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关爱留守儿童范文

如何关爱留守儿童精选(九篇)

如何关爱留守儿童

第1篇:如何关爱留守儿童范文

关键词:寄宿制 留守儿童 关爱

一、前言

现阶段,由于很多家长都外出打工,就把自己的孩子放在寄宿制学校,但是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无论在学校方面,还是在家长和学生自身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就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达到关爱寄宿制留守儿童目的,这样才能更加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二、寄宿制学校中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校方面

学校是留守儿童成长生活的主要场所,但就目前寄宿制学校的现状来看,学校未能充分发挥此种功能。首先,教育在实用主义和功利性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判断事情的标准都靠向了眼前的利益,教育使人异化的现象十分严重。学校的教育以抓学生的成绩为主,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极为机械化。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被扼杀了,学生作为个体的价值也就被抹杀了。过于繁重的课业,侵占了学生课余生活的时间,学生沦为了分数的奴隶。然后,由于学校教师缺乏系统的生活教育的知识和方法,在生活实践课上,不能给予学生很好的指导。教师除了分派劳动、命令似的要求学生打扫校园、打扫寝室外,就无其他生活方面的知识教育。

2.家长方面

和常规“核心家庭”中的孩子不一样,主要是因为其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与子女面对面交谈的机会少,很少给予子女必要的生活知识教育。目前,寄宿制学校中留守儿童的父母也只能通过电话的方式了解其子女的成长状况。但通话的时间有限,父母往往只能关注子女在学校的一些基本情况:如孩子听不听话、在学校有没有打架、成绩如何等一些常规话题,很少问及孩子在学校的课余生活内容、校园生活是否有趣、是否喜欢校园生活等。家长这样的态度,容易使子女形成一种心态:我只要学习成绩好父母就会高兴。于是慢慢形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状况。

3.学生自身方面

寄宿制学校的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的原因,在身体的发育期,没有成年人的正确引导,易形成不健康的人格。性格内向的留守儿童极易形成孤僻的性格。他们往往生活在自我的世界中,埋头学习,缺乏与同伴良好沟通的能力,长此以往,此类儿童极易形成心理问题,对他们今后的人生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 [1]

三、如何关爱寄宿制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由于缺失亲情,在其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没有至亲的亲人给他生活上以指导,所以极易形成不健康的生活观,影响到整个人生。所以寄宿制学校在留守儿童的成长教育中责任重大。寄宿制学校的任务不仅仅只是教会孩子如何学习,还应教会孩子如何生活。[2]

1.组织活动、丰富学生生活

寄宿制学校要把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作为学校的首要目标。通过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合理安排,从方方面面渗透生活教育。杜威曾指出,教育要融入儿童的生活当中去,只有生活中的教育才是儿童真正需要的教育。因此,农村寄宿制学校要结合自身的特色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

(1)校外生活教育

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具有他们个人兴趣的人的世界,要使儿童更好地发展个性,形成创造力,就必须构建符合儿童特征的教育环境。因此,必要的校外活动场所,是寄宿制学校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学校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大自然的美丽,借此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比如季节性校外活动的开展,组织校外春游活动等。寄宿制学校要把计划落实到每班级,在班级老师的带领下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机。如农忙季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校外劳动实践课,让学生在劳动中感受到生活的价值。校外活动是学生生活的真实体验,组织好该活动,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

(2)校园生活教育

寄宿制学校由于受条件的制约,没有足够的场地开展大型校园活动,但是寄宿制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自己有限的资源开展学生活动。比如在操场兴建一个较为合理的篮球场地,再利用小片地方放上乒乓球桌,并在每个年级组之间开展知识竞赛活动,比赛的形式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如此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使学生摆脱了校园枯燥乏味的生活状态,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到生活的乐趣,在活动中学习社会经验。

2.培养教师树立生活教育知识观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学校生活与日常生活相比,带有一种明显的人为性,是一种“为了教育的生活”。寄宿制学校的教师面对着的大部分是缺乏亲情关爱的留守儿童,其教育的复杂性更为突出。培养教师正确的生活教育理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模式

首先,教师要意识到学生的未来生活是不可限定、不可全盘计划的。学校教育必须以儿童生活的特性为基础,帮助学生构建有意义的生活。而当前我们的学校教育更多的沦为成年人为实现自己意志和生活观念的场所。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时候,不能限定其生活,不能只是让学生从书本、从成人的经验里去被告知生活的样子。教师真正要做的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理解,让他们参与到现实生活中,逐渐积累生活经验。

其次,教师可以改变课堂教学形式,可以把课堂搬到教室外,结合场景讲解知识。让儿童切身体会到书本知识源于生活的感悟和发现。如此,学生才能真正理解书本知识。这样的知识才是儿童真正需要的知识,才能真正有助于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3]

(2)把时间还给学生

教师要意识到课余生活是儿童成长的一部分,合理安排课余生活能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但当前寄宿制学校教师往往把学习生活和课余生活明显地区分开来。教师认为只有学习生活才是学生最重要的。因此将儿童的时间切割成不同的块分给不同的学科,再加上各种补习活动,属于儿童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就是本该属于儿童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也正在被上课时间侵占。这样的教育只会导致学生的生活沦为一潭死水,没有生机,无疑对学生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寄宿制学校的教师要树立起生活教育的理念,要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余生活当中去。并要善于引导,让儿童在课余生活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发掘生活中的真、善、美的内容。这样的教育,才会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如何关爱寄宿制留守儿童进行了分析,寄宿制学校作为当前留守儿童教育体系的中坚力量,应该将留守儿童的学习教育与生活教育融为一体,充分认识到生活教育在留守儿童认知及生活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学校、家庭及留守儿童自身三方面的努力,提高留守儿童的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姚云.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及教育应对[M].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4).

第2篇:如何关爱留守儿童范文

随着近期爆发的农村校车惨痛事故、系列留守儿童成长环境恶化与人身伤亡案例发生,关爱教育缺失引发农村少年犯罪等触目惊心状况披露,在社会产生强烈反响。我国留守儿童生存发展困境一时成为媒体报道热点,这本是凝聚社会合力推促问题解决的起始,但报道不善取向和不佳表现却带来负面效果,需要及时改进规避,以提升报道品质和整体效果。

推广帮扶有效经验 实现事前监督价值

翻看相关报道,多是政府部门机构和社会团体、大学生、爱心人士等组织的正面活动,围绕“温情关爱、帮扶救助、反响良好”大做文章,展示帮助留守儿童生活学习已取得很大成绩,表达他们关怀中的付出与收获。利用正面成就性报道倡导传统助人为乐的美德和弘扬济困救难的义举,推举“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慈善理念和引领参与行为,无疑值得肯定,也是必要的,但负面效果需规避:过多报道有“自我表扬”之嫌,让受众产生抵触反应——其结果难以激发更多人爱心,大大削弱社会效应;不能如实反映留守孩童心灵希冀,达不到聚集力量解决难题的目标;报道局限部分地区关爱活动不能代表整个工作态势,一叶障目选择发达地区或先富农村做法不一定适合贫困地区。诸如此类偏颇取向既违背新闻职业全面客观要求,又不利于其他地方现状改善。记者要眼观全局挂怀更多农村留守儿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选择更具有推广价值的关爱操作机制和方式,进一步提炼帮扶、教育、心理安抚等经验,推促各地举一反三、因地制宜积极实践,由此惠及更广泛群体,也更具报道传播价值。

还应注意“报喜不报忧”模式中,比例失当地传播帮扶事迹成效显著,却有意无意掩盖深层次矛盾,造成视线转移,蒙蔽公众和决策者;忽略报道对象真正的需求愿望,有些本末倒置和主次不分,根本起不到告知和推动改进的职能。因此,记者报道视角应转向因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导致“情感缺失”“精神弱势”儿童的真正痛苦;因教育不到管理不周而性格孤僻和交流有障碍孩子的心理煎熬,由此积聚的现实威胁和潜在隐患等危机之重,尽到媒体反映职责。此外,媒体应全力发挥监督功能,到广袤非发达地区,审视造成留守儿童现象的社会原因,曝光职能部门作壁上观或当甩手掌柜不闻不问的失责——保证儿童受到良好教育是各级政府不能推卸的法律责任。真正有忧患意识和悲天悯人情怀的记者要有智慧和勇气敦促政府带头负责,深入事件实质激发民众的善良热情,召唤全社会重视并行动解决,完成报道守望社会、警示推进的事前监督大善目标。

走出评判偏颇误区 扩延媒体人文精神

有些报纸报道和电视画面中充满责怪埋怨留守儿童父母的情绪倾向,如批评他们只知打工赚钱却不顾亲情,把嗷嗷待哺小孩留给长辈或亲戚料理,放弃自身责任有生无养无教育。媒体可怜无辜孩童之心情有可原,也彰显媒体人文大爱精神,但暴露记者对打工家长没有同情和理解的冷漠。现实生存的艰辛与无奈,改变命运的内在追求,使得他们不得不割裂天伦之乐,舍弃孩子远离故土到城市异乡谋生。有报道从打工父母平时打电话很少,据此评说他们不关心孩子,并表示非常不理解,此种话语取向说明记者不了解这个群体的节俭(电话资费是付出,何况有偏僻地方不便联系)。不加客观分析的言辞是精英意识作怪还是其他?没有设身处地为打工父母心理情感着想,没有深入一步换位思考体谅,反加重他们的愧疚感和精神负担。不解人意的不当评判和乱贴标签现象要规避纠正。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切实维护人生存状况,密切关注生存利益,充分肯定人格尊严价值,以人为本凸显人性光芒。一字一句总关情。关爱留守儿童主题的善心良愿报道不能顾此失彼,不能丢掉人文精神的深度与广度。《南方日报》报道2011年11月28日调研范围涵盖全国31省的《中国农民状况发展报告》出炉,称在贫富差距、城乡差距逐步拉大等情况下,农民的尊严感或继续下滑。尽管中央加大三农扶持力度,新农村建设初见成效,但长期实行的户籍制度、抽乡补城税费剪刀差、再次分配不均等,造成了我国农民弱势境遇,也是形成留守儿童、进城务工潮和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的根源。媒体应从系统看问题,站在延伸提升人文精神和追求社会公正的高度,挖出现象背后实质,以富有力度和效度的报道鸣不平,呼吁督促政府尽快改善农民状况,因为他们的发展与社会整体发展息息相关。

坚持追求标本兼治 凝聚社会合力行动

第3篇:如何关爱留守儿童范文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教育问题

1.学习状况一般甚至很差。由于留守儿童在留守期间一般是和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重养轻教,致使孩子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成绩较差。

2.心理封闭和情感世界问题。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家庭教育,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失去了父爱母爱,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他们很多都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3.道德行为差。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和教育,留守儿童往往对事物分不清好坏和是非,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容易受社会上反面现象的影响,容易养成一些不良行为。例如:六年级的董阳阳,父亲外出打工,母亲在镇上开了一小店很少回家,他不但自己没人管,天天还必须接送自己的弟弟上下学。这个孩子出现了两次盗窃邻居钱财的行为,数目之大。并且平时打骂低年级的同学。但是我看到她对他弟弟很好,每次姐弟弟时给弟弟买东西吃而他却不吃,也很关心弟弟。我觉得这孩子本质不坏,主要是缺少家庭教育!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缺乏家庭教育,是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很多留守儿童都是有祖父母、外祖父母看管,隔代监管和隔代教育使留守儿童不同程度地产生心理问题,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有很大的负面影响。负责照管孩子的农村老人不仅年迈而且绝大多数文化素质较低,难以从体力和智力上教育他们,大多数留守儿童任性、自私、冷漠,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没有上进心。

2.学校的不当评价、教师的不当教育,是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1)学校的“分数”评价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学校以分数高低来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教育评价机制,把学生划分为好学生和坏学生,我们的教师把更多的精力倾注到那些学习成绩好,听话的学生。而对于那些学习基础差,又经常违纪的学生,便是不闻不问,不理不管,而这一部分学生中,大多数是留守儿童。很多农村的小学教师对学习纪律都很差的留守儿童没有给与合理地关心和理解!

(2)教师的不当教育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

农村小学教师落后的教学观,是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第一、学生不是学习的主人。认为学生是白板,教师可任意涂抹。教师把学生看成课堂教学的附属品,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使学生产生自卑感、恐惧感。第二、信奉“严师出高徒”的古训。学生在课堂上不能有半点违背教师的意思,惩罚成为家常便饭,学生每时每刻如履薄冰,很容易产生心理疲劳。第三、由于农村小学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对学生严重地不负责任,对学生的学习漠不关心。这些孩子在家得不到关爱,在校得不到温暖,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三、社会的不良环境及不良影响,是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重大原因

社会是一个大熔炉,对于人的成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社会教育的原因,存在的问题也十分严重,具体表现在:1、社会上的不良场所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目前农村小镇上的一些网吧,为了赚钱,大量招揽在校学生,甚至引诱学生。小学生自控力本身就不强,而留守儿童又缺乏父母的监管,经常偷钱、编造谎话逃学上网。2、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也带来了不良影响。农闲时节,“闲人”太多,农村外出打工的外出不在家,在家的没事干的人成天就在牌桌上,特别是打麻将。我看到好多正在打麻将的妇女,当孩子闹时就拿出钱来“去买东西吧,别耽误我打麻将”,使很多孩子养成了花钱的习惯。她们整天在牌桌上生活,很少过问孩子的情况。这种“潜移默化”对孩子带来很大的不良影响。

作为一名农村教师的我,真心地希望社会、家庭、学校能给孩子一个健康快乐成长的环境,使那些留守儿童得到良好的教育。在学校,我们教师我觉得应该做到:

(1)用“爱心”换来信任。平时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和鼓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在生活中多给他们照顾,;在学习上多给予辅导,坚持检查并耐心地纠错讲解。使更多的留守儿童拥有自信心!

(2)给他们机会参与班级管理。我经常找他们谈心,和他们一起探讨班级管理和学习,是他们能融进班集体这个大家庭里。她们有困难了,大家一起帮助她们;其他同学有难题时也让他们主动的帮助其他同学。创造一个团结、和谐、友爱、积极向上的良好环境,让他们缺少的家庭教育尽可能的在学校的大集体中得到补充!

第4篇:如何关爱留守儿童范文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农村班主任 关爱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远离父母,缺乏生活、教育上的引导和关爱,成长中潜藏着不少问题和危机。作为一位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如何使留守儿童享受亲情,促进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成为一个十分值得关注的突出问题。为此,我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结合留守儿童的具体实际情况,谈几点见解。

一、深入调查, 建立档案

作为一位班主任,要对“留守儿童”进行深入调查,摸清“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全面掌握“留守儿童”的数量、家庭状况(包括父母在外的通讯地址、电话)、家里代管监护人情况;认真分析“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建立“留守儿童”辅导档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品质、学习行为、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进行详尽记载。教师要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告诉学生及其监护人,以便及时联系。同时,根据本班学生的变动情况,要及时补充或变更档案的相关内容。通过这种方式,有效建立起学生家长与老师之间方便的沟通渠道,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联系网络。

二、用心关爱,感受亲情

近代教育家夏沔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留守儿童最缺乏的就是亲情关爱,班主任要把留守儿童当成自己的孩子,创新思路,积极探索,从留守儿童平时的生活细节、亲情体验、心理教育等各方面加强教育引导,由单纯的学习上的指导者转换为关注疏导他们学习生活、情感心理等问题的“临时父母”,让他们快乐、健康地成长。

三、加强沟通,增进了解

要加强与留守儿童谈心交心,随时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适时教育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外出务工父母无暇顾及的严重问题,孩子感情上得不到交流,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缺少父母的温暖和教育,这对学生心理产生了极大影响。留守儿童一般内向、自卑、敏感,性格比较脆弱。另一部分学生是父母在外打工,经常往家里寄钱,经常给孩子钱,加上监护人的娇宠溺爱,导致孩子养成了乱花钱、逃学、自暴自弃等不良行为,这样的学生往往自私、孤僻、暴躁、蛮横。要开展心理疏导活动,及时解答他们的疑惑,帮他们少走弯路。留守儿童的家长由于长期在外,关心、教育较少,他们大多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方式来弥补,以致好逸恶劳、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在孩子们身上蔓延,乱花钱,爱攀比,学习自然缺自觉,心不在焉,陷入一种新的“读书无用论”,即父母没什么文化照样可以外出打工赚大钱、做老板的思想。留守儿童长期在情感发展上缺乏关爱和支持,因而普遍存在这些品行偏差和心理健康障碍的现象。在平时班级管理中,在学校开设心理教育课程的同时,我还注重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通过每周的班会课和活动课定期开展思想情感教育、法制安全教育、前途理解教育、感恩教育,以及开展兴趣小组、拔河等活动,亲近了解留守儿童,做出色的“临时父母”一角。

四、寻找机会,多表扬

缺少亲情,缺少关爱,缺乏督促,很容易使“留守儿童”变成“问题学生”。但留守儿童并不一定都是问题学生,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待留守儿童,发现他们的优点。他们中也有自立自强的,部分留守儿童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强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水平远高出其他同龄人。班主任要珍视留守儿童的这些特质,利用一切契机激励、表扬他们,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的精神。

五、集体抚慰,温暖心灵

大部分留守儿童脱离双亲,在祖辈的溺爱中成长,他们勇于表达想法,思维也相对活跃。针对班级中关注“共性”多,而忽视留守儿童特殊群体或个体的情况,我们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教育管理功能,给他们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充分发挥留守学生的特长,使他们自觉远离不良诱惑,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忘却远离父母的孤单,逐步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总之,关爱留守儿童是当前全社会倍受关注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同样是祖国美丽而灿烂的花朵,花儿是需要精心呵护、需要社会高度重视的。教师本着对每一个孩子负责的态度,有责任、有义务关心关爱留守儿童,让他们在同样的天空、同样的阳光下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范先佐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7)。

第5篇:如何关爱留守儿童范文

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1)监护不力。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或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同时也缺乏威信。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也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

(2)缺乏抚慰。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违法犯罪的倾向.

(3)疏于照顾。根据认知发展规律及身心发展特点,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其生理和心理成长发育均不成熟,可塑性大,自制力差,这时候的“留守儿童”一旦失去或脱离家长适当的约束与科学引导,极易受到不良诱惑与影响,很多少年儿童由于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当而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为了关爱留守孩子,保障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构建和谐社会,班主任应尽力地担负起留守儿童教育这一任务。那么,班主任应如何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呢?

我从事农村中学教育25年来,居于留守儿童的现状,总结多年的班主任工作,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

爱,是一种力量,一种品质,是教育成功的秘诀,是班主任必备的修养。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心里话无处倾诉,委屈无处诉说,与生俱来的骨肉亲情无处表达。孩子来到学校,班主任既要做老师,又要做家长。只要付出爱心,枯草也会发芽;只要一缕阳光,他们就会灿烂。例如我每天早晨很早就去巡视教室,先看看学生有没有到齐,遇到天冷或天热的时候,看看同学们衣服穿得是否合适,早上是否都吃过了营养餐,各种学习用具都是否带齐了等等。总之,学生的饥寒冷暖、喜怒哀乐,有事没事,事事关心。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他们和其他的学生一样,让留守儿童从心理上感受到他们和别的学生一样并不孤单。即使他们违反了纪律,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更要让他明白:老师是关心你、爱护你的,是为你着想才严格要求。这样,在“严师”面前他就不会产生逆反心理或被歧视情绪,而理解了老师的苦心。这些事确实很平常,这是作为班主任最基本的工作,这也正是一个班主任爱心的具体体现。

2指导留守儿童慎重交友

古人云:“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这是古人警示交友的名言。孩子明辨是非能力差,加之这种特殊的监管环境,留守儿童容易感染一系列的不良社会陋习。所以,我们要引导他们慎重交友,以防孩子与有恶习和品德败坏的人交朋友,被引诱变坏。特别是现在的网络文化的泛滥,对孩子的影响特别大。如我班一位男孩,父母在他读小学的时就外出打工,缺乏正确的家庭管教,进入初中总是偷东西,与社会上的一些不三不四的人结伴而乐,不思学习,不听老师的教育和劝告,结果走出校园不多久就因打架致人重伤。可见,留守儿童的交友我们不能忽视,要帮助引导孩子慎重交友,使之健康成长。

3引导“留守儿童”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

“留守儿童”因特殊的环境,很大程度上,缺乏父爱、母爱,心理不完善、感情脆弱,再加上青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在爱好和兴趣方面各有所为。因此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培养健康的爱好和兴趣尤为重要。同时这也是监护人和“留守儿童”进行思想沟通和培养感情的有利机会,并弥补“留守儿童”空虚心理,起到了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德和远大志向的效果。

4感化留守儿童,学会关爱他人

第6篇:如何关爱留守儿童范文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信息档案;爱心;因材施教;营造氛围

随着城镇化的大力推进,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加。据央视新闻报道,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有5000万。他们中年龄大一点的自己照顾自己,年龄小一点的由爷爷、奶奶照顾。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已成为社会的热门话题,也是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下面,我就以一个教师的角度出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如何教育和管理好农村留守儿童。

一、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建立《留守儿童信息档案》

留守儿童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心理问题严重,思想品质不良,学习成绩差,安全隐患多,是学校教育的难点。因此,要建立《留守儿童信息档案》。档案内容包括四个方面:(1)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包括思想状况、性格特点、学习情况、身体状况、兴趣爱好等;(2)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包括家庭住址、父母的联系电话、监护人的联系电话等;(3)针对每个留守儿童的性格特点所采取的教育管理方式方法;(4)教育管理的成效及变化。班主任要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各种变化,认真填写《信息档案》。

二、用爱心去感动和教育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长期和父母分离,他们在思想、学习、心理方面存在孤独感、自卑感,生活不能自理。他们最需要的就是关爱和帮助。只有在充满爱的环境中,留守儿童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作为留守儿童的班主任,我们要创建一个和谐的班集体,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他们感受到在校如家的温暖。曾有一个男孩,他自卑感很强,平时不说话,上课不听讲,作业也不交,我行我素。经我详细了解,他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他母亲病逝了,父亲在外打工,由爷爷照看他。我决定给他更多的关怀和帮助。如,平时跟他聊聊天,上课寻找机会让他发言,下课给他耐心辅导讲解,并及时发现他的闪光点进行鼓励,还送给他一些学习用品。一学期过后,他进步很大。他在周记中写道,我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老师,并且要听我的话,好好学习。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只要拥有一颗博爱的心,就没有教不好的孩子。

三、根据留守儿童的性格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我们要对留守儿童根据性格特点进行分类。对于“自满”“狂妄性”的孩子要采用压制的方法,适当地打击他们的自尊心、积极性,让他们知道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有一个“度”,超过了这个“度”,事物的发展就会走向反面。对于“自卑”“孤僻型”的孩子要采用鼓励的方法,加大情感教育,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正确大胆地面对周围的一切。总之,要对不同性格的留守儿童采取不同形式的个性化教育。

四、开展多种活动,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第7篇:如何关爱留守儿童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2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10―0048―01

众所周知,关爱留守儿童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更是我们教师工作的重点,我们应毫不犹豫地扛起这份重担。我们工作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因此,我们应该多关心幼儿,尤其是缺乏父母关爱的孩子――留守儿童。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呢,根据我任教以来的所见、所闻、所感,提出以下几点看法,借此机会呼吁我们广大教师多关爱留守儿童,给他们一个温暖的家,从而营造一个和谐而温馨的校园。

一、对留守儿童要有爱心 、耐心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爱孩子是教师必备的心理素质,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对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更缺少爱,更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社会的关注。因此,我们作为老师要从小事上、细节上多关心他们。时刻关注他们的思想变化,及时沟通。用自己的爱去弥补他们所缺少的父母的爱,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就是他们学习、成长的家。俗话说得好:“精诚所致,金石为开”。我们要有慈母般的爱,有持之以恒的耐心,就一定能让他们感受到温暖。

二、关心留守儿童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留守儿童相对其他孩子来说,他们是可怜的,他们缺乏父母的疼爱。因此,我们关心他们不能停留在表面,要用老师的“爱心”去换取他们的信任,这要求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他们不再感到孤独无助。如有一位学生名叫吴小龙,他幼年丧父,与常年多病的聋哑母亲相依为命,生活起居困难,任课教师常为其送去书包、钢笔等必须的学习用品,以勉励其刻苦学习,同时学校也免去了他的住读生活费等。虽然我们不能给他们很多物质上的帮助,但是我们可以用我们的真诚去感动每个留守儿童那颗幼小的心灵,从而激发他们好好学习,热爱生活。

三、关住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外出务工父母无暇顾及的严重问题,孩子感情上得不到交流,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缺少父母的温暖和教育,这对学生心理产生极大影响。留守儿童一般内向、自卑、敏感,性格比较脆弱。另一部分学生是父母在外打工,经常往家里寄钱,经常给孩子钱,加上监护人的娇宠溺爱,导致孩子养成乱花钱、逃学、自暴自弃等不良行为,这样的学生往往自私、孤僻、暴躁、蛮横。针对这一特点,我利用班会讲节俭的重要性,放一些农民工在外打工的短片,让他们养成节俭的生活习惯,体会父母的不易,让他们感到父母出去不是不爱他们,而是为了使他们生活得更好。并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开设手抄报、音体美兴趣小组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填补了学生心灵的空白,让他们觉得学校生活充实、美好。另外,开展心理疏导活动,及时解答他们的疑惑。帮他们少走弯路。

四、 加强对留守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增强学生法制观念

大多数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监管,自制力差,脾气暴躁,往往因为一点小事与同学打架,甚至动用刀子等器具,严重影响了其他学生的安全,造成极坏影响。而女生多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我利用每周的法制课,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讲如何自我保护。并从电视上、网络上多搜集一些实际例子,对学生进行教育。

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质量

第8篇:如何关爱留守儿童范文

关键词: 学校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 教育措施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成千上万的农民为改善家庭经济状况外出务工、创业,而把未成年子女留在家乡交由他人照料,导致大量留守儿童出现。某些留守儿童因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有效的监护和家庭教育,出现一些心理问题。为保护和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发〔2016〕13号,以下简称《意见》),对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做出了专门的制度性安排。《意见》明确指出: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得到妥善监护照料和关爱保护。学校作为儿童教育的主阵地,应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和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呢?

一、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档案袋”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缺乏亲情和关爱的特殊群体,他们的监护人和生活时有变化,生活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学校作为儿童成长的一个主阵地,应长期跟踪和把握留守儿童的成长情况,为每一个农村留守儿童建立一份成长记录档案,记录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和学习成长情况,把握其成长轨迹,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提供支持。如每年开学初,学校要组织教师进行深入调查工作,对所有在校学生进行普访,认真做好调查研究,摸清本校所有农村留守儿童的详细情况,为每个农村留守儿童建立成长档案。留守儿童成长档案信息应包括学生基本情况、父母姓名、务工单位详细地址和联系电话,委托监护人的姓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年龄、与留守儿童的关系,等等。同时,对留守儿童的成长档案学校要安排专人进行专门的管理,并根据学生的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档案的有关内容,确保每一位留守儿童成长档案的连续性、完整性,确保每一位留守儿童都能及时得到学校和老师的关爱、指导与帮助。

二、加强与留守儿童家庭的沟通

学校要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及监护人的密切联系,通过多种方式与留守儿童父母及监护人进行沟通,就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交换意见,形成家校关爱合力。

1.建立定期家访制度,加强与留守儿童身边的委托监护人的沟通。留守儿童身边的监护人多为孩子的祖辈(如爷奶奶)和父辈亲戚(叔婶姑舅等)。这两类监护人各有特点,祖辈由于隔代亲的缘故,对孩子多是百依百顺、溺爱有加,加上农村一些老人观念落后,缺乏文化知识,对儿童教育与学习即使有心也无力;亲戚多于父母同辈,某些抚养人碍于情面,对于朋友或亲戚的孩子多是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态度,即使发现孩子学习或行为上的问题也不想多管,以免严厉管教伤了感情,因此对留守儿童多采取“物质+放任”的教养方式。为此,学校要建立定期家访制度,增强学校与监护人的沟通,积极指导留守儿童的祖辈或亲戚的家庭教育,向他们介绍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方法,指导他们学会正确的亲情关爱与教育,充分发挥自己身为监护人或抚养人的抚育责任和义务。

2.开通“师―长热线”,加强与留守儿童外出父母的沟通。留守儿童的父母虽然把孩子托付给他人抚育,但依然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负有对子女进行抚养和教育的重大责任。因此,学校可开通“师长热线”,加强班主任与留守儿童父母的沟通,及时交流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学习情况,向留守儿童父母介绍现代家庭教育理念和教育儿童的方法技能技巧,引导他们如何做合格家长,有效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特殊经历,他们比一般人更敏感,教师在平时教育中必须更小心谨慎,注意工作的方式方法,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留守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1.营造温馨的人际环境。良好的生活环境是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某些留守儿童因亲情缺失,日常多表现为敏感脆弱、性格孤僻、胆小怕事、多愁善感或过度保护自我、多攻击等。为此,学校可通过“亲情导师制”、“亲亲一家人”等活动,让留守儿童与学校的老师、同学结成亲密的“一对一”帮扶互助对象,让留守儿童在学校、班级里时时刻刻体验到老师、同学的关爱,体验到家庭般的温暖。

2.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提升留守儿童心理素质自我防护水平。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开始专门的心理健康活动课,增加学生的心理体验,是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最直接最有效的活动方式。如在实践中可开设“我是生活小能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感恩亲情”、“我能行”等教育活动,让留守孩子和其他学生一起,在活动中体验亲情、友情,学会理解父母、感恩亲情,学会合作与互助,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可通过诸如“我的心情我做主”、“月有阴晴圆缺”、“我的烦恼”等心理健康活动,引导留守儿童体验学习一定的心理保健知识,增强心理调适能力,提升心理素质。通过“卫生习惯与健康行为、青春期性与生殖健康、意外伤害预防与自我防护”等方面的健康教育活动,强化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3.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和“心理信箱”,做好个别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工作。学校除了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活动外,还应该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和心理信箱,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注意细心观察,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的动态,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四、搭建亲子沟通平台

亲情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动力,任何来自家庭外部的P注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缺乏来自父母的亲情关爱问题。父母不能在留守儿童身边进行日常的管理和教育,并不一定意味着不能对孩子进行教育。马卡连柯说:“正确的教育并不要求家长寸步不离自己的孩子。”“随时都在进行着教育,即使您不在家时。”为此,学校要通过多种渠道,为留守儿童搭建多种与父母沟通的平台,促进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在交流中感悟亲情、享受亲情、弥补亲情教育的不足,从而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地成长。

1.开通亲情电话。所谓亲情电话,就是让留守孩子能和父母在学校里进行原声交谈。它是一条连接留守孩子与其父母的神奇纽带。学校的亲情电话和他们在家里打电话不同,因为在家里总是有祖辈或监护人的旁听,所以许多时候,电话都成了“告状”的替代品,而学校的亲情电话,排除了第三者的干扰,让学生在自由的状态下,尽情享受与父母心与心的联结。通过亲情电话,学生可以表达对父母的思念,汇报自己的近期学习生活情况,提出内心的想法与困惑;父母可以借此指导子女的生活与学习,表达对子女的疼爱与鼓励,并提出期望。如学校在家访或“师长热线”中,告知家长学校的亲情电话号码及各年级开通亲情电话的时间,并安排好相应的教师组织活动,做好记录。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可安排每位农村留守儿童一周或半月与家长进行一次交谈。

2.开通爱心邮箱。所谓爱心邮箱,即让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过书信的方式进行情感交流。在现实中,许多留守儿童的父母一年才能返家一次,甚至有的父母常年在外不回来,他们认为自己外出打工也是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物质生活,但往往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不会或很少与孩子进行心理沟通与交流,导致有些孩子对父母很陌生,甚至亲子关系出现了障碍。另外,电话沟通依靠的是口头语言,它与书面语言有着很大的区别,孩子与父母在电话中可能羞于使用“甜言蜜语”,孩子无法充分感到亲情的滋味。为此,在开通亲情电话的基础上,学校老师可指导学生给远在异乡的父母写亲情书信,引导留守儿童将平时在生活中想说又因为种种顾虑而没有说出来的话畅快地表达出来,如可以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可以倾诉自己的烦恼,可以倾诉对父母的思念,可以表达自己的愿望,等等。同时鼓励父母对学生的书信进行回复,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疼爱、对孩子的思念、对孩子的期望等。通过亲情书信的往来,达到互相交流感情、消除隔阂、增进了解的目的,使亲情在交流中得到培植。学校可建议或引导每个班的留守儿童,每半个月或每个月给父母写一封信,并在“师长热线”中提醒家长及时给孩子回信。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Z].国发〔2016〕13号.

[2]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关爱工作的通知[Z].国卫流管发〔2016〕20号.

[3]马卡・连柯,著.丽娃,译.家庭和儿童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9.

[4]黄艳萍.家庭教养方式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6(4).

第9篇:如何关爱留守儿童范文

关键词: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成长发展机制

随着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富余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催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由于远离父母,无法得到父母的关爱和正常的家庭教育,这些孩子在性格、态度、认知、社会交往、习惯等方面表现出一些异常,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发展,也引起了严重的家庭和社会问题,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一个不可忽视的潜在障碍因素。因此,如何关爱这个特殊群体,让他们像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共享一片蓝天,是我们整个社会必须认真思虑和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对留守儿童成长发展机制的研究为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意义重大。

一、留守儿童成长发展问题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 父母亲情缺失;由祖辈监护或者是亲戚朋友代养,孩子的成长处于放任状态,性格不能得到良好的规范,心理得不到正确的疏导,安全得不到保障,易引起其心理个性发生异常,思想道德缺失;教育管理不到位,家长、学校和教师的教育作用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社会关爱不足,不能形成促使他们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以上留守儿童成长发展中的问题易使“留守儿童”产生生活失助、学业失教、行为失控、心理失衡、道德失范的倾向,直接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二、建立和健全留守儿童成长发展机制

由于社会上已经出现了影响留守儿童成长发展的各种问题,社会各界必须采取措施,建立和健全留守儿童成长发展机制,着力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提供保障,主要应建立和健全以下机制:

(一)家长联系机制

家长外出打工不代表就可以脱离教育和监管孩子的责任,农村村委和学校要切实做好外出家长的联系工作:一是给留守儿童搭建与家长经常联系的平台,在各个村安装公用电话,免费提供给留守儿童,让她们能经常和家长联系,满足她们和家长的亲情慰籍,解决亲情缺失问题;二是建立留守儿童家庭联系卡,农村村委和学校各负其责,定期将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状况以联系卡的形式邮寄给外出务工家长,让他们时刻关注自己孩子的成长;三是进一步完善家长会制度,并完善家访制度,利用春节、假期孩子父母返乡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同时教师还要深入学生家庭,与学生家长促膝谈心、交流思想,共同探讨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办法。

(二)监护质量提高机制

组织家庭教育讲师团或有经验的教师给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授课,改变监护人的思想观念和教育方式,不断提高他们教育和监护水平。另外要做好家长的招募工作,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监管,以弥补家长教育空白以及纠正监护人的不当教育,家长们应定期召开“家庭”会议,谈心交流,给这部分特殊孩子更多的亲情和关爱。

(三)安全保障机制

针对留守儿童安全问题,要开展一系列服务活动,做到防微杜渐,为留守儿童安全增加保险砝码。一增强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留守儿童所在的村及中小学校要联系法制、卫生、交警、消防等部门专业人员作相关知识讲座,增强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二落实老师跟寝制度。对有学生寄宿的学校,要求每天晚上安排值日教师到学生宿舍跟寝,当好学生安全的守护神。三净化文化娱乐市场,政府要专门成立“扫黄打非”办公室,加强对网络荧屏的监管,禁止任何媒体刊播任何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内容。

(四)心理疏导机制

针对一些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障碍问题,要做到以下工作:一设立留守儿童亲情活动室、知心哥哥,知心姐姐信箱,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二要开设心理教育课,让这些孩子的烦恼有地方倾诉,帮他们打开“心结”,解除“心魔”;三开设亲情电话”、“亲情谈心视频”,使留守儿童在与父母的交流中找回亲情,倾听真情,树立乐观向上的心态。四针对那些内向、孤僻、不合群、易冲动、暴躁的留守儿童,各学校以班为单位,开展丰富多彩的班会活动,让留守儿童尽情融入学校这个大家庭,感受师生们的关爱之情,使每一个留守儿童都能克服自身弱点,健康、快乐地成长。

(五)教育管理机制

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方面,要逐步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网络:一要注重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关工委每年都要定期召开研讨会、座谈会,定期进行经验交流,不断探索新方法、新措施,及时进行典型推介,表彰先进单位和个人,从而促进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二要成立“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家庭教育座谈会、经验交流会,搭建家长与留守儿童沟通的桥梁;并且以家长学校为载体,不断密切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及时交流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加强教育管理;三要健全学校监管机制,推行寄宿制管理,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强化学校德育教育,关注留守儿童,学校要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引导留守儿童在实践活动中陶冶情操,塑造高尚品德。总之,社会家庭学校要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管理引领他们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

(六)社会关爱机制

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所以要通过社会各界联动,建立社会关爱机制,来共同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明亮温馨的天空,营造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一要部门配合,齐抓共管,构建关爱网络。政府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作用,紧密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工作合力。各部门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制度,切实解决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心理、安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形成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教育,促进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二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社会关爱氛围。利用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报道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营造浓厚的社会关爱氛围,为争取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援助赢得了主动;三要鼓励农民回乡创业,转变关爱方式,使其不再留守。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参与。虽然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但我们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关心和努力下,建立和健全留守儿童成长发展机制,不断解决这些问题,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