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法学专业背景分析范文

法学专业背景分析精选(九篇)

法学专业背景分析

第1篇:法学专业背景分析范文

关键词:工程教育改革背景;“男装结构”课程;教学改革

工程教育是培育、输出工程专业人才的重要平台与渠道,因此,必须保障人才培育质量,确保输出人才能满足现代社会要求。现代社会对工程专业人才的要求不同以往,要求水平更高,也更加多元化,而传统工程教育不能满足现代要求,由此催生出工程教育改革。类似问题在“男装结构”课程教学中同样存在,说明在工程教育改革背景下,“男装结构”课程教学的改革刻不容缓,否则大量专业人才都会遇到就业难题,相关行业也会出现岗位大量空缺的现象。因此,必须展开研究,确立改革方向,构思改革策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工程教育改革背景

近期,我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引入了国外先进工程教育理念,推行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机制。该机制的推行让传统工程教育开始改革,相关领域人员逐渐意识到以往工程教育在人才培养方向、力度等方面都存在缺陷,不能满足现代专业认证机制要求,因此,工程教育应进行改革。在这一条件下,“男装结构”课程也面临专业认证机制的新要求,即培养人才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所谓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细分之下可以通过5个指标进行判断:(1)人才的知识面是否广泛,解决问题时是否只是在简单地套用,如果是,则说明人才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弱,反之则能力强,可以在专业认证中“加分”;(2)人才在分析复杂问题时,能否明确解决问题时可能发生的冲突;(3)人才能否准确界定复杂问题中的每个板块,并建立抽象模型;(4)人才在解决复杂问题时,能否进行创新;(5)人才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是否可以保障利益。这5个指标就是工程教育改革背景下对“男装结构”课程提出的新要求,通过结构课程教学,使学生在每个指标上都有良好表现,这样才能得到专业认证。但现实情况表现不佳,导致“男装结构”课程教学迫切需要进行改革[1]。

2“男装结构”课程教学现状

2.1教学侧重专业

现代大部分“男装结构”课程教学都存在侧重专业的现象,即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内容大多与男装结构设计和制造有关,使得学生只能成为专业能力单一的人才,不满足当前背景下人才知识面应当广泛的要求,在专业认证中会认为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低,因此,学生很有可能陷入就业困境,就业范围也相对狭窄。教学侧重专业问题属于课程体系设计范畴,即受传统观念影响,很多院校都认为“男装结构”课程只需要对学生男装结构的相关专业能力进行培育。因此,课程体系仅贴合男装结构的相关专业能力,而这种课程体系一直沿用至今,无法满足背景要求,因而要对课程体系设计进行优化[2]。

2.2师生地位不合

根据背景新要求可知,当人才面对复杂问题时,要对问题进行分析,了解问题内可能发生的冲突。这个过程体现了人才分析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也是当前背景下“男装结构”课程教学应当培育的两个重点。但现实情况表明,多数“男装结构”课程教学并不能对学生的分析问题意识、能力进行培育,主要原因就在于师生地位不合理,即当前课程教学依旧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使得学生只能通过记忆去吸收知识,而不是思考知识中的问题,这就让学生逐渐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他们面对问题不会主动地进行分析,说明分析问题的意识不足,分析问题的能力自然也无法提升。因此,教师主导、学生被动的师生关系是不合理的,这一点需要得到改革。

2.3缺乏抽象思维教育

在现代“男装结构”课程教学中,很多学生在问题板块界定能力上表现优秀,这得益于当前教学侧重专业的表现,能让学生概念清晰,因此能够准确界定。但在问题板块界定之后,学生还要构建问题抽象模型,这一点比较考验学生的抽象思维。因此,现代课程教学就暴露了缺乏抽象思维教育的问题。所谓抽象模型,是一种关系模型,在模型对应问题内各板块被界定之后,根据各板块之间的关系进行排序,如因为男装衣领结构设计不合理,导致男装整体观感不佳。模型形式上衣领结构设计在前(代表原因),男装观感不佳在后(代表影响表现),这也是当前背景下提出的教育新要求。但现代“男装结构”课程教学并不会专门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导致学生无法构建抽象模型,不能满足现代专业认证机制要求。

2.4创新教育力度不足

创新意识与能力是我国近些年提出的教育重点,该重点具有泛用性,任意形式的教学都要做到,“男装结构”课程教学也不例外,因此,“男装结构”课程教学开始加大创新教育力度。当前现状中,现代“男装结构”课程教学的创新教育力度依旧不足,教师往往是通过提问的方式去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产生新想法、新见解,最后教师进行点评,与学生一起讨论新想法、新见解的可行性,此举确实行之有效,但太过理论,整个过程没有方向性引导,学生创新想象难度较大,使得部分学生产生巨大压力,开始拒绝创新。因此,当前“男装结构”课程教学的创新教育力度不足,需要得到改善。

2.5职业素养培育功能薄弱

学生之所以要进入学校学习,就是为了保障自身在未来能够更好地就业,这需要学生的学习所得满足社会环境要求。在工程教育改革背景下,男装相关专业的就业岗位要求提高,学生除了要在专业能力上有突出的综合表现以外,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这种素养就体现在学生能否保障企业利益。但现代“男装结构”课程设计几乎不会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行培育,只告诉学生如何设计男装结构、如何操作工艺,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会出现“为了达到目的忽略成本”的现象。这种现象无法让学生得到专业认证,在工作中也不能良好地展现个人价值,依旧会导致学生陷入就业困境。

3“男装结构”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3.1分析专业关联性,优化设计课程体系

在背景要求下,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院校及相关人员必须意识到原有“男装结构”课程体系是存在缺陷的,理应得到改革,这是实现改革目的的基础要求。为了确保改革的正确性,建议相关人员围绕“男装结构”课程的专业知识,分析与其他专业之间的关联性。例如男装结构设计会影响男装生产成本,说明男装结构设计专业与成本专业有密切关联。贴合专业之间的关联性,在原有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要拓展或空出课时,设立综合训练课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意识到专业之间的关联性,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在男装结构设计专业与成本专业的关联性上,教师可以先展示一个不完整的男装模型,随后提出“该模型不完整,需要你们针对其不完整之处进行合理设计,且设计时要考虑到设计成本”等问题,同时讲解对设计成本有影响的因素,这样就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2扭转师生地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面对不合理的师生关系,建议在“男装结构”课程教学改革中调转双方地位,让学生占据主导,教师处于引导者地位进行教学。首先,此举能让学生拥有充足的能动性空间,让他们的思维可以在学习中发散;其次,教师作为引导者,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对问题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主动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意识,通过反复地引导与分析,使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3.3引入先进技术,做好理实结合

要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教师在“男装结构”课程教学改革中,可以引入一些先进技术,并借助技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就能利用先进技术去推演理论,构建相关模型,反复如此,学生的抽象思维就会提升。例如,可以在“男装结构”课程教学中引入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AidedDesign,CAD)技术,该项技术的主要功能就是画图,教师可以围绕专业理论提出一些理论上的问题,让学生在CAD界面上,将这个问题转化为模型。长期如此,学生在构建问题模型时,就不用太过依赖CAD软件,至少在脑海中就能生成大概的模型,进而对复杂问题进行分析或处理。

3.4重视创新教育,加大创新教育力度

为了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在“男装结构”课程教学改革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当前创新力不足的问题,随后在提问式创新教育中,设立方向性引导教学机制,使得创新教育力度得到增强。所谓方向性引导教学,就是让教师参与学生分析问题的过程,即教师可以像以往一样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但教师也应深入参与其中,为学生提供思路,促使学生能顺着思路不断分析。例如某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就参与到学生的问题分析过程中,告诉学生要对该问题进行创新,可以着眼于问题当前的不足,以不足之处为突破口,提出一些新的想法。此外,当学生提出新想法后,教师应竭尽所能地帮助学生实践,验证想法的可行性,这样就能对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进行培养。

3.5引入项目驱动式理念,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

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学生深入职场,成为普通职员去开展工作。因此,在“男装结构”课程教学中,建议院校引入项目驱动式理念,待学生的理论认知充沛后,设立一个项目,由教师作为项目负责人招收学生,让学生参与项目开展工作。这时,学生的身份不再是学生,而是普通的工作人员,教师作为项目负责人必须依照正常工作管理制度对学生提出要求,如设计方案的成本必须达到标准等,长期如此,学生的职业素养将有明显提升。

4结语

第2篇:法学专业背景分析范文

教学是教与学的结合,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须有机统一,才能实现有效教学。在知识时代,教师对知识的控制能力和权威地位都受到了挑战,以教师为绝对中心的课堂教学和考试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已难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①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来设计教学过程,面对不同的课程、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对象、不同教学环境与设备等方面,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笔者从事教学的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是独立学院,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笔者在多年《民法学1:总论、物权法》课程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期望能达到有效教学。

(一)教学内容

《民法学1:总论、物权法》是法学专业新生第一学期的学位课,其主要内容包括民法总论和物权法。民法总论是整个民法的基础,民法是法学中最重要的内容。民法总论是民法的入门课程,是各项具体民事制度、理论的抽象总结,是民法中最为抽象的部分。法学专业学生在没有学习民法具体制度前要理解民法总论的相关内容具有很大难度。物权法是民法中财产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规范我国财产归属与利用的基本法律。物权法在民法中属于基础内容,地位显著,其部分理论也是十分抽象的。总体而言,《民法学1:总论、物权法》的内容基础、重要、抽象。

(二)教学对象

《民法学1:总论、物权法》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法学专业新生。教学对象是三本学生,说明这些学生在学习方法和学习主动性上并不是最优,要调动其学习积极性需要更讲究策略。教学对象是法学专业学生,说明这些学生在科技学院并不是最优秀的学生,法学不一定是其第一志愿,需要通过课堂教学让他们爱上法学专业。教学对象是新生,说明其没有任何的专业基础,要通过该课程将其引人法学殿堂,对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三)教学环境与设备

限于教学资源的有限性,教学班级是64个人的大班,教室是普通的多媒体教室。64人的大班级授课地点受到限制,如果在教室外(例如草坪、操场等)教学,师生间无法听清彼此的话,正常交流都无法进行。普通多媒体教室的设置不利于开展小组讨论。而新生禁止带电脑的规定,则使得网络课堂无法顺畅进行。另外本课程学时为每周三课时,受课时限制,必须尽可能地在有限时间内高效地完成教学工作。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创新

(一)教学方法的选择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使用头脑探究观念,解决问题,并应用所学。[2]基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与设备等方面的考虑,本课程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必须满足以下几点:

1.可以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觉得上课和法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2.让学生可以理解抽象和基础的相应法律概念、理论、制度,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3.让学生学会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案件,达到学以致用。

诊所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是法学教学中较常见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但是诊所式教学法主要针对高年级学生,适用于法学专业学生对法学知识已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并不适合大一新生,也不适合大班级。案例教学法虽可以引起学生一定兴趣,但往往由老师提供案例进行分析,学生主要针对该案例进行讨论,不利于学生发挥主动性,同时由于案例往往只反应一种情况,不利于学生将自己的生活实践和所学知识进行有机结合。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

基于以上考虑,借鉴诊所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及交互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开展“开放式情景探究教学法”。“开放式情景探究教学法”的主要思路为:老师设置大背景,背景的选择一定要贴近学生生活,引起学生兴趣;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设定具体情景,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创造完成开放式情景案例,这一过程可以联系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加强互动;老师引导学生针对各种具体情景提出可能存在的问题,设置悬念,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对问题从法律角度给予理论分析和解答,将学生探究的热情引导到专业领域,激发学生的专业思考,促使教学目标的达成。

“开放式情景探究教学法”的核心是由老师提供案例转变为由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创造案例。“开放式情景探究教学法”包括设置背景、扩充情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四个主要步骤,在《民法学1:总论、物权法》中采用该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将日常生活和专业知识相结合,开始专业化过渡,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相关专业知识。同时较少受班级人数、场地和设备限制,可以在普通多媒体教室通过PPT等手段辅助进行。

三、教学效果评价

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课堂比较活跃,同学们会主动设置具体情景,也会主动思考并提出问题,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都比较高。在期末时,用教务处提供的探究式课程问卷在班级中作了一个反馈调查。从两次问卷中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同学对开放式情景探究教学法还是认可和欢迎的。

本课程作为法学专业学生的学位课,考核成绩平时占30%,期末占70%。平时的30%主要是由作业和发言组成,发言由课代表在课堂上记录,以鼓励学生主动发言为主,只要主动起来发言就有相应成绩。期末仍然采用考试形式,让作为法学初学者的学生以论文形式或大型作业形式进行期末考核,都不是很妥当,作为初学者必须要掌握基础的概念、理论和制度,一定的记忆是不能避免的,但是要防止学生死记硬背,要引导他们理解和运用。

在期末考试时,在题型上做了一定的革新。试卷题型为选择说理题,其中单项选择说理题14题,每题5分,多项选择说理题5题,每题6分。选择说理题实质就是小案例分析题,可以较好地考察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另外作为法学专业的学生将来要面临职业资格考试即全国司法考试,司法考试前三卷均为选择题,第四卷全部为主观题(案例分析题),选择说理题和司法考试题型接轨,为学生将来通过司法考试进行铺垫。

四、课堂教学实例剖析

根据以上思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知识点,具体设计了不同的开放式情景和问题。以下具体介绍开放式情景探究教学法实例一则,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制度。

首先,教师设置大背景。大背景如下:甲是家庭主妇,在家照顾3个孩子,某日其丈夫乙出海捕鱼后就再也没有回来。甲一人无力抚养3个孩子。现在家中只剩下乙婚前所造房屋一幢。另外丙表示愿意收养3个孩子中的男孩丁。戊在追求甲,表示愿意和甲一起抚养孩子。

其次,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创设具体情景。在设置完大背景后,可以向学生提问:如果你是甲,你会怎么办?学生根据自己生活经验,主要提出三个解决方法,一是改嫁戊,二是卖房子,三是把男孩送养。

再次,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这三种方法是否合法?经过专业分析,合法与否的关键是乙是否已经死亡。乙是否死亡这个事实是不确定的,因此引出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制度设立的背景、目的。

学生会接着主动提出问题:既然都不合法,怎样才能变得合法?有部分同学会主动查阅课本,提出采用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的方法。是否可以通过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制度使得三种方法合法化。通过查阅资料,学生掌握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的条件和程序以及效果。

学生马上会提出新问题,如果乙被宣告死亡后,甲改嫁、卖房子、把孩子送养,乙若干年后又回来了,怎么办?这又引出了失踪宣告和死亡宣告如何撤销,撤销的法律效果等知识。最后,把课程知识点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制度的设立背景、目的;申请条件、程序、法律效果;撤销条件、程序、法律效果等内容再整体复习一下,留一个案例分析的作业让学生巩固知识。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PPT均设置了动画效果。背景、预设计情景、问题都是逐一出现,情景和问题中已经包含了所要讲述的内容要点,对问题的剖析实际就是对知识点的讲解。

五、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部分方法在教学中也碰到了很多困难,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合适的大背景的选择,一个合适的背景不仅要和所教授的制度想吻合,还要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并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这门课程中总共设计了20个开放式情景探究场景,尽量利用身边日常事务展开,例如失踪后果、收快递、飞车党抢劫、分家产、人身伤害、缔结娃娃亲等等。找不到合适背景的,利用热点、经典案例、视频等方式进行教学。

第3篇:法学专业背景分析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作用;策略

1信息化相关含义解析

信息化主要指的是以当代网络通信以及数据库技术为核心基础,对所要研究的对象各个要素汇总至数据库,供特定的人群工作、学习、生活、辅助决策等与当代人类息息相关的各种行为相结合的一种技术。信息化使得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改变,它极大的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尤其对于人类思维的改变,可以说,信息化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提供了极大的技术支持。

2信息化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作用

随着互联网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逐渐进入了信息时代,在我们周围所看到事物,其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在教育领域,信息化的作用也得到体现,就以其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所产生的作用为例。在信息化的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过程有了极大的改善,不仅教学内容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而且还能够与时代接轨,与时俱进;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方式也更为丰富,不仅可以让新媒体教学平台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合理应用,而且还使得教学过程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信息化是时展的表现,是提高我国教育整体水平的有利保障。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来说,要想为旅游行业的发展提供保质保量的人才,就必须充分地利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网络资源,开阔学生视野,让他们能够借助于教学资源感受各地的风土人情,为今后步入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3信息化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策略

在信息化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主要涉及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模式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理念等。为了更详细地清楚地阐述在信息化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策略,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3.1对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体系是保证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基础,可以说,整个教学环节基本上都是围绕所设定的课程体系进行的,所以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信息化的发展为设定一个更科学、更合理、更有效的课程体系奠定基础,借助于信息化手段,我们可以更为充分地开展调研工作,借鉴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成功的案例,然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作出调整,保证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过程的有效性。推进专业核心课课程改革,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与企业合作开发旅行社虚拟运营数字化教学资源,搭建校企数字传输课堂,将企业的营销运营等信息实时传送到课堂,使企业兼职教师在工作现场直接开展专业教学,实现校企联合教学。

3.2对教学内容改革

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内容主要是一些基础知识,而很多的知识都已经过时,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脱节严重,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实际需要。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来说,他们需要掌握旅游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有关旅游管理问题研究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具备运用旅游管理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还要熟悉我国有关旅游行业的相关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并且熟悉旅游行业的发展动态等等。为此,教师要尽可能地使用最新的教材,并且及时地调整课件里的内容,将旅游管理行业最新的研究成果添加到课件当中,满足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需要,完成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的需要。

3.3对教学方式改革

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式主要以理论课程教学为主,而实践课程教学课时则很少,这就很容易使得学生实践能力不强,遇到问题时很容易慌乱。对于旅游管理行业来说,不仅需要学生掌握足够的知识、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而且还需要他们具备良好的心态,保证他们在遇到实际问题以后临危不乱,从容地处理问题。而这就对当前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授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技巧,锻炼他们的心态。所以,教师要利用信息化时代的优势,找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并且尽可能地让学生阐述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加强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活跃课堂气氛。

3.4改变教学理念。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旅游管理专业授课教师并没有把旅游管理专业当成是实践应用性强的专业来看待,所以培养出来的很多学生更倾向于“纸上谈兵”,并没有多大的能力。尤其是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更容易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中得到“生存”。与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相比,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来说,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更为重要,这就需要相关教师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信息化背景下,教师能够相互之间传递信息、交流心得,这也为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提供了条件。

4结语

一言以蔽之,信息化是时展的表现,是提高我国教育整体水平的有利保障。如果结合信息化背景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进行改革不仅可以使得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实际需要,而且还可以改变旅游管理专业传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许赟,方法林.基于高职信息化教学大赛的信息化课堂赛项教学设计探讨——以《客房迎接服务中的手势礼仪》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7(03).

第4篇:法学专业背景分析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倾向;家庭背景关系

前言

在当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业的热情与创业活动与日俱增,但是,我国目前对大学生创业相关的分析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将家庭背景关系与大学生创业倾向之间的联系进行详细的分析,期望能够对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带来一定的帮助作用。

一、大学生创业影响因素分析

通常情况下,对大学生创业倾向相关的家庭关系背景主要包括了家庭创业背景、家庭商业背景、家族企业规模、家庭经济条件、童年经历、创业期望性与可行性等,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上述方面对大学生创业倾向于家庭背景的关系进行假设:

假设1:创业的期望值会对大学生的创业倾向产生影响。

假设2:创业的可行性会对大学生的创业倾向产生影响。

假设3:家庭创业背景会对创业的期望值产生影响,最终影响大学生的创业倾向。

假设4:家庭创业背景会对创业的可行性产生影响,最终影响大学生的创业倾向。

假设5:家庭商业背景会对创业的期望值产生影响,最终影响大学生的创业倾向。

假设6:家庭商业背景会对创业的可行性产生影响,最终影响大学生的创业倾向。

假设7:家族企业规模会对创业的期望值产生影响,最终影响大学生的创业倾向。

假设8:家族企业规模会对创业的可行性产生影响,最终影响大学生的创业倾向。

假设9:家庭经济条件会对创业的期望值产生影响,最终影响大学生的创业倾向。

假设10:家庭经济条件会对创业的可行性产生影响,最终影响大学生的创业倾向。

假设11:困难的童年经历会对创业的期望值产生影响,最终影响大学生的创业倾向。

假设12:困难的童年经历会对创业的可行性产生影响,最终影响大学生的创业倾向。

二、统计方法

可以通过定量分析论证上述假设的正确与否,即使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某一地区高校的研究生与本科生进行数据统计。

根据相关分析可得:在大学生群体中,女生的创业经历普遍低于男生;文科专业的学生创业经历要低于理工科学生;研究生的创业经历低于本科生。此外,就创业倾向方面来看,大学生的创业期望值与可行性相比要明显较高,这也就从侧面表明大学生的创业想法充足,但是行动力稍许有些欠缺;在专业方面,创业倾向最低的是文科专业学生,其次是理科专业,创业倾向最强的则是工科专业的学生;在学历方面,本科生的创业倾向不论是期望值还是可行性与研究生相比都有所降低;在性别方面,男生的创业倾向要显著高于女生;

三、结论分析

根据上述结果对假设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上述假设情况只有5、6、8不成立,其与假设均符合。

1、家庭商业背景对大学生创业的期望值与可行性影响不明显

上述分析表明,家庭商业背景良好的大学生在创业倾向方面并不存在优势,这是由于创业活动较为注重大学生的领导能力,但是领导能力的获取可以是多途径的,与父母的职业本质上没有太大的关系。所以我们可以认为拥有家庭商业背景的学生其创业倾向于普通家庭背景的学生相比并没有明显的优势。

2、家庭创业背景对创业的期望值以及可行性都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从上图数据结果中可以看出,家庭创业背景对于创业倾向的影响系数是0.17,与其他因素相比并不突出。拥有家庭创业背景能够表明父辈们拥有良好的创业精神以及创业潜质,对于孩子来说会在于父母的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受到来自父母的影响,例如对于创业的态度、对创业风险的接受能力以及接受创业失败的次数等,进而提升他们的创业倾向[1]。不仅如此,通常情况下拥有家庭创业背景的大学生家庭经济实力较为雄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其创业的可行性。

3、家族企业规模对创业的期望值有着积极的影响,对可行性的影响却不显著

由于家族企业规模对创业的期望行影响结果是0.22,表明家族企业规模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创业的期望值。这是因为家族企业不仅能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充足的创业启动资金,还能够为学生提供创业最为关键的人脉资源。从另一个角度出发,由于拥有家族企业的学生大部分都需要继承自己的家族事业,所以他们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并不会进行创业,并且家族企业的规模越大,其创业的可行性就越低[2]。由此可见,家族企业规模尽管能够对创业的期望值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对于可行性来说却影响有限。

4、童年的经历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期望值以及可行性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家庭的经济条件与大学生的童年艰苦经历方面并没有决定性的联系。比如,拥有良好经济基础的孩子但是由于父母离异或者父母陪伴时间较少等也会降低大学生童年的幸福感。由于有着艰苦童年经历的学生相对来说会相对比较独立,所以对于创业的态度以及愿望就更加强烈,进而对创业的期望值产生积极的影响。此外,童年经历还能够影响到创业的可行性,由于大部分拥有艰苦童年经v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有限,但是会刺激他们想要成功,改变自身命运的欲望,从整体上来看还是能够对其可行性产生积极的影响。

5、家庭经济条件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期望值以及可行性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家庭经济条件较为优渥的大学生由于没有太大的经济负担,且父母也会对孩子的金钱观念产生一定的正面影响,因此创业的期望值也就相对较高。另一方面,家庭经济条件较优越的学生拥有充足的启动资金,所以也就影响了其创业的可行性。

四、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研究,可以明显的看到大学生的家庭背景能够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创业倾向,通常情况下,优越的家庭经济条件因素、艰苦的童年经历因素、家族企业规模因素以及家庭创业背景因素能够会大学生的创业倾向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而这些影响不仅表现在对大学生的创业意识的培养方面,而且还表现在对大学生的创业活动的外部条件进行全面的支持方面。所以,在当今社会提倡大学生创业的背景下,通过对上述分析结果的运用能够有效的提升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与有效性。

参考文献:

第5篇:法学专业背景分析范文

关键词:相关专业背景;辅导员;优劣情况;职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003-2738(2012)06-0014-02

高校辅导员制度从“政治指导员”发展至今,经历了大约90年的跌宕起伏,从初步探索到体制建立,从停滞不前到快速发展,辅导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肩负着不同的历史使命。时至今日,辅导员的工作对象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学生的思想动态,现在辅导员更多的是为学生做好服务工作,引导大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确保大学生的思想稳定、生活健康、能力强化,“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与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1]。

近几年以来,高校在招聘辅导员时更加趋向于招聘具有相关专业相关背景的毕业生,所谓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即要求辅导员的专业经历要与所带学生的专业一致或相近[2]。根据笔者了解,笔者所在学校2010年招聘的6名留校的辅导员中,全部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在2011年招聘的14名辅导员中都分别具有相关专业背景或者教育学专业背景;在2012年招聘的17位辅导员中大部分应聘者具有相关专业背景。选聘具有本专业背景的毕业生担任相关学院的辅导员已经成为一种现象。

一、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毕业生担任辅导员的优劣情况分析

(一)优势分析。

1.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可以更能够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

高校中各个专业的学生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心理状态。有些专业课程较为紧张,并且十分重视理论功底的培养,有些专业则必须寓教于乐,在不断的实践和试验中才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在不同的情况下,学生的心理压力是不同的。笔者认为,在不了解学生专业特点的情况下对其进行心理压力的疏导与缓解,会起到相反的效果。学生可能会觉得老师根本不了解他们的学习内容,自然也就不能理解他们。在拥有专业背景的情况下,辅导员能够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现身说法,结合实际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传授自己的学习经验。

2.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可以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学习指导。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专职辅导员的师生配比为1:200,即1个辅导员必须为200名学生服务。面对这样的比例,辅导员即使具有相关的专业背景也不可能对服务或管理的所有学生进行学习指导。但是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如果具有相关专业背景,便可以发挥优势,对班级或者院系中成绩较差的同学进行单独辅导,考前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指导学生进行专业课程的复习。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辅导员了解学科的特点和难点,在专业学习方面有自己的学习经验,加之多数辅导员的角色又是直接从学生到老师的转变,因此辅导员更能理解学生学习的瓶颈和难点,从而对遇到难题的学生给予帮助和辅导,使他们避免产生学业上的困扰和心理上的困惑。这是不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辅导员无法完成的。

3.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就业观。

拥有专业知识背景的辅导员往往更清楚本专业的发展前景。现在高校对辅导员的学历要求较高,一般要求硕士学历。如果辅导员从本科到硕士毕业一直学习相同的专业学科,那么他对本学科的就业前景、职业发展应该具有较深的理解,了解本专业学生应该具有怎么样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从学生踏进校园时起辅导员就能从择业就业方面进行引导,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形成正确的择业就业观,为毕业就业做好准备。在毕业就业时,辅导员能根据自身经历,利用自身的资源,为专业对口单位推荐毕业生,帮助学生对就业单位进行筛选,这些都是不具有专业背景知识的辅导员所不能做到的。

4.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可以帮助辅导员提升和发展自我。

具有相关专业背景使辅导员可以在闲暇时关注本专业的发展动态,或者申报课题和项目,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习和科研能力。这样不仅能提升和发展自我,也能用自己的行动影响身边的学生。

(二)劣势分析。

1.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专业的职业生涯指导方面的知识不足。

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辅导员一般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职业生涯指导等方面的知识严重不足。由于没有系统的学习过教育学,不能有效的抓住教学的重点,在给学生上形势政策课的讲课过程中往往不能达到教学目的;由于没有教育心理学方面的背景知识,在日常管理中,可能会忽视学生细微的心理变化,在与学生谈话交流过程中,较年轻的辅导员经验较浅,不能“察言观色”,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从而及时改变谈话策略。而大多数辅导员是从学生直接转变为教师,往往没有接受过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系统培训,因此在怎么引导学生做好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只能依靠自己并不丰富的经验。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成效。

2.缺乏有效地管理学生的技巧和手段。

在管理学生方面,由于缺少管理学知识,辅导员往往缺少管理好学生的技巧和手段。加之现在1:200的配比,辅导员工作繁琐,使得辅导员难以深入研究管理学知识,导致辅导员在工作时除了凭借专业知识与学生沟通和交流之外缺乏其他更好的方式和渠道与学生展开互动。

第6篇:法学专业背景分析范文

1 大?稻菁际醴治?

1.1 大数据的概念分析

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逐渐渗透到了各行各业的发展之中,而且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将其融入到高校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全面提升教育的整体机制,促进教育的优化创新。我国对大数据技术进行了分析总结《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大数据呈现出容量大、类型多以及存取速度快的现象,通常情况下,可以将数据基础类型分为以下几种:第一,通过信息资源的采集进行教育管理信息化体系的构建。第二,实现大数据体系的个性化分析;第三,保证教育体系辨识项目的稳定分析。在问题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对数据信息以及数据资源的分析,保证信息资源的深化,为价值信息以及数据关系的稳定处理提供有效依据,保证项目决策行为及决策方法的稳定性。

1.2 大数据的特点分析

第一,数据容量的巨大化,在大数据背景下,云计算、物联网以及互联网+技术呈现出优化性的发展状态,实现了大数据容量系统的巨大化发展。第二,数据种类的多样化。随着传感器、智能设备以及社交协作加护的分析,可以为数据种类提供较为丰富的结构支持,通过与传统关系型数据、文本、音频以及视频等结构体系的优化,可以实现非结构数据的合理调整。第三,数据处理的快速性。在网络技术优化发展的背景下,需要通过软件性能的优化分析, 进行数据资源的有效处理。同时,在数据处理及分析的过程中,可以将管理数据进行系统化的分析,保证教育管理数据挖掘的前端化,有效提升高等教育管理的核心需求。第四,数据价值的真实性分析。在数据系统分析中,数据量的确定需要有真实性的数据系统作为支撑,通过对大数据资源的科学处理,及时发现管理数据的基本内涵,展现大数据环境下工作项目设计的优化性。[1]

2 大数据背景下高等教育管理分析

2.1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进程相对滞后

对于高等教育管理平台而言,其管理项目的设计需要与信息化平台建设进行充分性的融合,但是,在现阶段高校教育管理体系构建的背景下,其教育模式存在着一定的限制,具体内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院校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对于很多高校而言,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其教育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相对不足,教育管理等数据的更新速度相对较慢,数据资源相对零散,导致信息管理系统缺少有效整合,为高校信息管理平台的设计造成了严重制约。第二,高校信息化软件平台设计相对滞后。通过对现阶段高校教育管理平台性化的构建分析,其软环境对人才的储备以及培养功能相对滞后。对于大数据平台而言,其数据的获取难度相对较大,而且,在数据整理、分析以及算法确定的过程中,其数据的统计方法较为科学,但是一些专业性人才队伍的构建相对滞后,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管理队伍的信息化建设。

2.2 大数据背景下高等教育管理数据获得有待提高

对于高等教育管理体系而言,其数据的调研及获取需要高效性的数据平台,教育部门于2013年了《关于编制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提出了高校人才培养 的战略化发展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第三方调研及评估机制,实现数据管理中人才培养的核心宗旨。在高校第三方评价机制确立的背景下,需要提出更为客观、可信以及优化性的人才培养管理机制,保证数据调研及分析的合理性。但是,在现阶段高等教育管理体系确立的过程中,高校并没有及时适应大数据的发展进程,其教育管理中的数据调研相对滞后,导致数据资源的整合缺乏系统性。[2]

2.3 大数据背景下高等教育管理的数据挖掘相对不足

在数据挖掘分析的过程中,主要是在数据库分析中,按照搜索算法的隐含意义分析,进行潜在价值信息的分析。通过大数据资源的运用,需要通过数据的收集进行数据资源的信息挖掘,并通过数据的分析进行教学结果的改善,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在调研数据获取项目分析中,需要将学生的学习状况、学生的整体特征等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保证数据资源的合理挖掘。同时,在事实角度中进行问题分析时,需要运用数据进行决断的判定,有效提高数据挖掘的应用技术,改善实际的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成果,实现大数据背景下,高等教育管理需求的充分性满足。但是,在现阶段教育体系资源优化的背景下,高校的专业管理人才队伍相对匮乏,在数据获取中所运用的算法及数据模型不能得到合理性的设计,导致高校管理中的数据挖掘出现了一定的不足因素,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提出带来影响。[3]

3 大数据背景下高等教育管理的对策分析

3.1 确立明确性的高等教育管理大数据观

大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的时代产物,在高等教育系统优化的背景下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为了实现教育管理项目的科学化、系统化,在高等教育管理对策分析的过程中,需要明确以下几种数据观念,其具体的内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对高校数据驱动文化的建设分析,需要帮助高校教育工作者以及学生进行大数据内容的分析,掌握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相关项目内容的作用及意义,使大数据成为时代运行背景下教学管理中的重要资源。第二,在高校教育管理对策优化的背景下,也需要高校管理者形成“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的文化氛围,促进高校教育体系的稳定改革,优化高校教学工作以及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实现数据资源与教学管理工作的稳定融合,保证高校教育管理信息资源建设的精细化、智能化以及可观化,促进教育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第三,在大数据平台构建的过程中,需要对大数据处理资源进行科学化的分析,避免大数据背景下学生信息的泄露,实现数据资源管理平台的稳定构建。

3.2 实现高等教育管理数据信息平台的完善建设

高校数据信息平台建设是高等教育大数据资源结构优化的基础性保障,但是,对于一些高校而言,在信息化管理平台设计的过程中,其存在着资金、人才管理资源缺乏的现象,导致大数据信息平台的建设理念相对滞后。因此,在现阶段教育体系优化的背景下,需要将高等教育管理目标下大数据平台的建设作为基础,通过与教育体系的稳定融合,实现高等教育管理数据平台的信息化设计。首先,通过对高校现有资源的整合分析,对高校特色化的发展结构进行调整,并在零散信息项目分析中,将数据资源有效地置入到系统平台之中,充分保证数据系统平台设计的开放性,为后期数据系统更新及维护提供稳定支持。其次,通过对学校现有财力资源的分析,引进成熟性的数据分析系统,提高院校对数据系统购买以及数据资源分析的契合性因素,实现数据资源优化及系统管理的科学性。[4]

3.3 培养专业性的数据化师资管理队伍

在高校教育管理平台设计的过程中,教师作为核心组成,需要逐渐提高自身的大数据应用与管理意识,从而为数据资源的优化及分析提供稳定支持。通常情况下,在高校师资队伍构建的过程中,其队伍形式分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事教学、科研的专业性教师队伍,另一方面是从事大数据研究的技术性人才。在现阶段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在人才队伍优化的过程中,需要对高校中教学、科研队伍的教师进行大数据思维的融入,使这类教师在日常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形成数据资源管理理念,强化自身的操作意识,为信息的转换提供良好支持。同时,高校在大数据背景下,也需要引导专业性的教师积极参与到大数据教学改革及实践的背景之中,通过对大数据教学平台系统的运用,实现信息资源的收集与及时的反馈,实现自身教学管理工作的科?W改进。而且,高校需要将大数据专业性人才的培养作为重点,通过与各个企业的合作交流,扩大数据研究型技术人才的发展渠道,为国家输送专业性的人才队伍,并在最终程度上促进高校大数据资源运用中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核心目的。[5]

第7篇:法学专业背景分析范文

1.1授课理论性较强授课理论性强不利于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观点,不利于提升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为保证控制理论的完整性和透彻性,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把过多时间和精力集中于原理讲解和公式推导上,就很难有充分的时间将理论知识与系统应用实例相结合,造成很多学生误认为该课程是一门应用数学课程,容易产生畏难心理。另外,定单班的学生面临毕业即就业,没有升学再深造的压力,他们所关心的是所学知识是否会用到将来的工作岗位中。因此,课堂上讲授过多或过深的理论知识不利于提升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

1.2缺少煤矿电气背景的相关实例通过与工作后的毕业生交流,发现有一条信息非常突出:大部分毕业生很难将自动控制原理中所学的分析与设计方法应用到工程实践中。这主要是因为所学课程大部分实例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性不强,多数学生对案例中涉及的专业背景不熟悉,导致学生对学习课程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实用性认识模糊,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自动控制原理”死搬硬套,应付考试的现象严重,缺少灵活运用和开拓创新的思路。上述这些问题直接弱化了“自动控制原理”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的作用。

2“自动控制原理”授课内容调整

为顺应煤炭电气化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定位,突出煤矿电气特色教学目标,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实例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对课程的基础理论与实践教学进行优化。

2.1优化授课的内容体系、深度和广度研究各章节基本内容的联系,调整课程授课体系,以系统建模、分析和综合设计为主,突出煤炭行业背景,注重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自动控制原理”在传统教学上一直沿用自动化专业的授课体系,造成“自动化类”和“非自动化类”的界限模糊。对于定单班该课程学时数少的情况,若按“自动化类”体系授课,只能加大课时信息量,造成学生对教学内容难以及时有效消化,影响教学效果。研究如何在有限学时内让学生熟练掌握控制原理的基本理论,并突出煤炭电气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成为构建定单班授课体系的关键。参照培养定位,结合后续的相关控制理论的专业课程,从课程体系出发,以系统建模、系统分析和综合设计为主线,调整授课知识点深度和广度。如在讲述建立数学模型基本内容时,应选取有一定煤矿工程背景的系统,给模型赋予形象的物理意义,使学生正确理解实际模型与抽象模型的区别与联系,并从不同的角度对系统进行建模,加深对实际系统建模的理解。系统分析方法是控制系统综合设计的基础,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时域分析法、根轨迹法、频域响应法,这些是控制理论教学的重点,应保留原有知识点的深度。抓住采用时域分析法、根轨迹法和频域响应法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性的特点,加深学生对不同方法的理解,这是系统分析的关键。对于离散系统、非线性系统和现代控制理论,由于培养计划中后续课程相关性较小,可以降低这部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2.2增加煤炭电气控制系统实例系统设计对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及创新能力十分重要,也是教学的难点。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研究与选取煤矿电气工程中的典型范例,如矿井提升机控制系统、掘进机控制系统、通风机控制系统以及排水设备控制系统等,突出煤炭行业背景,从实例分析中去了解系统的结构特征、工作原理和设计要求。生动的工程实例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感受控制理论的魅力,深刻理解“学以致用”的意义,使学生对课程的学习达到知识和能力的双重提升。

3实施案例

矿井提升机调速系统要求平滑调速且调速精度较高。提升机电气传动系统的加、减速过程要平稳(无超调)。控制系统应保证在额定速度时有±1%的精度。

3.1准确性分析假设提升系统采用恒速控制,选单位阶跃函数作为典型的外作用。由一阶系统分析方法可知,一阶系统完全可以跟随阶跃信号,且稳态误差为零,所以提升系统±1%的控制精度是可以保证的。

4结语

第8篇:法学专业背景分析范文

关键词:跆拳道;逻辑背景;直觉思维准确性;决策速度

中图分类号:G88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9)01-0112-04

逻辑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最高形式,是认识事物本质属性、解决复杂问题必不可少的手段,也是一切正常人都具有的思维。虽然在运动竞赛中,运动员的主要思维形式是运动直觉思维,但逻辑思维能力显然影响着运动员的心理活动水平。直至运动竞技能力的发挥。以往有关运动直觉思维研究是在无逻辑背景或者说“零”逻辑背景下进行的(韩晨,2000;王斌,2002;付权,2004;李今亮,2005;程勇民,2005),但这些研究是探索运动思维的科学起点,是对无条件化的运动直觉思维的发现和证实。在真实运动情境中,运动直觉思维的发生并非如此纯粹,运动员要面对不同复杂程度的运动情境。往往需要凭借原有的知识经验以及对先前类似运动经历的判断推理等逻辑加工过程,并以此诱发出复杂运动情境中的运动直觉。

在真实运动情景刺激条件下大多发现了运动水平在直觉决策效果上的差异(Williams&Elliott,1999;Craig A.Wrisberg,2001;Shuji/Mori at,2002;韩晨,2000;王斌,2002;程勇民,2005等)。但这并不能说明运动专家在不同逻辑背景下运动直觉思维决策优势,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对此进行过专门研究。为客观分析不同逻辑背景对运动直觉思维准确性及决策速度作用机制,本研究在严格限定判断时间前提下,考察不同逻辑背景下的运动直觉思维决策效果。研究假设为,在真实模拟运动情景中,不同逻辑背景影响运动直觉思维决策效果不同,且运动水平越高,直觉思维准确性越高,决策速度越快。

1 研究方法

1.1 被试 选取国家跆拳道队队员为专业顶尖组,男27人,平均年龄21.67岁,专项训练年限5.81年;女21人,平均年龄21.19岁,专项训练年限6.52年。选取国家青年跆拳道队及部分省市跆拳道队队员为一般专业组,男22人,平均年龄18.73岁,专项训练年限3.82年;女28人,平均年龄18.79岁,专项训练年限4.04年。选取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等高校专选班学生为业余组,男26人,平均年龄19.77岁,专项训练年限2.19年;女21人。平均年龄19.33岁,专项训练年限1.86a。总计145人,男子75人,女子70人。所有受试者均是正常视力敏锐度和非色盲。

1.2 测试仪器 采用自主研发的优秀跆拳道运动员思维决策测试系统(BIL-W-TQD-V1.0)在计算机上完成操作。测试电脑为两台同品牌的IBMThinkPad-T43、IBMThinkPad-R51笔记本(Intel Pentium M处理器、processor2.10GHz、512MB内存、Win&ms2000/XP系统,14.1英寸彩色显示屏)。测试反应盒为专供本研究使用而改装的外接MODEL:AS-2168的Havit小键盘。为防止系统误差,研究者采用了同一厂家制造的键盘。保证在按键反应时间上的误差≤5 ms。

1.3 实验设计 本研究经过预备实验,选取20%、50%、80%先验概率作为任务条件,实验采用任务条件(3)×运动水平(3)的两因素混合设计。其中,任务条件为组内变量,运动水平(顶尖组、专业组、业余组)为组间变量。因变量为决策正确率和决策反应时,分别作为直觉思维准确性和决策速度的反映指标。

需要说明的是,预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逻辑背景下直觉思维效果受项目级别影响差异不大(数据略)。另外。根据以往有关研究,运动直觉在性别上还未发现差异(Fallik&Eliot,1985;漆昌柱,2000),但并不意味着在不同逻辑背景条件下没有差异。综合有关项目专家意见,并鉴于本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我国女子跆拳道竞技水平处于世界领先,而男子相对较弱)和研究目的的实效性,本研究决定不将性别作为自变量。而是将男女研究结果分开进行分析。

1.4 实验程序 实验采用单独测试方法。被试在安静状态下端坐电脑前,将利手手指轻放在指定按键上,双眼距屏幕约25-35cm,室内光线为正常照明度。整个测试要求被试按照指导语指示进行按键。正式测试前,被试必须经过4-5组练习,具体随练习情况减次或加次,直到测试成绩稳定后,才进入正式测试。视频片段反应实验测试,采用典型前期随机准备时间反应任务(Lute,1986)。

测试共分20%、50%、80%三种先验概率任务条件单元。每个单元分两组,每组20个视频片段,组间休息1min,每单元间休息2min。要求被试在每单元与每组测试前认真阅读与思考指导语,有问题可以直言主试。每个视频片段播放定格时,要求被试在2m内尽可能保证准的前提下快速按键。超时屏幕立即自动显示提示语。若每组视频片段决策超时数量≥5个,测试系统宣告本组测试无效。

1.5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for Windows V13.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不同运动水平差异做多重比较(LSD)与估计边缘均数图。对测验中测得反应时数据的整理测试值小于100ms或大于平均值3个标准差。作为特异数据予以剔除。

3 结果

不同运动水平运动员在不同先验概率任务条件下的决策结果见表1。总体来看,在不同先验概率任务条件下。不同组别决策反应时呈现无规则变化,而正确率随着先验概率的递增、运动水平的提高而增大。

续作任务条件、运动水平在决策反应时、正确率的方差分析,见表2、表3。

表2、表3显示,在模拟真实运动情景中。任务条件对决策反应时影响非常显著(P<0.01),运动水平则在决策反应时差异不显著(P>0.05);而任务条件、运动水平在决策正确率上主效应均非常显著(P<0.01)。并且,方差分析均没有发现交互作用(P>0.05)。

为了考察不同运动水平组在决策正确率上的差异情况。进行多重比较(LSD),见表4。也为了更直观描述运动水平在正确率的变化情况,男女分作估计边缘均数图(见图1、图2)。

表4表明,不同运动水平组在不同先验概率任务条件下。

决策正确率差异均均非常显著(P<0.01)。男女决策正确率估计边缘均数图(图1、图2)也反映出决策正确率在不同任务条件、不同运动水平下的变化趋势。

为了进一步分析在不同先验概率任务条件下决策正确率差异的内在原因,本研究首先考察了同组运动员在不同先验概率任务条件下运动决策正确率方差分析情况(表5)。

表5表明,除了女子业余组外,其他同组运动员在不同先验概率任务条件下运动决策正确率差异均达到显著以上水平。不仅说明先验概率任务条件是引发决策正确率差异的关键原因。

也为了具体分析先验概率任务条件引发决策正确率差异的内在成因,本研究参照信号检测理论,计算不同组别在不同先验概率任务条件下的击中率(Ps)与虚惊率(Pn),并通过查阅PZO转换表,计算专项感知能力(d')、判断标准(β)(表6)。

4 分析与讨论

对表2、表3、表4分析不难发现,任务条件在直觉思维准确性与决策速度上主效应均显著,而运动水平在不同逻辑背景下的直觉思维决策效果主要表现在准确性上,在决策速度上差异不显著。结果不仅支持了“逻辑背景显著影响运动直觉决策效果”的假设,也支持了“运动水平越高,直觉思维准确性越高”的假设,但不支持运动水平对决策速度的影响。

结合图1、图2,对不同逻辑背景下的直觉思维决策效果分析:1)三组被试决策正确率平均达到了66.65%,决策反应时平均为481.59 ms,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决策正确率均大于“二中择一”的50%随机概率,说明本实验是直觉性运动思维判断过程。2)三组被试在20%、50%、80%的先验概率直觉思维平均正确率分为63.80%、65.19%、70.99%,决策平均反应时分为513.90ms、505.05ms、425.81ms,说明逻辑背景条件概率越大,直觉思维准确性越高,决策速度越快,也证实了“不同逻辑背景影响运动直觉思维决策效果不同”的研究假设。3)顶尖组在不同先验概率任务条件下的直觉思维平均正确率为77.53%,而专业组、业余组分为67.19%、55.24%,说明随着运动水平的下降,决策准确性均呈显著下降趋势,表明顶尖组具有直觉思维准确性的专家优势(结合表3)。4)表5显示。同组运动员在不同先验概率任务条件下运动直觉准确性差异显著。说明先验概率表达逻辑背景这一研究前提成立即先验概率任务条件引发了被试逻辑思维,也说明本研究是不同逻辑背景下的运动直觉思维决策结果。

从表6中可发现,同组别运动员在不同先验概率任务条件下专项感知能力(d’)变化不大,判断标准(β)则不同。并且先验概率越大,同组别的击中率(PS)越高,判断标准越低,辨别力保持相对恒定。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各同组别运动员在三种先验概率条件下判断标准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且不同组别判断标准也存在显著差异。男子F(2,72)4.350,Sig.=0.016;女子F(2,72)=5.835,Sig.=.011。结果同样证实了先验概率表达逻辑背景这一研究前提成立。也说明运动员对不同先验概率的反应倾向影响着直觉决策效果,反映出直觉思维受后天的逻辑背景知识和经验影响较大。但相同先验概率条件下,顶尖组存在高辨别力低判断标准,新手组则相反。结合表3,说明不同运动水平对先验概率辨别力和反应倾向的权重不同。顶尖组在感知能力基础上形成对先验概率的判断标准,主观倾向比重相对小,说明顶尖组运动员自信心强,判断标准较为宽松;而业余组判断标准则相对多地依赖先验概率,主观倾向比重相对较大,说明低水平运动员决策时伴随有严重的自信缺乏,判断时会更加谨慎。

口语报告也表明。业余组受先验概率的影响要比顶尖组、专业组更明显。同时,问卷调查结果发现:顶尖组95.6%的运动员视觉搜索主要集中在面部兼带肩部,专业组主要看肩部兼带腿部者占87.8%,而业余组78.9%的被试侧重关注腿部信息。从项目特征分析,腿部信息(包括步法移动)往往带有隐蔽性、欺骗性和预判的滞后性,常常会导致动作发力基本趋于完成时才易被察觉。顶尖组对头部的理解主要表征在面部表情与眼睛上,原因在于眼睛能表达更多的攻防信息。研究者在结构式访谈世界跆拳道强国韩国与伊朗国家队教练员与运动员时,他们多次提及眼的预判功效(如眼的“飘忽”)来实施战术方案。而面部表情常常在动作切入与发力前会肌肉收缩,通常可以结合对手的“呼吸”加以确认。对这些视觉信息高效搜索。反映出专家选手具有更多的熟练技能“组块”,在检测过程中采取的策略似乎同迅速探测觉察对象的准确位置有关。也说明专家注重头部与肩部信息的认知水平程度高,认知结构更趋于复杂。

5 结论

1)逻辑背景显著影响跆拳道运动员直觉思维决策效果。

第9篇:法学专业背景分析范文

(一)的提出

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人文学与高等一文中提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两年以前,哈佛大学主持了一次的十位大学校长和美国的十位大学校长的会谈活动。中国的大学校长基本上是理工科出身的(现阶段北京的领导阶层也大都是清华大学、大学等理工传统培养出来的人才),而参加会谈的美国的十位校长除了加州理工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以外,都是人文学科和学科的学者。当时哈佛的校长陆登廷(Neil Rudenstein)是研究英国文学的,斯坦福大学的校长加斯帕(Gerhard Gasper)是研究法学的,耶鲁大学的校长列文(Richard Levin)是研究的,而哥伦比亚大学的校长瑞普(George Rupp)却是一位神学家。1大学校长的学术背景有可能大学社会批判功能的强弱,因为人文学的精髓之一就在于其「独具的批判精神(杜维明,2002)。尽管人们认识到建设一流大学最关键的是学校的运作机制。但是,在「机制一时无法改变之前,人们同样清楚,而且「几乎所有领导都强调,选好领导班子是办好一所大学的关键中的关键(朱清时,2003)2。可见,选择甚么「背景的人担任大学校长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

正是由于大学校长对于大学的重要性,所以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大学校长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角色,也是学术界研究的热门话题。Thwing Charles Franklin所著《高校校长》(1926)描述了高校校长必须培育的各种内外关系,校长作为个人和专家必须培养和展现的各种素质和特征,了校长岗位的风险和收获,以及如何实行有效的领导等问题3。Schmidt, G. P.在《旧时的大学校长》(1930)一书则讨论了1760年至1860年间的美国学院院长们,讨论了他们的职务,考察了他们作为宗教领袖、爱国者、管理者、改革者、学生招募者、筹资者、反动分子等多重角色4。Harold W. Stoke所著《美国大学校长》(1959)一书详细论述了大学校长的作用的变化。他认为,大学校长已开始从「学者型变成「管理型,成为「经理型的校长5。Cohen Michael D.与 March, James G.合著有《领导与模糊:美国大学校长》(1974,1986)。在该书中他们论证说,由于绝大多数大学是「有组织的无政府状态,是个「杂乱无章的世界,因此大学校长很少能做成甚么事情6。Kell, Clark 和Garion L.合著的《大学校长的多重生活:时间、地点、性格》(1986)通过对对若干大学校长及其配偶,以及其他有关人士的800次访谈,揭示了大学校长的经验与期望,探讨了不同的管理方式,以及校长们在变化的环境条件下决策时所扮演的不同角色7。鉴于大学校长对高校的发展具有及其重要的影响,美国教育理事会(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先后对美国高校校长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调查,显示了美国大学校长群体的基本特征与变化趋势(1988)8。其最近的调查涉及了236所「有博士授予大学,这些大学与「研究型大学不能完全等同(Melanie E. Corrigan,2004)9。当然也未见国外的校长研究涉及了中美之间的比较。

国内对大学校长的研究主要从与两个角度进行:前者以校史研究室进行的个案分析为主,并集中于著名大学的著名校长研究10,后者主要以把握基础上的理论思辨为主,部分研究涉及了调查11。对大学校长考察的另一角度是国际与比较教育的视角,这也有两种取向:其一是对国外大学校长遴选、办学与角色变迁方面的考察12;其二是对中外大学校长的比较研究。如有研究比较了大学校长的任职条件和选拔程式(许晓东,1995;周群英,胥青山,2003)13,另有研究则进行了中外知名大学校长的比较研究(席酉民,郭菊娥,王洪涛,王大刚,2002)14。此外,至2003年,中国(大陆)有三篇博士论文专门论及大学校长:或探讨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与治校(眭依凡,2001)15,或对大学校长的治校之道进行个案分析(陈运超,2002)16,或探讨大学校长与大学发展之关系(胡国铭,2002)17。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大学历史系黄俊杰教授从最近10年来台湾地区大学院校所实施的校长遴选制度的实际经验出发,分析了这种校长产生方式的积极贡献与负面效果,也探讨这种制度所产生的各种制度性的与非制度性的问题及可能的调整方向(黄俊杰,2002)18。这为大陆校长遴选提供了台湾的经验参照。

综观已有的研究,除了席酉民等人的研究(2002)简单论及中外大学校长的学术背景外,集中探讨中美两国研究型大学校长学术背景的论文尚未发现。即使是在席酉民等人的研究中,由于涉及面很广,加之没有对「中外、「知名大学校长进行明确界定,所以我们难以了解这些大学校长的样本情况及其代表性,更无法深入了解这些大学校长的与工作背景之详情。

在分析国内外有关大学校长研究资料基础上,我们同样可以提出类似的问题:谁在当中国大学校长?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中美两国大学校长的学术背景如何?差别何在?有研究在考察精英的职业选择之后指出:精英人物的职业选择不仅是「由社会面临的问题类型决定的,而且是由解决那些问题所需要的技能决定的(Gaetano Mosca,1939)19。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由此类推:中国大学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技能决定了其大学校长的选拔?本研究的目的就是试图在描述中美两国研究型大学校长学术背景的基础上进行跨国比较,以为即将成为大学校长「候选人及需要选拔校长的大学或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多角度的及启示。

(二)研究

为了对上述问题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回答,本研究拟以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为主,佐以比较分析(comparative analysis)来比较研究中美两国大学校长学术背景间的内容差异20。内容分析法主要是对两国的样本分别进行描述性叙述,即按照学术背景的两大领域──教育背景与职业背景依次进行历史或现状的描述分析;比较分析则是在内容分析基础上并列(juxtaposition)并比较(comparison)各自的异同与优劣。当然,这两种研究方法之外还结合了历史研究与个案分析,并使各研究方法融为一体,以求相得益彰。

鉴于中美两国大学众多,国情各异,本研究把中美两国顶尖的研究型大学校长作为考察的重点,且把考察的时间跨度定位为20世纪(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至今阶段。之所以主要考察20世纪以来美国的大学校长,是因为正是到了20世纪,美国的高等教育才在吸取英德两国之长的基础上形成了美国特色并进入超一流行列,而中国也在经历诸多曲折之后开始进入大学发展的稳定时期。

本研究所考察的23所美国高校均为美国排名靠前的知名学府。其中包括「常春藤联盟8校及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合计14所私立知名学府与伯克利加州大学、佛吉尼亚大学等9所公立知名大学。为了与上述高校相对应,本研究选择了北京大学等15所中国高校作为对照样本。尽管各种排行榜差异较大,但上述大学作为两国各自顶尖的研究型大学代表通常不会有太大的异议。唯一不同的是:美国大学取样主要依据大学发展历史地位及历次排行榜的排行情况。而中国大学取样除了考虑这两者之外,还兼顾了大学的「科类结构。鉴于各校公开的资料既不完整,也不一致,本研究尽可能查阅补充了校长们的其他相关资料。

(三)核心概念与研究架构

1 核心概念

本研究对所涉及的两个核心概念界定如下:所谓「研究型大学,就是以创新性的知识传播、生产和为中心,以产出高水准的成果和培养高层次精英人才为目标,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科技进步、文化繁荣、国家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大学(王战军,2003)21。学术(Academia)是「有系统的、较专门的学问22。相应地,学术背景(Academic Background)就是指从事系统的、较专门的学问的背景。从狭义的角度看,学问是指学者从事专门的学术研究;从广义的角度看,「万事洞明皆学问。本文的「学术主要是一种广义「学术。为了便于概念的操作化,这里把学术背景限定为教育背景与职业(专业)背景两大方面。当然,这两大方面不能概括学术背景的全部,所以,在下面的论述中,本研究还将根据实际情况作必要的调整、补充或说明。

教育背景(education background)是指所受教育的基本情况。它涉及这样一些问题:新任校长是从哪所大学毕业的?他(她)毕业于本校还是外校?是名校毕业生还是非名校毕业生?是本国出产的「土鼈(本国毕业生)还是具有国外学习经历的「海龟(留学生)?校长获得的是甚么性质与层次的学位23?他是学「文科的,还是学「理科的?24进一步的问题还在于:就读甚么样的学校有利于成为研究型大学校长?学习甚么性质的学科更可能成为大学校长?高学位有助于成为大学校长吗?单一学科经历还是交叉学科经历更有利于从事校长工作?要成为大学校长是否必须出国留学?总之,甚么「教育背景的大学校长候选人更有可能成为大学校长?

职业背景(professional background)又称作专业背景,是指人们担任现职(校长)前从事的工作情况。它主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担任校长之前主要从事甚么专业工作?进一步的问题则在于:校长的专业特长是甚么?成为校长需要甚么样的职业经历?职业经历(如从事管理工作或学术工作)多样化必然有利于成为校长吗?大学校长的经历「顺利还是曲折更有利于办学?在成为大学校长之前通常经历哪些「官僚层级?在学校内部工作还是在学校外部工作更有利于成为大学校长?

毫无疑问,本研究不可能全面地回答上述所有的具体问题。即便回答了其中的某些问题,其重心也是根据事实分析而有所不同的。