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常见病管理制度范文

常见病管理制度精选(九篇)

常见病管理制度

第1篇:常见病管理制度范文

做好学校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对保障全校学生及教职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维护社会的稳定意义重大。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各种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切断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一、传染病预防

1、按照国家对传染病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针对学校人口密集的特点,容易在学生中发生的常见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痢疾、肠道传染病等,开展传染病预防知识和预防措施的卫生健康教育工作。

2、定期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增强师生的公共卫生安全意识,促使师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我防范的能力。

3、定期组织力量消除鼠害和蚊蝇等病媒昆虫及其它传播传染病的或者患有人畜共患传染病的动物危害。

4、有计划地建设和改造公共设施,对污水、污物、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改善饮用水卫生条件。

二、传染病疫情报告

疫情的报告和管理在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病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准确及时的疫情报告是控制疫情蔓延的情报信息,健全的疫情报告管理组织和管理制度是确保疫情报告准确及时的关键。

疫情报告时限和办法: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要求执行。

每个教职工及学生均为法定疫情报告人,学校医务室为我校责任疫情报告人。任何人发现传染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均有报告的责任和义务,可用口头、书面、电话等方式向学校迅速报告,学校向上级主管部门及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如果隐瞒不报、漏报、谎报或延期报告的,要追究当事人有关责任。

三、传染病控制措施

1、经医疗保健机构、卫生防疫部门确诊为传染病者,应及时予以隔离治疗(学生应当办理休学手续),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

2、对疑似传染病的病人,在明确诊断前,安排在指定场所(隔离)进行医学观察;密切接触的人员,实施必要的卫生处理和预防措施。

3、建立学生定期健康检查制度,及时发现传染病患者并采取相应的隔离防范措施,及时切断传染病在学校的传播途径。

4、对传染病人所在的教室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并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定期安排全校范围内的消毒工作。

四、传染病防治监督检查

学校对传染病的预防、治疗、监测、控制和疫情管理措施进行监督检查,严格责任追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把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对传染病预防工作措施不力,导致学校发生传染病流行或食物中毒事件,对学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危害;以及在发生传染病流行或食物中毒事件后不及时报告或隐瞒不报的,要依法查处直接责任人,并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

【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计划二】

为了保障师生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在师生中的发生与流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突发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以及《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今年我校传染病(常见病)防控工作计划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

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我校严格树立学校疫情无小事的观念,将传染病防控和食堂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学校常规管理工作中。建立健全学校传染病防控组织体系,成立由元校长负总责的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苏校长为副组长,各年级抓教学的主任(尚主任、万主任、李冬冬主任、石校长、牛主任、刘主任、莫主任)为年级负责人,各班主任为班级负责人,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任务落实,并建立起由学校领导牵头、校医为骨干、班主任为网点负责人的覆盖全校的传染病防控工作网络,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到实处。

元校长召开春季预防传染病的专题会议

年级召开春季预防传染病的专题会议

二、利用多种形式,开展传染病防控知识宣传教育,增强学生的防病意识和防病能力

1.充分利用校广播、班会、学生集会、健康教育课、健康小报、宣传栏、知识讲座等形式,大力宣传有关学生常见传染病的防控知识和预防食物中毒知识,引导师生养成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增强他们的防病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2.利用家长会、告家长书等形式,宣传传染病、常见病的预防知识,取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

三、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防控工作

1.建立健全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各项制度,制定规范的学校卫生管理制度、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预防制度和疫情监测及报告制度,全面落实工作责任制,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具体措施,重点加强冬春季、秋冬季传染病的防控工作。

2.加强对环境卫生的监督,制定完善的卫生制度。年级每日专人负责检查教室和环境的卫生,并将检查结果纳入到文明班级量化考核中去,以提高同学们的卫生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抗病能力。

3.加强饮水饮食的安全卫生监督。学校由专人负责检查,各项管理制度健全,措施得力。定期组织对食堂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卫生安全知识的学习培训,进一步提高食堂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和技能。

4.加强校园消毒和教室的通风换气管理。在冬春季节,建立专人负责制,做好校园消毒和各班教室定时开窗通风换气工作,以保证学习场所空气清洁、流通。各班既要扎实开窗通风,又要填好记录。

5.加强我校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工作:由校医室负责本校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的要求,加强传染病监测工作,切实做到“四早”(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每日对全校学生的出勤、健康情况进行巡查,做好晨检、午检及因病缺课登记追查工作,一旦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在做好相应的防控措施的同时,要在规定的时限内及时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区疾控中心进行报告。

6.严格执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更新、充实卫生必备设备,准备足够的消毒、预防用品以及应急工作所需的经费。

7.认真做好新生入学及转入新生的卡证查验工作,为有效预防学校传染病提供科学参考。

8.配合地段防疫部门,做好学生常见传染病相关疫苗的预防接种工作,建立有效免疫屏障,严防各种传染病传入我校。

第2篇:常见病管理制度范文

Abstract: Objective: study the application of risk management in clinical nursing management of general surgery department. Method: through evaluating the potential risk in daily nursing work, the common risk emergency treatment procedure is developed, the working system is improved and the workflow is improved, the risk awareness training of nurse is enhanced, and the measures on strengthening nursing risk monitor is developed. Result: after implementing risk management, the nursing risk awareness of nurse is improved, and the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before. Conclusion: after the application of risk management in nursing management, it effectively improves the foresee and intervention ability of risk elements in nursing, improves the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and significantly reduces the nursing disputes.

关键词: 风险管理;普外科;护理管理

Key words: risk management;general surgery;nursing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3-0108-02

0 引言

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或潜在的风险事件及预防方法的识别、评价,并寻求处置对策和科学管理[1]。在护理工作中,风险充斥在工作的方方面面,即便是最简单的工作也因其护理工作的特殊性而存在风险。尤其是普外科,因为病人多、病种多、急症多、变化快,存在的风险更大,更容易发生护理纠纷。如果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不管是对患者的心理来说,还是医院的正常秩序来讲,都是非常不利的影响,同时也会让护理人员产生巨大的心理负担。因此,我科决定吸取过去的失败教训,从2012年开始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并取得了一些成绩,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普外科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就诊患者1000名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种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风险管理。具体内容包括:①健全风险管理体制:在科里成立一个风险管理小组,组织小组成员定期的开展安全形势分析评估会,相关的信息要做到能及时的了解和掌握,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找到潜在的风险,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防范风险,加强风险管理。对于各项工作制度,一定要严格的遵守,对于常见的护理风险应建立应急处理程序,交接班的基本内容和程序应规范。按照《临床护理应急预案与程序》的要求,再结合普外科的工作实际,着力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比如对常见的各类公共突发事件和临床常见疾病的应急预案、常用的重要技术操作告知程序等等。②对护理人员要加强风险意识的培训: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护士培训,增加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对护理人员采取定期考核评估,内容包括常见的护理风险应急处理程序、各项规章制度、专科危重病人抢救流程、职责等。通过培训增加护理人员的责任感,加强风险意识,并通过定期对其进行护理操作示范、培训、考核,以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护理记录表格的格式要规范,指导护士在书写各种护理文书的时候要从法律的角度出发,做到真实、客观,每星期最少检查1~2次病历,发现问题马上解决。③合理安排护理人员:在安排护理人员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很多的实际因素,尤其是在护理风险高发的环节,比如中夜班、午间,非常容易犯困,要合理安排休息,如果能注意新老搭配,可以避免因为疲惫发生安全事故,并且两组在交接班的时候,一定要沟通好各项重点细节的安排,要对自己的护理工作认真负责。特别是在双休日、节假日等这些风险高发期间,更要重视对护理人员的排班,增加护理人员的数量,不能因为工作繁忙就导致护理风险的发生。④加强护患之间沟通及时履行告知义务。病人入院时要详细介绍病区环境、主管医生、护士、各项规章制度(外出请假制度)、贵重物品保管等。治疗护理中要及时告知在各项程序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平时加强巡视及沟通,如晨、晚间护理、更换补液时,多停留10秒,倾听患者主诉,了解心理动态,每天每个病人抽出至少5分钟的时间进行健康宣教,出院时告知病人随访时间及内容,告知自我保健注意事项。⑤护士长要加强对风险的监控:不仅要强化护士的风险意识,也要加强对基础质量、环节质量的风险监控,特别是对重点病人(如危重病人、新入院病人、大手术后病人)、重点护士(如情绪化指数高的护士、新上岗的护士)、重点时段(如节假日和交接班)、重点环节(病人管道管理、药品管理、护理并发症管理)的质量控制。每天做到“五看”、“五查”,即看护士执行情况和医嘱单是否一致、看重点病人病情的护理处理措施是否正确、看是不是在完整无误的记录“三测单(体温、血压、血糖)”、看护理记录是否准确真实、看治疗后病人有无不良反应;查新入院的病人是否被接待护理到位、查病人术前准备是否完善、查治疗所需器械物品是否齐备、查术后病人是否按要求进行活动、查病人留置的引流管是否通畅。通过“五看”、“五查”能及时的发现护理工作中潜在的风险,及时的规避风险,并对当事护士提出警示并纳入考核案。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

2 结果

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护理质量评估情况,见表1。

3 体会

只有及时的发现护理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和问题,才有可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规避它,只有完善了护理风险管理机制,才能不断的提高护理质量。要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使护理人员能自觉的发现安全隐患,如对高危高龄患者及时准确地使用防压疮、防坠床、防跌倒、防深静脉血栓的评估,针对护理工作中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积极的采取应对措施;通过对护士进行风险意识教育培训后,护士能够自觉的抵制违反操作规程的行为,更加自觉的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比如在过去护士执行口头医嘱的行为屡见不鲜,经过培训后这种现象明显减少;进一步改善了护患之间的关系,在患者治病就医的过程中,患者的知情权一定要得到尊重,对于可能存在的风险不能对患者存在隐瞒的现象,不能让患者没有心理准备,护患之间一定要加强沟通,让患者积极的理解和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

护理风险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不断地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健全和完善护理管理机制,使护理质量管理工作更加的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让护理工作更加的安全、有序、优质。

参考文献:

[1]王淳德.医疗风险管理浅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3,19(7):405-406.

[2]卢祖洵,程峰.风险管理方法及其在医院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1996,12(8):395-396.

[3]李亚洁.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2):918-920.

[4]张文娴.崔妙玲.鹿燕萍.构建医院护理差错及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12):395-396.

第3篇:常见病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幼兔急性腹泻;病因;临床症状;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7)01-0025-02

幼兔腹泻病是目前影响兔业生产的主要疾病,其发病原因非常复杂,一旦有兔感染该病,常导致整群兔发病,造成大规模的流行和传播,给养兔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因此在幼兔的饲养过程中要加强幼兔急性腹泻病的防治工作,减少疾病带来的损失,从而提升养兔经济效益。

1 幼兔急性腹泻病病因

1.1 病原性腹泻

如感染某些细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魏氏梭菌、痢疾杆菌、霍乱弧菌等),病毒(冠状病毒、轮状病毒、柯萨奇病毒、ECHO病毒、小圆病毒、诺瓦克因子等),寄生虫(球虫、肠道蠕虫)等。环境中病原菌长期存在于各个饲养环节中,若在母乳喂养期病原微生物污染了母兔,就会导致哺乳兔感染病菌。病原微生物进入幼兔消化道,由于幼兔消化道发育不完善,胃酸分泌不良、游离盐酸缺少、对病原微生物的增殖难以抑制,一旦病原毒素刺激肠黏膜即可造成肠道腹泻发生。

1.2 应激性腹泻

如断奶、转群、温差波动、换料(包括哺乳母兔换料和幼兔换料)等引起的腹泻。各种应激因素均可打乱幼兔的正常采食规律,对肠道消化功能产生极大影响,从而导致腹泻发生。

1.3 中毒性腹泻

如误食曲霉菌引起曲霉菌素毒素中毒,滥用药物(长期、多量应用抗生素)导致药物中毒,亚硝酸盐中毒,摄入含有微量药残的有机磷毒物食材中毒等引起的腹泻。

1.4 营养性腹泻

如过食饲料,饲料营养长期单一、营养不全,或饲料中脂类、高蛋白类添加量超标等,即可引起消化不良性腹泻。

2 临床症状

该病因致病因素不同而有一定差异性表现。

2.1 轻症者表现

主要表现为湿热下痢,幼兔常排粥状或糊状粪便,粪便较为黏浓,颜色异常(白色、灰白色、暗红色不等),偶见排血便,精神较差,饮食欲不良,机体逐渐出现脱水、消瘦及贫血等,病死率约10%~30%,此类多为细菌感染所致。

2.2 重症者表现

主要表现剧烈腹泻,所排粪便汁多渣少或呈水样腹泻,机体迅速脱水,饮食欲衰减或废绝,病程中后期常出现自体酸中毒及轻重不一的神经症状,病兔可能急性猝死或短期内(1~3 d)衰竭死亡,病死率高达50%以上,该病高发于初春、秋冬季大幅降温时节,此类多为感染相关病毒所致。

2.3 应激性腹泻及营养性腹泻

该病多为环境不适应或管理不善所致,发病幼兔突然出现轻度至中度腹泻症状,排稀薄粪便、粪便中含有消化不全的食糜(饲料残渣)、带刺鼻酸腐臭味,病兔精神一般表现为正常,饮食欲基本正常或略有减退,加强管理即可短期内恢复正常,病死率一般不高。

2.4 寄生虫性腹泻

常见球虫感染,病兔排带血、暗红色、糊状粪便,病兔精神沉郁、病程1~10 d不等,陆续出现死亡,采用常规抗生素(青霉素、土霉素)口服治疗往往不见效,投喂抗球虫药则可见效,病死率约30%;感染肠道蠕虫(蛔虫、钩虫、绦虫等),发病幼兔常排稀薄粥状或糊状粪便,偶见粪便中带凝血块,精神及饮食欲一般正常或较平时差,有时可见粪便中排出明显的虫体或幼虫节片,少数发病幼兔可因继发感染加重而引起死亡,投喂广谱抗蠕虫制剂后经3~7 d恢复正常,病死率不高。

2.5 中毒性腹泻

对于幼兔而言,其机体对于任何毒素物质均较为敏感,包括投喂过量兽药、误食曲霉菌及剧毒农药等,会迅速出现神经症状(癫痫、抽搐、角弓反张、肢体僵直、共济失调等)、二便失禁、吐白沫、心搏过速及呼吸抑制等,常在24 h内衰竭、窒息而死,少数表现为猝死,致死率80%~90%。

3 综合防治

3.1 一般饲养管理

(1)病原性腹泻。重点是降低各种病原体感染几率。晚春、夏季大部地区表现为高热高湿(气温20~30 ℃、空庀喽允度75%以上),最适宜病原菌(细菌)繁衍增殖。要重点防范细菌性腹泻病,主要是抓好兔舍保洁、消毒,同时加强通风换气,长期保持清洁、干燥、无菌、空气质量良好的适宜环境,妥善管理饮食源,尽量避免被任何途径的流动病原菌污染;病毒性腹泻的高发期是秋冬季和初春大幅降温时节,此时环境条件最适宜相关病毒繁殖增生、其活力最强,要高度重视做好幼兔舍“保温、保洁、消毒灭源、通风换气、排潮利湿”的“五位一体化”管理,其中1~15日龄幼兔是一个关键期,此阶段幼兔机体体温调节机能不健全,其对温度极为敏感,最适宜温湿度值宜控制为“温度25~28 ℃、相对湿度70%”,同时需严防各种可能携带病原体的人、其他动物、用具等随意进入兔舍,控制周边环境,防止被污染的空气气溶胶(含飞沫传播)传播病原;30日龄以后的幼兔有必要针对性驱虫1~2次,其中伴血痢症状的以抗球虫为主(使用新型抗球虫制剂),粪便见线虫虫体或节片的以抗蠕敏、丙硫咪、左旋咪唑等药物防治效果最好。

(2)应激性腹泻。对于多种不良应激所致即时性腹泻,重点是加强日常管理。幼兔受冻后腹部受凉是造成即时性、应激性腹泻的常见原因,因此1~15日龄幼兔最好有可恒温控制的专用保育舍,以利于保障其最适宜的温湿度值,20日龄以后幼兔就具备了一定的抗寒能力;另外要加强饲管人员技术培训,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尽量消除断奶、换料、药物防治、疫苗免疫等环节产生的不良应激,从而降低应激性腹泻发生几率。

(3)其他中毒性腹泻、营养性腹泻。均与饲养管理不善有关,所以重点仍是加强饲养管理,有效解决饮食源被污染、饲料含超标毒素物质、药物防治应用不合理、营养供应失衡及动物必需营养物质搭配比例不当等客观问题,即可防止幼兔各种人为造成的腹泻综合征。

第4篇:常见病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风险管理;心血管护理;应用

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在医院救治时,对存在于整个护理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危害因素,直接或间接致病人损害、伤残和死亡事件的不确定性,以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进行管理与规避的一种措施。通过对护理风险的有效管理,达到提高临床疗效,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作用[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心血管疾病患者180例,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90例;对照组男女比例52:38,年龄43~76岁,平均年龄(61±7.64)岁;原发性高血压28例,严重心律失常16例,冠心病23例,风湿性心脏病12例,急性心肌梗死7例,扩张型心肌病4例;实验组男女比例49:41,年龄45~79岁,平均年龄(65±6.11)岁;原发性高血压25例,严重心律失常19例,冠心病20例,风湿性心脏病14例,急性心肌梗死9例,扩张型心肌病3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管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管理基础上给予风险管理:

⑴成立风险护理管理小组。成立专门的护理风险管理小组,由科室的护士长担任风险管理小组组长,组员由科室护理骨干组成。风险护理管理小组根据科室内工作计划及收治患者的实际情况,对科室内护理质量定期进行检查,并及时反馈检查结果,组织科室医务人员集体讨论与分析,总结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意见。此外,风险护理管理小组还应定期组织科室内护理人员进行风险管理知识学习,使其均能了解风险管理的目的、作用,进而提高护理风险防范意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⑵建立健全护理风险管理制度。建立健全风险护理管理制度,是防范护理事件发生,做好护理风险管理的基础。我院制定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主要如下几点:其一,制定护理不良事件登记制度。在护理过程中一旦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应要求科室护理负责人及时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单”,将不良事件的类型、发生时间、原因、经过、对患者造成的后果等详细填写,以便能及时通过研究讨论,提出弥补和整改措施。其二,制定护理应急预案。制定护理应急预案,并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学习,使每位护理人员均能熟练掌握各类应急预案,在发生各种护理风险时,必须保证每位护理人员均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冷静、独立、及时应对风险,以便能将风险降至最低。其三,制定危险因素评估制度。危险因素包括有心理因素、生活自理因素、健康教育因素、压疮因素、坠床因素、输液外渗因素等等,通过制度各类危险因素的评估制度,保证各类护理风险均能得到准确、客观的评估,以便及时采用措施进行优化解决。

⑶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对护理人员专业知识的培训,组织护理人员定期学习新医疗器械、新药物的使用方法,不定期进行抽查与考核,严格的规范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技术,从根本上消除护理风险问题。

⑷安全与药物护理管理。其一,在病床旁安装防护栏,走廊楼道安装防护栏,卫生间、洗手间保持地面干燥,并安装扶手、防滑设施,以方便患者。病房、床头、患者易经过地方张贴护理警示标识,达到提醒警示护理人员及患者的目的。针对病情严重、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患者,必须要反复叮嘱其家属陪同,以免发生意外。其二,根据患者所使用的每一种药物特点,针对性的讲解用药注意事项、服药方法、剂量以及用药后常见不良反应,并告知患者及家属用药后不良反应的紧急处理措施。实时、动态的监测患者病情,及时给予相应的护理,严格做好床头交接班制度,并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详细记录[2]。

1.3评定标准

对两组患者在护理期间的风险事件发生率、护理满意度进行统计与对照。注:护理满意度调查以本院自制调查表进行,分为十分满意、满意、不满意,总满意度=(十分满意+满意)÷组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来检验,P

3.讨论

心血管疾病是心脑血管与脑血管疾病的总称,多发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常见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心肌梗死、冠心病、心律失常、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等。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目前严重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疾病,尤其是心血管疾病“四高一多”的特点,即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给治疗带来一定程度的困难。虽然当前的治疗手段已逐渐完善,但仍有50%以上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治疗效果不理想,导致患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此外,很多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也存在诸多的风险因素,这对于患者的恢复又会造成严重影响。例如,很多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会因疾病突然加重,导致突发性呼吸心跳骤停,给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此外,患者疾病、年龄大等因素作用,导致自护能力差,容易发生坠床、摔伤意外;或是护理人员配置不当、用药不合理,均有可能导致患者发生意外,易引起医疗纠纷[3]。

基于如上因素,对心血管患者进行积极、有效、合理治疗的同时,还应该重视护理过程中的风险护理。本次研究中的实验组患者,便均给予风险护理管理措施,通过各项风险护理管理措施的落实,使医院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得到了明显提高。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认真执行护理风险管理制度,严重做好交接班管理,通过规范护理流程,层层把关,有效减少了护理纠纷的发生,将各种不安全隐患消除在了萌芽当中。通过半年的观察,在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期间,科室内无重大差错发生,因护理不当造成的投诉显著减少,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得到提高。将实验组护理管理效果与未实施风险管理的对照组进行比较,前者的护理风险发生率明显低于后者,且护理满意度高于后者,由此也提示在心血管护理中加强风险管理的可行性与合理性。

综上所述,在心血管疾病的护理中应用风险管理,有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进而提升护理质量,主动规避护风险,改善医患关系,促进医院的和谐、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绿亚.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6):2557-2559.

第5篇:常见病管理制度范文

乙型肝炎相关性肾小球肾炎(hepatitis B virus associated glomerulone nephritis)是指由乙型肝炎病毒(HBV)直接或间接诱发的肾小球肾炎。本病曾称为乙型肝炎-肾炎、乙型肝炎免疫复合物肾炎、乙型肝炎病毒抗原相关性肾炎等。我国是HBV感染的高发区,人群HBV携带率高达15%,而乙肝相关性肾炎的发生率占HBsAg阳性者的23%-65%。

1 发病机制

乙肝相关性肾炎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可能的机制有①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与体内产生的血清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毛细血管袢上,进而激活补体,造成免疫损伤。②原位免疫复合物沉积:在HBV的三种抗原成分中,HBeAg的分子量较小,虽然也带有负电荷,但可以透过肾小球基膜,与先植入上皮下的带正电荷的抗体结合,形成原位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上皮下而致病。③HBV直接感染肾脏:HBV是一种泛嗜性病毒,除肝细胞外,还可感染多种细胞。已发现肾脏细胞中确有HBVDNA存在,但HBV是否在肾脏复制及其在乙肝相关性肾炎中的作用目前尚无定论。④自身抗体和细胞免疫损伤:在慢性HBV感染者体内常可检出多种自身抗体,这些抗体的存在,会造成相应靶细胞的损伤。同时,HBV感染靶细胞后,可引起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免疫杀伤,从而改变靶细胞的抗原决定簇,引起自身免疫反应。

2 病理特征

乙肝相关性肾炎的病理类型较多,常见的类型为膜性肾病,儿童患者此种类型尤为多见,其次为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少数表现为局灶性阶段性肾小球肾炎。HBV相关膜性肾病与典型的膜性肾病有所不同,光镜下表现为不典型改变,即除了弥漫性肾小球基膜增厚及钉突形成外,增厚的基膜常呈链环状,伴有较明显的系膜增生。电镜下可见大块电子致密物在上皮下、基膜内、内皮下及系膜区沉积。免疫荧光检查除见IgG、补体C3呈颗粒样沉积外,也常有IgM、IgA沉积,沉积部位除毛细血管壁外也见于系膜区。肾组织中HBV抗原阳性荧光物质分布与肾炎类型有关,膜性肾病主要分布在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均呈典型的颗粒状荧光;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则毛细血管袢及系膜区兼有;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主要位于系膜区,呈团块状。

3 临床表现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儿童及青少年多见,男性居多。起病多隐匿,约半数病人可无自觉症状,多在查体或肝炎病程中检查尿常规发现有血尿和蛋白尿,部分病人可以肾小球肾炎或肾病综合症起病。水肿较常见,多为轻度,少数可出现重度水肿。高血压少见,个别晚期并发肾功能不全者明显。肝脏自觉症状多不明显,并存慢性肝炎时,可出现恶心、厌食、黄疸、肝区不适、肝脾肿大等。

4 实验室检查

①尿常规:几乎均有程度不同的蛋白尿和血尿,多为轻-中度,少数见大量蛋白尿和血尿。②乙肝病毒标志物:HBsAg均为阳性,60%-80%病例HBeAg阳性,半数病例血中可检测到乙肝病毒DNA。③肝功能:多数病例ALT及AST增高。④肾功能:多数正常,少数表现为Cr及BUN上升,肌酐清除率下降。⑤血清补体:约半数病例有C3及C4下降,随病情缓解多可恢复。

5 诊断标准

乙肝相关性肾炎国际上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2000年中华儿科学会肾病学组珠海会议”制定本病的诊断标准如下:⑴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持续阳性;⑵患有肾小球肾炎,并可除外其它继发性肾小球疾病;⑶肾组织切片中找到HBV抗原或HBVDNA;⑷肾组织病理为膜性肾病。凡符合第⑴、⑵、⑶条可确诊,不论其肾组织病理如何。符合第⑴、⑵、⑷条,肾组织切片中未查到HBV抗原或HBVDNA,可作为拟诊。由于我国是乙肝流行高发区,故肾小球肾炎活检时应常规做HBV抗原或HBVDNA检查。

6 治疗

目前治疗乙肝相关性肾炎尚无特效药物,须采取综合治疗。⑴一般治疗:避免疲劳,给予低盐、优质蛋白饮食,严重肾功能不全者控制蛋白摄入。⑵抗病毒治疗:①α-干扰素,通过与细胞表面受体特异性结合,激活某些酶以阻断病毒复制。②核苷类似物,通过与HBV聚合酶的天然底物竞争,抑制HBV聚合酶的活性,中止HBVDNA逆转录过程中负链及正链的合成。⑶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对此尚有争议,此类药物可延缓乙肝病毒的清除,应慎用。只有在肾病病情需要且HBV阴性时可试用,部分患者在减少尿蛋白方面可获短期效果。⑷保肝治疗:有肝功能异常者可加用保肝药物。⑸免疫调节剂治疗。⑹中医中药治疗。

7 预后

乙肝相关性肾炎的预后与病理类型有关。膜性肾病50%可自行缓解,当血清HBeAg实现血清学转换时,尿蛋白及肝功能会相继改善。病理改变为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者,预后较差,可逐渐发展为肾功能不全。

8 预防

本病预防关键在于积极防治乙型肝炎,特别是垂直传播者。近年来国内对所有新生儿实施了乙肝疫苗免费接种,有效减少了本病在婴幼儿时期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

[1] Ren J,Wang L,Chen Z,et al.Cene expression profile of transgenic mouse kidney reveals pathogenesis of hepatitis B virus associated nephropathy. J Med Virolm,2006,78(5):551-560

第6篇:常见病管理制度范文

[摘要] 精神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着许多不安全的因素,笔者就本院2005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住院精神病患者发生的114起意外事件的种类、原因进行分析,结合临床实践,将精神科护理中常见的不安全因素归纳为管理方面、护理人员方面和病人方面三大因素,并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的有效应对措施。

[关键词] 精神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对策

精神科作为一个特殊的医疗部门,在护理工作中,存在着许多不安全的因素。现将我院2005年1月~2010年12月发生的109起精神科意外事件的种类、原因进行分析,找出护理过程中常见的不安全因素,并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的有效应对措施,以便于今后工作中进一步提升护理质量。

1 资料

通过查阅护理差错事故及不良事件登记本、住院护理病历、病案室记录和与护理部、患者谈话等方式收集我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住院精神病患者9150例患者资料,所有诊断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诊断标准。其中共发生114起意外事件,逃跑出走43例,自杀自伤21例,伤人毁物31例,跌倒坠床16例,噎食猝死3例。不安全因素统计见表1。

表1 114起精神科意外事件中不安全因素统计

2 分析与讨论

2.1管理因素

质量监控管理因素是护理不安全的重要因素[1]。与其他科室开放病区不同,精神科封闭病房的设施要求相对较高,护理管理相对严格,发现设施有毁损应及时维修,否则会给精神病病人提供逃跑或其他意外状况发生。

2.2护理人员因素

2.2.1护理人员主观因素

从护理人员主观方面分析,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有:(1)护理人员由于技术水平低、经验不足、协作能力不强等因素都有可能对病人的安全构成威胁。(2)护理人员缺乏责任心、自我防范意识及风险意识。在精神科护理中,安全管理(环境、危险品、病区、人员的安全)[2]是工作中的第一要素,而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又是安全护理的根本保障。(3)护理人员缺乏法律意识,在工作中不能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在执业时不能很好地承担自己应尽的法定义务均有可能造成对患者的侵权行为。(4)个别护理人员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对患者没有“同理心”[3]服务态度恶劣,歧视、打骂患者,均易导致护理操作失误甚至操作错误而发生护理缺陷。(5)护理人员不严格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违反护理操作规程,导致护理意外事件发生。精神科护理除了一般护理常规工作,日常生活料理全由护理人员完成,工作量大为了尽快完成任务,没有认真执行“三查七对一注意”原则,是引发护理纠纷常见原因之一。

2.2.2护理人员客观因素

临床医师需要准确判断精神病患者入院时行为错乱是精神疾病所致还是器质性疾病或生理生化指标不正常所致,护理人员更需要密切观察和临床工作经验来判断致病原因。若护理人员业务知识缺乏,临床知识又不丰富,加之观察病情不仔细导致不安全隐患,后果相当严重。个别医师因临床经验不足有时开出不妥医嘱造成护士执行不当医嘱;有些护士擅自改变医嘱用药途径并实施药物治疗,造成病人病情延误甚至发生生命危险等。

2.3病人因素

精神疾病患者常在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的支配下自制力缺乏否认有病而不愿治疗以及在医护人员在为其检查、治疗时发生暴力攻击行为,甚至造成意外事故。此外,一些病人会有患病耻辱感,还有的病人会产生沮丧心理,回归社会的自卑心理等。

3 预防与对策

3.1完善管理制度,健全监督机制

通过不断修订医院的各项护理规章制度,完善各项专科护理常规操作流程,明确各岗职责,量化质量考核标准,细化差错事故的等级评定以及如何启动应急预案等护理相关内容,做到护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

3.2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素质,确保各项制度岗位

针对护理人员,预防护理工作中常见的不安全隐患对策有:(1)加强护士工作责任心,强化护理安全教育,增强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与能力。(2)加大督查考核力度,确保制度的落实到位消除护理不安全因素是避免护理差错,保证护理安全的前提。(3)加强护士规范化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业务技能,确保护理质量。(4)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强化护理行为中的法律意识。(5)合理安排护理人力资源,缓解护士职业压力,给护士更多的人文关怀。

3.2重视病人的心理护理

根据病人不同时期心理特征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指导,防止病人由于自卑、沮丧、病耻感而出现意外。

总之,要保证护理安全,必须进行全员安全质量教育,提高护士对护理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其次要注意护士专业素质的提高和业务能力的培养。护理安全管理中,防患于未然,尽最大努力严防差错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平,冯风.ICU潜在的护理安全问题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10A):62.

第7篇:常见病管理制度范文

1 病理档案资料管理的重要性

病理档案资料见证了病理学科的发展,作为医院各项经营管理工作的桥梁和纽带,为医疗过程提供全面的参考并且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服务。教学科研型综合性医院将教学、医疗、科研融为一体,创新性思维作为科研工作的核心尤其重视科研信息的时效性。在种类繁多的病理档案资料中,如何快速收集信息、准确分析并加以有效利用,与科研成果的产出密切相关。同时,合理整合资源,完善病理档案资料管理,减少检索时间和人力支出,也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从而实现教学水平先进化、医疗服务最优化、科研速度最大化三大目标。

2 病理档案资料管理的特点

病理档案资料作为一种特殊的医院档案有其专属的特征。首先,病理档案资料管理专业性强。在大型综合性医院,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病理资料,主要包括:(1)文字资料,如病理检查申请单、报告单等;(2)组织蜡块;(3)病理切片,如常规切片、冰冻切片、免疫组化切片等;(4)病理标本,如大体标本及法医尸体解剖标本等。基于病理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性,其涉及到的多种档案资料亦要求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进行指导性管理。其次,病理档案资料管理具有保密性。病理档案的收集整理过程需要严格遵守档案信息的保密法,这不仅仅是维护患者的隐私,更重要的是作为维护知识产权的一种有效的手段,提高病理档案资料的社会价值。最后,病理档案资料具有一定的时效性质量管理记录保存期限至少为2年。病理科应当加强对病理档案的保存和管理,其中病理切片、蜡块和阳性涂片保存期限为15年,阴性涂片保存期限为1年,组织标本保存期限为报告发出后2周[1]。因此,对于部分达到规定时间的资料需要及时清理并做好记录。具有教学和科研价值的特殊病理资料做好长期保存的措施,标本的制作尽量保持原状,归档完整的病理信息,提高科研与教学效率,发挥病理档案资料的社会效益。

3 病理档案资料管理常见问题

3.1 病理申请单常见问题。病理申请单作为医疗文书具有重要的法律效力,且其填写的完整性准确性直接影响病理诊断的结果继而决定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然而,部分临床医师认真程度不够或者缺乏专业基础理论,造成申请单中出现内容不合格现象:填写不完整、患者年龄未填写、字迹潦草难以辨认、手术记录不全、诊断术语不规范等。因此,病理技师在接标本时要认真审核申请单,并且及时与临床医师沟通,对不合要求的申请单退回修改,保证病理医师做出正确的诊断。

3.2 病理切片和蜡块常见问题。病理切片和组织蜡块是病理诊断最直接的依据,同时用于病理诊断、科研、教学及会诊等。对于有争议的病理报告或者疑难病例,需要调出切片或组织蜡块进行科内讨论、外院会诊或者远程网络会诊。因此病理切片和蜡块的制作质量与保存完整程度直接影响着病理工作的进程。然而,在临床工作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大多数塑料包埋盒的序号码模糊不清、蜡块干裂、蜡块丢失,尤其是包埋组织塌陷情况普遍存在;载玻片上序号大多采用手写,操作中辨认不清,部分切片存在粘连、污染、破损等问题;封片时间过长导致组织收缩甚至出现裂痕或者部分细胞核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导致透明不良出现“黑核”。由于管理中出现的疏漏亦有快速玻片丢失、借出玻片过期未还等现象。

3.3 病理报告单中常见问题。病理学检查的结果最终要体现在病理诊断报告书中。因而,病理诊断报告书是一份具有法律效应的重要医疗文件。病理报告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病理医师字迹潦草、医用术语不规范、格式不统一、语言组织能力差;光镜下组织学或细胞学改变的描述过于简单;重点不突出,没有将肉眼检查所见与镜下表现相结合;文字报告单存放不当,造成字迹模糊和回潮等现象。近年来,随着档案资料向数字化信息化方向发展,运用切片扫描仪和计算机软件将切片图像信息扫描入电脑,在带来方便的同时出现图片采集不清晰、采集病变部位有误等现象。

4 优化病理档案资料管理的建议

4.1 加强病理档案资料管理意识。国家和卫生部明确规定档案管理的要求,病理科必须建立档案管理库房,适应医院开展医疗科研活动的需求[2]。目前,国内各大医院在病理档案资料管理过程中只是作为资料文档记录,重心放在临床病理诊断上面,对档案的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足。另外,大多数医院还未将病理档案管理纳入医院考核与责任管理中。作为教学科研型医院要从思想上加强对病理档案资料管理工作的内涵与重要性的认识,引起对病理档案管理的高度重视。做好病理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不能只处于资料的简单录入、查询等阶段,要为科研、教学、临床及患者提供重要参考,临床科研分流管理,合理开展档案借阅查询制度。必要时对病理档案资料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熟练使用各种现代信息工具,为专业、系统做好病理档案资料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4.2 规范病理档案资料管理制度。规范的管理制度是做好病理档案管理工作的保障,在病理档案管理的各个环节都应有科学统一的规章制度保证操作的规范性。(1)病理档案资料种类繁多且不易保存,对保存档案的室内环境要求较高。保持干净整洁,做好防火、防虫、防霉等措施,温湿度保持适中,确保档案的长期保存和有效管理。(2)制定严格的归档移交制度。申请单、报告单等文字资料统一记录格式方便查阅,组织蜡块及玻片的接收移交归档都应做好相关记录,有专人负责,责任到人。(3)完善借阅使用管理制度。近年来对教学及科研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在不影响临床工作的同时满足教学科研的需求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建立严格的借阅制度和方法,提出书面申请并携带有效证件才可以借阅;定期对收录数据进行安全备份,优化病理档案利用率。由此一来,临床医生可以对近期的病人信息进行查询,而需要借阅更早时期或者大量标本的科研人员则可通过获取访问权限定位所需内容,信息分流,最大程度地优化病理档案利用率。(4)制定合理的档案保存制度。使用后的组织、蜡块、玻片要合理保存便于日后查阅。病理诊断发出一个月后不存在争议的组织标本由专人处理,做好相关记录。对于比较罕见或特殊的病例可制成标本长期保存,供教学和科研使用;已判阅过的切片进行低温烘烤后排列在玻片柜中保存,免疫组化切片与常规切片放在一起,其他切片(科研、会诊、读片、骨髓、细穿刺切片等)单独保存,便于查阅和使用;用石蜡封存使用之后的组织蜡块,切忌暴露在空气中,排列在蜡块柜中保存便于索引。(5)制定档案保密制度。相关档案管理人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做好病理资料的保密工作,保护患者的隐私同时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病理医师签名之后的报告单不可随意改动,同时要保证电子档案的信息、图像采集的安全性,不可随意篡改。

4.3 提高病理档案资料管理信息化水平。随着计算机软件的大量运用,建立规范的电子病理档案管理模式在档案管理工作中扮演重要的角色[3]。病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极大地方便了临床医师与病理医师之间、病理医师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日常工作中应严格按照数据库工作流程将各种信息资料输入电脑。就目前而言,信息化尚不能完全代替传统蜡块、玻片的存在,在实现电子病理信息资源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运转的同时,继续保存传统的纸质档案和玻璃切片、蜡块档案这样既可以解决电子病理档案的提供利用和资源共享问题,又解决了归档病理档案的凭证问题[4]。

第8篇:常见病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综合护理干预;支气管哮喘;病情控制

支气管哮喘是呼吸内科中一种多发且常见的病症,引起该病的主要原因为黏膜水肿以及平滑肌痉挛,使得患者出现咳嗽和胸闷等表现。清晨和夜间是支气管哮喘的多发时间,该病治疗非常困难,具有较大的反复性和迁移性,且必须长时间使用药物,一旦发病,患者会感觉呼吸困难,给患者造成非常大的心理压力和恐慌感。为此,在为支气管哮喘患者提供护理服务时,必须重点加强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并对其进行适当的心理护理,使患者的身心均能够得到较好的护理。我院近两年为支气管哮喘患者提供综合护理干预,取得了加好效果,现将有关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从我院近两年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者中,选取98例作为本组资料研究对象,其中女性患者42例,男性患者56例;患者年龄均为20-67岁。所有患者均根据支气管相关标准确诊[1]。其中49例为对照组,给予其常规护理,另49例则为干预组,给予其综合护理干预。两组患者各方面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构建起综合护理干预小组,每组配置三名专业护理人员,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为患者提供心理以及药物等全方位的护理,确保每一位患者均能够得到最佳治疗效果。

1.2.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普及相关医学知识以“示范为主,书面为辅”为原则,同时结合个人指导和集体学习的方法,通过教育培训,为支气管哮喘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解释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提高他们对疾病的认识,并帮助他们掌握药物使用方法等相关知识。在教育的过程中,可逐渐了解患者的文化修养、家庭背景、心理状态以及生活习性等,并根据患者的不同给予不同的教育培训方式。

1.2.2心理护理支气管哮喘的发病与患者的心理因素有非常紧密的联系,为此,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心理护理不可忽视。护理人员在日常的交流中,应当尤为重视患者的心理变化,一旦发现不良情绪,就应当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了解他们的心理困惑。鼓励他们将内心的想法述说出来,并帮助他们以正确的方式转移不良情绪,保持乐观的心态[2]。由于人们对自身疾病会有不同程度的自卑和恐惧,护理人员在解答患者问题时,应当做到耐心细致,以专业的态度帮助患者了解的支气管哮喘具体情况,以及各种控制方法,消除他们的不良情绪,使他们能够学会自己把握病情,进而更加积极地对待病情发展。

1.2.3基础护理

1.2.3.1饮食护理根据食品交换法原理,为患者制作食物搭配图,帮助患者合理搭配饮食,多选用低脂肪、高营养、低刺激的食物。叮嘱患者禁止食用易引发哮喘的食物,并保持“少量多餐”的饮食原则,同时注意调整饮食结构,确保患者能够获得充足的营养,以免患者因营养不足,而出现抵抗力下降等情况,使得病情加重。针对身体较弱的患者,则应当为其提供中药治疗,帮助患者改善身体素质。此外,护理人员还需叮嘱患者禁止烟酒,避免刺激病情,养成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

1.2.3.2环境护理为患者提供一个安详整洁的入住环境,每日对室内温湿度进行调整,并注意控制开窗时间,使室内保持新鲜空气的同时,避免患者受凉加重病情。此外,将可对患者病情造成刺激的物品和气体清楚,并叮嘱探视者禁止携带刺激性物品,喷洒刺激性香水等。

1.2.3.3护理当患者发病时,必须及时调整患者的卧床,使患者能够保持保持较为舒适的休息。针对呼吸极度困难的情况,则应当将其调整为半坐位,并尽可能地使其上半身向前倾斜,使呼吸机和膈肌扩张得到有效缓解。

1.2.4氧疗护理在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中,较常使用的方法为氧疗,当患者出现明显缺氧或紫绀症状时,则应当及时叮嘱患者及时进行吸氧治疗。在进行氧疗时,护理人员应当帮助患者保持半卧位或坐位,保证所提供氧气温暖湿化,以免给气道造成刺激,使病情更加严重。同时在吸氧过程中,护理人员还应当根据患者的反应调整氧流量,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必须及时进行对症处理,必要情况下,可将气管切开。

1.2.5雾化、药物吸入护理在为患者提供雾化吸入治疗时,护理人员应当以和蔼耐心的语气帮助患者掌握正确地吸入方法,首先将盖轻轻打开,再随之轻摇吸入器,完成呼气行为后,尽可能地将喷嘴放入到口内,使嘴唇能够将吸入器完成包含,随之再用力深吸,完成后将吸入器从口内取出,屏住呼吸保持10s时间,再呼出气体。针对需要采取氨茶碱治疗的患者,应当注意控制滴速,并注意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若情况严重者,应当及时通知医生。

1.2.6补充体液因出汗量较大、意识障碍以及呼吸急促等情况使得患者的体液大量流失。患者会感觉到明显的脉率增快、黏膜干燥以及口渴等情况。重视患者的体液补充,加强口腔护理,刺激患者尽可能多饮水。对患者出入量进行记录,并注意补液量,确保出入量能够始终维持在平衡水平。

2结果

2.1两组患者各项情况对比见表1。

2.2两组患者满意度对比见表2。

3讨论

支气管哮喘较为常见且发病率较高的病症,该病的治疗需要长时间接受药物治疗,并经常在治愈后出现反复现象,为此,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饮食上均有非常严格的要求,这些因素使得患者的身心健康受到双重压力。为此,给予支气管哮喘患者最佳的护理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控制病情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在本组资料中,通过对比常规护理和综合护理干预结果,发现两种方法在控制病情和患者满意度上均有不同程度的作用,但明显采取综合护理干预的干预组,病情控制和满意度上均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P

综合护理干预将患者作为服务的中心,一切行为均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和心理动态进行调整,不仅能够针对性地给予患者心理疏导,同时还能够大大提高患者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使患者能够更加清楚地掌握日常注意事项以及护理治疗过程中的必要程序。此外,综合护理干预在饮食以及药物治疗等方面均能够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服务,使患者的身心均能够得到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定义、诊断、治疗疗效判断标准及教育和管理方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7,20(5):261-267.

第9篇:常见病管理制度范文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8.2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1-126-02

【关键词】 医院,大学;组织和管理;医生病人关系;学生保健服务

高校医院在承担全校师生员工的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卫生防疫、传染病及常见病预防等工作的同时,也承担着常见病、多发病的一般性治疗,工作任务繁忙。高校医院医疗纠纷的调解和处理工作具有工作繁琐、影响面大的特点,如果处理不当会对学校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对医患双方也会造成很大的伤害。因此,高校医院如何改善医患关系,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是当今高校医院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1 医疗纠纷产生的主要因素

1.1 医院管理不规范 高校医院作为一个为学校提供医疗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服务对象相对固定。长期以来,传统的观念与管理模式常把其职能定位于常见病的一般性诊治和日常预防保健工作,缺乏完整的高校医院管理监督机构,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规范,对医务人员缺乏制约监督机制,造成少部分医务人员在医疗行为中敷衍、拖拉、漫不关心;其次高校医院人员工资由学校承担,干多干少、干好干坏都一样,大大制约了管理者的能动性和自主性,易使医务人员缺乏业务进取心和工作主动性。

1.2 医生缺少足够的临床经验 高校医院面临的群体多为年轻学生,病种主要是呼吸道感染、急性胃肠炎等常见病,很少会遇见危急病症和疑难杂症。由于校医院医疗体制的制约,医疗设备和抢救设备等硬件资源都不足,所以发现学生患有重病,通常是马上转院,这样往往会使高校医院医生产生业务学习的懒惰情绪,处理患者时缺乏积极主动性,导致临床经验不足和处理疑难急病能力下降。

1.3 护理因素 护士不重视患者的生命体征测量,没有养成做好护理记录的习惯;静脉穿刺技术不过硬;不遵守无菌操作规程,易导致患者厌烦。

1.4 医患之间缺乏沟通 在课间,患病师生就诊集中,医生护士太忙,在整个医疗过程中难免有时顾不上回答患者的询问或回答不详细、语气生硬,患者就容易归罪于医疗人员未尽心治疗。

2 防范医疗纠纷的措施

2.1 强化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 组织职工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如《学校卫生工作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执业医师法》、《传染病防治法》等,使其懂得如何依法行医,如何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更重要的是促使医护人员养成自觉依法行医的习惯,以有效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2.2 重视病历的书写和保存 在诊疗活动中不能因工作忙就忽视病历的记载与书写。病历不仅是记录患者病情和医务人员诊疗护理活动的医疗文书,还可能成为以后出现医疗纠纷时的法律文书,成为决定自己在医疗官司中命运的重要证据。

2.3 转变观念,完善管理

2.3.1 加强医疗管理,强化业务培训 医疗质量是医院的生命线,校医院只有重视医疗水平的提高,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师生。要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取得师生的信任,医务人员必须具有精湛的医疗技术和娴熟的专业理论知识。应定期进行三基“理论考试”和“技术训练考试”,并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提高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营造一个主动学习业务、积极钻研专业、认真讨论病例、细心积累经验的学习型氛围;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配备急救设施,提高抢救的硬件能力;加强医疗质量监督管理,定期进行医疗技术质量的动态分析、评估和跟踪调查,从严把好质量关,使医疗技术操作达到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标准。

2.3.2 树立“以师生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构建和谐的服务环境 主动适应新形势,增强创新意识,转变传统的服务理念,强化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牢固树立“以患者为中心,以师生为亲人”的服务理念;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尊重患者的权利,诚信服务,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开展“假如我是患者”的角色换位活动,设立意见箱、网上交流、投诉电话、满意度调查,使医务人员的行为置于师生的监督之下。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