoriasis[J].Am J Cline Dermatol,2005,6(6):383-392.

[10] Picardi A,Mazzotti E.Stress,social support,emotional regulation and exacerbation of diffuse plaque psoriasis[J].Psychosomatics,2005,46(6):556-564.

[11] 尹卫.社会支持对银屑病病人抑郁状况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学,2010,11(8).

[12] 刘凤年,卢传坚.健康教育对银屑病患者心理健康的影响[D].硕士学位论文,2007.

[13] 张艳,吴军.寻常型银屑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心身相关因素的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08.

[14] Korte J,Sprangers MA.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Psoriasis:a systematic 1iterature review[J].J lnvestig Dermatel SympProe,2004,9(2):140-147.

[15] 庞红.银屑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防御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志,2005,17(6):315-316.

[16] 陈晋广,胡雅玉,陈祥恩.银屑病患者心理防御方式的调查[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5,21(8):620-621.

[17] 马福生,叶伟,莫家亮等.银屑病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调查[J].中国热带医学,2010,10(3).

[18] 袁丽娜,骆宏.银屑病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研究新进展[J].中国校外教育,2009,8: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